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 有效教学
初中语文“有效教学,和谐课堂”第一次集中答疑
一、语文教学在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上,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1.激发兴趣,让学生热爱语文 2.面向全体,关注差异
3.教给方法,培养自学能力 4.交流合作,培养合作精神
二、在语文教学中,怎样正确处理教与学的关系,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方面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变被动的接受学习为主动的探究学习。而学生的自主学习是有条件的。这些条件在以往的接受学习中,往往被教师剥夺了,现在要一一还给学生。这些条件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个是学习语文的兴趣。有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并且使这种兴趣长久地保持,学生就一定“爱学”语文。
一个是学习语文的自信心。学生如果能不断地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就会对语文学习充满自信,就一定能“学好”语文。
一个是学习语文的方法、习惯。学生如果在大量的、自主的语文实践中,渐渐领悟、习得,积累了一些好的学习方法,养成了一些好的学习习惯,甚至学会运用适合自己的方式学习语文,学生就真的“会学”语文了,实现了叶圣陶先生所期望的“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的理想境界。
另一方面,要发挥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教师要创造性地进行教学,以指导学生“爱学”语文,“学好”语文,“会学”语文。
三、如何处理好课堂教学中的“导”与“学”的关系,教学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1、教学过程是学习主体(学生)和教育主体(教师、环境)交互作用的复杂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导”是进行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所谓“导”,从宏观上来说,意味着教育是有方向和有目标的,教师对学生的成长负有道义上的责任,受教育者是有自由意志和人格尊严的、具体的、现实的个体。从微观上来讲,“导”就是引起学习主体注意和唤起学习者的学习需要,使教学要达到的目标和形成共识,激活学习所必需的先前经验,规划学习领域并提供适当的学习资源,引出作业并适时提供作业正确性的反馈,促进保持和迁移。从这个意义上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致力于“导”,服务于“学”,引导学生通过内部动因,自主地经过注意、观察、记忆和情感去主动感知客观事物,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的学习潜能,使其在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智能,生长新知。
但是,目前课堂教学的现实是年级越高,学生举手发表自己见解的人却越少,这种现象除了学生方面的原因外,与老师未能创造有效认知的氛围有着很大的关系。要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必须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一是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如果总认为教学中什么都重要,不抓重点、难点,不精讲、精练,不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方法和进行认知策略的指导,你的课讲得再好,也没有实质性的意义。二是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教学过程,让学生通过质疑、解疑,促使其积极思维,形成良好的习惯和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要实现“导”与“学”的最佳结合,必须创建新型的教学活动形式,转变师生的角色:变教师的教为主为学生的学为主;变教师的主导、指挥为引导、服务;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变教师单向活动为师生多向互动的教学活动;变课堂教学中的精英参与为大众参与;变学习活动只重视课堂为课前、课堂、课后并重。例如在进行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的教学过程中,采取“阅读预习、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知识小结、作业检测”的五步学习法,越来越成为有效教学的重要模式,在这种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导”主要体现在:重视研究学法,使教法适应学法;重视教学活动中认知能力的培养;教师角色变为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主持者,成为诊断学生的认知障碍,并帮助学生分析妨碍认知的因素及应采取的对策的指导者。通过建立激励机制、学习反馈机制、学生自主评价机制以及学习“共同体”,把学习的自主权交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并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怀疑意识,鼓励学生对书本的质疑和对老师的超越,赞赏学生独特性和富有个性化的理解和表达,大胆让学生去尝试、去实践、去探索,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指导、调控、激励、点拔,从而提高学的质量和效率,实现导与学的统一。
2、注重结果的教学是指在教学活动中,以授、受知识为中心,以提高成绩为教学的直接目的,以追求升学率为宗旨的教学行为,在这种接受式的教学活动中,学习内容是以定论形式直接呈现出来的,学习对象是知识的接受者,学习的心理机制是同化,教学的基本模式就是考什么教什么,教什么学什么,把形成知识结论的复杂过程变成了单调乏味的条文背诵,从源头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这无疑是课堂教学的一条狭窄的、片面的发展之路,极大的窒息了学生的思维和个性,摧残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不仅不能促进学生发展,反而成为了学生发展的阻力。
注重过程的教学就是在教学活动中,以问题探究为中心,以能力培养、开发学生潜能为重点,以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宗旨的教学行为,在这种教学活动中,学生是根据自己先前的认知水平和当前的学习状态等因素,在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中,去主动建构自己新的认知结构,这也是课程改革的本质所在,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教学过程在形成认知能力中的重要作用,善于根据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当前的学习状态,优化设计教学过程,创设学生主动参与、探索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活动环境,例如在教学活动中,利用图片、电教、多媒体等手段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幽默性;利用名人名言、诗词等增强艺术性、思想性;巧妙运用以上要素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深奥的问题通俗化,枯燥的问题趣味化,让学生在讨论探索活动中,体验学习;在游戏活动中,内外认知;在模拟活动中,知行结合,使听、说、读、写、算、推理、思维等学习能力得到全面发展,并形成极富个性的认知能力。
四、语文课的导入,可运用哪些方式?
导入是一堂课的开始,它是一堂课效果好坏的关键,在一堂课中,新课导入得好,能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学习兴趣,收到先声夺人、引人入胜的教学效果。导入新课要讲究艺术和方法。初中语文课导入新课,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直接导入法
直接导入法,是一种开门见山,直接入题的导入方法,如:《天上的街市》,教师可直接讲:今天,我们学习郭沫若先生写的诗--《天上的街市》,接着就板书课文标题及作者。
第二,复习过渡法
复习过渡法,是指建立在复习前一节课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按教学内容的要求而导入新课的方法。例《“挑战者”号追思》,教师可以这样导入,前面我们学了《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爆炸》,知道了美国“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后爆炸,这一事件引起了世界的关注和震惊,为什么会令世界都关注和震惊呢?同学们回想一下,作者是从哪此方面来叙述这次事件的?(要求学生回答有关内容)然后教师作小结:在震惊之余,人类对太空的探索是止步不前还是一往直前,义无反顾?《“挑战者”号追思》将给我们很深的启示。
第三,设疑导入法
设疑导入法,就是教师一上课,就创设一种问题情境,使学生把注意力迅速集中到所要解决的问题上来。如《万紫千红的花》的导入。教师可这样导入:“花儿是美丽的,朱自清在《春》这篇散文中有两句精彩的描写:‘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看,这绚丽多彩的花的世界真是美极了,这‘红紫烂漫’的春天,充满生机和活力。可‘花为什么有那么多的颜色?它的形成、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呢?’”请同学们思考并回答以上问题。
第四,演示实验导入法
演示实验导入法就是用直观的教具进行实验。语文课中的实验是很少的,因此这种导入能使学生迅速地集中了注意力,还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实验的内容恰是对课文内容的印证,学生易于理解和记忆,并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如《死海不死》,教师把两只装着水的烧杯放在讲台上,这两只烧杯大小相同,水位一样。教师说:这节课,我们做个实验。你们看,这是一个普通的鸡蛋(教师把手里的鸡蛋给大家看),“现在我把它放在第一个烧杯里,你们看,怎么样?”“沉下去了”学生们回答。“我把它拿出来,放在第二个烧杯里,怎么样?”“没全沉。”“半沉半浮。”学生们七嘴八舌“是的,半沉半浮,为什么呢?”“水有问题”有学生说。“是的,水有问题。水有什么问题呢?谁愿意到前面来尝一尝?”一位学生走上前来,从两个烧杯里各喝了一口水。他告诉大家:“第一个烧杯里的是淡水,第二个烧杯里的水咸极了。”教师说:“第二个烧杯里的水里放了大量的盐,是超饱和食盐水。让我们设想一下,如果有这么一个湖,含盐量特别高,人下到湖水里会怎么样呢?”“会浮起来。”许多学生回答。教师说:“这可不是天方夜谭,世界上确有这么一个湖,叫死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课--《死海不死》。”
第五,介绍性导入法
介绍、说明而导入新课的方法。如:在讲授《挖荠菜》时,教师可介绍:在我国南方的许多地方,流传着“三月三,地菜煮鸡蛋”的说法。地菜就是荠菜,在很多年纪稍大的人心中,这是一种很好吃的菜,现在吃过的同学不多。荠菜是和一种生命力旺盛的草本植物,以我们今天的口味,这是一种有苦味的草,但在几十年前的旧中国,它却是穷人的救命草。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课文《挖荠菜》,就反映了这种生活。
第六、故事导入法
故事导入法就是指将新讲授的内容融于故事中,形象生动,简单明了,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学习状态的方法。如《提醒幸福》一文的导入,教师可从下面的故事入手:
有这么个笑话,从前有个老婆婆,她有两女儿,小女儿开伞铺,大女儿开染坊。天晴了,老婆婆很着急,因为小女儿的伞卖不出去;天下雨了,老婆婆也很着急,因为那个染坊的女儿晒不干布。后来有人来对老婆婆说:“你真是幸福啊,天晴了,你的大女儿赚钱,天阴了,你的小女儿能赚钱,你真是幸福的老婆婆呀。”老婆婆自己一想还真是这么回事,于是开始天天快乐了。
首先,本来觉得很伤心的事,换个想法就不同了,你生活中有没有这种事?
不用展开讨论,不用说得很多,总之还是有的。比如有的同学有同父异母的妹妹,本来觉得她分享了自己的爱,可一想别人都没有妹妹,只自己有,不也是很好的事吗?
其次,你想老婆婆的忧虑有没有道理?她的快乐是不是源于别人的提醒?
忧虑当然也有道理,但快乐确实是源于别人的提醒。
可见,生活中确实有必要提醒自己及时享受幸福,不要让幸福从自己的身边跑掉。这个道理有位女作家用很漂亮的语言说出来了,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提醒幸福》。
第七,音乐导入法
音乐导入法是指先让学生听音乐,再让学生从音乐中感受到我们所要学习的有关内容。如:《在声音的世界里》的导入,教师放一段《梁祝》的音乐,请学生闭上眼睛静静地听,听完后请说说在听这段音乐时他们感受到了什么,或者想到了什么?(重在让学生感受,回答不强求一致。)
大家感受到的不尽相同,但我们可能发现,一旦沉浸于音乐,音乐便会牵动我们的心灵,激发我们的情感。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文章--《在声音的世界里》,便是当代作家王蒙在音乐世界中的感悟。
第八,多媒体教学设计法
现代媒体技术的发展。为语文课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可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来增强教学的趣味性、直观性。如讲《纪念白求恩》一文,我们可以用投影仪放映《白求恩大夫》中白求恩在小庙里给伤员做手术而遭敌机袭击的情景,或投影出小学课文《手术台就是阵地》一文的实况,让学生更多地了解白求恩,以多媒体的课件来导入新课,确实能增强学生学习语文课的趣味性与直观性。
总之,一堂课的成功,必须注重导入新课的艺术。导入新课的方法很多,但在选取导入方法时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作精心的设计,灵活的掌握,只有紧扣课文的主体内容或主题,艺术地吸引或集中学生的思维才能使教学效果最佳。
五、什么叫教学反思?
