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特色与教育

时间:2019-05-15 06:59: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佛教的特色与教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佛教的特色与教育》。

第一篇:佛教的特色与教育

佛教的特色与教育

护眼色:绿 橙 棕 黑 字体:粗体 大 中 小 作者:惟贤长老 发布时间:2012-2-3 17:48:46 繁體版

(一)佛教的特色

普通的理解,佛教是一种宗教,有其教史、教义、教规、教团,但它却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宗教。它的最大特色是:似宗教而又非宗教,类哲学而又非哲学,通科学而又非科学。为什么这样讲呢?

一般宗教讲神权;佛家讲因果,能自己做主,自己创造。哲学讲内心思辨;佛家讲实践,心物一体,又有不同。科学是倾向于物质以及在物质上的研究,佛法讲心物总和,讲心就有物,讲物就有心,讲中道实相,所以与科学也有所不同。

上个世纪初曾经有个争辩,一派认为“佛教非宗教、非科学、非哲学”,另一派认为“佛教亦宗教、亦科学、亦哲学”,这两派都有理由。

“佛教非宗教、非科学、非哲学”。为何非宗教?宗教讲神权,不管是上帝也好,梵天也好,神我也好,都是归于神权,而佛教不是!为何非科学?科学崇尚物质,以人为本;佛法是总和观点,人与自然、社会是连成一体的,故非科学。为何非哲学?哲学是什么事情都凭想象,很空洞,欠实践;而佛法讲究实际,注重实践,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佛教亦宗教、亦科学、亦哲学”。从信仰方面来讲,佛教有历史,既然信,就要崇拜三宝,这一点上佛教与宗教相类似。佛教亦科学,因为佛法讲逻辑,讲因明,讲实证,与科学的求证方式接近。佛教亦哲学,佛学在思维方面很强调,注重思维的形式,讲现量、比量等等,就与哲学相类似。

(二)佛教是一种教育

佛教就是佛的教法,佛所说的言教。用佛教固有术语来说,应当叫做佛法(Buddha Dharma)。《增壹阿含经》序品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简单讲,佛教就是佛让人们止恶扬善、自净其意的教法,是佛陀的教育。佛陀教育内涵包括了无尽无边的事理,比现代大学里面的课程内容还要多。时间上,它讲过去、现在、未来;空间上,它将我们眼前的生活一直推演到无尽的世界。所以它是教学、是教育,不是宗教;它是智慧、觉悟宇宙人生的教育。孔子的教育,是讲一世(一生)的教育。佛法是三世的教育,讲过去、现在、未来。

佛教真的是教育吗?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这个疑问就会消除。在日常生活中,只有教学才有师生的称呼,而我们称释迦牟尼佛为根本的老师(本师),就是表示这个教育是他创始的,他是第一位创办人;学佛人自称为“弟子”,弟子是中国古时候学生的自称。由这些称呼,我们知道我们跟佛的关系是师生关系。

就其它宗教而言,被信仰的神与信徒不是师生关系。佛门则是清清楚楚说明:佛与我们是师生关系;我们与菩萨是同学的关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称呼出家人为“和尚”,其实在一个寺院里只有一位和尚。“和尚”是印度话,翻作“亲教师”。就是亲自教导我的老师,就像现在学校里的指导教授,他是直接指导我的,关系非常亲近、密切。他若是不直接指导我,就称他为“法师”,这如同学校里的老师很多,但他没有给我讲过课,没有指导过我。“和尚”与“法师”的差别就在这里。这些称呼在教育体系里才有,其它宗教里面没有这种称呼。

再从佛教道场的组织(中国佛教寺院)来看,寺院是佛教教学与佛教艺术相结合的一个教育机构,就像现在的学校与博物馆结合在一起。这种形式,就是现代所讲的艺术教学。现代人处处讲艺术,佛教在二、三千年前就实行艺术教学了。从寺院的组织也能看出它与现代的学校大致相同。和尚相当于学校校长,是主持教学政策的人,课程是他制定的,教师是他聘请的,这是和尚的职责。

和尚下面有三位帮助他的人,佛家称为纲领执事,分掌三个部门:掌管教务的称“首座”;掌管训导的称“维那”;掌管总务的称“监院”。名称与学校不相同,实际上他们管的事务跟现代学校里面的教务、督导、总务没有两样,可见寺院机构的组织确实是一所学校,是一所非常完整的学校。

中国过去称之为“丛林”,“丛林”就是佛教大学。我们从佛教的起源,一直到中国佛教的建立来看,它的确是一个教学的体系。这一事实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这样才能正确认识佛教!

第二篇:佛教教育[模版]

佛教教育、教学

——谈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及说明

中 观

一、现代中国佛教院校的情况

二、佛教教育、教学

1、佛之教育

2、佛教教学

三、佛教教育教学中的问题(现代)

四、说明

1、教育管理层的改造

2、教育工作者

3、受教育者

五、结语

关键词:佛教、教育、教学、问题、说明、教育管理者、教育工作者、受教育者

佛教教育、教学

——谈教育教学中的问题及说明

中 观

教乃教书,育乃育人,教育即教书育人。现代佛学教育,在总体上看学院林立;在表面上看,气势不凡;在内容上看,水平不高,程度堪忧。只有表面文章,没有内在的实际;只有总体上的多,而没有内在的精;根本经不起实际的考验,就这样的现实情况,还要出人才,出匠器,真乃空中楼阁,海市蜃楼。

一、现代中国佛教院校的情况

(现代一词的时限是从一九八零年以来,因佛教院校在文革期间是全数被关,直到八零年才得以复兴。这样,我就从此时开始说起。)

现代中国的佛学院(高、中、低)不下三四十所,就中级以上的就有一、二十所,此中有中国佛学院,中国佛学院栖霞山分院,中国佛学院灵岩山分院,金山佛学院,天宁佛学院,宝华山律学院,甘肃省佛学院,福建省佛学院,闽南佛学院,昌明佛学院,峨眉山佛学院,五台山尼众律学院,普陀山佛学院,哈尔滨极乐寺佛学院,云门佛学院,江西佛学院,江西尼众佛学院,九华山佛学院,重庆佛学院,湖南省佛学院,四川省佛学院,四川尼众佛学院,上海佛学院,河北省佛学院,岭东佛学院,内蒙古佛学院,宁海慈云佛学院,天台山佛学 院等等。要罗列的佛学院,可能还不止如此,可就现代来说这些佛学院都算是有些模样的!

