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医学心理学案例
医学心理学案例
医学畜牧组:李秀 2013、4
1.对象:
幼儿园学前班儿童,6岁。据患儿母亲陈述,该患儿与陌生人交往时紧张,与同学玩好争斗。近两月发现眨眼,歪头,最近喉咙发出怪声。
1.个人资料:
该患儿独生子,发育正常。4岁前随祖父母生活。入幼儿园时2岁,因不听老师的话乱跑,被老师重点看管,之后胆子越来越小,一人不敢在家。4岁时随母亲生活(父亲在外地)。其母亲工作忙,对孩子经常发脾气,过后又后悔,倍加宠爱。该患儿对老师亦有恐惧感,平时不主动与小朋友玩,玩的时侯多以争夺、打斗的方式。近两月发现孩子眨眼、歪头,制止时可以控制,但过后仍改不掉,最近不单挤眼、歪头,而且喉咙还发出一种怪声音。于是其母亲带其求助。
2.病案分析:
该患儿4岁前随祖父母生活,缺乏父爱、母爱。从其母陈述知祖父母对患儿过分保护。此间幼儿园老师采取了看管的方式,没有给患儿友爱,个性受到压抑。4岁后虽随母亲生活,但其父母均有一些病态人格,且其父长期在外。母亲缺乏安全感,看问题有显著的两价性,又过分追求完美。总认为孩子的性格不健康,过分关心孩子的个性,指指点点,自己的观点又不能持有一贯性。再加上她把自己的不安全感转移到孩子身上,时刻为孩子的安全健康忧虑,从而过分保护。使患儿缺乏安全感,没有自信,不会与小朋友交往。患儿的眨眼、歪头、喉咙发出怪音等行为障碍是因为大脑皮层功能发育尚不完善的基础上由惊吓引起的。成人的制止非但无效,反而是一种强化。
3.治疗
分析家庭结构,与其母亲共同建立一个家庭治疗方案。(同时建议其母亲做一个阶段的心理治疗。)
第一阶段,母亲学习接纳孩子,即使孩子的想法是错误的也要接纳,这样孩子才会把内心真正的想法表达出来。同时母亲要学习与孩子交朋友,学习坦诚相待,这样才会有沟通。建议家长无须太多关注孩子的言行,无须讲太多道理,孩子需要的是接纳,需要的是信任。目前孩子已有一些行为障碍,绝不能再给以精神刺激。
第二阶段,对孩子采取鼓励,只要发现他有进步,就给予鼓励和表扬,以使患儿的行为得到强化,逐步培养自信心。
第三阶段,可伴随前两阶段同时进行,多带孩子出去参加社交活动,鼓励孩子多与同龄儿童玩耍,一切顺其自然,给孩于一个独立成长的空间。
2个月后,该患儿喉咙发出的怪音消失,其余症状均有减轻。
4.体会
在一个病态家庭下成长的儿童性格是不会健康的。故治疗首先以宏观为主,即先建议其母亲做一个阶段的心理治疗。治疗期间指导、帮助该母亲如何与患儿沟通,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改善亲子关系。同时与老师沟通,让老师给孩子友爱,并关注患儿在学校与小朋友相处的情形,鼓励其与小朋友合作。孩子的性格会逐步改善的。
教育学案例分析 医学畜牧组:李秀 2013、7 案例1:赵老师是某中学的一名青年教师,现在正担负着班主任工作,他深深服膺于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教育格言,发誓要做一名热爱学生的优秀教师。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后,他一心扑在对学生的教育教学上。为了解和接近学生,以便取得学生的依赖,他与学生一起参加课外甚至校外活动,如打球、下棋、逛电子游戏厅等,几乎对学生的各种愿望都是有求必应。但是,一学年下来,赵教师却感到非常沮丧;不仅学校领导批评他过于放纵学生,而且班上的同学也对他的管理方式颇有微辞,抱怨老师有偏向。为此,赵老师非常苦恼,几乎动了辞掉班主任职务的念头。
问题:(1)请从教育学有关原理的角度,指出赵教师工作的主要问题在哪里?(2)试结合教师素养的理论观点,谈谈如何改进赵老师的工作
答:(1)赵老师用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来鞭策自己是正确的,立下的志愿也很好,但他为了取得学生的依赖,几乎对学生的各种愿望都是有求必应,这种做法严重违背了德育的基本原则,德育要方向性与现实性相结合,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赵老师方法失当,爱严相失.(2)赵老师应加深教师的基本素养,特别是教育理论素养和教育能力素养,要懂理理论联系实际,把所学到的知识分析,再创造,制定一套可行的方案.要尊重信任学生,也要严格要求学生.案例2: 最近一项调查结果显示:98.6%的学生见到老师能主动问好或打招呼,而只有不到9%的老师主动跟学生问好或打招呼。
问题: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请从教师职业道德素养及师关系角度进行分析。
答:这个现象说明在现今的教育过程中,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的缺点以及教师对学生亲切关怀耐心帮助平等相待,作学生的知心人.教师对学生的这种爱应是对学生严格要求和尊重信任的统一,应做到公正无私,关心热爱每一个学生,尤其是那些需要帮助的落后生,差生做为教师应努力营造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而不要扮演高高在上,遥不及的“老师”.案例3 :70%的学生恐惧开家长会据北京汇文中学主管德育的副校长谢海涛介绍,从调查结果看,至少有70%的学生在开家长会的时候提心吊胆,剩下的30%是那些被公认的好学生。谢海涛说,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有两个,一是长期以来,家长会的主要内容是教师向家长揭孩子的短儿,甚至有些家长会遭到教师的严厉批评,以至于家长都不愿意开家长会,怕丢面子,而学生也有“天不怕,地不怕,就怕教师找爸爸”的想法。另一方面,即使教师在家长会上以表扬学生为主,但多数家长回家后只表扬孩子几句,剩下的又是一顿“臭批”。在学校进行的一次测试中,教师在家长会上表扬了全班学生,第二天教师问学生,谁在家长会后得到了家长的表扬,举手的只有两名学生。
问题:你认为应该如何开家长会?如何让家长会成为教育孩子的新契机?如果你是学生家长,会后如何做好与孩子的沟通?
答:举行家长会一般在学期开始,期中或期末举行.主要内容是向家长汇报学校或班级教育工作的基本情况和今后工作计划,征求家长意见,表扬介绍教育子女的经验等.家长会的方式有全校性的,年级的和班级的三种,一般是把三者结合起来,先开全校的,接着分班座谈.要让家长会成为教育孩子的拳契机,举办家长会就必须利用学校的有利条件,向家长传授抚养教育子女的科学知识,交流推广成功的教育经验,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和教育素质.我以为新型家长会中最重要的,是教师角色的转变由以往当家长的家长一个人口干舌燥却常常徒劳无功地喝“独角戏”到教师,家长坐台下,而是围成一圈,相邻而坐,学生也不再被一概排斥在家长会之列,成为永远的“缺席审判者”,有些家长会让学生参加,有些家长会的内容请学生讨论决定.可通过以下模式:交流式,对话讨论式,展开式,家报告会,联谊式,参观游览式等.如果我是学生家长,我一定要和孩子沟通,更全面地了解孩子自己孩子,想办法和孩子交朋友,为他们创造和谐宽松的空间.教育学案例分析 医学畜牧组:李秀 2013、9
案例4 :近日有报道称,新学期开学不久,南京市的一些小学一年级教师很是为自己班上一部分新生“超前”的学习基础发愁,有的孩子已经认识几百个汉字并且会做简单的加减乘除,识字最多的竟已过千,大大超出小学一年级的课程要求。按理说,学生基础好,教师工作起来也应该更轻松。实则不然,“超前教育”带给小学教师更多的是多方面的困惑。
问题:你对当前家庭教育中这种“超前教育”现象的看法如何?
答:一方面,有超前“基础”的孩子并不是全部,这就必然因学生基础差异太大,而导致学习进度参差不齐.另一方面,“超前教育”也容易使学生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缺乏端正的学习态度和明确的学习目标.当孩子满怀憧憬地开始自己的学生生涯时,却发现学校里上课教的东西早已烂熟于心,便很容易对学校生活产生倦怠心理.上课不听讲自然是家常便饭.因此“超前教育”要因人而异.“超前教育”的后果是不容忽视的,家长在对孩子进行超前要三思而后行的.案例5 :在一次小学语文课上,陈老师正和同学们尽情地“畅游”在《颐和园》这幅清新、美丽的“画卷”中,突然一双小手高高举起:“老师,课文第四自然段第四句话中的“滑”字,应改成“划船”的‘划’。‘游过’。这位同学突如其来的提问,似乎起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其他同学也似有所悟,都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是啊,应该是‘划船’而不是‘滑船’。“是不是印错了?”“也许是作者错了。”有位同学提议:“老师,我们写封信去问问《颐和园》的作者吧!”
