第一篇:小学数学青岛版三年级上册《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资料:公开课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青岛版三年级上册
《两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公开课教学反思
今天在学校开了一节公开课_____《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在谈及反思之前我说点我自己对课以外的一点感受:
我以为有之前课的铺垫:因为这不是本单元的第一课时,学生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在乘法竖式计算的方法和算理上掌握的还行(至少孩子们给我的反馈是这样);两外加上我已经不是第一次上公开课了,我想这节课我会不紧张了吧····
当一位数学上的前辈们,踏入我们班,坐在后面的时候,我心跳加速了。在新授时我的脸更是红到了耳根,原来我还是那么紧张,生怕出错,看来淡定离我真是有点远。不过在课上,甘主任时不时的对我点头微笑,让我心里有点底了,不管上的好不好,至少在那种情况下,我觉得得到了别人的认可,我的心才放松下来,慢慢进入角色,看来这也是一种艺术。如果换作是我的学生在回答问题,他不知道对错,如果我也给与这种眼神或微笑,我想孩子至少会少了份课堂上的忐忑。
接下来是我对本节课的一些反思,可能不够成熟: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计算方法和运用估算进行验算;难点是两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算理。由于学生已经学习了两位数乘一位数中的一次进位,所以本节课算是在已有乘法计算基础上的顺迁移,对于新授我复习导入,在学生已有经验的积累下,为了体现课堂的“本真”,所以这节课放手让学生自己估算说理由,紧接着学生自己探索计算的方法并说算理,然后用学生总结的方法加以应用,真真正正的让学生“多说、多交流、多动手、多思考”,整个课下来还是蛮顺的。在解读教材之后,还对教材做了一点自己的理解,稍稍提高了本节课的难度,好像效果还蛮好的(例题是新授48乘3,48的估算好像更容易一些)。可是今天我体会到了:只要你想钻研,课是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总会留有遗憾。
因此,对于本节课的不足有以下几点,希望以后多多注意:
(1)难点的强调不够,没有上出亮点。本节课虽然学生的正确率挺高的,可是计算本身的算理也许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的。因为本人只是在新授,由学生计算出
29x2=58时,我询问了几个学生2代表什么,而2乘9等于18,其中18表示什么,几个学生分享了一下自己的想法,加上之前也学习过类似算理。而恰恰就是在这里,我忽视了课堂是面对全体学生的,我以学生的计算结果为依据,就将算理一带而过。这恰恰是我的一个失误,因为学生之所然还不够,应该还要知其所以然,如:在计算25乘8时,我就应该在强调一下算理,先放手让学生思考,在组织讨论交流,这样收到的效果也许更深刻,因为在计算教学中算理是命脉,对学生以后的学习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练习的专研设计不够,而且呈现形式也显得极大的“落伍”——单一。对于本节课的教学流程,首先想想做做3就应该提前,在学习估算之后就呈现,则显得更具有巩固理解性;然后就是就书讲题实在不科学,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更多的是获得经验,由感官等形象刺激上升为抽象理解应用。最好题目用可见呈现,并伴有学生自己上台板演比较,这远远超过了口答这种形式的反馈效果。
(3)板书设计不到位,还要加强。提问语,尤其是突出重难点的提问语,一定要精准,否则肯定会有碍于学生的理解和学习。
还有很多值得我好好钻研和学习的地方,需要多多努力!也有另一点体会,众人拾柴火焰高,希望前辈们多多指导,提出宝贵的经验!谢谢!
