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中的体态律动

时间:2019-05-15 06:12: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音乐教学中的体态律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音乐教学中的体态律动》。

第一篇:音乐教学中的体态律动

音乐教学中的体态律动

一、体态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一)运用体态律动表现音乐的节奏

我们知道,节奏是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体而言,在音乐中,欢快、热烈往往用快速的节奏展现;忧伤、庄重往往用节奏较慢的音乐体现。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体态律动,自主感受音乐节奏。举例来说,在《瑶族舞曲》的欣赏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步行,表现音乐所包含的从容和安稳的感 觉;在《伏尔加纤夫曲》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讲台上进行慢步的行走,体会纤夫那种沉重的感觉。此外,指挥动作同样也是一种体态律动。在表现音乐 中包含的慷慨、激昂和愤怒的情感时,指挥动作较大;而在表现平静、温柔的情感时,指挥动作幅度较小。举例来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的欣赏学习中,教师的指挥动作可以坚定、快速,用以表现中国人民解放军百折不挠的伟大精神;在《向新世纪诉说》的学习中,教师的指挥则可用柔弱、缓慢的动作,充分表现音 乐的悲壮。

(二)运用体态律动体现音乐的音调

实践证明,音调和节奏的有效结合是表达音乐情感的重要方式,因此音调和节奏是相辅相成、联系紧密的。在利用体态律动展示音乐的音调时,教师可以通过人体的 肌肉活动来体现。例如,在4/4节拍中,弱拍的时候,教师可向上拍一只手,第四弱拍和弱拍相同,强拍向下拍两只手,次强拍向下拍一只手;在3/4拍的动作 中,表现强拍的时候,教师可向上拍手,表现弱拍的时候再用一只手分别拍两条腿以下;而2/4的动作表现和其他相似,强拍的时候,教师单手上拍,弱拍的时候 只需拍一下腿即可。这些动作能够直观形象地体现出音乐的音调,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

(三)通过体态律动,加强学生对音乐的欣赏

在欣赏音乐的时候,学生能够通过肢体动作表现出对音乐的感受。例如,在运用体态律动表现高音时,教师可指导学生将身体稍稍向上伸展,听到中音的时候,再将 手平放在胸前;在听到低音的时候,教师可指导学生将身体微微向下倾斜,让手臂自然放松,并从中体会节奏的快慢和音调的变化等。例如,在《梁山伯与祝英台》 的欣赏学习中,教师可以在音乐欣赏后提问:通过欣赏音乐,你们听出了哪些内容呢?然后再指导学生扮演音乐中的音调,并随着音调的变化,灵活地改变身体动 作。通过这样的律动教学,学生可以更好地感知音乐,进而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

二、运用体态律动教学时应注意的问题

诚然,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运用体态律动能够取得不错的教学效果,但是一切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在体态律动的运用中,同样存在一些必须注意问题。首先,体态律 动只是作为一种辅助教学的方式,因此教师在实际的运用中应该注意适度的问题,不能将宝贵的课堂时间全部都用在体态律动教学中;其次,在运用体态律动进行教 学时,教师不能在课堂上一味地凸显自身的主体地位,应该以学生为主体,选取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真正参与其中,减少学生对音乐课的厌烦 感;再次,在体态律动教学中,教师还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让他们自由地学习音乐知识,减少不必要的束缚。

三、结语

综上所述,体态律动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音乐教师,我们应该紧随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脚步,积极转变教学思维,让体态律动教学法得到长足的发展。

第二篇:体态律动在音乐歌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体态律动在音乐歌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从节奏律动为核心,切入教学;简单直观为基础,深入教材;即兴律动为特性,难点处理三方面,研究体态律动在音乐歌曲教学中的应用,让学生们在课堂中享受音乐并表现音乐,在体验中感知歌曲并尽享音乐。

关键词:音乐;体态律动;歌曲;有效;设计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4;G623.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12-0090-02

音乐教育是通过培养人对音响内在表现力的反应的感觉教育,这种感觉需要在具体的音乐实践中得以培养和提升。瑞士音乐教育家、作曲家达尔克罗兹强调音乐学习的起点不是乐器,而是人的体态律动。因此,在音乐课堂中设计的律动,能使学生们在体验中主动获得音乐意识的才能,建立学生应有的音乐经验,深入感知音乐元素。下面,着重研究歌曲教学中律动设计的有效方法。

一、节奏律动为核心,切入教学

人们把旋律定性为音乐的灵魂,而节奏就是灵魂的载体,没有节奏,旋律就会失去它的地位。以节奏作为音乐体验的核心和突破口,通过动作能够将体验到的音乐内涵外化,使人在自然和放松的情况之下完全地投入诠释音乐的过程。

