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共5篇]

时间:2019-05-15 06:57: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

第一篇: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

《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第九版)

第一章 肺系病证

第一节 感 冒

【目的要求】

1.了解感冒属外感疾病,明确临床主要特征。

2.掌握感冒的病因病机为邪犯肺卫,卫表不和。

3.掌握风寒、风热、暑湿三个常见证型的证治方药。

4.熟悉治疗虚体感冒的变法。

【教学内容】

|

1.讲解感冒的特征,以鼻塞、流涕、咳嗽、恶寒、发热、头痛、身楚为主症,并明确感冒与时行感冒的区别。

2.讲解感冒病因以风寒、风热为主,夏令多属暑湿致病,病理重点为卫表不和。

3.讲解感冒的诊断要点,与某些温病早期的区别。

4.强调本病辨证属实证,治疗大法为解表达邪。

5.强调感冒常见三证的症状特点。风寒证用辛温解表法,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风热证用辛凉解表法,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加减。暑湿证用清暑祛湿解表法,新加香薷饮加减。

6.强调虚体感冒当扶正达邪,区别气虚、阴虚等不同表现,治以益气解表或滋阴解表。

7.讲解感冒的治疗禁忌,以及并发症和夹杂症的处理要点。

【教学时数】

3学时。

第二节 咳 嗽

【目的要求】

1.了解咳嗽的一般概念。

2.掌握咳嗽有外感、内伤之分,其病变重点在肺,而关系到它脏。

3.了解咳嗽的诊查要点。

4.掌握外感咳嗽治以祛邪利肺止咳;内伤咳嗽治疗重在扶正补虚。

5.熟悉常见各类咳嗽的辨证论治。

【教学内容】

1.讲解咳嗽的概念,咳嗽是指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而言,是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2.强调病因有外感、内伤之分,外感有风寒、风热、燥热的不同,内伤多为脏腑功能失调所致,以痰湿蕴肺、肝火犯肺为多。病位在肺,但与肝、脾等其他脏器有关。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有互为影响的关系。

3.讲解咳嗽的诊断要点,提示相关辨病知识。

4.强调咳嗽的辨治原则。外感咳嗽属于邪实,治以祛邪利肺。内伤咳嗽,多属邪实正虚,治以祛邪止咳,兼以扶正。

5.强调咳嗽各证型的辨证论治。外感咳嗽:风寒袭肺证,用疏风散寒,宜肺止咳法,三拗汤、止嗽散加减。风热犯肺证,用疏风清热,宜肺止咳法,桑菊饮加减。风燥伤肺证,用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法,桑杏汤加减;若凉燥用温润法,杏苏散加减。内伤咳嗽:痰湿蕴肺证,用燥湿化痰,理气止咳法,二陈平胃汤、三子养亲汤加减。痰热郁肺证,用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法,清金化痰汤加减。肝火犯肺证,用清肺泄肝,顺气降火法,用黛蛤散合加减泻白散。肺阴亏耗证,用滋阴润肺法,化痰止咳。沙参麦冬汤加减。

6.提示咳嗽治睥、治肝、治肾的整体疗法,以及外感忌用敛肺、收涩的镇咳药,内伤忌用宣肺散邪法等治疗要点。

【教学时数】 4学时。

第三节 哮 病

【目的要求】

1.了解哮病的概念和特征。

2.熟悉哮病的发生是痰伏于肺,因外邪、饮食、情志、劳倦等因素而诱发。

3.掌握哮病病理因素以痰为主,发作期的病理关键是痰阻气道,肺失宣降。

4.熟悉病理性质有虚实之不同,而实多虚少,邪实正虚。

5.掌握发时当与治标顾本,平时当治本顾标的治疗原则。

6.掌握发作时区别寒、热、寒包热、风痰、虚哮,平时着眼肺脾气虚、肺肾两虚的基 本辨证及治法方药。

【教学内容】

1.讲解哮病的概念足发作性的痰呜气喘疾患,以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特征。

2.讲解古代医家对哮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和治法方药的特点。

3.强调发病的内因痰伏于肺是关键,每因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刺激、体虚病后而诱发。病理变化是“伏痰”遇感引触,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结,壅塞气道,肺管狭窄,通畅不利,肺气宣降失常,引动停积之痰,而致痰鸣如吼,气息喘促。病位主要在肺,而关系到脾、肾。

4.讲解哮病的诊断要点,注意与喘证、支饮相鉴别,提示辨病诊查知识。

5.强调哮病的辨证属邪实正虚,发时以邪实为主,一般多见寒、热、寒包热、风痰、虚哮五类,而未发时主要为肺、脾、肾三脏之亏虚。若久发正虚者,每多虚实错杂,当按病程新久及全身症状以辨别其主次。

6.强调哮病以发时治标,平时治本为基本原则。冷哮当宣肺散寒,化痰平喘,用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加减;热哮当清热宣肺,化痰定喘,当用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加减;寒包热哮当解表散寒,清化痰热,用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加减;风痰哮当祛风涤痰,降气平喘,用三子养亲汤加味;虚哮当补肺纳肾,降气化痰,用平喘固本汤加减。平时以正虚为主者应扶正治本。肺脾气虚者,健脾益气,补土生金,以六君子汤加减;肺肾两虚者,当补肺益肾,以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加减。

7.讲解喘脱危证的处理。

8.提示哮病寒热、虚实相兼转化和风痰为病的治疗,以及有关哮病夹瘀血的认识。【教学时数 】 3学时

第四节 喘

【目的要求】

1.了解喘证的概念和临床特征。

2.掌握喘证的主要成因是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所伤,劳欲久病所致。病理机制,实喘在肺,虚喘在肺肾两脏。

3.掌握实喘、虚喘的鉴别和各型证治。

4.熟悉寒热互见、虚实夹杂和正虚喘脱的治疗。【教学内容】

1.讲解喘证的特征为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介绍历代医家对喘证病因病机的认识和治法方药的特点。

2.强调喘证病因为外邪侵袭{外感风寒、风热犯肺},饮食不当、情志所伤及劳欲久病所致。

3.强调病位主要在肺和肾,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实喘为邪壅肺气,宣降不利;虚喘责之肺、肾两脏,因阳气不足,阴精亏耗,而致肺肾出纳失常,且尤以气虚为主。反复发作可致喘脱。

4.讲解喘证要注意与气短相鉴别,喘证主在呼吸困难,气短主在呼吸浅促。并结合辨病,提示必要的诊查知以。

5.强调喘证的辨证要点当分清虚实。实喘者又当辨别外感内伤,虚喘则应辨清病变脏器。治疗原则实证宜祛邪利气,虚证当培补摄纳。

6.强凋喘证各证型的辨证论治。实喘:风寒壅肺证,宣肺散寒,麻黄汤、华盖散加减表寒肺热证,解表清里,化痰平喘,麻杏石甘汤加味;痰热郁肺证,清热化痰,宣肺平喘,桑白皮汤加减;痰浊阻肺证,祛痰降逆,宣肺平喘,二陈汤、三子养亲汤加减;肺气郁痹证,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加减,虚喘:肺气虚耗证,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补肺汤加减;肾虚不纳证,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参蛤散加减。正虚喘脱证,扶正固脱,镇摄肾气,参附汤送服黑锡丹。【教学时数】 3学时。

第五节 肺

【目的要求】

1.了解肺胀的临床表现,并与有关病证的联系。

2.熟悉肺胀的病理因素是痰浊、水饮、血瘀,病他主要在肺,涉及肾、心等脏,后期可出现痰迷心包、肝风内动、喘脱等危候。

3.掌握肺胀的辨治原则以及各个证型的证治。

4.熟悉肺胀出现危重证候的处理。

【教学内容】

1.讲解肺胀的临床表现以胸部膨满,憋闷如塞,喘息上气,咳嗽痰多,烦躁心悸,面色晦暗,或唇甲紫绀,脘腹胀满,肢体浮肿等。并阐述与痰饮、咳喘、心悸、水肿、厥脱的关系。

2.讲解古代医家对肺胀病因病机的认识和治法方药的特点。

3.强调本病多因久病体虚,复加感受外邪而诱发。

4.强调肺胀的病位在肺,影响脾肾,后期及心。病理因素早期以痰浊为主,渐而痰瘀

并见,终致痰浊、血瘀、水饮交错为患。病理性质由气虚、气阴两虚,发展为阳虚。虚实 之间常常夹杂,表现上实下虚之证。重证可见气不摄血、痰迷心窍、肝风内动、喘脱等危候。

5.讲解肺胀与哮病、喘证的区别与联系。并结合辨病,提示必要的诊奁要点。

6.强调本病辨整总属标实本虚证,但有偏实偏虚的不同。偏实者需分清痰浊、水饮、血瘀;偏虚者当分清气(阳)虚、阴虚的性质,肺、脾、肾、心病位主次所在。治疗抓住治标、治本两个方面。标实者,根据病邪的性质,分别采取祛邪宣肺、降气化痰、温阳利水,甚或开窍、熄风、止血等法;本虚则以补养心肺、益肾健脾为主,分别治以益气、养阴,或气阴兼凋,或阴阳两顾,正气欲脱时,则应扶正固脱,救阴回阳。

7.强调肺胀常见证型的辨证沦治:痰浊壅肺证,用化痰降气、健脾益肺法,苏子降气汤、三子养亲汤肌减:痰热郁肺证.用清肺化痰、降逆平喘法,越婢加半夏汤、桑白皮汤加减。痰蒙神窍旺,用涤痰、开窍、息风法,涤痰汤加减,另服苏合香丸,热闭予局方至宝丹。阳虚水泛证,温肾健睥、化饮利水法,真武汤、五苓散加减。肺肾气虚证,用补肺纳肾、降气平喘法,平喘围本汤、补肺汤加减。喘脱者,用参蛤散,或黑锡丹。

8.讲解防止感冒、咳嗽迁延成为慢性咳喘是预防本病的关键以及避免感受外邪两发等护理知识。

9.讲解肺胀出现危重证候的处理。

【教学时数】 3学时。

第六节 肺 痈

【目的要求】

1.了解本病特征,病因为感受风热,或痰热素盛,内外合邪。病机为热伤肺气,蒸液成痰,热壅血瘀,血败肉腐。

2.熟悉各个阶段的辨证要点,掌握治疗本病的主法。

3.掌握肺痈各个不同阶段的具体治法。

4.掌握肺痈当重视排脓解毒,不能早投补敛,以免留邪。

【教学内容】

1.讲解肺痈是肺叶生疮的病证。介绍历代医家对肺痈的认识。

2.强调病因以外感风热为主,或因痰热素盛所致。病机为热伤肺气,蒸液成痰,热壅血瘀,血败肉腐。

3.讲解肺痈的诊断方法,要注意与肺系病痰热蕴肺证、风温相鉴别等诊查知识。

4.强调肺痈的辨证主要分初期、成痈、溃脓、恢复期四个阶段,治疗以清热、解毒、化痰、排脓为大法。

5.强调肺痈各个病期的辨证论治。初期:用疏风散热,清肺化痰法,以银翘散加减。成痈期:用清肺解毒、化瘀消痈法,以千金苇茎汤、如金解毒散加减。溃脓期:用排脓解毒法,加味桔汤加减。恢复期:用养阴补肺法,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煎加减。6.强调肺痈当重视排脓解毒的原则,避免过早补敛,闭门留寇。提示防止并发大咯血、脓胸等临证要点。

【教学时数】 3学时。

第七节 肺 痨

【目的要求】

1.了解痨虫感染与正气虚弱导致发病的相互关系。

2.熟悉本病病位在肺,但可传及其他脏腑,尤以脾肾为主的特点。

3.掌握本病要病机主为阴虚火旺,以及气阴两虚、阴伤及阳的病理变化。4.熟悉本病的治疗原则,补虚与抗痨“杀虫”的意义。

5.掌握肺痨常见证型的辨证施治,以及虚中夹实的临床处理。

【教学内容】

1.讲解肺痨是具有传染性的慢性疾患,临床以咳嗽、咳血、潮热、盗汗四大主症为特点,并简述历代对本病的认识。

2.强调病因为“痨虫”,病位在肺,并与脾、肾有关,病理性质以阴虚为主,并可导致阴虚火旺或气阴两虚,甚则阴伤及阳。

3.讲解肺痨的症状、体征等诊断要点,与虚劳、肺痿的区别以及辨病方面的知识。

4.强调治疗以补虚培元和抗痨杀虫为原则以及常见证型的辨证施治。肺阴亏损证,用滋阴润肺法,月华丸加减。虚火灼肺证,用滋阴降火法,百合固金汤、秦艽鳖甲散加减。气阴耗伤证,用益气养阴法,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加减。阴阳虚损者又当滋阴补阳,用补天大造丸加减。

5.讲解肺痨的预后转归及禁烟酒、慎房事、怡情志等预防调护知识。

6.提示肺痨当掌握虚中夹实的处理方法,扶正要重视培土生金等临证要点。

【教学时数】 3学时。

第二章 心系病证

第一节 心 悸

【目的要求】

1.了解心悸的一般概念和特征。

2.了解心悸的病因,掌握心悸的病机主要是气血阴阳亏虚,心失所养,或邪扰心神,心神不宁。

3.掌握心悸的诊断要点,惊悸与怔忡、心悸与奔豚的鉴别,了解辨病诊查知识。

4.熟悉心悸辨证应分辨虚实标本主次,治疗当区分痰、饮、火、瘀的偏盛及阴虚、阳虚、血虚、气虚之不同。

5.掌握心虚胆怯、心血不足、阴虚火旺、心阳不振、水饮凌心、瘀阻心络、痰火扰心、邪毒犯心等证的辨证论治。

6.熟悉心悸的轻重危急证候的辨别及治疗。

【教学内容】 1.讲解心悸的概念是指心中悸动,不能自控的一类病证,叙述古代文献划。本病的认识,提示与某螳疾病的关系。

2.强调说明,心悸的病位在心,病因为体质虚弱、饮食劳倦、七情所伤、感受外邪及药食不当。

3.强调心悸病理变化为心气扰乱,心主不安。虚证为阴阳气血不足,心神失养引起。实证因痰、饮、火、瘀扰乱心气所致。

4.讲解心悸的诊断要点,注意惊悸与怔忡、心悸与奔豚的鉴别,并结合辨病,提示必要的诊查要点及轻、重、危、急症的转归。

5.讲解心悸辩证应分辨虚实标本主次。治疗原则为:虚证宜补气、养血、滋阴、温阳;实证宜祛痰、化饮、清火、行瘀。虚实兼夹者,分清主次缓急,相应兼顾。

6.强调说明心悸心虚胆怯、心血不足、阴虚火旺、心阳不振、水饮凌心、瘀阻心脉、痰火扰心、邪毒犯心等证的症状特点及其相互间联系、转化的关系。

7.强调说明心悸各证的治疗。①心虚胆怯证,镇惊定志,养心定神,安神定志丸加减。②心血不足证,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汤加减。③阴虚火旺证,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加减。④心阳不振证,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合参附汤加减。⑤水饮凌心证,振奋心阳,化气行水,宁心安神,苓桂术甘汤加减。⑥瘀阻心脉证,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桃仁红花煎加减。⑦痰火扰心证,清热化痰,宁心安神,黄连温胆汤加减。

8.讲解预防调护知识。

9.提示脉率快速型心悸、脉率过缓型心悸及脉律不整型心悸的处理原则。

【教学时数】

3学时。

第二节 胸 痹(附:真心痛)

【目的要求】

1.了解胸痹的一般概念和特征。

2.掌握胸痹的病因多为寒邪内侵,饮食失调,情志失节,年迈体虚等因素。

3.掌握胸痹的病机有虚实两方面。实为寒凝、血瘀、气滞、痰浊痹遏胸阳,阻滞心脉; 虚为气虚、阴伤、阳衰,脾、肝、肾亏虚,心脉失养。

4.掌握胸痹的诊断要点,胸痹与悬饮、胃脘痛、真心痛等的鉴别,了解辨病诊查知识。5.熟悉胸痹辨证宜分辨标本虚实、病情轻重,治疗先治其标,后顾其本,或兼顾同治。6.掌握胸痹心血瘀阻、气滞心胸、痰浊闭阻、寒凝心脉、气阴两虚、心肾阴虚、心肾阳虚等证的辨证论治。

7.熟悉胸痹的轻重、顺逆证候的辨别及治疗。

【教学内容】

1.讲解胸痹是指胸部闷痛的一类病证,叙述古代文献对胸痹的认识,提示与某些疾病 的关系。

2.讲解胸痹病因多由寒邪内侵、饮食失调、情志失节、年迈体虚等有关。

3.强调胸痹的病位在心,与脾、肝、肾相关。病机总属心脉痹阻,本虚标实。本虚为 气虚、血虚、阴虚及阳虚,标实为血瘀、寒凝、痰浊、气滞。

4.讲解胸痹的诊断要点,注意胸痹与悬饮、胃脘痛、真心痛等的区别,并结合辨病提示必要的诊查要点。

5.胸痹的辨证应分辨标本虚实。治疗原则,应先治其标,后治其本,先从祛邪人手,然后再予扶正,或兼顾同治。6.强调说明胸痹心血瘀阻、气滞心胸、痰浊闭阻、寒凝心脉、气阴两虚、心肾阴虚、心肾阳虚等证候的临床症状特点及其相互间关系、转化关系。

7.强调说明胸痹各证的治疗。①心血瘀阻证,活血化瘀,通脉止痛,血府逐瘀汤加减。②气滞心胸证,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疏肝散加减。③痰浊闭阻证,通阳泄浊,豁痰宣痹,栝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加减。④寒凝心脉证,辛温散寒,宣通心阳,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汤加减。⑤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活血通脉,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加减。⑥心肾阴虚证,滋阴清火,养心和络,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加减。⑦心肾阳虚证,温补阳气,振奋心阳,参附汤合右归饮加减。

8.提示预调护知识。

9.介绍活血化瘀药、芳香温通药在胸痹中的运用,真心痛的诊查、救治等问题。【教学时数】 3学时。

第三节 厥 证

【目的要求】

1.掌握厥证的概念及临床特征。厥证可分气厥、血厥、痰厥三大类。2.熟悉厥证的病因有情志内伤、久病体虚、亡血失精、饮食不节等。3.掌握厥证的病机是气机突然逆乱,升降乖戾,气血阴阳不相顺接。4.熟悉厥证的诊断要点及其与中风、昏迷、痫病的鉴别。5.熟悉厥证的辨址要点及治疗原则。

6.掌握气厥、血厥、痰厥各证型的证治方药。【教学内容】

1.讲解厥证是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伴四肢逆冷为主要特征的病证。提示与相应西医疾病的关系。

2.讲解情志内伤、久病体虚、亡血失精、饮食不节等多种原因均可导致厥证。

3.强调厥证的基本病机为气机突然逆乱,升降乖戾,气血阴阳不相顺接。病理属性有虚实之分,常见气厥、血厥、痰厥三大类。

4.强调厥证的诊断要点及其与眩晕、中风、昏迷、癎病的鉴别。辨证着重辨明虚实,分清气血。

5.讲解厥证的治疗原则是发作时回厥醒神,缓解后辨证论治、调治气血。

6.强调厥证的辨证论治。①气厥:实证,顺气降逆开郁,五磨饮子加减;虚证,补气回阳,生脉饮、参附汤、四味回阳饮加减。②血厥:实证,平肝息风,理气通瘀,羚角钩藤汤或通瘀煎加减;虚证,补养气血,急用独参汤灌服,继用人参养荣汤加减。③痰厥:用行气豁痰法,导痰汤加减。

7.提示血厥之实注重者可发展为中风,临证应注意其变化。

8.提示气厥、痰厥既可单独发病,又可相互兼夹,治疗注意行气、化痰法的配合。【教学时数】

3学时。

第四节 不寐(附:健忘、多寐)

【目的要求】

1.了解不寐的一般概念及特征。

2.掌握不寐的发生是心神不宁,因饮食、情志、劳倦、体虚等因素而诱发。3.掌握不寐病理变化为阳盛阴衰、阴阳失交。

4.掌握不寐的诊断要点,不寐虚证、实证的鉴别,了解辨病诊查知识。

5.熟悉不寐的临床特征及分清虚实主次,治疗上当以补虚泻实、调整脏腑阴阳。6.掌握肝火扰心、痰热扰心、心脾两虚、心肾不交、心胆气虚等证的辨证论治。7.熟悉多寐、健忘的临床特征,辨证论治。【教学内容】

1.讲解不寐是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叙述古代文献对不寐的认识,提示与某些疾病的关系。

2.强调说明不寐的病因。多由饮食不节、情志失常、劳逸失调及病后体虚等因素影响心神不安而导致不寐。

3.强调说明不寐病位在心,与肝(胆)、脾(胃)、肾关系密切。病机为痰火扰乱心神,或气血阴阳亏虚,心神失养,阴阳失交。

4.讲解不寐的诊断要点,注意不寐虚证、实证的区别,并结合辨病,提示必要的诊查要点。5.讲解不寐的辨证当审其虚实。治疗原则为补虚泻实,调整脏腑阴阳。

6.强调说明肝火扰心、痰热内扰、心脾两虚、心肾不交、心胆气虚等证的临床症状特点及其相互问联系、转化的关系。

7.强调说明各证的治疗。①肝火扰心证,疏肝泻火,镇心安神,龙胆泻肝汤加减。②痰热扰心证,清化痰热,和中安神,黄连温胆汤加减。③心脾两虚证,补益心脾,养血安神,归脾汤加减。④心肾不交证,滋阴降火,交通心肾,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加减。⑤心胆气虚证,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加减。8.提示预防调护知识及不寐的用药注意事项。9.讲解健忘、多寐的诊查及辨证论治。【教学时数】 2学时。

第五节 痴 呆

【目的要求】

1.了解痴呆的一般概念及特征。

2.掌器痴呆的发生是先天年迈体虚、七情内伤、久病耗损等因素所致。

3.掌握痴呆病理变化是脏腑虚衰,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痰浊瘀血内生,脑失充养髓海渐空,神明日损,神机失统所致。

4.掌握痴呆的诊断要点,痴呆与健忘、癫证、郁病的鉴别,了解辨病的诊查知识。5.熟悉痴呆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均有关系。病理性质以肾虚为主,兼有痰浊瘀血、气滞,正虚、邪实互为因果。

6.熟悉痴呆以补虚泻实为主的原则。

7.掌握髓海不足、脾肾两虚、痰浊蒙窍、瘀血内阻、心肝火旺等证的辨证论治。8.熟悉临证用药原则。

【教学内容】

1.讲解痴呆是指无知而废的一类神志疾病,叙述古代文献对痴呆的认识过程,提示与某些疾病的关系。

2.强调说明痴呆病因,多由年迈体虚、七情内伤、久病耗损等因素,致神机失统而痴呆。

3.强调说明病位在脑,与心、肝、脾、肾相关。病理性质以肾虚为主,兼有痰浊、瘀血、气滞。4.强调说明痴呆由先天禀赋不足,或年高体虚等因素,致脏腑虚衰,使其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痰浊瘀血为害,脑失充养,神机失统的病理变化。

5.讲解痴呆的诊断要点,注意痴呆与健忘、癫证、郁病的区别,并结合辨病,提示必要的诊查要点。

6.强调说明髓海不足、脾肾两虚、痰浊蒙窍、瘀血内阻等证的临床症状特点及其相互间联系转化的关系。

7.强调说明各证的治疗。①髓海不足证,补肾填精,益髓养神,七福饮加减。②脾肾两虚证,补肾健脾,益气生精,还少丹加减。③痰浊蒙窍证,健脾化浊,豁痰开窍,洗心汤加减。④瘀血内阻证,活血化瘀,开窍醒脑,通窍活血汤加减。⑤心肝火旺证,清热泻火,安神定志,黄连解毒汤加减。

8.讲解预防调护知识,提示痴呆治疗注意攻补适宜,要采取药物治疗、心理治疗、智能训练、情绪调节、改善环境、消除病因等综合疗法。介绍痴呆临床保护胃气,使用血肉有情之品的经验。

【教学时数】 2学时。

第六节 癎

【目的要求】

1. 了解癎病的一般概念和特征。

2.掌握癎病成因与禀赋异常、情志失调、饮食不节、或脑窍损伤有关。

3.掌握癎病病理变化为先天或后天因素造成脏腑功能失调,脏气不平,阴阳失衡而致气机逆乱,风火痰瘀等邪闭塞清窍而发病。

4.掌握癎病的诊断要点,癎病与中风、厥证、痉证的鉴别,了解辨病诊查知识。

5.熟悉癎病发作的突然、短暂、反复的三大特点,及标本缓急的区别,注意发作的先兆

6.掌握癎病阳癎,阴癎,肝火痰热证,脾虚痰盛证,肝肾阴虚证,瘀阻脑络证等证的辨证沦治。

7.掌握病病控制发作的处理方法。

【教学内容】

1.讲解癎病是指发作性神志异常的一类病证,叙述古代文献对本病证的认识,提示与某些疾病的关系。

2.强调癎病的病因多由禀赋异常、情志失调、饮食不节、或脑窍损伤。

3.强调说明癎病的病理变化以先天或后天因素造成脏腑功能失调,脏气不平,阴阳失衡而致气机逆乱,风火痰瘀等邪闭塞清窍而发病。

4.讲解癎病的诊断依据,注意本病证与中风、厥证、痉证之区别,并结合辨病,提示必要的诊查要点。

5.讲解癎病发作的突然、短暂、反复的三大特点,并注意眩晕,胸闷,叹息等先兆症的表现。

6.强凋说明癎病的标本虚实,轻重缓急。发作期时,以开窍醒神定癎以治其标,治宜清肝泻火,豁痰息风,开窍定癎;休止期病缓以祛邪补虚以治其本,治宜健脾化痰,滋补肝肾,养心安神。

7.强调说明癎病阳癎,阴癎,肝火痰热证,脾虚痰盛证,肝肾阴虚证,瘀阻脑络证等证等证的症状特点及其相互间联系、转化的关系。

8.强调说明癎病各证的治疗。发作期时:阳癎,急以开窍醒神,继以泄热涤痰息风,黄连解毒汤合定癎丸加减。阴癎,急以开窍醒神,继以温化痰涎,顺气定间,五生饮合二陈汤加减。休止期时:1肝火痰热证,清肝泻火,化痰宁心,龙胆泻肝汤和涤痰汤加减。2脾虚痰盛证,健脾化痰,六君子汤加减。3肝肾阴虚证,滋养肝肾,填精益髓,大补元煎加减。4瘀阻脑络证,活血化瘀,息风通络,通窍活血汤加减。

9.讲解癎病的预防调护。

10.讲解癎病虫类药的使用原则及临证注意事宜。【教学时数】

3学时。

第三章

脾胃系病证

第一节 胃痛(附:吐酸、嘈杂)

【目的要求】

1.熟悉胃痛概念及临床特征。

2.熟悉胃痛病因主要是外邪犯胃、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脾胃素虚及药物损害有关等,病变部位在胃,与肝睥关系密切。病理属性以虚实为常,而有演变多异的特点。掌握胃痛的病机是胃气郁滞,失于和降,不通则痛。

3.掌握胃痛诊查要点以及与真心痛的鉴别,熟悉胃痛与胁痛、腹痛、等的鉴别。

4.掌握胃痛辨治原则和常见的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湿热中阻、瘀血停胃、胃阴不足、脾胃虚寒证的证治。【教学内容】

1.讲解胃痛是发生在胃脘部近心窝处的,以疼痛为主症的病证。叙述古代文献对本病证的认识,提示与相关西医疾病的关系。

2.详细讲解胃痛的病因多为外邪犯胃、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脾胃素虚及药物损害有关等;重点强调胃痛的病机关键为胃气郁滞,失于和降,不通则痛。分析其病机演化:急性者,多由六淫、饮食、情志所引起。邪犯胃脘,病多属实,邪盛正气亦旺,脾胃损伤较轻;若邪干胃脘日久,严重损伤脾胃生理功能,正气衰弱,可转化为慢性,出现气(阳)虚证和阴虚汪。胃痛久发可因气滞与气虚致血行不畅,血瘀胃脘络脉,形成瘀血,故慢性胃脘痛虽以本虚为主,但多夹寒湿、湿热、痰饮、瘀血,形成虚中夹实、寒热错杂证。

3.重点强调胃痛与真心痛的鉴别,并讲解胃痛与胁痛、腹痛、等的鉴别。

4.详细讲解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湿热中阻、瘀血停胃、胃阴不足、脾胃

虚寒的症状特点。

5.强调说明胃痛各证治疗。①寒邪客胃:温胃散寒,理气止痛,良附丸加味。②饮食

伤胃:消导导滞,和中止痛法,保和丸加减。③肝气犯胃:疏肝理气,和胃止痛,柴胡疏肝散加减。④湿热中阻:清化湿热,理气和胃,清中汤加减:⑤瘀血停胃:化瘀通络,理气和胃法,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⑥胃阴不足:养阴益胃法,益胃汤加减。⑦脾胃虚寒:温中健脾,和胃止痛,黄芪建中汤加减。

【教学时数】

3学时

第二节 痞

【目的要求】

1.熟悉痞满概念及临床特征。

2.了解痞满主要沿革及讨论范围。

3.掌握痛满病因是,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药物所伤等。病性分虚实,实则实邪内阻,虚则中虚不运。虚实可相互转化或兼杂,以中焦气机不利,脾胃升降失职为基本病机。病位在胃,关系到脾、肝诸脏。