如中国佛学院,可说是中国佛教的最高学府,现代佛学的圣殿,但因师资的不足,资金的缺乏,还是无法让这圣殿发光。

闽南佛学院,现代佛教教育的重镇,自1925年创办以来,可以说是人才辈出。可是,在师资与资金都不缺少的情况下,还存在着师资素质不高,教学水平的低下,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不够,业务能力较差的情况。

福建省佛学院,在已故的妙湛大和尚,圆拙律师的关怀下,已经成长成为一所比较正统的佛教学校,可是,师资与资金都不足,教学水平自然无法提高。

普陀山佛学院,自成立以来,虽在妙善大和尚的支持领导下,已初具规模,但师资严重不足,僧源不够。

如上四所学院的简介,可以看到佛学院的一些现状。从此,就让我来发表一些愚见吧!

二、佛教教育、教学

1、佛之教育

台湾台北华梵学院院长晓云法师有一本著作——《觉之教育》,其认为佛教的教育是觉的教育,我很赞同这样的提法,并且我更认为,觉之教育并不是佛教所独有的,现代社会教育也是讲究这一点的,即启发式教育,让学生能自己去领悟,去思考,去解决问题。佛在两千五百年前便就利用这样的方法去教育他的弟子,而在两千五百年后的今天,我们这些佛子还没有学会这种教育,实在是令人悲哀的事情!

佛经当中随处可见佛的教育事迹,如:

A、《楞严经》中,佛问阿难“心”在何处,便有阿难的“七处征心”,使阿难真的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心在何处。要让有些人看来,佛法无聊,为什么不直接的告诉阿难,让自己的表弟如此难堪?也有人可能会说:“佛法逗,什么事都要为难别人一下”,可是,就会有一种深明大义的人,说佛如此的英明,能让阿难体悟真心,发明智慧,确实的了知楞严大定的意义。

B、《妙法华经》中的三周说法,佛为度有缘,而以不同的方式方法说法。第一周,度上根利众,佛就法体而直说诸法实相,十如之理;开三乘之权,使其了悟一乘之实。此时唯有大智舍利弗一人解悟授记,即法华方便品中所谈。第二周,譬说周,乃佛对法说周不悟之中根者,更作三车一车之说。初许三车是施权,后赐一车是显实,使之了悟一乘之理。第三周,乃佛为不能了解上述二周之下根者,说其宿世为大智胜佛下之一乘机种,使彼等了悟宿世久远之机缘而得悟,此便是宿世因缘周。佛陀在此不厌其烦的用这么多的方法去度众生,真是悲心可视呀!

C、《华严经》中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据入法界品载,善财童子遍求法门要义,初参文殊师利菩萨,复游行南方,先参德云比丘,次第辗转指示,终参普贤菩萨,即得一切佛刹尘数三昧。善财如是历一百 十城,参五十三位善知识。这样的学习方式,就如现代所说的开放式教育一样,而这种教育方式在佛时便已说明了。

三个例子,可知佛教在教育方面的成就。佛陀是大智大勇之才,所以可如意说教,在教学中,有着高超的技能,能让成千上万的无数众生以“一音闻法,随类而得解”,这才是真实教育啊!

2、佛教教学

佛教的教学工作是无处不在的,所谓佛教的教即是教学的教,即用佛法的广大深理去教育无边的苦难众生,让苦难的众生能学习到佛法,能体悟到佛法,更能证佛之正觉法性。

佛自转法轮以来,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中,佛教就是以学院的教学方式来弘传的。在印度,有竹林精舍,给孤独园,以及世界历史上,最早的学院,可能也是最大的学院——那烂陀寺。

那烂陀寺分八大院,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所载,本寺为七世纪时印度第一大寺,僧徒常达万人,修学大乘及小乘十八部,吠陀、因明、医方、术数等。盖本寺初期为唯识学派之中心,其后演变为密教之一中心。大乘有宗著名的论师,如護法、德慧、护月、坚慧、光友、胜友、智月、戒贤、智光等人都曾先后在此讲学,担任本寺住持。

佛法初传中国,多数弘法活动是以讲经说法为主的教学式传播。现存于云南的上座部寺院还保留着学校的功能,寺中的出家师父即是教学者。历时有很多记载,文人骚客都在寺院中有初学的过程,到了明朝,便有了讲寺的出现,直至民国年间,中土兴起办学之风,就有 了闽南佛学院、支那内学院、武昌佛学院等。关于寺院教学最明显的即藏地的诸大寺,每个大寺中都有自己的学院,学员都有上千人或几千人,并有辩经的地方,有正规的学制,有统一的教材,教学工作很成功。

三、佛教教育教学中的问题(现代)

近期或是近年来,一直听到的、看到的以及我所想到的,都是“佛教教育”。一个困扰着中国佛教的大题目,也是当今佛教的大难题!有不少教内大德、长老、法师和教外的教授、专家、学者,这些有识之士、饱读之士,纷纷润笔挥墨,为中国佛教教育献计献策。有曰:“三个臭皮匠赛过一个诸葛亮”,这么多的教内教外的人士,没有一个臭皮匠,个个都是诸葛亮。但这些诸葛亮都是文字的,嘴巴上的,没有一个像臭皮匠那样实践出真知的!这也许是时代的“英雄”,只说不做?难以想象!

有人有理想中的佛教教育,可是,为什么不把自己的理想现实化呢?每日不甘默默的本职工作,到处开会、讲经、弘法。当然,有理想是好的,开会、讲经、弘法也是为提高个人的自身水平和自身价值。然而,本职工作都不去认真的做好,那理想不是妄想吗?那开会不也是混混吗?其它的也就不需说了!记得“理想者”讲课时,与学生漫谈,是真的“漫谈”,漫无边际的瞎谈,并不是以启发式的方法来谈论专题性问题。这样学生上课确实很轻松,可是,学生得到什么了?作为法师的又给予他们什么了?理想化的东西是不可取的,应该把所 想的,实践于自我的本职工作中,让学生、让自己都能得到受益,这样,才有说话的权力,空谈大家都会!

