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六年级语文上册《草原》第二课时教案分析
六年级语文上册《草原》第二时教案分
析
第二时
一、回顾美景、导入新
回忆草原自然风光,今天让我们接着走进草原,继续我们的草原之旅。
二、朗读理解
.请同学们自读文第2自然段,草原除了美丽,还有什么特点呢?
2.行车在草原上所见到的景象、蒙古人民骑马几十里欢迎远到而来的我们的情景。
3.请同学找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读中评议。
看到这样的场面你有何感想呢?说出自己的感受。
4.交流感受,齐读第二自然段。
三、读中体会
.请同学们自读文3、4、自然段,在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记号。
2.结合文内容说出自己的感受,抓住文片段进行理解体会。
(1)主客见面时那真挚的感情。从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用横线标出,交流。(如:“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中的两个“再”字,“总是热乎乎地握着”中的“总是”,“人很多,都是从几十里外乘马或坐车来看我们的”中的“很多……都是……”体会到主客双方的感情热烈、深厚。)
(2)自由读思考,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把你体会最深的一点讲给同学们听。找学生朗读,同学们边听边想象画面。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有什么样的感受,你有什么话要说,你又会做些什么呢?
(3)学习第五段:齐读最后一段,说说你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理解。
四、总结感悟
.总结全文谈谈你的感受。
2.齐唱《爱我中华》
五、练笔拓展
同学们,草原真的是美极了。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本文描写的是老舍先生几十年前去访问内蒙大草原所看到的景象,今天的草原又是什么样的呢?请你展开丰富的想象,用精彩的文字描述草原新景象。
板书设计:
草原
风光美人民热情好客
教学反思:
这篇文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我把重点放在了指导学生的朗读上。写景的内容要读出美,写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的内容要读出草原人民的粗犷,热情,能歌善舞等特点,要通过读书感受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情谊深厚。读完后,利用堂时间让学生写了写“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所描绘的情境,并交流了交流。通过学生自己的想象及描写再次加深了对文中心的理解。
第二篇:六年级语文上册《草原》第一课时教案分析
六年级语文上册《草原》第一时教案分
析
教学目标:
.学会14个生字,会认4个字,能正确读写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礼貌、拘束、摔跤、襟飘带舞等词语。背诵文一、二自然段。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文美。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和谐的教育。
3.在草原自然美和人情美的熏陶下培养美感。初步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在脑海中再现文中描述的精彩情景,体会句中所含的意思。
2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及表达上的作用。
教学方法:
教学时:二时
第一时
一、音乐铺垫、孕育情感、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让学生说说歌曲中描绘的是哪里的景色。听着歌曲,在你头脑中呈现了怎样的景象?出示题。
2、同学们到过草原吗?谁来说说草原的美丽景象。生活的距离,今天我们将在老舍先生优美文字的引导下走进那美丽的草原。
二、自读感悟、整体感知
.自读文,要求正确流利。
找出生字、词语,注意读准字音。
补充:拨转马头中“转”读三声
迂回中“迂”读一声
玻璃中“璃”读轻声
学生自由结成旅行伙伴,去“游览”草原的美景,在美景中细细观赏。
2.汇报交流,共同感悟。
文中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印象深刻的句子勾画出来,有感情地读一读,说说你有怎样的感受?请把你的收获和大家一起分享。
3.内容归纳,整体感知
说说作者老舍从哪些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草原?
板书景美人美
三、分层朗读,感悟美景
.找出描写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的段落,自己有感情地朗读,把你喜欢的词句勾画下来,细细品读。
2.说说草原的自然风光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感慨?
