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画图的说课
给小熊盖房子
教材分析
本节课室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小学《信息技术》上册第13课的内容,主要学习“多边形“椭圆”“矩形”“颜料桶”“直线”“”工具的使用方法。本课是画图单元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认识画图的窗口的基础上进行的,为学习下一步画图工具的使用等内容起辅垫作用。
学情分析
学生对画图软件已经会进行一些基本操作,例如如何去打开画图工具,画图窗口上有什么,对相应工具的使用有着好奇心,虽然在操作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但三年级学生的想像力比较丰富,有着较强烈的求知欲与不怕困难、勇于探索的决心,因此如何引导他们主动参与学习,使每个同学各尽其能就成了本课是否成功的关键。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学习“多边形”工具的使用方法;能运用“多边形”工具画多边形。
2.学习“矩形”工具的使用方法:能用矩形工具画出矩形。
3.学习“直线”工具的使用方法,能够用直线工具画出直线。
4.学习“铅笔”工具的使用方法,能够画出自己想像的图案。
5.学习“椭圆”工具的使用方法,能够画出圆形。
过程与方法:在画小猪的房子的过程中领会操作方法,发展学生计算机应用操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活动中体验美、创造美,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体验成功的喜悦,学会赏识自己和他人的创作成果,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富有创造性地解决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具体问题的能力。课时安排
安排1课时
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多边形”工具的使用方法。难点:多边形工具的灵活使用 教学方法与手段
方法:情景法、任务驱动法
手段: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师讲与学生的实践相结合 课前准备
网络教室、课件、教学素材
说教学过程
复习------师:打开PPT,复习之前学习的画图工具怎么打开,画图窗口有什么? 生:想一想和回答
设计意图:回顾旧知识,以便下一节深入学习
导入(创设情境)-----师:现在有一只小猪还没有家,我们来给他盖房子好不好?
房子有什么?又是什么样的颜色的呢?
如果在生活中给他盖房子我们大概需要什么工具呢?那么在计算机中又需要什么工具呢?
生:想一想,积极举手回答。
设计意图:情境导入,培养学生学会练习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讲授:师:快速认一认,教会大家工具盒有什么工具。生:边学边记
设计意图:首先学会工具盒里有什么工具,有助于以后的学习。比赛:快速认一认,教会大家工具盒有什么工具。生:抢答
设计意图:有助学培养学生快速记忆的能力。演示与操作:
师:认识矩形工具,在屏幕中演示如何使用矩形工具给小猪的房子画墙。生:认真听讲,边学边然后跟着练习
设计意图:把要学习的工具融入情境当中,让学生轻松的掌握矩形工具。演示与操作:
师:讲授前景色与背景色的选择和使用。生:认真听讲,边学边然后跟着练习。
设计意图:把要学习的工具融入情境当中,让学生轻松的前景色与背景色的选取与使用。演示与操作:
师:讲授认识多边形工具,在屏幕中演示如何使用多边形形工具给小猪的房子画屋顶。(请同学出来操作一下)生:认真听讲,边学边然后跟着练习。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能够画出多边形的图案。演示与操作:
师:椭圆工具的学习,演示与讲解(给小猪的房子外面加上太阳)。生:认真听讲,尝试自己动手试一试。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能够正确认识椭圆工具。
演示与操作:
师:直线工具的学习,演示与操作(给小猪的房子周围添加一些东西)生:认真听讲。
设计意图:让学生正确认识直线工具的使用。演示与操作:
师:铅笔工具的使用,演示与操作。生:认真听讲。
设计意图:让学生正确认识铅笔工具。
(附加)演示与操作:颜料桶工具的使用,给小猪的房子增添色彩。比一比:
师:巡查学生在做的过程中有什么不懂的地方。生:先讨论后做。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学习兴趣。作品展示:展示作品,并给与鼓励。
总结:总结这节课的学到了什么,突出重难点。
第二篇:画图说课
信息技术《初识“画图”》说课稿
一、说教材
《初识“画图”》是小学信息技术二年级的内容,它是教材关于画图知识的初步认识,贯穿着以后整个的画图知识教学,是学生能够顺利、快捷操作使用画图的基础。本课主要介绍了启动、退出“画图”程序的方法和了解“画图”窗口的组成及初步认识绘图工具箱。通过欣赏优秀作品,使他们明白用计算机画图,既不用纸和笔,也不用任何颜料。从而激发学生利用计算机画图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设计这一课时,除了对课本知识的学习外,还要培养学生的正确审美情趣,开阔学生的眼界,激发学生敢于动手操作,自我创新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实施“讲练法”模式,使学生认识、理解、掌握画图软件的作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动手和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让学生自我展示、自我激励,在不断尝试中激发求知欲,在不断摸索中陶冶情操。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熟练掌握启动和退出“画图”窗口的操作方法及窗口特有的组成。
难点:认识工具箱中各类工具的用法。
四、教法阐述
本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有“任务驱动法”、“创设情境法”等。
通过学生已经受过的美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创设一个电子画展,利用创设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设置一个个任务,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动手,有机结合画图的各种工具,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教学内容合理流动,水到渠成。教学中,启发、诱导贯穿始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注意调节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愉快学习。使课堂能在生动、有趣、高效中进行
