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案例及分析
我们永远在一起
——《地震中的父与子》情景式教学案例与分析
在语文教学中,应多注重创设一种恰当的情景,通过对情境的体验,激发同学们学习的兴趣及学习的深度。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生动的故事,其中蕴涵着丰厚的人文资源。语文教学的任务显然不仅仅在于单纯地教会学生识字,认词,读文,分段或概括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更重要的是应该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故事背后所传承的人文精神。然而,由于小学生还缺乏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中若仅仅是通过课文分析或是以概括文章中心思想的方式来将课本中所蕴涵的人文精神告诉给学生的话, 学生得到的只是空洞的说教, 苍白无力, 即使在思想上能接受, 在行动中也是无所适从的。因此, 为了真正让语文教学传承人文之道, 针对小学生善于形象思维的认知特点, 结合现实,开展情景式教学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情境式教学是指在教学中通过多环节、多手段来创设一种情境交融的氛围, 一种有形与无形组成的“ 教学情意场” , 使学生“ 触景生情” , 领会文章所表达的人文精神, 认同文章所传递的思想感情, 从而自然而然、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以下就以这次5·12大地震中的许多鲜活的实例来讲述《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课文, 阐释情景式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教材梗概:
1989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 30多万人在不到几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在混乱中, 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便冲向他7岁的儿子的学校。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漂亮的三层教学楼, 已经变成一片废墟。但是万分悲痛的他想到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 不论发生什么, 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正是凭借这一坚定信念, 这位父亲孤身一人, 不顾随时可能发生的危险, 经过38个小时的挖掘, 终于救出了自己的孩子和其他14位同学。
情景教学案例:
片段一 结合实际, 营造情景气氛
(在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上, 教师首先展示这次5·12汶川大地震的相关视频图片并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用3一4分钟时间再次熟悉文本, 理清思路。然后进入教学主要环节之一,结合实际, 营造情景气氛。)
师:同学们, 大家都知道,在5月12 号我们祖国的四川发生了8.0级的强烈大地震,在这次地震中有许多的人不幸遇难,其中也有许多向我们这样正在教室上课的孩子,在上课之前,我们首先向他们表示我们的哀悼!(班长:起立!全班默哀一分钟)以前我们上语文课, 老师都要提一些问题帮助你们学习, 今天, 我也要提问题, 但不多,就一个, 想知道这是个什么问题吗?老师暂时不告诉你们, 让你们来猜一猜。当然, 猜不是乱猜, 要有根据, 要有所准备, 怎么准备呢请听清楚第一, 认真读课文, 边读边想, 老师会抓住哪些词句来提问,会在哪里提问, 如果在这里提问, 我该怎么回答。第二, 根据自己习惯的方式, 读课文。你可以放声朗读, 你可以默读, 你也可以边划边读。第三, 读完后你还可以跟同桌互相交流, 听明白了就开始吧!(学生快速地读课文并在小组中进行讨论, 教师巡回指导。)
师:现在老师想听听你们的猜测, 谁先来?(请4一5位学生交流他们所猜出的问题, 学生会提出各种各样的猜测, 教师予以鼓励。)
师:刚才同学们提出了很多非常有意义的问题,说明大家刚才对文章的阅读很细致、很认真, 而且还很善于思考。老师也提出一个自认为价值较大的问题, 我是根据课文的最后一个小节提出的。
师生齐读:“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师:大家认为这位父亲了不起吗?(板书:了不起)让我们先来认识这位父亲。大家都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 那些周围的人们, 那个孩子的父亲就更加觉得这位父亲了不起了。我们相信他们之间一定会谈论些什么或者对这位父亲说些什么, 下面就请你们续写这篇课文。假如你是其他那14个孩子的家长中的一员, 此时你会对这位父亲说些什么呢?把你们对这位父亲的敬佩之情融人在文字中。(学生快速地写着自己的感受, 教师巡回指导。)
师:请已经写完的同学来给大家读一读你写的感言, 好吗?还没写完的同学也可以按自己的思路来交流你所设想的感言。(请2-3位学生交流自己所写的感言, 然后让他们找出自己用来表达对这位父亲敬佩之情的词语, 并板书。学生会使用“ 坚持不懈” 坚强“、” 坚守承诺“、” 永不放弃“ 等词语。
【分析】教学一开始, 以刚刚发生的5·12大地震导入,结合视频、图片,创设情境,将学生的思绪拉向了地震的惨烈现场。又在此情景下提出问题, 表面上看是让学生来猜测老师将会提出什么问题, 实质上是教师通过学生的猜测结果来更好地把握学情, 了解学生对课文的把握程度, 以便于后续的教学环节更好地结合学生的实际。教学中, 布置学生写感言, 而且是要求以其他14位学生家长的” 身份“ 来写, 这种” 角色替代“ 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很快进人事件情景中去, 感悟情景中人物的真实感受, 并用恰当的语言表达出来。不仅如此, 通过课堂交流学生所写的结局, 使这些发自内心的情景感受进一步在课堂上扩散, 直至形成弥漫于整个课堂的情景气氛。大家都沉浸孩子被救的喜悦中, 沉浸在对这位父亲的无限崇敬和无尽感激之中。
片段二:结合实际,讲述在这次5·12地震中的一个亲情故事
师:下面,我就讲述一个发生在这次汶川大地震中的故事,地震发生后已经70多个小时了,当救援队员扒开废墟的时候,发现了一个母亲弓着身子,她的怀里抱着一个孩子,孩子嘴里含着母亲的乳头,没有受到一点伤害,安详的睡着了,而这位母亲,身上多处受伤,已经永远的离开了我们。后来,救援队员发现在这位母亲的身下有一个手机,她在最后的时间里,在手机上存了一条这样的短信,也是她留给孩子的最后一句话,短信是这样写的:”孩子,假如你还活着,请你记住,妈妈爱你。“后来,一位网友写了这样一首诗(展示幻灯片,请一位平时朗读好的女生诵读);
生(含泪读完): 《孩子快抓紧妈妈的手》
孩子快
抓紧妈妈的手
去天堂的路
太黑了
妈妈怕你
碰了头
快
抓紧妈妈的手
让妈妈陪你走
妈妈
怕
天堂的路
太黑
我看不见你的小手
自从
倒塌的墙
把阳光夺走
我再也看不见
你柔情的眸
孩子
你走吧
前面的路
再也没有忧愁
没有读不完的课本
和爸爸的拳头
你要记住
我和爸爸的摸样
来生还要一起走
妈妈
别担忧
天堂的路有些挤
有很多同学朋友
我们说
不哭
哪一个人的妈妈都是我们的妈妈
哪一个孩子都是妈妈的孩子
没有我的日子
