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格兰的蓝铃花 教学设计
苏格兰的蓝铃花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用充满深情地声音演唱歌曲《苏格兰的蓝铃花》,感受歌曲所表达的对朋友情谊的留恋和期待。
2、了解歌曲弱拍弱位起的节奏特点和重复手法的运用。
3、通过欣赏英国民歌《友谊地久天长》,演唱歌曲《同一首歌》,引导学生通过歌声感受友谊的美好,陶冶学生情操。教学重点:
能够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苏格兰的蓝铃花》,教育学生珍爱友谊。教学难点:
唱好歌曲中的倚音和附点节奏,理解歌曲弱拍弱位起和重复手法的运用。教学过程:
课前音乐铺垫——《绿袖子》
一、导入阶段
1、观看图片:蓝铃花
介绍:蓝铃花又叫“蓝色铃铛”,颜色蓝中带紫,有淡香,外表像一个个铃铛,花期在春末夏初。
2、欣赏歌曲
师:今天,我们的音乐之旅就从美丽的蓝铃花开始,请大家一起来欣赏。(播放mtv《苏格兰的蓝铃花》)
二、学习歌曲
1、理解歌曲
师:这首歌曲把我们带到了英国的苏格兰,原来这里也有蓝铃花的足迹。是的,蓝铃花分布非常广泛,欧洲、美国、俄罗斯乃至亚洲几乎都可以找到它。那你们知道它的原产地在哪里吗?
(意大利)那么这首歌从名字来看好像是歌唱蓝铃花的,而实际又蕴含着哪些更丰富的内容呢?请同学们把书翻到15页,细细品味一下吧。(播放cd)
师:请大家相互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播放伴奏音乐一遍,师生交流互动)
生:这首歌表达了对朋友情谊的留恋,朋友间深厚的友情。
2、用“啦”演唱旋律,调整歌唱得状态。A教师弹琴范唱 师:那么这首歌不仅歌词写得真挚感人,旋律也是耐人寻味,下面我们练习用”la”演唱歌曲的旋律。唱“la”的时候要把口腔充分打开,面带笑容,轻声演唱,现在我为大家演唱一遍。
B学生唱2、4乐句,老师唱1、3乐句。C学生完整演唱。
3、练习重点乐句
A板书第一乐句,提示弱拍弱位起,声音的发力点在do’上;练习倚音的唱法;强调划拍视唱。
B板书第二乐句,提示#4。
C找一找第一乐句歌曲中出现过几次?这首歌运用了什么创作手法?(重复手法)其中还有一句是不完全重复或者叫相似乐句,谁能找到?请同学到黑板上在第一乐句上作改动,改为第四乐句。
重点练习第四乐句中的倚音和附点节奏。D划拍完整演唱曲谱。
4、学唱歌词。
A轻声演唱,关注准确性。
B欣赏MTV,想像自己是高原的年轻人,你认为歌中最能打动你的是哪一句? 练习重点乐句:第4乐句
C再作情景想像,想象你有一位曾经朝夕相处的好朋友,请你怀着对友人的怀念和祝福演唱这首歌吧。
5、感悟友谊
师:这首歌表达了朋友间深厚的友情,下面我想请同学们来交流你是怎样看待友谊的,可不可以用一两句话来概括友谊是什么?(友谊是相互信任、相互扶持,是点亮美好人生的一盏灯)生谈对友谊的理解。
三、听赏英国歌曲《友谊地久天长》
师:下面我想以一首歌曲来寄托我们大家对友谊的热爱和赞美,同样是一首英国歌曲,它的名字叫做《友谊地久天长》,大家将看到的是一个特殊的演唱组合,融入了现代的和古典的元素,一起来欣赏吧。
四、结束
师:伴随着这优美的歌声,我们的音乐课即将结束了,希望你们能彼此珍惜这六年的同窗情,也祝愿我们大家的友谊地久天长。
第二篇:《蓝花》读后感
《蓝花》读后感
《蓝花》是借一个十岁左右的女孩秋秋的好奇好问,以及奶奶的回忆,描述了银娇奶奶的悲苦一生。
“一个秋日的黄昏,村前的土路上,蹒跚着走来一位陌生的老婆婆。”故事发生在秋天,或许也在暗示着结局吧!老婆婆叫银娇,父母早逝,她在十三岁时就一个人生活,苦兮兮的长到十六岁,又因为哭得好,所以谁家有丧事,必定会请她去帮哭。后来,她与一名教师相爱了。为了让丈夫过上好日子,她便努力攒钱买房子,还生下了一个女儿,但是,最后她丈夫却抛弃了她。女儿小巧也不幸夭折。在三十年后的这个秋日黄昏中,她终于回到故乡了,幸运的遇上了一个叫秋秋的女孩,在最后一次帮哭之后,她在一个雨天离开了人世。
“没有人知道为什么银娇哭的那么好,她心里有苦,是个苦人!”在这个清新纯美的故事里,我读到了怜悯与哀愁的气息,银娇奶奶始终是死了,带着所有的怨恨,悄悄的走了。但是,冷漠的人们却没有为银娇奶奶的死流下一滴眼泪,感到难过的只有秋秋一个人,她用墓前的那一束蓝花来为银娇奶奶祝福,希望她在另一个世界能够幸福!
