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专题八第二讲虚词含解析(精选)
第二讲 虚词
基础点:虚词常见的考查角度:①课内课外虚词用法意义比较,即将选文某句中的虚词与所学教材(含《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经典句子中的同一个虚词进行比较,看其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②虚词选填,即将选文一句或若干句中的几个虚词空出,提供几组虚词的选项,请考生根据语境判断选择。③选文中虚词用法意义比较,即虚词所在的句子均出自选文。④虚词意义用法判断,即在一两个选项中各选择一个虚词进行解释,请考生判断正误。
重难点:1.虚词用法意义的比较。2.虚词意义用法判断。
[考法综述] “常见文言虚词”,是指在文言文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虚词。《考试说明》列出的18个常见文言虚词明确界定了高考的范围。备考时要熟悉这18个常见虚词的主要意义和用法。
在不同的语境中,一个虚词有时意义相同而用法不同,如“与”,同样译作“和、跟、同”时,既可作连词也可作介词;有时用法相同而意义不同,如“之”,同样作代词,所代对象却大不相同。所谓“理解用法”,就是辨识词性,看它是用作连词还是介词、助词还是代词等。
命题法 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1.代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代词是代替别的词或词组、句子,来指代人或事物以及动作、状态、数量等的词。常见的代词有“而”“何”“其”“若”“焉” “之”等。但用作代词的这些汉字,还兼具其他的词性和用法。如“而”还用作连词,“其”还用作副词,等等。在特定语境中应首先辨识某一虚词是不是代词,确认是代词后,再辨析它指代的具体对象。
2.介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介词是用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的前面,组成介词结构来表示时间、处所、原因、方式、对象等意义的词。常用的介词有“以”“为”“因”“于”“与”等。
3.副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副词是用来修饰或限制动词和形容词,表示程度、范围、时间、情态、否定等意义的词。常用的副词有“乃”“其”“且”等。
4.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连词是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或者句子与句子的词。常用的连词有“而”“且”“以”“则”“与”等。
5.助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助词是依附在别的词、词组或句子上,表示某种语法意义、表达某种语气或起调节音节作用的词。常见的助词有“之”“乎”“者” “也”“所”等。
6.兼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兼词指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的词,常见的有“焉”“诸”“盍”“叵”等。如“青麻头伏焉”,“焉”是“于之”之义,释为“在那里”。如“投诸渤海之尾”,“诸”是代词“之”和介词“于”的合音词,“诸”就是“之于”。再如“盍各言尔志”,“盍”就是“何不”的意思。又如“居心叵测”,“叵”就是“不可”。
典例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武王问太公曰:“立将之道奈何?”
太公曰:“凡国有难,君避正殿。召将而诏之曰:‘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
“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君入庙门,西面而立;将入庙门,北面而立。君亲操钺持首,授将其柄,曰:‘从此上至天者,将军制之。’复操斧持柄,授将其刃,曰:‘从此下至渊者,将军制之。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止。勿以三军为众而轻敌,勿以受命为重而必死,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以辩说为必然。’
“将已受命,拜而报君曰:‘臣闻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二心不可以事君,疑志不可以应敌。臣既受命专斧钺之威,臣不敢生还,愿君亦垂一言之命于臣。君不许臣,臣不敢将。’君许之,乃辞而行。.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临敌决战,无有二心。是故智者为之谋,勇者为之斗,气厉青云,疾若.驰骛,兵不接刃而敌降服。战胜于外,功立于内,吏迁士赏,百姓欢说,将无咎殃。是故风雨时节,五谷丰熟,社稷安宁。”
武王曰:“善哉!”
武王问太公曰:“吾欲令三军之众,攻城争先登,野战争先赴,为之奈何?”太公曰:“将有三礼。”武王曰:“敢问其目?” .太公曰:“将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名曰礼将。将不身服礼,无以知士卒之寒暑。出隘塞,.犯泥涂,将必先下步,名曰力将。将不身服力,无以知士卒之劳苦。军皆定次,将乃就舍;炊者皆熟,将.乃就食;军不举火,将亦不举,名曰止欲将。将不身服止欲,无以知士卒之饥饱。将与士卒共寒暑、劳苦、.饥饱,故三军之众,闻鼓声则喜,闻金声则怒。高城深池,矢石繁下,士争先登;白刃始合,士争先赴。.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
(节选自汉墓竹简校本《六韬》,天津古籍出版社。有删改)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见其虚则进.A.
置杯焉则胶.寒暑无以知士卒之.C.
蚓无爪牙之利.
是故智者为之谋.
B.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就食炊者皆熟,将乃.D.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答案] A [解析] A项,连词,表顺承,“就”。B项,介词,“替、为”;动词,“给予”。C项,结构助词,用于定语和中心语之间,“的”;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D项,副词,“才”;连词,“于是,就”。
参考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任命主将的方法是怎样的呢?”
太公说:“凡国家有危难,君王避开正殿,在偏殿召见准备任命的大将,告诉他说:‘国家安危,全在于将军。现在某国不肯臣服,希望将军率领军队去讨伐它。’
“将军接受任命后,国君就命令太史占卜。太史先斋戒三日,到太庙钻炙灵龟甲,卜问吉日,以便举行向大将颁授斧钺的典礼。国君进入太庙门,面向西站着;主将进入太庙门,面向北站着。这时,国君亲自捧着钺的上部而将柄授予主将,说:‘从此,军中上至于天的一切事务,都由将军全权管理。’国君又拿着斧柄而将斧刃授予主将说:‘从此,军中下至于渊的一切事务,都由将军全权管理。看见敌人虚弱便进攻,看见敌人兵力充实便停止。不要认为我军人多就轻视敌人,不要认为自己的责任重大就以死相拼,不要认为自己身份尊贵就鄙视别人,不要凭着自己的一己之见就违背众人意愿,不要认为能言善辩就自以
为是。’
“主将接受任命后,拜而回答说:‘我听说,国事不应受外部的干预,作战不能由君主在朝廷内遥控指挥。臣怀二心就不能忠心耿耿地侍奉君主,将帅受君主的牵制,疑虑重重就不能专心地去对付敌人。臣既已奉命掌握军事大权,(不获胜利)就不敢生还,请您允许我按照上面的话全权处臵一切。君王如果不答应臣这个要求,臣不敢接受担任主将的任命。’君王答应了主将的要求,主将就辞别君王,率领军队出征。军中一切事务,不听命于国君而听命于主将,面对敌人作战,专心一意。这样就能使有智谋的人都为他谋划,有勇力的人都为他战斗,士气昂扬直冲霄汉,行动迅速如快马奔腾,兵未交锋而敌已降服。战争取胜于国外,功名显扬于国内,官吏都得到晋升,士卒都得到奖赏,百姓欢欣鼓舞,主将没有罪过。从此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家安宁。”
武王说:“说得好啊!”
武王问太公说:“我想使全军将士,攻城时争先登城,野战时争先冲击,怎么才能做到这样呢?”太公答道:“将帅有三个克敌制胜的要领。”武王说:“请您谈谈具体内容好吗?”
太公说:“身为将帅,能冬天不穿皮衣,夏天不用扇子,雨天不张伞篷,这样的将帅叫礼将。将帅不能以身作则,就无从体会士卒的冷暖。翻越险阻关隘,通过泥泞道路,将帅必先下车马步行,这样的将帅叫力将。将帅不身体力行,就无从体会士卒的劳苦。军队宿营就绪,将帅才进入自己的宿舍;军队的饭菜做好,将帅才开始就餐;军队没有举火照明,将帅也不举火照明,这样的将帅叫止欲将。将帅不能克制自己,就不能体会士卒的饥饱。将帅能与士卒同寒暑,共劳苦,同饥饱,那么全军官兵听到鼓声(前进的号令)就欢喜,听到钲声(停止的号令)就愤怒。越过高高的城墙、深深的护城河时,即使箭石纷纷下来,士卒也会争先恐后奋勇登城;进行野战时,双方刚一交锋,士卒就会前仆后继勇往直前。士兵们并不是愿意死亡和乐意受伤啊,只是因为将军清楚地知道他们的冷暖饥饱,并且明确地了解他们的辛劳艰苦啊。”
典例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禁家人侵渔
居官所以不能清白者,率由家人喜奢好侈使然也。中既不给,其势必当取于人。或营利以侵民,或因讼而纳贿,或名假贷,或托姻属,宴馈征逐,通室无禁,以致动相掣肘,威无所施。己虽日昌,民则日瘁;己虽日欢,民则日怨。由是而坐败辱者,盖骈首纚踵也。呜呼!使为妻妾而为之,则妻妾不能我救也;使为子孙而为之,则子孙不能我救也;使为朋友而为之,则朋友不能我救也。妻妾、子孙、朋友皆不能我救也,曷若廉勤乃职而自为之为愈也哉!盖自为虽阖门恒淡泊,而安荣及子孙;为人虽欢然如可乐,而祸患.生几席也。二者之间,非真知深悟(),未易()言。有官君子,()审择焉。
(选自《三事忠告》,文渊阁《四库全书》本)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二者之间,非真知深悟(),未易()言。有官君子,()审择焉。A.之 与 而
C.之 所 其
[答案] B [解析] 填写文言虚词,需要理解语句的意思。这句话的大意是:这两种情况,不是真知深悟的人,不容易跟他交谈。做官的君子,应该慎重地选择。第一空根据句意和所给出的虚词,可排除A、C项。第二空后是动词“言”(说、交谈)字,括号内应填“与(之)”。第三空,表期望的语气,故选“其”,答案选B项。
参考译文
禁家人侵渔
(有的人)担任官职之所以不能保持清廉,大都是由于(他的)家人喜好奢侈造成的。做官的本人不能满足
B.者 与 其 D.者 所 而
家人的欲望,那他们一定会向他人夺取。有的用掠夺百姓来牟利,有的通过诉讼来接受财物,有的假借名义来借贷,有的假托婚姻亲属,频繁地宴请赠送礼物,整个家室都没有禁止,以致只要轻微一动就互相牵制,威严无处施展。虽然自己一天天昌盛,但是百姓一天天劳苦不堪;虽然自己一天天欢乐,但是百姓一天天充满怨恨。因此而犯罪失败受辱的人,是很多的。唉!如果为了妻妾来做这些事,那么妻妾是救不了我的;如果为了子孙来做这些事,那么子孙是救不了我的;如果为了朋友来做这些事,那么朋友是救不了我的。妻妾、子孙、朋友都不能来救我,哪里比得上把廉政勤政当作自己的本职且自己做得更好呢?如果能廉政,虽家庭永远淡泊,但安康荣耀会惠及子孙。为人处世即使欢快得像有值得快乐的事情一样,但是祸患就生在几席之间啊!这两种情况,不是真知深悟的人,不容易跟他交谈。做官的君子,应该慎重地选择。
解题法
---------------------------------------------------
1.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推断技巧
(1)语境推断法。一个虚词往往有多种用法,要理解其在句中的用法,必须根据上下文来确定。如“而”: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赤壁赋》)后句没有紧承前句“一世之雄”的功名大加赞许和充分肯定,而是用“安在”逆接,可见句中的“而”为转折连词,可译为“可是、却”。
(2)代入检验法。文言虚词的考查多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所以我们只要知道课内例句中虚词的用法,将它代入另一句中去检验,就可以推断用法是否相同。如:推断“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中“何”的意义及用法时,首先将“何”的主要意义及用法列出:①副词,多么②代词,什么③代词,哪里④代词,为什么⑤动词,盘问。然后将以上各项一一代入语句,进行筛选,最终会确定语句中的“何”应解释为:副词,多么。
(3)句位分析法。有些虚词在句中的位置不同,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因而理解虚词的作用和意义时,应从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前后关系、搭配习惯及其使用规律等方面入手。例如:“其”在句首一般是语气副词,如“其恕乎”“其孰能讥之乎”;在句中,处在动词后一般作代词,如“秦王恐其(代蔺相如)破璧”;在名(代)词后一般作语气副词,如“尔其(语气副词,一定)无忘乃父之志”“吾其还也”。
(4)语法切入法。即通过分析句中的语法结构去理解虚词在句中的用法。如“五千人因衔枚击之”“相如因持璧却立”两句,第一句的主语是“五千人”,第二句的主语是“相如”,“衔枚击之”和“持璧却立”两者都是连动结构,且都作谓语,由此可知,两者基本语法结构相同,故句中的“因”用法也应相同,都可作“于是、就”解。
(5)标志确认法。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考生抓住这些标志词能迅速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如表示判断的“者”“也”“乃”等,表示被动的“为”“为„„所”等,固定句式中的“无乃„„乎”“何„„为”等,以及部分兼词“诸”“焉”等。
(6)成语联想法。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短语或短句,其绝大多数都来源于古诗文,因此其中许多虚词的含义与用法和文言文中的完全相同。根据这一特点,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推断文言虚词的含义,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如“急急乎唯进修是求”一句中“是”的意义和用法,就可根据成语“唯命是从”“唯利是图”来推断,应该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2.辨别某些语境中披着虚词“外衣”的实词
有些常见的文言虚词在某些语句中可能不再是虚词,而是实词,因此,考生需要根据虚词所在的具体语境加以区别。如“与嬴而不助五国也”(《六国论》)中的“与”是动词,意思是“亲附、亲近”。又如“为”常有动词“做、干”之类的意义,在“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琵琶行(并序)》)中,“为”就是动词,是“写下”的意思。
多数情况下,虚词与实词的意义相差甚远,根据词语的意义就可以区分。在某些语境中作为实词的虚词虽然不多,却是高考的“常客”,属于实词与虚词同时考查的类型,考生在复习备考时需要特别注意。
基础知识链接
常见18个文言虚词词性及释义
1而
词性
释义
(1)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鸿门宴》)(2)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4)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5)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6)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7)吾尝终日而思矣
()()(《劝学》)(8)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答案 1连词,表示目的关系,译为“为了、为的是”2连词,表示并列关系,译为“并且” 3连词,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而且” 4连词,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 5连词,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6连词,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 7连词,表示方式或状态,修饰关系,可不译 8第二人称代词,译为“你的”
2乎
(1)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殽之战》)(2)延伫乎吾将反
()()(《离骚》)(3)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说》)(4)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赤壁之战》)(5)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6)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
()()(《庖丁解牛》)答案 1语气助词,表示推测,相当于“吧” 2语气助词,表示句中停顿 3语气助词,表示感叹 4语气助词,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吗”或“呢” 5用作介词,相当于“于”,表示比较 6助词,用于形容词后,相当于“„„的样子”
3其
(1)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殽之战》)(2)虽九死其犹未悔
()()(《离骚》)(3)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4)其孰能讥之乎?