你把爱给活的孩子吧
妈妈
你别哭
泪光照亮不了
我们的路
让我们自己
慢慢的走
妈妈
我会记住你和爸爸的模样
记住我们的约定
来生我们一起走
师:多么伟大的母爱,大家听了这首诗之后有什么感受,结合今天我们学的课文中的父爱,请同学们认真思考,课下把你的内心感受写成一篇作文。(安排下课)
【分析】古人云” 文以载道。“这就表明语文的教学不能仅仅停留在对语言文字等外在形式的解读和把握上, 更应该揭示形式背后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内容。但是, 小学生限于知识经验与实际能力, 对客观事物的体验是模糊的, 情感也不很丰富, 难以独立地把握文章所隐含的” 道“ , 而结合实际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 它能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得富有很强的感染力, 而且最能激发学生的情感。通过教师有感情的讲解及朗读,把握语调的轻重变化, 语速的快慢变化, 停顿的长短变化, 语气的有缓有急、抑扬顿挫、有起有伏, 让学生充分想像课文中这位父亲及后来这位母亲在漫长的等待时间里所经受的磨练和煎熬, 形成对当时情景的体验, 进一步体味父爱及母爱的” 了不起"。使学生在学习中情感得到陶冶、思想得到深化。最后让学生带着感情,再从事一篇文章,对于他们来说,这篇文章正是他们感情的自然宣泄,自然就谈不上什么作文的负担。而这种带着感情的写作,往往又能写出生命中最美的诗篇。因为好的文章是高超的写作技巧与强大的思想感召力的完美融合体, 文教学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就注定了情景式教学在语
第二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案例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案例 彭阳县第三小学
田润莲
【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有一年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的信念,不顾劝阻,历经艰辛,在废墟中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儿子和儿子同学的传奇故事。我在教学中以读为突破口,使学生在读中学,在读中悟,在读中品,并整合资源来创设一种情境交融的氛围,使学生“触景生情”,让学生在研讨、合作、反复朗读中领悟文中所表达的人文精神,真正做到突显“以读为本,关注人文”这一主题。紧紧抓住“了不起的父与子”这条主线,领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目标】
1、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2、抓住“了不起”一词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伟大力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
1、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表达人物思想的方法。
2、让学生明白这对父子为什么了不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师:请同学们看一段录像(我国 “5.12”汶川大地震场面),看完本段录像,你有何感受?(课件演示)
生:地震太可怕了。生:我觉得地震太残酷了。生:我觉得地震真的很无情。
师:是啊,地震可怕、无情,地震让我们心惊胆战,地震后的场面更让人触目惊心。灾难无情,人间有爱,今天我们学习的《地震中的父与子》讲述的就是发生在这可怕地震中的一个感人的故事。(板书:地震中的父与子)生:一起读课题。
师:读完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生:地震中的“父与子”怎么了?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二、初读课文,把握内容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思考这个问题,并学习本课的生字,理解词语。
集体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词义,纠正字音,指导个别字的读音及写法。(略)
师:解决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生:美国洛杉矶发生大地震时,儿子被埋在废墟下,父亲用了38小时的时间救出了儿子。
生:我觉得课文的主要内容应该是1994年,美国洛杉机发生大地震,一位父亲在废墟中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救出被埋在废墟下的儿子的故事。
三、再品文本,学习写法
师:同学们对于课文预习的非常扎实,谁来说说作者是通过什么描写来刻画人物的?同时还要能找出具体的例子证明。生:语言描写。如: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这位父亲问:“你是不是来帮助我?”等 生:还有动作描写和外貌描写。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同学们真长了火眼金睛呀!。(板书:人物描写的方法
语言、动作、外貌)作者就是通过这些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具体、鲜活。大家今后写人也要学习这种方法。
四、入境品读,感悟父子的“了不起”
师:大家觉得文章中的父与子怎么样?你觉得课文中的那句话能够总领全文,请找出来。
生: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1、父亲的“了不起”————体会父亲的伟大。
师:文中父亲的哪些言行让你觉得他们“了不起”为什么,找出句子,画上横线,读一读,之后我们一起交流。
生: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课件演示句子)师:你从中看出来什么?
生:父亲在废墟上挖了好长时间。生:总共是36个小时。师:36个小时是几天几夜? 生:是一天半。
生:也就是两个白天,一个黑夜。师:你觉得此时的父亲应该是什么样的? 生:他很累,想喝水,想吃饭,想睡觉。
生:我觉得父亲没有心情吃饭、睡觉,他一心只想救儿子!师:父亲在36小时里,在那堆废墟里不断地挖、疯狂地挖,如是你,你会觉得他会累吗? 生:我会觉得很累。
师:你又是从哪里看出父亲累不累的?
生:我从那些数字看出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师:请你读出父亲的累来好吗?
指名读课文,并进行感情朗读指导。(要读得累,语速要缓慢)师:你还从那儿能看出来父亲的“了不起”。
生:我从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也能看出父亲的“了不起”。
生:这位父亲双眼直直地看着这些好心人,问道:“谁愿意帮助我?”没人给他肯定的回答,他便埋头接着挖。
生:他猛地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师:从父亲的一系列行为你又明白了什么? 生:父亲坚定、信守诺言。(板书)生:决不放弃、有责任心。(板书)生:视死如归、坚忍不拔。
2、孩子的“了不起”————感受儿子的无私、高尚。师:儿子的“了不起”又体现在哪?