“田野很静,静静的田野上,轻轻的回响起一个小女孩幽远而纯净的声音。”文章在这种寂静中结尾了,我的泪水也悄然落下。秋秋对银娇奶奶纯洁的爱深深的打动我的心,哭了别人一辈子,轮到自己走时却无人掉泪的银娇奶奶,若是看见坟头的蓝花,想必心中一定是欣慰的!
在秋秋的哭声中,我不禁想:下一个银娇的命运会如何?
我相信: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朵纯洁的蓝花,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关爱身边的每一个人,那么银娇奶奶的悲剧就不会重演,纯洁的爱也将在人间散发芬芳!
第三篇:《雨霖铃》教学设计
《雨霖铃》教学设计
赣州三中 刘丽霞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初步掌握品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2.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 3.深刻体会《雨霖铃》的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在朗读中品味这首词的意境;2.引导学生体味这首词情景交融、虚实相济的艺术特色.三、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四、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朗读flash ;MTV欣赏邓丽君演唱的《雨霖铃》。课时安排: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江淹《别赋》中说“黯然销毁者,唯别而已矣”,屈原在《九歌》中也说:“悲莫悲兮生别离”。离别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话题。王勃的离别凝结于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宽慰中,王摩诘的离别漫散于“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孤苦里,那么,柳永这个多情词人的离别又是怎样的呢?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雨霖铃》,去感受和探寻多情柳郎的内心世界吧!
(二)柳永简介(幻灯片展示)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仁宗景祐元年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他通晓乐律,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以描写城市风貌见长的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对北宋词的发展有重要的贡献和影响,对后来的说唱文学和戏曲也有很大影响。柳词在宋元时期流传最广,相传当时“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妓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翠、浅酌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妓们的生活,深切同情她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和她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 所传诵的一首,被称为“宋金十大曲之一”。本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
(三)词牌名介绍:
也写作《雨淋铃》,本来是唐太宗时教坊大曲名。来源于唐明皇李隆基与杨玉环的悲欢离合的故事。唐明皇在南下逃亡的途中,迫于当时的形势,不得已在马嵬坡缢死杨玉环。后唐玄宗入蜀,到了斜谷的时候,霖雨连日,他经过秦岭栈道,耳闻铃声,勾起了往事,于是创作此曲悼念杨贵妃,寄托哀思。曲调自身就具有哀伤的成分
(四)初步感知(美听:感受词的语言美。)
1.播放Flash课件,学生听情感真挚的配乐朗诵,让学生在名家的朗诵中体会这首词,并谈谈听后的一个整体感受。(同学们听了名家的朗诵,你觉得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
——缠绵哀怨 伤感低沉
2.美读(整体把握之后让我们用心诵读这首婉约派的代表词作。)(1)派学生代表朗读;另外的学生进行评点。(2)教师指导
① 寒蝉凄切——要拖音(“切”字为韵脚,韵脚一般要读得鲜明;尾音读长更能读出词的凄切情感)② 竟无语凝噎——要稍重、稍停,并读出哽咽之声、冷涩之感(人物情感的高潮);
③ 念去去--------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
④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何处”要读出疑问语气,“杨柳岸晓风残月”应一景一顿,声断气不断。
⑤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⑥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要稍重、稍停,拖音(领起字)(学生读出的地方要予以肯定,没有读出的地方教师加以补充)(3)再请学生试读(4)轻声跟读
(五)整体感知(美品:鉴赏技法——引导学生了解学习的方法)(步骤:读文字→找意象→析情感→品意境)
1、读懂文意
这首词描写了作者要离开汴京(开封)去外地漂泊时和心爱的人依依惜别的痛苦心情。•上阕主要是写临别时难分难舍的情景。(实:离别难)•下阕主要是写想象别后的孤寂凄清的情景。(虚:思念苦)
2、作者主要用什么样的抒情方式将凄凉哀婉的感情表现出来的?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3、作者通过写哪些景来传情达意的?
