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音乐生活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新人音版)
小学音乐生活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摘要:生活是艺术的创造者,也是启迪人内心和灵魂的元素。生活中蕴含着知识与智慧,结合生活元素实施教学,能够促进学生探索、创新与应用。本文首先分析了小学音乐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实施意义,其次结合实际案例,探讨了小学音乐生活化教学模式实践策略,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相关教学建议。
关键词:小学音乐;生活化;教学模式;实践策略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理念,这一教学理念对现阶段的教育教学起到了重要影响。基于小学生的认知基础、兴趣爱好与学习特点,他们处于习惯与性格的形成时期,也处于知识与能力逐步掌握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的教学,结合建构主义思想和理念,要运用小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场景,展开教学情境创设,以此引导学生拓展和实践,建构出完善的知识网络,逐步掌握各方面的能力。由此,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引入生活化教学模式,打造高质量的音乐课堂,契合新课改下的素质教育理念。
一、小学音乐生活化教学模式实施意义
(一)生活化教学模式概述
基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思想,引入生活化教学策略,契合“生活教育”理念,鼓励学生在生活中探索与实践。生活化教学模式是创设生活化氛围、选用生活化素材、引导生活化探索、解决生活化问题等措施的一个总称,生活化教育是选用有利于学生知识与能力发展的各方面生活元素,引入到教学、学生活动、学生实践、学生探索的各个环节中,以此完善学生知识与能力。生活化教学模式,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思想情感,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合作能力的培养。结合生活化教学模式,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生活海洋中体验、探索与创新。
(二)小学音乐引入生活化模式的意义
音乐是一门艺术,它来源于生活,又能够为人们更好的生活服务。音乐与粮食有异曲同工之妙,它属于人类精神食粮,与一般填饱肚子的食粮不同,它是一种无形的生活推动力,让每个人都积极向上,对生活充满热爱。将生活化教学模式引入到小学音乐教学中,是音乐教学与生活的一种结合,也是站在音乐的视角,诠释生活的态度。小学生处于身心发育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他们思想变化较快,常会受到各类问题困扰,而难以解决。借助音乐的艺术性、感染性与熏陶性,引入生活化教学模式,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同时,生活化模式的引入,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下,又能够提升学习音乐的兴趣,强化音乐素养、合作能力与创新意识。
二、小学音乐生活化教学模式实践策略
(一)创设生活化氛围,激活音乐思维
结合多媒体设备、实物、图片、真实生活场景创设生活化氛围,能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体验与想象,激活音乐思维,强化各方面的素质与能力。
一是借助多媒体设备,创设生活化氛围。在《田野在召唤》音乐学习时,教师借助多媒体设备,播放一望无际的田野的视频,在教室内挂上一些田野的图画,剪纸等。教师引导学生闭上眼睛,倾听歌曲,再睁开眼睛,静心遐想,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想象的内容,有什么感受。结合生活化氛围的创设,引导学生感受与想象,在生活氛围引导下,轻松学习音乐。
二是结合趣味游戏,展开故事创造。如《魔法师的弟子》音乐交响诗讲述了一个童话故事,小学生对故事内容很感兴趣。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中遇到的趣味故事,与音乐内容结合起来,创编出魔法师、扫帚与弟子之间的趣味故事。通过音乐趣味故事的生活化创作,继而引导学生实施角色表演,生动、灵活的展现音乐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音乐思维,提升音乐素养。
(二)选用生活化素材,促进音乐感悟
生活素材丰富而多彩,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要素。在小学音乐教学时,选用生活化素材,引导学生创新想象、思维发散、动手实践、感悟创造,在生活化素材的运用下,自主探索与实践,提升音乐素养与生活意识。
一是选取生活场景,鼓励积极参与。结合教学内容,选取生活场景,以及学生感兴趣的元素,选用趣味活动、游戏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如学习《拾稻穗的小姑娘》、《小渔篓》相关歌曲,教师引导学生想象生活中的场景,“小姑娘背着竹筐,在田野上行走着,边走边拾起旁边散落的稻穗,脸上露出满意的微笑。”在学生的想象力支持下,分小组展开舞蹈表演,呈现出善良、勤劳与勇敢的小姑娘角色。音乐与舞蹈表演结合,学生自主创编舞蹈,在交流合作过程中,实施趣味生活游戏,学习音乐、感悟音乐和创造音乐。
二是引导自制乐器,鼓励发明创造。选用生活素材,引导学生自制乐器。学习“小小音乐家”相关知识,教师组织学生展开《快乐的音乐会》、《小乐队》的学习,引导学生自制乐器,收集生活中常见的物品作为乐器材料,展开音乐活动。学生展开自制乐器表演,感受不同的乐器展现出的不同音乐、旋律与节奏,深入体验不同魅力的乐器展现的美。将塑料瓶封上一些砂砾或豆粒,制成沙锤,有的用塑料垃圾桶制作成简单的桶鼓,有的自制串铃,有的选用木鱼、碰铃等作为自创的乐器。通过鼓励幼儿自制乐器,有效提升幼儿的创新思维与创造能力。
(三)引导生活化探索,强化音乐意识
小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小学时期,应该多运用音乐来感染与培养学生,让音乐的韵律美、灵动美、节奏美,提升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积极的情
感态度。以此,音乐教学能够更好的为生活服务。
一是有效释放压力,趣味音乐体验。在学生感受到学习、生活方面的压力时,音乐教学应该借助趣味音乐活动,引导学生释放压力。借助多媒体设备、钢琴伴奏或学生自制乐器表演,在学生们唱歌、跺脚、拍手的一系列动作配合下,引导学生感受生命的律动与柔和,培养高尚情操,规范行为动作,促进健康成长。