甚至有的佛教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工作中,根本没有方法,就是一位“鸭工”,只会灌输,不知让学生消化;语言生硬,没有吸引力;动作死板,没有灵活性;上课只有理论表述,没有践实的论证,不让学生思考,不提问题等等。

不过,近来有不少让学生去学习中参与实践的说法,如禅修、念佛等。可是,在这些法师的言论中,我感到理论是好的,但不合乎实际,就现有的佛学院来说,北京中国佛学院有禅修课吗?据我了解,没有。中国佛学院的教学形式是比较趋向学院式的,如果这样,就应该开设禅修课(与丛林式学院的优点互补)。有说没有禅修老师,我认为,最好的禅修老师是自己!而闽南佛学院,有些教育体制的问题。闽院曾开设过禅修课,即禅堂晚间的养息香,可因一些领导不愿坐禅,虽有院长的努力可还是停课了。

现在闽院学生在学院内学习十分的紧张,根本没有什么闲暇时间,复习时间都没有,哪里还有禅修的时间?闽院的整体安排上,可以说是比较完善的,但说是正式学院,其内容设置还存在着太多的问题。

现在最应解决的问题是怎样让学院式与丛林式的优点存在于现有的院校中。丛林的优点是重修重行,而学院式的重学重实践,从此中可以看到,俢与行都是实践的,只是学的矛盾比较大,而学习又是修行实践的前方便,无此,何谈修行实践?如此说,就可以互补了,但现有的学院都是丛林中办学院,最大的矛盾是怎样才能真正的结合,适应学生的学习,这样才是重要的,这点中国天台宗的教观双运早已解决了。

四、说明

我认为现在佛教教育应从三方面去整治:

1、教育管理层的改造

首先,教育工作的好坏,大部分的关系是在于教育管理层的好坏。一个有思想、有能力、有理念的教育管理层,绝对能办好佛教教学工作,这是我坚信的。现在佛学院管理人员的素质跟不上,没有教育理念,没有教学思想,更缺少管理教学工作的能力!有的根本没有教育经验,或没有对教育工作的热心,只是过日为生而已!这样的管理人员能办好教育吗?有的思想观念十分的陈旧,认为自己的思维都是正确的,没有倾听意见的心情,以老为本。如此的管理人员能够让佛教教育辉煌吗?还有的管理人员,真的没有做管理工作的能力,就算有思想、有理念也没有那份能力去实现它。这样的佛教教育管理人员,怎能做好佛教教育的管理工作呢?

管理人员的基本素质是佛教教育的根本,有些人都不如基本的教育者,又怎能去做管理工作呢?管理者是龙头,他是带动教育发展的驱动力,这是佛教教育的基础啊!大力的培养、选拔一批教育工作管理人员是当务之急!

2、教育工作者

佛教的教育工作者以法师为主,在家的学佛研究者为辅及一些社 会课的老师组成教育工作的队伍。(在此,我主以法师来说)

出家的法师,在教育工作中,普遍只有教而没有育,即只有教书上课的工作,而没有育人的工作。这样,只不过是一个教书匠而已!并不能称为教育工作者。作为一个教育者,必须要对受教育者负责,只对书本用功,而不对受教育者负责,不能说是一个真正的,或是成功的教育者。出家人有信仰,因为这个信仰而披剃出家,如果在教育工作中,没有让受教育者的信仰加强而是相反的减少了或是没有了信仰,那就是失败,就是误人子弟呀!更严重的是误了这些佛种子的成就,那可是罪无以赎呀!所以,作为教育者,应该有教书育人的根本知识,还要有师表,即为师之表,这样才能有教育育人之说。

教育者应该有教育心理学的知识,这样,才能观察到教育的成效如何,没有心理学的知识,不能说是一个完整的教育者。佛教教育心理学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心理学,作为佛教教育者,应该好好学习佛的教育心理学,即“观机逗教”四字心理学的核心说,这四字看上简单,实际应用确是不容易,只有在长期的工作中,积极的锻炼,认真的观察学习,才能真正应用自如。

作为一个教育者,他应具备一定的心理素质(图—1)。教育者的心理素质是提高教育工作的重要条件,是培养学生成才的可靠保证。在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心理素质有显现的作用和隐性的作用。所谓显现的作用,是说教育者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对更好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所谓隐性的作用,是说教育者具备的良好的心理素质能 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种影响是其他任何教育手段都无法比拟和代替的。(此段选自李伯黍、燕国材主编的《教育心理学》1999年第八次印刷版,第400页—401页)

3、受教育者

我在教学工作中,常常反对一种现象,即学生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故,教育者就连讽带刺的批评,不尊重学生的人格,甚至言辞激烈、武力加之,这样的教育者,怎能让受教育者接受呢?受教育者不能接受教育者,那又怎能让受教育者接受教育者的教育呢?学生本来就是一张白纸,教育者是艺术家,怎样画,就是方法的问题了。我们既然是教育者,就应该允许受教育者犯错,如若不然,还要受我们的教育做什么?我们这些还可以称得上是教育者吗?

学生有学生的个性心理,有强有弱,有中性的,还有更为复杂的。这样的心理,在教育工作上是真的很难做好的。但是,这些工作才是教育的重点所在。对学生的教育,是要让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建立自我的人生观、世界观,要培养受教育者的意志力,能力。做到了这些,才是真正的教学工作。教育的中心人物就是学生(受教育者),教育工作的成就就是学生的成就,教育工作的失败也可能是就是学生生命的结束。

五、结语

最后,就为所有为佛教教育献身的人们表示敬意。让佛教教育与教学事业早日完善。有了你们佛教才能发展,有了你们佛法才能流传 于世,就是有了你们佛的伟大事业才能光芒四射。

图—1 教育者的心理素质

教育机智

组织教学的能力

言语表达的能力

教师的心理素质{

教育能力{

人格特点{

了解学生的能力 独立创造的能力 实际操作的能力 适应新情境的能力正确的动机 浓厚的兴趣 热烈的情感 坚强的意志 良好的性格

第三篇:因材施教与特色教育

因材施教与特色教育

为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盼望他们成为栋梁之才,对社会做出贡献.然而现在的很多父母都摆脱不了传统教育的禁锢,一味的要求孩子考高分上名校,为孩子设计好一个个的未来,完全不考虑是否遵从孩子的意愿,是否符合孩子自身的个性特点.在这样的教育下,我们悲哀的看到一幕幕令人惊心的现象:

高分低能大学生不能料理自己的生活

安徽省某小学为防止考试作弊,学生趴在地上参加月考

南京一天内有两名学生因为完成作业而自杀

中小学生跑步猝死在多个省份惨烈发生

学术造假之风盛行,复制粘贴成为大学生的论文法宝

某学校学生因考上清华而获得60·5万元的奖励

我们的教育已将孩子逼上了死胡同,他们在学校、老师、父母的期盼下磨棱去角,成为规格统一的“人才”。然而,这样的人才个性丢失,创造性思维泯灭,他们担负不起复兴中华,建设祖国的重任。

有言道:“没有失败的学生,只有失败的教育。“要想培养真正的人才,就要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将教育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素质教育跆拳道从孩子的个性出发因材施教,开展独具特色的素质教育。例如:运动处方,从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出发,针对孩子自身的缺点对其进行改正,从而帮助孩子健康成长;弟子规品势,将国学经典融入品势之中,使孩子在强健身体的同时受到古典文化的熏陶,从而学会待人接物的人生智慧,实现德育;中正棒,在教授学生防身技能的同时,教导学生为人中正,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舞台式考级,在一种舞台气氛中培养孩子,培养孩子的登台表现能力,帮助其以大方优雅的姿态走向社会;兵法实战,在实战练习中学兵法,通过兵法学习更好地处理社会人际关系。同时还有武道音域、武道书法、富脑运动、潜能开发等特色教育。

