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声势律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声势律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摘 要: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利用声势律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学习音乐的效率。学生更好的参与到音乐的学习中,学生在音乐学习中的节奏感以及记忆力的培养,教师在教学中要意识到声势律动教学的重要性及作用,才能够更好的发挥其在教学中的效益。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让学生自己用身体表达自己对音乐理解的机会,要充分利用初中学生好动的特点,也能够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本文阐述了对声势律动教学的认识,分析了声势律动教学的重要性及作用,提出了声势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策略,旨在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
关键词:声势律动 初中音乐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4-0149-01
在初中音乐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受到一定的熏陶,让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能够在一定的程度上提升,从而能够提升学生的美感。为了更好的提升初中音乐教学的效率,在教学中可以科学的应用声势律动教学,这种教学方法能够让培养学生在音乐方面的节奏感以及让能够培养学生审美以及创新能力的提升。对声势律动教学方法的认识
声势就是指在教学中通过人体摆出各种姿势来发出一定的声响。在教学中声势的主要表现形式有:拍手、跺脚等,它是通过声势表达自身情感的主要方法。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初中生一般对音乐有了一定的接触,具有了音乐学习的经验,学生在学习中可以利用自身的一些姿势来变现出有规律的节奏,从而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学生通过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身体姿势具有一定的协调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声势律动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和在音乐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能力,通过声势律动可以通过身体来培养学生自身的节奏感,从而在音乐学习中的注意力和记忆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加强。为此,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创造让学生自己用身体表达自己对音乐理解的机会,要充分利用初中学生好动的特点,也能够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声势律动应用的作用
2.1发掘学生的节奏感
初中学生本身具有好动性也具有一定的节奏感,对学生节奏的训练就是让学生将自己的身体作为乐器,通过学生做出的动作来发现学生的节奏感。初中学生本身节奏感就比较协调,对事物的反映都比较敏感,在音乐教学中对学生身体动作的培养就是为了提升学生对音乐节奏的体验,为此,这几阶段要重点培养学生对节奏感的培养,一定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2.2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听到音乐身体就会做出一些自然的反应,学生在做出反映之后就会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欲望,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学生只有具有哦一定的创造性学会在音乐学习中才能将自身对音乐的感知充分表现出来。
2.3培养学生身心的综合发展
相比与小学生初中生在成长过程中是其比较重要的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在对事物的感知上都比小学生的感知能力强,学生也具有了比较广泛的兴趣,思维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升。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物都具有一定的好奇性。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对音乐学习中的听力能力以及辨别能力都有一定的提升,随着初中生年龄的增加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升,但是学生在音乐课堂上也越来越不愿意表现自己,学生也不愿意上音乐课,对音乐课的兴趣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降低。通过声势律动在教学中的应用,改变了原本比较单调的模式,给学生创设了比较好的教学环境,学生在这种环境中也能够更好的表现自己,从而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均衡发展。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声势律动的应用
3.1通过节奏律动更好的进行教学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声势律动的应用可以让学生通过节奏的训练让学生体验和掌握相应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在音乐的实践教学中对学生的节奏训练就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方法。在对学生的节奏训练过程中,各个节奏之间就会产生一些律动的感觉,让学生在自身的节奏中更好的理解音乐知识和技能。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如果教师一味的给学生讲解相应的知识学生就会失去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让学生能够学习到更加自然的节奏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例如在学习《伏尔加船夫曲》中可以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想象一些动作,从而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音乐的欣赏中。
3.2提升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创设一定的情景让学生更好的欣赏音乐,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在学习《牧歌》时给学生欣赏这首歌的场景,在欣赏音乐场景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感受到草原风景的丰富多彩,能够让学生更好的感受音乐中所内涵的主题思想,另外,教师还可以给学生传授牧歌中都一些经典动作,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好融入到音乐的学习中,从而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有一定的提升。结语
声势律动就是通过学生自身的一些姿势让学生更好的提升其节奏感,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利用声势律动能够培养学生的节奏感,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还能够使得学生的身心发展达到综合的发展,为此,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声势律动更好的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使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升。教师在教学中还需要不断的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以便更好的提升那过学生的音乐素养。
参考文献:
[1]丁雪莲.声势律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15:242-244.[2]钞艺娟.浅议在音乐教学中对于声势律动的应用[J].戏剧之家,2015,22:206.[3]刘露.对声势律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高考(综合版),2015,10:294.[4]钱璐.声势律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2015,40:33.[5]晁雅楠.节奏训练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2013年.