()()(《游褒禅山记》)(5)则或咎其欲出者
()()(《游褒禅山记》)(6)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师说》)(7)其若是,孰能御之?
()()(《齐桓晋文之事》)(8)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廉颇蔺相如列传》)(9)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游褒禅山记》)(10)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答案 1语气副词,表婉商语气,还是 2语气助词,无实义 3语气副词,表揣度,大概 4副词,表反诘,“岂”“难道” 5指示代词,表远指,“那、那个、那些” 6代词,表第三人称,“他” 7连词,表假设,“如果” 8代词,表第三人称领属关系,可译为“他的” 9代词,表第一人称,指自己 10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4为
(1)为吾子之将行也
()()(《殽之战》)(2)慎勿为妇死
()()(《孔雀东南飞》)(3)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鸿门宴》)(4)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六国论》)(5)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史记·货殖列传》)(6)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报任安书》)(7)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
(《屈原列传》)答案 1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在”“当”等 2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3介词,可译为“替”“给” 4介词,被 5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着”“为了”,6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等 7助词,放在疑问句末,表示诘问,可译为“呢”
5且
(1)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孔雀东南飞》)(2)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3)焉足以知是且非邪
()()(《答李翊书)(4)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石钟山记》)(5)且将军大势可以拒操者,长江也
()()(《赤壁之战》)(6)且何谓阁子也?
()()(《项脊轩志》)(7)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
()()(《赤壁之战》)(8)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鸿门宴》)答案 1副词,姑且,暂且 2副词,将近3连词,或者,还是,表选择 4连词,表并列,一边„„一边 5连词,表示另提一事,“再说” 6句首语气词,那么,表示进一层 7连词,表递进关系,“并且” 8连词,表让步,“尚且”
6于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2)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
()()(《张衡传》)(3)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陈情表》)(4)而耻学于师
()()(《师说》)(5)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6)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
()()(《赤壁之战》)(7)故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
(8)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报任安书》)答案 1介词,“从”;介词,“比” 2介词,引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对” 3介词,表比较,“比” 4介词,“向” 5介词,“对、对于” 6介词,引出动作、行为的处所,“到” 7介词,引出动作涉及的对象,“与、跟、同” 8表被动,“被”
7以
(1)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殽之战》)(2)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鸿门宴》)(3)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4)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兰亭集序》)(5)竞周容以为度
()()(《离骚》)(6)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
()()(《察今》)(7)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五人墓碑记》)(8)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
()()(《〈指南录〉后序》)(9)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廉颇蔺相如列传》)(10)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11)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信陵君窃符救赵》)答案 1介词,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2连词,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来” 3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方法或方式,“按照” 4介词,因 5介词,把 6介词,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用” 7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用凭什么身份” 8连词,相当于“而”,表示修饰 9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10介词,表示“在„„时候” 11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率领”“带领”
8焉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劝学》)(2)且焉置土石?
()()(《愚公移山》)(3)驰椒丘且焉止息
()()(《离骚》)
(4)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
()()(《石钟山记》)(5)犹且从师而问焉
()()(《师说》)(6)然力足以至焉
()()(《游褒禅山记》)(7)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8)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齐桓晋文之事》)(9)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捕蛇者说》)答案 1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 2兼词,相当于“于何”,“在哪里” 3兼词,“于彼”,“在那里” 4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 5代词,相当于“之”,表对象,“他” 6代词,相当于“之”,表处所,“那里” 7语气助词,用于句末,表陈述语气 8疑问代词,相当于“何”“怎么”“哪里” 9代词,“它”
9也
(1)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屈原列传》)(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3)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4)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左忠毅公逸事》)(5)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师说》)(6)夫子何哂由也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7)毋从俱死也
()()(《鸿门宴》)(8)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答案 1助词,无义 2语气助词,用于句尾,“„„者„„也”联合表判断 3语气助词,用于句尾,表示感叹 4语气助词,用于句尾,表陈述语气 5用在句中,以舒缓语气 6语气助词,用于句尾,表示疑问,7语气助词,用于句尾,表祈使语气 8助词,和前面的“者”构成“„„者„„也”结构,表判断
10乃
(1)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鸿门宴》)(2)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
(《石钟山记》)(3)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张衡传》)(4)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5)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赤壁之战》)(6)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答案 1副词,“才” 2副词,表转折,“竟、却” 3副词,具有连接作用,表顺承,“就” 4判断副词,相当于“是” 5副词,“甚至” 6代词,表第二人称,“你的”
11因
(1)因求假暂归
()()(《孔雀东南飞》)(2)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苏武传》)(3)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兰亭集序》)(4)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张衡传》)(5)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廉颇蔺相如列传》)(6)因得观所谓石钟者
()()(《石钟山记》)(7)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核舟记》)(8)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鸿门宴》)(9)蒙故业,因遗策
()()(《过秦论》)答案 1连词,“于是,就” 2介词,“趁着,趁机” 3介词,“依,随着” 4介词,“凭借” 5介词,“经由、通过” 6连词,“因而” 7介词,“依照、根据” 8副词,“便、就” 9动词,“沿袭,沿用”
12所
(1)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促织》)(2)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
()()(《鸿门宴》)(3)行将为人所并
()()(《赤壁之战》)(4)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答案 1名词,“处所、地方” 2用在动词之前,和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词组,指代人或事物 3助词,和前面的“为”构成“„„为„„所”式,表示被动 4助词,和“以”连用,表示原因,“„„的原因、„„的缘故” 5助词,和“以”连用,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的凭借、用来„„”
13与
(1)竖子不足与谋!
()()(《鸿门宴》)(2)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鸿门宴》)(3)去时里正与裹头
()()(《兵车行》)(4)吾王庶几无疾病与
()()(《庄暴见孟子》)(5)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六国论》)(6)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鸿门宴》)答案 1介词,“和、同” 2连词,“和、同” 3介词,“替、为” 4句末语气词,同“欤”,表示疑问或感叹 5动词,“亲附、亲近” 6动词,“给予”
14则
(1)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2)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殽之战》)(3)内则百姓疾之,外则诸侯叛之
()()(《荀子·正论》)(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5)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齐桓晋文之事》)答案 1连词,表条件关系,“那么、就” 2连词,表示后一件事是新发现的情况,相当于“原来已经” 3连词,用在对比句中 4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 5连词,表假设,“如果”
15者
(1)高者抑之,下者举之
()()(《老子》)(2)此数者用兵之患也
()()(《赤壁之战》)
(3)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鸿门宴》)(4)陈胜者,阳城人也
()()(《史记·陈涉世家》)(5)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答案 1代词,用于形容词后面,指人或事物 2代词,用在数词后面,指代事物 3代词,用于时间词后,表示“„„的时候” 4语气助词,用于判断句,放在主语后,引出判断 5代词,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
16之
(1)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说》)(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4)石之铿然有声者
()()(《石钟山记》)(5)顷之,烟炎张天
()()(《赤壁之战》)(6)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史记·平原君列传》)(7)宋何罪之有?
()()(《公输》)(8)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9)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答案 1代词,表第三人称 2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3结构助词,补语标志 4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5音节助词,用于表时间的词的后面,凑足音节,无义 6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 7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8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通常作复指性定语 9动词,“到,往”
17何
(1)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过秦论》)(2)大王来何操?
()()(《鸿门宴》)(3)豫州今欲何至?
()()(《赤壁之战》)(4)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六国论》)(5)徐公何能及君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6)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古风五十九首》之三)答案 1通“呵”,“喝问” 2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什么” 3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哪里” 4疑问副词,“为什么” 5疑问副词,“怎么” 6副词,表程度深,“多么”
18若
(1)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
()()(《殽之战》)(2)若属皆且为所虏!