素质教育跆拳道不只是跆拳道教育,它是借助跆拳道的形式对孩子进行德、智、体、美教育,帮助孩子开发自己的潜能,使用自己的天赋,培养自己的个性,使孩子真正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

第四篇:佛教与科学

佛教与科学

杨振宁

因为对科学感兴趣,我高考时报考了物理系。在大学读书时及毕业后就对佛学兴趣日浓。今天我想从科学的角度谈谈我的佛教观。

佛教是科学的、理性的,是符合科学精神的。科学是理论和实践的总和。科学理论和科学实践相影响、相促进。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中获得了新发现。而这些新发现又不能用原有的科学理论来解释时,人们就提出各式各样的假说。

一种假说被大家广泛接受必须具备三个条件:

第一,它的理论体系必须是自洽的,即它必须自圆其说,不自相矛盾的。

第二,它必须对已有的发现能够准确地描述,即这种假说能自圆其说,并且是符合现有的科学实践的。

第三,根据这种假说能够得出一些推论和预言,而这些预言能够被将来的实验和观测所验证。当越来越多的推论和预言得到验证时,这一科学假说就得到科学家的广泛接受,而这一科学假说也就被称为科学理论了。

如果这一理论描述、解释和指导的对象广泛而重要,这一理论就被称为伟大的科学理论,如牛顿力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牛顿力学适用于所有宏观物体(非微观粒子尺度)在非接近光速运动时所遵循的规律,相对论能描述所有宏观物体在相对光速而言的低速,以及接近于光速的高速运动时的规律。

这二种理论被提出的时候,它们能解释人们用旧理论解决不了的问题,并且根据它们所作的推论和预言都被以后的大量观测所证实。相对论是牛顿力学的推广,牛顿力学是相对论在低速时的特例。

因为这二种理论的适应面非常广大,因而牛顿和爱因斯坦被公认为是最伟大 的科学家。他们的理论是最伟大的科学理论。卫星上天、潜艇入海、运动比赛、天文观察等都受这种理论所描述的规律的制约。

同样,佛教也完全具备科学理论的三大特性。首先,佛学理论是自洽的、圆融的。四圣谛概括了人生多苦的现象,指出人生多苦的原因,指明了涅槃入灭的方向,指出了修习正道的道路,佛教的发展形成了众多宗派,各宗各派有各自独特的理论依据和修习方法,其基本的理论和目的是一致的。

其次佛陀成道后提示了宇宙和人生的根本道理,解释了社会和人生的种种现象,更重要的是听从佛陀开示修习的许多人都体验到了佛学所指出的种种境界,因而佛教在当时就得到许多人的拥护,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我要强调的是佛教的实证性。听从佛陀的指示,依法修行的人都能或多或少地证实佛陀所言之不虚。佛学不是纯粹理论性的哲学,而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实证科学,虽然它包含了伟大的哲理。依佛学修行实践就是学佛。

第三,佛学描述的一些自然现象对达到相应修行功力的人而言是一种实践观测,而对于普通人众来说则只能姑且信之,但对今人的自然科学的观测结果而言,就是伟人的科学预言。佛陀在千百年前就说过:一钵清水中有微虫八万四千,以及有关宇宙结构的三千大千世界等,这些都为现代科学中的微生物学和天文学所证实。

现在有些人会对佛教不够了解的情况下指责佛教是迷信、是不科学的。其实这些人中相当一部分对科学也是了解不够的,是对科学采取迷信态度的,是缺乏真正的科学精神的。佛教的六道轮回的因果报应说往往被人攻击为迷信。这种人的论据之一就是有人做恶事也没得恶报。有人做好事也没得好报。其实这是对六道轮回业力成熟才得果报了解不够。论据之二便是因果轮回怎么没人看得见。

事实上从佛教产生后的两千多年来,历史记载了许多看得见因果轮回、只有种种神通的修道人。看不见的东西并不就是不存在的。我们的眼睛不能感觉到红外线、紫外线;我们的耳朵听不到超声波、次声波;我们看不见微生物,更看不见原子等微观粒子,我们也看不见听不到我们周围如今到处充斥着的大量电磁信号,如无线电波、电视信号、手机信号。

我们能看见阳光却不能马上知道光具有波粒二象性。但是我们把上述东西作为科学常识而深信不疑,因为当今流行自然科学。科学的实证精神在于科学不会因为你相信就让你轻易地检测到,也不因为你没有去观测而不存在,而成为迷信。

如果一个人想深入了解我们感觉器官不能感觉到的科学规律和科学现象就必须认真地跟科学领域中的善知识虚心学习。随着从小学读到博土毕业,你就能逐渐学到更多的科学理论,做更多的科学实验和观察,借助于科学仪器感知更多的科学现象。

如果一个人不学习科学而仅仅因他不懂许多科学现象和规律却去指责科学现象和规律为迷信,这是非常可笑的。同样佛教所揭示的真理并不会因为你没有跟善知识学习、没有修行,就指责成为迷信。佛学也不会因为你仅相信而不努力用功就让你轻易把握。

佛教是智信而非迷信,是智慧者的信仰。印度和中国世世代代的历史人物证明了这一点。科学是人类智慧的运用,而佛学正是令人断除妄念显现众生本具智慧的,所以科学与佛学丝毫不矛盾的。

佛教的科学性——正确认识佛教从这里开始!

