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详细笔记-巴班斯基

时间:2019-05-15 06:08: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学习《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详细笔记-巴班斯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学习《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详细笔记-巴班斯基》。

第一篇:学习《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详细笔记-巴班斯基

一、巴班斯基的生平

巴班斯基(1927-1987),他是前苏联很有影响的教育家.教学论专家,毕生致力于教育科学研究。在长期的教育生涯中,巴班斯基不仅培养了许多教育科学工作者,而且从事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工作,以总结“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而著称。

巴班斯基在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以罗斯托夫地区的普通学校为基地,创造了大面积克服留级现象的经验,更直接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创立提供了实验材料。巴班斯基在此基础上与1972年出版了《教学过程最优化:预防学生学业不良的方法》一书,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教育原理,此后,他又出版了《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并在《国民教育》和《苏维埃教育学》等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论文,来阐述自己的最优化教学思想。

巴班斯基(Юрий Констинович Бабанский,1927—1987),是苏联当代很有影响的教育家、教学论专家。1927年1月7日巴班斯基诞生于罗斯托夫一个农民家庭。卫国战争期间他在一所国营农场工作。战后进顿河罗斯托夫师范学院物理数学系。1949年毕业后在中学当物理教师,其间在职进修并获得教育科学副博士学位。后来调往罗斯托夫师范学院任教育学教研室主任、副院长、党委书记。1971年他成为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73年获教育科学博士学位,1974年被选为苏联教育科学院正式院士。1975年他调任该科学院附属的高级教师进修学院院长,并以院士秘书身份主持该科学院教育学理论和历史科研部的工作。1979年他担任苏联教育科学院副院长,直至1987年8月9日因心脏病突发猝然去世。他生前还兼任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中央理事会会长、全苏“知识”协会附属心理学和教育学传播委员会主席、苏联最高学位评定委员会教育科学评议会主席。

巴班斯基毕生致力于教育科学研究。20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中,他以罗斯托夫地区的普通学校为基地,潜心进行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的研究,形成了具有丰富内容和积极现实意义的、颇有新意的完整的教学理论,在苏联和世界各国引起了强烈反响。他一生发表的著作约有三百多部(篇),代表作是《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方法论基础》以及他主编的《教育学》以上著作都有中译本,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等等。巴班斯基去世后,苏联教育科学院编纂出版了《巴班斯基教育文选》,以纪念这位为教育理论作出杰出贡献的教育家。

二、关于巴班斯基教学论的方法论

“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最大特色,就是其方法论基础”⑵那么其方法论基础是什么呢?他把辨证的、系统—结构方法作为自己理论体系的方法论基础,在辨证唯物主义指导下,引进“三论”(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其中又以系统论为主,包括整体观、系统观、矛盾观、综合观、联系观、真理的具体性原理、划出体系中主要环节的原理等。

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巴班斯基的理论把构成教学过程的所有成分、师生活动的一切内外部条件看成是相互联系的。”⑶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三、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一)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产生的时代背景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产生,与苏联教育改革中产生的问题直接有关。第一,这一理论的提出,是要克服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片面性。随着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的教育改革的深化,教育理论家们对一些基本的教学论问题看法不一,互相排斥,方法论上形而上学和绝对化盛行。以赞科夫为代表的各种教学实验取得很大成就,但由于大部分研究者只从某一方面研究教学现象,导致了片面性,只能使一部分学生获得较好发展,而且忽略了德育和劳动教育问题。第二,提出这一理论是为了解决学生负担过重问题。1964年教改的重点是实现教学内容的现代化,过分强调“高难度”和“高速度”原则,使社会对学校的要求与师生实现这些要求的实际可能之间存在差距,学生的学习负担很重。第三,最优化理论是巴班斯基对罗斯托夫地区教育经验的总结。60~70年代,罗斯托夫地区的教师创造了在普通学校中大面积消灭留级现象、预防学生成绩不良的成功经验。巴班斯基运用现代科学的系统论思想,对这一经验进行了综合研究,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原理。他又会同有关部门对自己的理论进行了四年实验研究,使这一理论更成熟、更完整、更科学。

(二)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一般概念

巴班斯基把辩证的系统论观点作为教学论研究的方法论基础,以整体性观点、相互联系观点、动态观点、综合观点、最优化观点等指导教学论研究,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这就是说,巴班斯基的理论把构成教学过程的所有成分、师生活动的一切内外部条件,看成是相互联系的,在相互联系中考察所有教学任务和完成这些任务所可能采用的形式和方法。因此,教学过程最优化不是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或教学手段,而是科学地指导教学、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的方法论原则;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教学原则、教学任务、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教师对教学过程作出的一种目的性非常明确的安排,是教师有意识地、有科学根据地选择一种最适合于某一具体条件的课堂教学的模式和整个教学过程的模式,组织对教学过程的控制,以保证教学过程在规定的时间内发挥从一定标准看来是最优的作用,获得可能的最大效果。

必须注意,在巴班斯基的最优化理论中,“最优的”一词具有特定的内涵,它不等于“理想的”,也不同于“最好的”。“最优的”是指一所学校、一个班级在具体条件制约下所能取得的最大成果,也是指学生和教师在一定场合下所具有的全部可能性。最优化是相对一定条件而言的,在这些条件下是最优的,在另一些条件下未必是最优的。巴班斯基的最优化理论充分体现了辩证法的灵魂──对具体事物进行具体分析。

