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三语文 第二讲:记叙类文本--层次阅读法(教案)分析
暑期课程 个性化教案
【题干】“卧倒”故事的情节可分为四部分,请概括写出。【答案】 开端:扳道工为即将进站的两列火车扳动道岔。
发展:儿子正在铁轨一端玩耍。
高潮:命令儿子“卧倒”,同时冲过去扳动道岔。
结局:火车过去,儿子丝毫无伤。
2.写作对象的不同,如何理清文章的主要内容及作者的创作意图?(1)写人的记叙文
分清主人公是谁;选取哪些事件来写;线索是什么;反映人物什么性格特征或思想品质特征。
(2)叙事的记叙文
理清写了几件,什么事;事件之间有什么关联;线索是什么;作者想通过这一件或几件事表达什么样的感悟或启示。(3)写景为主的文章
以写景为主的文章:主要是借景抒情,在分析时注意以下两点:
①写景层次、景物特点、写景顺序和角度;
②作者通过写景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偏重于抒情的文章
作者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分为几个层次,抒情的线索是什么。3.层次的划分方式有哪些?
(1)按时间先后和情节发展变化划分,这种情况常有提示性词语出现。(2)按叙述的空间或地点的转换划分。
(3)按作者的认识过程或思想感情的变化来划分。(4)按人物活动的阶段或性格的不同侧面划分。(5)写景的角度或者顺序等划分层次。
二、知识讲解
考点/易错点 层次阅读法---概括文章中心内容
(一)层次阅读的语言标志
“哪里”“哪些”、“怎样”“是什么”“为什么(原因)”“分条概括”“概述”等
(二)层次阅读的方法
层次阅读分叙写对象(人、事、景、物)的层次或议论抒情的层次。
第一步:根据题干寻找语言标志——判断答题角度 .... 第二步:根据题干寻找答题的对象——明确问的什么 .. 第三步:根据对象找到答题的区域——明确答题区域 ..
(三)层次阅读的步骤
第一步:划分层次,概括层意
暑期课程 个性化教案
第二步:辨别主次,留主舍次 第三步:压缩语段,连缀语句
(四)层次阅读的作答形式: 谁+做了什么+结果
(五)层次阅读的注意事项
(1)确定答题角度:题干中的语言标志,灵活处理。
(2)明确答题对象:对象本身,应该有助于我们寻找答题区域和组织答案。
(3)划定答题区域:注意段落之间、段内和句内之间的层次(提示层次的标志:①标点符号;②代词、关联词等;③提示文章脉络的词句或过渡性的句子等)。
(4)组织答案(全面,明确,精炼)
①摘抄:与答题对象相关的议论抒情句。
②改写:比喻句、反问句、否定句等不直接表明态度观点或情感的句子不可作答,应改为直接肯定的陈述句。
③提炼:对于记叙或说明性的句子,应抓住核心信息(即核心事件或话题)进行合并提炼。
④涉及作者思想情感的题,答题语言要与作者在全文中的思想情感倾向保持一致。
三、例题精析
【例题1】
冰山之父 王族
①终于可以去看“冰山之父”慕士塔格峰了。车子开过去,刚下车,便被一股寒风裹住,感觉有几把冰冷的利刃刺在了脸上。抬头张望慕士塔格峰,才发觉慕士塔格峰几乎是一座从下到上由冰裹起来的山,稍不注意,便以为它就是一座由冰结成的山。
②当晚,天降大雪,我走出帐篷赏雪。落雪使帕米尔一片寂静,抬头看慕士塔格峰,它一片漆黑。人们都知道它是“冰山之父”,但谁也不知道它是怎样长成的,当暗夜和大雪一同到来,月光再次把它照亮,我们就感到了它在不为人知的沉缓世界里生长。它的生命是黯淡的,但它就在这种黯淡中孕育出了高贵与威严。
③一扭头,看见一群羊正伫立在一座小山的山顶上,它们紧紧挨在一起,像蛰伏的战士。落雪已经使它们全部变白,稍不留意,就以为是山体的一部分。过了一会儿,雪下得更大了。风也吹了起来,让人冷得忍不住发抖,我不得不返回住处,在进门的一瞬,我心中闪过一个念头,羊会不会在大风雪中站上一夜。
④早晨一出门,我惊叫一声,那群羊果然一动不动地仍站在那里,整个山野一片银白,而它们已变得像山脉凸起的几块骨头。它们整整一夜间都一动不动,就那么顽强地站在落雪中。它们给帕米尔增添了一道厚重的风景。
暑期课程 个性化教案
⑤房东是一位六十开外的塔吉克族老太太,她起得很早,在给我烧奶茶时,发现灶膛里的火快灭了,她赶紧到屋外去掰柴火。那柴火很脆,她很快就掰下一根。掰第二根时,她的手被划破了,而她惦记着灶膛里的火快要灭了,于是便抱着柴火急急进来加了进去。她手上的血已经流了很多,但她只是快速把柴火加进去,让火燃了起来。少顷,她才擦了手上的血。我有些难为情,觉得她是为了给我烧奶茶而使手受伤的,于是便用歉意的话安慰着她。但她却不以为然,一再强调烧奶茶是小事,但火不能灭。她说着这些的时候,扭头看了一眼慕士塔格峰,当时的太阳正好把慕士塔格峰照彻得通体泛光,她的神情顿时肃然起来。
⑥我在一旁看到了这个过程。这个明亮的早晨,经由她手上流出的血突然变得深刻起来。还有她对火的维护,她看慕士塔格峰时的神情等等,不光让我从她身上看到了不被苦难逼退的坚持和执着,同时也看到了她的信仰,她的内心得到抚慰的过程。
⑦接下来的日子里,我有事没事与她闲聊。慕士塔格峰在我们背后的大雪中若隐若现,我们就这样说笑着,似乎人生的那些欢乐与痛苦都转瞬即逝。偶尔我们了发出大笑,我甚至还发现老太太有那么一点点嘲笑的意思,好像那些极度的简陋穷苦,生活的艰辛与忍耐都不值一提,她天性中就有高傲,她在内心将信念隐藏起来,时间愈久,便愈不可撼动。
⑧离开时,我没有回头去看冰山之父。我不能回头,我知道回过头去我看到的仍是平静。我只能离开。感动并滋养了我的,是在无言中耸立的冰山之父。是塔吉克人的高贵以及由高贵转化的一种十分难得的平静。(选文有改动)
【题干】慕士塔格峰之行,作者经历了哪些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4分)【答案】(1)看到伫立在黑暗与冰雪中的“冰山之父”。(2)发现一群羊顽强地在风雪中伫立了一夜。(3)目睹房东老人不顾手伤维护火的过程。(4)与房东老人闲聊,体会到她的精神和信念。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概括文章中心内容的能力。可以利用层次阅读法解答:根据题干中标 志性语言“哪些”“概括”确定本题为层次的阅读;根据题干问题的对象“慕士塔格峰之行,作者经历的事情”,找到答题的区域1、2||3、4、||5、6||7段。概括文章内容,要抓住“谁? 做了什么?结果怎样?”的概括思路解答问题。本题的题干给了主语,是“作者”,所以,只答出做了什么、结果怎样即可。答题要点是:
1、2段写看到冰山之父;
3、4段写看到羊 群;
5、6段写房东加柴火;7段写与房东闲聊。【例题2】
冬天里的一团火 谢宗玉
①每年秋天收了谷子,父亲便要赶在风雪来临之前去后山烧一窑炭回家。之后,风雪就从北方 赶到了我们村庄,摇着窗棂吱呀吱呀直晃,踢得多年失修的门板咣当咣当直响,像一个被冻得气急败坏的小孩,要一头撞进家门。小妹哆嗦着把小小的脑袋从被窝里伸出来说:“风也被冻哭了呢!”
②早晨起来,父亲已经把家中四壁该固定的固定了,该糊实的糊实了,母亲则在房子中
暑期课程 个性化教案
2||、4||段。即第2段写了母亲讲家事,父母讲故事;第4段一家人在闲聊中慢慢入睡。带给作者的感受,分别是这两个语段的结尾句。【例题3】延伸题型
杨朔的散文好就好在他真诚地关心祖国和人民的命运,拥抱现实,感悟人生,又是那样如诗如画,达到很高的境界,所以才在读者中具有巨大的感染力,而且经久不衰,这难道不是事实吗?但杨朔把养蜂的蜂房说成是“养蜂大厦”,把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三分天灾、七分人祸的困难时期的情形,说成是社会主义祖国“最新最美的画卷”。无怪有人说,对当时严重的“左”的错误,一些握笔者也应负有一定的责任。【题干】用一句话概述下面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60字)
【答案】对杨朔作品有两种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也有人认为,他的作品迎合了当时的左倾思想。
【解析】根据题干中标志性语言“概述”确定本题为层次的阅读;语段共三句话,两个层次。第一句话表述了人们给予杨朔的散文好评的原因:“他真诚地关心祖国和人民的命运,拥抱现实,感悟人生,”可概括为思想内容好,“又是那样如诗如画,达到很高的境界,所以才在读者中具有巨大的感染力,而且经久不衰”可概括为“艺术水平高”;第二、三句,“但”一个转折词将情感扭转,表述了一些批判者认为其作品内容迎合了左倾思想。还要注意题干要求用一句话表述,所以答案表述是必须是一个单句。
四、课堂运用
【基础】
1.酝酿已久的个人存款账户实名制终于颁布实施,这标志着我国个人存款管理制度日趋向国际惯例靠拢。个人存款实名制是指居民个人到金融机构办理储蓄存款时,必须使用真名,并出示个人法定身份证件。此项制度的实施,是我国个人存款账户管理制度的一项重要变革,涉及千家万户的利益。从全省各地传来的信息看,个人存款账户实名制在我省受到普遍欢迎,绝大多数储户对这一制度的实施表示支持和拥护。
【题干】将下面这段文字压缩到25个字以下。
【答案】个人存款实名制颁布实施,在我省受到普遍欢迎。
【解析】首先,划分层次,概括层意。以句号为界,本段划分为四个层次。①实名制颁布实施。||②何谓实名制。||③实施实名制的意义。||④实名制引起的反响。接着,辨析主次,留主舍次。这四个层中,重要内容应是①④两层,而次要方面是②③,为什么呢?因为①是
暑期课程 个性化教案
中心事件,必留;而这个事件是新生事物,人们接受与否至关重要,那么④则应留。②为解释性文字可删;③为意义,③④比较,③就只好割爱了。最后,压缩连缀,切合要求。这一步可借用“摘取法”,压缩保留下来的①④两层。
【巩固】
走进一片雪花的温暖
包利民
①越是寒冷的天气,雪花落得越勤。其实,一生最寒冷的际遇中,总会凝结出一些直入人心的美好。冬季并不能将一切冻结,比如那些流淌的风,料峭的树,比如那些些充满希望的心,都会在冰封雪地中生机盎然。
②喜欢飘雪的日子,喜欢走进那一片苍茫的洒落中,身前身后都是舞动的精灵。女儿学校的门前,有一个卖冰糖葫芦的中年女人,在她的三轮车上,一根横着的圆木靶上,插满了红红的冰糖葫芦。她穿着一件绿色的旧军大衣,头上裹一条蓝色的头巾,脸上洋溢着暖暖的笑。孩子们都愿意买她的冰糖葫芦,我问女儿为什么,她说喜欢阿姨的笑。
