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手写稿
论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
摘 要:教师是对学生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第一责任人,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素质教育推进和学生创新精神培养的成败。为贯彻实施新的《义务教育法》,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深化新课程改革,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不仅是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的需要,更是学校发展和推进新课改的关键。通过研究和分析,笔者以为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从树立责任意识、更新教育观念、掌握现代技术、提升教研能力等四个方面着手进行。
关键词:教学创新;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由于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相当一部分教师创新意识不强,创新素质偏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束缚着学生的创新潜能开发。教师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手段还比较落后、僵化,学生以接受性学习为主,学校教育严重忽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能力、创新学习能力的培养显得苍白无力。
为贯彻实施新的《义务教育法》,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深化新课程改革,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工作。本文拟就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谈一些建议,探索培养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有效策略,为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教师作出努力,以期打破目前这种沉闷的局面,唤醒教师的创新意识,提高教师教学创新能力,让新课程理念转化成教师的教学行为,用一流的教育理念武装教师,为每一位教师打造一个专业发展的广阔平台,使课堂唤发青春的活力,燃烧着生命的激情。
一、树立责任意识
清朝学者顾炎武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一名言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顾炎武的观点虽然有着时代的局限性,但其中所包含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却令后人所仰慕。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就是国民创新能力的竞争。许多国家都把创新性人才的培养作为构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内容,作为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主攻方向。因此,国际间综合国力的竞争迫切要求我们加强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我们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肩负起把祖国下一代培养成为创新型人才的重任。并且我们教师应该具有比学生更强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创新方面应成为学生的表率。
其实,任何人都可以创新,凡是在社会历史领域进行活动的人,都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人,人类的历史就是不断创新的历史。关键在于我们愿意不愿意去创新,是不是视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为己任,是不是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核心目标来看待。我们要从为学生升学负责,转变为对学生的一生负责;从为学生的学习、升学作规划,转变为为学生的一生作规划。只要我们牢固树立起一种“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己任”“为学生的一生作规划”的责任意识,我们就没有理由不去改变我们自己,就没有理由不去为我们的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活动。
教师如果能够树立责任意识,愿意将创新教育作为毕生的追求,那么就会有一种高尚的职业道德、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创新教育活动中闪光,就会有一种自强不息、严谨治学、精益求精、永无止境的优良品质在创新教育活动中得到升华,那么,渊博的科学知识、丰富的教育智慧、完美的人生境界,就会在创新教育活动中走向成熟。
二、更新教育观念,创造创新氛围
较长一段时期内,学校教师常常以卷面考试的分数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水平,并以此作为鉴定学生好坏的重要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教师按照应试的目标,把课本、教参以至练习册原封不动地搬来,灌给学生,然后反复地考试,一成不变地检测,以分数给学生排队等,搞得学生高度紧张,教师自身十分疲劳,诚然,为了使学生多注意基础理论的学习,用卷面考试来检测教学情况未尝不可,但是如果把它作为一成不变的评估体系,那就失之偏颇了,因为在这样一种氛围下造就的教师角色,体现不出教师劳动的创造本质,也贬低了教师应有的生命价值,我们不可能指望缺乏创造性的教师能培养出勇于创新的学生,要纠正这种偏颇,必须注意:
(1)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摈弃标准件型的人才观,即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人、塑造人的观念,因为这种人才观束缚、扼杀学生个体创造的潜能,现实生活常常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在学校听话的、书面考试成绩好的学生踏上社会后,未必是创造型的人才。这种现象在对学生实践性要求高的职业学校尤为明显,社会实践告诉我们:只有那些素质全面特别是具有科学批判精神和探索、发现能力的人,才是知识经济时代所需要的人才。由此,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必须牢固确立这样的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开发受教育者各自的创造潜能,使他们的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得到发展。
(2)教师要创造创新氛围。“激励创新”内涵在于教师承认学生之间存在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发展和创新,新一轮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有一个新的人才观那就是“多元智能”人才观,所谓“多元智能”就是只有智力类型的不同,而没有智力水平的高低。因此必须创造、摸索出更科学的检测学生能力的考核手段,增强考试内容的选择性和试题答案的发散性;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发挥其积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有利于形成学生创新能力发展所必需的宽松环境和自由空间。
三、注意教材内容调整,强化应用能力训练
课程教材是整个教育系统运行的软件,课程结构制约着人才素质结构,教材的价值取向决定着人的发展方面,教材的内容反映着时代的要求,因此教师对课程教材的处理及开发能力是创新教育的保证,构建一个科学、开放、充分体现时代特征、有利于培养创新人才的课程教材体系,已经成为中等职业学校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目前中等职业学校使用的教材,大都属于全国或行业统编教材,由于范围大、周期长。往往体现不了区域发展的特点,跟不上科技的高速发展,反映不出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的要求。因此,除文化课和部分专业基础课使用统编教材外,其他课程的教材和讲义的编写可考虑以地区行业为特点作必要的增删补缺。这无疑是对专业课教师在课程教材开发方面的一大严峻的挑战,也是现代教育对教育者提出的必然要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在课程教材的处理和开发的实践中应注意解决这样一些问题:
(1)课程教材的设置与安排应面向未来的时代,以人的发展为本,引导学生学会关心周围现象,学会学习,学会动手、学会探索,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2)教材的处理和讲授应面向学生,以学生为主体,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发展。
(3)对部分专业课教材内容偏多、偏全、偏深、偏难的,要实现课程的重组和综合,既体现课程体系的科学性,保证核心内容和基本要求的明确性,又体现课程的多元化和可选择性。
(4)专业课程开发的思路应该是:以区域经济发展为依据,以产学研结合为模式,以自编教材为主,从而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例如:机械制造专业可适当增加跨学科课程,尤其注意培养学生在机、电方面的综合能力和创造能力;再如在《数控机床与编程》的教学过程中,重视实践环节,安排时间学生上机编制和调试程序、操作数控机床、加工工件,培养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调动他们使用和开发动态模拟编程软件的积极性。
四、掌握现代技术
当今的社会,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各种各样的信息瞬息万变、错综复杂,特别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建成,教育信息的搜集、整理、利用等日益向大容量、网络化、快速化方向发展,呼唤着每一位教师加快掌握各种新的教学手段,去迅速适应科技发展的新要求。
可以说,不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我们要想在教学种实施创新教育,从而实现教学创新能力的提高,是不可能的。因此,形势要求我们教师必须注意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以及其他先进教育技术,并能逐步掌握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学习创意、制作多媒体课件,力求使课件系列化、模块化和网络化,以充分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的功能。课件设计时要注意在进行相关知识的讲授时,容量要适中。
在当前,教师如果没有捕捉、处理信息的能力,就不可能有创新的意识和创新的动力,也就难以形成教学创新的能力。平日里我们常常看到有的教师很用功,掌握了大量资料,但是这些资料在他们口中、笔下却是杂乱无章的,更没有从中提出自己的见解。而有的教师却能够根据看起来很平常的资料提出属于自己的深刻思想,并且叙述清晰。造成这种区别的原因是这样的教师缺乏对信息的筛选、吸纳,对资源整合、提炼精华的能力。
五、提升教研能力
传统教育观认为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因此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育模式造就了许多传授型的教师。为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社会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的教师必须是科研型的教师,必须具备高水平的教育科研能力,否则无法实施这个变革,无法提高教师的教学创新能力。教育科研能力是一种高级的、来源于教育实践而又有所超越和升华的创新能力。教师的研究是立足教学的研究,是教师通过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的研究,这种研究是从问题出发,从教师的需求出发,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教学研究的过程。
