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挫折教育

时间:2019-05-15 06:05: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挫折教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挫折教育》。

第一篇: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挫折教育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挫折教育

所谓挫折是指挫败、阻挠、失意的意思。在心理学中,挫折是指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由于遇到障碍和干扰,其需要不能得到满足而产生的紧张状态与消极的情绪反应。中学生受挫后的消极情绪反应主要表现在:①焦虑。受挫后的个体陷入长期不良情绪的困扰,导致生理失调,学习成绩下降,甚至产生自卑心理。②攻击。受挫后直接攻击他人,损毁东西或转向攻击迁怒他人、迁怒自身,严重的导致犯罪或自杀。③退缩。受挫后不敢面对现实,陷入幻想。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对他人对学习态度冷漠,与同学不合群,造成性格孤僻,形成心理障碍。④固执。受挫后寻找各种客观理由,一味埋怨或者破罐子破摔,失去对未来学习生活的信心和动力。受挫后的不良情绪反应给学生本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后果,因此对当代中学生进行正确的挫折教育,帮助同学建立有效的挫折防卫机制以实现人的社会化具有重要意义。而中学历史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学科,在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方面具有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优势。历史课在对社会、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探讨中,在对国家兴衰成败和对个人命运的关注中进行挫折教育,更具有说服力、感染力和震撼力。笔者认为历史教学中进行挫折教育,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学史以明志

一个人是否具有远大的志向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往往关系到意志品质的高低,而意志品质的高低又和一个人的耐挫能力有着密切的联系,关系一个人是否具有正确对待挫折的态度。一个人有了坚定的远大理想和信念,面对困难和挫折就能够百折不挠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去奋斗和努力。如学习孔子时,他的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中首推颜回,赞他:“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正因为对儒学学习的信念,颜回能藐视贫寒,忍受寂寞而成为孔子三千弟子中的第一人。明代的戚继光因倭寇危害东南沿海一带,立下宏志:“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在遭谗言陷害入狱后仍不改其志。出狱后招募农民和矿工组成一支纪律严明、作战勇敢的戚家军,相继肃清了浙江、福建、广东沿海的倭寇,为东南沿海一带社会的稳定、生产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我们伟大的导师马克思1835年9月从特利尔中学毕业时写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说:一个人只有立志为人类劳动,才能成为真正的伟人。正是为人类解放而奋斗的远大理想,使马克思能够忍受政治上的迫害和经济上的极度困难,历经40年写成煌煌巨著《资本论》,揭示了工人阶级被剥削的实质,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这表明一个人不仅要立志,而且要把个人的命运和时代、祖国、人民联系起来考虑。用理想来提高挫折的承受能力,消除挫折所产生的消极情绪。有了崇高的理想信念作支撑,个人的荣辱得失、恩怨矛盾不再成为心理的重负。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正如19世纪美国诗人朗费罗所礼赞:“伟大人物的生平把我们提醒/我们也能够使生命变得高尚/在离开人间时,我们也能够/将足印遗留在时间的沙滩上。”

二、学史以自信

要保持良好的挫折承受能力就必须维持心理健康。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是情绪健康,而情绪健康的特点之一是自信、乐观、有主见。国家教育委员会制订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明确提出“历史教学对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

豪感起着积极作用”。2000年教育部制订的《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中规定历史教学的目的之一是使学生“树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这是我们进行历史教学的指导思想。从心理学和成才的角度来看,自信心是成功的前提,是超越挫折的内在动因。一个有信心的人会在挫折中反省,在挫折中崛起;丧失信心的人在挫折面前自暴自弃、畏缩不前,从而蒙蔽了自己的智慧之门。学习中国近代革命史,当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面对反动派的腥风血雨,革命队伍中有人提出红旗到底能打多久?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人并没有被反动派的屠杀所吓倒,抱着对革命必胜的信念,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开创了一条由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领导革命取得胜利。中国古代史的学习,对于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的作用非常明显:东汉张衡发明的地动仪比欧洲早1700多年;南朝祖冲之对圆周率数值准确地计算到小数点后7位比欧洲早1100多年;唐朝的长安是国际大都会,各国仰慕中国文化、派遣留学生来华学习……。灿烂的文化不胜枚举。每每学到这些内容,同学们总是深情地流露出对祖国的热爱,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三、学史以明智

在无处不存在竞争的社会中,个体对知识的储备,对社会对自我的认知程度越高,获得成功的概率越高,可能遭遇的挫折和烦恼就会越少。我国古代先哲历来重视智慧的培育。孔子认为智慧的培育是“天下之达德”,“智者不惑”。《淮南子·主术训》中指出:“智圆者,无不知也,行方者,有不为也”。在智慧的支配下,人们有所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历史是一门智慧之学,是对人类活动的总结。在传授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提高对事物的分析能力,对挫折的认知能力。如阐述老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辩证思想时,可以启发同学认识挫折的两重性。一方面是它的消极作用,给我们带来烦恼和痛苦;另一方面是它的积极作用,即适度挫折的增力作用和超限挫折的减力作用。如某次考试失败,是一次挫折,如果能总结失败的原因,对症下药奋起直追,就能获得进步,这是人生的一笔财富,是挫折在发挥它的积极作用。