分析:(1)请运用已经学过的教育理论,提出自己处理教学过程中意外问题的看法。(2)请针对上述案例,提出自己解决这一问题的具体作法。
答:陈老师的作法是:第一、不急于表达自己的意见,而是让同学们安静下来思考这一问题(2分);第二,针对同学的质疑,陈老师提出了三个思考题:一是昆明湖静得怎样?绿得怎样?二是昆明湖美吗?美在哪里?三是让同学们思考用“滑还是用‘划’字好?(2分)第三、简要解释”教学机智“的概念。教学机智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意外的突发事件或者事故,能冷静对待,巧妙地运用各种灵活机动的方法或手段,解决突发事件或事故的一种灵活的处理教学问题的一种方式(6分)
案例6 :某中学的于老师作为一名班主任,每天都要管理的事情太多,经常感到分身乏术,真希望有个助手能够帮助自己。有一天,于老师突然想到,能不能让学生来代替自己,行使班主任的“取权呢?于是决定试一试。经过认真考虑,于老师决定选择平时在班上威信较高的班干部郑莉莉作为第一个试验对象。一天课后,于老师找到郑莉莉同学作了一次长谈,说明了自己的设想,也谈了老师对她的期望,第二天,在班会会议上,于老师向全班同学宣布了自己的计划:下一周,由郑莉莉同学当班上的“兼职班主任”,我只是一名普通的任课老师,班上的一切工作由“郑老师主持”。
思考:1、让学生“兼职班主任”说明了于老师:A、信任学生B、为了锻炼学生的工作能力C、减轻老师的负担D、以上各项 2、请运用所学过的有关班主任工作的课论,对于老师的这一做法作出理论分析。
答:第一、让学生“兼职班主任”工作,说明于老师既信任了学生,调动了学生干部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又锻炼了学生干部的实际工作能力,班干部是班主任工作的得力助手,是形成班级集体的核心力量。(4分)
第二、班主任培养班干部的具体做法主要有两点:其
一、大胆使用。班上的主题班言、各种文化体育活、春游、社会调整等工作都是学生锻炼的大好机会,应该让班干部自己去策划、组织和安排,使班干部在活动中不断增长才干。其二,热情支持。帮助班干部正确处理工作和学习的关系,使他们做到学习、工作两不误。保护他们的工作积极性。班主任工作有成绩,要给予肯定、表彰;工作有困难,要帮他们想办法解决:工作中出了贫子,要主动为他们承担责任,为他们撑腰,帮助他们总结经验教训(6分)
案例7:王老师讲秦牧的《土地》一文时,对其中精彩段落动情地高声朗诵:“骑着思想的野马,奔驰到很远的地方,收起缰绳,回到眼前灿烂的现实。”话音刚落,一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野马怎么会有缰绳?”教师毫无准备,不耐烦地说:“你总爱钻牛角尖,学习成绩会好吗?”这时,学生的脸涨得通红,自尊心受到打击,欲言又止。同时,这个学生又站起来顶撞撞老师说:“这样样的老师教学水平太差,不配当我们的老师!”
分析:
1、请指出王老师的错误有几点
2、请分析学生的错误
答:1)王老师的错误有两点:一是作为一个科任教师,有责任管理班级上的教学秩序,而不能把自己的责任推给班主任。因为管理学生是每位教师应尽的责任和义务(3分);二是王老师缺乏对学生的热爱之心。王老师不应该用带有侮辱性的语言来批评学生,这样严重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打击了学生举手发言的积极性。这违反了教师应该尊重学生人格的基本义务,违反了教师基本的职业道德(4分)
分析题(2)学生的错误在于一是在课堂上不应该不举手就发言,违反了课堂纪律。(1分)二是当王老师指出他们的错误时,他们不应顶撞王老师,缺少对教师的尊重(2分)。
教育学案例分析 医学畜牧组:李秀 2013、11 案例8 :上课铃响了,王老师拿着课本轻快地走上讲台,开始上课。当课上到十分钟左右时,两位学生突然打了起来。在劝阻无效的情况下,王老师只好将课停下来,要求他们到外面去打。两位学生收起了“手”。改用“口”。开始互相辱骂对方。王老师说自己是科任任老师,此类事情请他们找班主任解决。那个似乎受了委屈的学生对王老师的话不以为然。出口说道:“你这是什么老师?”这下王老师生气了,喝道:“给我出去!”。可是学生就是不动,王老师便动手去拉学生,学生死死地拉着课桌,坚决不出去。王老师非常愤怒,说:“好,你不出去我就不上课!”于是,双方进一步僵持起来。
思考:(1)你如何看待王老师和两位学生的言行?(2)假如你是班主任,你将如何处理此事?
答:(1)从王老师的地位而言,其错误有三点:一是他应该具备良好的教师道德,管理课堂秩序是他的职责之
一,当学生发生打骂事件时,他有责任教育批评学生,而不能推卸自己的责任,让学生去找班主任(1分);二是王老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不应该赶学生出教室(1分)在师生关系上,违反了民主平等性的原则(1分)三是王老师没有运用合理的方法来教育学生,仅仅是简单粗暴地训斥学生(1分)。从学生地位而言,在课堂上互相打骂的两个同学的错误有两点:一是没有遵守课堂纪律,在课堂上相互打骂,这种行为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秩序,违反了学校的纪律(1分);二是缺乏尊重老师的爱心(1分)。(2)作为一个班主任,应该运用多种策略,关心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例如渗透性策略、随和性策略,在学生发生打骂事件时,应及时进行调查、关心爱护和批评教育多种方法来教育管理学生(2分);其二,班主任要加强同各门学科的科任教师的沟通与协调,当科任教师跟学生发生矛盾时,要慎重处理,切忌在一方说另一方的坏话,避免师生之间矛盾的激化(2分)
案例9 :班班主任老师认为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就是能努力刻苦学习的好学生;而学习成绩差的就是不努力不刻苦学习的学生。因此,他经常把考试成绩差,作业出错多的学生叫到办公室进行训斥,他希望通过对差生的严加管教,使全班的学习成绩拉齐。这位班主任老师的想法能否变成现实?
答:这一实例说明教师不仅要懂得教育理论,同时还要有教育实践中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这位班主任老师有良好的愿望并有较强的责任感,但是,他没有意识到学生学习成绩出现差距,甚至是较大的差距,其原因不完全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它是多因素影响的结果。
教育理论已告诉我们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既有社会因素,也有生物因素。虽然学校教育作为社会因素是具有主导作用的因素,但是切不可无视生物因素中起至关重要的遗传素质对人的发展的物质前提作用。因此,面对学习成绩参差不齐的学生,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有的学生成绩差是因为学习态度不端正;有的学生尽管付出很大代价,学习成绩就是上不去,这就很可能是由于遗传素质或先天的,遗传因素的原因造成的,强求这类学生也达不到和其他优等生的一样水平,这不仅是难以实现的目标,而且搞不好还会给这些学生造成心理负担甚至心理障碍。使这些学生本来经过适当的教育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的可能性受到不应有的干扰,甚至是负效应。因为这种认识和做法违背了教育科学,忽视了遗传素质对学生学习的影响,过于强调教育的单一作用。这就如同体育老师要求全班学生100米跑的速度都能达到全校冠军水平一样,有的学生再刻苦训练也是难以实现的,如果说有进步的话,也是在自己原有水平上的提高。由于每个学生的遗传素质、环境影响、家庭教育等因素的不同,其个别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作为教育工作者切不可有不分什么情况,强求一律的做法。
第二篇:医学心理学案例总汇
医学伦理学案例复习汇总2015
【实例1】
一位5岁女孩患肾炎继发肾功能衰竭住院三年,一直做肾透析,等候肾移植。经父母商讨,同意家人进行活体移植。经检查:其母因组织类型不符被排除,其弟年纪小也不适宜,其父中年、组织类型符合。医生与其父商量用为供者,但其父经一番思考决定不做供者,并恳请医生告诉他的家人他不适合作供者,因他怕家人指责他对子女没有感情,医生虽不大满意还是按照他的意图做了.讨论:医生“说谎”道德吗?其父的做法对吗?从伦理角度进行分析,并说明理由。[伦理分析] 1.医生“说谎”是保护其父的自主权,为了维护家庭关系的和谐,是可以理解的。但最好是让家庭内部商量,以遵守医生的诚实原则。
2.从伦理学的理论基础出发,有两种理论是并存的:一是义务论,另一个是目的论即效果论。由于理论起点不同,对此案例可得出不同结论:
A。从义务论出发,父亲对其子女有抚养的责任,当女儿生命处于危机之中,父亲为了保全自己,连亲骨肉也“视死不救”,在道德上是有缺陷的,为中国的传统道德所不容,会受到人们的谴责,也影响家庭的和睦,在个人良心上也是一件憾事.B,从目的论即效果论出发,女孩的生命质量已很低,即便移植成功生命质量也难以保障,以一方的器官丧失来挽救成活未卜的5岁孩子,从效用上未必有价值。况且,其父是中年人,还有扶养另一子女的责任,正是干事业的最佳年龄,从代价效应分析,他不做供体也是有理由的。【案例2】
某医院20年前收治一名两度烧伤,面积达98%的10个月女婴,医护人员积极抢救,患儿得救了,但造成了终身残废。面对此情况,患儿父母决定放弃抚养,交医院处理。当时,医护人员出于人道主义,将患儿收治、喂养,但至今仍在该院病房.于是,人们对当时该不该收留患儿引起争论。对此,你的态度如何?
