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科版九年级思想品德全册简明教案
书利华教育网 www.shulihua.net 您的教育资源库
教科版九年级思想品德全册简明教案: 第一课 历史的足迹 教学要求
1.了解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了解中国近代百余年沧桑的历史以及中华民族英勇抗争的历史,初步感受团结爱国、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知识要点
1.中华民族有悠久而辉煌的文明史。
五千年来,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团结奋斗、开拓创新,创造了辉煌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华文明,是人类最早的文明之一;中华文明曾经是世界上最强盛、最先进的文明之一。世界各国曾经纷纷派遣使者、留学生来华学习中国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管理经验等。2.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历经了百年沧桑。
由于封建统治者的腐败无能以及国家的闭关自守,导致国家落后,也由于外国列强的侵略,中华民族经历了百年的沧桑。
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陷入灾难的深渊;《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腐朽不堪的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了一个个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肆无忌惮地掠夺我国的宝贵财富,破坏我国的灿烂文化,侵犯我国的神圣领土、主权和尊严,使中国人民经受了百年的苦难。
3.近代中华儿女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抗争。
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有着顽强信念和不屈精神的民族。为捍卫国家独立、维护民族尊严,近代中华儿女藐视强敌,甘赴国难,浴血奋战,宁死不屈,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抗争。第二课 历史的昭示
教学要求
1.了解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的核心地位,懂得“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道理。
2.从认知和情感上把爱国、爱中国共产党和爱社会主义统一起来。
知识要点
1.伟大的民族精神。
五千年的奋斗、百年的抗争,中华儿女创造了富有特色、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铸就了民族之灵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具有爱国主义传统。为了民族的独立、解放、发展和强大,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前赴后继,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英雄事迹。
中华民族历来以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著称于世。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铁人精神、抗洪精神等,这些都是对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特点和强大的生命力。
中华民族历来以团结统一、爱好和平著称于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人民共同劳动、共同生活,共同维护着祖国的统一和团结。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对外交往中,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致力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
2.爱国主义的内涵。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对于自己祖国挚爱的深厚情感。爱国主义表现为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和深切的眷恋,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强烈期盼,对祖国繁荣昌盛的坚定信念,对祖国主权和尊严的坚决捍卫,对卖国求荣的无比鄙视,对爱国志士的无比崇敬等。3.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1)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强国富民,链行了不屈不挠的探索和奋斗。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浴血奋战,打败了封建军阀、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2)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一起抓,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4.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
(1)一百多年来,各种理论和运动,都在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但都因为没有先进的、正确的理论指导,没有找到解决中国问题的正确道路而失败。
书利华教育网 www.shulihua.net 您的教育资源库 书利华教育网 www.shulihua.net 您的教育资源库
(2)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理论基础,带领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3)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中国人民建立了完全独立、拥有主权和民族尊严的国家。社会主义革命取得的伟大胜利充分证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4)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新中国成立50多年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我国的发展和民族振兴。
5.历史给我们的昭示。
(1)要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2)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初步的繁荣富强。
(3)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三课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教学要求
1.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与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学会全面看待问题,树立忧患意识。
2.懂得没有祖国的兴旺发达,也就没有个人的前途和幸福。
3.懂得报效祖国是每个中华儿女应尽的责任。
4.培养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并能将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转化为立志成才的自觉行动。
知识要点
1.青少年要树立忧患意识。
(1)历史的经验教训证明: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能亡身。
(2)当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科技水平和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
(3)和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高科技领域、教育文化、综合国力等方面依然处于劣势。2.青少年要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1)历史上许多中华儿女都“以天下为己任”。
(2)将来,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自然落在我们这一代身上,每个人都责无旁贷。中国还不发达,中国人民还不富裕,中国要赶上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还要走很长的艰苦之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样面临着历史和时代的挑战。青少年必须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发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把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世代相传。
(3)我们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是21世纪社会主义建设的骨干力量,我们的成败,决定着国家的成败。我们青少年必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在德智体几方面发展自己,使自己能够成为未来社会的栋梁。
第四课 走向小康
教学要求
1.让学生感受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初步形成对小康社会的感性认识。
2.通过了解“小康”内涵的历史演变、小康的标准、不同阶段的小康特征,引导学生认识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认识“实现全面的小康,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
知识要点
1.我国的小康目标。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小康,是由邓小平同志提出来的。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构想中国现代化进程时,提出分三步走的战略设想:以1980年为基点,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温饱问题;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再经过50年,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收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
2.我国已总体上实现了初步的小康。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取得了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国家的经济总量、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都上了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3.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
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本世纪头20年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书利华教育网 www.shulihua.net 您的教育资源库 书利华教育网 www.shulihua.net 您的教育资源库
党和政府提出了在2l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即全面的小康。与总体的、初步的小康相比,全面的小康是较高标准的小康,是共同富裕的小康与精神文明的小康的统一。
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将进一步造福十几亿人口,促进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第五课 财富之源
教学要求
1.帮助学生理解勤劳、智慧与开拓、科技是创造财富的重要源泉。
2.引导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珍惜成果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逐步培养现代人必需的开拓进取精神和崇尚科学的精神。
3.帮助学生理解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的意义及其实现的条件;正确认识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的优越性。
知识要点
1.财富基于勤劳。
辛勤的劳动是创造财富的基础。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带领中国人民,用勤劳的双手,经过艰苦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把千疮百孔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变成了一个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指引下,勤劳致富受到鼓励,一大批人依靠辛勤的劳动脱贫致富,走上了小康之路。
2.财富源自智慧与开拓。
要创造财富,不只要靠勤劳,还必须有发现财富的慧眼,敢于创新的头脑,敢于冒险和开拓的胆识与勇气。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要想发展经济,创造更加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必须要有开拓进取的精神。只有积极开拓,锐意进取,才能不断地超越原有的发展水平,为国家和社会创造更多财富;只有不断开拓创新,才能为个人和企业乃至国家创造更多的生存和发展的机会。
3.科技创造财富。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决定性因素。在现代社会,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创造财富的重要途径。
4.让创造财富的源泉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很多,除了劳动、科学技术、智慧与开拓精神外,资本、管理等因素也都是创造社会财富的重要源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目标是发展生产力,创造财富,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充分调动各种源泉的作用。这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保障。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形成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创业机制,营造鼓励人们干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为了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首先要建立和完善经济制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了经济制度的改革,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制度有利于广泛、充分地调动各个社会阶层的积极性,调动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的活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让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还要建立健全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会公平的重要体现。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投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这是适合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要求而提出的,也是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的保证。
第六课 财富中的法与德
教学要求
1.知道勤劳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勤俭节约、文明消费的良好行为习惯。
2.树立正确的财富观,认识到在财富中蕴藏着法与德的交织力量。
3.学会如何处理财富问题的矛盾和冲突。
知识要点
1.要合法致富。
(1)合法获得财富的办法和途径有多种。靠勤恳的劳动,用体力获得财富;靠科学技术、用知识获得财富;靠丰厚的资金,用资本获得财富;运用管理科学,让先进的思想创造财富,等等。
(2)要依法规范自己的经济行为。在现代社会中,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在国家法律的框架之中进行。只有每个人都知法、懂法,用法律规范自己的经济行为,才能使社会稳定、和谐,才能平等地为每个社会成员创设创富的机会,依法获得的财富才能受法律保护。在经济书利华教育网 www.shulihua.net 您的教育资源库 书利华教育网 www.shulihua.net 您的教育资源库
活动中的违法行为,会扰乱经济秩序,阻碍经济发展,损害国家、社会和他人利益,自己也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因此,每个人要获得财富,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首先必须做到遵纪守法。
(3)符合“义”的利益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在社会生活中,法律对人的约束是外在的,“义”对人的约束是内在的,也是最有效的。见利忘义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可取的。
2.要依法纳税。
(1)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律规定,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基本形式。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
(2)国以税为本。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依法纳税的义务。国家经济建设,国防、科技、教育等各项公共事业的发展都需要税收;公务员、警察、教师等从事公共事业工作的人员的工资来源于税收。
(3)不懂税法或知法犯法,偷税漏税,损害国家和社会利益的,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3.要富而思源。
“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这是我国倡导的富民政策。
改革开放以来,很多人依靠良好的社会环境,走上了富裕的道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以各种方式回报社会、奉献社会,表现出“富而思源”的高尚境界。
当个人占有的资源远远大于社会平均占有量的时候,个人的社会责任就应增强。富而思源,先富起来的人们担负起更大的社会责任,不仅体现了个人品质,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和标志。
4.要富而思进。
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创造,不断突破自我、超越自我。富裕之后,只有在新的起点上不断迈进,在否定自我的过程中不断超越自我,与时俱进,锐意进取,才能永立潮头,拓展更宽更广的道路。
5.要勤俭节约,文明消费。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治国安邦之道,是现代企业家取得成就的法宝,是人的美德。
历史教训告诉我们,艰苦的年代,我们要用勤俭节约渡过难关,在富裕年代,更要用勤俭节约的习惯培养我们的品德。
第七课 关注弱势群体
教学要求
1.把握弱势群体的内涵,了解各种弱势群体的社会处境,了解其中的同龄人的境遇。
2.知道同情、尊重、帮助弱势人群是人人应该遵守的社会公德。
3.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平等的真谛,关注弱势群体,主动帮助弱势群体。
知识要点
1.我国现阶段社会生活中还存在弱势群体。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同时受历史、自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一些人在生存和发展方面还有较大的困难。
2.弱势群体的特征及其包括的人群。
(1)弱势群体,是指依靠自身的力量或能力无法维持个人及其家庭成员最基本的生活水准、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支持和帮助的社会群体。
(2)弱势群体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其一,社会弱势群体是其个人及家庭生活达不到社会认可的最基本标准的群体;其二,社会弱势群体靠自己的力量无法改变目前的弱势地位;其三,要改变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需要国家和社会力量给予帮助或支持。
(3)在我国,弱势群体包括农村贫困人口、城市下岗失业人员、残疾人以及遭遇灾祸的人群等。在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在城市收入水平处于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居民,他们是社会中弱势群体的主体;在城市,农民工背井离乡,他们面临着社会保障、权益保护、子女就学等诸多问题和困难。他们是弱势群体。一些身患疾病和身有残疾的人,也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在遭遇自然灾害后,不少人抵御灾害的能力很弱,成为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经济和精神支持的弱势群体。
3.在我们同龄人中也有弱势群体。
(1)我们的一些同龄人,还生活在艰苦的环境中。
(2)在世界其他国家,也有许多少年儿童生活在困境中。疾病、失学、贫穷、战火等是导致他们困境的原因。
第八课 日月无私照
教学要求
1.认识到从具有天赋的平等权利,每个人的人格尊严和权利都应得到同样的尊重。
书利华教育网 www.shulihua.net 您的教育资源库 书利华教育网 www.shulihua.net 您的教育资源库
2.理解平等的真谛,了解我国政府为实现平等做出的努力。
3.知道平等要受到一定社会条件的制约,正确看待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社会弱势群体,正确认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知识要点
1.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
(1)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以生命的平等为基础。
(2)人人生而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虽然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在种族、民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受教育程度等方面总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异,但都享有平等的政治、法律权利和人格尊严。
(3)每个人都应当享有被尊重的权利。现实的境遇,不能成为一个人获得人格尊严的条件。人格尊严的获得,需要法律的保障,更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在社会生活中,人人都平等地享有法律规定的生存权和发展权,都平等地拥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权利。
2.维护社会成员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基本尊严和基本生存条件,既是社会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责任和义务。
维护社会所有成员特别是社会中处境不利的人的基本尊严和基本生存条件,使社会每一个成员享有均等的发展机会,获得平等参与社会的能力,这是一个合理社会的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也是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责任和义务。只有维护这些权利,才能保证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3.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国人民的平等做出了巨大努力。
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为人民当家做主提供了政治保证。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通过政治制度、宪法、法律等手段维护公民的各项权利,使全体人民都能够表达自身意愿,维护自身权益。
4.我国在社会资源的分配上还存在地区之间、群体之间和个人之间的不均衡。
虽然我国公民在基本权利的享有上是平等的,国家也在为公民实现这些权利创造着各种条件,但受到自然和历史等方面条件的限制,加之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制度建设还不够完善,因此在社会资源的分配上还存在地区之间、群体之间和个人之间的不均衡。这种现象在一段时期内还将继续存在。
5.我国当今社会中的一些弱势群体,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特殊产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从而不可避免地产生三个方面的效应:(1)市场竞争要“优胜劣汰”,这样就使一部分人成为市场竞争中的强势人群和富裕者,而另一部分人成为失败者和贫困者。(2)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迫使一些国有企业打破平均主义和大锅饭,在分配上拉开档次和差距,使得一些职工的收入水平降低而成为社会弱势群体。(3)市场经济要求社会必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那些在没有竞争力的产业中工作的职工,在调整过程中成为低收入者,甚至成为下岗职工。
6.正确认识我国“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策略。
平等不等于平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并带动和帮助其他相对落后的个人和地区,携手共进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这不仅体现了一个健全社会所应具有的平等内涵,也反映了一个社会不断发展的效率要求,二者的统一构成了现代文明社会前进的基石。
7.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实现社会公平、公正具有重大意义。
在我国人民生活总体已达到小康水平的基础上,我们党进一步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这为每个公民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权利,创造了一个日益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
8.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中存在的不平等现象。
平等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但平等总要受到一定社会条件的制约。任何社会都存在一些不平等的现象。我国仍是人均收入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社会成员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还相当突出。提高弱势群体的生活水平,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实现人类不懈追求的理想——平等,任重而道远。
第九课 共享阳光
教学要求
1.知道关心、帮助弱势群体是政府的职责,也是全社会的责任。
2.了解我国政府和民间组织为帮助、扶持弱势群体,实现社会公正而做出的努力。
3.理解弱势群体的生活处境,从自身做起,积极关心和帮助弱势群体。
知识要点
1.关心、帮助弱势群体既是政府的职责,也是全社会的责任。
书利华教育网 www.shulihua.net 您的教育资源库 书利华教育网 www.shulihua.net 您的教育资源库
关心、帮助弱势群体既是政府的职责,也是全社会的责任。只有大家一起来关心弱势群体,才会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才能促进社会不断进步,不断走向公平与正义。
2.我国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为弱势群体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性支持。
(1)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政府在致力于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进程中,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以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为主要目标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扶贫开发。
(2)发展教育事业,促进教育公平,是我国政府促进社会平等的一项重要举措。我国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力求通过教育尽可能地消除因家庭、地域、遗传、性别等客观因素所造成的不平等,使每个公民都能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保障有特殊困难的青少年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
(3)近年来,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
(4)我国还通过法律援助,为经济困难或特殊案件的当事人提供免费的法律服务。
(5)政府还通过帮助残疾人康复、入学和就业,对艾滋病患者实施救治和关怀政策,为每个公民创造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等等。
3.民间组织、国际社会在关心、帮助弱势群体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在我国,有不少扶贫救困的民间组织。这些组织为扶持社会弱势群体而不懈地努力,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在关心、帮助和支持弱势群体方面,国际社会也在采取积极的行动。
4.要关爱社会上处于弱势地位的人们。
社会上处于弱势地位的人们,首先需要的是来自社会的实际帮助。互助互济、扶弱济困、乐善好施等美德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社会上处于弱势地位的人们,特别需要来自社会的支持与尊重。
5.关爱弱势群体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
