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传统文化教案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教案序号
《千字文一》
教学目标
1、能熟读成诵,从而正确认读汉字。
2、运用多种方法诵读,训练学生朗读古文的韵律感,从而达到熟读成诵。
3、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文意,从而熏陶学生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教学重难点:疏通文意,熟读成诵。教学策略:
1、朗读教学法,以读促学,以读带学。
2、合作探究法,学习小组相互讨论,相互启发,合作探究领会文章。
一、复习导入
上节我们学习了《千字文》(一),让我们一起读一遍。今天学习《千字文》
(二)。
二、整体感知
(一)字正腔圆
知读音
字正,就是发音一定要正确;腔圆,就是字要发的圆润,宏亮。
1、学生自由朗读文章,当遇到难读的或者不会读的字,动动笔圈起来。看谁学得最快,读得最准。
2、请学生代表试读文章,其他同学听读注意生字的读音。
3、请同学相互纠正关键字的读音
4、听朗读录音,注意小声跟读。
5、教师强调重要字词的读音,然后学生齐读文章第一节。
(二)手舞足蹈
读韵律
本文也是四字一句,每句都押韵。
音,这就是古文的声韵美了。我们不仅可以用声音去找这种声韵的感觉,还可以手舞足蹈。
1、全体学生拍手读: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ⅹ∣
2、男女生合作拍手读。
3、全体学生手舞足蹈读: ⅹ0 0ⅹ∣ⅹ0 0ⅹ∣ⅹ0 0ⅹ∣ⅹ0 0ⅹ∣
(踏脚)
(踏脚)(踏脚)(踏脚)
古时候的文章就有这样的奥妙!既有好听的韵,也蕴含着不同的节奏,这就叫作韵律美了!
(三)三读成诵
知其意
1、遇到疑问标出来,小组间相互解决,然后反复诵读。
2、教师点拨讲解疑问,然后引导学生小节背诵。
3、小组间进行诵读竞赛,评出表现最佳的小组。
(四)摇头幌脑 出感情
情感式朗读,是朗读的最高境界,要把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情感读出来,就本文来讲你认为应该读出什么样的感情?(学生自由发言)用同样的方法学习二、三小节。
三、课堂小结
《千字文》既是用一千个字编成的韵文,这次就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讲者解字说文,学者随文入观。古文在理解上没有标准答案,所谓“书不尽言、言不尽义”,完全看读者的领悟力和想象能力。如果给出一个标准答案,学生的想象力就被扼杀了。传统教育的好处就在于处处给你留门,而不是老师越俎代庖,处处关门闭户。“讲不清,师之过;听不明,学之惰”。如果真的能够随文入观,一定会发现古人的粗茶淡饭别有一番风味。五谷杂粮是养胃的,不
会伤人,希望大家多吃。
四、作业:背诵第5页名言。教后记: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教案序号 《千字文三》 教学目标:
1.学生初步背诵《千字文》13,14,15,16段;
2.教育学生珍惜时间,让学生明白“寸阴是竞”的道理。教学准备:
国学经典诵读本《千字文》,小印章 教学重点:
背诵本节所学内容 教学难点:
学生初步理解所学内容 教学过程:
1.介绍今天的奖励图标,以激起学生的好胜热情; 2.复习《千字文》9,10,11,12段; 3.教师伴乐有感情的范读所学内容两遍;
4.教师伴乐领读,学生跟读初步熟悉所学内容;
5.让学生认真朗诵所学内容,并找出多音字,教师进行讲解让学生认识; 6.提出“寸阴是竞”,让学生自行感悟并议论,最后教师进行讲解,并列举一些关于珍惜时间的词句;
7.分组朗诵,学生自由背诵; 8.游戏“双簧”,使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更加牢固; 总结:奖励,盖印章,给学生布置家庭作业。教后记: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教案序号:
古诗两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领悟诗的意味,明确大体意思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己查阅资料体会诗人当时所处环境 3.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自己“送别”经历与诗人产生共鸣
二、重点难点: 学生对诗句意思的恰当把握,熟练地背诵
三、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同学们,昨天老师布置的查阅关于“庾信”的生平,下面以小组为单位交流,想好谁主讲,谁做补充?待会找小组来汇报。(小组汇报)
(二)进入新课,教授“重别周尚书”
同学们搜集的资料真丰富,今天老师家来和大家一起学习“庾信”的一首诗,同学们一起说出诗的题目„„(板书)
老师讲解题目中的“周”和“尚书”引导学生体会题目的意思。
学生齐读诗,接着以小组为单位来讨论诗的大意(在这之前教师讲述诗人当时所处环境,帮学生理解)
(小组汇报)汇报完后教师再重点讲解做出总结 把所有学生分成四组,每组读半句结束
(三)讲授“送友人” 让学生介绍“李白”
今天老师和大家学习“李白”的一首诗“送友人”(学生齐读题目,老师板书)教师讲述“李白”在写这首诗时所处环境,帮助学生更好理解诗的大意。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诗的大意(小组汇报)
教师根据汇报情况重点讲解,并作出总结 以比赛的形式读这首诗 第二课时
(四)拓展延伸:
同学们,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以上两首诗都是关于什么的?(“送别”)
那你们还搜集了一些关于送别的诗,把班里所有同学分成四组,来个“诗歌”大比拼,看看谁搜集的更多更丰富。
(五)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了那些收获?(学生说)
(六)课后作业:课下同学们之间互相交流关于“送别”的诗,可以回家被给父母听
六、教后记: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教案序号 《 月夜》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从诗歌背景的介绍和同类诗歌的比较鉴赏中理解诗歌深厚的情感内涵。
2、让学生通过比较分析、自主探究及迁移拓展掌握诗歌独特的表现手法。
3、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
诗歌运用的独特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诵读法,比较分析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月在古典诗歌中可以说是用得最频繁的一个意象,“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亲人得团聚,几家飘散在他州。”远离亲友,漂泊在外的游子总是通过那一轮明月千里寄相思。望月思亲成为古典诗歌一个永恒的主题。我们知道有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有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有张
若虚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有苏轼“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有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等,关于望月思亲的诗,不胜枚举。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杜甫的《月夜》,看看这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在这首诗中是怎样望月思亲的。(诵读诗歌)
二、背景介绍
此诗写于公元756年,安史之乱的第二年。战乱伊始,杜甫携带妻儿、颠沛流离躲避战乱。这年的8月,杜甫终于将家安顿在鄜州。他又决定只身西进,追随刚刚在灵武(今宁夏)继位的唐肃宗,以报效国家。不幸的是,中途被叛军所俘,押回已经沦陷的长安。因杜甫原无官职,便未受囚禁。但身陷贼手,前途未卜;家寄异地,祸福难料。在一个中秋前后的明月之夜,诗人望月生情,忧从中来,不可断绝,便提笔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诗篇。(诵读诗歌)
三、整体感知
古人评诗常有“诗眼”之说,所谓“诗眼”是作品中最能表现意境或主旨的关键词语.请指出《月夜》中的“诗眼”.“忆”。既然“忆”是诗眼,是理解整首诗的关键,也就是说它能串联起整首诗,那我们就围绕着这个“忆”字来整体感知一下这首诗。
请大家思考:是谁在忆,是怎样忆的?