五、学法指导
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配合上述教法。引导学生采用找一找,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练一练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以练为主,通过学生自身的实践——动脑动手来学习新知。
六、教学过程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以及信息技术课程学科特点,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和生活情感,设计教学流程如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二)任务驱动,自学讨论
(三)实践操作,体验成功
(四)归纳总结
具体阐述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首先展示一个美丽的电子画展情境,展示的是一些色彩较为简易的作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受发表评价,认识到电子画展中的作品是多么的丰富多彩。这时教师抓住时机提出任务:喜欢这些漂亮的图画吗?接下来,我将带领着你们一起走进这个新的神奇世界。
此环节的目的是创设美好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提出明确的任务,利用学生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带着问题去学。
(二)任务驱动,自学讨论
在创设了情境,明确了学习任务后,让学生带着问题,一步步的在实践中摸索,来获取新知。在此我主要设计了三种学习方法:
1、实践摸索
2、同学间互相讨论
3、教师巡回指导。
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在不断的尝试中得到新知。学生把教材、同学、老师都作为学习的帮助者,让学生明白获得知识的途径有各种各样的。
(三)实践操作,体验成功
学生在掌握了新的技能之后,就有一种跃跃倾欲试的欲望,这时教师应把握时机,让学生利用所学展开想象,创作一幅自己的作品,学生练习时教师巡回指导,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四)归纳总结
下课前五分钟,总结这节课的所学内容,教师可以用“这一节课,我学会了„„”这样的形式让学生总结。
七、设计理念
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我注重体现以下几个思想:
1、学科整合的问题。本课整合了美术、信息技术两大学科,在一定程度上强调了教师的讲授作用与引导、启发作用。
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愉快的学习,并且通过多种学习方式,获取信息,掌握操作。
3、情景与任务驱动的融合。在每一个任务抛出的时候,都创设了适当的情景,以此让学生不知不觉在情景中积极主动地接受任务。
第三篇:折线统计图说课
折线统计图说课
毗卢镇学校:钟法素芳
一、教材分析: 本课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用单式折线统计图表示统计数据,会根据单式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和判断;也曾学习过复式统计表和复式条形统计图。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描述数据的一些方法,增强数据处理的能力,进一步了解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发展统计观念。本课教材的编排具有如下特点:
1、从解决问题的需要出发,引出复式折线统计图,凸显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作用和特点。教材在引入复式折线统计图时,先分别用单式折线统计图呈现两组相关的数据,激活学生对已经学过的单式折线统计图的回忆,并引导学生比较这两组数据的差异。当学生感受到比较的困难时,及时指出:“如果把两幅统计图合在一起就能看得很清楚”,并呈现复式折线统计图。这样可以使学生充分利用已有知识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有利于学生自主读懂复式折线统计图所表示的信息;也能使学生体会到复式折线统计图不仅能表达更为丰富的信息,而且还有利于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比较,从而初步感受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
2、重视利用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相应的分析、比较和简单的判断,推理。统计活动的过程不仅包括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而且还包括分析数据以及根据分析的结果作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而其中的最后一个环节对于增强学生的统计观念、发展学生的统计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教材注意突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另一方面,教材还启发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经验,结合有关的复式折线统计图,谈体会、说感受、提建议。从而使学生在分析和交流中进一步加深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认识,逐步提高识图和用图的能力。
3、恰当控制教学要求,避免不必要的制图操作。学生学习统计主要是为学会用统计的方法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发展初步的统计观念。因此,不宜让相对繁琐的制图操作干扰学习的重点。