佛经中很多论述,与现代科学惊人的吻合。大到宇宙的形成、太阳系及银河系的构造,小到寄生虫、微生物的观察;甚至相对论、量子力学等尖端科学等,3

无一不证明佛教的真实性。下面略举数例:

三千大千世界与宇宙

佛陀在《起世经》中对我们这个宇宙的状况作出过准确的描述,原文是古文,大家有兴趣可以找来看看。

佛陀以一千个太阳,一千个月亮组成的世界为一个„小千世界‟,而以一千个小千世界形成一个„中千世界‟,再以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个„大千世界‟。一个„大千世界‟就是一佛化土。李庆宏居士在《佛教起信与入门》一书中分析认为:小千世界对应的三维空间即为银河系。佛陀把一千世界合在一起讲,并且说明了此小千世界„犹如周罗(盘起的头发)‟,即不仅圆,还带螺旋状,正是银河系的形状。而且指出银河系有上千个有人的星球。佛并未把无数没生命的星球放进去,因为人是正报,物是依报。

三千大千世界对应的三维空间即我们当前观察到的整个宇宙星空。

如果把三千大千世界理解为三千个大千世界,算下来就是30亿个星系(目前天文学家已观察到约10亿个星系),这个三千大千世界是同时成住坏空的,这就符合当前的宇宙大爆炸理论。

这种三千大千世界有无数个,也就是说目前人类观测到的宇宙还没有超出一个三千大千世界。

《起世经》还提到我们这个小千世界中(即银河系)有阎浮提、瞿陀尼、弗婆提和郁单越这四个大洲,地球属阎浮提洲之一。其它三个大洲应指银河系其它类型的外星人。佛陀对他们作过详细描述,包括脸型,寿命,生活状态等。四大洲外还有„八万小洲‟,应是其他类型还没进化出高级生命的星球。

《瑜伽师地论》卷二记载:„又此世间,二十中劫坏,二十中劫坏已空,二 4

十中劫成,二十中劫成已住。‟根据部分佛教典籍的论述,一小劫为1,680,000年。每20小劫为一中劫,即33,600,000年。80中劫为一大劫,即268.8亿年。这就是一次宇宙大爆炸的寿命。我们目前测定的宇宙年龄是137亿年,也就是说我们这个宇宙现在是中年。

我们大致算一下,其中„成‟和„成已住‟的年限是67.2亿年,生命仅在„成‟和„成已住‟的阶段出现,太阳系已形成46亿年,约形成十几亿年后开始产生最简单的生命;太阳系还有47亿年的寿命,后面若干亿年地球上已不适合生存,算下来刚好。

论地球的形状

《楞严经》载,佛的弟子阿那律陀双目失明,后成罗汉。在开天眼后看见阎浮提(地球)就象掌中的庵摩罗果(印度一种椭圆形的水果)。若不是实证,2500年前怎么知道地球是圆的?

《俱舍论》描述到地轮依水轮、水轮依风轮、风轮依空轮。这表示地球是圆形的,地球表面大部分是水,水外围是大气层,大气层外围是太空。

准确指出月亮阴晴圆缺的原因

佛在《起世经》中准确指出月亮阴晴圆缺的原因(于黑月分第十五日,最近日宫,由彼日光所覆翳故,一切不现。),现在的西藏人则还可以根据佛教的《时轮金刚续》准确测算日食月食。

论微生物

释迦牟尼佛曾指著桌上的一杯水说,这杯水中有八万四千个众生存在(佛观一碗水,四万八千虫)。这八万四千是虚数,表示非常多的数目。即不用显微镜就看见了水中的无数微生物。佛当年规定弟子喝水都要先过滤,尽可能避免伤害 5

大一点的微生物(太小的就没办法了)。

论寄生虫

释迦牟尼佛说人身是个虫窠,人体内的虫约八十种。还指出确定位置和活动状态。今日由于科学发达,发现人体内的寄生虫,如蛔虫、蛲虫、便虫、钩虫、丝虫、绦虫、肺蛭虫、肝蛭虫等有数十种之多。(详见〈治禅病秘要〉及〈正法念处经〉。)可能在人要问了,2500多年前,没有任何现代科学,怎么对大到宇宙,小到微生物,了解得如此清楚?

实际上一切都在识心中,人可以通过深度的精神修行,在大觉悟后,认识到宇宙的一切。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即使从现在开始经过50亿年的科学研究,人们对宇宙本质的了解还是及不上佛陀。这是由识心本身的属性所决定的。佛是亲证,而许多现代科学,只能靠推测。如万物都是从空无中产生,以及所有物质依观测而存在,是现代量子力学铁定的结论。科学家无法从感性上理解,但也不能不接受这种结论。而佛早就指出万法心生,诸法无我。

《楞严经》指出:“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又如近年兴起的宇宙全息理论,在《楞严经》上也可找到印证:“于一毛端含受十方国土”。这种例子举不胜举。二千多年前的佛学理论,近百年来才被现代科学一一验证。

现代科学家黄念祖说:“近百年中由于相对论、量子论、亚原子物理学、太空中的宇宙研究等等,所取得的成果,给佛教哲理增添了许多实际论证和实例”。无论如何,我们至少可以看到:佛教与科学是彻底相容的。

第五篇:佛教与企业文化

佛教与企业文化

作者:释明生

文章来源:中国佛商财富论坛

“白日曜青春,时雨净飞尘”,这是三国曹植《侍太子坐》里的句子,展现的是一个净化过的明丽清新的景色。因而,希望大家有如是明净之心态,也希望我的演讲能引导大家进入如此明净的世界。

公元前623年,伟大的悉达多太子降生于迦毗罗卫国。悉达多虽贵为太子,然而对于荣华富贵漠不关心,却对人生的生老病死感触良深。为了得到圆满解脱这些人生缺陷的方法,二十九岁时,毅然逾城出家,经过雪山六年苦行,最后在菩提树下悟道,那一年,他三十五岁。从此,他足迹踏遍了恒河两岸,讲经三百余会,说法四十五年,把真理的妙谛遍布于天下。公元前543前,佛陀在古印度迦尸那城进入涅槃。

佛教是包括教主、教义、教徒组织、清规戒律、仪规制度及修行体验等内容的综合体,也包括在宏传过程中形成的种种特点,是一种文化形态,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道德教育。众所周知,佛教是解脱之教育,换言之,即是趋向圆满幸福、究竟快乐之教育,用佛教固有的名字就是涅槃之道。所以,今天我向大家阐示的就是幸福之道、快乐之道。这种幸福快乐是超越的,又是现实的,是唯圣者所证的,又是你我可以当下亲切体认的。是故寒山子说:“人问寒山道,寒山路不通”,最后又说:“君心若似我,还得到其中。” 东方有圣人,西方有圣人,此心同,此理同,佛法就是人生宇宙普遍存在的真理,就是永久不会改变的方法和轨则。这个真理亘古常在,无处不有,“非佛作亦非余人作”,只以佛陀发现了、亲证了,因而就称之为佛法。佛陀翻译为中文,就是“觉者、智者”的意思。每个人都具有亲证人生真谛之潜能,故此佛陀说,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皆能觉悟。换言之,众生都可获得圆满的幸福、究竟之快乐。