前文谈到耐挫能力强的条件之一是心理健康,而心理健康的又一标准是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的人受挫后攻击别人或者伤害自己或者冷漠,这都是一种不尊重生命价值的表现。我们也可以在历史学习中提高认识能力。古代伟大思想家孔子政治思想学说的核心是“仁”。当马棚失火时,他关注的是人的生命而不是匹马束丝可以换取5个奴隶!多么了不起的思想!二千多年前的先哲都有这种认识,那么社会进化到今天,当自己遇到挫折时,是没有权利去伤害别人以渲泄自己的痛苦。世界史也有许多这方面的内容,如资产阶级革命时代颁布了《独立宣言》、《人权宣言》等一系列法律文件,构筑近代的法治社会,规定每个公民享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强调每个人的平等地位。借此我们教育同学:尊重别人的权利,履行自己的义务,维护自己的权利;将有助于我们协调好人际关系,从而在一个轻松有序的环境中健康成长。正如400多年前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所言:“读史使人明智”。通过历史的不断学习,丰富我们的智慧,增强战胜挫折的能力。

四、学史以自强

按挫折教育理论分析,个体受挫后理智性的积极反应主要表现在:①坚持目标,矢志不移。即受挫后经过分析思考,认为自己的目标是正确的就坚定不移地奋斗追求,以最终实现自己的愿望,达到预定的目标。历史课本中这类自强不息的例子俯拾即是。西汉的司马迁,因为为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而获罪被处以腐刑,他承受了在当时士大夫阶层看来比死都还难受的奇耻大辱,秉笔直书,写下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留下了富含哲理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千古名句。司马迁笑傲生死,以顽强的意志拼搏,获得了生命的升华。又如唐高僧鉴真为东渡日本,不顾海波恶浪途程艰险,经历5次东渡失败后已双目失明,但他坚定不移。至65岁高龄时第6次东渡获得成功。②调整目标,继续努力。即个体受挫后对原来的目标作适当的调整,以实现自己的终极目标。如鲁迅在21岁时就表达了“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决心,要当人民的孺子牛。为实现终极目标———救国救民的理想,鲁迅几次调整自己的努力方向:从入军校、学矿业、攻医学,最后选择了文学创作的道路,用战斗的笔来唤醒民众被麻痹了的心灵,即使面对国民党的子弹,他也毫不畏惧,战斗不息,成为一代思想巨人、文坛泰斗。

从某种意义上说历史是一种挫折学习、挫折教育。历史上每一个成就事业的人,无不经历挫折。但他们都有共同的一点:在经受磨难、遭遇挫折时,表现了一种积极的、理智的情绪反应,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仿效的。人在与自然和社会的斗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挫折也许来自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也许来自于个体生理缺陷、知识能力的不足、生活阅历的简单、人生观念的不当等等。挫折是在所难免的,关键是我们要具有对待挫折的正确态度,即面对失败的不屈性,面对厄运的刚毅性和面对困难的勇敢性。我们应该发挥历史学科的优势,引导同学以历史上的优秀人物为榜样,以一种博大的胸怀容纳百川,以一种大无畏的气慨战胜自我,战胜挫折。

在历史教学中进行挫折教育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本文只是管中窥豹,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第二篇: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毛泽东曾把身体比喻为“载智之舟”和“寓德之舍”,认为“无体即无德智也”,而联合国卫生组织认为健康应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由此我们可以引申出“无心即无德智也”。一个人只有先具备了健康的心理,才会成为真正意义上“健康”的人,也才会成为高素质的真正的人才。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而中学历史学科的特色决定了它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规定:中学历史教学要教育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定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下良好基础。那么,作为一名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呢?

一、历史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和修养,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这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身心健康的学生的客观要求和前提,也是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

以人为本的教育不仅要求教师赋予学生广博的知识和技能,而且更重要的是塑造学生真善美的心灵和高尚的人格。历史学科教学除了体现学科知识的特点,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外,还要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情绪、情感,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历史课堂不仅是传授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孔子说:“己立立人,己达达人”,“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教育是以教师的人格和言行来影响和感化学生,让学生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师的师德形象和人格魅力对学生的道德情感发展和整个美好心灵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正如前苏联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在教育工作者,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的人格作用”;又说教师的情感和人格魅力,对学生心灵上的影响是“任何教科书、任何道德箴言、任何惩罚和奖励制度都不可代替的一种教育力量”。“育人

先自育”。作为历史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努力提高自身涵养,加强道德修养,以良好的情感资质和人格力量影响学生,成为学生的表率和楷模,这样,学生在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中人格也逐渐健全与发展完善起来,从而使学生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培养出创造性的心理健康的人才。

