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禽病毒性传染病教案
第一章 禽病毒性传染病
学习要求:
(1)重点:总论中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常规措施。各论中病原、诊断、防制,尤其是鉴别诊断(鉴别诊断的内容)。
(2)学习方法:重视理论,打好基础,勤于实践,学以致用,善于观察,广采博学,兼收并蓄,勤奋刻苦,持之以恒。
(3)要求:有事请假,上课认真听,不许开通讯设备。课堂要提问,考前不辅导,平时划重点。
第一节 概述(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1.掌握传染病与传染的定义 2.了解禽病防治的意义与任务 3.掌握畜禽传染病的发展过程阶段 教学重点:1.传染与传染病的定义
2.畜禽传染病的发展过程阶段
教学难点:畜禽传染病的发展过程阶段 教学方法:自学与精读相结合 讨论
【讲授】今年暑假的所见所闻(家里的猪生病):农村非常缺乏畜牧兽医人才。不会打针等。【板书】
一、禽病学的内容与任务
广义禽病学包括:家禽传染病、寄生虫病、营养代谢病、中毒病、遗传性疾病及杂症等。内容: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总论应是研究家禽传染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及防制此类传染病的一些基本原则和方法。各论部分主要是讨论每一种具体的传染病的概念、病原、流行病学、症状、病理变化、诊断及防制。
任务:研究各类禽病发生、发展和流行的规律以及控制和消灭疾病的有效方法,从而减少禽病所造成的损失,获得更高的养禽效益,促进养禽业的健康发展,为人类饮食及健康服务。
【板书】
二、禽病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与传染病学、微生物学、内科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寄生虫学、中兽医学、养禽学、饲料学等有密切关系,是上述各个学科中不同知识的综合应用。【板书】
三、禽病的危害
1)对动物的危害:①直接经济损失: 全球每年损失数百亿元,全国数亿元。②间接经济损失: 人力物力无法估计
2)对人类健康的危害:①人畜共患病(流感/新城疫、结核菌、支原体、衣原体等)②食品质量:病原及毒素残留引起中毒:沙门氏菌/大肠杆菌
3)对生态环境的危害:环境污染:乱扔,焚烧,掩埋。3D(Dirty、Difficult、Dangerous)行业
4)对商品贸易的影响:封锁禁运、销毁、赔偿、货赔、处理费等 5)对国家声誉影响:①政治影响 ②经济(外贸)影响 【板书】
四、传染病的发展阶段
1.潜伏期 从病原体侵入动物机体并进行繁殖时起,到该病的最初症状开始出现时止,这段时间称为潜伏期。
了解潜伏期具有重要意义:防止潜伏期散毒;确定引进动物的隔离观察时间及解除封锁的时间。与诊断和防制措施也有关。
2.前驱期 疾病的最初症状,无特征性。主要是全身症状,如神经、食欲、体温,一般2天之内。
3.明显期(发病期)表现特征症状的阶段,为疾病的高峰期和典型期,时间比较固定。并有证病意义。
4.转归期(恢复期)即不是死亡便是康复。不同的传染病其转归期也不同。【小结】1.禽病学的内容与任务
2.禽病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3.禽病的危害 4.传染病的发展阶段 [作业]P17T1
【板书设计】
第一章 禽病毒性传染病
第一节 概述(4课时)
一、禽病学的内容与任务
二、禽病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三、禽病的危害
四、传染病的发展阶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掌握畜禽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 2.了解检疫的种类
教学重点:1.传染源 2,传播途径 3.易感动物 教学难点:传播途径 教学方法:自学与精读相结合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板书】
五、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环节
【讲解】传染病的传染、传播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也叫必备条件或基本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三者缺一不可,若能切断其中任何一个环节,既可阻止传染病的传染。但往往是对三个环节同时采取措施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传染源
1.传染源定义
也叫传染来源,阻止病原体能在其中寄居、生长、繁殖,并能向外排出的活的动物机体。亦即受感染的动物。
2.种类
(1)病禽 最重要的传染源,尤其是传染期可排出大量病原。如急性传染病的菌血症和病毒血症阶段,因此要隔离。
(2)病原携带者(带菌、毒者)潜伏期带毒、健康带毒、恢复期带毒。这些动物因均无临床症状,易被忽视,因此威胁更大。同时具有间歇排毒的特点,不易预防,应高度重视,尤其是引进动物时,要隔离观察或作实验室检验(因其可排毒)。如流感等。
(二)传播途径
1.定义 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经过一定方式侵入其他易感动物所经历的途径叫传播途径。
2、分类(种类)方式 共两大类,即水平和垂直传播。
(1)水平传播 是指传染病在群体或个体之间以水平形式形成的横向平行传播。(a)直接接触传播 在无任何外界因素参与下,病原体由传染源与易感动物直接接触而引起的传播。
(b)间接接触传播 必须在外界环境因素参与下病原体才能通过传播媒介感染易感动物的传播方式。从传染源把病原体传播给易感动物的各种外界因素(环境)叫传播媒介,其中有生命的媒介叫媒介者,无生命的媒介叫媒介物或污染物。
A:空气传播 包括飞沫、飞沫核、尘埃传播。其特点是传播快、流行广。飞沫传播:病原体附着于飞散于空中的微细泡沫而进行的传播。
飞沫核传播:飞沫中水蒸发后变干而为飞沫核,内含蛋白质等有机物和病原体,其飘浮时间更长,传播更远。
尘埃传播: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后散布于外界环境中并污染于附着物上,随着空气气流的冲击形成飘扬的尘埃传播。
B、饲料和饮水传播 C、土壤传播 D、媒介者传播
(2)垂直传播(属于直接接触传播方式)传染病从亲代到子代的传播方式叫做垂直传播。
包括:胎盘传播、卵传播、经产道传播
(三)易感动物
1、易感动物定义 动物对某种传染病缺乏抵抗力,容易感染叫做易感性,有易感性的动物叫易感动物。病原体只有侵入易感动物才能引起传染病。
2、影响易感性的因素
(a)遗传因素:不同种,甚至不同品系的动物其易感性可不同,由基因决定。(b)年龄因素:一是特异性免疫。二是发育阶段生理差异。(c)饲养管理水平:营养、卫生状况。(d)特异性免疫状态:包括天然和人工免疫状态。(e)病原体的特性:种类、数量、毒力。与易感性对立统一。【板书】
六、检疫
1.检疫的定义:用各种诊断方法,对畜禽及其产品进行疫病检查,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防止疫病的发生和传播。
2.国内检疫:产地检疫、运输检疫、屠宰检疫和动物产品检疫 3.国境口岸检疫
【小结】传染病的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动物 作业:P17T2
第一章 禽病毒性传染病
第一节 概述(4课时)
五、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基本环节
(一)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
(三)易感动物
六、检疫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1.掌握消毒的种类与方法 2.掌握免疫接种和药物预防 3.掌握家禽的发病规律
4.了解禽病研究面临的困难及问题 教学重点:1.消毒的种类与方法 2.免疫接种和药物预防 教学难点:免疫接种和药物预防 教学方法:自学与精讲相结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板书】
七、家禽传染病发生的规律
1.常见多发病多2.大群发生,传播快,损失大 3.多无季节性、周期性 4.多为诱发性、对应激敏感(包括虫,鸟等)5.幼龄及高产期病多 6.与人共患的病较少,只有AIV、衣原体、E.coli、Salm等几种。
【板书】
八、禽病学的研究概况及成就
1.研究范围广、内容深 2.研究手段新 3.研究水平高 4.研究成果 5.学术活动多 6.经济效益最显著 【板书】
九、禽病研究面临的困难及问题
1.新病越来越多
2.混合感染和复合症使疾病复杂化 3.老疾病表现新形式
4.由于疫苗种类越来越多,因此免疫接种的困难和问题也越来越多 5.抗生素的使用问题越来越突出 6.缺乏基础研究和系统研究 7.忽视饲养管理,只重疫苗和药物 8.引种太乱
9.有法不依,执法不严 10.科学及文化素质差
【板书】
十、防制禽病的一般原则及措施
防疫工作的原则:1.建立和健全各级防疫机构,以保证兽医防疫措施的贯彻。
2.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
3.认真贯彻执行《家畜家禽防疫条例》及其实施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等兽医条例及法规。
一般原则:1.提供科学合理的饲料配方 2.加强饲养管理 3.搞好卫生消毒及检疫、处理好病尸 4.加强免疫接种
5.搞好药物预防(预防原则)6.搞好杀虫灭鼠及防鸟工作
(一)消毒
定义:利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方法杀灭或清除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从而切断传播途径,一般不含非病原微生物及芽孢、孢子。
灭菌:是杀灭一切微生物及其孢子、芽孢。
防腐:是指防止病原微生物发育、繁殖,不一定杀灭。消毒分类
(1)定期常规预防性消毒平时的日常性工作,均有计划地定期进行,以预防一般常见传染病为目的。
(2)临时消毒 发生传染病时的应急消毒,以预防和终止当时正在流行某种特定传染病为目的,不在计划之内,消毒方法、药物、对象均以该种传染病的实际情况而定,消毒次数比较频繁,每天一次甚至几次。
(3)终末消毒 在某种传染病流行结束后,或对疫区、疫点解除封锁之前进行的全面彻底的大消毒,也以预防某种特定传染病发生为目的。消毒方法
1、物理消毒法 利用各种物理因素杀灭病原体的方法。
A、紫外线、阳光。B、高温消毒:干热、湿热、火焰、微波。C、超声、辐射
2、化学消毒法 用各种化学药物杀灭病原体的方法。
3、生物热消毒法 即堆积发酵高热(70。C以上)来消灭病原体。消毒效果检查:减少率60%以上。检疫
定义 用各种诊断方法对家畜及其产品进行疫病检查,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疫病传播 6 蔓延。
目的意义:查出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防新病传入、防有病物进入(保证合格无危害品)。
分类:产地、运输、屠宰、口岸检疫三种。前3种为国内检疫、后一种为国际检疫。
(二)免疫接种
定义:免疫接种是激发动物机体产生特异性抵抗力,使易感动物转化为不易感动物的一种手段。
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的依据:
1、疾病流行情况 主要是针对有可能在该地区暴发与流行的疫病。
2、抗体水平依据抗体水平高低,再确定免疫时机。
3、疫病的发生规律 依据不同疫病发生的日龄、流行季节设计免疫程序,免疫的时间应在该病发病高峰前l-2周。这是免疫程序的时间设计基础。
4、生产需要 种禽和商品禽免疫程序是不同的。
5、饲养管理水平
6、疫苗的性质 设计免疫程序时应充分考虑疫苗的免疫期、免疫途径、用途等运用合理的免疫途径、合理的疫苗类型去刺激动物体产生坚强的免疫力。