二、设计理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探究,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三、设计意图:鉴于本课内容比较单调,本着以教材教,不死教教材的原则,我拟以奥运会奖牌问题引发学生思考,辅以图片加深学生对北京奥运会的认识,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心。进而通过问题自然地引入统计,在学生旧知的基础上让学生对本课内容消除距离感。在新课内容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课件的合理展示,让学生对复式统计图的形成过程有清晰的认识。借助中美两国历届奥运会金牌统计图使学生认识统计图的各要素,借助问题使学生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学生充分分析、思考、发言,体验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这是这堂课的一个升华点,能迅速引爆学生的热情,使整堂课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向上思维活跃的状态,既达成了基本的知识目标,又达成了体验统计过程,培养爱国主义的情感目标;借助中美两国历届奥运会奖牌总数统计图的练习使学生对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有进一步的认识。当学生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结构、特点、作用有进一步认识后,通过中国历届奥运会金银铜牌统计图,进一步体验复式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是两条折线的组合,也可以是更多折线的组合。通过适当过度引入动手操作,进一步深化对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认识。通过谈话让学生明白复式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用在奥运会的统计中,还可以用到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体验角色转换(商场经理),学生身高统计图,股票行情统计图,心电图等等。最后让学生看看并练练书上的例题和练习,对全课有个整体的认识。整堂课以学生讨论交流汇报为主,教师引导揭示为辅,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切实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四、流程设计:
1、情境导入,激发深思
从奥运会奖牌切入,辅以激动人心的图片介绍,激发学生对北京奥运会的关切,初得感受祖国的强大,话锋一转:在历届奥运会中,你用什么方法才能一目了然地看出我们国家取得成绩的发展变化情况呢?顺势揭题:是靠调查统计完成的。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复习以前所学有关统计的知识。顺利导入新课。
2、学习新课,自我探究
媒体出示单式统计图,观察并产生认知矛盾,即不能很快地比较出两个国家历届奥运会金牌数最接近或相差最多。让学生自主探索解决方法,教师因势利导,用媒体演示合并过程,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为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教学打下伏笔。教学复式折线统计图时,通过学生的观察,讨论交流,教师介绍统计图各要素的名称和作用。特别强调图例的用线和线的颜色差别用意何在。
在解决三个问题时,要提纲挈领,其中,第一个问题,抓住复式和单式折线统计图最基本的区别,让学生明白图中两条不同的折线分别表示的是哪一组数据,认识图例;第二个问题突出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使学生在比较中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相机板书:特点:直观性,表达更为丰富的信息;作用:有利于两组相关数据的比较);第三个问题,引导学生继续观察统计图,从中寻找其他的信息,进一步感受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学生充分分析、思考、发言,感受民族的进步,体验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热情。
3、巩固提高,激发热情。
本组练习题从关注中美两国历届奥运会奖牌统总数计图(看到中美两国体育实力的差距)到中国历届奥运会金银铜牌统计图(感受中国体育成绩进步的历程及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组成不仅限于两条折线,还可以是多条折线),让学生在实实在在的统计数据中感受统计的魅力,激发学生学好统计的信心。整个过程学生自由发言,做到畅所欲言。
做完上述分析理解感受为主的题目后,转入画图练习(练习十三第1题),媒体同步演示,学生协作完成,并交流讨论汇报题目所涉及问题,教师适当展示部分学生的作业,稍作点评。完成该练习后,让学生选择喜欢看统计表还是统计图,并谈谈选择的理由,教师顺势进行小结,完成本课知识目标。让学生看看书上的例题和练习,对全课有个整体的认识
4、总结全课,情感升华
最后以奥运总结,呼唤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完成本课情感目标。
第四篇:折线统计图说课
《折线统计图》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早上好!我是第?号,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折线统计图》,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准备、教法和学法、教学流程以及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说说我对本堂课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本课是九年义务教材西师版数学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五章第一节第1课时。该教材是在学生已经学习数量统计表,条形统计图的基础之上进行教学的。本教材的编排是本着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安排的,符合五年级学生年龄特征和思维特点,通过对本知识的学习为学生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知识奠定基础。
二、说学情:
小学五年级学生有着好动,自律能力弱,注意力容易集中,但时间短一般为15-20分钟左右等特征,他们的思维能力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并处于向抽象思维过度的时期,具备了一定的动手操作、空间想象、推理归纳等各方面的能力,对合作交流,探索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这有利于我们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动手操作,推理概括出本堂课教学内容《折线统计图》。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考虑到五年级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我从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与对比,使学生认识折线统计图及其特点,能看懂折线统计图,能根据折线统计图中的数据及其变化情况做简单分析。2在观察、对比、交流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折线统计图在表示数据变化趋势方面的作用。