(1)关注节拍特点律动。在小学音乐歌曲教材中,要求学生掌握的节拍有2/4拍、3/4拍、4/4拍、6/8拍等。当然,学生学习新知时,要让学生在无痕的教学中留下有痕的记忆,教师就要抓住节拍的强弱规律特点来设计律动,从而让他们在体验中学到新知。

例1:一年级上册《法国号》。法国莱茵河民歌,3/4拍,大调式,复乐段结构。译词很有儿童特点,采用自问自答形式。一年级学生首次接触三拍子,体验三拍子的强弱特点就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律动设计:1)第一、第三乐句,左手手心向上,右手敲击左手心,并做画圆圈的动作。第二乐句动作同上,左手敲击右手心。2)第四乐句双手在胸前从高到低依次做拍手画圆圈动作。这样以简单的拍点动作,身体随音乐摇晃,并在每一乐句的长音处拍手,让学生体会三拍子音乐带来一种像在画圆圈的感觉,从而让他们充分体会三拍子的韵律,同时感知三拍子强弱弱的节拍特点,为歌曲演唱教学做好铺垫。

(2)围绕特殊节奏律动。在小学音乐歌曲教材中常出现附点、弱起小节、无规律可循的休止符号、切分音等,恰恰就是像这样的特殊节奏赋予了音乐作品的生命,使得歌曲娓娓动听。因此,在律动设计中教师围绕这些特殊节奏进行巧妙设计,让学生借助形象动作感知音乐中的特性。

例2:二年级下册《大树妈妈》。这是一首2/4拍、六声宫调式,抒情柔美的儿童歌曲。全曲有四个乐句,旋律多由二三度音程构成,起伏流畅,后八分休止符点缀其中,使旋律显得轻盈、亲切。显而易见,本课知识与技能就是 八分休止符号的学习。

律动设计:1)学生们跟着尤克里里的琴声走,注意不要碰到别人,琴声停,脚步停。2)再次跟着琴声自由地走,数一数乐曲中有几次八分休止符。3)学生们扮演小鸟,老师扮演大树,小鸟像星星一样散布在大树周围,在休止符号处停止飞翔,摆好姿势。

在整个音乐活动中,自始至终以感知八分音符为主线设计律动,让学生在律动中学到新知,并体会音乐抒情柔美、轻盈、亲切的那份情境。

二、简单直观为基础,深入教材

体态律动是音乐教育中一种体验音乐本体、表达音乐主体的方法,是音乐体验的反射。就如达尔克罗兹提出,从体验到表达的过程,从信息的“输入”到外化“输出”的过程不能耗费过长的时间,感受到的情绪需要第一时间内表现出来。因此,体态律动对于音乐体验学习来说既直接又直观。

(1)根据曲式结构律动。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会通过聆听让学生说出乐段的变化,或通过色彩、线条、色块做出相应的变化反应。但学生往往忽略了排在最前面的体态二字。好的一个体态设计,体态上的表现不仅能让学生更深入地体验音乐的内涵,而且也会让课堂动感十足。

例3:五年级上册《牧场上的家》。这是一首广泛流传的美国田园牧童歌曲。3/4拍,大调式,旋律优美、流畅。歌曲为带再现的单二部曲式结构。

律动设计:1)第一乐句弱起拍双手手背相对在身体右侧胯部位做绕腕动作,随着音乐旋律的起伏做上推、收拢动作,并根据音的高低分低、中、高三位做动作。2)第二乐句动作同上,方向相反在左侧。3)第三乐句胸前手心相对成一朵花,随音乐旋律起伏做上推、下落,双手左右摆动从上到下手腕处点碰,双手成一朵花向前推。4)第四乐句同第一乐句动作。这样一来,让学生们以动作来表达音乐,感知音乐中舒展的节奏、重复变化的乐句,更是对乐曲的曲式有了相当清楚的了解,真正让他们走进音乐,享受音乐并表现音乐。

(2)强调民歌韵味律动。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将我国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音乐作为音乐课重要的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民族音乐,是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强调弘扬民族音乐的同时,还应以开阔的视野,学习、理解和尊重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音乐文化。而小学音乐歌曲教材多以优秀的民族音乐为主,并选材于我国和各个国家,教师在教学中要想让学生们唱好歌曲,感受民歌的韵味就尤为重要了。

例4:二年级上册《彝家娃娃真幸福》。这首歌曲2/4拍,五声d羽调式,一段体结构。歌词简洁形象,旋律欢快、跳跃。歌中采用了“阿里里”这一具有彝族韵味的衬词,使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特点。