【伦理分析】
1.面对严重烧伤患儿,医护人员积极抢救,始终如一地履行人道主义责任,完全是正确的。
2.有些人从生命质量、生命价值论观点提出值得不值得抢救这个问题,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价值不光从经济消耗上去看,还要从人道精神和科研意义上去看,而且这种价值是难以用经济去衡量的。
3.此案例涉及社会问题,医院可以同有关部门联系,取得社会上的支持。【案例3】
患尹李某,女,14岁。现测iQ在25一30之间,这是出生5个月时由于车祸导致大
脑受损造成的智力严重低下,只相当于1一2岁的水平,但外貌比较漂亮。因不能独立生活,被姥姥带去与其同住.李某、现已到青春期,每次月经期间疼痛难忍,而且无法应付这种情况以使自己保持清洁。姥姥想解除孩子月经期间的痛苦,也想保护她以后不会被强奸怀孕,于是来某医院寻求子宫切除术.试问:作为医生,你是否会为其提供帮助? 【伦理分析】
1.子宫切除手术是否实施对一个女性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李某无明显的手术指征,似乎不能满足手术的要求。尤其是患者还未成年,此类手术更需要慎重。
2.考虑到患者的智商水平很低,难以应付月经期间的不适,也不会保护自己,因此,家属的要求还是可以理解的。
3.本着为患者谋利益的原则,在此特殊案例中为患者提供子宫切除术,从道德上说还是可以的。【案例4】
患者周某,女,35岁,在某医院妇产科就诊,医生问病人,你怎么不舒服?病人回答:我没有什么不舒服,然后,患者看了看周围的病人,接着小声说:厂医务室在普查时说我可能得了性病,让我速到医院检查和治疗,医生又问,你怎么得上了性病?病人回答我也不知道,我素来是个规矩人!医生冷笑着说:不知道!好吧,上床检查检查看,围观的病人笑了,病人满脸通红地上床接受检查.请对医生的言行进行伦理分析。[伦理分析] 患者是否患本性病尚不清楚,而医生顺着厂医务室的可能诊断进行问诊,并且当着围观的病人采取讥笑和触动隐私的行为是不当的,即使是真正的性病患者也不能如此。医生诊治疾病,应当让其他病人回避,避免病人参与“会诊”。该案例有病人围观,而且病史涉及病人的隐私,因此医生没有尊重病人的隐私权。【案例5】
患者程XX,男,67岁,知识分子。因胸透发现左下肺阴影,进一步CT检查,CT结果为肺左下叶后段胸膜下结节,恶性可能性大,故医生疑肺癌收入住院。住院后,主管的胸科医生告知患者准备在B超引导下进行肿物穿刺以确定诊断和制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患者也告知医生自己无子女,仅与66岁老伴相依为命,如果确诊为肺癌千万不要告知老伴,免得她冠心病发作或精神崩溃,自己已有充分的思想准备,手术前可以履行签字手续。肿物穿刺结果为低分化腺癌,准备开胸手术。
请问:开胸手术之前医生应不应告知家属真相。[伦理分析] 患者在肿物穿刺之前已告知医生如果是肺癌对家属保密,加之患者本人已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因此医生应尊重患者的自主性。但是,开胸手术和术后都要求家属的密切配合,如果 2
医生欺骗家属不利于配合治疗。因此,医生应劝说患者选取最佳方式和时机亲自告知老伴真相,以利于医生与家属的协调,并避免不必要的纠纷。【案例6】
一对农村夫妇抱着白喉病患儿来院求治,患儿因呼吸困难,医生决定马上做气管切开,但患儿父母坚决不同意。这时患儿呼吸困难,面部紫绀,生命垂危。医生反复解释劝导,患儿父母拒绝手术签字,不同意气管切开。急诊医生看到患儿病情危急,毅然将患儿抱到手术室,患儿父母不顾一切追到手术室。在这关键时刻,急诊医生以特有的权威劝服了患儿父母,并实施手术。患儿得救,患儿父母给医生下跪致谢。
请对此案例进行伦理分析。
「伦理分析」
此案例涉及如何对待监护人选择权问题。一般情况下,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要尊重病人(或监护人)的权利,并让其自觉履行承诺手续。这不仅是伦理要求,也是法律要求。通常医生的愿望与病人(或监护人)选择是一致的,但本案例中监护人的选择给医生带来棘手的伦理难题。对此,医生的态度可能有四种:
1.以监护人的态度为转移,一切听从监护人的意见,免得引来麻烦;
2.向监护人做必要的解释,摆明利害关系,最后听其自然;
3.医生从患儿生命利益出发,果断地替监护人作主,尽职尽责;
4.医生对患儿生命负责,既尊重监护人选择权,又敢于在关键时刻以患儿利益为重而采取行动。
以上四种态度各有其理由,然而从医德原则出发,第四种态度体现医德基本原则“救死扶伤、防病治病,实行社会主义的医学人道主义;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的精神,又体现了有利、不伤害、尊重等具体原则,属于最佳选择。【案例7】
患者孙某,男,35岁,单身。近日因大便性状有改变,怀疑自己患胃肠疾患而带着沉重的心情到某医院检查。经直肠镜及组织切片检查,确诊为直肠癌。医生见其精神状态不好,唯恐刺激本人,只对其亲属讲述了病情并决定收入住院作直肠癌根治术。术后,医生将手术情况告知患者,患者十分恼火,要求追究医生的责任,对此,请做伦理分析.[伦理分析]
此案例涉及知情同意与保护性医疗之间的矛盾冲突,二者都有其正确性的一面,如果强调知情同意而告知患者真情,会刺激患者不利于治疗;如果强调保护性医疗而不及时告知患者,又违背了知情同意的原则.该案例中,医生全面了解患者的情况特别是精神,心理状态作出保护性医疗的抉择,并且将病情告知了家属,因此,不负道德责任.[案例8] 一位三年级医学生到某教学医院实习,带实习生的老师告诉他在病人面前一律自称大 3
夫.某天查房之后,一位病人对这位实习生说:|今天我真幸运没有遇到实习生来实习,我决不允许一个实习生来给我检查治疗.试问:当带实习生的老师派这位实习生为这个病人做检查时,这位学生是否应告诉他自己是实习生? [伦理分析] 1.教学是教学医院的重要任务之一,在教学医院住院的病人有接受实习生实习的义务。
2.实习生应该坚持边服务边学习,在服务中学习和提高,虽然实习给病人带来一些麻烦和痛苦,但病人也从实习中得到益处。
3.当病人未询问实习生身份时,可以不告诉病人,但一旦问起应如实告诉,或在检查之后告诉。只要和病人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关系,一般病人会接受实习生,即使有个别病人拒绝实习生检查,可以耐心解释,但是最终要尊重病人的自主性。【案例9】
一位年轻的未婚妇女因子宫出血过多而住院,她主诉子宫出血与她的月经有关,而且去年发生过几次。一位正在妇科实习的医学生和她关系融洽,在一次聊天时谈及病情,病人说:“你能为我绝对保密吗?”在医学生保证为她保密的前提下她说怀孕了,自己服了流产药物后造成出血不止。此时,医学生面临以下选择:
(1)遵守自己的承诺,为病人保密并且不告诉任何人;
(2)向她保证为其守密,然后告诉指导医生全部实情,但要求指导医生不要让病人知道是谁告诉的;
(3)不能为她保密,给她解释如果医生不了解病人真情,就不能适当治疗,这样会发生危险。
请问:你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理由是什么? [伦理分析] 1.医学生面临上述选择,任何选择都有它的理由。保守病人的秘密,尤其保护病人的隐秘是医务人员的义务,也是一种职业道德。然而,当保守病人秘密的原则和病人治疗的需要之间存在冲突时,如果医学生纠缠所谓的绝对保密,置病人治疗的需要于不顾,那么保守秘密就失去了它的意义所在。保守秘密的目的:一方面尊重病人的权利,另一重要方面在于有利于治疗。
2.考虑到医学生在医院中的角色和病人治疗的需要,必须让主管医生知道病人的真情,以便于治疗,最好是尽力劝说病人自己告诉主管医生,因此第三种选择是最佳的。【实例10】
患者李某,男,84岁。因肺部感染住某医院内科,既往有糖尿病需用胰岛素治疗,并有多发性下肢溃疡及陈旧性左股骨颈骨折。住院3周后肺部感染已控制,通知病人出院,但家属提出因患者行动不便且家离医院较远,隔天来院换药十分困难,故提出转住外科治疗下肢溃疡。经请外科会诊后认为患者糖尿病较重,下肢溃疡治疗困难,加之左股骨颈陈旧骨折活动不便,对其溃疡愈合也不利,特别是左足跟部溃疡较深较大,应请烧伤科治疗。烧伤 4
科会诊后也认为患者年龄大,有较重的糖尿病,左足跟部溃疡植皮也难以成活,仍建议由外科换药治疗。因此,病人只能仍留在内科,达4个月之久,最终因下肢溃疡感染后败血症死亡。请问:此案例存在什么问题,并进行伦理分析。
[伦理分析] 此病例为高龄多科患者,内科治疗肺部感染后,外科或烧伤科本应接受转科积极采取治疗措施,但却因治疗有困难而不愿接受,最终在内科因下肢溃疡反复不愈、败血症死亡。本案例中有关科的医务人员没有一切从病人的利益出发,而是强调病人的特殊性,互相推倭,这不符合医际关系中相互协作的医德规范,也违反了有利的医德原则。【案例11】
患者蔡某,男,48岁,农民。在北京某大医院确诊为肝癌,癌肿已拳头大、经会诊已排除手术治疗的可能性。于是,住院后进行其他疗法,但疗效不佳,故家属要求出院返回当地县医院治疗。县医院外科医生认为诊断无疑,准备以“死马当活马医”,经家属同意而进行手术治疗。术中发现腹腔广泛转移,虽勉强将癌肿大块切除,但术后第二天病人便死亡。
请对县医院医生的行为进行伦理分析:
「伦理分析」
根据手术治疗的道德要求,在手术前医务人员必须作出手术对病人的疾病治疗在当时的条件下是最理想的判断。凡是其他疗法优于手术治疗或可做可不做的手术、凡手术可能加速病人病情恶化或加速病人死亡的、凡尽管需要手术而不具备手术条件的等等,都不应当实施手术治疗。否则,都是违背病人利益和医德要求的,该案例中,病人虽然对某些非手术治疗不敏感,但也不能证明手术治疗就是最好的,况且北京某大医院已排除了手术治疗的可能性。县医院外科医生以,死马当活马医.的侥幸心理、虽经家属同意而进行外科手术,结果加速了病人死亡,这是不符合手术治疗道德要求的,而且也不排除医生潜在的不良动机.【案例12】
一对恋人到某医院进行婚前检查,医生在检查女方下腹时见有花纹,怀疑是“妊娠纹”。于是,医生问:“你生过孩子吗?”女方惊愕地回答:“没有!”医生又问:“那你腹部怎么会有妊娠纹?女方解释说:“我以前较胖,现在瘦了会不会出现这种情况?请你进一步检查。”该医生又请另一医生检查,另一医生检查后说:“好象是妊娠纹。”但是,医生却在体检表上签上“正常”。
女方的男友在屏风后面听到了医生的问话,就对女友产生了怀疑。他俩原计划婚前检查后就去登记结婚,男方却借口忘带户口簿而回家。后来,男方通过介绍人解除了婚约。为此,女方痛不欲生,并到医院要求领导就“妊娠纹”进一步检查,于是该院请上级医院重新检查,结果是外阴未婚型.因而,女方又向法院起诉该医院医生.请问:女方为什么起诉该医院医生?你认为该医院医生有责任吗?
【伦理分析】
因为该医院医生的语言不当伤害了女方的男友,使之解除婚约,进一步也伤害了女方,5
这是女方上诉的原因。
该医院医生虽然在体检表上签上“正常”,但是缺乏足够根据的怀疑,并且让其女方男友听见,这就侵犯了女方的名誉权,因此是有责任的。【案例13】
某医院住有两位患者需要进行肝脏移植:一位是张某,男,45岁,因多年饮酒导致严重肝硬化;另一位是李某,男,25岁,待业青年,在一次购物中因抓歹徒而使肝脏破裂,生命危在旦夕。现有一肝脏可供移植,两位患者组织配型都符合,但当时张某能交出手术费而李某不能。一些医生认为医院不是慈善机构,只有付费才能得到医疗服务;另一些医生认为不给李某移植在感情上不能接受,也不公平,因为李某是为社会而负伤的。
试问:你认为肝脏应移植给谁?
[伦理分析]
1.从对肝脏移植需要的迫切性上看,李某更需要,因为:这属于抢救范围。而对张某来说这不是致命的,可以再等待肝脏的来源。2.从现实性上看,经济效益是各个医院都重视的问题,要得到医疗服务就得付费,这也是患者的义务。因此,似乎应该给张某进行移植。3.从伦理上分析,李某年轻,负伤是由于见义勇为所至,这是一种高尚的行为,社会对他应该给予回报,医院也应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即使这家医院在经济上不能完全免除李某的医药费,社会各界也应伸出援助之手,帮助李某得到对其生命迫切需要的肝脏。张某若能主动加入这一行列,那么本案例将无矛盾可言了。【案例14】