第二篇:小学数学青岛版三年级上册《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资料:说课稿
小学数学青岛版三年级上册
《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本课的地位与作用
今天我说的课是《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乘)》,《两位数乘一位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乘法》的第一课时,属于数与代数领域的知识。
2、教学目标及依据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
使学生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算法的过程,理解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掌握计算方法,会口算整十数乘一位数,会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乘法。②过程与方法目标:
使学生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强化独立思考的意识,在交流算法的过程中体验算法的多样化,学会优化计算策略,锻炼思维的灵活性。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的过程中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倾听同学的意见,体验合作的快乐,树立创新意识。
3、重点与难点突破及途径
本节教学重点是: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探索并掌握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本节教学难点是:理解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算理。
突破途径:我利用媒体优势,通过创设情境提出新的计算问题,让学生为解决问题而探索算法,把计算与解决问题融合在一起,学生通过提出问题、探索算法到解决问题,经历知识的形成和创造过程。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探索多种算法,体会了算法的多样化和优化相结合,体验到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创造性,以及成功的喜悦。
二、教材处理
1、学生状况: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表内乘法和两位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今后进一步学习乘除法计算的重要基础。
2、内容的组织安排:本课首先通过创设大象运木头的情境引出整十数乘一位数的例题,接着呈现了学生可能出现的四种算法,以此提倡算法多样化。之后的“试一试”继续利用例题情境巩固整十数乘一位数的算法。接着教材又通过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小猴采桃的情境引出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例题,在学生自己探索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乘法的笔算方法,为了让学生理解笔算的算理和方法,教材先出示分步演算的过程,然后再简化中间环节,得出一般写法。“试一试”要求学生直接用竖式计算出成3×21的结果。最后,教材提示学生“可以用再乘一遍的方法”进行验算。“想想做做”第1-3题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整十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第4-6题安排了乘法计算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三、教法学法
1、教学方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是非常关键的。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我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分组讨论法、问题讨论法、教师导学法、学生自学法)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2、学习方法:古人主张:“授人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上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为他们今后继续教育或终身教育打下基础,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渗透学生学法指导,如:(自学法、实验探究法、动手动脑)
第三篇:三年级数学上册青岛版《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乘法》教学建议
《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乘法》教学建议
信息窗2——团体操
本信息窗呈现的是快乐大课间团体操表演的场面,呈现的数学信息是:表演扇子舞的有2组,每组29人;表演艺术体操的排5行,每行19人。借助问题“表演扇子舞的一共有多少人?”引入对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的学习。
通过本信息窗的学习,学生理解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笔算。
教学时,可以先让学生欣赏一下团体操表演的视频,然后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观察并提出数学问题,由此引导学生探索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笔算。
“合作探索”中有1个红点和1个小电脑的问题。红点问题是引入对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笔算方法的学习。小电脑的问题是引入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连续进位)的笔算方法的学习。
红点标示的问题是:“表演扇子舞的一共有多少人?”先呈现了两个孩子的思考过程,第一个孩子用摆小棒的方法算出结果,第二个孩子尝试用竖式进行计算。最后小博士提出“竖式这样写简便”,意在先放手学生自主探索,在此基础上相机进行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笔算的竖式教学。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列出算式,鼓励学生根据信息窗1的笔算经验尝试利用竖式笔算。教材中呈现的第一个学生做法,旨在不仅要让学生探索算法,还要让学生弄清算理。基于此,教师要想办法动态呈现摆小棒的过程,引导学生利用小棒图直观地感受算理,为算法的形成奠定基础。通过几何直观、合作交流等手段,形成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乘法的竖式,并理解竖式“29×2”每一步的意义,最后引导学生简化竖式,规范竖式的书写格式。在简化的过程中重点探讨“积的十位上为什么是5”使学生明晰“个位上2乘9所得积18,在个位上写8,向十位进1,十位上2乘2得4,加上进位的1等于5”。
小电脑的问题是:“你会计算59×7和8×25吗?”教材提供了两位数乘一位数(连续进位)的竖式计算的方法,意在强调连续进位应注意的问题。
十位向百位进位,学生理解起来比较难。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在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笔
算的基础上,进行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交流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进位、怎样进位,尽量让学生能够复述计算的过程,明晰算理。在一定量的练习后,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实例说说“计算乘法时应注意些什么”
“自主练习”第1、2题是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乘法的练习。练习时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订正。
第3题是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乘法的应用练习。做题时应引导学生体会乘法的意义然后进行列式计算。
第4题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一位数,此题是进一步巩固竖式的计算方法,练习时可以让学生自主练习,交流时选取代表性的题说说计算过程。
第5题应在学生理解每人捐款数、人数和金额之间的数量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列式计算,在解决问题后可以引导学生进行适当的数据分析。
第6题辨对错题是对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笔算方法的进一步巩固。练习时可以让学生组内讨论交流,说说出错的原因,并独立订正,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
第7题是对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的变式练习,是对计算法则的进一步内化。解决此题不仅需要熟练掌握计算方法,而且需要有一定的推理能力。练习时可以先让学生思考,然后教师与学生共同研究解题方法,得出结果后教师可以出示几道变式练习进行巩固。
第8题是运用两位数乘一位数(进位)解决实际问题。练习时可以先让学生分析问题,思考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列出算式,进行精确计算。
第9题是解决问题,通过看图学生发现一串冰糖葫芦需要8粒山楂,求35串需要多少粒。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第10题是解决问题。练习时先让学生明确数量关系,再进行计算解答。
第11题练习时可以让学生自主计算,体会数量关系。
第12题看图找信息解决问题,此题出示的数学信息比较多,做题时可以先让学生找出问题对应的数学信息,进行充分交流后再列式计算。
第四篇: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数学教学反思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数学教学反思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数学教学反思1
本节课我围绕如何把计算课上“活”进行设计和实施,改变了以往计算教学的模式,在学生自主探索运用多种方法进行计算的基础上,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列竖式计算的方法,较好地处理了算法多样化和一般方法的关系,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下列两点思考尤为深刻:
1、计算教学究竟需要怎样的情境?