二是生活情感探索,培养审美能力。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科学的音乐教学能起到教育人、引导人、感染人与鼓励人的作用。为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加强对学生的审美教育,需要从学生内心教育出发,以音乐教学作为工具,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与思想观念。“爱和平”这一单元的音乐教学主题是引导学生心中充满爱,《各国儿童心连心》、《小小白鸽》音乐课程教学,需要借助视频资料,呈现各国儿童团结友爱、相互帮助、共同学习的友好画面。在视频与音频的配合下,小学生们唱着关于和平为主题的歌曲,动手制作纸鸽,表达自己和平的愿望。通过引导学生加强情感体验,增加对社会、对他人的感恩之心,用爱营造温暖的社会,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
(四)践行生活化创造,提升音乐素养
音乐是一门艺术,它与生活息息相关,同时,音乐也是美化生活的关键要素。结合音乐教学,将多元学科、多种方法与音乐教学结合起来,鼓励学生思维发散,想象与探索,激发学生创造力与想象力。践行生活化创造,能提升学生音乐素养。
一是激发奇思妙想,培养思维能力。音乐是生命的律动,也是情感的艺术表现。通过音乐激发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发学生的音乐感知力,引导体验音乐美感,促进学生感知、感悟与创造。如“童年的回忆”中,《彼得与狼》音乐课程的教学,可以借助游戏形式展开,通过激发奇思妙想,展开角色扮演游戏,学生感悟音乐中人物的律动,在表演中创新思维,深入体验音乐的趣味。将表演与音乐结合起来,学生能更好的发散思维、创新想象与表现。
二是综合各类知识,实施生活创造。音乐的魅力不仅在于韵律的和谐与完美,还在于它能培养人、感染人、教育人与激发人。音乐给人予丰富的想象空间,激发人产生情感共鸣,使得学生获得情感上的认知与感受。如“雨花”中的《踩雨》、《雨滴》等音乐课程教学,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说出自己对雨的感觉,以及生活中雨的形象,其次引导学生借助音乐感悟雨,在音乐欣赏与学生想象后,教师组织学生自主绘画出心中的“雨滴”,将无形的音乐与可视化的绘画结合起来,促进学生感悟、体验与创造。
三、总结与建议
(一)总结
新课改下的小学音乐教学,需要践行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选用
与学生紧密相关的生活元素,创设生活化氛围、提供生活化素材、引导生活化探索、践行生活化创造,学生在较为熟悉的生活化教学条件下,挖掘自身潜力,实施音乐体验、感悟、探索与创造。生活化教学对于学生音乐素养、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实用的帮助,也是加强对小学生美育教育的关键措施,需要让学生在生活化学习模式下,提升综合素养与能力。
(二)建议
实施小学音乐生活化教学策略,需要注意这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处理好生活化形式与教学的关系。生活化教学模式是为教学目标的达成而服务,不能过多的将重点放在形式的建构上,需要有效规划,重视学生的自主建构、创意发散与探索互动。二是实施生活化教学,要鼓励学生善于从生活中感悟与发现,利用音乐服务生活,解决生活问题。三是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音乐能很好的熏陶学生,涤荡灵魂,要借助生活化模式,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与思维态度。
参考文献:
[1]徐燕.论小学音乐生活化教学模式研究[J].时代教育,2014(14).[2]兰雅丽.小学音乐的生活化教学[J].华夏教师,2015(2).[3]刘静.品尝生活中音乐的味道——小学音乐生活化教学探索[J].新课程学习(下),2013(9).[4]谭志鸿.小学音乐生活化教学模式刍议[J].中国校外教育,2015(6).[5]周玲.小学音乐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新课程导学,2011(35).
第二篇: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实践与研究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实践与研究》课题
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我们对小学生活数学资源的挖掘与运用研究,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在对传统教学作出理性思辩、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展开的。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堂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生活数学的意识,增进对生活数学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近年来,教育向学生生活世界的回归受到一些国家课程改革的关注,它要求尊重儿童经验,把儿童从大小世界的控制下解放出来,把儿童的教育交到儿童手中。
把生活数学资源加以运用也源于我校多年来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是我们对教育发展认识的提炼。儿童生活中有很多知识是数学课堂的生长点,《数学课程标准》也提出要改变呆板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进行观察、实践、收集资料、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活动,从而实现学习方式多样化,拓展学习的时间和 1
空间,挖掘学生生活经验方面的资源,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二、研究目标、现实意义
该课题实研究的主要目标是合理挖掘与运用小学生活数学资源,提高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从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的趋势来看,凡是有助于创造出学生主动学习与和谐发展的资源都应该加以挖掘与运用。我们审视了学生在数学这门学科中能从中获益的各种资源,发现学生对现实生活中数学资源最感兴趣,能在学习生活数学中获得积极的独特情感体验。
“合理挖掘与运用生活数学资源”强调了在使用教材时注意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接轨,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这样,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瑕想和期望,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