生:儿子在废墟下对同学们说,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他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他,也能救大家,他勇敢,“了不起” 师:阿曼达曾经害怕过吗?让我们来体验一下地震(放影),先说你的感受?(害怕)
师:我们相信年仅7岁的阿曼达害怕过,恐惧过,一次次的绝望,他最终战胜了恐惧,并把这种力量带给了同学们,多么坚强勇敢的孩子啊!请想象一下,废墟下的阿曼达他们会遇到哪些困难?他又是怎么做的?(生答)是什么给了阿曼达战胜困难的勇气?(是一句爱的诺言————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这句爱的承诺让这对父子创造了生命的奇迹,让我们分角色朗读创造奇迹的这段话。师:评价一下,两名同学读得怎样?
生:语气掌握不太好,没感情,应该是激动。师:哪一句能体现激动就读哪一句。
师:此刻的重逢,简直是奇迹,父子怎能不激动呢!男、女生再齐读。
生:安全出口开出来后,父子相逢,又将是怎样激动人心的场面呀?请同学们接着读。生:读“出来吧!阿曼达。” 师:爸爸怎么说这句话的? 生:声音颤抖。
师:声音的颤抖说明他的内心怎样?(激动)同学们,此时此刻父亲已经站在这里,张开双臂,期待儿子早点出来。生:齐激动地齐读“出来吧!阿曼达。” 师:那阿曼达又是怎样说的呢?
生:读:“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课件出示句子)。师:此时你又觉得阿曼达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生:一心为他人着想。生:无私、勇敢.(板书)师:这对父子经受了39小时的考验,终于要在一起了,让我们带着喜悦、激动的心情齐读故事的结尾。学到这里,我相信你们对“了不起”三个字有了新的理解。师: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 生:儿子勇敢,父亲坚持不懈。生:儿子乐于助人,父亲伟大。……
师:是呀!在这场大地震中,父亲坚信儿子在等着他,儿子坚信父亲一定会来救他,是他们之间的相互信任,创造了地震中的这一奇迹,也让他们成了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这奇迹源于什么呢?就源于一个字,那就是“爱”。(画“♡”)
师:同学们,此时《地震中的父与子》这个课题,你能把它换一换吗?
生:纷纷举手。《了不起的父与子》。
五、拓展延伸,升华感情
师:父爱是伟大的、无私的,有许多父亲用自己的言行诠释了什么叫父爱。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这一幅幅催人泪下的画面吧。(放课件)
师:读了这个感人的故事,看了这些感人的画面,老师想把一首小诗送给大家。(课件出示小诗)
生:有感情地齐读:“总有一个人将我们支撑,总有一种爱让我们心痛,这个人就是父亲,这种爱就是父爱。” 师:爱使人坚强和勇敢,爱使人产生信赖和力量,爱更会创造生命的奇迹!让我们学会爱自己、爱父母、爱身边的每一个人!
第三篇:教学案例 地震中的父与子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案例
一、设计理念:以学生自读自学、合作探究为主线。注重教师引导的过程和方法,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实践能力为目标,注重为学生的理解、感悟,积累搭好桥梁,拓展、延伸学生的学习空间,使学生感受道阅读的兴趣,体会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学会正确、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培养学生感受、理解、积累和运用的能力,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让每一位学生得到扎扎实实的发展。
二:内容分析:《地震中的父与子》是一篇表现特殊环境下的父子之情的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定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学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这篇课文以父亲在救助儿子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和父亲对儿子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为主线,写出了父与子各自的了不起,思路清晰非常便于教学。
三:学情分析:但学生的生活经历与文本有较大的差距,怎样才能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搭设一座桥梁,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是教学本课的一个关键,好在五年级的学生正是自我意识强烈,而且感情比较丰富的年龄,这篇课文课文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及心理特点,我感觉只要方法得当,这篇课文的教学是对他们尽行感恩教育的好选择。
四:教学目标:
1、正确、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从课文的具体描写中感受父亲对儿子的爱以及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3、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受到父爱的伟大力量——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力量。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案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地震中的父与子》,齐读课题。回忆一下,这篇课文讲了怎样的一个故事。根据我们上节课的学习,抓六要素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生: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了儿子和儿子的14位同学的故事。
师:面临强烈的大地震,人类如同蚂蚁般渺小,生命在弹指间灰飞烟灭。可就是在这样的一场大灾难中,这对父子创造了人间的奇迹,这是一对怎样的父与子?
课件出示课文最后一段,齐读。教师板书:了不起。
师:这节课就让我们深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感受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
【设计意图:抓住文章主线,一个中心词“了不起”牵一发而动全身】
二、细读课文,感受“了不起”
中心话题:默读课文,从哪里可以看出这对父与子“了不起”,勾画出关键语句用心读一读,把自己的感受简要写在书旁。
学生自己默读课文,然后小组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地研读探讨,从多角度去分析问题,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
全班交流。
(一)父亲的“了不起”
师:你从哪个地方感觉到父亲了不起?读一读你找到的句子。生读:“在混乱中,一位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冲向他七岁儿子的学校。从这个“冲”字感受到了父亲迫切地希望看到他的儿子。
师:换成“跑”可以吗?这个“冲”字写出了父亲什么心情? 生:急切、迫切、不顾一切„„
师:真是救子心切呀!了不起的父亲。读出父亲的急切的心情。师:我们接着谈,还从哪看出父亲的了不起。
生:他顿时感到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的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说的那句话: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他从眼前的一片漆黑转到坚定的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师:你关注到了父亲感情的变化。来,请把你的感情读出来,再读一次。
生再读。
师:好,同学们,此时此刻,自己心爱的儿子阿曼达正被废墟压在下面,作为父亲的他,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生1:特别悲伤、特别绝望。生2:百感交集的心情。
生3:特别难过。想着儿子没有生还的希望了。
师:是啊,此时的他有着撕心裂肺的痛,所以才会有着那一声撕心裂肺的大喊,带着这样的痛来朗读这段。
师:来,全班同学一起试一试。全班齐读。
师:是什么让这个过度悲伤的父亲转而坚定地向废墟走去。生:是他对儿子说的那句话语。师:哪句话语?