真理可以比喻作庐山,对于真理的探索认识以至于追求和体认,则不尽相同,东坡有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者是焉,就因不同则有诸种学派、诸多文化衍生,然而不管是岭是峰,皆不失为庐山面目。以是故,探讨佛教与企业文化,归根结底还是在触摸幸福,体认真理。佛陀说一切众生皆可成佛,然而却以人为主,因为人具有可贵的思惟能力,有勤奋努力的特点,所以,人才是最堪修佛法者。企业文化是一种管理文化,是“以人为本”而凸显人文关怀的管理文化。佛教文化既然和企业文化都是以人为本的,那么就有许多相通互融之处,在这里,我谈三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佛教缘起说与企业人事管理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在依靠别人(包括活着的人和死去的人)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份量来报偿我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我强烈地向往着俭朴的生活,并且常常为发觉自己占有了同胞过多劳动而难以忍受。”

请允许我对这一段话作一诠释。大家手上都有白纸,你是否看到这张纸上悠悠飘浮的白云,雷鸣般的闪电,抑或是斜织着的细雨,或许嗅到泥土的清香。你可否从白纸上折射出了伐木工人辛勤的汗水,回旋急促的电锯声,你可否从银幕般的白纸上影现造纸工人们忙碌的身影„„

大家可以与我一起默想要成就一张纸的全过程。

一个静寂之夜,一颗饱满的种子回归到大地的怀抱,一片片落叶覆盖了这一伟大的生命,冬天的皑皑白雪轻轻飘落,无声的催眠曲就此奏响,树种酣睡了。

春天来了,和煦的阳光融化了厚厚的冬雪,种子在温暖湿润的泥土里苏醒过来,开始了它的生命之旅。树芽破壳而出,穿过腐叶,走向了世界,微风轻抚,春日注照,树芽由是披上了绿装。同伴们在鼓励,树芽由是长成了小树苗,可以聆听小鸟的歌唱。小树苗深知“本立则道生”的真理,暗暗地生根了,扎入了肥沃的泥土,它需要大地的营养„„ 多少年过去了,就是这泥土、这阳光、这雨水、这悦耳的鸟鸣、这力争上游的同伴,让它茁壮地长成一棵直立于天地之间的大树。可以让飞鸟驻足,可以为行者避暑,大树之林因此在微风里愉快地合唱着天赖之曲。

伐木工人来了,他们为这片可造之材的树林而欢喜,在紧凑的电锯声中,在伐木工人挥洒的汗水里,一棵棵大树开始了另一阶段的旅程。它们上了卡车,换乘火车,辗转曲折多次才被整齐地堆放到造纸厂。经过去皮等一系列程序,文化用纸产生了。

我们由此观照,如果没有泥土的孕育,阳光的照耀,雨露的滋润,就不会有绿色的大树。如果没有工人的汗水,车马的输运,机器的运转,就不会有雪白的纸张。你可曾想过,这一张薄薄的白纸,却是诸多条件、诸多劳动的集合,少了一个条件也不行。所以,在这一张纸上,不就有白云的飘浮、有泥土的芬芳、有雨露的润泽、有绿色的旋律、有苦涩的汗水、有隆隆的机器声、有列车的汽笛、还有出售给你纸张的服务员那微笑的脸庞。

朱熹有语云:“行成于思毁于随”,佛经里说,人之所以可贵就在于他善于思惟。我们可以制作一碗米饭的记录片,从“手把青秧插满田”到施肥、浇水、收割、脱粒、打辗、上市、购买、洗淘、蒸煮,可口的米饭是诸多劳动的结晶,所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诗句是感人至深的。

一碗米饭如是,一杯茶如是,一件衣服、一枝钢笔乃至我们一切的生活用品,都是别人的劳动。我们读书、听课都是在享受别人的劳动。思考我们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师长的教导、善友的提携。爱因斯坦说得好,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在依靠别人的劳动。

这就是佛法所讲的缘起。缘是条件,一粒种子的成长需要条件,一个人事业的成功亦需要条件,一个企业的成功亦需要条件。在企业里,细节决定成败,企业需要员工的敬业、忠诚、主动,需要员工们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心志,需要员工们高昂的士气;员工们需要来自企业愉快、尊重、自豪和温暖的感受,也需要上下之间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的沟通和交流。所以,企业领导要周全地考虑每件事,从细节抓起。

由于我们生活在缘起的世界里,所以我们要生感恩心,感激生活中给我们提供了方便的一切,同时,要象爱因斯坦一样,“必须尽力以同样的份量来报偿我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佛教中叫做报众生恩,报国家恩,就是回报社会,报效祖国。企业的员工有了这样的回报理念,那么,企业的前途才是无可限量的,如果把眼光只放在赚取利润上,企业就会走向死胡同。比如松下电器公司就是把产业报国放在第一位,日本TDK公司的精神是“创造为世界文化产业作贡献”,所以,你的心量有多大,企业的成就就有多大,眼光有多远,企业的发展就有多远。古人有诗曰:“要看银山排天浪,开窗放入大江来”。

二、佛教性空观与企业团队精神

我们由上面的缘起内容可知,思想理念对一个人,一个企业是何等的重要。所以说眼睛对人有多重要,思想眼光对人生、对企业就有多重要,佛教有一位叫蕅益的大师说:“有出格的见地,方有千古品格,有千古品格,方有超方学问,有超方学问,方有盖世文章”。此中见地就是思想,就是认识,也就是灵魂,如果把上面的学问当做产业,把文章比作利润,就可以看出,这都不是第一位的。首要的在乎见地,其次的则是品格,也就是道德、修养,由此方能衍生学问和文章。这是一个人、一个企业成功的次序,千万不可以弄颠倒了。由于传统文化的埋没,贪婪总是被命名为理想,欲望总是被定义为向上,良心总是被嘲笑,道德总是被鞭挞。一些略略有小成绩的人就自我感觉良好,俯视朋友,疏远亲人,不敬上司,漠视同事,一味地“孤高出众峰”,却不知和谐、和合才是幸福快乐之道,团结友爱方为企业成功的基石,这种心态在佛法上叫做“我见”。“我”凸出了,一叶障目,则不见团体,不见师长,膨胀的“我”就会带来无尽的烦恼。佛法上说,人之所以烦恼就是因为我见炽盛如火,对治这种与生俱来的情绪,就要了达性空的真谛。俗话说“一将成名万骨枯”,一个人的成功是多少人汗水的凝聚,所以饮水思源,知恩图报这些成语好。一个人要走得远就要正确地审视自己,就要分析成功的因素。只要清醒地抉择,就会知道自己的努力只不过是成功的一份子而已。

我见云何?“我”在佛法上有三层意义,即:自起、独

一、常住。

自起是误解,我们静心地思惟就知道世间的一切事物的出现都是要靠条件的,所以是缘起,因缘的聚会才会有企业的辉煌,才会有事业的成功。辉煌、成功这些光彩夺目的桂冠是世界和平、社会安定、上下一心、辛勤努力的因素共同铸造的。这不是某一个人的缔造,这是指万事万物之出现而言。