4.掌握痞满辨治原则和常见证型的证治。

【教学内容】

1.讲解痞满是指脘腹满闷不舒的一种病证,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不痛,叙述古代文献对本病的认识,提示与西医疾病的关系。

2.强调说明痞满病因多为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药物所伤等,病性分虚实,实则实邪内阻,虚则中虚不运。初病多实,久病致虚,虚实兼杂。

3.讲解痞满与胃痛、胸痹、鼓胀,积聚的鉴别。

4.强调痞满要分虚实两大类辨证,实则泻之,虚则补之。

5.强调说明痞满各证治疗。(1)实痞:①饮食内停:消食和胃,行气消痞法,保和丸加减。②痰湿中阻:除湿化痰,理气和中法,平胃散合二陈汤加减加减。③湿热阻胃:清热化湿,和胃消痞法,泻心汤合连朴饮加减。④肝胃不和:疏肝解郁,和胃消痞法,越鞠丸合枳术丸加减。(2)虚痞:①脾胃虚弱:补气健脾,升清降浊法,补中益气汤加减。②胃阴不足:养阴益胃,调中消痞法,益胃汤加减。

6.介绍痞满转归预后及预防调摄。

【教学时数】

2学时。

第三节

呕吐

【目的要求】

1.了解呕吐的概念及临床特征。

2.掌握呕吐的主要病因是外邪犯胃、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素体脾胃虚弱。病机主要是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病位在胃。3.熟悉呕吐、反胃、呃逆的鉴别。

4.熟悉呕吐辨证要点,掌握呕吐的治疗原则。5.掌握常见证型的辨证施治。【教学内容】

1.强调说明呕吐是由于外邪犯胃、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素体脾胃虚弱所引起的一种病证。其临床特征是有物有声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无物有声谓之干呕。2.讲解占代文献对本病的认识,提示与某些西医疾病的关系。

3.强调说明引起呕吐的原因主要有外邪犯胃、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素体脾胃虚弱,其中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两个原因尤为重要。基本病机是胃失和降,胃气上逆。病位在胃,与脾、肝诸脏有关。

4.讲解呕吐的演变规律是初病多实,呕吐日久,损伤脾胃,中气不足,由实转虚;或脾胃素虚,复为饮食所伤,或成痰生饮,因虚致实,出现虚实夹杂的复杂病机。

5.介绍呕吐应与反胃,呃逆相鉴别,三者的共同点在于均有胃气上逆的病机,但在主证、病位上有所不同。

6.介绍呕吐的辨证应分虚实,可从病因、病程、起病缓急来鉴别,治疗以和胃降逆胃止呕原则,但应分虚实辨证论治。实者重在祛邪,分别施以解表、消食、化痰、理气之法,以求邪去胃安呕止之效。虚者重在扶正,分别施以益气,温阳,养阴之法,以求正复胃和呕止之功。

7.强调呕吐各证的证候特点及治疗。①外邪犯胃证:疏邪解表,化浊和中法,藿香正气散加减。②饮食停滞证:消食化滞,和胃降逆法,保和丸加减。③痰饮内阻证:温化痰饮,和胃降逆法,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④肝气犯胃证:疏肝合胃,降逆止呕法,半夏厚朴汤合左金丸加减。⑤脾胃虚寒证:温中健脾,和胃降逆法,理中汤加减。⑦胃阴不足证:滋养胃阴,降逆止呕法,麦门冬汤加减。

8.讲解呕吐的护理及日常生活中饮食及情志调摄的问题。9.提示治疗呕吐不能见吐止吐等治疗要点。【教学时数】 2学时。

第四节

[目的要求]

1.了解呃逆的概念及临床特征。

2.掌握呃逆的主要病因是饮食不节、情志不遂、正气亏虚。病机主要是各种病因引起胃失和降,膈间气机不利,气逆动膈而发。病位在膈,关键脏腑在胃。

3.熟悉呃逆与干呕及嗳气的鉴别。

4.熟悉呃逆辨治原则。

5.掌握常见证型的辨证施治。

[教学内容]

1.讲解呃逆是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难以自制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常伴有胸膈痞闷,脘中不适,情绪不安等症状。

2.讲解古代文献对本病的认识,提示与某些西医疾病的关系。

3.强调引起呃逆的病因是饮食不节、情志不遂、正气亏虚。轻证病人多以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为主,而重证患者则以体虚病后为主。病机的关键在于胃失和降,膈间气机不利,气逆动膈而发,病位在膈,关键脏腑在胃,与肝、脾、肺、肾有关。并讲解呃逆因原发疾病病情轻重的不同,预后有极大的差别。

4.讲解呃逆应与干呕及嗳气鉴别。三者在病机上均与胃气上逆有关,但临床特征各异。

5.强调呃逆辨治原则。辨证要分清虚实寒热,治以理气和胃、降逆平呃为基本大法。对于重危病证中出现的呃逆,治当大补元气,急救胃气。

6.强调呃逆各证的治疗。①胃中寒冷证:温中散寒,降逆止呃法,丁香散加减。②胃火上逆证:清胃泄热,降逆止呃法,竹叶石膏汤加减。③气机郁滞证:顺气解郁,合胃降逆法,五磨饮子加减。④脾胃阳虚证:温补脾胃止呃法,理中丸加吴茱萸,丁香。⑤胃阴不足证:养胃生津,降逆止呃法,益胃汤合橘皮竹茹汤加减。

7.讲解呃逆的预防调护知识。

[教学时数] 2学时。

第五节 噎膈(附:反胃)

【目的要求】

1.掌握噎膈的概念及临床特征。

2.掌握噎膈的主要病因是饮食不节、七情内伤、久病年老。气、痰、瘀交结,阻隔于食道、胃脘而致。病位在食道,属胃气所主。

3.掌握噎膈的病机及虚实演变规律。

4.掌握噎膈辨治原则。

5.掌握常见证型的辨证施治。

[教学内容]

1.强调说明噎膈的临床特征是吞咽之时梗噎不顺,饮食难下,或食而复出。

2.讲解古代文献对本病的认识,提示与某些西医疾病的关系。

3.强调说明引起噎膈的原因是饮食不节、七情内伤、久病年老。病机关键在于气、痰、瘀交阻,阻隔于食道、胃脘而致。病位在食道,属胃气所主,与脾、肝,肾关系密切。

4.讲解噎膈与反胃的鉴别。两者均有呕吐症状,区别点在于①有无吞咽困难,②食后呕出的时间。

5.讲解噎膈的演变规律。初起多因脏腑功能失调,形成气、痰、瘀互结,正虚邪实,使阴津枯槁,精血耗竭,进一步发展则阴损及阳,气虚阳微。

6.强调说明噎膈的辨治原则。初起以标实为主,重在治标,宜理气、化痰、消瘀、降火为法。后期以正虚为主,重在治本,宜滋阴润燥,或补气温阳。

7.强调说明噎膈各证的治疗。①痰气交阻证:开郁化痰,润燥降气法,启膈散加减。②瘀血内结证:滋阴养血,破结行瘀法,通幽汤加减;③津亏热结证:滋阴清热,润燥生津法,沙参麦冬汤加减。④气虚阳微证:温补脾肾法,补气运脾扬加减。

8.讲解噎膈的护理及日常生活中饮食及情志调摄的问题。

[教学时数]

2学时。

第六节

[目的要求]

1.熟悉腹痛概念及临床特征。

2.熟悉腹痛病因有外感时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阳气素虚等,掌握病机特点、病位、病理性质、病理演变规律。

3.熟悉腹痛诊查要点。

4.掌握腹痛治疗原则和常见证型的证治。

[教学内容]

1.讲解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叙述古代文献对本病的认识,提示与西医某些疾病的关系。

2.强调说明腹痛的病因多由外感时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阳气素虚等导致气机郁滞、脉络痹阻及经脉失养所致。其病机不外寒、热、虚、实四端。病位在气在血,在脏在腑。病理性质多属虚实夹杂,寒热虚实往往互为因果,互相转化。

3.讲解腹痛的诊查要点。

4.强调说明腹痛的辨证主要辨清气血、寒热、虚实及脏腑病位。

5.强调说明腹痛各证型的治疗。①寒邪内阻证:散寒温里,理气止痛。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加减。②湿热壅滞证:泄热通腹,行气导滞。大承气汤加减。③饮食积滞证:消食导滞,理气止痛。轻证用保和丸,重证用枳实导滞丸。④肝郁气滞证: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柴胡疏肝散。⑤瘀血内停证:活血化瘀,和络止痛。少腹逐瘀 汤。⑥虚寒腹痛:温中补虚,缓急止痛法,小建中汤加减。

[教学时数] 2学时

第七节

[目的要求]

1.掌握痢疾概念及临床特征。

2.熟悉痢疾病因为外感时疫邪毒,内伤饮食。掌握病机特点、病位、病理性质、病理演变规律。

3.了解痢疾诊查要点。

4.掌握痢疾辨治原则和常见证型的证治。

[教学内容]

1.讲解痢疾是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脓血黏液为主症,多发于夏秋季节的病证。2.讲解古代文献对本病的认识,提示与某些疾病的关系。

3.强调痢疾的病因是由外感时疫邪毒,内伤饮食,损伤脾胃与肠腑而形成。病机是由邪蕴肠腹,气血凝滞,传导失司,脂膜血络受伤而成痢。病位在大肠,与脾、胃有关,可涉及肾。疫毒之邪侵及阳明气分,进而内窜血络,甚则进迫下焦厥阴、少阴,形成疫毒痢;若久痢伤正,胃虚气逆,胃不纳食者,而形成噤口痢虚证。病理性质可虚可实,可寒可热。病理演变暴痢多实证,久痢多见虚证。如反复发作之休息痢,则多见本虚标实证。

4.了解痢疾的诊查要点。

5.强调说明痢疾的治疗原则。热痢清之,寒痢温之;初痢实则通之;久痢虚则补之;寒热交错者,清温并用;虚实夹杂者,通涩兼施。

6.强调说明痢疾各证的治疗。①湿热痢:清热化湿解毒,调气行血导滞,芍药汤加减。本证型初起夹有表证者,可用逆流挽舟法,活人败毒散加减。②疫毒痢:清热解毒,凉血止痢法,白头翁汤合芍药汤加减。③寒湿痢:温化寒湿,调气和血法,胃苓汤加减。④阴虚痢:养阴和营,清肠止痢法,驻车丸加减。⑤虚寒痢:温补脾肾,收涩固脱法,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加减。⑥休息痢:发作期:温中清肠,佐以调气化滞法,连理汤加减。缓解期:①脾气虚弱证:补中益气,生养健脾。补中益气汤加减。②寒热错杂证:温中补虚,清热化湿。乌梅丸加减。③瘀血内阻证:活血祛瘀,行气止痛。少腹逐瘀汤加减。

7.讲解痢疾的预防调护知识。

8.提示疫毒痢发生厥脱及噤口痢等的治疗要点

[教学时数]

3学时。

第八节

[目的要求]

1.了解泄泻的概念及临床特征。

2.熟悉泄泻的主要成因是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劳倦伤脾及久病年老,其病机特点是脾虚湿盛。

3.掌握泄泻的诊查要点,寒、热、虚、实辨证要点和运脾化湿的治疗原则。

4.掌握泄泻各证型的治疗。

[教学内容]

1.讲解泄泻的定义和临床特征。

2.讲解古代文献对本病的认识及泄泻别称,提示与现代医学某些疾病的关系。

3.强调说明泄泻病因病机是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劳倦伤脾及久病年老所引起的脾胃运化功能障碍。病位在脾,与肝、肾关系密切。脾病湿盛是导致本病的重要病机。

4.讲解泄泻与痢疾、霍乱鉴别要点。

5.强调泄泻寒、热、虚、实辨证要点及治疗原则,并简单介绍治泻九法。

6.强调泄泻各证型的证治。暴泻:①寒湿证:芳香化湿,解表散寒。藿香正气散加减。②湿热证:清热利湿法,葛根芩连汤加减。③食滞证:消食导滞法,保和丸加减。久泻:①脾胃虚弱:健脾益气,化湿止泻法,参苓白术散加减。②肾阳虚衰:温肾健脾,固涩止泻法,四神丸加减。③肝气乘脾:抑肝扶脾法,痛泻要方加减。

7.提示泄泻寒热夹杂、虚实互见等证的治疗要点。

[教学时数]

2学时。

第九节

便 秘

[目的要求]

1.了解便秘的概念及临床特征。

2.掌握便秘的病因有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年老体虚、感受外邪引起肠道传导失司。

3.熟悉便秘的诊查要点。

4.掌握便秘治疗原则和常见证型的证治。

[教学内容]

1.讲解便秘的定义及临床特征。感受外邪等,病机主要是热结、气滞、寒凝、气血阴阳亏虚引起倡导传导失常。

2.讲解古代文献对本病的认识,提示与西医某些疾病的关系。

3。强调便秘的病因是由于素体阳盛、情志失调、年老体虚、感受外邪导致腑气不通,传导失司。病机主要是热结、气滞、寒凝、气血阴阳亏虚引起肠道传导失司。病位在大肠,与肝、肺、肾、肺、胃关系密切。

4.讲解便秘的诊断依据,要注意与肠结相鉴别等诊查知识。

5.强调便秘各证型的证治。①热秘:清泄热导滞,润肠通便法,麻子仁丸加减;②气秘:顺气导滞,降逆通便法,六磨汤加减。③冷秘:温里散寒,通便止痛法,大黄附子汤加减。④气虚秘:补脾益肺,润肠通便法,黄芪汤加减。⑤血虚秘:滋阴养血,润燥通便法,润肠丸加减。⑥阴虚秘:滋阴增液,润肠通便法,增液饧加减。⑦阳虚秘:补肾温阳,润肠通便法,济川煎加减。

6.提示功能性便秘、老年性便秘、产后便秘的证治特点。

[教学时数] 2学时

第五章

肾系病证

第一节

肿 [目的要求]

1.了解水肿的概念。

2.掌握水肿的发病因素及肺、脾、肾三脏在水肿病机中的作用。

3.熟悉水肿的辨证以阴阳为纲,治疗以发汗、利尿、泻下逐水为大法,但对攻逐法应慎用、少用。

4.掌握水肿的辨证论治。

5.了解水肿的预后及饮食宜忌。

[教学内容] 1.了解水肿是指体内水液潴溜,泛溢肌肤,引起眼睑、头面、四肢,甚则全身浮肿的病证。并阐述古代文献对本病的认识。提示与西医相应疾病的关系。

2.强调说明水肿的病因是由于风邪袭表(风寒或风热)、外感水湿、疮毒内犯以及饮食

不节、久病劳倦所致。病理变化主要为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水液潴留,泛滥成肿。三脏之中,关键在肾。

3.强调水肿的辨证以阴阳为纲。阳水属实,阴水多本虚标实,并交待阳水与阴水之间 的转化和联系。

4.强调说明水肿风水相搏证、湿毒浸淫证、水湿浸渍证;湿热壅盛证、脾阳虚衰证、肾阳衰微证、瘀水互结证的证候特征。

5.强调说明阳水与阴水的治疗。阳水:①风水相搏证,疏风解表,宣肺行水法,越婢加术汤加减;②湿毒浸淫证,宣肺解毒,利湿消肿法,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昧消毒饮;③水湿浸渍证,运脾化湿,通阳利水法,胃苓汤合五皮饮加减;④湿热壅盛证,分利湿热法,疏凿饮子加减。阴水:①脾阳虚衰证,健脾温阳利水法,实脾饮加减;②肾阳衰微证,温肾助阳,化气行水法,真武汤合济生肾气丸;③瘀水互结证,活血祛瘀,化气利水法,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并附述转归中出现证候的治疗。

6.讲解水肿的预后和生活起居,以及饮食方面的注意事项。

[教学时数]

4学时。

第二节

淋证(附:尿浊)[目的要求]

1.了解淋证的发病原理和辨病知识。2.掌握淋证的辨证要点和治疗原则。3.掌握各种淋证的证治及相关联系。4.熟悉尿浊的病理、治疗原则及证治。[教学内容]

1.讲解淋证是以小便频数短涩,滴沥刺痛,小腹拘急引痛为主症的病证。简述古代对

淋证的分类。

2.强调淋证的病因病理主要是湿热蕴结下焦,肾与膀胱气化不利所致。

3.讲解热淋、血淋、气淋、膏淋、石淋、劳淋的临床特征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指出淋

病初病属实,以清利为主;久病多虚,以补益为主。本虚标实者,当补益清利兼施。

4.强调各种淋证的证治。热淋,治以清热利湿通淋法,八正散加减;石淋,治以清热

利湿,通淋排石法,石韦散加减;血淋,治以清热通淋,凉血止血法,小蓟饮子加减;气淋,治以理气疏导,通淋利尿法,沉香散加减;膏淋,治以清热利湿,分清泄浊法,程氏萆薢分饮加减;劳淋,治以补脾益肾法,无比山药丸加减。

5.附述尿浊的概念与膏淋的异同点,指出本病初起属实,湿热居多,治以清热利湿;

久病脾肾两虚,治宜培补脾肾,固摄下元。虚实夹杂者,当补虚与泻实兼顾。[教学时数] 3学时

第三节

癃闭

[目的要求]

1.了解癃闭的病机主要是肾与膀胱气化功能失司,但与肺、脾、肝、三焦有关。2.掌握癃闭的诊断和鉴别诊断。3.掌握癃闭各个证型的辨证论治。4.了解癃闭的转归和预后。

[教学内容]

1.讲解癃闭是以小便量少,排尿困难,甚则小便闭塞不通为主症的病证。并说明癃与 闭的区别与联系。提示与癃闭相关的诊查知识。

2.强调说明癃闭的病理性质有虚实的不同,膀胱湿热、肺热壅盛、肝郁气滞、浊瘀阻塞,膀胱气化不利者为实证,脾气不升、肾阳衰惫,膀胱气化无力者为虚证。

3.强调癃闭的治疗应根据“腑以通为用”的原则,着重于通利,但通利之法,又有虚

实之不同。实证治以清邪热、利气机、散瘀结而通水道;虚证治以补脾肾,助气化,使气 化得行,则小便得通。

4.强调说明癃闭的证治。①膀胱湿热证,清热利湿、通利小便法,八正散加减;②肺热壅盛证,清泻肺热、通利水道法,清肺饮为加减;③肝郁气滞证,疏利气机、通利小便法,沉香散加减;④浊瘀阻塞证,行瘀散结、通利水道法,代抵当丸加减;⑤脾气不升证,升清降浊、化气行水法,补中益气汤合春泽汤加减;⑥肾阳衰惫证,温补肾阳、化气利水法,济生肾气丸加减。⑦肾阴亏耗证,滋补肾阴、育阴利水法,六味地黄丸合猪苓汤加减。

5.提示探吐、取嚏、针灸、按摩、外敷、导尿等疗法及其该病的调摄护理。

[教学时数] 3学时。

第四节

关格

[目的要求]

1、掌握关格的概念及特征。

2、掌握关格的病因病机。

3、掌握关格的诊断要点,关格与癃闭的鉴别要点。

4、掌握关格各证型的辨证论治。

5、了解关格的转归和预后。[教学内容]

1.讲解关格是由于脾肾虚衰,气化不利,浊邪壅塞三焦,导致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危重病症。

2.强调说明关格的病因多是水肿、淋证、癃闭等病症在感受外邪、饮食不节、劳倦太过等因素作用下,或失治误治,使其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致。

3.强调关格的基本病机为脾肾衰惫,气化不利,湿浊毒邪内蕴三焦。病理因素为湿浊、瘀毒。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以脾肾阴阳衰惫为本,湿浊毒邪内盛为标。病位在脾(胃)、肾(膀胱),以肾为关键,涉及肺、肝、心多脏。

4.强调关格的治疗应遵循明·王肯堂《证治准绳·关格》提出的“治主当缓,治客当急”的原则。

5.强调关格应与癃闭、走哺相鉴别。6.强调说明关格的证治。①脾肾阳虚,湿浊内蕴证,温补脾肾、化湿降浊法,温脾汤合吴茱萸汤加减。②肝肾阴虚,肝风内动证,滋补肝肾、平肝熄风法,杞菊地黄丸合羚角钩藤汤加减。③肾阳衰微,毒扰心神证,温阳固脱,豁痰开窍法,急用参附汤合苏合香丸,继用涤痰汤。[教学时数]

2学时。

第七章 肢体经络辨证

第一节

[目的要求]

1.了解痹证的一般概念及特征。

2.熟悉痹证的病因病机及其病理转归。

3.掌握痹证的诊断要点,痹证与痿证的鉴别要点。了解辨病诊查知识。4.掌握痹证各证型的辨证论治。

5.熟悉有毒类中药和虫类搜风通络药物的使用。

[教学内容]

1.讲解痹证是因感受风寒湿热之邪,痹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引起以肢体关节疼痛、肿胀、酸楚、麻木、重着以及活动不利为主要症状的病证。叙述古代文献对本病的认识。提示与某些疾病的关系。

2.强调说明痹证的病因。风、寒、湿、热等外邪乘袭,为痹证发生的条件;劳欲不当,体制亏虚为发病的基础。风、寒、湿、热、痰、瘀闭阻经络气血是痹证的基本病机。病理性质病初以邪实为主,病久邪留伤可致虚实夹杂。病位初在肌表经络,久则深入筋骨,病及五脏。

3.结合辨病,提示必要的诊查要点及疾病的转归预后。

4.强调说明痹证主要以肢体关节疼痛、肿胀、酸楚、麻木、重着以及活动不利为主症,病变可累及单个或多个关节;久病不愈,因肢体疼痛不用而导致肌萎,当与痿证鉴别;部分病例失治或误治可累及脏腑等临床特点。

5.强调说明风寒湿痹、风湿热痹、寒热错杂、痰瘀痹阻、气血虚痹及肝肾虚痹证的症状特点及相互间联系转化的关系。

6.强调说明痹证的辨证治疗。①风寒湿痹证,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法,薏苡仁汤加减。②风湿热痹证,清热通络、祛风除湿法,白虎加桂枝汤、宣痹汤加减。③寒热错杂证,温经散寒、清热除湿法,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④痰瘀痹阻证,化痰行瘀、蠲痹通络法,双合汤加减。⑤气血虚痹证,益气养血、和营通络法,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⑥肝肾虚痹证,培补肝肾、通络止痛法,独活寄生汤加减。

7.强调说明辨证时注意邪实与正虚的关系,以及辨风、寒、湿、热、痰、瘀诸邪偏盛 的意义。治疗时注意扶正祛邪,标本兼顾原则;强调祛风、散寒、除湿、清热、化痰、行 瘀、通络止痛法的临床应用,及病位上下不同与用药的差异。

8.介绍虫类搜风通络药物和有毒中药的特殊应用方法及注意事项。9.提示关节功能锻炼、避免诱发因素等预防护理调摄等知识。[教学时数] 3学时。

第二节

[目的要求]

1.了解痿证的一般概念及特征。2.熟悉痿证的病因病机。

3.掌握痿证的诊断要点以及与痹证中风后遗症等有关病证的鉴别。了解辨病诊查知识。4.掌握肺热津伤、湿热浸淫、脾胃虚弱、肝肾亏损、脉络瘀阻等证的辨证论治。5.了解痿证转归预后、调护及康复措施。

[教学内容]

1.讲解痿证以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不能随意运动,或伴有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叙述古代文献对本病证的认识。提示与某些疾病的关系。

2.强调说明痿证的病因主要为感受温毒、湿热浸淫、饮食毒物所伤;劳病体虚、跌仆瘀阻等。病变部位在筋脉肌肉,但根柢为五脏虚损。外邪所致者,一般属实,但久延可由实转虚,或虚实夹杂。内伤致病以虚证为主,但可夹湿、夹热、夹痰、夹瘀,表现本虚标实之候。

3.结合辨病,提示必要的诊查要点,注意疾病的转归预后。讲解本病与中风后遗症及

痹证鉴别。

4.强调说明辨证注意辨脏腑病位虚,审标本虚实。治疗实证以祛邪和络,虚证重扶正补虚。

5.强调说明肺热津伤、湿热浸淫、脾胃虚弱、肝肾亏损、脉络瘀阻等证的症状特点及其联系和转化的关系。

6.强调说明痿证的辨证治疗。①肺热津伤证,清热润燥、养阴生津法,清燥救肺汤加

减。②湿热浸淫证,清热利湿、通利筋脉法,加味二妙散加减。③脾胃虚弱证,补中益气、健脾升清法,参苓白术散、补中益气汤加减。④肝肾亏损证,补益肝肾、滋阴清热法,虎潜 丸加减。⑤脉络瘀阻证,益气养营、活血行瘀法,圣愈汤、补阳还五汤加减。7.讲解“治痿独取阳明”的含义及临床指导意义 8.讲解护理调摄及康复等知识。[教学时数] 2学时。

第三节

[目的要求]

1.了解颤证的一般概念及特征。2.熟悉颤证的病因病机。

3.掌握颤证的诊断要点,颤证与瘛疚以及颤证各证型间的鉴别要点。了解辨病诊查知识 4.掌握颤证风阳内动、痰热风动、气血亏虚、阴虚风动、阳气虚衰的辨证论治。5.熟悉熄风类中药的临床使用。

[教学内容]

1.讲解颤证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叙述古代文献对本病证的认识,提示与某些疾病的关系

2.强调说明颤证的病因多为年老体虚、情志过极、饮食不节、劳逸失当。其基本病机为肝风内动,筋脉失养。病理性质属本虚标实。本为气血阴阳亏虚,其中以阴津精血亏虚为主;标为风、火、痰、瘀为患。

3.结合辨病,提示必要的诊查要点及疾病的转归预后。

4.强调说明颤证主要以头摇肢颤为主症,病程长,病势缓;瘛疚病程短,病势急,以手足屈伸牵引,弛纵交替为主症,二者应予鉴别。

5.强调说明风阳内动、痰热风动、气血亏虚、阴虚风动、阳气虚衰证的症状特点及其相互间联系转化的关系。

6.强调说明颤证的辨证治疗。①风阳内动证,镇肝熄风、舒筋止颤法,天麻钩藤饮合镇肝熄风汤加减。②痰热风动证,清热化痰、平肝熄风法,导痰汤合羚角钩藤汤加减。③气血亏虚证,益气养血、濡养筋脉法,人参养荣汤加减。④阴虚风动证,滋补肝肾,育阴息风法,大定风珠加减。⑤阳气虚衰证,补肾助阳、温煦筋脉法,地黄饮子加减。

7.提示熄风法的临床应用要点。

8.讲解功能锻炼、药物食疗等护理调摄知识。[教学时数] 2学时

第四节

[目的要求]

1.了解痉证的临床特征。2.熟悉痉证的病因病机。

3.掌握痉证的诊断要点以及与痫病、中风等病证的鉴别。了解辨病诊查知识。

4.掌握邪壅经络、风痰入络、肝经热盛、阳明热盛、阴血亏虚五证的辨证论治。

5.了解痉证多为疾病的临床危重表现及其转归预后。

[教学内容]

1.讲解痉证是以项背强直,四肢抽搐,甚至口噤、角弓反张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

证。叙述古代文献对本病证的认识。提示与某些疾病的关系,指出破伤风不包括在本篇讨论 范围之内。

2.强调说明痉证的病因主要为外感风、寒、湿、热之邪,壅阻经络,气血不畅,或热盛动风而致痉。内伤是因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肝阳化风而致痉,或阴虚血少,筋脉失养,虚风内动而致痉。

3.结合辨病,提示必要的诊查要点及本病多为疾病的危重表现,注意疾病的转归预后。

讲解本病与痫病、中风、颤证、破伤风等病证鉴别要点。

4.强调说明辨证应区别外感、内伤及其虚实。治疗注重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虚

实错杂宜标本兼顾原则。

5.强调说明邪壅经络、风痰入络、肝经热盛、阳明热盛、阴血亏虚五证的症状特点及其相互间关系。

6.强调说明痉证的辨证治疗。①邪壅经络证,祛风散寒、燥湿和营法,羌活胜湿汤加

减。②风痰入络证,祛风化痰、通络止痉法,真方白丸子加减。③肝经热盛证,清肝潜阳、熄风镇痉法,羚角钩藤汤加减。④阳明热盛证,清胃泄热、增液止痉法,白虎汤合增液承气汤加减。⑤阴血亏虚证,滋阴养血、息风止痉法,四物汤合大定风珠加减。

7.讲解预防、护理、调摄等问题,强调急性发作时注意保护舌体和防止窒息。

[教学时数] 2学时。

第五节

[目的要求]

1.了解腰痛的一般概念及特征。

2.熟悉腰痛的病因病机及其病理转归。

3.掌握腰痛的诊断要点及腰痛各证型间的鉴别要点。了解辨病诊查知识。4.掌握寒湿腰痛、湿热腰痛、瘀血腰痛、肾虚腰痛的辨证论治。5.熟悉治疗腰痛的其他疗法。[教学内容]

1.讲解腰痛是指因外感、内伤或挫闪跌仆导致腰部气血运行不畅,或失于濡养,引起腰脊以及腰脊两旁疼痛为主症的病证。叙述古代文献对本病证的认识提示与某些疾病的关系。

2.强调说明腰痛病因为外邪侵袭、闪挫跌仆、年老久病。基本病机为经脉痹阻,腰府失养。病位在腰,与肾及足太阳、足少阴、任、督、带等经脉密切相关。病理性质虚实不同,但以虚为多,或见本虚标实。凡因寒湿、湿热、瘀血等痹阻腰部,经脉不利,气血运行不畅者属实,因肾之精气亏虚,腰府经脉失养者属虚。