律动设计:1)学生们手拉手,身体侧身跟着音乐做:走走 走走 拍拍 手,前面三小乐句在胸前拍手,最后乐句双手举高拍手,并围成圆圈。2)学生们手拉手,加入颤膝,边走边稍晃动手,前面三小乐句在胸前拍手,最后乐句的最后一拍让他们自己摆一个动作造型。

像这样带有彝族韵味简单易学的动作,学生们一做完就在第一时间感知到音乐带来的欢快、愉悦之感,再一次做动作时他们就会由心而发地带着欢快、愉悦的心情做动作。这样,以固定节奏型设计动作不仅切合了歌词的节奏,还让学生们清晰直观地感知到歌曲一段体结构,更让他们体验了一把彝族儿童欢快歌舞的场景。

三、即兴律动为特性,难点处理

达尔克罗兹教学体系中提倡,在聆听音乐的同时尽可能地用律动组合充分表达所捕捉到的音乐信息,或根据特定教学目的的即兴突出某个音乐元素。在音乐课堂中,教师要通过即兴的体态律动让学生们有重点的对音乐元素(教学难点)进行强化,从而在无形中解决教学难点。

(1)抓住和声特色律动。随着新一轮的课改,合唱越来越受人们重视。但是在很多的合唱课中,教师会发现学生学起合唱来非常辛苦、非常无趣。面对合唱,教师更是头疼,学生练了这个声部,那个声部走调了,两个声部都会了,可是怎么也合不起来。在合唱教学中,教师若赋予各个声部一定的角色扮演,让体态律动参与其中,学生定会乐在其中。

例5:三年级上册《美丽的黄昏》。这是一首短小而优美的欧美歌曲,三拍子的旋律优美抒情,主要节奏型“X-X ”,轻盈而有动感。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上方三度的模进,第三乐句是歌曲大调主音“do”的六次重复。描绘了一幅欧美地区黄昏、教堂、钟声的景色,给人一种雅致、悠闲的感觉。

律动设计:1)第一乐句踮起脚尖轻盈的自由行走。2)第二乐句两两就近伙伴拉手,镜前方式前进与后退,舞步不变。3)第三乐句看老师的手势迈着舞步回到自己围圈的位置。

这样的体态律动抓住音乐和声特色进行设计,不仅解决了歌曲中合唱的教学难点,还把歌曲表达的意境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在这样的不同声部扮演和动作配合下,学生们一下子就融入了角色,二声部合唱在教师的悉心指导下就能精彩呈现。

(2)紧扣音乐体裁律动。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学习和了解音乐表现要素和音乐常规结构以及音乐体裁形式等基础知识,有效地促进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形成与发展。通过一堂课中一首歌曲教学让学生们由浅入深、层层剥开,不断体验音乐,建立自我音乐联觉,感知出音乐体裁。

例6:三年级上册《摇啊摇》。这首流传于上海地区的民间童谣。2/4拍,D宫调式。全曲平稳优美,有韵律感和动感,词曲结合朗朗上口,好像妈妈在哄宝宝睡觉时的语言和歌唱,具有摇篮曲的特点。

律动设计:1)在强拍和次强拍处双手在胸前做拍手动作,并画出一大一小的圆,边拍手边走成圆圈。2)在强拍处用任意一只脚踩一下在呼拉圈里,边拍手边带着摇曳的感觉流动的行走起来。3)学做划船动作:双手握船桨前三拍从胸前用力向后划船,后三拍双手放松回到胸前。4)走呼啦圈和划船动作结合,随场景布置情景表演。如右图:坐在船里的学生们划着船儿,同时走呼啦圈的学生们犹如河面上泛起一层一层的水波纹,唱着歌儿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从拍手律动―走呼拉圈―学做划船―情境表演,一环紧扣一环,律动设计层层深入,情境表演是整堂课律动的汇总,展现精华、亮点部分。创设情境让学生入情入境地表演唱歌曲《摇啊摇》,更好地呈现歌曲所表达的意境,并再现感知,总结出歌曲的体裁――摇篮曲。

四、结束语

体态律动,赋予音乐活力,给予音乐生命,成功地将律动与音乐融为一体,给了学生们触摸音符的机会,让他们知道音乐是有活动的,是有魅力的,是有感染力的。体态律动的训练不注重身体姿态或外表形式,而是着重于对音乐的体验、感受和理解。这需要教师长期地、深入地研究和实践,不断在正确的教育思想下寻找新的突破点,不断创新和丰富教育手段,才能提高学生艺术素养,实现真正的审美教育。

参考文献:

[1]张文君.体态律动――声势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及意义[J].民族音乐,2009(03).[2]陶晓勇.小学音乐新课程与教学论[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常汝吉.音乐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杨立梅,蔡觉民.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教育出版社,2011.