教后记:
第二篇:传统文化教案
小学二年级传统文化教案
第一单元
蒙书诵读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以新课程理念为行动指南,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根本目的,立足现实,着眼未来,遵循规律开发和利用好校本课程,引领广大学生阅读经典、阅读思想、阅读文化、阅读精神,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教学目的: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4、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第1课 太公家教《节选》
教学目的:
一、了解蒙学的有关基本内容及其伦理道德教育的特点.二、了解蒙学主要教材的内容及其特点.三、认识重读蒙学教材的现实意义.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蒙学伦理道德教育的特点
二、蒙学主要教材的内容及其现实意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导语: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以儒学为主体.儒学极为重视教化,主张通过教育培养社会成员良好的道德习惯,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达到“化民成俗”的目的.而作为基础教育的蒙学尤其受到重视,这就使我国古代的蒙学具有了明显的承载和传播同时期儒学伦理思想的特点.事实证明,我国古代蒙学的伦理道德教育是非常成功的.儒家思想在两千多年的发展中深入人心,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特别是读书人的立身之本,有效地起到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作用.传统蒙学的这种伦理教化功能在今天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2、小组内交流搜集到的关于道德教育的资料
3、全班汇报交流 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汇报:(1)生平简介(生卒年不详),西周齐国始祖。又名姜尚、吕尚、吕望,字子牙。西周初为“师”(武官名)。也称师尚父。辅佐文王、武王灭商有功,封于齐。智勇双全。相传著有《六韬》、《太公家教》等。
本文是姜太公的《太公家教》节录。《太公家教》是我国最古老的治家格言,由于语言通俗,被认为“浅陋鄙俚”,所以公私藏书家多未注意珍藏;史、志书籍也少著录。直到清代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在“敦煌石窟”内发现了唐人的写本一卷,后被收入《鸣沙石室佚书》影印出版。该书收录《太公家教》共580句计2610字。全书以四言为主,自绐至终贯穿了“忠孝、仁爱、修身、勤学”的思想。本文强调“弟子事师,敬同于父”:“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等,都是崇敬老师、重视教师作用的教诲,很有学习和借鉴价值。
(2)汇报内容:
弟子事师,敬同于父。习其道也、学其言语。有疑责问,有教责受。罗网之鸟,悔不高飞。吞掉之鱼,恨不忍饥。人生误计,恨不三思。(3)注释:
束修:一捆(十条)肉乾,后来用以为给老师的财礼的名称,但这一礼物是菲薄的。译文:学生侍奉老师,应当像对侍父亲一样恭敬,要学习老师的文化知识和道德为人,还要学习老师说话的方式和技巧„„忠臣不应该有境外的私交,学生应该有主动给老师柬修的好意。那怕只当了你一天的老师,也要终身作为父亲那样敬重。(4)师补充民间故事
4、学生谈上完本节课的体会
5、师总结
6、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教后记:
第2课、《增广贤文》(节选)
一、经典回放:
三人同行,必有我师。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知音说与知音听,不是知音莫与谈。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寅。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文意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文意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温馨点击:第4页
六、活动广角:第6页
七、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教后记:
3《治家格言》教案
教学目的: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为熟读成诵奠定基础。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理解“一粥一饭„„物力维艰”
教学难点:理解诵读内容,能有节奏有韵味地朗读。过程设计
一、简介《治家格言》
《治家格言》是明末清初学者朱柏序所作,虽然只有短短五百余字,文字通俗易懂,却饱含着为人处世的哲学。三百年来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经常诵读这些经典,不仅能陶冶我们的情操,丰富我们的文化积淀,而且能规范我们的言行。从今天开始,我们将一起诵读《治家格言》。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译文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该句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了解有关《治家格言》的故事,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六、作业练习
当别人有困难的时候,你会怎么做?当别人帮助了你以后,你怎么做? 教后记:
第4课<<蝉>>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通过学习古代咏物诗,学会诵读欣赏咏物诗的方法。2.体会诗中表达的情感。
3.熟记诗歌。感受祖国灿烂的民族文化。教学重点:
1、通过反复诵读,读准字音结构。
2、了解一般咏物诗的方法。教学方法:
1、反复吟咏诵读,读准字音、节奏。
2、对照注释理解诗意。
3、品析鉴赏、体会情感。教学过程:
导言: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不少古代诗歌了,这些诗歌可以说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灿烂明珠,给人享受,使人陶醉。
今天,我们再一起来欣赏古诗。诵读欣赏
(一)蝉 蝉虞世南
垂瑞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
一、诵读
1、老师范读,学生齐读。
2、要正确读音、断句。
3、识别诗体。
二、诵读
1、应用多种方式诵读
2、对照注释初步理解诗意。
3、提出质疑,师生互助解答疑问。
4、提出问题:
(1)这首诗写了蝉哪些特点?
(2)作者针对“蝉”的特点发表了什么样的议论?
三、诵读
1、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自由诵读
2、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诗下提示,然后提出问题:
(1)你从“蝉”的哪些特点中可以看出它是指“品德高洁的人”?(学生各抒己见)(2)你知道作者这样写的原因吗?
(即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了解作者、了解写作背景,又体会了诗歌的深层含义。)
四、诵读
1、采用各种方式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情感的把握,朗读比赛。
2、让学生归纳咏物诗的一般特点。(借物抒怀,托物言志。)
教师小结:诵读欣赏咏物诗关键是要仔细推敲诗句背后深藏的寓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和志,知人论诗,这样才能达到诵读的目的。教后记:
第5课
画菊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诗的意思。
3、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体会诗中描绘的秋色和诗人抒发的感情。教学过程 一.教师范读
二、学生跟读背诵《蝉》《咏萤》
三、教师解析,引导学生理解:
《画菊》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h;宋•郑思肖《画菊》并:靠,依傍。疏篱:稀疏的篱笆。赞颂了菊花宁可枯死枝头也不落地的独立、坚贞的品格,寄寓了决心斗争到底的民族气节。四:日积月累
郑思肖,南宋末为太学上舍,曾应试博学宏词科。元兵南下,郑思肖忧国忧民,上疏直谏,痛陈抗敌之策,被拒不纳。郑思肖痛心疾首,孤身隐居苏州,终身未娶。宋亡后,他改字忆翁,号所南,以示不忘故国。他还将自己的居室题为“本穴世界”,拆字组合,将“本”字之“十”置于“穴”中,隐寓“大宋”二字。他善画墨兰,宋亡后画兰都不画土,人问其故,答曰:“地为人夺去,汝犹不知耶?”郑思肖自励节操,忧愤坚贞,令人泪下!他颂菊自喻,倾注了他的血泪和生命!郑思肖的这首画菊诗,与一般赞颂菊花不俗不艳不媚不屈的诗歌不同,托物言志,深隐诗人的人生遭际和理想追求,是一首有特定生活内涵的菊花诗。五:拓展活动
梅兰竹菊
1出谷送香非不远,那能送到俗尘中。清•郑燮《兰》俗尘:庸俗的尘世。2友他在空谷,不喜见炎凉。愿吾后嗣子,婚媾结如兰。
清•郑燮《题兰》友:作朋友的意思。炎凉:气候的冷热,比喻人情势利。后嗣子:后代。婚媾:婚姻。
3春兰末了夏兰开,万事催人莫要呆。阅尽荣枯是盆盎,几回拔去几回栽。清•郑燮《盆兰》末了:花开尽了。呆:待。荣枯:盛衰。盎(àng):腹大口小的盆。前两句教人珍惜时光,后两句道出世事枯荣。
4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宋•王安石《梅花》凌寒:冒着严寒。遥知:远远便知道。作者抒写自己坚贞的意志和品格。
六、学生背诵
七、你怎么理解的?还会背哪些有关的诗篇? 教后记:
第6课
题画兰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借助插图、生活实际,结合诗人背景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感情。
3、了解诗画特点,领悟本课借物言志的表达方法。【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歌大意,欣赏诗中景物,领悟诗人情怀,学习表达方法,感受古诗魅力。【教学过程】
一、以画入诗,走进诗文。
1、CAI显示:《兰竹石轴图》(公元1747 丁卯)
2、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都是谁画的?(郑燮)看到这些图有何感受?