保障弱势群体基本生活,维护他们的基本权益,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社会才可能是稳定的。一个弱势群体得不到保障的社会,一个弱者受到歧视的社会,不可能是一个协调发展的社会。
6.我们要学会关爱他人。
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从自己做起,学会尊重,学会关心,学会宽容,学会理解,学会帮助。
帮助他人有付出,也有收获。帮助他人,我们会付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然而我们也收获了内心的安宁与快乐,在关爱他人的同时,我们也赢得了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
第十课 聚焦两会
教学要求
1.知道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2.知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
3.了解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本内容及其优越性。
4.增强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
知识要点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管理国家的根本途径和有效形式。
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在我国,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自己的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集中行使国家权力。再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行政、审判、检察等机关,分别行使管理国家、维护社会秩序等各项权力。行政、审判和检察等机关都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受人民代表大会监督。因此,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运作过程,就是人民当家做主行使国家权力的过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政治制度。
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职能和作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的重要形式。
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
团结和民主是人民政协的两大主题。
人民政协广纳诤言,参政议政,传递着宝贵的政治信息,生动地展示了我国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和优势。第十一课 神圣的一票
教学要求
1.理解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最基本的政治权利,认识选举所反映出的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发展。
书利华教育网 www.shulihua.net 您的教育资源库 书利华教育网 www.shulihua.net 您的教育资源库
2.对基层民主的内涵和基本形式有基本的了解。
知识要点
1.珍视民主权利。
(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年满18周岁时,我们就拥有了宪法赋予公民的政治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我们可以参加村民委员会或居民委员会的选举,参加人大代表的选举。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我们最基本的政治权利。
(2)珍视民主权利,投出自己庄严的一票,选出能够替人民说实话、办实事的“当家人”,既是对来之不易的政治权利的珍视,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具体行动。
(3)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多的民主权利,选票的分量也将越来越重。
2.我国基层民主的内容和形式、基本状况和意义。
(1)我国基层民主的内容和形式。包括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2)我国基层民主基本状况:
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最基层的群众自治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确定了村民委员会的直接选举制度,村民委员会的选举纳入了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每个农民都能依法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开展自治活动,这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在城市,居民委员会选举中已广泛采用直接提名候选人、差额选举、匿名投票……这些新颖的形式,成为加强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有效途径。
在企业、矿山、工厂,厂务公开制度普遍推行,重大决策必须提交职工代表大会审议。职工代表大会作为企业职工直接参与企业管理的基本形式,在积极支持职工当家做主、尊重并保证职工行使民主管理的权利、切实维护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3)健全基层民主的重要意义。健全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和重要内容。它有利于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力,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人翁作用;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直接参与基层民主生活,逐步提高人民群众的民主素质。基层民主政治搞好了,整个社会和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就有坚实的基础。
第十二课 法律的尊严
教学要求
1.了解依法治国的内涵、重要意义和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2.在实践中努力培养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知法守法,自觉用法。
知识要点
1.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1)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制化。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法令行则国治国兴,法令弛则国乱国衰。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最有效、最靠得住的办法是实行法治。
2.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基本要求。
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国的前提。要依法治国,首先要有法律。我国的立法工作取得的巨大成绩,为依法治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有法必依,是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制定法律的目的,是将法律运用于社会生活之中并发挥作用。不但公民的活动要符合法律的要求,一切国家机关和社会组织也必须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不折不扣地依法办事。
执法必严,要求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在执行法律时,必须严肃、严格,做到认真准确、不枉不纵。
违法必究,是依法治国的有力保障。要求对一切违法行为都追究其法律责任,任何人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享有法律规定以外的特权。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作为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基本要求,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只有实现了这四个方面的统一,社会主义法制的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国家的长治久安才有可靠保证。
3.作为一名现代法治社会中的合格公民,需要具备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
(1)尊重法律,追求公正。尊重法律,是富有正义感、追求公平的具体体现。尊重法律,追求公正,应该成为我们的基本素养。
(2)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我国法律赋予了公民广泛的权利,同时规定了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在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任何人都不能只享受权利而不尽义务,也不能只尽义务而不享受权利。
书利华教育网 www.shulihua.net 您的教育资源库 书利华教育网 www.shulihua.net 您的教育资源库
(3)行使自己享有的监督权利。监督权是法律赋予我们的权利。行使监督权,就是督促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为人民谋利益。积极行使监督权是主人翁意识及责任感的表现。行使监督权,可以从我们身边的小事做起。
第十三课 我们的“议案”
教学要求
1.通过走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了解他们行使职权的情况,学习他们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2.学会珍惜自己的权利,养成依法办事的素质。3.培养关心社会、参与社会生活的责任感和能力。知识要点
1.人大代表代表人民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力。
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他们代表人民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力,他们是人民权利的受托者和人民意志的表达者,是人民利益和意志的忠实代表。
人大代表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承担宪法和法律赋予的重大职责。在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期间,他们代表人民行使神圣权力,决定国家和地方的重大事务。在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他们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到工厂车间,到农户田头,调查研究,了解民意。
他们根植于人民群众之中,与人民群众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是参与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一支具有先进性、代表性和感召力的重要队伍。
2.我国各级政协委员认真履行委员职责。
我国各级政协委员认真履行委员职责,积极参与国家和地方事务的政治协商,充分发挥广泛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成为推动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力量,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政协委员围绕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服务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大业,广纳诤言,集中民智,参政议政,传递着可贵的政治信息,饱含着强烈的责任意识,展示了我国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3.学做议案,是培养我们的民主意识和参政能力的好方法。
提交议案,是人大代表行使民主权利和参政议政的重要方式。人大代表提交的议案体现了其议政的水平高低、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能力大小。
学做议案,是培养我们的民主意识和参政能力的好方法
第十四课 小平,您好
教学要求
1.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国策。
2.理解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一百年不动摇的重大现实意义。
3.感受身边的变化,了解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给国家、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
知识要点
1.我国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经过30年的快速发展,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我们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
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发展还不平衡,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需要一个过程,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说明我国的社会主义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当代中国最基本的国情。既然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就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既然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就必须从这个国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这样,我们才能找到国家发展的正确道路,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基本国情出发,党和国家制定和坚持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简而言之,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实践证明,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社会主义制度经受严峻考验、显示出强大生命力的最可靠保证。在新世纪的征程中,我们仍然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不断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3.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
书利华教育网 www.shulihua.net 您的教育资源库 书利华教育网 www.shulihua.net 您的教育资源库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是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这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只有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发展社会生产力摆在首位,才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才能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为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提高国际地位,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我们党和国家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国策。30年来,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之所以得到全体人民的拥护,我国之所以经得起国际国内各种风浪的考验,归根到底在于我们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一切工作都围绕着经济建设而展开,各项工作都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从而使我国经济建设上了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上了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
4.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在我们这样一个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多民族国家,要把十几亿人的思想统一起来、力量凝聚起来,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没有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保障,没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不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不可能实现的。四项基本原则是我国人民团结奋进的共同政治基础,是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是社会主义事业和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
5.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改革开放,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强国之路,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历史性决策。
坚持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各项制度,这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和目标,是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征。改革将进一步破除我们前进道路上的障碍,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增添新的活力。对外开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必不可少的条件,是我国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封闭就会落后,开放才能发展。当前,为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新形势,我国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程度,不但大量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和人才,而且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
第十五课 “三个代表”
教学要求
1.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
2.知道“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
知识要点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行动指南。
(1)“三个代表”指的是,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最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我们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创立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2.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社会的进步,归根结底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过程。
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是由党的性质和我国的国情决定的。发展先进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当代科学技术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重视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是我们党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体现。
党和国家敏锐地把握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趋势,实施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的战略,大力推动科技进步与人才培养,加强人才资源的开发,不断用先进科技改造和提高国民经济,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跨越。
3.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先进文化是健康、科学、向上、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文化。它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人的精神,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中国的先进文化根植于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
发展先进文化就是要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要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中心环节。我们要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
书利华教育网 www.shulihua.net 您的教育资源库 书利华教育网 www.shulihua.net 您的教育资源库
优先发展教育与科学是建设先进文化的基础工程。当今世界,教育和科学的力量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活,激烈的国际竞争也越来越表现为科技实力与教育质量的竞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和政府从民族复兴的高度,制定了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迎接我们的将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任务。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集中的体现。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是我们最珍贵的精神财富。
发展先进文化既要批判地继承我国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又要大胆地吸收和利用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并有效地抵制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落后文化,消除腐蚀人们精神世界、危害社会主义事业的腐朽文化,大力建设和发展先进文化的主阵地。
4.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国乃至世界的政治发展史深刻地表明:是否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个政党、政权兴衰存亡的关键。中国共产党从成立的那天起,就把自己与人民群众紧紧地连在了一起。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和政府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检验各项工作成败的最高标准。在党和国家的全部工作中,践行着代表人民根本利益的誓言。
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具体体现在各级领导干部和党员的行动中。
第十六课 可持续发展 教学要求
1.了解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的基本状况。
2.了解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政策及其意义。3.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4.培养爱护环境的习惯,积极参加各种美化环境的活动,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知识要点
1.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1)实行计划生育,是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制定的基本国策,是在目前条件下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唯一正确途径。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之一。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人口素质偏低,是我国人口的基本特点。此外,我国还存在农村人口多、人口老龄化速度快、人口分布不均衡等问题。进入新世纪,我国人口形势仍然十分严峻。人口问题成了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和首要问题。
(2)实行计划生育的目的是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我国计划生育的主要内容是: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提倡一对夫妇生育一个孩子;说服农村有实际困难、希望生两个孩子的夫妇实行适当间隔生育;少数民族实行计划生育的具体做法由所在自治区或区(市)决定。
(3)为了促进家庭幸福、民族繁荣与社会进步,我们要增强人口忧患意识,树立正确的生育观念,自觉履行计划生育的义务。2.节约资源,保护环境。(1)我国的资源形势严峻。
能源、水、土地等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
我国的资源形势非常严峻。从总量上看,我国自然资源总量大,资源类型齐,是一个资源大国。但是,由于人口众多,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从相对数来看,我国在世界上是一个资源小国。这是我国的又一基本国情。
人均资源占有量偏少这一状况,将随着我国人口的持续增长、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对资源的不合理开采和利用而日趋严峻。(2)我国的环境形势严峻。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人类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不断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创造新的生存条件。然而,由于人们在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不尊重自然规律,造成了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恶果。
(3)我国资源和环境的严峻形势,决定了我国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主要策略是:依法开发和合理利用资源;加大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的工作力度;充分运用法律和教育手段保护资源和环境。
保护资源、改善环境,人人有责。青少年要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热爱自然、热心环保,培养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实践活动的意识。3.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书利华教育网 www.shulihua.net 您的教育资源库 书利华教育网 www.shulihua.net 您的教育资源库
(1)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我们树立一种新的道德观念——生态道德观,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能够认识自己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的责任。
(2)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这一重大战略。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
(3)根据我国的国情,党和政府始终将环境保护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采取有效措施控制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坚持在发展中解决环境问题,积极探索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不断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打击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逐步提高环境保护的技术水平,不断调整和改善经济结构,实施大规模生态恢复工程,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治理重点地区的环境和生态,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第十七课 战争与和平教学要求
1.了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灾难,理解和平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2.知道维护和平是每一个人的责任,了解国际社会为维护世界和平所做的努力。3.懂得今天的和平环境来之不易,要热爱和平,珍惜今天的和平环境。知识要点
1.战争给人类带来灾难。
战争对人类的生命造成了极大的摧残和伤害。战争消耗大量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威胁人民的生命健康,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存。战争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严重影响世界经济发展。少年儿童是战争最大的受害者。2.人类向往和追求和平。