③后来知道这个中年女子身世很是坎坷,不说她那些种种艰难的经历,只是在如此寒冷的风中雪里,她的脸上能露出那么灿烂的笑,就足以让人心生钦敬。
④有一个雪天,路滑,放学时间,车流如织,还是有许多学生在路上横跑。那中年女人冲过去,抱起一个滑倒在马路中的孩子,自己却被车蹭了一下,倒在地上。幸好车开得很慢,女人并没有受伤,她从地上爬起,掸掉身上的雪,笑着告诉那个孩子以后过马路要小心。
⑤雪花依旧纷纷扬扬的下着,而她身后的那些冰糖葫芦,像一串串红红的火。⑥记起几年前的一个雪夜,我们的车抛锚在一段土路上,车上的几个人冻得直哆嗦。透过茫茫夜色,我们依稀看见前方有隐约的灯光。走了近二十分钟,我们的双脚已冻得麻木,雪花纷纷扑打在没有知觉的脸上。那是一个小小的村子,我们犹豫着敲开了村头一户亮灯人家的门,说明了情况,那个憨厚的年轻人立刻跑出了门,而老大爷和老大娘开始抱柴禾烧火。我们坐在热乎乎的炕上暖了一会儿,就见年轻人已带了七八个小伙子回来。于是我们坐着一辆农用拖拉机到了土路上,大伙儿帮着用绳索把车拴在拖拉机上,就这样把车拖到了村里。
⑦至今还记得那个雪夜,坐在滚热的炕头上,望着外面朦胧的飞雪,觉得充满了温暖的情趣。特别是那些乡亲们的笑脸,让人心里热乎乎的。
⑧越是严寒的时候,越能体会到温暖的可贵。其实只要心里温暖了,便会感觉到那每一片雪花,都蕴含着让我们怡然的种种。在飞舞的雪花中,那红红的冰糖葫芦,那雪夜中隐约的灯光是那样一下子击中我心底最柔软的角落。
⑨去年冬末,和几个朋友去山上赏雪,在一个山谷里,便看到了震惊的一幕。只见高高的悬崖顶上,已堆积了很厚的雪,如墙耸立。忽然,那雪便轰然而下,一时间如瀑布纵贯,惊天动地。约一分钟后,积雪倾尽,我们却依然沉浸在那一泻的气势里。是的,所有雪花的积累,竟会爆发出如此的辉煌,蕴含着如此的力量!而这种力量是一种沉重,是一种积累,更是一种希望。面对飞雪的瀑布,心中似也燃起熊熊的火焰,激情满怀。
暑期课程 个性化教案
⑩常听有人说,万千的雪花构成了冬季的寒,那是因为没有真正走进雪花。我更愿意相信,每一片雪花都是冬季里那些不甘寒冷寂寞的心绪,都是那些充满温暖和希望的心灵在飘飞。
(选自《做人与处世》2013年第6期,有删改)
【题干】联系全文,分条概述作者在“一片雪花”中走进了哪些“温暖”?(4分)【答案】(4分)雪天里中年女人抱起滑倒在马路中的孩子;雪地里乡亲们帮助我们拖车;雪景中感悟到雪花蕴含着一种力量。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在现代文阅读中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概括文章内容,先将全文分层次,要抓住“谁+做了什么+结果怎样”的思路解答问题。本文共写了三件事,扣住“温暖”分别抓住“中年女人”“乡亲们”“雪景”来概括时间即可。
【拔高】
司马祠
一说到韩城,自然会想到司马迁。地以人传,由于崇敬司马迁,我对韩城心仪已久。在这次游览的历程中,韩城的地势之高,城郭之阔,田园之丽,都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韩城南边是一个有别于周围山原的盆地,绿树葱茏,良田万顷,疑是到了江南仙境。从这里流入黄河的芝水,使芝川有着天赐的好风水。与司马迁结缘的汉武帝,曾想长生不死,那些方士官宦之流投其所好,意在这一带挖到了灵芝。汉武帝喜向瑞草,却也没能活到今天,只是由此将原名陶渠水的这条河更名为芝水了。过小石桥,穿木牌坊,踏上石砌的古道,便开始了仰望中的登攀。
脚下的古道是用宽大厚实的石条铺成的,粗励坚硬,历经数千年而牢固如初。古道始建于春秋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后,继续开凿这条悬岩上的交通要道。楚汉之争,韩信经这儿运过兵;汉武帝祭祀后土,经这儿往返行宫;隋朝末年,李世民经济儿攻入长安;明末李自成经这儿渡龙门,直捣燕京。这条巨石铺砌的古道,万年不朽,是另一部书写在石头上的史记。太史公之前之后,这里上演过的金戈铁马的历史活剧,都被载入了有形无形的史册之中。而这座历尽沧桑的司马祠,也正是在有形之中负载着史圣无形的精神内涵。
“高山仰止”,是《诗经》里的名词,嵌在这头顶的牌坊上,正好合了拜谒者的心情。这时,你的脚步已踏入了神道,登九十九级台阶,就可以抵达祠顶了。砖石砌成了的九十九级台阶,据说用意取于《易经》,九为数之极,九九则至高无上了。皇上的祖祠称九庙,官衔不算高的太史令却也有九十九级的神道,确乎有造祠者藐视皇权之意,更具寓意的是说司马迁经受了多么坎坷曲折的磨难,才登上史圣之巅峰。他“以天地为量,不计小耻”,以“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光照后世。
攀至最高层的祠院,地势开阔了。殿内有若干碑碣,奇妙的是那一块梦碑,说唐朝褚遂良于同州梦见一女子,自称是司马迁待妾,叫随清娱,迁遭难后忧伤而死,褚氏遂作碑文。是实录还是虚幻,莫衷一是。造于北宋的司马迁泥塑像,不是宫刑后无胡须的“妇人像”。
暑期课程 个性化教案
是据芝川乡间寻访到的太史公壮年线描画像塑造的,相传画像出自司马夫人之手,泥塑像面北望,是在想念苏武和李陵吧?传说司马迁去世后,是其夫人柳倩娘和子女,将太史公的骨骸运回故地,掩埋在这高冈上的。有种说法,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得之天地,不能有丝毫伤,司马迁受了宫刑,有辱祖先,故未能埋入祖茔。这是谁的悲哀?我宁可认为,此处枕家山,临大河,气势雄伟,一览众山小,是史圣最佳的长赋之处。寝宫后是司马迁圆形砖砌墓冢,为元世祖救命建造的蒙古包状墓,墓壁上嵌有雕八卦卦象,“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非大智大慧者莫属,墓顶一柏形若颤抖的五指,做指苍穹。
这是天问!我听见史圣在歌唱。这歌声穿越古今,扬善弃恶,与大河共舞。天空有雄鹰飞过,它读圆的墓冢,读方的祠院,读直的神道,再读弧形的小桥大路,这竟然是大地上一个巨大的问号。
【题干】文章侧重描述了司马祠哪些“有形”的部分?这些部分各自负载着什么与司马迁有关的“无形”内涵?(6分)
【答案】九十九级神道——司马迁所经受的磨难;泥塑像——司马迁的“完人”形象;墓冢——司马迁的大智大慧;墓顶一柏——司马迁的“天问”。
【解析】该题是对第三段最后一句“而这座历尽沧桑的司马祠,也正是在有形之中负载着史圣无形的精神内涵”提出的问题。所以答题区间在该问题之后(注意“而”的转折),具体的信息是在4、5段,再对相关区间信息点讲述进行概括,可对应整理归纳出:要点一:九十九级神道——司马迁所经受的磨难;要点二:泥塑像——司马迁的“完人”形象;要点三:墓冢——司马迁的大智大慧;要点四:墓顶一柏——司马迁的“天问”。
课程小结
1.识记语言标志,准确确定答题角度:题干中的语言标志,灵活处理。2.明确答题对象:对象本身,应该有助于我们寻找答题区域和组织答案。3.划定答题区域:注意段落之间、段内和句内之间的层次。4.组织答案(全面,明确,精炼)
课后作业
【基础】
塞内加尔近四十年来经济增长达到了百分之五点六,通货膨胀率下降到了百分之三以下。反对派指责说,这些数字掩盖了九百万塞内加尔人生活困难的现实。现在经济上的好转还没有给老百姓带来好处,所以在社会生活方面出现了紧张气氛。
总统说塞内加尔的生活质量“有了明显的改善”,并说已成功地给塞内加尔的经济结构
暑期课程 个性化教案
“重新注入了活力”,反对派指责国家经济后退到了世界排名第一百五十六位,人民的生活水平在贫困线以下,特别是在农村地区以及大城市郊区的人更是贫困,人民普遍反对政府。【题干】阅读下面文字,概括成30字以内的一句话。
【答案】赛内加尔经济虽然好转,但反对派与政府依然对立,社会关系紧张。
【解析】细读这两段文字,可以发现它们之间结构基本相同,内容基本一致。第一段内容为:①塞内加尔经济增长。(第一句话)②反对派与政府观点对立。(第二句话)③社会生活方面气氛紧张。(第三句话)第二段内容为:①塞内加尔经济好转。(开头——“重新注入活力”)②反对派与政府观点对立。(“反对派”——“一百五十六位”)③人民普遍反对政府。(“人民生活”——结尾)根据上述内容,把两段的三层内容相合复制(类似数学上的合并同类项)赛内加尔经济虽然好转,但反对派与政府依然对立,社会关系紧张。【巩固】
关山难越 龙应台
(1)他念诗,用湘楚的古音悠扬吟哦: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他考你背诵:…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2)他要你朗诵《陈情表》。他用浓重的衡山乡音吟一句,你用标准国语跟一句。念到 “茕茕独立,形影相吊”,他长叹一声,说,“可怜可悯啊,真是可怜可悯啊。”
(3)时常,他会突然要你把那只鞋从抽屉里取出来给他。
(4)其实不是鞋,是布。布,剪成脚的形状,一层一层迭起来,一针一针缝进去,缝成一片厚厚的布鞋底。原来或许有什么花色已不可知,你看它只是一片褪色的洗白。太多次,他告诉你这“一只鞋底”的来历,你早已没兴趣。反正就是炮火已经打到什么江什么城了,火车已经不通了,他最后一次到衡山脚下去看他的母亲。临别时,在泥泞的黄土路上,他母亲塞了这只鞋底进他怀里,眼泪涟涟地说,“买不起布,攒下来的碎布只够缝一只鞋底。“儿啊,你要穿着它回来。”
(5)他掏出手帕,坐在那藤椅里,开始擦眼泪,眼泪还是滴在那只灰白的布鞋底上。
(6)这种情形早已烙在你十二岁那年的记忆里。那时离那战争的恐慌、国家的分裂、生离和死别之大恸,才十四年。穿着布鞋回家看娘的念头,恐怕还很认真很强烈。
(7)他是不是很想跟你说话呢,在他命你取鞋的时候?突然又静默下来,是不是因为看见你幼稚和不耐的眼神?
(8)白天,他穿着笔挺的呢料警官制服,英气勃勃地巡街。晚上,他独自坐在日式宿舍的榻榻米上,一边读报,一边听《四郎探母》,总是跟唱那几句:“我好比笼中鸟,有翅难飞;我好比虎离山,受了孤单;我好比浅水龙,困在了沙滩……”。弦乐过门的时候,他就“得得了啷当”跟着哼伴奏,交迭的腿一晃一晃打着节拍。《四郎探母》,简直就是你整个成长的背景音乐,你熟习它的每一个字、每一个音,但是你要等候四十年,才明白它的意思。
(9)会不会,当他母亲将鞋塞在他怀里的时候,他也是极其不耐的?会不会他也是过了
暑期课程 个性化教案
数十年,白山黑水涉尽,无路可回头时,他也才蓦然明白过来?