7、免疫效果 根据免疫效果、免疫监测情况,进行适当调整或继续实行。家禽免疫接种方法及注意事项:
滴鼻、点眼和滴口免疫法,冀翅刺种法,颈部皮下注射法,肌肉注射法,饮水免疫法,喷雾免疫法和涂擦法
思考题:家禽免疫接种的方法和操作要点 接种不良反应及克服方法
1、不良反应:呼吸道、全身症状、局部反应。正常反应、严重(异常)反应。
2、原因:微生物毒力、佐剂、机体状况、品种差异、免疫方法、途径、操作失误、环境应激等,油苗皮下最好。
3、克服办法:加抗生素、加保护剂、减少应激、加抗应激药物、严格操作、及时处理。免疫失败及其原因:
(一)疫苗质量不佳(二)疫苗选择不当(三)免疫程序不当(四)疫苗稀释失误(五)接种途径选择不当(六)免疫接种时的错漏(七)多种疫苗之间的干扰作用(八)抗菌药物对弱毒活菌苗的作用,抗病毒药对弱毒疫苗的影响(九)免疫麻痹(十)免疫抑制(十一)幼禽免疫器官未成熟(十二)抗原的变异、超强毒株或新血清型的出现等
免疫效果的评价:流行情况、血清学监测、攻毒试验(与非免疫动物比较)
(三)药物预防
药物预防 是指为预防某些疫病,在畜群的饲料或饮水中加入某种安全的抗菌或杀虫药物进行的集体预防。
对于细菌性传染病,特别是没有良好菌苗的传染病,在发生传染病时,对染疫畜群紧急采取药物预防,可以有效地控制疫情。另外,在正常畜群的饲料中添加含有抗菌类药物的保健添加剂,可有效地预防某些常发细菌病。
长期不合理地进行药物预防,容易在畜群中产生耐药性菌株,应特别加以重视。最好的措施是分离致病菌,进行药敏试验,选择最佳的药物进行药物预防。【小结】消毒、免疫接种、药物预防 【作业】P17T3
第一章 禽病毒性传染病
第一节 概述(4课时)
七、家禽传染病发生的规律
八、禽病学的研究概况及成
九、禽病研究面临的困难及问题
十、防制禽病的一般原则及措施
(一)消毒
(二)免疫接种
(三)药物预防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1.掌握针对病原体的治疗方法 2.掌握针对动物机体的疗法
教学重点:1.抗生素疗法 2.特异性疗法 3.化学疗法 教学难点:免疫接种和药物预防 教学方法:自学与精讲相结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板书】
十一、患病禽的处理
【讲解】传染病病畜治疗的目的,一是为了挽救病畜,减少损失,二是为了消除传染源,是综合性防疫措施的一个组成部分。
(一)针对病原体的疗法
1.特异性疗法 即应用特异性的高免血清、痊愈血清(或全血)、高免卵黄液等生物制品进行治疗。一般在确诊的基础上,在病的早期注射足够剂量的高免血清,常能收到良好的疗效。如为异种动物血清,应特别注意防止过敏反应。
特异性血清中的抗体直接作用于病原体,使病原体丧失感染性或被机体免疫作用杀死,所以疗效即快又明显,但一般高免血清很少生产,价格昂贵,所以在生产中很少应用。近几年来针对鸡病的高免卵黄液由于制造方便,价格便宜,在生产中应用较多。
2.抗生素疗法 抗生素用于由细菌、支原体等病原体引起的传染病的治疗。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抗生素的种类越来越多,广泛应用于细菌性传染病的治疗。
合理地使用抗生素,是发挥抗生素疗效的重要前提。不合理地应用或滥用抗生素必将引起不良后果,一方面使病原体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另一方面可能对机体引起不良反应,甚至引起中毒。合理使用抗生素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掌握抗生素的适应症 抗生素各有其主要适应症,可根据诊断结果,选择适当抗生素。如未作出确诊,可根据已掌握的情况,估计致病菌种。最稳妥的措施是,分离病原菌进行药敏试验,依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最敏感的药物治疗。
(2)剂量要保证,疗程应合理 开始剂量宜大,以便给病原菌以决定性打击,以后应持续常规治疗量。疗程根据具体情况而定,一般急性传染病可于控制疫情后3天左右停药,慢性传染病应适当长一些。
(3)联合用药要合理 正确的联合用药可通过协同作用增进疗效,如青霉素和链霉素,土霉素和氯霉素,青霉素或链霉素和磺胺嘧啶等;不合理的联合用药不能促进疗效,甚至降低疗效,如青霉素和氯霉素,土霉素和链霉素等。
(4)切忌滥用抗生素 病情不清就不加选择地使用抗生素,甚至畜群稍有异常就不加思索地使用抗生素,剂量不足且经常性地使用,疗程过短或过长等情况,均属滥用抗生素。其结果不但无助于疫病控制,反而造成畜群中耐药菌株的形成,严重影响以后抗生素的使用效果。
3.化学疗法 使用化学药物协助机体消灭或抑制病原体的治疗方法。最常用的治疗传染病的化学药物有:
(1)磺胺类药物 可抑制大多数革兰氏阳性和部分革兰氏阴性细菌。对放线菌和一些大型病毒也有一定作用。个别磺胺类药还能抑制某些原虫。
(2)抗菌增效剂 对大多数细菌有作用,是一类广谱抗菌药物。与磺胺类药物和某些抗生素并用,能大大增强抗菌效果。国内主要使用的抗菌增效剂有甲氧苄氨嘧啶(TMP)和二甲氧苄氨嘧啶(DVD、又称敌菌净)等。
(3)硝基呋喃类药 是一类广谱抗菌药。常用的有呋喃唑酮(痢特灵),呋喃嘧啶(呋喃妥因)等。低浓度呈抑菌作用,高浓度有杀菌作用,亦有抗球虫作用。本类药物有一定毒性,使用时应注意剂量。
(4)其他药物 黄莲素、痢菌净、氟哌酸、吡哌酸、喹乙醇等抗菌广谱,多用于肠道传染病。异烟肼(雷米封)对结核病有特殊疗效。吗啉胍(病毒灵)、干扰素、碘苷(疱疹净)等对病毒病有一定疗效。
(二)针对动物机体的疗法
1.加强护理 冬季应保暖、夏季应防暑,畜舍具备充足的光线和良好的通风,保持环境安静,避免或减少应激,供给病畜充足的饮水和易消化的高质量饲料,这些均有助于增强动物机体的抵抗力,加快疾病的痊愈。
2.对症疗法 为减缓或消除某些症状,调节和恢复机体的生理机能而采取的针对性的内外科疗法,均称为对症治疗,如退热、止痛、止血、镇静、强心、利尿、止渴、外科手术、调节电解质平衡等。
(三)中兽药疗法 【小结】患病禽的处理
1.针对病原体的疗法 2.中兽药疗法 3.针对动物机体的疗法 【作业】P17T4
【板书设计】
第一章 禽病毒性传染病
第一节 概述(4课时)
十一、患病禽的处理(一)针对病原体的疗法
1.特异性疗法
2.抗生素疗法 3.化学疗法
(二)针对动物机体的疗法 1.加强护理
2.对症疗法
(三)中兽药疗法
第二篇:传染病教案禽病_2_
第六章、禽传染病
家禽细菌性传染病
一、鸡败血支原体病(Mycoplasma Gallisepticum)
(MG)
本节三个呼吸道病,特点:主要原因:
彩图:范国雄、鸡的疾病 概念
本病英文简称MG,又叫慢性呼吸道病(CRD),简称慢呼(见教材P242),是由败血支原体引起的鸡和火鸡的一种慢性接触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咳嗽、流鼻涕、呼吸困难、有罗音及面部肿胀。剖检变化主要是气囊炎和感染组织器官的干酪样渗出。
本病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我国于1943年从江苏首次分离到该病病原,1960年代本病在我国有所发展,目前已遍及全国各地各种鸡群。本病引起的直接死亡较少见,其主要危害在于:
1.感染率高,影响生产性能:椐全国20个省市区抽样调查,阳性率为80%左右,造成死亡约25%,产蛋减少约40%,孵化率降低约20%,弱雏率10%。
2.垂直传播,终生带菌,很难清除。
3.严重污染胚源疫苗,造成疫苗传播疾病。4.细胞内寄生,很难根治。并易诱发多种疾病。
病原
1898年Nocard首次从牛体分离到,1967年正式命名。支原体是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的一大类微生物,光镜下很难看清。引起鸡慢性呼吸道病的主要是鸡败血支原体即鸡毒支原体,另外还有引起鸡关节炎的滑液支原体。
-1.形态特征:球杆状,0.25-0.5um,多形性,无细胞壁,可通过滤器。需电镜观察,G。2.培养特性:可在特殊人工培养基上生长,兼性厌氧,在牛心培养基上培养,5-6天后可形成光滑、透明、荷包蛋样圆形小菌落,需用放大镜观察。在液体培养基中可产生轻微混浊,在马血琼脂上可引起溶血。在7日龄鸡胚卵黄囊中生长良好,能致死鸡胚,并出现病变(5-7天死亡),经鸡胚传代后毒力增强。也可在鸡肾细胞及气管环上生长。
实际上本菌分离很困难,一是培养条件特殊,二是常呈潜伏感染,三是病料中常混有非致病性的常在性支原体,比致病支原体生长快。
3.生物学特性:能凝集鸡、绵羊和人RBC,能诱导产生HI抗体和凝集抗体,能在细胞内也可在细胞外寄生。对粘膜亲和力强,主要存在于呼吸道粘膜。
4.抵抗力:对外界环境因素及理化因素抵抗力很低,但耐低温。对红霉素、链霉素、泰乐菌素、高力霉素敏感,但抗新霉素和磺胺类药物。
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只有鸡和火鸡对败血支原体敏感,以1-2日龄者最易感,成鸡多为隐性。品种鸡比土种鸡易感。
2.传染源:病鸡和带菌鸡是主要传染源,其分泌物、排泄物带有大量病原。
3.传播途径、方式:直接与间接传播、水平与垂直传播,可经空气、水料、交配等经呼吸 道、消化道、粘膜等多途径感染。类似于鸡白痢的传播循环。许多污染的疫苗也是传播本病的一个重要因素。我国疫苗中败血支原体的污染达70%,因此提倡使用SPF鸡胚疫苗和灭活疫苗。
4.流行特点:有季节性,即冬春寒冷季节多发。易受环境因素影响,如雏鸡的气雾免疫、卫生状况差、饲养管理不良、应激、其它病激发等可诱发本病。长期存在、反复发生、流行缓慢,很难根除。“三轻三重”(用药时、天好时、饲管好时轻,停药时、天坏时、饲管不好时重)。
症状
自然感染潜伏期变化较大,但比人工感染的潜伏期长,人工感染时为4-21天。
单纯感染,大鸡感染多呈亚临床(症状温和)表现,但小鸡感染或混合感染时症状较典型。病初表现与ND、IB、IBD或球虫病相似,全身症状、神郁、食减、缩颈、垂翅、羽松、体弱。随后出现典型症状,先流鼻涕、摇头、吞咽、鼻孔周围污染,冒气泡,流泪。进而咳嗽,打喷嚏,张口呼吸,有罗音近耳可听见呼噜音。眼结膜发炎、红、肿、闭目,内有干酪样物,严重时呈干硬状物,突出眼外,似金鱼眼,因眶下窦有干酪样物蓄积,故表现颜面部肿胀。病程一般较长,一般一个月以上,无并发症则死亡率10%左右,但发育迟滞。若继发感染则死亡率可达60%。最常见的继发病是E.coli和IB、IC、POX。
产蛋鸡感染后主要表现产蛋下降,种蛋的受精率和孵化率降低,孵出的弱雏多,易发病死亡。
火鸡与鸡症状相似,以头部肿胀、呼吸困难为主。
病理变化
1.单纯感染时主要表现呼吸道渗出性炎症,尤其是气囊炎明显。气囊炎三点标志:厚度、透明度、渗出物,变厚、混浊、有纤维素或干酪样渗出物,如痘斑或念珠状。若继发或并发感染E.coli则可出现心包炎、肝周炎。另外也常与白痢混合感染引起肺炎,有结节。
诊断
1.现场诊断:根据流行病学、症状可作出初步诊断,特别是雏鸡发生眼炎一般都是本病引起。治疗效果也可作为辅助诊断手段。
2.实验室诊断:病原分离较麻烦,因此较少做,必需时可接种鸡胚或特殊培养基分离病原。注意往往分离到2种以上的细菌(IC、MG、E.coli)
最常用的实验室诊断方法是平板凝集试验。但平板凝集试验仅适用于2-3个月龄以上的鸡,因其抗体出现慢,要1个月以上。也可用试管凝集试验。3日龄以上鸡感染后要3周才能出现抗体,而且抗体出现后病原便隐入细胞内。也可用HI试验,但HI抗体比凝集抗体晚2-4周。此外还可用IHA、IFA、ELISA、PCR等方法进行诊断。
3.鉴别诊断:主要与鸡的其它呼吸道疾病有类似之外,详细鉴别方法见教材P297表7-1。
防制
1.治疗:下列药物效果较好:剂量参照教材P197-298,注射效果好且快,但有些为非针剂。①链霉素肌注,大鸡10万单位/只,小鸡1-5万单位/只,每天2次,连注3天。注意过敏。②泰乐菌素0.1%饮水,连用5-7天,成本较高。支原净饮水③红霉素0.01-0.02%/饮水及其变型剂(高力米行0.25%饮水等)5-6天。
2.预防:现有进口或国产弱毒苗和灭活苗,但效果不太理想且成本较高(3-8角
/只)。有人用。对大多种鸡数场目前应采取三条主要措施:药物预防、检疫淘汰、种蛋消毒。平时搞好卫生消毒和强化饲养管理。种蛋温药浴。具体内容看教材。
本病重点:
1.鉴别诊断和防制措施。2.危害性。
思考题:
1.检疫和淘汰种鸡与防止再感染对MG的防制有可意义? 2.MG的治疗应注意哪些问题?
二、传染性鼻炎(Infection Corysa)
彩图:南农挂图、范、李生涛、吴清民 P298、吴清民P287、提问:
1.MG的流行病学特点? 2.防制措施有哪些?