1、教学反思的涵义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
这里所说的反思与通常所说的静坐冥想式的反思不同,它往往不是一个人独处放松和回忆漫想,而是一种需要认真思索乃至极大努力的过程,而且常常需要教师合作进行。另外,反思不简单是教学经验的总结,它是伴随整个教学过程的监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活动。
2、教学反思的过程
教师反思的过程是怎样的呢?有人以经验学习理论为基础,将教师反思分为以下四个环节:具体经验→观察分析→抽象的重新概括→积极的验证。在此过程中来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从而也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
(1)具体经验阶段
(2)观察与分析阶段
(3)重新概括阶段
(4)积极的验证阶段
3、教学反思的成分
教师要对哪些方面进行反思呢?教师反思应包括以下三种重要成分:
(1)认知成分
(2)批判成分
(3)教师的陈述
4、教学反思的方法
教师应当怎样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呢?布鲁巴克等提出了以下四种反思的方法:一是反思日记。在一天的教学工作结束后,要求教师写下自己的经验,并与其指导教师共同分析;二是详细描述。教师相互观摩彼此的教学,详细描述他们所看到的情景,对此进行讨论分析;三是实际讨论。来自不同学校的教师聚集在一起,首先提出课堂上发生的问题,然后共同讨论解决的办法,最后得到的方案为所有教师及其他学校所共享;四是行动研究。为弄明白课堂上遇到的问题的实质,探索用以改进教学的行动方案,教师以及研究者合作进行调查和实验研究。它不同于研究者由于外部进行的旨在探索普遍法则的研究,而是直接着眼于教学实践的改进。
六、关于文本的多元解读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只有倡导多元化的文本解读,才能真正让学生张扬个性,完善人格,提高综合素养。多元解读能让学生拥有独特的感悟,迸发多彩的灵性,唤醒潜在的生命意识。但是,越来越多的语文课堂,由于对多元解读的过热追捧,对独特体验的过分珍视,而漠视文本自身存在并呈现的意义,任由学生误解、曲解作品的内涵。这就导致了多元解读的无序和浅薄。其实,多元解读应有界,不能随心所欲、漫无边际地乱解乱读。
(一)多元解读应立足文本 文学作品蕴含丰富,只有走进文本,才能产生独特的体验和感受,进而与文本对话,最终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这样生成的东西才符合文本的价值意义取向。对文学作品的多元解读,不是乱读,不能脱离文本中心,文本意义的不确定性不能理解为任意性。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这“一千个”总还是哈姆雷特,而不会是麦克白斯或李尔王。提倡多元解读文本,尊重学生的个性体悟与发现,并不意味着简单肯定学生不成熟甚至错误的解读。漠视文本的客观存在和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无原则地认同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任由他们带着肤浅甚至错误的理解走出课堂,这是对多元解读理念的误读与曲解,也是语文教师的失职。
(二)多元解读应有界限
文以载道,文本总是承载着一定的价值取向,教师应充分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合理的解读,使学生的思维在正确的方向上合理发散。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以下情况。
1.忌断章取义。文本的意义受作者、历史条件、社会思想、风俗习惯等因素的制约,以及学生认识水平、生活阅历的限制。要正确解读,首先要整体感知文本的意义,如果拘泥于一句一段,很可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对文本产生曲解。如教学《心声》时,有的学生认为李京京是个爱出风头爱逞能的学生。他们这样评价是因为他们没有从文本中体会到李京京的情感及处境,没有认真分析对李京京的心理描写。
2.忌架空分析。由于学生的人生感悟不够深,思想认识不高,虽然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发言,但不难发现,他们对文本意义的解读往往有些浅薄,不够深刻。如教学《曹刿论战》,有的学生认为“公与之乘”,说明庄公礼贤下士,“公将鼓之”,“公将驰之”,这很可能是庄公在考察曹刿的战术水平。学生之所以有这些颇似有理的分析,是因为他们忽视了文本基础。因此,在阅读文本,评判人物时,教师要指导学生首先要吃透文本,把握作者的思想倾向,领悟作者的价值取向,这样才不至于游离于文本之外,随意发挥,模糊文本的“真义”。
多元解读不是多元价值观,也不是多元标准,在解读文本时,教师在肯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之余,也要及时对其价值取向给予纠正,不然,优秀文化将无法传承,审美价值观也将被颠覆。
(三)多元解读需教师理性指导 很多教师由于受后现代主义的影响,在贯彻“学生为中心”的同时迷失了自我,忽略了自身的主导地位,一味地无原则地迁就学生。其直接体现是不管学生回答正确与否,都给予热情的赞扬,似乎唯有如此方能真正体现多元解读论,体现学生主体论。这样做是错误的。教师始终是平等对话的首席,对学生的解读要理性指导。
1.合理引导学生进入文本。教师可在学生解读文本之前,对作者生平、作品写作背景、当时的社会风俗等进行必要的介绍,给学生正确的引导,以避免学生误读或曲解文本。如教学《风筝》时,教师要对鲁迅的生平及思想、当时的社会背景进行介绍,以便学生更好地解读“我”和“弟弟”的性格特点,挖掘作品的内涵。有时教师有必要介绍一些文学风格、美学原理等,如教学古典文学作品时,让学生懂得中国古代文学运用的古典原则及古代的哲学思想,学生就不会说鲁智深是法盲了。
2.引导学生科学求证。多元解读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获得对文本的新认识,这不是说只要不是同文本毫无关系的解读都是合理的,都应当受到尊重,得到表扬。试想,如果按照这样的理念引导学生解读文学作品,那不就等于直接告诉学生“文本的解读可以是任意的”了吗?那还要我们教师做什么?因此,我们在鼓励学生大胆说出对文本的理解的同时,更要引导学生去小心求证,说出解读的理由和根据,从而在师生共同求证中接近文本本身,揭开文本的要义。
3.引导学生学会交流,达成共识。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教师既要让每一个学生充分拥有发表意见和看法的机会,更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学会交流,学会切磋,要让学生学会在认真倾听他人观点,与他人切磋争辩中达成共识,找到问题的最佳答案。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发言很积极,都能主动阐明自己的观点,就是不能认真听其他同学发言,而老师呢,总是微笑着对每一个学生的意见都表示“赞赏”,而不是鼓励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沟通,还美其名曰这才是民主的课堂,这才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课堂。其实这是一种虚假的“民主”,因为看似每一个学生都得到了尊重,都有了畅所欲言的机会,但这样做有可能给学生造成这样的误解:包括自己在内的每一个人的观点都是正确的,都是“真理”。最终结果是,“热闹”的课堂上学生什么都没有得到。正确的做法是,教师在鼓励学生发表自己意见的同时,引导学生交流切磋,在此基础上找到合理的解答。
总之,我们不排斥多元解读,也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创新,但多元不等于无界,尊重不等于盲从。多元化的个性解读只有立足文本,并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才能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保持应有的张力和魅力。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就其本体功能而言,是有目的地挖掘人的潜能、促进人身心发展的一种有效的实践活动。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其效果如何,关键在于语文教师。
在这里需要探究的是课堂教学效果的高低到底取决于语文教师的哪些能力。有效的教学行为应该是用最少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所谓“有效”是指通过语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获得新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而这种有效性,受多种因素的制约,比如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教学能力、学生原有的学习能力、态度、教材的内容与结构方式等。但在这诸多因素中,我们尤其要强调语文教师的主导作用。
一、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
1、转换教学角色。语文语文教师由教学过程的操作者、主宰者变为引导者,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变为学习的主人。
2、充分相信学生。语文教师应全方位“放权”,相信学生,让学生明确目标后自己去读书,自己去提出问题,自己去做题,自己总结方法和规律等。
3、丰富教学形式。以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可采用的形式有:(1)自主式。以问题引路,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新知,辅之以语文教师精讲导学。(2)讨论式。语文教师出示讨论题目,学生定向阅读教材,随后分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3)辩论式。语文教师提前布置辩论题目,确定正反两方.学生预习并查找资料,然后在课堂上展开辩论,最后由语文教师点评小结。
二、语文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兰种能力
1、语文教师的积极倾听能力是有效教学的基本能力。
实践表明,优秀的语文教师无一例外都是耐心的倾听者。教学的本质在于交流,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能否与学生沟通是衡量教学效果好坏的标准。
为了实现教学的有效性,语文教师应该逐步做到从对学的关注转向对人的关注,从对结果的关注转向对过程的关注,从对独自的关注转向对教学对话的关注。正如一句古训所说:“顺听学生的意见与心声,就像你希望学生倾听你的意见与心声那样。”
2、语文教师的不断反思精神是有效教学的重要标准。
正如有的教育学者认为:“有效教学既是一种技术或策略,同时也是一种观念。它要求每位语文教师超越一般的、共同的技术,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有效教学需要语文教师具备反思的意识和能力。比如有的语文教师教了三十年的书还教不好,这不是水平和能力的问题,而是他将一种教学方法重复了三十年;有的语文教师只教了三年却教得很好,因为当用第一种教法感到效果不好时,他就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然后摸索第二种教法、第三种教法„„”最后就会找到有效的教学方法。这说明善于批判反思的语文教师能够从自己过去的经历中学习,他知道每一次面对新的学生就会带来新的挑战。
通过关注学生对教学的反应,并根据教学情境,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通过倾听学生的意见或建议,不断地有意识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从而避免重犯之前的教学错误。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语文教师的批判反思能力的高低应成为判定语文教师教学是否有效的重要标准。
3、语文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有效教学的动力保证。教学效能感的概念在理论上来源于“自我效能”的概念。教育专家认为,自我效能是指个人自己对在特定情境中是否有能力去完成某个行为的期望。它包括两个成分,即结果预期和效能预期。专家同时指出,一个人可能相信某种行为会达到自己所期望的结果(结果预期,但他不一定能达到)。人的行为主要受人的效能预期的控制,个人对某种行为觉察到的效能感,不仅影响着个体处理;同时还约束了自己的行为方式,也影响着他的努力程度和情绪体验。
语文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指语文教师对自己影响学生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能力的主观判定。是语文教师的自我评价能力的表现,它能极大地影响和改变语文教师的教学行为。研究表明,教学效能感是学生学习成绩的重要影响因素,与他们的教学效果存在密切的关系。如果语文教师对自己上的课都没有信心与兴趣,又何谈让学生对该课程感兴趣呢?
实践也进一步证明了效能感高的语文教师在完成教学任务以及教好学生等方面表现得更为出色。他们在课堂教学中,能够注意对全班学生的指导,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在指导学生时,这些语文教师往往表现得比较民主、能够鼓励学生自由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当学生失败时,这些语文教师表现得很有耐心,他们会通过重复问题、给予提示等方法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对他们来说,教学是一门行为艺术,每节课都是一次表演。因此,从语文教师教学的动力角度考虑,语文教师的教学效能感是解释语文教师教学动机的关键因素,它影响着语文教师对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和教学有效性的发挥。
总之,优秀语文教师对教学质量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成功的教学是一个不断试验和终生学习的过程。怎样实现有效教学是当前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课题,它向我们语文教师提出了一个新的要求:需要不断研究教育科学理论,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倾听学生的意见,提高教学效能感,不断探索有效教学的途径,完善有效教学的能力。
第二篇:本色语文 有效教学
追寻本色语文 有效阅读教学
江苏省句容市二圣中学孔宪功
最近有幸参加了市区某校 “城乡联动,区域协作”活动,本次活动的主题是“阅读教学的有效性”。这是一个大主题,有两个关键词:“阅读教学”与“有效性”。
这里“阅读教学”的具体所指是文言文《三峡》教学与散文诗《荷叶母亲》的教学。“有效性”的问题是当前比较“时髦”的话题,尤其针对新课程实施以来初中语文教学的语文教学内容泛化、虚化、非语文化现象,针对初中生越来越重的课业负担,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提出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针对目前课堂教学常态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的一种新的探索。
过去我们讲“效率”,是讲在一节课中,老师的教学任务是否顺利完成,教学内容是不是丰富,教学环节是不是严密„„主要是看老师的“教”。今天,我们的教学理念发生了变化,“以知识为本”,为“以人为本”所取代。我们知道,课堂教学有效性,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而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哪些标准?是否有公认的标准”的问题,现在许多学者都一致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教学的效率高不高,产生的学习效果好不好。
我很认同下面的观点: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虽然表现在不同层次上,但学生是否有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指标。学生的进步不能仅限于知识的掌握,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绝不能靠训练,而要靠思维过程,要靠个性化的思维。但知识转换为解题技能是要靠操练的,这种操练能提高学生的解题技能和学业成绩;但同时,这种 技能也是一把双刃剑,也能压抑人的创造性、想象力。教学的有效性要关注学生的发展,从时间上来说,学生的发展有当前发展和终身发展。任何一个有效教学必定要促进学生当前发展,同时对学生长远发展也会有影响。以前教学太注重当前发展,实际上教学还要关注学生的未来发展,可持续发展。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积淀下来的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精神。
以上算是对主题的解读吧。
结合这个主题,审视今天的课例,观课的视角就落在课堂上教师如何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的习惯,有效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进行思维训练,使学生学有所获。
比如,张老师的《三峡》: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积累了作家、作品知识,字音、词义的知识,巩固了写景要按顺序、要抓特点的常识。老师让学生查阅《古汉语字典》,根据语境选择义项,这是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学习方法的指导,是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的培养,环节虽小,意义重大。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改进和优化教学方式至关重要。张老师在说课中提到,自己从未尝试“多媒体”制作,这次教研活动,促使她填补“空白”,“与时俱进”,对她虽属挑战,但对学生,直观的、富有诗情画意的图片,那山那水的意境,激发他们解读《三峡》的兴趣,并有助于对课文的理解;重要字词句的列举,加点词的解释,通过屏显,进行突出与强化;文章思路的梳理、内容的概括、特点的揭示,通过点击,一目了然,又省下板书时间。虽然,阅读教学不一定要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多媒体教室上课,如果不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我还欣赏张老师在教学中的一个环节:让学生就课文中自己不能解决的疑难字句,进行提问,然后在同学的帮组或老师的引导下,根据语境寻求答案。这是新课程提倡的“自主”的学习,它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开放的环节,它开放的是学生的思维空间与活动空间,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有利于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方法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与胆略。
一堂课,学生能有这样的“获得”本已不错了。而教研活动,就 是为了寻求更为有效的教学策略。要让学生在这一堂课中,更为有效地进行语文学习,就要在“教什么”与“怎么教”两个问题上做理性的思考。
以《三峡》为例,我们要思考的是:文言文教什么?公开课上文言文教什么?《三峡》教什么?“教什么”的依据有课程目标、教材、学生等要素。还可以参阅考纲,它是依据课程标准制定的。文言文学习,要背诵优秀诗文,积累实词虚词,要会翻译句子,理解基本内容„„明白的说,文言文,要教学生需要的,考试要考的,哪怕是公开课也如此。
新课程实施以来,有不少公开课,把文言文当作一般的现代文学作品来赏读,先简单梳理思路,再品读重点语段,注重文字美与内容美的感悟,而忽视了教学对象(初中生)和文言文的“特殊性”。这样的示范课,误导了一些教师,以为在公开课中,基础的内容不宜过多,于是,就“省下”了注释或翻译的教学内容。
《三峡》这篇课文,如果不疏通全文,也要翻译有关句子。可以结合主问题,在赏析的同时进行,也可以专门设计一个环节解决。句子翻译,哪怕在高中也是文言文学习的重要内容。我想这节课,应该进行句子翻译。张老师重视加点字的注释,如果在这基础上,梳理其语境的意思,落实好整个句子的翻译,学习效果会更好,大家都知道“词不离句,句不离文”是学习文言文的好方法。
在“怎么教”的问题上,有一个环节,安排可以商榷:自由朗读课文后,教师要求四人小组讨论疏通课文,勾画不懂的字词。
本人认为,此处安排合作学习“时机不当”。对于一篇新文言课文,初读后,每个学生会有各人不同的“不懂”。应该先“自主”学习,请学生用现代汉语把原文“读”一边,再勾画出自己不懂的地方,针对这些“不懂”,对照注解,查阅工具书,根据上下文揣摩,然后,就近请教,如果仍有“不懂”,做上记号,在全班交流时提出,向老师请教。
合作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价值的内容、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一般来 说,较简单的学习内容,只需要个人独立学习或开展全班教学,而较复杂、综合的学习内容,则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精心设计小组合作学习的“问题”,为学生提供适当的、带有一定挑战性的学习对象或任务,把学生领近“最近发展区”。合作学习的“问题”,可以是教师在教学的重点、难点处设计的探究性、发散性、矛盾性的问题,也可以是学生在质疑问难中主动提出的问题,但要防止随意性与形式化。合作是一种品质,是一种取得成功的有效方式,它绝不是一种形式的追求。
舒老师在说课时提到自己为了保持“本色”而未用课件和“合作”。把现代教学技术的运用,当作课堂教学的豪华时尚,视“合作”学习为“作秀”那也是一种偏见。
《荷叶母亲》一课,采用板块式的教学模式,思路清晰:导课—作者—初读感受—重点品读—拓展延伸。教学过程很顺畅,师生互动很和谐,从中表现出教师基本素质良好,口语标准流利,教态自然大方,板书漂亮整洁,教学态度认真,预设充分;也让人羡慕:实验中学的学生基础好,反映快,真正是“优质”的生源,教这样的学生,真是老师的幸福,也是语文老师的“负担”:一方面,每天面对五十多双智慧的眼睛,不能有一点的马虎;另一方面,高素质的学生,有高要求的家长。也正因为如此,在这个研修活动,我就从高标准去“解读”这两个课例。对舒老师教的《荷叶母亲》,结合大家的评议,我先说“导入”环节:
“5·12短信故事”耳熟能详,教师的问题“是什么力量支撑母亲”又是浅入浅出。“在文学史上有一位作家写母爱也写得很好,是谁?”这样的问题,放在上《荷叶母亲》的开讲环节,异口同声回答的当然是“冰心”。(如果,离开这个“语境”,恐怕“答案是丰富多采的”)很显然,这节课的“导入”是为了引出“母爱”的话题,为了引出“冰心”这个作者。其实,本色的课,还是保持“本色”为好。《荷叶母亲》的上篇课文是《金色花》,也是“母爱”的主题,还是“温故知新”为好。这个问题王荣生教授在《把握一堂好课的标准》中提到“连续性考察”问题。
他认为:“但认定一堂好课,还需要把它放置在与前一堂后一堂 课乃至前一周后—一周课的关系之中。
大家知道,公开课、观摩课、评比课等,一般都是40分钟左右相对孤立的一堂课,学生借班,名师执教。这样的课不能说没有意义,但毕竟与普通教师的日常教学有很大的不同。公开课等所强化的一些方面,也许对日常教学并无多大价值;而孤立地观评一堂课,又极容易遮蔽日常教学中极为重要的另一些方面。比如,注重“导入”,这对公开课等或许有其必要,但日常的语文教学,一般情况下教师只需交代“昨天学了什么,今天要学什么”即可,并不需要费天大的心计这么来导那么去导。而“昨天学了什么,今天要学什么”,这本来在语文教学中应该十分关注的教学内容连续性,在寄生于公开课的观课评教习俗中,却几乎被完全抛弃了。
教学内容的“连续性”问题,牵涉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材呈现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等,十分复杂。从广大教师易于把握的角度,我们认为大致可以着眼于两个方面:第一,点与点的区隔,这一课的教学内容与那一课的教学内容有差别;第二,点与点的内在联系,在同一个学习领域或学习主题,后一课的教学内容是前一课教学内容的延续、拓宽、提高或加深。
在大部分语文课还够不上“好课”最低标准的今天,谈论语文教学内容的“连续性”,肯定是奢侈。但是,如果我们在观课评教中,至今还不能树立连续性考察的意识,那么也许这一辈子都不必对“好课”抱有希望了。”
有个建议:“短信”的教学内容,可以运用在“荷叶护莲一幕让你联想到什么?”这个环节,通过联想,进行品读,是文学作品创造性阅读的主要方法之一。另外,“母亲与荷叶的共同之处”这个问题,也可以糅合在这个环节中,无须在解读“心绪”后,再单独提出。
大家在评课中,也都提到,在言语形式赏析上,这节课突出了“比喻”“以物喻人”,突出了教学重点。但,我以为,未及表达作用或妙处的“浅尝辄止”的揭示是不够的,真正的语言品味,不仅要揭示言语形式的特点,还要深入体味其“意、趣、情、理”。
教学不是一种机械的程序操作,而是复杂的系统工程。对自己的课堂教学,作为教师,对一堂课乃至一堂课中的每一环节的安排,都 必须有一个理性的思考,用一个简单的问题表达就是:“我做什么?为什么这么做?”教师的教学行为要有理论的支撑,不应是盲目的形式的追求。这样做效果不错,为什么不错?要思考、要总结、要提升、要推广;这样做效果不好,为什么不好?要思考、要寻根、要论证、要改进。这就是理性的思考。
让我们真正确立人的发展理念,进一步正确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正视教学现实,理性地回归本色语文,关注基础目标的达成度、有效思维的长度、情感内化的深度、教学个性的亮度,真正实现有效教学,实现“轻负高效”。
第三篇:语文有效教学论文
导语:根据新课程改革理念,小学语文教学要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语文有效教学论文,欢迎借鉴!