第二篇:浅谈声势律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浅谈声势律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黄石初级中学 江西 宁都 342821)
摘要:音乐是当前初中教育的重要课程,通过音乐教学能够起到培养学生想象力、反应能力以及创造力,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提升。在音乐教学中,教师科学的利用声势律动可以起到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提升音乐教学效率的目的。本文现简要分析了声势律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意义,然后结合初中音乐教学实际,探讨声势律动教学模式的运用策略。
关键词:声势律动;初中音乐;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4-0182-02
声势律动教学法指的是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将音乐与舞蹈有机结合起来,通过音乐来增强学生的节奏感,舞蹈则训练学生的身体协调能力。使用该教学模式,不但训练学生的音乐记忆,而且使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音乐乐谱以及音乐节奏,提高音乐课堂教学质量。
一、声势律动教学法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意义
1.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声势律动教学模式主要是引导学生积极发展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充分发挥自身思维能力[1]。由此可见,声势律动对培养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作用突出。声势律动教学下,教师指导学生在听到音乐时,让身体也跟随音乐舞动起来,这样使得全体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紧跟教师的节奏,充分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
2.增强学生的反应能力
初中音乐教学中,利用声势律动,着重对音色、音高、旋律等的教学,能够使学生对音乐节奏敏感度提升,使学生能够根据音乐的旋律来调整自己的肢体动作。长期训练下去,学生的反应能力不断提升。
3.实现学生均衡发展
进入到初中阶段,学生看待问题的深度与广度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年龄的增长也会限制学生的表现力[2]。在音乐课堂中,学生常常表现出恐惧的心理,尤其是教师提问回答时,学生会有很多的顾虑,害怕问题回答错误而遭到其他学生的嘲笑,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下降,而采取声势律动教学方法,则可以通过营造一种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通过全班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教学中,使学生敢于表现自我,从而实现学生的均衡发展。
二、声势律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1.通过声势律动来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初中生往往会对枯燥的课堂表现出厌倦的心理,学生心理上往往更喜欢精彩、活跃的课堂。因此,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活动教学的方式,为学生营造出活跃、精彩的课堂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教室中跟对音乐舞动。
比如,教师可以将每节音乐课的前十分钟确定为学生纵情演绎的时间,演绎的内容在上节课临下课前确定,学生演绎内容可以以小组的方式完成,在小组的搭建上,遵循优势互补原则,以使小组各成员都积极参与其中[3]。在确定演绎主题后,小组成员可以在课间进行排练,由小组成员推举组长,由组长分配各个成员的工作,例如指定学生演绎乐器、演唱以及舞蹈,通过合理的分工,使学生能够专注于某一活动,从而使学生展现出精彩纷呈的表演。在活动完成后,教师应对学生的演绎进行评价,使学生能够从中找出自己存在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在今后的演奏与表演中更加注重韵律与动作的搭配。
2.通过声势律动来帮助学生训练听觉反应能力
音乐是一门能够表达丰富思想情感的艺术。音乐教学的关键在于帮助学生掌握音色、音高以及旋律。而听觉作为声音捕捉的关键,训练学生听觉反应能力,能够使学生的音乐表现力更加丰富,演绎出更加精彩的曲目[4]。因此,在声势律动教学中,教师应做好听觉训练工作。听觉的训练应借助乐谱,通过学生自己读谱,并进行演唱训练,在这个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声音的律动来作出不同的动作,从而使学生的听觉反应更加迅速。
例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一些节奏感较强的曲目来训练学生的听觉,其中《十二平均律钢琴曲集》就比较符合学生的能力需求,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使用该曲目让学生通过听觉来提示身体该做出何种动作反应,使学生的音乐节奏感更强。
3.利用音乐想象力,让学生在想象中产生律动