概念
是由鸡副嗜血杆菌引起的鸡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特征是传播快、发病率高,病鸡表现头部肿胀、鼻腔和窦发炎、喷嚏流泪,结膜发炎,较少死亡,但生产性能受严重影响。
病原
鸡副嗜血杆菌
-多形性,以球杆状中等大小菌为主,G,我国流行的多为A群(I群),强毒株有荚膜,难培养,需特殊培养基。葡萄球菌、CO2、V因子NAD教材P298。对外界环境及消毒药物敏感,抗生素中磺胺类药物为首选。
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主要是鸡、尤其是成年鸡。2.传染源:病鸡和带菌鸡。3.途径:呼吸道传播
4.诱因:寒冷、潮湿、闷气、拥挤、不同年龄混养,冬秋多见。VA不足、MG感染、ILT、寄生虫感染等。
5.流行特点:发病急,传播快,感染率高(20-100%),死亡率低,易继发其它病。
症状
潜伏期1-3天,主要是呼吸困难和头部肿胀,包括咳嗽、食欲减低、产蛋下降、打喷嚏、张口呼吸、打呼噜、摇头、流泪、眼睑水肿、眼内及窦内有干酪样物质以至双目闭合和整个头部肿大。病程6天左右,很少死亡。
病变
主要在窦腔。诊断
1. 现场诊断:
2. 实验室诊断:分离病原、接种动物,血清学试验(平板凝集、琼扩、HI等)3. 鉴别诊断见表7-1(P244-245)。
防制
1. 治疗:磺胺或氯霉素、庆大(注射效果好,也可饮水,拌料。)2. 预防:疫苗(自家疫苗)注射、药物预防、检疫淘汰,卫生消毒。
重点:症状及防制。
三、鸡葡萄球菌病
概述
是由致病性葡萄球菌引起的鸡的一种急性或慢性传染病,其临床表现为症状和病变的多样性,常见的有败血症、关节炎、脚垫肿、脐炎、化脓性全眼球炎、心内膜炎等。本病发生于世界各地。
病原:
金黄色葡萄球菌,G+、可产生多种毒素(溶血素、杀白细胞素、肠毒素、凝固酶等)。
流行病学:各种鸡均可发病,主要经伤口或毛孔侵入,多为散发,有时会暴发。
症状及病变
1.急性败血型:1月龄左右多见,尤其肉鸡,神郁、食减、拉白泻、肝、脾化脓灶。2.皮炎:1-2月龄笼养鸡多见,躯干体表浮肿、有波动感、掉羽、蓝紫、腥臭。2-3天死亡。
3.关节炎型和脚垫肿:
诊断
防治:
1.一般预防。
2.治疗:青、庆、卡、氯、土、新霉素、磺胺,手术排脓。
四、鸭传染性浆膜炎(Infections Serositisof Duck, ISD)
教材P300、禽病学P150 概述
又名鸭疫巴氏、现名鸭疫里氏,为多种禽类的急或慢性传染病,我国、我省主要是鸭,临床特征为呼吸困难、流泪、下痢、神经症状、全身浆膜渗出及脑膜炎,我国80年代发现,现已 遍及全国,死亡率、发病率均很高。
病原:里氏杆菌属与巴氏极相似,仅少数菌可利用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对卡那、庆大不敏感。
流行病学:
主要是鸭发病,8周龄以下易感,夏季(育雏)多见,呼吸道感染,污水也可传播。
症状及病变:
神郁、不食、眼泪鼻涕、拉稀、瘫痪,(彩P121-122),角弓反张、震颤、抽搐、泳动,1-3天死亡。纤维素性浆膜炎。
诊断:
1.现场:
2.实验室:分离、生化鉴定、形态
接种动物、血清学
防治:
1.治疗:氯、青、链、红注射或混饲。
2.预防:一般措施,灭活苗。
彩图P121-122
五、曲霉菌病(AA)(Avian Aspergillosis)
教材P302,禽病学P169 概述
本病是由多种曲霉菌引起的禽类真菌性传染病,临床特征是神郁、呼吸困难、发病急、病死率高、肺及气囊发生炎症和霉菌斑。
病原:
各种霉菌,主要是烟曲霉、黄曲霉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抵抗力极强,流行病学:
各种鸡均易感,雏鸡更甚,呼吸道、消化道均可感染,多由饲料、饮水、工具、空气传播,温暖、潮湿及夏秋多雨季节常见。主要是孢子感染,抵抗力极强。
症状和病变:
除全身症状外,主要表现呼吸道、下痢及神经症状、肺、气囊有结节或菌斑。彩图P40-41
诊断:流行病学和临床诊断
防治:一般措施预防
治疗:制霉菌素2-5mg/只/天,连用3天,特效,其他如硫酸铜、碘化钾液饮水,见教材。
家禽病毒性传染病
一、病毒性传染病的特点
1.种类多:NDV、IBD、IB、ILT、CIA、AE、REO、EDS76、ALL、网状内皮、包肝、MD,新病不断出现。
2.流行广:世界性;传播快(短期内扩散,相继暴发),多为流行性。3.危害大:几乎多数病为灾难性,产蛋前的疾病多。4.易发生混合感染或继发感染,难确诊。5.传播途径和方式多。
6.产生免疫抑制:MD、IBD、CIV、ALL、REV、RED。
7.多无特异疗法,少数可紧急免疫接种,其他则顺其发展,听天由命。
二、防制原则 1. 加强饲养管理 2. 搞好卫生、消毒 3. 免疫接种
一、鸡新城疫(Newcastle Disease, ND)
禽病学P42,教材P304
概念
本病也叫亚洲鸡瘟或伪鸡瘟,ND是由新城疫病毒引起的鸡和火鸡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特征是高热、呼吸困难、神经症状和下痢,并呈败血症死亡,发病率和致死率很高,人感染新城疫后可出现结膜炎症状。
本病流行于世界各地,目前是我国养鸡业的头号传染病。1935年中国河南首次报道。
病原
1.分类地位:归副粘科、副粘亚科、呼吸病毒属,副粘病毒I型。该病毒到目前为止,无论强毒还是弱毒,同属一个血清型。
2.形态特征:病毒为中等大小,圆形粒子,100-300nm,内部为核衣壳,外有不完整的囊膜(常因被破坏),囊膜上有纤突,分别为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类似于正粘病毒。核酸型为负股单链RNA。注意教材上并未讲变异,至今只有一个血清型。
3.毒株分类:强毒、中毒、弱毒、嗜神经型、嗜内脏型,4.生物学特性:血凝特性(HA)。5.免疫学特性:体液免疫(抗体类型),细胞免疫。6.存在部位、培养特性:鸡胚(9-11日龄),尿囊腔接种,强毒48小时以内引起鸡胚死亡,弱毒对鸡胚致病性稍低,96小时前后尿囊液中HA效价最高。在鸡胚成纤维细胞上也可生 长,能产生蚀斑。
7.抵抗力:一般耐低温和干燥,常用消毒药均有效。因其有囊膜,故对脂溶剂敏感。对PH稳定。
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各种鸡、鸽、鸭、鹌鹑、火鸡、鸵鸟、人也很厉害。
不分年龄、性别、品种均易感。麻雀等可带毒。老鸡因有抗体,故不易感。目前全国的鸽新城疫流行严重,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与鸡新城疫之间有一定关系。
2.传染源及媒介:病鸡是主要传染源,其次是带毒动物,多种野鸟可作为传播媒介。3.途径:主要是呼吸道和消化道,其它途径不重要。4.流行特点:(1)无季节性,只要有易感鸡群便可发生流生。(2)发病急、传播快,非免疫鸡群发病率和死亡率均极高,可达90%以上。(3)免疫力不坚强的鸡群常呈温和型(非典型、亚临床型)ND。(4)极易继发其他传染病,特别是IBD、ILT、E.coli等。(5)单纯感染发病较易控制,而混合或继发感染则危害严重。难控制,尤其当与IBD或AI混合感染时最难控制。目前又常与流感混合感染。
发病机理:见自制图示。(图示13)为泛嗜性病毒。
症状
潜伏期较短,2-5天。可分为4型:最急性、急性、慢性和温和性。
1.最急性:突然发病,急性死亡,无明显症状,多见于流行初期,意义不大。
2.急性型:最常见,发病数量最多,有典型症状和发病过程。全身症状,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均有特殊症状。病程2-5天,死亡率90%以上。不死者转为慢性。
3.慢性型:除全身症状外,以神经症状为主,表现多种多样,病程1-2周,多见于流行后期,死亡率较低,但生产性能下降,慢性消瘦,有些因不能采食而饿死。
4.非典型新城疫:(1)表现死亡率低,产蛋下降,有神经症状,病程长,流行时间长,有呼吸道症状,但消化道症状不明显,病变不典型。(2)原因:母源抗体干扰,未用灭活苗,抗体不整齐,免疫程序不合理,未进行免疫监测,有其它免疫抑制性疾病,疫苗质量不佳或免疫剂量不足。
鸽ND主要是神经症状,其次是拉稀。死亡率亦可很高,影响产蛋。鸵鸟、鹌鹑、火鸡ND与鸡相同,主要发生于雏火鸡。鸵鸟与鸡相似,呼吸、消化、N、S,人感染后主要是结膜炎,并可伴有流感样全身症状。类减蛋、新城疫7型问题
病理变化
重要的有3条
彩P94-95 1.全身浆粘膜出血,尤其是喉头、泄殖腔、气管、小肠。2.腺胃乳头肿胀、出血。
3.盲肠扁桃体出血,坏死(枣核样坏死)。但现有好多病都有此病变。流感尤其与新城疫难区分开。
诊断
1.现场诊断:可作出初步诊断。2.实验室诊断
(1)分离病毒并进行鉴定9-11日龄鸡胚,48小时内死亡,胎儿出血严重。(HA、HI、荧光、ELIS、中和、单抗、免疫组化等)。病原鉴定注意教材P253页上的病原部分。
(2)动物接种:(雏鸡、鸡胚、鸽)早期容易分离到。(3)血清学诊断:检查抗原(ELISA、单抗、荧光等),检查HI抗体,NT等。(4)分子生物学诊断:PCR、核酸探针、核酸电泳等。3.鉴别诊断:应与禽霍乱、禽流感及传喉相区别,目前尤其要与禽流感和腺胃传支相区分,特别是腺胃出血方面,两者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点。还应与其他有呼吸道、神经症状的病相区分,详见教材P244。表7-1及自制表14。
关于“变异新城疫”问题:无科学依据,到目前为止仍为一个血清型,各毒株之间均有良好交叉保护作用,除非为其它病毒。
防制:
为A类病须上报,本病无药物可治,必要时注射卵黄抗体,但效果不可靠,尤其是对混合感染效果不明显。主要靠预防。本病的预防主要靠疫苗接种配合卫生消毒措施。
1.疫苗:分弱毒活苗和灭活疫苗两类。
弱毒活苗又分为很多种,即不同的毒株,我国常用的有Ⅰ、Ⅱ、Ⅲ、Ⅳ系。免疫效果与毒力呈正相关。
Ⅰ系(印度系):属中等毒力,在弱毒疫苗中毒力最强,可引起2个月龄以内的小鸡特别未作基础免疫的鸡发病,对大鸡非免疫者则有5%的不良反应,但免疫效果最好。应用很广,特别是紧急接种。
Ⅱ系:毒力最弱的一种,常用于小鸡首免,应用较广。Ⅲ系:比Ⅱ系毒力稍强,但应用较少。主要用于小鸡。
Ⅳ系:比Ⅰ系弱,比Ⅲ系毒力强,大小鸡均可用,应用最广,而且灭活苗也多用该毒株。灭活苗:多与弱毒苗配合使用。弱毒苗中Ⅰ系苗免疫后3天可产生保护力,小鸡可持续2个月左右,大鸡可持续半年以上。其余三种需7—9天产生免疫力,免疫期3个月左右。灭活苗要21天产生免疫力,但产生的抗体水平高而均匀,因不受母源抗体干扰,免疫力可持续半年以上。
2.免疫程序:主要根据抗体水平确定免疫程序,包括首免时间和次免(加强)时间。一般当抗体水平在4log2以下时免疫效果最好(主要是对活苗来讲)。对产蛋鸡则在5—6log2时即可再次免疫。由于各个鸡场工鸡群的抗体状态不尽一致,因此没有一个统一的免疫程序可供所有鸡场使用,一般的免疫程序应根据免疫监测的结果来确定。一般程序:见所印发的参考资料(集约化养鸡场基础免疫程序)。
3.扑灭措施:发生本病后情况一般都比较紧急,损失也较大,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尽快将其扑灭或得到根本控制,主要措施包括紧急注射I系疫苗,注射血清或卵黄抗体,严格消毒等综合措施。
但AIV混合感染特别是与IBD混合感染后很难控制,疫苗抗体均无效,听天由命。紧急预防不应使用Ⅳ系,因产生免疫慢,也有人不主张紧急接种。
I系苗紧急接种:最好注射,其次饮水(加大剂量),一般注射后3天,饮水后5天可停止或减少死亡。
抗体注射:病情来势凶猛者可根据情况注射血清或卵黄抗体,注射后一天可明显好转。注射剂量为0.5-1ml(大鸡)。对非典型新城疫在注射I系苗的同时,还应分别注射油乳剂灭活苗,后者能产生高而均一的抗体水平,从而清除强毒在鸡群中的长期存在。
本病重点:
1.流行病学特征。
2.与禽霍乱、喉气管炎、腺胃传支、流感的鉴别。3.预防措施(疫苗特点及免疫程序)。4.扑灭措施。
难点:
1.类症鉴别。
2.非典型新城疫的诊断。3.免疫监测和防制措施。4.实验室诊断。
思考题:
1.非典型新城疫发生的原因有哪些?
2.新城疫的免疫程序制定应考虑哪些影响因素? 3.新城疫与禽流感有哪些相似处和不同点? 4.我国新城疫长期难以控制的原因何在?
二、传染性喉气管炎(Infectious Laryngotracheitis)(ILT)
彩图:李生涛《禽病防治》、范国雄《诊断图谱》102、南农图谱、法国图谱。提问:
1.ND的流行病学特点有哪些? 2.新城疫的典型病变有哪些?