二、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浓厚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中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现代教育学也认为:兴趣是学习动机重要的心理因素,它大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应运用多种手段激发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如利用历史教材故事情景多、图文并茂的特点,在教学中运用生动、形象、幽默的语言,使历史人物、历史事件鲜活起来,给学生描绘出一幅幅活生生的历史画卷;精心设计引人入胜的导语和耐人寻味的结束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手段,精心直观性教学,再现历史场景;适当进行课堂讨论,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探求,保持高度的学习热情;组织历史知识竞赛或进行课堂演讲,活跃课堂气氛;指导学生撰写小论文,启迪学生思维,提高自身素质等。

总之,要让学生在历史教学中充满热情、积极探究获取知识和发展智力,必须以有效地激发其兴趣为突破口,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力和特长,从而增强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自豪感,提高抗挫折能力,为其主动适应未来社会打好基础。

三、加强情感教育,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

良好的氛围对人的生活学习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既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有

利于增强学生的意志品质,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在教学中,教师要用一颗诚挚的爱心,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用爱去滋润每一个学生的心田,对学生始终保持平和、宽容、理解的心态,用欣赏和发展的眼光看学生,以爱心和平等心对待学生,信任并鼓励学生,把自己真挚的爱,播洒在每一个学生的心田上,让他们在积极健康、愉快和谐的气氛中接受教育,去感受、去体验人间的温馨,去创造人生的幸福和追求美好的理想,教师要和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要使课堂教学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鼓励学生敢于展示个人才华和魅力,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在历史教学中,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其中,在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教学过程的设计都巧妙的注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心理健康因素,找准切入点,创设“尊重、信任、理解、关爱、激励、愉快”的课堂气氛,以这种自然而然的方式,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学生在获取历史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自信心、团队协作精神、竞争意识、情绪调控力和坚强勇敢等意志品质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从而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比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精神饱满、举止大方地站在讲台前,可使学生精神为之振奋,注意力迅速集中;教师以和蔼可亲的教态、抑扬顿挫的语言、扣人心弦的讲解来创设一个轻松、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师生之间建立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在这种关系的基础上时时注重用真心体察学生,用真情感动学生,用爱心抚慰学生,以引发与学生感情的共鸣,唤起他们的自尊自爱之心,使他们成为一个懂自尊、知自爱、健康向上的学生。

四、充分挖掘历史学科的潜能,通过丰富的历史知识,陶冶情操,锻炼意志,净化心灵,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

中学历史知识浩瀚无边,博大而精深。上下五千年的中国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明,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和本国反对统治者的斗争所体现出的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革命英雄主义气概,世界史那波澜壮阔而又曲折坎坷的历史进程等在陶冶学生情操、开发学生心理潜能、健全学生人格,帮助学生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精神,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社会等生存环境能力等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在教学中,精心挖掘历史素材,用丰富的史实、众多名人伟人的嘉言懿行来滋润学生心田,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读史使人明智。比如中国近代史是一部浸润了辛酸血泪的屈辱史,但更是一部中华民族不畏艰难挫折的抗争史。它记录了刚性的中华民族精神。从鸦片战争到太平天国运动再到辛亥革命的失败,中国人民不屈不挠,从未被挫折摧垮,而是愈挫愈勇,奋发图强、奋勇前进。古今中外许多历史人物都具有优良的品质。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霍去病,“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青照汗青”的文天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等等,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又如廉颇负荆请罪,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伟大友谊,都为宽阔学生的胸怀、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再如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屡败屡战,生命不息战斗不止;发明大王爱迪生在历经数百次失败后,终于研制成耐用碳丝灯泡;居里夫妇在设备极其简陋、条件极其艰苦的情况下,经过三年又九个月的努力,终于成功制取了氯化镭等等,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好素材。

总之,中学生学习的特点决定了学科渗透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应充分认识心理健康教育在培养高素质人才中的重要性,充分发挥历史学科在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促使学生健康成长。

第三篇: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创新教育

【摘要】新课程改革已经走过了几个春秋,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着眼破除旧课程繁、难、深、重的知识体系,大量删减知识点,结果新课程展现出简单浅显的特点,如何更加务实,更加有效,更加平稳地搞好历史新课改,这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的教师勇于探索、实践、反思、总结。

【关键词】历史教学创新教育观念思维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使国家立足于不败之地,我们就要创新,而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深化教育改革,培养创造型人才就成了国运兴衰的关键。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中学历史教学实施创新教育,应依据历史学科特点、功能和学生认知水平,重点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的个性品质、一定的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为将来成为创造型人才奠定较为全面的素质基础。

一、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历史学就是历史学,还历史学科一个本来应有的作用,是我们当前教育改革中应当注意的。唐太宗曾说“以史为镜,可以明得失。”毛泽东同志也曾说过“读史使人明智。”可见,前人认为学习历史并非是为了应付各级考试,更多地是从现实应用出发。我们学习历史并非只

