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医学概要(合集)

时间:2019-05-15 06:57: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案中医学概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案中医学概要》。

第一篇:教案中医学概要

绪 论

第八章 中 药 第一节 中药的基本知识

一、中药的采集

药材的采收应在有效成分含量最多的时节进行。

二、中药的炮制

(一)炮制的目的

1.清除杂质和非药用部位,使药物纯净,用量准确。2.消除或降低药物毒性、烈性或副作用。如乌头,巴豆。

3、增强药物疗效。如①蜜制—加强补益作用②姜制—加强止呕作用③酒制—通血脉散寒④醋制—入肝,理气止痛⑤盐水制—补肾。

4、改变药物的性能,更适合病情需要。如生地—凉血,熟地—补血,生何首乌—泻下通便,制何首乌—补肝肾。

5、矫臭矫味,利于服用。如紫河车漂去腥味,海藻昆布漂去咸味。

6、便于制剂和储藏。

7、引药入经。

(二)炮制的方法

1、修制 2水制 3火制 4水火共制

三、中药性能

中药的性能(药性):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

(一)四气五味

1、四气(四性):寒、热,温,凉四种药性。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属于寒性或凉性。

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属于温性或热性。

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的药物性属寒凉。

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的药物性属温热。

2、五味:酸、苦、甘、辛、咸五种药味。(淡附于甘,涩附于酸)

辛:能散能行。具有发散,行气,行血,开窍,化湿等作用。用于表证,气滞,血淤,窍闭神昏,湿浊内阻。甘:能补能缓,能和。有补益缓急和中的作用。用于虚证,胃不和,拘急疼痛等证。

酸:能收能涩。有收敛固涩的作用。用于虚汗,久泻,肺虚久咳,遗精滑精,遗尿等证。(滑脱证)

苦:能泻能燥。有清热泻火,泻下通便,降泻肺气,燥湿的作用。用于实热证,热结便秘,肺气上逆,湿证。咸:能软能下。有软坚散结和泻下作用。用于瘰疬,痰核,燥结便秘等。

淡:能渗能利。有渗湿利水作用。用于水肿小便不利。涩:收敛固涩。与酸味作用相似。辛散 酸敛 甘缓 咸软 苦泻 淡渗

(二)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指药物在人体内的作用趋势。

升浮药具有升阳,解表,祛风,散寒,催吐,开窍作用。沉降药具有清热泻火,泻下通便,降逆止呕,止咳平喘,利水渗湿等作用。

1、升降浮沉与病位病势的关系:选药时应顺病位,逆病势。

2、升降浮沉与药物性味质地的关系:

升浮药—多为辛甘味,性温热,多为质轻的花叶。(诸花皆升,旋覆独降)

沉降药—多为酸苦咸涩味,性寒凉,多为质重的根茎、种子、矿物及介壳类。

(三)归经

归经:药物对于人体某部位的选择性作用。

药性相同,归经不同,其治疗作用也往往不同。如苦寒的泻火药。

(四)有毒无毒

四、中药的用法

(一)配伍

配伍:按病情需要和药物特性,有选择地将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配合使用。

1、单行:仅用一味药治疗疾病。如独参汤。

2、相须:将两种以上功效类似的药合用,以增强原有功效。如大黄配芒硝能增加攻下泻热作用,石膏配知母能增强清热泻火作用。

3、相使:在性能功效有某些共性的药物相互配伍,以一药为主另一药为辅,能提高主药功效。如黄芪茯苓相配伍,茯苓 能提高黄芪补气利水的功效。

4、相畏: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半夏生南星畏生姜。

5、相杀: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如生姜能杀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

6、相恶:两药合用,一药能使另一药原有功效降低或丧失。如人参恶莱菔子。

7、相反:两药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副作用。如十八反和十九畏。

(二)禁忌

1、配伍禁忌:

(1)本草明言十八反,藻戟芫遂俱战草,半楼贝蔹及攻乌,诸参辛芍叛藜芦。(2)十九畏

硫磺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和荆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又忌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

2、妊娠禁忌:毒性较强或药性峻猛之药禁用,活血化淤 行气,攻下,温里中的部分药慎用。

3、服药禁忌(忌口):一般用药时应忌食生冷,辛热,油腻,腥膻等有刺激性的食物。蜜反生葱。

(三)剂量:一剂药中每味药物成人一日的用量,包括单味药物的成人一日量,方剂中各药的相对用量和制剂的实际服用量。

一般中药的常用内服剂量为5-10克,部分用量较大的为15-30克。

(四)煎服方法

1、煎药法:以砂锅为最佳器皿(其次为搪瓷制品或不锈钢),忌用铁锅等金属器皿。煎药前先用冷水浸泡半小时以上,水量以高出药面为宜。每剂药煎煮两次,药汁混匀后分两至三次服用。煎药一般宜先武火后温火。

①先煎:介壳类,矿物类应打碎先煎20分钟。如龟板,鳖甲,生石膏,磁石。

②后下:气味芳香,借挥发油取效的药物(解表药、行气药),应在一般药煎好前五分钟下锅,防有效成分挥发。如薄荷,砂仁。

③包煎:细小种子花粉及研末的矿物类药,应用布包好后再入锅。如车前子,旋覆花,滑石,蒲黄,五灵脂,灶心土。④另煎:某些贵重药物应切成小片先煎2-3小时,再兑入药液服用。如人参,西洋参,鹿茸。

⑤烊化:胶质,粘性大而且易溶的药物。如阿胶,鹿角胶。⑥冲服:贵重或不耐高热又难溶于水的药物。如朱砂,牛黄,琥珀。

2、服药法:内服汤药多宜温服,一般宜饭前服用。

第二节 常 用 中 药

一、解 表 药

功效:发散表邪,解除表证。适应证:外感风寒,风热表证。

使用注意:1.避免发汗太过,以免耗伤津液,损伤阳气,以微汗透彻为度.2.对于汗多,疮疡日久,淋证,失血者应慎用.3.不宜久煎,宜温服.4.因时,因地而宜.(一)辛温解表药

用于风寒表证,发汗作用较强,虚人慎用.1.麻黄(1)发汗力较强,用于外感风寒表实证,如麻黄汤.(2)蜜炙,加强平喘作用.(3)用于风水水肿(急性肾炎水肿).高血压者慎用.2.桂枝(1)发汗力较缓,表实无汗,表虚汗出都可用.3.荆芥(1)风寒,风热感冒均可用.(2)轻透力较强,能透疹消疮.4.防风(1)风寒,风热感冒均可用.(2)祛风力较强,既能祛风解表,又能祛风胜湿止痛 5.白芷:(1)治鼻渊的要药.(2)入阳明经,善治阳明头痛.牙痛.6.细辛(小毒)(1)温肺化饮,与干姜配伍应用.(2)细辛用量不过钱,过钱命相连.7.羌活:(1)入太阳经,善治太阳经头痛.(2)善治上半身风湿痹证.8.生姜: 呕家圣药” 晕车船可用生姜片贴内关穴.(二)辛凉解表药

1.薄荷: 薄荷,辛夷,苍耳子治疗鼻炎.2.桑叶:疏散风热力较强.3.菊花:平肝明目力较强.清热解毒用野菊花.4.柴胡(1)入少阳经.(2)疏肝解郁作用最常用.升阳举陷作用的药有:升麻,黄芪,柴胡,葛根.5.葛根:(1)治疗项背强痛(颈椎病)(2)消渴(3)止泻

二、清 热 药

功效:清解里热.适应证:里热证.分类: 清热泻火药,清热解毒药,清热燥湿药,清热凉血药.使用注意:(1)分清里热所在部位及性质.(2)药性多寒凉,易伤脾胃,脾胃虚弱者慎用.(一)清热泻火药:用于气分实热证.1.石膏:(1)外解气分实热,内清肺胃之火.(2)清热泻火力强.2.知母:(1)滋阴润燥力强.与黄柏配伍善清退相火.3.栀子:善清三焦之火而除烦.4.天花粉(栝楼根):生津力强,消渴多用.5.芦根(苇茎):清肺胃热力强.6.夏枯草:清肝火.(二)清热解毒药:用于各种热毒证.1.金银花(双花):疏散风热力较强.用于风热表证.如银翘散.2.连翘: 能消痈散结 疮家圣药” 3.蒲公英:治疗乳痈常用药.4.板蓝根,大青叶:流感预防用药.5.白头翁:治疗”热毒血痢”要药.6.鱼腥草:治疗”肺痈”要药.(三)清热燥湿药:用于湿热证及火热证.1.黄芩:(1)善清中上焦湿热。(2)善泻肺热。(3)治疗胎热胎动不安。

2.黄连:(1)善清中焦湿热,治疗湿热泻痢要药。(2)可清心,肝,胃火。善清心火。3.黄柏:(1)善清下焦湿热,(2)配伍知母,可以滋阴降火。

4.龙胆草:善泻肝胆之火,及下焦湿热。5.苦参:皮肤搔痒。

(四)清热凉血药:用于热入营血证。1.生地黄:(1)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之要药。2.玄参(元参)滋阴降火力较强。

3.赤芍,丹皮:“凉血不留淤,活血不妄行。”

(五)清虚热药:用于阴虚发热证。1.青蒿:善治疗夜热早凉。不宜久煎。2.地骨皮:善治骨蒸潮热。又能泻实热(肺)。

三、泻 下 药

功用:泻下通便,清热泻火,逐水退肿。适应证:便秘,胃肠积滞,实热内结,水肿停饮。分类:攻下药,润下药,峻下药

使用注意:1。作用峻猛者易伤正气及脾胃,年老体虚,脾胃虚弱,胎前产后及经期慎用。

2.严格炮制,控制用量,防止中毒,中病即止。

(一)攻下药:用于便秘,胃肠积滞,实热内结证。1.大黄:(1)(生用)治疗积滞便秘之要药。(2)不宜久煎。

2.芒硝(玄明粉,元明粉):(1)软坚泻下(2)装纱布袋后外敷,治疗乳痈初期。(3)冲服。3.番泻叶:开水泡服。

(二)润下药:用于肠燥便秘。

(三)峻下药:用于水肿,鼓胀,胸胁停饮。使用注意:(1)均有毒,醋制减毒性。

(2)控制用量,从小剂量用起,(小于1.5克)中病即止.(3)用于形证俱实者,久病孕产经期慎用.(4)多入丸散,早上空腹服用.四、祛风湿药

功用:祛除风寒湿邪,解除痹痛.适应证:痹证.使用注意(1)药性多辛温香燥,易耗伤阴血,故阴虚血亏者慎用.(2)可做成酒剂或丸剂,热痹禁用酒剂.1.独活:善治疗下半身风湿.2.威灵仙:其性善走,通行十二经脉,是风湿痹痛要药.3.白花蛇:搜风通络,治顽痹.4.防己:大苦寒,易伤胃气,伤肝肾.5.桑寄生(1)治疗肝肾不足之痹证.(2)治疗肝肾不足之胎动不安.6.木瓜:治疗筋脉拘挛常用药.7.秦艽:既退虚热又清湿热.五、芳香化湿药

功用:化湿运脾.适应证:脾为湿困证.使用注意(1)药性多辛温香燥,易耗气伤阴,故阴虚血燥,气 虚者慎用.(2)气味芳香,不宜久煎.1.藿香:(1)芳香化湿之要药

(2)藿香正气水稀释后治疗小儿痱子.2.厚朴:善行气散满,是”消除胀满之要药”.3.苍术(1)在内燥中焦之湿而健脾,在外祛风湿兼解表.(2)与补肝明目药配伍,治疗夜盲症.4.砂仁:温中,安胎.六、利水渗湿药

功效:通利水道,渗利水湿.适应证:小便不利,水肿,淋证,泄泻等.使用注意:本类药易耗伤津液,对阴亏津少,肾虚遗尿者慎用.1.茯苓:甘补淡渗,药性平和,补而不峻,利而不猛,既扶正又祛邪,寒热虚实皆可用。

茯神——安神。

2.泽泻:利水渗湿,兼能泄热。3.薏苡仁:排脓。4.滑石:包煎。

5.茵陈:治疗黄疸之要药。

6、治疗肝胆、泌尿结石:金钱草,鸡内金。

七、温 里 药

功效:温里散寒,温经止痛。

适应症:里寒证。使用注意:辛热燥烈,易耗伤津液,助火,故实热证,阴虚火旺,津血亏虚者忌用,孕妇及气候炎热时慎用。1.附子:回阳救逆首选药。上助心阳,中温脾阳,下补肾阳。2.干姜:温肺化饮,与细辛配伍。3吴茱萸:治疗寒凝肝脉诸痛证

八、理 气 药

功效:疏肝解郁,理气健脾,行气止痛。适应证:气滞或气逆证。

使用注意:辛温香燥,易耗气伤阴,故气阴不足者慎用。1.橘皮(陈皮):(1)善理肺脾气滞(2)治痰之要药。2.香附: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之要药。“妇科之主帅,女病之总司” 3.乌药:寒凝气滞之寒疝,痛经。

