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六年级上册《月光曲》第二课时学案分析
六年级上册《月光曲》第二时学案分析
第二时
(一)学习第一段(即第1自然段)。
1.自由读第1自然段,思考:
从这一段中,你了解到了什么?
①贝多芬是德国音乐家,谱写了许多著名的曲子。
②有一首曲子叫《月光曲》。
③下面一段将介绍有关《月光曲》的传说。
④这是一种倒叙的开头写法。
2.练习朗读。
(二)学习文第二段(即第2自然段至结尾)。
1.这一段,可以用学生提问的方法来学习。
学生可能提出下面的问题,我们以学生的问题贯穿整个段落的学习中。
(1)贝多芬为什么会给一位盲姑娘弹曲子?(我们引导学生看书,从书中找答案。)
请同学默读2、3自然段,从中找到答案。
(学生默读后,要找同学分别读这两段。怎么理解的,就怎样读出来;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回答。)
①贝多芬虽然是个音乐家,但是他并没有脱离群众。他能在演出的间歇到小镇上走一走,正是有这样的行动,才能与兄妹俩相识。
②贝多芬听到了兄妹俩的对话,这使得他一定要走进茅屋,为兄妹俩弹琴。
A.理解:“这首曲子多难弹哪!我只听到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贝多芬的曲子肯定难弹,这位姑娘也弹不好。上文已交待了“茅屋里传来断断续续的钢琴声”。
盲姑娘很喜欢贝多芬的曲子,只要能听一听贝多芬的演奏就是很高兴、很满足的事情;同时,也说明她很喜欢音乐。
B.理解:在姑娘说话以后,哥哥的态度怎样?
哥哥很清楚妹妹的心情,但是由于家庭条的影响,不能满足妹妹的要求。他很愧疚,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他内心很矛盾。
.姑娘的话,是什么意思:
(可出示投影片,请学生选择。)
“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意思是:
a.哥哥,我和你说着玩的。()
b.哥哥,你不要伤心,这音乐会对我来说可听,可不听,你别在意。()
.姑娘在安慰哥哥,不想让哥哥着急,其实,她很想听音乐会。()
正是由于兄妹间的谈话,使得贝多芬深受感动,为了哥哥的矛盾心情,为了了却姑娘的心愿,为了这位懂事的姑娘,他决定进去为姑娘弹曲子。
(2)为什么贝多芬弹了一曲还要再弹一曲给姑娘听?
请学生读姑娘的话,体会。
“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①这段话,标点很重要,先连用了两个叹号,说明姑娘说话时的语气很坚定,而且感情非常激动。
②“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可看出,姑娘在听过曲子之后,马上做出了判断,而且心情是异常的激动。
③姑娘说“多纯熟啊!”“多深哪!”说明姑娘很懂音乐,很爱贝多芬的曲子,因为只有贝多芬本人,才能把自己创作的曲子表现得淋漓尽致,姑娘虽然看不到贝多芬,但她可以用心去感受,这对于一个家境贫穷的小镇上的人来说是很难得的。
正是由于姑娘对音乐的热爱与理解,使贝多芬感到找到了知音。他很激动,所以要再弹一曲给盲姑娘听。
(3)为什么在叙述过程中,几次对环境进行了描写?