我看过也听过现在许多教师对计算教学情境的创设,千方百计地寻找生活中的情境,往往不是从“买东西”引入,就是从“分东西”开始。许多情况一旦导入新课,就脱离后面的教学过程。《数学课程标准》中强调:“要提供丰富的现实背景”,这现实背景既可以来源于生活,也可以来源于教学本身。情境化的`出发点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产生兴趣,而作为数学学科能吸引学生的,恐怕不仅仅只有创设情境。本节课没有刻意追求时尚的外表,没有开展一些华而不实的活动,但整节课学生的兴趣浓厚,学得积极主动。本节课就以“选取3个数字→组成6个两位数→列出9道算式→研究算法”这样一条自然流畅的“线”贯穿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自然的“纯数学”情境中全身心地投入学习。
2、计算教学的价值是什么?
计算教学的目标如果仍然停留在完成“双基”那是远远不够的,计算教学应该关注学生思维的发展。应将计算教学内容作为学生思维平台,让学生在紧张或轻松的环境中进行有效的思维训练。
首先,让学生通过数字与数字、数也数的搭配活动,训练学生的有序思维;
其次,在解决例题时,我没有像教材那样规定学生用惟一的竖式计算方法,而是让学生进行多种算法的研究,并有意充分展现多种方法,让学生在“自我欣赏”时加强对比与反思,从而在这些算法的求同比较中获得对算理本质的认识——那就是把两个两位数进行分拆,再按相同计数单位相加,进而让学生体会到“十位满十向百位进1”的道理。这些都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深刻性;此外,练习设计追求开放性,让学生在开放的时空中充分发散思维;
第三,通过多层次的巩固练习,让学生对学习内容作出积极的选择,使每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和潜能,进行有效的个性化学习,真正做到“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最后,教学过程的开放,带给学生宽松、安全和自由的探索氛围,使学生保持一种良好的学习心态投入整个学习过程。因此,学生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办法上,就显得非常有个性化。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数学教学反思2
在上周上完这节《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课之后,数学组进行了教研活动,让我也有机会听到各位老师对我这节课的一些意见和建议,结合老师们的评价,我又一次对这节课在设计上的一些细节进行了思考,针对学生在学习进位加法上存在的困难分析原因。有如下几点收获:
一、完整讲解算法。
本节课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解释算理上,解释“个位满十要怎么办?”怎么出现进位的‘1’的?”对于这些问题,我通过摆小棒来解决突破。但是,我忽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那就是:班级里的部分学困生,搞明白了个位上怎么算,但是进了位之后,怎么算就很模糊了。于是就有学生在作业里反应出一个现象,个位满十只管进位,小“1”也大大方方地写在横线上,但进位之后的十位加法,依旧如不进位加法一样算。并不把这个“1”当一回事儿。再问她,这个“1”怎么不算啊?他(她)也是一脸的茫然。
分析原因:学生明白了个位满十要进位,但怎么进位并没有很好的掌握,主要因为我在教学中也是一句话带过。没有在新授的最后,概括地、完整地讲述计算的过程,也没有引导学生来说一说。可能对算理讲得比较多而忽视了算法。张老师提到的建议颇有几分道理。算理固然要讲,但讲了也不一定学生们都懂,因为学生之间的存在一定的差异,但算法一定要讲透,先学会怎么算,等学生的知识水平成长到一定程度,他就自然而然地理解了算理。注重算理的同时,不能忽视了算法的重要性。
二、练习中的连续进位的问题设置合适吗?