()()(《鸿门宴》)(3)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石钟山记》)(4)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齐桓晋文之事》)(5)吾儿,久不见若影
()()(《项脊轩志》)(6)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7)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诗经·卫风·氓》)答案 1连词,表假设,“假如” 2代词,表第二人称,“你,你们” 3动词,“似、好像” 4代词,“如此,这样” 5代词,第二人称,表领属,“你的” 6动词,“及、比得上” 7助词,用于形容词之后,相当于“然”“„„的样子”
第二篇:2016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时达标4(含解析)
课时达标4 1.(2014·湖北教学合作体10月联考)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为官________,勤政爱民是评价每一位领导干部德行的重要标准,也是人民群众心中用来衡量领导干部的一把重要标尺。
②目光短浅的人往往只看到自己的利益,打自己的小算盘,________忽视了集体和国家的利益,令人无奈。
③在________的各种“门”事件中,网络不仅再难为匿名网友“保密”,相反,个人隐私通过网络外泄的几率正在增加。
A.廉正
进而
层出不穷 B.廉政 进而 数见不鲜 C.廉政 因而 层出不穷 D.廉正 因而 数见不鲜
解析: 廉政,使政治廉洁;廉正,廉洁正直。结合语境此处应当用形容词,当选“廉正”。因而,表示结果;进而,表示在已有基础上进一步。前面有“只看到自己的利益”,后面接的是“集体和国家的利益”,应选“进而”。层出不穷,连续不断地出现,没有穷尽;数见不鲜,经常看见,并不新奇。语境中强调的是出现次数多,而不是看见,应选“层出不穷”。
答案: A 2.(2014·湖北部分重点中学高三起点)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学者认为,清明节成型于大唐盛世,是清明节、寒食节、上巳节三者________而成的节日。查阅典籍可以发现,唐代的正史、野史、诗歌文论中________清明的记载比比皆是,向我们展示了时人过清明的真实图景。
②唐诗和宋诗孰优孰劣,在后代引起了________的争论。对唐宋诗的评价,往往因个人爱好的不同而________,其实两个朝代的诗歌各有千秋,不应该用一种固化的标准评价不同风格的诗歌。
A.融合关于
旷日持久
大相径庭 B.融合 对于 经年累月 南辕北辙 C.融汇 对于 旷日持久 南辕北辙 D.融汇 关于 经年累月 大相径庭
解析: 融合:若干种事物互相渗透,合为一体。融汇:融合汇集。蓬勃向上:繁荣旺盛。朝气蓬勃:多形容人。关于:突出相关性。对于:强调针对性。旷日持久:指耗费时日,拖延得太久。经年累月:指经历很长的时间。大相径庭:指事物区别明显,意见、看法截然不同。南辕北辙:指行动与目的相反。
答案: A 3.(2014·黄冈9月质检)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桂花雨还在下。人生匆匆,能赶上这场淅淅沥沥的桂花雨,真是一大福分。此刻,桂花雨淋湿了我的全身,也________了我的心灵。从今往后,在我的心里,总会下着这场潇潇桂花雨,总立着这座芬芳的山,总住着一位________的花神。
②“冰桶挑战”越来越热闹,参与者不乏知名人士。________有一些人看到了娱乐、作秀和营销的机会,让慈善义举变成娱乐狂欢,一些网络媒体也在________,纷纷玩“标题党”拼“底线”,恶趣横生。
A.洗濯
神采奕奕
因而
兴风作浪 B.洗礼 风姿绰约 因而 推波助澜 C.洗礼 神采奕奕 然而 兴风作浪 D.洗濯 风姿绰约 然而 推波助澜
解析: 洗濯:洗涤,除去。洗礼:洗净过去的罪恶,比喻经受重大锻炼和考验。“洗濯”是动词,“洗礼”是名词。风姿绰约:形容女子风韵姿态柔美动人。神采奕奕:形容精力旺盛,容光焕发。“风姿绰约”侧重于姿态,“神采奕奕”侧重于精神。然而:表转折关系。因而:表因果关系。推波助澜:比喻从旁鼓动、助长事物(多指坏的事物)的声势和发展,使扩大影响。兴风作浪:比喻挑起事端或进行破坏。
答案: D 4.(2014·孝感第一次统考)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从总体上看,职务犯罪的发案率还不高,还有相当数量的违法违纪分子仍________于腐败的冰山之下。更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一些贪官之所以落马,并非有关部门________,发现了他们犯罪的蛛丝马迹;而是缘于一些突发事件和偶然因素。类似小偷偷出大贪官的新闻,________常用来说明“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但从另一角度看,也恰恰证明了腐败罪行败露的偶然性。当腐败利益与败露的危险性比率失衡时,一些官员难免会把“东窗事发”视作无法预测的“自然灾害”一样,产生侥幸心理。试想一下,如果腐败分子十之七八身败名裂、舍官丢命,还会有人敢于________吗?
A.隐匿 明辨是非 诚然 跃跃欲试 B.潜藏 明察秋毫 固然 铤而走险 C.躲藏 见微知著 虽然 蠢蠢欲动 D.隐蔽 以小见大 俨然 以身试法
解析: “潜藏”指隐于水下,不露于表面,符合“冰山之下”的语境。“躲藏”指把身体隐蔽起来,不让人看见。“隐匿”指隐瞒或躲起来。“隐蔽”指借旁的事物来遮掩,通常用于陆地上。“明察秋毫”原形容人目光敏锐,任何细小的事物都能看得很清楚,后多形容人能洞察事理,与句中语境相符合。“明辨是非”指分清楚是和非、正确与错误。“见微知著”意指看到微小的苗头,就知道可能会发生显著的变化。“以小见大”意为从小的可以看到大的,指通过小事可以看出大节,或通过一小部分看出整体。“固然”作为连词既可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也可表示承认甲事实,也不否认乙事实,与句中语境相符合。“虽然”作为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往往有“可是”“但是”等跟它呼应,用在句中也合适。“诚然”既可以作副词表“实在”之意,也可作连词表“固然”之意,用在句中也合适。“俨然”常用于形容庄严、齐整或很像,与句中语境不相符。“铤而走险”指因无路可走而采取冒险行动,“以身试法”指明知法律的规定而还要去做触犯法律的事,这两个词语都与句中语境相符合。“跃跃欲试”形容心里急切地想试试,“蠢蠢欲动”指敌人准备进行攻击或坏人策划破坏活动。
答案: B 5.(2014·夷陵中学5月模拟)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在这种浮躁的心态下,读者的阅读________已经出现了很大的转变,急匆匆的节奏,平民化的社会,急需的不是精神的________和接受,而是放松和表达。这可以用美国二十世纪文学作为代表来看,________迷惘的一代,还是垮掉的一代,留给我们的精品实在是太少了,我们能够记住他们________的口号,细看他们的作品却仍显得单薄。
A.期待
净化
无论是
振聋发聩 B.期望 美化 即使是 振振有词 C.需求 绿化 尽管是 振奋人心
D.兴趣 强化 不管是 震耳欲聋 解析: 根据第三个空,只有“无论是”和“不管是”能和后面的关联词“还是”相呼应,因此可排除B、C两项。振聋发聩:发出很大的响声,使耳聋的人也能听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的人。振振有词:形容理由似乎很充分,说个不休。振奋人心:使人们振作奋发。震耳欲聋:耳朵都快震聋了,形容声音很大。因此选A。
答案: A 6.(2014·襄阳五中等三校5月联考)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它变大了的叶儿向阳台外边________着,亮闪闪的叶片洋溢着乡下孩子般的天真和淳朴。俯身________,我既疼爱,又怜悯,却不能用语言提醒:在拥拥趸趸的室外,你是否能识得世间的风光与灾祸?
②“耻”和“不耻”,是君子人格的封底阀门。如果这个阀门开漏,君子人格将________;如果这个阀门依然存在,________锈迹斑斑,君子人格还会生生不息。
A.伸展
端详
付之东流
哪怕 B.舒展 端详 荡然无存 哪怕 C.舒展 端量 化为乌有 即使 D.伸展 端量 荡然无存 或者
解析: “舒展”意为“伸展张开”,强调不卷缩,不皱;“伸展”强调向一定方向延长或扩展。“端详”意为“仔细地看”,侧重看清,知道每一个细节;“端量”含有打量之意。“荡然无存”是指原来有的东西完全失去;“付之东流”强调希望落空,成果丧失,前功尽弃,好像随着流水冲走了一样;“化为乌有”形容一下子丧失或全部落空。
答案: B 7.(2014·襄阳5月适应性考试)选出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近年来,随着人们的生活改善,玉器收藏的________越来越盛,人们不仅喜欢佩戴、把玩玉器,还把收藏玉器作为一项投资。一些玉器商人掌握了人们的这种心理,大量仿制古玉器,________玉器收藏爱好者,以达到牟取暴利的目的,________造成了目前玉器市场________的局面。
A.风俗
蒙骗
进而
鱼龙混杂 B.风俗 诱骗 进而 鱼目混珠 C.风气 蒙骗 因而 鱼目混珠 D.风气 诱骗 因而 鱼龙混杂
解析: 风俗: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风气:指风尚习气,社会上或某个集体中流行的爱好或习惯。蒙骗:在不知道的情况下被欺骗。诱骗:诱惑欺骗。因而:表示因果关系。进而:继续往前;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鱼目混珠:拿鱼眼睛冒充珍珠。比喻用假的冒充真的。一般形容物,不形容人。
答案: C 8.(2014·湖北百校10月联考)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寂静的春天》是蕾切尔·卡森满怀________地敲给这个越来越物质化的世界的晚钟。她说,她希望上帝赐给每个孩子以惊奇之习,而且一生都不会被________。
②庭院花香袭人,仿若仙境。石桌旁边一位满头银发的老者,戴一副老花镜,________地躺在摇椅上看《中庸》。见我们进来,他微笑着起身,动作________。
A.悲哀
摧毁
泰然自若
轻盈 B.悲悯 摧残 泰然自若 轻捷
C.悲哀 摧残 气定神闲 轻盈 D.悲悯 摧毁 气定神闲 轻捷
解析: 悲哀:伤心。悲悯:哀怜,怜悯。根据后面一句话的内容可知,蕾切尔·卡森对这个世界既感到悲伤,更充满怜悯,故选填“悲悯”更恰当。摧残:使蒙受严重损害。摧毁:用强大的力量破坏。句中有“一生”这一状语,选填“摧毁”更符合情理。气定神闲:心气平静,神情悠闲。泰然自若:形容镇定,毫不在意的样子。句子侧重表现老者看书时悠然的情态,故选用“气定神闲”恰当。轻捷:轻松敏捷。轻盈:多形容女子身材苗条,动作轻快;也形容声音、节奏轻松。考虑对象是男性老者,故选用“轻捷”更恰当。
答案: D 9.(2014·华师一附中上学期期中)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假如生命是草,也决不因此自卑!要像其他同类那样毫不吝惜地向世界奉献出属于自己的________浅绿,大地将因此而充满青春的活力;假如生命是树,要一心一意把根扎向大地深处,哪怕脚下是一片坚硬的岩石,也要________地将根须钻进石缝,________生命的泉。在森林和沃野做一棵参天大树________很美妙,在戈壁沙漠和荒山秃岭中做一棵孤独的小树,给迷路的跋涉者以希望,那就更为光荣。
A.一抹
锲而不舍
汲取
当然 B.一片 坚忍不拔 吸取 当然 C.一抹 坚忍不拔 吸取 固然 D.一片 锲而不舍 汲取 固然
解析: “一抹”作“绿色”的量词更生动。“锲而不舍”比喻有恒心,有毅力;“坚忍不拔”形容信念坚定,意志顽强,不可动摇。“锲而不舍”更符合语境。“汲取”“吸取”是同义词,区别在于风格与适用场合上,“汲取”较文雅庄重,“吸取”较通俗,前者往往与抽象事物搭配,后者既可用于抽象事物,又可用于具体事物。“固然”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当然”表示对某一行为的确认或肯定。
答案: A 10.(2014·黄冈中学上学期期中)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在今年的全国新能源推广会上,专家们指出,逐步推广使用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减少使用污染环境的能源,是有效________环境恶化的正确选择。
②文学艺术创作来源于生活。据说,电视剧《亮剑》中李云龙这一角色就是以我们黄冈地区的王近山将军为________创作而成的。
③一个人要想很好地展现自己的能力,是离不开良好的社会环境的;如果他完全脱离社会,不但不能取得成功,________会走向失败。
A.遏制
原型
反而
B.遏止
原型
而且 C.遏止
原形
而且 D.遏制
原形
反而
解析: “遏制”的“制”是指控制住,而“遏止”的“止”强调使停止,治理环境恶化是个逐步的过程,不能“遏止”,只能“遏制”。“原型”特指叙事性文学作品中塑造人物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原形”,原来的形状;本来面目(含贬义)。“而且”表递进关系,“反而”表示与上文意思相反或出乎意料和常情。
答案: A 11.(2014·湖南邵阳隆回二中11月月考)在下列句子的横线上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著名作家张贤亮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8岁,引发一片________之声。他的代表作品《绿化树》《灵与肉》等主要反映了“右派生活”,作者从人性和人情入手,写出了当时人物精神世界的荒凉与饥渴。
②9月4日,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发布,此次高考改革影响深远,最终要砍掉升学的“独木桥”,建立多渠道升学和认可多种学习成果的________学习立交桥。
③埃博拉病毒主要在乌干达、刚果、加蓬等非洲国家流行。该病毒是一种急性出血性传染病,有人对此________,认为中国目前尚无一例出现。
④2014年全国楼市继续降温,房价“跌跌不休”。据统计,95%以上的城市都出现了环比下跌。各地救市政策难以快速发挥效应,楼市在短期内恐怕难以________。
A.吊唁
终生
不以为然
东山再起 B.吊唁 终身 不以为意 重振雄风 C.哀悼 终身 不以为意 重振雄风 D.哀悼 终生 不以为然 东山再起
解析: 哀悼:悲痛地悼念(死者)。吊唁:祭奠死者并慰问家属。这里重点表达悲伤与怀念,用“哀悼”。终生:指一个人从出生到去世的一生,跟事业无关或关系不大,如“终生吃素”。终身:指具有某种身份后直至去世的一生,多跟事业有关,常与“教育、学习、发展”有关。不以为然:不认为是对的。不以为意:不把它放在心上。此处应用“不以为意”。东山再起:指人退隐后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后重新恢复地位。重振雄风:强调重新恢复往日的风范、气势和状况。此处意在希望房价止跌上扬,用“重振雄风”。