(10)你要两个在异国生长的外孙去亲近爷爷,去讨爷爷欢心。两兄弟不情愿地说,“我们跟他没有话说啊。而且,他不太说话了。”是啊,确实不知什么时候开始的,他走路的步子慢了,一向挺得直直的背脊有点儿驼了,话,越来越少。奇怪,他的失语,何时开始的?显然有一段时候了,你竟然没发现。
(11)你说,你们两个去比赛,谁的话题能让爷爷把话匣子打开,谁就赢。一百块。
(12)老大一连抛出几个题目,他都简单回地答,“嗯”。“好”。“不错”。
(13)你提示老大,“问他的家乡有什么。“有……油茶,开白色的花,油茶花。”“还有……蜥蜴。”他说,“灰色的,可是背上有一条蓝色,很鲜的蓝色条纹。”
(14)他又陷入沉默,不管孩子怎么挑逗。
(15)你对老二使了一个眼色,“问他小时候跟他妈怎么样.”
(16)“我妈妈?”他坐直,声音也亮了一点,“我告诉你们听啊——”
(17)孩子们发现奏效了,瞅着你偷笑,脚在桌子地下你一脚我一脚,踹来踹去。
(18)“有一天,我从学校回家,下很大的雪——从学校回家要走两个小时山路。雪很白,把我眼睛刺花了,看不见。到家是又冷又饿,我的妈妈端给我一碗白米饭——”他站了起来,用身体及动作示意他和妈妈的位置。
(19)孩子们笑翻了,老大压低声音抗议:“不行,一百块要跟我分,妈妈帮你作弊的”
(20)“我接过妈妈手里的饭碗,想要把碗放在桌子上,可是眼睛花了,没有想到,没放在桌上,‘空’的一声碗打到地上破掉了,饭也洒在地上了。”
(21)老二正要回踢哥哥,被哥哥严厉地‘嘘’了一声要他安静;爷爷正流着眼泪,哽咽地说:“我妈妈好伤心喔。她不知道我眼花,她以为我嫌没有菜,只有饭,以为我生气所以把碗打了。她自己一整天冻得手都是紫青色的,只能吃稀饭,干饭留给我吃,结果呢,我把惟一的一碗饭打在地上。她是抱头痛哭啊••••••”
(22)他泣不成声,说:“我对不起我妈—”
(23)孩子们张大眼睛看着你,不知所措。
(24)他慢慢坐回沙发,低头擦着眼角。你起身给他倒了一杯热开水,说,“爸爸,你教孙子们念诗好不好?”
(25)一阵奇怪的沉默之后,他突然说:“好啊,就教他们‘白日依山尽’吧!” 【题干】阅读第①—⑨段,概括出“他”对母亲强烈而执着的思念之情的具体表现。(3分)【答案】(1)“他”读思乡的诗,要“你”朗诵《陈情表》;(2)他多次讲述“一只鞋”的来历;(3)他总是跟唱《四郎探母》。
【解析】1-9段共三层:①②两段为第一层,他常朗诵思乡思亲的诗文。③—⑦段为第二层,他常看母亲做的“一只鞋”。⑧段为一层,他常跟唱“四郎探母”。
【拔高】
暑期课程 个性化教案
静 流
弟弟迷恋音乐,不仅迷恋流行歌曲,也迷恋中国古典乐器。他常常在夜里吹奏笛子,声音清越,吹出月光、竹林、沙滩、仙鹤……升入高中以后,弟与另两个男孩一起组成了一个“红蜻蜓”歌唱组合。我喜欢那些在晚霞中飞舞的小精灵,弟也喜欢,我们都记得提放蜻蜓是几时最喜欢的游戏。红蜻蜓组合在春日夕阳中翻唱着一些小虎队的歌曲,唱得投入而动情,虽然只有我一个观众。弟说,他要考艺术院校。这当然没有成功,父亲认为那是不务正业,严厉禁止。弟在那年高考中落榜了。为了实现愿望,弟又转向别的途径,准备去当文艺兵,这最后也没实现。弟心灰意冷,对音乐的追求就此止步。他常常迷茫地望向远方,——人生浩瀚,哪条才是他要走的路?
对于父亲的横加干涉,弟是心怀怨怼的。他整日整日地不回家,在外面游荡,抽烟,喝酒,看录像,甚至赌博。父亲对于弟的不成器是彻底失望的,竟日摆着一幅恨铁不成钢的表情,看也不看弟一眼。他们犹如宿敌,冷战,僵持,中间横亘着大片大片的沉默,黑夜般深不可测,没有光亮。
那些坚硬的、暗含敌意的、荒原一般的沉默,是什么时候开始消融,最后随风化为流水的,我不得而知。
我那时已在江南。弟有时写信,有时打电话,内容里渐渐多了关于父亲的信息。初涉尘世的弟弟被浮世的炎风吹刮后,终于体会到了现实巷闾烟火的不易。弟才知道,父亲对于他的要求,并非仅仅是为了自己的脸面与不曾实现的未竟愿望,那要求,也是生活本身对他的要求。
相应的,在经历过我的一些波折后,父亲对弟也渐渐有了释然。父亲终于明白,子女的人生是无法由他来设计的,我们都不过是千万人中最普通的那一个。
柔软悄悄而来,来自两个血脉相连的男人,如静海深流。
在四处求人碰壁后,父亲拿出积蓄,为弟买了出租车。弟把自己安顿在皖北那个小城,结婚,生子,开始了平淡的人生。
尘埃随之落定。
一年的秋日,我自江南回去探亲,家人聚在一张饭桌上,吃着饭菜,说着闲话,屋外,秋阳融融。饭后父亲递一支烟给弟弟。弟弟点火,两人抽一口,突出,对望,烟圈上旋,被风吹着,袅袅散去。一切都在不言中,生活似乎在和解与体恤中,平静地向前流去,父亲展望着他含饴弄孙的晚景。
如果,生活仅仅如此按部就班地向前走去,父亲与弟弟都不会看到他们各自的另一面。波澜总在不经意间降临人间。
弟的孩子,我的侄儿,在出生一年后,被诊断为为孤独症患者。不能接受现实的是父亲。他,在一夜间,叶落萧萧,只剩下虬枝无言地指向天空。弟第一次发现了父亲的软弱,那貌似强大的外表下,也有不堪一击的所在。他一边安慰父亲,鼓励妻子,一边筹款,四处求医。竭尽人事,要为侄儿打开那扇自闭的门。弟开始不停地讲话,虽然他讲得口干舌燥,侄儿一点反应也没有,弟说,他不会放弃。父亲第一次知道了弟是执着的,像蒲草,看似柔弱,实质有坚韧自持的力量。
暑期课程 个性化教案
在弟的从容面前,父亲到底接受了现实,他什么也没说,拍拍弟弟的肩膀,把退休工资卡交给了弟弟。弟不要,父亲露出怒目的本色,喝令他收下。然后挺直脊背,走出大门。
此后,父亲就是那个随传随到的人,只要弟需要,他总在那里,并一直守在那里。弟临走时,悄悄叮嘱我:爸老了,有时犯糊涂,在你这里,你精心点。我说,你放心吧。弟走后,父亲说,看看,你弟变能干了,我说,是,弟一直都很能干。父亲对弟的赞许是在他走后才说出来的。
(改编自李丽娟的作品)【题干】联系全文,指出弟弟与父亲由对立冲突到矛盾化解,直至理解信任的几个主观原因。(5分)
【答案】①弟弟终于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或“弟弟知道了父亲对他的要求,也是生活本身对他的要求”);②父亲终于明白,子女的人生是无法由他设计的;③父亲拿出积蓄为弟弟买了出租车;④弟弟表现了父亲的软弱;⑤父亲知道了弟弟的执着、坚韧。
【解析】首先读懂题干,“几个”说明是“概括内容题”;弟弟与父亲的“对立”、“矛盾化解”和“理解信任”让我们锁定答题的区间,“由······到······直至······”这些词理解出父亲和弟弟关系在“变化”,进一步缩小答题区间,即从第三段(总写“变化”)以下开始(第四段);“主观原因”是答案的落脚点。接着锁定答题区间。如上所述。(4—12自然段)。然后给区间分层,在层里找到“主观原因”的“同义代换”。第一层中,(1)“弟才知道‘父亲对于他的要求,并非仅仅是为了自己的脸面与不曾实现的未竟愿望,那要求,也是生活本身对他的要求’”,整合概括为:弟弟知道父亲对于他的要求,也是对生活本身的要求;(2)“父亲终于明白,‘子女的人生是无法由他来设计的,我们都不过是千万人中最普通的那一个’,可整合概括为:父亲认识到子女的生活无法有他来设计。第二层中,(3)“父亲拿出积蓄,为弟买了出租车”。第三层中,(4)“弟弟发现了父亲的软弱”;(5)父亲知道了弟弟的执着、坚韧。
第二篇:初一语文9月第二讲教案
第二讲: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所谓重要词句是文章结构、内容、写法等方面器关键作用的词语和句子。内涵:即体味并反复琢磨词语、句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产生的临时意义及表达的效果。
临时义是指词语的语境义、引申义、修辞义、指代义。
表达效果是指结合语境分析其在表现中心方面的作用,可以从两个角度入手分析。从表述内容的角度,分析写出了什么内容;从文章结构、情感的角度,看有什么效果。
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1老人是菲律宾华侨,在海外奋斗半生。几经浮沉,衣锦还乡的他萌生了济世助人、造福梓里的念头。于是,老人分别给家乡几所学校的校长写了信,希望每个校长能提供十来个学生的名单,以便他从中确定人选,作为资助对象。家人嗔怪他的愚昧,既是捐助,何必把程序搞得这样复杂?不如来个快捷方式,干净利落地了却一桩心愿,岂不是更好?老人摇摇头说:“我的血汗钱只给那些配得到它的孩子。”哪些孩子才有资格得到资助?是那些家庭贫困的孩子还是优秀生,抑或是特长生?无人知晓。
②名单很快到了老人手里。老人让家人买来了许多书,分门别类地包装好,准备寄给名单上的孩子。家人面面相相觑:这样微薄的礼物是不是太寒碜了?大家断定书中自有“黄金屋”。可翻来覆去也没有找到夹在书中的纸钞。只在书的第一页看到了老人的亲笔赠言:赠给品学兼优的学生x x x。落款是老人的住址、姓名、电话和电子邮箱。家人大惑不解,却也不愿忤逆老人的意愿,只好替他一一寄出那些书。
③光阴荏苒,老人常常对着电话发呆,又莫名其妙地唉声叹气。从黄叶凋零到瑞雪飘飞,谁也猜不透老人所为何事。
④家人读懂老人的心,缘于新年前收到的一张很普通的贺卡,上面写着:感谢您给我寄来的书,虽然我不认识您,但我会记着您的。祝您新年快乐!没想到老人竟然兴奋的大呼小叫:“有回音了,有回音了,终于找到了一个可资助的孩子。”家人恍然大悟,他寄出去的书原来是块“试金石”,只有心存感激的人才会有资格得到他的资助。老人说:“土地失去水分滋润会变成沙漠,人心没有感激滋养会变的荒芜。不知感恩的人,注定是个冷漠自私的人;不知关爱别人,纵使给他阳光,日后也不会放射出自身的温暖,也不配得到别人的爱。”
⑤想来也是,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没有什么是必须和应该的;所以,没有一种领受是可以无动于衷、心安理得的,都应心存感激。
选文题目说“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1、理解下面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
黄金屋:黄金屋本指盛满黄金的屋子,在文中指的是纸钞或其他值钱的东西。
试金石:文中的“试金石”的表面意思是试探金子的石头,实际上有寻找懂得感恩、明白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应当的孩子的含义,表现了老人的良苦用心和理智做法。
2、理解文中画线句“纵使给他阳光,日后也不会放射出自身的温暖”的含义。人应心怀感恩,只有心怀感恩的人,才懂得关爱他人,回报社会。
*注意:文中是否定句,结合语境和作者的意图来看,作者是要表达一种肯定的意思,所以应转化成肯定句。
3、选文第7段中说“老人常常对着电话发呆,有莫名奇妙的唉声叹气”请你用一小段话来描绘老人此时的心理活动。
老人可能会想:真希望能有懂得感恩、明白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应当的孩子给我打电话啊!难道真的没有吗?