丰富的想象力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助推器,音乐灵感的迸发也依赖音乐想象力,相反,如果学生没有音乐想象力,往往会使学生学生音乐能力难以提升,逐渐陷入单一记忆的漩涡。因此,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根据音乐的韵律进行联想与想象,比如在听到一些笛声,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在脑海中构建一副草原景象,这样学生就能够更加专注于音乐学习,并且在不断学习过程中逐渐积累一些乐曲,从中得出自己的音乐学习心得。
例如,教学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时,教师可以先从乐曲的创作背景出发,向学生讲解贝多芬的事迹,深切体会贝多芬在听觉受损以及社会的残害背景下依旧坚持创作的精神,通过背景的介绍,使学生可以根据音乐的律动想象贝多芬在创作乐曲使得情境,使学生能够充分体会到音乐本身所传达的思想情感,之后在?W生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踏步、拍掌等动作来诠释自己对这首曲子的理解。
三、结语
总之,音乐作为当前初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有重要意义。音乐教学实践中,需要教师明确声势律动教学的基本原则,并将其有机的融入到音乐课堂教学中,从而帮助学生提升想象力、创造力、反应能力,使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音乐素养以及审美水平不断提升,最终达到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肖媛媛,毕研芬.关于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6,(11):223-224.[2]钞艺娟.浅议在音乐教学中对于声势律动的应用[J].戏剧之家,2015,(22):206.[3]陈超.浅谈体态律动在小学低年级音乐教学中的有效运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06):76-81.[4]史美玲.初中音乐教学中节奏训练的探索及思考分析[J].音乐时空,2015,(01):173.
第三篇:声势训练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声势训练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摘 要:现阶段,声势训练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于提升小学音乐教学效果来说,起到了较为重要的作用。本文对小学音乐教学中声势训练的研究,主要探究了如何将声势训练与小学音乐教学进行有机结合,从而提升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声势训练;应用
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需要考虑到如何采取有效办法,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就以小学音乐教学工作来说,采取声势训练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进行音乐学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和音乐理解能力,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对这一问题的研究过程中,探讨了声势训练如何应用于小学音乐教学当中。
一、声势训练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应用的优势
1.声势训练教学法的内涵
声势训练主要是指通过发出声响的人体动作,例如拍手、拍腿等动作。通过声势训练的教学方法,在音乐课堂中应用,能够产生较好的影响力,并且有利于带动学生投入到音乐当中,通过声势训练的方法,让学生对音乐学习的音节、音阶、朗诵进行有效地把握,在实践活动中,让学生对音乐知识进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声势训练教学法是奥尔夫教学法的主要内容,突出了动作与音乐的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学习音乐过程中,能够对自身动作进行运用,更好地对音乐内涵进行感受。声势训练教学法的应用,旨在让学生对音乐更好地进行理解,并能够通过自身的理解,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对音乐知识进行学习,具有较好的教学效果。
2.声势训练的优势
声势训练教学法在应用于小学音乐教学当中,具有突出优势,这一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第一,能够更好地对学生的听辨能力进行锻炼。在学习音乐过程中,学生通过声势训练的方法,能够对不同的声音进行有效辨别,形成对音乐丰富性的有效感悟;第二,学生通过相关动作对音乐进行表达,提升了学生对音乐的运用能力,这样一来,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与音乐进行融合,在音乐中进行音乐学习,可以更好地提升音乐学习的效果;第三,加强学生对音乐的记忆力。声势训练的音乐教学方法,是一种抽象性的教学体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好奇心理,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是进行声势动作制造的关键。这样一来,在无形之中,加强了学生的音乐理解能力,并可以更好地对学生音乐能力进行熏陶,对于促进学生音乐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