生: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师:请同学找到这句话,把它勾下来。语言训练:
师:阿曼达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很苦恼—— 生:父亲和阿曼达在一起商量如何解决。)
师:阿曼达在和同学踢足球,腿骨折了,疼得直流眼泪—— 生:父亲带着阿曼达去医院,帮助他恢复健康!)
师:对!说得真好!大家说说,现在阿曼达被压在废墟下,生死未卜——
生:父亲想办法找到他。
师:对!如果他还活着,父亲一定要马上见到他,看他是否受了伤;万一死了,也一定要见到他!这就叫————“不论„„
生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师: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一句承诺,让我们看到父亲由痛苦无助转而向废墟坚定地走去——这就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继续谈,还从哪些地方看到父亲的了不起?
生:“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我从这儿看出父亲不在乎身上的痛,已经被钢筋和瓦砾挂破了,他还是想着儿子,都已经忘记了自己身上痛。
师:说的非常好,你抓住了课文描写父亲外貌的语句,体会他不在乎自己的痛。那么同学们,都来读读这句话,你从这一系列的数字,又体会到什么呢?
生:从数字我体会到父亲正在挖那些瓦砾时候的艰难。生:父亲挖那些瓦砾时时间很漫长。师:他挖了多少小时啊? 生:他挖了36小时。师:多少小时? 生:38小时。
师:那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他挖了38小时,而用一系列的数字来说明呢?
生:为了更好的突出时间的漫长。
师:你体会到时间的漫长,老师就请你读一读这一句,相信你会读出自己的体会。
生读这一句。
师示读:他挖了 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生:再读。
师:谁还想读一读,体会到时间的漫长? 另一生再读这一段。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出这时间的漫长。生齐读。
【设计意图:基于对父亲内心世界的感悟,充分利用文本中颇具特色的语言现象:“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通过反复朗读,感知挖掘过程的漫长与艰辛,感受父亲的执著,相比空洞直白的说教,一次又一次的朗读,更能帮助学生触摸“父亲”的内心世界】
师:同学们,没人再来阻挡他。你从“再”字看出什么? 生:看出那些好心人来阻挡过他。
师:快速浏览课文,找找,哪些好心曾经来劝阻过他、阻挡过他? 生:有消防队长。消防队长说:“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生:有警察。警察走过来:“你很难过,着我们理解。可这样不但不利于你自己,对他人也有危险,马上回家去吧。”
师:还有谁来劝过他? 生:还有一些好心人劝阻过他。师:读一读劝阻的话。生读:太晚了,没有希望了。
师:大家都在劝他,可是他没有听大家的劝阻,他依然没有停止挖掘,所以我们看到他挖了——
生接读——36小时。
师:出示画面,让我们把目光定格在这位父亲身上,想像一下,父亲在挖的时候面临哪些困难?此时你看到他什么样子?
生:正在找儿子的时候,有石头落下来,他受伤了。生:有可能遇到大爆炸。„„
生:手指抠破了。生:衣服划了长长的口子 生:眼睛肿着、布满了血丝,师:但是他都没有停止,他还是不放弃。师:此时我们看到的样子,大概是这句。
生: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
师:父亲在废墟上苦苦地挖了38个小时,以至于成了这个样子。生:再读句子。“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诵读有关描写父亲外貌的句子,通过想像,情景朗读再现,从而深刻理解文本中父亲因爱而执著地拯救儿子的行为,付出了巨大的艰辛。从而在每个孩子心中树立起一个高大的父亲形象。】
师: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拼死救子呢?
生:因为他答应儿子“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生齐读承诺那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是呀,这伟大的力量正是源于那句最真挚朴实的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师引读:
1、当父亲看到昔日充满孩子们欢声笑语的漂亮的教学楼,已变成一片废墟,悲痛欲绝时,给予父亲坚定的信心,就是这句话——
生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2、当父亲一次又一次恳求得到别人的帮助时,换来的却是认为自已精神失常了,只好孤军奋战,不顾安危,因为,他对儿子承诺过——
生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3、当父亲在废墟上拼死救子时,却丝毫没有放弃的念头,不顾长时间的辛劳与伤痛,给予父亲伟大的力量,还是这句话——
生齐读。“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引读,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句话给父亲带来的巨大精神力量。】
师:是啊!正是这种至死不渝的信念支撑着父亲在废墟上苦苦支撑了30多个小时,让我们看到了一位信守诺言,在废墟上拼死救子的父亲的形象。
师:那同学们,大家想一想,作者是抓住了父亲的哪些描写来向我们塑造了一位高大的父亲的形象,让我们看到他的了不起?
生:他的外貌。生:语言描写。生:还有他的动作。
师:说的非常好。作者就是抓住了这一系列的细节描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在废墟上信守诺言拼死救子的父亲形象,更被他了不起的行为所震撼所感动。同学们,现在让我们把目光从父亲转向7岁的阿曼达,看看课文中哪些地方你能看出这是个了不起的儿子? 【设计意图:小结课文写法,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特点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二)了不起的儿子。
生:我从第16自然段看出来的。“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就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从中我体会到儿子的勇敢。
师:想像一下,当时,孩子们在废墟下会有怎样的正常表现? 生:大哭。
生:哭着喊爸爸、妈妈。
师:想象一下,在漫长的30多个小时里,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生:阿曼达会想:我爸爸一定会来救我的,因为他对我说过,无论发生什么,他总会和我在一起。
生:他会对同学说:“同学样,不要害怕,我我爸爸一定会来救我的,因为他平时总对我说:‘无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不次我遇到困难时,教应验了。”
师:在这样的情境下,一个七岁的孩子鼓励同学们不要害怕,真是个勇敢的孩子。让我们读出儿子的勇敢。这就是了不起。
【设计意图:“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在“说”中发展了语言。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给学生的表达提供了广泛的空间。】
师:还从哪看出儿子的了不起。
生:“不!爸爸。先让别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师:小小年纪能有如此表现,真了不起!你觉得这一“让”,“让”出了什么?