产妇燕某,26岁,第一胎足月顺产一女婴,体重2960g,兔唇,经医生体检还有先天性肛门闭锁。于是,医生向家属交代新生儿的病情,并说明兔唇不必急于矫治,而先天性肛门闭锁需要马上手术,其手术比较简单。家属与产妇商量后,认为新生儿有先天性缺陷,又是女婴,将来长大不美观,况且产妇年轻而今后仍有生育的机会,故决定将新生儿舍弃,让医院进行处理。医生不同意家属的意见,动员家属尽快同意进行肛门手术,但是家属却不签字,而且声言如果手术医生将承担一切后果。
此时,医务人员应如何决策。
[伦理分析]
我国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因此人们普遍希望优生,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目前新生儿的先天性缺陷还难以完全避免,因此提出了一个先天缺陷新生儿能否舍弃的伦理问题。该案例中新生儿并非严重的先天性缺陷,是可以矫治的,而且矫治后对孩子的未来智能和体能没有影响,容貌也可以矫治得比较理想,因此医生不同意家属的意见是正当和合理的。此时,医生出自对新生儿生命权利的尊重,既不能见死不救,也不能让家属接回家听凭家属处理,而应取得有关领导部门的支持,即使家属最后仍不履行签字手续,也要马上进行肛门手术,同时把家属的行为上告法院.6
第三篇:最新医学心理学
一、序论
1.医学心理学:是心理学和医学相结合的一门学科,将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应用于医学实践,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预防,诊断和治疗作用的一门学科。其研究对象是“人”。
2.医学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①研究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心理因素的作用规律;②研究心理因素特别是情绪对各器官生理,生化功能的影响;③研究人的个性心理特征在疾病发生,发展,转归,康复中的租用;④研究如何通过人的高级心理机能和认知思维来控制或调动自身生理机能,以达到治病,防病和养生保健的目的。
3.几个关键人物及作用
①1852年,德国洛采为医学心理学奠定了基础;②1879年,德国冯特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③1896年,美国韦特卖创立了第一个心理诊所,美国心理学之父
4.医学模式:是指一定历时时期内医学的基本观点,概念框架,思维模式和发展规范的总和。
分类:①神灵主义模式,②自然哲学医学模式,③生物医学模式,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系统沦为框架,心身一元论为基本思想。
5.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①观察法,自然观察法和控制观察法,②实验法,③调查法,④个案法,⑤测验法
二、心理学基础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现象:也叫心理活动,它指的是人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反映。
心理现象分为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
2.心理的实质:所谓想“人的心理实质”,就是从理论上弄清楚什么事心理,心理与物质是怎样的关系,心理如何发生以及人的心理有哪些主要特点等问题。其主要内容:心理是物质世界中的一种反映形式,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3.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认识过程
①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称作感受性。分为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前者刚刚能感受到最小刺激的能力,后者刚刚能察觉出最小差异量的能力。
感受性是感觉阈来衡量,二者呈反比关系。
感受阈限:是指引起某种感觉刺激的持续了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感受性的变化:各种感觉器官的感受性并非一成不变,常因内外部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包括感觉的适应和感觉的对比。
②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的特性: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恒常性
③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本身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伴随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的一种状态。
注意种类: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注意的特征: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④记忆:
根据信息在头脑中保持的时间的长短可将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根据记忆内容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运动记忆,情感记忆。
记忆的基本过程是:识记过程,保持过程,再认过程,再现过程。
⑤思维:是对客观现实概括间接反映。
根据性表现:反映的是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属性;反映的不是事物的外部联系,而是事物的内部的规律性联系。
⑥想象:是在外界刺激的影响下,在人脑中对过去形式的若干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就是表象的加工。
根据想象有无预定目的,可把想象分为无意想象(如触景生情,浮想联翩)和有意想象(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
情感过程:
①情绪与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与愿望而产生态度的体验。
②情绪种类:心境,激情,应激③情感种类:道德感,理智感,美感④情绪与情感的区别联系
情绪属低级层次是和机体的生理需要能否获得满足向练习的体验,为任何动物共有,有明显的情境性,激动性,临时性。
情感属高级曾经,是和机体社会需要能否获得满足相联系的体验,为人类所特有,有明显的稳定性,深刻性,持久性。
意志过程:
人在实践活动中自觉的确定目的,根据目的调节自己的行为,客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叫做意志。
意志的特征:明确的目的,克服困难,意识对行为的调节
4.个性: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是指一个人带有倾向性,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个性的形式和发展的因素:①生物因素,个性形式的自然基础;②环境因素,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决定因素;③实践活动;④自我教育。
个性的一般特征:个性的复杂性;个性的独特性;个性的稳定性
个性的心理结构:个性倾向性(人的需要,动机,兴趣,信念和世界观);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和性格)
个性倾向性:一般认为个性倾向性由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组成①需要:是有机体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生活条件的需求在人脑中的反映,它通畅以意向,愿望和动机的形式表现出来,需要同人的活动紧密相连,是人活动的基本动力。
需要的种类:
按需要对象性质分类:物质需要,精神需要;
按需要的起源分类:生理需要,社会需要
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而需要是分层次的,这个层次依次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代表个性发展的最高水平)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局限性:
首先,他的理论依据观察和推理较多,当然反映了一定的客观事实,但缺乏客观的测量指标。
其次,他离开了社会历史条件,离开了社会制度和借机地位抽象的谈人生,这是行不通的,他的理论只单纯强调个人发展,没有强调为实现人类理想,为劳苦大众献身的需要,这是不可取的。
②动机:是直接推动一个人进行活动的内部动因和动力
动机形式要具有两个条件,及需要和外界的刺激或诱因。
动机具有三种功能:一是引起和发动个体的活动,二是指引活动向某一目标进行,三是维持,增加或制止,减弱活动的力量。
动机的种类:分为有意识动机与无意识动机。
③兴趣:是力求认识某种事物,与肯定情绪状态相联系的积极的意识倾向。
兴趣按倾向性分为:直接兴趣(对活动本身产生)和间接兴趣(对活动结果产生)
④理想:是对未来有可能实现的目标的向往和追求。
⑤信念:是坚信某观点的正确性,并按照自己的观点,原则去行动的动机表现形式。
⑥世界观:是一个人对整个时间的总的看法和态度,其中包括对人生的看法—人生观,世界观是个性心理的核心,也是人行为举止的最高调节器。
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①能力:人类成功完成某项活动必须具备的某项心理特征。
分类:一般能力(智力),特殊能力。
能力差异性的表现:能力的类型差异,能力发展的水平差异,能力表现的早晚差异
制约能力发展的主要条件包括:素质,环境,教育及实践活动。
②气质:是不依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性。
气质的特征:①气质是心理活动的动力的特性,②气质的天赋性,③气质具有独特性和稳定性。
气质的类型: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气质的生理机制理论: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
神经系统具有强度,平衡性和灵活性三种基本特征。
③性格:是一个人在对现实生活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的个性心理特征。
性格具有态度,意志,情绪,理智特征
性格的类型:按活动倾向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按照一个人独立性的程度分为顺从型和独立性。
影响性格形式的因素:性格形成的生物学条件;家庭因素;学校教育的作用;社会文化因素;性格形成过程中的主观因素。
三、医学心理学的基本理论
①行为学习理论:一般指刺激—反应理论,是心理学关于行为的性质和行为改变过程的理论,主要包括: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学说,华生的刺激反应理论,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论和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等。
行为:一般指个体在主观因素影响下产生的外部活动,如表情,动作和语言等。
学习:是指经验和行为的获得,发展和变化过程。
②精神分析理论包括:潜意识理论,人格结构学说,性心理学说,释梦理论。