3、简介诗人,揭示课题。
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是清代历史上杰出名人,“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绝诗书画”闻名于世的书画家、文学家。他的画以竹、石、兰蕙为最工,天趣横溢,神理俱足。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题于《山顶妙春图轴》上的古诗《题画兰》(板书课题)
二、习文读诗,明了诗意。
1、自由读诗,文通字顺。
2、指名朗读,集体正音。
3、二读古诗,读出诗的节奏与音韵。
4、三读古诗,借助插图,了解诗中大意。
5、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本诗语言明白流畅,通俗易懂,疏通诗意应着力在自由大胆表达上。)
兰花本是山中之草,它生长在山顶、岩缝、高崖之颠,香气飘散四溢、沁人心脾,被誉为“天下第一香”。尤以突出岩石、深深的岩缝中的美好花香更为馥郁芬芳,浓香扑鼻。并不是脚下没有浮云翻滚的喧闹,只是兰花不愿去理睬它们,不知道它们什么时候来到,更不会在它们离去时进行挽留。
6、再读古诗,把握本诗整体意象,基本情调。
预设:a、兰花生长环境恶劣„„B、兰花香气无与伦比„..C、兰花品性高洁,非凡脱俗„„D、兰花深受诗人钟爱„„
三、精读品诗,感悟诗情。
(一)看兰
1、作为“三绝诗书画”的板桥画风活泼奔放,挺拔沉雄,冲破了绘画发展的一切清规戒律,开启了一代绘画新风来,擦亮咱们的双眸,仔细看一看他所画之兰,你看到了什么? 2.反馈引导学生畅所欲言。预设:
生:我看到了兰花生长在千山叠峰之顶,岩石缝中,环境十分恶劣。可是它却显得那么茂盛,有生机。
师:好一幅具有生命力的兰花,请读——(课件)身在千山顶上头。
生:我看到了兰花的叶子十分倾斜零乱,但是杂乱之中透着一种零乱美感。
生:我看到了兰花的不拘一格,其它的花儿是长在平地、泥土或是花盆之中,可是它却生长在山顶之上,仿佛可以看见世间万物„..师:好一个兰花知音、怜花之人,请读——身在千山顶上头
(二)听景
1、师:高寒之巅,饱览千山美景,兰花呀兰花,你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
2、学生自读、想象。
3、反馈,师疏导学情
生:我看见了漫山的碧树、如茵的小草„„ 生:我看见了清澈的瀑布,雄伟的大山„„
生:我看见了展翅翱翔的山鹰,活泼乱跳的小兔„„ 生:我看见了皓月当空,月光如水,水波荡漾„„ 生:我听见了潺潺流动的山泉唱着欢乐的歌儿„„ 生:我听见了山风的呼啸,大地的震撼„„ 生:我听见了牧童的笛声,知了的蝉鸣„„
生:我听见了岩石的回声,鸟儿的呢喃,花儿的呼吸„„
师:兰花呀兰花!沐浴着大自然的清辉,享受着山中独有的清闲,你可真是幽雅脱俗,怡然自得呀!(齐读——身在千山顶上头)
(三)闻香
1、师:古人云“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人们常用“国香”、“香祖”、“王者之香”、“天下第一香”等词句形容它,而在板桥的笔下,又是如何呢? 生:——突岩深缝妙香稠(课件出示)
2、师:香吗?闻一闻!(香)哪里看出来?
3、理解“妙香稠”
(花香本是四溢,四溢的花香在突岩深缝处聚集。竟香浓到让人感到粘稠,这种兰香真是非一个“妙”不能言尽。)
4、能否将“妙香稠”中的“稠”字换成“浓”“重”“绝”“溢”等?(比较感悟古诗用字精妙)
5、小结:兰花身处贫寒之地,不因山岩的贫瘠而凋谢,却孕育大地的精华,吐纳着人间绝有的妙香,好一朵妙“花”呀!。(配乐读一、二句诗——身在千山顶上头,突岩深缝妙香稠。)
(四)悟性
1、师读:“非无脚下浮云闹,来不相知去不留”(课件显示)同学们,你们可曾想过兰花脚下会有什么喧“闹”吗?
2、生讨论交流:
——有游人上山郊游,踏青赏景„——有车马快递飞驰而过„
——有采药者前来惊扰——有诗人学者高声喧哗,谈诗论道——有姑娘小姐寻香采花„
3、换位思考:
师:假如是你听到这些喧闹,你会如何?而兰花呢?(来不相知去不留)为什么?
4、感悟兰花品性
(不与浮云游尘为伍,两耳不闻,两眼不看尘世喧闹,追求自我,吐纳芬芳,超凡脱俗,淡泊自足)(配乐个性朗读3、4句)
过渡:兰花至真至纯的秉性令人激赏,至香至美的风采令人留念,然而令人不明的是为何大画家板桥(出示课件)——“板桥专画兰竹,五十余年,不画他物。”(板桥“题画竹”中自述)
四、多元赏诗,升华诗境
1、赏兰竹之姿
2、听板桥之史
郑燮,30岁前以读书教书为主,康熙秀才,后卖画扬州,以活泼奔放,挺拔沉雄的笔墨,振聋发聩地反击了纯以临摹为能事的毫无生气的如意馆画派的靡靡颓风,革新画的意境,大胆创造。他文笔敏捷,心思高旷,诗文书画,几乎是信手拈来,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为“扬州八怪”之首,39岁中雍正举人,44岁乾隆进士,曾任山东范县,潍县县令。做官期间,不肯逢迎上司,颇能关心人民疾苦,饥荒年岁,曾因擅自开仓赈济,拨款救灾,济人无数,但却因此获罪罢官,为官十二载,看透官场黑暗,秉直清廉,体恤百姓,爱民如子,“恨不能填满普天饥债”。罢官临行前,百姓都来送行,板桥雇了三头毛驴,一头自己骑,一头让人骑着前边领路,一头驮行李,做县令长达十二年之久,却清廉如此,送行的人见了都很感动,依依不舍,郑板桥向潍县的百姓赠画留念,画上题诗一首: 乌纱掷去不为官,囊囊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杆。
从此,郑板桥回乡以画竹卖画为生,度过了他贫寒而很有节气的一生。
3、赏析《题画兰》的表达方法。
师:身处高寒之地的兰花与板桥有何共通之处?