概念
简称传喉或喉气。
喉气管炎是由疱疹病毒引起的鸡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特征是高度呼吸困难、咳嗽、咯出带血渗出物、喉头、气管粘膜上皮水肿、出血并糜烂。本病发病率高,传播快,严重者病死率较高。患病早期可见核内包涵体。本病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
病原
1.分类:ILTV属于疱疹病毒科的α-疱疹病毒亚科类传喉病毒群中的鸡痘病毒I型。2.形态特征:病毒粒子直径约120-200nm,有囊膜,核衣壳为廿面立体对称,衣壳表面有162个壳粒。囊膜表面纤突,核酸型为线性,双股DNA,155kb、只有一个血清型。
3.体内存在部位:气管组织及其渗出物、急性发病期的肝、脾、血中也有病毒。
4.培养特性:在鸡胚绒毛尿囊膜上最易生长,可在接种后2—8天形成痘斑,痘斑边缘混浊,中央坏死而凹陷,绒毛膜肿胀、增厚,鸡胚发育不良并死亡。亦可在鸡胚肾细胞上生长,早期产生细胞融合成为多核巨细胞,并产生核内包涵体,细胞脱落。
5.抵抗力:对环境条件的抵抗力较弱,一般消毒剂均有效。但耐低温和寒冷。6.分子生物学:致病基因主要是TK基因,有2个主要蛋白(60kd和205kd),TK基因极保守。
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主要是成年鸡易感,发病后症状典型,其它禽类一般不发病。火鸡有时可出现呼吸道病变。
2.传染源:主要是病鸡和带毒鸡,通过咳喘及分泌物排毒。
3.传播途径及方式:主要经呼吸道间接传播,也可经粘膜感染(饲料、饮水等)。
4.流行特点:本病传播较快,感染率高,但一般情况下病死率较低,不超过20%,然而若为严重的咯血型则死亡率可高达70%。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秋冬节多见。一般由地方流行性或流行性。
症状:
潜伏期一般6—12天,人工接种则只有2—4天。本病可分为两型,即急性流行性(喉气管型)和轻症地方流行性。
1.急性流行性:多见于成年鸡,神郁、食减、突出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喘息、鼻腔流出粘性分泌物、有罗音(打呼噜)、咳出带血粘液、张口呼吸、蹲伏伸颈、打喷嚏、流泪、鸡冠发紫,有时可见绿色稀粪。最后多为分泌物窒息而死,病程一周左右。产蛋鸡产蛋量急骤下降。2.轻症地方流行性(眼结膜型):主要见于2个月以内仔鸡,多表现为结膜炎,如眼结膜充血,眼睑肿胀,有粘性或干酪样分泌物,眶下窦肿胀,有较轻的呼吸困难症状。病程2—3周,若无继发感染则很少死亡。很易继发传染性鼻炎等。3.产蛋下降型(轻症)
病变:
典型病变为喉头和气管的肿胀出血,并有粘条状分泌物堵塞,有时可见干酪样渗出物或凝血块。特别是从喉头至气管的上1/3处病变明显。环状出血,慢性病例可见鼻腔、眶下窦充血、水肿、有干酪样渗出物。
诊断:
1.现场诊断:典型急性病例根据流行病学特点、特征性症状和病理变化即可作出现场诊断。2.实验室诊断:非典型病例需靠实验室手段作出诊断,包括分离病毒并作鉴定、检查包涵体和血清学诊断。目前较好的方法是核酸探针,美国已普遍采用。
病毒的分离和鉴定:取喉头或气管粘膜或粘液,无菌过滤,稀释后加双抗接种10日龄鸡胚,4—5天后可见绒毛膜病变,其中含有大量病毒,将该病毒与已知抗血清作中和试验即可对病毒作出鉴定。
检查包涵体:取发病2—3天的急性期病鸡喉头粘膜上皮压(拉)片后甲醇固定,姬姆萨染色,周围带晕。
分子生物学诊断:核酸探针、PCR。
血清学诊断:可用荧光抗体、琼扩及中和试验。
3.鉴别诊断:注意与慢呼、传支、传鼻、曲霉菌及新城疫的区别,分别见教材P297和自制表 4.治疗性诊断:
防制:
1.疫苗接种:目前较正规的是弱毒疫苗,种类很多,有进口疫苗,有国产疫苗。无论哪种苗均有一定毒力。国产苗有单苗和二联苗,前者为鸡胚冻干苗,4—6周龄点眼、滴鼻为首免,14周龄二免,免疫期3个月。也有人用饮水法剂量加倍。后者系皮下或肌肉注射,为河南省农科院研制的喉—痘二联苗,有一定预防效果。强毒苗即用发病鸡喉头、气管粘膜研磨过滤后加双抗擦肛,有较好效果,但易散毒。灭活疫苗还无定型产品。美国宣布2000年可用基因工程苗。
2.治疗:就本病而言无特效药物可用,但因其为典型的呼吸道病,因此用抗生素药物防止其它病原菌的继发感染对加快本病的康复有重要意义,而且在临床上也证明行之有效。较好的药物有红霉素类、泰乐菌素等,也可用磺胺类(影响产蛋)。一般用药后3—5天可使病情明显好转。
3.一般卫生防疫措施:
本病重点:
1、诊断和鉴别诊断。
2、预防措施及治疗用药
难点:类症鉴别。
三、传染性支气管炎(Infection Bronchitis, IB)P310
彩图:吴清民图19-
23、范国雄P103。提问:
1.喉气的典型症状有哪些? 2.如何治疗?
概念:
简称传支或支气。
IB是由传支病毒引起的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特征是病雏表现咳嗽、喷嚏、流鼻涕、气管罗音、呼吸困难、发育不良,死亡率较高,剖检可见肾肿大、尿酸盐沉积。成年蛋鸡表现产蛋下降、蛋的品质低劣。
IB和ILT一样、均在美国首先发现,现已遍布世界各地。本病传染性强,传播快,潜伏期短,发病率高,雏鸡病死率高,尤其是肾型和腺胃型。成年鸡则产蛋下降严重,因此对养鸡业危害极大,是一种常见传染病。
近几年发生于我国的肾型传支除死亡率高外,还造成发育不良,长期不愈,殃及产蛋等后果,损失很大。其变异原因及机制还不清楚、需从分子水平上阐明,但IBV的研究比较困难(反转录难度大,S1蛋白易脱落)。
病原: 1.分类地位:IBV归冠状(日冕)病毒科冠状病毒属第Ⅳ组。为本属代表种。
2.形态特征:病毒粒子为球形,80-120nm,有囊膜,囊膜上有棒棰状纤突,核衣壳为螺旋对称,基因组为单链正股RNA。有3种结构蛋白。S蛋白为纤突蛋白,可分为S1和S2,S1为保护抗原,并与分型有关。
3.存在部位:主要存在于呼吸道及其渗出物和肾脏,在肝、脾和法氏囊中也有病毒。但常取呼吸道渗出物及肾脏分离病毒。
4.血凝性:原始分离培养的病毒无血凝性,但经胰酶或磷脂酶C处理后可凝集鸡RBC。5.培养特性:可在鸡胚、鸡胚气管环及鸡胚肾细胞上生长。
初次分离病毒需用10日龄鸡胚尿囊腔盲传2-3代,并不致死鸡胚,随代次增加,可使鸡胚死亡,一般在10代以后出现有规律地死亡:接种后7天左右可见80%的鸡胚死亡,胚体蜷缩变小,称“侏儒胚”,羊膜增厚,尿囊液增多,有尿酸盐沉淀,但绒毛尿囊膜无变化。可与传喉区分开。
气管环培养:鸡胚气管环接种后可见气管上皮纤毛萎缩,脱落,纤毛停止摇动,但要在倒置镜下观察。
6.血清型及免疫特点:本病毒的血清型较多,主要依据S蛋白分开,变异性:致病性变异和血清型变异。而且变异快,1991年报道有8个血清型,1993年报道有10-18个血清型,1996年则增至25个血清型,而且还不断有新的血清型出现。主要致病型为M41株、C株及T株(详见教材)。我国已分离到各主要血清型。由于各血清型之间交叉保护性较低,因此,给疫苗研制、预防及诊断带来极大困难。“95”期间国家已作为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开展研究。主要从分子水平上对其特点进行研究,包括查清我国现有血清型。
7.抵抗力:对环境因素的抵抗力属中等,耐寒冷、低温和酸碱,对热及一般消毒剂敏感。
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本病只发生于鸡,各种年龄均可感染,但以五周龄以内雏鸡感染后发病最严重,产蛋鸡感染后症状亦较明显。
2.传染源:主要是病鸡和康复带毒鸡。
3.传播途径:主要以空气传播从呼吸道感染,其次是消化道感染,也可经直接接触感染。垂直传播也有可能。
4.诱因:过度拥挤、卫生太差、营养不良、过冷过热、密闭潮湿等均可促进本病发生。5.流行特点:传播快、发病率高,雏鸡发病特别是肾型传支和腺胃型死亡严重。一个鸡群可在一、二天内全部发病。成年鸡一般无死亡,主要表现产蛋下降及蛋质低劣。无季节性。
症状
潜伏期1—2天,不同年龄或病型其表现不同。
1.雏鸡呼吸道型传支:①鸡群表现突然发病,全群80%以上雏鸡表现神郁、食减、垂翅、低头、嗜睡、挤堆。一般无下痢。②呼吸困难、张口、伸颈、喷嚏、咳嗽、流泪、流鼻涕、气管罗音。③个别鸡可见鼻窦及眶下窦肿胀。小鸡多因气管、支气管堵塞窒息而死。④渐瘦、发育不良,病程1—2周。死亡率20—50%。各型均可引起严重肾病变、长期潜在危害。
2.雏鸡肾病变型传支:主要侵害20—50日龄雏鸡,呼吸道症状较轻,主要表现肾炎及肠炎症状,神郁、食减、白色或水样下痢、脱水、消瘦、饮水增加,冠髯发绀,病鸡死前伏地不起。发病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一般可达25%。病程约3—4周,耐过鸡可形成肾结石,长期发育不良。3.产蛋鸡:呼吸道症状较微,突出表现是产蛋突然下降,可减少10—50%,蛋的质量改变,产出软壳蛋、畸形蛋、砂粒蛋,卵黄变小或无黄蛋,蛋清稀薄呈水样。卵黄与卵白脱离或粘于卵壳内膜。恢复产蛋率要4—5周。一般无死亡。
4.腺胃型传支:病初神郁、不食或少食、闭目嗜眠、个别拉稀、呼吸困难、消瘦、陆续死亡,不死者转为慢性、精神、食欲无明显变化,但发育不良,最终死亡,可持续至开产以后,总死亡率约30%左右。
病变
1.呼吸道型:重点在气管下1/3处和支气管,内有粘条状或干酪样渗出物。鼻腔及上部气管也可看到浆液或粘性渗出物。气囊混浊,支气管周围可见局灶性炎症。组织学变化主要是气管纤毛脱落,粘膜水肿、单核细胞侵润。
2.肾病变型:主要表现“花斑肾”,肾肿大、隆起、表面有红白相间的花斑,内有尿酸盐沉淀,输尿管发粗,内有肉眼明显可见尿酸盐沉淀。有时在心、肝表面及泄殖腔内也可见到尿酸盐沉淀。
3.产蛋鸡:卵泡充血、出血、变形,输卵管变粗变短、变厚、卵黄掉入腹腔,腹膜混浊,时久则呈腹膜炎。
4.腺胃型:急性期表现为腺胃高度肿胀似糖葫芦状或球状,切开后腺胃乳头肿胀、出血,切面有粘脓性分泌物,酷似新城疫,乳头尖部有凹陷。急性期过后腺胃则除了球状肿胀外,主要表现坚硬,切面有石榴籽状组织结构,主要为增生的结缔组织。酷似MD肿瘤。
5.输卵管囊肿型、伞口不开,管腔不通、不发育、局部膨大呈水球状、脂肪沉积过度,卵子发育好,掉入腹腔。目前,生产上还缺乏特异、快速的实验室诊断方法。
诊断
1.现场诊断:根据流行病学、症状及特殊病变可对本病作出初步诊断,但确诊要实验室诊断。
2.实验室诊断:分离、鉴定病毒(鸡胚、细胞、雏鸡及气管环等,并作出中和或干扰试验)。血清学诊断包括中和试验,荧光抗体、间接血凝、ELISA等方法。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真正做成功的在国内不多。可参照教材上的方法。
3.鉴别诊断:呼吸道型应与传喉、慢呼、曲霉菌、新城疫等相区别,见教材P217。肾型传支主要与鸡白痢和法氏囊病相区别。成鸡传支主要与非典型新城疫、流感、脑脊髓炎、传喉及减蛋综合症相区别。见有关表格。腺胃传支应与MD、ND相区别(主要是病变相似)。
防制
1.疫苗接种:目前疫苗种类较多,有活苗,也有死苗。最常用的是M41型的H120和H52(Holand致弱的)弱毒活苗。前者用于小雏,后者用于大雏(5周以上),因其对小雏有一定毒力,可引起发病。一般可在10日龄以前首免,35日龄前后二免,可饮水、喷雾、滴鼻、点眼等也可采用密集免疫,进口生殖道型三价苗也已上市。现多为与ND混合的二联苗。也可用油乳剂灭活苗,特别是种鸡,在开产前用一次灭活苗更好。IBV对NDV有抑制性干扰作用,主要原因是IBV繁殖快,因此若不是二联苗最好两者免疫相隔10天以上,先免NDV,再免IBV。肾病变型的预防可参考教材,但应清楚,从本地分离的肾型毒株制成灭活苗即自家苗效果更好。腺胃传支也以自家灭活苗为好,但也有资料报道疫苗无效。
2.本病无特效药物,抗生素仅用作预防继发感染。如泰乐菌素、强力霉素。3.一般措施:同其它传染病。
本病重点:①病原特点②鉴别诊断③免疫预防措施
四、鸡马立克氏病(Marek’s Disease, MD)
P313 彩图:南农、法国、吴清民、李生涛。提问:
1.传支病毒有何特点? 2.传支诊断要点? 3.如何预防传支?