三、核心概念界定
生活资源:生活中的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事、物)小学数学生活资源:来源于师生身边的一切可以用于小学数学课题的事,物。
挖掘: 运用: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五、研究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学说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一直是我国确定教育基本原则和制定教育方针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但并不是任何教育都能对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只有适应时代需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适应学生发展需要的各种教育资源才能加以利用,才能符合教育和人的发展规律。
2、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生活教育为该课题的研究提供最基本理论,它的理论对于研究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3、掌握学习理论掌握学习理论
对合理挖掘与运用生活数学资源研究的指导意义体现在(1)完成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合理挖掘与运用生活数学资源其目的是促进教学目标完成。(2)掌握学习应用策略,强调了应用意识,当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 3
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六、课题研究的内容
(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挖掘和运用生活中数学资源成为我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因此,本课题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挖掘生活中数学资源的趣味性、现实性,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兴趣。
2、挖掘生活中数学资源的活动性、开放性,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
3、挖掘生活中数学资源的人文性,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具体想通过以下几种形式进行运用:
1、开展生活化的数学教育
(1)情境导入,提出问题。检查复习→情景模拟→导入课题(2)自主尝试,探究问题。出示例题→提出要求→学生尝试(3)合作引导,解决问题。产生问题→解决问题→达成共识(4)拓展应用,延伸问题。问题开放→汇报交流→课后实践
2、联系生活实际,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1)找到数学概念在生活中的原型(2)找到数学规律在生活中的实例。(3)学会用数学“语言”描述生活。
3、留意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有意识的创设一些把所学这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的环境。(2)增强策略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3)创设大课堂情境。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去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紧密结合。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思维能力
(1)从生活实例中感悟数学思想与方法。(2)根据生活素材构建“数学模型”。
七、研究方法及步骤
本课题研究分以下四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12年9月——2012年11月)研究方法:文献资料发及调查法 具体做法:
1、收集生活中的数学资源,反思现实问题,为课题的顺利研究打下基础。
2、落实实验班级和教师,做好测试。教师学习相关理论,并制定实验方案与计划。
3、根据目前国内相关的几种生活中的数学策略进行试验,初步探讨适应自己的教学模式。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12年12月——2015年3月)
主要任务是根据第一阶段的研究和探讨,结合我校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提出具体的实施计划,付诸实践。
研究方法: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和对比研究法 具体做法:
1、依托教科书进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挖掘数学在生活中的素材,并重视对其他课程资源的利用,扩大课程资源的范围。
2、引导学生在生活化的活动中发现数学现象和问题。
3、引导学生通过模拟生活的活动对数学概念、法则进行具体操作、深化理解。
4、让学生在生活中消化和巩固数学知识,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第三阶段:总结和推广阶段(2015年4月——7月)
主要任务是根据第二阶段的实施结果,创建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模式,并进行推广运用。
主要方法:经验总结法
第四阶段:结题与验收阶段(2015年8月——12月)
主要任务是在继续进行实验同时,总结实验成果,以论文、总结、个案分析、教学软件、实验报告等形式公布实验结果,并组织专家进行鉴定。
第三篇: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总结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课题总结