4、“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之者披文以入情”,让我们静下心来再次领略画中之诗,诗中之人吧!(美读古诗,背诵古诗)
五、拓展诵诗,凝出诗味。
1、板桥作为文学家,书画家,虽画路较窄,尤爱竹兰石,是因为画如其人,人如其画,诗文寓托,意境隽永。
2、反馈交流,积累古诗。六,巩固习诗,提升诗趣。
1、书法抄写本诗,并为之配画。
2、选自己得意的一幅画,题一首小诗。教后记:
第七课
鸡(节选)
一、教学目标: 1.背诵古诗
2.学习诚实守信的品德。唐·徐夤
名参十二属,花入羽毛深。守信催朝日,能鸣送晓阴。峨冠装瑞璧,利爪削黄金。徒有稻粱感,何由报德音。
二、教学内容
解析:鸡名列十二属相之一,厚厚的羽毛上长有美丽的花纹。它守时守信,唤来朝日:一声啼叫,送走黎明。诗人通过对鸡形象的描写,赞扬了一种诚实守信的品德。
诗人简介:徐夤是唐朝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多借咏史来反映社会现实,或以咏物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具有较高的思想价值。拓展:
花鸭(节选)
杜甫
花鸭无泥滓,阶前每缓行。羽毛知独立,黑白太分明。教后记:
第八课
五月五端午节
教学目标:
1、了解端午节的来历。熟识端午节上民间的一些活动,了解一至二项简单的端午节活动的方法,如包粽子,撞蛋等,在体验性活动中,加深对这个节日的感受。
2、通过一系列的活动环节,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感受端午节浓郁的文化氛围,体验传统节日中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瞧,(出示温瑞塘河图片)我们的母亲河温瑞塘河就象一条纽带将温州市区和瑞安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母亲河上年年都会有这样一幕:(出示划龙舟比赛录象)
2、师:这是每年端午节的划龙舟比赛,怎样使龙舟划的又快又好呢?
①两边人数;②指挥官;③力往一处使,齐心协力,团结合作。④动作要一致、整齐。
3、师:还要我们齐心协力,团结合作,奋勇争先的团队精神,是吗?
瞧,我们每一大组不就象一条龙舟吗?今天就让我们这四条龙舟在齐心协力中走进端午,感受成功!(板书:端午节)
二、体验风俗,感受快乐
1、端午知识热身赛。举手抢答,答对者将龙舟向前划一格。
2、介绍粽子。
1)介绍包粽子的材料。
2)教师示范。课件显示过程:先将粽叶折成漏斗形,然手放入主料及内馅,最后折好粽叶绑好绳子。
3)学生操作。想不想试一试?就让我们进入包粽子大赛。宣布比赛规则。4)评比反馈。清点包出的粽子,谈谈你有什么感受。欣赏包出的粽子。
5)总结:瞧,只要你自己动手试一试,不管结果怎样,你都能体会到其中的乐趣。
3、撞蛋活动
1)师:刚才我们看了龙舟,又包了粽子,你觉得我们这个传统节日怎样?(很好玩)2)师:我们小孩子还有更好玩的活动呢,你知道是什么吗?撞蛋。那我们就来个撞蛋比赛。会玩吗?好,看哪条龙舟先推出自己的最佳选手,站到台前。3)采访冠军。谈谈感受。
4、其他风俗。还有哪些风俗?
三、介绍来历,提升内涵
1、你知道端午节的风俗是怎么来的吗?生介绍。是啊,这些风俗都因为一个动人的故事。
2、介绍来历(课件)
3、听了屈原的感人故事,你有什么感受?
4、介绍屈原。
5、端午节也在韩国流传开来,他们非常注重弘扬传统文化。2005年11月24日,韩国向联合国申报端午节作为了自己的文化遗产。听了这则消息,你想说什么?
6、现在大家都在努力着,今年两会期间,人大代表建议将端午节纳入我国法定休假日。如果这个建议实现,端午节你想怎么过?
7、是啊,今天我们了解了这么多的知识,也许今年的端午节你会注意到很多你往年没注意到的地方,会过得更有意义。让我们共同期待着„„
四、唱童谣
教后记:
第9课
中秋节
一、活动目标:
1、了解中秋节的知识。
2、学习节日绘画题材的表现方法。
3、在绘画活动中感受民族传统文化。
二、活动分析:中国传统节日是我国远古文明的缩影,它展示着人民的传统习惯、风土民情、民族心理及宗教观念。“每逢佳节倍思亲”节日是人们抒发乡情的时候,人们都想在节日和家人见面,人月两团圆,这亦反映了中国人重视家庭伦理的性格特征,但对于小孩来说很少经历过生死离别,所以我又允许学生对其他节日进行描绘,甚至想象创造一个你的节日。
三、活动准备:
师生准备有关节日的资料,教师为每人准备一张作业纸,学生准备绘画工具。
四、教学过程:
(一)、师生交流有关中秋节的资料,教师归纳这种思乡之情我们称它为乡情,(二)、欣赏一些学生作品及夏家尔的《故乡》、陈逸飞的《双桥》。
1、照作品了解一些基本的构图:中心式构图、横式构图、S形构图、大小对比式构图。
2、了解画面色彩特点:抒情的蓝紫色使人回味、热烈的红黄色充满喜庆、绚丽的对比色使人精神振奋、丰富的协调色使人赏心悦目。
3、学生交流如何表现中秋节的画面,谈构思。
教师小结:可以画家乡有代表性的景物、人物和活动。
(三)、哪些传统节日你比较熟悉?学生交流。
(四)、你认为在我们当今社会生活中还可以开发些什么节日?师生讨论。
(五)、学生作业:交流作品,评价作品。
教后记:
第10课
九九重阳节
浓浓敬老情
活动目标:
1、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的来历、习俗以及相关内容,激发学生对我国民俗风情的喜爱。
2、让学生了解老年人的身体、生活、思想等状况,从而理解、关心、尊重老人,培养学生孝敬长辈、尊老敬老的美德。
3、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组织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促进个性的发展。
活动准备:
1、教师准备
(1)收集有关敬老的文字、图片资料。
(2)联系敬老院有关领导,为学生作“尊老敬老”专题讲座。
(3)利用橱窗、黑板报等做好宣传,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4)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活动小组,并做好与位的联系工作,保证学生活动的正常开展。
2、学生准备
(1)多种渠道搜集有关重阳节的来历、风俗习惯相关资料。
(2)整理各科教材中“尊老敬老”的图片、文章。
(3)收集有关“尊老敬老”的名言佳句及感人故事。
活动过程:
一、知恩(9.29——10.5国庆长假期间)
1、深入了解重阳节的由来、习俗、传说故事及其发展相关资料。
2、教师向学生推荐与老人有关的书籍、报刊,学生利用假期时间到书店或上网搜集有关尊老敬老的资料,引导他们认真阅读并将典型故事记下来,为活动的开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3、细心观察自己的爷爷、奶奶的生活起居情况,亲身体验老人的生活,真切感受他们的辛劳,完成好调查表。
4、写好一篇“我与爷爷奶奶比童年”习作。说说爷爷奶奶的童年生活是什么样的?将自己的童年和爷爷奶奶的童年做对比,比比谁的童年更难忘。
二、感恩()
1、利用升旗仪式讲话,使队员们深入了解重阳节。
2、利用晨会开展“重阳节感恩在行动”大讨论。
(1)组织学生交流假期期间搜集的有关重阳节的来历、习俗、传说故事、尊老敬老感人故事,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2)小组交流“我与爷爷奶奶比童年”习作。
(3)讨论我们明天九九重阳节该如何行动,并制定一份重阳节活动方案,谈谈活动方案的具体实施步骤。
3、重阳节,落实“感恩行动”。
(1)为了全面掌握老人的生活状况,提高学生的尊老意识,组织学生探望敬老院老人,并为他们打扫卫生,跟老人聊天、谈家常,了解对方情况,深入开展体验活动。
(2)请敬老院领导,为学生作“尊老敬老”专题讲座。
(3)学生活动结束后,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及时进行交流,师生共享活动成果,并建议学生把感兴趣和感受深的内容记录下来,认真收集资料,分类整理。
(4)利用课余时间找合作伙伴,排练几个以“尊老敬老”为主题的节目,准备参加班级“关爱老人,从我做起”主题队会。
(5)学生制作“感恩卡”,开展“感恩卡”传递活动,把卡片带回家,送给自己的爷爷奶奶或邻居家的爷爷奶奶,力求把“感恩”意识及行为传播到家庭及社会的各个角落。
(6)散学后完成一件“感恩”行动:为爷爷奶奶献上一支歌,为爷爷奶奶捶捶背、搓搓手, 为爷爷奶奶叠被子,为爷爷奶奶盛饭洗碗,为爷爷奶奶洗一次脚,为爷爷献上一杯茶,为奶奶梳梳头等。
教后记:
第11课
王羲之
教学目标:
1、了解王羲之生活时代,通过欣赏《兰亭集序》摹本的墨迹,了解其书法特点。
2、知道《兰亭集序》的产生过程。
3、了解王羲之是怎样苦练书法,终成“中国书法第一人”的。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热爱生活的情感,学习王羲之刻苦学习的精神。过程:
(一)简介: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汉族,祖籍琅琊临沂(今属山东),后迁会稽(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王会稽”。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为“二王”。此后历代王氏家族书法人才辈出。东晋升平五年(361年)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
(二)作品:王羲之代表作品有:楷书《黄庭经》、《乐毅论》、草书《十七帖》、行书《姨母帖》、《快雪时晴帖》、《丧乱帖》、《兰亭集序》、《初月帖》等。
(三)《兰亭集序》:王羲之《兰亭序》,又名《兰亭集序》、《临河序》、《禊序》、《禊贴》。原文: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是日也,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教后记:
第12课
颜真卿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颜真卿的书法作品,了解其书法特点。
2、了解颜真卿其人其事和他的高尚品质。
3、学习他勤学苦练的精神。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感受山东的历史文化底蕴。过程:
(一)简介:颜真卿(709-785年),唐代中期杰出书法家,伟大的爱国主义家。汉族,字清臣,琅琊孝悌里(今临沂市费县诸满村)人。其曾祖、祖父、父亲都工篆隶,母亲殷氏亦长于书法。他创立的“颜体”楷书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和柳公权并称:“颜筋柳骨”。
(二)艺术:颜真卿为琅琊氏后裔,家学渊博,六世祖颜之推是北齐著名学者,著有《颜氏家训》。颜真卿少时家贫缺纸笔,用笔醮黄土水在墙上练字。初学褚遂良,后师从张旭得笔法,又汲取初唐四家特点,兼收篆隶和北魏笔意,完成了雄健、宽博的颜体楷书的创作,树立了唐代的楷书典范。
(三)作品
1、东方朔画像赞:《东方朔画像赞》的楷书作品有两件,其一传为王羲之小楷,另一为颜真卿的大楷。
2、祭侄文稿:行草书。安史之乱,鲁公堂兄颜杲卿任常山郡太守,贼兵进逼,太原节度使拥兵不救,以至城破,颜杲卿与子颜季明罹难。所以文中说“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事后鲁公派长侄泉明前往善后,仅得杲卿一足、季明头骨,乃有此作。时年鲁公五十岁。书法作字向有字如其人之说。鲁公一门忠烈,生平大节凛然,精神气节之反应于翰墨,本稿最为论书者所乐举。此帖本是稿本,其中删改涂抹,正可见鲁公为文构思,始末情怀起伏,胸臆了无掩饰,所以写得神采飞动,笔势雄奇,姿态横生,得自然之妙。
3、多宝塔碑:全称《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天宝十一年(752)四月廿日建,岑勋撰文,颜真卿书丹,徐浩题额,史华刻字,现藏西安碑林。
教后记:
第13课 柳公权练字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唐代著名的书法家柳公权及他的成就有一定的了解。
2、通过对柳公权在书法方面取得卓越成就的感知,使学生体会到,他之所以取得如此卓越的成就,与他们的勤奋努力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是密不可分的。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唐朝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鼎盛时期,这一时期在文化上取得了很多成就,出现了很多有名的书法家,柳公权就是其中的一位。观看《唐代书法的录像》
2、小组内交流搜集到的关于柳公权的资料
3、全班汇报交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汇报:(1)柳公权的生平介绍 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唐朝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二十九岁进士及第,官至太子太师,世称“柳少师”,卒于任上。由于他也被皇帝封为河东郡公,因此后人也称他“柳河东”。他是颜真卿的后继者,后世以“颜柳”并称他们,成为历代书法的楷模。
(2)柳公权作品的特色
柳公权的书法在唐朝当时即负盛名,民间更有“柳字一字值千金”的说法。他的书法结体遒劲,而且字字严谨,一丝不茍。在字的特色上,初学王羲之,后师颜真卿,以瘦劲著称,所写楷书,体势劲媚,骨力道健,以行书和楷书最为精妙。也由于他作品独到的特色,因此,柳公权的书法有“柳体”之称,唐穆宗尝问柳公权用笔之法,公权答:“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穆宗为之动容。宋代朱长文《墨池编》说:“公权正书及行楷,皆妙品之最,草不夫能。其法出于颜,而加以遒劲丰润,自名家。”《旧唐书》讲:“公权初学王书,遍阅近代书法,体势劲媚,自成一家。当时公卿大臣家碑版,不得公权手书者,人以为不孝。外夷入贡,皆别署货币,曰此购柳书。”(3)师补充民间故事——《柳公权练字》(4)柳公权的著名作品
《李晟碑》 《玄秘塔碑》 《苻嶙碑》 《金刚经》 《神策军碑》
4、拓展
生写课本37页在空格里认真写字,看谁写得又正确有好看。
5、学生谈上完本节课的体会
教后记:
第14课
天王送子图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掌握初唐书法家欧阳询,盛唐书法家颜真卿及与欧颜齐名的书法家柳公权、著名画家阎立本和“画圣”吴道子、艺术宝库莫高窟、著名音乐家、唐朝健舞和软舞、体育运动——马球和足球等基础知识、从而使学生认识到:隋唐时期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及体育运动都有高度发展,尤其是书法及石窟艺术,进入了繁荣发展的时代。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书法、绘画及石窟艺术方面都有哪些成就? 2.导入新课隋朝时期非但科技、文学等方面有光辉灿烂的成就,而且艺术和体育运动也有新的发展成就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这就是我们今天这一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3.讲授新课
1.隋朝展子虔的《游春图》展子虔擅画人马、山水、台阁。相传他的人物画描法细致。画马立者有走动之势,卧者呈起跃之状。画山川远爱有咫尺千里之气概。他的代表作有《游春图》。
2.唐朝的阎立本和吴道子(板书)初唐时期的阎立本,其父兄都擅工艺、建筑和绘画,并且弛名隋唐之时。阎立本继承家学,擅画人物、车马、台阁。尤其精于肖像,善于刻画人物性格。
教后记:
第15课
《千里江山图》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古代美术作品,是学生了解古代美术作品的表方法及艺术成就,培养学生民族自豪感。
2.欣赏中外小朋友的美术作品,使学生近一步了解不同绘画工具的表现特点。二.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对古代美术作品和小朋友的美术作品的理解感受能力。三.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分析古代美术作品和小朋友的美术作品的表现特点等 四.教学过程: 引入
1.教师让学生谈一谈,今天我们一起欣赏我国北宋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你们有谁见过《千里江山图》这幅作品,你们细心看一看这作品都画了哪些内容? 2.欣赏课件。
3.让学生欣赏说你看到了什么?说出自己的感受。
初步了解我国北宋画家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给我们留下什么印象。讲授新课
1.教师归纳,并介绍王希孟生平简介:
王希孟生是北宋画家。政和年间画院的学生,擅画山水,《千里江山图》长卷是他传下来的唯一作品,大约这图作品完成一、二年后这青年画家就死去了。2.赏折:(千里江山图)。
是我国古代最杰出的作品之一,在这幅长卷中对绵延的山势、高峰峻岭„„。3.向学生简介什么是青绿山水青绿山水是用矿质颜料等。4.欣赏三幅小朋友的画。《冬泳》、《游泳比赛》《为好朋友画像》。欣赏三幅小朋友的画后有什么感想?
