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邱连光获奖论文

时间:2019-05-15 06:52: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邱连光获奖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邱连光获奖论文》。

第一篇: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邱连光获奖论文

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浅谈教育信息技术学习与教师专业成长

邱 连 光

(辽宁省绥中县利伟高级中学

邮编

125200)

【摘要】本文着重论述了教育信息技术学习与教师专业成长的密切关系,文章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一是教师专业知识的丰富离不开教育信息技术知识;二是教师课堂教水平的提高离不开教育信息技术知识;三是教师工作效率的提高离不开教育信息技术知识。明确教育信息技术知识学习对于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性,唤起广大一线教师都能认真学习教育信息技术知识,并在工作实践中加以灵活运用,把自己打造成深受学生欢迎的优秀教师。

【关键词】 教育信息技术 专业成长 课堂教学

作为一名优秀的一线教师,不仅师德高尚,而且应具有丰富专业知识底蕴,还要具有精湛的专业技能,教学经验丰富,课堂教学方法灵活有效,而且课堂教学深受学生欢迎,怎样让自己成为一代名师呢?下面谈谈自己工作中获得的一点体会。

一、教师专业知识的成长与丰富离不开教育信息技术的学习作为一名专业教师,要想上好课,搞好课堂教学,本专业知识必须丰富,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必须有“一桶水”,而且必须是“源头活水”,念大学学到的知识是不够用的,因为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疑难问题,那么解决这些问题最便捷的途径是到网络上去学习与交流。既然你使用网络,就要学会必备的教育信息技 术知识。要学会如何找资源,学会如何下载和编辑资料,学会怎样收发电子邮件与他人交流,学会写博客与他人交流等。

我本人是一名高中生物教师,平时尽量挤时间到网络上学习生物学知识,具体做法如下:

(一)搜集自己教学中弄不清的疑难知识,我利用网络下载这些资料,然后进行适当编辑,然后打包到一个文件夹,作为重要教学资料保存起来,同时还可以供其他教师学习共享。

(二)收集高中生物必修一、二、三和选修三的优秀课件,首先下载下来,然后进行加工和重组,用于自己备课和上课时使用。

(三)收集高中生物教材各版本教案,进行重组加工,用于自己的备课,收集各版本的学案做适当的修改处理,下发给学生,用于学生课前自学和教师课堂教学。

(四)利用网络收集高中生物各个模块教材的单元、期中、期末和模拟试题,进行重新重组加工,供平时教学训练所用。

(五)收集教育教学改革的优秀文章,下载到自己的电脑上,挤时间进行学习,不断丰富自己的头脑,使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水平不断提升,课堂教学得心应手。

二、打造高水平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教育信息技术学习

衡量教师课堂教学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很多教师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差,“一言堂,满堂灌”的现象比比皆是,讲得多,练得少,学生还不感兴趣,可以说是“少、慢、差、费”,怎样改变这种课堂教学现状呢?必由之路就是进行课堂教学改 革,尝试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多媒体教学需要教师制作符合课堂教学需要的多媒体课件,这不但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本专业理论知识,还要精通计算机专业知识。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借鉴其他教师制作的课件,运用自己的智慧,进行创新设计加工,做到声音、图片和文本有机结合,这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爱学、乐学和会学。在平时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学习制作课件知识,通过自己亲自动手制作,慢慢就会制作出符合教学需要的实用教学课件。由此可见,教育信息技术学习对于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水平至关重要。

三、提高教师备课和上课效率离不开教育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在平时工作中,我们有些教师备课和上课工作效率极低,其原因就是不能采用现代化的办公手段,有些教师手写教案,手写出题,自己累得昏头胀脑,手麻眼花,工作量完成还是很少,上课采用传统讲述法,教学效率低。怎样改变这种现状呢?我的具体做法是:

1、利用网络备课,内容丰富,效率和质量又高。课前对自己课堂要讲的知识到网上查阅,包括教案、课件、学案和配套习题,进行下载和加工处理,然后用于自己的课堂教学,这种备课方法用时少、效率高,明显提高工作效率。

2、利用教育信息技术知识制作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比普通讲解法能提高两三倍,教师上课省劲,学生学起来也轻松,知识掌握扎实。我们广大教师应在制作课件上多下些功夫,特别是多学习Powerpoint课件制作,因为他简单又实 用,操作方便灵活,深受广大教师推崇。

3、利用网络知识,下载自己所需试题,然后根据自己需要进行加工编辑,教师的命题效率明显提高,手写命题时代已经过去,我们广大教师应紧跟时代步伐,学会利用网络和电脑出题,大大提高自己工作的时效性。

教育信息化必将带来教育教学的巨大变革,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必须加倍努力学习教育信息技术知识,通过学习不断丰富自己专业知识,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只要我们付出辛勤的汗水,就会结出成功之果。

第二篇:读书: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读书: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句名言:读书对一所学校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这是不是一所真正的学校。”由此我们联想到,读书对一个教师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这是不是一个真正的教师。从名师的成功来看,虽然各有各的“亮点”,但他们普遍有一个共同的长处,那就是读书。因此,可以毫无疑问地说,读书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教书生涯中,我深深地感受到,在学校里受到学生喜爱敬佩、受到家长高度赞誉、受到同行普遍欣赏的老师,就是那种热爱读书和思考、有人文底蕴及思想和眼光的老师;在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过程中,虽然有专家引领、进修培训、校本教研等多种途径,但最有效、最持久、最扎实的是教师读书。

然而,教师们似乎都懂得读书的重要,但现实中教师真正读书的人不多,有的甚至一年还没有看过一本教育方面的书,究其原因,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没有时间看书;二是不知读什么书;三是不知如何读书。对这三个阻碍教师读书的现实问题,我们经过多年的实践找到了一些破解的办法,也收到了一定的成效。

一、教师专业发展取决于读书生活

许多老师说,现在小学教师的负担已经很重了,一般每天要上三四节课,多的有五六节课,还有大量的作业要批改,下班辅导就忙得不亦乐乎,特别是一些繁杂无效的所谓课外活动,令人身心疲惫,无暇顾及读书。

教师要教好书,走向专业发展之路必须一生不离读书。然而,眼下教师不读书却是普遍现象,并有日益蔓延和恶化的趋势,己成为影响教育发展的严重问题。

针对这种现象,在承认教师超负荷工作的基础上,我们引导老师说,不读书可以有许多条理由,可想读书却只要做到三点即可,那就是一要“静”,二要“挤”,三要“用”。静是读书的前提,忙中求静,只有静得下来,才能读得进书,才能好好思考,才能有所收益。这就需要有个良好的心态和学习习惯,整天浮躁焦躁不行。同时还要学会挤,如今生活节奏加快,老师们确实很忙,但是否都忙到了“没时间”读书呢?答案是否定的。人再忙,只要有心读书,时间总是有的。鲁迅说他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用来读书的,所以教师也要学会忙里偷闲,挤点时间用于读书充电。无论“静”还是“挤”,读书的落脚点都是为了“用”,只有把学到的知识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学以致用,指导工作和生活,才能更加持之以恒地读书学习。

只讲道理不能完全解决问题,于是我们采取了一些措施“逼迫”老师读书。一是给压力,规定教师每学期读一本教育方面的书,并定期检查读书笔记,学期末测验考试一次,成绩纳入教师考核指标;二是给时间,每星期四业务学习让出一小时给教师读书;三是给奖励,在精神奖励上,每学期评一名“读书之星”,在学校橱窗刊登照片进行宣传,举办读书成果展览,对好的读后感帮助推荐有关刊物发表,在物质奖励上,学校设立“读书奖励基金”,对读书有成效的教师在报销一定数量的读书费用外,每学年给一次外出学习考察的机会。

