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班科学活动《好玩的洞洞》
中班科学活动《好玩的洞洞》
中班科学活动《好玩的洞洞》
设计意图:
生活中,洞洞随处可见,家里、学校、马路上,自己的身上都会有,对孩子来说一点不陌生,孩子对他们其实是充满着好奇和探索的欲望。为了满足孩子的需要,让他们用眼睛多观察自己周围的一些事物和现象,了解其用途,于是,我设计了这个活动。旨在通过活动的开展引起幼儿对周围现象的兴趣,提升幼儿对洞洞的认识。同时,激发幼儿的创造愿望,尝试用身体变出洞洞,并体验玩洞洞的乐趣。
活动目标:
一、寻找身边的洞洞,知道其作用,能用适当的语言表达;
二、能够借助身体,探究出各种不同的洞洞;
三、体验与同伴一起找洞洞、变洞洞的乐趣。
活动重点:
寻找身边的洞洞,知道其作用。
活动难点:
借助身体探究各种不同的洞洞。
活动准备:
毛毛虫、白纸、皮球
活动过程:
一、出示毛毛虫,引出活动内容
教师:这是一只喜欢钻洞洞的毛毛虫,请小朋友用这张白纸为他钻出一个洞洞来(请幼儿讨论应该怎么做)
二、寻找自身及生活中的洞洞,了解其作用
1、寻找自己身上的洞洞
教师:我们也来玩个找洞洞的游戏,请大家先找找我们脸上有那些洞洞?他们有什么作用?
1)、寻找脸上的洞洞
2)、寻找身上的洞洞。
小结:其实,我们身上从头到脚可以找到很多洞洞,这些洞洞有的大,有的小,都有用处。
2、寻找生活中的洞洞
教师:除了我们身上有洞洞,你在我们生活中有没有发现过洞洞?他有什么作用?
三、借助身体,探究变出洞洞的方法
1、用小手变洞洞
“小手小手变变变,变出一个洞洞来,毛毛虫,毛毛虫,钻钻钻”
2、用肢体变洞洞
“小手小腿变变变,变出一个洞洞来,皮球,皮球,钻钻钻”
3、与他人合作变洞洞
四、延伸活动
发现生活中更多的洞洞及它们的作用
第二篇:中班科学活动 好玩的水
中班科学活动
水的秘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说教材内容
《新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而水是幼儿每天都能接触到的、熟悉的、喜欢的东西,幼儿常常利用盥洗的时间玩水,因为他们觉得水很有趣。针对幼儿的这一特点,我设计了《水的秘密》这一活动,为幼儿创设操作环境,提供丰富的操作材料,充分调动幼儿的眼、脑、手等多种感官,让幼儿在活动中去探索、发现水的秘密,成为主动学习者、探索者。
(二)说幼儿
中班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较强,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能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事物的特性,并能通过简单的实验发现一些神奇的现象。而玩水又深受幼儿的喜爱,所以我设计了本次活动。
(三)说活动目标
根据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特点,我从情感、能力和认知这三方面出发,确定了本次活动的目标:
情感目标:萌发对水的探究兴趣。
能力目标:感知和发现物体在水中的溶解和沉浮现象。认知目标:知道水是无色透明、无味且会流动的。
根据中班幼儿现有的认知水平,我把目标三:“知道水的无色透明、无味且会流动的”确立为本活动的重点,把目标二:“感知和发现物体在水中的溶解和沉浮现象”设置为本活动的难点。
(四)说活动准备
根据《纲要》中指出的“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我做了如下准备:(1)教师材料准备:盛有清水、牛奶、醋的玻璃杯各一个,三个黑盒色子;盛有清水的大量杯,筷子,糖
(2)幼儿材料准备:能盛水的小容器若干;糖、盐、奶粉等若干;筷子若干;泡沫板、羽毛、小石子、玻璃珠、螺丝帽等各种不同质量的物品若干;记录表(每组一份);抹布
二、说教法: 《纲要》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因此,我采用了以下教法: 1.演示法:对于科学活动来说,我的演示是有必要的,通过我的讲解演示,可以让幼儿直接观察到各种物品在水中的变化,而且通过我的演示方法,可以避免幼儿在实验中的操作错误。
2.观察指导法:针对科学探索活动的随机性,以及幼儿的自主建构过程,采取观察指导法是比较合适的,我通过观察幼儿的操作,对幼儿进行相应的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幼儿顺利完成实验。
三、说学法: 《纲要》中指出,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因此,此次活动中,幼儿的具体学法有: 1.观察法:观察法主要体现在第一和第二环节,第一环节让幼儿观察几种液体,然后比较并找出水的特点。第二环节是让幼儿观察实验“糖融化了”,以此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为下面幼儿动手操作做铺垫。2.操作法:这是此次活动中,幼儿学习活动的主要方法。新《纲要》指出,教师要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因此,我为幼儿准备了各种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让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发现水的各种的秘密。