多年来,在教育实践中,我们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是绝大多数教师缺乏进行教育科研的意识。他们怕改革、怕影响升学率、怕家长抱怨,因而被迫或自愿地沉睡在古老的教育模式之中,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靠苦干、加班、超负荷地工作以换取升学率。为此,我们必须树立全新意识:教师是教育科研的主力军,从事教育科研是每一位教师份内的工作;仅仅会教课而不会教育研究的教师,不是新时期的合格教师,更不是具有创新能力的教师。
提升教师的科研能力,我们可以定期向教师介绍科研和教研信息,传播先进的教育理论,组织教师外出学习考察和参加各种学术研讨会,定期不定期地举办专家讲座和指导教师科研创办学术刊物等。同时,对于教师的教育科研成果要以制度化的形式给予精神上的表彰和物质上的奖励。对于高质量的教育科研成果,要向上级有关部门申报奖励。同时要把教师的教育科研成果与职务评聘、评优、晋升、获得科研资助联系起来,这样可以使教师尝到科研成功的喜悦,进而调动其科研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程,需要我们从思想上予以足够的关注和重视,需要我们在物质条件上给予保障,更需要我们以一种宽容的心态去面对。
六、广泛猎取知识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
知识的本质就是创新,人类进步的文明史,实质上就是新知识不断产生、不断作用的历史。接受教育,获得知识,提高创新能力,是教师立世的天职和生存发展的资本。人的大脑是获取知识、产生创新知识的发动机,要使它不断地产生出创新的奇光异彩,就必须浇注高浓度的燃料——知识。“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不仅要学好和精通所教学科的知识,还要学习更多的知识,如:创造学、心理学、个性学、环境学、生命科学、教育技能技巧、外语、计算机应用技术等。总之,教师知识结构特点,应该是一种系统的、科学的、适应素质教育的创新型、通才型、特长型结构。
七、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关键
许多有识之士提出:既要重视牛顿,更要重视现在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牛顿代表知识,这就清楚的告诉我们,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比学习知识更重要,不懂的方法或失去了方法,实质就丢掉了创新的“桥梁”和“渡船”。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认为:“现代真正的力量已不是知识,而是知识的知识。”什么是“知识的知识”,归根到底,就是运用知识的创新方法,创新思想及创新品质。一个教师不懂得掌握创新方法的重要,就等于丢掉了一个教师全部工作的核心!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知与智的紧密结合,知与能、知与行的高度统一,是我们不断创新的基本方法,也是由知识转化为智慧,智慧转化为创新思维,由此不断增长创新能力的轨迹性运行态势。
一般来说,掌握创新方法的具体要求有以下三点:其一,培养敏锐的洞察力。观察是知觉和思维相互渗透的复杂认识活动,在观察过程中,充分利用比较发,既要把握事物之间的相似性、特异性和重复性,又要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必然联系,从而在比较、判断、分析中做出发现和发明。其二,养成主动思考的习惯。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 过,“有思考力的人是万物的准绳”。这就清楚地告诉了我们,创造力来源于积极的思考。其三,要有克服困难和障碍的信心。心理学中有一个术语叫“迁移”,“迁移”就是指导以往获取的知识、技能以及方法和态度,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这种“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我们把前者叫正迁移,后者叫负迁移,负迁移也称之谓:“.障碍”.法国生理学家指出:“构成我们学习的最大障碍是已知的东西,而不是未知的东西。这就告戒我们,在发展创造性思维的活动中,对迁移所具有的这种影响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人们对以往知识的理解,对习惯思路所产生的固执,会严重防碍创造性思维的展开。如果不克服这种不良的“障碍”,知识就不会得到有效的应用,创新思维就不会产生,就难以提高新颖独特的见解。故此,克服这种“障碍”即是一个方法问题又是一个境界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每位教师,不要满足于一孔之见,不要把知识变成束缚自己的包袱。不断突破固定的思维模式和方法,促进知识正迁移,自觉而充满信心的去培养和开发创新能力。
八、具备综合能力和自学能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根本。
大量事实证明,综合就是创造。任何一个创新活动,都必须以广博的知识和广泛的社会实践为源泉,都是对已有知识的重新综合、提炼及转化。一个人综合知识的能力越强,他所产生的思维能力越强,他所产生的思维也就越广泛,取得创造的成功率就越高。综合作为一种能力不是轻而易举实现的,①必须有广博的知识和教学实践作为功底,缺一不可。②必须学会总结,提炼抽象的高层次劳动能力及方法,这是知识转化的关键。③必须形成“再学习、再提炼、再创造”的良性创新运行姿态。“自学”,就是自己非常自觉地学习。没有自学习惯和品质,就没有成功。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创新借先进信息技术之威力,呈几何级数增长,瞬息万变已成为现实。教师的创新思维从何而来?毫无疑问,来自教师刻苦的自学精神和科学的自学能力!让我们主动而信心百倍地掌握一把开启终身教育的万能钥匙——养成自学习惯,提高自学能力,铸造自学品质。
参考文献:
[1] 孙长缨.着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科尔沁雏鹰网.http://www.xiexiebang.com/syxx/ShowArticle.asp?ArticleID=247.[2] 肖文贵.试论教师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宁夏固原市特殊教育中心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ReadNews.asp?newsID=805.[3] 邵耀祥.提高教师教学创新能力的研究.南长教育网.http://www.ncjy.net/Article_Show.asp?ArticleID=128.[4] 徐小东.要切实提高职业学校教师的创新能力.镇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9.
第二篇: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论文
【提要】本文从转变语文教学的培养理念及培养方式、在教学之中创设想象情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教学中渗透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等方面,对初中阶段语文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进行培养的策略进行了阐述,以期为在教学中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有效提升提供参考。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能力;策略
一、引言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对学生的创造性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了极为重要的一部分,而初中阶段正是学生思维能力及创造能力培养的重要阶段,应在语文教学之中采取合理的策略,实现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
二、转变语文教学的培养理念及培养方式
初中阶段正是对学生创造能力进行培养的关键阶段,但就目前阶段的初中语文教学方面对学生的培养理念及培养方式来看,其因受到我国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较深,即便是我国在此方面已经进行积极的改革,但仍未能达到良好的效果。这就使许多教师在语文教学方面的升学思想较为顽固,在教学方式方法方面也表现得较为保守,这种语文教学的方式就具有明显的枯燥、乏味、框架等方面的特征,这不仅仅无法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对学生的思想产生限制,对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极为不利。因此,若想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之中对学生的创造力进行有效的提升,则首先教师应对自身的教学思想进行转变,积极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并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用自身的创新精神对学生形成感染,达到对学生创新能力提升方面的言传身教。而在教师将自身创新意识落实的过程之中,最为重要的载体便是教师所采取的语文教学方面的方式方法,此时教师便应依据语文课堂教学之中的实际课程,精心的选取教学方法,并将创新教学意识融入其中,这不仅仅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三、在教学之中创设想象情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之中对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培养,最为重要的便是对学生思维能力方面的培养,只有在教学开展中充分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使学生具有多向思维能力,才能够最终形成创造性思维。对每一篇课文的理解及思考上的不同,都会呈现出不同的认知效果,此时教师便可以将课文与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相结合,实现对学生多向思维能力的培养。例如,在开展《春》这篇课文的教学时,教师可在教学开展之前,让学生对自身的看法进行表达,如“说一说你眼中的春天”,并让学生们就这一话题进行分小组讨论,在讨论结束后请同学回答,而后展开教学。教学完成后,教师再让学生说出作者眼中的春天与自己眼中春天的不同,从而对二者加以对比,在这种不断的思考之中学生自身的思维不是固定化的,而是多元的多样的。而后在开展《秋天》这一课文的教学时,教师也可采用同样的方法,并使学生说出春、夏、秋、冬的不同,并安排依据自己对四季的理解写一篇文章,此时学生对季节的理解必然有所不同,不再局限于冷热,可能更多的变现为叶子、水、花朵等等方面,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极为有利。
四、教学中渗透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
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不是通过简单的几节课便能够实现的,其是需要一点一滴的累积,以循序渐进的方式实现对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良好开发,而在这一培养过程之中能力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培养环节,其中不仅仅包含着定期的创新思维明确性训练,还包含在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之中的渗透性训练,只有将二者进行良好的融合,才能够营造出良好的创造性语文教学氛围,最终促使学生拥有创新能力。因此,语文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之中,应做到对学生的充分尊重,积极鼓励学生对文章的差异性见解,并引导学生对一直以来语文学习之中所产生的框架及定向思维加以打破,使学生形成批判性的思维。例如,在《塞翁失马》这篇文章的教学之中,教师便可依据文章的情节,在各个阶段设置问题,如第一阶段“马丢了是好事坏事?”在第二阶段“马回来了是好事还是坏事?”在第三阶段“文中儿子腿摔伤是好事还是坏事?”在教学的过程之中,学生通常会因惯性思维对这三个问题回答,当学生每回答一个问题便开展下一个问题内容的讲解,学生便会发现事情的发展并不能按照常理来解释,此时教师再加以引导,学生便会在对事物理解时拥有不同于以往的思维。