经过几年读书实践,教师们尝到了读书的甜头。一位教师在日记中写道:一本好书,就像一艘航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广阔海洋,延展生命的有限疆域。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书籍是哺育心灵的母乳,是铸造灵魂的工具,是启迪智慧的钥匙。读书,能使我的精神不再贫乏,生命不再贫弱,人生不再孤独。读书,能让我们成为有信念、达情理、知荣辱的人。”还有一位老师由衷地说:读书能让我们讲起课来左右逢源,旁征博引,妙趣横生,见地别具,谈吐不凡。读书能够让学生从内心地佩服我,爱戴我,从而让我产生职业的幸福感和成就感。”

如今,读书成为了我们学校教师的一种生活习惯,教师们正在实践着苏霍姆林斯基的经典之言:“要天天看书,终生以书籍为友,这是一天也不断流的潺潺小溪,它充实着思想的河流。”

二、教师专业高度取决于读书宽度

新课程改革以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我们该读哪些书呢?对于教师而言,要学的东西太多,有人说,教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水。这话固然有道理,但一桶水如不再添,也有用尽的时候。因此,教师不仅要有一桶水,而且要有“自来水、长流水”。这要求教师读书要有高度,才能使教师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有充足的“弹药”。具体来说,在实践中我们体验到,教师读书要关注以下内容。

读哲学书籍。老师首先应该读有关哲学方面的图书,特别是辨证唯物主义哲学和我国传统哲学中的精华,它们是被实践检验过的真理。掌握了哲学中的基本规律和正确的方法论,可以更好地指导教师的实践,让教师的工作有正确的方法和方向。比喻,知道了哲学中关于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观点后,那么,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就能对自己的行为前思后想,选择一个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因此,可以说哲学书籍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深化剂”。

读教育理论书籍。作为教师,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是必不可少的。但由于教师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多半是在学校里习得的,参加工作以后就很少再去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教育教学理论是

经过实践获得的正确经验,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有极大的指导作用。要想加速自己的专业成长,必须要系统地读教育书籍。例如一位教低年级数学的教师,自从学习了加里培林的智力技能阶段理论后,他设计的计算课教学预案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和年龄特点,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自己的业务素质。因此,可以说教育理论书籍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

读教研文章。要想成为科研型的教师,就得加强教育教学科研,学会撰写教科研文章。怎样才能实现这个目标呢?模仿是第一步,在这一阶段我们应该多读教育教学期刊杂志,学习别人的优秀成果。内化是第二步,通过阅读,把别人文章中经典的策略内化为自己的方法。第三步是创新,也就是在别人的基础上做出自己的新的构思、想法和实践。

读“五谷杂粮”。如果把教育专业理论看作“细粮”,那么非教育专业的书就是“粗粮”,也就是五谷杂粮。没有“粗粮”作为支撑,吃再多的“细粮”也不能促进教师健康成长。强调教师专业化发展,如果只是强调教师读专业理论书籍,那么教师的成长速度未必能快。

三、教师专业成就取决于读书深度

应该说,教师是天生的阅读者。然而,书海茫茫,只有善读者,才能不断地提高阅读效率,丰富教育素养,促进教师专业较快发展。那么,如何做到善读为专业发展服务呢?重经典,少走弯路。我们面对的书籍可以说多不胜数,不可能也没必要每本都读。因此,应该学会有选择地阅读。教育经典是通向美好教育境界的直达快车,阅读经典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取最有价值的教育智慧,使自己站在教育大师的肩膀上攀登教育高峰,避免在书海里长时间苦苦地寻索。

抓要点,把书读薄。“会读书的人书越读越薄”,即读书要善于归纳概括,抓住要点,能提纲掣领,汲取精髓。那种“西瓜”、“芝麻”统统捡,“胡子”、“眉毛”一起抓的阅读,太杂太累,效率势必较低。在看一篇文章或阅读一本书时,把文章或书本的主要意思拟定成提纲,这样就可以使我们能在短时间内抓住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主要内容或要点了。

时习之,温故知新。对于其中精彩的论述、关键的词句等,要反复咀嚼,真正做到读懂,读出味道来;同时,还要摘抄,时时翻阅,细思熟记,内化吸收。著名作家巴金非常推崇这种读书方法,他在《读书》杂志上撰文说:“我第二次住院治疗,每天午睡不到一小时就下床坐在小沙发上,等候护士同志两点钟来量体温。我坐着,一动也不动,但并没有打瞌睡。我的脑子不肯休息,它在回忆我过去读过的一些书,一些作品,好像它想在我的记忆力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下一点美好的东西。”

善运用,激发热情。要有意识地灵活运用阅读所得,在实践中感受阅读带来的收获和快乐。在阅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以后,掩卷沉思,将自己感受最深的一点写下来,对文章中的观点加以分析,谈谈自己对此的看法、受到的启迪或由此想到的东西,抒发自己的情怀。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年轻时曾留学英、法,学过文理科不少专业的功课,他尤为喜欢文学、心理学和哲学三科。还在学生时代,他就写出了《文艺心理学》、《美学》、《悲剧心理学 》 等多种专著。根据自己的切身体验,朱先生后来在向青年学生介绍读书方法时,总是提倡边读书边写作。他说:“做学问光读不写不行。要写就要读得认真一点,要把所读的在自己头脑里整理一番,思索一番,就会懂得较透一些,使作者的思想经过消化,变成自己的精神营养。”

有位诗人说:“读书香里跳跃的人生,一定是智慧的人生;在书香里浸润的生活,一定是美好的生活。”书能把教师的专业托得多高,取决于教师触摸过多少文字;书能把教师的专业带到多远,取决于教师品味过多少书香。

高青县花沟镇唐口小学樊洪平

第三篇:读书_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

读书 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

一、什么样的教师才是优秀教师

北京师范大学肖川教授认为,教师的素养包括三个层面:文化底蕴、教育追求和教育智慧。文化底蕴即教师对于人类的精神成就的分享程度,它决定着一个教师对于世界理解的广度和深度;教育追求就是教师对于教育根本问题的个人观念,它决定着一个教师的关于教育的理想和信念;教育智慧就是教师处理日常的教育问题所表现出来的机智、技巧和艺术。

朱永新教授在《新教育之梦》一书中提出了理想教师的八个方面: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曲折弯腰的教师。

而我认为,一个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就是优秀教师。怎么样才能受学生欢迎呢?课上得好,上得生动活泼,引人入深,妙趣横生,吸引学生,让学生有一种如痴如醉的感觉。如何达到这样的境界呢?唯一的途径就是读书。读书是上好课的前提,读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真正优秀的教师必须具备三个板块的知识结构: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和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因此,广博而有计划地阅读是一种长远的眼光,是建立在普遍联系和宏观综合的视野下的自我锤炼。考察教师的成长轨迹,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读书的路上能够坚持多久,将最终决定教师在教育这条路上能够走得多远。

二、教师为什么不读书

《中国教师报》提供的一则统计资料表明:在教师的个人藏书方面,有61.4%的教师个人藏书在100册以内,其中10.5%的教师是“基本没有”;在教师年购书支出方面,有60.5%的教师在200元以下,8.7%的教师是“基本不支出”;在每天的阅读时间方面,有70.4%的教师每天的阅读时间在1小时以内,2小时以上的教师仅占8.7%。

2007年4月,海淀区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选取了海淀区80所中小学,针对不同学科、不同学历、不同教龄、不同性别的1011名教师,开展了教师阅读现状和阅读条件的问卷调查。调查中发现,有53.5%的教师平均每天阅读时间不足半小时。关于教师阅读量的调查,海淀区教师一年读书最多的可以达到72本,平均读书量是6.69本。有48%的教师每年读书在4本以下。可见,教师阅读量差异比较大。