4、选文第5段中“落款是老人的住址、姓名、电话和电子邮箱。”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推动情节发展,为后文的有懂得感恩、明白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应当的孩子给老人寄贺卡埋下了伏笔。
【学法交流】:如何理解词语的语境义或指代意义?
理解本义----回归复位--------检索语境------提取整合词语理解题目的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懂得联系背景和文章中心理解词语。答题点:本义+语境义+作者的写做意图(即这才词语用在这有什么好处,要结合中心)换个说法:一般从表层和深层两个角度考虑,表层含义即语境义,深层含义即意图义。
小扇轻摇的时光
丁立梅
暑假了,母亲一直盼望我能回乡下住几天,她知道我打小就喜欢吃一些瓜呀果的,所以每年都少不了要在地里多种一些。待我放暑假的时候,那些瓜呀果的正当时,一个个碧润可爱的在地里躺着,专我回家吃。
天气热,我懒在空调间里怕出来,故回家的行程被一拖再拖。眼看暑假已经过了一半,我还没有回家的意思。母亲首先沉不住气了,打来电话说,你再不回来,那些瓜果都要熟得烂掉了。
再没有懒下去的理由了。于是,带了儿子,冒着大太阳,做了几个小时的车,回到了生我养我的小村庄。
村里的人都是看着我长大的,看见我了,亲切的如同自家的孩子,远远的就笑着递过话来,梅又回来看妈妈啦?我笑着答应。就听他们在背地里说,这孩子孝顺,一点不忘本。心里面霎时涌满羞愧,我其实什么也没做呀,只是偶尔把自己送回来给日夜想念我的母亲看一看,就被村里人夸成孝顺了。
母亲知道我回来了,早早的把瓜摘下来,放在井水里凉着。是我最爱吃的梨瓜和香瓜。又把家里唯一的一台大电扇,搬到我儿子身边,给我儿子吹。
我很贪婪的捧了瓜就啃。母亲在一旁心满意足的看着,一边说,田里面结的多呢,你多呆些日子,保证你天天有瓜吃。我笑一笑,有些口是心非的说:“好。”儿子却在一旁大叫起来:“不行不行,外婆,你家太热了。”
母亲就诧异的问:“有大电扇吹着还热?”
儿子不屑了,说:“大电扇算什么,我家有空调。你看你家连卫生间都没有呢。”
我立即用严厉的眼神制止了儿子,对母亲笑笑:“妈,别听他的,有电扇吹着不热的。”
母亲没再说什么,走进厨房,去给我们忙好吃的去了。
晚饭后,母亲把那台大电扇搬到我房内,有些内疚的说:“让你们热着了,明天你就带孩子回去吧,别让孩子在这里热坏了。”
面。我仰面躺下,对着天空,手上执一把母亲递过来的蒲扇,慢慢摇。虫鸣在四周此起彼伏有个小女孩,手执蒲扇,追着流萤。依稀的,都是儿时的光景呀。
母亲在一旁开心的有一句每一句的说着,重重复复的,都是走过的旧时光。母亲在那些旧时光里沉醉。
月光潋滟,我的心放松似水中柔柔的一根水草,迷糊着就要睡过去了。母亲的话突然在耳边响起:“冬英你还记得不?就是那个跟男人打赌,一顿吃二十个包子的冬英。”当然记得,那个粗眉大眼的女人,干起活来,大男人也及不上她。
她死了。母亲语调忧伤的说,早上还好好的呢,还吃两大碗粥呢。准备到田里除草的,还没走到田里呢,突然倒下就没气了。
人呀,母亲叹一声。人呀,我也叹一声。心里面突然惊醒,这样小扇轻摇,与母亲相守的时光,一生中还能有几回呢?暗地里打算好了,明日,是决计不会去的了,我要在这儿多住几日,好好把握住这小扇轻摇的时光。
1、说说选文标题“小扇轻摇的时光”具体指什么时光?
2、你对选文中加下划线的句子是怎样理解的?
3、选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是什么描写?其表达作用是什么?
4、请简要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的表达效果。
我很贪婪地捧了瓜果啃,母亲在一边心满意足地看。.......
5、选文中叙写冬英这一人物的内容能否删去?为什么?
参考答案:
1.一是指充满天真快乐的童年时光,一是指与母亲相守的美好时光。
2.母亲对“我”执意到外面纳凉去主动陪伴她的举动感到意外和欣喜。
3.景物(环境)描写;交代了人物活动的场景,渲染了农村夏夜安适恬静的气氛烘托出“我”轻松闲适的心情。
4.“贪婪”、“啃”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吃瓜时的情态以及对家乡瓜果的喜爱;“心满意足”突出了母亲内心的满足和喜悦。
5.示例一:不能删去;正是这一人物使“我”转变了第二天就回城的想法,引发了“我”对人生苦短的思考,提醒“我”要珍惜与母亲相守的时光。
示例二:可以删去:删去后不影响情节的完整;冬英的故事令人伤感,冲淡了全文营造的美好温馨的氛围。
【学法交流:】 关于环境描写的作用:
环境描写可以:提供背景、渲染()气氛、烘托()的心情(情绪、感情)、奠定()的感情基调、为()作铺垫
散文
别踩疼了雪
朱成玉
(1)我和女儿在焦急地等待着一场雪的降临。
(2)雪,只在女儿的童话和梦境里飘过。我一直这样认为:没有触摸过雪花的女孩,永远
做不了高贵的公主。我领她到雪的故乡来,就是要让她看看雪是怎样把人间装扮成宫殿,把人装扮成天使的。
(3)带女儿来北方,就是为了让她看雪。因为我无法为她描述雪的样子,而-t~x.是那么渴望看到它。
(4)雪开始零星地飘起来,我和女儿激动得手舞足蹈!
(5)它多美啊,轻盈、飘逸、纯洁,让人爱不释手。
(6)女儿伸开手掌,发现,我们的手掌虽可以接住雪花,但雪花却无法随我们的爱意时间停留。它只亭亭玉立了那么—会儿,转眼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7)但女儿并没有收拢她的手掌,她依然执著地积攒着手中的白色花瓣。雪渐渐大了些,女儿小心翼翼地捧着她的雪花,她说把她带回去,在妈妈的坟墓旁边堆一个大大的雪人。
(8)女儿的话触动了我。原来,女儿一直嚷嚷着要来北方看雪,真正的目的还是为了她的妈妈。
(9)我不忍提醒她,我们永远也无法将雪花运到南方去。我总是提醒自己:孩子的心是最纯洁的一片雪地,在他们心灵上经过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再小心,不要弄脏了孩子的世界,不要踩疼了他们的梦想。
(10)女儿没有见过她的妈妈,在她出生的那一刻,她的妈妈便因为难产离开了我们。仿佛一切都有预感一样,在妻子的日记里,我看到了她写给自己未出生的孩子的信。她说:即使有一天她离开了人世,她的魂魄依然围绕在孩子的身边,春天她就是早上第一缕吻着孩子脸颊的阳光,夏天她就是那大树底下的阴凉,秋天她就会变成一朵朵云彩,冬天的时候她就会变成雪花„„
(11)每当女儿问我她的妈妈在哪里的时候,我就会对她说,你妈妈离开这个世界了,但她爱我们。春天的晨光,夏天的绿阴,秋天的云朵,冬天的雪花,这些都是你妈妈变的,她一刻都没有离开我们。女儿记住了我的话。在春天,总是太阳刚一露头就醒了,她说妈妈在唤她起床呢;夏天,她总是习惯把书桌搬到那棵大树底下去做作业;在秋天,她总是趴在窗台上,托腮凝望天上的云。我知道,她那颗小小的心在用她自己的方式怀念着母亲。
(12)可在冬天的时候她找不到与母亲的联系了,因为南方没有雪。
(13)这就是她要来北方看雪的原因啊!
(14)雪花在天空舞蹈!
(15)天空阴暗得仿佛是大地,大地晶莹得仿佛是天空。
(16)夜晚再黑,也压不过雪的白。
(17)第二天清晨,女儿轻轻推开门,小心翼翼地踩出了一行小脚印。她对我说:“爸爸,顺着我的脚印走,别踩疼了雪。”
(18)那一刻,我看到的世界全都是洁白的,包括人的心灵。
(选自《今日教育·读写舫》2008.2)
13.阅读全文,说出女儿要来北方看雪的原因。(4分)
14.第⑦段加横线的句子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15.品味语言(7分)
(1)揣摩下面句中加点的词,说说它的表达效果。
①孩子的心灵是最纯洁的一片雪地,在他们心灵上经过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小心,不要弄脏了孩子的世界,不要踩疼了他们的梦想。..
②爸爸,顺着我的脚印走,别踩疼了雪。..
(2)第(16)段划线的句子,有什么深刻含义?
夜晚再黑,也压不过雪的白。
16.联系全文,说说“雪”在文中有什么象征意义?
17.文中第@段有妈妈写给女儿的一封信。在“5· 12’’汶川大地震中,也有一位母亲给孩子留下了短信。这位母亲双膝跪地、双手撑地,用脊梁为她三四个月大的孩子挡住了垮塌的房屋。在离世前她用手机给孩子留下短信:“亲爱的宝贝,如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读了这两位母亲的信,你有什么感受?请联系实际作答。(50字左右)(4分)
答案:
13.(共4分)在女儿心中,雪花是妈妈变成的,通过看雪找到与妈妈的联系,以此怀念妈妈。(意合即可)
14.(共3分)引出下文(或“承上启下”,1分),由“看雪”的描绘转入对妈妈的回忆(如答成“爱雪原因的记述”也可)(2分)。或:为后文写她妈妈离世(2分)作铺垫(1分)。
15.(共7分)(1)(4分)①变抽象为具体(答成“形象生动”也可,1分)表现出父亲对女儿梦想的呵护,对女儿的爱(1分);②用拟人的手法赋予雪以生命,表达出女儿对母亲的爱,展示出女儿纯洁的心灵(2分,三点答到一点给1分,答到两点即给满分)。(意合即可)
(2)(3分)人生有再大的不幸(或“困难”、“磨难”,扣“夜黑”。1分),只要我们拥有纯洁的心灵(扣“雪白”。1分),我们就能乐观面对,就能战胜不幸(扣住“压”。1分)(意合即可)
16.(共4分)①象征母亲美好的形象②象征纯洁的心灵。(每点2分)
17.(共4分)评分意见:联系两位母亲的信来谈,话题不偏离母爱(1分);有具体感受(1分);联系实际(1分);语言表述通顺,字数符合要求(1分)。意合即可。
示例:两位母亲的信,让我认识到母爱的伟大。想到妈妈平时对我的付出,我要说:“妈妈,我爱您!