(三)评价最优化的基本标准

评价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基本标准有两条。一条是效果标准,即每个学生在教学、教育和发展三个方面都达到他在该时期内实际可能达到的水平(但不得低于规定的及格水平)。这条标准包含三层意思。第一,要从学习成绩、品德修养、智能发展三个方面全面衡量效果;第二,评价效果要有客观标准,这就是国家规定的教学大纲等;第三,评价要依据具体条件和实际可能。另一条标准是时间标准,即学生和教师都遵守规定的课堂教学和家庭作业的时间定额。把这两条标准具体化,可以把教学过程最优化的评价标准规定为:(1)在形成知识、技能和技巧的过程中,在形成某种个性特征、提高每个学生的教育和发展水平方面可能取得的最大成果;(2)师生用最少的必要时间取得一定的成果;(3)师生在一定的时间内花费最少的精力取得一定的成果;(4)为在一定时间内取得一定的成绩而消耗最少的物资和经费。

教学过程最优化可分为总体最优化和局部最优化。总体最优化要求以综合地解决教学、教育和发展任务为目标,以效果和时间、精力、经费等的最低消耗作为衡量最优化的标准,要求学校领导、全体师生、家长共同解决最优化任务。局部最优化是根据总体目标的一部分或按照个别标准进行最优化。

(四)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方法体系

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方法体系是指相互联系的、导致教学最优化的方法的总和。这一方法体系强调教学双方最优化方法的有机统一,它既包括教学过程的五个基本成分(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效果),又包括教学过程的三个阶段(准备、进行、分析结果);既包括教师活动,又包括学生活动,强调师生力量的协调一致,从而找到在不加重师生负担的前提下提高教学质量的捷径。该方法体系包括以下八个基本方法。

1.综合规划学生的教学、教育和发展任务,注意全面发展

巴班斯基通过深入研究,为广大教师拟定了综合规划任务的程序。教师首先要认真钻研教学大纲、教科书和教学参考书,周密考虑学生在学习某个课题时可能完成的教学、教育和发展任务。然后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业程度、教育水平和发展水平去具体确定任务。第三步是教师比较各种任务的意义和完成任务所需的时间,从中确定主要的任务。最后,教师确定每堂课的“最高任务”。按这样的程序综合设计和具体确定教学任务,就能同时完成多项任务,大大提高教学效果。

2.深入研究学生,具体落实任务

巴班斯基提出要研究学生实际的学习可能性。实际的学习可能性是指以个性为中介的、决定具体的个人在学习活动范围内潜在的内部和外部条件的统一。内部条件包括:个人接受教学的能力、思维、记忆等基本过程和属性的发展程度;学科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学习劳动的技能和技巧;对个人的工作能力有特殊影响的身体发展因素;个人的学习态度;对学习有特殊影响的教育因素。外部条件包括家庭、文化环境和生产环境的影响以及教师、学生集体和教学物质基础等的影响。为了更好地判明学生的实际学习可能性,必须有比较完整的研究学生的大纲和一套行之有效的研究学生的方法。巴班斯基经过深入的实验研究后提出了一份大纲。该大纲包括七个项目:学生参加公共活动的积极性和劳动积极性,道德修养,学习态度,学习认识活动的技能技巧水平,学习毅力,身体素质,家庭的教育作用。研究学生的方法包括观察、谈话、诊断性作业、研究有关文件、教育会诊等。教育会诊法是巴班斯基的创造。这种方法类似于医生给病人看病,即在班主任的主持下,由任课教师、校医、家长代表等参加讨论全班学生鉴定的会议。与会者充分发表意见,找到个别学生学习不良和行为欠佳的原因,确定用共同的力量去排除那些原因的方法。

3.依据教学大纲,优选教学内容,分出内容重点

这一方法以抓住活动的主要环节这个方法论原理为根据,并且考虑了心理学关于形成动力定型以及在一定时间内所能感受的客体和概念有一个最合适的可能数量的理论。巴班斯基提出了优选教学内容的七条标准:(1)教学内容的完整性;(2)教学内容的科学价值和实践价值;(3)突出主要的、本质的东西;(4)教学内容必须符合各年级学生的可能性;(5)教材安排必须符合规定给该教材的时数;(6)考虑教学内容的国际水平;(7)内容应符合当前教师的可能性和学校教学物质设备的可能性。巴班斯基又规定了教师在优选教学内容时的工作程序:(1)深入分析教科书内容,判断它能否完成特定课题的教学、教育和发展任务,(2)从教学内容中划分出最主要的、最本质的东西;(3)考虑学科之间的协调;(4)按照分配给本课题的教学时数安排教学内容;(5)保证区别对待差生和优生。

4.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合理的教学方法

巴班斯基把教学方法分成三大类。第一大类是组织和自我组织教学活动的方法;第二大类是激发和形成学习动机的方法;第三大类是检查和自我检查的方法。第一大类从传递和感知知识信息的来源分成口述法(讲述、讲演、谈话)、直观法(图解、演示等)和实践法(练习、实验、劳动等);从传递和感知知识信息的逻辑分成归纳法和演绎法;从思维方面分成复现法和问题探索法;从学习管理方面分成学生独立学习法和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方法。第二大类分成激发和形成学习兴趣的方法、激发和形成学习义务感和责任感的方法。第三大类分成口头检查和自我检查法、书面检查和自我检查法、实验实践检查和自我检查法。巴班斯基认为,每种教学形式和方法都有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有自己的适用范围,实施教学过程最优化必须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理方法。而且教学方法具有辩证统一性,各种方法互相渗透,师生从各方面相互作用,因此教师应该根据相应教学阶段的任务、教材内容的特点、学生的可能性以及教师运用各种方法的可能性来选择教学方法,并对教学方法进行最优组合,配合运用。

5.采取合理形式,实行区别教学

对学生进行区别教学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一个重要办法,为此,必须把全班的、小组的和个别的教学形式最优地结合起来。区别教学决不是简化教学内容,而是对学生进行有区别的帮助。

6.创造必要条件

巴班斯基指出要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实现创造必要的条件,这些条件包括教学物质条件、学校卫生条件、道德心理条件和审美条件。