在专项练习中,有一道4555的连续进位题,当初在备课时,也考虑了一番,是否将此题列入本节课的练习中。因为连续进位超出了本节课的知识范围,但在书本的课后练习里又有涉及。在评课过程中,老师们的意见出现了分歧。在教研活动之后,我认真回想了当初课堂上的.情况,学生在连续进位的时候,不知道十位和百位上的数要怎么填,甚至出现了550或10100等情况。而我给出的只有口头上的解释,学生似懂非懂的情况下,我开始讲解下一题。显然,这道题对学生而言是有困难的。学生掌握了个位满十向十位进“1”,但是学生在遇到十位也满十的时候,就手忙脚乱,不知所措了!事后我考虑再三,认为这题不放在练习里,放在第二节课上,而且可以借助小棒、正方体或是计数器等教具帮助学生理解连续进位。这样,学生的理解可以更透彻,掌握可以更扎实。
三、比较的方法不仅仅在利用“<”和“>”
在解决“带50元钱够吗?”的问题时,我直接想到的是拿算出来的56与50比较,因为56>50,所以不够。老师评课的时候,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建议:比较两数的大小,不仅仅只能用直接比较的方法,还有很多其他的方法,比如减法,再比如以后学习分数的性质之后利用的除法等等。而我的教学就将我思维的局限性固着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知识的拓展和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数学教学反思3
两位数加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是在“万以内的加法(一)”的基础上教学的。掌握连续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是本课的重点。以往计算教学总是让学生感到比较枯燥,为避免这一点,又顺利达到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到以下三点:
一、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学习计算。
《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将应用题与计算有机结合。本课就从学生熟悉的关于中国特有动物的统计表中获得数学信息,产生数学问题进行计算解答,使学生感到计算与生活的联系。
二、注意运用知识的“迁移”方法来学习新知。
运用迁移,使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影响,是经常采用的有效方法。学生已学过几百几十加几百几十的进位加法,本课通过对旧知的回顾,激起了学生对加法计算法则的记忆,再引导学生采用尝试、讨论的方法学习新的内容,充分发挥了知识的迁移效力,又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三、多种形式的练习提高计算的准确率。
针对计算的枯燥,在巩固的环节中,我设计了形式不同的练习题让学生练习,激发学生做计算的兴趣。
一节下来,我发现虽然进位加法不是新知识,但学生在计算连续进位的加法时容易发生忘记加进位1的情况,造成错误率较高。所以除了提高练习的强度外,还要有一些针对性的练习,来强化提示学生容易忽视的问题。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数学教学反思4
让学生在实际问题情境中学习计算内容是《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也一直是教材编写所坚持的一个重要原则。
本课的难点如何去突破?新课程的理念如何去体现?经过一翻思考,我有了自己的主张:笔算的难点如果靠大量的练习题去巩固,必然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计算的正确率也不见得会很高。在笔算这部分内容时学生最容易出错的地方是忘记满十向前一位进一,或者忘记把进位的1加进来。针对这个问题,如果能想个好办法让学生不忘记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对于教材的主题图,三年级学生不能很好理解“已知种数”“中国特有种数”“濒危和受威胁种数”等概念,对于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不能清楚的辨析,以至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不符合逻辑,没有实际意义,如“已知的哺乳类种数比中国特有的鸟类种数多多少种?”针对这种情况,我如何来改进呢?
首先,我将主题图进行适当的处理.在课前我用通俗的语言对这些概念加以解释,然后再根据教学的进度将表格的三列数据分别呈现,在这节课里我只呈现“中国特有的种数”一列,引导学生提问题,列算式,引入本课的重点内容.
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地大物博,是一个资产丰富的国家.在我们的祖国,有许多珍稀的动物,你能说出几种吗?
生:我知道有熊猫是我国珍稀动物.
生:我知道东北虎是我国珍稀动物.......
师:除了同学们说的这几种外,在我们的祖国,还存在着这样几种珍稀动物:(师点屏出示)东北虎、丹顶鹤、蜥蜴、青蛙。这几种动物分别属于哺乳类、鸟类、爬行类、两栖类。你想不想知道这四类动物在我们国家存在的具体情况?好,请同学们看屏幕(师点屏出示下表)。仔细观察这个统计图表,你获得了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1:我知道了哺乳类一共有110种。
生2:我知道了两栖类一共有30种,爬行类一共有25种,还知道鸟类有98种。
师:根据这些数学信息,你能提出怎样的数学问题呢?