第三篇:浅谈体态律动

浅谈体态律动

达尔克罗兹(1865~1950),瑞士音乐家、教育家。他出生于奥地利维也纳,但他的国籍是瑞士。他认为:以往的音乐教育是非音乐性的,也就是不符合音乐的本性。音乐本身离不开律动,而律动和人体本身的运动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单纯地教音乐、学音乐而不结合身体的运动,至少是孤立的,不全面的。在他任日内瓦音乐学院的音乐理论教授期间(大约在1900年)提出的一个音乐教学学说,又称“体态律动学教学法”。

达尔克罗兹的整体教学方法,既得到了广泛的支持,也受到了激烈的反对,有些人难以接受他给传统教育带来的巨大冲击。达尔克罗兹为此进行了艰苦的奋斗,并取得了胜利,先在国外获得承认,后来瑞士政府也不得不承认。达尔克罗兹逝世后,他的教育体系进一步得到发展,为后来的音乐教育家树立了典范,也影响到奥尔夫教学法和柯达伊教学法的形成,具有创新和先导意义。

达尔克罗兹体系的最终确立经历了三个阶段。它始于视唱练耳的教学改革,后来是长时间的方法探索、构建“体态律动”的理论基础,最后以即兴创作教学的引入为标志,确立了一个完整的、新的音乐教学体系。

达尔克罗兹认为,音乐是人类情感的反映,其最初的形式是把情感转化为具有音乐性的动作。这些动作是人类的肢体动作。通过肢体动作,把肢体当作乐器,将人的内在情感转化成音乐的形式表达出来。音乐中的快慢、强弱、有规律的节拍运动可以通过身体来感受。音乐教育既不是单纯的技术练习,更不应该是脱离音响的理论知识和规律的传授,它首先应该是对音响运动和情感的体验。艺术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全面的发展人的能力。

体态律动。体态律动是训练身体对音乐做出反应的练习,要求学生把身体作为乐器,把听到的音乐再现出来。体态律动不同于舞蹈,它是以身体作为乐器,通过身体动作,体验音乐节奏的速度、力度、时值变化,以培养学生利用听觉获得轻松、协调自如得节奏感为目的。体态律动一般分为位置运动和空间运动两类。位置运动即固定地点的运动,如拍击、指挥、唱等;空间运动即脱离固定地点的移动活动,如走、跑、跳等。

歌唱、视听训练。通过视唱练习,训练耳朵,身体与语言、歌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这种视唱法与一般的不同。它先采用一线谱,通过读唱音名来认谱。后按等时值读每个唱名,再练习以不同速度或临时用教鞭指谱视唱法。可以培养学生的视听能力,以固定唱名法为主要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发展听觉和记忆能力,发展内心听觉。教学过程中可使用诗词的语言节奏,帮助学生感觉和积累音乐节奏的经验。

即兴创作演奏。强调即兴创作是音乐基础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因素,是全面培养音乐家素质的重要环节。

体态律动教学方法正是以其全部力量去填补了极端专业化音乐教育的一个空白。

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的主要特点是立足于听(音乐),而且是以教师的即兴伴奏为主;要求学生把身体各器官作为乐器,把所听到的音乐再现出来;教学方式主要是游戏,发现个别学生松懈、涣散时,立即变换,永远处于新鲜状态;教师的音乐造诣、随时发现问题、及时诱导等各方面的“即兴能力”,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果;学生不论音乐基础高低、年龄大小,小之三岁儿童,大之音乐学院的学生及专业演员、舞蹈家,都适合上这种课。

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教学法”解决了音乐理论与实际音响、音乐相分离及技术的练习与艺术的表现相割裂的弊端。其保持新鲜感,这样的教学不是以熟练的技能,完美的结果为目标,而是要在不断变化的活动中调动学生的参与、体验和发现。达尔克罗兹体系已经成为一种由哲学思想、教育观念和一系列策略构成的开放体系,它不是一成不变的方式方法,而是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对象和所处的环境,来解决如何把这些思想和策略转化为具体的方法,并付诸实践。其理论中有相当多可取之处待我们学习,加以利用和发展。