第三篇:珠心算教案:第二讲 6—10的拨法
珠心算教案:第二讲 6—10的拨法
目标:学会6-10的拨法
内容:
1、复习上一讲的内容;
2、学习6-10的拨法; 3、1-10的珠译数。难点:
1、9变10的指法;
2、掌握合拨、分拨
3、区别1、5;
2、6;
3、7; 4、8;
9、10珠像图。准备:6-10数字卡。
过程:
一、复习
1、熟悉算盘:算盘的组成,珠姐弟的意义;
2、打算盘的姿势:听口令练习三次;
3、拨1——5
二、学习6~10的拨法
1、学习拨入6、7、8、9并用5引出6,演示:6的拨法,强调合拨、分拨的指法。练习:拨入6,拨去6并用数字卡引出7、8、9,指法同6
2、练习拨6、7、8、9,听拨,看拨;
3、儿歌:(上一下一就是6,``````)
4、6~9的连拨
5、认识0上厕所,休息,手指操(复习)
三、学习10的拨法
1、认识10,一根油条加一个鸡蛋是10;
2、盘上拨10;(认识十位档,强调左右手的位置),拨入10,拨去10;
3、幼儿拨10;
4、学习9变10的拨法,指法:右手分拨9,左手进1。练习:游戏:打十响机关枪珠译数,数译珠,试用空拨盘拨珠
珠心算第三讲 一位数的直加
第三讲 一位数的直加
目标:学会拨珠1-49,一位数的直加 内容:
1、学习拨珠1-49
2、一位数的直加 难点:小数加大数 准备:
1、《摘苹果》 2、49以内的珠译数卡片
过程:
一、学习拨珠1~49
1、复习拨珠1—10;
2、写出11、15等数让幼儿认,引出11—49。
3、认数,数数;幼儿念,老师拨,到14停住,注意14到15的指法变化;到19注意20的变化,直到49。
4、练习拨珠1—49。(听拨,看拨)
休息,上厕所,手指操(一个手指点点``````)二、一位数的直加
1、加法:加法就是增加、越来越多了。
2、“+”号的意义:医院、医生的标志;和数字放在一起,就表示加法,增加了、越来越多了。
3、举例:1+1(加小数)(注意用竖式),幼儿练习;
4、举例:1+6(加大数),幼儿练习
三、游戏:小红摘苹果
四、珠译数,数译数
五、空拨盘练习
珠心算第四、五讲 2-3位数的直加
第四、五讲 2-3位数的直加 目的:学会2-3位数的直加 内容:
1、定数1的练习
2、三位数的拨法 3、2-3位数的直加
难点:数位对齐,高位加起的理解 准备:《小熊过桥》挂图 过程:
一、一二位数分得直加
1、打定数1的练习,定时30秒
2、复习两位数加一位数(34+5教师打,故意打错得数为84,请幼儿指出)
3、练习:23+5 22+55 46+3 96+3 82+6
4、学习两位数的直加,5、举例:22+55 强调数对齐,高位加起。幼儿练习:11+73 53+45 28+51二、三位数的拨法:
1、提问:111,只有两只手,三位数怎么拨呢?(幼儿讨论)
2、认识百位档,左右手分别放在百位档与十位档,同时拨入1,然后右手在个位档拨入1。
3、练习:123 768 444 962 743 休息,上厕所,手指操(大拇指是爸爸``````)
三、三位数的直加
1、举例:22+11引出222+111 指法:数位对起,高位加起,左右手同时在百位档和十位档加2,然后,右手在个位档再加2,够加直加。
2、练习:151+333 329+120 456+543 特例:104+250 350+108
四、游戏:《小熊过桥》
五、心算:
1、进行珠译数训练
2、空拨盘:例:12+5 3+16
3、看盘心算:例:11+6 5+12
4、心算:例:5+11 4+5
珠心算第六讲 凑数概念
第六讲 凑数概念
目的:掌握凑数概念,学习2-3位数不齐头加 内容:
1、凑数概念
2、凑数游戏
3、不齐头加
准备:《鸵鸟生蛋》挂图
过程:
一、打定数1,30秒,记数
二、复习三位数的直加三、三位数的不齐头加
1、由三位数223+265引出223+65
2、老师演示:数位对齐,高位加起,左右手分别在十位与个位加6、5
3、幼儿练习:305+24 345+54 21+678
四、凑数:
1、用游戏介绍凑数
“那小朋友会算这么多题,老师再出道简单的,看看谁能算出来,“4+3”由此引出凑数。
什么叫凑数?两个数合起来是5,那么这两个数就互为凑数。游戏:《鸵鸟下蛋》,由故事引出凑数对:1-4 2-3 3-2 4-1 休息,上厕所,手指操(复习)
2、用儿歌记忆凑数(1、2、3、4互凑数``````)
3、游戏:找朋友
4、打凑数电话 14233241
五、心算:
1、进行珠译数练习
2、空拨盘算:65+3 30+15 111+222
3、看盘心算:12+6 5+13 51+23
4、心算: 2+7 10+5 33+55
智能珠心算教学用手指操
(1)一个手指变呀变,变成毛毛虫爬呀爬; 两个手指变呀变,变成小兔跳呀跳;三个手指变呀变,变成小猫喵喵喵;四个手指变呀变,变成螃蟹爬呀爬;五个手指变呀变,变成小鸟飞呀飞。
(2)一个手指点点,两个手指剪剪,三个手指弯弯,四个手指叉叉,五指开花了。
(3)大拇指是爸爸,爸爸开汽车,嘟嘟嘟; 爸爸旁边是妈妈,妈妈洗衣服,搓搓搓;妈妈旁边是哥哥,哥哥拍皮球,拍拍拍;哥哥旁边是姐姐,姐姐学跳舞,61615; 小小个子就是我,我在学唱歌,12345,54321。
(4)一个小朋友,出门走走走,碰到大石头,摔个大跟头; 两个小朋友,出门走走走,碰见老奶奶,扶着慢慢走;三个小朋友,出门走走走,看见红绿灯,停下不忙走;四个小朋友,出门走走走,看见解放军,向他挥挥手;五个小朋友,出门走走走,碰见大坏蛋,一把抓住他
第四篇:初三语文阶段检测试卷评讲教案
初三语文阶段检测试卷评讲教案
()课时
1、进一步提高学生对病句的判断能力。•
2、掌握借景抒情类诗歌的鉴赏方法。
3、掌握颁奖词的写法,进一步提高语言实际运用的能力。教学方法:
1、重点突破法
2、思路点拨法
3、补偿练习法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20``):天气越来越暖了,中考也越来越近了。这一节课,我们将就第一次阶段检测试卷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二、评讲过程:(37`40``)(一.)考情分析(1`40``)
1、试卷简析:此次语文试卷是一套综合性较强,难度适中的中考模拟试题。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和要求,反映了绵阳语文中考的一些特点,对我们复习迎考有指导意义,同学们应重视。
2、班级考试情况:这次测试,年级最高分124分、120分以上2人,遗憾,我们班最高分是118分,梁秀同学;110分以上,年级共53人,我们班9人;100分以上87人,我们班13人。请根据你的成绩,找找自己的位置。当然,胜败乃兵家常事,希望你正确对待。答题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书写不工整、审题不仔细。得分率较低的是第4小题,35.2%;第10小题41.3%;第12小题29.7%,本课,我们将着重探讨以上三题。(板书:病句选择
诗歌赏析
颁奖词)
(二)、评讲要点:(32`)
1、病句选择。(11`)
(1)错题再现(小黑板出示第4小题中的3个病句)
(2)抽生板演改错(3`)
(3)讲解学生出现的问题
(1`)
(4)错因分析:A、审题不细心 B、语法知识掌握得不好。(30``)(5)复习病句常见类型(小黑板出示病句常见类型及例句)(1`30``)
(6)方法点拨:(板书:题干要求要小心,病句类型记分明,山重水复疑无路,排出之法不可轻)。(1`)(7)补偿练习(完成学案第1题)(3`)(8)反馈练习情况(1`)
2、诗歌赏析。(9`30``)
(1)、错题再现(抽生朗读自己的答案)(1 `)
(2)、分析失分原因
A、没有按题干的要求进行分析
B、缺乏对诗歌内容的整体把握
C、没有
()课时
抓住诗歌的妙处
(30``)
(3)、方法点拨:A、动词、形容词的巧用使诗句生动、形象
B、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
C、写景诗常借景抒情(1`)(4)教师示范赏析
(1`)
(5)补偿练习(完成学案第2题)(4`)(6)反馈练习情况。(2`)
3、颁奖词。(11`30`)
(1)分析失分原因:A、不了解颁奖词的特点 B、不自信,怕出错
C、卷面不整洁
(30``)(2)出示范例(教师朗读两则颁奖词)(1`)(3)学生归纳特点,修正自己的答案。(3`30``)
(4)教师出示参考答案并点拨方法:(板书:表明身份 彰显精神 锤炼语言 自信作答)(2`)(5).补偿练习(完成学案第3题)(4`)(6)信息反馈:抽生朗读自己的颁奖词)(30``)
(三)、学生改错质疑(4`)
1、学生独立思考改错。
2、不能独立完成的,小组探究改错。
3、小组不能完成的,邀请能解答者讲解。
4、(二)古诗鉴赏题讲评学生不能解答的,教师全班讲解。
三、引导学生总结(1`)
1、原来出错、失分的原因。(若有学生对试题“评价”作出“反评价”的,合情合理者应予以肯定)
2、今后学习、考试中应注意的地方。
1、试题分析
四、学生集错(1`)
学生将本次考试中的典型错误收集在积累本上。附板书: 初三语文阶段检测 试卷评讲
病句选择:题干要求要小心 病句类型记分明 山重水复无路疑 排除之法不可轻 诗歌赏析:注意动词、形容词的运用 修辞手法的运用 寓情于景的写法
颁奖词:
表明身份 彰显精神 锤炼语言 自信作答
第五篇:高三语文 小说类要点二 分析人物形象教案
江苏省宿迁市马陵中学高三语文 小说类要点二 分析人物形象教案
高考题型:
题型
1、分析人物形象。常见问法:(1)X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2)请概括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3)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4)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如:(10辽宁卷)小说主人公“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10年山东卷)
简要概括祥子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4分)答题模式:(1)请概括出人物的主要性格特征。答题方法:直接写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2)X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答题方法:个性特征+身份特征
(3)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答题方法:个性特征+身份特征+举出实例 题型
2、分析塑造人物的具体方法和作用。常见问法:(1)分析小说人物的描写方法及其作用。
(2)作者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刻画这个人物?请简要分析。
如:2010山东卷:第二段开头对刘四爷的肖像描写,在本文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答题方法:文章通过XX描写(或手法),表现了XX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题型
3、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包括作者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常见问法:有人认为XXX怎么样?你的看法是什么?就其中一种观点加以探究 如:《二十年以后》小说描写了警察吉米和通缉犯鲍勃“二十年以后”赴约的故事,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两个人都面临艰难的抉择。有人说鲍勃值得同情,有人说他罪有应得;有人说吉米忠于职守,有人说他背叛了友谊。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8分)答题方法:观点 + 人物的性格特征 +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人物描写的方法:
⑴正面描写:概括介绍、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⑵侧面描写:侧面烘托、环境描写、景物描写 各种描写手法的运用与作用
⑴肖像、神态、动作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征。
⑵语言描写:①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②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⑶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⑷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
教学课件
三、鉴赏小说人物形象的切入点