五、结论
总而言之,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之中,教师应提升对学生创造性培养积极提升方面的重视,以创造性的意识及方式方法来开展教学工作,方能够实现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全面提升的目的,从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三篇:论人民警察创新能力的培养
论人民警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 什么事创新能力
(一)创新的定义
创新是当今世界的一个高频词,在我们国家更是如此:政府官员、企业家、学者、教师以及其他普通社会成员都在谈论创新,但多数情况下人们并不真正知道什么是创新,因而付诸于行动的人更是少之又少。那么什么是创新呢?清华大学科学与社会研究所教授李正风认为,“创新”一词在我国存在着两种理解,一是从经济学角度来理解创新,二是根据日常含义来理解创新。目前,人们经常谈及的创新,简单说来就是“创造和发现新东西”。这里使用的实际上是“创新”的日常概念。从广义的概念上看,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创新。
(二)创新能力的内涵
创新能力是指人在顺利完成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的创建新事物的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潜在的心理品质。创新能力是人们革旧布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发现矛盾、提出假设、论证假设、解决问题以及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进一步发现新问题,从而不断推动事物发展变化等。创新能力最基本的构成要素是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创新能力有一部分是来自于不断发问的能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创新能力在一定的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可以训练出来、启发出来,甚至可以“逼出来”。总的来说,创新能力是人们运用已有的基础知识和可以利用的材料,并掌握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产生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思想、观点、方法和产品的能力。
二 为何要培养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及作用)
创造一向被视为人类本质的最高表现,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进步,就没有人类的未来.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要坚持发展的观点,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事物的成长。
现在我国正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倡创新型人才建设,大力发展创新。
创新对于人民警察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创新有助于人民警察在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办案水平,加强科学文明执法,恢复正义形象,更好地实现为人民服务。
三 人民警察如何培养创新能力
1.理念创新
理念实际上就是我们对某种事物的观点、看法和信念。在很多情况下,理念和观念都是可以互用的。因此,这里理念创新也就是指思想观念的创新和思维方法的创新——打破常规,突破现状,敢为人先,敢于挑战未来,谋求新境界的思维定势。
人民警察在理念创新上要做到不拘一格,敢于创新,勇于创新。既要遵守严密的纪律,又要不被不墨守陈规,敢于打破原有框框,探索新的规律,新的方法,不迂腐于陈旧的规定之中,实现新颖、独特的执法理念。
2.理论创新
理论上来讲,有了创新意识和创新的精神,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理念的创新,但如果想将这些理念转化为现实的行动还需要理论创新的系统支持。理论创新就是在扬弃原有的思想、学说和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提出新思想、新学说、新理论的过程,是对
人类历史经验和现实经验作新的理性升华。
人民警察在理论创新中应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就是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不断丰富自身理论,突破性地提出新思想,创造性地形成新理论,再用先进的理论去指导实践。
3.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必须符合社会结构变动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良好的制度环境本身就是创新的产物,而其中很重要的就是创新型的政府,只有创新型政府,才会形成创新型的制度、创新型的文化。
作为一支纪律部队,人民警察的制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自身的执法水平。我们要在体制改革、机制完善、政策扶持、作风建设进行创新,形成一个充满活力的警察制度,真正做到人尽其责,物尽其用。
4.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的内涵的正确理解源于对技术的正确理解。技术并不等同于知识,任何技术都有目的,都服务于某个特定的应用目标,采用正确的技术手段、方法是技术创新成功的重要保证。
人民警察的工作专业性极强,对先进的技术有着很高的需求,于是我们要始终坚持科技强警战略,不断加大科研投入,提高科技水平,同时充分借鉴国外先进的技术,完善自身缺陷。
5.创新团队
团队概念本身类似于组织的概念——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共同努力的人群。创新团队则是指具有创新精神的团队,也就是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从而能取得做出创新性成果、有所建树的团队,而其核心则是创新造性思维。