7.随时调整教学活动

由于在教学过程中常会出现意外情况,需要迅速改变教学方法。教师善于对变化了的情况灵活地作出反应,是教师掌握教学过程最优化的重要标志。

8.分析教学效率,确定最优速度,节省师生时间

以上八个方法构成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完整的方法体系。只有综合运用整个方法体系,才可认为是真正实施了教学过程最优化。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巴班斯基从辩证的系统结构论出发,使发展性教学的所有研究成果都在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体系中占据恰当的位置,通过教学过程最优化体现出发展性教学的最优效果。因此,尽管这一理论体系存在着优选步骤繁琐、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不够重视等缺点,但仍是一个很有价值的理论体系。

二、关于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巴班斯基从概念上将教学过程与教学加以划分,认为教学是由师生、条件和教学过程构成的。”⑷其中“教学最优化可以说是从解决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和师生时间消费的合理性着眼,有科学根据的选择和实施该条件下最好的教学方案。”⑸而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教师对教学过程作出的一种目的性非常明确的安排,是教师有意识地、有科学根据地选择一种最适合某一具体条件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整个教学过程的教学模式,组织对教学过程的控制,以保证教学过程在规定的时间内发挥从一定标准来看是最优化的作用,获得可能的最大效果。”⑹

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教学思想的核心就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其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由以下几部分组成:教学的动力、教学的目的、教学的规律和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学习的可能性等。

(一)关于教学的动力

“巴班斯基认为,教学的动力源于教学的‘主导矛盾’(中心矛盾),而所谓主导矛盾就是,学生在教师影响下产生的掌握一定知识、技能、技巧的需要,与学生所拥有的满足这些需要的实际可能性之间的矛盾。”⑺简而言之,教学的动力就是学生的内部需要,教师在教学是要注意学生的内心体验,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满足起对知识的需求。

(二)关于教学目的

巴班斯基认为:教学的主要目的有教养、教育和发展三个方面。

教养性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各门学科的专门技能,并能够熟练的应用这些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教育性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社会公德、政治和伦理道德,以便于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发展性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认知活动的一般技能,使其能在生活中发展自己的个性品质。

同时,他还指出这三种目的是有机地相互联系的。

(三)关于教学规律

巴班斯基运用系统结构方法研究教学过程内部各因素及其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得出以下几条教学规律: 教学过程受制约于社会主义社会的需要及对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的需要 2 教学过程与作为统一体的教养、教育、发展过程是相互联系的 3 教学过程依从于学生实际的学习可能性 4 教学过程依从于它得以进行的各种条件 5 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 6 教学内容取决于教学目的、任务 教学的刺激方法、组织方法、检查方法均取决于教学的目的、任务、内容 8 教学的组织形式取决于教学的目的、任务、内容 9 只有具备必要的条件并保证教学过程各成分间的相互联系,才能是教学结果具有巩固性和效用性

以上九条规律构成教学的一套完整的有机联系体系,只有充分的理解、领会才有可能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效的组织教学。

(四)关于教学原则

巴班斯基认为教学规律高于教学原则,原则是由规律产生的,所以根据教学规律提出以下教学原则: 1 教学的目的性原则 教学的科学性以及与生活实践想联系的原则 3 教学的系统性、连贯性原则 4 教学的量力性、可接受性原则 激发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认识兴趣和求知需要的原则 6 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积极性、自觉性和独立性原则 7 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最优结合的原则 8 各种教学形式最优结合的原则 9 为教学创造最优条件的原则 教学成果的巩固性和效用性原则

巴班斯基强调,只有灵活、综合地运用各原则,才能确保教学活动有成效。

(五)关于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师教授和学生学习的主要对象,对学生技能形成、智力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为了实现教学内容的现代化,他提出以下优选教学内容的标准: 1 教学内容的完整性标准 教学内容的诸组成部分的科学价值和实践价值标准 3 教学内容符合学生该年龄学习的可能性标准 教学内容符合用于学习该教材的法定时间的标准教学内容符合该方面的国际经验的标准 教学内容符合当前教师的教学的实际可能性和学校现有的教学条件的标准

巴班斯基还指出,考虑这些标准并尊重他们的先后顺序,教师就可以将教学内容中最基本的和主要的成分划分出来并使其具体化,有助于消除那些引起学生负担过重的过于复杂的和次要的成分,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主要成分上。

(六)关于教学方法

“巴班斯基认为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法,乃是教学过程最优化这个复杂问题中的关键之一。”⑻而所谓教学方法,就是“教师和学生旨在通过教学达到学生教养、教育和发展目的的一种相互联系的活动方式。”⑼

他还根据马克思关于劳动活动三要素的原理,按教学活动的组织、刺激和检查三个方面,把教学方法分为三大类: 组织学习认识活动的方法 2 刺激学习认识活动的方法 3 检查学习认识活动的方法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专题讲座

第二篇:巴班斯基:《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

《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

优化教学过程可以使广大师生耗费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收到优质效果,它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突破口和有效途径,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素质教育的主攻方向。

所谓优化教学过程是指选择的教学过程的方法,可以使师生耗费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而收到优质效果。显然,优化教学过程不是某种特别的教学方法和方式,它是在对教学规律与原则把握的基础上,教师对教学过程的一种明确的安排;是教师有意识地、有科学根据地选择一种最适合于某个具体条件的课堂教学方案。那么优化教学过程的基本标准是什么呢? 巴班斯基认为:教学过程是否达到了最优化有两个基本标准;其一是效果与质量标准,指在具体的条件下,尽可能地发挥最大的效率,使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其二是时间标准,即教师必须在尽可能少的时间内去完成教学的要求。据此,我们确定当前优化的教学过程标准是:教学效果佳,时间耗费少,精力耗费少,过重精神负担少,经费花费少。