教材上内容很多,但目前此病已少见故择要讲授。
概念
马立克氏病是由马立克病毒(疱疹)引起的鸡的一种淋巴组织增生性疾病,即肿瘤和神经麻痹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为外周神经及多种组织器官的单核细胞浸润和肿瘤形成,病鸡消瘦、肢体麻痹或急性死亡。
本病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传染性极强,危害极大,由马立克氏发现,故名之。曾经给养鸡业造成毁灭性打击。我国从70年代开始发现本病的严重流行,80—90年代泛滥成灾,近一、二年因防制措施较好,故少发生。国家“九五”攻关、“863”高科技技术项目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均有本病的内容,可见其重要性及对其重视程度。99年又有一定数量的鸡群发生,且多为内脏肿瘤型。近年发生少的一个原因是液氮苗的作用,但不可大意Witter有警告。
病原(自学教材)
1.分类地位:MDV归庖疹病毒科,α-亚科类MDV病毒属。2.形态特征及存在部位:本病毒在体内有2种形态,一种为成熟病毒,是非细胞结合型的,主要存在于羽毛囊上皮,直径约270—400nm,有囊膜,具有很强的感染性,即生产性感染的结果。其抵抗力很强。另一种细胞结合型的,即不能离开活细胞,随细胞的存亡而存亡。这类病毒没有囊膜,也无感染性,直径约
-80nm,为一种裸体病毒。这种病毒主要存在于肿瘤组织细胞、肾细胞、脾细胞及外周血淋巴细胞中。此即所谓限制性感染。此外,还有潜伏感染和转化性感染,但都看不到病毒粒子,前者只有病毒DNA,后者则是其DNA已整合到宿主细胞的DNA中去了。
说MDV为典型的细胞结合型病毒复制方式有3个含义:一是细胞间的传播有细胞桥的参与,二是裸体病毒必须依赖活的细胞而存活,三是病毒的DNA可以整合到宿主细胞的DNA中去。
MDV为线状双股DNA(其基因结构和序列与α-疱疹病毒亚科更相近,因此在最近一次分类中从γ亚科中将其去掉归到α亚科),主要形成核内包涵体。3.血清型:MDV共分三个血清型,I型为强毒、超强毒及其人工致弱株(CVI988,荷兰),Ⅱ型为天然无毒株(SB-
1、301B/1),Ⅲ型为火鸡疱疹病(HVT)毒(Fc-126株)。HVT可冻干,曾经是防制MD的主要疫苗。
4.致病性及免疫特点:主要是靠细胞免疫。
HVT对火鸡有轻微致病性,对鸡无毒。故用作疫苗。MDV及HVT属终身感染,因此属于带毒免疫。HVT只能防止肿瘤的形成,但不能阻止MDV强毒感染。因其为终生带毒,故HVT作为基因工程疫苗载体具有特殊优势。MDV和HVT感染后可产生各种抗体,但常用琼扩法测MDV抗体或抗原,而HVT的抗体和抗原则一般不能用AGP法测到。抗体在MDV的免疫保护中不起主要作用,但在雏鸡的早期阶段可能会有一定作用。
5.病毒培养:雏鸡、鸡胚、成纤维细胞、鸡肾细胞可出现蚀斑、合胞体及核内包涵体。6.抵抗力:成熟病毒即非细胞结合型病毒对外界环境具有极强的抵抗力。但常用的消毒药均可将其杀灭。鸡场一般先用液体药物喷洒,再用甲醛蒸汽薰蒸或火焰喷射。
7.免疫抑制:主要破坏T细胞、可造成免疫抑制,与CIA、IBD有密切关系。
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鸡、火鸡、鹌鹑、野鸡等均可感染,但只有鸡发病,其它禽类很少发病。不同品系的鸡易感性有差异,例如来航鸡的某些品系对肿瘤型MD具有一定抵抗力,而其它品种或品系的鸡则易感性较高。另外虽然各种年龄的鸡均有易感性,但感染年龄不同则鸡发病程度有很大影响,一般2周龄以内感染者发病率较高,而成年鸡感染后只带毒、排毒而不发病,因此控制或预防早期感染对防止临床发病致关重要。母鸡比公鸡易感性高,更易发病。
2.传染源:主要是病鸡和带毒鸡,其羽毛囊及其脱落的毛囊上皮中含有大量感染性极强的完整病毒。
3.传播途径:可直接接触传播,但最重要的是通过空气经呼吸道传播,其次是消化道感染。人员及昆虫也可成为传播媒介。
4.流行特点:第一,早期感染,中后期发病。即小鸡在2周龄内感染后短期内并不发病,而要等到2个月龄后发病,开产后一段时间自然平息。第二,感染不同毒力的毒株可表现不同的临床症状及发病、死亡率,例如神经型、肿瘤型或眼型等。但是在血清I型病毒内部,不同毒力的毒株之间不存在明显的基因水平的差异,而是根据HVT疫苗能否提供有效保护来判定。强毒力易引发肿瘤形成,弱毒力则主要损伤外周神经。第三,发病率和死亡率在不同地区或鸡群变化较大,可从10—80%不等,这主要与饲养管理、卫生、免疫状况、病毒毒力及应激因素有关。第四,是一个典型的慢性病,但又可呈现急性爆发(神经或肿瘤)。控制不好会越发越严重。第五,免疫抑制、可增加其他病的发生率(IBD、CIV)。第六,免疫保护上有波动性,某些年份高发,某些年份低发。
症状
潜伏期较长,一般在一个月以上。且受多种因素影响,一般于10周龄开始出现症状,也有早至3—4周龄者。P315。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4型。
1.神经型:主要侵害外周神经,最常见的是坐骨神经,特征症状是劈叉姿势,亦可见跛行、瘫痪,往往发现较晚,特别是笼养鸡。一般都是一侧重、一侧轻。亦可见垂翅或斜颈,均为不可逆性。迷走神经受损时则素囔肿胀、呼吸困难、腹泻。病程较长者则表现消瘦、贫血,体重极轻,羽毛蓬松干燥无润泽。但病鸡精神一般良好。
2.内脏肿瘤型
早期多不易发现,不象神经型那样明显,多数是在晚期才表现为急性发作,因肿瘤的生长速度很快,转移的肿瘤在小鼠2周左右即可长得很大、很明显。发病鸡表现神郁,食差,伏地,腹泻,消瘦,羽毛蓬松而无光泽,脱水,部分鸡可见肢体麻痹,个别鸡可见呼吸困难。很容易继发ND、E.coli。胸骨突出,有些腹部肿胀。重者往往因肝破裂而突然死亡,鸡冠苍白,部检可见肿极度肿大并因破裂而内出血。肿瘤型发病、死亡比较集中,呈急性暴发,而神经型在鸡群中拖延时间较长。个别可在皮肤形成肿瘤。
3.眼型:因损害部位不同而可呈现单侧或双侧。开始虹膜角膜颜色变浅,以后消退,由金色变为灰白色,呈同心圆或点状,故也叫“灰眼病”,瞳孔边缘不整齐,严重者瞳孔只剩下一个针尖状孔。
4.混合型:是指在同一病例既有神经型又有内脏型或眼型等两种以上的病型。对一个发病鸡群来讲,往往各型均可见到,只是各型的表现程度及发病率有所不同而已。
病理变化
主要是神经型和内脏肿瘤型有明显肉眼变化。1.神经型:较粗大的外周神经如坐骨神经等可见明显肉眼变化,表现肿胀、苍白如水煮样,横纹消失,有时大小不同的结节,使神经支变得粗细有均。病变神经可比正常者变粗2-3倍,两侧应对照观察。镜下变化有2种细胞,一类是炎性细胞,主要是T细胞,即教材上所讲B型变化以变性为主。另一种是肿瘤细胞亦即增生细胞,为教材上所说A型变化。
2.内脏型:剖开腹腔可见各脏器发生的肿瘤,以肝、脾、卵巢为最常见,其次是肾、心、肠、肺等器官组织。肿瘤可以是明显局灶性的,也可以是弥漫浸润性的。灶性肿瘤呈灰白色,细腻、表面平滑、有光泽,坚实。弥漫性肿瘤则使组织红肿透白,呈大理石状。由于肿瘤而使组织器官肿大2倍或更多,特别是肝脏肿瘤很易引起肝破裂而发生腹腔出血,内有大量不凝固的血水。此外还有非肿瘤性病变,即内脏变性萎缩。
显微镜下检查主要是多种淋巴细胞包括肿瘤细胞,其中绝大多数为T淋巴细胞。此有鉴别意义。
诊断
1.现场诊断:一般较易作出诊断。
2.实验室诊断:血清学最常用,主要是琼扩试验。琼扩诊断的意义:①说明感染过(有抗体)②说明带毒(排毒)③在有典型症状和病变的情况下可以确诊④阳性者不一定发病,发病者均为阳性。病毒分离较困难,需一定技术和设备。病理组织学诊断也不常用,必要时才做。
3.鉴别诊断:主要是内脏肿瘤性MD与LLA的鉴别,可参教材P316-317。
防制
重点三条,一是检疫淘汰,二是免疫接种。三是作好早期保护。
1.检疫淘汰病鸡和带毒鸡:羽髓琼扩结合临床症状及病变作出确诊后淘汰病鸡及带毒鸡。最彻底的办法是全群淘汰,特别是种鸡。
2.免疫接种:疫苗种类很多,主要是HVT(血清三型病毒),代表株是Fc126,以此为基础的还有二价苗(I型+3型),2型+3型1型+2型)和三价苗(1型+2型+3型),可参见教材有关内容。
是人类战胜肿瘤的第一个疫苗,意义巨大。有冻干苗和液氮苗,I型中最优秀者为CVI988株弱毒苗1972年由荷兰Rispens等人分离。
无论哪种疫苗,关键都是2点: 第1,早期接种,越早越好,一出壳就接种,美国现在采用19日龄鸡胚接种。
第2,剂量要足。国内疫苗目前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剂量(蚀斑数)不够,因此需加大剂量。关于次免疫可以试用。15日龄加强一次。
3.早期保护,接种后在2周龄内严防接种强毒。接种后7天才能产生免疫力。
4.免疫失败原因:表现疫苗剂量不够,病毒血清型变异,早期感染,疫苗本身保护率低,其他免疫抑制性疾病影响、接种太晚、接种不确实、母源抗体干扰、其他应激因素等。
本病重点:流行特点、典型症状及病变、预防措施。
难点:肿瘤病的鉴别诊断。
五、传染性法氏囊病(Infections Bursal Disease, IBD)
彩图:南农大、法国、世界家禽、吴清民。提问:
1.马立克氏病的发病特点有哪些? 2.预防马立克病应注意什么问题?