作为一个整体,人民警察队伍有着自己的创新团队,为自身的创新发展不断努力。而对于基层的警察队伍,本身就是一个创新团队,他们在实践中自我创新,去解决实践中的问题和困难。
6.创新学习
创新学习是创新人才的首要能力。创新学习能力是进行创新思维和创新实践的基础,创新思维能力是进行创新学习和创新实践的纽带,创新实践能力是实现创新学习和创新思维的关键,三者共同作用形成人的创新能力。
人民警察需要不断地学习来继续充实自己,而学习的方法也要因人而异,所以创新学习可以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创新性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大学习观,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创新学习的关键。人民警察要不断参加创新学习,同时在工作生活中也要保持创新的思想,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创新水平,做一个创新性的人民警察。
第四篇:论地理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论地理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陈素英
在地理素质教育中,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创造思维能力,创造想象能力,创造性的想象能力。地理课作为中学课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提高中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今天,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前提条件。
1.创新性思维的培养
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重点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动性和自觉性。首先,重视地理教学中的图形系统,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对课本中大量的插图、专题地图、自然景观图,风土人情,寓意深刻的漫画分析,设疑布奇,步步引申,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充分想象。例如,高中地理必修上册有一幅漫画——图2.38“雨中垂钓”,在教学中先问:雨中掉鱼老者为什么要戴防毒面具?钓上的鱼为什么只剩下了鱼刺?学生回答:是因为大气污染严重,产生了酸雨,使河水酸化,导致鱼类死亡。引起大气污染的物质有那些?来源如何?学生回答: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五氧化二氮等硫和氮的氧化物,主要来源于我国发展工业生产对矿物燃料的燃烧。再追问:假如你是一位环保工作者,你应该采取那些措施尽量减少上述现象的发生?顿时,课堂气氛热烈,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学生开始讨论师生教与学同步。在对一幅漫画的讨论中,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知识,并且也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和发展。
其次,安排适当的“课堂辩论”,发展和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水平。通过课堂辩论帮助更牢固地掌握所学的地理知识,并对学生的知识结构,逻辑思维,语言表达艺术的提高也很有促进作用。这种教学方法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2.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
在地理教学中,精心设计教学过程,适当、合理地利用多媒体教学。用投影、幻灯、影视及音响等多媒体展示地理事物和现象,创设地理情景,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同时,发挥创造像想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于欲。创新要开发学生方面的潜能,运用人的整体素质,将一个人的全部经验、智慧、能力、情感和意志以最佳方式结合起来,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3.创造性操作能力的培养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模拟地理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地理信息,应用地理知识和技能分析其因果联系,并提出解决地理问题的方法与建议,这就是地理研究性活动。在这里教师只是扮演“指导者”和“帮助者”的角色,为学生创造有利于学习活动的情景和途径。学生通过自己成组、自己研究主题、自主设计调查方案,自主分析撰写论文等。学生通过亲身操作获取资料,处理提取信息,从而获取研究成果。地理教学的实践活动丰富多样,通过教师有计划、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结合课本知识走入实践,既培养了学生综合运用课本知识的能力和实践能力,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独立性、探索性与创造性。
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想象能力、操作能力,培养科学的创新精神,使学生正确对待科学,探索知识,用科学造福于人类。
第五篇: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策略初探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策略初探
淮安市车桥中学 陈学胜 223221 淮安市车桥中学教科室推荐