3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从中获得价值体验。
本堂课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看懂折线统计图并能根据图中给出数据准确的回答问题。难点:弄清折线统计图和条形统计图的区别。
四、教学准备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我作了如下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五、说教法学法
根据以上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本堂课除了讲授法外,我还将采取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情境法:教师为学生创造一个现实生动,有趣的教学环境,使折线统计图的认识具体化,形象化,从而唤醒学生的求知欲。
2.自主合作探究法:开展探索性教学活动,让他们在自主探究中学习新知,经历探索,获得新知。
六、说教学流程:
为了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达到已定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第二环节:尝试探究,解决问题;
第三环节:多层训练,巩固新知;第四环节:质疑总结,反思评价。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1.生活情境创设法2.趣味情境创设法3.旧知复习情境创设法)
首先我播放根据教材自制的多媒体动画,展示主题图和关于主题图的数量统计表以及条形统计图。接着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复习之前看图的方法,并指出如果要清楚了解“非典”病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通过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能直观地看出来吗?其实整理数据还可以用另外一种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引出本节课的内容,为这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通过这样的做法不仅能使学生运用已有知识产生对新知识的兴趣,还能使学生把知识的学习当成自我需要,使教学任务顺利完成。
第二环节:尝试探究,解决问题。《新教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秉承这一教学理念,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活动:
活动一:组织学生观察折线统计图,分析统计图中的信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每个人积极发言,每小组组织各组员的找出的信息,然后汇报观察情况。教师根据汇报情况指出不但看到折线统计图有点,有折线,还看到这些折线有的上升,有的下降,而且它们的倾斜程度也不一样。接下来我们就围绕折线统计图中的点、折线上升和下降、折线的倾斜程度讨论以下三个问题。课件出示问题:
(1)从图中的各个点,你可以知道哪些信息?
(2)从折线的上升和下降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3)从折线倾斜的程度又可以获得哪些信息?
先自己思考,再同桌交流,老师巡视,指名回答。
活动二:根据活动一的情况,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特别的问题你从哪儿知道5月1日新增“非典”病人的数量最多,5月31日新增“非典”病人的数量最少?新增“非典”病人增加速度最快是在什么时候?新增病人数量减少最快呢?你能用手势比划并简单说明一下“非典”病人数量变化的情况吗?根据变化情况,你估计6月份“非典”病人会怎样变化?抽生回答,全班进行评价。通过这个活动,进一步加深对折线图的理解,学会读图。
活动三:根据以上的活动,请大家根据刚才交流的信息,独立完成书上第119页(1),(2),(3)题。(生独立完成,同桌检查)
指导学生进行试一试环节,对比前面的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说明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总结学生回答,老师引导归纳出(1)折线统计图容易看出数据的变化和趋势。(2)如果有很多数据的时候,折线统计图更简洁。
活动四:在以上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体验感受折线统计图。最后引导学生归纳总结我们本堂课的新知。
我前后组织学生进行了几次自主探究活动,让学生在保持高度学习热情和探究欲望的活动过程中始终以愉悦的心情和亲身经历和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分析思维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参与意识。让学生在体验成功的同时也掌握和体会数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实现自主体验,获得自主发展。
第三环节:多层训练,巩固新知。
本环节我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设计有针对性,层次分明的练习题组,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巩固新知、训练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创造性,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练习题组设计如下:
1.基本题 课堂活动第一题 2.变式题 课堂活动第二题 3.拓展、开放题 家庭作业观察你生活的周围的折线统计图,反馈信息。
通过以上这些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加完善。以达成教学目标。
第四环节:质疑总结,反思评价。
这一环节,我将利用课件展示几个问题;
1.今天你用什么方法学会了什么?2.你还有什么疑惑?