1.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
2.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3.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
4.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也就是说从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入手,从人物的肖像描写、行为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方面入手。
从人物活动的典型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包含人物间的关系--常有对比、衬托)入手。从作者的评价。
四、小说人物形象鉴赏探究题的答题要素
回答鉴赏探究题时要注意的问题:观点要明确。要明确鉴赏探究要素,思路清晰。有理有据,自圆其说(扣紧文本)。答题方法:(观点)+ 人物的性格特征 +结合文本进行分析 +塑造手法+人物的意义或作用(主题)
解答探究性阅读题,行文的结构
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⑴应题,表明观点;
⑵结合论据,分析论证;
⑶总结点题。具体地说有以下几点:
1、开头表明自己的观点。
2、分点陈述理由,结合文本或文本的具体事例作合理分析(总结自己的观点)
3、语言通顺流畅,表述规范,书写工整,不写错别字,避免出现病句。
4、注意安排好字数,答题不要太少,也不要太烦琐,不超出范围。(有些阅卷老师会按书写是否美观给印象分!!)①先写自己的观点,“我认为……”或“我赞同……” ②分析自己的理由,“理由:1.……2.……3.……”
③可加总结句,“所以(或因此)……”,如果已超字数、超范围,可不写总结句。
理由:抓描写,联情节
五、示例
阅读《木笛》思考:
问
3、文章的主人公朱丹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题型: ②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方法: ①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
身份:是两位参加决赛的选手之一 ②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 场面2:提出换曲的要求
大师的神情
场面4:奏乐凭吊灵魂
大师的高度称赞
最终被音乐学院录取 ③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
12月13号 ④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答案:朱丹是一位具有出色音乐才华,而又有崇高民族精神的人。
问
4、文中两次写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意图是什么? 题型: ①指认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
分析:“小心谨慎地” ——珍爱
教学课件 木笛——是一种中华民族乐器
答案:通过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表现朱丹对民族音乐的挚爱。
问
5、文章a处写朱丹穿“一身黑色云锦衣衫”的用意是什么? 题型:①指认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
外貌描写
方法:③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
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纪念日。结合“请求更换曲目”和“伫立纪念碑前”这两件事思考。答案:暗示朱丹对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的深切悼念。
六、小结回顾
考试要点二
揣摩人物形象
题型:①指认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②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③对文中人物进行客观公正的评析(包括作者自身对人物的态度和读者对人物的评价)。方法:①从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入手,②从人物的肖像描写、行为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方面入手。
③从人物活动的典型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包含人物间的关系--常有对比、衬托)入手。④从作者的评价。
七、课堂练习
练习1:高尚的施舍
(1)一个乞丐来到我家门口,向母亲乞讨。这个乞丐很可怜,他的右手连同整条手臂都断掉了,空空的衣袖晃荡着,让人看了很难受。我以为母亲一定会慷慨施舍的,可母亲指着门前一堆砖说:“你帮我把这堆砖搬到屋后吧。”(2)乞丐生气地说:“我只有一只手,你还忍心叫我搬砖。不愿给就不给,何必刁难我?”(3)母亲不生气,俯身搬起砖来,她故意用一只的手搬,搬了一趟才说:“你看,一只手也能干活。我能干,你为什么不能?”
(4)乞丐怔住了,他用异样的眼光看着母亲,尖突的喉结像一枚橄榄上下滑动两下,终于俯下身子,用他唯一的一只手搬起砖来,一只能搬两块。他整整搬了两个小时,才把砖搬完。累得气喘如牛,脸上有很多灰尘。几绺(liǔ)乱发被汗水濡湿了,斜贴在额头了。
(5)母亲递给乞丐一条雪白的毛巾。乞丐接过去,很仔细地把脸面和脖子擦了一遍白毛巾变成了黑毛巾。//(6)母亲又递给乞丐20元钱。乞丐接过钱,很感激地说:“谢谢您!”(7)母亲说:“你不用谢我,这是你凭自己力气挣的工钱。”
(8)乞丐说:“我不会忘记您的。”对母亲深深地鞠一躬,就上路了。
(9)过了很多天,又有一个乞丐来到我家门前,向母亲乞讨。母亲让乞丐把屋后的砖搬到屋前,照样给他20元钱。//(10)我不解地问母亲:“上次你叫乞丐把砖从屋前搬到屋后,这次又叫乞丐把砖搬到屋前。你到底想把砖放在屋后还是屋前?”(11)母亲说:“这堆砖放在屋前屋后都一样。”//(12)我嘟着嘴说:“那就不要搬了。”(13)母亲摸着我的头说:“对乞丐来说,搬砖和不搬砖可就大不相同了。”(14)此后还来过几个乞丐,我家的那堆砖就在屋前屋后搬来搬去。
(15)几年后的一天,有个很体面的人来到我家。他西装革履,气度不凡。跟电视上那些大老板一模一样。美中不足的是,这个老板只有一只手,右边是一条空空的衣袖,一荡一荡的。
教学课件(16)老板握住母亲的手,俯下身说:“如果没有你,我现在还是个乞丐,因为当年你叫我搬砖,今天我才能成为一个公司的董事长。”//(17)母亲说:“这是你自己干出来的。”
(18)独臂的董事长要把我母亲连同我们一家人迁到城里去住,做城市人,过好日子。(19)母亲说:“我们不能接受你的照顾。”//(20)“为什么?”(21)“因为我们一家人个个都有两只手!” //(22)董事长坚持说:“我已经替你们买好了房子了。”(23)母亲笑一笑说:“那你就把房子送给连一只手都没有的人吧!”
问:结合文中对母亲的描写,概括母亲的性格特点。题型: ②概括指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回忆刚才讲的方法:
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 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 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 ④ 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
家门口:母亲要求乞丐搬砖
可母亲指着门前一堆砖说:“你帮我把这堆砖搬到屋后吧。”她故意用一只的手搬,“你看,一只手也能干活。我能干,你为什么不能?”递给乞丐20元钱“你不用谢我,这是你凭自己力气挣的工钱。”“对乞丐来说,搬砖和不搬砖可就大不相同了。” 家:独臂董事长答谢母亲,母亲谢绝 “我们不能接受你的照顾。”“因为我们一家人个个都有两只手!” 母亲笑一笑说:“那你就把房子送给连一只手都没有的人吧!” 答案:
练习2:一笔圆
刘绍棠
(1)念完了大学,被分配到这个远郊小县,坐了22年冷板凳。忽然“年龄最重要,学历是个宝”,他一下子就成了热门货,从微不足道的广播站编辑,旱地拔葱,一跃而为新设立的县政府综合管理办公室主任。(2)这个“综办”,是个上不着天下不挨地的衙门,权宜而设的临时建制。不过,公安、司法、工商、民政、房管、环卫、教育、卫生等等方面的公文,都要从这个衙门口穿梭往返;他的职权便是将这些公文分门别类,审读画圈,或呈送上级批示,或转交下级处理,实际上干的是收发工作。案头等候上呈下转的公文一尺多高,新到的请示报告还源源不断地送来:两名专司递送之职的科员,你出我进,马不停蹄。他必须一目十行,手不停画,才能避免供不应求,葬身文山脚下的命运。
(3)要想当官儿,先学画圈儿。画圈儿虽是雕虫小技,从中却可以看出功夫的深浅,地位的尊卑,身份的高低,官爵的大小,不能掉以轻心,不当回事儿!(4)他比阿Q更专心、更用力,但是画出的圈儿,却并不见得比阿Q画的圆多少。两位递进公文的科员,当场就掩嘴吃吃发笑;拿回大办公室,更招来一阵哄堂大笑。他感到大丢面子,羞得无地自容。
(5)晚上下班,他神情沮丧地回到家里。//(6)“喂!吃过晚饭,你教我画圈儿。”
(7)妻子是中学教员,教几何的,精通此道。//(8)这位几何教师下了班比上班还忙,正在厨房里择菜、洗菜、切菜、炒菜,淘米、做饭……像被一条无形的鞭子抽得团团打转的陀
教学课件 螺。(9)“我哪儿有那个闲工夫?100本作业,100份考卷儿,够我忙个通宵的!”(10)“我在公文上画的圈儿不圆,有的像龇牙的石榴,有的像撅嘴儿的桃子……”(11)“官儿大标准,不圆也是圆的!”
(12)唉!与其低声下气争取外援,不如发愤图强自力更生。
(13)果然,天下无难事,铁杵磨成针。动手而又动脑,连画半个来月,便功到自然成;不但一笔成圆,气死圆规,就是双管齐下,也不差分毫。部下们非但不再窃笑、讥笑、耻笑,而且交口称赞:“如此高深造诣,愧然画蛋的达·芬奇,堪与西太后的一笔寿媲美。”(14)圈儿画圆了,肚子也圆了,发了福才显得官体富态嘛。
(15)只是官气越来越重,回到家里还舍不得放下在办公室里的架子,对糟糠之妻也横挑鼻子竖挑眼起来。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阴沉着脸抱怨妻子的烹调是粗制滥造。(16)“我忙得贼死,干这个想那个,怎么能精雕细刻?”//(17)“一心不可二用呀?”(18)“我有几张直观教学的图表,你帮我画几个圆,我就能全神贯注了。”(19)“那圆圈儿事关重大,是随便画的么?”//(20)他官声官调,同时拉长了脸。.把握故事情节
①抓住场面——两个
办公室里:对职位的描述、画圈的作用、遭嘲笑
家里:要求妻子教他画圆、自学成材 办公室里:受尊重
家里:摆官腔
②寻找线索——圈
③理清小说的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问:办公室主任的妻子是个怎样的人?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写她? 方法: ①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 县政府综合管理办公室主任的妻子、中学数学教员 ②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
下了班比上班还忙,正在厨房里择菜、洗菜、切菜、炒菜,淘米、做饭…… “我哪儿有那个闲工夫?100本作业,100份考卷儿,够我忙个通宵的!” “官儿大标准,不圆也是圆的!”
“我忙得贼死,干这个想那个,怎么能精雕细刻?” “我有几张直观教学的图表,你帮我画几个圆,我就能全神贯注了。” 答案:
练习3:《神枪耿黑头》(梗概)
①耿黑头的外貌黑得出格,他的头发、眉毛、胡子“黑得不得了”,脸蛋、脖子黑得像锅底。同时,他整天都是一幅脏兮兮,黑乎乎的样子。
②耿黑头在武艺上有着一般人难以企及的高强本领,“他枪打得准,百发百中”,“百步之内可以打灭香火,千尺以上可以击中飞鸟”,以至当时的敌伪军在互相诅咒时,都以遇到耿黑头作为一种报应。//
③然而恰恰正是这样一个武艺高强的神枪手,在一次执行任务中却失手了,他在40米外枪击一个伪军小队长时,子弹没有打中目标。这个时候的耿黑头却十分机敏,他对那个吓瘫在地的伪军小队长说,死要让你死个明白,他诉说了伪军小队长的罪状后,才一枪把他的脑袋开了瓢。接着,他又对跟随伪军小队长的小兵说:“回去告诉他们,你黑头爷爷的子弹不光长眼睛,还能勾魂!你没见不用往他身上打,从他头顶上这么一过,他就三
教学课件 魂出窍了!”