4.木香:理胃肠之气滞,治疗里急后重之要药。5.枳实:枳实速而枳壳缓。枳壳:行气宽中。

九、化痰止咳平喘药

功效:祛痰或止咳喘。适应证:痰证或咳喘证。

使用注意:(1)咳嗽兼咳血者,不宜用强烈有刺激的化痰药

(2)麻疹初起的咳嗽不宜用温性或收敛的止咳药,以免助热或影响麻疹透发。(3)肺虚久咳者,不可妄投宣散降泄之品,免伤肺气。

(一)化痰药

1.半夏:(1)治疗各种痰证,是治疗湿痰寒痰之要药(2)用于多种呕吐。2.桔梗:载药上行,引经入肺。

3.天南星:善治顽痰。胆南星:清化热痰。4.贝母:川贝—止咳多用。浙贝—散结多用。5.瓜蒌:宽胸散结,与薤白同用。

(二)止咳平喘药

1.杏仁:治疗咳喘之要药。

2.苏子:降气平喘。如三子养亲汤。3.款冬花:止咳力较强,用于多种咳嗽。紫菀:祛痰力较强。

4.百部:润肺,新久咳嗽均可用。杀虫。5.桑白皮:泻肺热,平喘。

十、止 血 药

功效:止血。适应证:出血证。

使用注意:凉血止血药,收敛止血药有留淤的弊端;出血兼有淤血者不宜单独使用。

1、蒲黄:收敛止血,活血化淤,用于各种出血证。蒲黄,五灵脂——失笑散。

2、三七(田七):用于各种出血证“伤科要药”。

3、地榆:善治下焦血热所致的出血。治疗烫伤常用药。

4、白及:收敛止血要药。生肌

5、艾叶:治疗下焦虚寒性出血。

6、大蓟:用于血热出血。

7、小蓟:善治尿血、血淋。

8、白茅根:凉血利尿。

十一、活血化瘀药

功效:活血化淤,通经止痛。适应证:淤血证。

使用注意:易耗血动血,月经过多,孕妇慎用。

1、川芎:(1)治疗头痛之要药

(2)上行头巅,下达血海,外彻皮毛,旁通四肢。

2、桃仁:活血作用较强。

红花:通经力较强,妇科常用。

3、延胡索(元胡,玄胡):气血淤滞之一身上下诸痛(肝郁气滞多用),尤善治疗胃痛痛经。

4、丹参:治疗冠心病,心绞痛首选药。

5、牛膝:补肝肾,引血下行。

6、益母草(坤草):妇产科要药。利水。

7、乳香:行气。

没药:活血。气味不佳,多外用。

十二、平肝熄风药

功效:平肝潜阳,熄风止痉。适应证:肝阳上亢或肝风内动证。

使用注意:药性寒凉的脾虚慢惊风者慎用,药性温燥的血虚阴伤者慎用。

1. 羚羊角:治疗肝风内动,惊痫抽搐之要药。清热力强,热极生风多用。

2. 石决明;凉肝,镇肝之要药。治疗目疾常用药。3. 代赭石:降逆。4. 天麻:治疗眩晕要药。

性平,惊痫抽搐无论寒热虚实皆可用。

5.钩藤(双钩):治疗肝风内动,惊痫抽搐之要药。6.全蝎(全虫):治疗顽固性偏正头痛。7.僵蚕(天虫):善治惊风,癫痫夹有痰热者。牵正散,治疗口眼歪斜。

十三、安 神 药

功效:安定神志。适应证:神志不安。

分类:

1、重镇安神药

2、养心安神药

使用注意:矿石类安神药易伤脾胃,应配伍健脾养胃药,不宜长期使用。入煎剂应打碎久煎。

1、朱砂:善治心火亢盛之心神不安,不可过服,防止汞中毒。

2、酸枣仁:养肝血、安心神,善治心肝血虚之心神不安。敛汗

3、远志:交通心肾、安定神志。

4、龙骨,牡蛎:平肝潜阳、收敛固涩(煅)。

5、磁石:聪耳(耳聋左磁丸)。

十四、收 涩 药

功效:收敛固涩。

适应证:滑脱不禁证(正气虚弱)。

分类:止汗、止咳、止泻,固精缩尿,止血、止带。使用注意:实邪未解者不宜用,以免闭门留寇。

1、五味子:止咳、止泻(四神丸),生津(生脉散)。

2、乌梅:止咳、止泻,安蛔。

3、肉豆蔻:温中止泻(五更泻—四神丸)。

4、乌贼骨(海螵蛸):抑酸止痛,治疗胃痛吐酸。

十五、补 益 药

功效:补益正气,增强体质,提高抗病能力。适应证:虚证(气、血、阴、阳)。使用注意:

1、补虚药多滋腻,应配伍健脾和胃药或行气药。

2、一般多入丸散或膏剂,入汤剂应久煎。

3、实邪病证不宜用,以免闭门留寇,身体健康者不宜滥用。

(一)补气药:补肺气益脾气。

1、人参:“益气养阴生津而补血”补气力强,善大补元气。

2、黄芪:补气升阳,用于内脏下垂证,固表止汗,利水消肿,托疮生肌。

3、白术:健脾燥湿力较强,安胎。

4、甘草(国老):治心气不足证(炙甘草汤),止咳化痰,止痛,调和药性,解毒。

5、山药(薯蓣):既补肺脾之气又益肺肾之阴,并能固涩肾精。

(二)补阳药:肾阳不足证。

1、补骨脂:止泻(四神丸)。

2、淫羊藿(仙灵脾):补阳力较强,治疗阳痿、宫冷不孕之要药。

3、杜仲:治疗肾虚腰疼之要药,安胎,降血压。

4、山茱萸:补肝肾之阴(六味地黄丸)。

5、肉苁蓉:润肠通便。

6、巴戟天:强筋骨。

7、续断(川断):续折伤力强。

(三)补血药:心肝血虚证。

1、熟地黄:补血要药(四物汤)。

2、当归:补血要药(四物汤),另能活血,调经,妇科常用。

3、白芍:养血柔肝止痛。

4、阿胶:补血止血。

5、何首乌:治疗须发早白,可以延缓衰老。

(四)补阴药:用于肺胃及肝肾阴虚证。

1、沙参:养肺胃之阴。

2、麦冬(麦门冬,寸冬):养肺胃之阴,清心。

3、枸杞:养肝肾之阴,明目。(杞菊地黄丸)。

4、龟甲(龟板):滋阴力较强,另能益肾健骨。

5、鳖甲:清虚热力较强,治阴虚发热之要药,另能软坚散结。

6、百合:养肺阴,清心安神。

7、女贞子:养肝肾之阴。

十六、开 窍 药

功效:醒神开窍。适应证:闭证。

使用注意:辛香走窜,为救急治标之品,只宜暂服,不宜久用。内服一般不入煎剂,只入丸散。

1、麝香:醒神开窍之要药,寒闭热闭均可用。

2、冰片:用于热闭,清热止痛(冰硼散)。

3、石菖蒲:化湿。

十七、消 食 药

功效:消积导滞促进消化。

适应证:食积不化,脾胃虚弱,消化不良。

1、山楂:消油腻肉食之积,降血压,降血脂。

2、神曲(陈曲):消米面之积。

3、麦芽:消米面薯蓣之积。回乳(炒)

4、莱菔子:除胀,降气。

5、鸡内金:各种食积,治疗泌尿肝胆结石。

第九章 方 剂 第一节 方剂的基本知识

一、方剂的组成及其变化

(一)组成原则

1.君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必不可少。2.臣药:①辅助君药治疗主病或主证②治疗兼病或兼证。3.佐药:①佐助②佐制③反佐。4.使药:①引经药②调和药。

(二)变化规律

1.增减药味(随证加减)2.改变配伍

如:麻黄(桂枝,杏仁)3.调整药量

如:小承气汤(大黄12克 厚朴6克 枳实9克)

厚朴三物汤(厚朴24克 枳实15克 大黄12克)4.变更剂型

二、方剂的剂型

(一)汤剂

(二)丸剂

(三)散剂

(四)膏剂

(五)丹剂

(六)酒剂

(七)冲剂

(八)片剂

(九)针剂

三、方剂与治法

第二节 常 用 方 剂

一、解表剂

麻黄汤

麻黄—发汗解表(力强),宣肺平喘 桂枝—发汗解表,温经散寒 杏仁—宣肺降气平喘 甘草—调和药性

桂枝汤

桂枝—发汗解表,温经散寒

白芍—敛阴止汗 一散一收,调和营卫生姜—发汗解表,止呕 大枣—益气补脾 甘草—调和药性

荆防败毒散

荆芥、防风—祛风解表 羌活、独活—祛风除湿解表 柴胡—疏散表邪 川芎—行气祛风、止痛 桔梗—宣肺

枳壳—降气 一宣一降,调畅气机 前胡—化痰 茯苓—渗湿 甘草—调和药性

银翘散

双花、连翘—辛凉透表,疏散风热 薄荷、牛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而利咽 荆芥穗、淡豆豉—发散表邪

芦根、竹叶—清热生津,利小便(竹叶)桔梗—宣肺利咽 生甘草—清热解毒

桑菊饮

桑叶、菊花—疏散上焦风热 薄荷—疏散风热

桔梗、杏仁—宣利肺气,止咳 连翘—疏散风热,清热解毒 芦根—清热生津 甘草—调和药性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黄9—宣肺平喘 石膏18—清热泻火,生津 杏仁—止咳平喘 甘草—调和药性

二、治风剂 川芎茶调散

川芎—祛风止痛,治头痛要药

羌活、白芷—祛风止痛(太阳,阳明)荆芥、防风、细辛、薄荷—祛风、止痛,利头目 清茶—清头目,泻火

独活寄生汤

独活—祛下焦风湿、止痛 秦艽、防风—祛风湿 肉桂—温里散寒,通利血脉 细辛—祛风散寒、止痛

桑寄生、杜仲、牛膝—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 当归、川芎、熟地、白芍(四物)—养血 人参、茯苓、甘草(四君子)—益气健脾

镇肝熄风汤

牛膝—引血不行、补肝肾 代赭石—平肝潜阳、降逆 生龙骨、生牡蛎—平肝潜阳

龟甲、玄参、天冬、白芍—滋阴养血柔肝、熄风 茵陈、川楝子、生麦芽—疏肝理气 甘草—调和药性

三、祛湿剂 藿香正气散

藿香—芳香化湿、解表 苏叶、白芷—发散风寒

半夏、陈皮、茯苓(二陈)—燥湿、健脾、和中 白术—健脾燥湿 厚朴、大腹皮—行气、化湿 桔梗—宣肺

甘草、生姜、大枣—调和营卫,调和药性

平胃散

苍术—燥湿健脾 厚朴—行气除胀 陈皮—理气健脾

甘草、生姜、大枣—调和药性

五苓散

泽泻—直达膀胱、利水渗湿 猪苓、茯苓—利水渗湿 白术—健脾、燥湿

桂枝—发散风寒、通阳化气行水

茵陈蒿汤

茵陈蒿—清利湿热、退黄

栀子—通泻三焦之火,使湿热从小便而出 大黄—泻热通便,使湿热从大便而出

八正散

扁蓄、瞿麦、木通,车前子,滑石、灯心草—利水通淋 栀子、大黄—泻热、使湿热从二便而出 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药性

四、清热剂

白虎汤 石膏—清热泻火,除烦止渴 知母—清热泻火,生津 甘草、粳米—和中,调药

清营汤

水牛角—清热凉血

生地、玄参、麦冬(增液汤)—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双花、连翘—辛凉透表,使营分邪热透转气分而解 黄连、竹叶—泻心火 丹参—凉血,散瘀

犀角地黄汤

水牛角—清热凉血

生地—清热凉血,养阴生津 芍药—养血敛阴,清热凉血 丹皮—清热凉血,活血

龙胆泻肝汤

龙胆草—清肝胆火,泄肝胆湿热 栀子、黄芩—清热泻火,清热燥湿

木通、车前子、泽泻—清热利湿,使湿热从小便而出 生地、当归—滋阴养血,防止苦燥伤阴 柴胡—疏肝利胆,防止肝胆之气被抑 甘草—调和药性

芍药汤

白芍—柔肝缓急止痛 黄芩、黄连—清中焦湿热 木香、槟榔—理气止痛

大黄—泻下通便 “通因通用” 当归—和血柔肝

肉桂—制约芩、连,大黄的苦寒之性 甘草—调和药性

青蒿鳖甲汤

鳖甲—滋阴退热 “有先入后出之妙,青蒿不能直入阴分,青蒿—清退虚热 有鳖甲领之入也,鳖甲不能独出阳分,有青蒿领之出也“ 生地—养阴清热 知母—滋阴降火 丹皮—清热凉血