3.结合辨病,提示必要的诊查要点及疾病的转归预后。本病可涉及内、外、伤、妇等

学科,明确本节内容以内科疾病为主。

4.强调说明寒湿腰痛、湿热腰痛、瘀血腰痛、肾虚腰痛等证的症状特点及其相互间的 关系。

5.强调说明腰痛的辨证治疗。①寒湿腰痛证,散寒祛湿、温经通络法,甘姜苓术汤加味。②湿热腰痛证,清热利湿、舒经通络法,四妙丸加味。③瘀血腰痛,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法,身痛逐瘀汤、抵挡汤加减。④肾虚腰痛证,补肾益精法,偏阳虚者,温补肾阳,右归丸加减;偏阴虚者,滋养肾阴,左归丸加减。

6.强调辨证注重辨致病原因,外感多实,内伤和久病多虚,跌仆闪挫多瘀。治疗实证当以祛邪为主,重在温化寒湿、清利湿热、活血化瘀;虚证重在补肾益精、温阳益气、滋阴养血;虚实夹杂者,应分别主次兼顾用药。[教学时数]

2学时。

第二篇:中医内科学 教学大纲

《中医内科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和教学目的

中医内科学是为中医学专业五年制、七年制本科生开设的中医临床学科的主干课程,是其他临床诸学科的基础,它的学术水平反映了中医临床学科发展水平。它以前期各门课程为基础,阐述内科疾病的病因、病机、临床表现、诊断、证候、证治规律及其理论的学术源流,指导中医内科临床实践,系统地反映中医临床思维和辨证论治的规律。

课程内容主要介绍内科专业基础理论和各脏腑系统主要病证的基本知识及辨证论治规律。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内科常见病的证候、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和处方用药知识,以及部分难治疾病、危急重症的诊治,熟悉中医内科的临床思维和实际操作程序。

第一章

总论(自学)

掌握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明确中医内科学的任务;

熟悉中医内科学理论对临床的指导意义,熟悉中医内科学病因学、病机学、分类学、治疗学的特点以及中医内科的临证方法和病历书写要求;

了解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第二章

感冒(2学时)

重点掌握感冒的病机,诊断要点,治疗原则以及风寒、风热、暑湿感冒的证治方药; 熟悉“寒包火”感冒、虚人感冒的治疗要点;

了解感冒为临床多发病、常见病,历代沿革及其病因和预后。难点:兼挟症的症状特点和用药加减治疗。第三章

咳嗽(3学时)

重点掌握咳嗽的鉴别诊断及各类咳嗽的辨证施治;

熟悉外感咳嗽治疗以疏散外邪,宣通肺气为主,内伤咳嗽治疗重在调理肺脏功能,祛邪止咳或补肺养正。

了解咳嗽有外感、内伤之分,其病变重点在肺,而关系到他脏以及历代沿革。难点:咳嗽在肺、脾、肝、肾的症状特点和治疗用药。第四章

哮病(3学时)

重点掌握哮病以痰为主要病理因素,发作期的病理关键是痰阻气道,及哮病发时治标、平时治本的原则;

熟悉哮病发作时当区别寒痰、热痰,重点着眼于肺、脾、肾的具体辨证治疗; 了解哮病的历代沿革。

难点:寒哮、热哮、浊哮、风哮的区别和治疗用药。第五章

喘证(3[4]学时)

重点掌握实喘与虚喘、哮病与喘证的鉴别,治疗原则和各型论治; 熟悉喘证寒热互见、虚实夹杂理论和喘脱的治疗;

了解喘证的病理机制为实喘在肺,虚喘在肺、肾两脏以及现代研究进展。难点:喘证的鉴别诊断和风寒闭肺、水凌心肺的论治。第六章

肺痈(2学时)

重点掌握肺痈的治疗大法及各个阶段的具体治法,重视排脓解毒,不能早投补敛,以免留邪;

熟悉肺痈病理演变过程各个阶段的辨证要点; 了解肺痈的历代沿革。

难点:肺痈各阶段的辨证及治疗用药。第七章

肺痨(2学时)

重点掌握肺痨的主要病机为阴虚火旺,瘵虫感染与正气虚弱导致肺痨发病的机理,以及气阴两虚、阴伤及阳的病理变化;诊断和鉴别诊断,掌握肺痨常见证型的辨证施治以及虚中夹实的临床处理。

熟悉肺痨病位在肺,但可传及其他脏腑,尤以脾、肾为主的要点;熟悉肺痨的治则,补虚与抗痨“杀虫”的意义,重视补脾助肺的方法。

了解治疗肺痨的单方、验方及预后转归,生活调摄。难点:肺痨与虚劳的鉴别。第八章

肺胀(3学时)

重点掌握肺胀的辨治原则,以及各个证型的证治;

熟悉肺胀的病理因素是痰浊、水饮、血瘀,病位主要在肺,涉及肾、心等脏,后期可出现痰蒙心包、肝风内动、喘脱等变证;肺胀出现危重证候的处理。

了解肺胀的历代沿革、临床表现,并与有关病证的联系。难点:肺胀出现阳虚水泛、肺肾气虚、痰蒙神窍的辨治。第九章 痰饮(4学时)(自学)

重点掌握痰饮的定义和四饮的含义及辨治原则,以及各个证型的证治; 熟悉痰饮的病因病机,熟悉痰、饮、水、湿的区别和联系; 了解痰饮的临床表现、分类及范围。

难点:对于阳虚阴盛是痰饮的病理性质,肺、脾、肾气化失调,阳气不足为饮邪发生的病理基础的理解。

第十章

心悸(3[4]学时)

重点掌握心悸基本概念、辨证及治疗要点,掌握各证候类型的临床表现特点、治法及常用方药加减;

熟悉心悸的病因病机、主要病机转化及其诊断;

了解惊悸与怔忡的区别与联系、心悸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进展。难点:七个证型的症状特点及其相互关系和区别用药。第十一章

心痛(3学时)

重点掌握心痛的辨证及治疗要点,各个证候类型的辨证施治; 熟悉心痛的病因病机,熟悉诊断与鉴别诊断; 了解心痛的基本概念、转归预后及研究进展。

难点:心脉痹阻为心痛病机特点的理解和真心痛与厥心痛和胃痛的鉴别。第十二章

不寐(2学时)

重点掌握不寐的治疗原则、各证型的辨证治疗; 熟悉不寐的调摄护理;

了解不寐的病因病机,明确本病多由火热扰心及心神失养所致。

难点:心火炽盛、肝郁化火、痰热内扰、阴虚火旺以及心脾两虚、心胆气虚型失眠的证候表现、治法及方药。

第十三章

汗证(2学时)

重点掌握汗证的治疗原则;

熟悉自汗、盗汗与脱汗、战汗的区别及各个证型的辨证论治;了解汗证的病因病机。难点:战汗、黄汗的概念与治疗。第十四章

血证(5[6]学时)

重点掌握血证的概念、范围、病因病机、基本治疗原则以及诊断和鉴别诊断; 熟悉鼻衄、齿衄、紫斑、咳血、吐血、便血、尿血的辨证论治; 了解诸种血证的预后转归、调护及出血性疾病中医现代研究进展。难点:咳血与吐血、便血与痢疾、尿血与血淋的鉴别。第十五章

痴呆(3学时)(自学)

重点掌握痴呆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及鉴别诊断;

掌握辨证要点和证治内容;熟悉痴呆的病因病机及其转归; 了解痴呆是老年常见病证、范围及研究进展。难点:痴呆与郁病、健忘、癫证的鉴别。第十六章

厥证(2学时)

重点掌握厥证的证治方药;

熟悉厥证的分类、历代医家对厥证的认识、中医文献中有关其分类、病因病机、病理变化及其转归的论述;

了解厥证的发病、定义、范围、调护。难点:厥证急救方法。

第十七章

痫病(2学时)

重点掌握痫病的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原则、证治方药; 熟悉痫病的病因病机及其特点; 了解痫病的概念、范围、调护。

难点:痫病的病理环节和病理演变以及风痰痹阻、痰火扰心、心脾两虚、肝肾阴虚的治法方药。

第十八章

癫狂(3学时)

重点掌握癫狂的病机要点、诊断和鉴别诊断及辨证方药; 熟悉癫狂病因、病机及癫与狂的证候分类; 了解癫狂的概念、历代沿革、范围和调护。难点:癫与狂的区别和用药。第十九章

胃痛(3学时)

重点掌握胃痛的治疗原则,证治分类;

熟悉胃痛的病因病机、诊断和鉴别诊断;熟悉辨证要点;

了解胃痛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大体范围、调摄护理、吐酸和嘈杂的辨证以及研究进展。

难点:胃痛与胃痞、真心痛的鉴别和胃痛各型的症状特点、治法、方药。

第二十章

痞满(3学时)(自学)

重点掌握痞满治疗原则、证治分类;

熟悉痞满的病因病机、辨证和诊断要点及鉴别诊断; 了解痞满的定义、范围、调摄护理及研究进展。难点:痞满与胃痛、鼓胀、胸痹、聚证的鉴别。第二十一章

呕吐(3学时)

重点掌握呕吐的治疗原则、证治分类; 熟悉呕吐的病因病机、辨证及诊断要点;

了解呕吐的概念、大体范围、调摄护理以及研究进展,了解反胃的辨治大法。难点:病机要点与肝脾关系的理解。第二十二章

呃逆(3学时)(自学)

重点掌握呃逆治疗原则、证治分类;

熟悉呃逆的病因病机,熟悉呃逆的辨证和诊断要点、简易止呃的有效处理; 了解呃逆的定义,其与干呕、嗳气的区别,范围、调摄护理以及研究进展。难点:呃逆与肺、胃、肾、肝关系的理解。第二十三章

噎膈(2学时)(自学)

重点掌握噎膈的治疗原则、证治分类;

熟悉噎膈的病因病理特点,熟悉噎膈诊断及辨证要点;

了解噎膈的定义,与呕吐、反胃的鉴别要点,范围,调摄护理以及研究进展。难点:其发病与胃、肝、脾、肾关系的理解。第二十四章

腹痛(2学时)

重点掌握腹痛的辨证要点、治疗原则,腹痛常见证候的表现、治法、方药; 熟悉腹痛的病因病机、诊断要点与鉴别诊断; 了解腹痛的发病情况、范围。

难点:腹痛病机“不通则痛”理论的理解。第二十五章

泄泻(3学时)

重点掌握泄泻的病理关键、治疗原则以及证治分类; 熟悉泄泻的病因病机、辨证及诊断要点;

了解泄泻的定义,与痢疾、霍乱的区别,范围、调摄护理以及研究进展。难点:泄泻各型症状特点及治法方药。

第二十六章

痢疾(5[6]学时)

重点掌握痢疾的各证型之辨证论治和疫毒痢的救治措施; 熟悉痢疾的病因病机、诊断、鉴别诊断与辨证要点;

了解痢疾的概念、传染性和流行情况、痢疾的预防和转归。难点:对病理变化的理解和各型的区别与治疗用药。第二十七章

便秘(2学时)

重点掌握便秘常见证候的特点及治法、方药; 熟悉便秘的病因病机、辨证要点、治疗要点; 了解便秘的定义、范围、调摄护理以及研究进展。

难点:病理性质、病机要点及病位相关脏腑等发病原理的理解。第二十八章

胁痛(2学时)

重点掌握胁痛的诊断要点、分证论治; 熟悉其病因病机、辨证要点及治疗原则;

了解胁痛为临床常见多发病及与其他病证的关系、鉴别诊断、该病的范围、调摄与护理以及现代研究进展。

第二十九章

黄疸(3[4]学时)

重点掌握黄疸病的概念及各个证型的辨证论治; 熟悉黄疸的病因病机、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

了解黄疸的定义、历代沿革及范围、急黄的转归及预防和预后、黄疸的调护知识及研究进展。

难点:阳黄与阴黄的区别和治疗用药。

第三十章

积聚(2学时)

重点掌握积聚的治疗原则、积证与聚证各证型的辨证论治; 熟悉积聚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了解何为积聚,积与聚如何区别,古代文献对于积聚的认识,积聚的发生与正气不足及气、血、津液运行失常的关系,积聚的转归预后及研究进展。

难点:积聚与鼓胀、痞满的鉴别。第三十一章

鼓胀(3学时)

重点掌握鼓胀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证治方药; 熟悉鼓胀的病因病机、调摄护理及其转归;

了解鼓胀为临床常见病证之一,明确范围、历代沿革及研究进展。难点:鼓胀早期、中期、晚期的区别与治疗。第三十二章

头痛(3学时)

重点掌握头痛的分类、辨证与治疗要点及分证论治内容; 熟悉头痛的病因病机、诊断和鉴别诊断;

了解头痛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了解其范围、转归及研究进展。难点:头痛与郁病、失眠、健忘、眩晕的鉴别。第三十三章 眩晕(2学时)

重点掌握眩晕的病因病机,风、火、痰、虚、瘀的病理变化在眩晕发病中的作用和区别及辨证论治;

熟悉眩晕的历代沿革;

了解眩晕的基本概念、研究进展。

难点:各证候的症状特点、治疗方法及常用方药。第三十四章

中风(4[5]学时)

重点掌握中风的基本概念、病机要点、诊断和鉴别诊断; 熟悉中风的历代沿革、范围、辨证要点、分证论治及调护; 了解中风发病情况及其研究进展。

难点:中经络与中脏腑、闭证与脱证的鉴别。中风与痫病、厥证、痉证、口噼的鉴别诊断。

第三十五章

郁病(3学时)

重点掌握郁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及辨证论治; 熟悉郁病的基本概念;

了解郁病的病因病机、调摄护理和精神治疗的重要性及研究进展。难点:郁病不同证型的辨证、治法及方药。

第三十六章

瘿气(2学时)(自学)

重点掌握瘿气的治疗原则,辨证论治;

熟悉瘿气的病因病机、诊断和鉴别诊断及古今治法、转归;

了解瘿气的定义及学术源流,正确理解与西医某些疾病的关系,通过书籍、杂志、互联网等渠道了解瘿气研究的新动向。

难点:各型的辨证和方药治疗。第三十七章

痉证(2学时)(自学)

重点掌握痉证的临床诊断依据及鉴别诊断,熟悉“清热解毒、养阴熄风”法治疗痉证的机理及临床研究状况、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转归;

了解痉证是临床常见急证、重证,痉证的范围及中、西医治疗乙脑、流脑的研究进展。难点:其与痫病、厥证、中风等病鉴别。第三十八章

颤震(2学时)(自学)

重点掌握颤震的概念、诊断依据及其与瘛疭、脑萎的鉴别要点及证治内容; 熟悉颤震的病因、病机及其转归;

了解颤震是老年常见病、多发病,了解其范围、预防护理及研究新进展。难点:治疗时如何使用虫类药。第三十九章

水肿(3学时)

重点掌握水肿的诊断和鉴别诊断、辨证论治;

熟悉水肿的发病因素及肺、脾、肾在水肿发病中的作用,水肿的治疗原则和常用治法; 了解水肿的概念、发展为关格的转归及研究进展。难点:阴水、阳水的区别及用药治疗。第四十章

淋证(附尿浊)(2学时)

重点掌握淋证的定义、病因病机、辨证论治;

熟悉淋证历代各种分类及教材分类关系,理解《金匮要略》、《丹溪心法》及《景岳全书》关于淋证的论述。熟悉淋证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熟悉尿浊诊治要点;

了解淋证历代沿革、范围及研究进展。 难点:六淋的形成及相互关系的理解。第四十一章

癃闭(2学时)

重点掌握癃闭的分证论治;熟悉癃闭的病因病机、诊断和鉴别诊断,熟悉癃闭的辨证和治疗要点、古今治法及转归;

了解癃闭的定义及学术源流,正确理解与西医某些疾病的关系及临时处理、预后调理。通过书籍、杂志、互联网等渠道,了解癃闭研究的新动向。

难点:其与淋证、关格的鉴别。第四十二章

消渴(3学时)

重点掌握消渴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辨证论治;

熟悉消渴病的概念、并发症,消渴病发生与阴虚、燥热、血瘀的关系以及消渴病继发证的病机;

了解消渴病的预后与转归及糖尿病研究进展。难点:消渴病病机特点的理解。第四十三章

腰痛(2学时)

重点掌握腰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原则及其常见证候的辨证论治; 熟悉腰痛的病因病机与转归;

了解腰痛的概念、发病情况、范围及相关疾病的现代治疗进展。难点:寒湿腰痛与湿热腰痛、肾阳虚与肾阴虚腰痛的区别及用药。第四十四章

关格(2学时)(自学)

重点掌握关格的辨证论治;

熟悉关格的病因病机、诊断和鉴别诊断;

了解关格的概念、《内经》与《伤寒论》的论述,正确理解与西医某些疾病的关系及关格的预后。

难点:关格与癃闭、走哺、呕吐、反胃、噎膈的鉴别。第四十五章

遗精(附:阳痿)(2学时)(自学)

重点掌握遗精的总治则、辨证论治; 熟悉遗精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了解遗精的概念、发病机理及历代医家的论述,正确理解与西医某些疾病的关系。掌握阳痿的证治;熟悉阳痿的病因病机;了解阳痿的概念、历代医家的论述,正确理解与西医某些疾病的关系。

难点:遗精与溢精、早泄、走阳、精浊、膏淋的鉴别。第四十六章

虚劳(4学时)

重点掌握虚劳的概念、诊断与鉴别诊断及治疗要点; 熟悉虚劳的病机特点、各个证候的辨证论治;

了解虚劳的发病与气血阴阳及五脏的关系、预后及调摄护理。难点:虚劳和肺痨及一般虚证的区别与联系。第四十七章

内伤发热(3学时)

掌握内伤发热的概念、诊断及鉴别诊断,重点掌握治疗原则及主要证候的辨证论治; 熟悉内伤发热的病因病机,了解内伤发热的预后、调护及研究进展。

难点:内伤发热与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亏虚关系的理解,内伤发热与外感发热的鉴别。

第四十八章

疟疾(2学时)(自学)

重点掌握疟疾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原则; 熟悉疟疾的病因病机、各种证候的辨证治疗;

了解疟疾的概念、流行概况及我国对疟疾认识的沿革概况、有效单方和验方、预后及调摄护理。

难点:初疟与久疟、寒疟与热疟及疟母的区别用药。第四十九章

痹病(3学时)

重点掌握痹病的概念、诊断和鉴别诊断及辨证论治; 熟悉痹病研究的历史源流及痹病的病因病机、转归;

了解痹病与西医某些疾病的关系、预后转归、护理措施及研究进展。难点:行痹、痛痹、着痹、热痹、尪痹的区别与用药治疗。第五十章

痿病(2学时)

重点掌握痿病的概念、病机要点、转化规律、诊断及与痹证的鉴别诊断要点; 熟悉痿病的辨证论治;

了解痿病的病因、病理变化、“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和痿病与肺、脾、肾的关系,痿病的调养、调护及研究进展。

难点:“治痿独取阳明”的含义的理解。第五十一章

癌症(3学时)(自学)

重点熟悉癌症的概念、诊断及鉴别诊断;

了解癌症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转归预后及预防护理。难点:各种癌症的诊断。

第三篇: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

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txt35温馨是大自然的一抹色彩,独具慧眼的匠师才能把它表现得尽善尽美;温馨是乐谱上的一个跳动音符,感情细腻的歌唱者才能把它表达得至真至纯

《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

张仲景国医学院临床教研室

上篇 总 论共2学时

第一章 导 言

第二章 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纲要 第一节 中医内科疾病辨治原则 第二节 外感六淫病证辨治概要 第三节 内生五气病证辨治概要 第四节 脏腑病证辨治概要共计 第五节 气血津液病证辨治概要 以上内容共用2学时。

各 论96学时

第一章 肺 系 病 证16学时 第一节 感 冒2学时 第二节 咳 嗽3学时 第三节 哮 病2学时 第四节 喘 证3学时 第五节 肺 痈2学时 第六节 肺 痨2学时 第七节 肺 胀2学时

第八节 肺 痿以自学为主 第二章 心系疾病15学时 第一节 心 悸3学时

第二节 胸 痹(附:真心痛)3学时 第三节 不 寐(附:健忘、多寐)2学时 第四节 癫 狂2学时 第五节 痫 病2学时 第六节 痴 呆2学时 第七节 厥 证1学时

第三章 脾胃系病证17学时

第一节 胃 痛(附:吐酸、嘈杂)3学时 第二节 痞 满2学时 第三节 呕 吐2学时

第四节 噎 膈(附:反胃)以自学为主 第五节 呃 逆以自学为主 第六节 腹 痛2学时 第七节 泄 泻3学时 第八节 痢 疾3学时 第九节 便 秘2学时 第四章 肝胆病症18学时 第一节 胁 痛2学时

第二节 黄 疸(附:萎黄)2学时 第三节 积 聚3学时 第四节 鼓 胀3学时 第五节 头 痛3学时 第六节 眩 晕2学时 第七节 中 风3学时

第八节 瘿 病以自学为主 第九节 疟 疾以自学为主 第五章肾系病证7学时 第一节 水 肿3学时

第二节 淋 证(附:尿浊)2学时 第三节 癃 闭(附:关格)2学时 第四节 阳 痿以自学为主

第五节 遗 精(附:早泄)以自学为主 第六章 气血津液病证15学时 第一节 郁 证2学时 第二节 血 证3学时 第三节 痰 饮2学时 第四节 消 渴2学时

第五节 自 汗、盗汗2学时 第六节 内伤发热2学时 第七节:虚 劳2学时 第八节:肥 胖以自学为主 第九节:癌 病以自学为主 第七章 肢体经络病8学时 第一节 痹 证2学时 第二节 痉 证2学时 第三节 痿 证2学时 第四节 颤 证以自学为主 第五节 腰 痛2学时

教学大纲

教材名称:中医内科学

编者及版本: 周仲瑛主编《中医内科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6月,第一版 专 业:中医本科

上篇 总 论 第一章 导 言 【目的要求】

1、掌握中医内科学的定义,明确中医内科学的任务。

2、熟悉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命名及发病学特点。

3、了解中医内科学术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教学内容】

1、讲解中医内科学的定义,中医内科学的性质、任务和地位。

2、讲解中医内科学发展简史及其学术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3、讲解中医内科疾病的分类及命名特点。

4、强调说明中医内科疾病的发病学特点。【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和自习为主。

第二章 中医内科疾病辨证论治纲要 第一节 中医内科疾病辨治原则 【目的要求】

1、了解疾病的辨证原则。

2、掌握标本缓急治则。

3、掌握审证求因施治原则。

4、掌握顺应异法方宜治则的具体应用。

5、熟悉据证因势利导、先期治未病治则。【教学内容】

1、讲解内科疾病主要以脏腑、气血津液、经络的病机进行辨证。讲解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重要性与要点。

2、讲解调节整体平衡原则。

3、强调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及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等治则的具体应用。

4、强调甚者独行、间者并行的含义。

5、讲解内伤病证初、中、末三期不同的治疗原则。

6、强调顺应异法方宜治疗原则,包括因时制宜、因地制宜与因人制宜三方面。

7、讲解因势利导治则,要求顺其病势,就近祛邪,以获得最佳治疗效果。

8、讲解先期治未病概念。先期治未病包括“早期诊治”、“既病防变”两大方面,介绍“既病防变”的具体内容。

9、讲解重视调摄护理的意义,风寒表证及里实热证护理上的不同要求。【教学方法】

以课堂讲授或自习为主。

【教学时数】以上内容共用1学时。第二节 外感六淫病证辨治概要

【目的要求】

1、熟悉六气和六淫的基本概念,分清外感风、寒、暑、湿、燥、2、火六淫之邪和内生风、寒、湿、燥、火五种病理因素的不同概念。

3、了解六淫致病的季节性,但亦有不限于季节者,六淫既可各自单独为患,亦常常夹杂致病;

4、熟悉六淫的致病特点及其所致各证的临床表现,并掌握其治法方药。【教学内容】

1、讲解“六气”和“六淫”的基本概念。“六气”是指自然界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正常的气候,若为四时不正常的气候,则可以成为外感病的致病因素,统称“六淫”。

2、讲解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和内生风、寒、湿、燥、火五种病理因素的不同概念,后者是由脏腑功能失调而产生的,其临床表现虽与外感六淫有相类之处,但不属外感致病范围。

3、外感六淫致病的四个特点:①较明显的季节性。如春主风,夏主暑,长夏主湿,秋主燥,冬主寒等。②有阴阳不同的属性。如风、暑、燥、火属阳,湿与寒属阴。③“风为百病之长”,故有风寒、风热、风燥、风湿等。“风为百病之始”,许多外感时病,在起病时常有头痛、恶寒、发热等风邪伤卫的症状。④火为温病、暑病、热病等进一步转化而来,而且寒、暑、燥、湿、风等证候,郁久不散,皆可转化为火证。

4、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入侵为病,各有其不同的发病特点。如风性善动,上先受病,善行速变;寒性收引;暑热发泄;湿性濡滞趋下,重浊腻滞;燥胜则干;火性炎上等。

5、六淫各种证型的治法和选方。

风:①风寒,治以祛风散寒解表,方用荆防达表汤加减。②风热,治以疏散风热、解表宣肺,方用桑菊饮加减。③风入经络,治以祛风通络,方用防风汤、牵正散、玉真散加减。寒:①寒邪袭表,治以辛温发汗,散寒解表,方用麻黄汤加减。②中寒,治以助阳破阴,温里祛寒,方用四逆汤加减。

暑:①中暑,治以清暑生津,方用人参白虎汤加减。②暑热,治以清暑益气、养阴生津,方用王氏清暑益气汤加减。③暑湿,治以解暑化湿,方用藿香正气散加减。

湿:①湿困卫表,治以芳香化湿,方用藿朴夏苓汤加减。②湿滞经络,治以祛湿通络,方用薏苡仁汤加减。③湿毒浸淫,治以化湿解毒,方用二妙丸加味。

燥:①温燥,治以辛凉清润,方用桑杏汤加减。②凉燥,治以宣肺达表、化痰润燥,方用杏苏散加减。

火:治以泻火解毒,方用黄连解毒汤加减。

6、常见六淫病邪的兼夹和转化规律。

7、六淫证治,应与各论互参。第三节 内生五气病证辨治概要

【目的要求】

1、了解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的基本概念及其与外感六淫的异同点。

2、熟悉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的发病机理,掌握其临床特征和相互关系。

3、掌握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的治法、方药。【教学内容】

1、讲解内生五气的概念,内生五气是指“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是在疾病过程中由于人体气、血、津、液和脏腑生理功能的异常,从而产生类似风、寒、湿、燥、火等外邪致病的病理现象。

2、讲解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等内生五气与外感六淫的异同点。认识到两者临床表现虽多相似之处,却有本质差异。

3、强调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的临床特征。内风主要表现为头晕目眩,肢麻,四肢抽搐或震颤,甚至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等;内寒表现畏寒肢冷,面色苍白,泛吐清水,下利清谷,小便清长,懈怠倦卧,局部冷痛,舌苔白滑,脉沉细等;内湿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纳呆,胸闷,或见腹胀,肠鸣,泄泻,舌苔浊腻,面色垢秽等;内燥的临床表现以口咽干燥,皮肤干涩粗糙,毛发干枯不荣,肌肉消瘦,大便干结等津伤血少的症状为主;内火的临床表现,属实者为头痛目赤,心烦易怒,口干且苦,口舌糜烂,咽喉干痛,齿龈肿痛等;属虚者为五心烦热,低热盗汗,颧红,咽干目涩,头晕耳鸣等。

4、强调内风、内寒、内湿、内燥、内火各证型的治法和选方。

内风:①肝阳化风,治以平肝潜阳熄风,方用天麻钩藤饮、镇肝熄风汤加减。②热极生风,治以清热凉肝熄风,方用羚角钩藤汤加减。③阴虚风动,治以滋阴养血,柔肝熄风,方用大定风珠、补肝汤加减。

内寒:①阴寒内胜,治以温中祛寒回阳,方用四逆汤加减。②脾肾阳虚,治以温补脾肾,方用附子理中汤加减。

内湿:①寒湿困脾,治以温中化湿利水,方用实脾饮加减。②湿热蕴中,治以清热化湿,方用甘露消毒丹加减。③脾虚湿困,治以健脾化湿,方用香砂六君汤加减。

内燥:①肺胃津伤,治以滋养肺胃、生津润燥,方用沙参麦冬汤加减。②肺肾阴虚,治以滋补肝肾、养阴清热,方用六味地黄丸加减。

内火:①实火,治以清热泻火,方用泻心汤、龙胆泻肝汤加减。②虚火,治以滋阴降火,方用百合固金汤、知柏地黄汤加减。

5、提示内生五气的兼夹和相互关系。

6、提示内生五气证治,应与各论互参。第四节 脏腑病证辨治概要

一、肺系病证辨治概要 【目的要求】

1、了解本系疾病在病因病理上的一般概念,熟悉外感、内伤的病理特点。

2、掌握病证之间的共性。

3、了解证与证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转化与兼夹。

4、掌握辨治原则和具体证治。【教学内容】

1、讲解肺系生理病理的一般概念。

2、讲解肺系病证的病因有外感、内伤两大类。病理性质,外感六淫属实,但风燥、瘵虫可有例外;内伤多为本虚标实。病位,外感在肺卫,但某些疾病可传变涉及它脏;内伤主要在肺,但关系到脾、肾、心、肝。其病理变化主要是肺气的宣降功能失常。