一、课题的提出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数学活动经验”。然而,在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导致了课堂教学与生活脱节,学生不能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去,不能体会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体验到数学的魅力,并能随时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学习数学的目的,并能在生活中灵活地运用数学。通过参与一些数学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张扬学生的个性,使他们的数学素养得到真正的提高,为他们今后进一步学习数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力图体现“生活——数学——生活”的回归,体现“教学做合一”的理论和方法,把学生生活和数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数学地思考周边事物和问题的应用能力,运筹优化意识和创新精神。
三、课题研究过程
1、教学内容力求生活化。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转化“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尤其在小学阶段,儿童身体亲自经历,用心灵亲自感悟所获得的东西,是儿童的直接经验。这直接经验不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而且要扩展到情感、生理和性格等领域,是儿童自我拥有的聪明才智,数学教学中,要从多方面“找”数学素材和多让学生到生活中“找”数学,“想”数学,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例如在教学“百分数应用题”的时候,可以充分运用本班中男女生人数、小组人数之间的关系设计练习。一年级有学生23人,其中男生10人,女生13人,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几分之几?还可以让学生自由编题。学生会编出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百分之几,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百分之几的题目。这样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会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用处。
2、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尽量生活化。
从教学方法看,要坚持启发式,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他们自己发现和掌握有关规律。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所提出的问题不论是实际问题还是理论问题都应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并编拟成科学的探究程序,使学生能形成一条清晰的思路。为发掘学生的创造力,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敢于质疑,自觉地进行求异思维训练。另外,要特别重视学法指导,使学生学会自我学习、自我发展。从教学手段看,要重视观察和实验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他们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习惯。还要尽量地使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增加教学的现代气息,使他们感受到现代科技成果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学生对几何图形很难区别,我们在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认识时,就可以先用投影片出示,平时见到的桌子、书、红领巾、皮球等实物,然后抽去实物,留下角、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等几何形,让学生发现这些图形原来就在我们的身边,无形中产生了学习的动力。
3、应用生活化。
学生学习数学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的,是必要的日常生活的工具。”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联系,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每教学一个知识点,可以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的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教学“步测和目测”后,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到操场测量一下,体验步测和目测。这样做加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体味到了解决问题的一种享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很广泛的,如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解释一下:我们住的房子的屋顶为何要架成三角形的?木工师傅帮同学修理课桌为何要在桌脚对角处钉上一根斜条?又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特性请学生说明:为什么拉栅门要做成平行四边形的网格状而不做成三角形?通过解释一些生活现象,使学生更深地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另外要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在统计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学生搜集了自家几个月用水的情况,通过收集,描述,分析数据(人口的多少,老人和小孩等诸多因素)的过程,得出了自家用水是否合理的判断,并做出今后用水情况的决策。既渗透了环保的教育,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
4、作业布置生活化
(1)改进书本作业形式
传统的作业有其形式单调的不足,而且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也没有予以体现。为此,我们将传统的作业进行了改编,力求找出所学知识体系与生活的联系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精心设计各种贴近儿童生活,具有很强时代性、应用性的家庭作业。在既达到作业练习目的的同时,又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