五、和解剂 小柴胡汤

柴胡—辛凉,散少阳经之邪气 生姜、半夏—降逆止呕 人参、大枣—健脾益气 甘草—调和药性

逍遥散

柴胡—疏肝解郁

当归、白芍—养血敛阴柔肝

一散一清,黄芩—清热泻火 和解少阳 茯苓、白术、炙甘草—健脾益气 煨生姜、薄荷—行气解郁

半夏泻心汤

半夏—消痞散结,降逆止呕 干姜—温里散寒 黄芩、黄连—清热泻火 人参、大枣—健脾益气 甘草—调和药性

六 泻下剂 大承气汤

大黄—泻热通便 芒硝—软坚泻下 厚朴、枳实—行气散满除痞 麻子仁丸

麻子仁—润肠通便 杏仁—降气,润肠通便 白芍—养血敛阴 厚朴、枳实—行气散满 蜂蜜—润肠

七 消导剂 保和丸

山楂—消油腻食积 神曲—消面谷之积

实 燥 痞、满

莱菔子—消食,下气,除胀 陈皮、半夏—行气和胃止呕 茯苓—健脾

连翘子—清热,防食积化热

八 化痰止咳剂

二陈汤

半夏—燥湿化痰,止呕 陈皮—理气健脾化痰

茯苓—健脾渗湿,杜绝生痰之源 生姜—止呕,解半夏毒 乌梅—敛肺止咳 甘草—调和药性

止嗽散

紫菀、百部—润肺止咳 白前、桔梗—宣肺止咳 荆芥—祛风解表 陈皮—理气健脾化痰 甘草—化痰止咳,调和药性

九 温里剂 理中丸

干姜—温里散寒(中焦)人参—补中益气 白术—健脾燥湿 甘草—调和药性

四逆汤

附子—回阳救逆

干姜—回阳就逆 “附子无干姜不热” 甘草—调和药性

十 理气剂 柴胡疏肝散

柴胡—疏肝行气解郁 香附—疏肝理气 川芎—行气活血止痛 陈皮—理气健脾 芍药—养血,柔肝止痛 甘草—缓急止痛,调和药性

旋覆代赭汤

旋覆花—降气化痰 代赭石—降逆止呕 半夏、生姜—止呕,化痰

人参、大枣、甘草—健脾益气,扶正

十一 理血剂 血府逐瘀汤

桃仁、红花—活血化瘀

当归、生地、川芎、赤芍—活血化瘀 柴胡、枳壳—疏肝理气 牛膝—活血化瘀,引血下行 桔梗—引药上行 甘草—调和药性

补阳还五汤

黄芪—补气,气旺则血行

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活血化瘀 地龙—活血通络

小蓟饮子

小蓟、生地—凉血止血 藕节、蒲黄—凉血止血活血 滑石、竹叶、木通—清热利尿 栀子—泻三焦之火,导热下行 当归—养血,和血 甘草—调和药性

十二 补益剂 四君子汤

人参—益气健脾 白术—健脾燥湿 茯苓—健脾渗湿 甘草—调和药性

参苓白术散

人参、白术、茯苓—益气健脾,渗湿 山药、莲子、扁豆、薏苡仁—健脾止泻 砂仁—化湿,健脾

桔梗—载药上行,宣肺通调水道 甘草—调和药性

四物汤

熟地—养血滋阴 当归—养血调经

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 川芎—行气活血

归脾汤

人参、黄芪、白术—健脾益处 当归、龙眼肉—养血

酸枣仁、远志、茯神—养心安神 木香—理气健脾(补而不滞)生姜、大枣—健脾和胃 甘草—调和药性

六味地黄丸

熟地—滋补肾阴 山茱萸—滋阴肝肾

补肝、脾、肾之阴山药—健脾,固精 泽泻—泻肾火,防熟地之滋腻 丹皮—泻肝火,制约山茱萸之温性 茯苓—渗湿,健脾

肾气丸

“三泻”

渗湿浊,清虚热

“三补” 六味地黄丸—补肾阴

附子、桂枝—温补肾阳 “少火生气”

十三 安神剂 朱砂安神丸

朱砂—清泻心火,重镇安神 黄连—清泻心火 生地、当归—养血滋阴 甘草—调和药性

酸枣仁汤

酸枣仁—养肝血,安心神 川芎—行气,调和气机,调肝 茯苓—宁心安神 知母—滋阴降火 甘草—调和药性

十四 开窍剂

十五 固涩剂 玉屏风散

黄芪—补肺脾之气,固表止汗 白术—健脾益气 防风—祛风解表

四神丸

补骨脂—补肾阳、涩肠止泻 肉豆蔻—温脾阳、涩肠止泻

五味子—涩肠止泻 吴茱萸—温里散寒 大枣—补脾益气 生姜—温里散寒

金锁固精丸

沙苑子—补肾固精

芡实、莲子肉—固涩肾精,健脾 煅龙牡、莲须—涩精

完带汤

人参、白术、山药—健脾益气 苍术—燥湿健脾

陈皮—理气,健脾 “补而不滞” 车前子—利水渗湿 柴胡—疏肝理气 白芍—养血柔肝 芥穗—辛散升阳止带 甘草—调和药性

十六 驱虫剂 十七 痈疡剂 仙方活命饮

双花—清热解毒

当归、赤芍、乳香、没药、陈皮—活血,理气 防风、白芷—疏风解表,消肿散结

穿山甲、皂角刺—散结,消肿排脓 贝母、花粉—化痰散结 生甘草—清热解毒

芦根—清肺热 薏苡仁—清热排脓 冬瓜仁—化痰排脓 桃仁—活血化瘀

大黄牡丹皮汤

大黄—泻热,活血化瘀 桃仁—活血化瘀

芒硝—软坚散结,泻热通便 丹皮—清热,凉血,活血化瘀 冬瓜仁—排脓散结

第十章 针 灸 学 第一节 腧穴概述

一、腧穴的分类: 经穴,经外 奇穴,阿是穴(压痛点).二、腧穴的治疗作用:

近治作用,远治作用,特殊作用。

三、腧穴的体表定位

(一)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固定标志,活动标志.33

苇茎汤

(二)骨度折量定位法

1、前发际至后发际—12寸

2、胸剑联合至脐—8寸

3、脐到耻骨联合上缘—5寸

4、两乳头之间—8寸

5、肩胛骨内侧缘至后正中线—3寸

6、肘横纹至腕横纹—12寸

7、掴横纹至外踝尖—16寸

(三)指寸定位法

中指同身寸,拇指同身寸,横指同身寸.(四)简便取穴法

第二节 针灸法

电教(针刺操作,常用腧穴定位,拔罐法)实验(针刺练习,灸法操作,拔罐法操作及注意)

一、毫针刺法

(一)针具

1寸=2.5cm 2寸=5cm 毫针的结构:针尖,针身,针根,针柄,针尾.(二)针具的保存

(三)针刺前准备

消毒:针具,腧穴,医生手指.(四)毫针刺法

1.进针法:单手进针法,双手进针法,提捏进针法,舒张进针法.34 2.针刺的角度:直刺,斜刺,平刺.针刺的深度

3.得气(针感):酸麻重胀.行针:提插法,捻转法.4.针刺补泻手法.5.留针:一般30分钟左右.出针;用消毒的干棉球按压针孔.6.针刺注意事项

7.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

晕针,滞针,弯针,断针,血肿,刺伤脏器.五、灸 法

(一)灸法取材与作用

(二)常用灸法

1.艾炷灸:直接灸,间接灸.2.艾条灸:温和灸,雀啄灸.3.温针灸

(三)灸法的禁忌及注意事项

第三节 十 四 经 穴

(一)手太阴肺经

1、尺泽:调理肺气。

2、列缺:疏风宣肺。“头项寻列缺”

3、少商:醒脑开窍,清热利咽。

(二)手厥阴心包经

内关:宁心安神,宽胸理气,和胃降逆 “心胸内关应”

(三)手少阴心经

1、通里:通利舌窍。

2、神门:宁心安神。

(四)手阳明大肠经

1、合谷:疏风解表,通络止痛。“面口合谷收”

3、曲池:疏风清热,调和营卫。降血压

4、肩禺:治疗肩臂疼痛,上肢不遂。

5、迎香:宣肺疏风,通利鼻窍。

(五)手少阳三焦经

1、中渚:偏头痛,胁肋痛。

2、外关:祛风解表

3、翳风:祛风,聪耳开窍

(六)手太阳小肠经

1、少泽:清热利咽,通乳降逆。

2、后溪:清头明目,通络止痛。

3、听宫:聪耳开窍。

(七)足阳明胃经

1、地仓:

2、颊车:地仓透颊车,治疗口眼歪斜,流涎。

3、下关:牙痛

4、天枢:健脾和胃,调理肠腑。

“对胃肠道有双向良性调节作用”。

5、犊鼻:膝关节痛

6、足三里:健脾和胃,扶正培元。

保健强壮穴,“若要安,三里莫要干” “对胃肠道有双向良性调节作用”。

7、丰隆:健脾化痰,和胃降逆,降血压。“化痰要穴”

9、内庭:清泻胃火,理气止痛。

(八)足少阳胆经

1、听会:聪耳

2、阳白:治疗面瘫及眼睑下垂

3、风池:祛风解表

4、环跳:

5、阳陵泉:疏肝利胆,舒筋活络

(九)足太阳膀胱经

1、睛明:明目

2、肺俞:调理肺气,疏风解表

3、心俞:宁心安神,通经活络

4、膈俞:健脾和胃,止血

5、脾俞:健脾和胃

6、肾俞:补肾壮腰,培元固本

7、委中:强利腰膝

8、承山:痔疾常用穴。

9、至阴:灸法,治疗胎位不正。

(十)足太阴脾经

“腰背委中求”

1、隐白:补脾摄血

2、公孙:治疗脾胃疾病。

3、三阴交(肝、脾、肾):健脾和胃,补脾益胃,调经止带。

4、阴陵泉:健脾利湿,通经活络。

5、血海:理血调经,散风除湿。

(十一)足厥阴肝经 太冲:平肝潜阳,疏肝理气

(十二)足少阴肾经

1、涌泉:醒神开窍,安神定志

2、太溪:补肾益精,滋阴清热

(十三)任脉 1.中极:膀胱效穴。

2、关元:培元固本,补益下焦,治疗秘尿,生殖系统疾病

3、气海:同关元。保健强壮穴:关元,气海,足三里

4、神阙:回阳救逆

5、中脘:健脾和胃

6、膻中:宽胸理气,活血通络

(十四)督脉

1、命门:补肾强腰,培元固本

2、至阳:治疗肝胆疾病。

3、大椎:疏风解表,清热解毒 “退热要穴”

4、百会:息风醒脑,开窍镇静

5、人中(水沟):醒神开窍

三、经 外 奇 穴

1、太阳:治疗头痛

2、印堂:治疗头痛

3、四缝:治疗小儿疳积

4、十宣:醒神开窍

二、特定穴位的应用

(一)五输穴

指十二经脉肘膝以下井,荥,输,经,合五类腧穴的简称.“阳井金,阴井木”

(二)原穴与络穴

(三)俞穴与募穴 背俞穴,腹募穴.(四)郗穴

(五)八会穴

脏,腑,筋,脉,骨,髓,气,血.(六)下合穴 “合治内腑”

下篇 临床各科

第十一章 内科病证

一、感 冒

定义:感触风邪引起的临床以鼻塞流涕,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为特征的病。冬春季节多见。【病因病机】

1. 病因:风邪,时行病毒。2. 病机:肺卫功能失调。【辨证论治】

1.风寒感冒——荆防败毒散。2.风热感冒——银翘散.3.暑湿感冒——新加香薷饮。4。气虚感冒——参苏饮 【其他疗法】

常用中成药:感冒清热颗粒,双黄连,桑菊感冒片,通宣理肺片,羚羊感冒片。

二、咳 嗽

定义:六淫侵袭肺脏或脏腑功能失调,肺失宣肃所致。【病因病机】

1. 病因:外感风寒热燥邪,内伤脏腑。2. 病机:肺失宣肃。【辨证论治】

(一)外感咳嗽

1.风寒咳嗽——三拗汤合止嗽散。2.风热咳嗽——桑菊饮。3.风燥咳嗽——桑杏汤。

(二)内伤咳嗽

1.痰浊阻肺——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2.痰热郁肺——清金化痰汤。

3.肝火犯肺——黛蛤散合黄芩泻白散。4.肺阴亏虚——沙参麦冬汤。

【其他疗法】

常用中成药;急支糖浆。

三、肺 痈

定义:临床以咳嗽,胸痛,发热,咳吐腥臭浊痰为特征。【病因病机】

1. 病因:感受风邪,痰热素盛。2. 病机:热——痰——淤——痈 【辨证论治】

1. 初期——银翘散加减。2. 成痈期——千金苇茎汤 3. 溃脓期——加味桔梗汤。4. 恢复期——沙参清肺汤。

四、哮 证

定义:发作性痰鸣气喘疾病。【病因病机】

1. 病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体虚病后。2. 病机:宿痰内伏,遇感引发,痰随气升,阻塞气道。【辨证论治】

(一)发作期

1.寒哮——射干麻黄汤。2.热哮——定喘汤。3.风哮——华盖散加减。

(二)缓解期

1.肺虚——玉屏风散。2.脾虚——六君子汤。

3.肾虚——金匮肾气丸或七味都气丸。【预防护理】

避免接触刺激性气体及易导致过敏的灰尘,花粉,食物,药物及可疑物。

五、喘 证

定义: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为特征。【病因病机】

1. 病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失调,久病劳欲。2. 病机:肺肾功能失调。【辨证论治】

1. 风寒闭肺——麻黄汤加味 2. 痰热闭肺——麻杏甘石汤。

3. 痰浊阻肺——二陈汤合三子养亲弹。4. 水凌心肺——真武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5. 肺气虚——四君子汤加味

6. 肾气虚——七味都气丸合参蛤散加减。

七、心 悸

定义:病人自觉心中悸动不安,甚至不能自主。【病因病机】

1. 病因:心虚胆怯,心血不足,阴虚火旺,心阳不振,42 水饮凌心,痰淤阻络。

2.病机:心失所养。【辨证论治】

1. 心虚胆怯——安神定志丸。2. 心血不足——归脾汤。

3. 阴虚火旺——天王补心丹或朱砂安神丸。4. 心阳不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5. 水气凌心——苓桂术甘汤。6. 心血淤阻——桃仁红花煎。

八、胸 痹

定义:胸部憋闷,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病因病机】

1. 病因:寒邪内侵,情志失调,饮食不当,年迈体衰。2. 病机:心脉痹阻。【辨证论治】

1. 阴寒凝滞——栝楼薤白白酒汤。2. 气滞血淤——血府逐淤汤。3. 痰浊阻遏——栝楼薤白半夏汤。4. 心肾阴虚——左归饮。

5. 气阴两虚——生脉散合人参养营汤。6. 阳气虚衰——参附汤合右归饮。

十三、胃 痛

定义: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

【病因病机】

1. 病因:寒邪客胃,饮食伤胃,情志失调,脾胃虚弱。2. 病机:不通则痛,不荣则痛。【辨证论治】

1. 寒邪客胃——良附丸 2. 饮食积滞——保和丸 3. 肝气犯胃——柴胡疏肝散 4. 肝胃郁热——化肝煎

5. 淤血停滞——失笑散合丹参饮 6. 胃阴亏虚——一贯煎 7. 脾胃虚寒——黄芪建中汤

十五、泄 泻

定义: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病因病机】

1. 病因: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久病体虚。2. 病机:脾虚湿盛。【辨证论治】