[摘 要]:语文阅读教学要培养和发展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最终使学生形成语文素养。而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是渗透在每一节课的是否有效中的,如何在有限的40分钟内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方法如下:有效导入,创设阅读教学情境;有效提问,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有效训练,追求阅读教学实效。
[关键词]:语文课堂 阅读教学 有效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语文阅读教学要培养和发展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最终使学生形成语文素养。而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是渗透在每一节课的是否有效中的,因为“一节课的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如何在有限的40分钟内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成为教师探究的话题。现以《石头书》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在阅读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有效导入,创设阅读教学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这“火药”的导火索。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开端引趣就是其中的一种。上课一开始以趣引入,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题的引入,一开始就要把学生的兴趣“勾”起来。
在教学《石头书》一课时,我先从课题中的“书”字入手,手拿一本书,问:“这是什么?”(书)“你们爱看书吗?爱看什么书呀!”学生的话匣子一下就被打开了。接着我又问:“石头见过吗?”学生会想:石头谁没见过,为什么老师要问这个问题呢?然后我引出“石头书”,“石头书大家见过吗?想去看看吗?”学生更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急着想去看看,阅读自然就迫不及待了。
开端引趣的方式除“设疑”之外,还有 “谜语引趣”、“悬念引趣”、“故事引趣”、“小品引趣”等。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必须重视开端时的趣味性。
二、有效提问,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一)呼唤教师有效提问。
1、提问要有启发性。一般来说,初学课文,提问要有概括性;讲析课文,提问要有研究性;提炼中心,提问要有深刻性。例如,教学《石头书》一课,在读了第11自然段后,我引导学生提问题:“爱因斯坦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难得多。爱问的孩子是聪明的孩子,读了这一段,你有什么疑问吗?”这个是要学生合作探究的,学生在读书时有了疑惑,急于想表达出来,就纷纷举起了小手,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在提出之后很快引起了其他学生的思考,大家都沉浸在解决问题的乐趣中。
2、提问要精炼。要“问”出知识内涵,要“问”出知识本质,要“问”出学生的技能培养。针对《石头书》一课,我设计了三个问题:①石头书上的字画是什么样的?②石头书能说明什么?③看懂了石头书有什么用?这三个问题是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解决了这三个问题,对全文就有了一个总体的认识。再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讲解,学生目标明确,学起来就轻松多了。在解决第二个问题:“石头书能说明什么?”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勘探员叔叔是怎么知道这里曾经是密林、大海、高山的?”这个问题对学生理解化石能说明什么起着关键的作用。我先让学生自由讨论,学生们畅所欲言,思维的火花在此时迸发了出来。接着再让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最后在学生说的基础上,老师总结:他是通过树叶的化石知道这里曾经是密林,又通过小鱼的化石知道这里又变成了大海,后来又变成了高山。这样循序渐进,既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新知识的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二)培养学生提问意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提出的问题越多,那么他在童年早期认识周围的东西也就愈多,在学校中越聪明,眼睛愈明,记忆力愈敏锐。要培养自己孩子的智力,那你就得教给他思考。”学生问的过程是理解课文、内化知识的过程。同时学生提问也是体现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自悟自得的过程。所以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提问意识。
如教学《石头书》第11自然段时,由于学生对地理知识了解不多,会产生很多的疑惑。我针对这一情况,在第一课时就设计了让学生自由提问的环节,学生在初读时将自己不懂的地方动笔圈出来,学生提问学生答。果然,学生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化石是石头吗?为什么地壳会升高?为什么密林会变成大海?怎么知道这里曾经是大海,后来有变成高山的?……问题千奇百怪,正说明了孩子对课文产生了思考。有的问题学生之间就能自行解决了,不能解决的让学生课后查找有关的资料,而涉及到专业知识的名词术语就不必做过多讲解,只要让学生了解即可。同时,老师要为学生提供足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强调通过学生的主动学习,获得主体性发展。
三、有效训练,追求阅读教学实效。
1、活跃学生思维。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寻求答案,可以防止思维的僵化,活跃学生的思维。如教《石头书》一课时,我在教学完最后一部分内容之后,提问:“老师有个问题不明白,不知大家能不能帮帮我?”学生马上来了精神,我接着问:“看懂化石有什么用呢?”这是启发求异思维的问题。有的同学说可以找到埋在地底的矿藏,有的说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地球的变化等。学生思维非常活跃,我都没有想到孩子们会思考得这么深刻。我接着引导学生说说:“如果你是勘探队员,你最想从地壳深处找到什么?”学生思索一番之后将自己的想法表达了出来。有的说最想找到恐龙的化石,有的说最想找到一种能解决能源危机的用之不竭的能源……学生们个个精神饱满,小手举得高高的,生怕老师提不到他。比起以前上课时一提出问题,学生一个个把头低下来,生怕老师提到他的情况,这种提问的形式和问题的设计更符合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
2、带着问题读书。
科学的阅读训练一定是思维和阅读训练的统一。良好的边读边思习惯的形成,对发展思维能力和提高阅读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我在课堂教学中注意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如《石头书》一课开头我就设计了三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给学生读书指出明确的目标,提高了读书的效率。不仅如此,每一课时读课文时,我都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边读边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3、深化朗读指导。
高尔基说过:“读书有时会使人突然明白生活的意义,使他找到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读书的重要性由此可见。读是理解课文和培养阅读能力的需要,是培养语感的需要,是识记的需要,是培养认真阅读习惯的需要。朗读训练方式也很多,如指读、齐读、小组读、范读、自由读、分角色读等等。在指导《石头书》一课的朗读时,我抓住了两个孩子与勘探员叔叔的对话来指导朗读。比如:“川川不禁笑了起来”这一句中,川川为什么不禁笑了?一个“笑”字包含了很多意味,既有对勘探员叔叔说的话的不解,又包含着对“石头书”的好奇。只有引导学生细细地品读、玩味,才能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才能体会文章用词的准确、精妙。我在引导学生读时,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谁愿意美美地读出来?”要让学生明白读书是一种美的享受,才能让学生通过读充分感知课文用词的准确、造句的生动、布局的精妙、情趣的感人,从而激起学生情感的涟漪,达到“美读”的效果。
探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个常论常新的问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还有很多,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我们应以学生为本,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实践过程,兴趣盎然地学习,才能够切实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第四篇:浅谈语文有效教学
浅谈语文有效教学
[摘要]语文有效教学是一个理念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一堂好的语文课,存在三种境界:人在课中,课在人中;人如其课,课如其人;人即是课,课即是人”。我们应该准确把握语文课程的性质、任务和目标,走出语文教学的误区,认真掌握语文教学规律,努力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精心备课 课堂授课 反馈评价
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目前的中小学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是:教师教得很苦,学生学得很累,然而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因此必须使得我们的教师拥有有效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或技术,否则,我们即使有理想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其结果也只能是纸上谈兵。
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目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课堂教学行为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综合体,因此,在选择教学行为时,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尽可能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自己的不足,这是最重要的。世界上不可能有“说话像演说家,写字像书法家,上课像表演家”那样的教师,我们不要奢望每位教师都去做这种不现实的理想的人,但是我们可以要求每位教师都去按自身的优势来选择合适的教学行为,设计自己个性化的教学,创造独特的教学风格。如有位教师可能粉笔字写得不好,让她花很多时间去练习,结果也不一定写得有多好,但是她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强,那么她就可以充分发挥自己语言的优势,利用电脑或投影来代替自己的板书,她照样可以成为一位优秀的教师,应提倡每个教师都应该做这样聪明的人。
语文课堂如何进行有效性设计,一直困扰着广大教师,我认为新课程教学设计和课堂组织的基本思路和模式,应该遵循“一三三”模式:
突出一个主体:即学生的主体地位,互动、讨论、合作、探究应是课堂的常态。
实现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掌握三个环节:
一、抓精心备课,落实语文教学有效性
实行“个人自备、集体议课、专人整理、上课听课、反思修改”的备课方案,从以下四个方面做起,提高备课的有效性:
1.强调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从“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方面考虑,以更好地实现课程的总体目标。
2.突出教学资源的开发。首先是教材资源。抓住教材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设计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其次是生活资源。紧扣教材与生活的联系,把学生带进生活之中;第三是网络资源。搜集可以利用的网络资源并精选一部分,将学生带入情境之中。
3.注重教学问题的生成。在备课中考虑问题的生成,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学习活动,预测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可能会产生什么问题。把提问题的权利还给每一位学生。真正做到了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服务。
4.精心设计训练。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设计作业练习,在“新”、“趣”、“实”上下功夫。
二、抓课堂授课,实现语文教学有效性
备课是战略问题,授课是战术问题,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要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课堂上应处理好三个方面的关系。
1.处理好重点、难点与一般知识的关系
课堂上要突出重点,在时间安排上分清主次,把重点放在突出的重要位置。特别是对教学重点和难点一致的知识内容要下功夫,在课堂上花比较大的精力解决。要突出重点,带动一般,不要孤立的讲授重点。重点知识和一般知识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在课堂上要集中精力抓好重点知识的教学,同时又不能忽视一般知识的教学。对一般知识内容少讲,花精力少些,使学生掌握重点知识,又理解一般知识。
2.处理好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关系
课堂上以学法促教法、以教法指导学法,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学”是“教”的基础,“教”的目的是教给学生“会学”,因此应寓学法与教学过程中,以学法为目标改革教法,把教学的效果体现在学习结果之中。我们强调衡量是否有效关键看学生,而学生的进步和发展取决于他们能否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独立的学习,能自己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这些需要一定的方法。所以老师在教学生知识的同时更多的是要教学法。
3.处理好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关系
学生的学习效果与其他们的注意力、学习兴趣、学习情绪等非智力因素相关。因此老师在重视学生智力培养的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要重视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学得轻松舒适;重视师生的感情交流,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对学生要倾注慈母般的爱,使他们振奋精神,愉快学习。老师风趣幽默的教学风格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情境教学不失为影响学生兴趣、情感、注意,从而提高他们学习效率的好方法。
三、抓反馈评价,提高语文教学有效性
美国心理学家加涅认为:“学习的每一个动作,如果要完成,就需要反馈”,反馈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条件。注意对学生的课堂学习采用多元评价,包括既关注学生的作业练习,又关注学生的实践表现,以及对学习过程的参与程度;既有教师的评价,又允许学生自我反思,以及让学生互相评价和鼓励,体现课堂评价的宽松氛围。能体现评价的公正性和客观性,注意对全体学生学习行为关注的均衡性和覆盖面;评价用语平和、正确,切合实际,不夸大、不虚空、不自负。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理念。它不仅关注知识的教育,更崇尚智慧的教育。让我们真正走进新课程,树立为学生多方面主动发展服务的教学立足点,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对话、沟通、合作共享的活动,为学生主动探索和发现提供空间和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语文,实现有效的、多向的、高质量的互动,从而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第五篇:小学语文有效教学总结
小学语文有效教学总结
小学语文有效教学总结1
昨天下午,我们一年级语文教研组成员一起进行了教学质量分析研究讨论。首先,我们对这次的期末考试做了一个总结回顾。从考试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学生的拼音拼读能力比较好,量词运用规范,偏旁区分清楚,无论是看图写字,还是看拼音写字,掌握都挺好。
对于第一大题的选择整体认读音节,有学生选是选对了,只是写错了位置,写到了四线格的上格。看拼音连一连,虽然看上去比较简单,但学生对于字认识还不到位,所以这样的题目也总是有人会做错。
另外主要失分的地方是部分学生对于平翘舌音的字分得不是太清楚。虽然在平时的教学中反复强调,但还是有不少同学在这题中失了不少分。主要可能是因为孩子在读时有口无心,没有真正记住。
这次考试给我们的启发是开学初的拼音学习阶段非常重要,如果刚开始时拼音掌握得不好,这样学生就会越学越费力。因为对刚入学的孩子来说,学完拼音,还没巩固马上又紧接着学生字,而且一学就是400个字,又要学写字,所以我们感觉任务很重,有点拼命塞的感觉,结果拼音学得也不扎实,写字的笔顺错误也很多。
另外,对于四季气候的特点,有的学生不太理解,认为春天凉,秋天暖,所以连线时正好搞错,有待加强对这方面的教育。
新课程背景下,家庭教育非常重要,家里没人教,自己又不喜欢学习的孩子学得很痛苦,老师也教得十分辛苦,虽然在拼音教学之后又进行了多次补课,但是他们的成绩仍旧不尽人意。努力提高他们的整体成绩,是我们下一年的奋斗目标。
下学期工作的四点措施:
1、教师是教育的关键,我们要从自身找原因,不怨天尤人,不抱怨环境,努力加强学习,提高工作的责任心和工作的艺术性,开展教研组之间更进一步地交流沟通,努力提高我们组老师的专业技术水平。
2、严格抓好平日的教学常规工作,从上课、批改作业、能力训练入手,严格要求学生,牢记古语“教不严,师之惰”,以此相互勉励。
3、从学生的角度来讲,我们将以树立学习的自信心,树立竞争的学习风气为主,注重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培养,扩大阅读量,提高学生的综合水平。
4、尽力做好后进生的工作,想各种办法,常抓不懈,努力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小学语文有效教学总结2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习作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细致的观察能力、缜密的思维能力、流畅的表达能力和对文章初步的评价能力。小学作文习作教学是要引导学生说真话、说实话、说心里话,杜绝说假话,空话、套话,让学生学会用自己的语言,生动的进行表达。但由于习作涉及多方面因素,习作教学的内容和操作也很难形成一个相对固定而又科学合理的模式体系,教师和学生都感到提高学生的习作较为困难,导致很多情况下宛如盲人摸象,无章可循,学生习作能力的提高受到了限制。那么,如何优化小学习作教学的策略,还学生以轻松活泼、生动精彩的表达技巧,从而让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不再成为影响学生成绩提升的瓶颈?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点滴,谈谈自己在习作教学中的一点想法。