3.体验交流法:在探索活动结束后,我组织幼儿进行探讨、交流,发展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也体现了师生互动,幼儿与幼儿的互动。
四、说活动过程
《指南》中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强调教师应注重引导幼儿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进行科学学习。因此,我把本次活动分为猜一猜——比一比——做一做——交流总结这四大部分。
首先,我以一种神秘的口吻引出三个黑盒子:“今天,我给小朋友们带来了三个神奇的黑盒子,每个盒子里都装了不同的东西,你们想不想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呢?”以此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然后,我会请几位小朋友上来闻一下,鼓励幼儿根据自己闻到的气味大胆猜测盒子里分别装了什么。
这一环节,我主要是设置了一个悬念,让幼儿通过闻气味去探索盒子里的物体,以此激发幼儿的探究欲,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接着,我会揭开谜底,让幼儿看看盒子里到底装的是什么,从而验证他们的猜测。然后,我会让幼儿观察三种液体,并提一下两个问题:“这几个玻璃杯里分别装的是什么?”“水和牛奶、醋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其次,我会请几位幼儿上来品尝一下,而后提问:你尝的是什么?它是什么味道?
这一环节我以观察和提问为主,让幼儿运用视觉和味觉来比较水与牛奶和醋的不同,从而发现水是无色无味,透明且会流动的。
第三环节是本活动的重点。首先,我会对上一环节进行一个小结:“水是无色透明,没有味道,且会流动的。”让幼儿对水的特点有一个直观的认识。然后,我会提问:“水除了这些特点,还有什么特点呢?”以此来引发幼儿的思考,调动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接着,我会做“糖溶化了”的实验,让幼儿观察糖在水中的变化,并提问:“糖怎么了?”而后,我会给幼儿提供多种材料,让幼儿分组探究哪些物体可以在水中溶解,哪些物体不可以在水中溶解,并作好记录。在幼儿操作时,我会巡回观察,帮助有困难的幼儿完成实验。实验结束后,我会让每小组把自己得到的结论说一下,以此来鼓励幼儿大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最后,我会根据幼儿的实验,提一下几个问题:“小石头放进水里后是怎样的?”“羽毛放进水里后是怎样的?”“还有哪些放进水里后会浮在水面上呢?”以此激发幼儿进行进一步探究。
在这一环节中,我先进行操作演示,让幼儿大致了解一下实验的步骤,以免幼儿自己进行操作时出现错误。接着,我是让幼儿分组探究,完成实验记录表,这既提高了幼儿的自主探究和动手动脑能力,还培养了幼儿的合作精神。最后,是让幼儿围绕先前的实验现象和我的提问进行深入的探究,去发现水的新秘密。本环节中,我主要采用了演示、提问、间接指导和个别引导的方法。
最后一环节是交流总结。在这一环节中,我主要是让幼儿围绕“水具有哪些秘密”进行讨论,让幼儿把在第二和第三环节中的发现大胆的表述出来,从而加深并巩固幼儿对水的认识。
五、说活动延伸
由于本活动主要是让幼儿感知和发现物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并没有做深入的探究,所以,我会把事先准备的材料投放到区角中,让幼儿在空余时间自主去探究水的沉浮现象,找出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原因。
第三篇:中班科学活动:好玩的水
活动目标:
1.在尝试活动中,了解水的特性。
2.初步了解人类与水的关系,懂得保护水,有节约用水的环保意识。
活动准备:
1.两个金鱼缸(一缸里盛水,水里有一条金鱼,一缸里盛米,米里有塑料彩球),一玻璃杯清水,每组一份牛奶、白糖、盐、沙、石子、红豆。
2.每组有塑料小篮、有洞塑料袋等玩水小容器,每人半玻璃杯清水和毛巾。
活动过程:
一、谜语导入:用手抓不起,用力劈不开,煮饭洗衣服,都要请它来。
教师出示一杯清水
师:瞧,老师的杯里装的就是谜底——水。它的秘密可多啦,你们想知道吗?那我们一起去探索水的秘密。
二、通过探索活动了解水的性质
探索活动
(一):幼儿猜猜水里、米里有什么。
师:小朋友看看这两个金鱼缸,一个缸内装水,一个缸内装米,你们知道水里、米里都有些什么东西吗?