——作者所写的景,有眼前的景,比如:寒蝉、长亭、骤雨,也有想象的景,比如:烟波、暮霭、楚天、杨柳、晓风、残月,赏析:
A、“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处歇”
—— 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啊。这句词表面写景,实际是在写情,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全词情感的基础,以增强下面抒写酒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元 卢挚《沉醉东风》:“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唐 孟浩然《秦中寄远上人》:“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长亭,古代大道上每五里设一短亭,十里设一长亭,供行人休息,所以,长亭已经被当作离别地点的通称。)
B、“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烟波浩淼的江面上的粼粼水波与词人心头长时间难以排解的惆怅相似,傍晚云雾浓重的特点与词人心情的沉重压抑相似,楚地天空的空阔辽远与愁绪的无边无际相似。词人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选取三种具有代表性的景物充分地表现了离别的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
C、“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①、“柳”与“留”谐音。杨柳和离别是联系在一起的。古人离别时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唐•张九龄《折杨柳》说:纤纤折杨柳,持此寄情人。一枝何足贵,怜是故园春。” “杨柳岸一词”在词中,则浸透着一种伤离别的凄清冷落之情。
②、关于风: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是特别让人伤感的季节。晓风轻拂,带来的并不是快意,而是凉意,凄凉的感觉。
③、关于月:“月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月是离合的象征,何况是残缺不全的月,这一“残”字,最易引起词人的愁思。“残月”更是使人感到不圆满。
④、“酒”是中国传统文化,曹操说“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酒成消忧解愁的最好办法,“酒醒”即“愁醒”,曾经被麻醉的“愁”一经复苏,更是无以排解。
(酒、杨柳、晓风、残月,这四件最能触动离愁的典型意象“列锦”式的组合在一起,集中成为一幅鲜明的画面,使离人勾起对往事的回忆,深感眼前的孤 单,并渴望团聚,言尽而意无穷。又让这副画出现在“酒醒”之后,让离人产生了浓烈的“举杯消愁愁更愁”之感,昨日离别情景历历在目,眼前清凄景象,前路“千里烟波”却还须前行,离心爱的人更远,真是“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而“晓风残月”写出别后心境的凄凉冷落,“杨柳”则更添愁思,真可谓是愁上加愁。此情此景,妙在寓情于景,意在言外。)
(小结:柳词之美,美在有景,有物,有人,有情,惟有情,才使万物富有神韵,王国维有一句很著名的话“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首词处处以景物衬托离情,景为情设、情景交融,营造了凄凉清丽、哀婉缠绵的意境。)
4、除了间接抒情的方式之外,还用了什么抒情方式? ——直接抒情。请划出文中直接抒情的句子并细细体味。
上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赏析:用白描的手法,极为传神地写出了千言万语又无 言以对,泪眼相看,难分难舍,情意绵绵的眷恋之情。)
下片: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赏析:写出诗人别后的孤寂,艺术地把离别之情推向高潮。)
(六)深入感知(美唱:感悟意境,深化词的韵律美。)
(播放MTV,欣赏邓丽君演唱的《雨霖铃》,品鉴柳词美妙的意境,同学们伴着音乐学唱。让学生在音乐声中以唱的形式背诵课文。)
(七)拓展延伸:要求学生以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比较豪放派与婉约派词风的不同特点。
(1)生齐背《念奴娇·赤壁怀古》、《雨霖铃·寒蝉凄切》(课件展示)
南宋俞文豹《吹剑录》中“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东坡)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学生发言后教师总括:(课件展示)
豪放派——纵横捭阖,气魄宏大,豪放不羁。婉约派——缠绵悱恻,婉丽多姿,音调谐婉。
(八)总结(整体回顾,强调情与景的关系):