答案: C 12.(2014·江苏沭阳修远中学第一次阶段测试)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谁筑孤亭望瑶鹤,至今不见一归来。”这诗写给过去还是现在?________要问:为什么不见白鹤飞来呢?四十年沧海桑田,一切都在________。只是改变了不该改变的东西,这才________。
A.不禁
改变
匪夷所思 B.难免 变迁 难以想象 C.不禁 变迁 不可思议 D.难免 改变 难以琢磨 解析: 不禁:抑制不住,禁不住。难免:不容易避免。根据语境,第一个空用“难免”太生硬,应用“不禁”。变迁:情况或阶段的变化转移。改变:事物发生显著的差别。第二空承后只能选“改变”。匪夷所思:指事物怪异或人的言行离奇,不是一般人按照常理所能想象的。难以琢磨:很难思考清楚。“难以琢磨”与语境稍有不合,此处应选“匪夷所思”。
答案: A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许多科学技术如集成电路,正是在登月行动的刺激下,获得快速发展,并最终走向成熟,________在商业上得到广泛应用。
②正是由于水源的________,人类才开始考虑如何来使相对________的水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
③城市文化建设需要每位市民的参与,我们希望社会各界一起努力,发展我市的文化创意产业。________,让我们共同迎接我市的艺术春天吧!
A.继而
短缺
稀缺
众人拾柴火焰高 B.继而 稀缺 短缺 独木不成林 C.既而 短缺 稀缺 众人拾柴火焰高 D.既而 稀缺 短缺 独木不成林
解析: 既而:用在全句或下半句的开头,表示上文所说的情况或动作发生之后不久。
继而:表示紧随在某一情况或动作之后。句中强调“发展”“成熟”在先,“应用”在后,故应用“继而”。短缺:缺乏;不足。稀缺:稀少,短缺。第一空只有用“短缺”才能与“相对”“最大限度地”照应;对“水资源”而言,当用“稀缺”表明它的现有状况。众人拾柴火焰高:指众人都往燃烧的火里添柴,火焰就必然很高,比喻人多力量大。独木不成林:本义指一棵树成不了森林,比喻一个人力量有限,办不成大事。句中强调“每位”“各界一起”“我们共同”,“众人拾柴火焰高”更合适。
答案: A 1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当现代人为了一睹这些远古的尊容而纷至沓来的时候,面对着神像一般的群雕,________我们喜欢喧闹,也一时被它们不受影响的静默渲染得无语。寂静中,仿佛传来了俑阵中洪亮的呐喊。循着呐喊的声音,我们首先捕捉到的是它们一致向前的目光。渐渐地,也看清了那些刚毅的脸。相视而立,我们________的目光和它们沉静的神情相遇时,究竟是我们在________它们,还是它们在________着我们?
A.虽然
躁动
注视
审视 B.即使 浮躁 瞻仰 检阅 C.尽管 浮动 仰视 检查 D.只是 跳动 关注 审阅
解析: “虽然”“尽管”“只是”均表转折,多用在转折复句的前面的分句中,为后面的分句提供语境上的对立面;“即使”用在让步假设的复句中,是对不变结果的假设。浮躁:轻浮急躁。躁动:因急躁而活动。浮动:①漂浮移动;流动。②上下变动;不固定。③动荡;不稳定。跳动:一起一伏地动。“浮动”“跳动”均不能形容目光。注视:注意地看。瞻仰:恭敬地看。仰视:抬起头向上看。关注:关心重视。审视:仔细看。检阅:高级首长亲临军队或群众队伍的面前,举行检验仪式。检查:为了发现问题而用心查看。审阅:审查阅读。
答案: B 1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①家庭的________使他从小对美就有敏锐的感悟,乡村丰富的色彩和生动的线条使他陶醉不已。
②那个时候的中国,社会动荡,经济秩序极为混乱,物价________,人民苦不堪言。③沈阳飞机制造公司全体职工都________总经理罗阳献身国防事业的崇高精神________打动。
A.熏陶
青云直上
为
而 B.熏染 青云直上 为 而 C.熏陶 扶摇直上 为 所 D.熏染 扶摇直上 为 所
解析: 本题考查意义相近的词语。“熏染”与“熏陶”,都可以指长期接触的人或事物对生活习惯、思想行为所产生的影响,但“熏染”所产生的影响多指坏的,是个贬义词,而“熏陶”所产生的影响是好的,是个褒义词。句子中很显然应该用褒义词“熏陶”。“青云直上”,指人迅速升到很高的地位。“扶摇直上”形容地位、名声、价值等迅速往上升。该句中主语为“物价”,价值上升,用“扶摇直上”。“为„„而”,表顺承关系,“为„„所”表被动关系。该句中全体职工都被罗阳的精神打动,句中呈现的是被动关系,因而用“为„„所”。
答案: C
第三篇: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教案-虚词 教师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文言虚词教师版
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朱 熹
“抚之”是动宾短语,“之”是动词“抚”的宾语,代词,代“妪”,可译为“她”。例2 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庄子•秋水》)
秦安一中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教案
——文言文阅读理解
“仲尼之闻”是偏正短语,“之”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是结构助词,可译为“的”。例3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
“师道之不传”是主谓短语,作“久矣”的主语,“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是结构助词,可不译。例4 辍耕之垄上。(司马迁《陈涉世家》)
“之垄上”是动补短语,“之”是动词,“去”“往”的意思,“垄上”是补充说明“之”的处所。因此“之”是一个实词,而不是虚词。
第2课时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一、考纲要求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B级(识记)。秦安一中
王守田
冯双全
蔡
曦
(二)对应位置
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由此可从句中熟悉的虚词的用法,推断对应位置的疑难虚词的用法。例5 舟遥遥以轻颺,风飘飘而吹衣(陶潜《归去来兮辞》)
“以”和“而”处于对应位置,“而”是表修饰的连词。例6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贾谊《过秦论》)
“因”和“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趁着”的意思。此句的“利”“便”也是对文,都是指“有利的形势”。例7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东山》)
“矣”和“思”处于对应位置,由“矣”是语气助词可推断“思”也是语气助词。例8 噫吁嚱,危乎高哉(李白《蜀道难》)
“乎”和“哉”处于对应位置,由“哉”是表感叹的语气助词,可推断“乎”与“哉”同义。
二、考点阐释
理解18个常见的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要求既能够理解其意义,又能够辨别其词性(用法):(1)代词,代词是代替名词的一种词类。大多数代词具有名词和形容词的功能。(2)连词,用来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或句子与句子、表示某种逻辑关系的虚词。连词可以表并列、承接、转折、因果、选择、假设、比较、让步等关系。
(3)介词,介词是用在词或词组前面,一起组成“介词结构”,作动词、形容词的附加成分,表示时间、处所、方式、条件、对象等的虚词。
(4)副词,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副词或全句的词,说明时间、地点、程度、方式等的词语。
(5)助词,表示附加关系或时态等语法意义或语气的虚词。分结构助词、时态助词、比况助词、语气助词等。
(6)叹词,叹词是表示强烈感情或呼唤、应答的词。
(三)看特殊标志
文言文段与段、句与句衔接过渡,起承转合,常由一些虚词充当标志性词语。这些词语多用来发议论、转话题、抒感叹、表关联等。根据标志性词语,可推断其用法。例9 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王羲之《兰亭集序》)
“夫”用在段首引发议论,是发语词,可不译。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若夫”“故夫”“且夫”“盖”等。
例10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苏洵《六国论》)
“至于”用在句首承接上文,表示另外再说一层意思,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至”“至若”“至如”等。
例11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范仲淹《岳阳楼记》)
“嗟夫”用在段首抒发感叹,可译为“唉”。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噫”“呜呼”等。
三、文言虚词用法推断“七看”
(一)看语法结构
借助语法结构分析可以推断文言虚词的用法。例1 先抚之甚厚。(归有光《项脊轩志》)
秦安一中2011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案
编写者:王守田
冯双全
蔡
曦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文言虚词教师版
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朱 熹
例12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韩愈《师说》)
“是故”表事情的关联,可译为“因此”。这种用法的虚词还有“是以”“虽然”“然则”“盖”等。
A.①和④相同,②和③相同 B.①和④相同,②和③不同 C.①和④不同,②和③相同 D.①和④不同,②和③不同
解答此题,先要确定“以”的词性,然后作具体分析。可采用“删除法”,删除“以”字,例①④句意表达受到影响,例②③句意表达则不受影响,由此可推断例①④“以”是介词,例②③“以”是连词。再作具体分析,例①“以”表凭借某种身份,例④“以”表动作行为所用的工具,两者的意义不相同。例②③“以”都是用在状语和中心语之间,表示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两者的意义完全相同,由此得知正确答案是C。
此题还可以通过“替换法”解答。把四句中的“以”用“而”来替换,例①④句意表达受到影响,例②③句意表达不受影响,据此可推断例①④“以”是介词,例②③“以”是连词。
(四)看语气表达
有些文言虚词的用法可以根据语句所表达的语气来推断。
以下四例中的“其”都是语气副词,但所表达的语气各不相同,因而用法也不同。例13 其李将军之谓也(2002年全国卷)
“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为“大概”。
例14 其真不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
“其”表反诘语气,可译为“难道”。例15 吾其还也(《左传•烛之武退秦师》)
“其”表商量语气,可译为“还是”。例16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
表命令语气,可译为“一定”。
(七)看句式特点
要准确把握以下句中带点的虚词的用法,可根据句式特点进行推断。例22 多于南亩之农夫(杜牧《阿房宫赋》)
是介宾短语后置句,“于南亩之农夫”介宾短语,“于”是介词“比”的意思。例23 石之铿然有声者(苏轼《石钟山记》)
是定语后置句,“石”是中心语,“铿然有声者”是定语,“之”是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例24 何以战(《左传•曹刿论战》)
是宾语前置句,“何以”即“以何”,“以”是介词“凭借”的意思。例25竖子不足与谋(司马迁《鸿门宴》)
是省略句式,“与”后面省略了宾语“之”,“与(之)”是介宾短语,“与”是介词“和、跟”的意思。
例26 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蒲松龄《促织》)
是被动句,“为”表被动,是介词“被”的意思。
解答虚词题的思路:①检索该虚词的用法和意义②辨认课内语句的出处和意义、用法③ 放回原文,结合较宽的语境加以代入、确认。
提醒:熟记常见虚词意义和用法是解题的前提,了解课文出处并理解正确是成功的关键。
(五)看具体语境
文言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确定一个虚词的用法就必须联系语境作具体分析,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
例17 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蒲松龄《促织》)
语境是一只“青麻头”(蟋蟀)藏匿在“针针丛棘”之中。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此”。“伏焉”即“伏在那里”。
例18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柳宗元《捕蛇者说》)
语境是交代写文章的目的是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能够看到这篇文章。由此可推断“焉”是代词,代“文章”。“得焉”即“能够看到它”。
例19 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焉”在疑问句中,表示责备语气,由此可推断“焉”是疑问代词,可译为“何、哪里”。例20 圣心备焉(荀子《劝学》)
“焉”用在陈述的语境里,是语气助词。
四、课堂练习
1.(10年广东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今俞瑱得之(现在俞瑱得到了这里)
乃令吴玉守之(于是命令吴玉防守这里)..B.利为彼有(便利已经被他占有了)宜为报仇(应该替他们报仇)..C.降家皆为上所杀(投降的都被皇上杀死了)
几为所误(差点被迷惑了)..D.我师乘之而入,宋忠匿于厕 斩孙泰于阵,余众悉降 ..