3、强调本系病证的辨证原则,首辨外感内伤,次辨主症—咳嗽、喘、痰、咯血、胸痛等。并列述风寒、风热、风燥、痰热、气火、痰湿、痰饮、阴虚、气虚证九类证候。提示证与证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4、强调说明治疗原则应分寒热虚实。肺实,宜疏邪祛痰利气;肺虚,宜滋阴补气。常用治法:①宣肺散寒法,麻黄汤、三拗汤加减。②疏风清肺法,桑菊饮、银翘散加减。③清肺润燥法,清燥救肺汤加减。④清肺化痰法,清金化痰汤加减。⑤清肺降火法,泻白散加减。⑥燥湿化痰法,二陈平胃汤加减。⑦温肺化饮法,小青龙汤加减;饮停胸胁用逐水法,控涎丹加减。⑧涤痰祛瘀法,苇茎汤合桃仁红花煎加减。⑨滋养肺阴法,沙参麦冬汤、百合固金汤加减。⑩补益肺气法,补肺汤加减。⑩益气养阴法,生脉饮加减。

5、提示外感、内伤可以互相影响;注意寒热、虚实之间的兼夹与转化;重视脏腑之间的关系,采取整体治疗。

二、心系病证辨治概要

【目的要求】

1、了解心系疾病的病因病理以及虚实转化错杂情况。

2、掌握邪犯心包及厥脱等危重变化。

3、掌握心系病的辨治原则及各类证治,注意各证之间的联系。【教学内容】

1、讲解心系生理功能、病理表现的一般概念。

2、讲解心系病证的病因,多由体虚、情志、外邪所致。病位在心,与脾、肾、肺互相联系。病理表现有两个方面,一是心不藏神,以精神、神志变化为主;一是不能主血脉,而致气血循行障碍。

3、强调说明心系病证的辨证,首辨虚实,次辨主症。虚证为气血阴阳亏虚,实证痰(饮)、火(热)、瘀的不同。主症应辨心悸、真心痛、昏迷、虚脱、气喘、水肿、失眠等。列举心气虚、心阳虚、心血虚、心阴虚、心血瘀阻、心火上炎、痰蒙心窍、痰瘀痹阻、水饮凌心、热入心包等证型的特点,提示虚实各证之间的转化与兼夹。

4、讲解心系病证的治疗原则应分虚实。虚者分别采用补气、养血、滋阴、温阳等法;实证治以清火、化痰、祛饮、行瘀、开窍等法。虚实夹杂,标本同病者予以兼顾。并根据心神不安的特点酌加镇心安神之品。

5、强调心系病证的常用治法:①益气养心法,养心汤加减。②温补心阳法,参附汤、四逆汤加减。③养血宁心法,归脾汤加减。④滋养心阴法,天王补心丹加减。⑤活血通脉法,血府逐瘀汤加减。⑥清心泻火法,朱砂安神丸、导赤散加减。⑦豁痰开窍法,温胆汤加减。⑧通阳泻浊法,瓜蒌薤白半夏汤加减。⑨化饮宁心法,苓桂术甘汤加减。⑩清心开窍法,安宫牛黄丸加减。

三、脾胃系病证辩治概要 【目的要求】

1、了解本系统病因病理的一般概念,明确脾胃病的主要原因是饮食,病理因素是湿,脏腑病机与肝肾有关。

2、掌握脾胃系病证的辨治原则,区别虚实标本的主次,熟悉脾、胃、肠的病理特点。

3、熟悉脾胃病常用证治方药。【教学内容】

1、讲解脾胃系统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脾与胃的相互关系。

2、讲解脾胃系病证的病因有外感、饮食、情志、病后、劳倦等,而以饮食为主。病理因素是湿,病理表现为脾胃运纳、升降功能失常。病位在脾、胃、肠,涉及肝、肾。

3、强调脾胃疾病的辨证以虚实为纲,区别食、湿、气、血的病理因素,列述脾、胃、肠病症的不同主症——脘腹痛、呕吐、泻利、便秘、肿胀等,提示与其他脏腑病证的相关性。

4、强调脾胃疾病虚寒证、气虚证、阴虚证、气滞证、湿困脾胃证、湿热中阻证、胃热证、食滞证等证的证候特点,强调脾胃病证的治疗原则,当分别虚实主次,采用健脾或祛湿法,并指出脾宜健运、胃宜濡润的治疗要点。分别介绍①补气运脾法,参苓白术散、六君子汤加减。②益气升阳法,补中益气汤加减。③温运脾阳法,附子理中汤、理苓汤加减。④燥湿运脾法,平胃散、胃苓汤加减。⑤清化湿热法,茵陈蒿汤合四苓汤加减。⑥和胃降逆法,旋覆代赭汤、橘皮竹茹汤加减。⑦温胃散寒法,良附丸、温胃饮加减。⑧清中泄热法,清胃散加减。⑨消食化滞法,保和丸、木香槟榔丸加减。⑩泻下通腑法,三承气汤加减。⑥温胃建中法,黄芪建中汤加减。⑩甘润养胃法,沙参麦冬汤加减。

四、肝胆系病证辨治概要

【目的要求】

1、了解肝胆系统的病理变化,注意肝病涉及它脏之变。

2、熟悉肝胆病证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3、掌握肝胆病证辨证施治的基本规律。【教学内容】

1、了解肝胆的生理特点和病理表现。

2、讲解肝胆病证的病因多由情志所伤,并与素质、饮食、感受外邪有关,病理表现有气郁、化火、动风、耗血伤阴之变,并易累及脾、肺、心、肾等脏。

3、强调辨证以虚实为纲,分别阴阳气血,并介绍肝病主症如头痛、眩晕、痉厥、胁痛、黄疸、癥积等的辨证以及肝气郁结、肝火旺盛、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肝阴不足、肝血不足、肝络瘀滞、肝胆湿热、寒滞肝脉等证的证候特点,提示各证的转化与联系。

4、强调治疗原则,肝实治以疏泻平降,肝虚治以滋柔补养,并从肝气、肝火、肝阳、肝风等病理变化,联系有关病证讲述治疗大法。①疏肝理气法,柴胡疏肝饮加减。②清肝泻火法,龙胆泻肝汤加减。③平肝潜阳法,天麻钩藤饮加减。④熄风潜阳法,羚角钩藤汤加减。⑤养血柔肝法,归芍地黄汤加减。⑥清肝化湿法,蒿芩清胆汤加减。⑦温胆宁神法,温胆汤、安神定志丸加减。⑧养血祛风法,当归饮子加减。

五、肾系病证辨治概要 【目的要求】

1、了解肾系病证的病理特点以虚证为多。

2、熟悉肾与其他脏腑的关系,“五脏之伤,穷必及肾”的病理变化,但亦可出现因虚致实的本虚标实证。

3、掌握肾系病的辨治原则和各类证治,相互之间的联系与兼夹情况。【教学内容】

1、讲解肾系生理、病理的一般概念。

2、讲解病因多属内伤,以虚为多,病理表现有二个方面,一为肾虚封藏失职,一为主水和气化功能失常,病理性质有肾阳(气)虚和肾阴(精)虚的不同,病久相互影响,表现为阴阳两虚。同时,往往因虚致实,阳虚多兼水泛,阴虚多兼火旺。

3、强调肾系病证的辨证以阴阳为纲,多见虚证。并列述水肿、淋浊、尿血、小便异常、腰脊酸痛、痿软、耳鸣耳聋、气喘、遗精、阳痿等主症的辨证。强调肾阳虚弱、肾气不固、肾不纳气、肾虚水泛、肾阴不足、阴虚火旺、湿热下注、阴阳两虚等常见证型的证候特点,提示各证的转化与联系。

4、强调治疗原则以补肾为主,分别应用滋阴、温阳之法。本虚标实者兼予利水、降火、清泄等法,根据主次酌情兼顾。治疗大法:①温补肾阳法,金匮肾气丸、右归丸加减。②补肾固摄法,桑螵蛸散加减。③补肾纳气法,人参胡桃汤、参蛤散加减。④温肾利水法,真武汤、济生肾气丸加减。⑤滋补肾阴法,六味地黄丸、左归丸加减。⑥滋阴降火法,大补阴丸、知柏八味丸加减。⑦清利湿热法,八正散加减。⑧补肾益气法,大补元煎加减。第五节 气血津液病证辨治概要

【目的要求】

1、了解气血津液病证的基本概念、发病机理及各自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熟悉气血津液病证的发病特点及其辨证要点。

掌握气血津液不同病证的辨证施治大法及其选方用药规律。【教学内容】

1、讲解气血津液病证的基本概念、发病机理及各自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许多疾病的发生,常与气血不调有关。属气病者有气虚、气滞、气逆、气陷;属血病者有血虚、血热、血寒、血瘀、血溢。气滞血瘀、气血亏虚、气不摄血、气随血脱等,为气血俱病。

2、讲解津液病证的基本概念,发病机理及各自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津液病证即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等代谢环节失常所引起的病证。津液的代谢失常主要表现为亏损不足和输泄障碍两大方面。津液不足属于燥证范畴,体内水津不归正化、停滞贮留则形成痰饮。并说明痰与饮的异同。

3、强调气血津液病证的发病特点及其辨证要点。辨证应从虚实着眼,如气病实证有气滞、气逆;虚证有气虚、气陷。血病实证有血热、血寒、血瘀、血溢;虚证有血虚。痰留于体内,随气升降,无处不到,其临床表现颇为复杂,约而言之有痰涎、痰核、痰征癥之不同。除分辨虚实外,还应辨其发病脏腑,只有把辨证落实到具体的脏腑,才能使治疗丝丝人扣。

4、强调气血津液不同病证的辨证施治大法及其选方用药规律。

气:①气虚,治以益气补中,方用四君子汤加味。②气陷,治以益气升提,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③气滞,治以行气止痛,方用柴胡疏肝散加减。④气逆,治以降气镇逆,根据气逆在肺、在胃、在肝之不同,分别选用苏子降气汤、旋覆代赭汤、五磨饮子、四七汤加减。⑤气脱,治以益气固脱,回阳救逆,方用参附龙牡汤。

血:①血虚,治以补血养血,方用四物汤加味。②血热,治以清热凉血,方用犀角地黄汤加减。③血寒,治以温经散寒,方用当归四逆汤加减。④血瘀,治以活血化瘀,方用桃核承气汤,或抵当汤,或血府逐瘀汤加减。⑤血溢,应辨证求因,审因论治。血热妄行者,宜凉血止血,方用三黄泻心汤加味;气不摄血者,宜补气摄血,方用归脾汤加减;阴虚火旺者,须滋阴降火宁血,方用茜根散加减。

痰:①痰阻于肺,治以利肺化痰,方用止嗽散加减。②痰蒙心窍,治以开窍化痰,导痰汤合苏合香丸加减。③痰蕴脾胃,治以健脾化痰,药用六君子汤加味。④痰郁于肝,治以解郁化痰,方用四七汤、加减泻白散加减。⑤痰动于肾,治以补肾化痰,阳虚方用济生肾气丸,阴虚方用金水六君煎。⑥痰留胸胁,治以通阳泄浊,豁痰降逆,方用瓜蒌薤白半夏汤。⑦痰阻骨节、经络,治以化痰通络,方用指迷茯苓丸加减。⑧痰气互结,治以理气化痰,软坚散结,方用四海舒郁丸、海藻玉壶汤加减。

5、提示气血津液同病的常见病证及其转化规律。提示气血津液证治,应与各论互参。以课下自习为主,课堂讲授大纲要点。以上内容共用1学时。

各 论

第一章 肺 系 病 证 第一节 感 冒

【目的要求】

1、了解感冒属外感疾病,明确临床主要特征。

2、掌握感冒的病因病机为六淫入侵,卫表不和。

3、掌握风寒、风热、暑湿三个常见证型的证治方药。

4、熟悉治疗体虚感冒的方法。【教学内容】

1、讲解感冒的特征,以鼻塞、流涕、咳嗽、恶寒、发热、头痛、身楚为主症,并明确感冒与时行感冒的区别。

2、讲解感冒病因以风寒、风热为主,夏令多属暑湿致病,病理重点为卫表不和。

3、讲解感冒的诊断要点,与某些温病早期的区别。

4、强调本病辨证属实证,治疗大法为解表达邪。

5、强调感冒常见三症的症状特点。风寒证用辛温解表法,荆防达表汤或荆防败毒散加减。风热证用辛凉解表法,银翘散或葱豉桔梗汤加减。暑湿证用清暑祛湿解表法,新加香薷饮加减。

6、强调体虚感冒当扶正达邪,区别气虚、阴虚等不同表现,治以益气解表或滋阴解表。

7、讲解感冒的治疗禁忌,以及并发症和夹杂症的处理要点。【教学时数】2学时。第二节 咳嗽 【目的要求】

1、了解咳嗽的一般概念。

2、掌握咳嗽有外感、内伤之分,其病变重点在肺,而关系到它脏。了解咳嗽的诊察要点。

3、掌握外感咳嗽治疗以疏散外邪,宣通肺气为主;内伤咳嗽治疗重在调理脏腑功能,祛邪止咳或补肺养正。

4、熟悉常见各类咳嗽的辨证论治。

【教学内容】

1、讲解咳嗽的概念,咳嗽是指肺气上逆作声,咳吐痰液而言,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症状之一。

2、强调病因有外感、内伤之分,外感有风寒、风热燥热的不同,内伤多为脏腑功能失调所致,以痰湿蕴肺、肝火犯肺为多。病位在肺,但与肝、脾等其他脏器有关。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有互为影响的关系。

3、讲解咳嗽的诊断要点,提示相关辨病知识。

4、强调咳嗽的辨治原则。外感咳嗽属于邪实,治以祛邪利肺。内伤咳嗽,多数邪实正虚,治以祛邪止咳,兼以扶正。

5、强调咳嗽各证型的辨证论治。外感咳嗽:风寒袭肺证,用疏风散寒宣肺法,三拗汤、止嗽散加减。风热犯肺证,用疏风清热肃肺法,桑菊饮加减。风燥伤肺证,用疏风清肺润燥法,桑杏汤加减;若属凉燥用温润法,杏苏散加减。内伤咳嗽:痰湿蕴肺证,用健脾燥湿化痰法,二陈平胃汤、三子养亲汤加减。痰热郁肺证,用清热化痰肃肺法,清金化痰汤加减。肝火犯肺证,用平肝清肺降火法,用黛蛤散和加减泻白散。肺阴亏耗证,用滋阴润肺法,沙参麦冬汤加减。

6、提示咳嗽治脾、治肝、治肾的整体疗法,以及外感忌用敛涩、内伤忌用宣肺等治疗要点。【教学时数】3学时。第三节哮 病 【目的要求】

1、了解哮病的概念和特征。

2、熟悉哮病的发生是痰伏于肺,因外感、饮食、情志、劳倦等因素而诱发。

3、掌握哮病病理因素以痰为主,发作期的病理关键是痰阻气道,肺失宣降。

4、熟悉病理性质有虚实之不同,而实多虚少,邪实正虚。

5、掌握发时当治标顾本,平时当治本顾标的治疗原则。

6、掌握发作时区别寒、热、寒包热、风痰、虚哮,平时着眼肺脾气虚、肺肾两虚的具体辨证及治法用药。【教学内容】

1、讲解哮病的概念是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以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为特征。

2、讲解古代医家对哮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和治法方药的特点。

3、强调发病的内因痰伏于肺是关键,每因外感、饮食、情志、劳倦而诱发。病理变化是内伏之痰遇诱因触发,以致气因痰阻,痰随气升,气道狭窄而致喘息哮鸣有声。病位主要在肺,而关系到脾、肾、肝、心。

4、讲解哮病的诊断要点,注意与喘证、支饮相鉴别,提示辨病诊查知识。

5、强调哮病的辨证属邪实正虚,发时以邪实为主,一般多见寒、热、寒包热、风痰、虚哮五类,而发时属肺脾气虚、肺肾两虚。但久病每多虚实错杂,当按病程新久及全身症状以辨别其主次。

6、强调哮病发时当治标顾本,平时当治本顾标。邪实为主者,治当攻邪治标,祛痰利气。寒痰宣肺散寒,化痰平喘,用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加减;热痰当清肺泻热,化痰平喘,用定喘汤、越婢加半夏汤加减;寒包热当解表清里,用小青龙加石膏汤、厚朴麻黄汤加减;风痰当祛风涤痰,降气平喘,用三子养亲汤加味;虚哮当补肺纳肾,降气化痰,用平喘固本汤加减。平时以正虚为主者应扶正治本。肺脾气虚者,健脾益气,以六君子汤加味进治;肺肾两虚者,当肺肾双补,以生脉地黄汤合金水六君煎加减。

7、讲解喘脱危证的处理。

8、提示哮病寒热、虚实相兼转化和风痰为病的治疗,以及有关哮病夹瘀血的认识。【教学时数】2学时。第四节喘 证

【目的要求】

1、了解喘证的概念和临床特征。

2、掌握喘证的主要成因是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不调,久病劳欲所致。病理机制,实喘在肺,虚喘在肺肾两脏。

3、掌握实喘、虚喘的鉴别和各型证治。

4、熟悉寒热互见、虚实夹杂和正虚喘脱的治疗。【教学内容】

1、讲解喘证的特征为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不能平卧。介绍历代医家对喘证病因病机的认识和治法方药的特点。

2、强调喘证病因为外感风寒和风热,内伤可因饮食不当、情志不调及劳欲、久病所致。

3、强调病位主要在肺和肾,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分。实喘为痰邪壅肺,宣降不利;虚喘属精气虚衰,肺肾出纳失常,反复发作可致喘脱。

4、讲解喘证要注意与气短相鉴别,喘证主在呼吸困难,气短主在呼吸浅促。并结合辨病,提示必要的诊查知识。

5、强调喘证的辨证要点当分清虚实。实喘者又当辨别外感内伤,虚喘则应辨清病变脏器。治疗原则实证宜祛邪利肺,虚证当培补摄纳。

6、强调喘证各证型的辨证论治。实喘:风寒壅肺证,宣肺散寒,麻黄汤、华盖散加减;表寒肺热证,宣肺泻热,麻杏石甘汤加味;痰热郁肺证,清泻痰热,桑白皮汤加减;痰浊阻肺证,化痰降气,二陈汤、三子养亲汤加减;肺气郁痹证,开郁降气平喘,五磨饮子加减;虚喘:肺虚症,补肺益气养阴,生脉散、补肺汤加减;肾虚证,补肾纳气,金匮肾气丸、参蛤散加减。正虚喘脱,扶正固脱,参附汤送服黑锡丹。

7、提示喘证寒热互见、虚实夹杂、虚喘尤重治肾的治疗要点。【教学时数】3学时。第五节肺 痈

【目的要求】

1、了解本病特征,病因为风热犯肺,或痰热素盛,热伤肺气,蒸液成痰,热壅血瘀,血败肉腐,成痈化脓。

2、熟悉各个阶段的辨证要点,掌握治疗本病的主法。

3、掌握肺痈各个不同阶段的具体治法。

4、掌握肺痈当重视排脓解毒,不能早投补敛,以免留邪。【教学内容】

1、讲解肺痈是肺叶生疮的病证。介绍历代医家对肺痈的认识。

2、强调病因以外感风热为主,或因痰热素盛所致。病机为邪热蕴肺,热壅血瘀成痈,血败肉腐而化脓。

3、讲解肺痈的诊断方法,要注意与肺系病痰热证、风温相鉴别等诊查知识。

4、强调肺痈的辨证主要分初期、成痈、溃脓、恢复期四个阶段,治疗以清热、解毒、化痰、排脓为大法。

5、强调肺痈各个病期的辨证论治。初期:用清肺散邪法,以银翘散加减。成痈期:用清热解毒、化瘀消痈法,以千金苇茎汤、如金解毒散加减。溃脓期:用排脓解毒法,加味桔梗汤加减。恢复期:用益气养阴清肺法,沙参清肺汤或桔梗杏仁煎加减。

6、强调肺痈当重视排脓解毒的原则,避免过早补敛,闭门留寇。提示防止并发大咳血、脓胸等临证要点。【教学时数】2学时。第六节肺 痨

【目的要求】

1、了解痨虫感染与正气虚弱导致发病的相互关系。

2、熟悉本病病位在肺,但可传及其他脏腑,尤以脾肾为主的特点。

3、掌握本病主要病机为阴虚火旺,以及气阴两虚、阴伤及阳的病理变化。

4、熟悉本病的治疗原则,补虚与抗痨“杀虫”的意义。

5、掌握肺痨常见证型的辨证施治,以及虚中夹实的临床处理。【教学内容】

1、讲解肺痨是具有传染性的慢性疾患,临床以咳嗽、咳血、潮热、盗汗四大主症为特点,并简述历代对本病的认识。

2.强调病因为“痨虫”,病位在肺,并与脾、肾有关,病理性质以阴虚为主,并可导致阴虚火旺或气阴两虚,甚则阴伤及阳。

3.讲解肺痨的症状、体征等诊断要点,与虚劳、肺痿的区别以及辨病方面的知识。

4、强调治疗以补虚杀虫为原则以及常见证型的辨证施治。肺阴不足证,用滋阴润肺法,月华丸加减。虚火灼肺证,用滋阴降火法,百合固金汤、秦艽鳖甲散加减。气阴两虚证,用益气养阴法,保真汤或参苓白术散加减。阴阳两虚者又当温养精气,培补阴阳,用补天大造丸加减。

5、讲解肺痨的预后转归及禁烟酒、慎房事、怡情志等预防调护知识。

6、提示肺痨当掌握虚中夹实的处理方法,扶正要重视培土生金等临证要点。【教学时数】2学时。第七节肺 胀 【目的要求】

1、了解肺胀的临床表现,并与有关病证的联系。

2、熟悉肺胀的病理因素是痰浊、水饮、血瘀,病位主要在肺,涉及肾、心等脏,后期可出现痰迷心包、肝风内动、喘脱等危候。

3、掌握肺胀的辨治原则以及各个证型的证治。

4、熟悉肺胀出现危重证候的处理。

【教学内容】

1、讲解肺胀的临床表现是以胸闷气短,心悸,喘咳,痰多,甚则脘腹胀满,浮肿,面唇紫绀等症为主,并阐述与痰饮、咳喘、心悸、水肿、厥脱的关系。

2、讲解古代医家对肺胀病因病机的认识和治法方药的特点。

3、强调本病多因久病体虚,复加感受外邪而诱发。

4、强调肺胀的病位在肺,影响脾肾,后期及心。病理因素早期以痰浊为主,渐而痰瘀并见,终致痰浊、血瘀、水饮交错为患。病理性质由气虚、气阴两虚,发展为阳虚。虚实之间常常夹杂,表现上实下虚之证。重证可见气不摄血、痰迷心窍、肝风内动、喘脱等危候。

5、讲解肺胀与哮病、喘证的区别与联系。并结合辨病,提示必要的诊察要点。

6、强调本病辨证总属标实本虚证,但有偏实偏虚的不同。偏实者需分清风寒、风热、痰浊(水饮)、痰热;偏虚者当分清气(阳)虚、阴虚的性质,肺、心、脾、肾病位主次所在。治疗应抓住治标、治本两个方面。标急者,根据病邪的性质,分别采取祛邪宣肺(辛温或辛凉)、降气化痰(温化、清化)、温阳利水(通阳、淡渗),甚或开窍、熄风、止血等法;本虚则以补益心肾、温肾健脾为主,或气阴兼调,或阴阳两顾,正气欲脱时,则应扶正固脱,救阴回阳。

7、强调肺胀常见证型的辨证论治。痰浊壅肺证,用化痰降气、健脾益肺法,苏子降气汤、三子养亲汤加减。痰热郁肺证,用清肺化痰、止咳平喘法,越婢加半夏汤、桑白皮汤加减。痰蒙神窍证,用芳香开窍、涤痰熄风法,涤痰汤加减,另服苏合香丸,热闭予局方至宝丹。阳虚水泛证,用温肾健脾、化饮利水法,真武汤、五苓散加减。肺肾气虚证,用补肺纳肾、降气平喘法,平喘固本汤、补肺汤加减。喘脱者,用参蛤散,或黑锡丹。

8、讲解防止感冒、咳嗽迁延成为慢性咳喘是预防本病的关键以及避免感受外邪诱发等护理知识。

9、讲解肺胀出现危重证候的处理。【教学时数】2学时。第八节肺 痿

【目的要求】

1、了解本病发生的机理及与肺痨、肺痈的异同。

2、熟悉本病病位在肺及其病理转归。

3、掌握治疗原则及常见证型的辨证施治。【教学内容】

1、了解肺痿是由于肺叶痿弱不用,临床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症。

2、强调肺痿病因病机是由于邪热耗津,误治伤阴,导致肺燥津枯,或肺痿日久,大病以后,耗伤气阳,气不化津,肺失濡养。

3.了解肺痿与肺痈、肺痨的区别与联系,以及必要的诊查知识。

4、强调本病的辨证多属虚证,当分寒、热的不同,治疗总以补肺生津为主的原则。

5、强调肺痿常见证型的辨证施治。虚热肺痿,治以滋阴清热润肺,麦门冬汤加味。虚寒肺痿,治以温肺益气,甘草干姜汤加味。

6、提示肺痿当注意顾护津液,重视调理脾胃等治疗要点。【教学方法】以自学为主。第二章 心系疾病 第一节 心 悸 【目的要求】

1、了解心悸的一般概念和特征。

2、了解心悸的病因,掌握心悸的病机主要是阴、阳、气、血亏损,心失所养,或痰、饮、火扰乱心气,心主不安。

3、掌握心悸的诊断要点,心悸与怔忡、奔豚的鉴别,了解辨病诊查知识。

4、熟悉心悸辨证应分辨虚实标本主次,治疗当区分痰、饮、火、瘀的偏盛及阴虚、阳虚、血虚、气虚之不同。

5、掌握心虚胆怯、心血不足、阻虚火旺、心阳不振、水饮凌心、瘀阻心络、痰火扰心等证的辨证论治。

6、熟悉心悸的轻重危急证候的辨别及治疗。

【教学内容】

1、讲解心悸的概念是指心中悸动,不能自控的一类病证,叙述古代文献对本病的认识,提示与某些疾病的关系。

2、强调说明心悸的病位在心,病因为体弱病后、饮食劳倦、七情所伤、感受外邪及药食不当

3、强调心悸病理变化为心气扰乱,心主不安。虚证为阴阳气血不足,心神失养引起。实证因痰、饮、火、瘀扰乱心气所致。

4、讲解心悸的诊断要点,注意心悸与怔忡、奔豚的区别,并结合辨病,提示必要的诊查要点及轻、重、危、急症的转归。

5、讲解心悸辨证应分辨虚实标本主次。治疗原则为:虚证宜补气、养血、滋阴、温阳;实证宜化瘀、行水、活血、清火。虚实兼夹者,分清主次缓急,相应兼顾。

6、强调说明心悸心虚胆怯、心血不足、虚火扰心、心阳不振、水饮凌心、瘀阻心脉、痰火内扰等证的症状特点及其相互间联系、转化的关系。

7、强调说明心悸各证的治疗。①心虚胆怯证,镇惊定志,养心定神,安神定志丸加减。②心血不足证,补血养心,益气安神,归脾丸加减。③阴虚火旺证,滋阴清火,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合朱砂安神丸加减。④心阳不振证,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合参附汤加减。⑤水饮凌心证,振奋心阳,化气行水,苓桂术甘汤加减。⑥瘀阻心脉证,活血化瘀,理气通脉,桃仁红花煎合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减。⑦痰火扰心证,清热化痰,宁心安神,黄连温胆汤加减。

8、讲解预防调护知识。

9、提示脉率快速型心悸、脉率过缓型心悸及脉律不整型心悸的处理原则。【教学时数】 3学时。第二节 胸 痹(附:真心痛)【目的要求】

1、了解胸痹的一般概念和特征。

2、掌握胸痹的病因多为寒邪内侵,饮食失调,情志失节,劳倦内伤,年迈体虚等因素。

3、掌握胸痹的病机有虚实两方面。实为寒凝、气滞、血瘀、痰浊痹遏胸阳,阻滞心脉;虚为心脾肾亏虚。

4、掌握胸痹的诊断要点,胸痹与悬饮、胃脘痛、真心痛等的鉴别,了解辨病诊查知识。

5、熟悉胸痹辨证宜分辨标本虚实,治疗先治其标,后顾其本,或兼顾同治。

6、掌握胸痹心血瘀阻、气滞心胸、痰浊闭阻心胸、寒凝心脉、气阴两虚、心肾阴虚、心肾阳虚等证的辨证论治。

7、熟悉胸痹的轻重、顺逆证候的辨别及治疗。

【教学内容】

1、讲解胸痹是指胸部闷痛的一类病证,叙述古代文献对胸痹的认识,提示与某些疾病的关系。

2、讲解胸痹病因多由寒邪内侵、饮食无度、情志失节、劳倦内伤、年迈体虚等有关。

3、强调胸痹的病位在心,与脾、肝、肾相关。病机总属胸阳不振,本虚标实。本虚为气虚、阴伤、阳衰,标实为瘀血、阴寒、气滞、痰浊。

4、讲解胸痹的诊断要点,注意胸痹与悬饮、胃脘痛、真心痛等的区别,并结合辨病提示必要的诊查要点。

5、胸痹的辨证应分辨标本虚实。治疗原则,应先治其标,后顾其本,先从祛邪入手,然后再予扶正,或兼顾同治。

6、强调说明胸痹心血瘀阻、气滞心胸、痰浊闭阻、阴寒凝滞、气阴两虚、心肾阴虚、心肾阳虚等证候的临床症状特点及其相互间联系、转化关系。

7、强调说明胸痹各证的治疗。①心血瘀阻证,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血府逐瘀汤加减。②气滞心胸证,疏肝理气,活血通络柴胡疏肝散加减。③痰浊闭阻证,通阳泄浊,豁痰宣痹,栝蒌薤白半夏汤合涤痰汤加减。④寒凝心脉证,辛温散寒,温通心阳,枳实薤白桂枝汤合当归四逆散加减。⑤气阴两虚证,益气养阴,活血通脉,生脉散合人参养荣汤加减。⑥心肾阴虚证,滋阴益肾,养心和络,天王补心丹合炙甘草汤加减。⑦心肾阳虚证,温补阳气,振奋心阳,参附汤合右归饮加减。