一、消除恐惧,让学生爱上写作
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现在的很多学生讨厌写作,面对习作教学课,从内心深处产生了深深的抵触情绪,也从而使得一些学生在习作时抱有应付的心理,语焉不详,不知所云,写出的“作品”让人不忍目睹。如果我们教师任由这样的状况发展,不能加以适当的调节,则势必造成学生陷入写作的怪圈不能自拔。为此,我们教师要巧妙引导,习作并没有什么特殊的需要,只是用自己生动的笔触将自己所看到的东西记录下来,加上自己内心对事物的一些看法,通过流畅的方式将其写出来给别人去看就可以了。这样的引导,有利于让学生消除对习作的畏惧感和神秘感,同时,通过对一些优秀的作品的赏析,让学生接触班级中其他学生的优秀习作,让学生感知借助语言表达,可以带给读者许多有价值的信息,让人从文字中获取有意义的材料,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捷,从而让学生感知习作的意义和价值,吸引他们喜欢表达,热爱表达。此间,重要的一点是教师切勿过渡拔高对孩子习作的要求,人为的设置一些衡量孩子习作优劣的标准,只需让他们自由表达,用充满童真童趣的语言将自己要想表达的话语流露出来即可,让他们自然倾吐,乐于叙述,不必用那些条条框框去约束孩子,这样,他们才会真正爱上表达,乐于表达,从而真正消除习作的“恐惧症”。
二、优化策略,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孩子的习作兴趣,绝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我们后天的指导,尤其是我们城乡结合部的孩子,他们大多数缺乏正规的学前训练,接触的几乎都是纯自然的生活空间。田野、河流、百鸟、虫蛇……自然景色、农家生活都是孩子们生活大舞台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习作源泉。但关键是孩子们缺乏细心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眼前的人、事、物真正成了过眼云烟,熟视无睹,几乎不去理会,在学生的大脑中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我们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发现的慧眼,指导学生学会观察,通过自己智慧的双眼,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当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会用眼睛看,还要动手去触摸、用耳朵去听、用口去交谈,然后经过自己大脑的思考,同时更要积极参与生活,在生活中感受,在生活中体验。在平时的学习中,突破学科界限、课内外界限,想写就写,想如何写就如何写,真正实现“我手写我心”。这样的习作教学,才是学生真正喜欢的习作教学,学生也才会在不断的引导中愈发产生表达的兴趣,逐渐生成将自己的作品以最优的姿态呈现出来,让别人去品读的欲望,学生也才会在这样的情绪状态的指引下,张开翅膀,在自由开放的天空驰骋。
三、创设机会,引导学生积累素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小学生之所以很多情况下写出的作品味同嚼蜡,读来无味无趣,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缺乏丰富的生活阅历和体验,其次就是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缺乏对孩子生活素材的积累。学生缺少参与丰富多彩生活活动的机会,导致学生在习作时无话可说,犹如挤牙膏,这就难免造成学生每次写作时总是那几句似曾相识的套话空话,文章的生动形象就不必谈了。因此,我们教师要通过创设机会,给学生增添一些生活体验,不断积累丰富的习作素材。如组织语文实践活动,读书交流活动、编辑作文集、演讲比赛,讲故事竞赛等,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让他们在丰富的活动中产生强烈的心理冲突,进而有话要说,表达时思绪如汩汩清泉,源源不断。此外,将学生带入美丽的大自然,让学生接触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事实上,广阔的天地原本就是孩子们的天然游乐场,更是他们生动鲜活的写作素材的源头活水。教师应针对小学生天真好玩的天性,就近组织一些采访、参观、踏青、远足、春游、野炊等活动,让孩子们在大自然中放飞心灵,拥抱自然,在大自然的海洋中高呼呐喊,体会大自然特有的美好,教师更可通过精心组织,让孩子们参与到劳动中,到农村去观察一种禽畜、在家长栽培植物,从而为孩子们积累丰富的习作资源,使写出的作品生动而富有生命的活力。
当然,小学生习作技巧的指导,如何遴选素材都会对小学生的习作产生重要影响。只有我们全身心地投入到习作教学研究中,不断总结教学艺术,让孩子们体会习作表达带来的乐趣,他们自我养成观察、积累、科学优选素材的良好习惯,养成热爱生活,热爱习作的良好品质,小学生的习作教学才会成为学生成绩提高的助推剂,成为学生语文学习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小学语文有效教学总结3
本学期我严格按照计划,把工作落到实处,并根据班级学情变化及时予以调整。这学期,我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1、继续加强词、句训练。引导学生自觉地运用查字典、联系的方法理解词语,运用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并经过背诵、摘抄等形式积累词句和精彩语段。
2、重视朗读的指导和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要安排比较充裕的时间让学生朗读课文,使朗读本事不断提高。坚持多读少讲,在教学方法上,应以学生自我阅读,自我检测为主,教师的任务是提出要求和酌情检查。阅读教学的方法:重要的是“把阅读的时间交还给学生”。让学生朗读,启发他们想象。课文后面通常有一道思考题,既致力于整体感知课文资料,又注意向课文外延伸。
3、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进取性和主动性。在教学方法上,以学生自我阅读,自我检测为主,教师的任务是提出要求和酌情检查。充分发挥学生的进取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经过自学理解课文思想资料,并在自学实际中逐步提高理解本事。教师善于运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指导学生思考,讨论,合作,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点播,讲解。
4、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适当进行思想教育,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指导阅读方法。我班继上学期《会飞的教室》《大灰狼罗克》《小王子》《捣蛋鬼日记》《秘密花园》之后,又阅读了《爱的教育》《窗边的小豆豆》《探索基因的奥秘》《动物庄园》《百科全书》等书籍。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很多同学由爱上读书到爱上了学习,学习兴趣逐步提高。
5、加强日记的检查与指导,大部分同学养成记日记的习惯,培养了观察和表达本事。
6、进取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向40分钟要质量,突出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创新本事。
7、注意培养学生书写认真、审题认真、做事不马虎的好习惯。
8、针对本班遵守纪律自觉性差和部分学生不完成作业的实际情景,我采用竞争机制,小组合作,互帮互助等措施激励学生很好的完成作业,并评选出优胜小组。多数同学出现明显的转变,有的甚至由落后生一举跻身班级前十名的行列。虽然我在期中考试前出发近两星期,但在同级部教师的协作下,我班成绩位列第一,这是让我十分欣慰的。
团结友爱的六年级三班,自强自信的六年级三班,在附小这片素质教育的沃土上,必须会创造更大的辉煌。
小学语文有效教学总结4
一、加强教研,创新有为,提高业务素质。
素质教育要求搞好教研教改。要求每一名教师都要不断提高业务素质。为此,我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我积极向同年级的教师学习,努力实施创新教学,积极发挥每一名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真正尝试到成功的喜悦。在教学中,我努力鼓励学生敢说敢为,引导学生能说会做,不断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学,我认真备课、上课、辅导和批改作业。每一环节我都精心设计,力求做到学生愿学。在集体备课中,我认真记录,积极发言,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同时阐述自己的见解。
二、依托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提高学生的知识积累。
本学期的努力方向是学生的古文诵读。在教学中,针对我们四年级一班学生的实际,我充分激发他们的古诗文诵读积极性,每早上,我都坚持用最俊秀的字在黑板上抄写优美的古诗文和学生一起诵读。激发学生背诵古诗文的兴趣。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一直要求学生坚持写阅读笔记,并且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通过手抄报等形式进行展示。
三、抓科学研究,阅读教学的主旨性的研究有一定的认识。
本学期,我的科研目标是对研究阅读教学目标的研究。我认为首先应加强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的形成以基础知识的全面掌握为前提。我们在四年级语文组将大力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教育教学,进而不断巩固基本技能。
抓好探究性学习方法的研究,让探究性学习方法真正为教师们所掌握并灵活运用。注意发展学生的能力,强化好奇心,启发学生敢于想象,勇于质疑,鼓励学生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求同思维、求异思维,努力开发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教学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师的创新建立在此基础上。搞好创新,积极实施探究性学习方法的研究,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探究性教学的主体。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培养兴趣,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我们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认真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改革教法,注重学法。变满堂问式教学为学生自由发展式教学。教师加强学法指导,给学生学习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的艰辛与喜悦。教师适时加以点拨,迸发学生好学的火花。总之,经过一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我的教育理论水平有一定提高,课堂教学方面也有明显进步。但也不不足,如本班学生不遵守纪律,成绩一直不够理想。今后立足实际,开拓进取,不断前进。减负工作总结在实施新课程教学过程中,“减负”不只是表面的减“负担”,而是应该改变学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们:“如果我们想减轻学生的负担,那么就应当让他阅读的东西,比要求记住的东西多两倍,甚至多四至五倍,如果我们真的想减轻学生的脑力劳动,那就让我们在学生面前,敞开道路,让他们走到图书馆的书架跟前去,让书籍从沉睡中醒来成为青少年时代的挚友吧。”为此,作为教师的我首先在思想上有了较深刻的认识,然后在实际中加以体现,如:布置作业的时候从学生的角度衡量,作业量是不是太多了、有没有必要进行重复性的操练、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和安排等等。这样既尊重了学生的自主选择,又提高了学习效率,何乐而不为呢。当然,若要真正做到“减负”又“增效”,关键是教师的素质要提高。
尤其是新课程教材同旧教材相比,知识点有增无减。例如,新课程数学讲究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过程,势必使数学课多了探索少了练习时间,有时一节课下来,连课后的练一练也无法完成,且一、二年级不准布置书面家庭作业,请问什么时候做数学能力训练和课堂作业本。如果学生缺少了练习时间,教师又不能根据教学目标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恰当地使用教学方法,学生能学好吗。这就要求教师精心备课,精心选择教学内容,向45分钟要质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要面向大多数,课下通过个别辅导解决个别学生问题,教师要整体安排教学进程,分散难点,分解压力,从而达到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增强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
在教学中还可以实行3个方面的根本转变:
1、教师要把单一知识传授的过程,转变为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启迪学生心智、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的综合的过程。
2、要把教学中对前人知识的复制、灌输过程,转化为学生乐于接受,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过程。
3、把知识的死记硬背的过程,转化为探讨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探求新知识的能力。慢慢地就能使“减负”工作落到了实处,学生在学习中也会感到轻松、愉快。
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我们班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母亲节”的我为妈妈干活,每天讲故事,争苹果,说自己身边的趣事等。在这样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中,我想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是很乐意的。只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学自己想学的东西,学生就会说:学习是快乐的。
小学语文有效教学总结5
“做一名好老师”是很多老师终生所追求的目标,也是我的目标。自踏入教育这个岗位以来,我始终以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态度来对待我的工作,以“师德”尺度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以“当一名好老师”作为自己工作的座右铭,现将一学年的教学总结如下:
一、在思维上,爱国爱生,踊跃上进。
我积极参加各种学习培训,认真参加政治学习,为了提高自己的思惟觉醒,我认真学习并思考。我还深知要教育好学生,教师必需先身先之率,时时做到教书育人、现身说法、为人师表,以自己的人格、举动去感染学生,《教师人格魅力的构建》等文章,努力使学生、家长能接收我、喜好我。今年又值新课程改革,为了适应新形式,我认真拜读了《在新课程改造中活化自己的角色》等文章,尽力使自己不被新课改的浪潮所淹没。作为一名教师自身的师表形象要时刻注意,我在注意本身师表形象的同时无比重视对学生的全面培育。由于我深信良好的品行是每个人身上最美的货色,针对社会这一大气象和学生这一小景象我把学生的德育、美育工作放到了最主要的位置。在工作中,我积极、自动、勤奋、责任性较强,乐于接受学校部署的各项工作;我还重视文化学习,在不断的学习中,努力使自己的思维觉悟、实践水平、业务才能都得到较快的提高。
二、在教导教学上,敬业爱岗,谨慎治教。
把学生教好,让学生成功,是每位教师最大的宿愿、最高的名誉。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让学生控制良好的学习方法,获取更多的知识是最重要的责任。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做到认真研究提纲,仔细分析教材的编工笔图,认真备课,注意设计好每堂课的教学方法,研究古代教育技巧在课堂教学中的利用,注重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在认真做好日常教学工作的同时,努力探索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落实素质教育的措施及手段,摸索在教育中培养学生能力发展的途径。在工作中,我深知学习的重要性,抓住所有机遇认真学习,在不断学习、不断实际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及教学管理水平。在自己的教学中不断实践,不断总结,不断提高。平时向书本学习、向身边有教训的老师学习,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努力形成自己的课堂教学风格。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在做到教学“五认真”的同时,平常能以“团结、配合”的精神和老师们独特交流、彼此学习、奇特进步。
在班主任方面,我爱岗敬业,渎职尽责。多年来,我时时以“爱心、耐心、细心”贯穿始终,去关心每一位学生,去搞好班级的每一次运动这个学期,我班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我信念让他们在一种“宽松、探索、竞争”的氛围茁壮成长。从实抓起,用正确的舆论导向,用榜样的力量,促使学生从被动到主动,从他律到自觉,养成良好的心理品格和行为习惯。通过晨会、班会、黑板报、墙报等渠道,使学生自觉地成为集体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加强“安全教育”,使“保险”牢牢地刻在学生心中。使班级欣欣茂发,尤其器重与家长的联系,运用电话、家访、请家长到学校等多种途径和方法,把学生在校的表现及变更,如期向家长汇报,让家长了解孩子在校是提高了仍是退步了,及时掌握孩子各方面的优点和不足,以便有针对性地辅助老师发展教育活动。因为我的主动,有些家长也很愿意将孩子在家的表示反馈过来,渴望教师的帮忙。这样的双向活动,使家长也参加对学生的管理,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起到了良好的督促作用。
一学期来,我始终一如既住地去实现一件件事件,做好一项项工作。
总之,在这一学年中,我不仅在业务才干上,还是在教育教养上都有了一定的提高。但我平时工作中浮现需改进的地方也较多,如实际知识不够,论文精品意识不强;电脑常识长进不快。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扬长补短,一直努力。
小学语文有效教学总结6
本学期我担任的是二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在这学期的语文教学中,有苦也有甜,有辛酸也有欣喜。在教学中,课堂是我和学生交流互补的平台,下课时我们一起畅谈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我发现,做为一名小学教师,天天和孩子们生活在一起,每天都是欢声笑语,感觉自己都生活在童年时代。本班学生成绩较优,有不少学生聪明,且基础不错,班级学风优良,有正气,但也有部分学生成绩偏差,有待进步。现将一学期以来的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一、主要工作
一直以来我始终按照语文教学的要求来教导学生,注意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中,我是一名资历尚浅的新教师,一直以来我始终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学习,不断研究。切实做好一切教学常规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做好备课工作。在教学前,我始终坚持预先备好课,在进课堂之前,先自己学习。在教学中我归纳了以下几点备课原则:扣大纲,抓重点;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能围绕本课时教学目的、要求,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复杂的内容进行变换,以有利与学生的学习,结合实际教学。