是为了记住一些零碎的史实,而是为了从前人的经历中总结经验教训,为今人提供治世的策略,提高广大青少年的思维能力和辨别能力,更好地了解我国的国情,从而在培养学习独立思维能力同时提高其理性思维能力。我想这就是我们进行历史学科教育的根本目的。而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各学科被掩盖了学科本来应有的作用,而成了应试的工具,而学科本身最重要的作用却得不到体现。所以,我们应该是转变教学观念的时候了。

创新教育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育观念,要使学生在思想、能力、个性观念等方面都有长足发展,充分开发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思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例如:在学习《三国鼎立》时,针对中学生的特点,可以设计这样一些问题:“刘阿斗如此无能,诸葛亮为什么自己不当皇帝?”“曹操既然是政治家、军事家,为什么在赤壁之战中会败给孙刘联军?”“赤壁之战如果是曹操取胜,那中国历史的局面又将怎样呢?”,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必然会去了解这一时期的基本史实,在分析史料的基础上,自然找到了答案,而且还提出了一些你意想不到的问题。及时鼓励学生的提问,并长期坚持这种教学方法,这不仅使学生轻松地掌握了历史知识,更锻炼了学生从不同角度来分析、探究问题的能力。

二、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以学生自主学习为本,创设自主、和谐、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在课堂上,应让学生发问、怀疑,甚至对教师的见解提出质疑,决不强迫学生盲目服从教师的见解,消

除他们在课堂上的“恐惧”心理,让他们心情轻松愉快地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己,并在整个过程中以饱满的激情激活课堂,彻底摒弃“唯师独尊”、“唯师是从”的专制性师生观,为学生营造一个安全、自由的心理空间。

一般来说创新热情来源于好奇心、独立性、想象力等,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李政道说“好奇心很重要,好奇才能提问”,好奇心的可贵之处就在于他能发现别人不易发现的东西,从而提出问题,而创新又恰恰是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解决,可以说好奇心是提问的前奏,提问时创新的开端。为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创设历史情境,满足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学生打破习惯思维的束缚,让学生的思维飞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例如,讲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的空中花园,秦始皇的兵马俑等人类历史的遗迹时,应尽量收集好网上制作好的CIA软件,将其建造情境呈现给学生,激发并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热情。

三、探索求异思维,开拓学生的创新空间。

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思想,更新观念,积极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利用教材“资料卡片”、“学习思考”、“知识链接”、“史学争鸣”等内容。在教学上应充分发挥这些内容的功用,培养学生探索求异思维,拓宽思考渠道,以达到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针对辛亥革命的评价,提问学生.“有人认为辛亥革命困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历史任务而失败,有人则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从君主到民主’社会转型的成功开始。你赞同哪种看法,”

这个问题是目前辛亥革命史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教材上提供的仅仅是其中两种看法。第一种看法认为,辛亥革命的历史使命是反帝反封建,它没能完成历史使命,因此失败。第二种观点认为,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尽管在民主制度建设上没有一步到位,但放在历史长河中考察的话,却是一个成功的开始。辛亥革命成功与否这个问题,见仁见智,教师可以给学生留设思考的空间,拓宽思考的渠道,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理解水平,从不同角度进行独立思考,从而新见迭出,创意扑面。总之,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留下空隙,让学生去填充,留下难点,引导学生去攻破,留下疑点,让学生去解释,留下隐线,启发学生去挖掘,留下悬念.吸引学生去探究。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质疑、创新。

四、精设习题训练,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练习是学习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和形成技能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科学有效地练习能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在讲《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这一课时,在学生对本课有了较深的理解后,可设计这样的练习题:(1)八国联军的侵华过程是“一帆顺利”还是“毫不费力”说明了什么?(2)抗击八国联军斗争英勇的义和团结局如何?为什么?(3)结合《辛丑条约》内容谈谈这个条约给中华民族带来哪些危害?针对这些问题,学生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讨论,最后得出满意的答案。这样的问题,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课后练习是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实践

能力的有效途径。但是,考虑到不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练习题应少而精,要以开放性题目为主,给学生留有实践、创新的广阔空间。如:在学习《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法国大革命”时,针对“拿破仑对内对外政策”,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评价,要求学生在评价时不拘一格,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更可以二者兼顾。但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这样,不仅帮助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而且点燃了学生心灵中创造的火花,进一步推动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这就既培养了学生动脑的习惯,又有利于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总之,创造并不神秘,“人人即是创造之才,时时即是创造之际,处处即是创造之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整个过程,有利于打破一些学生的固定不变的思维定势,训练思维的灵活性,开发学生的智力。只要我们在教学中转变角色,变单纯的教学传授者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以科学的方法训练学生,学生的创新意识就会逐渐形成,创新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参考文献】

1、许燕装《历史学科“问题意识”的培养》

2、陈培瑞《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

3、汤正康《由传授型向“四合一”型教师跃升》

第四篇: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挫折教育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渗透耐挫教育