教师不读书,往往有以下几种借口:

一是没有时间读书,二是没有兴趣读书,三是没有必要读书,四是学校不提倡读书。

我认为以上种种都不能成为教师不读书的借口。

三、教师为什么要读书

在我看来,教师读书,一是为了自己,二是为了学生,三是为了孩子。

首先,教师读书是为了自己

教师读书首先是为了自己,为了自己上好课,为了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为了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为了让自己保持一份内心的沉静,守住自己的灵魂。

著名教育专家朱永新教授说:“一个理想的教师,一个要成为大家的教师,一个想成为教育家的教师,必须从最基础的做起,扎扎实实多读一些书。”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必是读书爱好者:这是我校集体生活的一条金科玉律,而且已成为传统。一种热爱书、尊重书、崇拜书的气氛,乃是学校和教育工作的实质所在。”

著名画家张大千先生说:“作画如欲脱俗气、洗浮气、除匠气,第一是读书,第二是多读书,第三是有系统、有选择地读书。”

读书,可以提升教师的智慧;读书,可以丰厚教师的底蕴;读书,可以增长教师的学养;读书,可以开拓 1

教师的视野,读书,可以提升教师的生命质量。

其次,教师读书是为了自己的学生。

河南省安阳市健康路小学姚晓静老师在《虔诚地相信书籍的力量》(2007年9月6日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中说:“6年的时光,我们一起读书、买书、藏书、赠书,我们一起读着、写着、感动着,25个孩子也渐渐明白,他们手中捧读的,不仅仅是一本书,而是一首首动人的诗篇。我相信,一本《做人的故事》会让他们的人生涂抹上一道亮丽的底色,一本《爱的教育》会陪伴他们一辈子做个好人。而我则将继续以我最喜欢的方式——阅读,来爱着我的每一个孩子。”

六年的时光,姚晓静老师所任的班里形成了浓浓的读书氛围,她与学生共同读书近百本,他们同写读书笔记一年人均2万字。2006年教育在线组织的“我阅读我成长”征文比赛中有有15位同学获奖;2007年,她的随笔《甲骨写就的殷墟》及特约稿《虔诚地相信书籍的力量》等文章在《中国教育报》发表。她用一页一页的书,日复一日地为她的学生做着“生命的美容”,书的清泉缓缓流淌在他们的求学生涯里,书香的种子也在他们的心底里潜滋暗长。

第三,教师读书是为了自己的孩子。

有一本书叫《阅读妈妈》,其作者史翠克兰·吉利兰曾自豪地说:“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和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

我国著名家庭教育专家孙云晓教授,有一次到广东佛山市满海区的一所学校和小学生进行交流,58个孩子当记者采访他,问了他很多问题。他说,我也问你们几个问题。他问:“家里有5本书的举手让我看一看。”结果大部分孩子都举手了,还有大约10个孩子没举手。他又问:“你认为爸爸有读书习惯的请举手给我看看。”结果58个孩子只有18个孩子举手。他接着又问:“你认为妈妈有读书习惯的,举手给我看看。”一举手,不错,还是18个。40个家庭父母没有读书的习惯,这意味着什么呢?

有专家曾在全国做过调查,发现父母读书多,孩子读书也多,父母不读书,孩子读书也少,这似乎成了一个规律。其实,这正是说明了孩子的成长是有规律的,孩子是在模仿中长大的,孩子的学习是观察性学习。如果父母喜欢看书,孩子哪怕只有两三岁,都会学着拿起书,不管书拿的方向是正的还是倒的。

对于现代社会中的父母来说,在忙碌了一天之后,每天晚饭或睡前,给孩子读读书,讲讲故事,不但不费什么事,而且还是一种很好的休息方式呢!想想看,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各自手里拿着一本书,不管是安静不语,还是笑语喧哗,都是多么温馨的画面啊!

四、教师应该读哪些书

我觉得教师应该重点读好三类书:熟读教材,精读经典,泛读文史。

首先要熟读教材。我一直在想,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上课前能先抛开教参,抛开课堂,抛开学生,先做课文虔诚的读者,把课文从头到尾、仔仔细细地读上几遍,和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并随时记录下自己的阅读感悟,然后在课堂上教师带领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谈自己的阅读感悟,同时也让学生谈体会,写读书笔记,记录下自己的感悟,师生之间畅所欲言、互相交流,教师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交流。这样的语文教学,一定深受学生欢迎。

师生一起用心去感悟课文,阅读后一起为课文写点读书笔记,少一些对课文的条分缕析,少一些对课文的肢解讲解,多一些咀嚼品味,多一些互相交流。如果能做到这样,学生就不会讨厌读课文了,学生的视野就可以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就能够汲取更多的精神养料。这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将是大有裨益的,而良好的读书习惯一旦养成,定会让学生受益终身!

其次要精读经典。读教育教学专业书籍,这是教师专业化的必然要求。教师只有具有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把握教育的规律和真谛,熟悉本学科的知识体系,才能较好地架起教与学的桥梁,创造有生命力的课堂,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薛瑞萍老师仅仅两年时间,读过的教育理论书籍接近20种,有《给教师的建议》、《童年的秘密》、《民主主义与教育》、《教廷教育》、《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教学机智

——教育智慧的意韵》等,读书笔记则积累了20多万字,出版了《薛瑞萍读教育理论》,见证了薛老师吸纳教育理论智慧、确认并完善自身教育实践的完整过程。她说:

薛瑞萍说:读进教育理论,需要心平气和;目前的我,读进教育理论了,才算平心静气。这种平静,是植物扎根沃野——贪婪地汲取地泉、吸收阳光、沐浴雨露、享受清风时候的大喜悦。真正的成长需要宁静,静悄悄的成长的快乐。

第三要泛读文史。要读社会、历史、人文等通识性书籍。教师需要渊博的知识,阅读这些书,既有涵养人文素质的价值,能够丰厚教师的文化底蕴,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使教学左右逢源,挥洒自如。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校史馆里存有20世纪30年代的一份教师进修计划:首先读与任教学科无关的的书,其次读与与任教学科距离较近的书,最后读学科方面的书。可见,教育读书的内涵相当丰富,有时要跳出“教育”。其实,任何领域的阅读,都会对教育有用,对学科教学有用,这可能是最大的“专业”。

五、教师应该怎样读书

教师应该怎样读书呢?我认为可以:从强迫开始;有选择地阅读;与写作同行。

从强迫开始。读书可能有100个十分崇高的理由;但在更多的情形下,读书的理由可能是十分卑微的,甚至是十分功利的;在我看来,读书就根本不需要任何理由。读书所要求的其实十分简单,那就是放下一切借口,拿起书本,强迫自己一页一页地读下去。

杨玉翠是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科苑小学数学老师,她坦言自己以前从来不喜欢读书,后来迫于压力,怕自己在读书会上“出丑”,同时为了给儿子做出榜样,她强迫自己拿起了《论语》,并在每晚睡前“作秀”,“演”给儿子看。谁知,日复一日的因被逼而读,由装个样子而“假”读的她,竟在不知不觉中“弄假成真”,逐渐被《论语》深深地吸引了。

有选择地读书。我们的时间有限,我们的生命有限,书籍浩如烟海,我们即使什么事情也不做,用毕生的时间来读书,也不可能读完世界上所有的书,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书目的选择上,要把握一个大的原则:非经典不读。这样可以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内获得最大的收益。因为真正的经典是不会过时的,不论是哪个学段、哪个学科的教师都不能拒绝经典。每一个热爱读书的教师,都应该有自己的判断,都应该有自己的选择精读几本乃至十几本经典。