二、如何将声势训练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进行应用
通过上文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声势训练对于提升小学音乐教学效果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此,将之应用于小学音乐教学中,是现阶段小学音乐教学必须考虑的一个重要议题。
1.利用声势训练对节奏进行模仿
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对音乐辨识能力的提升,是教师教学的关键。如何提升学生音乐辨识能力,又是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个难点。在应用声势训练教学法过程中,要注重让学生利用声势训练,对音乐节奏进行模仿,能够熟练地反应出音乐的节奏,这样一来,在潜移默化中,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对音阶、音符等重要信息进行感知,提升学生的音乐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学生借助声势训练的方式进行学习,符合这一阶段学生的心理年龄,对新事物充满着好奇心,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积极、自主地投入到实际学习当中。声势训练与音乐节奏的有机结合,可以让学生亲身地感受到节奏变化,加深学生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2.声势训练应与游戏进行结合
声势训练教学法应用过程中,可以利用游戏的方式进行。小学生的心理素质不够成熟,对新鲜事物充满着好奇,尤其喜欢做游戏。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点,将游戏与声势训练进行结合,这样一来,可以起到较为不错的效果。例如采取“接龙游戏”,让学生通过对节奏的把握,一个接一个的进行声音、动作的模仿。在做游戏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大胆地进行创作,保证游戏充满趣味性的同时,又能够起到很好的教学意义。在“接龙游戏”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每一个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把握,采取因材施教的方式,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把握,并能够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解决,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和进步。
3.把握节奏创作问题
声势训练在应用过程中,节奏创作问题是一个关键点。声势训练是以人的动作来进行音乐学习的,但是单纯的动作又无法对音乐知识内容进行有效地衔接,这就需要教师对声势训练中节奏进行较好的把握。例如在对歌曲《其多列》进行讲解过程中,歌曲短小精炼,对其节奏进行模仿较为简单。教师可以事先对这首歌曲的节奏进行把握,带领学生打出节奏,之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节奏的更新。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学生打节奏进行指导,而不是限制,充分发挥学生自身对音乐的理解和创作能力。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儿歌进行节奏把握和创作,例如《幸福拍手歌》。在唱到“如果感到幸福你就拍拍手”,学生随节奏拍手;唱到“如果感到幸福你就跺跺脚”,学生随节奏跺脚。这样一来,学生通过互动,可以更好地强化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从而为学生对以后音乐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结束语: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声势训练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对于提升小学生音乐水平、音乐学习能力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此,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声势训练教学方法的应用,并能够从声势训练教学方法的内涵出发,把握学生发展的实际情况,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学习音乐的能力和理解音乐的能力,促进学生在音乐方面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陈姝琳.音乐教学中声势教学法分析[J].音乐时空,2014,24:141.[2]谭乐宁.声势训练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5,13:153.[3]高星.声势教学让农村音乐教学课堂“活”起来[J].音乐时空,2015,23:142+115.[4]李川.音乐教学中的情境教学[J].音乐天地,2013(06):24-28.[5]杨秋仪.浅谈小学音乐教研活动的开展[J].音乐天地,2014(01):12-16.[6]杨芳.对音乐教育实习现状的思考与建议[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4(06):37-40
[7].万金竹.浅谈小学音乐课的美育渗透教学[J].时代教育,2009(04).[8].王岳欣.浅谈美育在音乐教学中的渗透[J].黑河教育,2012(09).