第四篇:体态律动让小学音乐教学更加灵动

体态律动让小学音乐教学更加灵动

摘 要:体态律动是瑞士著名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提出的一种以听觉经验为基础的教育体系。音乐教育最重要的是唤醒儿童的音乐意识,这不仅是音乐学习的需要,更是儿童本能的需要。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利用体态律动作为教学辅助手段,体验音乐,体验情感,实现孩子们从“我知道”到“我体验到”的转化。因此,从体态律动辨别音的高低、体态律动感受节奏韵律感、体态律动体验音乐结构、体态律动培养多声部听觉四个方面阐述了体态律动在低段音乐教学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体态律动;小学音乐;体验音乐;体验情感

体态律动教学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已经开始逐渐被重视、被运用。然而很多教师只关注了律动的表象,却忽视了如何让律动在音乐课堂上变得有效。课堂上看似热热闹闹,却失去了音乐课堂本该有的价值。我们的音乐课堂不是音乐表演,也不是少数人的事,而是创造机会,让所有的孩子亲身参与活动,充分表现。对于孩子们来说,或迟或早地唱准某个音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能够使孩子们主动地去参与活动,去发现,去体验。

如何有效发挥体态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呢?针对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和运动能力的发展特点,我们从音乐要素中音的高低、节奏、曲式、和声等四个方面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实践了体态律动教学,让学生体验了“我的身体会唱歌”的真正价值。

一、体态律动辨别音的高低

1.律动体验音的高低

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学生把音的高低和音的强弱混淆了。我们可以用小鸟飞和乌龟爬进行音高概念的学习。教师故事引入:“有一天小鸟和乌龟都急着赶去参加森林音乐会,你听,它们来了,注意听,哪个声音是小鸟飞,哪个声音是乌龟爬呢?”教师在钢琴上弹奏两种声音,让学生区分是小鸟飞还是乌龟爬的声音。教师可以让他们闭上眼睛,听教师的琴声。如果听到小鸟飞的声音就举手,听到乌龟爬的声音就把手放在地板上,进行高低声音分辨的练习。然后回到移动位置的练习,学生围成圈,听到小鸟飞的声音绕圈做小鸟飞的动作,听到乌龟爬的声音做乌龟爬的动作,学生听着在不同音区的琴声,结合手的动作和不同速度的行走,这就使音高的听辨与体态律动得到了有效的结合。

2.律动体验七个基本音级的高低

在学生初步建立音的高低概念之后,听辨七个唱名的音高更是学生必备的音乐基础,我们可以通过身体音阶律动让学生从视觉、听觉以及空间上得到体验。教师谈话导入:“七个小精灵看不见摸不着,其实它长在我们身体上,我们的身体会唱歌呢!”教师让学生跟着音乐边唱边做,指着身体的各个部位唱七个唱名。如:脚尖do,do,do;小腿re,re,re;膝盖mi,mi,mi;大腿fa,fa,fa;腰上sol,sol,sol;肩上la,la,la;耳朵si,si,si;头顶do’,do’,do’。这样的身体音阶律动,不仅学生感兴趣,还让学生从简单律动中体验了七个唱名的相对音高。

二、体态律动感受节奏韵律感

达尔克罗兹将“节奏”作为第一个教学核心,“节奏”成为他的体态律动教学方法最先要解决的音乐教育问题。通过体态律动感受不同的节奏所带来的韵律感,即跟随音乐的信息体验音乐并外化音乐。以下是对几个典型节奏的体态律动教学。

1.体态律动感受附点节奏

练习连续附点四分音符节奏,“ ”要表现出附点四分音符时值的长短又要表现出强弱拍,教师可以采用横步点地的律动,强拍右脚横步踩地,“附点”处左脚抬起双腿屈膝,弱拍左脚跟随右脚交叉点地,注意在做这个动作的同时要念出此节奏,还可以在此处让学生手拉手绕圈律动。

练习连续附点八分音符节奏,“ ”附点八分音符的节奏更具动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马进行想象。故事引入:“马儿最喜欢在辽阔的大草原上奔跑,你喜欢什么颜色的马呢?马是怎样跑的?”可以让一个学生模仿马的跑动,再让其他学生用手当脚在地板上模仿拍击马跑的声音,“ ”反复练习使之做得更加准确,再让学生随着老师的鼓点进行移动位置,绕圈模仿骑马的动作,从小肌肉练习过渡到大肌肉的练习。教师在练习中还可以通过速度的快慢,让学生熟练动作掌握节奏。

2.体态律动感受切分节奏

体态律动教学让学生充分感知和体验切分节奏的韵律感。

学生围成圈圈席地而坐,师说:“哇,今天老师看到很多可爱的笑脸呢!我要开始拍照喽!你听,咔,呲,嚓。你能学着老师拍照的声音给老师拍个照吗?”“你能用这样的声音给你喜欢的朋友拍个照吗?”通过师生、生生之间拍照互动学生形象地感知体验了切分节奏。