概念:
IBD又叫囊病,传染性法氏囊炎、法氏囊炎、腔上囊病、甘布罗病(冈博罗病)等,是由IBDV引起的中、幼雏鸡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免疫抑制性和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病的临床特征是发病急、传播快、感染率高、病程短、呈典型的尖锋状死亡曲线。白色水泻、极度虚弱、电解质平衡紊乱、急性败血症死亡,突出病变是胸肌、腿肌、法氏囊及腺胃和肌胃交界处出血,肾脏高度肿大呈花斑状。本病可导致多种疫苗免疫失败。
本病于1957年首先发生于美国的Gumboro地区,1979年我国开始发现本病,1982年首次分离到病毒(北京),1989年前后在我国的流行及危害达到高峰,曾一度越过ND和MD的危害,造成巨大经济损失。近几年随着疫苗及防制措施的加强,有减弱并向亚临床感染发展的趋势。这一特点与国外的经历相似。
病原
1.分类地位:IBDV为双股双节段RNA病毒科、属。2.形态特征:病毒粒子20面体,无囊膜,58—60nm。3.核酸特点(基因组特点):dsRNA,并分大小2个节段(A、B两个片段)。电泳可见2条带,A为大片段,3.1kb;B为小片段,2.9kb。A片段上有三个基因(一个阅读框):VP2-VP4-VP3。B片段为一个多态酶。目前基因工程苗主要是对A片段的VP2、VP3基因进行克隆、表达。最近还发现3VP5,功能不清。一般RNA病毒都有polyA尾巴,而IBDV却没有。
4.血清型及毒株分类:目前已知有2个血清,1型为对鸡致病的IBDV,2型从火鸡分离,无毒力。根据抗原差异1型又可分为不同的亚型(6个或更多个),但21株IBDV的多变区VP2分析后,其最大差异只有7.7%,而AA差异只有2.7%,说明变异不明显。不同亚型之间的保护率交叉性较低(10-70%)。
5.病毒在体内的分布:主要分布于法氏囊组织的B淋巴细胞,其次是脾、盲肠扁桃体、肾脏等。由于大量的B淋巴细胞被破坏,故造成免疫抑制。
6.病毒的培养:IBDV可在鸡胚中生长,但初次分离培养时有时致病作用不明显,需盲传。有些可在接种后3-7天致死鸡胚,胎儿表现水肿、出血、肝脏有坏死点,肾脏出血并有少量斑驳状坏死。经过鸡胚适应的病毒可再接种细胞,使之成为细胞适应毒,常用CEF、CEK、CE法氏囊细胞等,适应后可产生抗网状细胞病毒,并产生空斑。接种后4—5天鸡胚及绒毛膜含毒量最高,而尿囊液中含毒很少。细胞毒中含有大量不完全病毒(DI粒子)。(缺陷型干扰粒子)
7.病毒抵抗力:对环境抵抗力极强,可在自然条件下长期存在,且耐热、酸、碱及有机溶剂,但甲醛及蒸气及氯胺可将其杀灭。
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凡是法氏囊未完全退化的鸡均可感染,但以3—6周龄鸡最易感。鸭、麻雀等也有感染或发病报道,但极少,主要是鸡感染发病。变异原因:免疫压力选择。
2.传染源: 主要是病鸡及带毒鸡、麻雀也可带毒散毒。3.途径:可直接也可间接传播,多途径感染。
4.流行特点:发生突然、传播迅速,感染率、发病率高,病程短,死亡快,呈现典型的尖锋式死亡曲线。新疫区或新鸡群往往呈现暴发流行。病毒具有变异性,如在美国就是从东部往西部发生变异。本病易与其它疫病混合感染:ND、E.coli,MG。
5.免疫抑制:年龄越小,感染后产生的免疫抑制越严重。6.由典型发病到非典型发病,系因普遍免疫所致。
症状
潜伏期较短,一般2—3天。分典型感染和非典型感染。病初发现少数鸡突然出现不精神,很快波及全群(半至1天),出现全身症状:神郁、不食、畏寒、挤堆、闭目嗜睡、打盹、垂翅,个别鸡有啄肛现象。很快表现出特征症状:拉白色粘稠如蛋清样稀粪或水样下痢,或带不白石灰样的蛋清样物,肛围被粪便严重污染。严重脱水,口渴,最后衰竭死亡。一般第1天发现,第2、3天增多并发生死亡,第4、5天为死亡高峰,第6、7天死亡自然减少,以后逐渐平息。死亡率变动范围很大,与毒株和混合感染有关,一般10—60%,个别可达70%以上。强毒或超强毒致死率高,变异株死亡率低。所有存活鸡均可发生程度不同的免疫抑制,因此常继发ND等其它传染病。目前主要是少数发病
病理变化
突出变化有以下几点(典型强毒感染致死者): 1.大腿肌、胸肌有明显的出血斑、点、条。
2.法氏囊水肿,有黄色胶冻状物包裹其周围,严重者可见浆膜出血,外观呈紫葡萄状,个别囊可比正常者肿大2倍以上。囊内有淡黄色胶冻样粘液或血液,病程稍长者内有干酪样物质。囊内膜有不同程度出血。个别鸡可见囊萎缩。囊的组织学变化主要是淋巴细胞坏死,淋巴滤泡生化中心消失,出现空洞。注意非典型病例的诊断,有时见不到典型病变。紫葡萄样法氏囊病变主要见于混合感染,如E.coli、CIA等。
3.肾脏突出变化是高度肿大,隆起,由于有大量尿酸盐沉积而呈现斑驳状或花斑肾,切开后有大量白石灰渣样物质流出输尿管中充满白色在石灰样物质而使其变得粗大、明显。泄殖腔亦充满石灰样物。
4.腺胃粘膜肿胀、出血,与肌胃交界处有横向条状出血。
诊断
1.现场(临床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特点、特殊症状和典型病理变化可作出诊断,特殊情况下可进行实验室诊断。
2.实验室诊断:包括以下几点:
(1)分离病毒:先取肾、脾、法氏囊组织,经研磨稀释后再离心、过滤、加双抗,接种鸡胚,分离并鉴定病毒,可参考教材。
(2)血清学试验:目前主要是琼扩,既可查病毒,也可查抗体。国外现已推广ELISA。自然感染比疫苗诱导的抗体水平要高得多。
(3)易感动物接种:主要是3—4周龄易感鸡。
3.鉴别诊断:注意与白痢、球虫病、肾型传支区别。见表(自制)。
防制
1.疫苗接种:本病主要是体液免疫,靠抗体产生保护。疫苗很多,可分成三大类,一是弱毒活苗,二是灭活强毒囊苗,效果最好,三是弱毒胚苗或细胞苗,效果最差。其中弱毒活苗又有好多种:弱毒苗、中毒苗、鸡胚苗、细胞苗。目前最常用的几种苗可见教材有关内容。近几年引进的以色列苗MD系列疫苗反映效果较好,属中等毒力。国产BJ836、B87、NF8、D78等。有用中等毒力苗1日龄首免来控制IBD长期流行不断的鸡均场的发病,可以参考。高母源抗体、迟免用中毒,低母源抗体早免用弱毒,也可用卵黄抗体预防,但易散毒。
免疫程序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发病严重且日龄前移的鸡群1日龄即可免疫,2周后2免,1月龄3免。一般鸡群10日龄左右首免,24日龄左右2免即可。活苗受母源抗体干扰较严重,灭活苗则不受其影响。
2.治疗:特异疗法是注射高免卵黄抗体或血清,0.5ml/只,半天到一天见效,但要早期应用。另外配合对症治疗。也有许多中草药方反映疗效较好。抗体也有短期预防作用。
3.其他措施:即一般卫生防疫措施。
本病重点
1.病原及流行病学特点。2.典型症状和病变
3.防制措施(预防和治疗)4.鉴别诊断及诊断
思考题:
1.IBDV有何特点? 2.IBD的危害特点? 3.防制措施及其意义?
新增内容:
六、禽白血病(ALL)(P266)
自学内容
重点掌握
1.病原特征:反转录病毒,多个毒株,垂直传播,致癌性
2.流行特点:成年鸡多发、多为散发,丁型可爆发(1998年)3.鉴别诊断:主要应与马立克氏病原区分开
七、呼肠孤病毒感染
(P324)(新教材是把关节炎和矮小综合征合并在一起讲)彩图:李生涛,吴清民,范国雄P104-106,119-121
鸡病毒性关节炎
概念:
本病是由呼肠孤病毒引起的鸡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主要临床特征是关节腱鞘发炎、肿胀、跛行。关节内及其腱鞘内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很少发生死亡。本病分布于各养鸡国家。我国于上世纪80年代发现本病。近几年较少见。
病原:
呼肠孤病毒科,正呼肠孤病毒属,禽呼肠孤病毒。无囊膜,抵抗力很强,对乙醇敏感,双股RNA,分10个片段。能在鸡胚卵黄囊中生长。
本病毒除引起关节炎外,还与多种疾病有关(见教材),独立引起单一疾病的只是关节炎。
流行病学:
鸡和火鸡较易感,特别是肉鸡,6周龄左右最易感。主要经消化道传播,并可垂直传播。发病急,传播较慢,不会造成大的流行。病程短。
症状:
病鸡精神、食欲无影响,跛行,不愿站立,关节红、肿、热、痛。发病率50%左右,相当一部分为隐性感染。
病变:
跗关节肿大,切开后内有大量黄色或者红色渗出物,病程长的形成干酪样物,关节失去灵活性。腱鞘贺腓肠肌肿胀,有些病例腓肠肌断裂。
诊断:
1.现场诊断
2.实验室诊断:琼扩最常用,也可用关节渗出液,滑膜及腱膜悬液接种鸡胚分离病毒。一日龄鸡足垫接种。国外已有商品化ELISA试剂盒。
3.鉴别诊断:主要应与MS相区分,后者发病慢病程长,治疗有效(支原体)
防治:
有灭活盒弱毒多价苗。7日龄使用活苗。灭活苗主要用于产蛋母鸡,以获得高水平母源抗体。1日龄不能用,对MD疫苗有干扰。本病无特效疗法,阳性种鸡应淘汰,防止使用污染有病毒的疫苗和引进带毒的种鸡。可以采用对症疗法治疗商品蛋鸡,以减少继发感染。
八、禽脑脊髓炎(Avian Encephalo Myelitis,AE)
概念:
AE是由AEV引起的雏鸡的一种神经系统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共济失调及其头颈部震颤等神经症状,故又叫流行性震颤。成鸡均为隐性感染,产蛋鸡可以引起短期产蛋下降,本病在未使用疫苗前的,如60年代在美国危害很大。
本病最早发生于1930年目前流行全球,我国1980年以后出现。
病原:
AEV为微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都对肠道有亲嗜性,从肠道排毒。)无囊膜直径22-30nm,20面体立体对称,ssRNA+。可在鸡胚、CEF等多种细胞上生长,只有一个血清型。对环境抵抗力较强。对有机溶剂及酶类有抵抗力。对热及紫外线敏感。
流行病学:
鸡、鸭、鹌鹑、火鸡等均可感染,但仅鸡发病,主要经消化道感染排毒以及经卵传播,也可在孵化器中传播,10—12日龄雏鸡为高发期。刚出壳时也可见到。2—3周龄以上多为隐性感染,而产蛋鸡可以引起暂时性产蛋下降。发病率低,病程较短。垂直传播潜伏期短,1周以内,水平传播则2周左右。
症状:
先是共济失调,行走不便,有些伏地或侧卧,随后头、颈部震颤,发病急,发病率不太高。来自阳性种鸡群的雏鸡发病率为40—60%,免疫鸡群则发病,死亡较少。多数病鸡不死(80%),但可产生失明。死亡率为25%,有时可超过50%。成年蛋鸡感染后表现短期、低幅度产蛋下降,无其他症状。
病变:无肉眼可见病变
诊断:
1.临床诊断:年龄,症状
2.分离病毒:取脑、胰、十二指肠给5—7日龄鸡胚卵黄囊接种,孵出小鸡后观察是否发病。
3.血清学诊断:最常用琼扩试验。VN、IFA亦可作中和试验,ELISA等。
4.鉴别诊断:MD,ND,VB2,缺乏及痢特灵中毒。
防治:
1.种鸡检疫淘汰 2.种鸡接种弱毒活苗或灭活苗,以使仔鸡保有高抗体。注意免疫时间。目前主要是进口苗。如法国的PT-Blen二联苗,10周龄至产蛋前一个月之间使用,莫特威的AE1143,均可饮水。
九、禽腺病毒感染(Avian Adenovirus Infection)
P327 可引起下列两种主要疾病:
(一)包涵体肝炎
概念:
是由禽腺病毒I群中的包涵体肝炎病毒引起的鸡的急性病毒性传染病,表现贫血、死亡及肝肿大和出血,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1951年美国首次报道,我国1980年以后发生。
病原:
腺病毒科,腺病毒属,一群禽腺病毒,无囊膜,双股DNA,中等大小(80-90nm)抵抗力较强。可在鸡胚卵黄囊生长,也可在鸡多种原代细胞上生长。
流行病学:
1—2月龄雏鸡最常见,可垂直传播,春秋季多见且多于E.coli混合感染或者继发感染。病程短,死亡快。发病率不定,但不会大面积流行。
症状及病变:
生前症状明显,但无特定性,主要表现全身症状,如精神沉郁,嗜睡、下痢、消瘦、贫血、黄疸、发病后4天左右死亡。典型病变是肝变形、肿大和密布出血点,质脆易破,有时有坏死灶隆起。脾、肾、有灰白色坏死点。组织学变化为肝细胞核内包涵体。
诊断:
主要靠现场诊断,即流行病学、症状、和特征病变。也可接种5日龄鸡胚卵黄囊,可于5-7天内死亡。
鉴别诊断:弧菌性肝炎,MD、E.coli,salmon.cosi
防治:
无特效药物或疫苗可用,靠一般卫生措施预防,发病后主要用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可考虑使用自家脏器灭活苗。
(二)产蛋下降综合征(EDS-76)
概念:
EDS-76是由腺病毒引起的产蛋鸡的一种特殊传染病,主要表现产蛋急骤下降,蛋的质量变劣。本病1976年首次报道于荷兰,我国1991年由南京农业大学分离首株病毒(李刚、蔡宝祥等)。在此之前已有本病发生。现已遍及世界各地。
病原:
EDS-76病毒为腺病毒科禽腺病毒属三群。只有一个血清型。无囊膜,dsDNA,可在鸭胚中生长,而在鸡胚中生长较差。对鸡RBC具有很高的凝集价。抵抗力较强。A127为标准株。病毒长期存在于子宫及其输卵管上皮中(2—3个月)。
流行病学:
鹅,鸡,鸭均可感染,但是鸡发病而鸭只带毒排毒。主要感染开产前后的母鸡,有品种差异,但是均可感染发病。主要是垂直传播,但也有水平传播(主要是消化道)。感染后在开产前不发病,开产时因应激而使病毒活化,致病。
症状及病变:
突出症状就是产蛋突然下降,在一周左右可下降20—50%,蛋色变浅,蛋壳粗糙,产畸形蛋、软壳蛋、薄壳蛋等可达15—20%。病程一般1—3个月,无死亡发生,故无明显可见病变。剖杀可见生殖系统轻微炎症及其萎缩性变化。
诊断:
1.临床及其流行病学诊断
2.血清学诊断
感染或用苗后2-3周可测到很高的HI抗体。3.病毒分离鉴定
参照教材上方法,接种10日龄鸭胚。4.鉴别诊断:
AE、ND、AI、ILT、IC、防治:
主要在开产前3周使用灭活苗。多为三联苗。
十、鸭瘟(Duck Plaqne,DP)
P330、吴清民P306 彩图:范国雄P119、李生涛、吴清民。提问:
1.IBD的流行病学特点? 2.典型症状和病变?
3.特殊的防制措施?