“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3.是怎样的一种景象让作者有了如此的感慨呢?(引导学生说说草原的天、地的景色各有什么样的特点?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
4.找出第一自然段中描写天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说说天的特点。在这样的天空下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有感情地朗读描写羊群和小丘的句子,说说给自己在头脑中留下的印象。读中评价,体味美感。
6.在这样的境界里你会有怎样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文一自然段。
7.齐读感悟、练习背诵。
四、品味练笔
通过老舍先生优美的语言描写,让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写出一两句描绘草原美景的句子或小诗。也可以用你手中神奇的画笔画出草原的美景。交流展示。
五、巩固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文第一自然段。
第三篇: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 草原(第二课时)范文
草原(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1、2段,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主人欢迎客人时的热烈欢腾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
(二)体会文中比喻句的内容及作用。
(三)了解文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四)背诵课文第1段。
(一)体会草原静态的美和主人欢迎客人时的热烈欢腾场面,加深对事物的静态和动态的理解。
(二)背诵课文第1段。
(一)讲读第1段。
1.默读,分层次。思考: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分几层?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2.再读,思考: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样?作者是抓住哪些景色来写的?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写? 3.细读、思考: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
(2)作者是怎样从天空到地面,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让学生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
(3)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4.默读、思考、朗读: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5.指导学生背诵第1段课文。
(二)讲读第2段。1.指名读第2段。
2.阅读、思考:写作者访问陈巴尔虎旗牧业公社途中,这段课文可分为几层?
3.讲读第1层课文。(1)作者乘汽车进入草原,最初有什么感觉?(2)“初入草原,听不到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这些描写说明草原环境有什么特点?(3)初入草原,环
讲读第2层。
(1)指名学生读第2层。
(2)“疾驰”、“襟飘带舞”是什么意思?
(3)作者为什么用一条彩虹比喻来欢迎远客的蒙族男女老少?
(因为他们突然出现在远处的山丘上,而且都穿着颜色鲜艳的衣裳,这样既恰切又 形象地表现了蒙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情。)
(4)当主人见到客人时,草原的环境有什么变化?从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
小结:作者初入草原,看不见什么东西,听不见一点声音,处在这种环境使人产生一种辽阔、静寂的感受,接着作者快到公社时,看到了牛羊成群,主人热情迎客,听到了各种声响,自然引起一种兴旺、热闹的感受。作者的感受由静到动,是因为他所处的环境在变化的结果,这说明,环境变了,事物也在变化。
作业。1.背诵课文第1段。2.练习课后作业第1、3题。
第四篇:小学语文《草原》第二课时教案
语
文
教
案
执教人:章晓琴
16.草
原(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教学要求: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背诵第一、二自
然段。
2.掌握本课9个生字,理解由生子组成的词语。
3.展开想象,具体写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
阳”这两句诗所表达的意境。
4.感受草原的美丽可爱,体会兄弟民族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
2.学会课文中静态、动态的描写。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随文识字,理解重难点词语。学习第一自然段,感受草原的风光美。
教学课程:略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随作家老舍感受了那美丽的草原,那里的天空、小丘、平地、羊群都令我们陶醉,让我们回味无穷。现在让我们一起来背诵这段话吧。(齐背)2.作家不仅向我们展示了草原的景美,还向我们展示了草原的人更美。谁愿意来说说课文是通过那几个场景的描写来突出草原人民的美呢?(按顺序:迎客、相见、款待、联欢、话别)二.“初入”草原,感受洒脱之美与欢迎场面。(学习第二自然段)1.带问题默读第二自然段,完成思考题。
1).作者写了几层意思?
2).途中有哪些见闻?有何感受? 3).草原人是怎样迎客的?画出有关词句,从中可以知道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
2.学生默读后同桌交流,教师巡视;
3.汇报交流,重点理解河的美丽与作用以及草原人民的热情。4.指导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可以感受到草原人民的(热情,相机板书)
三.深读悟情,感受“人情美”;(学习3-5自然段)1.学习第三自然段(相见)
1).过渡:在热情的蒙古族同胞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蒙古包外。终于要和蒙古族同胞相见了,多么让人期待呀!请你也像刚才阅读第二自然段时一样,拿出笔圈画出重点词句,说说你读后的感受。2).他们可能会说什么呢?假如你是随行人员或者蒙古同胞,出示:我会说:
;蒙古同胞会说
。3)前后模仿相见场景;(相机在“相见”前板书“激情”)4)感情朗读,读出激动兴奋之情。
2.学习第四自然段,(款待)自由读文,完成练习。1)热情好客的的主人拿什么招待远方的客人呢?