黑龙江省海伦市第五中学:朱博

教育部发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初中阶段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帮助学生适应中学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了解自己,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逐步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抑制自己的冲动行为……逐步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培养对挫折的耐受能力。”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挫折就是指个体在某种动机的推动下,在实现目标活动中,遇到了无法克服或自以为是无法克服的障碍和干扰,使其需要或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所产生的紧张状态和消极的情绪反应,更通俗地说,就是“碰钉子”。

现代的中学生大多来自于独生子女家庭,优越的家庭环境使这些中学生就像温室里生长的花儿一样,经不起一点儿风吹雨打。又由于年龄、认识等方面的限制,使得他们受挫折后的消极情绪反应比成人更强烈。在挫折面前他们或焦躁不安、优柔寡断;或迁怒他人、攻击他人;或破罐破摔、悲观失望;甚至自卑自戕、结束生命。因此对当代中学生进行正确的挫折教育,帮助同学们建立有效的挫折防卫机制,提高学生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实现个性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那么,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挫折教育呢?

第一,利用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善于挖掘教材中进行挫折教育的因素,使学生在正确认识挫折的基础上形象生动地感受挫折,从而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语文课内课外一篇篇思想深刻的文章,一首首魅力无穷的诗歌,一个个光彩照人的艺术形象,具有极大的认识作用和教育意义,是我们进行挫折教育的丰富而有意义的材料。这是其他任何学科不可比拟的。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是这样解释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而人文性作为本课程的特点之一,要求我们语文教学必须重视文学作品的教学。文学对人的心灵的塑造和感情的熏陶是不言而喻的。文学作品中凝聚了丰富的人文精神,它是人文教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常用常新的武库和土壤。通过文学作品的教学,可以把学生的认知生活体验和日常生活体验上升

到审美生活体验,可以净化、升华学生的心灵,传承人类智慧和时代精神,为学生打开另一扇门,建构第一自我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从中获得人生的启迪,心灵的自由和生命价值的提升。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发挥文学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等三大社会功能,善于发掘优美的诗文中的挫折教育因素,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应对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促进学生素质的发展。

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学习语文,提高学生对挫折的正确认识 心理学的研究证明,“人对挫折的容忍力受到个人对挫折的主观判断的影响”。因此,建立合理的认识,就有可能消除情绪困扰,提高对挫折的心理承受能力。初中生处于半生不熟阶段,他们对人对己估计难免会过高或过低,甚至偏激和片面,需要经常帮助和启发他们,养成对人对己的客观公正态度。

“文以载道”——语文课堂内外一篇篇思想深刻的文章向学生揭示人生的真谛和成功的奥秘,当然也会告诉他们如何正确认识困难和挫折。读寓言故事《落难王子》,我们会领会到挫折是一把“双刃剑”,它既会给人打击,给人带来烦恼和痛苦,也能使人受到磨练和考验,使人奋起、成熟,变得坚强起来;读郭超人的《登上地球之颠》和圣埃克絮佩里的《在沙漠中心》,我们明白一个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不管在怎样严酷的环境下,都表现出了顽强的意志、不怕艰难险阻的气概;读海伦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和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我们会感受到生命的宝贵,人生的美好,从而坚定信念,战胜不幸和挫折;读里根的《真正的英雄》,懂得在科学探索的漫漫长路上,人类每前进一小步,都可能以牺牲她一部分最优秀的儿女作为代价。

通过课内的教学和课外的阅读,充分发挥文学的认识功能,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思想认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正确看待社会和人生,正确看待自己和他人,从而正确看待成功和挫折,对于生活和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失败就有充分的心理准备。

2、学习语文,增强学生战胜挫折的信心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说:“要使没有把握的事情成功,唯一的方法,就是要有信心。”要想战胜困难和挫折,同样需要信心。一个有信心的人在遭遇任何变故时,都会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2 的心境,放宽胸怀,坦然接受,相信这种遭遇“说不定会带来好运”而继续不断地努力,便往往能够掌握真正的机运。

语文学习,学生会被屈原“路漫漫兮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不屈精神和坚定信念所感染;会被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自信所激励;会被海明威“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可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精神所鼓舞。通过学习语文,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不知不觉地增强了战胜困难和挫折的信心,从而昂首挺胸,笑迎人生的风风雨雨。

3、学习语文,教育学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

人的行动是受思想支配的,对行为起长久作用的是理想,有了正确远大的人生理想就会在黑暗中见到光明。一个人有了远大理想,就能增强其行动的自觉性、坚韧性和自制力,培养顽强的意志,面对困难和挫折就能够百折不挠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去奋斗。一个中学生只有胸怀远大,才能在学习、生活中迸发出火一般的热情,才会在挫折、失败面前不低头,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越王勾践因为胸怀大志,才能够处变不惊,卧薪尝胆。司马迁因为《史记》“草创未就……惜其不成”,所以能够忍受宫刑之辱,“就极刑而无愠色”。范仲淹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怀抱,因而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乐观旷达。文天祥抱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信念,始终不被任何威迫利诱打动,慷慨赴义。鲁迅曾彷徨过,但他坚信“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他顽强地战胜了自己的消沉和软弱,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坚定地走上了真理的道理,也更加磨练了自己的意志和毅力。这表明一个人有了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作支撑,个人的荣辱得失、恩怨矛盾不再成为心理的重负,从而可以提高挫折的承受能力,消除挫折所产生的消极情绪。