4.提问:有谁见过冬天游泳场面?有谁会游泳或参加过游泳比赛? 1.欣赏三幅小朋友的画后有什么感想?2.谈一谈游泳的感受。3.说一说,你游泳时见过的场面。4.分组讨论。
1.让学生自己总结你游泳时见过的场面。2.总结一下三幅小朋友的画是用形式进绘画的。小结:欣赏后对我国古代美术和小朋友的画有了一定了解。语言描述。教后记:
第16课 清明上诃图
教学目标:
1.基本,了解《清明上河图》画面内容及其在我国绘画史和世界艺术史上的地位,感悟我国古代人民的艺术才能。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国的古代文化光辉灿烂,在浩瀚的艺术瑰宝中,《清明上河图》是一颗璀灿的明珠(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跟随作者来领略《清明上河图》所表现出来的绮丽风光。
(二)设问:这幅画都画了什么?有什么特点?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1.读后明确:
①市郊、田野:薄雾、树林、农舍、农田、赶集的人们,运货的骡马、大船。景物清新,富有活力。
②汴河两岸:画了屋宇、古柳、茶肆、船只、拱桥、车马、行人及船工。一派繁忙喧闹景象。
③街市:酒楼茶肆、宅第店铺、货物、市招、士农工商。一派繁荣昌盛景象。2.设问:“百家艺技向春售,千里农商喧日昼。”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表现了什么?
明确:春日中,各种各样的巧手造出产品在出售,从很远很远地方赶来的农人、商贩日夜在这里交易。表现了汴梁城市场繁荣、人民丰衣足食。充分表达了作者喜悦之情,赞美之意。
3.图画中画了这么多内容,它究竟是什么样呢?从哪儿可以看出“这充分表现了画家概括生活、提炼素材的非凡才能和绘画技艺的高超”?交流:(以鸟瞰方式构图,图长且窄;人和物众多;笔笔精到,惟妙惟肖。)
(四)领悟画的重要地位 《清明上河图》的地位。(绘画史上的价值,历史价值;在世界艺术长廊中是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教后记:
第三篇:传统文化教案
教学计划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为根本的指导思想,以新课程理念为行动指南,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根本目的,立足现实,着眼未来,遵循规律开发和利用好校本课程,引领广大学生阅读经典、阅读思想、阅读文化、阅读精神,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为学生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包括《蒙书诵读》等十个单元。当你畅游于这套教材的时候,你会感悟到我们传统文化的魅力,会聆听到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你还会学到读书的方法和道理,会欣赏到具有浓郁民族文化气息的风景人物,每篇文章都是历代文人墨客留下的精华之作;你还会领略到流传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中国的民族艺术„„
教学目标:
1、喜欢经典文章,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熟读成诵。
2、初步掌握经典诵读的方法,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
3、基本了解诵读内容,提高语文素养。
4、训练儿童应对、掌握声韵格律,从中得到语音、词汇、修辞的训练。
教学重难点:
传统文化教学的重点之一是,经常让学生轻松并有韵律感的吟诵,倡导学生先求熟读,并初步背诵所学内容;传统文化教学的重点之二是,在教学中,有许多品德教育渗透其中(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等),注重教育学生,要用实际行动体现国学的学习内容,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传统文化教学的难点是学生正确理解所学内容;这些蒙学经典都是古文,古文与白话文相比,会有更多的生僻字和多音字,学生不容易理解,因此学生初步理解学习内容就成为教学难点,如果这些难点得到突破,将会不断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教学措施:
1、教学形式多样化。教师讲解、学生讲故事、读书、讲歇后语比赛等。
2、注重游戏教学。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兴趣,将运用游戏“对句、接龙、找宝藏、小老师”等。
3、注重面向全体和个别差异。集体、小组、个人展示等交错进行,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提高。
课时安排:
周次
课题
第一周 《千字文》(节选一)
第二周 《千字文》(节选二)
第三周第四周第五周第六周第七周第八周第九周第十周第十一周第十二周第十三周第十四周第十五周第十六周《千字文》(节选三)
《月夜》
《乡思》
《山中》
《济上作》
《断句》
《宣城见杜鹃花》
《送柴侍御》《喜见外弟又言别》
《重别周尚书》《送友人》
《送别》《淮上与友人别》
《塞下曲》《秋望》(其五)《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
《塞上听吹箫》 《征人怨》
文学巨匠——李白
文学巨匠——杜甫
文学巨匠——苏轼
文学巨匠——曹雪芹
《从军行七首》
第1课时
《千字文》
(一)教学目标:
1、识记《千字文》
(一)中生僻的字
2、找出韵律,熟读《千字文》
(一)并尝试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馀成岁,律吕调阳。
云腾致雨,露结为霜。金生丽水,玉出昆冈。
剑号巨阙,珠称夜光。
二、简介《千字文》
(一)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故事链接:第2页
了解夜光珠来历的故事。
七、拓展活动:读一读
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
——(唐)李白《上安州裴长史书》
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
——(唐)韩愈《送孟东野序》
八、课外延伸:
课下搜集古时描写四时更替、宇宙变化的语句,并交流。
第2课时
《千字文》
(二)教学目标:
1、识记《千字文》
(二)中生僻的字
2、找出韵律,熟读《千字文》
(二)并尝试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知过必改,得能莫忘。罔谈彼短,靡恃己长。
信使可复,器欲难量。墨悲丝染,诗赞羔羊。
景行维贤,克念作圣。德建名立,形端表正。
二、简介《千字文》
(二)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故事链接:第5页
了解墨子教育做人的小故事。
七、拓展活动:读一读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黒。
——荀子《劝学》
近朱者赤,近墨者黒;声和则响清,形正则影直。
——(晋)傅玄《太子少傅箴》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3课时
《千字文》
(三)教学目标:
1、识记《千字文》
(三)中生僻的字
2、找出韵律,熟读《千字文》
(三)并尝试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空谷传声,虚堂习听。祸因恶积,福缘善庆。
尺璧非宝,寸阴是竞。资父事君,曰严与敬。
孝当竭力,忠则尽命。临深履薄,夙兴温清。
似兰斯馨,如松之盛。川流不息,渊澄取映。
二、简介《千字文》
(三)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故事链接:第7页
了解“二十四孝”中黄香的故事。
七、拓展活动:查一查
古代“二十四孝”的故事已家喻户晓,“卧冰求鲤”“芦衣顺母”等故事就发生在山东。查阅资料,找出发生在山东的“二十四孝”故事还有哪些?并说说故事的主人公都是哪些人?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4课时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月夜》和《乡思》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
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月
夜
(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乡
思
(宋)李觏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
二、简介李觏
李觏,字泰伯,江西南城人,他的诗唐代韩愈、皮日休等人的影响,具有独特风格。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知识链接:
了解《月夜》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挂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七、拓展活动:背一背
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5课时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山中》和《济上作》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
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山
中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济上作
(明)徐祯青
两年为客逢秋节,千里孤舟济水旁。
忽见黄花倍惆怅,故园明日又重阳。
二、简介作者
王勃,字子安,山西人,初唐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初唐四杰”。
徐祯卿,江苏苏州人,明代文学家,与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并称“江南四大才子”,因“文章江左家家玉,烟月扬州树树花”的诗句而为人称誉。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及时发现学生朗读中出现的共性问题并随时加以指导。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知识链接:
了解《山中》和《济上作》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悲苦的思乡之情。
七、拓展活动:
1、说一说
说一说本课的两首诗是借什么景物来表达思乡思亲的悲伤感情的?