③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
患者中心论(自己叙述问题和自己解决问题)是人本主义关于心理治疗的学说,由罗杰斯首创。他反对医生对患者作出频繁的指示,拟定医疗方案的传统做法,而强调来访者的经验和主观世界,采用“非指示疗法”,后来发展为“患者中心疗法”。
④认知心理学理论
艾理斯的观点:是把认知心理学运用于临床的创始人之一。他认为神经症症状不是由于情绪困扰,而是不正确的信念造成的,有些人根据想象而不是根据事实行事。
贝克的观点:他提出情绪障碍认知理论认为,人的情绪障碍不一定都是由神秘的,不可抗拒的力量所产生,相反,它是可以从平常的事件中产生。
⑤心理生理学理论
坎农:丘脑假说;塞里:应激适应假说;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学说;沃尔夫,思格尔
⑥几种条件反射类型
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实验:
食物刺激—唾液分泌
cvcs
非条件反射
食物刺激(非条件刺激);给予(中性刺激)—唾液分泌—强化
给予(CS)—唾液分泌(CR)条件反射
意义:强调了环境刺激与人行为之间的关系
特点:强化(环境刺激对行为的促进作用);泛化;消退。
操作条件反射:积极;消极;消退;惩罚。
内脏操作条件反射
四、变态心理学
①变态心理学:又称病理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异常心理过程和异常个性心理特征的科学
正常心理和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内省经验标准,统计学标准,医学标准,社会适应标准。
五、心理应激
①全身适应综合症(GAS)的全过程分为警觉,抵抗,衰竭三个阶段
②应激:是机体与环境直接缺乏适应,是机体对各种各样的刺激,包括环境的,心理的,生物的刺激所呈现的一种非特异性反应。
应激原:凡是向有机体提供适应要求,并引起应激反应的客观变化都是应激原,也可称为刺激原或刺激。
心理应激:是指以心理社会因素造成的精神紧张刺激为应激原,作用于人体后引起的非特异性适应性反应,这种反应不仅是生理的,也是心理的应激反应的形式分为生理应激反应和心理应激反应。前者包括神经内分泌方面的变化,生理方面的变化和免疫方面的变化;后者包括情绪反应(焦虑,悲伤,抑郁,愤怒,恐怖),行为反应(战斗和逃避,退化与依赖,敌对与攻击,物质与滥用),认知上的反应(主要指不良认知活动,言语混乱,感知混乱,不现实的想象等)。
③心理防御机制:又称为心理防卫反应,是指人们为了应付心理压力或挫折,适应环境而使用的一种策略。
心理防御机制的常见形式:否认,转移,退化,合理化,压抑,升华,幽默。
六、心身疾病:也称心理生理疾病,是指那些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演变,转归一级治疗预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有病理改变的一类躯体疾病。
心身疾病的理论基础:心里动力学理论,心理生理学理论
心身疾病的诊断程序:躯体诊断,心理诊断。
完整心身疾病的诊断:①病人人格(性格的类型或特点);②病人当前的心理状态;③致病的心理社会因素;④躯体疾病的诊断。
心身疾病的防治原则:①用药物治疗躯体疾病;②改变环境;③精神药物的治疗;④心理治疗
常见的心身疾病:消化性溃疡;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原发性高血压;支气管哮喘;癌症。
致病因素:社会,文化,心理,躯体因素。
七、临床心理测验
心理测验:是指在标准情境下,对个人的行为样本进行客观分析和描述的一类方法,心理测验实施的条件:①效度:指一个测验能够量出索要测量的事物的真实程度,反映测量工具的准确性或真实性。②信度:指一个测量在对同一对象进行几次测量中所得结果的一致程度,即测量工具的可靠性与稳定性。③常模:为了对个别测量结果进行正确评定,必须与规范的标准比较后才能作出判断,这种标准称为常模。④标准化:测量一致性。⑤鉴别力:区分段。
八、论述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疗法的理论基础和治疗方法
①潜意识理论是精神分析理论的基石,他把人的心理分为意识和潜意识两个部分,意识指人能自觉的到的东西,是与语言有关的那部分心理活动。潜意识
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人们对自己的一些行为的真正原因和动机不能意识到,二是指人们在情形的意识下面,还有一个潜在进行着的心理活动。前意识则介入两者之间属于潜意识,是靠近意识附近的心理活动。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活动中有一种保持意识生活不受干扰,不受潜意识侵犯的压抑作用,强迫那些潜意识的冲动留在原处,并一次又一次的顶回企图来闯的潜意识。
②人格结构学说:以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组成。
③性心理学说:把性作为潜意识的核心问题,他认为潜意识中被压抑的欲望,归结人的性欲冲动,人的性本能是一切本能中最基本的东西,是人行为的唯一重要动机。
④释梦理论:梦是对清醒时对被压抑到潜意识中的欲望的表达,弗洛伊德把梦境分为“显梦”和“隐义”。梦工作有四个基本过程:凝结,移置,象征,润饰
九、名词解释
思维: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
思维的特点:概括性:在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共同的特征和规律抽取出来,加以概括。间接性: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媒介和一定的知识经验对客观事物进行间接的认识。思维是对经验的改组。
思维的分类:直接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直觉思维和分析思维;辅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
情绪:一种由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相互作用而产生的包含体验,生理和表情的整合性心理过程。
情绪的几种状态:依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度,可以把情绪状态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心境:人比较平静而持久的情绪状态,缓和而微弱,持续时间较长。激情:一种有激动性和冲动型,力度较强,发作短促的情绪状态。冲动一过迅速弱化或消失的,通常由专门对象引起,指向性较为明显的情绪体验。应激:出乎意料的紧张与危险情境所引起的适应性反应。
情绪的认知理论:评定-兴奋学说;认知-评价论;三因素学说;美·沙赫特。把情绪的产生归之于三个因素的整合作用:刺激因素,生理因素和认知因素。这一理论的基本观点是:认知的参与以及认知对环境和生理唤醒的评价过程是情绪产生的机制。各种情绪状态的特征是交感神经系统以一定形式的普遍唤醒。人们通过环境的暗示和认知加工对这些状态进行一定的解释和分类。认知对刺激引起的一定的生理唤醒的引导与解释导致情绪的产生。
情绪与健康的关系:良好的情绪调节能促进身心健康:情绪调节可以减少表情行为,降低情感体验,从而减轻焦虑等负面情绪对人们的不良影响。不良的情绪调节不利于身心健康:长期压抑悲伤和哭泣容易引起呼吸系统疾病,抑制爱会引起支气管疾病和癌症,不表达情绪会加速癌症的恶化,对愤怒的压抑与心血管疾病及高血压的发病率有着密切联系。
意志:一个人自觉的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动机的功能:激活动能,具有发动行为的作用,能推动个体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由静止状态转向活动状态。指向功能,动机不仅能激发行为,而且能将行为指向一定的对象或目标。维持和调节功能,表现为行为的坚持性。
冲突的形式:接近—接近型冲突,一个人以同样强度追求同时并存的两个目的但又不能兼得时产生的内心冲突。回避—回避型冲突:一个人同时遇到两个威胁性的事件,但又必须接受其一才能避免另一个时产生的内心冲突。接近—回避型冲突:一个人对同一目的产生两种队里的动机,一方面好而趋之,另一方面恶而避之的矛盾内心冲突。多重接近—回避型冲突:一个人面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目的,每种目的都具有吸引和排斥作用,而不能简单地选择一种目标,回避另一种目标,必须进行多重的选择而引起的内心冲突。
意志品质优良与不良:优良:自觉,果断,坚韧,自制。不良:怯弱,优柔寡断,懒惰,冲动。
人格的特征:独特性:人与人没有完全一样的人格特点。功能性:稳定性:不易改变,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人格一定程度上会影响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会决定某些人的命运,因而是人生成败的根源之一。
人格的因素: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系统。
气质: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上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的分型:传统的气质类型的理论:胆汁质(热血),多血质(开朗),粘液质(安静),抑郁质(抑制);艾森克理论:气质的二维模型,四个组合,各包含八种特质;荣克理论:内外倾向。
性格的核心:态度,意志品质,气质。个性的核心是性格。
能力:一种心理特征,是顺利实现某种活动的心理条件,液体能力: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晶体能力:获得语言、数学等知识的能力,它取决于后天的学习,与社会文化有密切关系。
斯皮尔曼二因素说:提出能力由两种因素组成:G因素(一般能力或一般因素)—人的基本心理潜能,是决定一个人能力高地的主要原因。S因素(特殊能力或特殊因素)—保证人们完成某些特定的作业或活动所必须的。
元认知:对认知的认知,关于个人自己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和控制。
心理学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测验法,统计分析法。
心理学流派核心观点:
构造主义:(冯特,铁欣钠)心理学应以意识经验为研究对象,并主张运用实验内省方法对意识构造进行分析,从而找出意识的构成元素及其结核方式和规律。
机能主义:(詹姆士,杜威,安吉尔)主张心理学应以意识为研究对象,心理学应当研究意识的技能而非意识内容,并反对对意识进行繁琐的元素分析。
行为主义:(华生)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用试验方法。
格式塔学派(韦特海默,柯勒,考夫卡)强调经验和行为的主体性,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并由此主张心理学应从整体的动力结构观出发来研究心理现象。
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人类的一切个体的和社会的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或动机,特别是性欲的冲动。
条件反射: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后天的学习而产生的反射,是习得行为,由高级中枢在后天建立的暂时性联系来完成的。