第四篇:教学论文浅谈“体态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陆茜
浅谈“体态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培养音乐学习兴趣,学习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认识活动中开放的感知通道越多并且调动的感觉器官越多,那么就越能全面深入的把握好认识对象。单纯的倾听式音乐欣赏,学生不太容易产生真正持久的欲望、热情和主动的欣赏行为。所以,在音乐欣赏中运用多通道参与的方式,定会有利于学生对音乐感受力的增强。根据心理学的解释,多通道参与是指人在学习、接纳、感知外界事物的同时充分运用了各种感官知觉,通过各种各样知觉的协调作用来体会并理解外界的刺激。多通道参与不仅包括听觉,而且包括视觉与动觉,并且体态律动是动觉重要的组成。通过肌肉,眼神等体态律动,学生能调动身体的各个感知器官,将动作与音乐结合,使学生能够多通道参与音乐欣赏,全身心的投入其中。2.调动积极性与主动性。正象苏联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所有智力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一种情绪激发状态,可以使人处于兴奋状态,调动了积极性与主动性。所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体态律动教学就能带动学生的兴趣。
体会到体态律动与舞蹈有着很大的区别。体态律动的作用是能使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同时亲身体验音乐,深入欣赏音乐。它是将动作作为媒介来表现音乐的节奏、曲式、旋律、音色、力度等音乐要素。而舞蹈是将动作作为主导与核心,来抒发情绪情感。体态律动教学的的最终目标是欣赏音乐,律动只是走进音乐的一种方式;而舞蹈的主要目标是展示舞蹈艺术,音乐则处于辅助地位。律动以即兴为主,以是否能清晰展现音乐基本要素为主要评价标准;而舞蹈多以编排好的动作为主,以舞姿的空间美感和肢体艺术为评价标准。
一、利用体态律动激活创新思维
人的音乐节奏感主要是指内心节奏感的建立,往往可以先借助身体外的体态律动开始,所以我们在节奏训练中可以根据不同的节奏型去设计不同的体态律动或让学生自由地根据不同的节奏型去创编不同的体态律动,让身体的律动跟上节奏的律动,使二者逐渐成为十分协调优美的对应联动,即在律动中获取最终的节奏感。
例如,在进行二年级学生的节奏感训练时,我出示了一条× ×|×××|的两小节节奏,让小朋友思考该用怎样的肢体动作准确地表现这条节奏,然后让他们上来表演。由于思考,讨论,小朋友的创新思维一下子被激活了起来。小朋友设计了很多的动作,加上小朋友擅于表现的性格,使得小朋友们争先恐后得要求上台表现得十分积极。而表演时的动作是五花八门,有的用眨眼睛来表示节奏,有的用拍屁股来表示节奏,有的用伸舌头来表示节奏,有的用拉耳朵来表示节奏等等。因此,原来一直是用拍手来表示这一陈旧的模式被打破了。课堂教学气氛一下子变得活跃起来了,学生的创造力也一下子被充分激发起来了。
二、利用体态律动活跃课堂气氛
以往的音乐教学是以教唱歌曲为主。一堂课学生一直在大声的唱歌,没有多少动的机会。而儿童天性好动,他们往往不满足于仅用歌声来表达情感,更喜欢用动作加以补充,边唱边动作,更符合儿童表达情感的特点,动作的伴随是儿童认识音乐和从音乐中获得快乐的最自然、最有效的途径。所以根据歌曲内容来创编动作是音乐课上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例如,在教会歌曲《大鹿》后,我先让一位小朋友扮演大鹿,一位小朋友扮演小白兔,让他们两个人根据歌词的内容来作相应的动作。于是出现了这样一个场景:大鹿站在自己家的窗口看着远方,突然一只小白兔奔跑过来,向大鹿求助,大鹿马上收留了小白兔。于是大鹿和小白兔成了好朋友,在家里快乐地做游戏了。我对他们的出色表演加以表扬激励。班上其他小朋友也都跃跃欲试,趁此机会,我就让他们自由地组合来表演《大鹿》,于是整堂课就在学生边唱边跳的气氛中结束了。
三、利用体态律动表现音乐情绪