一、优化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检查和评价课堂教学效果的依据。因此构建有利于全体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是优化教学过程的关键一步。优化的教学目标,要求全面、具体、适当、明确。全面——既有知识、智能应达到的水平,也有思想品德、情感等非智力因素方面应做的挖掘和渗透等。具体——对识记、理解、运用等行为要求要有具体的内容和明确的评定标准和依据,具备可测性。适当——即教学目标既要符合教学大纲要求,又要符合学生实际,还要考虑学生的差别,设层次性目标,有因材施教措施。明确——即教学目标表述要准确,简明。

二、优化教学内容

优化教学内容,首先要抓住知识的重点、难点、连接点,着力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形成科学的知识结构。其次,要抓住技能的训练点、智能的开发点、着力使学生形成多种能力。第三,要抓住思想教育的渗透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点,着力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质。为了使教学内容达到优化,应做到:

1、组织教学内容要统观全局,分清层次,有详有略,形成“立体”化的知识系统。

2、要挖掘教材中知识之间的纵向序列和横向间的有机联系,按由整体到部分、由一般到个别、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已知到未知的顺序安排知识内容。

3、要确定适当的深度和广度,把深度、广度、难度、速度控制在学生脑力潜能的可接收范围内。

4、突出教学重点。教学重点,是教学内容的核心。如在众多的地理知识、技能中,有些地理概念、规律和技能,处于明显的核心地位。为此教师要统观全局,对教学过程进行珲向控制,恰当地确定重点,做到讲授时抓住重点,提问时体现重点,讨论时落实重点,讲评时不忘重点,安排练习时紧扣重点,设计板书时标出重点,归纳小结时点出重点,从而提高教学过程的整体效益。

三、优化教学方法

只有科学地选择和组合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优化的教学效果。优化的教学方法应体现在:

1、注意启发式、重视情趣性

启发式的宗旨在于激励学生的兴趣和探索精神,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主体精神、参与意识、独立思想和创造才能。启发思考的关键是设计好教师的提问与师生交谈的问题,使其简明、具体、有启发性,并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直接因素。教学中教师要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生动而丰富的教学语言,充分调动学生眼、耳、口、手、脑等感觉或思维器官,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的心理活动处于主动、活跃的状态,进而有效地达到教育目的。

2、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合理结合,灵活选用教学方法。教学方法具有多样性、可综合性、可优选性等特点。在综合、优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合理组合时,要考虑: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本身教学特点、教学的具体阶段及目的任务,要着力强调教学方法的时效性。

3、重视学法指导 教学方法是教法与学法的统一,如地理教师在选用高效教法的同时,还必须设计、引导和启发学生实施最佳的地理学习方法,指导学生读书、读图,初步培养其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

总之,优化教学需要树立教法改革与学法指导并重的科学的教学方法观,实现教师创设问题情境与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相结合;教师点拨诱导与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相结合;培养收敛思维与培养发散思维相结合,教知识与教方法相结合。坚持启发式,实行分组教学;承认差异性,实行因材施教;加强学法指导,把学生导向学会学习的境地,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优化教学手段(媒体)

传统的教学媒体如实物、粉笔、图画等,有利于学生实际观察能力的培养。现代化的媒体,如电视、录像机、计算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习难度,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所以选择使用教学媒体时,应在认真分析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根据各种媒体的特点,师生双边活动的需要,选择最佳媒体,使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进行现代化结合后,再付诸于课堂教学实践,这时我们选择的教学手段才可以说是优化的。

五、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课堂教学结构是为了完成一定教学目标,教师在时间和空间上,对各种教学因素的“排列”和“组合”,对课堂教学的整体安排。

1、优化导入。设计优化的导入环节,关键在于提高导入的目的性、针对性、启发性与趣味性。

2、优化提问。要目标明确,内容集中,表达简明,时机适宜。忌随意设问,深浅失度,思维无序,集体回答。应该提属于学生“最近发展区”里的一些问题。

3、优化讲授新知。优化的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针对性,教法要有启发性、多样性,时间要适宜,语言要严谨、有感染力。讲授的知识要体现出“精”、“准”、“透”。

4、优化讨论。讨论要紧紧围绕论题,保证讨论时间,尊重学生发言,鼓励发表独特看法,适时进行指导。我们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观点独特”,不过分强调学生的思维方式,注意培养学生“多端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高度重视“创新意识”,使学生学会自己探索、学习、会向自己的未知领域开拓。

5、优化巩固练习。练习目标要有目的性、针对性、层次性、多样性。

6、优化总结。总结要围绕本节课教学目标,突出重点,语言简练。一节课的各个环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除设计优化各教学环节外,还要合理安排各环节的顺序和各环节所占用的时间,并优化相连两个环节的过渡和衔接。

总之,要创设一种和谐、愉快、民主的课堂气氛,以真挚丰富的感情吸引、启发和激励学生,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以情激学,使学生的智力和情感能够在学习中得到发展是素质教育所追求的情境。树立民主、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观,运用“亲其师信其道”的心理效能,把爱心、微笑、激励带进课堂,形成平等宽容、相互理解和尊重的格调,营造一种民主愉悦的氛围,才能使课堂上的教与学活动产生最佳效益。

六、优化反馈评价过程

优化的课堂反馈要及时,信息交流渠道要广,体现出教师与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进行多向信息交流的特点。教师应作为评价过程的主导者和信息传递的中心,把握好时机,及时调控,准确掌握学生的学生状况,控制教学过程,及时带给学生成功的欢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造精神。