1. 寒湿泄泻——藿香正气散,湿热泄泻——葛根芩连汤 2. 饮食所伤——保和丸 3. 肝气乘脾——痛泻要方 4. 脾胃虚弱——参苓白术散 5. 脾肾阳虚——四神丸

二十七、水 肿

定义:体内水液潴留,泛溢肌肤,引起眼睑,头面,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病因病机】

1. 病因;感受风邪肺失通调,水湿浸渍脾气受困,饮食劳倦伤及脾胃,湿郁化热三焦壅滞,房劳过度生育不节。2.病机:肺脾肾功能失调。【辨证论治】

(一)阳水

1.风水泛滥——越婢加术汤 2.水湿浸渍——五皮饮 3.湿热壅盛——疏凿饮子

(二)阴水

1.脾阳不运——实脾饮

2.肾阳衰微——济生肾气丸合真武汤

十二、内 伤 发 热

定义;气血阴阳亏虚,脏腑功能失调导致的发热。【病因病机】

1. 病因:阴精亏虚,中气不足,肝气郁结,淤血阻遏,湿郁发热。2.病机:脏腑功能失调,【辨证论治】

1. 阴虚发热——清骨散

2. 气虚发热——补中益气汤 3. 肝郁发热——丹栀逍遥散 4. 淤血发热——血府逐淤汤 5. 湿郁发热——三仁汤

第二篇:中医学概要绪论练习题

绪论

一、选择题

A1型题

1、奠定了中医学理论基础的著作是

A、《诸病源候论》B、《伤寒论》C、《金匮要略》D、《难经》E、《内经》

2、称之为“攻下派”的代笔医家是

A、刘完素B、叶天士C、李东垣D、张子和E、朱丹溪

3、《三因极—病症方论》的作者是

A、陈无泽B、张仲景C、秦越人D、巢元方E、钱乙

4、下列关于《本草纲目》的记述错误的是

A、将药物分16纲,60类B、其分类比林奈早157年C、载药365种

D、绘图1109幅E、历时27年、稿凡三易而成书

5、创立三焦辨证的医家是

A、叶天士B、吴鞠通C、吴又可D、王孟英E、薛生白

6、最先提出中西汇通的医家是

A、张锡纯B、唐容川C、王清任D、王孟英E、李时珍

B型题

A、唐代B、宋代C、元代D、明代E、清代

7、《千金要方》成书于

8、温病学理论完善于

A、《伤寒杂病论》 B、《针灸甲乙经》 C、《黄帝内经》D、《难经》E、《诸病源候论》

9、第一部病因病机和证候学专著是

10、理法方药完备,确立了辨证论治治则的著作是

X型题

11、“金元四大家”的学术观点有

A、“六气皆从火化” B、“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C、“内伤脾胃,百病有生”

D、“千般疢难,不越三条” E、“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12、“证”所反映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包括

A、发病的原因 B、病变的部位C、疾病的名称D、疾病的性质E、邪正盛衰的关系

二、名词解释

1、整体观念:

2、辨证论治:

3、同病异治:

4、异病同治:

三、填空题

1、《伤寒论》的作者是《难经》的作者是

2、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政府颁发的药典是《。

3、刘完素是““补土派”的代表医家是。

4、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5、吴又可提出“

第三篇:中医学教案(护本)

时间:2011年3月1日 第一周 内容:阴阳五行学说 要求:掌握阴阳五行概念

熟悉阴阳相互之间的关系及五行的生克关系

了解阴阳五行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重点:阴阳的概念及其相互的关系 难点: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授课方式:讲授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二)、阴阳特征

(三)、阴阳的普遍性、相关性、相对性、可分性

(四)、阴阳的相互关系

1、阴阳的对立制约

2、阴阳的互根互用

3、阴阳的消长平衡

4、阴阳的相互转化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一)、用阴阳归属人体组织结构

(二)、用阴阳概括生理功能

(三)、用阴阳说明病理变化

1、阴阳偏胜

2、阴阳偏衰

3、阴阳互损

4、阴阳转化

(四)、用阴阳来指导疾病的诊断

(五)、用阴阳来指导疾病的治疗

1、确定治疗原则

(1)、损其有余

(2)、补其不足

(3)、阴病治阳、阳病治阴

2、归纳药物的性能

(1)、归纳药性

(2)、分析五味

第二节 五行学说 一、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五行学说的概念

(二)、无形的特征

(三)、事物的五行归类

1、直接归类(取相比类法)

2、间接推演法(推演络绎法)

(四)、五行的生克关系

1、相生关系

2、相克关系

3、五行制化

4、相乘相侮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一)、解释生理现象

1、说明五脏的生理特征

2、阐释五脏的相互关系

(二)、解释病理传变

1、相生关系的传变

2、相克关系的传变

(三)、指导诊断疾病

(四)、指导临床治疗

课后作业: 中医理论中是怎样用阴阳来说明人体病理变化的?

时间:2011年3月8日 第二周 内容:中医学的正常人体观

要求:掌握五脏、六腑、奇恒之腑概念及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

熟悉五脏六腑系统联属

了解奇恒之腑的功能

重点:五脏、六腑、奇恒之腑概念及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 难点: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 授课方式:讲授

第一节

脏 腑 一、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联属

(一)、心

1、心得主要生理功能

(1)、心主血脉

(2)、心主神志

2、系统联属

(1)、心在志为喜

(2)、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3)、心在窍为舌

(4)、心在液为汗

(二)、肺

1、肺得主要生理功能

(1)、肺主气,司呼吸

(2)、主宣发和肃降

(3)、通调水道

(4)、朝百脉,主治节

2、系统联属

(1)、肺在志为悲忧

(2)、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3)、肺在窍为鼻

(4)、肺在液为涕

(三)、脾

1、脾主要生理功能

(1)、脾主运化

(2)、脾主统血

(3)、脾主升清

2、系统联属

(1)、脾在志为思

(2)、脾在体合肌肉,主四肢

(3)、脾在窍为口,其华在唇(4)、脾在液为涎

(四)、肝

1、肝主要生理功能

(1)、肝主疏泄

调畅气机

助脾运化

调节生殖功能

调达情志

(2)、肝藏血

2、系统联属

(1)、肝在志为怒

(2)、肝在体合筋

(3)、肝在窍为目

(4)、肝在在液为泪

(5)、肝主筋,其华在爪

(五)、肾

1、肾主要生理功能

(1)、肾主水

(2)、肾藏精,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合生殖。是机体物质代谢和生理功能的原动力