8、提示预防调护知识。

9、介绍活血化瘀药、芳香温通药在胸痹中的运用,真心痛的诊查、救治等问题。【教学时数】3学时。

第三节 不 寐(附:健忘、多寐)【目的要求】

1、了解不寐的一般概念及特征。

2、掌握不寐的发生是心神不宁,因饮食、情志、劳倦、体虚等因素而诱发。

3、掌握不寐病理变化为阳盛阴衰、阴阳失交。

4、掌握不寐的诊断要点,不寐虚证、实证的鉴别,了解辨病诊查知识。

5、熟悉不寐的临床特征及分清虚实主次,治疗上当以补虚泻实、调整阴阳。

6、掌握肝火扰心、痰热扰心、心脾两虚、心肾不交、心胆气虚等证的辨证论治。

7、熟悉多寐、健忘的临床特征,辨证论治。【教学内容】

1、讲解不寐是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叙述古代文献对不寐的认识,提示与某些疾病的关系。

2、强调说明不寐的病因。多由饮食不节、情志失常、劳倦、思虑过度及体虚等因素影响心神不安而导致不寐。

3、强调说明不寐病位在心,与肝(胆)、脾(胃)、肾关系密切。病机为痰火扰乱心神,或气血阴阳亏虚,心神失养,阴阳失交。

4、讲解不寐的诊断要点,注意不寐虚证、实证的区别,并结合辨病,提示必要的诊查要点。

5、讲解不寐的辨证当审其虚实。治疗原则为补虚泻实,调整阴阳。

6、强调说明肝火扰心、痰热内扰、心脾两虚、心肾不交、心胆气虚等证的临床症状特点极其相互间联系、转化的关系。

7、强调说明各证的治疗。①肝火扰心证,疏肝泻火,镇心安神,龙胆泻肝汤加减。②痰热扰心证,清化痰热,和中安神,黄连温胆汤加减。③心脾两虚证,补益心脾,养血安神,归脾汤加减。④心肾不交证,滋阴降火,交通心肾,天王补心丹合交泰丸加减。⑤心胆气虚证,益气镇惊,安神定志,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加减。

8、提示预防调护知识,及不寐的用药注意事项。

9、讲解健忘、多寐的诊查及辨证论治。【教学时数】2学时。第四节 癫 狂 【目的要求】

1、了解癫狂的一般概念及特征。

2、掌握癫狂是七情内伤,因气滞、痰结、郁火、瘀血等因素而诱发。

3、掌握痰火上扰,气血凝滞,阴阳逆乱,心神被扰而发癫狂的病理变化。

4、掌握癫狂的诊断要点,癫狂与郁病、痴呆的区别,癫与狂的不同,了解辨病诊查知识。

5、掌握癫证痰气郁结、心脾两虚,狂证痰火扰神、痰热瘀结、火盛伤阴等证的辨证论治。

6、熟悉癫狂的精神、生活调护。【教学内容】

1、讲解癫狂证是指精神失常的一类疾患,叙述古代文献对本病证的认识,提示与某些疾病的关系。

2、强调说明癫狂的病因是七情内伤,并与禀赋遗传有关。

3、强调说明癫狂以阴阳失调、神机逆乱为主要病机,病理因素为气、痰、火、瘀,病变脏腑主要在心、肝、脾。阳偏盛者病狂,病机以痰火上扰为主;阴偏盛者病癫,病机以痰气郁结为主。癫狂病久,痰浊阻滞气血,则可导致血瘀。

4、讲解癫狂的诊断依据,注意本病证与痫证、郁证的区别及癫与狂的不同,并结合辨病,提示必要的诊查要点。

5、强调说明痰气郁结、心脾两虚、痰火扰神、火盛伤阴、痰热瘀结等证的临床症状特点及相互间联系转化的关系。

6、强调说明癫狂各证的治疗。①痰气郁结证,理气解郁,化痰醒神,逍遥散合顺气导痰汤加减;②心脾两虚证,健脾益气,养心安神,养心汤合越鞠丸加减;③痰火扰神证,清心泻火,涤痰醒神,生铁落饮加减;④痰热瘀结证,豁痰化瘀,调畅气血,癫狂梦醒汤加减。⑤火盛伤阴证,育阴潜阳,交通心肾,二阴煎合琥珀养心丹加减。

7、讲解癫狂的预防调护。

8、提示癫狂临证用药的技巧。【教学时数】2学时。第五节 痫 病

【目的要求】

1、了解痫病的一般概念和特征。

2、掌握痫病成因与禀赋遗传、情志刺激、饮食失调、它病之后或脑部外伤有关。

3、掌握痫病病理变化为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积痰内风,致肝风夹痰上扰,蒙闭清窍,内扰神明。

4、掌握痫病的诊断要点,痫病与中风、厥证、痉证的鉴别,了解辨病诊查知识。

5、熟悉痫病发作的突然、短暂、反复的三大特点,及标本缓急的区别,注意发作的先兆。

6、掌握痫病风痰闭阻、痰火扰神、瘀阻脑络、心肝两虚、心肾亏虚等证的辨证论治。

7、掌握痫病控制发作的处理方法。【教学内容】

1、讲解痫病是指发作性神志异常的一类病证,叙述古代文献对本病证的认识,提示与某些疾病的关系。

2、强调痫病的病因多由先天遗传、情志刺激、饮食失调、它病之后或脑部外伤所致。

3、强调说明痫病的病理变化以肝风痰浊为主,若遇情志郁结,或劳累过度触动积痰,气机逆乱,肝风夹痰,闭塞心窍,以致突然昏倒,发为痫病。

4、讲解痫病的诊断依据,注意本病证与中风、厥证、痉证之区别,并结合辨病,提示必要的诊查要点。

5、讲解痫病发作的突然、短暂、反复的三大特点,并注意情绪变化,饮食变化,头痛、神志变化等先兆症的表现。

6、强调说明痫病的标本缓急。频繁发作时,以治标为主,着重豁痰顺气,熄风开窍,平肝定痫等法;平时以治本为重,宜健脾化痰,补益肝肾,养心安神,并调摄精神。

7、强调说明痫病风痰闭阻、痰火扰神,心脾血虚、心肾阴虚等证的症状特点及其相互间联系、转化的关系。

8、强调说明痫病各证的治疗。①风痰闭阻证,涤痰熄风,开窍定痫,定病丸加减。②痰火扰神证,清热泻火,化痰开窍,龙胆泻肝汤合涤痰汤加减。③瘀阻脑络证,活血化瘀,熄风通络,通窍活血汤加减。④心脾两虚证,补益气血,健脾宁心,六君子汤合归脾汤加减。⑤心肾亏虚证,补益心肾,潜阳安神,左归丸合天王补心丹加减。

9、讲解痫病的预防调护。

10、讲解痫病虫类药的使用原则及临证注意事宜。【教学时数】2学时。

第六节 痴 呆 【目的要求】

1、了解痴呆的一般概念及特征。

2、掌握痴呆的发生是先天禀赋不足、七情内伤、跌仆损伤、年高体虚、久病耗损等因素所致。

3、掌握痴呆病理变化是脏腑虚衰,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痰浊瘀血内生,脑失充养,髓海渐空,神明日损,神机失统所致。

4、掌握痴呆的诊断要点,痴呆与健忘、癫证、郁证的鉴别,了解辨病的诊查知识。

5、熟悉痴呆病位在脑,与心、肾、肝、脾均有关系。病理性质以肾虚为主,兼有痰浊、瘀血、气滞,正虚、邪实互为因果。

6、熟悉痴呆以综合治疗为主的原则。

7、掌握髓海不足、脾肾两虚、痰浊蒙窍、瘀血内阻等证的辨证论治。

8、熟悉临证用药原则。【教学内容】

1、讲解痴呆是指无知而废的一类神志疾病,叙述古代文献对痴呆的认识过程,提示与某些疾病的关系。

2、强调说明痴呆病因,多由先天禀赋不足、七情内伤、跌仆损伤、年高体虚、久病耗损等因素,致神机失统而痴呆。

3、强调说明病位在脑,与心、肾、肝、脾相关。病理性质以肾虚为主,兼有痰浊、瘀血、气滞。

4、强调说明痴呆由先天禀赋不足,或年高体虚等因素,致脏腑虚衰,使其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痰浊瘀血为害,脑失充养,神机失统的病理变化。

5、讲解痴呆的诊断要点,注意痴呆与健忘、癫证、郁证的区别,并结合辨病,提示必要的诊查要点。

6、强调说明髓海不足、脾肾两虚、痰浊蒙窍、瘀血内阻等证的临床症状特点及其相互间联系转化的关系。

7、强调说明各证的治疗。①髓海不足证,补肾益髓,填精养神,七福饮加减。②脾肾两虚证,补肾健脾,益气生精,还少丹加减。③痰浊蒙窍,健脾化湿,涤痰开窍,涤痰汤加减。④瘀血内阻证,活血化瘀,开窍醒脑,通窍活血汤加减。

8、讲解预防调护知识,提示痴呆治疗注意攻补适宜,要采取药物治疗、心理治疗、智能训练、情绪调节、改善环境、消除病因等综合疗法。介绍痴呆临床保护胃气,使用血肉有情之品的经验。

【教学时数】2学时。

第七节厥 证 【目的要求】

1.掌握厥证的概念及临床特征。厥证可分气厥、血厥、痰厥三大类。2.熟悉厥证的病因有体虚久病、情志刺激、饮食不节等。3.掌握厥证的病机是气机逆乱,升降乖戾,阴阳不相顺接。4.熟悉厥证的诊断要点及其与中风、昏迷、痫病的鉴别。5.熟悉厥证的辨证要点及治疗原则。

6.掌握气厥、血厥、痰厥各证型的证治方药。【教学内容】

1.了解厥证是以突然昏仆,四肢逆冷,短时间意识欠清,移时逐渐苏醒为主要特征的一类急性病证。提示与相应西医疾病的关系。

2.了解体虚劳倦、情志过极、饮食不节等多种原因均可导致厥证。

3.了调厥证的基本病机为气机逆乱,升降乖戾,阴阳不相顺接。病理属性有虚实之分,常见气厥、血厥、痰厥三大类。

4.强调厥证的诊断要点及其与眩晕、中风、昏迷、病病的鉴别。辨证着重辨明虚实,分清气血。

5.了解厥证的治疗原则是发作时回厥醒神,缓解后调理气血。

6.强调厥证的辨证论治。①气厥:实证,开窍、顺气、解郁,通关散合五磨饮子加减;虚证,补气、回阳、醒神,生脉饮、四味回阳饮加减。②血厥:实证,平肝潜阳,理气通瘀,羚角钩藤汤、通瘀煎加减;虚证,补养气血,独参汤、人参养荣汤加减。③痰厥:用行气豁痰法,导痰汤加减。

7.提示血厥之实证重者可发展为中风,临证应注意其变化。

8.提示气厥、瘁厥既可单独发病,又可相互兼夹,治疗注意行气、化痰法的配合。【教学方法】1学时 第三章 脾胃系病证

第一节 胃痛(附:吐酸、嘈杂)【目的要求】

1、熟悉胃痛概念及临床特征。

2、熟悉胃痛病因主要是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素体脾虚等,病变部位在胃,与肝脾关系密切。病理属性以虚实为常,而有演变多异的特点。掌握胃痛的病机是胃气郁滞,不通则痛。

3、掌握胃痛诊查要点以及与真心痛的鉴别,熟悉胃痛与胁痛、腹痛、肠痈等的鉴别。

4、掌握胃痛辨治原则和常见的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湿热中阻、瘀血停胃、胃阴亏耗、脾胃虚寒证的证治。【教学内容】

1、讲解胃痛是发生在胃脘部近心窝处的,以疼痛为主症的病症。叙述古代文献对本病证的认识,提示与相关西医疾病的关系。

2、详细讲解胃痛的病因多为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素体脾虚等;重点强调胃痛的病机关键为胃气郁滞,不通则痛。分析其病机演化:急性者,多由六淫、饮食、情志所引起。邪犯胃脘,病多属实,邪盛正气亦旺,脾胃损伤较轻;若邪干胃脘日久,严重损伤脾胃生理功能,正气衰弱,可转化为慢性,出现气(阳)虚证和阴虚证。胃痛久发可因气滞与气虚致血行不畅,血瘀胃脘络脉,形成瘀血,故慢性胃脘痛虽以本虚为主,但多夹寒湿,湿热、痰饮,瘀血,形成虚中夹实、寒热错杂证。

3.重点强调胃痛与真心痛的鉴别,并讲解胃痛与胁痛、腹痛、肠痈等的鉴别。

4.详细讲解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湿热中阻、瘀血停胃、胃阴亏耗、脾胃 虚寒的症状特点。

5.强调说明胃痛各证治疗。①寒邪客胃:温中散寒法,香苏散合良附丸加味。②饮食伤胃:消导和中法,保和丸加减。③肝气犯胃:疏肝理气和中法,柴胡疏肝散加减。④湿热中阻:清化湿热,理气和胃,清中汤加减。⑤瘀血停胃:化瘀通络,理气和胃法,失笑散合丹参饮加减。⑥胃阴亏耗:养阴益胃法,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加减。⑦脾胃虚寒:温中健脾法,黄芪建中汤加减。【教学时数】3学时。第二节 痞 满

【目的要求】

1.熟悉痞满概念及临床特征。

2.了解痞满主要沿革及讨论范围。

3.掌握痞满病因是外邪所犯,饮食不化,情志失调等。病机分虚实,实则实邪内阻,虚则中虚不运。虚实可相互转化或兼杂,以中焦气机不利,升降失职为基本病机。病位在胃,关系到脾、肝诸脏。

4、掌握痞满辨治原则和常见证型的证治。

【教学内容】

1、讲解痞满是指胸腹间痞满闷胀不舒的一种病证,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不痛。叙述古代文献对本病的认识,提示与西医疾病的关系。

2.强调说明痞满病因多为外邪所犯、饮食不化、情志失调等,病机分虚实,实则实邪内阻,虚则中虚不运。初病多实,久病致虚,虚实兼杂。

3.讲解痞满与胃痛、胸痹、鼓胀的鉴别。

4.强调痞满要分虚实两大类辨证,实则泻之,虚则补之。临床上往往寒热虚实兼杂,常用仲景诸泻心汤。

5.强调说明痞满各证治疗。(1)实痞:①饮食内停:消食和胃,行气消痞法,保和丸加减。②痰湿中阻:除湿化痰,理气和中法,二陈平胃汤加减。③湿热阻胃:清化湿热,和胃消痞法,泻心汤合连朴饮加减。④肝胃不和:疏肝解郁,和胃消痞法,越鞠丸合枳术丸加减。(2)虚痞:①脾胃虚弱:补气健脾,升清降浊法,补中益气汤加减。②胃阴不足:养阴益胃,调中消痞法,益胃汤加减。

6.介绍痞满转归预后及预防调摄。【教学时数】2学时。第三节 呕 吐 【目的要求】

1、了解呕吐的概念及临床特征。

2、掌握呕吐的主要病因是外邪侵袭,饮食不当、情志失调、病后体虚。病机主要是胃气上逆。病位在胃。

3、熟悉呕吐、反胃、噎膈的鉴别。

4、熟悉呕吐辨证要点,掌握呕吐的治疗原则。

5、掌握常见证型的辨证施治。【教学内容】

1、强调说明呕吐是由于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所引起的一种病证。其临床特征是有物有声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无物有声谓之干呕。

2、讲解古代文献对本病的认识,提示与某些西医疾病的关系。

3、强调说明引起呕吐的原因主要有外邪侵袭、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病后体虚,其中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两个原因尤为重要。基本病机是胃气上逆。病位在胃,与脾、肝诸脏有关。

4、讲解呕吐的演变规律是初病多实,呕吐日久,损伤脾胃,中气不足,由实转虚;或脾胃素虚,复为饮食所伤,或成痰生饮,因虚致实,出现虚实夹杂的复杂病机。

5、介绍呕吐应与反胃、噎膈相鉴别,三者的共同点在于均有胃气上逆的病机,但在主症,病位上有所不同。

6、介绍呕吐的辨证应分虚实,可从病因、病程、起病缓急来鉴别,治疗以和胃降逆为原则,但应分虚实辨证论治。实者重在祛邪,分别施以解表、消食、化痰、解郁之法,辅以和胃降逆之品,以求邪去胃安呕止之效。虚者重在扶正,分别施以健运脾胃、益气养阴之法,辅以降逆止呕之药,以求正复胃和呕止之功。

7、强调呕吐各证的证候特点及治疗。①外邪犯胃证:疏邪解表,化浊和中法,藿香正气散加减。②食滞内停证:消食化滞,和胃降逆法,保和丸加减。③痰饮内阻证:温中化饮,和胃降逆法,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④肝气犯胃证:疏肝理气,和胃降逆法,四七汤加减。⑤脾胃气虚证:健脾益气,和胃降逆法,香砂六君子汤加减。⑥脾胃阳虚证:温中健脾,和胃降逆法,理中汤加减。⑦胃阴不足证:滋养胃阴,降逆止呕法,麦门冬汤加减。

8、讲解呕吐的护理及日常生活中饮食及情志调摄的问题。

9、提示治疗呕吐不能见吐止吐等治疗要点。【教学时数】2学时。第四节 噎膈(附:反胃)【目的要求】

1、掌握噎膈的概念及临床特征。

2、掌握噎膈的主要病因是饮食不节、七情内伤、久病年老。气、痰、瘀交阻,热毒互结,食管狭窄、干涩是噎膈的基本病机。病位在食道,属胃气所主。

3、掌握噎膈的病机及虚实演变规律。

4、掌握噎膈辨治原则。

5、掌握常见证型的辨证施治。

【教学内容】

1、强调说明噎膈的临床特征是吞咽之时梗噎不顺,饮食不下或食入即吐。

2、讲解古代文献对本病的认识,提示与某些西医疾病的关系。3.强调说明引起噎膈的原因是饮食不节、七情内伤、久病年老。病机关键在于气、痰,瘀交阻,热毒互结,食管狭窄、干涩。病位在食道,属胃气所主,与脾胃、肝肾、气血津液关系密切。

4.讲解噎膈与反胃的鉴别。两者均有呕吐症状,区别点在于①有无吞咽困难,②食后呕出的时间。

5.讲解噎膈的演变规律。初起多因脏腑功能失调,形成气、痰、瘀互结,正虚邪实,使阴津枯槁,精血耗竭,进一步发展则阴损及阳,气虚阳微。

6、强调说明噎膈的辨治原则。初起以标实为主,重在治标,根据气结、痰阻、血瘀之不同而给予理气、化痰、消瘀为法,并少佐滋阴养血润燥之品。后期以正虚为主,重在扶正,根据津血及阳气的亏虚情况而给予滋阴养血、益气温阳为法,少佐理气、化痰、消瘀之药。7.强调说明噎膈各证的治疗。①痰气交阻证:开郁化痰,润燥降气法,启膈散加减。②瘀血内结证:滋阴养血,破结行瘀法,通幽汤加减。③津亏热结证:滋阴养血,润燥生津法,沙参麦冬汤加减。④气虚阳微证:温补脾肾法,补气运脾汤加减。8.讲解噎膈的护理及日常生活中饮食及情志调摄的问题。【教学方法】以自学为主。第五节 呃 逆

【目的要求】

1.了解呃逆的概念及临床特征。

2、掌握呃逆的主要病机是饮食不当,情志不遂,体虚病后。病机主要是各种病因引起胃气上逆动膈,膈间气机不利而发。病位在膈,关键脏腑在胃。3.熟悉呃逆与干呕及嗳气的鉴别。

4.熟悉呃逆辨治原则。

5.掌握常见证型的辨证施治。【教学内容】

1、讲解呃逆是以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难以自制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常伴有胸膈痞闷,脘中不适,情绪不安等症状。

2.讲解古代文献对本病的认识,提示与某些西医疾病的关系。

3、强调引起呃逆的病因是饮食不节、情志不和、体虚病后。轻证病人多以饮食不节,情志失调为主,而重证患者则以体虚病后为主。病机的关键在于胃气上逆动膈,胃失和降,膈间气机不利。病位在膈,关键脏腑在胃,与肝、脾、肺、肾有关。并讲解呃逆因原发疾病病情轻重的不同,预后有极大的差别。

4、讲解呃逆应与干呕及嗳气鉴别。三者在病机上均与胃气上逆有关,但临床特征各异。

5、强调呃逆辨治原则。辨证要分清虚实寒热,治以理气和胃、降逆平呃为基本大法。对于危重危病证中出现的呃逆,急当救护胃气。

6、强调呃逆各证的治疗。①胃中寒冷证:温中散寒止呃法,丁香散加减。②胃火上逆证:清胃泄热止呃法,竹叶石膏汤加减。③气机郁滞证:顺气降逆止呃法,五磨饮子加减。④脾胃阳虚证:温补脾胃止呃法,理中汤加减。⑤胃阴不足证:养胃生津止呃法,益胃汤合桔皮竹茹汤加减。

7、讲解呃逆的预防调护知识。【教学方法】以自学为主。第六节 腹 痛

【目的要求】

1、熟悉腹痛概念及临床特征。

2、熟悉腹痛病因有外感时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阳气素虚等,掌握病机特点、病位病理性质、病理演变规律。

3、熟悉腹痛诊查要点。

4、掌握腹痛治疗原则和常见证型的证治。【教学内容】

1、讲解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叙述古代文献对本病的认识,提示与西医某些疾病的关系。

2、强调说明腹痛的病因多由外感时邪、饮食不节、情志失调、阳气素虚等导致气机郁滞,脉络痹阻及经脉失养所致。其病机不外寒、热、虚、实四端。病位在气在血,在脏在腑。病理性质多属虚实夹杂,寒热虚实往往互为因果,互相转化。

3、讲解腹痛的诊查要点。

4、强调说明腹痛的辨证主要辨清气血、寒热、虚实及脏腑病位,治疗以“通则不痛”为原则。

5、强调说明腹痛各证型的治疗。①寒凝腹痛:温中散寒法,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加减。②热壅腹痛:泄热通腑法,承气汤加减。③食滞腹痛:消食导滞法,轻证用保和丸,重证用枳实导滞丸。④气滞腹痛:疏肝理气法,柴胡疏肝散。⑤血瘀腹痛:活血化瘀法,少腹逐瘀汤。⑥虚寒腹痛:温中补虚,缓急止痛法,小建中汤加减。【教学时数】2学时。第七节 泄 泻 【目的要求】

1.了解泄泻的概念及临床特征。

2、熟悉泄泻的主要成因是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病后体虚及禀赋不足,其病机特点是脾病湿盛。

3.掌握泄泻的诊查要点,寒、热、虚、实辨证要点和运脾化湿的治疗原则。4.掌握泄泻各证型的治疗。【教学内容】

1.讲解泄泻的定义和临床特征。

2、讲解古代文献对本病的认识及泄泻别称,提示与现代医学某些疾病的关系。

3.强调说明泄泻病因病机是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情志失调、病后体虚及禀赋不足所引起的脾胃运化功能障碍。病位在脾、胃、大小肠,与肝、肾关系密切。脾病湿盛是导致本病的重要病机。

4.讲解泄泻与痢疾、霍乱鉴别要点。

5.强调泄泻寒、热、虚、实辨证要点及治疗原则,并简单介绍治泻九法。

6.强调泄泻各证型的证治。暴泻:①寒湿内盛:散寒化湿法,藿香正气散加减。②湿热伤中:清热利湿法,葛根芩连汤加减。③食滞肠胃:消食导滞法,保和丸加减。久泻:①脾胃虚弱:健脾益气,化湿止泻法,参苓白术散加减。②肾阳虚衰:温肾健脾,固涩止泻法,四神丸加减。③肝气乘脾:抑肝扶脾法,痛泻要方加减。7.提示泄泻寒热夹杂、虚实互见等证的治疗要点。【教学时数】3学时。第八节 痢 疾

【目的要求】

1.掌握痢疾概念及临床特征。

2.熟悉痢疾病因为外受湿热、疫毒之气,内伤饮食生冷。掌握病机特点、病位,病理性质、病理演变规律。

3.了解痢疾诊查要点。4.掌握痢疾辨治原则和常见证型的证治。

【教学内容】

1、讲解痢疾是以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主症,多发于夏秋季节的病证。

2、讲解古代文献对本病的认识,提示与某些疾病的关系。

3、强调痢疾的病因是由外受湿热、疫毒之气,内伤饮食生冷,损伤脾胃.与肠腑而形成。病机是由湿热、疫毒、寒湿、食滞等邪壅塞肠中,与气血相搏结,使肠道传导失司,气血壅滞,脂络受伤,痢下赤白。病位在大肠,与脾、胃有关,可涉及肝、肾。若湿热疫毒深重,亦可内陷心肝,扰乱神明或引动肝风,形成疫毒痢;若疫毒上冲于胃,则可致胃气上逆而形成噤口痢。病理性质可虚可实,可寒可热。病理演变暴痢多见实证,久痢多见虚证。如反复发作之休息痢,则多见本虚标实证。

4、了解痢疾的诊查要点。

5、强调说明痢疾的治疗原则。热痢清之,寒痢温之;初痢实则通之,久痢虚则补之;寒热交错者,清温并用;虚实夹杂者,通涩兼施。

6、强调说明痢疾各证的治疗。①湿热痢:清肠化湿,调气和血法,芍药汤加减。本证型初起夹有表证者,可用逆流挽舟法,荆防败毒散加减。②疫毒痢:清热凉血解毒法,白头翁汤加减。③寒湿痢:温化寒湿法,胃苓汤加减。④阴虚痢:养阴清肠法,黄连阿胶汤合驻车丸加减。⑤虚寒痢:温补脾肾,收涩固脱法,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加减。⑥休息痢:温中清肠,佐以调气化滞法,连理汤加减。

7、讲解痢疾的预防调护知识。

8、提示疫毒痢发生厥脱及噤口痢等的治疗要点。【教学时数】3学时。

第九节 便 秘 【目的要求】

1、了解便秘的概念及临床特征。

2、掌握便秘的病因有饮食不节、情志失调、年老体虚,感受外邪等,病机主要是热结,气滞,寒凝、气血阴阳亏虚引起肠道传导失司。

3、熟悉便秘的诊查要点。

4、掌握便秘治疗原则和常见证型的证治。【教学内容】

1、讲解便秘的定义及临床特征。

2、讲解古代文献对本病的认识,提示与西医某些疾病的关系。

3、强调便秘的病因是由于素体阳盛、情志失调、年老体虚、感受外邪导致腑气不通,传导失司。病机主要是热结、气滞、寒凝、气血阴阳亏虚引起肠道传导失司。病位在大肠,与肝,肺、肾关系密切。

4、讲解便秘的诊断依据,要注意与肠结相鉴别等诊查知识。

5、强调便秘各证型的证治。①热秘:清热润肠法,麻子仁丸加减。②气秘:顺气行滞法,六磨汤加减。③冷秘:温里散寒法,温脾汤合半硫丸加减。④气虚秘:益气润肠法,黄芪汤加减。⑤血虚秘:养血润燥法,润肠丸加减。⑥阴虚秘:滋阴润肠法,增液汤加减。⑦阳虚秘:温阳通便法,济川煎加减。

6、提示功能性便秘、老年性便秘、产后便秘的证治特点。【教学时数】2学时 第四章 肝胆病症 第一节 胁 痛 【目的要求】 1.熟悉胁痛病在肝胆,病理特点为肝络失和,病理性质有虚实之别。熟悉气郁可以化火,伤阴,或气滞而致血瘀的病理演变关系。

2.掌握胁痛的辨证以区别气血虚实为要点,治疗以“通则不痛”的理论为依据。实证运用理气、活血、清热、化湿等法,虚证当补中寓通,以滋阴柔肝为主。

3.掌握肝气郁滞、肝胆湿热、瘀血阻络与肝阴不足四个常见证型的治法方药,明确以肝郁气滞所致胁痛最为常见。

4.了解胆道病证的一般辨病用药知识。

【教学内容】

1.说明胁痛主症是一侧或两侧胁肋部位疼痛。提示与相关疾病的联系。

2.讲解胁痛的病因为情志不遂、外感湿热、饮食不调、劳欲久病或跌仆损伤。强调指出病位在肝胆,病理特点为肝气郁滞,络脉失和。病理变化有“不通则痛”与“不荣则痛”两类。病理性质有虚有实,而以实为多。

3.强调本病的辨证要点,当分清气血虚实。初病在气,久病入络。初病属实,久病多虚。列述肝郁气滞、肝胆湿热、瘀血阻络、肝络失养四个常见证型的症状特点及其相互关系。4.根据“通则不痛”的理论,以疏肝和络止痛为治疗原则,强调说明胁痛常见证型的辨证论治。①肝郁气滞证,疏肝理气法,用柴胡疏肝饮加减。②肝胆湿热证,清热利湿法,用龙胆泻肝汤加减。③瘀血阻络证,祛瘀通络法,用旋覆花汤或复元活血汤加减。肝络失养证,滋阴柔肝法,用一贯煎加减。【教学时数】2学时。第二节 黄疸(附:萎黄)【目的要求】

1.掌握黄疸的病证概念,了解黄疸病的分类方法。.