词的上阙在凄凉环境的衬托之下,写离别时难舍难分的情状。下阙设想远别后的思念和久别后的凄清。全词既写了眼前的离情,又写了未来的伤感。处处以景物衬托离情,情景分合,景为情设,而一切景语皆情语,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虚实相济。在情与景的交融中,演绎了一曲凄婉缠绵的离别之歌。
板书设计:
景——寒蝉 长亭 骤雨 别时(实写)
情——执手相看泪眼 无语凝噎
情景交融
景——千里烟波 暮霭沉沉 杨柳岸晓风残月 别后(虚写)
虚实相济
情——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第四篇:雨霖铃教学设计
《雨霖铃》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诵读中体味本词浓烈真挚的情感。2.用还原法描绘诗歌营造的离别场景。
3.分析情景关系,即本词是怎样表达离别之情的。4.学习虚实手法在本词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
1.分析情景关系。
【教学难点】
1.名句赏读。2.学习虚实手法。
【教学方法】
还原法,课眼法,探究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0-3)
依次展示春景、日暮、黄河、落叶意境不同的四幅图画,依次提问感受。师:欣赏这几幅图画时,你是什么心情?(集体回答)生:春景——高兴,兴奋,舒服、生机 日暮——孤独,寂寞,冷清 黄河——豪迈,壮怀激烈 落叶——伤心,落寞
师:如果你要表达悲伤的情感,你会选择哪一幅图画?(个别回答)生:(任一幅图画)
师:为什么?
生:春意图——以乐景写哀情(假设学生选择这画面)生:日暮图——萧瑟、凄清 生:秋雨落叶图——凄凉、冷寂。
师:那就是说,这些画面与悲伤的心情是呼应的。人一般会根据自己的情感去选择对应的景物来表达情感,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
生:以情选景,融情入景,寓情于景(在此处还可引入王国维的那句话“以我观我,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不是恰到好处吗?)
师: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首融情入景(寓情于景)的词,看看词人在词中写了什么样的景,又表达了怎样的感情?——雨霖铃(那我们今天来学一首写景与情关系的词,来看一看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备注:寓情于景可让学生在读完之后说出来)
过渡:好,首先,同学们利用手中字典,结合课下注释,自读这首词,力争把整首词意思贯通,好,大家现在开始自读,两分钟时间。
二、诵读 1.自读(3-5)
2.指导停顿、节奏(5-7)
3.齐读一遍,想象还原场景。(7-8)4.指读(学生推荐)。(8-9)
5.播放示范朗读,带领学生进入诗歌意境。(9-11)
过渡: 刚才在读的过程中,大家感受到这首词的情感是怎样的?
三、鉴赏景句,情句,体验情感(11-12)生:悲伤,凄凉的 师:是做什么事的悲伤 生:离别
师:这种离别的悲伤,(从哪些句子可以直接看到)情句:(12-20)
1.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鉴赏: 2.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鉴赏:
过渡师:如果我们把这些直接抒发情感的句子叫做“情句”,与之相对的叫做“景句”,那么词中写景的句子有哪些? 景句:(20-30)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2.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难点讨论)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难点讨论)
小结:“情句”是直接表达情感的,那么“景句”呢——间接表达,好,也就是说景中含情,寓情于景,所以王国维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四、虚实关系(31-35)
过渡:师:除了写景的句子和抒情的句子外,词中还有一些句子,比如“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是什么句子? 生:叙事的句子
师补充:叙事使得词的内容扩大,其实,在柳永之前,词人们写的大多是小令,就是字数比较少的词,词到柳永手中后,他改变了词的体式和内容,大量使用铺叙的表现手法,创作了大量的慢词,这是柳永对宋词发展的一个重要贡献。师:本词叙述的是离别的事,按时间顺序看先写了? 生:离别前——寒蝉凄切,对长亭晚 师:再写了? 生:离别时——执手相看泪眼 师:最后写了?
生:离别后——今宵酒醒何处?(学生会回答哪个句子呢?)(此处可引导学生让学生看诗中有关表示时间的词,一看就会一目了然)师:离别时的景物是眼前看到的景象吗? 生:是
师:那离别后的景物呢?
生:不是眼前的,是想象的 师:想象的景物叫做?