(3)、肾助纳气

2、系统联属

(1)、肾在志为恐

(2)、肾在体合骨

(3)、肾开窍为耳及前后二阴

(4)、肾在在液为唾

(5)、肾主骨生髓,其华在发 二、六腑的主要功能

(一)、胆

1、储存和排泄胆汁

2、主决断

(二)、胃

1、主受纳

2、主通降

(三)、小肠

1、主受盛和化物

2、主泌别清浊

(四)、大肠

1、传化糟粕

(五)、膀胱

1、贮藏尿液和排泄尿液

(六)、三焦

1、通行原气

2、运行水液

三、奇恒之腑的主要功能

(一)、脑

1、主宰生命及精神活动

2、主感觉运动

(二)、女子胞

1、主月经

2、主孕育胎儿

时间:2011年3月15日 第三周 内容:中医学的正常人体观

要求:掌握精、气、血、津液概念及生理功能

熟悉精、气、血、津液的生成、分布代谢及分类

了解精、气、血、津液的相互关系 重点:精、气、血、津液概念及生理功能 难点:精、气、血、津液的相互关系 授课方式:讲授

第二节

精、气、血、津液

一、精

(一)、概念

(二)、分类

1、先天之精

2、后天之精

3、脏腑之精

(三)、精的生成、分布、代谢

(四)、精的功能

二、气

(一)、概念

(二)、气的生成、分布、代谢

(三)、气的功能

1、推动作用

2、温煦作用

3、防御作用

4、故摄作用

5、气化作用

(四)、气的运动

1、气机的概念

2、气的运动形式

(五)、气的分布与分类

1、原气

2、宗气

3、营气

4、卫气

三、血

(一)、血的基本概念

(二)、血的生成(三)、血的功能

(四)、血的运行

四、津液

(一)、津液的基本概念

(二)、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

(三)、津液的功能

1、滋润濡养作用

2、化生血液

3、调节身体的阴阳平衡

4、排泄代谢产物

五、精、气、血、津液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精与气血的关系

(二)、气与血的关系

1、气为血之帅

(1)、气能生血

(2)、气能行血

(3)、气能摄血

2、血为气之母

(1)、血能生气

(2)、血能载气

(三)、气与津液的关系

1、气对津液的作用

(1)、气能生津

(2)、气能行津

(3)、气能摄津

2、津液对气的作用

(1)、津液能生气

(2)、津液能载气

(四)、血与津液的关系

时间:2011年3月22日 第四周 内容:病因病机

要求:掌握六淫的概念及致病特点 熟悉 病机

了解其他致病因素 重点:六淫的概念及致病特点 难点:病机 授课方式:讲授

第四章、病因病机

第一节、病 因

一、外感致病因素

(一)、六淫

1、风

(1)、风为阳邪,其性开泄

(2)、风性善行数变

(3)、风为百病之长

(4)、风性主动

2、寒

(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2)、寒性凝滞

(3)、寒主收引

(4)、寒性清澈

3、暑

(1)、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2)、暑性升散,易伤津耗气

(3)、暑易挟湿

4、湿

(1)、湿为阴邪,易伤阳气,阻滞气机

(2)、湿性粘滞

(3)、湿性重浊

(4)、湿性趋下

5、燥

(1)、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2)、燥易伤肺

6、火

(1)、火为阳邪,其性炎上

(2)、火易伤津耗气

(3)、火易生风动血

(4)、火热易致肿疡(5)、火易扰心神

(二)、疫疠

1、疫疠的致病特点

2、疫疠发生与流行因素

二、内伤致病因素

(一)、七情

(二)、饮食

(三)、劳役

三、其他致病因素

(一)、外伤

(二)、冻伤

(三)、虫兽伤

(四)、烧伤

四、可致病的病理产物

(一)、痰饮

(二)、瘀血

(三)、结石

第二节、病

一、正邪相争

(一)、正邪相争与发病

(二)、正邪盛衰与病邪出入

(三)、正邪盛衰与虚实变化

(四)、正邪盛衰与疾病转归

二、阴阳失调

(一)、阴阳失调与发病

(二)、阴阳盛衰与寒热变化

(三)、阴阳盛衰与疾病转归

三、气机的失常

(一)、气滞

(二)、气逆

(三)、气陷

(四)、气闭

(五)、气脱

机 时间:2011年3月29日 第五周 内容:辩证:八钢辩证 脏腑辨证 要求:掌握八钢辩证、脏腑辨证概念

熟悉八钢辩证内容、脏腑病辨证证型

了解八钢之间的关系、脏腑病证候 重点:八钢辩证、脏腑辨证概念 难点:脏腑病辨证 授课方式:讲授

第六章 辩 证

第一节 八纲辨证

一、表 里

(一)、表证

(二)、里证

(三)、表证里证的关系

二、寒 热

(一)、寒证

(二)、热证

(三)、寒证热证的鉴别

(四)、寒证热证的关系

三、虚 实

(一)、虚证

(二)、实证

(三)、虚证实证的关系

四、阴 阳

(一)、阴证与阳证

(二)、亡阴证与亡阳证 五、八钢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脏腑辨证

一、脏腑辨证概念

二、脏腑病辩证

(一)、心与小肠病辩证

1、心气虚、心阳虚

2、心血虚、心阴虚

3、心火炽盛

4、心脉瘀阻

5、痰迷心窍

6、痰火扰心

7、小肠实热

(二)、肺与大肠病辩证

1、肺气虚

2、肺阴虚

3、风寒束肺

4、风热犯肺

5、燥邪犯肺

6、痰热壅肺

7、痰湿阻肺

8、大肠湿热

9、大肠液亏

10、大肠结热

(三)、脾与胃病辩证

1、脾气虚

2、脾阳虚

3、脾气下陷

4、脾不统血

5、寒湿困脾

6、湿热蘊脾

7、胃阴虚

8、胃火炽盛

9、食滞胃脘

10、胃阴虚

11、肝气犯胃

时间:2011年4月5日 第六周 内容:辩证: 脏腑辨证 要求:掌握卫气营血辩证概念

熟悉脏腑肝与肾病辨证证型及卫气营血辩证的适用病

了解脏腑肝与肾病证候及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证候 重点:卫气营血辨证概念

难点:脏腑肝与肾病证侯、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证候 授课方式:讲授

二、脏腑病辨证

(四)、肝与胆病辩证

1、肝气郁结

2、肝火上炎

3、肝血虚

4、肝阴虚

5、肝阳上亢

6、肝风内动

(1)、肝阳化风

(2)、热极生风

(3)、血虚生风

7、肝胆湿热

8、寒凝肝脉

9、胆郁痰扰

(五)、肾郁膀胱病辩证

1、肾阳虚

2、肾阴虚

3、肾气不固

4、肾虚水泛

5、肾不纳气

6、肾精不足

7、膀胱湿热

第三节 卫气营血辩证

一、卫分证

(一)、概念

(二)、证候

二、气分证

(一)、概念

(二)、证候

1、气分大热

2、热结肠道

三、营分证

(一)、概念

(二)、证候

1、热伤营阴

2、热入心包

四、血分证

(一)、概念

(二)、证候

1、血热妄行

2、肝热动风

3、血热伤阴

时间:2011年4月12日 第七周

内容:第七章 防治原则与治法 第八章 中药

要求:掌握治病求本、正治、反治概念及四气五味概念,中药分类及常用中药功效

熟悉中医防治原则,中药配伍关系

了解中医治法,常用中药用法、剂量

重点:掌握治病求本、正治、反治概念及四气五味概念,中药分类及常用中药功效

难点:中药分类及常用中药功效 授课方式:讲授

第七章 防治原则与治法

第一节 防治原则

一、预防为主

(一)、未病先防

(二)、既病防变

二、治病求本

(一)、正治与反治

(二)、标本缓急

三、调整阴阳

(一)、损其有余

(二)、不其偏衰

四、扶正祛邪

五、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六、因人、因地、因时制宜

第二节 治 法

一、汗法

二、吐法

三、下发

四、和法

五、温法

六、清法

七、消法

八、补法

第八章 中 药

第一节 中药的基本知识

一、中药的性能

(一)、四气(二)、五味

(三)、升降沉浮

(四)、归经

(五)、毒性

二、中药的用法

(一)、配伍

(二)、禁忌

(三)、中药用量

(四)、中药的煎服法

第二节 中药分类及常用中药

一、解表药

(一)、辛温解表

麻黄 桂枝

(二)、辛凉解表

柴胡 薄荷

二、祛风湿药

独活 秦艽

三、祛湿药

茯苓 茵陈

四、清热药

银花 蒲公英 黄芩

五、消导药

山楂 鸡内金

六、泻下药

大黄

七、化痰止咳平喘药

贝母 半夏 杏仁

八、温里药

附子 干姜

九、理气药

陈皮 枳实

十、理血药

川芎 三七

十一、补益药

人参 黄芪 熟地、十二、固摄药

五味子 乌梅 山茱萸

十三、平肝熄风

天麻 钩藤

十四、安神药

酸枣仁 远志

黄连当归 黄柏 沙参 麦冬鹿茸

时间:2011年4月17日 第八周 内容:第九章 方剂 第十章 中医内科

要求:掌握常用方剂主治、组成,掌握感冒的辨证论治 熟悉方剂分类,熟悉感冒的病因病机

了解方剂的基本知识

重点:常用方剂主治、组成及感冒的辨证论治 难点:常用方剂主治、组成及感冒的辨证论治 授课方式:讲授

第九章

方 剂

一、解表剂

银翘散

二、治风剂

天麻钩藤饮

三、祛湿剂

五苓散

四、清热剂

五味消毒饮

五、温里剂

理中丸

六、补益剂

四君子汤 四物汤 六味地黄汤

第十章

中医内科

第一节 感 冒

一、概述

二、病因病机

(一)、外感邪气

(二)、卫外不固

三、辨证论治

(一)、外感风寒

1、证候:恶寒发热,头痛无汗,鼻塞流清涕,喉痒,咳嗽,吐痰

清稀,舌苔薄白,脉浮紧。

2、分析(略)

3、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4、方药:荆防败毒散

(二)、外感风热

1、证候:发热,微恶风,或有汗出,头痛,咳嗽吐黄痰,口干,咽喉红肿疼痛,舌苔薄白微黄,脉浮数。

2、分析(略)

3、治法:辛凉解表

4、方药:银翘散

(三)、外感暑湿

1、证候:发热,微恶风,有汗不解,头重痛,肢体酸重疼痛,咳

嗽吐粘痰,鼻流浊涕,心烦,渴不多饮,胸闷泛恶,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濡数口干,咽喉红肿疼痛,舌苔薄白微黄,脉浮数。

2、分析(略)

3、治法:解表清暑,芳香化湿

4、方药:新加香薷饮

(四)、气虚感冒

1、证候:恶寒发热,热势不胜,头痛鼻赛,咳嗽吐白痰,倦怠无

力,气短懒言,舌淡苔白,脉浮无力。

2、分析(略)

3、治法:益气解表

4、方药:参苏饮

(五)、阴虚感冒

1、证候:发热微恶寒,无汗或有汗,头痛头晕,干咳少痰,心烦

口渴,手足心热,舌红,脉细数。

2、分析(略)

3、治法:滋阴解表

4、方药:加减葳蕤汤

《中 医 学》

年级专业:学年学期:主讲教师:张绍梅所在单位:吉大医学院

教 案

2008护理本科1、2、2010-2011第二学期

班 3

第四篇:中医学心得体会

中医学心得体会

中医学心得体会1

不知不觉已经在附一实习结束,这也是我在大学四年来,第一次真正的上临床,对于我来说,一切都是那么新鲜,离开了枯糙的书本,面对着的是活生生的病人,而我也充当了一回冒牌的实习医生。 在我们下科之前经过简单的培训,可是这些培训对于我们从来都没有接触过临床工作的我们,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适应和学习很多东西。我把在中医内科学习的心得总结如下:

1、继承创新文明务实。

校训短短的八个字,就是出入校门前永远的记忆,所需继承的太多太多,前辈们的精神,乃重中之重,而后才是思维方式,最后才是药房等等,创新,思维方式与药剂的创新,文明,谦而有理,务实,踏踏实实,无论做哪一行,哪一业,做好脚下,我觉得这八个字不光是运用在学习医学,在各行各业中,都应该有这种精神,前辈们一步步辛勤的走下的路,我们应该走的更加辉煌。如此一来,这大学,也算得上并未白上了。

2、医人医心。

现如今太多病从心起,我们只能医人的躯壳,医人心,却是另一项浩瀚渺茫的工程,在这段时间的学习中,我不断的在思考这一问题,如何医人心?以佛心观人,人人为佛,以魔心观人,人人为魔,花开生两面,佛魔一念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最终的答案,是以自性悟本真。自己要做一个榜样,不是时代,历史的榜样,而是自己的榜样,做好自己,自然会有人来拜访你,你由着他拜访,给他提点,解惑,自然能够医人心结,路还很长,无论是否从医,应有一颗医者之心。

3、目标。

在医院实习的同学很多,有很多同学都有考研的打算,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好好的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对于我来说,是把实习放在首位的,毕竟只有那么一次,时间是那么的珍贵,岂能浪费,正因为这样我下定决心一定在实习期间好好锻炼自己,无论自己今后是否从医,都要在学习的道路上打下坚实的基础,以应对日后生活中出现的各种困难。在实习期间订个目标很重要,没有目标,我们就没有进取的方向,而我的目标是:在实习过程中培养自己临床思维、掌握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掌握各项临床操作技术、掌握各项急诊的处理,能中西医结合治疗一些杂病。定下目标之后,就向着目标努力,有目标的做事情比毫无目的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4、适应。

医院的.学习和课堂学习不同,刚刚实习的同学可能很深有体会,没有课室,没有教材,没有作业,没有考试。我刚开始也晕了,感觉自己太多东西不会了,又有太多的活儿等着我们去做了。

我认为:边干边学,干就是学。既然在临床学习就是应该是“实践第一”,它意味着你要去干有关诊断、抢救、观察、治疗一切大大小小的事情,在科里绝大多数时间是在干活,而不是在看书,这就需要我们去适应在临床上的学习方式,并不是像有些同学说的一样,在病房工作又忙又累,啥都学不到,其实这是方法不得当。我的适应方法是,看书结合临床,上班看病,下班看书;比如来了一个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我会先把类风湿关节炎这章看一遍,掌握其诊疗规范标准,然后再观察类风湿关节炎病人的情况,对照书本,书本—实践—书本—再实践。事先看书可以指导你的临床实践,事后看书可以对你的临床实践予以校正、补充和深化。对于我们这些初出校门的实习生,在学校里看书是为了学习,而在临床工作中看书则是为了实践。

中医学心得体会2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间惠文实训即将告一段落。

在来惠文之前,以为二十几天会很漫长,现在想想仿佛昨日刚到!虽在这里待了不到一月,但是惠文对我的影响却是与日俱增。刚来惠文时,我有些许的不适应。

但是当我逐渐进入状态后,我的那些不适应也渐渐消失。在这里收获的不仅仅是技术,更重要的是许多无形的财富。那么在惠文我学到了什么呢?在来惠文前,我不知道自己所学专业是干什么的,自己将来要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但在这里惠文让我找到了答案。以前只是听说过所谓的'职业素养,在这里我又进一步了解了什么是职业素养。最重要的是,惠文让我体会到了员工管理制度。让我体会到作为公司的一名员工应尽的义务和职责。在学校学的知识很凌乱,然而在这里让知识得到提炼和升华。

惠文的工程师是一流。我们来这里的首要目标就是学习专业技能,完成实训任务。负责教授我们任务的惠文工程师所展现出的技术能力使我们大开眼界,我们所学的,所知的简直是不足一提。惠文的工程师不仅有熟练的操作技能,更具有对工作的兢兢业业,对学生的孜孜不倦。

沟通是团结之本。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助、彼此的沟通,也让我们明白到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和如何处理团队成员间的关系。不言而喻,一个好的团队是每个人、每个企业成功的基础。一个人是无法脱离集体而存在的,所以,这就要求我们要有一个好的团队,来帮助我们,和我们一起成长,直至成功。

时间过得真快,转眼间实训就要结束了,还是有些不舍的。这段时间是忙碌的,在忙碌中找到自己,找到自己的价值,找到自己的不足。在忙忙碌碌工作和学习生活中,体会到作为小职员的艰辛。在实训中我们不仅要学习技能还要学习交际。人终究是社会的人,走向社会就必须融入社会。对于还是学生的我们,没有社会经验,很多东西还不了解,而这次实训给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学到了在学校学不到的知识。这次实训对我以后不管是学习还是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我想这应该是一种动力,让我更加努力。

最后非常感谢我们的学校和惠文实训基地给了我们这次实训的机会。还要感谢督导以及教我们的老师,人生只不过是惊鸿而已,努力做好才不枉此生。奋斗吧!

中医学心得体会3

提起这个笔呀,心里不知道怎么回事,有无限的感慨说不出来。

中医呀,是个好东西,值得用一生的时间去领悟的。

现在的人呀,有点浮,真的,不是用真心去做事的,

有时候,我也想呀想,难道制度和人性化是对立而不能容纳彼此的吗,

后来我觉得不是这样的,静下心来想一想吧,

我都不知道怎么来说了,每天的物欲横流,(我写的不好,有好多词,可到了嘴边却想不起来)

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用心去体会这句话吧,

我觉得中医的阴阳思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无处不在,用在什么地方它都是合适的,

在我的思想中,在我学中医的过程中,我总觉得,阴阳是平衡的,但应以阴为本,现在社会提倡以人为本,有好多例子,我却一下举不出来,比如说一个家庭,一个男的和一个女的就组成一个家了,在这个家里,男为阳,女为阴,男的在外面干活挣钱养家,女的在家里整理内务,使男的在外面更能安心的工作,这不体现了阳在外阴之使也,阴在内阳之守也吗,阴阳互相融合,互相转化,才能家庭和睦,其乐容容呀。男的过一段时间要回家吧,这其实就是阴阳互相转化的过程,但要是男的长年在外打工,不回家,也不给家里寄钱的话,这就说明这个家的阴阳失去转化,阴不能生阳,阳又不能化阴了,那这个家,我看是用不了多长时间了,因为阴阳不能互化的.情况下,这个家就完了。

还有一个就是在一个家庭里,以阴为本,就是以女人为本了。我们生活中,大多数情况是这样的,家里的男的死亡或出事了,只要有女人在,那这个家还是个家,但如果一但是女的没了的话,那这个家很快就散了,变成另外一个家了。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但我觉得是这样的,这里不要讨论那些特别的例子,大部分情况都是这样的。

还有一个问题这是我觉得,怎么说呢,就是伤阴比伤阳厉害,伤阳吧,一般像感冒呀,它本身就是一个阳气被郁的一个症状,如果本身阳气盛而阳被郁的话,那就是太阳伤寒之类的了,会有发热之类的,如果本身阳气不盛的话,就是身体不是太好,像书生一类的人,那就会成为太阳中风之类的了,出汗,还发热。但都还过的去,这种病不是太厉害(相比伤阴之类的),那伤阴我在生活中见到的就如中暑之类的,因为暑为阳邪,阳邪盛则伤本阴,病人就会出现混身大汗淋漓,这个时候病人就很危险了,因为体内血汗为阴,而随着阴的流失,那阳气失去依附的载体阴液,阳气就会很快消散的,所以中暑的病人很危险的,像一些休克呀之类的。现在西医来的还是快一点,马上输液,补充体液,在某些方面我觉得西医还是很好的,像外科呀,输液呀之类的,西医比中医来的快。

我是自学中医的,我觉得中医好,它是对病人一个整体的,全面的一种分析,在中医治法里面有“理、法、方、药”四个方面。

理自然就是对病人发病的过程,病人发病的机理等,都要有合理的一种分析,运用阴阳的思路,去看谁轻谁重,也就是中医上说的,重则治标,轻则治本,或标本同治的一个道理。

法,在这里我觉得除了中医上一般的“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大法能灵活运用之外,还要能够能灵活运用一些其它的方法,如外用的,如熏、洗等和针法等等,要灵活多变,要法无定法,药无定药,那才是医者最高水平。

中医学心得体会4

第一次是在内科门诊与中医老教授抄方学习,让我受益匪浅。我经常与肾病的中医专家王荣欣老师谈论中医的各种学术问题。我们畅所欲言,我的很多问题也得到了解决。最后我们既是师生,又是好友。她常借我买的一些书看,我也经常到她的门诊去听她看完书后的体会,我就能比拟和我看完书后的体会有何不同。那三周和后来的几次拜访是我学到东西最多的时间。

后来就是连续的病房实习。那时我深刻体会到这些医生对中医知识的缺乏。我有时问自己:“这是中医院吗?”因为他们看病治疗几乎都是以西药为主。中药只是补一补正气,提高一下免疫力之类的,根本不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他们还含笑而说:“周四是开大方的日子。”而开一些很大的方,很多味药,价格也很高。不仅如此,他们还让学生开这些方,“看着差不多就行”就下医嘱了。偶尔有时候会改方,但原因竟然是学生开的某几味药太廉价,换几个差不多成效的而价格高一些的药。难道这就是我将来要工作的我们中国的中医院的情况吗?