(皇上率军队乘胜而入,宋忠藏在厕所里)(在阵前斩杀了孙泰,其他的人都投降了)
(六)看删换变化
有些文章虚词的用法,可以通过删除或替换的方法来推断。删除或替换虚词后句意表达不受影响的一般是介词。
(高考全国卷)比较下列各句中“以”字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组是()例21 ①俅以幸臣躐跻显位(凭着幸臣的地位,越级升官)②得全首领以没
③扈从以行(随从护驾)④至以刃裂颈断舌而死
秦安一中2011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案
编写者:王守田
冯双全
蔡
曦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文言虚词教师版
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朱 熹
【参考答案】B 【试题分析】B.“利为彼有”,为,介词,表被动。“宜为报仇”,为+动词,介词,省小宾语。“给,替”。A.代词,且皆为“居庸关”。C.表被动,为…所结构。D.方位地点。
2.(10年山东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童子亦欲学之乎(你也想学这个吗)
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B.遂言甫于朝(于是在朝廷上推荐了申甫)当其欣于所遇 ..C.金公以御史为参军(金公凭借御史的身份担任参军之职)以勇气闻于诸侯
..D.听其召募(只是听任申甫自己招募士兵)其皆出于此乎 ..【参考答案】B 【试题分析】A代词,代指“八阵图”;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B都是介词,表对象,译为“向,对”; C介词,凭……的身份;介词,因为。D代词,他,代指申甫;语气副词,大概。
3.(10年江西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于是又请以所护兵驰前至隘而阵 拔剑切而啖之 ..(于是又请求让他所率领的军队火速赶往隘口并摆好阵势)
B.武康为公令于军(王超在军前对王德用下令道)不求闻达于诸侯 ..C.而所得禄赐,多散之亲党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他所得的俸禄和赏赐,大多分给亲人和属下)
D.惜乎朝廷无一忠臣(可惜朝廷没有一个忠臣了)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参考答案】C 【试题分析】C代指所得俸禄;指示代词,这。(A、连词,都表承接B介词,都译为“在”D助词,都可译为“啊”)
4.(10年浙江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唯《易》乎(大概只有《易经》吧)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B.拂衣而出(拂袖而去)倚歌而和之 ..C.遂得免焉(法成最终被免罪)风雨兴焉
..D.复还于蜀(胡叟又回到蜀地)且贰于楚也 ..【参考答案】 B 【试题分析】而:皆为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词。5.(10年四川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以郡更察廉为楼烦长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依靠郡吏的推举,经过考核合格而担任楼烦长)
B.久之乃得(过了很久才抓获)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C.得赤丸者斩武吏(拿到赤色弹丸的杀武官)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D.疾病且死(他得了病快要死时)
不出,火且尽 ..【参考答案】B 【试题分析】A项都是介词,凭……的身份。B项前一个是副词,才;
后一个是副词,于是,就。C项都是……的人;D项都是副词,将要。故选B。
五、课后练习
6.(09广东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他的祖先是赵郡人)
.
②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祈祷不是李迪应当做到,还是不要让他去做).
B.①发兵捕之,久不得(政府发兵搜捕,很久没有抓到)
.
②周怀政之诛,帝怒甚(周怀政阴谋杀人的事,皇帝非常生气).
C.①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当时正值连年蝗灾旱灾,问李迪如何度过难关)
.②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李迪请求打开内府藏库来帮助国家).D.①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陛下有几个皇子,竟然要出这个策略(诛杀太子))
.②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我不知皇太后崇高的品德,竟然达到这么高的境界).
【参考答案】D 【试题分析】A.代词,代李迪 /表祈使,还是。B.代词,代亡卒/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以何”的倒装,用 / 用来。D.都是竟然。7.(09湖南卷)下了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其为变亦酷矣(他们被造成的变化也很残酷)
吾其还也 ..
B.往往清丽奇伟,工于举业百倍
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大多清丽奇伟,优于应试之文百倍)
C.饮食起居、动静百为,不能勉以随人
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饮食起居,日常行为,不能勉强顺随他人)
D.能推食与人者,尝饥者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能退让食物给他人的人,是曾经受过饥饿的人)
【参考答案】C 【试题分析】A项中的“其”字,前者为代词,后者为语气副词,译为“还是”; B项中的“于”字,前者为介词,后者为介词,译为“对”; D项中的“者”字,前者为名词,后者表提顿,与“也”一起表判断。
8.(09山东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攻原得卫者(攻打原国而得到了卫国)
假舆马者
..B.待公而食(我等您来吃饭)
信而见疑 ..
C.为鼓以与百姓为戍(就立起军鼓作为号召,通知民众一起防守)
洎牧以谗诛
..D.敌人旦暮且至击汝(他们早晚就会来袭击你们)
若属且为所虏 ..【参考答案】D 【试题分析】D均为副词,将要。(A 第一个表提顿语气,不译;第二个“……的人”。B 第一个“而”表顺承;第二个“而”表转折,却。C第一个“以”,表目的,来;第二个“以”,因为)
9.(09四川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秦安一中2011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案
编写者:王守田
冯双全
蔡
曦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文言虚词教师版
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朱 熹
A.州之士满二百人,乃得立学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 ..(州里的士人满二百人,才能建立学校)
B.未及为而去(他还没来得及做就离开了)
人非生而知之者 ..D.无珍产淫货以来四方游贩之民
问征人以前路 ..(没有珍贵的物产过多的财货来使四方不固定的商贩到来)
【参考答案】B
【试题分析】A.“州之士满二百人,乃得立学”的“乃”为副词,译作“才”; “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的“乃”为连词,译作“竟然”;B.“而”:都做连词,译作“就”。C.“即因民钱作孔子庙”的“因”为介词,译作“用”,“ 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的“因”为连词,译作“于是、就”;D.“无珍产淫货以来四方游贩之民”的“以”为连词,译作“来”表目的,“问征人以前路”的“以”为介词,译作“把”。
10.(08广东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因家庐江寻阳焉(就在庐江寻阳安了家).弘因阵乱突围而出(杜弘趁着阵势混乱突围出来).B.时有与访同姓名者(当时有和周访同姓名的)
.与贼战,斩首数百(跟敌人作战,杀了几百人).C.轶将周广烧城以应访(华轶的将领周广烧了城池,来接应周访).访作长岐枨以距之(杜弘制作了桔槔来攻打官军的船舰).D.弘大掷宝物于城外(杜弘向城外扔了很多宝物).又破之,奔于临贺(又击破了他的军队,他又逃向临贺).【参考答案】A
【试题分析】A项分别为“于是、就”;均为“趁机”。B项为均为“跟、同”。介词。C项均为“来、用来”。连词。D项均为均为“到”。介词
11.(07广东卷)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心恚愤而无如何(心里十分愤恨,但又无可奈何).何前是而今非也(为什么先前肯定而现在否定呢)
.B.会王生者,以故至山(恰好王生因事到东山)
.以是益疑狐妄(他因此更加怀疑狐狸妄为).C.郭具言所苦(郭生详细诉说了他的苦恼).其所涂留,似有春秋(发现狐狸的涂抹,好像有章法)
.D.不自选择,但决于狐(自己不选择,只让狐狸选择).始知其兆已寓意于画也(才知道那征兆已寄寓在狐狸的涂画中).【参考答案】D 【试题分析】A、“而”: 但、却,表转折;B、“以”:因为,表原 因;C、“所”:助词,与动词构成名词性结构。D、“于”,前句“向、对”之意,表对象;
后句作“在”之意,表处所。
12.(06广东卷)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竟绐以他事辞去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B.因访一元家所在(趁机打听杜一元家在哪儿)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至暮,果无所遇而返,坐乃定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到了晚上,果然没有收获而返,这才在杜环家定下心来住下来)
D.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 秦王为赵王击缶 ..(杜环买了布帛,让妻子给老人制作衣被)
【参考答案】B
【试题分析】 A项,分析两句的结构,均是“以”后接名词,而且都是作状语。故应为介词,“用、拿”的意思。B项,两句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同。前“因”是连词,后接动词,连接后面的句子,是“于是”之意;后“因”后接名词,构成介宾结构作状语,是“经、由”的意思。C项,加点词“乃”后均修饰动词,是“才”的意思。D项,加点词“为”均与后面的代词或名词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为”是介词“替、给”的意思。特别应注意,其中文段中“令妻为”后省略了宾语“之”,即常母。
13.(模拟)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 遂乃激扬名声(于是就激励于名誉声望)② 今君乃亡赵走燕 ..
B.① 甘心以受刑诛(心甘情愿地接受刑罚)② 予分当引决,然而隐忍以行 ..C.① 而位行不显(但由于他们的地位和知名度不高)② 木遭之而叶脱 ..D.① 滂死则祸塞(我范滂死了祸乱就停息了)②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参考答案】B 【试题分析】B.以 ① ② 都是连词,表修饰,相当于“而”,可译 成“地”;A.乃 ① 副词,表承接,“就”; ② 副词,表转折,“却”是。C.而 ① 连词,表转折(暗含因果),“但(由于)”; ② 连词,表承接,“就”。D.则 ① 连词,表假设(含承接),“那么、就”; ② 连词,表并列,“则……则”加强对比,“就”,或不译。14.(模拟)下列各组句子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无故加之而不怒(无缘无故地对他施加侮辱也不动怒)
.