在欣赏教学中,引导学生用体态律动来感受和表现音乐情绪,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及其他诸如句法、色彩等音乐感觉,他们随着音乐击拍、踏脚、拍手、摆动身体等,直接参与了音乐活动,是“借助节奏来引起大脑与身体之间迅速而有规律的交流”通过这种交流达到情感与思想,想象与理解之间的协调发展。
例如:在欣赏两首分别表现高兴场面和悲伤场面的乐曲时。我首先让学生初步把两首乐曲欣赏一遍,然后让学生说说两首乐曲分别表现了怎样的场面,学生基本上能说出两首乐曲的内涵。最后让学生再次欣赏,要求边欣赏边做动作,这时的学生就能用各种体态动作来表现乐曲。高兴的场面学生就用面带笑容,手舞足蹈来表现;悲伤的场面学生就用微闭眼睛,轻微摆动身体来表现。一堂欣赏课由于学生的体态律动而显得更有生气,通过体态律动学生对乐曲的理解又深了一层。
总之律动教学要突出创造性。音乐活动的审美过程是一个不断探求,不断创造的过程。作曲家创作出的音乐作品只能是一度创作,对音乐作品的演唱、欣赏的过程是二度创作。律动教学是为音乐审美活动而服务的,它必须体现审美活动过程中创造性这一规律。
第五篇:激起生命的律动 浅议音乐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激 起 生 命 的 律 动
——浅议音乐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音乐与运动共有的要素是节奏。当人的心率、呼吸、肌肉的紧张与松弛等频率与音乐的节奏、节拍的长短、速度的快慢、力度的强弱等比较接近时,便容易产生“共振”。当音乐与运动处在共振状态时,可以引起生理和心理一系列的变化,唤起人体许多未被表现或潜在的东西。
关键词: 音乐 体育课堂 运动技能 技能学习
音乐作为一种特殊的教学语言,正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体育课堂中。知其意、得其法,明确了音乐与体育的相互联系,知晓某一教学情境中使用音乐的目的是什么,才能更有效地使音乐与教学所需相互融合,进而掌握音乐辅助教学的运用技巧。在体育课堂中恰当地运用音乐,往往可以使教学过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在特定教学环节中的运用
1.音乐在集合环节的运用
以播放音乐的方式作为召集学生集合的“口令”,可以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达到快速集合的目的。通常采用“紧急集合号”、“运动员进行曲”等音乐。如在每次上课前2分钟播放“紧急集 合号”音乐来调动学生注意力,使学生尽快集合。集合音乐的选择最好在一个阶段相对固定,不要一天一换,要利于学生形成“条件反射”,当听到这首音乐时,马上反应到的是要集合了。一段时间以后根据学生的表现,可以在几节课后更换一个新颖的音乐作为集合“口令”。
2.音乐在准备活动环节的运用
音乐在准备活动中所起到的作用是迅速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消除身心惰性,同时使整个课堂气氛迅速活跃起来。所以,准备活动应选择节奏感较强的、108-120拍/分的音乐;或者是运用先慢后快的组合音乐,音乐的前部分节奏稍慢大约108拍/分左右,逐步加快过渡到后部分约120拍/分左右,让学生跟着音乐的节拍进行练习;还可以运用一首乐曲改变动作速度,先两拍做一个动作,后一拍做一个动作,使动作速度逐渐加快的方法。通常可以采用“健美操音乐、DJ音乐、兔子舞”等。
3.音乐在放松整理环节的运用
紧张而又有较高强度的体育活动之后,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会产生一定的疲劳,为使学生能够尽快地消除身心疲劳,从运动状态逐渐过渡到相对安静状态,可以选择舒缓型的音乐来调节。通常采用“初雪班德瑞、琵琶语、卡农钢琴曲、瑜伽、太极拳”等音乐。比如,以舒缓的“瑜伽音乐”配合瑜伽放松操的练习,不仅可以使韧带、肌肉得到放松,还能让学生在优美恬静的音乐中得到回归自然的享受。二.在技能学习中的运用
在运动技能学练中运用音乐,选择音乐时要注意充分考虑授课内容、学生需要和音乐风格的协调统一,要符合教学情景的需要。
1.音乐风格与教学内容的一致性