古今中外这些理想高远、百折不挠、勇于拼搏的典型人物激励着我们的学生树立远大理想,满怀信心地克服困难,战胜挫折,积极进取,奋发有为。

4、学习语文,教会学生掌握情感宣泄的方法

从心理学角度看,文学作品是作家情感宣泄的产物。司马迁就提出了“发愤著书说”,唐朝韩愈也在《送孟东野序》中说:“大凡物 3

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

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辛弃疾、关汉卿、汤显祖、曹雪芹哪一个不是发愤著书,不平则鸣的呢?鲁迅在《徬徨》题辞中写下的诗句“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徬徨”正反映了他在探索过程中的内心矛盾和痛苦。

范仲淹一个封建文人因提倡改革遭谗离职被贬后而作《岳阳楼记》,欧阳修因上疏为主张革新的范仲淹辩诬,被贬官到滁州而作《醉翁亭记》,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再混迹污浊的官场归园田后而作组诗《归园田居》。这些都说明文学作品是作家们情感宣泄的产物。

受挫者遭受压抑的情感如果长期郁积在心中,就会影响其身心健康。因此,人们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有了精神痛苦、不满或困扰,切莫闷在心里打无名官司,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倾吐出来。情绪上的问题只要把它倾吐出来,心情就会感到舒畅,起到一定的安定作用。语文教师特别在作文教学中可有意创设让学生吐露心声的环境,提倡写真事诉真情。如果通过反复多次的教育和疏导,仍然不能使我们的学生从受挫的痛苦中解放出来,我们不妨鼓励他们学一学作家们的样子通过写日记、书信和文章等方式(当然不是让他们创作以求发表)发泄精神上的不满,倾吐心中的痛苦,从而减轻挫折给他们幼小的心灵带来的压力。

当然,我们利用语文学科教学优势,渗透挫折教育时,要注意某些人物和作品的负面影响,如庄子理想破灭而不问世事,屈原得知郢都被破而怀石自沉,李白失意痛苦而借酒浇愁,柳永科举不第而混迹青楼,老舍心怀绝望而投湖自杀等等,防止学生消极地模仿,而采取不当甚至极端的行为。再如歌德的小说《少年维特的烦恼》风靡欧洲时,那里也因之盛行失恋自杀的风气。在消极方面“文学”的魅力仍然是无限的,“榜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我们要教育学生善于识辨,取其精华,为我所用;弃其糟粕,毫不怜惜。

第二,利用语文课程工具性的特点,把语文课堂作为交流的平台,呼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注学生心理成长问题,尤其是关注学生经受挫折、失败的心理承受能力。

语文课程的工具性,笔者的理解,主要是指语文是一种交际工具,是人们交流思想、传达情感、表述所需的手段,是联系、协调社会各

个单元的纽带。基于此种认识,我在实施语文教学挫折教育过程中,着意于其工具性的特点,从以下三个方面做起:

1、课堂教学互动性。作为一个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这样一个事实:互动性原则是教学制胜的法宝之一。语文作为一门语言课程,通过语言交流思想、传达情感、表述所需是语文课堂教学的特色,要想充分体现这种特色,需要师生之间有充分的互动,而这种互动可以是动态的,又可以是静态的。

动态的互动体现在课堂的讨论、合作、问答等方面。比如,在课堂提问时故意以追问引起学生的紧张使之回答不上,当个别学生陶醉于自己的成绩之中,产生了自满情绪,忘乎所以时,我就有意识的设计一些难度较大的题目,有意给他一点“刁难”,给学生一点受挫经历和体会,然后向之讲明我们进行抗挫折教育的用心和为使心理健康需要增强承挫能力的道理。其实道理很简单,这是因为人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也像其他心理品质一样,是可以经过学习或锻炼而获得的。俄国作家契诃夫也认为:“困难与折磨对于人来说,是一把打向坯料的锤,打掉的应是脆弱的铁屑,锻成的将是锋利的钢刀。”中国卓越的政论家、出版家,著名的新闻记者邹韬奋更是直言:“我以为挫折、磨难是锻炼意志、增强能力的好机会。”而生活在今天的青少年学生,生活条件大都比较优越,受到父母的过度爱护;在顺境生活的他们没有经过风雨的洗涤,没有经过艰难困苦的考验,承受挫折的能力极其低下。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动态互动中,如果巧妙地辅之以适当的挫折教育的训练,则会使挫折教育在“润物细无声”中悄然实施。