还可进行移动位置的练习,绕圈跟着老师的鼓点做单跳和双脚跳练习,如“ ”弱拍单脚跳,强拍即切分音双脚跳。在练习过程中,如果学生找不到鼓点,教师可以改用打舌发出鼓点声跟学生一起做,还可以让做得较好的孩子和有困难的孩子结成一对一起做动作,使学生很好地掌握律动和节奏。

另外,不管哪个年龄阶段的孩子,都要让他们进行小肌肉的练习,再过渡到大肌肉的练习,也就是说先让他们用手当脚,在固定的位置上感受练习,熟练以后再做移动位置的练习。

三、体态律动体验音乐结构

1.用肢体动作来感知体验音乐结构

初步接触音乐结构,可以先训练分辨乐句“相同”与“不同”,再感知体验歌曲的音乐结构。

如在二年级下册《郊游》一课中,歌曲有三大乐句组成,第一、二大乐句相同。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律动形式让学生感受歌曲的音乐结构。

律动一:第一大乐句跟着歌曲节奏绕圈走,第二大乐句面对圆心原地律动歌词的形象动作,第三大乐句继续跟着歌曲节奏绕圈走。

律动二:第一大乐句相邻的两个小朋友手挽手原地转圈跳步走,第二大乐句相邻两个小朋友面对面律动,第三大乐句继续手挽手原地转圈跳步走。

律动三:第一大乐句各自找新朋友手挽手跳步走,第二大?肪溆胝业降男屡笥衙娑悦媛啥?,第三乐句各自再换一个朋友手挽手跳步走。

三次体态律动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识别歌曲中三大乐句的 “相同”与“不同”,从而很自然地帮助学生感觉到歌曲“ABA”的音乐结构。

2.利用道具的特点结合肢体动作来感知体验音乐结构

在律动中道具的加入让我们的肢体动作变得更加丰富有趣,更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如在一年级下册第八课欣赏管弦乐《调皮的小闹钟》一课中,教师从故事引入。“在一个钟表店里,住着很多很多各色各样的小闹钟,白天的时候它们可乖了,可是一到晚上它们就出来调皮了,有的小闹钟在打扫卫生,有的小闹钟在睡大觉,有的小闹钟在拧发条。好,现在我们也变成了小闹钟喽!”学生跟着教师完整聆听音乐并律动。为了让音乐结构更加清晰,音乐更加形象,可引导学生利用道具律动分乐段欣赏。利用“地垫”朝向地面左右挥动好似扫地或是用“拉拉球”左右甩动好似擦窗。聆听A乐段表示“劳动的小闹钟”;聆听B乐段就做睡觉姿势表示“睡觉的小闹钟”;利用拧“琴锤”律动聆听C乐段表示“拧发条的小闹钟”。最后利用道具完整聆听并律动音乐,学生就会很清晰地感知体验ABACA回旋曲式结构的概念。可见,体态律动和音乐结构建立了密切的内在联系,赋予了结构一种“可视”的条件。

四、体态律动培养多声部听觉

1.体态律动培养二声部和声听觉

二声部听觉的培养应该从低段就开始进行,因为听觉需要早期开发。

(1)二声部节奏聆听

刚开始进入听辨可以从简单的节奏入手。如:教师把学生分成两组,一组听沙锤的声音踏步,另一组听鼓的声音踏步。这两种乐器时而单独响,时而同时响。同时响时两组同时踏步,同时踏步时,两组乐器可以敲打不同的节奏,可以是沙锤敲“跑”的节奏,鼓敲“走”的节奏。这样使学生初步体验了一个声音和两个声音的运动形式以及它们的关系。

(2)二声部旋律聆听

再进行听旋律练习。教师即兴弹奏,让学生听到单旋律的时候把手放腿上,听到两个旋律同时进行的时候举手。教师先弹奏单旋律,再加进另一个声部,最后回到单旋律。从学生的律动中告诉他们两三个音同时出现叫“和声”,引进“和声”的概念。还可进行移动位置的练习,学生在教室内跟着音乐的节奏随意走动,教师即兴弹奏,听到单旋律时独自走,听到两个声音同时出现时找个朋友一起走。通过空间上的感受让学生的和声听辨能力再次得到提高。