生:虚景 师:那眼前景呢 生:实景
师:整首词的写法叫做? 生:虚实结合过渡:其实这种虚实结合是由眼前想象到未来的写法,是巧妙的进行了时空转换,由对长亭的傍晚想到凌晨的晓风是时间上的转换,由离别长亭渡口想到别后的杨柳岸是空间上的转换,这种时空转换在其它名作中也是可以看到的,比如:李商隐的《夜雨寄北》,这首诗是如何体现虚实结合,时空转换的?
五、拓展(35-37)《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六、小结及听范读朗诵(38-40)
七、作业
第五篇:《雨霖铃》教学设计
《雨霖铃》教学设计
海口一中 徐曼娜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掌握品赏诗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2以读带析,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悲凉凄苦的离别之情; 3鉴赏词融情于景、虚实相济手法。
教学重点:吟诵成韵,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品味意境,体会情感。教学难点:通过细读品鉴语言提高学生理解和鉴赏词的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法 点拨法 讨论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导语
“多情自古伤离别”,别离在诗词中是一种经久不衰的主题。大家想想,我们以前学过哪些描写离情别绪的诗?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学生回答)“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文人笔下的离情或深沉、或豁达、或豪放、或婉约,当然,将离情写得最缠绵的当推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雨霖铃》,邂逅一首好词如同在春之暮野邂逅一个人,眼波流转,情愫蔓延,怦然心动。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赏析这首词,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
二、试读,准确流利。
朗读是鉴赏诗歌的不二法门,在朗读中品味,在朗读中沉醉,在朗读中光芒显现,今天我们就通过试读、评读、齐读、品读、范读、泛读六个环节走进诗人的记忆,首先是试读,请同学们尝试着将诗歌大声地自由地朗读一次,注意读准字音,读对节奏。(学生自由读)
三、个读,入情入境。
”诗歌有“三美”,即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音乐美是诗歌区别于其他文学体裁的特质,在缓歌慢唱、密咏恬吟中把握诗的用韵、节拍、停顿,把握声调的高低缓急、字音的响沉强弱、语流的疾徐曲折。
四、齐读,吟诵成韵。
(词有很强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反复吟咏,体会声律之美。)
边读边思考最能表现诗歌内容主旨的是哪一句? 板书【伤离别】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问题:在这两句中,有三个字点明了这首词的主旨,是哪三字? 明确:伤离别。
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天本来是草枯叶落,百花凋零的季节,人在秋中往往会有一种凄清冷落之感,所以古人在描写秋天的时候多有“悲秋”的传统,经常与愁苦悲凉的感情联系在一起。
五、品读,潜心涵咏。
每一个词的背后都有一份意味深长。要想更细腻准确地朗诵这首词,有个前提,那就是得深刻地理解这首词。下面让我们循着诗人哀婉悲凉的情绪一起走入到《雨霖铃》的更深处。请同学们来说
该词是如何表现“伤别离”这一主题的,诗人是借助一些什么景物、什么手法来表达这种离情别绪?
请同学选取一到两句感受最深的词句谈谈你的体会感悟。(学生自由谈完后教师补充)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板书【寒蝉、长亭】
寒蝉:蝉夏生秋死,叫声时断时续,短促,听上去像是临死前哀鸣,给人凄凉之感,往往都是和“忧愁悲苦”联系在一起。“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侵。”
长亭:古代人送别时在郊外临时搭的帐篷,供行人休息和饯别,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长亭。“十里说明什么?”雨后黄昏的长亭更给人凄迷之感。
骤雨:急(速)雨刚刚停,分手在即。天在下雨,人在流泪。⑵开头三句: 交代了哪些内容?
明确:这三个句子交代了时间、地点以及词人所处的特定环境。这几句除了交代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外,更主要的作用是渲染气氛,它渲染了一种凄楚悲凉的气氛,烘托出浓浓的离愁别绪。
词作开头这三个句子字字写景,而字字传情。【学生个读】请你把这一句再读一次
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板书【兰舟】 兰舟:兰舟,船的美称,往往比喻孤舟,表示漂泊之意。
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词人用细节描写推出的特写镜头 请学生描述此情景并赏析:
特写镜头:词人突出的是相握的手和含泪的眼。两双无力而有意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离别在即,痛苦万分,即使有万语千言,千言万语,也难以一一倾诉,只好我望着你,你望着我,泪眼相对,无语凝视。“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啊。【学生个读】请你带着这样一种情绪将该句再读一次
白描手法,寥寥数语便把情人间那种缠绵眷恋之情,无可奈何之意维妙维肖地表达出来了。
4“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语音激越,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山水迢迢路遥遥,风雨潇潇愁多少。
⑴词人此时是从哪里出发去到哪里?从汴京到很远的楚地去(2)词人不想走不愿走为何又偏偏要走?