生1:哺乳类和鸟类一共有多少种?
生2:爬行类比两栖类少多少种?
生3:鸟类、爬行类和两栖类一共有多少种?……
师:刚才,同学们根据这个统计表中的数学信息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数学问题,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师点屏出示:在中国特有的动物种数中,鸟类有98种,爬行类有25种。鸟类和爬行类一共有多少种?
师:你能根据这这个问题列出正确的算式吗?
(生说算式,师板书:98+25=)
在这个环节上我感觉自己的情境创设比较到位,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教材给我们提供的统计图表提供了多个信息,根据教学需要,我在进行教学时,将和本课重点无关的两栏大胆舍弃,这样,避免了因为信息多而导致学生无从下手的现象,不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对于在进位的过程中,学生特别容易忘记加上进位1,不管老师如何提醒,如何强调,总是有学生忘记.如果我把这个进位的1编成一个小故事,学生是不是印象会更深刻呢?
在讲完例题后,我话锋一转:同学们,关于这个进位1还有个小故事,同学们想听听吗?学生立刻来了精神,一齐大声的说:想!我马上娓娓道来:今天是猪八戒的生日,他的很多好朋友都来向他祝贺生日,这不,猴哥也来了.孙悟空高兴地对猪八戒说:“八戒,今天你的生日,我准备送给你一个生日礼物.”猪八戒听到有礼物送给他,高兴地拍起手来,忙问:“是什么礼物呀?是不是好吃的呀?”孙悟空说:“我把我的金箍棒送给你。”八戒听了很奇怪:“金箍棒不是你的独家看门的武器吗?你为什么要送给我呀?”“我听说你最近学了两位数加两位数连续进位加法,哪一位满十就要向前一位进一,可是你总是忘记加上进位的1,今天我把我的金箍棒拿来,进位的时候,用上我的金箍棒,提醒你别忘记了。”边讲着故事,我边用黄色粉笔在进位的地方写一个1。学生个个听故事听得津津有味,不知不觉就对进位的1有了深刻的印象。然后在练习的巩固中,我提醒的语言变成了“同学们别忘记了满十加上孙悟空的金箍棒哦”。从作业的反馈中发现学生的正确率比较高,这也为后面的三位数加三位数的连续进位加法垫定了很好的基础。
但综观整节课学生的探究的时间和时机都没有把握好。是我这节课一大硬伤。
笛卡尔有句名言“我思故我在”.我更愿意理解成:在数学教学上我要做一个思想者,更要做一个践行者。多去积累以提高自我素养,多去学习以提高自我能力。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数学教学反思5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了两位数加两位数不进位加法的竖式及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加法。设计这节课时,我觉得依据学生已有的旧知识,学生完全可以通过小组活动,自主探究,得出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学生用小棒、计数器、凑十法都在我的预料之中,但是用竖式计算出现的几种情况,我真没有预料到。
这就是新旧课程的不同之处!使用旧教材这部分知识时,大多数学生是按照教师的要求一步一步来进行操作,在操作中明白算理,学会、记住计算的方法。整个课堂教学顺利进行,新授10分钟结束,剩余30分钟就进行各项练习,在反复的练习和强化中,学生的计算终于有了较高的正确率。而本节课,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全班交流用了大约25分钟,只有15分钟的练习时间,一节课结束,全班计算正确率竟达到99%!而且整节课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比较前后教学的差异,我认为教师在使用新教材,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转变。
1、教师角色的转变。
《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和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教师的作用,特别要体现在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之间的关联方面,在于提供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的机会,在于为学生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情境与空间。,让学生自主地去讨论、思索,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当学生提出了不同的想法,遭遇“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不能”的'时候,教师就要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恰当点拨、引导,使学生对自己发现的结论进一步反思,澄清认识,找到正确的方法、答案。
2、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以前的课堂上,学生基本上是听讲-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基本上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新课程所要求的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数学教学应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学生在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逐步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本节课就注重了让学生动手操作、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学生在操作中明白算理;小组讨论中,有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也学会去聆听别人的意见并作出适当的评价和补充。学生在交流中相互启发,在不同观点、创造性思维火花的相互碰撞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第五篇:三年级数学上册青岛版《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乘法》教学设计
《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乘法》教学设计
威海高区实验小学 王晓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0~13页,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笔算。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情境理解并体会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不进位)的计算方法,并结合学具操作,明确笔算算理,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积极参与共同探索问题的学习活动,培养初步的合作意识。教学重点: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的探讨。教学难点: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方法。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看了体育大课间的表演情况提出并解决了相关问题,这节课我们继续观察情境图,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1.解读信息。
同学们正在围成圈跳舞,一个同学说:“三(2)班跳舞的同学分3组,每组12人。” 2.提出问题。
师:根据上面信息,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三(2)班跳舞的一共有多少人? 3.列出算式。
引导生列出算式,师板书:12×3= 师:为什么用乘法?