油然而不怪者(张良很自然而不觉得怪异)
.B.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看那老人用以含蓄地表达他的意见的方式)
..此其所以为子房欤(这就是张良之所以成为张良(的原因)吧)..C.非子房其谁全之(不是张良,谁能成全他?)
其事甚怪(这件事很古怪)..D.子房之不死者(他没有被捕被杀)
而忧其度量之不足(而担心他的度量不够)..【参考答案】D 【试题分析】A.而:连词,表转折/连词,表修饰;B.所以:表手段 /表原因;C.副词,表反问/代词,这;D都是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C.即因民钱作孔子庙(就用老百姓的钱建孔子庙)
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
(竟然找了个借口欺骗母亲,丢下她不管,离开杜家)
..秦安一中2011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教案
编写者:王守田
冯双全
蔡
曦
第四篇: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练习:专题九第二讲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含解析
题组一 炼字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劳停驿 欧阳修
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前。
[注] 此诗为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令时作。劳停驿,驿站名。简要分析第三联中“荒”“瘦”二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从用字自然传神来看:数缕荒烟,几户人家,在暮色笼罩之下,尤显荒凉冷落;瘦野薄田,狭促如刀,瘦瘠之至。“荒”“瘦”二字,乃寻常字眼,但在此运用十分贴切,显得自然而工稳,能传达出诗人面对“荒村”“瘦田”的第一感觉,具有很强的感染力。②从情感寄寓来看:“荒”“瘦”二字,包含地僻、田瘦等多重意义,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极好地丰富了全诗的情感内涵。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对炼字型诗歌鉴赏题型的把握。考生可从字的本义,在诗句中的意义,以及其表达效果等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如,①荒,荒凉冷落;瘦,贫瘠。(字的本义)②数缕荒烟,几户人家,在暮色笼罩之下,尤显荒凉冷落;瘦野薄田,狭促如月,瘦瘠之至。(放入原诗句中进行分析)③作用效果:“荒”“瘦”二字,包含地僻、田瘦等多重意义,寄寓了诗人对山民的怜悯、关切,以及诗人被贬蛮荒的失意,极好地丰富了全诗的情感内涵。
(在感情上所起作用)考生若能准确解读诗歌(借助注解),按老师平时所教方法来对炼字型题目进行答题,与答案应该没有多大出入。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好事近[清]黄之隽
高卧小船梢,仰看插江峰色。都被绿痕皴断,是丛篁幽石。天开十折画屏风,遮住半江黑。仔细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
开头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插”字有何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表现了作者乘船观看山水时悠闲自得的心情。用一“插”字,把江边山峰的尖峭、挺拔形象地表现出来。
解析 这是一道考核诗歌情感和炼字综合的题目,注意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即可。开头两句要抓住“高
卧”“仰看”的描写来体现悠闲自得的心情,炼字的题目主要从“炼意”“炼境”“炼手法”“炼结构”几方面分析,此题是景物描写,应从“炼意”和“炼境”的角度分析,写出山峰的特征。
3.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过苏州 苏舜钦
东出盘门刮眼明,萧萧疏雨更阴晴。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万物盛衰天意在,一身羁苦俗人轻。无穷好景无缘住,旅棹区区[注]暮亦行。
[注] 区区:即“仆仆”,形容旅途劳累困顿。简析“东出盘门刮眼明”中的“刮”字的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刮眼明”,指令人眼界明亮、开朗。一个“刮”字,生动写出了细雨过后,天气放晴,气清水秀,景色清新明媚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眼前美景的喜爱(赞美)之情。
解析 这是一道炼字题,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典义+临时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眼儿媚 朱淑真
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午窗睡起莺声巧,何处唤春愁?绿杨影里,海棠亭畔,红杏梢头。“云锁朱楼”一句的诗眼是哪个?请分析这个字妙在何处。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一句的诗眼是“锁”。“锁”字含义丰富,除了给我们云雾压楼的阴霾感觉以外,还具有锁在深闺的女子不得自由的意味。
解析 “迟迟春日弄轻柔,花径暗香流”,古代填词,有个基本写作方案,那就是上片描叙景色,下片状情。以景带情,定好调子。起句开门见山,描绘出一幅风和日丽,花香怡人的春日美景。春日迟迟,和煦的阳光抚弄着杨柳的柔枝嫩条。一个“弄”字,形象生动鲜明。良辰美景,信步走在花间小径上,一股暗香扑鼻而来,令人心旷神怡,春天多么美好啊!第三句开始转折。好景不长,清明过后,却是阴霾的日子,云雾笼罩着朱阁绣户,往事不堪回首。“锁”字,除了描绘云雾压楼的阴霾以外,还具有锁在深闺的喻意。
题组二 炼句
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
残春旅舍
韩偓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两梁免被尘埃污,拂拭朝簪待眼明。
[注] 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②咸京:这里借指都城长安。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
古人认为这首诗的颔联“乃晚唐巧句”,请指出这一联巧在哪里,并简要赏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构思精妙,把“花须落”“柳絮行”这些常见的残春景象与“蜂抱”“鱼吹”联系起来,十分新奇;②用词巧妙,“抱”“吹”的使用虽然出人意料,但又显得非常自然。
解析 赏析诗句主要的切入点是意象的含义、意境的创设以及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其中手法的运用往往伴随“炼字”而出现。解答此题,要在读懂诗句大意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赏析诗句的切入点一般为意象的选取,手法的运用,此题主要的就是“花须落”“柳絮行”“蜂抱”“鱼吹”的结合,手法上注意“抱”“吹”的运用。
2.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韦应物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李商隐
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第一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友人住处的环境,揭示其诗歌独特风格的成因,并暗寓对友人品性的赞颂。第二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诗人不遇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突出访人的执着和情怀的深挚(或:通过想象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展示其生活情趣)。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语言。首先理解两句诗的基本含义,再结合诗歌内容,分析每句诗对诗歌主旨及结构方面的作用。第一首诗的结句与“怪来诗思清人骨”句形成因果关系,也是诗人情感凝结处;第二首诗的结句存在理解的多向性,可以理解为诗人从正面展现自己的情态,也可以理解为诗人从侧面衬
③
④②
①
托隐者的生活状态。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旅夜怀远客 许浑
异乡多远情,梦断落江城。病起惭书癖,贫家负酒名。过春花自落,竟晓月空明。独此一长啸,故人天际行。
“竟晓月空明”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诗中表达什么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句诗的意思是:直到天亮,都只有月色“空明”,无人欣赏。(“竟晓”一词遥承“梦断”)暗示诗人(梦醒之后)辗转无眠,直到天明。这一句寓情于景,皓月当空本是极美的景致,但诗人无心欣赏,含蓄地表现了内心的孤独和对故人的思念。
解析 这是一个写景的句子,作用在于借景抒情,理解时要抓住其中的关键字“竟”和“空”来分析。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青玉案 曹组
碧山锦树明秋霁。路转陡,疑无地。忽有人家临曲水,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凄凉只恐乡心起。凤楼远、回头谩[注]凝睇。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注] 谩:徒然、空自。
请赏析“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运用借景抒情、想象、虚写、对偶,词人想象自己夜间独宿孤馆,借雁声、残月抒发深沉的思乡之情。
解析 “何处今宵孤馆里,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全文揣想着笔,身未经而心先历历想,念及此,不禁黯然伤神。这是对“凄凉只恐乡心起”的第二层回应和铺染。“一声征雁”,使人想到一字抵千金的家书,又自然会发出“雁归人未归”的感喟;“半窗残月”,则使人想见“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的梦后惆怅之情。总之,独宿孤馆,乡思盈怀,所闻所见,无不献愁供恨,催人泪下。这四句与上片“忽有人家临曲水,竹篱茅舍,酒旗沙岸,一簇成村市”四句遥相映照,前后相连相生,全词和谐化一。
题组三 语言风格
1.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
鹧鸪天·送廓之秋试
[宋]辛弃疾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②
③
①
[注] ①秋试:科举时代秋季举行的考试。②白苎(zhù):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③禹门: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怎样体现了辛词的豪放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大鹏、丹凤,意象豪迈;北海、太阳、路茫茫,意境开阔;携书佩剑,显示出词人既儒雅又刚健的气概。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古典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豪放派的特点,从意象与意境两个角度分析。“大鹏”“丹凤”“北海”“太阳”都体现了开阔的特点,诗歌中的人物形象与前面的意象结合又形成了刚健有力的意境。
2.阅读下面的这首宋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长干曲四首(其一)
崔颢
君家何处住?妾住在横塘。停舟暂借问,或恐是同乡。