在神经二病房的时候,我的同学因没在带教老师陪同下去与患者交流而被主任痛骂。他只是想去补充收集一下老师没有收集完整的中医四诊资料而已。

学校要求我们要写16篇临床病历。我虽然觉得抄这些病历几乎提高不了自身的什么修为,但还是决定硬着头皮抄两篇交差。还没等下笔就被主任痛骂,说些什么这是患者的隐私,不能让你抄之类的。看来她对我印象不怎么样。骂得好!我本就觉得这是浪费我时间,不抄了。

当我要转到普外实习的时候,我终于忍不住了。我断然回绝了医院的安排,自己去找了内科门诊的主任———大连治脾胃病最有名的中医—李吉彦教授。他平时是不带学生的。但看到我的诚意,又经我跟科教那边多方协谈,他终于同意了。我终于感觉到我开始学中医了。他先看一个患者,写方,递给我,我抄,我再重新看一遍那个患者(这时他看另一个患者),望,闻,问,切,自己来一遍,再自己开个方,跟老师的比一下。幸亏老师看得很慢,我有足够时间做这些。当抄了差不多一个月的方,我渐渐明白了这位老师的思路和用方习惯,我也向他提出了一些见解,有些也被他采纳了。我感觉我突然进步了很多,心里有股说不出的喜悦。

传统中医,很多人很奇怪,这是什么科室,一般医院似乎好似都没这个科室的。是的.,好似只有在我们医院才有。虽然省人是中医院,但其实根本上已经西化了吧。为了保存,或者说是特色,或者说是应付检查,设立了这么个科室,治疗疾病时,保存中医传统特色,辨证论治。确实,在这里感受到了比在其他任何一个科室都要浓郁的中医气氛,也只有在这里有这种气氛吧。这里的病人在治疗上首选是中药治疗,不得不成认,主任开得方是在是好,很多西医无法诊断的疾病,在这里都得到很好的解决。但也不得不否认,传统病房给我感觉,像是个养老院,很多老人常年累月住在这里不肯走,有些是绝症患者,在这里等待那天。

这三周,真的是很好的休息了下,实在是太闲了,跟之前的科室打仗似的工作状态比起来。我跟的这个带教因为一些个人的原因这几周都没有收病人,我就只好守着手上这两三个少的可怜的病人。还好其他组的老师有收病人,可以学习学习。在这里,闲也有闲的好处,赶上专业认证的关口,非常多的考试和培训,正好趁这三周好好看了看书,充实了这几周都没有收病人,我就只好守着手上这两三个少的可怜的病人。还好其他组的老师有收病人,可以学习学习。在这里,闲也有闲的好处,赶上专业认证的关口,非常多的考试和培训,正好趁这三周好好看了看书,充实了下理论根底。其实我们一直在抱怨说考试太多,培训太多,还让不让我们好好实习?其实仔细想一下,这样也很好,理论知识的强化对上临床的我们是很有必要的,此外,我们还有很多临床技能方面的培训,突然觉得自己能在这里实习,是多么幸运,不能再这么一次次的应付,应该认真对待!

这个科室实习完毕,就意味我要正式开始大内科的轮转了。后面的安排是呼吸内科,心内科,肾内科,内分泌科,过年,消化内科,神经内科,急诊科。真正充实忙碌,真正要认真学习的时候来了,终于要来了。前两天心内科的病例讨论,着实让我着急了一把,对于那个讨论的病例,我是如此的一头雾水,太久没看西内了,什么心梗、心绞痛,稳定型不稳定型,诊断鉴别诊断,评级等,居然一窍不通,真的真的觉得好难过,觉得自己要学习的东西真的还好多好多。一定要好好认真的血,不喜欢那种一无所知,不知所措的感觉。

中医学心得体会5

学校组织的中医实习,这次的中医实习,我主要在针灸理疗科实习一个月,包括按摩室一星期,到明天为止就圆满结束,我在这个科室学到了很多东西,主要是因为动手机会很多,尤其是在主任开会老师不在的情况下,也认识了很多病患和很多性格很好的家属。

寒假的中医实习,我在按摩室学会了颈椎病,腰椎病的推拿按摩治疗手法,而且病人都很喜欢我的治疗,出科后还有病人说我的手法好,这点我不自夸,今天指导医师还说我在的时候人气很旺,好多病患都来治疗,不过我出科后好像病患就少了很多,这是实情,也是我的骄傲。

中医实习期间,我学会了拔针,这是来针灸科之后第一学的,而穴位注射,这个其实还有一个小插曲,从按摩室来到针灸这边的.第一天,我看到他们给病人穴位注射觉得好神奇,指导医师叫我动手,我怕,好不容易鼓起勇气说我来病人却说不要我来打,指导医师二话不说一步一步教我,很完美,第二针就是我自己完全给病人注射了,一直到现在。扎针还是有难度,因为不好找穴位,偏瘫患者根据病人病情需要调整穴位,从头至脚:百会,印堂,水沟,地仓,承浆,。廉泉,角孙,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中渚,血海,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太溪,解溪,行间,一路往下。期间还有三伏贴,这是一种防病的方法,在三伏天给病人或者一些无大碍的人的特殊穴位上贴上贴伏,很管用。

在还没参加中药实习的时候,我就学过拔罐,现在只是复习外加熟悉,就在病人需要的时候给病人拔罐,有时候也走罐,闪罐,刮痧,还学习了放血治疗,这个是刚学的,指导医师不在自己给病人放血,现在想起来应该早点上手。因为病人的一句:我相信你,我就二话不说给病人治疗了,还有什么话语比起这个更振奋人心的呢?这是病人对自己的肯定,所以坚决不能让病人失望,也要对得起自己的这次中医实习。

寒假的中医实习,我学会了很多知识,都是在课堂书本上所学不到的,对一些病情的临床反应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积累了一定的社会经验。总而言之,是一次难忘的实习经历。

中医学心得体会6

现在很多人学经典是带着一种批评的眼光来学,觉得经典这也不科学,那也不科学,你比经典都高明了,那你还学什么经典呢?你以一种抵触的情绪,认为经典过时了,那你怎么学得进经典?所以,学经典这个态度很重要,你必须完全地相信它,接受它,然后再思考怎么按照经典的思想去奉行。只有这样,经典才学得进,只有这样,你才会有收获。经典经过了那么长时间的考验,那么多人依靠经典成了名医,你有什么担心呢?所以,对于经典完全地可以信受奉行。这里为什么要提出这个条件和素质呢?因为它太重要了。不具备这个条件,经典的学习整个就成了障碍。记得在读《本草纲目》的时候,谈到白术这一条时,李时珍引了张锐《鸡峰备急方》的一则案例:“察见牙齿日长,渐至难食,名曰髓溢病。用白术煎汤,漱服即愈。”大家看到这个案例,你的第一感觉是什么呢?我想很多人会不相信。牙齿长到一定程度就定型了,怎么会越长越长,以致进食都困难呢?这太离谱了。即便有这个髓溢病,牙齿那么坚硬的东西,怎么用白术漱漱口就能缩回去呢?简直太不科学了。

但,我不这么想,我首先是相信它,然后,再来思考它的.道理。首先,这个病名很有意思。牙齿为骨之余,由肾所主。肾主骨生髓,骨与髓乃是异名同类的东西。牙齿日长,就好像是髓满了在往外溢一样,所以,叫做髓溢病。现在要考虑的是这个牙齿为什么会日渐长长?髓为什么会往外溢?这一定是约束骨、髓的这个系统出了问题。骨、髓由肾所主,肾为水藏,故骨髓亦属水类,明白了这层关系,就知道对骨、髓的约束功能是由土系统来完成的,这亦是前面所讲的土克水。现在土系统出了问题,土虚了,当然就会发生水溢,当然就会发生髓溢。髓溢了,牙齿自然会日渐变长。这个道理明白了,用白术来补土制水,控制髓溢,就是十分简单的事了。这是我对髓溢病及其治疗的思考过程。去年接治一位跟骨骨刺的患者,患者的双跟都有骨刺,疼痛厉害,以致足跟不敢落地,要踮起脚来走路,所以,生活感到很困难。我按常规的思路,用了补肾的方法,也用了活血、除痛、蠲痹的其他方法,但,都没有获得明显的疗效。正在我感到进退两难的时候,突然想到了上面的这个案例。骨刺病也叫骨质增生,是由于骨钙流失到骨面,思考中医骨性赘生物所致。骨钙流失形成骨性赘生物,这与髓溢有什么差别呢?应该没有差别。于是我如法炮制,用白术煎汤,让患者浸泡足跟,每日二三次,每次20分钟。出乎意料,不数日,痛即大减,足跟能够落地,坚持近月,病即痊愈。上面这个例子给我的感受很深,什么感受呢?就是对这个“信受奉行”的感受。对这件事我首先是相信了,相信了才有可能去进行上面的思考。如果对这件事根本不相信,那怎么会有以后的思考?没有这些思考,就不会想到要用白术来治疗跟骨骨刺。所以,相信是第一,只有这一步做好了,才有可能为今后的研究带来机会。如果首先就不信受,那一切就被你拒绝了,一切的机会就没有了。大家想一想是不是这么回事。因此,学习接受中医经典著作,也是学习中医必须具备的一个条件。

中医学心得体会7

学习中医不同于学习现代医学,它的观点与现代医学有很大的不同。系统的观点和辨证的观点是它的特点。整体观点也是其特色。学习中医,入门不难,一般经中医学院四年的学习,可知其概要。然入精则不易。自古以来,医书充栋,立论繁琐。

将我之所学习的中医心得如下阐述。

一、从伤寒论从门,先难后易

本人意见,伤寒论是学习中医的内功根基,一定要狠下功夫。

1、背诵《医宗金鉴、伤寒心法》和《长沙方歌括》。

2、看《伤寒论》白文,最少看它四五遍,并对六经提纲和一百一十三方的`适应证都熟背牢记方有妙用。

3、看注解成无已《注解伤寒论》。《伤寒明理论》《方解》。

徐大椿《伤寒论类方》,柯韵伯《伤寒来苏集》,尤在泾《伤寒贯珠集》《金匮心典》方有执《伤寒论条辨》,钱璜《伤寒溯源集》丹波元简《伤寒论辑义》刘渡舟的<伤寒论十四讲>、<伤寒挈要>郑钦安的<伤寒恒论>等。重点学习对象:郑钦安及陈修园

二、学习好辩证,明病因病理。

本人推荐:《内经》《难经》《四诊抉要》《温病条辨》重点:内经。

三、学习好本草及方剂,用药如神。

本人推荐:《施今墨对药》《虫类药的应用》《中药学》《方剂学》《删补名医方论》

四、学习名家医案,以广见识

《章次公医案》《叶天临证指南医案》《朱进忠医案》《蒲辅周医疗经验》朱良春的有关医论《疑难病证思辨录》《经方实验录》

其他如《医学心悟》《医门法律》《医宗必读》《傅青主男女科》《秦伯未医书系列》等等。

五、勤于实践,不断提高。

中医学心得体会8

20xx年3月17至20xx年3月21日学习期间,我们从理论到操作实践进行了强化学习。可以说,这期学习班起点高、模式新颖、效果良好。整个课程体系设计科学合理,既关注了当前中医理论历史,又关注了实践的工作实际,既有前瞻的视野,又有丰富的案例分析。虽然本期学习班只有短短的5天时间,但我觉得感触很多,收获也很大。下面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汇报一下个人的感受:

一、拓宽了视野,开阔了眼界

这次学习,我们完成了48学时的课程计划,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知名专家教授的授课,领略了名师的智慧和风采,老师们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知识渊博、理念精深,在各自的研究领域都有独到的分析和精辟的见解,他们精彩的讲解不时闪烁出智慧的火花,使我的思维理念不断地受到新的冲击,从而进一步理清了思想认识上的误区,解开了许多工作、学习、生活中的迷茫和疑惑,大大地拓宽了视野,开阔了眼界。正所谓:聆听的是智者的声音,感

悟的是中医知识的力量;学到的是管理的精华。

二、增长了知识,提升了能力

一是学习了很多中医理论基础知识,中医经典在护理中的应用、中医特色护理技术临床应用推广等,科学的护理管理及病人管理方法。可以说,通过这次研修,切实地增长了管理知识,增强了工作自信,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管理能力。管理的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二是学习了很多新颖的思维方法。如广西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杨连招的现代医院护理管理的探讨,这些新的思维方法,是在既符合政策法规和规律,又充分结合自身实际的基础上,直面现实困难,突破常规思路,创新解决问题的办法,达到问题迎刃而解,效率不断提高,成效事半功倍的效果。实际上,这些思维方式所闪现出的智慧,就是解决问题能力的具体体现。因此,我觉得这些新思路、新方法对实际工作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它使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心态更加自信,思路更加开阔,方法更加灵活。