2、上好每一节课。课堂教学能做到:教学目的明确,能认真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研究教法,突破重难点,善于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热情,能有序地开展教学活动,严把课堂教学质量,与素质教育相结合。
3、作业布置。习题精练,有代表性和启发性,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重复死板的作业少做,能及时批改作业,字迹工整,并做好成绩登记。
4、抓好培优扶差。我认识到要想提高全班的教学质量,抓后进生至关重要,把优生培养好了,优秀率才能升高,班级才有榜样;也只有把差生的转化工作做好,才能提高合格率,并为营造一个良好的班集体扫清障碍,利于班级良好学风的形成。因此,我坚持做到有计划、有记录、有辅导、有鼓励、努力提高合格率和优秀率。
二、教学环境设置
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在教学中,我努力引导学生从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转变为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与一堂好课是分不开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才能更好的掌握知识。课堂上,我让学生动脑、动手、动眼、动嘴,将唱歌,讲故事,画画,跳舞等穿插其间,使课堂动起来,学生思维活跃,能在活动中认知并巩固。给学生更多的展示平台。
三、存在不足
在我努力为教学付出时,在教学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主要有:
1、部分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还有待改正。本班学生生性活泼好动,其中有一些学生在习惯方面存在着的问题,如作业不及时完成、写字习惯很差,写字姿势不正确,还有个别学生字迹潦草;遇到不懂的问题不会主动问老师同学。
2、写作方面水平差异太大。班中学生的写作兴趣比较浓厚,但优生与差生的差异比较大,导致全班学生的写作水平发展不够均衡。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加以克服。
3、班级发展不平衡,我班的学法指导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教学成绩仍然欠突出,还需提高。一学期以来,不管是对学生的管理还是教学中,有得也有失,当然得的还是占大比例。我一定不断努力,不断学习,积累更多的知识,提高自身素质。从而教育好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小学语文有效教学总结7
当前,作文教学中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小学生不喜欢作文,一提起作文就愁眉苦脸,提不起兴趣,总觉得无话可说。可是,写不出又不能不写,无奈就拿起《作文选》搞移花接木,改头换面。那么,如何激发学生作文兴趣呢?近年来我们做了一些尝试,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以下是我在实践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积累材料。
我在作文教学中,努力引导学生做好写作前的材料积累,即阅读积累和观察积累,它不但是写作入门的重要前提,还能有效地提高其作文水平。
阅读积累。我充分利用每周安排的课外阅读课,指导他们阅读课外读物,学生从《儿童文学》、《小学生作文选》、《优秀作文》、《小学生学习报》、《小学生周报》等书刊中,摘录下好的词、句,记录了写作思路、技巧等。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多看方能博采众长,才能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语言,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在阅读积累中,我让学生把认为比较好的词语、段落收集记录下来后,还定期召开阅读演讲会,让他们说说自己近日来积累了哪些材料。
观察积累。如到野外游玩;欣赏公园美景;参加义务劳动;参观商店、工厂;在日常生活中,随时观察一个人的表情,两个人的对话等。抓住这些有利时机,及时启发引导学生观察,从而增强了学生发现、捕捉生活的能力,把学生锻炼成为一个小观察家,并且及时记下来,写作的材料就能源源不断。
二、培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怎样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呢?
首先讲明道理,引起兴趣。生活离不开作文:如学校要评选“每月一星”,我就在班内开展了评选活动,选出每月一星,然后让同学们讨论他为什么是“每月一星”?最后我提出一个作文题目:记一名“每月一星”。这样学生就有话可说了,也觉得写文章是实际生活的需要,就有了作文的兴趣和自觉性。
开展活动,培养兴趣。小学生好奇心强,乐于表现自己,因此,经常开展师生共同参加的有关本次习作内容的实践活动,能取得良好的训练效果。如:在语文园地一我们进行了一次题目为《我的课余生活》的习作训练,作文前,我引导学生亲自参加了大课间活动。由于这次活动给学生的印象深刻,加上我亲临现场指导,所以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了习作,而且多数学生的文章内容具体,重点突出。
尝到成功的甜头,激发兴趣。教师应及时鼓励、表扬学生作文中的优点,让学生得到成功的体验。对于作文水平较低的学生,更要看到他们的进步,哪怕是点滴进步,比如有一词用得很恰当,或者一个句子写得非常生动,也要在改中加以表扬,使他们增强自信心,愿意进一步努力。
另外,教师还要注意对高年级学生进行写作技巧的教授。
总之,为了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老师要因人制宜,采用多种形式,对症下药,鼓励学生自己沿着“自然入门(积累)——想写(兴趣)——自由写(技巧与技能)——成功地写(创作)”的路线前进。
小学语文有效教学总结8
我是衍水小学的一位语文教师,现任专业技术职称是小学语文一级教师。从教十一年,20xx年获得现任职称。
在现任期间里,本人在学校的工作安排下,担任了语文教学工作。几年以来,在学校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尽职尽责做好各项工作。现具体总结如下:
一、班主任工作。
在担任4至6年级班主任工作中,做到认真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工作,重视班风、学风的培养,深入了解每个学生的思想动态。严格管理,积极与家长配合,研究教育学生的有效方法。及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在担任班主任工作期间,针对学生常规工作常抓不懈,实施制度量化制度的管理。培养学生养成学习、清洁卫生等良好的习惯。努力创造一个团结向上,富有朝气的班集体。几年来,班级在各方面的表现都比较好,并在作文比赛中荣获第一名。
二、教学工作。
三、第二课堂的开展,因材施教,做好培优工作。
抓好第二课堂,实施素质教学。根据本校学生的基础,发掘有语文兴趣、特长的学生,组织他们在第二课堂进行培养,并按年龄、基础等情况分为语文兴趣小组初级班和创作班。按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计划、步骤,方法,进行有效的培训教学。学生经过有计划、有步骤的培训后,语文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在学校的支持下建成本校特色的书法班、文学班,各方来宾对学生的表现有着较高的评价。并在精神上支持我们的做法。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校的文化氛围。
四、其它工作。
除了日常的教学工作之外,负责校内大部分的宣传工作,为了能做好学校的宣传工作,不计酬劳,任劳任怨、加班加点,按时保质完成工作。如,我在师范学校时练就的“书法”以及“出墙报”基本功,使我成为了学校里各类墙报、板报的骨干分子。我擅长各种字体的书写,以一个之力也能做到了多人的效果。
在这几年的工作中,通过和同事共同的努力,提高了我校的语文水平,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在教学工作中,自身尚有不足之处,还需继续努力提高自身的能力。寄望于下一阶段,能继续上下而求索,能不断推进完善自己,做好工作,无愧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
小学语文有效教学总结9
真是光阴似箭,一学期很快又过去了。回顾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感到很辛苦,同时也感到很欣慰。因为我的学生在本学期无论是阅读能力,还是写作能力都上了一个台阶,同时,他们的基础知识也都学得很扎实。现把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从以下几方面作以总结:
一、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
1、强化预习,提高第一课时的课堂教学时效性
学习新课之前,我都要布置学生进行预习,以往的预习作业对学习不自觉的学生来说,是可完成可不完成的,因为那时我没有进行检测,使得许多学生钻了空子。本学期我改变了做法,在第一课时,我重在检测学生的预习效果。上课后,我首先出示要求认识的字,开火车轮读,谁读不出来,就说明回家没有好好预习,就要受到批评,回家作业也要比别的同学多做。此外,我还检测学生对多音字、近反义词的记忆情况,多采用提问的方式。对于要求会写的字,我让学生交流完组词情况后,一般做一个两分钟记字游戏,就是让学生快速记忆字形,然后马上听写,学生挺喜欢这种小游戏的,记字效果也很好。这样一来,第一课时就节省出不少时间来,学生就可以做一些巩固性练习。对于内容简单的课文,有时一课时就可以结束。检查读书情况,我主要利用早读检查,采用指名读的方式,有时读一个自然段,有时读几句话。
2、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努力挖掘训练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备课时,我都反复研读教材,寻找阅读训练点和写作训练点。有的课文开头和结尾很典型,我就训练学生仿写开头和结尾。如《北京亮起来了》和《日月潭》一课,是典型的写景文章的开头和结尾,我不仅要求学生背下来,还要求学生仿照课文给《夸夸我的家乡》写个开头和结尾。有范文引路,学生写起来感到容易多了,也很有兴趣。有的课文段落很典型,比如是总分结构的段落,我就引导学生仿写段落。还有的课文中的句子很美,我也指导学生仿写句子。如学《春雨的色彩》一课,我指导学生通过想象仿写了两个句子,学生的想象力很丰富,写得美极了。对课文中的一些好的段落,我往往设计一些阅读题,用小黑板出示,让学生自己去审题,自己去完成,以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
总之,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努力做到学生自己能读懂的就不讲,学生读不懂的引导学生去读懂,对于有些难点问题要讲在点子上。
二、加大写作训练量,并保证作文质量,使学生写作能力又上一个新台阶
我一直比较重视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我所带班级从一年级上学期起就开始进行看图写话训练,到了二年级,两个班的学生都有了一定的写作功底,能把句子写得完整、通顺。中上等生还能把作文写得比较生动,用上学过的好词,有的甚至能运用上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到了本学期,教材中的写作训练加大了难度,不再是单纯的看图写话了,要求写写春天的景色、自己的家乡、熟悉的小动物等。在以往,这些写作内容是到了三年级才开始接触的。可见人教新课标教材的确是比以往的人教版教材和北师大版教材都要有深度。在教学当中,也确实有难度。幸亏我的学生写作功底好一些,但脱离了图,学生不知如何动笔去写。于是,首先我对学生进行了写作思路训练,让学生编写写作提纲,再根据提纲练写三段作文,懂得如何写开头和结尾。学生会写框架作文后,我又指导学生去写好一个段落,即在重点段落,要注意句与句之间的联系,要把段落写生动,写具体等。
虽然本学期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我无形中给自己加大了工作量,每次批完两个班的作文,我也常感到很疲惫,但看到孩子们的作文一次比一次写得好,对作文没有恐惧心理,不厌烦写作,我也就感到很欣慰了。在本学期的作业检查中,我所带两个班的作文得到教导处肯定与表扬。
三、扎扎实实做好期末复习工作
本学期我注重提高课堂教学的时效性,因此课程结束较早,能有充裕的时间复习,在复习的第一周,我采用两条线同时走的方法进行复习。一条线是我把每个单元的基础知识点手写到一张试卷上,速印出来,让学生回家复习,第二天课堂上进行检测,每张检测卷我都及时批改出来,让学生订正。另一条线是让学生也做些综合模拟卷,但不贪多,目的是训练一下学生的审题能力,分析能力。在复习的第二周,我仍然是两条线同时走,一条线是重点复习书上的课后习题,语文园地里的练习题,另一条线是分大块复习拼音、词语、句子、阅读、作文,复习时做到讲练结合,即讲方法,又精练一些习题。
总之,本学期以来,我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教学工作,不断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汲取他人的长处,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的实践中,使每一节课都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真正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小学语文有效教学总结10
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可以说,没有科学有效的课堂教学,即使有理想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其结果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华东师大崔允郭博士说:“教学有没有效率,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习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那么,在语文课堂中如何进行有效教学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有效导入,点亮课堂
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说过:课的开始,其导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好的导语既是传授知识的开始,又是师生情感沟通的过程,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学生的情感,牵动着学生的心弦。只有在课的起始阶段便营造出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才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积极迅速地投入到教学情境之中。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如何巧妙设计导语,使课堂灵动起来,这是应该认真探讨的。
1.情境导入,激发思维。情境具有激发兴趣激活思维和激励创新等作用。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在驱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体验。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创设美、智、趣的情境, 把学生的思维带入课堂中,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实践表明,一个语文教师,如果能让学生深深地爱上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那么,他的教学至少成功了一半。
2.介绍史实,了解背景。人们常说:“文史不分家。”很多精彩的文学作品,都是作者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完成的。介绍史实,既让学生了解写作的背景,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也潜移默化地起到了思想教育的作用,可谓一举两得。
导入方式还有巧设悬念,自然过渡;直观演示等。引人入胜的导语如渔人手中的“网”,总系全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陶冶学生情操,给学生以知识和美的享受。
二、有效朗读,激活课堂
朗读是一门有声语言的艺术,是朗读者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塑造形象,反映生活,说明道理,再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再创造过程。这一过程就是让文章“复生”过来,赋予文章生命力。让文章“复生”,朗读时需要有一定的基础要求和基本技巧。老师在指导朗读时引导学生在空白处加强体验,转换角色,闭眼想象,让学生自己读懂了文字背后的东西,朗读不仅入情入境,而且有深度。朗读时形式的运用应有效地为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课文情感服务,只有在理解课文基础上的朗读,才能算得上真正领略了课文的“青山绿水”“无限风光”。否则形式就成了“花架子”,朗读指导成了“空中楼阁”。
教师有效的朗读指导是给学生一双发现的眼睛,搭建一座体验的桥梁,打开一个情感的世界,开拓一方思维的天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我们应以满腔的热情赋予学生多元的智慧,开启学好语文的窗户,激活语文课堂。
三、有效练习,深化课堂
课堂教学的开展,不仅仅只局限在课堂上,而是要从每个教学基本环节出发,层层推进,环环紧扣。其中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课堂练习,其效果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实际价值,只有提高了课堂练习的有效性,才能保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提高课堂练习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作业练习要适应小学生年龄特点,满足学生活泼好动、渴望自主、希望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愿望。通过有效的课堂练习深化语文课堂。
四、有效评价,促进课堂
教学中的评价像是一把“双刃剑”,在很大程度上,教师的评价直接影响着学生的信念,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的语言一定要准确、得体,切要做到把握时机,因人而异,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做出不同的评价。这样,学生对获得的评价不仅仅是短暂的满足,更是一种向上的精神,一种前进的动力,这使他们在“人人可以成才”的大路上前行。 好的语言如一条水声淙淙的小溪,可以净化人的心灵;又如一首促人昂扬奋进的歌,激励着人们不断地追求。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在评价中不仅要语言丰富、机智幽默,而且要讲究艺术。
五、有效板书,总结课堂
好的板书,就是一篇“微型教案”,能够将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教者的教学思想以及学生的学习过程清晰地展示出来。因此,板书是教学设计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技能,更是一门教学艺术,在语文教学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激发学生兴趣,启发思维,丰富想象,强化记忆,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板书,不仅仅是教师教学的需要,更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助推器”。特别针对需要背诵的课文,可抓住课文主要内容脉络板书主导词语或重点句,再结合板书师生共同回忆,学生经过适当指导,一篇课文就能简单地背诵了。