与写作同行。在我看来,写,比读更重要,只读不写,常常是泛泛而读,随兴所至,往往是边读边忘,犹如走马观花,不会留下深刻印象;而边读边写,情况就完全不一样,就会认真地读,反复地读,仔细琢磨,深入思考。写的过程,就是吸收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就是提升的过程,就是内化的过程,只有在写作过程中,外在与内在、经验与幻景、感性与理性才能在一个时空中得到完满的呈现,也只有一篇又一篇文章,才能在阅读与教学之路上作为台阶垫高教师遥望的视野。所以我竭力提倡、推崇教师不仅要多读,更要多写,写,能推动阅读,能促进思考,能达到提升,能实现超越。只有带着思考的大脑阅读,才能真正收到阅读的效果,否则,就会变成书呆子,还是不读的好。

闫学说:如何抵抗那似乎随时会涌来的虚无?我总是把读书与写作结合起来,并在读书与写作中寻找行走的力量。这些年,正是不间断的读书与写作让我开始飞翔。在我看来,要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就不能拒绝读书与写作,因为读书引发思考,写作本身就是思考。凡是遇到值得精读得好书,我总是会做大量的读书摘录,并把自己的思考化为一篇篇文字。

她说,就这样读着,写着,思考着。2002年被评为特级教师,这一年,她刚满32岁。2006年底,又被《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评为“十大读书人物”。

闫学是在用“心”来读书,用生命来书写。读书真正成了她的生活方式,思考真正成了她的工作习惯。是阅读使她摆脱了生活的漩涡,构成了她专业成长的轨迹;是阅读唤醒并开发了她内心的生长力量,使她在很年轻的时候就走向特级教师,紧接着又走向名师。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理,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古人说:“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一、什么样的教师才是优秀教师

北京师范大学肖川教授认为,教师的素养包括三个层面:文化底蕴、教育追求和教育智慧。文化底蕴即教师对于人类的精神成就的分享程度,它决定着一个教师对于世界理解的广度和深度;教育追求就是教师对于教育根本问题的个人观念,它决定着一个教师的关于教育的理想和信念;教育智慧就是教师处理日常的教育问题所表现出来的机智、技巧和艺术。

朱永新教授在《新教育之梦》一书中提出了理想教师的八个方面: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胸怀理想,充满激情和诗意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自信、自强、不断挑战自我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善于合作,具有人格魅力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充满爱心,受学生尊敬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追求卓越,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勤于学习,不断充实自我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关注人类命运,具有社会责任感的教师;理想的教师,应该是一个坚韧、刚强、不向曲折弯腰的教师。

而我认为,一个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就是优秀教师。怎么样才能受学生欢迎呢?课上得好,上得生动活泼,引人入深,妙趣横生,吸引学生,让学生有一种如痴如醉的感觉。如何达到这样的境界呢?唯一的途径就是读书。读书是上好课的前提,读书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真正优秀的教师必须具备三个板块的知识结构:精深的专业知识,开阔的人文视野和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因此,广博而有计划地阅读是一种长远的眼光,是建立在普遍联系和宏观综合的视野下的自我锤炼。考察教师的成长轨迹,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读书的路上能够坚持多久,将最终决定教师在教育这条路上能够走得多远。

二、教师为什么不读书

《中国教师报》提供的一则统计资料表明:在教师的个人藏书方面,有61.4%的教师个人藏书在100册以内,其中10.5%的教师是“基本没有”;在教师年购书支出方面,有60.5%的教师在200元以下,8.7%的教师是“基本不支出”;在每天的阅读时间方面,有70.4%的教师每天的阅读时间在1小时以内,2小时以上的教师仅占8.7%。

2007年4月,海淀区采取抽样调查的方法,选取了海淀区80所中小学,针对不同学科、不同学历、不同教龄、不同性别的1011名教师,开展了教师阅读现状和阅读条件的问卷调查。调查中发现,有53.5%的教师平均每天阅读时间不足半小时。关于教师阅读量的调查,海淀区教师一年读书最多的可以达到72本,平均读书量是6.69本。有48%的教师每年读书在4本以下。可见,教师阅读量差异比较大。

教师不读书,往往有以下几种借口:

一是没有时间读书,二是没有兴趣读书,三是没有必要读书,四是学校不提倡读书。

我认为以上种种都不能成为教师不读书的借口。

三、教师为什么要读书

在我看来,教师读书,一是为了自己,二是为了学生,三是为了孩子。

首先,教师读书是为了自己

教师读书首先是为了自己,为了自己上好课,为了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为了提升自己的生命质量,为了让自己保持一份内心的沉静,守住自己的灵魂。

著名教育专家朱永新教授说:“一个理想的教师,一个要成为大家的教师,一个想成为教育家的教师,必须从最基础的做起,扎扎实实多读一些书。”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必是读书爱好者:这是我校集体生活的一条金科玉律,而且已成为传统。一种热爱书、尊重书、崇拜书的气氛,乃是学校和教育工作的实质所在。”

著名画家张大千先生说:“作画如欲脱俗气、洗浮气、除匠气,第一是读书,第二是多读书,第三是有系统、有选择地读书。”

读书,可以提升教师的智慧;读书,可以丰厚教师的底蕴;读书,可以增长教师的学养;读书,可以开拓教师的视野,读书,可以提升教师的生命质量。

其次,教师读书是为了自己的学生。

河南省安阳市健康路小学姚晓静老师在《虔诚地相信书籍的力量》(2007年9月6日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中说:“6年的时光,我们一起读书、买书、藏书、赠书,我们一起读着、写着、感动着,25个孩子也渐渐明白,他们手中捧读的,不仅仅是一本书,而是一首首动人的诗篇。我相信,一本《做人的故事》会让他们的人生涂抹上一道亮丽的底色,一本《爱的教育》会陪伴他们一辈子做个好人。而我则将继续以我最喜欢的方式——阅读,来爱着我的每一个孩子。”

六年的时光,姚晓静老师所任的班里形成了浓浓的读书氛围,她与学生共同读书近百本,他们同写读书笔记一年人均2万字。2006年教育在线组织的“我阅读我成长”征文比赛中有有15位同学获奖;2007年,她的随笔《甲骨写就的殷墟》及特约稿《虔诚地相信书籍的力量》等文章在《中国教育报》发表。她用一页一页的书,日复一日地为她的学生做着“生命的美容”,书的清泉缓缓流淌在他们的求学生涯里,书香的种子也在他们的心底里潜滋暗长。

第三,教师读书是为了自己的孩子。

有一本书叫《阅读妈妈》,其作者史翠克兰·吉利兰曾自豪地说:“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和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

我国著名家庭教育专家孙云晓教授,有一次到广东佛山市满海区的一所学校和小学生进行交流,58个孩子当记者采访他,问了他很多问题。他说,我也问你们几个问题。他问:“家里有5本书的举手让我看一看。”结果大部分孩子都举手了,还有大约10个孩子没举手。他又问:“你认为爸爸有读书习惯的请举手给我看看。”结果58个孩子只有18个孩子举手。他接着又问:“你认为妈妈有读书习惯的,举手给我看看。”一举手,不错,还是18个。40个家庭父母没有读书的习惯,这意味着什么呢?