(2)挖掘现实生活资源
小学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学生生活经验是否丰富,将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注重联系学生实际,借助他们头脑中已经积累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去学会思考数学问题,从而强化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这样的作业学生乐于接受,也完成得较好。
(3)丰富作业形式
学生常常把作业视为沉重的负担,这与作业缺少情趣,脱离学生实际生活,忽视活学活用有关。因此我们设计作业时形式要多种多样,激发学生的作业兴趣。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我们经常用到的数学生活化作业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操作性作业
操作性作业是指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如试验、测量、制作等),根据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得到的现象、实物、数据等,进行分析、推理、判断或计算,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作业。如在分析“长方体的表面积”这一内容时我们发现,教材中只出现了大量的计算各种长方体表面积的题目,而现实生活中涉及大多是求不完整长方体表面积的问题,像求教室的粉刷面积、抽屉的表面积等。于是我们在学习了长方体的表面积后,布置了测算火柴盒的家庭作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②探究性作业 探究性作业主要是指通过学生创造性的思维,建设性地提出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及策略的作业。例如,在学习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后,让学生为自己的房间“铺地板”。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基本的素材,如:长为1米的地板有150根,每平方米的价格为90元;长为1米20厘米的地板有160根,每平方米的价格为100元;长为80厘米的地板有200根,每平方米的价格为85元;长为1米50厘米的地板有150根,每平方米的价格为90元(每种地板的宽均为6厘米)。请学生根据自己房间的大小,既美观又合理(节省材料,节省价钱)地设计出自己认为的最佳方案(包括选用哪些地板,各用了多少根,如何拼接等等)。
③调查性作业
调查性作业主要是指通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用数学的眼光来分析调查所得到的资料,从而进一步认识我们周围的世界,设计出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建议方案的作业。例如,在学习了小数的加减法后,我们可以布置这样的作业:请同学们调查你所感兴趣的几种蔬菜的价格,根据调查内容提出不同的问题,并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又如:观察记录下自己家中一周内产生的塑料袋的只数。以此估计你所在农村小队里一天产生的塑料袋的情况。对此结果你有何感想?又如: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调查磨头小学每班每天产生的废纸数量,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简单地分析。这些作业,常常不是单凭数学的本身就能获得合理的、科学的解决,同时也不是在问题解决中仅仅获得一个结论、一种方法。而是必须结合生活实际,并正确合理地运用个体已有的经验、价值与情感去获得问题的解决,同时获得认识社会的一般方法与策略。
④应用性作业
应用性作业主要是指学生直接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以及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经验,灵活合理地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作业。例如,学习了比例知识后,让学生通过研究竹竿与影子之间的关系,会去测量高楼铁塔的高度等等。
四、研究效果
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的教学改革,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状况。
1、教师自身获得了发展。
在课题研究中,教师系统地学习了一些等现代教育理论,又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得失,使教师进一步领会了《标准》要旨,转变了教学观念,树立了“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理念,拉近了教材与学生生活的距离。通过对多形式生活化作业的设计,改变了传统作业枯燥、单一的现状,做到了在把握知识目标的同时关注学生思维能力、情感态度等多方面的发展,把人文性与工具性有机融合起来。
2、激发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通过解决生活化的作业,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是时时刻刻都在用的,学习数学不再那么抽象,那么枯燥。学生在生活化作业化时,感到有事可做,作业热情高,效率也高了。同时在作业过程中也增强了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由于本课题为实践探索,研究时间较短,所提出的“小学数学作业生活化研究”没有在更大的范围内经过检验,肯定有不少可改进的地方,欢迎教师提出宝贵意见。
第四篇: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研究教学设计
《相遇问题》教学设计
张小华
教学目标 :
1、了解相遇问题的特点,并学会解答求路程的相遇问题。
2、通过操作、观察、比较、分析,提高学生灵活解答的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及趣创新意识。教学重点:
掌握求路程的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教学难点 :
理解相遇时,两人所走路程的和正好是两地的距离,相遇时间为两人共同所走的同一时间。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多媒体、小黑板
教学过程 :
一、复习
1、列式计算
(1)李诚从家到学校,每分钟走70米,4分钟到达,他家离学校有多远?