(1)战争给人类带来灾难。和平的世界才是美好的世界,和平的世界才是人类栖息的家园。和平,是人类美好的愿望,是世世代代追求的目标。
(2)世界各国领导人、各种国际组织与志愿人员等为人类共同创造和平、美好的未来而呼吁、奔波,他们无私的奉献着,甚至为和平付出了生命。还有一些国际组织,像无国界医生组织、国际红十字会等,也为世界和平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联合国在协调国际危机和解决长期冲突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当前的世界局势趋向缓和,但局部战争一直没有停止。
在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局势趋向缓和,总体上维持了和平的局面,世界上大多数人享受了长时间的和平。但局部战争一直没有停止,威胁和破坏世界和平的因素,如核武器扩散、恐怖主义、霸权主义等依然存在。
第十八课 东西南北 教学要求
1.初步了解东西问题和南北问题。
2.认识到缩小国际间贫富差距的紧迫性和加强国际间合作的重要性。知识要点
1.贫困依然是当今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
在如今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中,世界经济发展迅速,人类财富成倍增加,但贫困依然是当今世界、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世界上依然存在着严重的贫富不均现象。贫困、落后、债务依然困扰着一些国家,使整个世界的发展面临严峻的形势。2.造成一些国家贫困和落后的原因。
(1)恶劣的自然条件和自然灾害是造成一些国家贫困的主要原因。(2)战争和**是造成一些国家贫困的重要原因。
(3)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历史上长期饱受殖民国家侵略扩张和殖民掠夺,也是造成这些国家贫困的重要原因。3.贫困和落后影响世界的发展和稳定。
贫困和落后让世界贫困人口受到饥饿、疾病的威胁,其基本生存权和发展权受到严峻的挑战。贫困和落后也是导致国际形势动荡不安的一个重要因素。贫富悬殊不断扩大,直接威胁到世界各国的稳定,严重阻碍着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4.为消除贫困,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已做出极大的努力。
大多数国家都把消除贫困作为本国的首要发展目标。联合国也将消除贫困作为近年的重要议题,制定了关于发展与消除贫困的目标,为全人类的共同繁荣和发展描绘了美好的蓝图。
书利华教育网 www.shulihua.net 您的教育资源库 书利华教育网 www.shulihua.net 您的教育资源库
为消除贫困,实现世界共同发展,许多国家政府、国际合作机构、金融组织、民间组织在不同的领域设立了专门的基金,用于支持贫穷国家、贫困地区的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积极采取措施消除贫困,为减少世界贫困人口做出了巨大贡献。5.国际社会必须合作,才能共同发展,才能消除贫困。(1)消除贫困,是全人类共同的任务。
(2)国际社会只有互相合作,才能消除贫困。首先,发展中国家要进行大胆改革,承担起发展本国经济的主要责任。其次,国际社会应加强交流,扩大互利合作,尤其需要发达国家承担起应有的义务和责任。
(3)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局面。无论是富国还是贫国,都被经济的纽带连在一起,形成休戚与共的利益共同体。因此,世界各国、各地区必须携起手来,促进全球经济一体化,促进全人类的共同发展,最终消除贫困。努力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谋求国际经济合作,已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自身经济的重要手段。6.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经济全球化使各国和各地区间的资本、资源、科技实现优势互补,有利于技术和信息的全球共享,有利于提高国际合作的质量,促进各国经济的合作与发展,推动全球经济增长。同时,经济全球化也加剧了国际竞争。相对而言,发达国家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科学技术,占有较大优势,发展中国家要想获得相同的利益,则要付出更大的努力。7.国际合作与竞争要遵守国际法律规则。
各国在国际合作与竞争中,最重要的就是要在平等、公正、合理的基础上,实现各国之间的互惠、共赢和共同繁荣。要共同遵守国际法律规则,规范自己的经济行为,共同建立和维护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
第十九课 天涯若比邻 教学要求
1.了解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2.认识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合理性与独特价值。
3.懂得不同国家和民族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相互交流的重要性,能尊重其他民族和其他文化。知识要点
1.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生活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民族和人民,创造了各种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包括语言文字、文学、艺术、价值观、宗教、教育、科技以及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等。不同的民族和国家的文化各具特色,丰富性和多样性是世界文化的特点。2.世界文化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不同的饮食习惯、服饰、民俗风情、建筑风格等都是不同民族和国家传统文化的具体体现,在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中,各国传统文化表现得尤为突出。
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是各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元素。每种艺术形式都以自身的特色传递对生活的理解和感受,展现一个民族独特的审美需求和历史文化的发展轨迹。
宗教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影响到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习俗,并影响到建筑、艺术等领域。3.在世界文化融合的洪流中,中国文化仍然要保持自己的个性与特征。
今天,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使世界各地不同背景的人们可以共同分享和体验相同的事物,造就了为所有人共享的国际文化,使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受到冲击。
中国拥有灿烂的古代文明和悠久的历史文化,拥有强大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人文传统,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在世界文化融合的洪流中,中国文化仍然要保持自己的个性与特征,凸显独特的魅力。4.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要加强文化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们长期生活在不同的历史文化背景和自然环境中,接受不同的文化信息,受不同的社会习俗的影响。如果缺乏交流和沟通,就容易在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中产生冲突。
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沟通和交流,带来了文化的繁荣和社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消除民族间冲突与仇恨的重要手段。进入2l世纪以后,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不同文化的对话和交流,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5.我们应该尊重每个民族文化的传统和个性。
尊重彼此的文化,以平等的态度进行交流与对话,是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人民友好交往的基本前提。
书利华教育网 www.shulihua.net 您的教育资源库 书利华教育网 www.shulihua.net 您的教育资源库
在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对话中,我们应以一种世界的、开放的眼光,尊重每个民族文化的传统和个性,促进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共同繁荣和发展。
第二十课 世界舞台上的中国 教学要求
1.认识到今天的中国在国际舞台上重要的地位和中国在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诸多领域发挥的不可替代的作用。2.理解“机遇与挑战并存”的道理。3.勇于担当历史和民族所赋予的责任。知识要点
1.中国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今天的中国,综合国力逐步增强,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世界舞台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国际安全方面: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我国高举和平、合作与发展的旗帜,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世界共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派出维和官兵参与国际维和行动;作为拥有核武器的国家,积极参与国际安全事务,制定裁军和军控政策;与大多数国家建立和平外交关系,为解决国际争端、地区冲突,打击恐怖主义等做出巨大贡献。
在国际经济方面: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对世界经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有力地推动了各国之间的对话与合作。我国在自己并不富裕的情况下,为国际扶贫工作做出了力所能及的贡献。在国际文化方面:我国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生机勃勃,独具魅力,令世界朋友为之着迷。2.青少年要为人类的和平与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1)树立和培养平等、开放的国际意识,与世界各国人民和谐共处、互相尊重。
(2)要吸取前人的教训,以积极的心态关注世界和平与发展,尽最大努力为人类的和平做出贡献。(3)要学会接纳多元文化,尊重各民族的文化习俗,互相理解、彼此沟通。
(4)要关心全球性的问题,培养爱心,积极行动,主动参与,伸出我们的援助之手,给世界人民以力所能及的关怀,为世界的和平安宁与发展尽一分力,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伟大责任。
第二十一课 时间的足迹 教学要求
1.全面回顾与反思初中三年的学习生活。2.感受浓烈的亲情、友情与民族之情。知识要点
1.回首三年成长历程,我们长大了。
成长,是身体发育的过程,也是心理成熟的过程;成长,是知识积累的过程,也是能力提高的过程;成长,更是获得友谊、增强责任感、形成理想的过程。
2.感谢关心和帮助我们成长的人们。
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他人的关心和帮助。我们的每一点进步,都凝聚着无数人的关爱。我们要感谢关心和帮助我们成长的人们。3.感谢社会为我们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个人的成长离不开社会的支持,个人的发展与祖国的前途息息相关。社会为我们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我们要热爱我们的家乡、我们的祖国,热爱我们的党和人民
第二十二课 第一次选择 教学要求
1.学会正确全面地认识自己。
2.初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成才观、择业观。3.学会科学合理地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4.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知识要点
1.决定一个人作出职业选择的因素。
决定一个人作出职业选择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兴趣爱好、能力特长、性格类型等是非常重要的内在因素,人的生活环境、机会等则构成了外在因素。
书利华教育网 www.shulihua.net 您的教育资源库 书利华教育网 www.shulihua.net 您的教育资源库
2.面对升学和就业,我们应做出合理的选择。
既要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又要根据自己的优势特长,全面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注意扬长避短,努力做自己最喜爱也最擅长的事。在选择时还需考虑个人所处的环境条件和客观的社会需要。我们要从实际出发,直面差别,做出理性的选择。3.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升学或就业的选择。
(1)“条条大路通罗马”,无数事实证明,通向成功的路有无数条。无论从事什么工作,只要付出努力,就有可能成功;无论在哪个领域,只要肯钻研,都有成功的机会。
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既需要大批的高科技人才,也需要大量具有一技之长的高素质的新型工人和农民。只要是社会需要的,就有价值。(2)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不管是升学还是就业,都同样有发展、有前途。不论升入哪所学校,也不论选择哪种职业,都是实现自我价值、服务社会的一种途径。无论在哪所学校,都有可能取得好成绩,都应该珍惜机会,努力学习。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有可能获得成功,都应该谦虚好学,诚信敬业,开拓创新。
(3)人生的选择不是一次性的。在现代社会,人的一生充满选择,一次选择的结果并不能决定终身。只要把握机会,不断进取,努力向上,每个人都有可能成功。
(4)我们现在面临的只是人生的第一次选择,虽然重要,但不是唯一的一次,更不是最后一次。未来有更多机会和选择在等待着我们
第二十三课 走向未来 教学要求
1.认识到理想与现实的辩证关系。
2.懂得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人生目标和高尚的志趣、开创进取的精神,才能培养耐挫的品质。3.树立远大的志向,凭借顽强的意志与坚定的信念为理想而奋斗。知识要点
1.青少年要学会规划人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
(1)人生理想和目标决定着人前进的方向。一个人的理想有多高远,他的人生就会有多精彩。
(2)青少年对自己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对自己的人生目标有了一定的思考,树立远大的理想、设计自己的人生,对自己一生的幸福具有重要意义。
2.正确看待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关系。理想和现实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
(1)理想和现实的对立在于:理想源于现实,是现实的升华;现实是理想的立足点和出发点;理想不等于现实,理想高于现实。(2)理想和现实的统一在于:现实孕育着理想,是理想的基础;在一定条件下,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理想实现的过程就是改变现实的过程。
3.青少年要为实现理想不懈追求、努力奋斗。
(1)认清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确定自己的态度,坚持自己的人生理想。(2)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坚持不懈地为理想的实现而奋斗。(3)根据现实条件的变化,适时改变策略,适应形势,适应社会,确保理想的实现。(4)在实现理想的征途上,面对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不畏惧、不退缩、不
书利华教育网 www.shulihua.net 您的教育资源库
第二篇:教科版九年级思想品德全册简明教案1
m 教科版九年级思想品德全册简明教案: 第一课 历史的足迹 教学要求
1.了解中华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2.了解中国近代百余年沧桑的历史以及中华民族英勇抗争的历史,初步感受团结爱国、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知识要点
1.中华民族有悠久而辉煌的文明史。
五千年来,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团结奋斗、开拓创新,创造了辉煌的中华文明,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华文明,是人类最早的文明之一;中华文明曾经是世界上最强盛、最先进的文明之一。世界各国曾经纷纷派遣使者、留学生来华学习中国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管理经验等。2.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历经了百年沧桑。
由于封建统治者的腐败无能以及国家的闭关自守,导致国家落后,也由于外国列强的侵略,中华民族经历了百年的沧桑。
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使中国陷入灾难的深渊;《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腐朽不堪的清政府被迫与列强签订了一个个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列强肆无忌惮地掠夺我国的宝贵财富,破坏我国的灿烂文化,侵犯我国的神圣领土、主权和尊严,使中国人民经受了百年的苦难。
3.近代中华儿女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抗争。
中华民族历来是一个有着顽强信念和不屈精神的民族。为捍卫国家独立、维护民族尊严,近代中华儿女藐视强敌,甘赴国难,浴血奋战,宁死不屈,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抗争。第二课 历史的昭示
教学要求
1.了解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中的核心地位,懂得“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道理。
2.从认知和情感上把爱国、爱中国共产党和爱社会主义统一起来。
知识要点
1.伟大的民族精神。
五千年的奋斗、百年的抗争,中华儿女创造了富有特色、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铸就了民族之灵魂——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具有爱国主义传统。为了民族的独立、解放、发展和强大,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前赴后继,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留下了无数可歌可泣的爱国主义英雄事迹。
中华民族历来以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著称于世。长征精神、延安精神、铁人精神、抗洪精神等,这些都是对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特点和强大的生命力。
中华民族历来以团结统一、爱好和平著称于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人民共同劳动、共同生活,共同维护着祖国的统一和团结。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对外交往中,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致力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2.爱国主义的内涵。
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对于自己祖国挚爱的深厚情感。爱国主义表现为对祖国和家乡的热爱和深切的眷恋,对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强烈期盼,对祖国繁荣昌盛的坚定信念,对祖国主权和尊严的坚决捍卫,对卖国求荣的无比鄙视,对爱国志士的无比崇敬等。3.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1)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强国富民,链行了不屈不挠的探索和奋斗。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浴血奋战,打败了封建军阀、日本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2)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共产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一起抓,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4.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
(1)一百多年来,各种理论和运动,都在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但都因为没有先进的、正确的理论指导,没有找到解决中国问题的正确道路而失败。
(2)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理论基础,带领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3)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中国人民建立了完全独立、拥有主权和民族尊严的国家。社会主义革命取得的伟大胜利充分证明了: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4)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新中国成立50多年取得的巨大成就充分证明: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实现我国的发展和民族振兴。5.历史给我们的昭示。
(1)要发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2)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国初步的繁荣富强。
(3)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才能发展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三课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教学要求
1.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以及与发达国家存在的差距,学会全面看待问题,树立忧患意识。
2.懂得没有祖国的兴旺发达,也就没有个人的前途和幸福。3.懂得报效祖国是每个中华儿女应尽的责任。
4.培养学生的使命感、责任感,并能将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转化为立志成才的自觉行动。
知识要点
1.青少年要树立忧患意识。
(1)历史的经验教训证明: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能亡身。
(2)当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科技水平和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
(3)和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高科技领域、教育文化、综合国力等方面依然处于劣势。
2.青少年要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1)历史上许多中华儿女都“以天下为己任”。
(2)将来,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自然落在我们这一代身上,每个人都责无旁贷。中国还不发达,中国人民还不富裕,中国要赶上世界发达国家的水平,还要走很长的艰苦之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样面临着历史和时代的挑战。青少年必须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发扬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把建设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世代相传。
(3)我们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是21世纪社会主义建设的骨干力量,我们的成败,决定着国家的成败。我们青少年必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在德智体几方面发展自己,使自己能够成为未来社会的栋梁。第四课 走向小康
教学要求
1.让学生感受我国现代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初步形成对小康社会的感性认识。
2.通过了解“小康”内涵的历史演变、小康的标准、不同阶段的小康特征,引导学生认识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认识“实现全面的小康,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目标。
知识要点
1.我国的小康目标。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小康,是由邓小平同志提出来的。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构想中国现代化进程时,提出分三步走的战略设想:以1980年为基点,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温饱问题;到20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再经过50年,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收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2.我国已总体上实现了初步的小康。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取得了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国家的经济总量、综合国力和人民的生活水平都上了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3.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
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本世纪头20年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党和政府提出了在2l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即全面的小康。与总体的、初步的小康相比,全面的小康是较高标准的小康,是共同富裕的小康与精神文明的小康的统一。
全面小康目标的实现将进一步造福十几亿人口,促进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教学要求
2.引导学生养成热爱劳动、珍惜成果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逐步培养现代人必需的开拓进取精神和崇尚科学的精神。
知识要点
1.财富基于勤劳。
辛勤的劳动是创造财富的基础。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带领中国人民,用勤劳的双手,经过艰苦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把千疮百孔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变成了一个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指引下,勤劳致富受到鼓励,一大批人依靠辛勤的劳动脱贫致富,走上了小康之路。
要创造财富,不只要靠勤劳,还必须有发现财富的慧眼,敢于创新的头脑,敢于冒险和开拓的胆识与勇气。
在当今经济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要想发展经济,创造更加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必须要有开拓进取的精神。只有积极开拓,锐意进取,才能不断地超越原有的发展水平,为国家和社会创造更多财富;只有不断开拓创新,才能为个人和企业乃至国家创造更多的生存和发展的机会。3.科技创造财富。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决定性因素。在现代社会,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创造财富的重要途径。第六课 财富中的法与德
教学要求
1.知道勤劳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勤俭节约、文明消费的良好行为习惯。2.树立正确的财富观,认识到在财富中蕴藏着法与德的交织力量。3.学会如何处理财富问题的矛盾和冲突。
知识要点
1.要合法致富。
(1)合法获得财富的办法和途径有多种。靠勤恳的劳动,用体力获得财富;靠科学技术、用知识获得财富;靠丰厚的资金,用资本获得财富;运用管理科学,让先进的思想创造财富,等等。
(2)要依法规范自己的经济行为。在现代社会中,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在国家法律的框架之中进行。只有每个人都知法、懂法,用法律规范自己的经济行为,才能使社会稳定、和谐,才能平等地为每个社会成员创设创富的机会,依法获得的财富才能受法律保护。在经济活动中的违法行为,会扰乱经济秩序,阻碍经济发展,损害国家、社会和他人利益,自己也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因此,每个人要获得财富,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首先必须做到遵纪守法。
(3)符合“义”的利益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在社会生活中,法律对人的约束是外在的,“义”对人的约束是内在的,也是最有效的。见利忘义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可取的。2.要依法纳税。
(1)税收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按照法律规定,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基本形式。税收具有强制性、无偿性和固定性。
(3)不懂税法或知法犯法,偷税漏税,损害国家和社会利益的,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这是我国倡导的富民政策。4.要富而思进。