总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真正把课堂教学改革落实到位,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参与,积极活动的状态,进行扎实、有效的语文教学,提高课堂效率,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做铺垫。
小学语文有效教学总结11
上好课的前提是备好课,而要备好课,不能光依靠于“教参”,要让学生学好一篇课文,教师先要反复研读课文,摸清课文的思路、抓住重点词语、弄清重点词语与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分清段落,归纳出段意,捕捉文章的中心思想。在这方面,我自认为做的还不错。
有人说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作为语文教师,要想在教学中取得事半功倍效果,创设良好的课堂气氛也是很重要的。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其知识,人格和威信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具有很大的震憾作用,是影响学生情感、制约课堂气氛的关键要素。教师每上一堂课前应以满腔热情的进取状态,将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使学生的心随着教师的情感而奔腾澎湃。只要我们从内心深处去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和爱护学生,积极主动地创造条件,这样学生就会从中潜移默化的受到熏陶和感染,课堂也将不再空乏,学生也将不再是可怜的倾听者。
美国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课堂的外延与课外的外延相等。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构成有序、趣味、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在新课标的指引下,我们已把语文教学的触角伸向了广阔的天地。经过收集与阅读,为深入理解课文资料奠定了基础。例如在教学《九寨沟》前,我让孩子在对课文资料有必须了解的基础上,搜集有关水乡的资料。而在上课时,不仅仅讲授课文知识,还诉说了一些课外的知识,激发孩子的兴趣,为阅读打下伏笔。
小学语文有效教学总结12
学期工作已经结束,我的五年级四班的语文教学工作也告一段落。在本学期中,我不断研讨教学方式方法,并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尝试,有所收获,当然对于四一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实施也有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现在将这一学期的四年级一班语文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教研,创新有为,提高业务素质。
素质教育要求搞好教研教改。要求每一名教师都要不断提高业务素质。为此,我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我积极向同年级的教师学习,努力实施创新教学,积极发挥每一名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真正尝试到成功的喜悦。在教学中,我努力鼓励学生敢说敢为,引导学生能说会做,不断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
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学,我认真备课、上课、辅导和批改作业。每一环节我都精心设计,力求做到学生愿学。在集体备课中,我认真记录,积极发言,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同时阐述自己的见解。
二、依托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提高学生的知识积累。
本学期的努力方向是学生的古文诵读。在教学中,针对我们四年级一班学生的实际,我充分激发他们的古诗文诵读积极性,每早上,我都坚持用最俊秀的字在黑板上抄写优美的古诗文和学生一起诵读。激发学生背诵古诗文的兴趣。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一直要求学生坚持写阅读笔记,并且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通过手抄报等形式进行展示。
三、抓科学研究,阅读教学的主旨性的研究有一定的认识。
本学期,我的科研目标是对研究阅读教学目标的研究。我认为首先应加强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的形成以基础知识的全面掌握为前提。我们在四年级语文组将大力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教育教学,进而不断巩固基本技能。
抓好探究性学习方法的研究,让探究性学习方法真正为教师们所掌握并灵活运用。注意发展学生的能力,强化好奇心,启发学生敢于想象,勇于质疑,鼓励学生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求同思维、求异思维,努力开发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教学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师的创新建立在此基础上。搞好创新,积极实施探究性学习方法的研究,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探究性教学的主体。
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培养兴趣,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我们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认真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改革教法,注重学法。变满堂问式教学为学生自由发展式教学。教师加强学法指导,给学生学习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的艰辛与喜悦。教师适时加以点拨,迸发学生好学的火花。
总之,经过一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我的教育理论水平有一定提高,课堂教学方面也有明显进步。但也不不足,如本班学生不遵守纪律,成绩一直不够理想。今后立足实际,开拓进取,不断前进。
小学语文有效教学总结13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问题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一系列的新理念,这些新理念的贯彻,使农村小学语文教学出现了不少崭新的面貌,课堂教学活跃,学生的思维活跃,师生、生生合作活跃,这些都是很大的进步。但是,如果说小学阅读教学效果很好,恐怕还不切实际。目前阅读课的现状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阅读课缺少语文的本质特点。有的课花样很多,表面上很生动,课件做得很详尽,引用课外资源很多,但远离了文本,学生对文本的语言和内容并没有理解;有的课仍然在内容上反复提问,美其名为提高人文性,但是在语言上学生获得甚少;有的课很重视朗读,但是读得没有层次,除了对内容的理解外,在语言理解、读书方法获得以及思维训练等方面的效果微乎其微,等等;另一种情况是,受当前应试教育的干扰,农村小学语文教学陷入为考试而教学的怪圈之中。这些情况充分显示当前小学阅读教学急需坚决反对虚效,反对形式主义的教学,而要以提高语文教学的实际效果为追求。
近年来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关注越来越多,其中对阅读教学的关注尤其多。因为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中心环节,培养阅读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的基本手段和重要途径,加强阅读教学是培养未来人才的需要。同时阅读教学是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环节。阅读教学有丰富知识,锻炼思维,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培养品德的作用。为提高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进行本课题的探究就是让学生读得多,见得广,知识宽,思路阔,笔下千言的尝试。在读书中,更好地去体会文章表达的感情,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加强语言文字同生活经验的联系,丰富学生的思想,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发生共鸣,充分感知语言文字的情味,做到“语语悟其神”。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通过对小学阅读教学中想象力、阅读评价标准、阅读教学实施人文教育策略进行研究,以实现阅读教学的实效性。
2、研究教学目标如何从简洁可行中体现有效,如何准确的解读文本,怎样从阅读教学的实施过程中体现实效性。
3、教学中,立足于语言本身,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理解和把握语言的表现形式,融入最基本的写作知识,使学生感悟到作者是如何立意选材、安排层次结构的。给学生留出实践语言形式。课堂上,教师准确把握文本语言形式特点,有针对性地给学生实践语言形式的时间,经长期训练,让学生达到“笔有千钧任翕张”的理想境界。
二、课题实施的过程
(一)准备阶段。20xx年6月20xx年8月,我校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确定了课题负责人,对课题组成员进行了明确的分工,确定了课题研究工作的基本内容和方向,制订了课题研究实施方案;组织课题组成员深入学习了《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观看了专家录像《新课程标准解读》,并征订了《小学语文教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等教研刊物供成员学习与借鉴;利用学校网络教研资源优势,组织语文教师观摩当前新课改指导下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研究成果,以提高教师的理论修养和课堂教学水平。
(二)实施阶段。20xx年9月至20xx年3月为课题的实施阶段。课题组各成员依据研究内容、方案,选择研究对象设计了调查问卷,并进行了调查研究,撰写了子课题研究报告与相关论文;围绕阅读教学实效性研究问题,开展了录像课例诊断、语文阅读教学优质课竞赛、教学设计比赛、小学生阅读知识与能力比赛、专题研讨等活动,探究提升小学阅读教学实效的策略与方法,此期间,我们编辑了《田园撷穗》、《优秀论文集》、《语文教学设计精选》、《教师下水作文集》,并就课题开展情况、实施效果、取得的成果均进行了细致的对比分析与反思,召开了专题分析会,撰写了总结报告,并在全学区大力推广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
(三)总结阶段。全面收集、整理前期各项研究资料,对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分析,总结经验方法,撰写研究报告。做好结题工作。
三、课题研究的实验效果
(一)学生的发展
1、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明显提高。随着课题的实施,为了有效的实施阅读教学,语文教师们开始在课堂教学中转变观念,改进教学实施策略,变换教学方法,给学生学习语文提供足够多的探索交流机会,语文课堂也变得更加的民主、和谐了,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也逐步高涨起来了。
2、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得到较大的提升。全面提升学生阅读与写作的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我校不少学生的作品在各级报刊上得以发表,其中徐梦思同学诗歌《让梦想照进现实》发表于《安徽青年报作文大舞台》(20xx年5月17日);张潇磊同学的习作《爱唠叨的妈妈》发表于《青少年文汇红版》(20xx年6月);六年级学生汪院生同学在“庆祝建国60周年”阅读与写作能力比赛中获市级一等奖;徐江莉同学获五年级组市级一等奖;宋舒娴同学获四年级组市级二等奖。课题实施以来,课题组与学校教科室共同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阅读与写作方面的竞赛活动,这些活动促进了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的提升,同时也反应出课题实施过程中取得的显著成效。
3、培养了学生爱读书的良好习惯。为了使课题研究不断深入,从课内校外延伸,在课题组的建议下,学校简化了图书借阅手续,把学校图书搬进了教室,为搬进配备了书架,在班级里建立起了图书超市,现在我们的学生随手就能拿到自己喜爱看的书,爱读书的孩子越来越多了。
(二)教师的发展
参加课题实验的过程中,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他们专业理论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在各级教研刊物上发表了论文,通过开展课题研讨、专业比赛等活动,引领教师专业成长并取得成效,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得到提高,教学效率明显提升。他们在各方面均取得优异的成绩,获得了荣誉。倪永福老师和张福康老师均获“县级教研先进个人”称号,张富康老师还被评为“市级骨干教师”、“县级学科带头人”,沈言兵老师被评为“县级骨干教师”。
(三)学校的发展
1、课题提出的有效教学策略得到了实践的检验。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始终遵循“实践理论实践”的原则,研究取得的成果在学校实践过程中均取得理想的结果,也为学校的教育教研工作带来了新的活力。
2、我学区学生语文学习成绩较前有明显提高。从横向比较的结果看,两学期期末监测县统计结果表明,我校语文成绩均高于县平均分,部分年级名列前茅,而且优秀率、及格率都较高;从纵向比较结果看,我校今年的各年级语文成绩明显比以前的高。学生的学习能力、阅读能力也有较大提高,尤其是分析短文的能力更为突出。
3、师生关系改善,学校的成绩得到了家长与社会的认可。以课题为抓手,加强课堂教学管理,提高了学生各方面的素养,学校和学生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学校也因此深受家长和社会的好评。有了家长和社会的支持,学校也得到了更加良性的发展。
四、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
(一)明确阅读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实施有效性阅读教学的前提什么是阅读教学?就是凭借文本的语言,着重培养感受语言,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丰富精神世界,从而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学习做人。现代语文阅读教学认为,阅读过程是文本艺术形象和作者的情感意趣与读者认知和感受相互作用的过程。语文是学习语言的课程,阅读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阅读是学习语言的基本途径,也是课程标准中强调的方面。对于语文教学来说,阅读既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养成自觉地涉猎文学作品的习惯,也能为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打下基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是我们进行阅读教学的根本所在。
(二)运用良好的课堂教学策略是实施有效性阅读教学的基本保障
孙子兵法云:“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这对我们应该有很大的启发。作为一名教师,其教学对象是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精心设计教学策略,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获得最大程度的提高。
1、根据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决定着教学方法,如果没有了教材内容,也就无所谓教学方法可言了。教学必须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特点,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同体裁如记叙文的教学、说明文的教学、诗歌的教学方法各不同。即使用同一体裁,如写人为主和叙事为主的记叙文,教学方法也会有不同。像《太阳》、《鲸》、《只有一个地球》这些说明文的教学就不宜过多运用朗读法的;诗歌的教学就不宜过多运用讲授法。教学方法选择一定要从教学内容出发,要避免那些花架子,千万不用教学方法的展示冲淡了课文内容的学习。
2、了解学生,设计教学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任何教学方法要适应学生的基础条件和个性特征,要学生欢迎和接受。有的内容,学生已经有了大量的感性认识,教师就不必使用直观教具进行演示,只需联系一下学生生活实际即可。反之,对于学生来说缺乏感性认识的课文,就不能只靠抽象讲授,而要尽量采用直观的方法形象地进行教学。
3、走进文本,确定教学策略
阅读课堂教学中,程序的安排也很重要。比如:在阅读教学中必须遵循整体部分整体的序列,不能随意改变。但每篇文章千篇一律逐句逐段逐篇地学习,又会导致阅读教学的枯燥乏味。鉴于这种情况,我们教学内容的变序绝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以现代课堂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教材自身特点,突破传统教学的固有模式或教材结构来组织教学,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如交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的课文,可以从课文记叙事情的结果或结论入手,例如教学《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可从“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入手,引导学生讨论“事情的起因是怎样的?”、“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地方?”,学生就会从课文中找事实,举例子,进一步理解他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善谋划;而含有直接点明中心的段落和语句的课文,阅读教学时就可找准文章的中心,直奔中心,像《凡卡》这种采用顺序和插叙相结合的写法的课就可以采用内容切割法。此外,教学中还可以采用插入重点式、主线牵动式、视角交叉式等变序方法。由此可见,在阅读教学中合理安排教学序列,确定教学方法也是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三)以“读”为主线的教学过程是实现有效性阅读教学的关键1、理解地读
在初步学习、充分朗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将进入课文内容的学习,这时仍强调以读为本。要将理解与朗读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以读启悟、以悟促读,从而在理解的基础上更深入、更深刻地朗读,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1)理解字词句的意思
字词句是语文学习最基本的知识,也是朗读的起点。我们要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首先一定要理解文中的重点词、重点句。重点词、句的意思可为我们的朗读起提示作用,它可直接让我们明白这个词这句话应该怎么读。读的重点字、词、句,也就为读好全文奠定了基础。这一步应该落实到位,把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反复读好。