(2)张明从家到学校,每分钟走60米,4分钟到达,他家离学校有多远?
2、板出关系式: 速度×时间=路程
二、引入
过去,我们研究的是一个物体运动时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两个物体运动时速度、时间与路程之间的关系。
三、新授
1、教学准备题
(1)点击课件中准备题 出示题目(2)学生理解题意。
(3)找出出发时间、地点、运动方向。相向而行
时间
(4)点击热键,强调出发时间和运动方向。
(5)用课件演示两人同时从两地向对方走去,引导学生思考会出什 么情况。利用课件继续演示会出现的三种情况(相距、相遇、交叉而过)。
(6)利用课件出示准备题的表格,指导学生填表格的一、二行(7)请一学生上来利用交换性课间完成表格第三行的填写。(8)引导学生讨论:出发三分钟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变成了多少?这时,张明走了几分钟?李诚呢?他们俩人共走了几分钟?两人所走路程的和与两家有什么关系?
(9)小结:出发一段时间后两人之间的距离变成了零,这时两人就相遇了,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相遇问题。(板书课题:相遇问题)
2、教学例5。
(1)点击新课出示例5。
(2)理解题意。(3)四人小组讨论:
a、两人是怎样走向学校的?
b、4分钟后两人怎样?
c、两人所行的路程与全路程有什么关系?(4)学生试做。
(5)用电脑课件演示解题思路并讲评。(6)学生看书、质疑。
(7)小结:我们解例5时用了哪两种方法?
三、巩固练习
1、学生做课本第59页的第1题和第2题。
2、利用课件出示选择题:
两人同时从两地走来,甲每分走52米,乙每分走48米,走了钟,两地相距多少米?
(1)2000米
(2)1000米
(3)无法确定。
四、全课总结
1、今天学了什么内容?
2、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用了哪几种方法?