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创造,不断突破自我、超越自我。富裕之后,只有在新的起点上不断迈进,在否定自我的过程中不断超越自我,与时俱进,锐意进取,才能永立潮头,拓展更宽更广的道路。
5.要勤俭节约,文明消费。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治国安邦之道,是现代企业家取得成就的法宝,是人的美德。
历史教训告诉我们,艰苦的年代,我们要用勤俭节约渡过难关,在富裕年代,更要用勤俭节约的习惯培养我们的品德。第七课 关注弱势群体
教学要求
1.把握弱势群体的内涵,了解各种弱势群体的社会处境,了解其中的同龄人的境遇。2.知道同情、尊重、帮助弱势人群是人人应该遵守的社会公德。
3.培养学生的平等意识,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平等的真谛,关注弱势群体,主动帮助弱势群体。
知识要点
1.我国现阶段社会生活中还存在弱势群体。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同时受历史、自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地区之间、城乡之间的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差距,一些人在生存和发展方面还有较大的困难。2.弱势群体的特征及其包括的人群。(1)弱势群体,是指依靠自身的力量或能力无法维持个人及其家庭成员最基本的生活水准、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支持和帮助的社会群体。
(2)弱势群体具有三个方面的特征:其一,社会弱势群体是其个人及家庭生活达不到社会认可的最基本标准的群体;其二,社会弱势群体靠自己的力量无法改变目前的弱势地位;其三,要改变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需要国家和社会力量给予帮助或支持。
(3)在我国,弱势群体包括农村贫困人口、城市下岗失业人员、残疾人以及遭遇灾祸的人群等。在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在城市收入水平处于最低生活保障线的居民,他们是社会中弱势群体的主体;在城市,农民工背井离乡,他们面临着社会保障、权益保护、子女就学等诸多问题和困难。他们是弱势群体。一些身患疾病和身有残疾的人,也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在遭遇自然灾害后,不少人抵御灾害的能力很弱,成为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经济和精神支持的弱势群体。
3.在我们同龄人中也有弱势群体。
(1)我们的一些同龄人,还生活在艰苦的环境中。
(2)在世界其他国家,也有许多少年儿童生活在困境中。疾病、失学、贫穷、战火等是导致他们困境的原因。
第三篇:教科版九年级思想品德全册简明教案2
m 第八课 日月无私照
教学要求
1.认识到从具有天赋的平等权利,每个人的人格尊严和权利都应得到同样的尊重。2.理解平等的真谛,了解我国政府为实现平等做出的努力。
3.知道平等要受到一定社会条件的制约,正确看待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社会弱势群体,正确认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知识要点
1.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
(1)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以生命的平等为基础。
(2)人人生而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虽然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在种族、民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受教育程度等方面总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差异,但都享有平等的政治、法律权利和人格尊严。
(3)每个人都应当享有被尊重的权利。现实的境遇,不能成为一个人获得人格尊严的条件。人格尊严的获得,需要法律的保障,更需要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在社会生活中,人人都平等地享有法律规定的生存权和发展权,都平等地拥有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权利。
2.维护社会成员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基本尊严和基本生存条件,既是社会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责任和义务。
维护社会所有成员特别是社会中处境不利的人的基本尊严和基本生存条件,使社会每一个成员享有均等的发展机会,获得平等参与社会的能力,这是一个合理社会的道德责任和道德义务,也是每一个社会成员的责任和义务。只有维护这些权利,才能保证社会的公平和正义。3.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国人民的平等做出了巨大努力。
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建立了新中国,为人民当家做主提供了政治保证。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通过政治制度、宪法、法律等手段维护公民的各项权利,使全体人民都能够表达自身意愿,维护自身权益。
5.我国当今社会中的一些弱势群体,是我国社会转型期的特殊产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从而不可避免地产生三个方面的效应:(1)市场竞争要“优胜劣汰”,这样就使一部分人成为市场竞争中的强势人群和富裕者,而另一部分人成为失败者和贫困者。(2)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迫使一些国有企业打破平均主义和大锅饭,在分配上拉开档次和差距,使得一些职工的收入水平降低而成为社会弱势群体。(3)市场经济要求社会必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那些在没有竞争力的产业中工作的职工,在调整过程中成为低收入者,甚至成为下岗职工。6.正确认识我国“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策略。
平等不等于平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并带动和帮助其他相对落后的个人和地区,携手共进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这不仅体现了一个健全社会所应具有的平等内涵,也反映了一个社会不断发展的效率要求,二者的统一构成了现代文明社会前进的基石。
7.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实现社会公平、公正具有重大意义。
在我国人民生活总体已达到小康水平的基础上,我们党进一步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目标。这为每个公民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权利,创造了一个日益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
8.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中存在的不平等现象。
平等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但平等总要受到一定社会条件的制约。任何社会都存在一些不平等的现象。我国仍是人均收入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社会成员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还相当突出。提高弱势群体的生活水平,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实现人类不懈追求的理想——平等,任重而道远。第九课 共享阳光
教学要求
1.知道关心、帮助弱势群体是政府的职责,也是全社会的责任。
2.了解我国政府和民间组织为帮助、扶持弱势群体,实现社会公正而做出的努力。3.理解弱势群体的生活处境,从自身做起,积极关心和帮助弱势群体。
知识要点
1.关心、帮助弱势群体既是政府的职责,也是全社会的责任。
关心、帮助弱势群体既是政府的职责,也是全社会的责任。只有大家一起来关心弱势群体,才会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才能促进社会不断进步,不断走向公平与正义。
2.我国政府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为弱势群体提供了有力的制度性支持。
(1)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我国政府在致力于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进程中,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了以解决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为主要目标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大规模扶贫开发。
(2)发展教育事业,促进教育公平,是我国政府促进社会平等的一项重要举措。我国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力求通过教育尽可能地消除因家庭、地域、遗传、性别等客观因素所造成的不平等,使每个公民都能获得平等的发展机会。我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保障有特殊困难的青少年顺利入学并完成学业。
(3)近年来,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
(4)我国还通过法律援助,为经济困难或特殊案件的当事人提供免费的法律服务。
(5)政府还通过帮助残疾人康复、入学和就业,对艾滋病患者实施救治和关怀政策,为每个公民创造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等等。
3.民间组织、国际社会在关心、帮助弱势群体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在我国,有不少扶贫救困的民间组织。这些组织为扶持社会弱势群体而不懈地努力,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在关心、帮助和支持弱势群体方面,国际社会也在采取积极的行动。4.要关爱社会上处于弱势地位的人们。
社会上处于弱势地位的人们,首先需要的是来自社会的实际帮助。互助互济、扶弱济困、乐善好施等美德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社会上处于弱势地位的人们,特别需要来自社会的支持与尊重。5.关爱弱势群体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
保障弱势群体基本生活,维护他们的基本权益,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社会才可能是稳定的。一个弱势群体得不到保障的社会,一个弱者受到歧视的社会,不可能是一个协调发展的社会。6.我们要学会关爱他人。
作为中学生,我们应该从自己做起,学会尊重,学会关心,学会宽容,学会理解,学会帮助。
帮助他人有付出,也有收获。帮助他人,我们会付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然而我们也收获了内心的安宁与快乐,在关爱他人的同时,我们也赢得了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第十课 聚焦两会
教学要求 1.知道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政治制度。2.知道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3.了解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本内容及其优越性。4.增强关心国家大事、积极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
知识要点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管理国家的根本途径和有效形式。
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在我国,人民通过民主选举选出自己的代表,组成人民代表大会,集中行使国家权力。再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行政、审判、检察等机关,分别行使管理国家、维护社会秩序等各项权力。行政、审判和检察等机关都对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受人民代表大会监督。因此,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运作过程,就是人民当家做主行使国家权力的过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根本政治制度。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职能和作用。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简称人民政协)是中国人民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的重要形式。
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
团结和民主是人民政协的两大主题。
人民政协广纳诤言,参政议政,传递着宝贵的政治信息,生动地展示了我国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和优势。
第十一课 神圣的一票
教学要求
1.理解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最基本的政治权利,认识选举所反映出的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发展。
2.对基层民主的内涵和基本形式有基本的了解。
知识要点
1.珍视民主权利。
(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年满18周岁时,我们就拥有了宪法赋予公民的政治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我们可以参加村民委员会或居民委员会的选举,参加人大代表的选举。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我们最基本的政治权利。
(2)珍视民主权利,投出自己庄严的一票,选出能够替人民说实话、办实事的“当家人”,既是对来之不易的政治权利的珍视,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具体行动。
(3)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多的民主权利,选票的分量也将越来越重。
2.我国基层民主的内容和形式、基本状况和意义。
(1)我国基层民主的内容和形式。包括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2)我国基层民主基本状况:
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最基层的群众自治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确定了村民委员会的直接选举制度,村民委员会的选举纳入了法制化、制度化的轨道。每个农民都能依法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开展自治活动,这反映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在城市,居民委员会选举中已广泛采用直接提名候选人、差额选举、匿名投票„„这些新颖的形式,成为加强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有效途径。
在企业、矿山、工厂,厂务公开制度普遍推行,重大决策必须提交职工代表大会审议。职工代表大会作为企业职工直接参与企业管理的基本形式,在积极支持职工当家做主、尊重并保证职工行使民主管理的权利、切实维护职工群众的合法权益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3)健全基层民主的重要意义。健全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和重要内容。它有利于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力,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人翁作用;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直接参与基层民主生活,逐步提高人民群众的民主素质。基层民主政治搞好了,整个社会和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就有坚实的基础。第十二课 法律的尊严
教学要求
1.了解依法治国的内涵、重要意义和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
2.在实践中努力培养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知法守法,自觉用法。
知识要点
1.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1)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制化。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2)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法令行则国治国兴,法令弛则国乱国衰。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最有效、最靠得住的办法是实行法治。
2.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基本要求。
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国的前提。要依法治国,首先要有法律。我国的立法工作取得的巨大成绩,为依法治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有法必依,是依法治国的中心环节。制定法律的目的,是将法律运用于社会生活之中并发挥作用。不但公民的活动要符合法律的要求,一切国家机关和社会组织也必须严格遵守宪法和法律,不折不扣地依法办事。
执法必严,要求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在执行法律时,必须严肃、严格,做到认真准确、不枉不纵。
违法必究,是依法治国的有力保障。要求对一切违法行为都追究其法律责任,任何人都没有超越法律的特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享有法律规定以外的特权。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作为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基本要求,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只有实现了这四个方面的统一,社会主义法制的作用才能充分发挥,国家的长治久安才有可靠保证。
3.作为一名现代法治社会中的合格公民,需要具备良好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
(1)尊重法律,追求公正。尊重法律,是富有正义感、追求公平的具体体现。尊重法律,追求公正,应该成为我们的基本素养。
(2)正确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我国法律赋予了公民广泛的权利,同时规定了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在我国,公民的权利与义务是统一的。任何人都不能只享受权利而不尽义务,也不能只尽义务而不享受权利。
(3)行使自己享有的监督权利。监督权是法律赋予我们的权利。行使监督权,就是督促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政、公正司法,为人民谋利益。积极行使监督权是主人翁意识及责任感的表现。行使监督权,可以从我们身边的小事做起。第十三课 我们的“议案”
教学要求
1.通过走近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了解他们行使职权的情况,学习他们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服务意识。
2.学会珍惜自己的权利,养成依法办事的素质。3.培养关心社会、参与社会生活的责任感和能力。知识要点 1.人大代表代表人民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力。
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的直接行使者,他们代表人民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力,他们是人民权利的受托者和人民意志的表达者,是人民利益和意志的忠实代表。
人大代表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承担宪法和法律赋予的重大职责。在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期间,他们代表人民行使神圣权力,决定国家和地方的重大事务。在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他们回到自己的工作岗位,到工厂车间,到农户田头,调查研究,了解民意。
他们根植于人民群众之中,与人民群众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是参与国家民主政治建设的一支具有先进性、代表性和感召力的重要队伍。2.我国各级政协委员认真履行委员职责。
我国各级政协委员认真履行委员职责,积极参与国家和地方事务的政治协商,充分发挥广泛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成为推动我国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力量,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政协委员围绕着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服务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服务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大业,广纳诤言,集中民智,参政议政,传递着可贵的政治信息,饱含着强烈的责任意识,展示了我国政治协商制度的特点和优势。3.学做议案,是培养我们的民主意识和参政能力的好方法。
提交议案,是人大代表行使民主权利和参政议政的重要方式。人大代表提交的议案体现了其议政的水平高低、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能力大小。
第四篇:教科版九年级思想品德全册教案
教科版九年级思想品德全册教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课
件www.xiexiebang.com 教科版九年级《思想品德》全册教学设计
“五千年文明”教学设计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了解博大的中华文化,懂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以及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的贡献。
能力目标:学习搜集资料、以及结合历史资料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目标:懂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为中华文明而感到自豪,形成民族认同感。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五千年中华文明发展的主要成就,让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发展的典型成就,如天文历法、军事、医学、文学等方面的代表著作或成果。教学的难点主要在于查找资料。教科书对这部分内容的表述比较简单,很多内容只是给了一些照片,师生需要查找资料,丰富课堂教学,才能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本备课系统为师生提供了一些必要的资料,可以直接引用。
教学准备
师生都要查找有关中华文明的历史资料。可以根据教学活动需要分专题查找资料,如文学、军事、天文历法、医学等。
教学课时
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引入:复习引入
.请学生说说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有哪几个,它们现在的情况如何,即哪些古国延续下来了,哪些古国则不存在了。
2.学生自由交流。
3.教师(呈现古巴比伦城遗址和印度河流域古城遗址的照片):我们都知道世界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即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埃及、古代中国。照片上的古巴比伦城遗址和印度河流域古城遗址就发源于古巴比伦文明和古印度文明。四大文明古国,都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非凡的贡献。但是,随着世纪的更迭、时代的发展,除了中国,其他三个文明古国已经尘飞烟灭了。而中国的文化,却还在枝繁叶茂地发展着。
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明强大的生命力
活动一:中华上下五千年
.为什么中华文明能够延续到今天,并且继续影响着世界?这是我们今天要研究和讨论的问题。我们首先要从中华文明发展的源头探起,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脉络,体会中华文明的强大生命力。哪个同学知道,中华文明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学生自由发言)中华文明从新石器时代开始的,黄帝被奉为中华民族的祖先。从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到今天,中华文明是经历了五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国古代的农业、天文历法、数学、文学、医学、政治等都对当时乃至今天的世界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最难能可贵的是,这些文明成果大都被保存或继承了下来,成为中华文化的精髓。
2.学生阅读“教学参考资料”中的《中华文明回顾》,领会中华文明发展的悠久历史,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3.教师:中华文化确实是博大精深的,这与中华文明具有的继承性和发展性特点是分不开的。中华文明的继承和发展,从未因时间的推移和外来的侵略而中断过。中华民族文化非常博大,包含着方方面面的内容,如中医、武术、戏曲、书法、军事等;也非常精深,变幻莫测、奥妙无穷。我们今天就来简单探究中华文明的发展历史。
4.学生探究中华文明的发展历史。学生可以以小组的形式根据自己平时对我国历史的了解,选择几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或者朝代,列举这些时期或朝代中华文明的发展状况。学生查找资料,或根据自己所学的历史知识,简要地陈述殷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等时期的文化发展状况。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春秋时期取得的科学成就,如《甘石星经》、鲁班、都江堰;春秋战国时期医学的发展,如扁鹊、《皇帝内经》;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学成就,如《诗经》、屈原、《离骚》;等等。
也可以根据文明成果进行归纳:文学上,《诗经》、唐诗宋词元曲;政治上,“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等等。
让学生通过活动充分了解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的历史以及取得的成果,懂得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并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活动为本节课的拓展部分,可以让学生通过查找资料进行交流,也可以让学生根据平时的知识积累集体简单回顾我国文明发展的历史及取得的成果
教学环节二: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可以参考“教学活动设计”中的相应活动开展活动。
本活动为本节课教学内容的拓展,目的是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总结
中华文明辉煌而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而绚丽、风格鲜明而独特,以其独特的风格在世界文化海洋中独领风骚。这是值得我们自豪的。中华文化需要我们去保护,去发扬光大。
“百年沧桑”教学设计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中国近代以来所遭受的侵略,以及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人民的掠夺、对中华文化的破坏。
能力目标:学习搜集资料的方法,掌握运用资料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到国家弱就要被欺压的道理;懂得从历史中思考未来,关注祖国的发展前途;树立为祖国的发展而努力的决心。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是近代以来中国所遭受的世界列强的侵略,其中的重点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及中国战败后被迫与各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简单了解战争的起源、战争的经过、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以及主要条约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在教科书只做了简单的介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补充更多的资料。教学的难点之一是查找资料,阅读有关资料对于初中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也是难点。所以,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些尽量简短的资料,让学生简单了解事件即可。本备课系统提供了一些资料,教师可以直接引用。
教学准备
教师:查找有关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资料以及这几次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内容。
学生:查找有关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资料以及这几次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内容。
教学课时
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引入:提问引入
.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主要了解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历史及取得的成果。现在,我们要回到近代,看看近代的中国发生了哪些事情。不知道同学们对1840这个数字有什么印象?