三是学习了很多有效的沟通方法。医患沟通在护理管理中的'重要性,简言之,沟通,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相互理解,就是消除误会,化解矛盾,摒弃隔阂,就是密切关系,求得谅解,增进感情,达成共识。但凡成功的管理者,无一不是善于沟通的好手。作为护士长,一方面加强团队内部管理,需要与护理成员沟通,良好的沟通,能够使团队成员理解管理者的管理意图,能够激大家的参与感和热情,能够引导团队成员朝着共同的目标团结一致,发奋努力。另一方面创设团队发展的良好环境,要与病人及家属沟通。无论是要争取领导的政策支持,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还是要赢得临床科室的大力帮助,这都需要重视沟通,一方面要保持自信、充满诚意,另一方面要善于寻找双方的关注点、兴奋点和共同点,促进工作的有效推进。

四是提升了个人修养。丰富的课程内容对提高个人的素养有莫大的帮助。

三、提高了认识,完善了自身

在学习中提高,在实践中成长,这是我参加中医学习班的重要心得体会之一。通过学习,不仅逐步地提高和完善了自己,而且,通过学习,还促进了反思。一是要注重提高理论修养。通过这次学习,我深刻地感觉到得自己的中医理论水平和管理理论水平离工作实践对自身提出的要求差距大。这不仅体现在自己学习的习惯上,没有养成有计划、有规律地学习理论知识的习惯,而且体现在自己的学习成效上,既没有对各种理论做到大量涉猎,扩充知识面,又没有精读某种理论,融会贯通,更没有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因此,以后要在学习上更进一步加强,不断提高自身理论水平,在学习中提高、在学习中成长。

二是要注重积累实践经验。理论是在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概括提炼而成。专家们的工作经验和理论成果,都是因为他们不仅勇于实践、不断探索,而且是因为他们善于总结,注重积累。因此,我们在平时的工作中,要注意收集、总结、提炼成功的经验,使之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方法,并逐步成为自身工作特色,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三是要注重提高业务水平。通过这次学习,我深刻地认识到,要做好工作,还需要进一步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以适应现代社会医疗水平日新月异的发展,使医院发展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能够勇立潮头,立于不败之地。

中医学心得体会9

《黄帝内经》受我国古代唯物的一元论哲学思想的影响,将人看做整个物质世界的一部分,认为宇宙万物皆有其原初物质“气”形成。并在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的观念指导下降人与自然紧密的联系在一起,这一思想历来是中医养生的核心思想。《内经》学术思想十分丰富不能一一论述,我仅从现代人十分关注的养生问题来谈自己的感受。

《内经》中关于健康养生的论述比比皆是,要求人们要顺应四时休养生息,而不好的生活习惯在我们周围人的身上随时能找到。比如,经常熬夜,暴饮暴食。而《黄帝内经》强调:“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它表现在我们每个人普普通通的日常生活中,要求我们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形与神俱。只有做到了这些,并把它变成一种生活方式,变成一种生活习惯,我们才会健康长寿。

《黄帝内经》,它更像一本养生宝典、一本哲学书,一本了解自然,了解自身,关注自身,顺应自然法则,达到天人合一从而使人生存的更好的养生哲学书。也使我悟到 “ 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更相问难 ” 的智慧。《黄帝内经 》 流传千百年,是一本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旷世经典,它的医学价值和哲学价值正在不断被后人挖掘中,我也从这本书中得到不少的启发,也希望我能更深更好的理解这本书,给我的生活工作带来更大的`帮助。

《黄帝内经》对我们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调节情志有很大的帮助,由于现在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很多人难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对人对事。《黄帝内经》就告诉我们要“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要“恬淡虚无,真气从之”,从而使人少生病或不生病。有了好的身体,才能更好的工作。

《黄帝内经 》还有很多的观点是非常经典和重要的,比如藏象学说、精、气、神、经脉等等,虽然我的知识水平还没有到达研究《黄帝内经》 的高度,但是我看了这本书之后对我怎样在生活和工作中调节情志、建立良好生活习惯有很大帮助。

虽说我对此书只是读的这么浅薄,但是大家都知道他的内涵不仅仅而次,所以我以后还会慢慢品味。不过读此书的时候发现自己的古文好烂,所以此书还能锻炼我的阅读水平。

《黄帝内经》告诉我们要内求,是要我们往里求。这是提示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关注自己,生命就在于自己手中,生命更在自己的内求当中,光靠外求是不能健康长寿的。关注养生,关注内在。

《内经》是中医学的基石,不懂《内经》的中医觉不是一个合格的中医,我喜欢中医,选择了中医,所以我必须把《内经》读好。

中医学心得体会10

在学习了两年中医课程之后,我渐渐意识到中医基础理论是讲述中医如何思考的,中医诊断学是讲述中医如何看病的,中药学和方剂学是讲述中医如何治病的,这四门课程理法方药环环相扣,构成一个中医学生对中医的完整认知,也构成一个中医医生看病的的全过程。思考可以是多角度、多层次的、多广度的,诊断可以是多方面的,中西结合似乎是现代临床。的趋势,而治疗更可以是多种的。针灸推拿作为一种在国际上更为被认可和广泛通行,更有甚者认为扎针就是中国。除了在学校学习之外,我更希望可以实际操作一下,通过实践加深理解,以丰富我的中医素养。于是,我到我们当地中医院针灸科见习三周。

到针灸科的第一天,这与我在学校所见到的针法有所不同。我在学校所看到的只有下针,过20分钟之后起针。而在这里,我了解到医生会根据病情的不同,选穴组方,如同我所熟悉的组药成方一般,再一一施针,同时要配合上电疗机以代替医生间断行针来给病人持续有效刺激,再加上烤灯给针扎处强有力的渗透治疗。此外还会根据病情的不同,加以或推拿按摩、或艾灸、或拔罐等来辅助治疗,以使病人尽快缓解病痛,达到康复的目的。

在实际操作中,我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了电疗机的连接。根据不同病情给予不同波形,如一般情况下是连续波,而对于初期面瘫、腹部因肚凉二扎针者就不需要用电疗机,中后期的面瘫患者则需要给予疏密波;根据施针部位不同给予不同的连接方式,如上肢、脖子、背部、腰部一般同侧连接,不可跨越心脏,而下肢可以在同一条腿上横向连接,是膝关节疼痛处更应如此连接;根据病人对针跳动的耐受程度给予不同大小的电流刺激,如年老体弱者、女性、小儿一般用较小的电流,而体格强壮之人或疼痛部位日久麻木者就要给予较强的刺激,电流大小要以病人可以耐受为好,不可太大以使扎针处感到疼痛而不可忍受,也不可太小已起不到治疗效果。

此外,还应间隔一段时间询问一下病人感受来调整电流大小。同样,烤灯的摆放也需要根据施针部位、病人耐受程度来灵活调整。看到老师们的.治疗过程,我也深切感受到要一病人为中心,以病人为学习对象,不断调整自己的治疗方式手段。

除此之外,我也学会了一些推拿手法,经过练习,在爸妈身上得到较好的效果,使其疼痛减轻,身体轻松。拔火罐、熏艾条等这些我早已熟识的方法也有机会大展身手。大椎放血、梅花针放血,耳穴压豆等只听过没见过的治疗手法也得以见识,可以说在针灸科的见习让我对中医有了更加立体丰富的感知。

暑假见习期间正值三伏天,是冬病夏治的好时间,我也有幸参与到三伏天的贴敷工作中。早上不到六点钟,科室还没有开门,已有不少病人来准备贴敷。我们立即展开工作,把一卷卷医用胶布撕成分别适合大人小孩两种大小的正方形,准备待用,根据每一次贴敷位置的不同,依次选穴,扎梅花针,拔罐放血,再放上小药丸,贴上胶布,就可以了。如有鼻炎,还要带上两个药丸,每晚各贴印堂一次,连贴两天。小孩一般不用扎梅花针,身体强壮的、年龄较大的可以拔罐,年龄较小的可以直接放药丸贴胶布。

有些病人对医用胶布过敏,可以用麝香壮骨膏等膏药代替,贴敷24~48小时就可以撕下来,期间尽量少出汗,以防止胶布不粘而掉下来。三伏贴用于治疗鼻炎、哮喘、气管炎、支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以及小儿体质弱易感冒,一般三年为一个疗程。有些病人三年就好了,好了之后也可以再贴以加以巩固效果,而有的病人甚至贴了一年就病愈,不再复发,不少小朋友贴了之后冬季感冒次数也大大减少,这些都证明三伏贴是有确确实实的疗效的。

在见习期间,通过阅读一些与医学相关的书籍,我了解到中国最顶尖的医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就一直坚持医教研三位一体模式,医学生进入协和后要经过八年学习,十余年住院医师的培养才可能成为独当一面的合格医生。而现在,我正处于医这一阶段,应该不断加强学习,向书本学习,向老师学习,向临床学习,向病人学习,已得到知识、能力,形成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双方面的素养,努力进步争取早日成为一名合格的临床中医生。

中医是有用的,它带给人们以健康,帮助人们减少病痛,并且在在现代社会中做出了适应性的改变,我相信这样的科学不会消失,因为有一代代的学子在学习、教授、研究它,有越来越多的病人在选择相信中医,这也激励着我们更好的传承它,发扬它。

中医学心得体会11

海门市中医院岗前培训心得 本人在参加了七天多的医院岗前培训,认真汲取了多位院长和主任的指导教育后,获益良多。短暂的培训虽然结束了,可是在培训过程中获得的心得体会却深深地影响了我,特别是对敬畏生命,关爱病人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医者仁心,作为医务工作者就必须以为患者服务为己任,从点滴做起,使之融入生活。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健康所系,生命相托,是我们一生的信仰。而医者仁心的内涵就是手持仁术,胸怀仁心,心系患者。肩负救死扶伤重任的我们,应该时刻铭记孙思邈的“大医精诚”,时刻铭记希波克拉底的铮铮誓言,时刻铭记白求恩革命人道主义精神。先贤们的声音还在耳边时时鸣响,我们已经奋起前进的脚步,向着新时代更高的目标前进。

“服务好、质量好、医德好、群众满意”的精神,闪烁着以人为本,和谐社会的光芒,树立了新时代救死扶伤、病人至上、热情服务、文明行医的行业风尚和职业道德。也正是“手持仁术,胸怀仁心,心系患者”的`新时代体现。医者仁心要求我们改善服务态度、规范服务行为、提高服务质量、增强服务水平,真正做到乐群敬业、厚德怀仁,做维护人民健康的忠诚卫士。

当前我们中医院实现跨越式发展,实现一年一个新台阶,我们忘不了医院里的中医前辈们。是你们展现了中医学术的博大精深和救死扶伤的人格魅力;是你们兢兢业业,无私奉献,视医院为家,风里来雨里去,一心一意赴在工作上,为医院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牺牲。我们忘不了工作在最前线,温柔大方又能干的护士天使们,不分天寒酷暑而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

用美丽的双手塑造了那温情感人的世界。我们忘不了每一位母亲、妻子和女儿,你们任劳任怨,无私奉献。舍小家保大家,时刻谨记在心的,不是家庭,而是一名医护人员肩上的责任。有时候,医务工作者也会被推到医患矛盾风口浪尖上,面对太多的不理解,充满了无奈;有时候,也会因为工作强度太大,不知不觉间变得烦躁和脆弱;有时候,也会因为家人的抱怨和不满,偷偷流下难受的泪水。但是,无奈过后,是你们不变的微笑;辛劳过后,是你们执着的坚持;泪水擦干,依旧奋斗在最前线。是你们为医院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在此真诚地说一声:你们辛苦了。

医务工作者用实际行动,捍卫了“白衣天使”的光荣称号,手持仁术,用过硬的技术赢得患者的信任;胸怀仁心,热情周到的对待每一位患者;维护医院在老百姓心目中的良好形象,真正做到为人民服务,让群众满意。

回首以往,我们将深深铭记探索中求生存、求发展的奋斗历程;放眼未来,我们将迎难而上,让红十字放射出更加璀璨耀眼的光芒。而作为届中医院的新同志,应该跟上时代的节拍和步伐,以传承创新精诚的气魄,用更加饱满的热情去投入到明天的工作中,展现出我们别样的风采。

怀着激动与自豪的心情,我很荣幸地成为医院队伍中的一员。面对全医院甚至全社会的期待,我们医务工作者必须以十二分的精神来工作,以100分的满足来上交这份生命的答卷。虽然岗前培训时间很短,但是我从中学到的知识却是终生受益的。我们会永远谨记冰心老师的话,将“仁爱之心”肩负在左,同情之心担当在右,走在生命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穿杖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悲凉。

中医学心得体会12

《易经》是我国一部最古老的而深邃的经典,据说是由伏羲的言论加以总结修改概括而成,同时产生了易经八卦图,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而中医发源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有独特地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在我没进入中医学院以前,觉得中医特简单,就是把把脉,在吃上几碗汤药而已。但自我开始学习中医以后才发现它如此的博大精深,在学习《易经》以后更是觉得中医实在是太神奇而又绝妙了。其实在我未上中医学院以前,我一听《易经》这个名字还以为是少林寺绝学《易筋经》的上部呢,直到上这门课以来,我才渐渐了解了《易经》不是武功秘籍,它是一本研究天地万物神奇而富有智慧的一本书,而且是华夏五千年以来具有智慧与文化的结晶的一本书。

易有太极,是分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和中医的阴阳八卦图如出一辙,在中医研究阴阳用的就是太极八卦图。世间如同太极八卦一样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中,只有阴阳,而且阴阳二者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阳中有阴,阴中有阳,阳不离阴,阴不离阳,互增互减。在中医里阴阳不调,谓之有邪气,人亦有病。