这首诗歌在语言上有何特色?请略加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诗歌的语言朴素自然,明快清新。“何处住”,“在横塘”,通过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采用朴素的口头语言,不加雕琢。烘托出一个朴素率真的船家女形象。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语言风格特点的能力。首先,考虑诗人的风格,然后再根据具体情况分析。这首诗抓住人生片断中富有戏剧性的一刹那,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使人物、场景跃然纸上、栩栩如生,明快、清新。自问自答的对话形式,朴素自然。
3.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本诗的语言风格有什么特色?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朴素自然。整首诗的语言没有任何雕琢,平易通俗,感情真挚。不论是前两联交代自己对灯孤坐,还是后两联遥想家人,都是如此。
解析 本诗考查分析语言风格特色的能力。作者主要通过一幅想象的画面,冬至夜深时,人们还围坐在灯前,家人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以此来表现“思家”。构思别致精巧,诗中无一“思”,只平平叙来,却处处含着“思”情。语言直率朴直,道出人们常有的生活体验,感情真挚动人。
第五篇: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教案:专题十二第二讲考点一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含解析
第二讲 散文类文本阅读
考纲展示 命题探究
考点一 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基础点: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形式,是一种自由灵活、短小精悍、表现真人真事真情的文体。近年来高考中的散文,主要包括叙事散文、抒情散文、写景散文与哲理散文四类。
散文的主要特征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是为更好地表达主题服务的。
一、散文的整体构思
散文的整体构思包括文章结构的安排和材料的组织。1.散文在结构上有三种层次关系
第一种是相承,它包括承接关系和递进关系,通常表现为: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
第二种是相并,它包括并列关系和对照关系,通常有并列式、对比式等。第三种是相属,它包括总分关系和分总关系。
2.材料组织的方式有以下几种:①从时间上组织材料;②从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③以物件(观察点)为中心组织材料;④以情感(或认识)过程来组织材料;⑤由实到虚、层层深入组织材料。需要指出的是,组织材料的方式常常是线索本身;有时材料组织的呈现形式可以从全文的表现手法的角度考虑,如抑扬、虚实、对比等。
3.为了做到形散而神不散,在选材上注意材料与中心思想的内在联系,在结构上借助一定的线索把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1)散文中主要的线索有:①以含有深刻意义或象征意义的事物为线索;②以作品中的“我”为线索,由于写的都是“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侃侃而谈,自由畅达,使读者觉得更加真实可信,亲切感人。
(2)线索在散文中的主要作用有:①组织材料,贯穿全文;②结构清晰,情节集中;③揭示主题;④使行文富于变化。
二、散文中句段的作用 1.开头句段的作用(1)点明标题,开门见山。
(2)引起下文。有一些文章开头虽不直接点题,但能引起下文。或连续发问,发人深省,引发读者兴趣;或埋下伏笔,暗示下文呼应;或设置线索,暗示下文贯通;或设置悬念,暗示下文解释;或运用特殊语言,以照应结尾。
(3)奠定基调。有的文章开头就展现思想深沉或情感饱满的特点,比如连续感叹,抒发强烈感情,为全文奠定感情基调。
(4)正反铺垫。有的文章要写某个人、某件事或某个道理,但开头不直接写这些内容,而先去写别的人、别的事或别个道理,这样就从正面或反面为要写的人、事、理作了烘托、陪衬。这种方法叫铺垫。无论是正面铺垫还是反面铺垫,其作用都是调动读者浓厚的阅读兴趣。反面铺垫又叫对比。
2.中间句段的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前后呼应作用,或照应开头,或照应结尾;转换(折)作用,是全文内容、思路的转换(折);也有总领(引起)下文的作用。
3.结尾句段的作用
(1)结尾句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2)结尾句段的作用也可能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3)结尾句段也有暗示主题或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4.另外,注意
(1)插入段的作用:与上下文构成虚实相映、正反对照、层进烘托、总分印证关系;对全文中心起强化、突出作用;在结构上宕开一笔,形成波澜。
(2)反复出现的句子的作用:在内容上,有突出内容(主旨)、强化感情等作用;在结构上,有交代线索、前后呼应等作用。另外,它在表达上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有强化或一唱三叹之效。
重难点:散文结构上的“散”主要表现在材料的选用、材料的组织和表达方式的运用这些外在形式上。“神”是文章的灵魂、统帅,是指蕴涵于外在的“形”中的思想情感,驾驭着看似散的“形”,并使之为“神”服务。因此由“形散”而解“神聚”就成了散文的重点。另外散文的线索不似小说那么清晰,寻找线索来理清结构也便成了难点。
[考法综述] 理清结构和思路,重在弄清文章是怎么写的,文章各段写的是什么内容,是从哪个角度来写的;段与段之间是什么关系,它们之间是如何照应的,又是如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的。只要把作者起承转合的行文思路看出来,把文章的领起段、过渡段、中心段、结语段分辨清楚,文章的脉络层次就在你眼前了。所以,首先要对文章的层次有一个大致的划分,然后再对内容进行概括。
命题法1 分析整体结构安排
典例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樱 桃 黄裳
①富春江沿岸的几座县城,富阳、桐庐和上游的白沙(建德),几乎没有例外都有一条沿江的长街。主要的商业店铺就都集中在这里。一些行政机关和民居大抵都坐落在长街后面。有时江岸连山,没有多少发展余地,新兴的建筑只能向长街侧边扩展,有时还免不了要上山。这一格局,恐怕是一切沿江城市的通例。
②桐庐的街,从公路车站开始,一直向东伸展开去,迤逦行来,约有二三里远近。从八十年代新建的百货公司大楼、电影院,到五十年代以来陆续修建的商店、机关,还有更早的、三五十年、百把年前留下的老屋,杂然并陈地对峙在长街的两侧。这些时代脚步留下的痕迹,它们的新旧比例、建筑规模与风貌的对比,说明本来是迂缓前进的步伐显然是一天天加快了,尤其近两三年来是如此。前年到这里来时还没有看到踪影的电影院,就是披着八十年代的新装新出现的“娇客”。从簇拥在门前广告栏边人群的脸上,可以看到兴奋、专注的神色。他们中间有小孩子,也有中年人;有城镇居民,也有进城来挑着担子的农村男女。
③这样一个中小县城居民的文娱生活,竟是出人意外的丰富。两三年前在山上的大会堂里,我看到过金华婺剧团演出的广告;现在是浙江绍剧团在那里上演《火焰山》,是孙悟空三借芭蕉扇的故事。票价是三角、四角、五角。好像比婺剧稍高一些。此外,桐庐越剧团在上演《啼笑姻缘》,票价是一角(童票)到三角。一家旅馆“桐江饭店”里还开设了评话人的书场,长街上新增设了旅游局的宣传栏。这个局也是最近才出现的,就在南面长街尽头的城隍庙旧址里,门前有一棵几百年树龄的老樟树。城隍庙不在城市中心,竟被挤到边远的角落,无疑也说明了这个依江傍山的山城的特色。桐庐三个著名的旅游点是桐君山、钓台和新发现的“瑶琳仙境”。这个古老的地下迷宫几年来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旅游者,就在我们来到桐庐的当天,听说就接待了五千名游人。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对比之下,前两处就要冷落得多,不过我觉得论山水之美和历史气息,还是这两处有更多的吸引力。
④到桐庐的当天下午,我们踱过长街,来到“渔梁渡口”,乘渡船到了桐君山下,接着又登了山。这山,比起两年前初访时,也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登山的石级铺好了,桐君祠也正在重新整修。两三位上了年纪的木工师傅正在大殿里细心地雕制着镂空的“雀替”,殿内一角堆着樟木的板材,散发出淡淡的香味。这些装在外檐梁柱尽头的纯装饰性构件,被木工灵巧的双手雕成了镂空的人物亭台花样,有几只已经加上了金碧斑斓的重彩,繁缛极了也美丽极了。殿中的桐君像还是白垩的,两侧悬着一副新雕成的抱柱对联,是从山东来的老书法家孟庆甲的楷书。这可能是一副原曾有过的旧联:
大药几时成,漫拨炉中丹火。先生何处去,试问松下仙童。
⑤桐君,是古代一位采药的老人,住在山上。药,总是采了来给人们服用的,所以老百姓记得他。不过他却不大喜欢回答人们的问讯,终于连名字也没有留下。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他在传说中却变成了一位道士,像老君那样的“仙人”了。人们还指给我看他日常静坐在树荫下的桐树。这树就在祠后的山崖旁边。据说那株古桐早已枯死,现在的桐树是从原来的树根上生发出来的,亭亭地也已有了十多丈了。
⑥等我们走下山来,渡过江去,重新踏上长街,已是傍晚时分了。街上的摊贩早已散去,只剩下一位老年农妇还坐在路边的石级上在等候顾客,她身边放着一只编织精巧的半旧竹篮,手里拿了一杆小秤。走近去时,我惊喜地发现篮里满盛着一颗颗晶莹如珍珠的樱桃。真的已经很久没有吃到樱桃了,这种果子在②
①
城市的水果店里是难得看见的,它的产量少,时令短,又经不起久藏,难怪不易发现它的踪迹。它似乎只出现于词人的笔下,“樱桃落尽春归去”引来了李后主的叹息;“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也是作为“流光容易把人抛”的论据提出来的。词人好像无例外地一致惋惜春光的短暂,千方百计地想留它下来,看见檐外蛛网上的落花瓣,敏感地发现蜘蛛竟也是自己的同志,也在进行无效的挽留春光的努力。在他们看来,樱桃的出现,简直就是春去的信号。其实又何必如此呢?晚春以后紧接着就是初夏,这才是更为丰富、坚实、健旺、充满了生机的季节,也是人类努力工作的季节。
⑦齐白石为荣宝斋画过一幅诗笺,一只高脚水晶盘里,满满盛着鲜红的樱桃,每只晶圆的颗粒上都缀着一根细柄。真是一片火红,饱满地孕育着势将迸裂喷发的生命的力。老画家给了樱桃崭新的解释,在他看来这应该是象征着未来更大更多收获的信息。不能不佩服齐白石的见识与魄力,他的笔一下子就扫尽了多少年来围绕了樱桃凝聚着的悲叹、哀愁的气氛。他在画幅上角的题词是“女儿口色”,一下子竟从樱桃联想到女孩子的朱唇上去了。
⑧老太太篮里的樱桃,并不全是红的,有些还带着浅绿嫩黄的奶白色,也许是品种不同,或尚未完全成熟。不管这些,我们买了一大捧,一面走一面吃,有的还带着微酸,甜味也是淡淡的。就这样边走边吃,再走近那棵古老的香樟时竟自全部吃完了。
一九八二年五月十七日
(选自黄裳《过去的足迹》)[注] ①雀替:中国传统建筑中横梁与立柱相交处的托座。②白垩:石灰岩的一种,白色,可用作粉刷材料。这里指用白垩粉刷塑像,为上彩做准备。
文章以“樱桃”为题,但后三段才集中写“樱桃”,这样安排的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按照游览顺序依次展开,行文舒畅自然。②在前五段叙述社会生活变化的基础上,借樱桃表达自己的认识与思考,丰富文章内涵。③后三段从不同层面揭示樱桃寓意,升华文章主旨。
[解析] 本题考查对作品结构安排技巧的分析。后三段是文章的重心所在,但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的技巧就体现在这些方面。前五段的描述都是为后三段服务的,或摹状实物,或绘制图景,或旁征博引,但都与主题材料形成了某种特定的关系,更好地凸显主题。
解题法
1---------------------- 1.设问方式
(1)文章的结构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2)文章在材料安排上有什么特点? 2.解题步骤
(1)粗读全文,把握全貌。[典例1] 中作者记录了游览桐庐的所见、所闻、所感。
(2)以段为单位仔细审读,用一句简明的话标示段意。有明显总括句的则不需要概括,如[典例1] 第③段“这样一个中小县城居民的文娱生活,竟是出人意外的丰富”。第⑥段没有总括句,可以概括为“作者由老年农妇篮中的樱桃引发的联想”。
(3)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层次,把相同内容的合并为一个层次。[典例1] ①~⑤段叙述桐庐的社会生活,⑥~⑧集中写樱桃。
(4)解析作者如此安排的原因或用意。[典例1] 如此安排结构既符合游览顺序,又为了凸显结尾樱桃对全文主旨的升华。