生:让出了生命 生:让出了安全、勇敢
生:让出了先人后己的高尚品德。生:让出了他对父亲的信任。
师:这一“让”,让的真不简单!来,让我们一起读读这段对话,感受阿曼达的了不起。师:儿子深深地信任父亲也正是由于那句话—— 生:读“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教师出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师:这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是父亲坚持到底决不放弃的原因,也是儿子在绝境中满怀信心的力量源泉。一句平实而强有力的话连接着两颗心。
生:齐读这两句话。
【设计意图:一条主线“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贯穿全过程。体会感人的父子亲情。】
师:废墟上父亲因为一句承诺拼死救子,废墟下一句承诺让孩子懂得鼓励同学们战胜困难,从而让我们看到他们是一对——
生:了不起的父与子。
师: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经过38小时的艰难挖掘和等待,最终迎来这一幸福的时刻,(音乐响起)来,让我们带着各自的体会,读出这种生死离别后的重逢, 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此时此刻,“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不仅感动了我们,更感动了周围的人,(我们相信他们之间一定会谈论些什么)想象一下,父子重逢之后,周围的人会说些什么?
生:其他孩子的父母:你真是好样的,如果不是你的坚持不放弃,我想我们的孩子肯定没有生还的希望了,太感谢你了。
生:警察:你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你真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生:阿曼达的同学:在黑暗、恐惧中,是阿曼达不停的鼓励我们,给了我们活下去的信念,阿曼达真是太勇敢了。
【设计意图:挖掘教材的潜在资源,父子重逢之后,周围的人会说些什么?这样做,填补了课文的空白,既是学生对父亲、阿曼达人物认识的深化,又是基于对学语文用语文的训练。】
(三)情感升华,拓展延伸。
师:课文学到这,老师不由得想起了1999年土耳其的地震。一个母亲为了保护7岁的女儿,撑起了千斤重的大石块,足足支撑了两天。
生:阅读《地震中的撑起》 师:更多的时候,父母的爱并不一定都是惊天动地的,它常常就藏在平凡的小事中。生病时细心的照顾我们,失败时耐心的鼓励我们,犯错时,严格的要求我们„„都是对我们的爱。希望我们在生活的点滴中,感受父母的爱!
最后让我们欣赏一首小诗。《父爱》 生:自读诗。生配乐读
【设计意图:通过读诗拓展,引导学生发现并理解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不要认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父母对子女的爱总是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激发学生对父爱的理解与情感升华。】
教后反思: 教学中的优点:
1、注重抓住课文的关键语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
《地震中的父与子》父亲和儿子的形象都是如此的了不起,教学时,我们组经过研讨紧紧抓住文章的中心句“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拥抱在一起。”抓住文中一个文眼——“了不起”,让学生感受到父与子的了不起。说父亲了不起,重点是课文的3、5、12自然段,说儿子了不起,重点是课文的16、22自然段。
2、教学设计重点突出,目标落实比较到位
紧紧围绕中心话题,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文本,重点引导学生感悟父亲的了不起,通过抓描写父亲的动作、外貌、语言感受父亲的坚定、恪守诺言、坚持不懈,对儿子的爱。以多种形式的读为主线,抓住“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这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句子,贯穿整个教学内容。通过旁人与父亲的对比,体会出父亲那种近乎失常的举动背后,蕴含的坚定的信念,体会深沉的父爱。、注重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当学生有了自己的感受后,我及时引导学生在读中升华自己的情感。如:在读第第12自然段时,“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学生体会到这时间的漫长,我及时引导学生把自己的体会融入到朗读中,带着焦急而坚定的心情来读,读出时间的漫长。再如:在读第16自然段时,学生体会到七岁的阿曼达,在废墟下没有水、没有食物,只有恐惧和危险的情况下,依然鼓励同学不要害怕,感受到了阿曼达的勇敢,让学生带着自己深刻的感受读出阿曼达的勇敢。
存在的不足:
1、在品读读12自然段时,学生虽然说出了时间的漫长,父亲的挖掘的艰难,但是感受并不是很深。如果再适当引导学生想象当时情境。体会38小时有多长,平时这么长的时间,人们都干些什么,而父亲的38小时只是在干着一件事,不停地挖掘,父亲又会面对着哪些困难?给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时间思考,从而使学生体会到父亲为了儿子,决不放弃,实现对儿子的承诺。多么坚持不懈、决不放弃的父亲!多么恪守诺言、有责任感的父亲!
2、没有很好地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感悟文本。再教学中,没有让学生充分地感悟到当时的情势是那样的危急,这场地震空前的巨大,这里的损坏程度是及其严重的,人员在不到四分钟的时间里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倒塌、爆炸、余震等危险。所以其他人基本上认为援救已经没有意义。就是在这样的情境下,父亲在废墟上苦苦挖了38个小时。这样学生对了不起父亲的感受会更深刻。
3、有些关键地方没有引导学生质疑。如“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课文中为什么3次出现类似的话?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句话是父亲对儿子的承诺,是儿子在绝境中满怀信心的力量源泉,也是父亲坚持到底决不放弃的原因。反复出现,多处呼应,通过父亲的责任感充分表现了崇高的父爱,通过儿子对父亲诺言的深信不疑说明了对父亲多么信赖。
4、语言训练点较少。在品读第12自然段时,可以让学生想一想,父亲面对重重困难,他会想些什么呢?