1、请简要概括耿黑头是一个怎样的人。答案
2、请赏析《神枪耿黑头》中耿黑头这一人物形象。
答题思路:①揭示形象类别(简要概括形象种属、描写手法)②分述性格特点(结合文本具体分析)③简析形象意义(也可不谈)
八、练习探寻规律:小说的人物形象 分析环境描写,把握人物性格。分析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性格。
分析塑造人物的方法,把握人物性格。
抓肖像;
②抓语言;
③抓动作(所做的事); ④抓神情;
⑤抓心理;
⑥抓人物之间的关系。
4、人物形象表述的方法
九、巩固练习(09年安徽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25分)
一、董师傅游湖
宗璞
董师傅在一所大学里做木匠已经二十几年了,做起活儿来得心应手,若让那些教师们来 说,已经超乎技而近乎道了。他在校园里各处修理门窗,无论是教学楼、办公楼、教师住宅或学生宿舍。都有他的业绩。在一座新造的仿古建筑上,还有他做的几扇雕花窗户,雕刻十分精致,那是他的杰作。
董师傅精通木匠活儿,也对校园里的山水草木很是熟悉。若是有人了解他的知识,可能聘他为业余园林鉴赏家,其实他自己也不了解。一年年花开花落,人去人来;教师住宅里老的一个个走了,学生宿舍里小的一拨拨来了。董师傅见得多了,也没有什么特别感慨的。家里妻儿都很平安,挣的钱足够用了,日子过得很平静。
校园里有一个不大的湖,绿柳垂岸,柳丝牵引着湖水,湖水清澈,游鱼可见。董师傅每晚收拾好木工工具,便来湖边大石上闲坐,点上一支烟,心静如水,十分自在。
不知为什么,学校里的人越来越多,校园渐向公园靠拢。每逢节日,湖上亭榭挂满彩灯,游人如织。一个“五一”节,董师傅有一天假。他傍晚便来到湖边,看远处楼后夕阳西下,天渐渐暗下来,周围建筑物上的彩灯突然一下子都亮起来,照得湖水通明。他最喜欢那座塔,一层层灯光勾勒出塔身的线条;他常看月亮从塔边树丛间升起。这时月亮却看不见。也许日子不对,也许灯太亮了。他并不多想,也不期望。他无所谓。
有人轻声叫他,是前日做活儿那家的女工,是他的大同乡,名唤小翠。她怯怯地说:“奶奶说我可以出来走走,现在我走不回去了。”董师傅忙灭了烟,站起身说: “我送你回去。”想一想,又说:“你看过了吗?”小翠仍怯怯地说:“什么也没看见,只顾看路了。”董师傅一笑,领看小翠在熙攘的人群中沿着湖边走,走到一座小桥上,指点说:“从这里看塔的倒影最好。”通体发光的塔,在水里也发着光。小翠惊呼道:“还有一条大鱼呢!”那是一条石鱼,随着水波荡漾,似乎在光辉中跳动。又走过一座亭子,那是一座亭桥,从亭中可以环顾四周美景。远岸丁香、连翘在灯光下更加似雪如金,近岸海棠正在盛期,粉嘟嘟的花朵挤满枝头,好不热闹。亭中有几幅楹联,他们并不研究。董师傅又介绍了几个景点,转过山坡,走到那座仿古建筑前,特别介绍了自己的创作——雕花窗户。小翠一路赞叹不已,对雕花窗户没有评论。
教学课件 董师傅也不在意,只说:“不用多久,你就惯了,就是这地方的熟人了。大家都是这样的。”他顿了一顿,又说:“可惜的是,有些人整天对着这湖、这树,倒不觉得好看了。”
俩人走到校门口,董师傅在一个小摊上买了两根冰棍。俩人举着冰棍,慢慢走。一个卖花的女孩跑过来,向他们看了看,转身去找别人了。不多时,小翠说她认得路了。董师傅叮嘱小翠,冰棍的木棒不要随地扔,自己转身慢慢向住处走去。他很快乐。
【试题解析】不同的文体,考查时有不同的侧重点。小说,按其基本要素,必然会涉及“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环境描写”“小说主题”“写作技巧”以及一个所谓的“探究试题”。11.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是什么?(4分)
12.概括小说中董师傅这一人物形象。(7分)13.按照下面的要求,分析这篇小说中的表现手法。(6分)
(1)董师傅每晚到湖边闲坐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景物描写进行赏析。
14.这篇小说意蕴丰富,给人以多方面的启迪。请结合作品,分别对下面两个问题进行探究。
(8分)
(1)文末说“他很快乐”。请举例说明董师傅快乐的缘由。(说出两点即可)(2)小说中将“校园渐向公园靠拢”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请结合这一背景,谈谈这篇小说给你带来什么启示。(围绕某一方面谈即可)
11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情节的把握、概括;
12题,考查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归纳;
13题,考查对作者所用写作技巧以及从某一个特定角度对文章某一语句、段落的赏析;
14题,要求探究的两个问题,分别涉及对小说主题的理解、对作品作个性化的解读。
二、(08宁夏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25分)二十年以后
欧·亨利
纽约的一条大街上,一位值勤的警察正沿街走着。一阵冷飕飕的风向他迎面吹来。已近夜间10点,街上的人寥寥无几了。
在一家小店铺的门口,昏暗的灯光下站着一个男子,他的嘴里叼着一支没有点燃的雪茄烟。警察放慢了脚步,认真地看了他一眼,然后,向那个男子走了过去。“这儿没有出什么事,警官先生。”看见警察向自己走来,那个男子很快地说,“我只是在这儿等一位朋友罢了。”
男了划了根火柴,点燃了叼在嘴上的雪茄。借着火柴的亮光,警察发现这个男子脸色苍白,教学课件 右眼角附近有一块小小的白色的伤疤。
“这是20年前定下的一个约会。如果有兴致听的话,我来给你讲讲。大约20年前,这儿,这个店铺现在所占的地方,原来是一家餐馆……”男子继续说,“我和吉米·维尔斯在这儿的餐馆共进晚餐。哦,吉米是我最要好的朋友。我俩都是在纽约这个城市里长大的。从小我们就亲密无间,情同手足。当时,我正准备第二天早上就动身到西部去谋生。那天夜晚临分手的时候,我俩约定:20年后的同一日期、同一时间,我俩将来到这里再次相会。” “你在西部混得不错吧?”警察问道。
“当然啰!吉米的光景要是能赶上我的一半就好了。啊,实在不容易啊!这些年来,我一直不得不东奔西跑……”
又是一阵冷飕飕的风穿街而过,接着,一片沉寂。他俩谁也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儿,警察准备离开这里。“我得走了,”他对那个男子说,“我希望你的朋友很快就会到来。假如他不准时赶来,你会离开这儿吗?”
“不会的。我起码要再等他半个小时。如果吉米他还活在人间,他到时候一定会来到这儿的。就说这些吧,再见,警察先生。” “再见,先生。”警察一边说着,一边沿街走去,街上已经没有行人了,空荡荡的。
男子又在这店铺的门前等了大约二十分钟的光景,这时候,一个身材高大的人急匆匆地径直走来。他穿着一件黑色的大衣,衣领向上翻着,盖到耳朵。“你是鲍勃吗?”来人问道。
“你是吉米·维尔斯?”站在门口的男子大声地说,显然,他很激动。来人握住了男子的双手。“不错,你是鲍勃。我早就确信我会在这儿见到你的。啧,啧,啧!20年是个不短的时间啊!你看,鲍勃!原来的那个饭馆已经不在啦!要是它没有被拆除,我们再一块儿在这里面共进晚餐该多好啊!鲍勃,你在西部的情况怎么样?”
“哦,我已经设法获得了我所需要的一切东西。你的变化不小啊,吉米,你在纽约混得不错吧?”
“一般,一般。我在市政府的一个部门里上班,坐办公室。来,鲍勃,咱们去转转,找个地方好好叙叙往事。”
这条街的街角处有一家大商店。尽管时间已经不早了,商店里的灯还在亮着。来到亮处以后,这两个人都不约而同地转过身来看了看对方的脸。突然间,那个从西部来的男子停住了脚步。“你不是吉米·维尔斯。”他说,“20年的时间虽然不短,但它不足以使一个人变得容貌全非。”从他说话的声调中可以听出,他在怀疑对方。
“然而,20年的时间却有可能使一个好人变成坏人。”高个子说,“你被捕了,鲍勃。在我们还没有去警察局之前,先给你看一张条子,是你的朋友写给你的。” 鲍勃接过便条。读着读着,他微微地颤抖起来。便条上写着:
鲍勃:刚才我准时赶到了我们的约会地点。当你划着火柴点烟时,我发现你正是那个芝加哥警方所通缉的人。不知怎么的,我不忍自己亲自逮捕你,只得找了个便衣警察来做这件事。
1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鲍勃对警察说“这儿没有出什么事”,表现了他在和老友见面前的愉快心情。
B.鲍勃说“这些年来,我一直不得不东奔西跑”,反映出他负罪在逃的窘迫之状。
C.鲍勃给警察讲述他和朋友约会的缘起,是为了缓解他害怕被逮捕的紧张心理。
D.高个子男子担心鲍勃很快认出他不是吉米,便把衣领向上翻着,盖到耳朵。
E.鲍勃读便条时微微颤抖,表现了他当时惊愕、恐慌、尴尬等复杂的内心活动。
教学课件 12.小说两次写到“一陈冷飕飕的风”,有什么作用?(6分)
13.小说中的鲍勃具有什么样的性格?请简要分析。(6分)
14.小说描写了警察吉米和通缉犯鲍勃“二十年以后”赴约的故事,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两个人都面临艰难的抉择。有人说鲍勃值得同情,有人说他罪有应得;有人说吉米忠于职守,有人说他背叛了友谊。你的看法呢?请就你认同的一种观点加以探究。(8分)
九、巩固练习
一、《董师傅游湖》
11.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是什么?(4分)【答案】董师傅领小翠游湖。
【解析】本题的设置过于简单,考查的意义不大。本来小说的情节就简单,再加上题目已经给出了小说的中心事件。但可能有不少考生被题目唬住了,反而简单的题目繁做,因答案不简明而丢分。
▲评分细则:回答“董师傅领小翠游湖”,4分;
回答“董师傅游湖”,2分;
回答“董师傅送小翠回家”1分。
教学课件 注意两点:一.紧扣主要情节评分;
二.“游湖”“参观湖边景色”“环顾湖上风光”“看到湖中景色”也算对。
这个4分的题目,其答案就一句话,不足10字的一句话,很是出人意外。小说题目是“董师傅游湖”,这就是以基本事件为题目,当然也就提示了小说的基本情节。但是题目问的是小说的“主要情节”,答案要从第5段寻找。
前4段是“面”上的描述,是静态的刻画;第5段董师傅真正“游湖”了,契机是“小翠迷路,送小翠回家”,但中心事件不是送小翠回家,中心事件还是借送小翠而游湖,而向小翠介绍湖内外、周边之景观。可以回答成“董师傅领小翠游湖并送其回家”,但不能只言“送小翠回家”,这是一个重心问题,不容有偏。
12.概括小说中董师傅这一人物形象。(7分)【答案】董师傅是一个普通木工。他技艺精湛,质朴善良,乐于助人,有平常心,有生活情趣。
【解析】本题只要求概括,不要求结合原文分析。难度较低。只是对“有平常心,有生活情趣”的概括,学生难以准确表述。
12题,概括人物形象的特点。一般来说,“概括”题,不同于“简析”题,前者只需归纳;后者却需要结论+例证说明。概括题,而赋到7分,也是分值比重较大的一个题。▲评分细则:
从两个方面评分,其中,指出人物身份(木匠)2分;概括人物特点5分,5点各占1分。“技艺精湛”,1分,可答“高超”“不凡”。
“质朴、善良”,1分,只提一词,也可得1分,用词只要出现“质”“善”即可。“乐于助人”:扣住“助”,帮助别人。
“有平常心”:处事态度,不计较得失,不争名夺利,如淡定平和、心静如水。“有生活情趣”:善于发现生活、自然美,有爱好,能形成情感愉快。
注意两点:一是,要概括,就不能只描述;二是允许稍作延伸,如心灵手巧,但是回答喜欢安静、安于现状,不给分。
这个题目,不难,但是,想拿满分,很困难。
首先是董师傅的身份,算不算“形象特点”,是可以讨论的。但作为考生,必须明白这么一个“公式”:分析人物性格=分析人物形象=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上述三个问题,本质是一样的,至少在大量模拟试题中,命题人的思路都是如此,这个高考试题再次证明上述公式百试不爽。其次是,“有生活情趣”答成“热爱生活”不行吗?“有平常心”答成“安于现状”不行,答成“知足常乐”不行吗?而这些,“细则”没有规定,在实际评阅中,给分的可能恐怕也就很小了。