2.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利用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直接引入主题
教学环节一:百年沧桑
.教师:“1840”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无论如何都不应该忘记的数字,就是从1840年开始,中国人民开始了百年梦魇般的生活。那么,1840年以及之后的百年中,中国的大地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这些事情对于中国和中国人民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让我们翻开历史看一看。(呈现下面的一段文字)
840年,英国侵略者在其他西方资本主义列强的支持下,向古老的中国发动了一次侵略战争。由于这次战争是由英国强行向中国倾销鸦片而引起的,所以史称鸦片战争。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由独立的封建国家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中华民族开始了一百多年屈辱、苦难、探索、斗争的历程。
2.学生阅读本备课系统提供的有关第一次鸦片战争的阅读资料,进一步了解战争的经过及其结果。请学生简述战争的经过。
3.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阅读有关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的资料,了解战争的起因、主要经过及其给中国和中国人民带来的影响。(本备课系统提供了大量资料供师生参考,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请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4.在如上探究的基础上,学生分组、分专题进行交流。可以将学生分为“第一次鸦片战争组”“第二次鸦片战争组”“中日甲午战争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组”等。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意愿以其他方式分组。
学生了解1840年及之后的百年中,中国所遭受的战争创伤,特别是这些战争给中国和中国人民带来的耻辱和灾难,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这些战争给中国和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以引导学生不忘国耻,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环节二:细说不平等条约
.教师:懂得一点历史的人都知道,世界列强侵略中国,给中国和中国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灾难和耻辱。这种灾难和耻辱被一一记录在各个不平等条约中。2.学生根据所掌握的历史知识,列举1840年后的百年中,中国与外国列强所签订的各个不平等的条约的名称,教师把它们一一写在黑板上。如果学生列举不出来,教师可以直接呈现。
3.学生分组交流各自查找到的条约签订的前因后果及其具体内容。在分组交流的基础上,各小组整理有关内容,最后全班交流。教师把学生交流的内容列在下表中。
条约名称
签订国家
主要条款
4.学生谈体会,说说自己对这些条约的看法和感受。
了解这些条约,有助于学生深刻了解世界列强入侵给中国和中国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有助于学生深刻体会受强权凌辱的感觉,更有助于引导学生理解弱国就要受欺压的道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环节三:圆明园的诉说
可以参考“教学活动设计”中的相应内容开展教学。教学内容的深或浅,由教师根据教学时间的多与寡自行处理。
从一个重要侧面了解世界列强对中华文化的无情破坏
总结
可以采取让学生谈感想的办法进行总结。
“百年抗争”教学设计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历史上中华儿女为摆脱封建统治、对抗列强的欺压而进行的浴血奋战。
能力目标:学习搜集资料的方法,掌握运用资料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华民族不屈不挠、不畏列强的个性品质;懂得通过回顾历史思考未来,关注祖国的发展前途;树立为祖国的发展而努力的决心。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不在于传授历史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人民在面对世界列强的凌辱时所表现出的不屈不挠的精神,懂得中华民族浴血奋战的动力来自于对祖国的热爱,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只要让学生了解一些主要的人物、事件即可,其中的具体知识不必要掌握。
教学课时
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查找有关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资料,特别是查找战争中体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精神的人物和事件。
学生查找林则徐、邓世昌、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的个人简介;查找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资料。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引入:故事引入
.教师讲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有关故事参见“教学参考资料”中的《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讲完后问学生: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2.学生自由回答。
3.教师:林则徐是我国人民的不畏强暴、勇于与强权抗争的代表。今天,我们要回顾中华民族在近现代进行的百年抗争。
以故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教学环节一:走进三元里
学生阅读师生查找到的广州三元里人民抗击英国侵略者的资料,交流自己所了解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其他地方的抗击英国侵略者的故事。
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是中华民族百年抗争的典型事例。学习它,有助于学生了解本课主旨
教学环节二:甲午风云
学生阅读甲午战争及邓世昌的故事;了解甲午海战中,中国军民对敌斗争的史实,从而体会中国人民在面对敌人侵略所表现出来的慷慨、无畏的精神。本备课系统提供了邓世昌的一些资料,可以供师生参考。
教学环节三:戊戌变法的英烈
学生阅读资料《戊戌变法》,交流从中理解到的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课前阅读有关戊戌变法的小说、历史资料等,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本备课系统提供的阅读资料《戊戌变法》比较详细地讲述了变法的起因、经过、结局,并分析了其失败的原因。
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以及孙中山在中国革命进程中的历史贡献及局限
教学环节四:孙中山的功绩
.学生阅读辛亥革命的资料,简要了解这段史实,本备课系统提供的阅读资料《辛亥革命》可供师生参考。
下面的资料供参考。
辛亥革命作为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虽然失败了,但它是中国近代社会演变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从政治制度发展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埋葬了统治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从思想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不仅是一次革命运动,而且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它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提高了人们的政治热情,促进了民族觉醒,这是更具历史价值的功绩。
从革命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首次把反帝和反封建两个方面结合起来,使旧民主主义革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从经济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动摇了封建的经济基础,有力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总而言之,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达到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最高水平,并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辟了道路。
让学生了解孙中山和辛亥革命及其历史意义,从而了解到中华民族为实现祖国的强盛而付出的努力及其局限性
总结
为了捍卫国家独立、维护民族尊严,中华儿女蔑视强敌,甘赴国难,浴血奋战,宁死不屈,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抗争,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也为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奠定了基础。
总结提升,为下面的教学奠定基础
“发扬民族精神”教学设计案例
本课参照“教学活动设计”中的“活动七: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活动八:中华爱国魂”“活动九: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活动十:团结统一,爱好和平”。本备课系统提供了有关的阅读资料,可供师生参考。
关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教学设计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选择的结果,也是由中国共产党性的质和宗旨所决定的。
能力目标:尝试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观察、分析问题,提高科学鉴别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热爱党的情感,立志长大后投身到祖国建设事业中的使命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通过一些历史事实,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过程,并认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本节课涉及到的主要知识点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打败了封建军阀,赶走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推翻了国民党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在西方世界对我国实行全面封锁的情况下,带领全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闯过了难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又带领全国人民创造了新的辉煌。这部分内容涉及到不少历史事件,如教科书第14页的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实。教学时,教师要充实有关内容,使学生了解这段历史,并真正认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就在于让学生认识并认同教科书中主题文的结论。
教学准备
教师阅读教科书的内容;浏览本备课系统提供的教学参考资料;阅读“教学活动设计”中的有关内容,研究本节教学案例,确定教学思路;准备有关。
学生查找有关中国共产党成立经过的资料;查找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浴血奋战28年的历史资料。
教学课时
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听歌曲,谈感想
.播放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学生欣赏歌曲并交流从歌曲中,你认识到了哪些问题?
2.学生交流,教师总结并写在黑板上。
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所做出的贡献,让学生了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最终走出黑暗,走向光明,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百年雪耻梦想
教学环节一:回顾历史,感受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必然
.了解中国近代救亡图存的斗争及其失败的原因。
教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一部中国近代史,既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苦难史;也是无数仁人志士苦苦探求救亡图存之路的历史。在这一过程中,有过许多尝试。
学生列举中国近现代进行的救亡图存的尝试并说明其结果。
农民战争
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动和改良运动
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民主革命
2.引出主题: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教师:太平天国、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等都以失败而告终。这说明了什么?中国人要救国图亡只能走什么道路?
让学生用已有的历史知识理解中国近代仁人志士为国家的独立与富强而进行的探索,这些探索失败的事实,为学生理解是中国人民选了中国共产党奠定基础
教学环节二:中国共产党诞生的背景
.教师: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国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统治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斗争,其中最主要的是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和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但它们都相继失败了。历史证明,中国的农民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由于存在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都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2.学生阅读本备课系统提供的阅读资料《中国共产党诞生的背景》一文,了解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背景,感受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历史的必然。
3.教师:通过阅读资料,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历史的必然。下面我们来一起研究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28年中进行的斗争。
引导学生承接上节课的内容,充分认识到以往的各种努力和斗争失败的原因,从而为下面内容的引出奠定基础
课
件www.xiexiebang.com
第五篇:2018教科版九年级《思想品德》全册教案
教科版九年级《思想品德》全册教案
教科版九年级《思想品德》全册教学设计 “五千年文明”教学设计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了解博大的中华文化,懂得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以及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的贡献。
能力目标:学习搜集资料、以及结合历史资料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目标:懂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为中华文明而感到自豪,形成民族认同感。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五千年中华文明发展的主要成就,让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发展的典型成就,如天文历法、军事、医学、文学等方面的代表著作或成果。教学的难点主要在于查找资料。教科书对这部分内容的表述比较简单,很多内容只是给了一些照片,师生需要查找资料,丰富课堂教学,才能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本备课系统为师生提供了一些必要的资料,可以直接引用。
教学准备
师生都要查找有关中华文明的历史资料。可以根据教学活动需要分专题查找资料,如文学、军事、天文历法、医学等。
教学课时 1 1课时。教学过程
教学环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节 引入:1(请学生说说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有让学生认复习引入 哪几个,它们现在的情况如何,即哪些古识到中华文明
国延续下来了,哪些古国则不存在了。强大的生命力 2(学生自由交流。
3(教师(呈现古巴比伦城遗址和印 度河流域古城遗址的照片):我们都知道 世界历史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即古巴比 伦、古印度、古埃及、古代中国。照片上 的古巴比伦城遗址和印度河流域古城遗 址就发源于古巴比伦文明和古印度文明。四大文明古国,都对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 了非凡的贡献。但是,随着世纪的更迭、时代的发展,除了中国,其他三个文明古 国已经尘飞烟灭了。而中国的文化,却还 在枝繁叶茂地发展着。
活动1(为什么中华文明能够延续到今天,让学生通一:中华上并且继续影响着世界,这是我们今天要过活动充分了下五千年 研究和讨论的问题。我们首先要从中华文解中华民族五 明发展的源头探起,了解中华文明的发展千年文明发展脉络,体会中华文明的强大生命力。哪个的历史以及取同学知道,中华文明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得的成果,懂得的,(学生自由发言)中华文明从新石器中华文明源远时代开始的,黄帝被奉为中华民族的祖流长,并对世界先。从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到今天,中产生了巨大的华文明是经历了五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国影响 古代的农业、天文历法、数学、文学、医 学、政治等都对当时乃至今天的世界产生本活动为了重大的影响。最难能可贵的是,这些文本节课的拓展明成果大都被保存或继承了下来,成为中部分,可以让学华文化的精髓。生通过查找资
2(学生阅读“教学参考资料”中的料进行交流,也《中华文明回顾》,领会中华文明发展的可以让学生根悠久历史,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据平时的知识
3(教师:中华文化确实是博大精深积累集体简单的,这与中华文明具有的继承性和发展性回顾我国文明特点是分不开的。中华文明的继承和发发展的历史及展,从未因时间的推移和外来的侵略而中取得的成果 断过。中华民族文化非常博大,包含着方
方面面的内容,如中医、武术、戏曲、书 法、军事等;也非常精深,变幻莫测、奥 3 妙无穷。我们今天就来简单探究中华文 明的发展历史。
4(学生探究中华文明的发展历史。学生可以以小组的形式根据自己平时对 我国历史的了解,选择几个重要的历史时 期或者朝代,列举这些时期或朝代中华文 明的发展状况。学生查找资料,或根据 自己所学的历史知识,简要地陈述殷周时 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明清时期等时期的文化发展状 况。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春 秋时期取得的科学成就,如《甘石星经》、鲁班、都江堰;春秋战国时期医学的发展,如扁鹊、《皇帝内经》;春秋战国时期的 文学成就,如《诗经》、屈原、《离骚》;等等。
也可以根据文明成果进行归纳:文学 上,《诗经》、唐诗宋词元曲;政治上,“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等等。
教学环可以参考“教学活动设计”中的相本活动为 节二:博大应活动开展活动。本节课教学内 精深的中华容的拓展,目的 4 文化 是引导学生进 一步了解博大 精深的中华文 明
总结 中华文明辉煌而历史悠久、内涵丰富 而绚丽、风格鲜明而独特,以其独特的风 格在世界文化海洋中独领风骚。这是值得 我们自豪的。中华文化需要我们去保护,去发扬光大。