阴阳和合,阴阳平衡才维持了世界万物乃至人的正常运行,又有“天地阴阳不相交,则万物就不能兴盛”,可见易经里阐述的阴阳比传统中医先进多了。已经不愧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且四象在易经中是指阴阳消长的四个方面,又可引申为四时、四方等。在中医里,阴阳消长揭示了人体病机病理的发展变化,如阴盛阳虚则寒,阳盛阴虚则热等。四时,即春夏秋冬。在中医里指导用药及调理人体营卫阴阳。由四象在分出的八卦象征着自然界的各种物质即:乾、坤、震、巽、离、坎、兑、与其对应的自然物质为天、地、雷、风、火、山、泽,这八种物质与中医的生命养生又是息息相关的。易经中强调四时阴阳,指一年四时寒热温凉的变化是由一年之中阴阳之气消长所形成的。故称四时阴阳,而人体之阴阳也随四季的变更而此消彼长,夏秋阳长阴消,冬春二季反之,但春季阳气开始回升,秋季阳气减退,这或许也是从易经之学所发现的从而引起到中医调和阴阳的养生理论之中的吧!人体不止有四时阴阳的变化,在同一天,人体阴阳也有不同的变化。更为有趣的是《易经》中的坎卦,它的性质是代表月亮而人体脏腑大多都和月亮有关。诸如,肝、胆、肠、肺等。人体脏腑经络和月亮有关,而《易经》中的坎卦,这不知是巧合还是易经和中医有着不可磨灭的联系,也或许是《易经》和中医多喝月亮有关吧。

《易经》中也教会我们为人,其中的`乾卦中说到的龙就是在告诉我们该怎样走自己的一生,真实的说明了作为人在自己的一生中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在人的一生不读《易经》,就是一个最大的损失。

作为一名中医,不研读《易经》,我想在中医上是不会有什么大的作为的,毕竟《易经》和中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现在作为学习中医的我们,对《易经》不懂不理解也是正常的,但是在自己的求学之路上你会慢慢的明白,到了花甲之年之在看一遍《易经》,我想你会有很大体悟。

中医学心得体会13

本学期前,我曾上过武当山·太子洞拜访过洞中唯一的道人,贾爷爷,那双澄澈的眼神,放佛洞穿了我的灵魂,发自肺腑的言论,讲述着我们身上的责任,我心之所向,我心之所念,是为世界,人类,动物,植物,大的阴阳。历史留下精华,遗毒,责任,都将一代代传下,由我们承当!

壮哉我大中医!以蓬勃的文化,思维,带这个世界走向光明。寒假的中医实习,我在按摩室学会了颈椎病,腰椎病的推拿按摩治疗手法,而且病人都很喜欢我的治疗,出科后还有病人说我的手法好,这点我不自夸,今天指导医师还说我在的时候人气很旺,好多病患都来治疗,不过我出科后好似病患就少了很多,这是实情,也是我的骄傲。

中医实习期间,我学会了拔针,这是来针灸科之后第一学的,而穴位注射,这个其实还有一个小插曲,从按摩室来到针灸这边的第一天,我看到他们给病人穴位注射觉得好神奇,指导医师叫我动手,我怕,好不容易鼓起勇气说我来病人却说不要我来打,指导医师二话不说一步一步教我,很完美,第二针就是我自己完全给病人注射了,一直到现在。扎针还是有难度,因为不好找穴位,偏瘫患者根据病人病情需要调整穴位,从头至脚:百会,印堂,水沟,地仓,承浆,廉泉,角孙,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中渚,血海,足三里,阴陵泉,三阴交,太溪,解溪,行间,一路往下。期间还有三伏贴,这是一种防病的方法,在三伏天给病人或者一些无大碍的'人的特殊穴位上贴上贴伏,很管用。

在还没参加中药实习的时候,我就学过拔罐,现在只是复习外加熟悉,就在病人需要的时候给病人拔罐,有时候也走罐,闪罐,刮痧,还学习了放血治疗,这个是刚学的,指导医师不在自己给病人放血,现在想起来应该早点上手。因为病人的一句:我相信你,我就二话不说给病人治疗了,还有什么话语比起这个更振奋人心的呢?这是病人对自己的肯定,所以坚决不能让病人失望,也要对得起自己的这次中医实习。

中医学心得体会14

通过一年的跟师学习,我方明白老师陈明副主任医师默默地为我铺垫了一条开悟中医之路,当时自已并未明白,只是在刻苦钻研中医学。跟师学习患者比较多,常常白天跟老师看病,晚上自己钻研,坐公交车回到家已是九点多钟,看着满街的夜灯闪烁,川流不息的车辆,匆匆行走的路人,想着家中焦急等着吃饭的爱人,心中不免感叹,但一想到这一天跟师学习中我又明白了一个中医的道理,见识了一个新的疾病,加深了以前浅薄的看法,纠正了过去错误的认识,心中的欢喜及对老师的由衷感谢无以言表。如今3年的跟师学习结束,自始至终,我认为跟师学习并不在于老师一字一句的教,而是在无形中潜移默化中徒弟感受老师的思维和智慧的火花,思之又思再思,三思之后仍无法明白,我找其他同事探讨,仍无答案,找一合适机会请教于老师,此时老师字字是真言,无数次跟师学习中是病人的询问,老师的回答使我顿悟,回答病人的问题时老师用最朴实的语言而非专业术语,病人明白了道理同时也学到了一些保健治病的常识,这一点使我受益终生。下面我把自己3年来跟师学医积累的心得体会写下来,供同道参考、借鉴。

在跟师前,首先要对老师有一个全面了解,做到“两要”,这是跟师学习取得成功的必备条件。

一要了解老师所在医院及所在学科的发展现状,其师从何人,是家传还是师承,对哪家医论有所精研,其医疗特色是什么,注重哪家理论等。掌握了这些情况,就能了解其学术源流及学术思想,其继承和发展了哪些理论与观点。这样,总结其经验时,就有所依据;

二是要了解老师的学术特长和经验特色。并围绕这方面问题,广泛收集资料,要积累和掌握详实可靠的第一手材料,这是我们将来进行学术经验整理的基本素材和依据。

为了做到上述“两要”,在日常跟师学习工作中,就要做到“六多”:

多发问:对于学习中遇到的一些关键性问题,要多向老师请教,深入提出问题,把问题尽量搞清楚。例如一个经验方,都有哪几位药组成?配伍特点是什么?用量变化如何?煎服法有什么要求?如何加减化裁?对什么情况适用?什么情况不适用?有何禁忌?根据什么制定的处方等。切忌想当然。在学习过程中,多问是使问题深入的重要做法。老师虽有多年经验,但并不一定每次都将问题讲透。

有些问题,老师自己认为是司空见惯的事,但对于其他人不一定知其中之妙。因此,我们要追根问底,深究其妙。

在此过程中,学习者还要经常向自己发问:掌握了老师哪些经验?临床上是否会用?要勤于向患者发问:患者服用药物后症状是否改善、有何变化、有无不适反应,这样才能细致地体会到老师治疗经验的精妙之处。

多聆听:在跟随老师临证或听其讲述时,要多听听老师对每个问题的看法和想法。中掌握其思维方法、治学思想和学术观点,摸清辨证、用药规律,这是第一手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多阅读:对老师临证诊病,处方以及其论文、著述等,要多看,反复体会其学术思想在临床上的应用。同时,要根据其学术渊源,翻阅对其影响较大的前贤的'医论、医著,以溯本求源,掌握理论依据;阅读与本学科相关的的现代医学书籍,熟练掌握中西医理论,将知识进行融会贯通;阅读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各种文献材料,了解医学源流。

多记录:要将听到、看到的内容随时记录下来,这是搜集资料的重要手段,一种是即时记录,即随听、随看、随记录;另一种是追记,即将听到、看到的内容,通过回忆记录下来。在此基础可分门别类,加工整理。3年来我共记跟师笔记10余本。

多使用:跟师过程中要勤于临证,每次遇到相似病历,敢于处方用药,甚至可以照搬老师的方法,发现问题及时请教,这医技会迅速提高。

多思考:将上述问、听、看、记、用的内容分门别类,有条理、有系统地在脑子里反复分析、归纳,以找出其规律性东西,这就是老师经验中的精华部分,要花费一定时间,在原始材料的基础上,予以升华和提高。《论语·为政》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整理老中医经验,既是工作,也是学习。要想将老师经验承袭下来,必须在“学”和“思”上下功夫。

多交流:沟通、交流是多问的延伸,跟师过程中多与老师沟通,将一些临床问题请教老师,可以增进师生关系;亦与身边医师进行学业交流,成功例子一起分享。

最后作为现代中医,应利用多种信息交流方式,如微博、邮件等,将一些学习心得、体会,老师经验总结及不解之惑与医学同道进行交流、分享。

以上是我的一些经验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裨益。

第五篇:中医学论文

我对中医的认识

中医学是绽开在华夏大地上的一株奇葩,几千年来一直保持着独特而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接触《国粹—中医学精要》这门课以前,我对中医的认识仅仅局限于知道一些草药和针灸上,经过半个学期的学习后,我对中医的认识长进了许多。

整个中医理论的核心就是四个字“阴阳调和”,中医把人体理解为一种自组织系统。把人体的发病和愈病都看作是机体自主性反应过程,强调人的自组织机制是健康,疾病,愈病的枢机。中医正是在这些理论的基础上,指出疾病有标,本之分。中医治病重在治本。中医的治本主要是运用推动机体自主调理的艺术,其主要内容是扶正祛邪,五藏生克,阴阳自和。在中国文化的沃土上,中医学就像一条容纳百川的河流,形成独具民族特色的关于人体、生命、健康、疾病及其防治规律的医学文化体系。

要加深对某个事物的认识,对于其历史的研究是必要的,中医作为我国文化的瑰宝之一,其历史是深厚的:中医产生于原始社会,春秋战国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已经采用“四诊”,治疗法有砭石、针刺、汤药、艾灸、导引、布气、祝由等。西汉时期,开始用阴阳五行解释人体生理,出现了“医工”,金针,铜钥匙等。东汉出现了著名医学家张仲景,他已经对“八纲”(阴阳、表里、虚实、寒热)有所认识,总结了“八法”。华佗则以精通外科手术和麻醉名闻天下,还创立了健身体操“五禽戏”。唐代孙思邈总结前人的理论并总结经验,收集5000多个药方,并采用辨证治疗,因医德最高,被人尊为“药王”。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两宋时期,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医学分科接近完备,并且统一了中国针灸由于传抄引起的穴位紊乱,出版《图经》。金元以降,中医开始没落。明清以后,出现了温病派时方派,逐步取代了经方派中医。在明朝后期成书的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标志着中药药理学没落。自清朝末年,中国受西方列强侵略,国运衰弱。同时现代医学(西医)大量涌入,严重冲击了中医发展。中国出现许多人士主张医学现代化,中医学受到巨大的挑战。人们开始使用西方医学体系的思维模式加以检视,中医学陷入存与废的争论之中。2003年“非典”以来,经方中医开始有复苏迹象。现在,中医特别是针灸已走出国门,慢慢的为世界所认识。研究中医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20世纪初由于西医涌入,使得中医没落,中西医并存的局面开始出现,对中医的批判声就此起彼伏。甚至在民国时代,新中国建立之后,废止中医案都被提出过。但是两次的废止中医案都被彻底否决了,这就彰显了中医顽强的生命力。几千年的发展不是一百年的西医可以撼动的。

我曾经看过许多报道,很多西医治不好的病,回过头来找中医反而治好了,高治愈率和低副作用让中医在对病毒性疾病的治疗方面有很大的优势,在历次疫病流行的时候得以彰显。比如上个世纪上海的肝炎大流行和 03年广州的SARS。

当然,西医也并不是一无是处,21世纪中西医还将在我国并存,彻底抛弃某一个是不可能的,只有中西医结合,把西医的科学优势和中医的理论优势结合起来,才能真正造福人民群众。

姓名:程鹏宇

班级:11级劳动与社会保障班

学号:201111033027

下载教案中医学概要(合集)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案中医学概要(合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医学习题

    一:名词 1,阴阳:宇宙中相互关联的事物、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2,肝主疏泄:指肝有疏通、调达、升发的特性,调畅人体全身气机的功能。 3,肾藏精:指肾对精有闭藏提供的功能。 4,肺主......

    中医学教学大纲

    中医学教学大纲 实验内容详见实验教学大纲 理论教学教学目标与要求 第一章导论[教学目标与要求] 掌握: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熟悉: 1.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

    中医学实习自我鉴定

    《浙江大学优秀实习总结汇编》中医学岗位工作实习期总结 转眼之间,两个月的实习期即将结束,回顾这两个月的实习工作,感触很深,收获颇丰。这两个月,在领导和同事们的悉心关怀和指......

    中医学实习自我鉴定

    《浙江大学优秀实习总结汇编》 中医学岗位工作实习期总结 转眼之间,两个月的实习期即将结束,回顾这两个月的实习工作,感触很深,收获颇丰。这两个月,在领导和同事们的悉心关怀和指......

    中医学毕业生求职信

    中医学毕业生求职信 中医学毕业生求职信1 尊敬的xx医院领导:您好!感谢您在百忙之中展开我的自荐信,我是贵阳中医学院临床一系中医学(中西医合方向)20xx级应届毕业生。经过大学......

    中医学考试总结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标志 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 金元时代的“金元四大家”对后世影响较大。 刘完素倡导火热而主寒凉,成为......

    中医学毕业自我鉴定

    中医学毕业自我鉴定 中医学毕业自我鉴定1 医科大学5年的学习时光很久就画上了完美的句号。从跨入大学校门那青涩的少年到而今的稳健成熟,大学五年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在这里学......

    中医学毕业自荐信

    一份优秀的个人求职自荐书能令招聘方眼前一令。那么,求职自荐书怎么写呢?怎样才能写出一份优秀的自荐书呢?如果你对此抱有困惑,可以参考本篇2010年应届生求职自荐书范文。尊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