【摘 要】在新时期,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与国际接轨,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同时,新课标、新课改理念已深入人心,教师承担着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深化素质教育,培养新时期创新人才的重任。教师更应主动迎接挑战;勇挑重担,大胆探索,不断实践。【关键词】理论素养 氛围 质疑 实践
创新能力是推动历史前进和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江泽民同志说:“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当今世界知识更新速度很快,学生学习的性质应当由转授性、继承性转变为探索性、创新性。语文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更应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内容上要从单纯的语言教学转向既学习语言,又学习文化和科技知识;在教学方法上,不仅研究教法,而且要研究学法,以便真正实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那么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现结合本人几年来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教师要具有前瞻性的理论素养,不断创新的教学理念,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供条件
教师创新教育理论水平的高低,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能力的形成至关重要。我认为教师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做起:
其一:具有前瞻性的理论素养。首先要有全面、系统的理论素养。如心理学、教育学、哲学等基本理论,文章学、阅读学等专业理论。这些不仅可以为我们的教学提供“肥沃的土壤”,而且还可以为我们打开“崭新的视野”。其次,要有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特别是现代高科技发展所带来的教育媒体的巨大变化,教育改革引入了新的工具,可以多方面调动学生的感知器官,如投影教学、广播录音教学、多媒体教学,教师就应该善于从理论中获取新知,补充能量,并且通过内部消化,运用到创新教育的实践中去。最后,还应不断摸索合乎校情、学情、教情的理论,这样才能做到因校择教、因材施教、因人用教。有了这些理论素养,我们可以明确创新教育的指导方针,可以运用创新教育的教学方式,可以高屋建瓴,居高临下,应用科学原理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知、意,实现学生思维的创新和能力的发展。在创新教育的形势下,我认为,教师应用钻研的精神去掌握理论,用务实的精神去应用理论,用科学的精神去发展、创造理论。
其二:具有不断创新的教学理念。江泽民同志在纪念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的讲话中也指出:“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必须转变那种妨碍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特别是由教师单向的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以及过于划一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这一重要论述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指明了今后的任务和方向。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创新意识,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断培养创新精神,努力寻求教学过程中一切有创新价值的因素,在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手段上力求新的突破。古希腊哲人普鲁塔戈曾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而教师作为点燃学生头脑这一火把的人,应当适应创新教育的要求,摆正教师、学生在课堂中的位置,给学生以最大的思维空间,积极开发学生的创造个性,引导学生的思维创新,使学生“自奋其力”,达到“自致其知”,使其乐学。
二、努力创设轻松和谐环境,营造一种探究氛围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广泛的兴趣是一个人求知欲旺盛的表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发挥学生主体的重要环节。兴趣不是天生的,是在后天的生活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产生发展起来的,要在课堂上给学生营造一种宽松的气氛,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环境。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语言材料设计一些灵活性较大的思考题,训练学生的思维,或让学生就同一材料、信息进行讨论,探究不同答案,这就需要一个良好的探究氛围。自由、宽松、安全的课堂氛围可以使人的智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青少年正处于长智力、长身体的特殊时期,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能够有效的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那么,用什么样的手段才能激发他们天性中的好奇心呢?我的经验是:在没有进入正课时,利用一些小故事或小幽默营造快乐的气氛,使教和学在愉快、宽松的氛围中开始,从而为创新思维准备好思想的开端。