【插入背景】柳永北宋著名词人,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流传很广。“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柳永才情卓著,仕途失意,坎坷不济,放荡不羁,穷困潦倒不得不离开汴京而南下漂泊,此番离京,心情黯淡,前程迷茫;昔日红颜知己前来相送,此番离别,归期难料,犹如生离死别,往日千般柔情,万种恩爱都蕴含在两双含情的泪眼中,千言万语,百般千虑,一切尽在不言中。)前途黯淡,归期渺茫,命运难测
(3)词人这里描写哪些景物,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这些景物是如何表现他的心情的? 明确:描写了烟波、暮霭、楚天等景物。词人此时的心情是惆怅、凄苦、悲凉的。词人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笼罩在江面上的雾气水波长时间难以散开与缠绕在人心头的惆怅长时间难以消除相似;
⑵这三句再次描写景物,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开头三句有什么不同?
明确:开头三句写的是眼前的景物,而这三句写的是想象中的景物。这里的一个“念”字,表明了下面的景物是想象的、虚构的,【学生个读】请你带着这样一种情绪将该句再读一次
5“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雨霖铃》中的千古名句,人皆知其“名”而不知其所以“名”,你能说说理由吗?
“都门帐饮无绪”,既然是没有情绪,为什么还要喝呢?无非是借酒浇愁而已。词人本指望一醉解千愁,却不料“举杯消愁愁更愁”,“酒如愁肠化做相思泪”酒醒之后愁上心头,这怎不令人潸然泪下呢?
杨柳:柳的姿态,招手挽留,“柳”—“留”谐音,有挽留之意。古人有折柳送别习俗。《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杨柳代表依依惜别(相思与惆怅)之情。
晓风:秋日的风是凉的,秋天拂晓时的风更加凄冷。凄冷的风,冰冷的心。残月: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月象征人的离合,残月说明人已分别。月光是清冷的,残月的月光更加清冷,而秋天拂晓时的残月就显得凄凉至极,该句无一字写情,而又无一字不在写情。
参考:词人设想旅途中的情景:待今宵酒醒之后,我将身在何方呢?我的身边还能有我的知心人陪伴我吗?不会有了,陪伴我的将只有岸边杨柳,耳畔凄风,天边残月!
六、范读,以声传情。【学生教师分别范读】
(音乐与诗文创设情境,相得益彰,配乐诗朗诵更能激发学生朗诵诗的积极性。)
(在诗词分析后范读很重要,给学生提供一个与自己的阅读、朗读进行对比的参照,表现出教师对诗词的另一种理解,不会影响学生对课文的分析、理解,而且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培养他们从不同角度分析、理解诗词的能力。)
小结:
骤雨初歇寒蝉切,兰舟频催长亭别。烟波渺渺泪潋滟,暮霭沉沉语凝噎。惟恐独醒杨柳岸,那堪冷落清秋节。此去美景尽虚设,晓风残月锁眉睫。
《雨霖铃》就像一曲长亭送别的独幕剧,事中有人,情由事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的深情宛然可绘,凸现其旷世奇才与至真至性。
从整体上看,这首千古名词,通篇围绕“伤离别”三字构思,紧紧抓住“寒蝉” “长亭”“兰舟”“杨柳”“晓风”“残月”等主要意象,营造了一种悲凉凄苦的离别之境。全词虚实相生,情景交融,情深意挚,凄楚动人,具有极强的婉约美。【全班齐读】诗歌不仅需要细致深入的精读,也需要泛读各种题材、各种流派、各种风格的诗词,开阔视野。
七、泛读,拓展诗境。(作业)
梳理《雨霖铃》一词和其他送别诗词中常用的意象,比如:月、水、舟等,展开比较。体悟这些“景语”对于表达“情”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