有专家曾在全国做过调查,发现父母读书多,孩子读书也多,父母不读书,孩子读书也少,这似乎成了一个规律。其实,这正是说明了孩子的成长是有规律的,孩子是在模仿中长大的,孩子的学习是观察性学习。如果父母喜欢看书,孩子哪怕只有两三岁,都会学着拿起书,不管书拿的方向是正的还是倒的。

对于现代社会中的父母来说,在忙碌了一天之后,每天晚饭或睡前,给孩子读读书,讲讲故事,不但不费什么事,而且还是一种很好的休息方式呢!想想看,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各自手里拿着一本书,不管是安静不语,还是笑语喧哗,都是多么温馨的画面啊!

四、教师应该读哪些书

我觉得教师应该重点读好三类书:熟读教材,精读经典,泛读文史。

首先要熟读教材。我一直在想,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上课前能先抛开教参,抛开课堂,抛开学生,先做课文虔诚的读者,把课文从头到尾、仔仔细细地读上几遍,和作者进行心灵的交流,并随时记录下自己的阅读感悟,然后在课堂上教师带领学生一边读课文,一边谈自己的阅读感悟,同时也让学生谈体会,写读书笔记,记录下自己的感悟,师生之间畅所欲言、互相交流,教师以平等的姿态与学生交流。这样的语文教学,一定深受学生欢迎。

师生一起用心去感悟课文,阅读后一起为课文写点读书笔记,少一些对课文的条分缕析,少一些对课文的肢解讲解,多一些咀嚼品味,多一些互相交流。如果能做到这样,学生就不会讨厌读课文了,学生的视野就可以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就能够汲取更多的精神养料。这对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将是大有裨益的,而良好的读书习惯一旦养成,定会让学生受益终身!

其次要精读经典。读教育教学专业书籍,这是教师专业化的必然要求。教师只有具有深厚的教育理论功底,把握教育的规律和真谛,熟悉本学科的知识体系,才能较好地架起教与学的桥梁,创造有生命力的课堂,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薛瑞萍老师仅仅两年时间,读过的教育理论书籍接近20种,有《给教师的建议》、《童年的秘密》、《民主主义与教育》、《教廷教育》、《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韵》等,读书笔记则积累了20多万字,出版了《薛瑞萍读教育理论》,见证了薛老师纳教育理论智慧、确认并完善自身教育实践的完整过程。她说:

薛瑞萍说:读进教育理论,需要心平气和;目前的我,读进教育理论了,才算平心静气。这种平静,是植物扎根沃野——贪婪地汲取地泉、吸收阳光、沐浴雨露、享受清风时候的大喜悦。真正的成长需要宁静,静悄悄的成长的快乐。

第三要泛读文史。要读社会、历史、人文等通识性书籍。教师需要渊博的知识,阅读这些书,既有涵养人文素质的价值,能够丰厚教师的文化底蕴,又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使教学左右逢源,挥洒自如。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校史馆里存有20世纪30年代的一份教师进修计划:首先读与任教学科无关的的书,其次读与与任教学科距离较近的书,最后读学科方面的书。可见,教育读书的内涵相当丰富,有时要跳出“教育”。其实,任何领域的阅读,都会对教育有用,对学科教学有用,这可能是最大的“专业”。

五、教师应该怎样读书

教师应该怎样读书呢?我认为可以:从强迫开始;有选择地阅读;与写作同行。

从强迫开始。读书可能有100个十分崇高的理由;但在更多的情形下,读书的理由可能是十分卑微的,甚至是十分功利的;在我看来,读书就根本不需要任何理由。读书所要求的其实十分简单,那就是放下一切借口,拿起书本,强迫自己一页一页地读下去。

杨玉翠是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科苑小学数学老师,她坦言自己以前从来不喜欢读书,后来迫于压力,怕自己在读书会上“出丑”,同时为了给儿子做出榜样,她强迫自己拿起了《论语》,并在每晚睡前“作秀”,“演”给儿子看。谁知,日复一日的因被逼而读,由装个样子而“假”读的她,竟在不知不觉中“弄假成真”,逐渐被《论语》深深地吸引了。

有选择地读书。我们的时间有限,我们的生命有限,书籍浩如烟海,我们即使什么事情也不做,用毕生的时间来读书,也不可能读完世界上所有的书,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书目的选择上,要把握一个大的原则:非经典不读。这样可以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内获得最大的收益。因为真正的经典是不会过时的,不论是哪个学段、哪个学科的教师都不能拒绝经典。每一个热爱读书的教师,都应该有自己的判断,都应该有自己的选择精读几本乃至十几本经典。

与写作同行。在我看来,写,比读更重要,只读不写,常常是泛泛而读,随兴所至,往往是边读边忘,犹如走马观花,不会留下深刻印象;而边读边写,情况就完全不一样,就会认真地读,反复地读,仔细琢磨,深入思考。写的过程,就是吸收的过程,就是思考的过程,就是提升的过程,就是内化的过程,只有在写作过程中,外在与内在、经验与幻景、感性与理性才能在一个时空中得到完满的呈现,也只有一篇又一篇文章,才能在阅读与教学之路上作为台阶垫高教师遥望的视野。所以我竭力提倡、推崇教师不仅要多读,更要多写,写,能推动阅读,能促进思考,能达到提升,能实现超越。只有带着思考的大脑阅读,才能真正收到阅读的效果,否则,就会变成书呆子,还是不读的好。

闫学说:如何抵抗那似乎随时会涌来的虚无?我总是把读书与写作结合起来,并在读书与写作中寻找行走的力量。这些年,正是不间断的读书与写作让我开始飞翔。在我看来,要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就不能拒绝读书与写作,因为读书引发思考,写作本身就是思考。凡是遇到值得精读得好书,我总是会做大量的读书摘录,并把自己的思考化为一篇篇文字。

她说,就这样读着,写着,思考着。2002年被评为特级教师,这一年,她刚满32岁。2006年底,又被《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评为“十大读书人物”。

闫学是在用“心”来读书,用生命来书写。读书真正成了她的生活方式,思考真正成了她的工作习惯。是阅读使她摆脱了生活的漩涡,构成了她专业成长的轨迹;是阅读唤醒并开发了她内心的生长力量,使她在很年轻的时候就走向特级教师,紧接着又走向名师。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理,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古人说:“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读书是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优秀教师的必由之路。

第四篇:幼儿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教学论文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作为教育实践者,每个人都应学会教育反思,懂得反思的教师才能尽快成长。学会反思不仅有利于个人的发展,而且对身边的人而言是一件好事。那么,怎样才能让反思为自己的专业成长提供更有效的帮助呢?

一、记录幼儿的困惑与问题,针对性地做出反思

用杜威的理解来说,反思是一种思维活动,更是一种探究行为,它能帮你消除疑惑,解决困难。因此作为一名幼儿教师,重要的一条是必须能在教育教学中通过自己细心的观察发现学习、生活、游戏中的问题与困惑,并将此记录下来,而后运用幼儿发展知识,运用专业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这是作为教师的基本要求,是自己成长不可或缺的重要一步。具体说来,我认为幼儿教师在平时的教育实践中不妨自备一本“幼儿问题、困惑记录本”或者“幼儿个案记录卡”,在这些本、卡上面,教师可以记录不同孩子的情况,发现问题。比如同样是攻击性行为,有的可能只是无意性攻击,如表达性攻击,即表现在口头上和行为上的不理智行为,如嘲笑别人,把别人推倒,在别人的画上乱画,又如工具性攻击,即常见的幼儿为了得到某种物品(如玩具),维护某种权利伤害别人;而有的则是敌意性攻击,即以破坏东西、伤害别人为目的。针对不同类型的攻击性行为,教师通过对具体案例进行分析、归类,采取不同的干预措施加以解决。如针对工具性攻击行为,教师的干预方法可包括:1.给幼儿提供足够的材料、玩具,以免由争夺物品引起攻击;2.教会幼儿学会分享;3.要求幼儿遵守秩序,如轮流玩;4.掌握语言技巧;5.当幼儿主动采取非攻击性方法解决问题时,教师应给予表扬进行正面强化。这一过程证明了教师能透过现象(攻击性行为的不同表现),通过反思(对具体案例的收集、探究),有的放矢地教育(对工具攻击性行为的具体干预),从而有效地消除幼儿间的矛盾。应该说,这种方法是幼儿教师进行行动研究的一个较佳的切入点。另外,随着生成课程在幼儿园的兴起,教师如果能及时发现孩子的兴趣点和关注的问题,及时将它们记录下来,记过自己的反思,通过设计一系列相关活动引导孩子探索、解决,将是一条促进师幼共同成长的成功之路。