第三篇:巴班斯基论教学过程最优化

巴班斯基论教学过程最优化

一、生平和著作

尤?康?巴班斯基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教学论专家,教育科学博士、院士,曾任教育科学院副院长,是前苏联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组织者和领导人之一。他出生于罗斯托夫州基辅区的一个农民家庭,1949年毕业于顿河?罗斯托夫师范学院并留校工作,1955年和1974年先后获得了教育科学副博士和博士学位。在师范学院工作的二十多年中,他担任过教师、团委书记、教育学教研室主任和副院长等工作,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培养了组织能力,并开始萌发了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教育思想。

1975年,巴班斯基调往莫斯科工作,担任前苏联教育科学院直属高等院校的教育科学教师进修学院院长,不久还担任了教育科学院教育史和教育理论研究所书记。1981年起就任前苏联教育科学院副院长,并且是前苏联部长会议下属最高学位评定委员会教育科学评审会议主席。巴班斯基虽然担任了较高的教育领导职务,但仍然保持了平易近人、联系实际的作风,在前苏联教师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威望。由于巴班斯基杰出的组织工作和学术研究成果,他获得了前苏联教育科学界的最高奖励乌申斯基奖章和克鲁普斯卡娅奖章,并获得了政府颁布的劳动红旗勋章和各族人民友谊勋章。

巴班斯基一生孜孜不倦地工作,写出了四百多部(篇)著作,涉及教育科学的众多领域,有的被译成十多种文字在国外出版,其中关于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研究成果占了最大的比重。1977年出版的《教学过程最优化棗一般教学论方面》是全面论述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奠基性著作。此后的10年中,巴班斯基又继续联系实际改进和充实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写作了《怎样实施教学过程最优化》(1978)、《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棗方法论原理》(1982)、《提高教育学研究的效率问题》(1982)、《教育学》(1983)等著作,并发表了大量有关最优化的论文。

二、教学过程最优化思想的来源和依据

巴班斯基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思想并受到广泛的关注,有其独特的社会背景和思想依据。

首先,20世纪60年代世界性的教育改革虽然为各国培养了一批尖子人才,但是大多数学校却因文化知识教学的任务过重而走向反面。前苏联60年代后期也有这样的问题。所以,1976年苏共25大要求进一步认真改善普通教育系统的状况,特别强调用综合的观点对待教育,保证学生既能独立地充实自己的知识,又能在蜂拥而来的科学和政治情报的洪流中辨别方向。在这之前,前苏联各地已开展不少教育实验研究,此后的教育改革实验更蓬勃发展起来。但众多实验也引起教学实际中无所适从的问题,有的人因为一味赶时髦而顾此失彼。因此,怎样从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和方法中选定一些最适合于具体教学环境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如何恰如其分地运用各种新的教学法,就成为摆在学校实际工作者面前的重要问题。巴班斯基认为教育科学有责任为教师们提供选择最优教学形式和方法的理论根据。因此,教学和教育过程的最优化问题就成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其次,巴班斯基认为“现在不但迫切需要解决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任务,而且也有了解决这项任务的客观条件”。第一,最优管理的一般理论可以作为教学管理的借鉴,在当时的前苏联主要是指“劳动的科学组织”(hot)原则。第二,巴班斯基特别强调了前苏联教育科学业已储积的理论潜力和实验成果。特别是当时苏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中学实验、赞科夫的小学教学改革实验、马赫穆托夫总结的喀山经验等等,各方面的发展已使得“教师的业务和教学技巧水平已有提高,中小学的教学物质基础也有所发展,大众化的信息手段发挥着良好的教育影响,家庭的文化教育影响已有所改善,校外的教育机构网也有所扩充”。他认为这些都是在普通学校条件下实施教学过程最优化思想的有利条件。

再次,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形成还有他自己的教育改革实验基础。这就是顿河罗斯托夫地区大面积克服留级现象、力求发挥课堂教学的巨大可能性的先进教学经验。他的《教学过程最优化棗预防学生成绩不良问题》一书就是总结这一教学实验的产物。后来他又同有关部门一起再度进行了四年教学实验,并对各种教学论进行综合研究,使得他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不断走向成熟。同时,巴班斯基还运用马克思关于人的劳动活动的理论,运用流行的系统论、控制论观点作为构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基础,使得最优化理论达到了更深刻的理论高度。

三、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1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定义和实质

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巴班斯基教育思想的核心。他指出:“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为了使过程从既定标准看来发挥最有效的(即最优的)作用而组织的控制。”巴班斯基说,这就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最一般定义。为了澄清在教学过程最优化概念问题上的模糊认识,他还多次从不同的侧面对这一概念进行了论述。

首先,“教学过程最优化不仅要求科学地组织教师的劳动,还要求科学地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因此,把“最优化”理解为单指教师的工作,是片面的。

其次,“当谈论最优性时,必须强调指出,这里所说的尽可能最大的效果并非泛泛而谈,乃是针对一所学校或一定班级现有的具体条件而说的”。因此,教学过程的最优化不是泛泛地谈理想,而是具体条件下的最优化。巴班斯基指出,这种观点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真理的具体性的学说为依据的。“某种方法对某种情况是最优的方法,在另一种情况下,它可能就不是最优的方法。”过去看来是最优的,现在则未必仍然最优;同样,现在看来是最优的,将来也可能发生变化。

第三,“教学教育过程的最优化并不是一种什么新的教学形式或教学方法,而是教师工作的一项特殊原则”。认真贯彻这个原则,就是要系统地全面地考虑现有的各种条件、各种方法,科学地而不是自发地偶然地组织最佳的教学方案。巴班斯基认为它是一种有目标的科学的控制行为,而不是具体的方法。第四,用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原则组织师生的活动时,“不单纯是提高它的效率,而且是要达到最优的,即对该条件来说是最佳的结果。”已班斯基在这里要求把效率与效果同时加以考虑,实际上也是给教学过程最优化赋予了明确的标准,要求在一定的具体条件下,以最少的时间和精力消耗,取得质量最优良的教育效果。他认为“如果不确定最优化的标准也就不能谈什么最优值”,也就无法判定是否最优。