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培养创新思维 陶行知先生曾言简意赅地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才有探索和创新,“学贵有疑”,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重要”,的确,牛顿发现万有引力,瓦特发明蒸汽机都源于“疑”。因此,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问难,但学生能够质疑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它要求学生的思维一定要处于一种积极思考的状态。在读书的过程中,脑子要转起来,思维要活起来,不因循守旧,不墨守成规,不安于现状,不唯师,不唯书,大胆设想,大胆疑问。
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在质疑中,结合资料和众人的思考给出答案,从而促进其创新意识的形成,借问题促探索,借探索促发现,借发现促创新,四、重视实践,启发想象,丰富学生的创新源泉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而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在实践中培养。所以,我们要把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创造条件,把行之有效的语文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进行尝试实践,迁移运用,探究创新。如:《哈姆莱特》这篇戏剧可让学生自导自演;说明性质的文章可以让学生读读、画画、议议。学生在学中画、画中学、学中创。这样,不仅使学生加强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也发展了创造思维。
面对未来社会空前激烈的竞争,培养一代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刻不容缓。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去接触生活,参加社会实践,运用在中学学到的知识,发现、探求新知识,获得不竭的创新源泉。如:指导学生有选择地进行课外阅读,办手抄报。到学校阅览室看科普杂志,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求知欲。发动学生参加班级管理、社会公益劳动,品尝生活甘苦。开展“今天我值班”、“学当推销员”等活动,在活动中让他们体会班干部、班主任的艰辛;以推销员的身份去“说商品”,大家来“比一比”,看谁说得好、卖得快。然后,把自己的亲身经历、真实感受写出来,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感受到生活的奥秘,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操作、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形成。
想象力是人类所独有的思维能力,它能够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而发散正是创新的基础,也是一切发现和发明的基石。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机会,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学习《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诗时,启发学生想象诗人询问苍天的场面时,你会发现学生们运用已有生活经验,充分展开想象。不同的学生对作者当时的神态、动作的设计都有所不同„„学生种种表现,不正是创新的表现吗?求新、求异,就是创新精神的所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不正是他们一个自我超越、自我创新的过程吗?只要有这样的土壤,孩子们的创新之花必定灿烂绽放。语文教学中,想象力的培养其实就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想象能力是衡量一个人创造能力的重要标志。如果教师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仅是给学生串讲课文内容,那只是灌输知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五.运用巧妙的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
目前,科技迅速发展,教学设施逐步得到改善。多媒体技术可以把声音、图像、文字数据等进行综合处理,既可以节约大量的教学时间,又可以同时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有效强化重要的教学信息,提高学生的信息接受能力。它还能扩大教学密度,加强教学的反馈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性,进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多媒体生动形象、直观性强,能创设新颖和谐的教学情境,既便于学生储存记忆,又能开辟多向立体的思维通道,有利于学生展开联想。
在新时期,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与国际接轨,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同时,新课标、新课改理念已深入人心,教师承担着全面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深化素质教育,培养新时期创新人才的重任。教师更应主动迎接挑战;勇挑重担,大胆探索,不断实践。过去是“不进则退”现在是“慢进则退”。我们要时刻按照当代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是新时代赋予教师的使命,与时俱进,让自己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专业知识,业务能力适应时代发展。只要我们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新世纪人才。
【参考文献】
[1]周绍森,陈东有.试论教育创新的基本特征[J].中国高等教育,2003(1).[2]姚燕平.创新教育呼唤教育创新[J].教育研究,2002(3).[3]陈儒俊.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索[M].银川: 宁夏人民出版社,2002.[4]赵传栋.学生创新能力培养[M].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