(可以请学生把写环境的语句画下来,分句体会。)
①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
这里提到了“幽静”的小路。“幽静”就是非常的安静。
正是由于在这样一个安静的夜晚,正在散步的贝多芬才能听到断断续续的钢琴声,如果是喧闹的小镇,这不大的琴声是不可能引起贝多芬的注意的。
作者这样写,是为下文做了一个铺垫。这就是特定环境的描写。它会收到很好的写作效果,我们不妨在我们的作文中试一试。
②“茅屋里点着一支蜡烛。在微弱的烛光下,男的正在做皮鞋。窗前有架旧钢琴,前面坐着个十六七岁的姑娘,脸很清秀,可是眼睛瞎了。”
这是对兄妹俩的家庭环境的描写。
这是一个气氛非常和谐的家庭,哥哥在做鞋,姑娘在弹一架旧钢琴。这说明他们家的确很穷,这与前面介绍的兄妹两个人的对话是一致的。
③“一阵风把蜡烛吹灭了,月光照进窗子来,茅屋里的一切好像披上了银纱,显得格外清幽。”
这是作者特设的环境。我们说创作是要有灵感的。
贝多芬深为兄妹俩的情而感动,又为找到了这样一位知音而感到兴奋。这又是一个和谐、幽静的夜晚,茅屋的一切是那样的打动人,月光是那样的轻柔,这一切的一切,怎能不激起贝多芬的创作灵感呢?贝多芬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即兴创作了《月光曲》。
(4)《月光曲》的内容是什么?
请学生仔细读下面这段话,让学生体会哪些是皮鞋匠看到的,哪些是他想到的。请用“——”和“”分别表示出来。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着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在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学生可以分清“皮鞋匠静静地听着”和“皮鞋匠看着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是在描写实在事物。其余部分是哥哥听着琴声而产生的联想。
请同学们读哥哥联想的内容,想一想哥哥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联想?为什么说哥哥“知道妹妹也”仿佛看到了她从未见到过的景色。
引导学生体会出:
①贝多芬这位著名的音乐家,弹奏出来的曲子是一流的,而且这首曲子是贝多芬即兴创作的,是带着感情创作的,有很大的感染力。
②哥哥在静心地听贝多芬的演奏,被他的演奏深深地吸引,而且是在那样一个月光柔和、清幽的夜晚。他看着月光,听着乐曲展开了联想。
③当哥哥看到妹妹听得那样入神,那么投入,他知道妹妹也仿佛看到大海那美妙的、神奇的变化。
哥哥很清楚妹妹酷爱音乐,懂音乐。又在自己清贫的家中迎来了著名的音乐家是多么的兴奋,她一定会好好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的。哥哥非常了解自己的妹妹,看到妹妹那样专注地听,就知道了妹妹已听懂了音乐的内容,已被这音乐所感染,妹妹是在用心去体会,去感受。
2.练习朗读。
设计意图:了解曲子创作过程,体会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遇到知音后的激动,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并从中受到情感熏陶。
(三)老师小结:
同学们,我们已对文有了一定的理解,你们通过自己提问,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学习了全文,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下面,我们就带着感情,把你的理解读出来。
——指导学生朗读。
第一处: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在读兄妹俩的对话时要注意,哥哥的话要带有痛楚的心情读,因为妹妹那么爱音乐,而自己却满足不了她,这该是多么难过的事情,所以读的时候要略低沉些,慢些。
妹妹的话,虽然说得不在意,很轻松,但是,要把妹妹那种乖巧、懂事的意思读出来。因为妹妹懂得哥哥的心,她为自己说的一句话而引来了哥哥的痛苦而感到不安,但为了安慰哥哥,她说只不过随便说说。这个地方要带着一种不安的心情,读得轻松一些。
第二处: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这句话,是在贝多芬听了兄妹俩的谈话后走进茅屋时说的。贝多芬被兄妹俩的对话所深深感动,他很诚恳地,心甘情愿地为兄妹俩弹琴,所以读的时候要诚恳,语调坚定、肯定,降下来。
第三处: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吧?”
因为姑娘说话时很激动,她没有想到贝多芬会来到她家,更没有想到贝多芬会给自己弹琴,所以语调要高昂一些。
她激动地说:“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吧?”