2、掌握黄疸的病理变化主要是湿邪阻滞脾胃肝胆,胆液不循常道,外溢肌肤所致。熟悉急黄是阳黄的一种危重证型,阳黄与阴黄两者之间相互转化关系,以及黄疸与萎黄的鉴别。了解黄疸的预后及萎黄的概念。

3.熟悉黄疸辨证应以阴阳为纲,治疗大法为化湿邪,利小便。

4、掌握黄疸各证型的辨证和治疗。

5、了解黄疸的饮食调护及辨病诊断知识。

6、熟悉萎黄的病因病机。

7、掌握萎黄的治法与常用方法。

【教学内容】

1、讲解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提示黄疸的主要分类和讨论范围。

2、讲解黄疸的病因多由外感湿热疫毒、内伤饮食劳倦或它病之后引起。强调黄疸的病理因素有湿、热、寒、郁(气郁)、瘀、毒(疫毒)六种,但关键是湿邪为患。病机主要为湿邪困遏脾胃,肝胆疏泄失常,胆汁泛溢肌肤。强调指出急黄是阳黄的一种危重证型,阳黄与阴黄两者之间可以演变转化。

3、强调黄疸的辨证应以阴阳为纲,讲解阳黄、阴黄的辨证要点,黄疸与萎黄的区别,提示与黄疸相关疾病的诊断知识。

4、强调说明阳黄热重于湿、湿重于热、胆腑郁热、疫毒炽盛,阴黄寒湿阻遏、脾虚湿留等证型的症状特点。

5、着重强调黄疸的治疗大法,主要为化湿邪,利小便。分证治疗:①阳黄:热重于湿证,清热利湿,佐以通腑法,用茵陈蒿汤加减。湿重于热证,除湿泻热法,用茵陈五苓散、甘露消毒丹加减。胆腑郁热证,疏肝利胆、清利湿热法,用大柴胡汤加减。疫毒炽盛证,清热解毒、凉血开窍法,用千金犀角散加减,并服安宫牛黄丸。②阴黄:寒湿阻遏证,温中化湿,健脾和胃法,茵陈术附汤加味。脾虚湿滞证,健脾养血、利湿退黄法,黄芪建中汤加减。

6、介绍黄疽消退后调治。湿热留恋,余邪未清,治当续予清热化湿、淡渗分利,茵陈四苓散加减。肝脾不调,疏运失职,治宜调和肝脾、理气助运,柴胡疏肝饮或归芍六君子汤化裁。气滞血瘀,癥块留着,治当疏肝理气、活血化瘀,逍遥散合鳖甲煎丸。

7、讲解萎黄与黄疸不同,萎黄肌肤萎黄不泽,但两目不黄,小便色清。

8、熟悉萎黄病因为虫积、食滞或失血、病后。病机为脾虚不健,气血衰少,不能荣养肌肤。

9、治法为调理脾胃,补益气血。方用黄芪建中汤或人参养营汤。由钩虫引起者,配合驱虫。【教学时数】2学时。第三节 积 聚 【目的要求】

1、了解癥积是有形可征,病在血分。瘕聚则聚散无常,病在气分。二者有一定的区别与联系。

2、熟悉癥积的病理为湿热、痰浊、寒邪互结,导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气滞血瘀。初病多实,久病虚实夹杂。

3.了解黄疸、鼓胀与癥积的关系。

4.掌握癥积初期应予消散,中期消补兼施,后期养正除积的治疗原则。5.掌握积聚各证型的辨证论治。

【教学内容】

1.介绍癥积是指腹内结块,或胀或痛而言。提示与相关疾病的联系。

2.强调指出癥积形成的病因虽有多端,但其病理关键总属气滞血瘀病变脏器主要在肝脾。说明癥积与瘕聚、黄疸、鼓胀的关系。

3.强调癥积辨证当区别虚实的主次,治疗应分初、中、末三个阶段,以祛瘀理气软坚散结为主,辅以扶正之法。

4.强调癥积辨证论治。①气滞血阻证,理气消积,活血散瘀法,柴胡疏肝散合失笑散加减。②瘀血内结证,祛瘀软坚,佐以扶正健脾法,膈下逐瘀汤合六君子汤、鳖甲煎丸。③正虚瘀结证,补气养血,活血化瘀法,八珍汤合化积丸加减。

5.讲解聚证的治法:①肝气郁结证,以疏肝解郁,行气散结为主,用逍遥散,木香顺气散加减。②食滞痰阻证,理气化痰,导滞散结,六磨汤为主。【教学时数】3学时。第四节 鼓 胀

【目的要求】

1、了解鼓胀的一般概念及特征。

2、熟悉鼓胀的主要成因是酒食不节、情志刺激、虫(蛊)毒感染及黄疸、癥积等病后续发。病理主要是肝、脾、肾三脏失调,气、血、水停积腹中。

3、掌握鼓胀的诊断要点,掌握其与水肿的鉴别及气、血、水臌的鉴别,了解辨病诊查知识。4.熟悉鼓胀辨证应分虚实标本主次,治疗当区别气滞、血瘀、水湿的偏盛,以及阳虚与阴虚的不同。

5.掌握气滞湿阻、水湿困脾、水热蕴结、瘀结水留、阳虚水盛和阴虚水停等证的辨证施治。6.掌握逐水剂临床应用要点,熟悉晚期危重症的转归及治疗。

【教学内容】

1、讲解鼓胀是指腹部胀大如鼓的一类病证,叙述古代文献对本病的认识,提示与某些疾病的关系。

2、强调说明鼓胀多由酒食不节、情志劳欲所伤、虫毒感染及其他病后导致肝脾失调,甚则累及于肾,气、血、水互结,停聚腹中而成,总属本虚标实之病证。

3、强调鼓胀应区别气、血、水的不同,提示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鼓胀与水肿的区别,并结合辨病,提示必要的诊查要点以及晚期的危重转归。4.讲解鼓胀的辨治应分虚实标本主次。标实者当辨气滞、血瘀、水湿的偏盛,分别采用行气、活血、利水或攻逐等法;本虚者当辨阳虚与阴虚的不同,用温补脾肾或滋养肝肾法;本虚标实错杂并见者,当攻补兼施。

5.强调说明鼓胀气滞湿阻、水湿困脾、水热蕴结、瘀结水留、阳虚水盛和阴虚水停等证的症状特点及其相互间联系转化的关系。

6、强调说明鼓胀各证的治疗。①气滞湿阻证,疏肝理气,运脾利湿法,柴胡疏肝饮合胃苓汤加减。②水湿困脾证,温中健脾,行气利水法,实脾饮加减。③水热蕴结证,清热利湿,攻下逐水法,中满分消丸、茵陈蒿汤加减。④瘀结水留证,活血化瘀,行气利水法,调营饮加减。⑤阳虚水盛证,温补脾肾,化气利水法,附子理苓汤、济生肾气丸加减。⑥阴虚水停证,柔肝滋肾,养阴利水法,六味地黄汤、一贯煎加减。

7、强调说明逐水剂的运用,昏迷、出血等危重症的救治,介绍护理调摄等问题。【教学时数】3学时。第五节 头 痛 【目的要求】

1、了解头痛的病因有外感与内伤两方面,外感头痛病机为外邪阻滞窍络,内伤头痛病机有虚实之分。

2、熟悉头痛辨证分外感内伤、虚实的要点,同时必须审证求因,注意辨病。

3、掌握头痛常见证候的特点和治疗方药,以及根据头痛的不同部位,酌配引经药。【教学内容】

1、说明头痛的讨论范围,以及偏头痛、真头痛、头风等病名的概念。提示头痛与西医相关疾病的联系。

2、介绍病因有外感、内伤两个方面。外感以风邪为主,每兼寒、湿、热;内伤因情志失调,饮食劳倦、先天不足及房事不节、体虚久病或外伤所致。头痛的病机外感为风寒湿热邪阻窍络。内伤头痛有虚有实,实证为肝阳、痰浊、瘀血壅滞,窍络失和;虚证为阴血精气亏虚,头窍失养。

3、强调头痛辨证,首先应根据头痛的久暂、性质和程度,分别外感、内伤和证候的虚实。其次应根据头痛的部位,辨经络所属。

4、讲解内伤的治疗大法。外感头痛治以疏风祛邪为主。内伤头痛,虚证当滋阴养血、益肾填精,实证当平肝、化痰、行瘀,虚实夹杂者兼顾。此外,根据头痛的部位,酌配引经药。

5、强调说明头痛的不同证型的特点及分证治疗。①风寒头痛,疏风散寒法,川芎茶调散加减。②风热头痛,疏风清热法,芎芷石膏汤加减。③风湿头痛,祛风胜湿法,羌活胜湿汤加减。④肝阳头痛,平肝潜阳法,天麻钩藤饮加减。⑤血虚头痛,养血和络法,加味四物汤加减。⑥痰浊头痛,化痰降逆法,半夏天麻白术汤加减。⑦肾虚头痛,补肾填精法,大补元煎加减。⑧瘀血头痛,活血通窍法,通窍活血汤加减。【教学时数】3学时。第六节 眩 晕 【目的要求】

1.了解眩晕的概念,以及历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

2.熟悉眩晕的病理有风、痰、火、瘀、虚之别,且可兼夹为患。

3.掌握眩晕辨治原则及常见各个证型的特点和治法方药。【教学内容】

1.介绍眩晕的特征为头昏眼花,视物发黑,甚则有外物及自身旋转感。扼要叙述历代对眩晕的认识和治疗。提示与西医相关疾病的联系。

2.讲解眩晕病因均由内伤或跌扑损伤所致,病理表现有风、火、痰、瘀、虚之别,且每可兼夹为患。

3.强调肝阳上亢、痰浊中阻、气血亏虚、肾精不足及瘀血阻窍五种常见证型特点及其相互关系。

4.强调指出眩晕的辨证,当分清标本虚实及脏腑重点,治疗原则是补虚泻实,调整阴阳。眩晕的分证论治:①肝阳上亢证,平肝潜阳,清火熄风法,用天麻钩藤饮加减。②痰浊中阻证,化湿祛痰,健脾和胃法,用半夏天麻白术汤加减。③气血亏虚证,补益气血,调养心脾法,用归脾汤加减。④肾精不足证,滋肾养肝,益精填髓法,用左归丸加减。⑤瘀血阻窍证,祛瘀生新,活血通窍法,通窍活血汤加减。【教学时数】2学时。第七节 中 风

【目的要求】

1、了解中风的概念、特征。

2、掌握中风的病因病理,明确肝肾阴虚是致病之本,风、火、痰、气、瘀相互为患是发病之标,气血逆乱,上犯于脑,则发为中风。

3、掌握中经络风痰入络,中脏腑闭证与脱证的辨证要点,以及应急处理和治法方药

4、熟悉中风恢复期的治疗,了解其生活起居、精神、饮食等的调摄。

5、了解中风与痫证、厥证的区别。

【教学内容】

1、介绍中风的概念,说明以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为临床特征明确讨论范围。并简介历代对中风病因病理的认识和发展。提示中风与西医脑血管意外的关系。2.强调指出中风的形成是因情志、酒食、体质等导致肝肾阴虚阳亢,风、火、痰、气、瘀相互为患,基本病机总属阴阳失调,气血逆乱而卒中,重者入脏腑,轻者中经络。3.强调说明中经络与中脏腑、中脏腑的闭证与脱证鉴别要点。

4.介绍中风与痫证、厥证等的区别。

5.强调中风辨证应辨中经络与中脏腑,中脏腑辨闭证与脱证,闭证辨阳闭和阴闭,辨病期。治疗中经络以平肝熄风、化痰祛瘀通络为主。中脏腑闭证宜开,脱证宜固,内闭外脱则开闭固脱兼顾。恢复期及后遗症期标本同治,平肝熄风、化痰祛瘀与滋养肝肾或补气养血 并用。

6.强调说明中风神志昏迷的应急处理,并按中经络、中脏腑分类讲解各证型的症状特点和治疗。①中经络:风痰入络证,祛风化痰通络法,真方白丸子加减。风阳上扰证,平肝潜阳、活血通络法,天麻钩藤饮加减。阴虚风动证,滋阴潜阳、熄风通络法,镇肝熄风汤加减。②中脏腑:痰热腑实证,通腑泄热、熄风化痰法,桃仁承气汤加减。痰火瘀闭证,熄风清火、化痰开窍法,羚角钩藤汤加减。痰浊瘀闭证,化痰熄风、宣郁开窍法,涤痰汤加减。③脱证,回阳救阴、益气固脱法,参附汤合生脉散加味。④恢复期的治疗:风痰瘀阻证,搜风化痰、行瘀通络法,解语丹加减。气虚络瘀证,益气养血、化瘀通络法,补阳还五汤加减。肝肾亏虚证,滋养肝肾法,左归丸、地黄饮子加减。

7、交待有关预防中风的知识。【教学时数】3学时。第八节 瘿 病

【目的要求】

1、掌握瘿病的概念。

2、熟悉瘿病的病因,掌握瘿病的病机特点。

3、熟悉瘿病的诊断依据、病证鉴别及相关检查。

4、掌握瘿病的辨证要点及治疗原则。

5、掌握气郁痰阻、痰结血瘀、肝火旺盛、心肝阴虚等证型的辨证论治。

6、了解瘿病的预防调护。【教学内容】

1、讲解瘿病是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讲述古代文献对本病的认识。提示与本病有关的西医疾病。

2、讲解说明情志内伤、饮食及水土失宜是导致瘿病的主要原因,并与体质因素有关。本病病位主要在肝脾,与心有关。其基本病机为气滞、痰凝、血瘀壅结颈前。初期以气郁痰阻为主,日久则引起血瘀,并可出现化火、伤阴等病机转化,由实证转为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

3、说明瘿病临床需与瘰疬、消渴相鉴别,并应辨明瘿囊与瘿瘤。

4、强调说明瘿病的辨证应着重辨明在气在血、火旺与阴伤的不同及病情的轻重。基本治则为理气化痰,消瘿散结。

5、强调说明各证的辨证论治。①气郁痰阻证,治宜理气舒郁,化痰消瘿法,方用四海舒郁丸加减。②痰结血瘀证,治宜理气活血,化痰消瘿法,方用海藻玉壶汤加减。③肝火旺盛证,治宜清肝泻火,消瘿散结法,方用栀子清肝汤合消瘰丸加减。④心肝阴虚证,治宜滋阴降火,宁心柔肝法,方用天王补心丹或一贯煎加减。【教学方法】以自学为主。第九节 疟 疾

【目的要求】

1.了解疟疾的临床特征和历代医家对疟疾的认识。

2.熟悉疟疾的病因和病理变化。

3.掌握祛邪截疟的基本治疗原则和正疟、疫疟、久疟的特点和治法方药。【教学内容】

1.了解疟疾的临床特点是寒战、高热、头痛汗出、休作有时。简介历代医家对疟疾治疗的认识。

2了解疟疾的病因是感受疟邪(疟气),但其发病与正虚抗邪能力下降有关。疟邪伏于半表半里,出入于营卫之间,邪正交争则疟作,疟邪伏藏则寒热休止。若疫毒内陷可发生疫疟。疟久可见气血两伤之劳疟和痰瘀互结之疟母。

3.强调疟疾的辨证应区分正疟、温疟、寒疟、瘴疟、劳疟的不同,治疗原则为祛邪截疟。4.了解五种类型疟疾的辨证论治。①正疟:祛邪截疟,和解表里法,截疟七宝饮,柴胡截疟饮加减;②温疟:清热解表,和解祛邪法,白虎桂枝汤或白虎加人参汤加减;③寒疟:和解表里,温阳达邪法,柴胡桂枝干姜汤合截疟七宝饮加减;④瘴疟:解毒除瘴法,清瘴汤或加味不换金正气散加减;⑤劳疟:益气养血,扶正祛邪,何人饮加减。【教学方法】以自学为主。第五章 肾系病证 第一节 水 肿 【目的要求】

1、了解水肿的概念。

2、掌握水肿的发病因素及肺、脾、肾三脏在水肿病机中的作用。

3、熟悉水肿的辨证以阴阳为纲,治疗以发汗、利水、攻逐、健脾、温肾为大法,但对攻逐法应慎用、少用。

4、掌握水肿的辨证论治。

5、了解水肿的预后及饮食宜忌。【教学内容】

1、了解水肿是指体内水液潴留,泛溢肌肤,引起眼睑、头面、四肢,甚至全身浮肿的病证。并阐述古代文献对本病的认识。提示与西医相应疾病得关系。

2、强调说明水肿的病因是由于外感风邪(风寒或风热)、水湿浸渍、疮毒内归以及饮食劳欲所致。病理变化主要为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阂,水液潴留,泛溢成肿。三脏之中,关键在肾。

3、强调水肿的辨证以阴阳为纲。阳水属实,阴水多为本虚标实,并交待阳水和阴水之见的转化和联系。

4、强调说明水肿风水相搏证、湿毒浸渍证、脾阳虚衰证、肾阳衰微证、淤水互结证的证候特征。

5、强调说明阳水和阴水的治疗。阳水:(1)风水相搏证,疏风清热,宣肺行水法,越婢加术汤加减;(2)湿毒浸淫证,宣肺解毒,利水消肿法,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3)湿毒浸淫证,运脾化湿,通阳利水法,胃苓汤合五皮饮加减;(4)湿热壅盛证,分利湿热法,疏凿饮子加减。阴水:(1)脾阳虚衰证,健脾温阳利水法,实脾饮加减;(2)肾阳衰微证,温肾利水 法,真武汤合济生肾气丸;(3)瘀水互结证,活血化淤,化气利水法,桃红四物汤合五苓散。并附述转归中出现证候的治疗。

6、讲解水肿的预后和生活起居,以及饮食方面的注意事项。【教学时数】3学时。第二节 淋证(附:尿浊)

【目的要求】

1、了解淋证得发病原理和辨病知识。

2、掌握淋证的辨证要点和治疗原则。

3、掌握各种淋证的证治及相关联系。

4、熟悉尿浊的病理、治疗原则和证治。【教学内容】

1.讲解淋证是以小便频数短涩,滴沥刺痛,小腹拘急引痛为主症的病证。简述古代对淋证的分类。

2.强调淋证的病因病理主要是肾虚湿热蕴结,膀胱气化不利所致。

3.讲解热淋、血淋、气淋、膏淋、石淋、劳淋的临床特征及相互之间的联系。指出淋病初病属实,以清利为主;久病多虚,以补益为主。本虚标实者,当补益清利兼施。

4.强调各种淋证的证治。热淋,治以清热利湿通淋法,八正散加减;石淋,治以清热利湿,通淋排石法,石韦散加减;血淋。治以清热凉血通淋法,小蓟饮子加减;气淋,治以理气疏导,通淋利尿法,沉香散加减;膏淋,治以清热利湿,分清泄浊法,程氏萆懈分清饮加减;劳淋,治以补脾益肾法,无比山药丸加减。

5.附述尿浊的概念与膏淋的异同点,指出本病初起属实,湿热居多,治以清热利湿;久病脾肾两虚,治宜培补脾肾,固摄下元。虚实夹杂者,当补虚与泄实兼顾。【教学时数】2学时。第三节 癃闭(附:关格)【目的要求】

1.了解癃闭的病机主要是肾和膀胱气化功能失司,但与肺、脾、肝、三焦有关。2.掌握癃闭地诊断和鉴别诊断。3.掌握癃闭各个证型的辨证论治。4.了解癃闭的转归和预后。5.熟悉关格的定义及证治。【教学内容】

1.讲解癃闭是以尿量减少,排尿困难,甚至小便闭塞不通为主症的病证。并说明癃与闭的区别与联系。提示与癃闭相关的诊查知识。

2.强调说明癃闭的病理性质有虚实的不同,实证由于膀胱气化不利,虚证由于肾虚膀胱气化无权。

3.强调说明癃闭的治疗应根据“腑以通为用”的原则,着重于通利,但通之之法,又有虚实之不同。实证治以清湿热、散淤结、利气机而通水道;虚证治以补益脾肾,助化气,使气化得行,则小便得通。

4.强调说明癃闭的证治。(1)膀胱湿热证,用清热利水法,八正散加减;(2)肺热壅盛证,用清肺利水法,清肺饮加减;(3)肝郁气滞证,用疏利气机法,沉香散加减;(4)浊淤阻塞证,用行瘀散结法,代抵当丸加减;(5)脾气不升证,用升清降浊法,补中益气汤合春泽汤加减;(6)肾阳衰惫证,用温补肾阳法,济生肾气丸加减。

5.提示探吐、取嚏、针灸、按摩、外敷、导尿等疗法及其该病的调摄护理。6.讲解关格的定义及辨证论治。【教学时数】2学时。第四节 阳 痿

【目的要求】

1.了解阳痿是指阴茎痿软不举,或举而不坚的病证。提示有关的诊查知识。2.熟悉阳痿的病因病机。3.掌握阳痿各证型的辨证论治。【教学内容】

1.了解阳痿的概念。

2.强调阳痿的病机以肾虚命门火衰为主,但尚与心脾受损、肝郁不舒、惊恐伤肾和湿热下注有关。

3.强调阳痿的证治。①命门火衰证,治宜温肾壮阳,赞育丹加减;②心脾亏虚证,治宜补益心脾,归脾汤加减;③肝郁不舒证,治宜舒肝解郁,逍遥散加减;④惊恐伤肾证,治宜益肾宁神,启阳娱心丹加减;⑤湿热下注证,治宜清利湿热,龙胆泻肝汤加减。【教学方法】以自学为主。第五节 遗精(附:早泄)【目的要求】

1、了解遗精的发病病机主要是肾失封藏所致,但有虚实之分。初病多实,常与邪热扰动精室有关;久病多虚,多以肾失固摄为主。

2、掌握遗精的治疗原则及证治。

3、了解早泄的概念。

【教学内容】

1、了解遗精是指不因性生活而精液频繁遗泄的病证。提示遗精有属于生理现象和病理状态的不同。

2、强调遗精的病因,多由劳心太过、恣情纵欲、酒食厚味所致。病机主要为肾失封藏。实证为君相火旺,或湿热下注,扰动精室。;虚症为肾虚不能固摄。

3、强调辨治原则。初病多实,治以清热;病久多虚,治宜固摄。

4、强调说明遗精的证治。①君相火旺证,用清心泻肝法,黄连清心饮合三才封髓丹加减;②湿热下注证,用清热利湿法,程氏萆薢分清饮加减;③劳伤心脾证,益气摄精法,妙香散加减;④肾气不固证,用补肾固精法,金锁固精丸加减。

5、简述早泄的含义及治疗。【教学方法】以自学为主

第六章 气血津液病证

第一节 郁 证 【目的要求】

1、了解郁证的概念及临床特征。

2、掌握郁证的病因主要是情致抑郁;熟悉其病机为肝失疏泄,气机郁滞。

3、掌握郁证的治疗原则为疏肝理气解郁。

4、掌握郁证常见证型的辨证论治。

5、了解郁证的精神治疗方法。【教学内容】

1. 讲解郁证是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胁满闷胀痛,或善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提示与相应西医疾病的关系。

2. 郁证的病因是情志内伤,而“脏器弱”是郁证发病的内在因素。

3. 强调郁证的病机主要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调。病初以肝气郁结或痰气交阻为主,病久伤及心、脾、肾,则由实转虚,呈虚实间杂之证。

4、讲解郁证的诊断要点,与虚火喉痹、噎嗝及癫病的鉴别。

5、强调疏肝理气解郁是治疗郁证的基本原则,尚应配伍降火、化痰、祛湿、活血、消食等法,对于虚症则宜养心安神,补益心脾,或滋养肝肾。

6、强调郁证常见证型的辨证治法及方药。①肝气郁结证,用疏肝解郁理气法,柴胡疏肝散加减。②气郁化火证,用清泄肝火法,丹栀逍遥散加减。③痰气郁结证,用行气开郁、化痰散结法,用半夏厚朴汤加减。④心神失养证,用养心安神法,甘麦大枣汤加减。⑤心脾两虚证,用健脾养心、补益气血法,归脾汤加减。⑥心肾阴虚证,用滋养心肾法,天王补心丹合六味地黄丸加减。

7、提示理气之品多偏辛燥,对郁证久病、阴血不足之体,当谨慎用之。

8、提示精神疗法对郁证治疗有重要的意义。【教学时数】2学时

第二节 血证 【目的要求】

1、了解血证的概念及临床特征。

2、熟悉血证可有外感内伤等多种原因引起。

3、掌握血证的病机主要为气火逆乱,血不循经,络伤血溢。

4、掌握血证的治疗原则为治血、治火、治气,学会血证的应急处理。

5、掌握各种血证的常见证型的辨证论治。

【教学内容】

1、讲解血证是人体各个部位出血的总称。提示与相应西医疾病的关系。

2、讲解感受外邪,饮食情志所伤,劳倦过度,久病或热病之后等均可成为出血的原因。

3、强调血证的病机为气火逆乱,血不循经,络伤血溢,病理属性表现为虚实两个方面,实证为气火亢盛,血热妄行,虚证为阴虚火旺,灼伤血络,或阳气虚弱,血失统摄。虚实之间可相互转化。

4、提示血证的诊断要点,及各种出血的鉴别诊断。

5、讲解辨证当分清实热、阴虚、气虚,三类不同的病理征候,根据出血部位联系所属脏腑分型,6、强调治血、治火、治气是血证的治疗原则,清热泄火,凉血止血为治疗大法。

7、强调说明多种血证的证候特点及证治方药:

(1)鼻衄:①热邪犯肺证,用清泄肺热凉血止血法,桑菊饮加减、②胃热炽盛证,用清胃泻火凉血止血法、玉玉煎加减、③肝火上炎证,用清肝泻火,凉血止血法。龙胆泻肝汤加减。④气血亏虚证,用补气摄血法,归脾汤加减。

(2)①齿衄:胃火炽盛证,用清胃泻火、凉血止血法,加味清胃散合泻心汤加减。②阴虚火旺证,用滋阴降火、凉血止血法,六味地黄丸合茜根散加减。

(3)咳血①燥热伤肺证,用清热润肺、宁络止血法,桑杏汤加减。②肝火犯肺证,用清肝泻火、凉血止血法,泻白散合黛蛤散加减。③阴虚肺热证,用滋阴润肺、宁络止血法,百合固金汤加减。

(4)吐血:①胃热壅盛证,用清胃泻火、化淤止血法,泻心汤合十灰散加减。②肝火犯胃证,用泻肝清胃、凉血止血法,龙胆泻肝汤加减。③气虚血溢证,用健脾益气摄血法,归脾汤加减。

(5)便血:①肠道湿热证,用清化湿热、凉血止血,地榆散合槐角丸加减。②气虚不摄证,用益气摄血法,归脾汤加减。③脾胃虚寒证,用温中健脾、用养血止血法,黄土汤加减(6)尿血:①下焦湿热证,用清利湿热、凉血止血法,小蓟饮子加减。②肾虚火旺证,用滋阴降火、凉血止血法,知柏地黄丸加减。③脾不统血证,用补中健脾、益气摄血法,归脾汤加减④肾气不固证,用补益肾气、固摄止血法,无比山药丸加减。

(7)紫斑:①血热妄行证,用清热解毒、凉血止血法,十灰散加减。②阴虚火旺证,用滋阴降火、宁络止血法,茜根散加减。③气不摄血证,用补气摄血法,归脾汤加减。

8、讲解对出血量多者的护理知识,应绝对卧床休息,安定情绪。

9、提示缪希雍“治吐血三要法”及唐荣川“治血四法”等临证要点。【教学时数】3学时 第三节 痰 饮 【目的要求】

1、熟悉痰饮的概念,提示痰饮有广义、狭义之分。

2、熟悉痰饮的发病与外感寒湿、饮食不当、劳欲或久病有关。

3、掌握痰饮的病机主要为三焦气化失宣,肺、脾、肾通调,转输、蒸化水液功能失职。

4、熟悉痰饮的诊断,与相关病证的鉴别。

5、掌握痰饮应以温化为治疗原则。

6、掌握痰饮、悬饮、支饮、溢饮的常见证候及治疗方药。

【教学内容】 1.讲解痰饮是指体内水液不得输化,停聚于某些部位而形成的一类病证。广义痰饮包括痰饮、悬饮、支饮、溢饮四种。提示与相应西医的关系。2.强调痰饮主要由中阳素虚,复加外感寒湿、饮食不当、劳欲所伤等原因,是三焦气化失常,肺、脾、肾通调,转输、蒸化无权,阳虚阴盛,津液停聚而成。

3、强调痰饮的辩证应先从部位分别四饮,然后抓住体虚邪实的特点,分清标本虚实主次。

4、悬饮与胸痹,溢饮与风水,支饮、伏饮与肺胀、喘证、哮病的鉴别。

5.强调温化痰饮的治疗原则。属实者,可根据饮停部位分别采用发汗、分利、攻逐等治标之法;阳虚者则以健脾温肾治本为主。

6.强调痰饮常见病证的辨证论治。

(1)痰饮:①脾阳虚弱证,用温脾化饮法,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加减。②饮留胃肠证,用攻下逐饮法,甘遂半夏汤或己椒苈黄丸加减。