2.体态律动培养二声部即兴卡农

卡农就是模仿,也是学生进入合唱训练的基础。

(1)节奏卡农

如三拍子卡农练习,学生在熟悉三拍子后,进一步在三拍子中做两组动作:“打舌,跺脚,跺脚”“拍手,拍腿,拍腿”。适应这样的动作之后,把学生分两组,一组先做第一组动作“打舌,跺脚,跺脚”,另一组学生跟着连续模仿,最后构成动作的二声部卡农。在此节奏上还可利用打击乐器的演奏体验乐器卡农,不同音色的组合会增加趣味。

(2)旋律卡农

如在教学二年级下册《两只老虎》中,先把学生分成两组,分别围成里外两个圈。先请外圈的小朋友绕圈边走边唱,唱了一小节后再示意里圈的小朋友绕圈开始唱。为了让卡农的初次演唱更加顺利,外圈的学生可以跟录音范唱走,里圈的学生可以跟着老师走。在熟练之后学会相互倾听,各组独立完成。

以上只从四个方面论述了如何让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得到有效运用,其实还可以以音乐要素作为各个切入点进行不断的探索研究。体态律动表面上是对肢体的运用而实质上是为唤醒人们主动获得音乐意识的才能。体态律动既然是以身体运动来感受和再现所听到的音乐,那么身体就是“乐器”,身体的各个部位和各种动作都可以用来表现音乐。在教学中,体态律动教学可以??造出许许多多的活动形式和方法,让学生在伴随音乐的活动中得到惊人的发现――“我的身体会唱歌”。

参考文献:

[1]陈蓉.音乐教学法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3.[2]杨立梅,蔡觉民.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编辑 李博宁

第五篇:教学论文浅谈“体态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陆茜

浅谈“体态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培养音乐学习兴趣,学习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认识活动中开放的感知通道越多并且调动的感觉器官越多,那么就越能全面深入的把握好认识对象。单纯的倾听式音乐欣赏,学生不太容易产生真正持久的欲望、热情和主动的欣赏行为。所以,在音乐欣赏中运用多通道参与的方式,定会有利于学生对音乐感受力的增强。根据心理学的解释,多通道参与是指人在学习、接纳、感知外界事物的同时充分运用了各种感官知觉,通过各种各样知觉的协调作用来体会并理解外界的刺激。多通道参与不仅包括听觉,而且包括视觉与动觉,并且体态律动是动觉重要的组成。通过肌肉,眼神等体态律动,学生能调动身体的各个感知器官,将动作与音乐结合,使学生能够多通道参与音乐欣赏,全身心的投入其中。2.调动积极性与主动性。正象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所有智力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一种情绪激发状态,可以使人处于兴奋状态,调动了积极性与主动性。所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体态律动教学就能带动学生的兴趣。

体会到体态律动与舞蹈有着很大的区别。体态律动的作用是能使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同时亲身体验音乐,深入欣赏音乐。它是将动作作为媒介来表现音乐的节奏、曲式、旋律、音色、力度等音乐要素。而舞蹈是将动作作为主导与核心,来抒发情绪情感。体态律动教学的的最终目标是欣赏音乐,律动只是走进音乐的一种方式;而舞蹈的主要目标是展示舞蹈艺术,音乐则处于辅助地位。律动以即兴为主,以是否能清晰展现音乐基本要素为主要评价标准;而舞蹈多以编排好的动作为主,以舞姿的空间美感和肢体艺术为评价标准。

一、利用体态律动激活创新思维

人的音乐节奏感主要是指内心节奏感的建立,往往可以先借助身体外的体态律动开始,所以我们在节奏训练中可以根据不同的节奏型去设计不同的体态律动或让学生自由地根据不同的节奏型去创编不同的体态律动,让身体的律动跟上节奏的律动,使二者逐渐成为十分协调优美的对应联动,即在律动中获取最终的节奏感。

例如,在进行二年级学生的节奏感训练时,我出示了一条× ×|×××|的两小节节奏,让小朋友思考该用怎样的肢体动作准确地表现这条节奏,然后让他们上来表演。由于思考,讨论,小朋友的创新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起来。小朋友设计了很多的动作,加上小朋友擅于表现的性格,使得小朋友们争先恐后得要求上台表现得十分积极。而表演时的动作是五花八门,有的用眨眼睛来表示节奏,有的用拍屁股来表示节奏,有的用伸舌头来表示节奏,有的用拉耳朵来表示节奏等等。因此,原来一直是用拍手来表示这一陈旧的模式被打破了。课堂教学气氛一下子变得活跃起来了,学生的创造力也一下子被充分激发起来了。