概念:
鸭瘟是疱疹病毒引起的雁形目禽类如鸭鹅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也叫鸭病毒性肠炎。其特征是两腿麻痹﹑下痢、头部肿大和出血性、坏死性肠炎,常呈败血症死亡。发病急、传播快、死亡率高。病变特点是广泛出血和消化道的纤维素性伪膜性坏死。本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我国于于1957年广州发生,目前已流行于全国各地。
病原:
鸭瘟病毒为疱疹病毒科Ⅰ型疱疹病毒亚科(α亚科)。属未定。中等偏上大小,120—180nm,双股DNA,有囊膜,抵抗力较弱,本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但各毒株的毒力不同。可在9日龄鸭胚(致死)中生长,形成核内包含体。无血凝特性。鸭胚毒适应于鸡胚后,对鸡的毒力增强,故应注意鸡胚苗的使用,严防感染鸡。病毒主要存在于肝,脑及消化道。
流行病学
感染动物主要是鸭,各种品种的鸭均可感染发病,但主要是成鸭发病严重,但雏鸭严重。主要是水平传播消化道感染,多见于夏秋季节。
症状
潜伏期一般3天左右。
全身症状:精神沉郁,高热,食欲减退,烦渴,垂翅,卧底不起,不愿下水,流泪,头颈部肿胀,眼睑水肿,称“大头瘟”。流鼻涕,呼吸困难,怪叫,咳嗽,拉灰白色或绿色稀粪,病程3—5天,死亡率高。鹅与鸭的症状相似,但发病率略低。
病变
主要是肠道、食道、泄殖腔的伪膜性、出血性、坏死性炎症,(纵行排列的病灶)可参看教材。有纵行排列的传染病有:鸭瘟(食道)、粘膜病(食道)
诊断
主要靠现场诊断,必要时分离病毒,主要与鸭霍乱区分开。参看教材332页。
防治
目前主要靠疫苗预防,鸭胚或鸡胚化,弱毒疫苗效果很好。国内不少单位有售。具体使用见教材。发生本病后可作疫苗或血清抗体紧急接种。
十一、鸭病毒性肝炎
吴清民P31彩图:范国雄P121、吴清民、李生涛 概念
也叫鸭肝炎,是雏鸭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临床症状是发病急传播快、死亡迅速、死亡率高、神经症状、出血性肝炎。1949年发生于美国,1958我国首次发生,目前本病在我国已较普遍。
病原
鸭肝炎病毒为微RNA病毒科,肠道病毒属,注意与鸭乙肝病毒区分开(单股DNA)无囊膜,ssRNA+.抵抗力较强。本病毒共有三个血清型,我国为1型,该型病毒可在9日齡鸡胚中生长,并对鸡胚有一定致病力。
流行病学
主要有感染鸭,1-2周龄雏鸭最易发病,死亡率可达90%以上,成鸭一般为隐性感染,主要是水平传播,多途径感染,春夏孵化季多见。
症状及病变:
除全身症状外,突出症状是全身性抽搐,侧卧,翻船,伸腿,头颈向后背,个别尖叫或拉稀,很快死亡。突出病变是脾脏肿大,发黄,有出血点,红黄相间。
诊断:
主要是现场诊断,也可接种易感动物,其他无特异方法。目前有探针,但未商品化。
防制:
给种鸭接种弱毒苗或灭活苗。小鸭接种疫苗往往来不及产生保护便发病。雏鸭及发病鸭可注射高免血清或蛋黄。也可用脏器灭活苗。
十二、小鹅瘟(Goossing plague,GP)
P334、吴清民P312,彩图:范国雄P47、吴清民。概念:
本病是由细小病毒引起的雏鹅的一种败血性传染病,特征是传播快,死亡率高,病雏以神经症状和肠炎、下痢为主。典型病变是小肠的香肠样栓塞。
本病1956年首先于我国扬州,由苏农方定一教授分离出病毒并研究出完整的防制措施。目前许多国家已有本病发生。1978年更名为鹅细小病毒感染。
病原:
本病病原为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亚科、细小病毒属的鹅细小病毒。无囊膜,ssDNA,可在鹅胚上生长,鸭胚极其细胞上生长。产生核内包涵体,抵抗力较强,无HA特性。只有一个血清型。
流行病学:
主要发生于雏鹅,特别是一周龄以内。3周龄以上很少发病。偶尔有雏鸭发病。经消化道排毒,可水平也可垂直传播。有周期性,每1-2年一次流行。
症状及病变:
分为三型(最急、急、亚急),潜伏期5天左右。症状因年龄及发病早晚而异。特征症状是神经症状:卧地瘫痪,抽搐,泳动。呼吸困难,拉灰白或绿色稀粪,角弓反张。病变主要是肠道的卡他性炎症。特别是回肠的坏死及香肠状栓塞。
诊断: 主要依靠现场诊断。也可分离病毒,检测抗体确诊。
防制:
母鹅注射疫苗以获得母源抗体来保护雏鹅。雏鹅及病鹅可注射高免血清。见教材有关内容。
目前禽病流行特点:
1.不断变化,新病、老病。2.呼吸道、消化道、产蛋方面。3.免疫程序不断变化、多样。
十三、鸡传染性贫血(CIA)
P338、吴清民P270 概念:
本病是由鸡传染性贫血病毒(CAV)引起的以损害造血、淋巴器官为主的传染病,临床特征是引起雏鸡再障性贫血、淋巴组织萎缩、造成免疫抑制、增加对其它病的易感性。
本病于1979年首次在日本报道。称为CAA,随后在许多国家出现,名称较混乱,如蓝翅病、出血性综合征,贫血性皮炎综合征。1995年国际病毒委员会确定为CIA。我国上世纪90年代初确诊本病(1992年正式报道)。
病原:
CAV属圆环病毒科、圆环病毒属,球形,无囊膜,与细小病毒大小相似,原为细小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单链环状DNA,无血凝性,病毒可在鸡胚及多种细胞系中生长,不致死鸡胚,可形成细胞病变。鸡胚感染后于出孵10-15天发病死亡。病毒抵抗力较强,但对紫外线、酚、福尔马林等敏感。
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只有鸡,不分年龄,但1周龄以内最易感,只有2-4周龄雏鸡发病,发病率为100%,死亡率高达30-50%。肉鸡比蛋鸡易感,公鸡比母鸡易感。
2.传染源及宿主:病鸡和带毒鸡是主要传染源,既可水平传播,又可垂直传播,后者更多见。感染日龄小时,病毒可在体内存在1个月左右,感染日龄越大,病毒消失越快。
3.发生特点:本病往往诱发或继发其他病,尤其是MD和IBD,可加重后二者的发病及死亡,例如促进MD肿瘤形成及排毒,加重IBD的法氏囊病变等。反之,MDV、IBDV也可增加本病的严重性,使胸腺和骨髓破坏更为严重。
4.免疫抑制:本病与MD、IBD、RE等属于免疫抑制最严重的传染病,往往使感染鸡群发生免疫失败,特别是对MD和IBD。
症状及病变:
潜伏期:人工感染5-9天,自然感染1-2周。
出现症状者多为2-3周龄雏鸡,表现精神沉郁,消瘦,虚弱,发育不良,贫血,厌动,冠髯苍白。皮肤及皮下出血,羽毛蓬松或脱落。或继发坏死性皮炎,有些鸡下痢。后期发育不良,生长缓慢,生产性能低下。剖检可见肌肉苍白,血液稀薄,胸腺、法氏囊萎缩,血液凝固不良,屠后放血不尽。骨髓色淡或变薄,肝肿大,发黄、坏死、脾肿大,有些病例脾脏萎缩,肌肉、肠道出血,腺胃粘膜出血,肌胃糜烂。
诊断:
1.现场综合诊断:流行病学、症状、病理变化作出初步诊断。
2-4周龄肉鸡多见,生长缓慢,采食正常,死亡率不高,易继发其他病,剖检胸腺、法氏囊萎缩、骨髓黄化、肌肉胃肠粘膜出血,肝肿大、脾脏肿大或萎缩,红细胞压积在27以下。
2.实验室诊断:
(1)分离病毒:无菌处理、氯芳<<<,接种鸡胚或细胞,但较难鉴定。也可接种1日龄鸡。(2)血清学:VNT、SNT、IFA、ELISA、PCR国外已有试剂盒出售。(3)鉴别诊断:IBD,住白细胞虫病,包涵体肝炎,磺胺中毒。
防制:
1.疫苗接种:已有进口疫苗,但极昂贵(500羽份/600元)。仅用于种鸡或祖代鸡,13-15周龄活苗饮水,有强毒和弱毒。
2.制备疫苗要用SPF鸡。
3.加强饲养管理,卫生消毒等一般措施。淘汰阳性鸡不可行,因我国阳性率在40-80%。
本病重点及难点:
1.重点:综合诊断、防制措施。2.难点:鉴别诊断。
思考题:
1.免疫抑制性传染病有哪些?相互之间有何关系? 2.传染性贫血的发病机理?
十四、番鸭细小病毒病
提问:
1.CIA的发病特点及危害? 2.诊断及鉴别诊断?
P336 吴清民P310,邝P112 概念:
是由细小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传染病,俗称番鸭“三周病”,主要侵害三周齡内的番鸭,临床症状是喘气,腹泻,软脚,传染性强,发病率高,主要病变为胰脏白色坏死和肠道炎症。是鸭的一种新传染病,本病1985年首次报道。目前国内主要集中在华东、华南地区,法国主要在西部。
病原: 是一种不同于鹅细小病毒(GPV)的鸭细小病毒(DPV)与小鹅瘟病毒无交叉免疫反应。也无HA活性。归细小病毒科细小病毒属,对外界抵抗力很强,但对紫外线敏感。
流行病学:
只感染番鸭,不感染其他鸭,尤以三周龄以内鸭发病严重。7—18日龄最多见。主要通过消化道水平传播。
症状及病变:
见教材P337。
与小鹅瘟鉴别:本病无甩头,喜饮,鼻孔黏液、呼吸道粘膜、肠道栓子等,而小鹅瘟有。
诊断:现场诊断及病毒分离(取胰脏,脾脏、肝接种12日龄鸭胚)。
防治:种蛋消毒,种鸭免疫。
新增内容:
十五、传染性矮小综合征(Infection Stunting Syndrom)
P342 概念:
是鸡的一种多病因性传染病,主要特征是生长缓慢,发育不良,饲料报酬降低,鸡群死淘率增加。本病发病缓慢,病程很长。
病原
以呼肠孤病毒为主的多病原致病。很少单一致病。
流行病学
多见于幼鸡,肉鸡比蛋鸡易感。一般为地方流行性,多途径传播。尤其可垂直传播。
症状
见教材(精神差,水泻、吸收不良,体重减轻,个体小,发育差,羽毛蓬松等)
病变
各脏器萎缩,骨质疏松,但是腺胃肿大。
防治:
淘汰,消毒,加强饲养管理,补充维生素,免疫,使用抗生素可降低死亡。
十六、禽网状内皮增生征(RE)P343邝P245
原来认为网状内皮系(脾脏、淋巴结、骨髓内有网状细胞;血管壁(血窦)和淋巴窦内有内皮细胞)有吞噬功能,目前已经证实其无此功能,故称单核巨噬细胞系。
概念:
RE是由C型反转录病毒引起的以网状内皮系统系增生性肿瘤为主的多型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为肿瘤形成、淋巴器官萎缩,免疫抑制,发育矮小、贫血等。
人们最对本病缺乏全面认识,不了解其重要的经济意义,后来发现其有极大的潜在危害,尤其是在免疫抑制方面。目前本病已经遍布全世界,我国也早有报道。
病原:
反转录科,C型反转录属的网状内皮增生征病毒,中等大小(100nm),与白血病毒相似,但又有区别。只有一个血清型,下分3个亚型。病毒较难培养,不耐热,抗紫外线。
流行病学:
可感染多种禽类,以火鸡为最,鸡群感染率高,单发病率低,多为散发,但可产生严重的免疫抑制和免疫耐受。既可以水平传播,又可以垂直传播,经胚源疫苗传播危害性极大,可引起矮小综合征和肿瘤。
症状及病变:
见教材P344,分三型。为禽的第三大肿瘤病。
诊断及防制:参看教材有关内容。
十七、多病因呼吸道病
P340(来自英文禽病学第10版内容)概述:
并非独立的疾病,实际是讲传染病的混合感染。目的在于重视这些综合因素,采取相应措施,更好的控制疾病。有些因素完全可以避免,例如疫苗应激引起的MG、E.coli等。
十八、肿头综合征(Swollen Head Syndrome,SHS)
概念:
SHS是由禽肺病毒和大肠杆菌为主引起的鸡的一种传染病,其特征是头部肿胀,神经症状。产蛋下降及其低死亡率。
本病最早于1972年发生于南非,1985年正式报道。现在已经遍布各养鸡主要国家和地区,我国也广泛发生。
病原学:有多种病原参与,如冠状病毒,腺病毒与火鸡鼻气管炎病毒(TRTV),大肠杆菌、嗜血杆菌、支原体等。但主要的还是肺病毒和大肠杆菌。该病毒属副粘病毒科肺病毒属,单链负股RNA。无血凝性,可在鸡胚或者火鸡胚气管环上分离病毒,然后在成纤维细胞上培养。抵抗力一般。
流行病学:
鸡和火鸡最敏感,其他禽类较少见。4-7周龄最多见,水平传播,流行缓慢,流行期长,发病率高,死亡率低。与环境因素等有关。症状及病变:
喷嚏,结膜潮红,眼睛肿胀,后头部皮下水肿,可波及肉髯。用爪抓头部。有全身症状,并出现产蛋下降或死亡,死亡率1%-20%。个别有神经症状:摇头,斜颈,行走不稳,角弓反张等。鼻粘膜潮红、紫,头部发绀、肿胀,皮下黄色水肿或化脓,气管有炎症,肺有坏死灶。
诊断:
1、现场诊断
2、分离病原
3、血清学方法
4、药物接种
防治:
1、一般措施
2、弱毒疫苗预防(国内尚无)
3、预防好ND、IBD、IB等
4、药物预防
广谱抗生素,呋喃,磺胺,多维等。
彩图:苏敬良(RE)
高福(14.4衣原体、16.33白血病、24.1鸭病毒肝炎、34.14CIA)范国雄(P52白血病)
十九、病原尚未完全确定的传染病
此类禽病多为群发,有传染性和流行性,但有的是病原复杂,尚未完全确定真正的病原,如矮小综合征、肿头综合征、心包积水-肝炎综合征、肉鸡低血糖峰式死亡综合征、火鸡尖峰死亡综合征等。有些是病原尚不清楚,只有一个大概范围,如传染性病毒性腺胃炎,大肝大脾病,肝炎-脾大综合征等。这些病虽不及常见病流行那么严重,但在某些国家,地区或养禽场也造成极大危害。下面重点介绍几个相对重要的病。
(一)传染性矮小综合征
(二)肿头综合征
(三)大肝大脾病