课虽然上完了,但感觉需要改进的地方还很多,我会继续努力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第四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案例
《大洲和大洋》教学案例
七年级教师
尹作书
一、教学设计
本课采用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 为主的学习方式。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辅助地理教学,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学以致用,落实教学目标。学生自己动手做演示、教师指导、课件播放、练习体会等综合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去主动学习,学会运用地理图表资料说明和解决地理问题,掌握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学习能力发展,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理念。
二、教学目标:
① 了解基础性目标:使学生了解地球海陆分布和海陆面积比例,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提升性目标: 能在世界地图上说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位置、轮廓和分布特征。② 能力目标:培养和提高学生读图绘图的能力,达到灵活运用掌握的目的。③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地理知识的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的态度,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1)认识海陆面积比例。
(2)七大洲、四大洋位置、分布。
难点: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位置和关系。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本课
创设“地球还是水球?”的问题情景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第一个飞上太空的苏联宇航员—加加林的照片和说的“我看上去的地球更像水球”引出“古人为什么把我们的家园叫做地球而不是水球呢?”让师生带着这个问题引出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大洲和大洋。
2、动手观察、探究新知
1.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直观感受地球表面是陆地多还是海洋多。
生:海洋占面积。
2.让学生用线绕赤道一圈分出南北半球,观察北半球陆地集中还是海洋集中,北极附近是陆地还是海洋。观察南半球陆地集中还是海洋集中,南极附近是陆地还是海洋。
生:北半球陆地集中,北极附近是海洋,南半球海洋集中,南极附近是陆地。
3.小组内一名学生闭上眼睛转动地球仪,用手按住地球仪上某一点观察是陆
地面积多还是海洋面积多。
生:海洋面积多。观看课本得出结论:地球上无论怎样划分两个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3、观察思考、深入自学
让学生提取信息、分析资料,运用课件展示的地图判别大洲、大陆、半岛、岛屿及大洋、海和海峡。
4、师生互动、突出重点
1、找一位学生说出七大洲的名称,学生在图2.6找到相关的位置。
2、认识位于东、西半球分别是哪几个大洲。
3、通过课本读图和课件展示认识亚洲与欧洲、非洲和南北美洲的分界线。
4、读图2.11认识七大洲的面积,最大的是亚洲,最小的是大洋洲。顺口溜记忆:亚非南北美,南极欧大洋。
5、认识四大洋的名称和大小,最大的是太平洋,最小的是北冰洋。在图2.6找到四大洋的相关位置。
5、趣味练习、巩固新知
1、填充地图:找学生用电脑准确进行大洲和大洋的填图练习。
2、大洲排序:找学生用电脑对大洲准确排好大小。
3、一笔画世界:教师引导学生在准备好的纸上用几何图形练习一笔画世界。
6、布置作业、小结本课
分层布置作业,让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感悟。
一、把握文章主线体会了不起
通过让学生自主学习父亲的了不起,帮助学生找到了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突破了教学难点。把握了文章主线进而分析课文,体会情感。
二、创设情境想画面,感受父爱
在解读父爱了不起这一环节里,抓住了触动他们心灵的重点语段“他挖了8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让学生动之以情地读,言之有理地想,“在这满脸的灰尘、双眼的血丝、满身的血迹里到底蕴藏着他曾遇到的哪些危险?去想象那样的画面,播放汶川地震的情景,再现父母之爱。
三、情景朗读促情感,体会父子“了不起”
本课的教学,我通过多种情景朗读,采用了自由读、个别读、表演读、分角色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触动学生的感官、感受和情感,让朗读使学生与主人公共同体验、共同感受,让朗读使他们的心灵受到熏陶,感受文本的强烈震撼,引起共鸣,打造了有效课堂。
纵观本课教学,也有一些不足之处,教师的站姿有待提高,在课堂上注重了情境的创设,朗读的指导,但忽略了评价主体的多样性,没有让学生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教师评价相结合,而且教师的每个指令的语气要结合本课的情感基调,要不然会影响课堂的气氛,如果在能节省点时间给学生一个练笔的机会,课堂会进一步的升华。
第五篇:《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案例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 学 案 例
卡子小学---裴为玉
课文讲述的是1994年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不顾自己的生死,克服重重困难救出自己的儿子及其同伴的故事,谱写了一首父子情深的颂歌。课文编写的意图是让学生受到父子亲情的感染,学会爱人,增强做人的责任感。经过反复地研读文本,我把教学目标定位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悟父与子的“了不起”。
2、继续感受借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式,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积累文中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佳句。教学重点定位为: 从课文的具体描述中感悟父与子的“了不起”。教学实录:|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师:“同学们,1994年1月17日,美国洛杉矶发生了一场大地震。请看一段录象。”
2、师点击影片,播放影片《洛杉矶大地震》片段,学生观看。3、师:“同学们,能谈谈你此时的感受吗?” 4、生:“我觉得地震真恐怖!”
生:“我觉得洛杉矶大地震真是一次大劫难!”
5、师:“确实,这次灾难惊心动魄,至今忆起仍令人心有余悸!它让30万人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内受到了不同程度的伤害,几十万人无家可归。断裂的桥梁、倒塌的建筑不计其数,哀鸿遍野,无数的人葬身其中。但在这次灾难中,也上演了许多感天动地的故事!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其中一个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 6、师板题:《地震中的父与子》。
(良好的开课是成功的一半。用美国灾难大片及教师语言渲染来创设情境,既深深地扣住了学生的心弦,又让学生对课文背景——“大地震”有所感受,为教学重点——理解父与子的了不起打下基础。)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出示自学要求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不熟悉的生字多读几遍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标出自然段序号,把不理解的句子标出来
2、检查预习情况,了解学情。
1、生齐读课题。
2、师:“你们能从课题读懂些什么?”
生:“我知道了课 文讲述的故事发生在地震中。” 生:“我知道课文的主人公是一对父子。”
师:“你们可真会审题!”(在课题“父”“子”下打上着重号。)3、师:“预习是学习必不可少的重要一环!通过课前预习,关于课文内容,你们已经知道些什么?”