独一是指事物的存在。如果把人的出生比做生起,那么从生到死这段时间就是存在了。众所周知,人的存在需要朋友的告诫、师长的教导,要有工作维系生活,要有住房以安住身体,要有知识以滋养灵魂,如是等等,所以事物的存在不是独一的,是要互相依存的,要善待自己、善待别人、善待周围的一切。常住是指事物会永久地存在,大家知道,这不现实!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赫拉克利特亦云:“人不能两次踏入一条河流。”东坡有词云:“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是的,“积聚皆消散,崇高必堕落,合会要当离,有生无不死”。在这个世间,任何事物都不会永久地存在,且看人有生老病死,物有生住异灭,宇宙有成住坏空。一部历史,就是一部无常史,罗马大帝国、强汉盛唐,今何在哉!这是事物的真面目,要直面、勿回避,感情、财富、名誉、地位、寿命终究有一天都会走向无常,中国的古人讲的居安思危,就是要破除“常住”、永久这种错误的观念。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也是在演绎无常的哲理。

然而这不是消极,不是悲观,正因为无常,所以才要努力,奥斯特洛夫斯基说:“应当赶紧地生活,因为不幸的疾病或是什么悲惨的意外,随时都可以让生命突然结束的。”这是对无常的深刻体认。证严法师说:“人的寿命因短暂才显得更珍贵。”无常的意蕴就是让我们珍重当下,而不是因为过去而悲伤,因为未来而发愁,这是“我”的三层意义。“见”就是执著、执取上面的错误认识,以为是最胜的。一个人有了自有、独

一、常住的错误见解,就认为个人的成功来自于自己的才华,企业的成功来源于自己的远见卓识,如是成就是我所作,常存不变,感觉好到了“唯我独尊”的境地,却不知如是见解就成了前进的障碍,开拓的羁绊,就会自我封锁发展空间,等于把自己变成了笼子里的鸟。

所以体解性空就会谦下,“水唯善下能成海”嘛;体解性空就会团结,就不会忽视哪怕是一个清洁工都是企业成功的缔造者;体解性空就会把成功的喜悦与员工们共享;体解性空就会知道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体解性空你就会挥洒自如,不会由于失败而忧愁,不会因为成功而陶醉;体解性空就会在成功的竿头上更进一步„„

体解了性空,前途就会如同大海一般的广阔,现在很多企业里稍有成绩的人就认为自己不同凡响,这样就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前途,因为每一个员工都是成功企业的缔造者,试想,一个企业里领导班子都有这种意识,企业的发展就不会有生命力。所以,企业要有团体精神,要增强凝聚力,企业的发展才会长盛不衰。一滴水,只有融入了大海,才会成其广阔。

佛陀成道后,依然与弟子们一起托钵乞食,赤足云游,所以僧团因此而长盛不衰。性空是灵动的,韦应物说得好:“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缘起性空是佛法的灵魂,因体解这一真理而悟道者万万千千,悟道是成功的象征。但愿佛法的真谛之魂能融入企业文化,成为企业之精神,则企业之成功亦将万万千千,正所谓:“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三、佛教因果论与企业伦理道德

如上所言,既然缘起是真理,由缘起衍生的因果报应理念亦为真理。因果报应是朴实无华的人生哲理,就象佛陀说真理的存在一样,是遍一切处的,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它就如同大地和泥土一般地平常,然而世间众生的安立,一切生物的生长无不依赖它。是的,我们每天都离不开大地,然而,我们却没有想到大地的可贵,没有想到大地是建立一切的基础。

我们还是从上面缘起的表述里来说明因果报应的道理,就以白纸为例,从投入大地的种子起到制成白纸,这一阶段,是一连串的因果。假若以种子到大树此一时间段论,则种子为因,长成的大树就是结果了;若以大树到制成白纸这一时间段论,大树则是因,制成白纸就是结果;若从种子到白纸此一时间论,种子也是白纸的因,白纸是前面的树芽、小树苗、大树等一切的果了。所以,因果要依时间来表述。

在佛教中,因果报应与六道轮回又是紧密相连的。六道是我们人生与一切众生当下和未来的趋向。我们的未来有真实的轮回,当生有真实的轮回,当下也有真实的轮回。让我们一起先探讨当生的六道轮回。六道指的是天、人、阿修罗、饿鬼、畜生、地狱。孟子说,“人者,仁也”,指有恻隐之心、仁慈之心就称为人。一般地,我们都称为人道。然而,六道之中又有六道,这就是当生的轮回。就以人道为例,作为一个国家的好元首,令出必行,于所愿得自在,衣食住行皆人间所极,是为人间天道。若是丰衣足食,心地善良宽厚者,是为人间人道。若是人间官长,福禄有余,然而性格暴烈,好斗逞强,即是人间修罗也。若是三餐不济,流落街头,抑或是遭受灾难,水米难得,久处饥饿,则是人间饿鬼道也。若是以出苦力以换取极少资粮以维系人生,如挑山工,大山车路不通,以身背送物资者,即人间畜生道是。我们不是经常说,旧社会的同胞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吗?若久处囹圄,或亲人别离,心如刀绞,或车祸的当事者,断手断脚,血涂遍地,是为人间地狱也。

一个人的心情心态也有六道之轮回,让我们一起来谈讨这种当下的六道轮回吧。当你找到了一份非常理想的工作,或者和久别的好友相逢,或是拿到了不菲的奖金,心情异常快乐,看到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甚至对于以往的敌人都不憎恨了,还会报以微笑,问声你好!当时你就步入了天道。对于一个哲人或贤人,如曾子三省其身;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而不改其乐;古来山居的高僧寒山子“重岩我卜居,鸟道绝人迹”;王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如此心境,一片宁静,光明自在。对于一切坦然面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都是天人的心态。别人的讥笑、打击、欺骗都可以一笑向春风。面对工作,就会以回报社会,报效祖国,福利众生的想法,去一丝不茍地完成,这都是精神生活上升到了天堂,当然,这要自己去体会,佛法上经常这么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嘛!