信息加工系统:将人看作是一个信息加工的系统,认为认知就是信息加工,将操作符号转化为物理符号系统。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感受器(接受外界信息)—效应器(作出反应)—加工器—记忆(贮存和提取符号结构)—操作显示。
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受性变化规律与感受阈限的关系: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受阈限:E=1/R(E代表绝对感受性,R代表绝对感受阈限);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K=ΔI/I(I为原刺激量,ΔI为差别阈限,K为常数)
感觉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官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感受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知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知觉的产生过程:自上而下的加工:由外部刺激开始加工,依赖于直接作用与感官的刺激物的特征。自下而上的加工:由有关知识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依赖于感知的主体,不仅要加工由外部输入的信息,而且要加工在头脑中已经储存的信息。
知觉特性:选择性:人在知觉客观世界时,总是有选择的把少数事物当成知觉的对象,而把其他事物当成知觉的背景,以便更清晰地感知一定的事物与对象。整体性:在知觉过程中,人能够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把由多种属性构成的事物知觉为一个统一的整体。理解性:人在知觉过程中,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作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意义。恒常性: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转变时,知觉的映像在相当程度上都保持着它的稳定性。知觉定势:主体对一定活动的预先的特殊准备状态。
空间知觉:对物体的空间关系的认识。深度知觉:涉及
三维空间的知觉,不仅能够直接物体的高和宽,而且能够知觉物体的距离,深度,凹凸等。运动知觉:物体的运动特性直接作用于人脑,为任务所认识。
似动现象: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记忆:在头脑中累及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从信息加工的观点来看,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记忆的分类:内隐记忆:在个体无法意识的情况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的无意识的影响。外显记忆:在意识控制下,过去经验对当前作业产生有意识的影响。
艾宾浩斯遗忘规律:遗忘的过程是不均衡的,学习了之后立即开始,过程最初近战很快,以后逐渐缓慢,到了相当时间,几乎不再遗忘,可以说遗忘的规律是先快后慢,呈负加速性变化。
材料位置与遗忘的关系:近因效应:最后呈现的材料最易回忆,遗忘最少。首因效应:最先呈现的材料较易回忆,遗忘较少。中间部分的材料最后回忆起来,遗忘最多。
提高记忆效率的方法:复习—及时复习,复习多样化,合理的分配复习时间(分散复习)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儿童通过观察他们生活中重要的人物的行为而学得社会行为,这些观察以心理表象或其他符号表征的形式储存在大脑中,来帮助衙门模仿行为。交互决定观:个体、环境和行为是相互影响,彼此联系的。观察学习的过程: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复制过程,动机过程。
第四篇:医学心理学 作业题
2012年5月医学心理学 期末作业题
一、名词解释
1、临床心理学(clinical psychology):指根据心理学原理、知识和技术,解决人们心理问题的应用心理学科。
2、发展心理学(Developmental Psychology):是研究心理发生发展过程和规律的心理学分支性科学。发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描述心理发展现象,揭示心理发展规律。广义的心理发展是指包含心理的种系发展(包括动物心理学或称做比较心理学)、心理的种族发展(包括民族心理学、进化心理学等)和个体心理发展;狭义的心理发展仅指个体心理发展。个体心理发展的研究对象是人生全过程各个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特点,包含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等时期。
3、感觉和知觉(sensation & perception):前者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后者是指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应。
4、投射测验(projective test):广义是指那些把测评目的加以隐蔽的一切间接测评技术。狭义是指一种特殊的测评手段,即把一些无意义的、模糊的、不确定的图形、句子、故事、动画片等呈现给被测评者,问其看到、听到或想到了什么,以此作为反馈信息,在此基础上加以分析处理和解释。所谓投射测验是指采用某种方法绕过受访者的心理防御,在他们不防备的情况下探测其真实想法。在投射测验中,给受测者一系列的模糊刺激,要求对这些模糊刺激做出反应。如抽象模式,可以作多种解释的未完成图片,绘画。分别要求受测者叙述 模式,完成图片或讲述画中的内容。从受测者的解释会带有自己潜意识的思想,这种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了解被试内心想法。
5、应激(stress):指机体在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及社会心理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全身性非特异性适应反应,又称为应激反应。包括①应激源的存在;②人的一种主观反应;③伴有一定的生理反应,是指内、外环境中各种因素作用于机体时所产生的非特异性反应,表现为一类特殊的症状群。根据过程模型,心理应激被定义为:个体在应激源作用下,通过认知、应对、社会支持和个性特征等中间多因素的影响或中介,最终以心理生理反应表现出来的作用“过程”。根据系统模型,心理应激可以被定义为:个体的生活事件、认知评价、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人格特征和心身反应等生物-心理-社会多因素构成相互作用的动态平衡“系统”,当由于某种原因导致系统失衡,就是心理应激
6、广场恐怖症(agoraphobia):又名广场恐惧症,为焦虑症的一种。特指在公共场合或者开阔的地方停留的极端恐惧,因为要逃离这种地方是不可能的或者是会令人感到尴尬的。广场恐怖症原意是指患者怕到公共场所或到人多拥挤的地方。患者最怕去开会或去商场购物,也不敢到空旷的场所,如运动场、广场,即便是乘公共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也非常害怕、紧张。
7、心身疾病(psychosomatic diseases)又称心理生理疾病。广义的心身疾病就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功能性障碍。狭义的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如冠心病、原发性高血压、肠道易激综合征等。至于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功能性障碍,则被称为心身障碍(psychosomatic disorders),如神经性呕吐、偏头痛。
8、心理治疗(psychotherapy)也称精神治疗,由受过专业训练的治疗者,在一定的程序中通过与患者的不断交流,在构成密切关系的基础上,运用心理治疗的有关理论和技术,使其产生心理、行为甚至生理上的变化,促进人格的发展和成熟,消除和缓解其心身症状的心理干预过程。也就是说,它是以医学心理学理论为指导,以良好的医患关系为前提,由经过专
门训练的医生运用心理学的技术或手段,改善、矫正或消除病人的不正确认知活动、情绪障碍、异常行为和由此引起的各种躯体症状的一种治疗方法。
9、强迫性人格障碍(anankastic personality disorder)以过分谨小慎微、严格要求与完美主义及内心的不安全感为特征。同时这种病人心理总笼罩着一种不安全感而导致怀疑和缺乏表达温情的能力。
二、简答题
1、心理测验的分类。
答:①根据功能分为:智力测验、人格测验、精神心理学测验、评定量表;
②根据测验方法分为:问卷法、作业法、投射法;
③其他分类:根据一次测验的人数可以分为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根据沟通方式,可分为言语测验和非言语(或称操作)测验。
2、知觉的特性。
答:①知觉的相对性 ②知觉的整体性 ③知觉的理解性 ④知觉的恒常性
3、行为主义的基本观点。
答:①经典条件反射理论——俄国生理学家Pavlov IP
②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创立行为矫正技术——美国心理学家Skinner BF
③社会学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BanduraA4、ABC理论的基本观点。
答:Ellis的ABC理论:
①A指刺激性事件(activating events);
②B指个体信念系统(belief system),即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即信念; ③C指继事件之后,个体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的后果(consequence)。
三论述题
1、如何应用心理学知识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答:所谓良好的医患关系,关键是使患者对医务人员充分信任,它有利于医疗质量的提高。医务人员在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中应做些什么?首先,决定医患关系的主导方面还在医方。所以医务人员要在医患关系的调节中,主要应做到如下几方面:①医务人员应具备有良好的医德医风。它是对医务人员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的基本要求,也是卫生职业道德的核心内容,是全体医务人员共同追求的理念。②医务人员应该承担和履行自己的义务。医师对患者有治疗疾病和解除患者痛苦的义务,有解释说明的义务和为患者保密的义务。医师有维护社会整体利益,有普及和宣传医学科学知识,有发展医学科学和预防疾病发生和流行等社会义务。③医务人员在和患者交谈时,要善于运用语言艺术。医务人员应学会使用安慰性、解释性、鼓励性和规范性的语言。④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转变观念,要以新的医学模式来指导自己的行为,用真情、爱心、耐心、诚心去关爱患者。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途径:
①加强医务人员人文素质教育
⑴加强理论知识学习,提高人文素质。
⑵强化医德医风教育,树立服务理念。
⑶学习医患沟通技巧,培养沟通能力。