(四)尖峰式死亡综合征
(五)肠炎-死亡综合征(火鸡)
一、鸡病流行概况
1.新病多(国内、国外)原因:交通流动、使用药物疫苗生物变异 2.混合感染多
3.防治效果差、诊疗服务跟不上生产需要(杨树军)
4.忽视饲养管理(饲养管理与防病)大多有效,个别无效(在目前我国状况下)
二、重要鸡病 1.禽流感
病毒特点:易变
感染特点:各种年龄的鸡,各种品种 临床特点:各种各样的症状,(死亡、产蛋/神经症状)
病变特点:突出点(呼吸道、消化道、生殖道、肌肉出血)与ND相似处(神经症状、腺胃)防治:1.预防:灭活苗,防2次以上,120日龄前完成
2.治疗:克维纳斯、金刚烷胺、中成药、各有特点、2.新城疫
(1)关于“新型”新城疫:不存在变异、疫苗很好。只要防好不会出现大问题,多为继发。(2)与禽流感的区别 3.传染性喉气管炎
(1)病毒特点:终生感染
(2)疫苗特点:免疫期短,效果不好,毒性强,应激大(3)发病特点:年龄,反复性,混合感染,与用药有关
(4)防治:预防有一定作用,疫苗都一样,治疗用泰乐菌素,病毒灵,中药。4.IBD(1)毒力无变化
(2)防疫提前,疫苗毒力(3)临床特点:年龄,性别(4)治疗:混合感染
三、用药及疫苗注意事项 1.疫苗
(1)种类:活苗,死苗;干苗。湿苗;联苗,多价苗;油苗特点:免疫期、免疫水平、吸收、安全性
(2)疫苗的使用选择:活苗、死苗、联合用苗 2.药物
(1)及时投药(2)剂量
(3)种类不宜多
(4)疗程(最低3天)(5)真药
(6)用药与疫苗的关系:免疫抑制药物不用,抗病毒药不能用,消化道免疫消毒药不能用(灭活苗不受此限)
第三篇:传染病教案
传染病及其预防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传染病的概念,区分常见的传染病与非传染病。
2、知道常见的传染病,知道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分别是什么。
3、掌握传染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及其预防措施。
4、通过了解传染病的危害、传播途径等,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以及如何与病人相处等
二、重点、难点:传染病的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和预防措施。
三、教学方法:多媒体演示、分析归纳法。
四、教学过程
(一)、区分传染病和非传染病
师:有句话叫健康快乐,有健康才会有快乐,但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受到病痛的折磨,下面就请同学们交流一下,自己从小到大都得过哪些病?并判断一下会不会传染。生: 流行性感冒、麻疹、水痘、肺结核、近视眼等。[师生互动]
师:根据你已有的经验和知识来判断下列疾病中,哪些病是传染的?哪些病是不传染的?”。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师:这些能传染的疾病称为传染病,传染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命和健康(出示数据)。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一下传染病的特点以及怎样预防传染病。
(二)、传染病的特点
师:传染病的特点:提示有句广告词叫“得了灰指甲,一个……” 生:传染俩。师:这说明传染病有什么特点? 生:具有传染性。
师:其次,传染病如果控制不好,就会在一定区域暴发,传染病和穿服装一样,一个人穿黄色的,最后越来越多的人穿黄色的服装,那么黄色就成了(学生“流行”)色,所以传染病还具有流行性。
(三)、传染病是怎样传播的
传染病的流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环节。
1.传染源:身上带有传染性疾病菌的人和动物称为传染源。如病人、病畜禽、老鼠等。2.传播途径:细菌或病毒从传染源转入其他人或动物的途径称为传播途径。如空气传播、食物传播、土壤传播、虫媒传播等。
3.易感人群:容易感染上某些病的人群称为易感人群。儿童是多种传染病的易感人群。
(四)、传染病的预防
1、怎样预防肠道传染病
肠道传染病在不同季节里发病率有高有低,以夏秋季比较多发,这与苍蝇活动频繁、繁殖加速、人们接触生冷饮食、瓜果蔬菜较多有关。
预防肠道传染病,要认真搞好环境卫生、饮食卫生,保护水源,搞好厕所卫生,严格粪便和污水处理,消灭老鼠、苍蝇、蜘蛛等有害动物。养成饭前便后洗手、不喝生水、瓜果要冲干净、不吃变质的饭菜等卫生习惯。
2、怎样预防呼吸道传染病
呼吸道传染病的主要特点是病原体通过空气飞沫、灰尘使人吸入后而发病,病人咳嗽、吐痰时可将病原体排出体外进入空气和灰尘中,再传给他人。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有麻疹、水痘、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流行性腮腺炎、白喉、百日咳等。其中流行性感冒发病率最高,流脑的死亡率最高。
患呼吸道传染病后就会出现呼吸道症状,如咳嗽、吐痰、闷气、流鼻涕、喷嚏、流泪等,有些还能使人出疹,如麻疹、水痘、风疹、猩红热等。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染期主要在发病期,病愈之后,传染性就很快减弱。但也有例外情况,如白猴、流脑、百日咳等,病愈后仍有较强的传染性。
儿童少年是呼吸道传染病的多发年龄,如麻疹、水痘、流脑、百日咳患者几乎全是6个月—15岁儿童少年。
呼吸道传染病多在冬春季发生,因为在冬春季气温较低,从们在室外内活动时间相对增多,人群聚集可加速呼吸道传染病的流行。另外,在冬春季节大气寒冷,人体受凉后抵抗力下降,也是容易发病的一个因素。
预防接种在预防呼吸道传染病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如水痘、麻疹、百日咳、流行性腮腺炎等。其他的预防措施主要是加强病人隔离治疗,教育学生不乱吐痰、擤鼻涕,咳嗽时要用手帕捂住口鼻。教室每天要开窗2次,每次10分钟通风换气。这样可以使室内空气中病菌减少80%左右。还可用食醋熏蒸教室、宿舍,以杀灭空气中的病菌。
3、怎样预防虫媒传染病
通过昆虫而传播的疾病称为虫媒传染病。如蚊子可以传播疟疾、乙脑,虱可传播斑疹伤寒。在中小学中常见虫媒传染病有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疟疾、班疹伤寒等。
虫媒传染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区性。吸血昆虫活动和繁殖高峰季节也是虫媒传染病的发病高峰季节,有利于吸血动物生存的地区。例如,传播疟疾的蚊子在高温、潮湿的地区和季节能大量繁殖和生存,因此,我国南方比北方更易发生疟疾流行,夏秋季比冬春季发病率要高。怎样预防虫媒传染病呢?
应该彻底消灭蚊子、虱等吸血昆虫。发现病人或可疑病人要及时检查治疗,充分注意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认真做好预防接种工作。具体来讲,预防乙脑的重要措施是接种乙脑疫苗。而控制疟疾传播的重点是彻底治疗病人和可疑病人。对于班疹伤寒和回归热,则以来灭虱为重点。
4、怎样预防经动物传播的传染病
动物中一些传染病在一定的条件下能传染给人类,如狂犬病,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布氏杆菌病、炭疽等。鼠能传染鼠疫、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等病,狗、猫、狼能传播狂犬病,家畜、禽类除能传播上述疾病外,还可以传播快乙型脑炎、细菌性食物中毒等。这些经动物传播的疾病叫动物源性传染病。
预防动物源性传染病的要点是杀灭有害动物,如消灭老鼠、杀死并深埋病狗、病猫。搞好畜、禽圈卫生。及时对学生进行预防接种,如被狗、猫咬伤后及时注射狂犬疫苗。
(五)、课堂小结
概括总结:传染病预防的几个措施
1、要搞好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加强和合理的休息,防止过度的紧张和疲劳,并注意防寒保暖。
2、认真做好学校室内外的环境卫生。加强教室和活动场所等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保持生活、工作环境的空气流通。
3、加强学生体育锻炼,提高耐寒能力,增强体质。
4、要到卫生条件合格的地方用餐,更不能在路边摊头的大排挡去吃。
五、课外活动安排:
反思一下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行为,要预防传染病,我们还有哪些陋习要改?
第四篇:仔猪病毒性腹泻防控
仔猪病毒性腹泻病防控知识
去冬今春,我省部分地区出现仔猪腹泻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情况,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为严防我县仔猪腹泻疫情的暴发流行,保障我县养猪业持续健康发展,特在此提醒广大养殖户注意防护。
一、病原
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可能是去冬今春仔猪腹泻疫情的主要病原,也存在猪流行性腹泻、猪传染性胃肠炎、轮状病毒两种或三种病原混合感染致病可能。
二、流行病学与主要发病特征
冬春季是仔猪腹泻疫情的高发季节,我县主要集中在1-4月份,传播迅速、病程较短,哺乳和断奶仔猪易感。发病仔猪表现出呕吐、腹泻、精神萎靡、被毛粗乱、肛门松弛、持续排黄绿色水样或蛋花样稀便等症状,脱水消瘦迅速,体温可达39℃以上,于1周内衰竭、死亡,仔猪死亡率50%以上,哺乳仔猪可达100%,抗生素等药物治疗效果总体较差。病死仔猪剖检肠壁变薄,胃肠道粘膜充血、出血,淋巴结肿胀,其他未发现特征性病变。母猪、种公猪和育肥猪腹泻多为一过性感染,症状较轻。
三、防控措施
1、强化疫苗免疫。可在母猪产前4周左右注射猪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轮状病毒二联或三联疫苗。同时做好猪伪狂犬、仔猪C型产气荚膜梭菌病、大肠杆菌病、仔猪副伤寒等疫病的免疫工作。
2、加强饲养管理。加强猪舍冬季保暖,合理饲养密度,合理搭配仔猪断奶前后饲料,防止仔猪发生消化不良或饲料霉变而引起腹泻。
3、完善生物安全控制措施。要加强种猪引进和仔猪调运的监督管理,提倡自繁自养,确需引种的要保证仔猪来源健康,严格隔离、淘汰和有效处理发病仔猪。要严格落实消毒及无害化处理病死猪措施,做好场内人员净化工作,严禁场外人员进入猪舍,加强对人员出入口、污水排出口、物料进出口等关键地点管理。加强车辆进出管理,杜绝传染源,减少传播途径。
4、加强防疫巡查。一旦发现仔猪腹泻流行,要及时和当地畜牧兽医部门联系,积极配合做好疫病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及时采样送检。
第五篇:病毒性营销策划书
病毒性营销——时尚服装
策
划
书
病毒性营销策划书
一、网站名称及简介
爱尚服饰
我公司经营各类休闲服饰,都是最新设计制作,符合新一代年轻人的要求。
二、病毒性营销推广的目标
随着人们盛会水平的不断进步、生活质量地不断提高以及对高品质生活的不断追求,时尚服饰已经渐渐成为人们穿着搭配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而,为了进一步开展业务,特实用病毒性营销的方式来提高本店销售额。
三、病毒性营销推广的目标人群
25-35岁成熟白领,这类人群交际圈广,且对服饰的要求高,她们已经实现了经济独立。
四、目标人群的兴趣点
服装的品质、时尚性、价格及优惠情况等。
五、进行病毒性营销推广采用的工具及实施方法
1、电子邮件推广策略
在自己的QQ群里发布公共邮件,并在邮件尾部添加网站的链接网址,将自己店里新推出的服装及优惠告诉她们,同时请她们以这种方式告知其他朋友,这样来达到病毒营销的目的。
2、利用免费电子书进行营销
在一些免费的电子书网站发表子制作的电子书,在这些电子书的段落中,增加网点的网址、宣传语、近期活动或服饰的一些简介,在别人下载电子书的时候,就能够将这些地址链接和简介一起下载下来。这样,她们在看电子书的时候,就可以看到店里的服饰信息。
3、利用有奖销售进行营销
在一些特殊的节日里,进行有奖销售。如:打折促销、买一赠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