“百年沧桑”教学设计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中国近代以来所遭受的侵略,以及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人民的掠夺、对中华文化的破坏。能力目标:学习搜集资料的方法,掌握运用资料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到国家弱就要被欺压的道理;懂得从历史中思考未来,关注祖国的发展前途;树立为祖国的发展而努力的决心。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是近代以来中国所遭受的世界列强的侵略,其中的重点是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以及中国战败后被迫与各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教 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简单了解战争的起源、战争的经过、中国战败的根本原因,以及主要条约的主要内容。这些内容在教科书只做了简单的介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补充更多的资料。教学的难点之一是查找资料,阅读有关资料对于初中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也是难点。所以,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一些尽量简短的资料,让学生简单了解事件即可。本备课系统提供了一些资料,教师可以直接引用。
教学准备
教师:查找有关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资料以及这几次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内容。
学生:查找有关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资料以及这几次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内容。
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
教学环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意节 图
引入:提1(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主要了解利用学问引入 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历史及取得的成果。现生已有的历 在,我们要回到近代,看看近代的中国发史知识直接 生了哪些事情。不知道同学们对1840这引入主题 6 个数字有什么印象, 2(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教学环1(教师:“1840”对于中国人来说学生了
节一:百年沧是无论如何都不应该忘记的数字,就是从解1840年及 桑 1840年开始,中国人民开始了百年梦魇般之后的百年 的生活。那么,1840年以及之后的百年中,中,中国所遭 中国的大地上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这受的战争创 些事情对于中国和中国人民产生了怎样伤,特别是这 的影响,让我们翻开历史看一看。(呈现些战争给中 下面的一段文字)国和中国人
1840年,英国侵略者在其他西方资本民带来的耻 主义列强的支持下,向古老的中国发动了辱和灾难,从 一次侵略战争。由于这次战争是由英国强而激发学生 行向中国倾销鸦片而引起的,所以史称鸦的爱国热情 片战争。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由独立 的封建国家逐步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国让学生 家,中华民族开始了一百多年屈辱、苦难、进一步了解 探索、斗争的历程。这些战争给
2(学生阅读本备课系统提供的有关中国和中国 第一次鸦片战争的阅读资料,进一步了解人民带来的 战争的经过及其结果。请学生简述战争的灾难,以引导 经过。学生不忘国 7 3(让学生用同样的方法阅读有关第耻,激发学生 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的爱国热情 侵华战争等的资料,了解战争的起因、主 要经过及其给中国和中国人民带来的影 响。(本备课系统提供了大量资料供师生 参考,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请学生查找有关 资料,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4(在如上探究的基础上,学生分组、分专题进行交流。可以将学生分为“第一 次鸦片战争组”“第二次鸦片战争 组”“中日甲午战争组”“八国联军侵 华战争组”等。也可以根据学生的意愿以 其他方式分组。
教学环1(教师:懂得一点历史的人都知道,了解这节二:细说不世界列强侵略中国,给中国和中国人民带些条约,有助平等条约 来了无尽的灾难和耻辱。这种灾难和耻辱于学生深刻
被一一记录在各个不平等条约中。2(学了解世界列 生根据所掌握的历史知识,列举1840年强入侵给中 后的百年中,中国与外国列强所签订的各国和中国人 个不平等的条约的名称,教师把它们一一民带来的巨 写在黑板上。如果学生列举不出来,教师大灾难,有助 可以直接呈现。于学生深刻 8 3(学生分组交流各自查找到的条约体会受强权 签订的前因后果及其具体内容。在分组交凌辱的感觉,流的基础上,各小组整理有关内容,最后更有助于引 全班交流。教师把学生交流的内容列在下导学生理解 表中。弱国就要受
欺压的道理,条约签订主要条款 激发学生的名称 国家 爱国热情
4(学生谈体会,说说自己对这些条 约的看法和感受。
教学环可以参考“教学活动设计”中的相从一个
节三:圆明园应内容开展教学。教学内容的深或浅,由重要侧面了 的诉说 教师根据教学时间的多与寡自行处理。解世界列强 对中华文化 的无情破坏 总结 可以采取让学生谈感想的办法进行 总结。
“百年抗争”教学设计案例 教学目标 9 知识目标:了解历史上中华儿女为摆脱封建统治、对抗列强的欺压而进行的浴血奋战。
能力目标:学习搜集资料的方法,掌握运用资料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中华民族不屈不挠、不畏列强的个性品质;懂得通过回顾历史思考未来,关注祖国的发展前途;树立为祖国的发展而努力的决心。
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不在于传授历史知识,而在于引导学生了解中国人民在面对世界列强的凌辱时所表现出的不屈不挠的精神,懂得中华民族浴血奋战的动力来自于对祖国的热爱,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在教学中,教师只要让学生了解一些主要的人物、事件即可,其中的具体知识不必要掌握。
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准备
教师查找有关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资料,特别是查找战争中体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精神的人物和事件。
学生查找林则徐、邓世昌、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的个人简介;查找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的资料。
教学过程 10 教学环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节
引入:故1(教师讲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以故事引事引入(有关故事参见“教学参考资料”中出本节课的主 的《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讲完后题 问学生: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 2(学生自由回答。
3(教师:林则徐是我国人民的不
畏强暴、勇于与强权抗争的代表。今天,我们要回顾中华民族在近现代进行的 百年抗争。
教学环学生阅读师生查找到的广州三元三元里人节一:走进三里人民抗击英国侵略者的资料,交流自民抗英斗争是元里 己所了解的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其他地中华民族百年
方的抗击英国侵略者的故事。抗争的典型事 例。学习它,有助于学生了 解本课主旨
教学环学生阅读甲午战争及邓世昌的故 节二:甲午风事;了解甲午海战中,中国军民对敌斗
云 争的史实,从而体会中国人民在面对敌 人侵略所表现出来的慷慨、无畏的精 11 神。本备课系统提供了邓世昌的一些资 料,可以供师生参考。
教学环学生阅读资料《戊戌变法》,交流了解辛亥节三:戊戌变从中理解到的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有革命的历史意法的英烈 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课前阅读有关义,以及孙中
戊戌变法的小说、历史资料等,并在课山在中国革命 堂上进行交流。本备课系统提供的阅读进程中的历史 资料《戊戌变法》比较详细地讲述了变贡献及局限 法的起因、经过、结局,并分析了其失 败的原因。教学环1(学生阅读辛亥革命的资料,简让学生了节四:孙中山要了解这段史实,本备课系统提供的阅解孙中山和辛的功绩 读资料《辛亥革命》可供师生参考。亥革命及其历
下面的资料供参考。史意义,从而
辛亥革命作为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了解到中华民 主革命虽然失败了,但它是中国近代社族为实现祖国 会演变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具有的强盛而付出 重大的历史意义。的努力及其局 从政治制度发展史的角度看,辛亥限性 革命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埋葬了统治 中国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民主共和国,12 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
从思想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不仅是一次革命运动,而且是一场深刻的思想启蒙运动。它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提高了人们的政治热情,促进了民族觉醒,这是更具历史价值的功绩。
从革命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首次把反帝和反封建两个方面结合起来,使旧民主主义革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从经济史的角度看,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动摇了封建的经济基础,有力推动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总而言之,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达到了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最高水平,并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开辟了道路。总结 为了捍卫国家独立、维护民族尊总结提严,中华儿女蔑视强敌,甘赴国难,浴升,为下面的血奋战,宁死不屈,进行了可歌可泣的教学奠定基础
抗争,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也为中国人民真正站起来奠定了基础。13 “发扬民族精神”教学设计案例
本课参照“教学活动设计”中的“活动七: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活动八:中华爱国魂”“活动九:勤劳勇敢,自强不息”“活动十:团结统一,爱好和平”。本备课系统提供了有关的阅读资料,可供师生参考。
关于“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教学设计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是中国历史和中国人民选择的结果,也是由中国共产党性的质和宗旨所决定的。
能力目标:尝试用历史的、辩证的眼光观察、分析问题,提高科学鉴别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热 爱党的情感,立志长大后投身到祖国建设事业中的使命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通过一些历史事实,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过程,并认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本节课涉及到的主要知识点有: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浴血奋战,打败了封建军阀,赶走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推翻了国民党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在西方世界对我国实行全面封锁的情况下,带领全国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闯过了难关;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共产党又带领全国人民创造了新的辉煌。这部分内容涉及到不少历史事件,如教 科书第14页的图片所反映的历史事实。教学时,教师要充实有关内容,使学生了解这段历史,并真正认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本节课的教学难点就在于让学生认识并认同教科书中主题文的结论。
教学准备
教师阅读教科书的内容;浏览本备课系统提供的教学参考资料;阅读“教学活动设计”中的有关内容,研究本节教学案例,确定教学思路;准备有关课件。
学生查找有关中国共产党成立经过的资料;查找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浴血奋战28年的历史资料。
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
教学环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节
导入:听1(播放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引导学生了歌曲,谈感想 有新中国》,学生欣赏歌曲并交流 解中国共产党为
从歌曲中,你认识到了哪些问题, 中国人民的解放 2(学生交流,教师总结并写在事业所做出的贡 黑板上。献,让学生了解: 是中国共产党领 导中国人民最终 走出黑暗,走向 15 光明,实现了中 华民族的百年雪 耻梦想 教学环1(了解中国近代救亡图存的斗让学生用已节一:回顾历争及其失败的原因。有的历史知识理史,感受中国教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解中国近代仁人共产党的历已经了解了:一部中国近代史,既志士为国家的独史必然 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立与富强而进行
苦难史;也是无数仁人志士苦苦探的探索,这些探 求救亡图存之路的历史。在这一过索失败的事实,程中,有过许多尝试。为学生理解是中 学生列举中国近现代进行的救国人民选了中国 亡图存的尝试并说明其结果。共产党奠定基础 农民不触动资产阶
战争 封建根基的级革命派领 自强运动和导的民主革 改良运动 命
2(引出主题:只有共产党才能 救中国。
教师:太平天国、戊戌变法和 16 辛亥革命等都以失败而告终。这说 明了什么,中国人要救国图亡只能 走什么道路, 教学环1(教师: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引导学生承节二:中国共动,中国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和接上节课的内产党诞生的封建统治进行了英勇不屈的斗争,容,充分认识到背景 其中最主要的是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以往的各种努力
和资产阶级领导的辛亥革命,但它和斗争失败的原 们都相继失败了。历史证明,中国因,从而为下面 的农民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由于存内容的引出奠定 在历史局限性和阶级局限性,都不基础 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2(学生阅读本备课系统提供的强调中国共
阅读资料《中国共产党诞生的背景》产党作为工人阶 一文,了解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级的先锋队,在 背景,感受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历中国革命和建设 史的必然。中的地位 3(教师:通过阅读资料,我们 可以了解到,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 历史的必然。下面我们来一起研究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到 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28年中进行 17 的斗争。
教学环1(呈现反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让学生充分节三:中国共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照片,以及 PPT了解中国共产党产党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若干大事》领导的新民主主新民主主义中新中国成立以前的部分内容,让义革命的历程以革命 学生简单地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及取得的成就。
新民主主义革命历程以及取得的重PPT 中的内容比 大成就。较多且复杂,让
2(教师: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学生浏览一下,来,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了解党的革命历 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程就可以了 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取得了新民 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 人民共和国。
教学环1(图片展示:开国大典(毛泽让学生了解境四:中国共东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新中国成立后中产党领导的共和国成立了);邓小平1992年南国共产党领导中社会主义建巡, 邓小平南巡并发表重要讲话, 国人民建设社会设成就 提出判断各方面工作得失的标准,主义基本的历
即“三个有利于”;他认为计划多程,感受中国共 一点还是 市场多一点, 不是社会产党为人民服务 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他的的宗旨(其中括 18 讲话 在 国内外引起很大的反响);弧内容由教师讲胡锦涛考察青藏铁路沿线;温家宝述)视察农村。
2(教师:新中国成立以后,中 国共产党又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社 会主义改造,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 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 义制度,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实现全党工作中心向经济建设的转 移,逐步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开创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局 面。
总结 1(教师:通过上面的探讨,我总结本节课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共产的主要内容和结党是中国人民获得解放、实现富强论,强调本节课的最坚强的领导核心,没有共产党的中心思想 就没有新中国。
2(在教师总结的基础上,让学 生通过下面的练习巩固所学的内 容。19 中国共产党的地位不是自封 的,是中国人民经历长期实践的历 史选择。
? 农民革命不可能获得民主 革命的胜利
? 中国资产阶级担负不起领 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重任 ? 不触动封建根基的自强运 动和改良运动不会成功 ? 中国共产党担负起中国革 命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重任