3、质疑。
10分
第五篇:《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实践与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实践与研究》课题开题报告
一、课题的提出
我们对小学生活数学资源的挖掘与运用研究,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在对传统教学作出理性思辩、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展开的。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堂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课程资源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生活数学的意识,增进对生活数学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近年来,教育向学生生活世界的回归受到一些国家课程改革的关注,它要求尊重儿童经验,把儿童从大小世界的控制下解放出来,把儿童的教育交到儿童手中。
把生活数学资源加以运用也源于我校多年来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是我们对教育发展认识的提炼。儿童生活中有很多知识是数学课堂的生长点,《数学课程标准》也提出要改变呆板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进行观察、实践、收集资料、合作交流以及体验、感悟和反思活动,从而实现学习方式多样化,拓展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挖掘学生生活经验方面的资源,引导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二、研究目标、现实意义
该课题实研究的主要目标是合理挖掘与运用小学生活数学资源,提高学生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从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的趋势来看,凡是有助于创造出学生主动学习与和谐发展的资源都应该加以挖掘与运用。我们审视了学生在数学这门学科中能从中获益的各种资源,发现学生对现实生活中数学资源最感兴趣,能在学习生活数学中获得积极的独特情感体验。
“合理挖掘与运用生活数学资源”强调了在使用教材时注意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接轨,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在参与关心学生生活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生活服务,这样,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需要心理,而且也给学生留有一些瑕想和期望,使他们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得更紧密。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
三、研究的基本原则
1、课堂中心性原则:以课堂为立足点和归宿,通过课堂教学过程的逐步优化,推动课题研究的全方位开展。
2、全体参与性原则:面向全体学生,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一个学生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提供有效的途径。
3、主体性原则: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动机,保持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4、启发探索性原则: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基本任务是启发诱导;学生是探索者,主要任务是通过自己的探索发现新事物。教师的启发,目的在于引起(而不是代替)学生探索。
5、民主性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要平等对话,相互尊重,相互启发,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保证学生有良好的心境和愉悦的情绪。
6、实践性原则:加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实践中动脑、动手、动口,深刻体会生活是数学的唯一源泉,在实践中构建自己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和认知结构。
7.评价激励性原则:尊重学生个性,关注学生情感,对学生创新学习的态度、方法和成果,多肯定,多表扬,多鼓励,帮助学生不断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
四、研究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学说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一直是我国确定教育基本原则和制定教育方针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但并不是任何教育都能对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只有适应时代需要,适应学生发展需要的各种教育资源才能加以利用,才能符合教育和人的发展规律。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教学论原则明确地指出:“复杂的学习领域应当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学习者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学习才可能是主动。”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出发,从生活中挖掘数学资源,激发儿童学习的积极性符合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3.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生活教育为该课题的研究提供最基本理论,它的理论对于研究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4.掌握学习理论掌握学习理论
对合理挖掘与运用生活数学资源研究的指导意义体现在(1)完成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合理挖掘与运用生活数学资源其目的是促进教学目标完成。(2)掌握学习应用策略,强调了应用意识,当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5.优化教学理论
优化教学理论即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就是指所选择的教育教学过程的方法,可以使师生耗费最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而收到最佳效果。合理挖掘与运用生活数学资源就是从小学生的生活现实出发,找新知识的生长点,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
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随着社会的发展,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挖掘和运用生活中数学资源成为我们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因此,本课程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挖掘生活中数学资源的趣味性、现实性,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兴趣。2.挖掘生活中数学资源的活动性、开放性,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
3.挖掘生活中数学资源的人文性,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具体想通过以下几种形式进行尝试: I、立足现实,挖掘生活化的数学学习资料
①教材中生活化学习资料的挖掘与运用
②实际生活中学习资源的挖掘与运用 a、关注校园生活中的数学资源 b、留心社会生活中的数学资源 c、了解家庭生活中的数学资源
II、立足生活,让学生经历生活化的数学学习历程
①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
a、创设直观性情境 b、创设描述性情境 c、创设欣赏性情境 d、创设体验性情境
②探究生活化的数学问题,掌握科学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a、重视“实践操作”,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b、合作交流,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设计生活化的练习,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应用数学 a、处理书上练习,使之更加丰满。b、课堂延伸,开辟“第二课堂”
六、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全部在教学常态下进行,具体方法有:
1.文献研究法:研究国内外课堂教学改革的崭新成果与发展动态,学习其现代化的手段,理论及设计原理、方法。
2.行动研究法:在一定范围内系统地、科学地解决课堂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不偏重于建立理论或归纳规律。并注意五个环节(指计划、行动、考察、反馈与调整)和螺旋式上升的规律。
3.自然实验法:通过研究课教学,探讨生活数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功能及新的课堂教学结构。
4.对比研究法:明确研究目的,对研究过程进行控制,收集有关信息数据,对研究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总结提炼、形成研究结果、以验证假设。
七、研究成果的形式
阶段性成果:实验总结、科研论文、课堂教学;
终结性成果:研究报告、科研论文、教案论文集、课堂教学精彩片段集、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