巴班斯基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人的劳动活动的论述,揭示了最优化条件下教学活动的实质。他援引马克思的话指出,人的劳动活动有其预定的社会目的,这是引起实际活动的动机;在从事劳动活动的时候,还需要有由注意力表现出来的有目的的意志;这种心理和意志控制的作用与目的的一致,促使劳动活动努力达到预期的效果。巴班斯基认为在师生的教学活动中也存在着社会、心理、控制三方面的因素:社会因素即教育目的和内容,心理因素即师生双方的动机、注意力、意志、情感等等,控制因素就是教师对教学的组织、方法的选择和计划的调整以及学生的自我控制。这三个方面的最佳统一,也就是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境界。换句话说,所谓教学过程的最优化,就是要求将社会的具体要求与师生的具体情况和所处的教学环境、条件以及正确的教学原则几方面结合起来,从而选择和制订最佳工作方案(即教案),并在实际中坚决而灵活地施行之,最终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2最优化思想指导下的教学论体系

巴班斯基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实现社会的、心理的、控制的三方面因素统一,也就是要求在确定教学的目的、任务、内容、规则和原则、组织、方法及最后的评价的时候,都要从全部系统的角度考虑问题。这实际上也是他教学论体系的构建原则。

在教学目的和任务方面,他认为教学不仅仅要完成知识传授的任务,而且要完成教养、教育、发展这样三个方面的任务。目的和任务的教养性方面,是指让学生掌握多方面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并为学生奠定科学世界观的基础;教育性的目的,包括完成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不可分割的任务,使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和积极的生活态度;发展性目的主要是要求促进学生各种心理素质的健康发展,并培养学习活动的技能技巧,发展学生的兴趣、能力、禀赋等。教养、教育和发展三个方面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教学内容方面的最优化,就是要求在设计每一个具体的教学内容时都必须符合教学的三方面目的与任务;必须突出内容中主要的本质的因素,从而节省教学时间和减轻学生的负担;要考虑相邻学科间的联系,相互协调,以避免教学的重复,并考虑补充最新的资料;此外还要根据班级、学生间的差别区别对待,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各自不同分量的学习内容等。

关于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方法的最优化,总的原则仍然是综合考虑目的、任务、师生的条件等等因素之后来加以选定。已班斯基仍然肯定班级教学是教学过程的基本组织形式,但同时也认为必须区分面向全班的、分组的、个别的三种工作形式,了解它们的优缺点。在具体教学中,应视具体情况,以某一种形式为主,将三者结合起来运行。巴班斯基把教学方法分为三类:激发和形成学习动机的方法;组织和实施学习活动的方法;检查和自我检查的方法。他要求在具体情况下选择教学方法时要注意六条基本准则:教学方法必须符合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必须符合教学目的和任务;必须与教学内容的特征相适应;必须考虑学生及班集体学习的可能性;必须考虑教学的现有条件和规定的时限;必须适合教师本身的可能性。这六条准则中,第一条中所提出的教学规律性和教学原则是总纲。

关于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巴班斯基认为过去的教学论偏重于对教学原则的论述,而对教学规律的分析不足,研究得很不够。但教学原则是来自于教学规律的,所以,对后者的忽视不利于对教学原则的阐述和理解。

按照巴班斯基的论述,所谓教学规律,就是指按系统论的观点分析教学这一系统与其内的子系统以及与其外的大系统之间的各种联系时所得到的规律性的结论。他认为有9条具有普遍性的教学规律,并可从中引申出11条教学原则。

(1)教学和教育过程受社会主义社会需要的制约。特别是,这一社会对于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需要,制约着教学过程。

(2)教学过程与整个教养、教育和一般发展过程相联系、相统一。由这两条规律可以引申出教学的目的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教学与生活及工作实践相联系的原则。

(3)教学过程依存于学生实际的学习可能性,包括学生学习的外部条件和学生自身的身心素质。由此引申出教学的可接受性原则。

(4)教学过程依存于一定的外部条件,即物质的、卫生的、道德心理的、审美的条件以及必要的时间条件。由此可引申出为教学创设必要条件的原则。

(5)教学过程内部教与学是相互联系、辩证地相结合的。由这条规律可引申出在教师指导下发挥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原则。

(6)教学内容取决于教学任务。这条规律可引申出教学的可接受性原则和教学的系统性和循序渐进的原则,也反映在前述教学的目的性、教学与生活相联系、教学的科学性等原则上。

(7)教学的方法和手段取决于教学的任务和内容。由此得到根据教学任务和内容,结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原则。

(8)教学的组织形式取决于教学的任务、内容和方法。从而得出根据教学任务、内容和方法综合运用各种教学形式的原则。

(9)教学过程中所有成分相互联系,保证了相应条件下取得巩固的、可理解的、积极的教学效果。由此得到教学结果的巩固性、理解性和实效性原则。

巴班斯基还为上述11条教学原则的贯彻执行拟定了更为详细的17条教学规则。这样就形成了“教学规律→教学原则→教学规则”三个层次的、操作性渐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控制体系,成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重要特色。