②协调外部因素,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⑴深入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促进医患关系的改善。
⑵媒体是医患沟通的桥梁。技术性医患关系有三种基本模式:①主动枣被动型:医师完全主动,病员完全被动;医师的权威性不受任何怀疑,病员不会提出任何异议。②引导枣合作型:医师和病员都具有主动性。
医师的意见受到尊重,但病员可有疑问和寻求解释。③共同参与型:医师与病员的主动性等同,共同参与医疗的决定与实施。医师此时的意见常常涉及病员的生活习惯、方式及人际关系调整,病员的配合和自行完成治疗显得尤为重要。
技术性医患关系在医疗过程中以病人的诊治利益为准则,对医疗效果起着重要的作用。积极的医师行为会营造积极的医患关系。处理医患关系的方式方法:医务人员要有患者至上,患者是亲人的意识和思想,服务才能到位,才能尽到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职责。作为一个为人们服务的医疗单位,病人才是医院的主体。应做到:①多看、多问、耐心听之。②多说、多笑、坦然对之。③做细、做准、严谨待之。总之,医患关系是一种信任和被信任、尊重和被尊重的社会伦理关系。改善医患关系,既要加强医德建设,改进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又要让全社会了解医学知识和医疗卫生工作的特点与性质,还要加强相关立法,依靠法律制度手段来维护医患双方的正当权益。只有在理解医生,关爱患者的基础上,通过医患双方、政府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医患关系不尽如人意的现状。
2、试用心理学知识来分析自己人格的形成受哪些因素影响。
答:人格(个性心理):
人格倾向性: 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
人格心理特征: 能力、气质、性格
自我意识: 自我认知、自我体检、自我控 制
人格的特征:独特性、稳定性、倾向性、完整性
人格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具有感觉,情感,意志等机能的主体。(如同电脑的软件。)它可以离开人的肉体,离开人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而独立存在在人类的精神文化维度里。
从心理学角度对人格所下的概念有以下五种:①罗列式概念。通常采用”人格是„的总和”的形式来描述人格,显然有助于确定人格的外延,但无法构建外延之间的关系,而且外延的边界有多大也难以说清楚。②整体性概念。强调人格是个人各方面属性所组成的整体,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罗列式概念的缺陷。③层次性概念。在整体性的基础上,层次性概念把人格的属性或特征按一定的层次结构排列起来,把人格特征具有内在的相互联系和统一性,而最高层次的属性或特征具有统合的作用。④适应性概念。此类概念深受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影响,把人格看作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不断适应环境的结果。⑤区别性概念。如果说前面四种概念都反映了人们在人格上的共同性的话,区别性概念更多地看到了人与人之间在人格上的差异性,更强调个体人格的独特性方面。
人格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的关系与作用。心理学家们认为,人格是在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逐渐形成并发展的。
(一)生物遗传因素
遗传对人格作用包括:①遗传是人格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②遗传因素对人格的作用程度随人格特质的不同而异。通常在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质上,遗传因素的作用较重要;而在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系密切的特质上,后天环境的作用可能更重要。③人格的发展是遗传与环境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人既具有生物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人在胚胎状态时,环境因素的影响就开始了,这种影响会在人的一生中持续下去。后天环境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小到家庭因素,大到社会文化因素。这些因素对人格的形成与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
(二)社会文化因素
每个人都处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会成员的人格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结构朝着相似性的方向发展,这种相似性具有维系社会稳定的功能,又使得每个人能稳固的“嵌入”在整个文化形态里。社会文化对人格具有塑造功能,还表现在不同文化的民族有其固有的民族性格。如“勤劳勇敢”的品质便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的人格特征。
(三)家庭环境因素
家庭的差异(包括家庭结构、经济条件、居住环境、家庭氛围等)和不同的教养方式,对人格发展和差异有不同的影响。正如研究发现,权威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在子女的教育中表现得过于支配,孩子的一切都由父母来控制。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容易形成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做事缺乏主动性,甚至会形成不诚实的人格特征。放纵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让孩子随心所欲,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有时出现失控的状态。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多表现为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惟我自尊、蛮横胡闹等。民主型教养方式的父母与孩子在家庭中处于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当中,父母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和积极正确地指导。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能使孩子形成一些积极的人格品质,如活泼、快乐、直爽、自立、彬彬有礼、善于交往、富于合作、思想活跃等。由此可见,家庭是“人类性格的工厂”,它塑造了人们不同的人格特质。
(四)早期童年经验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人生早期所发生的事情对人格的影响,历来为人格心理学家所重视。需要强调的是,人格发展尽管受到童年经验的影响,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儿童发展健康的人格,不幸的童年也会使儿童形成不良的人格,但二者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比如溺爱也可能使孩子形成不良的人格特点,逆境也可能磨炼出孩子坚强的性格。另外,早期经验不能单独对人格起作用,它与其它因素共同决定着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五)自然物理因素
如气温会提高某些人格特征的出现频率,如热天会使人烦躁不安等。但自然环境对人格不起决定性的作用。在不同物理环境中,人可以表现不同的行为特点。
(六)学校教育 学校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施加影响的教育场所,是成长过程中重要的环境影响因素。总之,要形成一个健全的人格,必须有各方面的积极性的影响。
第五篇:医学心理学名词解释
医学心理学:研究医学领域中心理现象的科学,具体讲,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技术和方法研究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与疾病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及规律,并将其运用于临床实践的科学。
医学模式:从整体上认识健康和疾病以及相互转化的哲学观点。心理: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的反应。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的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感受性提高降低)的现象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错觉:是在客观事物刺激作用下产生的对刺激的主观歪曲的知觉,是不正确的知觉
记忆: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遗忘:对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再认或回忆,或是错误地再认或回忆。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注意: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思维:是人脑借助于表象动作或语言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复杂的形式。
想象:是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并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需要:人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在头脑中的反映,人行为活动的内部原因,人的需要是人性的基本方面,是人心里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动机: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直接推动行为的动力,与具体的活动相联系,是激励个体发动和维持其行动并导向目标的心理活动
情绪:人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它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的态度的体验
意志:人自觉的确定活动的目的并根据其目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克服困难,力求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人格: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经常地心理特征的总和。一般也等同于个性,个性着重强调了人的独特性,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人格则强调的是人的整体性