(2)悬饮:①饮犯胸肺证,用和解宣利法,柴枳半夏汤加减。②饮停胸胁证,用泻肺祛饮法,椒目栝蒌汤合十枣汤、控涎丹加减。③络气不和证,用利气和络法,香附旋覆花汤加减。④阴虚内热证,用养阴清热法,沙参麦冬汤合薤白散加减。

(3)溢饮:表寒里热证,用发表化饮法,小青龙汤加减。

(4)支饮:①寒饮伏肺证,用宣肺化饮法,小青龙汤加减。②脾肾阳虚证:温补脾肾以化水饮,金匮肾气丸合苓桂术甘汤加减。

7、提示痰饮的预防调护重在调寒温、避雨湿,饮食上忌生冷、油腻,以免助湿化痰。【教学时数】2学时 第四节 消 渴

【目的要求】

1、熟悉消渴的概念,以多饮、多食、多尿、消瘦、乏力为主要表现。

2、熟悉消渴的病因是在素体阴虚的基础上,复加饮食不节、情志不调、劳欲过度而致,病机主要为阴虚燥热。

3、熟悉消渴的诊断要点及其与口渴症、瘿病的鉴别,了解辨病诊察知识。

4、熟悉消渴的辩证主要是辨病的部位及标本主次

5、掌握消渴的治疗原则为养阴生津、清热润燥。

6、掌握上消、中消、下消各证候的辨证论治

7、了解消渴的并发症和预防调护。

【教学内容】

1、讲解消渴以多尿、多饮、多食、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病症。提示与相应的西医疾病的关系

2、讲解禀赋不足、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原因均可引起消渴。

3、强调消渴病位在肺胃肾,尤其与肾密切相关。病机重点为阴虚燥热,以燥热为标、阴虚为本,病久可导致血行瘀滞、阴损及阳。

4、讲解上消、中消、下消的区别,及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5、讲解消渴与口渴症及瘿病的鉴别,并结合辨病提示必要的诊察要点。

6、强调消渴的治疗以养阴生津、润燥清热为基本原则,并应根据病情结合润肺、清胃、健脾、滋肾、涩精、祛湿、化瘀等法。

7、强调消渴的辨证论治。①肺热伤津证,用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法,消渴方加减。②胃热炽盛证,用清胃泻火、养阴增液法,玉女煎加减。③气阴两虚证,用益气健脾、润燥生津法,七味白术散合生脉散加减。④肾阴亏虚证,用滋阴固肾法,六味地黄丸加减。⑤阴阳两虚证,用滋阴温阳、补肾固摄法,金匮肾气丸加减

8、讲解消渴后期可出现肺痨、雀盲、痈疽、中风、水肿等并发症。【教学时数】2学时 第五节 自汗、盗汗 【目的要求】

1、熟悉自汗盗汗的概念及临床特征。

2、熟悉自汗盗汗的病因为久病体虚、情志不调和嗜食辛辣。

3、掌握阴阳偏盛偏衰、营卫失和、津液外泄为自汗盗汗的主要病机。

4、熟悉自汗盗汗的辩证要点及分虚实治疗的原则。

5、掌握自汗盗汗的辨证论治。

【教学内容】

1、讲解自汗是指不因外界环境的影响,而白昼时时汗出,动辄益甚;盗汗是指寐中汗出,醒来自止的病症。提示与相应的西医疾病的关系。

2、讲解久病体虚、情志不调、嗜食辛辣等原因均可引起自汗盗汗。

3、强调病机主要是阴阳偏盛偏衰、营卫失和、津液外泄。

4、从出汗特点及伴见症状两方面讲解自汗盗汗与脱汗、黄汗及战汗的区别,脱汗见于病情危急之时,而战汗见于急性热病。

5、讲解自汗盗汗的辩证以虚证居多,当分辨气(阳)虚、阴血虚,给予相应治疗,并可合用固表敛汗法。实证多属肝火、湿热,用清肝泻热,化湿合营法。

6、强调自汗盗汗的辨证论治。①肺卫不固证,用益气固表法,桂枝加黄芪汤或玉屏风散加味。②心血不足证,用养血补心法,归脾汤加减。③阴虚火旺证,用滋阴降火法,当归六黄汤加减。④邪热郁蒸证,用清肝泻热、化湿和营法,龙胆泻肝汤加减。【教学时数】2学时。第六节 内伤发热 【目的要求】

1、了解内伤发热的概念及临床特征。

2、熟悉内伤发热的病因以内伤为主,基本病机为气血阴阳亏虚、脏腑功能失调。

3、掌握内伤发热的辩证要点及治疗原则。

4、掌握内伤发热各证型的证治方药。

【教学内容】

1、讲解内伤发热是以内伤为病因,以发热为主证的病证。提示与相应西医疾病的关系。

2、讲解久病体虚、饮食劳倦、情志失调、外伤出血等多种原因均可导致内伤发热。

3、强调内伤发热的病机总属脏腑功能失调,阴阳失衡所导致。

4、讲解内伤发热的诊断要点,与外感发热的鉴别及相关的辨病知识。

5、讲解内伤发热的治疗应针对不同病机进行辨证论治。实证以解郁、活血、除湿法为主,适当配伍清热法;虚证则应不论气血阴阳,以退虚热。

6、强调内伤发热的辨证论治。①阴虚发热证,用滋阴清热法,清骨散加减。②血虚发热证:用益气养血法,归脾汤加减。③气虚发热证,用益气健脾,甘温除热法,补中益气汤加减。④阳虚发热证,用温补阳气、引火归源法,金匮肾气丸加减。⑤气郁发热证,用舒肝理气、解郁泻热法,丹栀逍遥散加减。⑥痰湿郁热证,用燥湿化痰、清热和中法,黄连温胆汤和中和汤加减。⑦血瘀发热证,用活血化瘀法,血府逐瘀汤加减。

7、提示治疗本病不能滥用辛散、苦寒之品,以及李东垣甘温除热法的应用。【教学时数】2学时。第七节:虚 劳 【目的要求】:

1、了解虚劳的概念和临床特征。

2、熟悉虚劳的病因为先天不足,后天失养,因虚致病,因病成劳。

3、掌握虚劳气血阴阳亏损的病理性质,病损涉及五脏。

4、了解虚劳的诊断要点及其与肺痨和一般虚证的鉴别。

5、掌握以补益为主的治疗要点。

6、掌握虚劳各证的证治方药。【教学内容】

1、讲解虚劳是指多种慢性虚弱性疾病发展到严重阶段的总称,比 一般虚证重,涉及范围广。

2、讲解虚劳可由禀赋薄弱,烦劳过度,饮食不节,情志刺激,大病久病,误治失治等多种原因所导致。

3、讲解病机主要是气血阴阳亏虚,五脏虚损,久虚不复成劳。

4、提示五脏相关,气血同源,阴阳互根理论在虚劳发病中的意义。

5、讲解虚劳辩证应以气血阴阳为刚,五脏虚候为目,并掌握其相互关系及主次。

6、掌握虚劳治疗以补益为原则。根据病理性质的不同,分别采用益气、养血、滋阴、温阳等治法并结合五脏病位施治。

7、强调虚劳的辩证论治。

(1)气虚:①肺气虚证,用补益肺气法,补肺汤加减。②心气虚证,用益气养心法,七福饮加减。③脾气虚证,用健脾益气法,加味四君子汤加减。④肾气虚证,用益气补肾法,大补元煎加减。

(2)血虚:①心血虚证,用养血宁心法,养心汤加减。②肝血虚证,用补血养肝法,四物汤加减。

(3)阴虚:①肺阴虚证,用养阴润肺法,沙参麦冬汤加减。②心阴虚证,用滋阴养心法,天王补心丹加减。③脾胃阴虚证,用养阴和胃法,益胃汤加减。④肝阴虚证,用滋阴养肝法,补肝汤加减。⑤肾阴虚证,用滋补肾阴法,左归丸加减。

(4)阳虚:①心阳虚证,益气温阳法,保元汤加减。②脾阳虚证,用温中健脾法,附子理中汤加减。③肾阳虚证,温补肾阳法,右归丸加减。

8、提示治疗虚劳应重视调补脾胃,但对正虚邪实之证,应注意补虚不忘祛邪。虚劳日久干血瘀结者,当合祛瘀生新法。【教学时数】 2学时。第八节:肥 胖 【目的要求】

1、了解肥胖的概念和临床特征。

2、熟悉年老体弱,饮食不节,缺乏运动等为肥胖的主要病因,病机为阳气虚衰,痰湿偏盛。

3、熟悉肥胖的诊断要求及其与水肿、黄胖的鉴别。

4、熟悉肥胖的辩证要点,治疗以补虚泻实为原则。

5、掌握肥胖病的辩证论治。【教学内容】

1、了解肥胖是指体内膏脂堆积过多,体重异常增加,并伴有头晕乏力,神疲懒言,少动气短的病证。

2、了解年老体弱、饮食不节、缺少运动、先天禀赋等多种原因均可导致肥胖,其病位主要在脾与肌肉,但与肾气虚衰关系密切。

3、强调肥胖的病机有虚实两方面。本虚以气虚为主,主要表现为脾肾气虚,可兼见心肺气虚及肝胆疏泄失调;标实以痰浊、膏脂为主,兼有水湿、瘀血、气滞等。

4、了解肥胖的辩证要点及其与水肿、黄胖的鉴别。

5、强调肥胖的辩证应着重辨明标本虚实及脏腑病位。肥胖的治疗常采用健脾益气、补肾温阳及化湿、利水、祛痰、通腑、消导、理气、活血等治疗方法。

6、强调肥胖的辩证论治。①胃热滞脾证,用清胃泻火,佐以消导法,小承气汤合保和丸加减。②痰浊内盛证,用燥湿化痰、理气消痞法,导痰汤加减。③脾虚不运证,用健脾益气、渗利水湿法,参苓白术散合防己黄芪汤加减。④脾肾阳虚证,用温补脾肾、利水化饮法,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

7、提示肥胖兼血瘀的处理等临证要点。【教学方法】以自学为主。第九节:癌 病 【目的要求】

1、了解癌病的概念及临床特征。

2、熟悉癌病的发病是在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正虚体弱的基础上,外邪入侵,或痰、湿、气、瘀、毒等博结日久,积滞而成。

3、熟悉癌病的诊查要点和辩证要领。

4、熟悉癌病的治疗应根据标本虚实、轻重缓急以及病期施以不同的治疗方法。

5、掌握脑癌、肺癌、大肠癌、肾癌、膀胱癌的辩证论治。【教学内容】

1、了解癌病是指脏腑组织发生异常增生的一类恶性疾病。后期均可表现为消瘦、乏力、发热、疼痛等症状,不良预后。提示本节所讨论的范围。

2、讲解癌病的发病由内、外因之分。在外为感受六淫之邪、疫疬之气;在内则七情怫郁、饮食不调,素有旧疾,或久病伤正、年老气衰。

3、讲解癌病的病机为内外合邪,正虚邪结。气滞、血瘀、痰凝、湿浊、热毒是形成癌病的重要病理因素。

4、讲解癌病的诊断方法,要注意与类似疾病相鉴别等诊查知识。

5、讲解癌病的辩证应辨脏腑病位、辨病邪性质、辨标本虚实、辨脏腑阴阳、辨早期晚期。

6、强调扶正祛邪,攻补兼施是治疗癌病的基本原则。初期邪盛正虚,当先攻之;中期予攻补兼施,驱邪扶正;晚期正气大伤,不耐攻伐,当以补为主,扶正培本以抗邪气。

7、强调脑瘤、肺癌、大肠癌、肾癌、及膀胱癌的辩证论治。

1)脑瘤:①痰瘀阻窍证,用息风化痰、祛瘀通窍法,通窍活血汤加减。②风毒上扰证,用平肝潜阳、清热解毒法,天麻钩藤饮、黄连解毒汤加减。③阴虚风动症,用滋阴潜阳息风法,大定风珠加减。

2)肺癌:①瘀阻肺络证,用行气活血、散瘀消结法,血府逐瘀汤加减。②痰湿蕴肺证,用健脾燥湿、行气祛痰法,二陈汤合瓜篓薤白半夏汤加减。③阴虚毒热证,用养阴清热、解毒散结法,沙参麦冬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④气阴两虚证,用益气养阴法,生脉散合百合固金汤加减。

3)大肠癌:①湿热郁毒证,用清热利湿、化瘀解毒法,槐角丸加减。②瘀毒内阻证,用化淤解毒法,膈下逐瘀汤加减。③脾肾双亏证,用温阳益精法,大补元煎加减。④肝肾阴虚证,用滋肾养肝法,知柏地黄丸加减。

4)肾癌、膀胱癌:①湿热蕴毒证,用清利湿热通淋法,八正散、龙胆泻肝汤加减。②瘀血内阻证,理气化瘀散结法,桃红四物汤加减。③脾肾两虚证,用健脾益肾、软坚散结法,大补元煎加减。④阴虚内热证,用滋阴清热、化淤止痛法,知柏地黄丸加减。

8、提示抗癌中草药的临床应用。【教学方法】以自学为主。

第七章 肢体经络病 第一节 痹 证 【目的要求】

1.了解痹证的一般概念及特征。

2.熟悉痹证的病因病机及其病理转归。

3.掌握痹证的诊断要点,痹证与痿证的鉴别要点。了解辨病诊查知识。4.掌握痹证各证型的辨证论治。

5.熟悉有毒类中药和虫类搜风通络药物的使用。

【教学内容】

1.讲解痹证是由外邪入侵,凝滞气血,痹阻经络引起的肢体筋骨、关节、肌肉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屈伸不利、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的一种疾病。叙述古代文献对本病的认识。提示与某些疾病的关系。

2.强调说明痹证的病因,风、寒、湿、热等外邪乘袭,为痹证发生的条件;劳欲不当,久病体虚,腠理空疏为发病的基础。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痹阻肌肉、关节、经络,不通则痛,是痹证的基本病机。病初多实,以经络痹阻为主;久则正气受损,虚实并见,肝肾不足,气血亏虚;重者病邪由表及里,由经络累及脏腑。3.结合辨病,提示必要的诊查要点及疾病的转归预后。

4.强调说明痹证主要以肢体关节、肌肉的疼痛、肿胀、重着、麻木、屈伸不利为主症,病变可累及单个或多个关节;久病不愈,因肢体疼痛不用而导致肌萎,当与痿证鉴别;部分病例失治或误治可累及脏腑等临床特点。

5.强调说明风寒湿痹、风湿热痹、痰瘀痹阻及肝肾亏虚证的症状特点及相互间联系转化的关系。

6.强调说明痹证的辨证治疗。①风寒湿痹,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法。风气盛者为行痹,防风汤加减;寒气盛者为痛痹,乌头汤加减;湿气盛者为着痹,薏苡仁汤加减。②风湿热痹,清热通络、祛风除湿法,白虎加桂枝汤和宣痹汤加减。③痰瘀痹阻,化痰行瘀、蠲痹通络法,双合汤加减。④肝肾亏虚,培补肝肾、舒筋止痛法,补血荣筋丸加减。

7.强调说明辨证时应注意邪实与正虚的关系,以及辨风、寒、湿、热、痰、瘀诸邪偏盛的意义。治疗时注意扶正祛邪,标本兼顾原则;强调祛风、散寒、除湿、清热、化痰、行瘀、通络止痛法的临床应用,及病位上下不同与用药的差异。

8.介绍虫类搜风通络药物和有毒中药的特殊应用方法及注意事项。9.提示关节功能锻炼、避免诱发因素等预防护理调摄等知识。【教学时数】2学时。第二节 痉 证 【目的要求】

1.了解痉证的临床特征。2.熟悉痉证的病因病机。

3.掌握痉证的诊断要点以及与痫病、中风等病证的鉴别。了解辨病诊查知识。

4.掌握邪壅经络、肝经热盛、阳明热盛、心营热盛、痰浊阻滞、阴血亏虚六证的辨证论治。5.了解痉证多为疾病的临床危重表现及其转归预后。【教学内容】

1.讲解痉证是以项背强直,四肢抽搐,甚至口噤、角弓反张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叙述古代文献对本病的认识。提示与某些疾病的关系,指出破伤风不包括在本篇讨论范围之内。2.强调说明痉证的病因主要为风、寒、湿、热等六淫之邪乘袭,或久病过劳、误治失治。病机特点是阴虚血少,筋脉失养。

3.结合辨病,提示必要的诊查要点及本病多为疾病的危重表现,注意疾病的转归预后。讲解本病与痫病、中风、厥证、颤证、破伤风等病症鉴别要点。

4.强调说明辨证应区别外感、内伤及其虚实。治疗注重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虚实错杂宜标本兼顾原则。

5.强调说明邪壅经络、肝经热盛、阳明热盛、心营热盛、痰浊阻滞、阴血亏虚六证的症状特点及其相互间关系。

6.强调说明痉证的辨证治疗。邪壅经络证,祛风散寒、和营燥湿法,羌活胜湿汤加减。肝经热盛证,清肝潜阳、熄风镇惊法,羚角钩藤汤加减。阳明热盛证,清胃泻热、增液止痉法,白虎汤合增液承气汤加减。心营热盛证,清心透营、开窍止痉法,清营汤加减。痰浊阻滞证,豁痰开窍、熄风止痉法,导痰汤加减。阴血亏虚证,滋阴养血、熄风止痉法,四物汤和大定风珠加减。

7.讲解预防、护理、调摄等问题,强调急性发作时注意保护舌体和防止窒息。【教学时数】2学时。第三节 痿 证

【目的要求】

1.了解痿证的一般概念。2.熟悉痿证的病因病机。

3.掌握痿证的诊断要点以及与痹证、中风后遗症等有关病症的鉴别。了解辨病诊查知识。

4、掌握肺热津伤,湿热浸淫、脾胃虚弱、肝肾亏损、脉络瘀阻等证的辨证论治。5.了解痿证转归预后、调护及康复措施。

【教学内容】 1.讲解痿证以肢体筋脉迟缓,手足软弱无力,不能随意活动,日久而致肌肉萎缩的一种病症。叙述古代文献对本病症的认识。提示与某些疾病的关系。

2.强调说明痿证的病因主要为感受外邪、饮食毒物所伤、久病劳欲、跌仆瘀阻等。病变部位在筋脉肌肉,但根柢为五脏虚损。外邪所致者,一般属实,但久延可由实转虚,或虚实夹杂。内伤致病以虚证为主,但可夹湿、夹热、夹痰、夹瘀,表现本虚标实之候。

3.结合辨病,提示必要的诊查要点,注意疾病的转归预后。讲解本病与中风后遗症及痹证的鉴别。

4.强调说明辨证注意辨脏腑病位、审标本虚实。治疗实证以祛邪和络,虚证重扶正补虚,虚实夹杂者兼顾。

5.强调说明肺热津伤,湿热浸淫、脾胃虚弱、肝肾亏损、脉络瘀阻等证的症状特点及其联系和转化的关系。

6.强调说明痿证的辨证治疗。①肺热津伤证,清热润燥、养阴生津法,清燥救肺汤加减。②湿热浸淫证,清热利湿、通利筋脉法,加味二妙散加减。③脾胃虚弱证,补中益气、健脾升清法,参苓白术散和补中益气汤加减。④肝肾亏损证,补益肝肾、滋阴清热法,虎潜丸加减。⑤脉络瘀阻证,益气养营、活血行瘀法,圣愈汤合补阳还五汤加减、7.讲解“治痿独取阳明”的含义及临床指导意义。8.讲解护理调摄及康复等知识。【教学时数】2学时。第四节 颤 证

【目的要求】

1.了解颤证的一般概念及特征。2.熟悉颤证的病因病机。

3.掌握颤证的诊断要点,颤证与瘛疭及颤证各证型间的鉴别要点。了解辨病诊查知识。4.掌握颤证风阳内动、痰热风动、气血亏虚、阳气虚衰、髓海不足的辨证论治。5.熟悉熄风类中药的临床使用。【教学内容】

1.了解颤证以头部或肢体摇动颤抖,不能自制为主要临床特征。叙述古代文献对本病证的认识,提示与某些疾病的关系

2.强调说明颤证的病因多为年老体虚、情志过极、饮食不节、劳逸失当。其基本病基为肝风内动,筋脉失养。病理性质属体虚标实。本为气血阴阳亏虚,其中以阴津精血亏虚为主;标为风火痰瘀为患。

3.结合辨病,提示必要的诊查要点及疾病的转归预后。

4.强调说明颤证主要以头摇肢颤为主症,病程长,病势缓;瘛疭病程短,病势急,以手足屈伸牵引,弛纵交替为主症,二者应予鉴别。

5.强调说明风阳内动、痰热风动、气血亏虚、髓海不足、阳气虚衰证的症状特点及其相互间联系转化的关系。6.强调说明颤证的辨证治疗。①风阳内动证,镇肝熄风、舒筋止颤法,天麻钩藤饮合镇肝熄风汤加减。②痰热风动证,清热化痰、平肝熄风法,导痰汤和铃角钩藤汤加减。③气血亏虚证,益气养血、濡养筋脉法,人参养荣汤加减。④髓海不足证,填精补髓、育阴熄风法,龟鹿二仙膏和大定风珠加减。⑤阳气虚衰证,补肾助阳、温煦筋脉法,地黄饮子加减。7.提示熄风法的临床应用要点。

8.了解功能锻炼、药物食疗等护理调摄知识。【教学方法】以自学为主。第五节 腰 痛 【目的要求】

1.了解腰痛的一般概念及特征。2.熟悉腰痛的病因病机及其病理转归。

3.掌握腰痛的诊断要点及腰痛各证型间的鉴别要点。了解辨病诊查知识。4.掌握寒湿腰痛、湿热腰痛、瘀血腰痛、肾虚腰痛的辨证论治。5.熟悉治疗腰痛的其他疗法。

【教学内容】

1.讲解腰痛是以腰脊或脊旁部位疼痛为主症的病证。叙述古代文献对本病证的认识,提示与某些疾病的关系。

2.强调说明腰痛病因为感受外邪、体虚年衰和闪挫跌仆。病机以肾虚为本,寒湿、湿热、瘀血为标。凡因外邪、瘀血等邪阻腰部,经络不利者属实,因肾脏精气亏虚,不能濡养腰部经络者属虚。

3.结合辨病,提示必要的诊查要点及疾病的转归预后。本病可涉及内、外、伤、妇等学科,明确本节内容以内科疾病为主。

4.强调说明寒湿腰痛、湿热腰痛、瘀血腰痛、肾虚腰痛等证的症状特点及其相互间的关系。5.强调说明腰痛的辨证治疗。①寒湿腰痛证,散寒行湿、温经通络法,干姜苓术汤加味。、②湿热腰痛证,清热利湿、舒筋止痛法,四妙丸加味。③瘀血腰痛,活血化瘀、通络止痛法,身痛逐瘀汤加减。④肾虚腰痛证,偏阳虚者,温补肾阳,右归丸加减;偏阴虚者,滋养肾阴,左归丸加减。

6.强调辨证注重辨致病原因,外感多实,内伤和久病多虚,跌仆闪挫多瘀。治疗实证当以祛邪为主,重在温化寒湿、清利湿热、活血化瘀;虚证重在补肾固本,兼顾肝脾;虚实夹杂者兼顾。

7.提示腰痛的其他治疗方法,如外治法、热熨法等。8.讲解预防护理调摄的知识。【教学时数】2学时。

第四篇:内科学教学大纲

《内 科 学》教 学 大 纲

第一篇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内科学在临床医学中占有及其重要的位置,是临床医学的基础课程,它与基础医学和临床各学科有密切的联系。内科学涉及范围广泛,包括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血液系统疾病、内分泌系统疾病、代谢疾病与营养疾病、结缔组织病和风湿病等。涉及人体各个系统和器官的生理和病理过程,疾病发生的原因,发生发展的过程,诊断方法和防治措施。

内科学的任务和目的是在基础医学的基础上,用先进的医学思想和现代医学的成就,系统地传授内科学常见疾病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并注重临床思维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树立科学的、正确的临床工作方法。

二、课程基本要求和教学基本内容

1、内科学的学习方法

2、内科疾病的诊断

3、内科学的进展

第二篇 呼吸系统疾病

总 论

一、课程基本要求

1、掌握呼吸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

2、了解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和病死率增加的原因;呼吸系统疾病医疗、防治和科研的展望。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1、呼吸系统疾病是我国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2、呼吸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疾病的关系

3、影响呼吸系统疾病的主要相关因素

4、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

5、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展望

肺 炎

一、课程基本要求

1、掌握肺炎的分类(包括解剖分类、病因分类和患病环境分类)。

2、熟悉病原体引起肺炎的途径。

3、掌握肺炎的诊断程序(确定肺炎,评估严重程度和确定病原体)

4、掌握肺炎的治疗原则

5、了解肺炎的预防

6、掌握肺炎球菌肺炎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和治疗。

7、熟悉葡萄球菌肺炎,克雷白杆菌肺炎、肺炎支原体肺炎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

8、了解军团菌肺炎、肺部真菌感染等。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1、肺炎的定义、流行病学概况

2、肺炎的病因、发病机理

3、肺炎的分类方法及其特点

4、肺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严重程度的评估,如何确定病原体

5、肺炎的治疗

6、肺炎球菌肺炎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临床表现、X 线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治疗

7、感染性休克的治疗

8、自学其他病原体肺炎

肺脓肿

一、课程基本要求

1、掌握肺脓肿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要点。

2、熟悉治疗原则及手术指征。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1、肺脓肿的病因

2、发病机理

3、病理

4、临床表现

5、实验室检查

6、诊断与鉴别诊断

7、治疗

支气管扩张

一、课程基本要求

1、掌握支气管扩张的病因及其成为慢性支气管化脓性疾病基础的特点;症状、体征;诊断与鉴别要点。

2、了解治疗原则、手术指征。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1、病因和发病机理

2、病理

3、病理生理

4、临床表现

5、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6、诊断与鉴别诊断

7、治疗

肺结核

一、课程基本要求

1、掌握结核病的发病情况,发病的三大环节;结核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和病理改变;肺结核的临床类型,与其他疾病鉴别要点;抗结核药的化疗原则;肺结核的诊断纪录方法;肺结核X线特点;痰菌检查、结核菌素试验、卡介苗接种;常规化疗与短程化疗,给药方法;对症治疗;咯血处理。

2、熟悉常用的抗结核药物。

3、了解肺结核的手术治疗。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1、概述

2、病因发病机制(疾病的发生、发展)

3、病理

4、临床表现

5、诊断与鉴别诊断

7、治疗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一、课程基本要求

1、掌握COPD的临床特点与诊断要点,治疗原则与预防方法。

2、熟悉COPD的临床严重程度分级。

3、了解COPD是常见多发病,发病率高、并发症严重、危害性大,必须积极进行防治。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1、概念

2、病因和发病机理

3、病理

4、病理生理

5、临床表现

5、实验室和其它检查

6、诊断和鉴别诊断

7、并发症

8、治疗

支气管哮喘

一、课程基本要求

1、掌握支气管哮喘的定义、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并发症;哮喘急性发 作期及危重哮喘的处理原则。

2、熟悉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理,影响因素,急性发作期的分度和慢性持续期的分级;哮喘急性发作期的治疗和慢性持续期的治疗。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1、病因和发病机理

2、临床表现

3、实验室和其它检查

4、诊断与鉴别诊断

5、并发症

6、治疗

肺血栓栓塞症

一、课程基本要求

1、掌握肺血栓栓塞症、肺栓塞、肺梗塞、深静脉血栓形成和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定义以及相互关系,了解其发生的危险因素、病理和病理生理。

2、熟悉肺血栓栓塞症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和临床分型,尤其强调不明原因呼吸困难是肺血栓栓塞症的重要临床征象,要引起足够重视;肺血栓栓塞症的治疗原则,溶栓和抗凝之间的关系。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1、概述

2、危险因素

3、病理和病理生理

4、临床表现

5、诊断、鉴别诊断

6、临床分型

7、治疗

肺源性心脏病

一、课程基本要求

1、掌握肺心病心肺功能急性加重期和缓解期临床表现特点和诊断方法。认识到呼吸功能不全的处理是本病治疗的关键,掌握处理肺心病心功能不全与一般心功能不全的异同点;以及治疗原则及必须的具体措施。

2、熟悉肺心病“肺动脉高压”的发病原理和酸碱平衡失调的原理。

3、了解肺心病是以肺功能不全为基本矛盾的全身性病变及其病情复杂多变的特点。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1、概述

2、病因

3、发病机理和病理

4、临床表现

5、并发症

6、实验室及其它检查

7、诊断、鉴别诊断

8、治疗

间质性肺疾病

一、课程基本要求

1、掌握弥漫性间质肺纤维化的定义;该组疾病的共同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

2、熟悉该组疾病的X线表现、影像学检查和治疗方法。

3、了解该组疾病的肺功能特征、分类方法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临床表现和诊治要点。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1、概述

2、肺间质的概念

3、发病机制

4、分类

5、临床表现

6、诊断要点

7、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的特征

8、治疗

结节病

一、课程基本要求

1、掌握结节病的定义、临床特点、诊断要点。

2、熟悉结节病的X线表现和主要治疗方法。

3、了解结节病的分期。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1、结节病的病因

2、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

3、临床表现

4、诊断、鉴别诊断

5、治疗

胸腔积液

一、课程基本要求

1、掌握结核性胸膜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与细菌性胸膜炎、恶性胸腔积液的鉴别诊断要点);结核性胸膜炎的处理方法;漏出液和渗出液的鉴别要点。

2、熟悉良性和恶性胸腔积液的鉴别要点。

3、了解脓胸、恶性胸腔积液的治疗原则。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1、胸腔积液产生和吸收的机理