静态的互动,则需要语文老师有一双“火眼金睛”,生活上密切关注学生的行为动态,适时点拨;还需要语文老师有洞察秋毫的能力,能从学生的行文中寻找思想的“蛛丝马迹”,从而有针对性的下批语,还可以利用批改周记的机会,和学生以文字的方式进行静态的交流和沟通。

2、家庭教育合作性。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渴望儿女成才,是天下父母共同的心愿,但实际上,作为家长却过多地把希望寄托着学校教育上,从而忽视家庭教育在孩子成才过程中的重要性。例如,当家庭遭遇不幸时,作为家长,你是沮丧、逃避还是勇敢面对,对孩子来说,是最好不过的挫折教育的素材。所以,作为家长要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必要性。日常生活中,孩子难免

会碰到竞争失败、误解受冷落等挫折时,作为家长就要及时帮助他们认识挫折,积极引导他们增强对事物因果关系的认识,正确分析受挫原因。另外,还要引导他们正确估价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又要看到自己的不足;既不能过分强调客观原因,也不能一味自责、自暴自弃,要正确地对待挫折,力克困难。告诉他们,要把每一次的受挫当作磨砺自己意志的一次契机,在化解挫折的过程中增长知识、增长才干,逐步成为战胜挫折的强者。这样通过家庭和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实现挫折教育的合作性原则。

3、社会关注经常性。挫折对于个人来说,它就像人生的伴侣,是人一生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我敢断言,没有一个人敢说,他的一生从来没有挫折感的产生。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荣格认为:每个人的人格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一个人为自我实现而不息奋斗,当自我实现不能满足时,就会产生挫折感,这就决定了挫折教育不可能像某些课程的学习那样能够短期结业。荣格的认识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挫折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不是一劳永逸的,而必须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长期的、共同的努力和互动,才能收到实际效果。我们不能把挫折教育固定在某一阶段,也不能把挫折教育局限于某一范围,而是把它作为一个社会问题长期关注、长期狠抓。不能当问题出来了我们再回头“深思”或者“呼吁”,马加爵事件、中学生跳楼自杀事件等等都是挫折教育失败的案例。

当然,我们必须分清主次,记住我们要上的还是语文课,而不是专门的心理健康辅导课。必须反对抛开课本和语文“双基”教学来侈谈挫折问题,以致本末倒臵。那些不切实际的“海市蜃楼”,缺乏为学生身心发展阶段所限的“空中楼阁”式的所谓“渗透”,是我们在实践中应当避免的。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积极运用心理学中的挫折理论,充分发挥本学科的优势,适时渗透挫折教育,才能发挥其综合效应,使学生能力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的形成统一起来。让我们用心去滋润学生的心田,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让他们能独立地笑傲人生、迎接生活的风霜雪雨,从而焕发出夺目的生命光彩。

第五篇:幼儿教学论文:幼儿教学中的挫折教育

幼儿教学论文:

幼儿教学中的挫折教育

摘 要 每个幼儿具备不同的发展潜质。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让幼儿接受“挫折”教育,让他们学会合作,学会宽容,学会友爱,从而磨炼较为坚强的意志力,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为终生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 幼儿教学 挫折教育 团结 自信心 游戏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儿童接受的教育应该是多方面的,既有文化教育、思想教育,也有能力教育、情感教育。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而家庭组成又相对固定,父母通常都养育一个子女。幼儿在家庭中可能来自方方面面的呵护,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现象屡见不鲜。父母或长辈往往对他们百依百顺,尽量满足。这种疼爱其实是溺爱。这种教育虽然拉近了亲情,却使得这些幼儿在逐渐丧失自我生存能力。

人生时刻面临着挫折和挑战,挫折教育从幼儿抓起迫在眉睫,让孩子面对挫折时不气馁,不放弃,始终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尤其重要。作为幼儿教师要根据孩子的身心特点和发展教育的需要,在科学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人为的创造一种环境,让幼儿面临种种“险境”,启发或鼓励他们通过动手、动脑、团结协作来克服困难,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逐步摆脱对成人的依赖心理,进而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一、引导孩子正确地认识挫折

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或挫折是在所难免的。面对困难和挫折,是自暴自弃、茫然失望还是沉着冷静迎难而上,直接决定了我们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当前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家长对其如众星捧月般倍加呵护,幼儿一旦在生活中遇到一些小问题、小麻烦,家长们总是“身先士卒”,争着抢着帮助他们解决。天长日久,幼儿对家长产生较强的依赖心理,而他们的动手能力、独立意识、适应能力在家长的“呵护”下正消失殆尽。幼儿教师应引导幼儿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应自己去尝试解决,并不时给他们讲一些榜样的事例。

有的幼儿在折纸活动中怎么也折不好小狗,于是干脆就把它扔掉了。于是,我对大家说:“折纸活动很有趣,但是也是有难度的。遇到困难怎么办?自己多试几次,向周围小朋友多问问就行了。老师在折纸时也是试了好多次呢。相信大家都能自己完成。”通过我的引导,一些想放弃的孩子又在尝试折纸。通过小朋友们之间的交流与教师的指导,孩子们一个个“奇形怪状”的小狗终于诞生了,特别是克服困难的小朋友显得特别兴奋“老师,我也折成了小狗!”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我趁热打铁及时表扬了那些孩子,夸奖他们遇到困难不退缩。