第四处:她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这一段是借作者的联想,记叙《月光曲》的内容,我们在朗读时,要读出曲子的变化。海面平静时,我们要读得舒缓些;海面上刮起大风,巨浪涌来时,要读得快些,声调高些。
设计意图:着重凭借语言文字,其次是音乐的烘托,体会到贝多芬感情的变化。
作业设计:
1.熟读文。
2.练习字词。
第二篇:六年级《月光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设计理念:
小学语言的新语言标准强调三年级(5-6年级)应该能够联系上下文并积累,猜测文本中的词的意义,区分词的感觉,并表达其效果。而且深入阅读文本和学习方法,根据语言特点的文本特点,教学设计,不仅留在文本内容对意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通过本课的学习,掌握文本A方法-联系上下文,通过掌握关键字猜出意思,区分情感,体验表达的效果。
教学目标:
1.可以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积累,猜测文字中的单词的意义,有感觉阅读文本,引导学生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阅读文本的温度和意义。
2.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后贝多芬的情感变化的原因,了解他对工作人的热爱和同情。3.区分什么是文本中真实的东西,什么是关联的原因,体验关联的作用。
教学重点:
猜测文字中的词的意义,分析情绪,理解其表达的效果,阅读文本的温度和意义。难以教:
体验协会的作用。
教学辅助:
老师:ppt幻灯片
学生:收集关于贝多芬的课外信息。
教学过程:
一。揭示学习目标,回顾介绍。1.简要回顾第一课的内容。
2.揭示本课的目的:我们今天这课将月光歌作为阅读材料,用文字中的单词猜测阅读研究的方式。
二。指导密切相关的话,学习思想。1.生成单词,名称和注释。
指导学生找到文本中的关键词。
3.理解随便说,命名读的话,包含随便说话的句子,相机评价。
4.学生,有时候我们读的文章,如果只读一个字,就有可能出现上下文,可能有错误的指南,我们还必须联系上下文阅读。5.命名为阅读可怜的女孩说的句子,假设女孩说这句话时真正的心?相机指导朗读,评论。6.再次想想随便谈论深刻的意义。
从词随便说,我们不仅想到它的深刻的意义,而且从分析 兄弟和姐妹之间的关系。聪明的孩子,这是一种阅读方法啊!
8.重温这个感人的对话,引导学生在免费阅读的基础上阅读。9.从随便的谈话推推大音乐家贝多芬的内心活动。
三,独立的话,学会思考。
1.文本喜欢随便谈论这个是值得考虑的关键字有很多吗?现在要求学生阅读文章4到8自然节,沉默阅读是拿起教科书,心脏正在阅读,我的心在思考,他的嘴是沉默的。生成静默请求。
2.健康阅读4?8自然节。
3.报告词的焦点,猜猜圈子的意义。相机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猜测贝多芬的心脏,并大声地引导阅读。
四。想想关联,体验效果。
1.玩:月光歌,学生在发现后听交流。2.文章的文本描述了月光歌曲的内容?
正常阅读第九段自然段,同时听,同时圈的关键词,报告交流后。4.想想联想的文字和音乐之间的关系。5.想想关联的表达。
指导学生有感觉大声朗读。7.想想北斗 芬的心。
六。总结使用。
1.总结:本课我们阅读一些阅读方法,在关键段落中阅读月光歌曲,在上下文环境中抓住这些段落中的一些来猜测其意义,以区分它的情感,它是中国的语言!通常的普通话进入文字,它会有丰富的情感,无限的意义,我们从各个角度去体验它,我们欣赏更多,这些话触摸更多,会有感觉,这是语言的感觉。用语言,语言学习会更顺畅,更方便。2.学生,我们今天是学习这种方式的主要教训:通过掌握关键词来联系上下文猜测意义,分析情感,体验表达的效果。3.安排作业。
第三篇:六年级音乐上册《月光曲》导学案
六年级音乐上册《月光曲》导学案
学校
教师
时间
【学习目标】
.
学会本8个生字,正确读写生字组成的词语:莱茵河、蜡烛、陌生、盲姑娘、琴键、微波粼粼、霎时、记录。
2.有感情地朗读文,背诵第九自然段,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音乐的魅力,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
【学习重、难点】
.