巴班斯基认为,上述控制体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科学技术及其他人文学科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研究本身的深入,对教学规律的研究也会有所进展,相应的教学原则和规则都会有所更新。巴班斯基关于教学评价方面的思想,表现在他对教学过程最优化标准的论述之中。他指出:“在现代学校条件下,我们认为首先必须解决教学教育任务的效果、质量,以及教师和学生为解决这些任务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作为教学过程最优性的最重要标准。”关于效果,不仅要依据学生的成绩,还要依据品德方面和一般发展方面的成果;关于质量高低和时间的消耗量,主要是依据国家提出的目的、任务及其他规定。例如与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规定相符合的程度,以及与现行学校卫生标准相符合的程度,等等。此外,还要按照每个学生最大的学习可能性的水平来看待每一个具体的学生。关于精力耗费的多少,由于目前没有直接的评测方法,巴班斯基主张用折算的办法,或者用间接的观测法。如果既定的任务是在科学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的,那么为此消耗的精力可以认为是最优的。由此可见,巴班斯基关于教学评价问题的论述尚停留在定性论述的阶段。

第四篇:析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教育思想

浅析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教育思想-河北师范大学

姚广军

内容摘要:巴班斯基是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他在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以罗斯托夫地区的普通学校为基地,在大面积克服留级现象的基础上发表了一系列论文,提出并阐述了自己的最优化教学思想。他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当代的教学方法理论,而且对我国正在进行的教学方法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巴班斯基

教学过程最优化

教学方法改革

巴班斯基(1927-1987),前苏联教育科学院院士、副院长,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教育学博士。他在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以罗斯托夫地区的普通学校为基地,创造了大面积克服留级现象的经验,更直接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创立提供了实验材料。“巴班斯基在此基础上与1972年出版了《教学过程最优化:预防学生学业不良的方法》一书,提出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教育原理,此后,他又出版了《教学过程最优化:一般教学论方面》,并在《国民教育》和《苏维埃教育学》等杂志上发表了一系列论文,来阐述自己的最优化教学思想。”⑴

一、关于巴班斯基教学论的方法论

“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最大特色,就是其方法论基础”⑵那么其方法论基础是什么呢?他把辨证的、系统—结构方法作为自己理论体系的方法论基础,在辨证唯物主义指导下,引进“三论”(系统论、控制论和信息论),其中又以系统论为主,包括整体观、系统观、矛盾观、综合观、联系观、真理的具体性原理、划出体系中主要环节的原理等。

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巴班斯基的理论把构成教学过程的所有成分、师生活动的一切内外部条件看成是相互联系的。”⑶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

二、关于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巴班斯基从概念上将教学过程与教学加以划分,认为教学是由师生、条件和教学过程构成的。”⑷其中“教学最优化可以说是从解决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和师生时间消费的合理性着眼,有科学根据的选择和实施该条件下最好的教学方案。”⑸而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教师对教学过程作出的一种目的性非常明确的安排,是教师有意识地、有科学根据地选择一种最适合某一具体条件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整个教学过程的教学模式,组织对教学过程的控制,以保证教学过程在规定的时间内发挥从一定标准来看是最优化的作用,获得可能的最大效果。”⑹

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教学思想的核心就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其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由以下几部分组成:教学的动力、教学的目的、教学的规律和原则、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学习的可能性等。

(一)关于教学的动力

“巴班斯基认为,教学的动力源于教学的‘主导矛盾’(中心矛盾),而所谓主导矛盾就是,学生在教师影响下产生的掌握一定知识、技能、技巧的需要,与学生所拥有的满足这 1 些需要的实际可能性之间的矛盾。”⑺简而言之,教学的动力就是学生的内部需要,教师在教学是要注意学生的内心体验,激发其学习的积极性,满足起对知识的需求。

(二)关于教学目的

巴班斯基认为:教学的主要目的有教养、教育和发展三个方面。

教养性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各门学科的专门技能,并能够熟练的应用这些技能解决实际问题。教育性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社会公德、政治和伦理道德,以便于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发展性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认知活动的一般技能,使其能在生活中发展自己的个性品质。

同时,他还指出这三种目的是有机地相互联系的。

(三)关于教学规律

巴班斯基运用系统结构方法研究教学过程内部各因素及其与外部环境的关系,得出以下几条教学规律: 教学过程受制约于社会主义社会的需要及对全面和谐发展的人才的需要 2 教学过程与作为统一体的教养、教育、发展过程是相互联系的 3 教学过程依从于学生实际的学习可能性 4 教学过程依从于它得以进行的各种条件 5 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是相互联系、相互统一的 6 教学内容取决于教学目的、任务 教学的刺激方法、组织方法、检查方法均取决于教学的目的、任务、内容 8 教学的组织形式取决于教学的目的、任务、内容 只有具备必要的条件并保证教学过程各成分间的相互联系,才能是教学结果具有巩固性和效用性

以上九条规律构成教学的一套完整的有机联系体系,只有充分的理解、领会才有可能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有效的组织教学。

(四)关于教学原则

巴班斯基认为教学规律高于教学原则,原则是由规律产生的,所以根据教学规律提出以下教学原则: 1 教学的目的性原则 教学的科学性以及与生活实践想联系的原则 3 教学的系统性、连贯性原则 4 教学的量力性、可接受性原则 激发学生正确的学习态度、认识兴趣和求知需要的原则 6 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积极性、自觉性和独立性原则 7 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最优结合的原则 8 各种教学形式最优结合的原则 9 为教学创造最优条件的原则 10 教学成果的巩固性和效用性原则

巴班斯基强调,只有灵活、综合地运用各原则,才能确保教学活动有成效。

(五)关于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教师教授和学生学习的主要对象,对学生技能形成、智力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为了实现教学内容的现代化,他提出以下优选教学内容的标准: 1 教学内容的完整性标准 教学内容的诸组成部分的科学价值和实践价值标准 3 教学内容符合学生该年龄学习的可能性标准 4 教学内容符合用于学习该教材的法定时间的标准教学内容符合该方面的国际经验的标准 教学内容符合当前教师的教学的实际可能性和学校现有的教学条件的标准