见到了即将被宰杀的鱼或者鸟,你动了恻隐之心,想到“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是一般骨肉一般皮的,当下慷慨一把,买物放生;过马路时,扶一把白发苍苍的老太太,牵一把左顾右盼的小朋友;将美食未尝先奉父母,逢年过节不忘向师长问好;于朋友从不失信,代人之劳,成人之美;乃至深爱你的妻子丈夫,不有外染;喜欢读有益于身心的书;把快乐与人分享,分担朋友的痛苦„„如此等等的心态产生之时,你当下就在人道。对于手下的职员或家里的保姆,没有耐心,动辄便大发雷霆,怒目相向,他人稍有违犯,便以十分还报,以斗争为快乐,如此念起就沦落到了可怕的阿修罗道。

本来有帮助人的能力,然而赈灾捐物时你无动于衷,乞丐的愿望一次次在你的冷漠中变成了失望,不肯把自己的快乐与人分享,总想得到非分的东西,如此的悭贪心态就是饿鬼道。假如做了错事,不感到惭愧,比如说窃取了朋友的名誉地位,巧取了公家的财产,劫夺了兄弟姐妹的财富,事成之后还沾沾自喜,自以为是。不尊敬父母、师长、上司,经常在外面宣传自己单位、朋友的失误和过错,欺凌弱小,以此为乐。如果心胸狭隘,把一件不顺心的小事,放在心里,而且从各个方面让他膨胀,让心情异常地沉重;本来生活在于当下体味,而总是寄望于未来,为了赚钱而身心疲惫;本来孝养父母,扶持兄弟朋友是理所应当的快乐,却视其为负担,由是倍觉心情沉重;本来藉工作可以报答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劳动,却予以应付的心态,如上种种心生,当下就进入畜生道了。

最后是地狱道,我想是大家都不愿意听到的,然而我们还是要去了解它。如果凶残如屠夫;宁我负人,人毋负我;鲸吞国家财产,疯狂贪污受贿,巧取赈灾钱财,背叛国家,欺骗人民,忤逆父母,侮慢师长,欺凌众生,忘恩负义,恩将仇报,我们经常读小说,看到“禽兽不如”之流的,如上相应一念心生,就是地狱了。

所以,轮回在当世,也在当下,要看自己的处境,要看自己的心态,更重要的是自己要清楚地认识,积极地改变,轮回就在一念之间啊!比如说朋友托你办件事,你感到这是负担,就是畜生道。你转念一想,朋友于我有恩,应该报答,知恩报恩嘛,由是便欢欢喜喜地去努力,就这一念,即入天堂!所以我们每一个人的喜怒哀乐的心情无时无刻不在六道中轮回,只要你认真去观察了。

未来的轮回是在这一期生命结束后的走向,就如同种子到大树是一期生命,从削皮加工到制成白纸又是一期生命,从白纸制成使用以至走向回收又是一期生命。大家知道,能量是不灭的,而是转换的,所以,轮回也同样如此,人死了绝对要投生,投生到哪里这取决于你这一生的善恶能量,以强者先牵的原则,决定未来。所以,要想未来一片光明,就要及时行善,以道德规则来要求自己。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佛家的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不饮用于身体健康有害的东西),都是道德规范。善的定义是“此世他世,俱顺益故”,也就是现在以至于未来,给人带来的都是利益。我们要仔细地甄别,有些眼前有利益,而未来无利益,这不是善的范畴,比如有的化工厂出产的产品赚了很多钱,可是排出的污水给未来的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损害,这种只为眉睫的思想是恶的。道教有一则故事,可以给大家启迪,说的是吕洞宾出家修道,他的师父说我有点石成金之术传你,吕洞宾说石头变成了金子不会再恢复石头的原形吗?师父说,500年之后会的,吕洞宾说,我不学了,这法术会害500年以后的人,师父一听,大喜过望。想想我们的所作有没有这500年的眼光啊,自工业革命以来,生态之破坏令人揪心呐,所以,善不是以当前的利益来界定的,而是要以时间来考证,如果为善了,给当下以至于未来的众生都带来了利益,那么你决定会在善道里受生,佛陀教导我们,不但要关爱这一期的生命,而且还要关爱下一期的生命。六道轮回无论是当生的,当下的,还是未来的,都是对因果报应的诠释。因果报应就是让我们日常生活中对天地、鬼神、君子乃至一切生灵都要存有敬畏心,如果一个人是无所畏的,那这个人就是最可怕的。因果报应是警告我们,要时刻对自己的言行思想负责,因为那真正的是自作自受。道德就是好因好果的宽阔大道,也是成功、辉煌的宽阔大道。一个企业的成功强大,与企业每一个员工的素质和道德是分不开的,员工的砖石共同造就了企业的大厦,假如其中一块砖石松动了,破烂了,企业的大厦就有了隐患。古人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所以企业的强大与员工的道德密不可分,我们希望员工们把企业共同营造成美丽的天堂,给人以期望、以梦想、以利益、以欢喜,只要员工们的认识提高了,道德提高了,有所敬畏了,企业就会强盛,就会强盛不衰。企业就有了标准,有了灵魂,有了内涵,有了希望。

文章来源:中国佛商财富论坛http://www.xiexiebang.com/College/ShowArticle.asp?ArticleID=846

下载佛教的特色与教育word格式文档
下载佛教的特色与教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佛教与人生

    十一班二组吴有兵 学《佛教与人生》有感 原本以为佛教离自己很遥远,深不可测;但我在学习《佛教与人生》后觉得佛教并不是高深莫测,而是和我们工作生活息息相关,特别是我们导游工......

    佛教与佛教建筑

    认识佛教与佛教寺院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相传在公元前六世纪由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长子悉达多·乔答摩所创立,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悉达多生于公元前565年,卒......

    佛教与会议

    佛教与会议 民主政治是今日世界的共同潮流,其基本原则在于纠合群力,集思广益,交换意见,截长补短,异中求同,融个体于群体,汇合为一共同的意见,以达到共同的目的,这也就是集体创作。因......

    佛教与中国民俗

    佛教与中国民俗 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的民间风俗有不少影响。风俗就是一面镜子,它可以照出一个民族不同时期的生活景象。佛教宣传因果报应、轮回转世、极乐世界、阴曹地 府......

    佛教与诗歌

    中国佛教与诗歌关系谈 ——以白居易为例 佛教,起源于远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的悉达多·乔达摩(佛号释迦牟尼)对于佛弟子所开示的教导,后发展为宗教。大约在两汉之际,佛教开始传入汉......

    杨振宁:《物理学与佛教》

    杨振宁:《物理学与佛教》 第一篇:杨振宁谈“物理学与佛教”---佛教与科学是彻底相容的 作者:杨振宁 时间: 2012-11-28 因为对科学感兴趣,我高考时报考了物理系。在大学读书时及毕......

    佛教与中国文化论文

    佛教与中国文化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中最古老的宗教。中国文化是世界人类三大文化中光辉灿烂的一支。佛教自公元一世纪传入中国,在长达2000年中,中国与佛教的有机结合产生了极......

    佛教精神与企业文化

    佛教精神与企业文化 佛教与企业文化的共通点 佛教博大精深,特别是隋唐时期西风东渐以后,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对佛教本身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与其他宗教相比,佛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