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2.体会贝多芬感情变化的原因。
【学法指导】
读中感悟,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学习准备】
给学生发导学案,制作多媒体。
【学习时间】
一时
【学习过程】
前
【导案自学】
.我能行:我愿意多读几遍文,我能解决本的生字词,并把生字词写下来。
2.我思索:
(1)有感情地朗读文,说说本文写了一什么事?
文主要写()国音乐家()创作()的经过。
(2)想一想贝多芬为什么要弹琴给盲姑娘兄妹听?为什么弹完一曲,又弹一曲?
(3)把你喜欢的段落或句子大声地朗读出来,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我喜欢的句子是
,喜欢的理由是。
(4)默读第九自然段,说一说听着美妙的琴声,皮鞋匠兄妹俩好像看到了什么?
皮鞋匠好像看到了
盲姑娘仿佛看到了
()是什么样的环境带给了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灵感?
中
【小组合作】
学生把自学所得进行小组内交流
【班级展示】
展示学习成果
学生展示的同时,其他同学补充,教师适时引导点评。并相机指导感情朗读。
【质疑探究】
你还有不懂的问题吗?小组内自主质疑,探究,解疑,如解决不了,全班共同探讨。
【自悟自得】
学了这篇文,你都有哪些收获和感悟呢?
【测评反馈】
自行完成下面的训练题目,完成后小组进行答案交流。
.
看拼音把词语写正确,相信你是最棒的!
lái
īn
hé
là
zhú
áng
gū
niáng
ò
shēng
()()()()
qín
iàn
ēi
bō
lín
lín
shà
shí
ì
lù
()()()
()
2.根据句子的意思,概括词语,相信你能行!
指功夫深,技能熟练。
()
很满意地沉浸在某种境界或思想活动中。
()
(3)水和天连接在一起。
()
微小的波浪闪闪发光,形容水清澈的样子。
()
3.读读下面人物的语言,想想应分别读出怎样的语气。(选择正确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A.充满同情、爱意、遗憾、内疚
B.迫切
.诚恳、热情
D.体谅、安慰
(1)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
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
()
(2)一个男的说:“是啊,可是音乐会的入场券太贵了,咱们又太穷。”
()
(3)姑娘说:“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
(4)贝多芬说:“不,我是来弹一首曲子给这位姑娘听的。”
()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的地方升起来。()的海面上,霎[shà
hà]时间[洒、撒]满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忽然、突然],海面上[刮、乱]起了大风,卷[uǎn、uàn]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地、的]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像],月亮照耀下的()的大海。
(1)在文中“()”内填入恰当的词语。
(2)选择“[
]”里正确的字词或读音画上“√”
(3)用“———”画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
(4)听着贝多芬的乐曲,皮鞋匠联想到了什么?用“~~”在文中画出来。
后
【后反思】
第四篇:《月光曲》第二课时说课稿
《月光曲》第二课时说课稿
田科龙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6课《月光曲》第二课时,下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月光曲》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的第26课。教材的编排按专题组织单元,本文是单元主题为“艺术的魅力”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作者借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既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民的同情和热爱,又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才华,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文章融传说、美景、深情于一炉,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