幼:水里有条红金鱼;有的说水里有条金鱼在游来游去;水里有一条漂亮的红金鱼。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幼:有的说我看见的;有的说透过水看到的。
师:看看米里有什么?
幼:有的说只有米;有的说什么也没有;有的说不知道。
教师请一幼儿从米里摸出塑料彩球。
小结:水是无色透明的,能看见水里的物体;米是不透明的,看不见里面的东西。
探索活动
(二):幼儿尝试操作
(1)盛水活动
师:老师今天给小朋友准备了很多玩水小容器,请你们先看一看,然后你们每人选一样来盛水,看看会怎样?
幼a:瓶子上有洞洞,瓶子里的水跑到了盆里。
幼b:篮子放到盆里时篮子里有水,拎起篮子里的水就没了。
幼c:塑料袋有洞,袋里的水流到盆里了,水也没有了。
教师:为什么水会没有了?
幼a:水从洞洞里漏掉了。
幼b:水从洞里流走了。
教师小结:水是会流动的。
(2)溶解实验
师:请小朋友从桌上的白糖、盐、牛奶……中取几样东西放入你的清水中,再轻轻搅拌,看一看,你会发现什么?
幼儿尝试操作活动,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水的颜色变化及实物在水中的变化,提醒幼儿相互交流实验结果。)
师:谁来告诉大家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
幼a:糖、盐放在水中没有了,沙子沉到了杯底。
幼b:牛奶放在水中,搅一搅后没有了,水变成了白色,小石子还在水中。
幼c:糖、盐、牛奶放在水中都没了,水变成了白颜色了,沙子、红豆、石子都在水里。
师:小朋友观察得可真仔细。
小结:糖、盐牛奶放入水中都不见了,这几样东西被水溶解了。
师:生活中你还见到哪些东西能被水溶解。
幼:有的说果珍,有的说阿华田,有的说味精,有的说高乐高,有的说感冒冲剂等。
三、出示图片,引导幼儿观察水的用途,并懂得保护水
师:水有什么用呢?
幼:有的说能洗澡;有的说能洗手;有的说能发电;有的说能浇花;有的说能喝等。
师:水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也是小金鱼的家,看小金鱼在清水中游得多欢呀。可我们经常在电视看到一些河水发黑、发臭,鱼儿都死了,也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所以我们怎样保护水呢?
幼a:不把脏东西丢进河里。
幼b:工厂里污水不能放到河里。
幼c:看到河里有垃圾把它捞上来。
幼d:让治污水的叔叔把水变干净。
师:小朋友的办法可真多,好了,现在我们把刚才水杯里的水倒到水桶里,可千万不能乱倒呀。
师:假如没有水,我们会怎么样?
幼:有的说会渴死;有的说会很脏;有的说花儿、大树也会死等。
师:我们应该怎样节约用水?
幼:洗手时要快;洗手时水不要开大;要关水龙头;不能玩水……
(评:教师适当引导,使幼儿了解水污染的危害,激发幼儿保护水,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
活动延伸:幼儿设计节约用水的标志。
第四篇:小班 好玩的洞洞
小班:好玩的洞洞
小班思维活动:好玩的洞洞 活动目标
1.讲讲自己发现的各种洞洞,体验和老师、同伴一起找洞的乐趣。2.培养思维的发散能力。3.初步尝试能够合作解决问题。活动准备
蒜臼、袜子、纸、连接线、乒乓球、小弹力球、羊角球、纸筒 活动过程
一、想想、说说自己发现的洞洞
1.引出洞洞:用实物引出洞洞。(吴老师在纸上剪个洞洞,梅香作了改动)(1)出示蒜臼,问:认识它吗?它叫什么名字?一般拿它来做什么?在哪里把蒜捣碎?