2、病因和发病机理

3、临床表现

4、实验室检查、X线检查、超声检查、胸膜活检或胸腔镜及开胸活检

5、诊断与鉴别诊断

6、治疗

一、课程基本要求

1、掌握病因及发病机理、临床类型、临床表现和诊治原则。

2、了解气胸的手术指征。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1、病因和发病机理

2、临床类型

3、临床表现

4、诊断与鉴别诊断

5、治疗

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一、课程基本要求

1、掌握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的病理特点、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

2、熟悉原发性支气管肺癌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3、了解肺癌的TMN分期、常用的化疗方案。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1、流行病学

2、病因、病理、分类

3、临床表现

4、实验室及其它检查

5、诊断与鉴别诊断

6、临床分期

7、治疗

8、预防及预后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一、课程基本要求

1、掌握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定义和分类,中枢型和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不同点;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尤其是多导睡眠图检查的意义和经鼻持续气道正压的价值。

2、熟悉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临床特征以及不同类型之间的差别。

3、了解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1、定义和分类

2、病因和发病机制

3、临床表现

4、诊断、鉴别诊断

5、治疗

呼吸衰竭

一、课程基本要求

1、掌握慢性呼吸衰竭的病因,以及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的发生机理,及其对人体影响;呼吸衰竭的临床表现,诊断要点及血气分析对诊断治疗的指导意义;呼吸衰竭的治疗原则,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抢救处理措施。

2、熟悉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机械通气治疗。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1、病因

2、分类

3、临床表现

4、诊断

5、治疗

6、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机械通气治疗

第三篇

循环系统疾病

总 论

一、课程基本要求

1、掌握循环系统疾病特点:病因、病理解剖和病理生理分类诊断在内的特殊诊断方法。

2、熟悉心血管病是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和主要死因,并认识在我国以冠心病、高血压病和风心病为防治重点。认识众多的检查方法(侵入性和非侵入性)。

3、了解心血管病的研究发展和发展方向。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心血管疾病,在内科学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危害人民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通过本系统的学习,应掌握常见心血管病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和治疗要点,了解心血管病研究进展和防治上的成就。

心力衰竭

一、课程基本要求

1、掌握心功能不全和慢性心力衰竭的概念、发病机理、病因(基本病因和诱因)、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原则和急性左心衰的抢救治疗。

2、熟悉心功能不全和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心力衰竭的类型。

3、了解心功能不全和心力衰竭的实验室检查。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1、心功能不全的概念、病因、病理生理、心衰类型

2、发病机理

3、临床表现

4、诊断与鉴别诊断

5、诊疗原则和急性左心衰的抢救治疗

心律失常

一、课程基本要求

1、掌握常见心律失常(早搏、房颤、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等)的典型心电图表现,临床诊断、治疗原则。

2、熟悉常见心律失常的病因、分类、机制。

3、了解心律失常的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1、概述

2、典型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诊断

3、临床特点

4、处理原则,包括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合理应用

5、心律失常的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

原发性高血压

一、课程基本要求

1、掌握原发性高血压的分类、定义、诊断标准、分级、鉴别诊断、药物治疗;高血压急症的临床表现和处理。

2、熟悉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危险因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并发症;继发性高血压的常见病因。

3、了解高血压的流行病学、实验室检查。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1、分类、定义、流行病学

2、病因、机制、病理改变

3、临床表现、并发症

4、诊断、鉴别诊断、实验室检查

5、治疗

6、继发性高血压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一、课程基本要求

1、掌握冠心病的分型、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措施。

2、熟悉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防治措施;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发病机制以及冠心病诊断过程中各种实验室检查的选择、意义;冠心病的介入诊断。

3、了解冠心病的介入治疗。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1、动脉粥样硬化、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诊断依据、鉴别诊断、不稳定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的抢救措施。

2、冠心病危险因素、临床分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机制和各种实验室检查的选择及作用,以及心肌梗死并发症。

3、冠心病预防和康复治疗。

心脏瓣膜病

一、课程基本要求

1、掌握二尖瓣病变和主动脉瓣病变的诊断、鉴别诊断和主要治疗措施。

2、熟悉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病变的病因、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心电图、X线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及并发症。

3、了解三尖瓣和肺动脉瓣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1、二尖瓣和主动脉瓣病变的临床表现、X线和超声心动图检查、并发症和治疗要点

2、二尖瓣关闭不全、主狭和主闭的病因、病理生理

3、三尖瓣病变特点

感染性心内膜炎

一、课程基本要求

1、掌握亚急性自体瓣膜心内膜炎的临床表现和治疗原则。

2、熟悉亚急性自体瓣膜心内膜炎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改变、实验室检查。

3、了解人工瓣膜和静脉药瘾者心内膜炎的特点。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1、亚急性感染性自体瓣膜心内膜炎的常见致病因素、病理改变、鉴别诊断、临床表现、并发症、血培养和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依据和治疗措施。

2、手术治疗指征及预防原则

3、人工瓣膜和静脉药瘾者心内膜炎

心肌疾病

一、课程基本要求

1、掌握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表现和诊断依据。

2、熟悉原发性心肌病分型和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得临床表现和诊断依据。

3、了解心肌疾病的定义和分类。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1、扩张型心肌病、肥厚型心肌病和病毒性心肌炎的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治疗措施

2、扩张型和肥厚型心肌病X线和超声心动图表现以及肥厚型心肌病的杂音特点

3、心肌病的定义、分类、分型

心包疾病

一、课程基本要求

1、掌握急性心包炎的常见病因、临床表现、X线、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表现、鉴别诊断;主要治疗原则和心脏压塞诊断与处理。

2、熟悉急性心包炎的病理变化、心包穿刺术的指征和注意事项。

3、了解慢性缩窄性心包炎的特点。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1、急性心包炎的病因、病理变化

2、临床表现

3、实验室检查特征

4、诊断要点、鉴别诊断

5、治疗原则

6、心脏压塞的诊断及处理

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

一、课程基本要求

1、掌握心脏骤停、心脏性猝死的临床表现,心脏骤停的处理(心肺复苏)。

2、熟悉复苏后的处理及预防。

3、了解病因、病理、病理生理及预后。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1、心脏骤停与心脏性猝死的病因、病理、病理生理

2、心脏骤停与心脏猝死的临床表现

3、心脏骤停的处理

4、心脏骤停复苏的处理、预后及预防

第四篇

消化系统疾病

总 论

一、课程基本要求

1、了解消化系统结构功能与疾病的关系。

2、熟悉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

3、掌握消化系统疾病的防治原则。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1、消化系统结构功能与疾病的关系

2、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

3、消化系统疾病的防治原则

胃食管反流病

一、课程基本要求

1、掌握胃食管反流病治疗、临床表现。

2、熟悉胃食管反流病实验室及其他检查、诊断与鉴别诊断。

3、了解胃食管反流病病因、发病机制、病理。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1、胃食管反流病病因和发病机制

2、胃食管反流病病理

3、胃食管反流病临床表现

4、胃食管反流病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5、胃食管反流病诊断与鉴别诊断

6、胃食管反流病治疗

胃 炎

一、课程基本要求

1、掌握胃炎的临床表现和诊断要点。

2、了解胃炎的鉴别诊断及防治原则。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一)急性胃炎

1、概述

2、病因和发病机制

3、临床表现和诊断

4、治疗和预防

(二)慢性胃炎

1、概述

2、病因和发病机制

3、病理

4、临床表现

5、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6、诊断

7、治疗

8、预后

消化性溃疡

一、课程基本要求

1、掌握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表现、诊断、消化性溃疡的治疗。

2、熟悉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并发症、鉴别诊断、防治原则。

3、了解特殊类型的消化性溃疡;实验室和其他检查;H.pylori与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关系;胃泌素瘤的临床特点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1、概述、发病情况

2、病因和发病机制

3、病理

4、临床表现

5、特殊类型的消化性溃疡 6、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7、诊断与鉴别诊断 8、并发症 9、治疗

胃 癌

一、课程基本要求

1、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要点及其防治原则。

2、了解胃癌的流行病史。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1、概述

2、病因和发病机制

3、病理

4、临床表现

5、实验室检查

6、内镜检查

7、X线钡餐

8、诊断、并发症及治疗

9、预后和预防

炎症性肠病

一、课程基本要求

1、掌握病理特点、临床表现。

2、熟悉炎症性肠病病因、发病机理、诊断及鉴别诊断、防治原则。

3、了解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1、炎症性肠病病因和发病机理

2、溃疡性结肠炎(UC)病理

3、UC临床表现

4、UC并发症

5、UC实验室和其他检查:血液检查、粪便检查、自身抗体、X线钡剂灌肠检查

6、UC诊断和鉴别诊断

7、UC治疗:1)一般治疗2)药物治疗3)手术治疗

8、克罗恩病(CD)病理

9、CD临床表现和并发症

10、CD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11、CD诊断和鉴别诊断

12、CD治疗 和预后

肝硬化

一、课程基本要求

1、掌握肝硬化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2、熟悉本病的鉴别诊断和并发症;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

3、了解本病的病因和病理分类及治疗原则。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1、概述

2、病因和发病机制

3、病理

4、临床表现

5、并发症

6、实验室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

7、治疗

8、预后

原发性肝癌

一、课程基本要求

1、掌握肝癌的临床表现、早期诊断,鉴别诊断要点。

2、熟悉恶性病变的处理原则。

3、了解病因及发病机理。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1、概述

2、病因和发病机制

3、病理

4、临床表现

5、肝癌的分期、并发症

6、实验室或其他检查

7、诊断与鉴别诊断

8、治疗

9、预后及预防

肝性脑病

一、课程基本要求

1、掌握肝性脑病的诊断。

2、熟悉本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

3、了解肝性脑病的病因和发病机理。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1、概述

2、病因

3、发病机制

4、病理

5、临床表现

6、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7、诊断和鉴别诊断

8、治疗

9、预后及预防

胰腺炎

一、课程基本要求

1、掌握病因及发病原理、临床表现。

2、熟悉诊断及鉴别诊断与防治原则;重点为急性胰腺炎。

3、了解重症胰腺炎的并发症;慢性胰腺炎的病理特点,临床表现诊断依据及内科治疗原则,手术指征。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1、概述:掌握定义,强调自身消化,是一种常见消化系统急症。重症死亡率高,且轻症与重症可相互转化。

2、病因和发病机制:掌握常见的病因及其共同的发病机理,胰腺各种消化酶被激活所致的胰腺自身消化。

3、病理:熟悉水肿型、出血坏死型;

4、临床表现:掌握临床表现特点,分轻症和重症分别掌握

5、并发症

6、实验室和其他检查

7、诊断和鉴别诊断

8、治疗

9、预后及预防

上消化道出血

一、课程基本要求

1、掌握出血量的估计,出血持续或停止的判断,掌握治疗原则。

2、熟悉有关的病因及发病机理。

3、了解下消化道出血的病因和处理原则。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1、病因

2、临床表现

3、诊断

4、治疗

第五篇

泌尿系统疾病

总论

一、课程基本要求

1、熟悉与临床紧密联系的泌尿系统结构与生理功能及防治原则。

2、掌握肾脏疾病的实验室检查、常见临床综合征及诊断。

3、了解肾脏疾病学科发展动态。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1、概述肾脏生理功能。

2、肾脏疾病的常见临床表现。

3、肾脏疾病的各项辅助检查及意义。

4、肾脏疾病的诊断程序及防治基本原则。

尿路感染

一、课程基本要求

1、掌握尿路感染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

2、熟悉尿路感染定位诊断、各项辅助检查及并发症。

3、了解尿路感染病理、预防。

二、课程基本内容

1、尿路感染病因、发病机制。

2、临床表现。

3、实验室和其它辅助检查。

4、诊断及尿路感染的定位、鉴别诊断。

5、临床常见几种尿路感染表现的治疗。

6、并发症及预防。

慢性肾小球肾炎

一、课程基本要求

1、掌握慢性肾小球肾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原则。

2、熟悉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常见病理类型。

二、、课程基本内容

1、慢性肾小球肾炎的病因、发病机制。

2、慢性肾小球肾炎临床表现。

3、慢性肾小球肾炎临床表现。

4、慢性肾小球肾炎诊断、鉴别诊断和治疗,在鉴别诊断中重点讲述慢性肾小球肾炎与隐匿性肾小球肾炎和感染后急性肾炎的鉴别,使同学了解隐匿性肾小球肾炎和感染后急性肾炎的临床表现和诊断。

5、慢性肾小球肾炎的治疗原则

肾病综合征

一、课程基本要求

1、掌握肾病综合征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基本原则。

2、熟悉肾病综合征的病因、病理生理、并发症。

3、了解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病理类型及相应治疗及预后。

二、课程基本内容

1、肾病综合征的病因和病理生理。

2、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的常见病理类型及临床特征。

3、肾病综合征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4、常见并发症。

5、治疗。

慢性肾功能不全

一、课程基本要求

1、掌握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常见病因、典型临床表现、诊断依据和治疗。

2、熟悉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发病机制、各种临床表现产生的病理生理、肾功能不全分期标准。

3、了解引起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急性加重因素;了解慢性肾功能不全的非透析治疗方法和替代治疗原理、方法和指征。

二、课程基本内容

1、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常见病因、发病机制、分期标准。

2、慢性肾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

3、慢性肾功能不全的诊断及原发病和急性加重因素的诊断。

4、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治疗;

5、慢性肾功能不全的非透析治疗方法、血液净化治疗原理、指征和肾移植近况。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一、课程基本要求

1、掌握SLE的临床表现、免疫学和免疫病理检查、诊断标准、疾病活动性判断和鉴别诊断、治疗方法。

2、熟悉SLE的病因、发病机理和病理改变。

3、了解SLE预后和妊娠问题。

二、课程基本内容

1、SLE的临床表现、免疫学和免疫病理检查、诊断标准、疾病活动性判断和鉴别诊断、治疗方法。

2、SLE预后和妊娠问题。

肾小管性酸中毒(自学)

一、课程基本要求

1、熟悉肾小管性酸中毒分类、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

2、了解肾小管性酸中毒的治疗方法,重点是Ⅰ型和Ⅱ型。

二、课程基本内容

1、肾小管酸中毒分型几其病理生理:(1)根据病损部位、病生变化和临床表现分型;(2)按酸化功能缺陷的病理生理改变。

2、肾小管性酸中毒的治疗方法,重点是Ⅰ型和Ⅱ型。

第六篇

血液系统疾病

总论

一、课程基本要求

1、了解血液系统结构、功能及发育过程。

2、掌握血液病的特点。

3、了解血液病的范围和分类。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1、血细胞的生成

2、血液病的范围和分类

3、血液病的特点。

贫血概述

一、课程基本要求

1、掌握贫血的分类,临床表现。

2、熟悉贫血的概念,诊断步骤和治疗方法;简单介绍巨幼细胞贫血。

3、了解溶血性贫血发病机制分类,临床表现,诊断步骤,肯定溶血证据的实验室检查,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分型及治疗原则,溶血性贫血脾切除治疗的指征。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1、概述:贫血的概念

2、分类

3、临床表现:根据发病机理、分别讲述各系统的临床表现。

4、诊断

5、治疗:阐述贫血治疗的原则。

缺铁性贫血

一、课程基本要求

1、掌握临床特征和防治方法。

2、熟悉本病病因和发病机制。

3、了解正常体内铁的代谢。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1、概述:定义、贫血特点

2、发病情况

3、铁的代谢

4、病因和发病机理

5、临床表现

6、实验室检查

7、诊断和鉴别诊断

8、治疗

9、预防

巨幼细胞贫血

一、课程基本要求

1、掌握临床特征和防治方法。

2、熟悉本病病因和发病机制。

3、了解正常体内叶酸和Vit B12的代谢。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1、概述:定义、贫血特点

2、发病情况

3、叶酸和Vit B12的代谢

4、病因和发病机理

5、临床表现

6、实验室检查

7、诊断和鉴别诊断

8、治疗

9、预防

再生障碍性贫血

一、课程基本要求

1、掌握本病临床特征、诊断依据。

2、熟悉治疗的主要方法。

3、了解本病有关的发病因素、机理和鉴别诊断。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1、概述

2、病因和发病机理

3、病理

4、临床表现:叙述重型病例和慢性病例的临床特点和鉴别

5、实验室检查

6、诊断和鉴别诊断

7、治疗

8、预后和预防

溶血性贫血

一、课程基本要求

1、掌握溶血性贫血的临床特征、诊断标准。

2、熟悉溶贫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3、了解溶血性贫血的分类及鉴别诊断。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1、溶贫的定义

2、病因和发病机理

3、分类

4、临床表现:急性溶血及慢性溶血的特点及并发症

5、实验室检查

6、诊断和鉴别诊断

7、治疗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及骨髓增生性疾病(MDS/MPD)

一、课程基本要求

1、了解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及骨髓增生性疾病(MDS/MPD)的病因、发病机理及区别

2、掌握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分型及临床表现

3、掌握骨髓增生性疾病(MPD)的类型及临床表现

4、熟悉MDS及MPD的诊断、治疗方法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1、概述

2、病因和发病机理

3、分型和临床表现:主要为贫血,出血和感染等临床表现;FAB协作组1982年分型标准及WHO最新分型方法

4、诊断

5、治疗:支持疗法;诱导分化治疗;刺激造血药物;细胞因子;化学治疗;骨髓移植

6、预后及影响预后因素

(二)骨髓增生性疾病

1、真性红细胞症:原发、继发的鉴别;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2、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3、原发性骨髓纤维化: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

白血病

一、课程基本要求

1、掌握白血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分类和治疗方法。

2、了解目前本病发病情况、病因与发病机理;简单介绍造血干细胞移植。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一)概述

1、发病情况:发病率

2、病因与发病原理

(二)急性白血病

1、分类

2、临床表现

2、实验室检查

4、诊断和鉴别诊断

5、治疗

6、预后

(三)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1、临床表现:临床表现,慢粒的病程演变。

2、实验室检查:主要介绍血象与骨髓象的特点。

3、诊断和鉴别诊断:着重依据实验室的检查诊断和鉴别诊断。组织化学和染色体分子生物学检查在诊断上的意义。

4、治疗

5、预后

(四)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1、临床表现

2、实验室检查

3、临床分期

4、治疗

5、预后

多发性骨髓瘤

一、课程基本要求

1、了解概念与免疫分型

2、掌握多发性骨髓瘤的病理生理和临床表现,诊断依据

3、熟悉鉴别诊断与治疗原则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1、概述:一般概念

2、病理生理与临床表现

1)、骨髓瘤细胞对骨骼和其他组织的浸润破坏的临床表现,特点及早期症状 2)、血浆蛋白异常引起的临床表现 3)、肾功能损害

4)、免疫球蛋白分型和表现的差异

3、实验室检查

4、诊断鉴别诊断和临床分期.5、治疗

淋巴瘤

一、课程基本要求

1、掌握淋巴瘤的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2、熟悉淋巴瘤的分类、分期和临床特征;简单介绍浆细胞病。

3、了解骨髓增生性疾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1、概述:概念

2、病因和发病机理:病毒感染和免疫缺陷

3、病理和分类

4、临床表现

5、实验室检查

6、诊断和鉴别诊断

7、治疗

出血性疾病概述

一、课程基本要求

1、掌握正常的止血凝血机理和抗凝系统。

2、熟悉本病的分类实验室检查和诊断步骤;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定义、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要点、治疗原则、肝素应用指征。

3、了解本病的治疗原则。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1、概述

2、发病机理

3、分类:1)血管壁功能异常;2)血小板异常;3)凝血异常;4)抗凝及纤维蛋白溶解异常;5)复合性止血机制异常

4、诊断

5、防治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一、课程基本要求

1、掌握本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治疗方法。

2、了解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发病机理;血栓性疾病的定义、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要点、治疗原则。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1、概述

2、病因和发病机理

3、临床表现

3、实验室检查

5、诊断和鉴别诊断

6、治疗

第七篇

内分泌系统疾病及代谢疾病

总论

一、课程基本要求

1、掌握激素的化学性质及作用原理;掌握内分泌疾病常用的诊断原则和方法。

2、熟悉内分泌疾病的分类及基本病理。

3、了解目前国内外内分泌病学的发展情况;临床内分泌学的范围及其在临床上的重要性。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1、激素分类及生化:激素的分类、激素的降解与转换,激素的作用机制,重点了解激素的分类和作用机制。

2、内分泌系统的调节:简单介绍内分泌系统与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的相互调节,重点介绍内分泌系统的反馈调节。

3、内分泌系统的疾病:简单介绍内分泌系统病因,对不能明确病因者以功能亢进或减低来区分。

4、内分泌疾病诊断原则诊断内容分:(1)功能诊断;(2)病理诊断;(3)病因诊断(大多肿瘤等病因未明者仅能按功能及病理下诊断),概括介绍目前常用的功能实验,同时不应忽视临床症群在内分泌疾病诊断中的重要性。

5、内分泌疾病防治原则:以强调预防为主,治疗原则可按功能诊断分为亢进及减退二大类。亢进者以药物治疗、手术切除、放疗或化疗等抑制功能的疗法为主,功能减退者以替代治疗,补充生理需要量激素为主。

骨质疏松症

一、课程基本要求

1、掌握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原则及钙剂和维生素D、性激素替代疗法,抑制和刺激骨吸收药物的适应症及副作用。

2、熟悉骨质疏松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3、了解骨质疏松症的基本实验室诊断方法及鉴别诊断。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1、概述

2、病因和发病机制

3、临床表现

4、实验室检查

5、诊断和鉴别诊断

6、防治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

一、课程基本要求

1、掌握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的药物治疗原则;甲状腺激素过多时的病理生理表现。

2、熟悉本病的临床表现(包括特殊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

3、了解同位素治疗和手术治疗的适应症,以及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的处理原则;本病的发病机理。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1、分类

2、病因和发病机制

3、病理

4、临床表现

5、特殊临床表现

6、实验室检查

7、诊断和鉴别诊断

8、治疗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

一、课程基本要求

1、熟悉本病的临床表现(包括特殊临床表现)、诊断和鉴别诊断。

2、熟悉粘液性水肿昏迷的处理原则以及本病的诱发因素。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1、病因和发病机制

2、病理

3、临床表现

4、实验室检查

5、诊断和鉴别诊断

6、治疗

Cushing综合征

一、课程基本要求

1、熟悉临床表现和诊断依据。

2、了解Cushing综合征的病因和发病机理,了解如何选择适当治疗手段。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1、概述

2、病因和发病机制

3、病理

4、病理生理和临床表现

5、诊断和鉴别诊断

6、治疗

7、预后

糖尿病

一、课程基本要求

1、掌握糖尿病的病理生理改变;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诊断和治疗原则。

2、熟悉糖尿病的临床表现和常见并发症。

3、了解糖尿病的流行现状;常见降糖药物的使用方法。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1、概述

2、糖尿病分类

3、病因和发病机制

4、病理

5、临床表现

6、实验室检查

7、诊断和鉴别诊断

8、防治

水、电解质代谢与酸碱平衡失常

一、课程基本要求

1、熟悉水、电解质代谢与酸碱平衡失常的原因和病理生理改变;各种类型脱水、缺钠、低血钾症、高血钾症的临床表现、诊断及防治方法;酸碱平衡失调的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及防治。

2、了解体液和酸碱平衡失调的防治方法。

二、课程教学基本内容

1、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的概念。

2、脱水和缺钠的关系。脱水的类型和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3、低血钾症、高血钾症的原因、诊断与治疗。

4、酸碱平衡失调的类型其病理生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

5、水、电解质代谢和酸碱平衡失调的综合防治原则和具体方法。

教材与主要参考书: 教 材:《内科学》(第六版)叶任高主编 参考书:

1、《中华内科学》陈敏章主编

2、《实用内科学》(第十版)陈灏珠主编

3、《江绍基胃肠病学》 萧树东主编

4、《肾脏病学》 第二版

王海燕主编

5、《肾脏病诊断与治疗学》沈清瑞主编

6、《西塞尔内科》(第20版)

第五篇:中医内科学学习心得

学习中医内科学心得体会

缪雪莲

中医内科学是以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病理生理学说为指导,系统地反映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阐述内科病证的病因病机及其证治规律并采用中药治疗为主的一门临床学科。它系统反映中医辨证论治的特点,是基础理论联系临床实践的桥梁,是临床其他各科的基础,在中医专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也是必须学好的一门临床主课。在这学期的中医内科学课程中,我们又再一次深入系统研究和学习了临床各常见中医内科疾病,收获颇多,在此,将自己对于应该怎样学习这门学科的一些感受和体会总结如下。

一、多多诵读经典

中医学根植及生长于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土壤,从神农尝百草谱《神农本草经》,到黄帝岐伯问答出《黄帝内经》;从仲景演《伤寒论》、《金匮要略》,到孙思邈《千金方》;从金元各大家齐鸣,到明清温病各家学派学说,数千年来,古人们前仆后继,不断丰富和完善了中医学理论体系宝库。

中医学经典古籍浩如烟海,这都是前代医家留给后世学者的宝贵医学财富,值得我们去深入学习和研究,其理论学说及临床诊治思维方法对于如今仍然有重大的临床价值。我们作为研究生更要以严谨的态度去深入学习和诵读,通过多多诵读经典条文,不断充实自身理论基础,从而能更加全面的以中医角度去认识疾病、疾病病因病机及发展转归,更能博采众方,取各家之长,取前人经验,不断创新发展,更好的指导当代的临床实践。

二、辨证论治乃重中之重

辨证论治是为中医学之精髓及独到之处,“辨证”就是把四诊(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又称为“施治”,即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通过辨证论治的效果可以检验辨证论治的正确与否。辨证论治的过程,就是认识疾病和解决疾病的过程。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体现,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是指导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

首先,对疾病的辩病及辩证是疾病诊治过程中的第一步,其尤为关键,其辩病及辩证的准确与否直接决定了后续的治则、治法,是取得临床疗效与否的先决条件,所以对于疾病的诊断的知识和技能是学习的重点,更是学习的难点。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由于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反映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它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要想辩好证,我们必须全面分析病情,掌握病证病机特

点,全面及灵活运用临床常用的辨证方法,如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经络辨证等。同时要充分考虑到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环境、情志、饮食起居、体质等影响因素,全面而准确的作出诊断。

在明确诊断后再根据病因病机及中医理论确定治疗的治则治法,在治疗疾病的时候,我们必须通过观察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辨清疾病的标本、主次、轻重缓急,还需谨记,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是正邪斗争,此消彼长,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疾病的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病理特点,因此必须把握其动态变化,分阶段进行治疗。在治疗时更应注重理论指导实践,以临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能拘泥于理论,刻板遵循条文,活学活用,学以致用,从患者角度考虑,权衡利弊,以取得最大临床意义为目的。

三、勤于总结与思考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重点学科,也是难点学科,其建立在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基础学科基础上,内容繁多是学习和记忆难点之一,这就要求我们善于对各疾病和证型进行归纳和总结,通过相似病症之间的对比和鉴别以加深对各证型的理解和记忆。除了学习和记忆基础证型外,我们应多思考,学会对于变证的诊治及临症加减运用,这样才能更加全面的拓展和学习和认识疾病。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学科,也是我们中医学专业学生必须学好的临床学科,这需要我们不断的去学习和实践,只有我们将理论的知识打牢固,才能在日后的临床中去更好的实践、运用和发展。

下载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共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医内科学教学大纲[共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医内科学笔记

    中医内科学笔记知识提纲上篇总论第一节感冒第一节水肿第二节咳嗽第三节哮病第二节淋证第四节喘证第一章肺系病证第五节肺痈第五章肾系病证第三节癃闭第六节肺痨第七节肺胀第......

    中医内科学考试

    1、 如何根据痰的色、质、量、味辨别咳嗽的病性?6、 如何根据痰的色、质、量、味辨别咳嗽的病性?11、 如何根据痰的色、质、量、味辨别咳嗽的病性?16、 如何根据痰的色、质、量......

    中医内科学总结

    Ztq-09---《中医内科学》 感冒 时行感冒:在一个时期广泛流行,症候多相似类似者,称为时行感冒。多呈流行性。 时行感冒可见于任何年龄,虚人易感,不一定有慢性病,多为时疫流行期,接触......

    中医内科学讲稿

    中医内科学讲稿 中医内科学讲稿 第八章经络肢体病证 第二节痹病(第351~358页) 教 材:中医内科学(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第六版) 讲 授:林寿宁教授 【概述】 一.定义 ⒈定义:......

    内科学第八版-教学大纲

    理论部分 第一篇 内科学绪论(自学) 目标要求 了解:内科学是临床医学的基础,内科学的范围、内容、学习方法和发展,内科疾病的诊断与进展。 自学内容 内科学的范围、内容、进展,内科......

    《内科学》见习教学大纲

    范例2《内科学》见习教学大纲 (加粗、小二、居中)(供临床、麻醉等专业用)(小四、居中)Ⅰ 前言(加粗、小三、居中)内科学是临床医学中一门基础医学,与临床各科的关系极为密切,因......

    《家畜内科学》教学大纲

    《家畜内科学》课程教学大纲 根据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特制定本大纲(三年制适用) 一、课程名称:《家畜内科学》 二、课程编号:83005 三、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 家畜内科学是......

    内科学第七版教学大纲

    内科学第七版教学大纲 第二篇 呼吸系统疾病 第一章 总论 学时分配:0.5学时 了解: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断以及常见的实验室检查;辅助检查。 第三章 肺部感染性疾病 学时分配:3学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