二、说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努力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因此,在课堂上,我充分给予学生主动权,鼓励学生勇敢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把活跃的课堂主动权交给学生,让他们主动参与、相互合作,师生平等对话,共同发展,实现教学重心由重知识传授转向学生发展,由教师“教”向学生“学”转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因此,在教学中,我依据课标理念,充分发挥文本的资源优势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一种读的氛围,多种方式的自读、品读、赏读,让学生在读中加深对月光曲的理解和体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第八组课文的单元目标,并联系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教授第二课时中,我制定出如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九自然段。
2、了解贝多芬弹曲及创作《月光曲》的经过,感受《月光曲》优美的意境,感受贝多芬博大高尚的情怀。
3、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两者结合的作用。
教学重点:了解贝多芬是怎样创作出《月光曲》的,以及在创作过程中思想感情的变化。
教学难点:贝多芬的感情变化的原因。
四、说教法、学法
根据教材本身特点,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设计过程中不仅着重考虑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更重要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参与度,提高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本课,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感情变化交织在一起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利用多媒体课件,运用“以读代讲”、“ 语境创设”、“ 引导点拨”等方法。
重视学法指导,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需要,更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需要。为此我先让学生充分去感知语言材料,尝试自主感悟、自主探究的方法,然后合作交流,在思维的碰撞中,体会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在反复品读语言文字的基础上,感悟文章丰富的内涵,渗透“读”、“思”、“议”、“悟”、“勾”等学法。
五、说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
这个环节安排的是回顾课外主要内容之后,教师直接导入课题: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月光曲》。
(二)设疑激趣,引导自学。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首先进行谈话,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创作需要灵感和激情,贝多芬在什么情况下为兄妹俩弹了一曲?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5自然段,到字里行间去寻找原因,可以在某个词语、某一句话或某个标点符号旁边简单写上自己的批注。
这个问题需要学生深入课文的字里行间,有一定的思考价值;接下来,学生围绕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找重点段、重点词句进行感悟,这个问题使得本节课教学的主体部分线索清晰,脉络分明;从贝多芬的角度提出,引导学生走进贝多芬的内心世界。
(三)追溯作曲根源,了解人物心境。
阅读课要主线清晰,但又不能只有几根“筋”而没有血肉。好的做法是选好几个“点”,让学生通过朗读、思考、体验、感悟、表达等多种活动,深入阅读文本,在语言、思维、情感、认识等获得多方面的发展。选什么“点”大有讲究。这节课选的教学“点”其实只有两个:一个是盲姑娘兄妹俩之间的对话,另外一个是盲姑娘听了贝多芬演奏后所说的话。这两段对话文辞简洁,意蕴丰富。反复阅读、体会,可以悟出很多做人的道理,同时养成听出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的阅读能力,是两个兼具人文内涵和教育价值的语段,做到了“以少胜多”。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着重启发学生交流“贝多芬会从这句话里听出什么?”透过文章的字里行间,学生读出了自己的体会,再通过与同学、老师的交流,逐步形成比较完整、丰富的认识。前一“点”以情境体验为核心、以朗读指导为重点,让学生细读文本,自读自悟。后一“点”让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学生抓住疑点进行研讨,以探究性学习为主。
在深入阅读阶段,着重引导学生理清贝多芬情感的发展变化,教师用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创设情境,如,体会贝多芬遇见知音时激动的心情时,我这样启发学生:作为一个音乐家,当他面对着一个如此热爱音乐、如此懂他音乐的盲姑娘 时,他的内心充满了激动的情感。面对着他熟悉的琴键,他会怎样抒发他的情感呢?体会了茅屋环境的清幽也是打动贝多芬的一个原因时,我这样总结:清亮如水的月光下,一切都是那么朦胧,那么美,就连破旧的茅屋也显得充满了诗情画意。这种美,盖过了茅屋里的穷困与凄凉。此情此景,深深地打动了贝多芬。是呀,美好的音乐应当给予穷苦而又爱好音乐的人们,于此,教师再简介贝多芬与盲姑娘相同的命运,伟大的《月光曲》诞生了。通过多次指导有感情的朗读,逐步让学生感受贝多芬“听到琴声而触动——聆听对话而感动——遇见知音而激动”的心理变化,从而让学生走进贝多芬的内心世界,感受一个博大高尚的音乐家的灵魂。