“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教学设计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到,1840年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面临深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中国人民的抗争与探索过程说明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能力目标:对太平天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相继失败,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最终走向胜利历史事实的认知教学,培养起学生比较鉴别、综合分析和归纳整理的能力,以及透过历史现象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情感,认同“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态度,人 民利益为最高利益的价值观。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因为只有让学生搞清楚资本主义在中国走不通,学生才能明白为什么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应该让学生了解如下知识: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饱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欺凌,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为了求得祖国的独立和富强而进行了一次又一次艰辛的探索。以太平天国、义和团为代表的农民运动失败了;清政府在中日甲午海战中的惨败表明地主阶级改革派发起的“洋务运动”最终失败;资产阶级改良派发起的“戊戌变法”仅仅持续103天就遭到失败;辛亥革命也没有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艰辛的探索、悲壮的抗争,都失败了。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关键的原因是没有一个用先进思想武装起来的先进阶级的政党。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创造性地结合起来,成功缔造了新中国。近代中国百年探索的历程说明,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
如果课时紧张,可以把本节课和上一节课合并在一起上,内容可以精简。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 教学环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21 节
导入:谈1(教师:我们知道太平天国运动、运用推理
话导入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最的方法提出问 后都以失败而告终。它们为什么会失题,自然引出本 败,前面,我们已经谈了一些原因,无节课的主题,同 论农民、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都具有时也为学生的 阶级局限性,这使他们领导的革命或改思考提供方向 良运动不可能取得成功。只有代表了最 广大的工人阶级的中国共产党,才能最给出本节 终取得了革命的彻底胜利。我们要进一课的中心思想。步问,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够取得成功对于本节课的 呢, 教学而言,采用
2(学生自由回答。先给结论后进
3(教师:要通过革命建立全新的行论述的方法 社会制度,就必须有全新的理论和思想是非常合适的 作支撑。以往所有的运动或革命之所以 失败,就是因为它们缺乏先进的理论和 思想。就在国人寻求出路而不能得的情 况下,“俄国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 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中国共 产党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 想,走上了社会主义的正确的道路。22 教学环1(学生阅读本备课系统提供的阅让学生懂节一:太平天读资料《太平天国的得与失》,从中分得太平天国运国运动的得析总结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原因。动的理论是空失 2(教师把学生总结出的原因写下想的、不切实际
来: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农的建议修改 民阶级存在阶级局限性。太平天国虽然 提出了《天朝田亩制度》,但它在当时 是空想,根本不可能实现;太平天国运 动轰轰烈烈,但中国依然是封建社会。
教学环1(学生阅读本备课系统提供的阅懂得洋务节二:洋务运读资料《洋务运动》,总结洋务运动失运动失败的原动的破产 败的原因。因在于没有铲
2(教师把学生总结的内容简单地除中国封建剥 写下来:洋务运动缺乏一个健全、有力削制度;“中体 的领导核心,力量分散且有限;洋务派西用”,具有内 官员自身的近代化修养不足,没有意识在的矛盾性;缺 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制度建设对其乏统一坚强的 经济发展所起的关键作用,相反,企图领导核心 单纯依靠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和设备 而不彻底变革封建制度来实现“自 强”“求富”,即所谓的“中体西 用”——用中国的封建制度做容器去 23 盛西方的先进技术,对两者的内在矛盾 认识不足,因此必然失败。教学活1(学生阅读本备课系统提供的阅 动三:戊戌变读资料《戊戌变法》,总结戊戌变法失
法的改良思败的原因。
想为何救不2(教师把学生总结出的内容写下 了中国 来:脱离群众没有阶级动力,依靠封建 君主制度,幻想得到某些帝国主义大国 的同情和支持。
教学环1(呈现一些反映辛亥革命的图片。通过活动节四:辛亥革2(教师讲解:辛亥革命比起前几认识“资本主命失败的原次运动来有它的进步性,但它也未能改义道路在中国因 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和走不通,只有社
人民的悲惨命运。这说明资本主义道路会主义才能救 在中国走不通。中国”的道理 3(学生从下列的选题中任选一个 开展活动。
(1)学生讨论:为什么资本主义 道路在中国走不通,(2)小辩论:社会主义能救中国 还是资本主义能救中国, 教学环1(教师: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走通过推理 24 节五:只有社不通,这是因为:一方面,帝国主义不的方法,进一步会主义能够允许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谋求强盛;认识“只有社救中国 另一方面,中国的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会主义能够救
相互勾结,极力反对中国走资本主义道中国” 路。可见,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的中国,不具备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 条件。而中国共产党选择马克思列宁主 义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走上由新民主 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具有 历史的必然性。
2(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5页最后一 段文字,交流对为什么说“只有社会主 义能够救中国”问题的认识。
“忧患可以兴国”“以振兴中华为己任”教学设计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我国的国情,了解我党的基本路线。能力目标:认识我国目前的基本国情。
态度情感价值观:培养学生关心国家,关心人民,为振兴中华而奋斗的情感。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课时 1课时。25 教学过程
教学环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节
引入:读1(呈现教科书第17页《孟子》中这句名言名言引入主的名句“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帝国是本部分内容题 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的最好诠释,死于安乐也。”学生阅读这句话并尝试用此引入主题 进行解释。极为恰当
2(教师:这句话的原意是,一个国 家内部没有执法严明的世臣和直谏之 士,外部没有抗衡的邻国和受侵袭的忧 虑,往往会走向灭亡。由此可见,忧难 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则会导致灭亡。现在,我国与新中国成立前比,与 新中国成立后的前30年比,有了翻天覆 地的变化,人民生活有了保障,正在向 全面小康社会迈进。在这样的条件下,我们时时不能忘记的就是“忧患”两个 字。
教学环1(教师:在当前我们为什么还要树用提问的节一:忧患可立忧患意识, 方法引发学生以兴国 2(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可以采取的思考,通过 小组合作的方法,让学生在小组内充分讨论,使学生讨论后,再在全班进行交流。教师把学对树立忧患意生的看法和意见写下来。识的重要性产
3(教师:同学们说得很好。树立忧生深刻的认识 患意识有两个原因:其一,对于个人来 说,如果因为生活富足而变得毫无理想,让学生通整天沉浸在享乐之中,就必然会堕落;过事实了解我对于国家来讲,如果满足于自己的现状,国与发达国家则会走向灭亡。其二,我国的社会主义之间存在的差建设才刚刚起步。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距,从而树立我国的经济实力还很薄弱,社会政治制忧患意识 度还很不完善,公民的素质还比较低。
我们必须认识到我们的不足,否则,必 然会落后。
4(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7页的主题 文字,懂得树立忧患意识的重要性。阅 读有关柏耀平的阅读资料,并交流对 “文章反映了柏耀平怎样的精神”问题 的认识。
5(学生查找资料,了解我国与世界 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差距。或者阅读本 备课系统提供的两篇阅读资料《我国与 27 发达国家之间存在的科技差距》《我国 劳动力素质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 差距》。
教学环1(教师:我们前面说到“树立忧患让学生认
节二:以振兴意识”,那么,谁应该树立忧患意识,识到自己所承 中华为己任(学生回答:我们大家。)确实,我国担的建设祖国 每个中华儿女都应承担起建设国家的重的重任 任,特别是我们青少年,祖国的未来属 于你们,建设祖国未来的责任也属于你通过解释 们。青少年肩负着怎样的建设祖国的重名句,让学生 任呢, 了解一些爱国
2(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9页的第一志士的胸怀,段正文,把其中反映先人忧国忧民、自激发学生为国 觉承担建设祖国重任的名句找出来。家民族的兴旺 3(教师解释名句。其具体解释见本而担当重任的 教学案例后的附文。热情 4(学生就名言名句谈读后感,说说 这些先辈高尚的思想境界。5(学生查找资料,寻找“以天下为 己任”的历史人物或有关的故事,也可 以查找当代的人物或者自己身边的普通 人及其故事。28 人物 事迹
6(学生阅读教科书第19页左后一
段主题文字,说说自己对这段话的理解。
教学环结合教科书第19页的“活动”,让 节三:谱写自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谱写自己的“毕业
己的毕业歌 歌”
总结 学生齐读教科书第20页的主题文 字,作为本节课的结束。如果有条件,可以组织开展“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的主题班会或演讲会。
“感受小康”“解读小康”主题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了解人民群众生活发生的巨大变化;了解我国政府经济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初步了解我国政府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性目标,了解“总体小康”“全面小康”的概念。能力目标:学习搜集和整理资料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注社会发展的情感,29 懂得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第四课是本单元“财富论坛”的引子,相对于其他课来说,不是教学的重点。因此,本课的两个框题可以合并在一节课上。“感受小康”“解读小康”两个框题相比较,第二框题“解读小康”是重点。因此,本节课应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了解“小康”一词的含义、小康的实现在我国经济发展目标中的地位、“总体小康”和“全面小康”的含义。
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准备
教师:从本备课系统中查找有关的资料;有条件的教师可以自行制作课件。阅读教科书、教师教学用书以及本教学设计。有条件的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设想对教学设计作适当的修改。
学生查找反映我国人民小康生活的照片或其他文字资料;思考并写出自己对小康生活和小康社会的看法,以及课堂上进行交流。
教学过程
教学环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节
引入:看1(呈现一组反映我国人民衣食住初步感受图片,感受小行等方面变化的照片,让学生直观感受近年来我国发康生活 我国人民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生的变化,体会 2(学生自由发表意见,说说自己我国经济建设 家庭近年来发生的变化以及家人的感取得的成就 受。
1(可以用一个词语概括我们现在初步感受 的生活水平,这个词就是“小康”。那小康生活,了解 么,什么是“小康”,我们来感受一下人民对小康生 人们对小康生活的描述。活的期盼 2.教师呈现一组老百姓对小康生 活的描述,学生了解老百姓眼中的小康 生活。
(1)我家盖了三间瓦房,买了拖
教学环拉机,我过的就是小康生活,不愁吃穿 节一:感受小嘛~
康(2)我家买了一百多平米的新房,买了小轿车,我家算是小康了。(3)我妈妈爸爸都有稳定的工作,收入属于中等偏上,我妈妈说我家的生 活就算是小康生活了。3.学生展示搜集到的反映小康生 活的资料,或者自己家庭生活的状况,说说自己心目中的小康生活。为了让学 生从多角度感受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 31 成就,可以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每 个小组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如(衣食住 行)查找并展示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成 就。
1(呈现本备课系统提供的多媒体让学生进
资源《我眼中的小康》,让学生了解一一步理解和感 些人对小康社会的看法,引发学生的讨受小康社会。引 论。导学生通过交
教学环2(学生交流各自对小康社会的看流更加深入地节二:我眼中法。可以引导学生从衣食住行、人们的了解小康社会的小康 精神面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的美好,为后面
行思考。的教学活动做
3(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意见和看铺垫 法,总结出小康社会和小康生活的内 容。
1(教师:前面我们初步了解了“小让学生从 康”一词,懂得了小康生活是一种衣食理论上了解
教学环无忧、内心感到满足的生活状况。“小“小康”一词节三:解读小康”是否就是指“靓起来的服的含义以及我康 饰”“精起来的饮食”“大起来的住国提出建设小
房”“鼓起来的钱袋子”等等这些物康社会的时代 质生活,“小康”一词是怎么来的,背景;了解建设 32 “小康”到底指什么,只有了解了这小康社会与提些内容,我们才能够全面地把握我们现高我国人民物在的状况,懂得我国经济建设的意义,质与文化生活了解未来社会的发展前景。的密切关系;了
2(呈现对“小康”概念的各种表解我国政府是述,如“小康”一词的来源、包含的意如何促进生产义以及在现代社会中的含义等。学生讨发展、实施强国论其意义,畅谈小康生活和小康社会的富民政策的 美好。本备课系统提供的资料《小康词让学生懂典》可以供师生参考。得:改革开放
3(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6 页的第一20多年来,我篇阅读资料,回答如下问题。国的经济建设
?“小康”一词源自哪里, 取得了重大突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小康”概破,总体实现了念最早是由谁提出来的,具体内容是小康。但是,我什么, 国现代达到的
4(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6 页的第二小康还是低水篇阅读资料,回答以下问题。平的、不全面
?最早提出“小康”设想的会议的、发展很不平是()。等的小康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 十二大 C(中共十三大 D(中共十 33 四大
?正式将实现小康列为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二步目标的会议是()。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三大 D(中共十六大 ?从()年开始,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 A(1979 B(2000 C(2003 D(2008 5.呈现教科书第27页中的第一篇阅读资料,让学生通过分析资料了解我国现阶段小康生活的状况:到2000年,我国国家经济总量、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都上了一个大台阶,总体实现了小康,但是我国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6.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7页最后一段阅读资料,了解我国21世纪头20年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了解
“全面小康”与“总体小康”之间的 关系。学生可以通过阅读教科书第28 页的阅读资料了解“全面小康”或更 高层次的小康的内容,也可以通过本备 课系统提供的资料《小康词典》进一步 了解全面小康。
总结 本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我国建设总结升华 小康社会所取得的成就,了解了我国经 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的目标,以及实现目 标要经历的基本过程。现在,我们懂得 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于改善人民生 活和实现国家发展的重大意义,懂得了 建设国家、改善人民生活是一项艰巨的 任务,需要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可以请学生发表意见,说说学习了 本节课后的感想。
“财富基于勤劳”“财富来自智慧与开拓”主题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财富的源泉,懂得创造财富需要艰苦的劳动,需 要智慧,需要不断进取的开拓精神;了解创造财富中的智慧和开拓精 神指的是什么。
能力目标:学习综合、归纳的分析问题的方法、查找资料的方法 35 和观察社会、了解社会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劳动,勤于思考,不断开拓进取的精神,克服懒惰的思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不在于传授知识、培养技能,而在于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即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引导学生树立动脑筋、想办法的意识,培养学生开拓进取的精神。
教学准备
教师查找有关劳动致富、智慧致富的案例、名言;制作有关课件。学生:查找有关劳动致富、智慧致富的案例和名言。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
教学环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节 教师: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引起学生
我们了解了我国经济建设的目标,的兴趣与关注 引入:财
了解了小康社会的美好,懂得了财 富的来源 富的重要性。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创 造财富呢, 教学环1(教师:现在社会上,现代本活动作节一:认识财社会最热的话题就是赚钱、发财。为本课内容的
富之源 今天开始,我们就是要了解如何才引子,让学生能赚到钱。首先要请同学们说说,初步认识哪些你们知道哪些赚钱的方法,怎样要素可以创造才能赚到钱, 财富,影响财
(学生自由发言)富创造的主要
赚钱确实是一门学问,有人好因素有哪些 像很容易就赚到钱,有人则也很难 赚到钱。这里有一些说法,我们看引导学生看哪些说法是正确的。认识财富的源
2(呈现各种关于财富源泉的泉,懂得在现说法,让学生思考并说明理由。如代社会,各种下面的说法。创造财富的要
(1)劳动创造财富。素。同时为后
(2)知识是创造财富的源泉。面 “让财富的
(3)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源泉充分涌是第一生产力。动”主题的学(4)科学管理是创造财富的生做铺垫 源泉。(5)诚实的人格是创造财富 的源泉。
(6)思想是创造财富的源泉。(7)合作是创造财富的源泉。37 3(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并说 明理由。为了让学生充分地表达自 己的思想,深入了解创造财富的源 泉,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即 每个组选择本组认为能够创造财 富的一个最重要的要素,组内成员 分工查找有关资料,充分论证这一 要素在创造财富中所起的作用。可 以采取比赛的方式,看看哪个组的 论述最为有力。