让学生举手发言,交流学习所得。在评价方面,先让学生自评,接着让学生互评,最后教师表扬全班同学,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荣誉感,使他们更加热爱数学。
【本环节通过交流学习所得,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
五.板书设计
折线统计图
例1:看图回答问题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多媒体展示(1)折线统计图容易看出数据的变化和趋势。
(2)如果有很多数据的时候,折线统计图更简洁。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第五篇:扇形统计图说课
《扇形统计图》说课稿
说课人:蒲莹莹
各位老师,下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第12册数学第7单元统计中的第一课时《扇形统计图》。下面我就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设计理念和教学过程几个方面对我的这节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有关统计图的认识,小学阶段主要认识条形统计图、折线统计图和扇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所以本单元把扇形统计图的认识放在第一教时。本课时是在前面学习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主要通过熟悉的事例使学生体会到统计的实用价值。认识扇形统计图的教学,主要是使学生能联系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对扇形统计图提供的信息作简单的分析,提出或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体会扇形统计图描述数据的特点。例题直接呈现了我国陆地地形分布情况统计图,让学生交流从统计图中了解到了什么。这样安排,可以充分激活了学生已有的分析统计图的经验,为学生自主分析扇形统计图中的信息提供机会,通过学生的交流及教师适当说明,让学生初步感受到扇形统计图的特点。在对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后,教材为学生提供了我国国土总面积的信息,让学生用计算器算出统计图中各种地形的面积,有助于学生进一步体会扇形统计图反映的是各部分数量与总数量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各部分具体的数量。同时,计算过程也加深了学生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
二、学情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是在学生已有统计经验的基础上,学习新知的。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知道他们的特点,并具有一定的概括、分析能力,在此基础上,通过新旧知识对比,自然生成新知识点。而且教材不再提制作扇形统计图的要求,降低了学生学习难度,让学生把精力集中在对扇形统计图提供的信息分析上,使学生更能充分地体会扇形统计图的特点。
三、设计理念 1.本堂课力争做到由“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由“传授知识”转向“引导探索”,由“要我学”转向“我要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领导者。”将课堂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收集信息、分析信息,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参与知识的构建。2.“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从创设情境、探究学习一直到布置作业等环节,处处联系学生日常生活实际,既提高了学习兴趣,也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也服务于生活”。使学生不仅在学数学,也在用数学。3. 运用探究法。探究的方法属于启发式教学,探究学习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出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活动、多思考,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引导学生收集资料,获取信息并合作交流。4.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直观生动,增加了课堂容量,提高了课堂效率。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使学生结合实例认识扇形统计图,能联系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对扇形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或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初步体会扇形统计图描述数据的特点。使学生在认识扇形统计图的过程中,经历运用数据描述信息、作出判断、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使学生进一步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数学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是结合对百分数意义的理解,对扇形统计图提供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分析,提出或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是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特征,体会不同统计量的特点。
教学过程: 教学例1时,出示事先在报刊、杂志、网络上收集的扇形统计图,让学生充分感受扇形统计图在生活中的普遍应用,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出示我国陆地地形分布情况统计图,让学生仔细观察统计图,在小组里交流从统计图中了解到什么。在学生交流了解到的相关信息时,相机进行说明和引导。在组织学生进行充分交流,对扇形统计图形成初步认识后,可告诉学生:这样的统计图是扇形统计图,扇形统计图可以清楚的表示出各部分数量同总数量的关系。在此基础上,给学生提供我国国土面积是960万平方千米的信息,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各类地形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填入统计表。之后,让学生说说从统计表中知道了什么,这样的信息从扇形统计图中能知道吗,使学生再次体会扇形统计图描述数据的基本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