二、增强孩子战胜挫折的信心

要帮助幼儿增强战胜挫折的自信心,就要要求幼儿教师熟悉每个幼儿的家庭情况。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家长保持密切联系,掌握幼儿的生活习惯,特别是要善于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对幼儿树立可供参考的榜样。

一些幼儿过分依赖父母,惧怕陌生人,羞于启口。为T锻炼孩子的表达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家长可以带领孩子外出郊游时先自己示范给孩子向陌生人问路的内容和方式。让孩子去尝试问路,给孩子提供和他人特别是陌生人交流的机会。如果孩子做得很好,家长要及时地进行表扬。又如,有的孩子在上课时少言寡语,不敢在同学们面前讲话。此时幼儿教师可以先让

声音洪亮的同学回答问题,并鼓励那些胆小的同学踊跃发言。在类似这样的“困难”或“挫折”面前,孩子的∞理会潜移默化地发生变化,他们每个人闪光点被老师和同伴认可,他们每个的人的缺点在逐步地改正,战胜挫折的自信心就会日益增强。

三、在寓教于乐中实施挫折教育

挫折教育不光靠幼儿教师的讲解,还要尽可能地让孩子进行体验。其中,做游戏是幼儿园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常见形式,也是最有效的形式。游戏既能让孩子们获得一定的生活体验也能提高基本技能,还能锻炼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特别是在游戏环境中,一些幼儿视“困难”和“挫折”为乐趣,通过这种情境表演,他们会收获一种成功感和认同感,并且能够享受这种乐趣。幼儿教师要让幼儿体验游戏过程中的酸甜苦辣,增强幼儿的环境适应能力。

在做分组传球的游戏中,一些孩子由于身体的协调性不好,很容易将皮球从手中滑落。如果放在平时,有的孩子不愿去捡皮球回来。但是由于是“比赛”,有的孩子很快产生一种集体意识,马上跑去捡皮球回来,到指定地点后再进行传球。再如在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中,充当老鹰的同学虽然跑得气喘吁吁,仍然乐此不疲,克服了“懒惰”的缺点。部分充当小鸡的同学为了不被老鹰捉到,双手会紧紧地抓住前边同伴的衣襟,甚至跌倒也会马上爬起来,继续游戏。另外,我还适时地组织幼儿进行集体活动,如郊游,去敬老院帮老人整理房间,给校园里的小树浇水,观察小动物的生活习性,以此来培养幼儿的爱心和耐心,增加他们之间的交流与合作,锻炼他们的观察能力的想象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开展挫折教育时,教师一定要合理把握幼儿的承受力。不要让幼儿产生恐惧心理,要在一种轻松自然的氛围中逐渐的引导他们正确的认识困难和挫折,鼓励他们通过自身进行尝试,借助同伴给予他们更多的能力、信心,对他们的进步表现要及时表扬,让他们学会宽容,学会合作。学会友爱,以更好的适应新环境。

下载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挫折教育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挫折教育.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学历史教育教学工作总结范文

    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2010年,我跨入教师这个职业已经10年了。回顾这10年的工作真是忙碌而又充实的,这段时间里,我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在成就产生的同时,我也进步不少,我无悔,我......

    中学历史教学

    《中学历史教学》第1~12期目录 第1、2期 2007年高考历史专题复习优化设计 主编:朱世光朱可戴加平专题一国家统一与民族团结/朱世光//01-02—04 专题二 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制......

    中学历史教学

    中学历史教学 《中学历史教学》是国内中学历史教学圈内公认的四大学术刊物之一(陕西师大的中史参和天津的《历史教学》排头两名,华南师大《中学历史教学》和苏大的《中学历史......

    中学历史教育叙事

    我对如何开展高中历史教学进行的反思 榆中一中 郭子森 史地组 关键词 反思 感悟 内容提要 教师要不断进行教学反思,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至关重要。 不知不觉地......

    中学历史教育叙事

    中学历史教育叙事(一)教学是一门艺术,每一位老师都是艺术家,而学生就是艺术品,艺术品格调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在于老师这位艺术家的塑造。在过去的历史教学中,总结了教学的一点浅薄见......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浅谈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逯陇刚近些年,伴随着中国的逐渐强大,与其他国家的摩擦也似乎愈来愈多。有人说:“中国人来了”;有人说:“中国威胁”;有人说“黄岩岛是他......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几点教法

    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几点教法 知识的掌握必须通过学生自己的思维活动,教学只有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在教学中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而在中学阶段学生由于知识及阅历的不足,对历史......

    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历史教学中如何评价历史人物 王永峰 摘 要:历史评价是历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要在一定的价值观的指导下,对历史人物和丰富的历史事实表示肯定或否定、赞扬或批评的态度,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