(在这里,在这个洞洞里。我们用它来捣蒜,是因为中间有个洞洞。我可以把我的手,放进洞洞里,你们也来试一试。这种洞洞是可以盛东西的小窝窝。)(2)出示袜子:这是什么?袜子上有洞洞吗?在哪里?这个洞洞是干什么用的?(穿袜子的时候,我们的小脚丫,要从这个洞洞里钻进去。小脚丫钻进洞洞,真暖和。我们用手来钻一钻,小手钻进袜子里,真呀真好玩。这是一种可以钻进去钻出来的洞洞。)
(3)出示纸:这是什么?上面有洞洞吗?我可以变出洞洞来。你们能试一试吗?我可以用这个洞洞当望远镜。(彩纸卷起来,变成望远镜,这是一种可以从这边望到那边的洞洞;从这一边穿到那边的洞洞)
(4)你还能在纸上变出其他的洞洞吗?我能!(这也是一种可以从这边望到那边的洞洞)
从于艳的活动来看,孩子们对“洞洞”的概念比较陌生,所以,在发散活动“你还在哪里见到过洞洞”的时候,由于孩子们不能把生活经验和概念很好的链接起来,所以孩子们回答有点困难。鉴于此,我在一开始,没有按吴老师的套路出招,而是出示三类具有洞洞的典型实物,就是为了帮助孩子把生活中有关洞洞的现象和事物与“洞洞”这个概念链接起来。让孩子建立起“洞洞”粗略的疆界。帮助孩子打开思维,为第二个环节做好准备,帮孩子们把生活中的已有经验引发出来。
小结:我给大家带来了这种可以盛东西的窝窝洞洞;可以钻进钻出的洞洞;可以从这边望到那边的洞洞。那么,你在哪里见过洞洞? 2.说说生活中的洞洞----你在哪里见过洞?
(1)我们教室里什么地方有洞洞?它有什么用?(预案:厕所蹲坑、洗手池(水龙头、下水道)、拖把池、窗户(风婆婆和太阳公公穿过的地方)、门、电视机上的插口、电插排)
(2)除了教室里有洞,哪里还有洞洞呢?
小结:生活里,那么多的洞洞,而且,这些洞洞很多都有自己的用处。3.说说身体上的洞洞。
(我们的身体上,有没有洞洞呢?它有什么用处?)
(游戏:××(吃饭、看东西、呼吸、听声音、拉巴巴、和妈妈连在一起的)的洞洞在哪里?---反应能力、快乐情绪)
4.小结:我们还可以和洞洞玩好玩的、钻洞洞的游戏。
二、玩玩、讲讲、钻洞洞:依次出示球:
1.出示乒乓球:这是什么球?我请你们自己变出一个小洞洞,让这个小小的乒乓球可以钻过去。(一个小朋友、两个小朋友、三个小朋友、四个小朋友)2出示弹力球:变大一点的洞洞(变洞洞让小球钻洞(腿):一个小朋友、两个小朋友、三个小朋友、四个小朋友、五个小朋友、六个小朋友…….)
3.大球钻洞洞(变大洞洞让大球钻洞---尝试合作:设置问题情境:球嫌洞洞小,让孩子自己找到解决方式---小朋友越多,洞洞越大。)4.思考:其他变洞的方式
总结:我们在家里、教室里、自己的身上,找到了很多的洞洞。小朋友自己变出了可以让小球钻来钻去的小洞洞,小朋友合作变出了让大球可以钻来钻去的大洞洞。我还可以和其他的东西一起变出很多洞洞,你们能吗?谁来试一试?哈哈,现在大家都来试一试吧!5.活动结束。
第五篇:中班科学活动:好玩的冰
中班科学活动:好玩的冰
活动目标:
1.尝试用各种感官感知冰的特性。
2.体验参与小实验的乐趣。活动准备:
八宝粥桶、冰块、盘子。活动过程:
一、情景引入、引起兴趣
1.出示冰。(出示里面放有冰块的八宝粥桶。)
师:“这是一个魔术桶,你猜猜看里面装了什么?为什么?”
鼓励幼儿通过摇晃听声音,摸摸桶的外面有一些凉,判断出桶里装的是什么。2.观察冰。
请幼儿打开魔术桶,把冰放在盘子里,仔细观察。师:“冰什么样?摸起来有什么样感觉。”
教师小结:冰是凉凉的、硬硬的、滑滑的、湿湿的,透明的„„
二、幼儿探索、了解冰的主要特征 1.提出问题。
师:你们想用什么方法来玩冰? 引发幼儿讨论,说说自己的想法。2.初次探索。
幼儿用自己的方式来玩冰。3.交流分享。
师:你们用了哪些方法来玩冰?还可以用哪些方法? 4.再次探索。
教师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看、摸、捏、砸、尝等)感知冰的物理特性。
三、交流讨论、了解冰的物理特性。师:你觉得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
教师小结:冰是无色、无味、透明、光滑、硬、易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