当某一教学环节的身体动作需要按音乐节拍进行时,可运用节拍强而明显的“节拍型音乐”,使学生跟随音乐节拍完成相应的练习。如在耐久跑“呼吸节奏的练习中”,为加强学生跑动与呼吸配合的节奏感。可配合慢三节拍的音乐,进行两步或三步一吸气、一呼气的练习,把音乐和学生的动作融为一体,利于教学内容的学习。
当某一教学环节不需要身体动作完全按音乐节拍来做,而又需要音乐来渲染课堂氛围时,可选用励志型的音乐。如在耐久跑,途中跑的教学中,为促使学生顽强地克服极点、战胜困难,可运用“永不退缩”等激励性音乐,在音乐的伴奏下学生会变得更加兴奋、愉快,进而减轻疲劳感,使外部助力转化为内部动力;在武术教学中,运用“中国功夫”音乐配以形体动作的练习,学生随着激昂顿挫、节奏鲜明的音乐做出各种形体动作,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表现力。2.音乐风格与学生需要的一致性
当学生基本掌握动作,但尚需巩固与提高时,配合音乐练习往往可以减缓反复练习某个动作的枯燥感,此时,应选择节奏较 慢的音乐。如在“花样跳绳”教学中,配以节奏约66拍/分左右的音乐比较适宜,如果节拍过快,学生很难跟上节拍,会导致动作节奏失调。
当学生技能水平已处于巩固与提高阶段时,可以选择节奏较快的音乐练习。如在“多足跑”教学中,小组已经能够整齐地做出跑的练习时,此时,为提高整体跑进速度,可配以较快节奏的音乐进行练习,以达到更快速度、整齐划一的跑。3.音乐的运用应符合教学进程的需要
教学进程往往体现着学生对动作技能的掌握从浅入深、从粗到精。在教学进程的不同阶段,音乐的运用应能够为教学进程所接受。
如在健身操“创造奇迹”的教学中,即使学生已经掌握了整套动作,但在配上约150拍/分钟的原版音乐做练习时,仍无法跟上音乐的节拍来完成时,可运用慢于原版音乐节拍的音乐进行练习,使学生在从易到难、音乐节拍从慢到快的教学过程中更好地掌握配乐动作。三.在体能练习中的运用
音乐与运动共有的要素是节奏。当人的心率、呼吸、肌肉的紧张与松弛等频率与音乐的节奏、节拍的长短、速度的快慢、力度的强弱等比较接近时,便容易产生“共振”。当音乐与运动处在共振状态时,可以引起生理和心理一系列的变化,唤起人体许多未被表现或潜在的东西。在体能练习中,音乐的节奏与身体练习的配合主要考虑以下两个方面: 1.动作与音乐节奏相吻合的练习
根据动作的快慢等性质运用适宜的音乐或利用节拍器制作需要的多种节拍的音乐,使身体练习在配乐下进行。如在做仰卧起坐练习时,可利用节拍器制作20拍/分钟的音乐,让学生跟着节拍做练习,适应后,再配以高节拍的音乐进行练习。
2.音乐节奏作为运动诱导因素的练习
诱导是用比动作速度稍快的音乐,使练习者根据音乐的节奏诱导加快速度和频率,不断获得提高。如在20米折返跑的练习中,可选用“莱格尔跑”等节拍逐渐加快的音乐,让学生跟着“滴”音节拍将外部的要求变为内驱力,不断实现一个个目标,有利于体育行为的持续。
四.在体育教学中使用音乐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切记仓促应付,在网络中随便找一些音乐,对选择的乐曲是否符合教学内容考虑不周;或者,教师只挑选自己喜欢的音乐,没考虑学生的喜好,影响了上课的时效性。
2.对学生乐感分析不足。选择音乐的韵律与动作之间配合生涩,实际运用时,学生动作很难与音乐节拍吻合。
3.不要在运动技术、技能的泛化学习阶段使用音乐。泛化学习阶段需要学生安静下来听教师讲要领,并思考动作要点。且该阶段学生的动作还没有达到熟练程度,此时加上音乐可能会给学生带来思维上的干扰,不利于学生用心体会动作要领。4.体育课使用音乐要分析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不同阶段的学生对音乐的喜好和理解有所不同。如小学可选卡通、儿歌类音乐;中学可选名曲、名歌之类。
5.体育课使用音乐必须符合教学内容。要根据不同教材的需要,结合教材来选取音乐改。如果选取的音乐与教学内容相吻合,既能烘托课堂气氛,又能与学生的练习节奏、节拍相吻合,还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体育课使用音乐切记过于频繁。在日常教学中,过多地使用音乐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分散学生的上课注意力,使学生不能较好的掌握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