二、利用体态律动活跃课堂气氛

以往的音乐教学是以教唱歌曲为主。一堂课学生一直在大声的唱歌,没有多少动的机会。而儿童天性好动,他们往往不满足于仅用歌声来表达情感,更喜欢用动作加以补充,边唱边动作,更符合儿童表达情感的特点,动作的伴随是儿童认识音乐和从音乐中获得快乐的最自然、最有效的途径。所以根据歌曲内容来创编动作是音乐课上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例如,在教会歌曲《大鹿》后,我先让一位小朋友扮演大鹿,一位小朋友扮演小白兔,让他们两个人根据歌词的内容来作相应的动作。于是出现了这样一个场景:大鹿站在自己家的窗口看着远方,突然一只小白兔奔跑过来,向大鹿求助,大鹿马上收留了小白兔。于是大鹿和小白兔成了好朋友,在家里快乐地做游戏了。我对他们的出色表演加以表扬激励。班上其他小朋友也都跃跃欲试,趁此机会,我就让他们自由地组合来表演《大鹿》,于是整堂课就在学生边唱边跳的气氛中结束了。

三、利用体态律动表现音乐情绪

在欣赏教学中,引导学生用体态律动来感受和表现音乐情绪,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及其他诸如句法、色彩等音乐感觉,他们随着音乐击拍、踏脚、拍手、摆动身体等,直接参与了音乐活动,是“借助节奏来引起大脑与身体之间迅速而有规律的交流”通过这种交流达到情感与思想,想象与理解之间的协调发展。

例如:在欣赏两首分别表现高兴场面和悲伤场面的乐曲时。我首先让学生初步把两首乐曲欣赏一遍,然后让学生说说两首乐曲分别表现了怎样的场面,学生基本上能说出两首乐曲的内涵。最后让学生再次欣赏,要求边欣赏边做动作,这时的学生就能用各种体态动作来表现乐曲。高兴的场面学生就用面带笑容,手舞足蹈来表现;悲伤的场面学生就用微闭眼睛,轻微摆动身体来表现。一堂欣赏课由于学生的体态律动而显得更有生气,通过体态律动学生对乐曲的理解又深了一层。

总之律动教学要突出创造性。音乐活动的审美过程是一个不断探求,不断创造的过程。作曲家创作出的音乐作品只能是一度创作,对音乐作品的演唱、欣赏的过程是二度创作。律动教学是为音乐审美活动而服务的,它必须体现审美活动过程中创造性这一规律。

下载音乐教学中的体态律动word格式文档
下载音乐教学中的体态律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奥尔夫音乐教学中的律动教学

    律动的教学并不始于奥尔夫,而是整个欧洲在本世纪初的一种思潮。"那是在二十年代的时候对人体、对从事体育、体操和舞蹈的一种新的感觉。支配着欧洲的青年。"奥尔夫。达尔克......

    低年级音乐中的律动教学

    低年级音乐中的律动教学 杨 映 律动又称为音乐动作,是在音乐伴奏下,根据音乐的性质、节拍、速度、力度等,有规律地反复地做某一个动作或一组动作。它对儿童身心的健康、情操......

    浅谈体态律动教学法在小学低段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体态律动教学法在小学低段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体态律动是指有节奏地跳动,有规律地运动,多指人听到音乐后,按照节奏而通过身体的方式表达一种感觉。瑞士著名音乐教育......

    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中的应用.doc计划[最终定稿]

    《体态律动在小学音乐中的应用》的研究计划 张夏镇镇中心小学 王芹 (一)本课题研究目的、选题意义 体态律动是瑞士音乐家达尔克罗兹创立的音乐教育体系中的核心。体态律动是在......

    音乐律动

    半日活动 教学名称:音乐活动 教学内容:韵律活动——网小鱼 教学目标:1.初步熟悉音乐旋律,学习用小碎步做小鱼游,合拍的做吃食的动作。2.理解并遵守游戏规则,体验有序活动的快乐。......

    浅谈幼儿园音乐律动教学

    浅谈幼儿园音乐律动教学 “幼儿音乐教学是音乐教育中的一部分,这种早期的音乐教育为幼儿提供发展其音乐才能的机会,是成人所能给予幼儿的最良好的关心和培养。”所谓的“律动......

    小学音乐律动教学5篇

    小学音乐律动教学 一、律动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作用 (一)“律动”教学可以展示学生的表演天赋初级阶段学习的学生善于模仿,创造性思维还不成熟。在传统的小学音乐教学中,一般以开......

    浅谈幼儿音乐律动教学

    浅谈幼儿音乐律动教学 杨倩 律动是幼儿园韵律活动的类型之一,是指在音乐或节奏的伴奏下,以身体动作为基础、以节奏为中心的音乐活动,其特点是节奏感强,动作形象简单.小班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