命题法2 分析行文思路
典例
2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题。
说起梅花
我出生的那一天,家门前的梅花初绽,据说是朱砂梅,很美,家人就给我取名“梅”字。父亲自小教我古诗,关于梅花的诗很多,到现在还能一口气背出不少,如“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我最喜欢曹雪芹的“冻脸有痕皆是血,酸心无恨亦成灰。误吞丹药移真骨,偷下瑶池脱旧胎”。关于梅,人们谈论太多,种梅,赏梅,写梅,画梅,梅深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虽知道这名字极美,但每当别人问起我的名字时,又觉得难以启齿,太俗了,取这个名字的人太多,声音听起来也闷声闷气的,对这个名字的尴尬,一直不能释怀,到美国后就马上给自己取了一个雅致的英文名字,以为总可以脱俗了,不料一些好事的西方人非要知道我的中文名字。
记得第一次有个墨西哥人问我名字,我就告诉他我的名字是梅,他又问“梅”是什么意思,我说是一种花,那人打破砂锅问到底,问什么花。我突然张口结舌起来,记得梅翻译成英语是plum,就是李子,迟疑了一下,就说plum。那人噢了一声,就不再问了,显然他对这个答案很失望。
第二次一个美国人问起梅花,我接受上次的教训,不再说李子花,就启发他说,是一种花,中国最美的花,你猜猜看。那人就说“是玫瑰花”。我有点失望,进一步启发说,这种花,很美,在冬天开放,中国人最喜欢,经常把它画成画挂在墙上,写进诗里。那人想了想说:“是牡丹吧,牡丹又大又美,我看很多中国人的家里挂着牡丹花。而且牡丹是我唯一认识的中国花。”
我一听又没有希望了,也难怪,很少美国人了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何况一种花草。
我说梅花是被中国人挂在墙上,捧在手上,供在心里的,是深入血液和灵魂的一种花。他似乎被我感动了,突然对梅来了兴趣。
这胖胖的老美认真起来,有一天他突然跑来兴冲冲地告诉我,苏菲,我找到了梅,结一种酸酸的果子,是可以做色拉醋的,很好吃。我讶然了,是的,有些梅是可以结果子的。大多花草有艳花者无果实,有美实者无艳花,难得梅两者俱美,梅的美不仅是果实,这老美只知道吃。
第三个问的是意大利人,是搞音乐的,我想这人是有艺术感受力的,反正他没见过梅花,就信口开河
起来。我说梅花是中国最美的花,有几千年的栽培史。梅花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凌寒飘香,不屈不挠,自强不息,铁骨冰心。中国人倾心于梅的很多,清朝曾有一位叫陈介眉的官员,听说孤山的梅花开了,立即弃官丢印从京城千里迢迢骑马狂奔至杭州,“何物关心归思急,孤山开遍早梅花”。还有一个叫林和靖的,有一天独自欣赏梅花时,一下子被梅花的神姿吸引了,从此入孤山种梅花,一辈子没有下山,以梅花为妻。那人睁大了眼睛问:“真的吗?”“真的。”我说,他有一首写梅花的七律,在所有写梅花的诗中独占鳌头,无人能比。“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我脱口而出。如果你读了这诗,看了这梅,你一定能作出美的乐曲,中国有名曲《梅花三弄》,你可以写出“梅花四弄”。
从此,那人每次见我,必问梅消息,一天被逼无奈,就从网上找出梅花的照片与绘画作品,其中有一幅《墨梅》。那人端详半天,说,很像桃花吗,枯瘦的桃花,还有黑色的,很稀有的颜色。我不再想解释那是墨梅,也不想再说梅花的美就在于疏、瘦、清、斜。
显然这位艺术家也误解了梅花。我怎么告诉他在万木萧瑟,大雪压境的冬天,忽然看到一树梅花迎雪吐艳时,那种惊心动魄。怎么才能告诉他,千年老梅,铁枝铜干,如枯若死,一夜风雪后,突然琼枝吐艳,那种绝处逢生的沧桑感。怎样才能告诉他,当你为情所困,辗转反侧时,突然一股梅香袭来,幽幽而来,又悄然而去,那种神魂颠倒。梅花的美是摄人魂魄的,如果赏梅在淡云,晓日,薄寒,细雨,或小桥,清溪,明窗,疏篱,再加上诗酒横琴,林间吹笛,这时候你很难再做凡人,梅花是人间尤物,人间与仙境的使者。
有一次和一个西方人闲聊,不知怎么就谈到他自己国家的国花,他异常兴奋,竟说得泪花点点。我也不由自主又谈起梅花,他说他的,我说我的,他说的我不太懂,我相信我说的他也不懂,有一点是相通的,对一种花的深入灵魂的热爱。
梅花,几千年的书香缭绕得骨清魂香,几千年的诗心陶冶得如此美丽。中国人的心里千回百转的梅魂,在与世界相遇的过程中焕发出独异的魅力,成为民族精神的写照。
(取材于苏菲的同名散文)本文写了作者与外国人之间围绕着梅花展开的几个故事,在谋篇与立意方面匠心独具。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从作者名字的翻译切入,以外国人对梅花的好奇、不解与误解为主要线索来谋篇布局,对梅花内涵的阐释由表及里,逐步丰富与深入,凸显了梅花独异的美感和魅力,构思巧妙而自然。阐发了梅花所凝聚的民族精神,表现了外国人与中国文化的隔膜,流露出作者对交流和理解的渴望。
[解析] 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选取这几个故事的意图是由浅入深,逐层深入,揭示梅的精神品格。然后结合文章主旨分析,本文的主旨在于赞美梅花的精神品格和魅力,同时表达出因外国人不理解中国文化而产生的对交流和理解的渴望。
解题法
2---------------------- 1.设问方式
(1)请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
(2)作者的思路是如何展开的?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3)文章以……为线索,分析文章的行文思路。
(4)文章第××段与哪几段照应?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写作思路? 2.梳理文章行文思路的方法
(1)紧扣文体特征。不同的文体其行文思路不同,表现在结构层次上也有自己的特点。叙事性散文重在叙事,往往以时间或地点的变化作为行文线索;哲理散文常常是开篇点题或卒章显志;抒情散文则常以感情的变化为线索;写景状物类散文则以物为线索。[典例2] 以梅为线串联作者与外国友人的故事,抒民族精神,解交流之困。
(2)分析情感脉络。一篇散文要表现感情变化的过程。一般来说是局部服从整体,文章各语段、各层次所表达的内容总是围绕全文中心展开的,把各个层次能体现感情的词句找出来加以整合,就可以找到行文的情感脉络。
(3)抓住文章线索。线索的类型及其在具体文章中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的文章线索单一;有的文章线索双重,或虚实结合,或纵横交叉,或一主一次,或平行发展。线索的“线头”往往在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过渡和段首段尾的关节处,抓住这个“线头”就能顺利牵出所有线索,从而弄清散文的结构。
(4)依据标志性语句。文章或段落层次内,往往有一些衔接上下文的标志性语言。中心句提挈全文;过渡句承上启下,切分各个局部;照应句提示文章和题目、开头和结尾、前文和后文的关系。抓住这些关键句,就能清晰地理清作者思路,从而准确抓住文章的结构特点,分清层次。
3.确定文章行文线索的方法
(1)了解文章的体裁分类及其常用线索。以物喻人的散文一般以作者对“物”的理解或情感为线索,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叙事记人散文一般以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或与人物交往的过程为线索,抒情散文往往以感情为线索。
(2)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典例2] 标题暗含文章线索。(3)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
(4)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部分,因为散文中的“情”,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命题法3 分析句段作用
典例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题。
山水及自然景物的欣赏
郁达夫
①自从亚里士多德的文学模仿论创定以来,以为诗的起源是根据于模仿本能的学说,到现在还没有绝迹。富有独断性者,甚至于说“所有的艺术,都是自然的模仿”。虽则说得太独断,太笼统,但反过来说,自然景物以及山水,对于人生,对于艺术,都有绝大的影响,绝大的威力,却是一件千真万确的事情。所以欣赏山水以及自然景物的心情,就是欣赏艺术与人生的心情。
②自然的变化,实在多而且奇,没有准备的欣赏者,对于它的美点也许会捉摸不十分完全的。就单说一个天体罢,早晨的日出,中午的晴空,傍晚的日落,都是最美的景象;若再配上云和影的交替,海与山的参错,以及一切人造的建筑园艺,或种植畜牧的产物,如稻麦牛羊飞鸟家畜之类,则一日之中,就有万千新奇的变化,更不必去说暗夜的群星,月明的普照,与四季寒暖的更迭了。
③我们人类都有一种特性,就是喜新厌旧,每想变更。一碗最珍贵最可口的菜,若每日吃着,到了后来,宁愿去换一碗粗肴淡菜来下饭。唯有对于自然,就决不会发生这一种感觉,太阳自东方出来,西方下去,日日如此,年年如此,我们可没有听说有厌看的。还有月亮,初一出,月半圆,月底全没有,而无论哪一个人,看了月亮,总没有不喜欢的。自然的伟大,自然的与人类有不可须臾离的关系,就此一点也可以看出来了。
④欣赏自然景物的本能,是大家都有的。不过有些人忙于衣食,不便沉酣于大自然的美景;有些人习以为常,虽在欣赏,也没有欣赏的自觉。更有些人,将自然范围限制得很小,以为能如此这般的欣赏,自然景物就尽在他们的囊中了。
⑤我从前有位同事,平时只晓得钻门路,积私财,以升官发财为唯一的人生乐趣,现在居然位至极品,财积到几百万了,但他唯一娱乐,还是出外则装学者的假面,回家则翻英国银行的存折。对于自然山水,非但不晓得欣赏,并且还视若仇敌似的。对于这种利欲熏心的人,我以为对症的良药,就只有一服山水自然的清凉散。因为山水自然,是可以使人性发现,使人格净化的陶冶工具。
⑥自然景物所包含的方面,原是极博大、极广阔的。天地岁时,社会人事,静而观之,无一不是自然,无一不可以资欣赏,但这却非要悠闲自得,像朱夫子那样的道学先生才办得到。至于我们这种庸人,要想得到自然的美感,还是上山水佳处去较为直截了当。
⑦大抵山水佳处,总是自然景物的美点发挥得最完美、最深刻的地方。孔夫子到了川上,就觉悟到他的栖栖一代,猎官求仕之非;太史公游览了名山大川,然后才死心塌地,去发愤而著书。可知我们平时所感受不到的自然的威力,到了山高水长的风景聚处,就会同电光石火一样,闪耀到我们的性灵上来。
⑧我曾经到过濑户内海旅行,月夜行舟,四面青葱欲滴,当时我就只想在海岸做一个半渔半读的乡下农民。依船楼而四望,真觉得物我两忘,生死全空了。后来也登过东海的崂山,安徽的黄山,更在天台雁荡之间,逗留过一段时期,总没有一次不感到人类的渺小,天地的悠久。所以要想欣赏自然的人,还是先上山水优秀的地方去训练耳目,最为适当。
⑨从前有个赞美美术批评家拉斯肯的人说,他在没有读拉斯肯以前,对于绘画,犹如瞎子,读了之后,眼就开了。这话对于高深的艺术品的欣赏,或者是真的,但对于自然美,尤其是山水美的感受,也未必尽然。乡下愚夫愚妇的千里进香,都市里寄居的小市民的窗槛栽花,都是欣赏自然的心情的一丝表白。只教........天良不泯,本性尚存,但凭我们的直觉,也就尽够做一个自然景物与高山大水的初步欣赏者了。
(有删改)文章第⑧段写“我”在濑户内海旅行,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生动表现物我两忘的感受,突出自然的伟大;(2)以个人体验进一步印证山水佳处对心灵的陶冶作用,亲切自然,更具说服力;(3)上承古人游览经历,下与登临崂山等相呼应,行文详略有致,富于变化。
[解析] 分析作用类题目宜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作答。如本题,内容上突出山水自然对陶冶人的心灵的作用,结构上承上启下等。
解题法
3---------------------- 1.设问方式
(1)这句话(段)在全文结构中有什么作用?(2)说说××句(段)在文中的作用和好处。(3)分析×××在文章谋篇布局中的作用。2.分析句段作用的答题角度(1)内容、主题
内容角度就是要考虑该内容对人物刻画、情感表达、基调奠定等方面的作用。主题角度可考虑对主题有强化、深化、突出、揭示等作用。[典例3] 中第⑧段记述了我的濑户内海之旅,日夜行舟,自觉物我两忘,生死全空。与前文所写山水佳处闪耀性灵相得益彰。用亲身经历来作证,更有真实感,更具说服力。
(2)结构、思路
结构角度可考虑有设置悬念、做铺垫、伏笔照应、首尾呼应、结构完整、承上启下等作用。思路角度可考虑暗示、揭示了什么样的思路等。[典例3] 中的第⑧段承上启下的作用非常明显,上承古人游大川悦性灵,下接做自然的初步欣赏者仅需天良不泯,本性尚存。
(3)表达技巧
不是所有的句段都有表达上的特点。如果特点较突出,则要从该技巧出发考虑渲染气氛、画龙点睛、对比衬托、象征等,也要注意表达技巧自身的作用。
(4)读者情感或心理
从这个角度可考虑有加深印象、激发情感、产生共鸣、深受启发、发人深思、催人想象、回味不尽、想象无穷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