4、生:“我知道了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位执着的父亲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在废墟中挖了39个小时,终于将儿子救出的感人故事。” 师:“预习得不错,你精练地概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 生:“我知道这篇课文歌颂了伟大的父爱。”
5、师:“这对父与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初步印象?”
生:“他们很伟大!”
师:“说父亲伟大还恰当,说儿子伟大似乎不妥,有更贴切的词吗?”(尊重学生个性化的感悟并不意味着丧失评价标准,教师应始终不忘自己“平等中首席”的身份,对学生在文本解读中出现的偏颇应加以引导。)生:“了不起!”
师:“作者也在文章的结尾发表感慨,说他们是一对了不起的父子!那再让我们带着对这对父子的钦佩之情齐读课题吧!”
三、再读课文,自主感悟,作好批注。
1、师:请用你喜欢的方式读全文,思考、划记:文章什么地方最能表现这对父与子的了不起?把最触动你心灵的文字多读读,多想想,并作好批注。
3、生充分地自读自悟,作好批注。师巡视指导。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要真正落实“三维对话”,关键要保证学生有充分的自主性阅读、个性化建构的时间,“磨刀不误砍柴工”啊。“批注”式导读虽然使课堂寂寞一时,但却能让学生自由自在地“以我笔写我心”。“批注”虽使课本变得不再那么整洁,但它却与“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古训如出一辙。学生岂止是在批注文章,更是在批注个性、批注思想,在用心聆听文字背后的声音。)
四、研读文眼,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1、师:你们从哪些字里行间感受到了父亲的了不起?
2、生:我从这儿体会到了父亲的了不起:“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师:为什么?
生:他一直在挖着,不把儿子救出来不罢休,他是多么的坚韧不拔啊!
师:你真会体会!同学们,在老师看来,这两句话简直就是一首诗,每一句都可以读出许多的联想。请你们自由地反复地深情地读读这一段话,看看自己读着读着,眼前出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形象?
3、课件出示文本1:“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学生自由悟读。
4、师随机采访学生: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形象?
生:他是多么地爱自己的孩子,为了孩子,宁愿冒着生命危险!师:能带着这种体会读读吗?
生有感情的朗读。
师:你很善于体会,你的朗读打动了我!师:你呢?有不同的体会吗?
生:我看到了一位坚强刚毅的父亲!他挖了那么长时间都没放弃!师:你能读出父亲的刚毅来吗?
生:试试,“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 师:很好,读出了自己独特的感受!
师:还有想谈谈的吗?你又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形象?
生:我看到了一位执著、不达目的决不罢休、责任感很强的父亲!师:当你体会到这些,又会怎样来读这两句话呢? 生声情并茂地读。
师:你在用你的心感悟和朗读课文!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我们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的同时,应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让学生“个性化”地读书。所以我设计了“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形象”这样开放性的问题,旨在让学生畅谈自己的独特理解。)5、师:现在我有一个问题——(课件出示)课文这样写“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作者为何要如此不厌其烦地写出时间的流逝?为什么不精练地写:“他挖了36小时,没人再来阻止他? 生:这样写出了父亲挖得很艰难。生:这样突出了父亲挖了很长的时间。生:这样写出了不断有人阻止父亲。师:36小时是多长的时间呢? 生:两个白天一个黑夜。师:两个白天一个黑夜哪!两个白天一个黑夜中,父亲不吃也不喝,不休也不憩,一直在拼命地挖着,为的是—— 生:救出儿子!
师:多么感人至深的骨肉亲情!让咱们带着这份感动齐读这两句话。生齐读。
师:“没人再来阻挡他”,哪些人曾经阻挡过他? 生:救火队长、警察、失去孩子的父母。
师:咱们分角色读读,现在你就是救火队长,请你阻止他—— 一生:“太危险了,随时可能发生大爆炸,请你离开。” 师:现在你是警察,请阻止他——
另一生:“你很难过,我能理解,可这样做,对你自己、对他人都有危险,马上回家吧。“
师:“现在你们都是失去孩子的父母,请阻止他—— 生齐:“太晚了,没有希望了。”
(引领学生进入文本描述的情境,在读中感悟。)
师:父亲听从了这些好心人的劝阻吗?他为何要如此倔强、执著呢? 生:因为父亲坚信儿子没有死。
生:因为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师:是哇,一分一秒都不容耽搁呀!那父亲凭什么、凭什么断定儿子在等着他呢? 生:因为父亲曾多次对儿子说过:“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6、课件出示文本2:“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师:你们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如果你的父亲也曾这样对你说,你会怎样想? 生:不管发生了什么危险,父亲都会来救我!生:父亲会用生命保护我!
生:有父亲在,我什么也不用怕!„„
师:你们真是善解人意!是呀,这句话是父亲对儿子郑重的承诺,凝聚着深沉的父爱和一份沉甸甸的责任哪!(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来换位思考,较好地突破了难点。课堂是师生对话的艺术,教师循循诱导,使学生的感悟拾级而上,层层深入。)
师:于是,当父亲看到一片废墟悲痛欲绝时,让他重新挺立的正是这句话—— 生读:“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师:当众人来阻挡他,让他放弃是,回响他耳边的仍是那句话—— 生读:“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师;当他筋疲力尽时就要倒下时,给他力量的还是这句话——
生读:“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师:这句话是支持父亲的一盏心灯,在他心底亮着,让父亲成为一座大山,伟岸、坚强、执着!