(四)感受乐曲意境,体会文章写法。
这个环节通过品读文中描绘的《月光曲》的情景,感受音乐给兄妹俩带来的幸福和快乐,进一步激起学生对大音乐家的敬意。要通过语言文字来感受、体验一首乐曲,这对于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的小学生来,具有较大的难度。于是在教学设计上我就为学生架设了一道可感的桥梁——图画。让学生通过听曲、读文字,想象画面,再通过画面,感受乐曲,把虚无飘渺的文字和音乐,转化为了真实可感的图画,使学生理解起来就有了形象的依托,降低了理解的难度。
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到暗示《月光曲》内容、意境的部分——皮鞋匠的联想,让学生边读边想,在脑海中浮现画面,再让大家说一说脑海中的画面。然后课件出示三个画面:“月亮升起,海面平静” “月亮升高,穿过微云”“月光照耀,风起浪涌”。学生对内容和意境理解后,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贝多芬的琴声,去领会《月光曲》的旋律。(舒缓——明快——激昂)。在肯定了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对《月光曲》内容、意境的理解后,请学生品读这段文字,通过朗读把音乐的旋律变化表现出来。学生充分感受了《月光曲》优美的意境后,再让学生对比朗读去掉联想内容之后的句子,学生很容易就体会到了联想的作用是使文章的内容更具体、更丰富。
(五)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我通过板书出来的反映贝多芬心情的变化和反映《月光曲》创作过程的两条线索来引导学生深化理解,我这样总结:同学们,贝多芬这位乐圣早已离开了 我们,可他创作的《月光曲》却永远的留给了我们,此时,让我们带着对他的怀念再来聆听这首旷世绝响的《月光曲》吧!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要求简明扼要,能够反应本课时教学的要点。本课时的板书如下:
抱同情
贝多芬
遇知音
月
得灵感
光
共命运
曲
这样的板书表现出了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学生很容易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已突破了教学难点。
第五篇:《月光曲》第二课时课堂实录
《月光曲》课堂实录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题目是 —— 生:(齐读课题)月——光——曲——
师:我想先来了解一下同学们的读书情况。同学认真思考:课文中提到几次弹奏曲子?哪一次弹奏的是月光曲?(指名读书)生:课文中提到了三次弹奏曲子。
师:那么这三次有什么不同呢?你发现了吗?
生:第一次是盲姑娘弹的,第二次和第三次都是贝多芬弹的。师:看来他是从演奏的对象这个角度进行归纳的。有不同的看法吗?
生:第一次盲姑娘演奏得不熟练,断断续续的,第二次贝多芬演奏得非常纯熟,第三次是贝多芬现场编的。
师:你的发现非常可贵,“现场编的”对于一个音乐家来说就叫“即兴创作”。相对于第三次的即兴创作来说,前两次和它还有什么不同呢?
师: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归纳一下这三次弹奏的不同之处到底是什么。(师生共同归纳,师板书:断断续续 琴声 弹奏同曲 即兴成)
师:三次弹奏又有什么联系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可以在书上批注勾划。(学生静静地自学五分钟左右之后,同桌相互交流一下看法)
生:第一次是因为贝多芬听到盲姑娘弹他的曲子,很好奇,所以走进茅屋给盲姑娘弹奏了一首,就是第二首曲子。
师:听你这样说,我有一个疑问。贝多芬是个大音乐家,他的曲子脍炙人口、广为流传,怎么会一听到有人演奏他的曲子就好奇呢?
师:从你们的发言中,我得到了这样的答案:好奇心使贝多芬走近茅屋;同情心使贝多芬走进了茅屋。兄妹俩到底说了什么能够如此打动这位大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对话,看看我们能够从中读懂什么。学生自由读)
生:我读懂了盲姑娘非常懂事。她哥哥说买不起入场券的时候,她就安慰哥哥,说自己不过是说说罢了,来减少哥哥的惭愧之情。
师:你也是个善解人意的姑娘。你不光读懂了盲姑娘的懂事,你还读懂了哥哥内心的愧疚。生:我读懂了盲姑娘非常热爱音乐。她说“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说明她对音乐充满了渴望。
师:感谢你带领我们走进了这个美丽姑娘的丰富的内心世界。我相信你也一定是个爱音乐的姑娘。
生:这段话还让我感觉到了哥哥的为难,因为他不能够满足妹妹的要求。我觉得生活对于他们来说太不公平了。师:在窘迫的生活面前,盲姑娘对生活的热爱和兄妹俩相互体谅、关怀就更显得珍贵。在这段对话中,没有说明妹妹怎么说,哥哥怎么说,但是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得到兄妹俩要表达的感情。请你们同位子两个人结成兄妹,不要提示语,直接读对话,体会人物的感情。(练习完毕,指名汇报,教师指导朗读)师:我来问问这位同学,妹妹是随便说说的吗?