(2)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文章不是无情物,课文往往是一个个动人的故事,而故事最动人处,还在于文中的人物命运,是他们的悲欢离合营造了情境,吸引了学生,打动了他们的心。因此,要读好课文,一定要引导学生理解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体验人物的喜怒哀乐,然后声情并茂地朗读,在朗读时淋漓尽致地表达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与情感。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文章的背后,是作者的眼睛。故事的里面,是作者的爱憎。无论何种体裁的课文,无不是作者的表情达意。因此,学习课文,一定要在字里行间感觉到作者的爱与憎、情与恨。只有正确地把握了作者的情感脉络,才能准确地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也才能深刻地理解课文,从而使读者与作者产生共鸣,并投入感情地朗读。
2、品味地读
在学生理解了课文的内容,体会了文中的情感,感受了文章的美妙之处后,他们会主动地投入,激发起浓厚的阅读兴趣。这时需要的就是尽情地朗读。因此,我们应让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欣赏地读,陶醉地读,自由自在地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情感的升华,审美能力的提高及思想境界的飞跃。
(四)优化课堂教学活动,是提高阅读教学实效性的有力措施
1、教师提问,强调科学性、启发性、有效性
教师有效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境,提问有计划性、针对性、启发性,能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有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注意提问的针对性与辐射面,问题的难度要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注意为学生提供思维的时间与空间,不要逼迫学生做立即反应,或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同时,还应注意反馈的积极态势。孔子曾精辟的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怎样使“学”的过程成为“思”的过程呢?这就是孔子的“启发诱导”的教学思想。学习离不开启发诱导,提问在课堂教学诸多因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理解文本时更多注重师生的交互活动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把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通过有效的交流,促使课堂教学目标有效达成,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有效知识。教学的一个中心任务是产生新知识、新技能以及概念性框架。师生之间的交往被看作是影响教学有效性的一个关键因素,良好的教学效果取决于师生间良好的交往。师生交往的有效性从心理学考查,要注意学生的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共同探究的目的、时机及过程要进行认真的设计。如不进行有目的的指导和提示,不作具体要求,学生可能会“自主”变“自流”,只见活动,不见体验,动手与动脑相脱节,目的性差,合作、探究活动出现泛化。
课堂教学是创造生成个体知识的过程,是师生以独特的经验与价值诉求在生命互动中创造生成知识的过程。这种知识是一种共同经验,也必然是师生各自的独特经验。只有在各种不同经验与价值的碰撞与交流中,才能体现人生命力的创造性,并得以表达。
3、在阅读教学中大力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可以说想象是一切创造力的源泉,想象力的培养在日常教学中显得那么的重要。《儿童教育心理学》指出:“思维的品质在阅读教学中,要通过语言文字训练来启发他们的联想和想象,使之思维受到锻炼,逐渐具备思维的品质”。因此培养学生初步的联想、想象能力,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外教育专家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时,都将想象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并已通过实践证明。语文教学中培养想象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一个重要方面。要鼓励学生凭借语言材料,在想象中阅读感知,激发他们展开联想和想象,发挥自己的创造性。
(1)创设情境,激发情感,启发想象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有了想象的兴趣,他们就会兴致勃勃地“沉醉”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他们的大脑就会进入高亢状态,对所感知的事物记忆真切,进行积极的思维。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猜谜、设疑、制造悬念、利用插图与实物、电教媒体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想象兴趣。
(2)朗读“佳句”,奇思妙想,激发想象
发散性思维是指对一个有多种答案的问题朝着各种可能的方向去探究各种正确答案的思维,发散性思维能摆脱思维的僵化、呆滞,有助于克服思维的定势,拓展思路,有助于创造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发散性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培养想象力。小学课文中有许多“佳句”,教师若能让学生反复地朗读,启发学生奇思妙想,就有助于培养小学生的发散想象力。
(3)开展形式多样的“读”,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力
A、自由轻声吟读;B、咬文嚼字的个别读与齐读相结合;C、必要的默读;D、精心设计引读。
(4)借用特殊标点展开想象
小学语文教材向学生提供了开放、主动思维的空间,给学生的想象留有充分的余地。教师可以利用某些文中特殊的标点符号,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5)利用插图,培养学生想象力
课文插图具有形象性、直观性、趣味性。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配有插图。这种图文并茂的编排,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6)培养学生大胆幻想和善于幻想的能力
幻想是创造活动的必要条件。要鼓励、引导学生敢于幻想,帮助他们把积极的幻想变成理想,把幻想同创造想象结合起来。语文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各抒己见,要敢于冲破一些传统的观念,大胆想象。学校班级应该是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教师要取消权威意识。提倡思维无“禁区”,学生可以向老师“发难”,鼓励学生的批判精神,允许学生犯“合理的错误”,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7)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了第一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所以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学知识,博览群书,拓宽视野。我校结合实际,组织了各班级成立图书角,每年都组织开展学生读书笔记评比活动。课题组教师每周要检查学生课外阅读量及阅读内容,倡导学生记读书笔记,写出感受及体会,评比课外阅读奖励星。这样的方式能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积累材料。
4、关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人文素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可见,语文是一门飞扬着作者的灵性,包涵浓郁人文特色的学科。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强调人的自我完善,注重科学与人文相结合,呼唤人文情怀,凸显小学语文教学的人文性。
(1)创设情境,陶冶人文情操
在语文课本上,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个人感受的自然流露,展现了作者的个人见解和智慧,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这些作品增强了学生的热爱祖国情怀,也让学生树立了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如描绘祖国壮丽山河的《富饶的西沙群岛》;或是对伟人英雄人物的热爱、敬佩之情,如《狼牙山五壮士》、;或是歌颂伟大的父母之爱,如《地震中的父与子》,《精彩极了与糟糕透了》等作品,无不闪烁着人文之光。面对这些蕴涵着丰富情感的语言文字,教师要善于引导,善于“披文入情”,通过语言文字让学生徜徉于课文的言境,让学生对语言文字加以理解感悟,陶冶他们的情操,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如教学表现母爱的文章时,我以表现母爱的歌曲创设情境,在学生的心中激起情感的涟漪,接着用亲切感人的语言引出话题,让学生真切地感悟到父母的爱是无私的、伟大的,更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感情!我又接着引导:父母之爱是永恒不变的主题,带着这样的感恩,带着这样的爱,我们就能把爱给予更多的人。最后我问大家:假如最爱我们的父母此时就站在我们面前,你最想做些什么?可以说一句朴实的话:妈妈您辛苦了!可以是一个动作:拥抱住伟大的父母那一刻,孩子们的心流淌的更多就是给予,感恩!
(2)亲历体验,提升人文素养
要使“人文性”落到实处,必须关注学生的亲历体验。因为,任何一种设想,只有与学生的思维、情感、实践直接碰撞,这种设想才有可能成为现实,否则,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没有学生主体情感的活动,文本的人文内涵就不会被吸收,个体也不可能受到情感陶冶与熏陶,我们的人文性教学也将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自由选择的是他最感兴趣的,也最易引起情感共鸣的,受到的影响,震动会最大。学生可自由选择学习内容,选择学习方式;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对同一文本,因每个人的经验,个性等不同,发生对话时,其价值取向也不等,它往往带有个人的某一种主观色彩,教师要给予理解。
(3)及时评价,提升人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和独特感受。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因此,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时应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和独特感受,应以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发挥评价的导向作用,促成学生思想自由地交汇、碰撞、升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如教学《白杨》,当一位学生说出“白杨一定在埋怨老天爷不公,把它安排在这样一个鬼地方。它哭得脸色发白,愁得脸上布满了深深浅浅的皱纹”时,教师弯下腰,抚摸着这个孩子的头,亲切地说“:你观察得真仔细,一下子就抓住了白杨的树干白、有裂沟这个特点。但是你看,现在,这棵白杨不哭了,它已经认识到了埋怨、哭泣是于事无补的,甚至会成为风沙嘲笑的对象。瞧!它勇敢地抬起了头,伸直了手臂,与兄弟们一起搏击风沙,守卫边疆,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教师的评价不但对学生的独特体验、大胆陈述予以鼓励、支持,同时也对学生的幼稚、不足予以引导,努力实现“教学内容的价值体现”与“学生独特体验”的统一。
(五)培养了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阅读习惯
阅读课要将时间交给学生。提倡学生“自读、自查、自写”提倡学生“说课”说内容,说语言,说情感;提倡学生“写课文”写事实,写心得,写真情。
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都始终贯彻读写结合的教学原则,尤其强调说和写的训练。一年级开始训练学生说和写句子;二年级开始训练学生说、写片段,写日记;三年级进行作文启蒙训练,写学生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各种事物和人物,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四至六年级把习作放在重要地位,由片段训练到篇训练,教师要有计划地进行作文指导。
平时我们开展读写结合的课堂“小练笔”。在每篇课文的讲读过程中留有10至15分钟的时间进行说、写训练。例教学老舍先生《猫》一文,我们结合老舍先生在文章写到:“大猫古怪(老实、高兴、胆小)”,“小猫淘气(贪玩、好动、胆子大)”描写小动物的特点。我们根据农村小学生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小动物,如猪、狗、羊、牛、鸡等,要求他们在课堂上先说后写的方法,引导学生小练笔。一位同学是这样的写着:“有人喜欢小猫,有人喜欢小狗,而我却喜欢叔叔家的那窝小猪最有趣的是看小猪吃奶了。猪妈妈躺下后,露出一排奶头,小猪们一哄而上,抢啊,抢啊,你踩在我身上,我钻到你身下;你一下子把我挤开了,我又一下把你拱走了。抢不到就“哼哼”地叫着,还非抢到不可呢!直到每只小猪嘴里都衔着一个奶头才算安静下来。这时,每只小猪的嘴巴都在使劲地吮吸着,发出“叽咕叽咕”的声音。吃饱了的小猪,有的在摇头晃脑地撒尿,有的在睡大觉,还有的在草堆里打滚”因此,提高了小学生的写作能力。
在课堂的阅读方法上,改变了以往一问一答的琐碎式教法。如,三年级以后的阅读课,将设计以下几个板块:初读、细读可以要求学生全文默读;深读、探究可以提出对思想、感情的领悟等;阅读欣赏可以采取朗读的形式;巩固运用可以设计一些说和写的语言实践活动。当然,这依据课文特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定,而不是上成统一的模式。
小学语文有效教学总结14
本人坚持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一个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已经结束了,回顾这一学期以来的工作,我基本圆满地完成了教育教学工作任务,现将具体工作总结如下:
一、课堂教学中,努力体现教育新理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是学生获取知识与培养能力的主要阵地。这一学期,我在这一方面狠下功夫。为了上好每一节课,我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并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特点,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努力贯彻当前一些新的教育理念,创设轻松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踊跃发言。以学生为主体,构建探究式课堂模式,挖掘教材与学生的尝试因素,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自主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能力。此外,注重鼓励后进生,提供更多的机会给他们,使他们也能取得进步,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现在本班学生喜欢上语文课,学习兴趣比较浓厚。
二、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与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运用多种途径,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六年级是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所在。针对本班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我运用竞争机制,每星期评选一次学习之星,给予星星奖励。一个月后评选语文学习积极分子,这样促进学生自觉守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此外,每日组织一位xx小老师xx领读,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又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本班学生上课热情高涨,自我组织领导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二)通过多种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课外书籍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六年级是学生写作能力提高的重要阶段。为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我从作文的选题入手,以写童话、想象文为主,并且要求学生每周写两篇日记。我们班还积极响应学校构建“书香校园”的号召,在班级里建立了图书角,并要求学生每天在课外阅读课,午自习,放学后都坚持读书。在双休日里我要求学生每天至少要读书一个小时,并要写好读书笔记。针对六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适当的进行有效的写作训练。另外,积累大量的语汇是写好作文的关键。平日我要求学生随身携带积累本,见到好词好句时就记录在积累本上。经过近两个月的尝试,本班学生的词汇量大大增加,写作能力也有了比较明显的提高。
(三)、培养积极探究习惯,发展求异思维能力。在语文教学中,阅读者对语言意义、语言情感、语言技巧的感悟,在很大程度上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认识能力、理解水平有关。为此,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地各抒己见。在思考辩论中,我注意穿针引线,巧妙点拨,促进学生在激烈的争辩中,在思维的碰撞中,得到语言的升华和灵性的开发。我再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充分让学生表述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使学生理解和表达,输入和输出相辅相成,真正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三、注重课内外结合,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美国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课堂的外延与课外的外延相等。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在课程改革实践中,我们已把语文教学的触角伸向了广阔的天地。通过班级的图书架让学生阅读许多课外书;通过这些收集与阅读,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
总之,本学期以来,我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教学工作,不断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汲取他人的长处,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并运用到自己的教学的实践中,使每一节课都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使每一位学生都能真正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由于自身的能力有限,教学的经验的不足,本学期在教学中还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主要有:
1、个别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还有待进一步引导改正。本班学生生性活泼好动,其中有一些学生在习惯方面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写字习惯比较差,写的字不规范,也不工整,不能自觉地完成作业,还有个别学生字迹潦草。还有的学生作业不能按时上交。或遇到难题没有坚强的意志,不会主动克服解决等。
2、写作方面水平差异太大。班中学生的写作兴趣比较浓厚,但优生与差生的差异比较大。导致全班学生的写作水平发展不够均衡。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加以克服。
3、在课堂中努力构建开放、民主的教学模式还不够到位。
4、教学成果少,在今后的教学中,严格要求自己,多动笔,多投稿,争取更多的作品获奖或发表。
小学语文有效教学总结15
在教学中,我感觉到大部分学生以为作文太难写,没有灵感,找不到素材,绞尽脑汁也不知道该写什么,对作文失去信心,不乐于写作文,我觉得造成这种局面与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有着直接的关系。作为语文教师的我深感作文教学工作的艰巨与困难。那么,如何进行小学语文作文的教学?联系我的教学经历和实践我觉得应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
一、指导学生作文,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
指导学生作文,首先要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假如学生想写又没有东西可写,而老师硬要他写,这样是写不出好作文的,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是重要的一环。学生开始作文写什么呢?一般说来是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即写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自已所干、所见、所闻、所感的东西。
(一)做过什么,写什么。学生写自己做过的事易写。我有目的地引导学生亲自参加实践,自觉地从中接受教育。学生有了真实的感受和体验,才能把亲身经历的有意义的事写下来。例如平时我注意组织学生为集体,为他人多做好事,然后叫他去写“记一次有意义的活动”或“记一件有意义的事”的文题,学生就会感到有内容可写。
(二)看了什么,写什么。学生写自己所看到的东西不会感到难。我就做有心人,引导学生关心集休,多留心周围的事情,多观察,多分析。需要写的时候,手头有东西可写。如要学生写某一景物或建筑物或某一现象,先要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或参观,我在观察或参观过程中指导,启发思路,帮助学生构思。这样写出的文章就会具休充实。
(三)听到什么,写什么。学生写自己亲闻的人和事,也感到容易写。我经常引导学生留意日常与人交往,把所听到的有趣的有意义的人和事记述下来,做生活的有心人。如听了一个有趣的故事、一段有趣的新闻、爷爷奶奶的童年等,作文时要学生写这类题材,学生就有事可写了。
(四)想到什么,写什么。要学生写自已心里所想到的东西,也是较容易的。因学生生活阅历不深,虽对生活有观察,注往会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因此,我在学生观察基础上,引导他们从现象到本质去认识,去思索问题。这样学生对某一问题有所分析,他也就有所想,把所想的东西写下来,也就成了文章。或写自己的打算,自己的理想,自己的决心,自己的回忆等。如让学生写“我长大了想干什么”,“老师日夜辛勘地工作为了什么”,“你生活中有过哪些有趣的事”,“你最喜欢读的书是什么”,一这样写起文章来,思想就会长上翅膀,自由飞翔,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也就千姿百态。
(五)读了什么,写什么。要学生写自己读过的东西,也是较易的。学生读了什么,组织他们写什么,主要是指读了什么“习作例文”,组织他们写什么习作。当然也可以写自己看过的课外读物的感受。我经常指导他们进行仿写,仿其结构写法,也可仿其与自已生活实际相似的内容特色,还可仿其词语句子的运用。仿写的关键在一个“活,字,即要仿得“活”,不要原封不动生搬硬套,或者改头换面。使学生写起来就有样可依,有事可写,有话可说,有情可抒。
二、精心创设情景,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
作文教学难,首先难在学生没有原始的,基本的想它、爱它的欲望、冲动和兴趣;其次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觉得没有什么可写。所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显得尤为重要。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的形式方法多种多样。
(一)心理学研究表明:活动是儿童的本能,好玩是儿童的天性。一个哲学家也曾经说过:“当我们顺应人的天性来做事的时候,一切将变得非常简单。”因此作文教学要联系儿童的生活实际,将作文表达回归到有趣好玩的活动中,或让学生走进生活,去感受生活,让学生充分参与在活动和生活之中,有了激情,有了感受,有了材料,这样才会变“要我写”为“我要写”,想写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因而我们要重视作文前的指导,极力反对那种作文前“无所作为”,而临到“写”时才唠叨什么命题、中心、选材、构思之类。
(二)不要轻易规定作文命题,束缚儿童的个性。儿童是最富有个性的个体,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喜好,又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这就决定了学生会选择不同题材、不同的表达方式去反映自己眼中的世界,也就会形成儿童写作能创造出他们眼中的缤纷的世界。作文是一种创造活动,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束缚太多,会产生语言贫乏,内容千人一面,思想僵化,缺乏儿童的趣味性。所以作文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遵循儿童的学习心理特征,创新作文形式,让不同智力发展水平的学生都能自由抒发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在抒写表达中体验作文的快乐。
(三)紧密结合学生现实生活,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生活世界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宝库,如果把写作活动当做是多彩生活的一个延续,那么就会焕发出写作的无穷的动力。叶圣陶说过:“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燥,溪水自然活泼地留个不停。”学生写作的内容一定要贴近他们的生活实际,针对学生的经验和兴趣,这样才能真正调动学生作文的积极性。
三、重视阅读训练与作文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习作的能力
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作文成功的最近通道。阅读能力是指学生积极涉猎书海,不断接受文化熏陶,主动培养审美情趣,为作文大量储备知识的能力。一个学生缺乏阅读能力或者说这种能力低下,知识心理就发育不全,很难激发作文兴趣。大文学家杜甫曾深有体会地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个人如果生活经验欠缺,书本知识贫乏,写作时必然腹空笔涩。茅盾先生曾说:“一个作家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而能深刻领会其构思、剪裁、塑造形象的好处,并且每读一遍会有新的心得,这就意味着他的欣赏力在一步步提高;而欣赏力的步步提高反过来会提高表现能力。”。实践告诉我们,大量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阅读其他相关书籍。既可以继续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扩宽知识面,又可以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提高鉴赏能力,还可以逐步丰富他们的语言、词汇、写作素材,领会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规律。“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是一项时间长,见效相对缓慢的工作,需要师生双方的长期共同合作,积极参与。教师要有耐心和毅力来培养我们的学生。在作文教学中,我们还应认真运用好每篇课文的写作方法,指导学生学会仿写,从而帮助学生打开写作思路。当然,在对学生进行范文指导的过程中,我们应教育学生避免机械地照搬照抄。仿写是指仿其文(仿范文部分精言、警句),仿其格(仿范文布局、格式、结构、写作思路),仿其法(仿范文观察方法、思路方法)。学生经过反复多次的仿写练习,掌握了一定的基本方法后,就要鼓励他们采取不同的表现手法反映同一中心的题材,发展求异思维。如从不同的角度去选材表现同一中心的题材内容安排可“先分后总”或“先总后分”,还可按“顺序”、“插叙”、“倒叙”去进行一题多练。先扶后放,从仿到创,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方法。
小学语文有效教学总结16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对3~4年级的习作是这样要求的:学生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自信心;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愿意将自己的写作读给别人听,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能用简短的书信便条进行书面交际;尝试在习作中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根据表达的需要,使用冒号、引号;学习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课内习作每学年16次左右。从中可以看出,三年级的习作教学,主要是让学生留心周围事物,有写作的愿望和信心,写作不拘形式,乐于分享习作,会使用冒号和引号,会修改习作中的明显错误。
根据新语文课程标准及学生的现有水平,结合教学实践,我认为,对于三年级的习作,可以这样来进行教学。
一、创设情境,激发写作兴趣
创设轻松愉悦的写作情境,给学生一种如临其境的感觉,是克服学生畏难情绪的一个好办法,也能激发起学生表达的欲望。
多媒体集图片、动画、声音、文字为一体,变抽象为形象,变平面为立体,教学时可以利用它来创设优美的情境,唤起学生的情感和写作的冲动。不能忽视的是,大自然是位好老师,孩子的天性就是亲近大自然。我们当老师的,就应该把孩子带到大自然当中去!大自然那青山绿水,茫茫田野,绿树红花,小桥流水,鸟叫蝉鸣,都是可以和孩子对话的。那初升的朝阳,落日的余晖,闪烁的星星,蒙蒙的细雨,飘飞的雪花,都是令孩子神思飞扬,流连忘返的。大自然真是天然的情境,教师不能浪费了它,要先到实地去考察,优选场景,带着孩子进入场景中,用鲜活丰富的情境激发学生鲜活的语言。
二、积累材料——为有源头活水来
我们知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材料,是写不出作文来的,为此,平时要注重材料的积累。我认为,可以分两条途径来积累材料,一条是书,一条是生活。
教师要指导学生读一些符合他们年龄特征的健康书籍,读一些经典书籍,读一些和教材有关的拓展类书籍,培养他们做笔记的习惯,把好词好句好段好篇章摘抄下来,到时写作文就能派上用场。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熟读成诵,写文章时就能信手拈来。
生活,是作文的源头,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观察身边的人、事、景和物。引导学生去欣赏大自然中的花红柳绿、草长莺飞、落霞孤鹜、春花秋月、小桥流水等;引导学生去感受同学之间纯真的友谊、父母亲慈爱的唠叨和老师循循善诱的谆谆教导等;引导学生去了解各种动物、昆虫、鸟类的可爱和对人类的好处,了解环境遭受的各种破坏等。教会学生通过写日记、写片断的方式记录下平时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感。
三、言之有物,言之有序
作文的目的是为了表情达意,也就是说,通过文字,把我的情感思想传达给别人,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内心的共鸣。因此,写好你要传达的东西,是作文成功的关键。而写好“要传达的东西”的重要标准,就是“言之有物”。而中学生因受生活环境的限制,作文最容易犯“无病呻吟、言之无物”的毛病。那么,中学生的作文如何做到“言之有物”呢?
小学语文有效教学总结17
本人坚持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下面我将从以下几方面把本学期的教学工作予以总结:
一、认真备课、上课
根据本班学生的特点,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在进课堂之前,先自己学习。努力做到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写好活页教案。课堂教学能做到:教学目的明确,能认真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研究教法,突破重难点,善于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热情,能有序地开展教学活动,严把课堂教学质量,上好每一节课。
二、重点抓好识字、写字教学
二年级是识字写字教学阶段。我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识字。例如:卡片识字,猜谜识字等方法多样,并采用了由易到难的教学方法。首先借助拼音识字、去掉拼音识字、带生字进课文、读短文识字。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让学生掌握识字规律。为阅读扫除障碍。
良好的书写习惯是在低年级阶段形成的。在这一学期我加强了学生的写字指导。首先,我让学生在写字时做到“三”个一,并及时纠正学生不良坐势,其次讲究习字方法的指导,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的间架结构、书写位置;照范写临幕,比一比与范字的差异、学会评价。通过以上训练本班学生的书写较之以前有很大进步。为了展示学习成果,我还挑选出整齐美观的作业进行展览,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认真书写的积极性。
三、注重口语训练,为写话打下基础。
口语训练我采用提问,设计说话题目的形式,让学生解放自己的嘴大胆去说,要求学生说话要有条理、要通顺、具体。只有会表达了才会去写话。写话时我先让学生说,在交流,然后写。
四、利用语文课堂抓好学生的朗读
明确朗读的要求:要他们读书时做到眼到,口到,心到。不可急于求成,严格要求做到不丢字,不添字,不错字,不重复,不唱读,不读破句子。进一步做到读时,有高有低、有急有缓、有快有慢。
教师做好范读,每篇课文我都练习很多遍,努力达到用声音正确表达课文内容,给学生很好的导向。
五、认真批改作业
每次布置作业都非常用心,做到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力求每一次练习都起到最大的效果。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注重分析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六、抓好培优扶差。
我认识到要想提高全班的教学质量,抓后进生至关重要,把优生培养好了,优秀率才能升高,班级才有榜样;也只有把差生的转化工作做好,才能提高合格率,并为营造一个良好的班集体扫清障碍,利于班级良好学风的形成。因此,我坚持做到有计划、有记录、有辅导、有鼓励、努力提高合格率和优秀率。
七、多媒体教学应用其中,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语文有效教学总结18
今学期我担任六(1)班语文教学。由于教学经验尚浅。因此,我对教学工作不敢怠慢,认真学习,深入研究教法,虚心向前辈学习。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获取了很多宝贵的教学经验。以下是我在本学期的教学情况总结。
一、基本情况
农村的学生听,说的能力相对较弱,授课采用较深的话教学,同学们还不能适应。另一方面,六(1)班的同学比较活跃,上课气氛积极,但中等生、差生占较大多数,尖子生相对较少。因此,讲得太深,没有照顾到整体,我备课时也没有注意到这点,因此教学效果不如理想。从此可以看出,了解及分析学生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对授课效果有直接影响。这就是教育学中提到的“备教法的同时要备学生”。这一理论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得到了验证。
二、取得的成绩与经验
教学中,备课是一个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环节,备学生,又要备教法。备课不充分或者备得不好,会严重影响课堂气氛和积极性,曾有一位前辈对我说:“备课备不好,倒不如不上课,否则就是白费心机。”我明白到备课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费大量的时间在备课之上,认认真真钻研教材和教法,不满意就不收工。虽然辛苦,但事实证明是值得的。
一堂准备充分的课,会令学生和老师都获益不浅。例如我在讲授『桂林山水』的时候,这课的主题是“了解和感受桂林山水的景美”,教学难度比较大。如果照本宣科地讲授,学生会感到困难和沉闷。为了上好这堂课,我认真研究了课文,找出了重点,难点,准备有针对性地讲。为了令教学生动,不沉闷,我还为此准备了大量的教具,授课时就胸有成竹了。当讲到一半的时候,我拿出准备好的录象带,让学生观摩学习,学生特别用功,教学效果十分理想。相反,我没有认真备课的时候,课堂气氛沉闷,教学效果不好,与此相比可见,认真备课对教学十分重要。
备课充分,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上课效果就好。但同时又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因为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因此上课一定要设法令学生投入,不让其分心,这就很讲究方法了。上课内容丰富,现实。教态自然,讲课生动,难易适中照顾全部,就自然能够吸引住学生。所以,老师每天都要有充足的精神,让学生感受到一种自然气氛。这样,授课就事半功倍。回看自己的授课,我感到有点愧疚,因为有时我并不能很好地做到这点。当学生在课堂上无心向学,违反纪律时,我的情绪就受到影响,并且把这带到教学中,让原本正常的讲课受到冲击,发挥不到应有的水平,以致影响教学效果。我以后必须努力克服,研究方法,采取有利方法解决当中困难。
三、不足之处
1、抓了学困生,对中间生关注不够,中间生进步不是太大。
2、学困生转化工作还做的不够,学困生进步情况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四、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1、尽量多讲一些文化生活故事,让他们更了解语文,更喜欢学习语文。因为只有语文水平提高,他们才能提高同学们的语文写作能力,对成绩优秀的同学很有好处。
2、对差生进行有计划的辅导。
3、除了课堂效果之外,还需要让学生多读,多讲,多练。
4、在早读时,我坚持下班了解早读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5、课后发现学生作业问题也及时解决,及时讲清楚,让学生即时消化。
6、对部分不自觉的同学还采取强硬背诵等方式,提高他们的能力。
五、今后努力的方向
经过一个学期的努力,期末考就是一种考验。无论成绩高低,都体现了我在这学期的教学成果。我明白到这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本学期后如何自我提高,如何共同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因此,无论怎样辛苦,我都会继续努力,多问,多想,多向前辈学习,争取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