引导生分析题意:有3个组,每组12人,要求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求3个12相加的和是多少,所以要用乘法。
4.自主猜想。
师:想一想,12×3等于多少呢?
(根据以往教学经验,一部分学生会回答出:36。)
【设计意图:此环节让学生根据情境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快速将学生带入新知的学习之中。】 活动二:操作探索,创编竖式。1.方法思考。
师:12×3,到底是不是等于36呢?我们需要验证一下。用什么验证合适呢?(引导学生说出小方块或小棒。)
2.动手操作。
师为学生准备小方块或小棒学具,引导学生用学具表示三(2)班跳舞的人数。要求:摆的学具能让人一眼看清3个组,每组12人,一共多少人。(交流中引导学生指着学具说清:每组12人,共3个组,要求一共有多少人就是求3个12一共是多少。)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活动经验的积累,本环节意图通过操作学具,让所有学生在动手分的过程中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形成清晰的表象认识,为抽象成符号化竖式做准备。】
3.算法探究。(1)自主探究。
学生独立思考,试着计算3个12一共是多少。学生独立思考竖式的写法,写完后同桌交流想法,教师巡视指导。
(2)汇报展示。
交流中让孩子结合学具说说算式每部分表示的意思。预设学生可能出现下面情况: ①根据乘法的意义想12×3就是表示3个12相加,即12+12+12=36,或写成竖式。
②先将12分成10和2,用10×3=30,2×3=6,30+6=36。③竖式1:三个竖式。
竖式2:一个竖式,先用十位乘一位数,再用个位乘一位数,然后把两个积相加。
竖式3:一个竖式,先用个位乘一位数,再用十位乘一位数,然后把两个积相加。
竖式4: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用课件有选择地呈现以下几种方法:
(3)对比分析。
师:仔细观察各种算式,看它们有什么联系?
(引导生将22和33对比、22和44对比、33和44对比、44和55对比、55和66对比,了解口算与竖式计算的过程相同:都经历10×3=30,2×3=6的口算过程,最终是将两次的乘积相加,即30+6=36。第6种方法是在心里想乘的过程,只写出将乘积相加的结果。)
评价各种竖式计算方法。(竖式l:评价点落在“比较麻烦”上;借助竖式2和竖式3能清楚得看出计算的过程;竖式4比较简练。)
【设计意图:新课程强调学生运算能力的提高,即要让学生理解算理、掌握算法。为此本环节设计一系列对比分析活动,包括:学具图与口算对比、学具图与竖式对比、口算与竖式对比,前两者都采用数形结合,将具象与抽象结合,结合摆学具的过程具体分析算式中每一部分的含义;第三种对比是抽象与抽象的对比。这些对比联系都是强化算理的过程,为内化算法打下坚实基础。】
(4)课件呈现乘法竖式的形成过程: ①由加法变化而成
②由乘法变化而成
(5)适当展示竖式的价值。
(可能个别孩子坚持认为竖式2或竖式3更能清晰得反应计算过程。)
师课件呈现以下算式并说明:有了今天学习的基础,在以后的学习中,还会遇到这样的这样题目。
【设计意图: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我们的教学应该基于学生的基础,竖式的形成过程要在学生初始列式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总结、提升出来,而不是以数学家的规定。所以,该环节引入以后会遇到的数学问题,一是使孩子体会到今天所学数学知识的价值,二是让学生感受到以后的计算会更复杂,简单的计算过程能简略的要尽量简略。】
活动三:多层次练习。1.计算。
2.用竖式计算4×21。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可以选取两种不同的竖式进行展示交流,在对比中体会交换因数的位置列竖式计
算的优越性。
3.如果有时间,再计算自主练习中的“坦克过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活动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今天我们学习的乘法和以前学习的有什么不同?(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揭示课题“两位数乘一位数”。)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