生:不是,但是我必须要这样说。(为什么?)因为哥哥一直在努力赚钱,我如果再给哥哥压力的话,哥哥会受不了的。
师:(面向“哥哥”)你听到妹妹这样的表白,你是怎样的感受? 生:很欣慰。
师:读到这里,我发现你们已经和贝多芬一样被茅屋里的一切深深地打动了,这位音乐家走进茅屋,为兄妹俩弹奏了一曲。按理说,这个时候他已经满足了盲姑娘的愿望,为什么还要再演奏一曲呢?你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了吗?
生:(读盲姑娘的话——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从盲姑娘的话中,我听出来她能够判断出来的人是贝多芬,说明她是贝多芬的知音;所以贝多芬再弹曲子就不是给姑娘弹的,而是给知音弹的。师:你们读读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 弹得多纯熟啊!感情多深啊!您,您一定是贝多芬先生!)
师:也就是说,从演奏的技巧上看,他一定是贝多芬;然而他怎么又会来到这么贫穷的一个茅草屋中呢?此情此情,如果让你用一个词语表达出盲姑娘的心情,你会说—— 生:又惊又喜
(学生练习读,读出惊喜交加的感情)
师:贝多芬没有正面回答盲姑娘的话,他说:您爱听吗?我再给您弹一首曲子吧!”盲姑娘只是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贝多芬为什么要称呼她“您”,而不是“你”呢? 师:是呀,我们中国有这样一句古话“士为知己者死”,联系前面的课文来说,盲姑娘尽管看不见,家里穷,但是她那么爱音乐,那么向往和渴望音乐,而且懂音乐,对于这样的知音,贝多芬充满了敬重。(板书:感遇知音)说到这里,我还有一个疑问,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盲姑娘的问话,直接就去弹琴了,是不是显得他不礼貌啊? 师:也就是担心盲姑娘紧张。
生:我觉得是因为这是一个音乐家特有的表达的方式,他的情感只有通过琴键才能够更充分
地表达出来。
(学生接读第九自然段“一阵风把蜡烛„„按起琴键来。”)师:请你自己再来读读这个自然段,看看可以读懂什么? 生:这一段讲得是贝多芬弹琴的内容。师:也就是月光曲要表现的内容。
生:这一段写了大海的变化,我觉得这和贝多芬的心情有关系,他的心情就像这大海的波涛
一样久久不能平静。
师:课文一开始就说“这是一个传说”,什么叫传说? 生:就是民间流传的的故事,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
师:为什么这样一个传说可以流传一百多年呢?人们到底在流传着什么? 生:我认为在传颂着贝多芬这个人的品格,因为他同情、怜惜劳动人们。
师:他不愧为伟大的人民音乐家。贝多芬去世已经180多年了,但是他的作品至今盛演不衰,你们知道都有什么吗? 生:《欢乐颂》 生:《田园交响曲》 生:《命运交响曲》
师:他把美妙的音乐留给了我们,把美好的人格留给了我们,所以人们自然也就永永远远地
记住了他。据我一个去过欧洲的朋友讲,欧洲的很多国家、城市里都有贝多芬的雕像。看来人们是在用不同的方式纪念和表达对他的热爱。我们今天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们打算用怎样的方式使得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继续流传下去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