2、读一读
京师得家书
(明)袁凯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
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6课时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断句》和《宣城见杜鹃花》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
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断句
(北魏)刘昶
白云满鄣来,黄尘暗天起。
关山四面绝,故乡几千里!
宣城见杜鹃花
(唐)李白
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
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
二、简介作者
刘昶是南朝宋文帝第九子。前废帝刘子业即位,怀疑刘昶有异志,于是他投奔北魏,亡命途中作此诗。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知识链接:
了解的《断句》和《宣城见杜鹃花》写作背景,体会诗人悲苦的思乡之情。
七、拓展活动:读一读
人日思归
(隋)薛道衡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三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与父母、老师、同学交流。
第7课时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送柴侍御》和《喜见外弟又言别》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
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送柴侍御
(唐)王昌龄
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喜见外弟又言别
(唐)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二、简介作者
王昌龄,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人往往把他和王昌龄相提并论。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李益以七绝见长,后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知识链接:
了解《送柴侍御》和《喜见外弟又言别》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的离别之情。
七、拓展活动:比一比
把自己读过的友情赠答诗积累起来,比一比看谁积累的多。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8课时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重别周尚书》和《送友人》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
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重别周尚书
(北周)庾信
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
惟有河边雁,秋来南向飞。
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篷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二、简介作者
庾信,字子山,河南南阳人,是南朝梁简文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知识链接:
了解《重别周尚书》和《送友人》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的离别之情。
七、拓展活动:读一读
秋风引
(唐)刘禹锡
何处秋风至? 萧萧送雁群。
朝来入庭树,孤客最先闻。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9课时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送别》和《淮上与友人别》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
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送
别
(唐)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淮上与友人别
(唐)郑谷
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二、简介王之涣
王之涣,山西人,常与高适、王昌龄等相唱和,以善于描写边塞风光著称。他的诗歌在当时就很有名气,多被乐工制曲歌唱。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知识链接:
了解《送别》和《淮上与友人别》的写作背景,体会诗人的离别之情。
七、拓展活动:做一做
唐代诗人中,有着许多情谊深厚常常被相提并论的挚友,如李白与杜甫,韩愈与柳宗元,白居易与元稹等,搜集他们之间互写的赠答诗,读一读,把这些诗歌做在贺卡上,赠送给自己的好朋友。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10课时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塞下曲》(节选)和《秋望》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
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塞下曲
(唐)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斩,直为斩楼兰。
秋 望
(明)李梦阳
黄河水绕汉边墙,河上秋风雁几行。
客子过濠追野马,将军弢箭射天狼。
黄尘古渡迷飞輓,白日横空冷战常。
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是郭汾阳。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知识链接:
了解《塞下曲》(节选)和《秋望》的写作背景。
六、拓展活动:读一读
塞下曲
(明)谢榛
暝色满西山,将军猎骑还。
隔河见烽火,骄虏夜临关。
七、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11课时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从军行七首》(其五)和《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
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从军行七首(其五)
(唐)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
(唐)岑参
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
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
二、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三、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四、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五、故事链接:
了解火焰山名字的来历。
六、拓展活动:读一读
陇西行
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七、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12课时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认识《塞上听吹箫》和《征人怨》两首古诗中生僻的字
2、分别了解两首古诗的作者及写作背景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熟读并背诵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塞上听吹笛
(唐)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征人怨
(唐)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二、简介高适
高适,河北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唐代另一位著名边塞诗人岑参并称“高岑”。他的诗气势奔放,洋溢着盛唐时期所特有的奋发进取、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三、教师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味地范读两首古诗。
要求:
1、学生看教材认真倾听,标记出生字、新词、难点。
2、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诵读内容。
3、体会教师诵读的节奏和韵律。
四、结合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句子的意思
1、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
2、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
五、学生练读
1、学生认真跟读。
2、学生自读。
(1)学生自读,教师巡视指导,帮助朗读有困难的学生。
(2)同桌互读。相互评价优点与不足,通过练习加以纠正。
(3)同桌合作读,一人一句。
3、小组交流。
4、指名读,师生针对诵读时是否正确、流利、有感情进行评价。
5、师生共同放声齐读。
六、故事:
了解王昭君远嫁匈奴的故事。
七、拓展活动:说一说
唐代流传下来的边塞诗歌非常多,查找资料,说一说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及其代表作。
八、课外延伸:
1、与父母一起多形式诵读。
2、与父母交流诵读心得。
3、课外搜集资料,先讲给父母听,到校后与老师、同学交流。
第13课时 文学巨匠——李白
教学目标:
了解李白的生平及主要作品
教学过程:
一、生平简介
李白(七零一-七六二),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天宝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屈原而后,他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有《李太白集》。
二、主要作品