二、撰写教学笔记,注重总结提炼,深层次地做出反思

美术活动《树》,由于树的表达有很多,我就没有提出明确要求,让孩子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描绘出自己心中的树。过了一会儿,幼儿的画交上来了,我发现大部分幼儿画了粗粗的树干和树枝。而当我看带超超的画时,却不免皱起了眉头。他的画给人一种凌乱的感觉,让人看了肃然起敬。说实话,当时我很生气,真想批评他一顿,但转而一想,他为什么这样画呢?是不是有他自己的见解呢?于是我把超超叫到跟前,问他原因。他一开始不敢说,后来在我的鼓励下说:“我画的是刮大风后的大树,因为风大,树就被刮的东倒西歪,有一些沙土飞起来,大树就模糊看不清楚了。”多么富有创意的一幅画,幸亏我没有草率否定,否则对孩子的心灵是多大的伤害呀。于是,我把超超的画展示给其他小朋友看,并告诉大家这幅画也是成功的作品。看着超超满脸的喜悦,我的心里也是甜甜的。这是我的一点教学心得,面对孩子的创意之作,由于处理方法得当,我感悟到了尊重理解孩子的重要性,由此也启示了我,勤记教学笔记,多写教学反思,对于日常教学和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是大有裨益的。其实,我们平时组织活动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突出的闪光点可以记录,但静下心来,认真反思,你会发现可总结的内容真的很多。写教学笔记、教学反思,既可以写出教学过程中的成功做法与经验,记录下当时的教学体验,又可以写出自己教学中的不足之处,还可以记录自己对教学的灵感和孩子的见解。因为孩子们一些看似幼稚、天真的想法往往能拓宽教师的思路,甚至把问题引向深入,有利于教学相长;教学反思的撰写,有利于教师发现问题,因为问题是科研的先导,反思使我们能深入思考问题,促使自己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行研究,努力提高自己的教科研水平。

三、看教学活动实况记录,认识教学过程,及时做好反思

幼儿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除了要向书本学习外,一方面要向他人学习,研究他人的教学方法经验。另一方面要进行自我认识、自我监督、自我反省,发现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问题,认清教学活动中的不足,从而找到正确的方式,积累有效的教学经验。为了能完整地认识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可请会摄像的老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录像,也可请配班老师进行实况记录。“唉!今天真难为情。录像中的我,神情紧张,脸涨得通红,对着小朋友半天说不出一句话。看来今后组织活动前一定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千万不能怯场,要自信。还有,我发现今天自己教学时不知所措的情景,以后一定要注意。另外有些问题的设计可能没有注意幼儿的发展特点,没有注意引导,这样不利于幼儿的思考……”这是我第一次上公开活动的感受。通过研看录像,看到了录像中真实的自己,所以感触较为深刻。通过摄像拍摄,课后教师及时进行观看,在观看过程中对于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教学方法及教态等方面进行及时反思,这样于下一次的教学有很大用处。而且利用摄像机特有的定格、重放、慢放等功能,教师可以边看边思考,边思考边研究,边研究边改进,既发现自己的教学中的机智应变之处,又找出自己在组织活动中存在的欠缺、遗憾、甚至失误。自己观看录像,可以使教师更理智,清醒地把握自己、推敲自己,也能更诚恳地、平心静气地对待同事的评价与建议,对自己的能力有一个正确估计,从而有利于根据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进行针对性的改正,在不断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促进自我教学能力的提高。实践反思在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运用前景是广阔的。古人云: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平时生活中学会记录教学中出现的种种现象、问题,学会及时反思、及时研究,这些都将有利于教师专业化的发展,教师专业化的提高有利于推动幼儿现代教育的发展。

第五篇:教师成长论文谈教师专业成长

小学英语教师成长心得

作为一名从教两的中青年教师,欠缺的教育教学经历为我提供了审视自我及教师职业的诸多视角。但是由于平时只顾忙于繁琐的教育教学工作,而忽略了将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经验进行系统的梳理。所以,工作起来还达不到所向披靡。另外,学习也欠缺,没能及时地对自己的教育教学体会进行总结反思,在科研型教师的路上步子迈得还较慢。通过一年不断学习、钻研,我把理论知识和实际经验相结合,逐步地走向成熟。一年来我按个人专业成长的规划,开展学习研究,现在我对自己的专业成长进行一个总结和反思,以此来促进自己长。为了更好地实现专业的成长,我将立足岗位,以学校大局和学生的发展为重,认真踏实工作,严于律己,率先垂范。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学习、积累最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研究教育教学艺术,探讨、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形成独特的教育教学风格。专业成长中我努力做到了:



1、认真学习,提高专业理论水平和业务素质

①认真参加学校组织的校本培训,努力每学必有收获;

②积极参加名师班的专业培训,达到切实提高教育教学理论素养的目的; ③认真摘抄业务知识和新课程的相关知识,做好业务积累;

④认真观摩名家课堂教学实录,并向校内外有经验的老师学习,提高课堂教学艺术; ⑤坚持集中学习和个人自学相结合、多渠道广泛学习的原则,切实提高专业水平,拥有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

⑥积极参加各类继续教育培训,参加课题研究,提高自己的教科研水平;

⑦每周完成一篇教学个案或者教学反思,养成良好的反思、写作习惯,在反思中扬长、奋进、创新;

⑧坚持每天背诗一首,读书半小时,包括经典名著,古典文学,时尚美文,教育教学方面的读物等,坚持写读书笔记,以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艺术表现力,对学生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



2、认真实践,提高教育教学成绩和水平

①认真备课,上好每一堂课;

②每学期执教研究课,示范课,构建自主合作、探究高效的理想的课堂;

③开展课题研究,及时搜集资料,撰写课题小结、经验总结和教育教学论文,以提高自己的总结能力、表达能力;

④进一步提高自己利用现代化教育教学手段的能力,力争每课都有自己亲自制作的高效实用的多媒体课件;

⑤积极投身对学生的辅导工作中,力争每学期都能有学生在各级各类竞赛中获奖,或者说有高质量的习作见报;

⑥努力由教学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优化教法,勇于创新、从而形成自己富有个性的教学风格;

⑦与他人进行专业合作,实现同伴互助。

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教研组建设,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我认为要抓好“一个抓手、一个中心、五个途径”。

一、“一个抓手”——以教研活动为抓手,积极有效地开展活动,提高教研水平

1、抓好理论学习:

21世纪是信息化社会、知识经济时代,终身学习对教师的生存和发展极为重要,教研组学习既是一种团体压力又有助于教研团队动力的形成。要引导教师学会理性地思考教学问题,而不要小看理论思维,理论学习要更加指向实践中发生的真实问题。因此要利用教教研活动时间进行理论的学习,它包括英语专业知识的学习,最新教学理论的学习,最新教学教学方法、教学评价方式的学习,考试分析与评价等等。

2、抓好专题活动:

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专长,而且经过时间的打磨,他们的教学经验成了一笔宝贵的财富,因此我们就要善于调动每一位教师参与教研组建设的热情,让他们发挥出自己特长,用讲座的形式向有关老师传经送宝,减少其他教师的摸索时间,提高教学效率。每次可设立一个专题:如关于单词的教学方法;对话教学方法;语法教学中点滴经验,好的做法。也可以请参加阅卷的两位教师进行试卷评分及答题要点分析;请参加区研训班活动成员谈心得体会;教学中遇到的困惑,作个案分析等。有条件的话,可以请教研员、区学科带头人、区骨干教师来校作讲座,“传道、授业、解惑。”

3、抓好听课、评课活动:

任何一次公开课教学是一位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中应对能力、启发引导学生等各种能力的展示,也是一位教师教学理念、基本素养的体现,因此任何一次公开课对教师自身能快速成长会起到积极的作用。所以,教研组要充分重视每一次公开课,认真组织好听课、评课活动。对于组内的青年教师的开课设想要认真听取,对其初稿的可操作性能做出客观的评价,再稿时还对各种细节问题提出忠告。课堂教学结束之后,客观地评价他这堂课的成功和失败之处,促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起来。对于有一定教龄的中老年教师,既要看到他们的长处,又能实事求是地表明自己的看法,怎样做更好、更合理一些,不要让评课活动成为表扬会或批评会,让评课真正成为教师成长的有效途径。我还设想对于所开的公开课在评课活动结束之后,在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把这堂课重新安排、设计,写出更好的教案,并附上教学反思,让教师学有方向,思有思路。

二、“一个中心”——“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强化教研组的基本功能,提升教学水平

1、重视集体备课活动,以公开课为抓手,创备课组特色,不断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加强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促进教学,我们要在抓好自己学、集中学理论学经验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实践,所以要始终抓住课堂教学不放松,向课堂四十分钟要效率,让全体教师树立“向课堂要质量,让学生学有兴趣,学有信心”的意识。为此要重视集体备课活动,发挥集体的智慧,使教学更合理、更有效。针对小学英语教学有些薄弱的现状,首先在组内开展了全面听课活动,并请学校教学研究室教师参与,共同探究教学策略,提高本组教师对

教学的认知水平。为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除了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各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外,每一学期以备课组为单位推出一位教师的教学展示课,对他的课进行认真指导精心打磨,集中听课,然后集中评课,使大家都能有所收获。各备课组在教研组整体建设的基础上,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从现实需要出发开展切实有效的教学活动,并能形成各自特点,如预初一备课组引入新教材为突破口注重教学方法的研究;低年级备课组以重视课外阅读指导为特色,注重学法的研究;高年级备课组以专题教学为重点,单词的教学和对话交流,注重能力培养;英语组备课组要强调扎扎实实抓教学,注重答题方法技巧的指导,以把好出口关为己任。

2、抓好英语课外活动,提高学生各种能力,提升学生素养;

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光靠课堂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要设计各种和英语学习相关的活动,锻炼学生的才干,提高学生的能力。如利用探究性课程提高学生的研究意识,敏锐的观察能力,信息筛选的能力,合作能力以及阅读表达能力。举行单词竞赛,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对话比赛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人的潜能是无限的。个人专业化成长规划的设计与制定是对自我的一种挑战,同时也是对自己事业乃至人生目标追求的系统化、理论化。所以,在名师班的学习中,我一定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统一的原则挑战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实现自我。

一、读书———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

教师的专业成长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受教师所处环境的影响,但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自己的心态和作为。教师不应是专业发展的“被动的接收器”,教师应是自身发展的积极建构者。“自觉”、“自主”应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词。它具体表现为专业发展的自主意识与能力,即教师能自觉地对自己的专业发展负责,自觉地对过去、现在的状态进行反思,对未来的发展水平、发展方向与程度做出规划,并能自主自觉地遵循自己专业发展的目标、计划、途径,努力实践,成为自身专业发展的主人。只有充分激发起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才能使教师的成长由自发转向自觉,由个别转向群体。可以说没有一个优秀的教师是师范院校直接造就出来的,优秀教师都是在工作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因此,必须抱着积极主动的心态,寻找一切有用的教育资源,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向书籍学习,向专家学习,向学生学习,向社会学习,向实践学习。当一个教师知道自己要什么,并且非常渴望获得它们的时候,他就不会放弃任何—个可能通向成功的机会。他会利用、发现、创造各种机会和条件,自觉学习,关注校内外的先进经验,举一反三,注意积累自己的实践历程并加以理论上的反思和提升。可以说,教师自主发展的意识是其成长的最关键因素。

二、培训———提升理论修养

一个好的教研组,必须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教研组成员必须具备较高的政治素质和文化素养以及较强的组织能力。学校各教研组要带领本组教师积极开展校本培训、专项培训。通过理论学习,养成教师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的习惯,不断提高研究和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校本课程开发和建设的能力,把日常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教师的专业成长融为一体,在培养青年教师方面,最有效的方法是走出去、请进来。所

有走出校园培训的教师回校后必须要在校内上一节汇报型的提高课,这样不仅使培训的教师自身教育教学水平提高了,还使校内的青年教师开阔了眼界。校内培训主要渠道是利用每周业务学习时间组织广大教师学习国内外报刊杂志上刊登的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请教育专家或名师来学校讲座。学校要为教研组成员提高业务素质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广大教师自觉的参加学历进修,把理论学习内化为自觉行动。

三、集体备课———发挥团队优势

新课程理念提倡合作,不仅是指学生的学习方式,还应是教师的教研方式。发挥团队精神,发挥每个教师的特长,互相取长补短,群策群力,增强教师之间的合作关系,使原来势单力薄的教师个体走出封闭的圈子,每个教师的个人优势被整合为集体的智慧,会时时迸发出令人惊喜的创新思维和教学设计。以往的备课,每个老师要备一本书的内容,不但花费的时间长,而且每个单元、每课内容都备得不是很精致。费时低效,甚至有些老师为了应付检查,就索性“抄教案”。

集体备课应坚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酌情加减、课后反思”的原则。其一,备课时间、地点、人员制度化:以教研组为单位,每周固定时间在各办公室集体备课;其二,备课内容和主备人员制度化:教研组每人主备一至两个单元,就这个单元的内容进行细致、深入地备课。每周教研组活动时,按单元由负责主备的老师先讲解自己所备单元的整体思考和每课的重难点、教学设计以及教具准备等;其他老师边听边在课本上做详细的记录,然后全组老师共同商议,制定出一份比较完善的教案,并把这一单元的教案,拷贝到电脑中;其三,个性修改制度化:每位老师根据个人教学风格及本班学情,对集体备课教案进行再创造,使之成为一份适合个人特色和本班教学的个性化的教案;其四,及时反馈制度化:在集中教研组集体智慧与使用本人个性化教学策略后,效果如何,要及时反思,做好后记,交流总结得失,形成习惯。教学反思是教师由经验型转变为研究型、专家型的必由之路,这种反思不是—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具有研究的性质。自我反思是开展校本研究的基础和前提,分为三个阶段即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教学前的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教学中反思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教学后反思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过去教师处在被研究者地位,现在成为研究者、成为反思性的实践者,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学行为及教学效果,能更新教学观念,改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使教师真正成为教学和教学研究的主人。

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提倡的“三级备课”:即自备、复备、完善。自备,教师分到备课任务后,根据备课要求先行备好教学设计;复备,备课组活动时,由备课教师先行说课,备课组成员就该教案的得失提出修改意见,备课教师根据成员意见修改教案;完善,各教师根据实际情况补充教案,使之更为完善,并在教后及时填写好“教后札记”,完成“教学反思”。