1.教师:虽然人们可以通过引导学生
多种途径获取财富,但是劳动是财认识辛勤的劳 富生成的基本条件。如果没有劳动是创造财富
动,科学就不可能转化为生产力;的基础,是创教学环如果没有劳动,科学的管理便无用造财富的最根节二:劳动是武之地;如果没有劳动,资金不会本的源泉 创造财富的自行下蛋„„总而言之,劳动是获 源泉 得财富的前提。
2.学生阅读教科书第29页的
寓言故事,讨论其中所说的“财让学生认 宝”指的是什么。可以设计这样的识到劳动才是 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从而体会劳最重要的“财 38 动的价值:富裕的农民为什么不把宝”,劳动比一生积攒下来的财富留给儿子,却任何现成的财要引导儿子学会劳动, 宝都要宝贵
3.教师:中华民族在古代就 以勤劳而著称。今天世界各地的华 人也都因为具有勤劳的优秀品质 而成为当地较为富有的人。4.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0页的 阅读资料,感受中国人民艰苦创业 的历史。
5.教师:但是,随着时代的 发展,随着人们得到财富的途径的 扩大,有人忘记了劳动的作用,甚 至鄙视劳动。是否真的勤劳过时 了,劳动无用呢, 6.可以按照“教学活动设 计”中的设计组织辩论,让学生通 过辩论深刻认识劳动的意义。1.呈现教科书第31页的两篇懂得智慧 教学环
阅读材料让学生阅读材料并讨论在创造财富中 节三:财富来
交流:这两个故事中的主人公靠什的作用,引导 自智慧
么创造了财富,他们获得财富的学会发挥聪明 39 过程说明了什么, 才智为社会创
2.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点出造财富,造福 活动的主题:确实,对于创造财富于人民 而言,智慧同样意义重大。在现代 社会,智慧的重要性越来越凸显。要创造更多的财富,光有勤劳还不 够,还需要有创造财富的智慧。1.呈现教科书第32页的关于懂得创造 温州人创业的阅读资料,让学生阅财富既需要勤 读并讨论:温州人在世界上产生重劳,更需要开 大影响这一事实说明了什么, 拓进取的精神
2.教师:可以看出,温州人 教学环既勤劳,又具有开拓精神。他们不学习戴尔节四:财富来等不靠,用自己的双手打拼天下,敢于抓住机自开拓进取在全世界找到立足之地。可见,在遇、敢于创新的精神 当今社会,要想成就事业、获得财的精神
富,必须具有这种敢想敢干、不断 进取的精神。
3.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2页的 有关戴尔的资料,了解戴尔获得成 功的原因。
总结和看来,要获取财富首先得劳 40 开拓 动,同时还要有智慧,要有开拓创 新的精神。
“科技创造财富”“开拓创造财富的源泉”主题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科学技术在发展生产力、创造财富中的重要作用,懂得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了解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方法和途径。能力目标:学习通过案例探求规律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尊重科学的态度、培育热爱科学的情感,懂得科学技术创造财富的道理,培育崇尚科学的价值观。
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
教学环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节 1(教师写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直截了当
产力”,请学生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了地提出问题,让 引入:从
解:这句话是由谁提出来的,是在怎样学生关注科学名言中获得 的背景下提出来的,你如何理解这句技术对创造财启发 话, 富的重大意义 2(学生自由交流。
教学环1(教师通过交流,我们发现,科让学生首 41 节一:科学创学技术确实是非常重要的生产力,就像先从理论上认
造财富 邓小平同志所说的“科学技术是第一识科学技术作生产力”。江泽民同志在 庆祝中国共为第一生产力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创造社会财“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富中的重要作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事实用 证明,哪个国家的科学技术领先,哪个 国家就具有先进的生产力;谁掌握了先 进的科学技术,谁就获得了先进的生产 力,就能创造更多的财富。
2.教师呈现教科书第33页的第一 篇阅读材料,学生阅读资料,了解文登 市是如何利用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发展、文登市的创造财富的,进而感受科学技术在推动事例充分说明生产发展中所起的巨大作用,理解“科了科学技术在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创造财富中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的道理。巨大作用
3.呈现更多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力 发展、创造财富的事例。例如: 中国“水稻杂交之父”袁隆平用“三 系配套”法实现水稻杂交~大大提高了 中国水稻的产量~为世界反贫困事业作
出了巨大贡献。有人说:“袁隆平养活 了一亿中国人。” 袁隆平发
美国研究并开发了因特网~尽管最明杂交水稻和 初的研究是出于军事上的需要~但是它网络的研发等 很快就超越了军事范围。如今~因特网是科学技术促 成为使用最便捷、最广泛的信息网~“上进生产力发展、网”已经成为许多人工作和学习的重要创造社会财富 手段。的典型事例。学
4.教师:我国目前正在进行传统工生能从中理解 农业的改造,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是要科学技术对创 利用科学技术推动传统工农业的现代造财富的巨大 化进程。作用
5(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4页的阅读 资料,理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在改造我 国传统农业中的重要作用,领会科学技 术是如何提高生产力、促进生产力发展 的。
1(教师:通过前面几节课,我们通过回顾教学环 了解了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我们简单所学的知识,让 节二:开拓创
回顾一下,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有哪学生完整了解 造财富的源 些, 社会财富的创 泉。
2(学生自由发言。造源泉,为本部 43 3(教师:劳动可以创造财富,科分内容的学习学技术可以创造财富,智慧与开拓精神奠定基础 也是创造财富的源泉。除了上述以外,资本、管理等要素也是可以创造社会财在学生讨富的。关键的问题是,如何让这些源泉论的基础上讲充分地涌流, 解知识,有助于
4.学生讨论如下问题:怎样才能放学生思考,深刻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理解所举的知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识内容 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学生自由发言或通过活动者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进一步
5.在学生自由交流的基础上,教师理解“以公有归纳:为了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制为主体,多种充分涌流,第一是要建立和完善经济制所有制经济共度;第二是要形成相应的分配制度和政同发展的基本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进行了经济体经济制度”和制改革,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以按劳分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为主体,多种分形成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配方式并存的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分配制度”确
6(学生举例说明“以公有制为主立的重要意义 体,多种经济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
本经济制度”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能够 调动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的活力。7.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6页的阅读
资料后通过讨论,进一步体会“让各种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涌流”的意义。教师: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了解总结并进到:财富的源泉有劳动、智慧、开拓进一步理解本单取的精神、科学技术等等,要使财富的元的基本内容 源泉充分地涌流,就要完善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社会的发展、财富的创造,需要付出努力,需要掌握社会发展的规律。通过本单元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勤
总结 奋能够创造社会财富,并且是创造一切社会财富的条件;我们还懂得了科学技术是创造财富的源泉,而且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我们还懂得了,创造社会财富还需要开拓进取的精神。
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学习了以上内容的感想和收获。“合法致富,依法纳税”主题教学案例 45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财富中的法”的含义,知道什么是财富中的“法”,什么是财富中的“义”;懂得依法纳税的意义。
能力目标:学习分析归纳的方法;学习搜集资料、利用资料分析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法制意识,尊重法制和制度的态度学会用法律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用法律约束自己的经济行为,形成法律至上的价值取向。支持我国的税收制度,形成纳税光荣的价值取向和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国家税收的作用在教科书中表述得不够完整。教学中教师可以从三个方面分析国家税收的作用。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
教学环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节 教师:致富是每个人的愿望。我们用事例引 来看看这些人一致富原则。出话题简单明 引入 了,学生很容易 进入主题的学习46 1.呈现一组经济违法案例,如本本活动要备课系统提供的《揭开经济违法黑幕》。引导学生了解
2.学生结合上述案例,并根据自依法致富的好己所了解的一些案件分析经济违法的处,认识法律在恶果。可以分小组讨论后,在全班交流。经济生活中的
3.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7页的主题重要意义,培养文字,同时结合社会实际阐述其中的道学生的法制意理。识,引导学生成
4.呈现下面一些说法,让学生辨为未来法制社别正误,并说明原因。会的自觉维护
教学环
?谁守法谁吃亏。者 节一:依法致
?只要是不造成人命案,小的违法 富的意义
行为无关紧要。通过案例,?守法难以致富,要发财就得敢冒让学生认识到险。经济违法实际 ?现在是社会转型期,有很多空子上危害的是我可钻,有本事的人要乘机大捞一把。们大家的利益。
遵纪守法实际 获得利益的首 先是我们自己。引导学生对违 法乱纪行为产 47 生深恶痛绝的 情感
1(呈现“义”字,让学生自由联通过本活
想词语或故事。下面的名言可供参考。动引导学生认 让学生谈谈对这些名言的理解以及自识“义”的重 己的感想。要性,懂得见利 思义,摒弃见利名言 出处 忘义的不道德君子喻于孔子《论 的思想 义,小人喻于语?里仁》 利。教学环
不义而富孔子《论 节二:理解
且贵,于我如浮语?述而》 经济活动中 云。的“义” 君子义以孔子《论 为上。语?阳货第十七》 见得思义。孔子《论 语?季氏》
生,亦我所《孟子?告 欲也。义,亦我子上》 所欲也。二者不 可得兼,舍生而 48 取义者也。
先义而后《荀子?荣利者荣,先利而辱》 后义者辱。
2(教师:“义”是非常重要的。正像教科书所阐述的,在我们所讲的“法”中,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含义即是“义”。今天的法制社会,不是不要“义”,相反,更加强调“义”。“义”与“法”同源共生。“义”即是我们心中的法。在实际经济生活中,法对于人的约束是外在的,而义对于人的约束则是内在的,这样的约束是最有效的。
3(学生讨论:结合具体的事例,说说经济生活中的“义”与“不义”。也可以参照“教学活动设计”,呈现一些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讨论在这些情境下如何做到“见利思义”。
(1)小王是某医院的医生。有个药品推销员找上门来,要求与小王合作。只要小王在平时开处方时尽量多开某公司生产的药品,就可以每年拿到两 49 万元的佣金。
(2)老张是某市食品卫生监督局 的局长。一天,本市一个比较大的食品 厂的厂长找到老张,要出50万元买一 个“质量免检”的牌子。(3)山西某私人煤矿为了节约成 本,没有按照规定设置必要的井下安全 设施,致使因瓦斯爆炸而死伤上百名工 人。煤矿老板为逃脱罪责并逃避赔偿,买通地方官员,将此事瞒了下来。1.教师(呈现税务人员进行税收,懂得纳税 纳税人纳税等的照片):依法纳税是当的意义以及公 今经济生活中的重要事情。《中华人民民依法纳税的
共和国宪法》第五十六条规定:中华人义务 教学环民共和国公民有依照法律纳税的义务。节三:做积极2.学生阅读教科书第39页有关税进一步了纳税的好公收概念的主题文字,掌握税收的定义。解纳税的意义,民 这段文字中的“国家的职能”词,学生激发学生维护
可能不易理解。教师要适当的解释。(国国家利益的热 家的职能主要有三项:对外保护国民的情,培养学生纳 安全;对内维持社会的秩序;促进人民税的意识 的道德、知识与物质幸福的发展)同时 50 要对“强制的”“无偿的”加以解释,通过进一以引导学生理解国家税收的特点和必步认识税收的要性。作用,让学生体
3.教师:我们懂得了国家税收的会到:税收“取特点,现在,我们还要了解国家税收的之于民,用之于用途。也就是说,国家为什么要收税,民” 国家的税收用来干什么,同学们首先
根据你们自己的了解,说说国家税收有 什么用途。
4.学生自由发言,讨论税收的作 用,教师进行总结。(参考本备课系统“多媒体资 源”中的《税收的作用》)5.学生谈阅读 《税收的作用》后 的感想:国家为什么重视税收,对偷税 漏税行为的惩罚力度为什么那么大等 等。可以“如果没有税收,国家将会如 何”为题,开展讨论。
当前,我国经济生活中还存在不少强调税收偷税漏税的现象。学习本节课的内容的重要性,培养
总结
后,我们要维护国家税收制度,支持国学生的纳税意家税收政策,在日常生活中监督偷税漏识
税行为,将来做个依法纳税的好公民。
“富而思源,富而思进”“勤俭节约,文明消费”主题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财富中的德”的含义,知道什么是财富中的“德”;了解我国的富民政策,以及国家经济建设“三步走”的战略。
能力目标:学习分析归纳的方法;学习搜集资料、利用资料分析问题的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富而思源的意识,懂得节约。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是勤俭节约的意义,即勤俭节约“是治国安邦之道”“是现代企业家取得成就的法宝”“是人的美德”。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于引导学生树立“富而思源”“勤俭节约”意识,懂得“富而思源”“勤俭节约”的意义。
教学课时 1课时。教学过程
教学环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节 1(设计情境:假如你有了100引出问题 引入:游万,你做的第一件事情会是什么, 戏引入 2(学生自由发言,或在小组内 交流后再全班交流。教师把学生的想 52 法记录下来。
1(教师:看来,我们每个人的教师用这
想法是不一样的。有的人富裕以后想样的话引导学 好好地享受一下;有的人想干一番大生认识本课的 事业;有的人则想帮助那些还生活在主题和论点,既 贫困中的人们,等等。这些愿望和想不会产生说教 法无可厚非。但是,不同的想法,境的嫌疑,又能起 界是不一样的,产生的效果也是不同到教育学生的 的。作用,让学生认
2(教师:改革开放后,我们实识到不同的选
教学环行了“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择所产生的不 节一:富而思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同结果和效果 源 步走向共同富裕”的富民政策,很多引入我们 人走上了富裕的道路,但是也有不少党的富民政策,人还生活在贫困之中。富裕起来的人让学生认识到 理应帮助后来者共同走向富裕。这是富而思源不是 我们党的富民政策赋予他们的历史可做可不做的 责任,也是中华民族历史传统赋予他事情,而是富裕 们的责任。事实上,现在已经有许多起来的人们必 富裕起来的人在履行着自己的这一须承担的历史 责任。责任
3(学生阅读教科书第40页的两 53 个阅读资料,感受富而思源的实践。4(学生讨论富而思源、先富带 后富将产生什么结果。5(学生阅读教科书第41页的主 题文字,讨论其中的含义,特别要注 意体会“当个人占有的资源远远大 于社会平均占有量的时候,个人的社 会责任就相应增强”。在交流中,可 以结合本页的阅读资料,进一步理解 这句话的含义。
1(教师:我们每个人都有个体直接点出会,社会上有些富裕起来的人,富了问题,让学生认以后,不知道该怎样花钱,做出了令识到浪费行为人不屑的行为,人们把这些人称为的可耻,培养学“暴发户”。生反对浪费的
教学环
2(呈现一些人铺张浪费的案例,情感 节二:勤俭节
让学生阅读这些案例并讨论这些做 约,文明消费
法的错误之处。“教学活动设计”中强调浪费提供了一些案例。的可耻 3(教师:不少人“露富”的动 机是获得他人的尊敬,殊不知,这种进一步从行为恰恰让人看不起。理性的角度认
4(学生阅读教科书第43页的第识勤俭节约对一段主题文字,从中找出阐述自己节国家、企业、个约重要性的名句,并发表自己的看人的重要意义。法。“教学设计”中已经列出所有的这一段也是本名句,可供师生参考。节课的唯一的
5(学生阅读第43页的主题文字,知识点,可以让归纳勤俭节约的重要意义:勤俭节约学生巩固要求是“是治国安邦之道”“是现代企掌握的知识 业家取得成就的法宝”“是人的美
德”,同时结合自己的知识,谈谈自 己的感想。6(学生阅读教科书第44页最后 一段阅读资料,针对文中提到的我们 目前存在比较严重的浪费现象进行 讨论,说说这种现象存在的根源以及 解决问题的办法。
7(学生以“良田万顷,日食三 餐;广厦千间,夜眠八尺” 为主题 开展讨论,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学生阅读教科书第44页最后一总结全课
总结 段主题文字,作为本节课后半段教学教学内容,激励的总结。也可以请学生朗读与勤俭节学生发扬勤俭
约有关的美文,作为本节课的总结。节约的优良传 统,做一个懂得 珍惜的好少年
“社会生活中的弱势群体”主题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弱势群体”的概念;了解我国弱势群体的主要类型及其生存状况。
能力目标:掌握查找资料的方法,学习观察研究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社会生活的敏感性,让学生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状况,培育关心他人的情感和价值取向。
教学重点和难点分析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社会弱势群体的概念、产生的原因和生存的状况。本课的教学内容的学生而言并不难理解,但要想使教学获得良好效果,教师必须查找大量的资料,让学生从多方面和多角度了解体会我国社会中弱势群体的生存状况。查找资料应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此外,教师还要注意引导弱势群体学生既认识自己的处境,又能够树立信心,以坚定的意志克服困难。
教学课时
1课时。如果课时有限,可以与下一课合并用一个课时。教学过程
教学环教学活动设计 设计意图 节 56 1(播放一组反映弱势群体生活状引出“弱 况的照片(如本备课系统提供的照片势群体”的概 《弱势群体》),让学生说说照片中的念,并让学生初 人们的生活状况,并说说自己的周围是步了解弱势群 否也有这样的人群。体的生活状况 2(教师:我们看到的这些人确实 引入:看
处在困境之中,他们最需要他人的尊重 看他们
与帮助。其实,他们一直受到党和政府 的关注和关心,是全国人民想方设法帮 助的对象,国际上给他们起了个名字叫 “弱势群体”,可见弱势群体的存在是 一个世界性问题。今天,我们就来了解 他们的情况。
1(学生阅读教科书第46页关于弱了解弱势
势群体的定义,归纳交流概念中所强调群体的概念,知 的弱势群体的三个特征。道社会对弱势教学环2(了解其他学者对弱势群体的理群体非常关注节一:什么是解。学生阅读本备课系统提供的资料和关心 弱势群体 《什么是弱势群体》,了解其他学者对
弱势群体的认识。
3(学生交流课前查找到的有关
“弱势群体”的资料,谈谈对弱势群体 57 的看法。
1(继续观看本备课系统提供的照进一步了
片《弱势群体》,了解我国弱势群体的解我国的弱势 主体、主要类型及其形成的原因。学生群体及其生活 根据备课系统提供的照片,及其说明文处境,培养学生 字,依次说出我国弱势群体的类型及其的同情心和社 形成的原因。会责任感
教学环教科书第46—48页分别阐述了弱
节二:我国弱势群体的类型及其形成原因,这是本活 势群体的类动教学的重点内容,学生应掌握。本备 型 课系统提供了相关的 PPT,可供教师参 考。
2(教师整理学生的回答。3(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