13.按照下面的要求,分析这篇小说中的表现手法。(6分)
(1)董师傅每晚到湖边闲坐的细节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案】(1)反映董师傅淡定平和的情感世界。为情节发展作了铺垫(或“为情节发展埋下伏笔”)
【解析】本题是对情节发展中特定场景描写作用的理解,规则是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的作用解答。但题目这样表述就让考生有点糊涂了。如果换成“小说第三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我想绝大多数考生都会做。
▲评分细则:
①用“淡定”“平和”“怡适”“悠然”“自足”“静谧”“安详”“沉稳自然”“热爱、喜爱生活”等词语反映董师傅的精神情感世界,给2分。
仅用“细节描写有助于刻画董师傅的性格特征”等笼统的表述,没有有具体内涵的关键词,给
1教学课件 分。
如从自然之美、湖之美等方面来回答,不给分。
②指出细节描写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或承上启下,给1分。
细节描写、心理描写或其他具体的某种描写,如果推究其作用,一般是从内容、结构安排(也有人称是情节安排)两方面回答,一般有两个要点。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景物描写进行赏析。
【答案】运用比喻,描绘丁香、连翘在灯光下晶莹璀璨的艳丽之美。运用比拟(或“拟人”),形容海棠盛开时争奇斗艳的勃勃生机。
【解析】本题是对作品局部描写技法的赏析。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很明显,只是估计很多考生没有分条陈述。▲ 评分细则:
①提到比喻、拟人(或比拟)修辞手法,各给1分。
②若能针对比喻、拟人,任何一种修辞手法作出赏析,给1分。
③若没有提到任何修辞手法,只是泛泛地谈及景色美好、环境优美,给1分。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所写景物加以赏析”,也就是说出运用什么修辞,写了什么,产生了什么效果。比如,也可以这样回答:这句景物描写,前半句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丁香、连翘在灯下流光溢彩般的美丽;后半句运用拟人,赋予海棠以人的性情,写出了海棠正值旺盛期的勃勃生机。
这个题目,也可能有同学回答使用了“对比”手法。比如:远近对比,写出了姹紫嫣红的美丽景色云云。这个也是不无道理的。但是答案和评分细则均未涉及,想来是因为把“对比”划归为“表现手法”更合适。
一般而言,分析“表现手法”,可以包含“修辞手法”;而谈“修辞手法”仅局限于“狭隘修辞”,局限于“修辞格”。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命题者都这样认为,他们有的认为,“修辞手法”可以理解成“广义修辞”,可以等同于“表现手法”,这就是为什么有些模拟试题,或者其他高考试题,考查修辞,还要谈及“对比”“衬托”之类。还有一点是,“对比”算不算修辞,也是有争议的。不同的资料,往往有不同的理解。
14.这篇小说意蕴丰富,给人以多方面的启迪。请结合作品,分别对下面两个问题进行探究。
(8分)
(1)文末说“他很快乐”。请举例说明董师傅快乐的缘由。(说出两点即可)【答案】①因关心、帮助别人而快乐。如:董师傅领小翠游湖,送小翠回家。因生活知足、心态平和而快乐。如:家里平安,日子平静,钱足够用; 小翠对他得意的雕花窗子不作评价,董师傅也不在意。
因有生活情趣,善于发现美而快乐。如:董师傅看夕阳西下,看月上树梢; 向小翠介绍如何看塔影。
因工作得心应手,有成就感而快乐。如:董师傅在校园许多地方都有业绩; 特地想小翠介绍自己的作品——雕花窗户。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由于只要打出两点就能得满分,所以难度就大为降低了。估计命题人也觉得不那么容易作答。▲评分细则:
①快乐缘由与列举事例,各2分。缘由应该与参考答案相同或相近。
②答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缘由,并有相应事例者,得4分。只有一个相应事例者得3分。
教学课件 ③答出两个或两个以上缘由,没有列举事例,得2分。④只举事例,没有涉及缘由,最多得2分。
此类题目,没有什么难度。关键是按要求,规范作答。比如,要有概括说明,要有例证(例证要简明),要分条表述。
(2)小说中将“校园渐向公园靠拢”作为人物活动的背景,请结合这一背景,谈谈这篇小说给你带来什么启示。(围绕某一方面谈即可)【答案】示例一: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做人要像董师傅那样,脚踏实地,厚道本分,心态平和,有立足于世得本领,有适合自己的人生定位。
示例二:在不断变化的现实生活中,从小翠身上,我们意识到,面对新环境要学会适应、学会生存。
示例三:校园向公园靠拢,说明生活环境在不断变化。这启示我们:无论生存环境怎样变化,不年的应是人的自然与本真;我们应在喧闹的环境里寻找心灵的绿洲,避免浮躁。
示例四:在熙攘的校园里,董师傅热心帮助小翠的情景启示我们:和谐的氛围需要我们大家一起去营造、呵护。
(答案不止一种。要求根据作品,谈出真情实感和正确的加值取向;言之成理,语言流畅。)
【解析】好在命题者给出答案只说是“示例”,并且说“不止一种”。本人觉得第二个和第四个示例有点牵强。小说中有这样的文字;“不知为什么,学校里的人越来越多,校园渐向公园靠拢。每逢节日,湖上亭榭挂满彩灯,游人如织。”是否在暗示在商业大潮的冲击下,平静的大学校园再也不能平静了,也在逐渐地商业化了,是否可以谈大学的坚守与人的守真呢? ▲评分细则:
①能扣住作品中的“校园向公司靠拢”这一背景发表议论,得1分; 能抽象出正确观点或真情实感,并言之有理,得2分。②语言流畅得1分。
③所议论与作品中“校园向公司靠拢”这一内容背景、人物、情节无关,不得分。
“校园向公司靠拢”意味着人们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变化,意味着原有的价值观、生活观受到了冲击。在这个背景下,小说人物——董师傅与小翠,他们身上体现出了哪些素质,这些素质对于你,对于现实有何影响、意义。这个题目,是一个开放性很强的题目,能自圆其说即可。
二、(08宁夏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25分)《二十年以后》欧·亨利
11、【答案】A、C 选对一项给2分,选对两项给5分。
【命题点密】第11小题要求考生在下列5项中选出“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考查对小说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能力层级为C。
【解题指津】做这道题,首先要求考生对命题人设置陷阱的几种形式了然于胸,如常用的望文生义、以偏概全、无中生有等,然后对照原文进行一一排查,作出准确判断。
A句中鲍勃已经是个通缉犯,心里有鬼,面对警察,他说“这儿没有出什么事”,潜台词显然是“你快走吧,这儿没你什么事”,想办法迅速支走警察,暴露的是内心的紧张和、恐惧和不安,而不是与老友见面的“愉快心情”,警察分明不是他的“老友”;
C句中说“给警察讲述他和朋友约会的缘起”,是为了缓解他害怕被逮捕的“紧张心理”,有一定道理,但在整体不是“讲述”体现的人物的根本性格。二十年未见朋友,又那么信守诺言,“讲述”表现了人物心直口快、重友情的特点。
12、【答案】①第一次,烘托环境,展开情节;
②第二次,渲染气氛,转换情节。(每答对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
教学课件 【命题点密】 这一小题考查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语句的表现力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
【解题指津】“一阵冷嗖嗖的风”是一句环境描写。环境描写一般有两个大的作用,一是推动情节发展,点化人物的命运;二是渲染气氛,暗示人物命运的转折。
这道题要考生回答这句环境描写的作用,考生只要冷静回顾一下已学过的环境描写的作用的知识,再捋捋小说情节的发展脉络就会做出准确回答。
13、【答案】鲍勃的性格:重视友情,信守诺言;
乐观开朗,心直口快; 心存侥幸,企图逃避法律。
(每答对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命题点密】 第13小题考查欣赏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解题指津】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是通过情节、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事件以及人物自己的言行、外貌、心理和典型的细节等表现出来的。分析人物性格,尤其分析不同情节中人物性格的变化,就一定要通过塑造人物形象的多种方法尤其是通过关键的细节来把握,否则,答案会僵化而不准确。通过分析情节,我们可以看出鲍勃具有重视友情,信守诺言的性格特征;通过分析人物言行可以看出他具有乐观开朗,心直口快的性格特征;通过细节和人物心理描写可以看出他具有心存侥幸,企图逃避法律的性格特征。
14、【答案】 ①鲍勃值得同情,因为他重情守信;
②鲍勃罪有应得,因为他是通缉犯; ③吉米忠于职守,因为他不徇私情;
④吉米背叛了友情,因为他抓捕了朋友。
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四点中的任何一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酌情给分。观点明确给2分,论述合理给6分。
【命题点密】这道题考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或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能力层级为F。这是《新课程考纲》新规定考查的最高级别,是2007年高考渗透新课程理念的一大亮点。2008年考题继续保留这一亮点,也可以说这道题已经成为新课程高考试题的“常模”。为了让考生确实有探究的话题和内容,这类题的题干中总要出现“有人说”或“有人认为”等提示语,这其实就是给考生给了解答问题的几个角度,命题人就是考查考生能否选准角度自圆其说并说得丰满。
【解题指津】解答探究题,首先必须看清设题要求探究的内容及其所给的角度。既然题干已提示“有人说”“有人认为”,那就要求考生从中选择赞同的说法,并说出“我”之所以赞同的理由。其次,回答的时候为了对应设题亮出自己的观点,就要写上“我认为”或“我觉得”的字样以表明立场。这道题给小说中的两个人物各设置了两个“有人说”,即命题人用四个“有人说”给了考生四个答题的角度,考题要求选择认同的一种进行探究。需要特别注意的是,答这道题不能因为是完全个性化解读的探究而离开文本架空分析,还需要紧扣文本来自圆其说。题干前边做的提示很重要:“在‘情与法’的冲突中,两个人都面临艰难的抉择。”考生探究的时候只要依据文本答出“如何”在情与法的冲突中抉择的充分理由即可。
教学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