《客中作 》《秋登宣城谢朓北楼》《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静夜思 》《将进酒》《望庐山瀑布》 《早发白帝城》《送友人》
《赠孟浩然》《渡荆门送别》《怨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游天姥吟留别 》《陵酒肆留别 》《关山月》《子夜吴歌》
《长干行》《蜀道难》《长相思》《 行路难》《玉阶怨》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春思 》《赠汪伦》
《登金陵凤凰台》《月下独酌 》《清平调》
三、拓展活动
背诵李白有关月亮的诗歌,比一比,看谁背诵的既多又准。
第14课时 文学巨匠——杜甫
教学目标:
了解杜甫平及主要作品
教学过程:
一、生平简介
杜甫(七一二-七七零),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
二、主要作品
《望岳》《饮中八仙歌》《登高 》《江畔独步寻花》
《曲江二首》《曲江对酒》《春望》《登岳阳楼》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阁夜》《咏怀古迹五首》
《月夜忆舍弟》《天末怀李白》《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
《别房太尉墓》《旅夜书怀》《蜀相 》《客至》《野望》
《八阵图》《江南逢李龟年》《登楼》《宿府》《月夜》
《春夜喜雨》《佳人 》《兵车行》《月夜》《春宿左省》《绝句》
三、拓展活动:查一查
杜甫在山东漫游了8年,在现今的济南、泰安、济宁等地方留下了不少诗篇,其中《望岳》已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刻在济南大明湖历下亭上杜甫诗句“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已成为济南的一个文化符号。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杜甫在山东的游历情况。
第15课时 文学巨匠——苏轼
教学目标:
了解苏轼平及主要成就
教学过程:
一、生平及成就
苏轼是中国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眉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嘉祐进士,任凤翔府签判,主张改革弊政。神宗时反对变法,但在密州、徐州任上抗洪灭蝗,赈贫救孤、颇多政绩。后以“谤讪朝廷”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出知杭、颍、扬、定
四州。徽宗初遇赦召还。诗、词和散文都代表北宋文学最高成就。
苏轼的诗大都抒写仕途坎坷的感慨,也有反映民生疾苦、揭露现实黑暗之作。诗风豪迈清新,尤长于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苏轼的词题材广泛,记游、怀古、赠答、送别、说理无不入词,对严格的音律束缚也有所突破,促进了词的发展。名作有《念奴娇》、《水调歌头》、等,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苏轼散文中议论文汪洋恣肆,记叙文结构谨严,明白条畅,如《石钟山记》、《放鹤亭记》等与《赤壁赋》、《后赤壁赋》同为传诵名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文学思想强调“有为而作”,崇尚自然,摆脱束缚,“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致力提拔后进,黄庭坚、秦观等均出其门下。
苏轼还擅长行、楷书,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他曾遍学晋、唐、五代名家,而自成一家。黄庭坚说他:“早年用笔精到,不及老大渐近自然”;又云:“到黄州后掣笔极有力。”晚年又挟有海外风涛之势,加之学问、胸襟、识见处处过人,而一生又屡经坎坷,其书法风格丰腴跌宕,天真浩瀚,观其书法即可想象其为人。人书并尊,在当时其弟兄子侄子由、迈、过,友人王定国、赵令畤均向他学习;其后历史名人如李纲、韩世忠、陆游,以及明代的吴宽清代的张之洞,亦均向他学习,可见影响之大。
苏轼在绘画方面画墨竹,师文同,比文更加简劲,且具掀舞之势。米芾说他“作墨竹,从地一直起至顶。余问:何不逐节分?曰:竹生时,何尝逐节生?”亦善作古木怪石,米芾又云:作枯木枝干,虬曲无端;石皴硬,亦怪怪奇奇无端,如其胸中盘郁也。”均可见其作画很有奇想远寄。其论书画均有卓见,论画影响更为深远。如重视神似,主张画外有情,画要有寄托,反对形似,反对程式束缚,提倡“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并明确提出“士人画”的概念等,为其后“文人画”的发展尊定了理论基础。存世书迹有《黄州寒食诗》、《赤壁赋》、《答谢民师论文》与《祭黄几道文》等。存世画迹有《古木怪石图卷》;又近年发现的《潇湘竹石图卷》当亦系他的作品。诗文有《东坡七集》,词有《东坡乐府》等。清代王文浩有《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
二、拓展活动
“一门三父子,皆是大文豪。”苏轼父子三人,世称“三苏”,都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人物。你知道“三苏”都是谁吗?
第16课时 文学巨匠——曹雪芹
教学目标:
解曹雪芹的生平及主要成就
教学过程:
一、生平及成就
曹雪芹(1715~1763)?清代小说家。名霑,字梦阮,雪芹是其号,又号芹圃、芹溪。祖籍辽阳,先世原是汉族,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人。
曹雪芹的曾祖曹玺任江宁织造。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玄烨的保姆。祖父曹寅做过玄烨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极受玄烨宠信。玄烨六下江南,其中四次由曹寅负责接驾,并住在曹家。曹寅病故,其子曹顒、曹頫先后继任江宁织造。他们祖孙三代四人担任此职达60年之久。曹雪芹自幼就是在这“秦淮风月”之地的“繁华”生活中长大的。
雍正初年,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的牵连,曹家遭受一系列打击。曹頫以“行为不端”、“骚扰驿站”和“亏空”罪名革职,家产抄没。曹頫下狱治罪,“枷号”一年有余。这时,曹雪芹随着全家迁回北京居住。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
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他蔑视权贵,远离官场,过着贫困如洗的艰难日子。晚年,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专心一志地从事《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乾隆二十七年,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到了这一年的除夕终于因贫病无医而逝世。
曹雪芹性格傲岸,愤世嫉俗,豪放不羁。嗜酒,才气纵横,善谈吐。曹雪芹是一位诗人。他的诗,立意新奇,风格近于唐代诗人李贺。他的友人敦诚曾称赞说:“爱君诗笔有奇气,直追昌谷破篱樊。”又说:“知君诗胆昔如铁,堪与刀颖交寒光。”但他的诗仅存题敦诚《琵琶行传奇》两句:“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
曹雪芹又是一位画家,喜绘突兀奇峭的石头。敦敏《题芹圃画石》说:“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见此支离。醉余奋扫如椽笔。写出胸中块磊时。”可见他画石头时寄托了胸中郁积着的不平之气。曹雪芹的最大的贡献还在于小说的创作。他的小说《红楼梦》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艺术精湛,把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推向最高峰,在文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红楼梦》是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产物。可惜,在他生前,全书没有完稿。今传《红楼梦》120回本,其中前80回的绝大部分出于他的手笔,后40回则为他人所续。80回以后他已写出一部分初稿,但由于种种原因而没有流传下来。
二、拓展活动:说一说
《红楼梦》中有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除了贾宝玉和林黛玉之外,还有王熙凤、薛宝钗、刘姥姥等。你最喜欢《红楼梦》中的哪一个人物,合同学交流一下吧。
第四篇:传统文化教案
《昔仲尼》
总第一课时
教学时间:2018.9.24 教学目标: 1.熟读三字经。
2.了解三字经中的名人事迹。3.学习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教学重点: 熟读三字经。教学难点:
学习古人刻苦学习的精神。教具准备:录音机、磁带。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复习前面所学内容。
二、学习新课
1.昔仲尼 师项橐 古圣贤 尚勤学;披蒲编 削竹简 彼无书 且知勉。
你知道,这些句子里都讲了写谁的故事吗?告诉你吧,古时候的圣人孔子不但勤奋好学,还能不耻下问,向神童项橐请教。我们现在的学生,要以古代圣贤为榜样,勉励自己勤学。汉代学
者路温舒,曾经用蒲草编织成席,代替纸来抄写《尚书》;丞相公孙弘曾经用刀削去竹青,抄录《春秋》。他俩贫穷而无书,但好学不倦,终于功成名就。今天的读书人,书本易求易得,如果不好学,简直是贻误自己的前途。
2.彼既仕 学且勤
赵普在宋太祖时任中书令,他身居宰相高位,仍然勤奋读《论语》,我们这些还在念书的小学生,难道不该以此自勉吗?
3.如囊萤 如映雪 家虽贫 学不辍 ;如负薪 如挂角 身虽劳 犹苦卓。
晋代人车胤幼年好学,因家中贫困,夜读无油点灯,便捉许多萤火虫用纱囊包好,悬在桌前取光读书。孙康寒夜读书无油,便到庭前映雪光而读书。二人不因贫困而废学,终成大名。现在的学生多有父母资助读书,更应该刻苦勤奋。
汉代人朱买臣家庭贫困,但他不忘读书,上山砍柴时,边走边背诵书本。隋代人李密少年好学,把未读完的《汉书》挂在牛角上,边放牧边阅读。两人勤劳而苦学,最后终成为有用之材。
三、总结。
第五篇:传统文化教案
孟子
总第10课时
教学时间:2018.11.19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孟子的生平及主要事迹。教学过程:
一、阅读人物剪影。
借助注释读懂原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欣赏孟子格言,体会孟子的性格特点。
二、温馨点击。
仔细阅读细细品味,对孟子这个人物有进一步的认识。
三、活动广角。
1.与同组的同学说说孟子是怎样上当的? 2.有感情的朗读孟子格言!3.你还知道他的哪些作品?
四、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好,与同学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