7、师:让我们走出父亲的内心世界,回过头来看看父亲此时的模样。引读:“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父亲为什么会成了这样?在这漫长的36小时里,会出现怎样的触目惊心的场面呢?同学们,请联系录象中的内容,闭上眼睛想一想,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父亲跪在地上,用双手拼命地刨着废墟,手掌手指磨破了,鲜血淋淋,可父亲全然不顾,还在竭力刨着。生:我看到父亲正在费力地刨着,突然,从高空坠下一根房梁,正砸在父亲腿上,顿时,鲜血直流„„我说不下去了
生:我看到父亲疯了似的挖着废墟,边挖边喊:“阿曼达,我的儿子,爸爸救你来了,你在哪儿?” „„
师:同学们,通过你们的想象,我感受到了一份血淋淋的父子亲情,看到了一个顶天立地、了不起的父亲!让咱们带着深深的敬意,齐读这两句——
生:“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这一环节,是全课的重点环节,预案的初衷是想引领学生在“文本中走一个来回”,真切地感受父亲的了不起,在叩问文本、品味语言的过程中培养语感,在情感陶冶的过程中培养高尚的情操。于是,我抓住全文的文眼——最能辐射全文的一段,最具感染力和震撼力的一段,反复诵读,反复叩问,引导学生潜心会文,在读中感悟,在想象中感悟,在回味中感悟,使其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透视人物的内心世界,让人物形象逐渐在孩子心中丰满、高耸,从而让学生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提升阅读的品质。)
五、读13自然段——23自然段,感受儿子的了不起。1、感受儿子在废墟中顽强等待的画面,相机引导想象写话:《废墟下的阿曼达》。师:儿子的哪些表现最让你感动、难忘呢?
生:“阿曼达在废墟中顽强等待的情景真令我感动。师:“为什么?”
生:“因为阿曼达还只七岁,就能这样镇静,坚信父亲会来救他,说明他真的了不起!阿曼达的处境怎样?他在废墟下害怕绝望过吗?他会对自己、同学说些什么呢?请以《废墟下的阿曼达》为题,发挥合理的想象,把这一过程生动地写下来吧!“
生自由写话。
师:“请几位读读自己的大作。” 生:“在废墟下,孩子们艰难的呼吸着,阿曼达与其他十三个孩子紧紧抱在一起,黑暗、饥饿、恐惧一齐向他们涌来,他们瑟瑟发抖。忽然,阿曼达想起了父亲经常对他说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他镇静下来,对自己说:‘不用怕,爸爸一定会来救我的’想到爸爸,他越来越有勇气和信心,于是,他对同伴说:‘咱们不用怕,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会来救咱们!’„„” 生:“„„”
(延伸、补充文本,引导学生想象、补写,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得到了提高,也使文本更充实、丰富,实现了对文本的一种超越。也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了儿子的内心世界。)
师:“多么了不起的小小男子汉!在生死关头,始终牢记父亲的那句承诺—— 生:“不论发生了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一起!”
师:“ 是父亲,让他信心百倍;是父亲,让他勇敢坚强;是父亲,让他冷静沉着;是父亲,让他坚持不懈!”
2、感受儿子更加勇敢的画面,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师:“儿子还有令你们感动,让你们觉得了不起的表现吗?”
生:“阿曼达在获救的时候,让其余13个同学先出来,他走在最后的举动令我最感动!”
师:“是呀!阿曼达与父亲经历了39小时的生离死别,现在终于可以逃脱死神的魔爪了,他却这样说——”
指名读:“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师:“儿子应该是第一个探出小脑袋来呀,因为拯救他们的是他的父亲呀!可是他却这样说——”
再指名读:“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事,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师:“听了儿子的话,此时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吗?” 生:“阿曼达真是一个勇敢、舍己为人的小小男子汉!”
生:“是父亲的承诺让阿曼达如此敢作敢为,我从中领悟到:爱是可以传递的,信念是可以感染的!”
师:“是的,我们欣喜地看到——儿子受父亲的影响,已经懂得并学会爱周围的人了!”
六、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深情朗读结尾,感受父与子的幸福。师:“就这样,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凭着坚定的信念,凭着对彼此的深深信任,凭着永不言败的坚持精神,谱写了一个荡气回肠的传奇故事!谁愿意深情地读读故事的结尾?
一生:“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师:“让我们一起扣住‘了不起’、‘无比幸福’、‘紧紧拥抱’这些字眼,一起来祝贺这对劫后余生的父子吧!”
生齐读:“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2、生畅谈读后的最深感悟。
师:“学完这个故事,你最想说什么? 生:“我想说:父爱同样是伟大的!” 生:“父爱,可以拯救一切!” 生:“爱,往往创造奇迹!”(课堂虽已接近尾声,但此时学生内心的情感却在澎湃着,内心的激情却在涌动着。安排这样的环节就是让学生将真情喷涌而出。但结果不尽如人意,面对这样开放性的提问,学生仅从一个层面谈出了感悟。现反思:教师若能随机应变,在此基础上再点拨:“还有与众不同的感悟吗?”我相信学生一定能多角度、有创意地让课堂“风声水起”,一定有学生会说:“信念,最能铸就成功!”“坚持就是胜利!”„„诸如此类精练而有思辩色彩的语言来。)
七、布置作业:
课外阅读朱自清的父爱名篇——《背影》,感受中国式父爱,试与《地震中的父与子》表现出的美国式父爱相比较。
(语文教学要立足课内,放眼课外,要建构开放的课堂,引领学生多读好书,精神得以滋养。作业布置要精心设计,多布置综合性、实践性、探究性强的作业。)
教学反思:
1、这是一篇甚为感人的灾难故事,文中流露出人间最真的亲情,因此,不但要学生掌握本课应知应会的知识点,还要把这一课使人心灵震撼之处,深深地刻在孩子们的心中,让孩子们感受到让人间真爱,使他们更加珍惜可贵的亲情。
2、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动作、语言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出父爱的执着,不顾一切。其次,感受“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和你在也一起。”对阿曼达的影响,我们可以发现正是这个信念让阿曼达在身处险境的情况下,依然保持镇定,关爱同学,确实了不起。课后让学生读朱自清的《背影》再次升华父爱。理解父子之间的挚爱与信任。不足之处:
1、引领学生想象“父亲为何成了这般模样”,点拨欠到位,导致学生思路不开阔;
2、引领学生想象“废墟下的阿曼达”,学生写不到位,点评欠火侯;
3、学生谈最深感悟时,教师提问欠妥,导致“开放性”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