能力: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那些心理特征,是影响活动效率和水平的直接因素。
气质:指人的高级精神活动类型特征在后天行为方式上的表现,是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性。(气质比性格、能力更具有稳定性)
性格: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对客观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
心理应激: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中被引发出来的具有较高激动水平或持续紧张的情绪状态。
挫折:当个体在朝向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障碍,行为受阻,动机受到压抑需要不能满足的应激状态 心理冲突:动机冲突,指存在于内部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矛盾着的动机状态。应对:应付,个体在应激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地进行心理上和行为上的调适。心身疾病:在长期的心理应激条件下,若躯体伴有器质性变化,如:冠心病,消化性溃疡
心理障碍:是指个体无法按社会规范或适宜的方式来适应日常生活要求,而表现出的心理异常或行为偏离。
幻觉:在没有相应的客观刺激时所出现的知觉体验一种病理性的客观体验,见于精神病患者
焦虑:一种内心紧张,预感到要发生不幸的负性情绪状态 抑郁:失去有价值的东西时的情感体验,与悲伤相似
人格障碍:指非适应性的根深蒂固的和持续不变的行为模式,从儿童或少年开始延续到成人生活的大部分时期,是在人格发展的内在不协调,在内在没有认知障碍智力障碍的情况下出现的情绪反应,动机和行为活动异常,对社会环境非适应性方面。神经症:一组没有器质性病变,由于病态的心理冲突而使之长期处于痛苦之中,从而妨碍了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心理障碍。
心理评估:依据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采用间接的手段对个体的心理品质及水平所作出的评定
心理测验:对行为样本的客观的标准化的测量,即测量一个行为样本的一种标准化程序
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师协助来访者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过专业训练的咨询者依据心理学理论和技术,通过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帮助其认识自己,克服心理困扰,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促进其成长的过程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师或咨询师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通过其言语和其他特殊手段来改变病人不正确的认知活动,情绪障碍和异常行为的一种治疗方法。行为治疗:行为主义理论上发展起来的,是以减轻或改善患者的症状或不良行为为目标的一类心理治疗技术的总称 条件反射:由无条件刺激与无关刺激经过一次或多次在时间上的叠合一致出现,而最终只有无关刺激便能引起动物或人得反应的现象。
生物反馈:一种运用仪器(通常电子仪器)通过视觉或听觉信号,揭示人体内部正常或异常活动的一种方法。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 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心理健康:个体及有效的心理活动,平稳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对当前和发展着的社会环境保持良好的适应功能
心理卫生:培养,维护,增进心理健康以及预防心理障碍和人身疾病的各种措施
社区心理卫生:指卫生及有关部门向社区居民提供预防咨询治疗康复和健康教育等一系列事的心理卫生保健服务。
医学心理学:研究医学领域中心理现象的科学,具体讲,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技术和方法研究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与疾病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及规律,并将其运用于临床实践的科学。
医学模式:从整体上认识健康和疾病以及相互转化的哲学观点。心理:心理是人脑的机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的能动的反应。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的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感受性提高降低)的现象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错觉:是在客观事物刺激作用下产生的对刺激的主观歪曲的知觉,是不正确的知觉
记忆: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
遗忘:对识记过的事物不能再认或回忆,或是错误地再认或回忆。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注意: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思维:是人脑借助于表象动作或语言实现的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是认识的高级复杂的形式。
想象:是人们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并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需要:人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在头脑中的反映,人行为活动的内部原因,人的需要是人性的基本方面,是人心里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动机: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直接推动行为的动力,与具体的活动相联系,是激励个体发动和维持其行动并导向目标的心理活动
情绪:人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它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的态度的体验
意志:人自觉的确定活动的目的并根据其目的调节和支配行动,克服困难,力求实现目的的心理过程
人格:指一个人的整个精神面貌,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稳定的经常地心理特征的总和。一般也等同于个性,个性着重强调了人的独特性,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性。人格则强调的是人的整体性
能力: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那些心理特征,是影响活动效率和水平的直接因素。
气质:指人的高级精神活动类型特征在后天行为方式上的表现,是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性。(气质比性格、能力更具有稳定性)
性格: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对客观现实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了的行为方式
心理应激:个体在特定的情境中被引发出来的具有较高激动水平或持续紧张的情绪状态。
挫折:当个体在朝向目标的过程中遇到障碍,行为受阻,动机受到压抑需要不能满足的应激状态 心理冲突:动机冲突,指存在于内部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矛盾着的动机状态。应对:应付,个体在应激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地进行心理上和行为上的调适。心身疾病:在长期的心理应激条件下,若躯体伴有器质性变化,如:冠心病,消化性溃疡
心理障碍:是指个体无法按社会规范或适宜的方式来适应日常生活要求,而表现出的心理异常或行为偏离。
幻觉:在没有相应的客观刺激时所出现的知觉体验一种病理性的客观体验,见于精神病患者
焦虑:一种内心紧张,预感到要发生不幸的负性情绪状态 抑郁:失去有价值的东西时的情感体验,与悲伤相似
人格障碍:指非适应性的根深蒂固的和持续不变的行为模式,从儿童或少年开始延续到成人生活的大部分时期,是在人格发展的内在不协调,在内在没有认知障碍智力障碍的情况下出现的情绪反应,动机和行为活动异常,对社会环境非适应性方面。神经症:一组没有器质性病变,由于病态的心理冲突而使之长期处于痛苦之中,从而妨碍了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心理障碍。
心理评估:依据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采用间接的手段对个体的心理品质及水平所作出的评定
心理测验:对行为样本的客观的标准化的测量,即测量一个行为样本的一种标准化程序
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师协助来访者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过专业训练的咨询者依据心理学理论和技术,通过与来访者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帮助其认识自己,克服心理困扰,充分发挥个人的潜能,促进其成长的过程
心理治疗:心理治疗师或咨询师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通过其言语和其他特殊手段来改变病人不正确的认知活动,情绪障碍和异常行为的一种治疗方法。行为治疗:行为主义理论上发展起来的,是以减轻或改善患者的症状或不良行为为目标的一类心理治疗技术的总称 条件反射:由无条件刺激与无关刺激经过一次或多次在时间上的叠合一致出现,而最终只有无关刺激便能引起动物或人得反应的现象。
生物反馈:一种运用仪器(通常电子仪器)通过视觉或听觉信号,揭示人体内部正常或异常活动的一种方法。
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 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心理健康:个体及有效的心理活动,平稳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对当前和发展着的社会环境保持良好的适应功能
心理卫生:培养,维护,增进心理健康以及预防心理障碍和人身疾病的各种措施
社区心理卫生:指卫生及有关部门向社区居民提供预防咨询治疗康复和健康教育等一系列事的心理卫生保健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