这种方式有三点好处:其一,让每位老师集中精力备好一至两个单元的课,提高了每位老师的备课质量;其二,也减轻了老师的负担,节省了时间,让每位老师有更多的时间投入

到课堂教学中;其三,集思广益,“以思维碰撞思维,以智慧点燃智慧”,充分发挥教研组的“群研智慧”,真正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由于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性,由个人备课向个人与集体合作备课转变的同时,集体备课还应提倡由静态备课向动态备课转变;由于备课是终身随时的感悟,不仅仅是写在纸上的文字,因此集体备课应由文字教案向文字与思维相结合的教案转变。

四、集体评课———案例引领式校本培训

授课、说课、听课、评课是学校反思性教研的常规工作,集体评课也是许多学校的日常教研工作。在集体评课的教研定位上,是与校本培训接轨的。一次集体评课,就是一次有意义的案例引领式的培训。以一个个鲜活的课堂教学范例为载体,通过对课例的点评和分析,共同提炼出老师们平日教学中的问题和困惑,再合作设计突破的方案,并从教学实践中得到验证,从而提升教研质量。

每学期要召开几次全校性的教学研讨活动(包括校级评优课、开放日观摩课、青蓝工程汇报课、优秀教师示范课等),形成“众人搭台,一人唱戏,大家受益”的良好局面,为老师们集体评课提供了平台。组织由下至上的集体评课,即先由备课组交流评议,再以“宣讲”或“沙龙”及“培训”等形式组织全体老师集中评课,为老师们集体评课创设对话、民主、具有指导意义的研讨氛围。在集体评课的过程中,对于每位参与的老师均要做到人人有分工,由学习层的教师做课堂实录的记录,由资深教师整理、宣讲评课稿或案例分析,并尽可能由专家教师提炼有指导意义的教学问题和教学困惑,参与的所有老师讨论交流。

集体评课应达到以下目标:其一,评出方向。以教学为媒介、课例为载体的集体评课聚合老师们的视野,提出并解决共同关注的教学问题,帮助老师找到教学研究的方向;其二,评出进步。有人说:“教师之间的广泛交流是提高教学能力最有效的方式”。老师们在具有浓厚研究氛围的集体讨论中时常迸发出教学灵感,还有的从交流中受到启发,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就能加快老师教研能力提升的速度;其三,评出团结。每一次集体评课就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动、沟通、分享,会促使老师们用开放的心态彼此发现、彼此欣赏、彼此接纳,促进了教师间的团结。

目前,集体评课还停留在“示范教学———对话反思”的被动式阶段。为了促进教师专业的进一步发展,既要保持侧重讨论式的案例教研,又要引导老师们开辟包含行为跟进的全过程反思———课前,先提炼教师真实的教学困惑或问题,带着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教学设计;课中,以探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进行教学;课后,选取多方对话、自我反思的话题,力争引入视频案例的技术,从而引发教师思维碰撞,提升案例讨论的理论水产和教师理性思考的深度。

五、尝试走班———创建更广泛的交流平台

学校尽管一直推行群体学习、组内教研、校本培训,但依据班级个体,不可避免的是部分老师仍会出现“闭门造车”的现象。因此,学校要努力为老师搭建一个自主学习、交流、展示的平台,为老师的教育教学提升、班级管理自我反思、自身专业发展提供有效的支持。孩子的天性是追求新、活及变的,但是在目前相对封闭的教室里,学生要满足享受所有的优

质教育教学资源,至少是与本年级的所有老师交流的愿望都是很难达成的。那么,学校就要着力为孩子们创建一个“欢迎本年级老师走进我们班”的机会,先满足孩子们小小的愿望,让他们在与本年级老师零距离接触的过程中,学会适应不同的老师,获取不同的信息,提高学习知识的兴趣。基于这两个需要,学校可试行教师走班制。措施可以课改为龙头,年级为试点,由各课题组的老师们先行做走班实验;或者由试点老师介绍走班经验及教训,然后推广先进经验,并建议教研组实施全员走班制。

每位老师具有不同的教学风格,每节课的训练侧重点也不同,每一节走班课都是经过精心准备、精心设计的,可以说一次走班课就是一次公开课。与不同的老师合作上一次走班课,从学生自身而言,提高了对不同老师的适应能力,感受到不同的教学风格,同时体会到不同老师上课所带来的新鲜感,满足了孩子求新求变的愿望,尽可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不同的班、不同的特点,对老师的组织教学、教学机制是一次极好的训练和考验,提升了老师针对不同的学情调整教学策略的能力。作为走班的施教者,体会到了不同班级的学生思维、学习习惯、语言素养等方面的差异,有助于发现自己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忽视的问题,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同时在完成教学后针对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能更全面、更深入地反思和修正;其三,听课老师的收获。作为同年级的听课者,以“旁观者”的身份更能发现自己在本班教学、班级管理方面的不足与欠缺。通过走班课,听课教师看到的不再是一个班,而是一个年级、一个整体,从学生、教师的方方面面做了一次很好地横向比较,发现的不再是个别的、特殊的现象,而是全面、普遍的现象。从而,对年级组的教研水平、团队共进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针对学校要达到优质资源的共享与有效交流的教研目的,仅仅立足于本教研组的走班尝试还远远不够。因此,还可以筹划和实现年级大课走班尝试、跨年级走班、跨学校走班。走班制的逐步实施,就是为了促使老师从不同的教育对象、教育情境中汲取经验,并逐步完善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素养。

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学校有效的管理制度的规范,离不开教研组和备课组平台的合作交流,离不开课堂教学的探索与实践,更离不开自身的奉献精神和努力,只有上述四个条件的和谐统一,才能有效地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学无止境,今后我会更加不断学习、不断地给充实自己的学识和专业水平。

下载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邱连光获奖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 邱连光获奖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2011-2012学年度下学期高二生物年级组工作总结 邱连光

    2011—2012学年度第二学期 高二生物年级组工作总结 邱连光 2012年7月10日 1 星移斗转,日月如梭,转眼忙忙碌碌中一个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又已结束,在高二年级组全体教师的共同努......

    小课题研究: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合集五篇)

    小课题研究: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教师需要小课题研究,这既是教师的一种责任或一种工作方式,同时也是教师个人专业成长的捷径。 一、走出小课题研究的认识误区 在一些中小学教师看......

    (获奖论文)借助教学反思 力推教师成长

    借助教学反思 力推教师成长 ----漫谈教学反思对教师成长的意义 【内容摘要】教学反思,就是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一种行为,是教师对教学活动......

    教学反思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教学反思———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朱敏兰1魏恒顺2 (1. 青海民族学院 青海西宁 810007 2. 西安交通大学 陕西西安 710049) 【摘 要】 教师是一种专业,教师专业发展仅仅......

    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专业成长》读书笔记 利用暑假读了刘良华教授的《教师专业成长》,感觉到刘良华教授是一个充满智慧、幽默风趣的人,他就是学生心目中的好老师形象。这是一本催人奋进的书,......

    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专业成长有一位教育学家曾经说过:“对一位校长或教育管理工作者来说,关注学生首先应从关注教师开始。”作为一名管理者,只有做到以教师为本,教师才能做到以学生为本。现在越......

    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专业成长》读书笔记教师要有教学智慧 教师的教学智慧是能从很多杂乱的知识里面提炼出一种核心的知识来。其主要显示为教师的“课堂”行为。“教学智慧”概括为三点,第......

    教师专业成长

    教师专业成长 牛家营子初级中学——张爱民 一、强化职业道德素养 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体现在对待事业、对待学生、对待集体和对待自己这四个方面。对待事业要爱岗敬业,对待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