2)除了吃的,喝的,还有什么?(以歌助兴)宾主无拘无束其乐融融,想一想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此时的场景呢?(板书:盛情)3)有感情地朗读,感悟蒙古人民的淳朴与热情。3.学习最后一自然段。(联欢,话别)
1)指名读文,让其余同学分清层次,联欢有哪些项目?
2)老师介绍:这些都是蒙古人最喜爱的传统节目,是能骑善射、能歌善舞的蒙古人力与美的展示。与前面一样,给联欢加一个形容词; 3)夕阳西下,再美好的相聚也有分别的时刻。此时你的脑海中浮现出怎样的画面?(指名说)是啊,在落日的余晖中,宾主双方站在蒙古包外,望着那一望无际的草原,耳边,悠扬的马头琴声、质朴高亢的蒙古民歌还在回响;嘴里,喷香的奶茶、鲜美的羊肉,回味无穷;脑海中,那雄健有力、明快强烈的蒙古舞蹈依然回旋不已。手握着手,那样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那可真是:──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4)谁能根据字面意思,说说你对诗句的理解?(相机板书:深情)5)此时此刻如果你在场,你心里会想些什么?会说些什么?写上几句。
四.总结全文,明确本文写作方法。
1.结合板书,写景美主要用静态描写,写人美主要用动态描写,动静结合,作者将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表达出怎样的情感?
2.假如你是一名随行记者,你将拍摄哪个镜头?说一说,教师点明写作背景,凸显民族团结互助的重要性。
3.欣赏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结束课堂。
板书设计:
风光美
静态
16.草
原
蒙汉情深
团结互助
初入
人情美
洒脱
寂静
热情
迎客
激情
相见
盛情
款待
尽情
联欢
深情
话别
动
态
第五篇: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案 草原(第三课时)
草原(第三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3、4、5段。使学生认识到祖国的草原不仅景色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
(二)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学习课文第3、4、5段。认识到祖国的草原不仅景色美,而且草原的人更美。
(二)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二)讲读3、4、5自然段。
1.让三名学生各朗读一段课文,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1)这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2)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表现蒙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词句。
2.读后讨论交流。(1)主客是怎样见面的?作者运用哪几个动词来表现激情洋溢的气氛?手是怎么握的?怎么笑的?怎么说的?这些表现什么?你体会到主客见面时大家的心情怎么样?用欢乐、热情的感情朗读这一节课文。(2)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招待客人的?从这节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蒙汉两族人民情谊很深?为什么“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3)客人告别时的情景怎样?“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诗句中的“何忍别”是什么意思?第1句怎么讲?(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如此深厚,怎么舍得分别呢?)第2句中的“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怎么讲?(“话”是互相攀谈,送别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互相攀谈,依依不舍地告别。)用在诗句结尾的作用是什么?(这两句诗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4)哪些地方体现了蒙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表现
总结全文。
1.从全文看,前面两段主要是写什么? 后面三段主要是写什么?
(课文前两段主要讲草原景物的美,后三段主要讲草原人民的美,说明蒙汉两族人民感情深厚。)2.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但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小结:这篇课文主要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中心是表现蒙汉人民的友好情谊,歌颂各民族的团结。作者以写草原之美衬托蒙族人民的心灵之美,民族团结的精神之美。同时,也写出了草原的独特的风光形成了蒙族人民独特的风俗,独特的民族气质——热情豪爽。作者描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接、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静态美和蒙族人民欢迎客人的热烈欢腾场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业。1.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读一读,想一想把什么比作什么,然后抄写在摘抄本上。2.练习课后练习题第4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