巴班斯基还指出,考虑这些标准并尊重他们的先后顺序,教师就可以将教学内容中最基本的和主要的成分划分出来并使其具体化,有助于消除那些引起学生负担过重的过于复杂的和次要的成分,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主要成分上。

(六)关于教学方法

“巴班斯基认为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法,乃是教学过程最优化这个复杂问题中的关键之一。”⑻而所谓教学方法,就是“教师和学生旨在通过教学达到学生教养、教育和发展目的的一种相互联系的活动方式。”⑼

他还根据马克思关于劳动活动三要素的原理,按教学活动的组织、刺激和检查三个方面,把教学方法分为三大类: 组织学习认识活动的方法 2 刺激学习认识活动的方法 3 检查学习认识活动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方法体系

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方法体系是教学过程所有基本成分的最优化组合的总和。这一方法体系包括教师的最优教授方式和学生的最优学习方式两个有机组成部分。他“强调师生力量的协调一致,从而找到在不加重师生负担的前提下提高教学质量的捷径。”⑽教学过程最优化方法体系包含以下八个基本方法: 综合规划学生的教养、教育和发展任务,注意学生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2 深入研究学生的身心特点,具体落实任务 3 依据教学大纲,优选教学内容,确定内容重点 4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最合理的教学方法 5创造最优化教学的必要条件

6采取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实行区别教学 7 根据现实需要,随时调整教学活动 分析教学效果,确定最优速度,节省师生时间

“唯有完整地运用整个方法体系,才能指望教学、教育过程的最优化,只要切实地运用了这个体系,也一定能达到教学、教育过程的最优化。”⑾

四、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标准

评价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标准有两条:效果标准和时间标准。效果标准是指每个学生在教养、教育和发展上都达到符合他最近发展区的实际学习可能性的水平。时间标准是指教师和学生均应遵守学校卫生学及相关文件为之规定的用于教学和家庭作业的时间定额。

“总之教学过程最优化就是把社会的具体要求和师生的具体情况、所处的环境和正确的教学原则结合起来,制定最佳的工作方案,灵活而坚决地予以实施,从而取得最优的教学效果。”⑿

五、对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教学思想的评价

巴班斯基的教学思想有四点是值得肯定的:一是他在针对前苏联当时学校教育中存在的学生学业负担过重、留级现象严重等问题进行研究、探索之后提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二是他把辨证的系统的观点、方法引入对教学过程的研究,开阔了人们的认识视野,拓宽了教育研究的范围。三是他的教学过程最优化林论是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极大的丰富了前苏联的教学论思想,丰富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实践活动。四是“他创立的这个理论,„„,历史地肩负着扬弃、调整、定向的特定使命。”⒀ 也可以说“这个理论具有承前起后,继往开来的意义。”⒁

虽然他的教学思想对前苏联及周边一些国家和地区的教育实践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由于其在关于教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原则极其分类上的混乱,以及存在着一定的机械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教学思想中的不足。

六、对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启示

从以上的简要介绍中可以看出,巴班斯基的理论是在其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经过不断的研究、探索提出的,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对教师的教学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他的理论体系、理论内涵极其研究方法对我国中小学正在进行的教学与课程改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要求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培养和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积极引导学生自觉、独立的学习要大力贯彻素质教育的实施要求,培养符合社会主义社会要求、具有时代精神、全面和谐发展的人 要根据社会和时代发展的要求,不断调整教学内容、教学的组织形式及充分合理的利用好现代化的教学辅助工具 要求政府要增加对学校的投入,改善学校的软、硬件条件,为学生的学习创设良好的、适宜的条件 要求教师要依据教学的要求及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合理、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及教学手段,促进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 注释:

⑴单中惠 外国教育思想史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91 ⑵毕淑芝 当代外国教育思想研究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67 ⑶单中惠 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 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695 ⑷田本娜 外国教学思想史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32 ⑸巴班斯基 教育学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274

⑹同⑶

⑺毕淑芝 当代外国教育思想研究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76 ⑻田本娜 外国教学思想史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545

⑼巴班斯基 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方法论原理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135 ⑽单中惠 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 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697 ⑾毕淑芝 当代外国教育思想研究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98 ⑿单中惠 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 江西: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696-697 ⒀毕淑芝 当代外国教育思想研究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203 ⒁同上

第五篇:251巴班斯基论教学过程最优化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理论

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1927—1987)在总结60年代顿河罗斯托夫地区克服大面积留级现象的经验基础上,运用辩证的系统方法来改进教学,提出了教学过程最优化的理论;

巴班斯基认为,以往的教学过程理论在一定范围内也反映了某些教学的规律性,但只是过程的某个侧面、某种关系,往往以偏概全。因此要运用辨证系统的方法,把教学过程置于系统的形式中加以考察,从整体与部分、部分与部分、整体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中综合地研究对象,以期达到最优地处理教学过程问题,即在规定时间内以较少的精力达到当时条件下尽可能大的效果。这里所指的“最优”,不是绝对的,而是与具体条件相联系的。在某一条件下的最优,在另一条件下未必最优。这就要用系统论的方法来达到最优或优化。

巴班斯基指出,近年来教育科学家“十分重视对过程基本环节的阐述”,查明一个单元教学过程的“典型段落”,这被看作是教学过程的缩影。他认为,在现有的教育学中,对教学过程环节存在着不同观点,有的考察掌握知识过程和讲授过程的基本环节;有的用掌握知识的因素(知识的感知、理解、概括、熟记和运用)代替教学过程的环节。故有必要对如何阐述教学过程的“段落”提出一些基本要求:第一将内容与活动结合起来;第二反映出教师与学生的活动及相互影响;第三要包括从教师使教学任务具体化(即备课)开始,到教师间接控制的学生独立学习活动(如作业)为止的整个教学过程。这样便可以得出比较完整的教学过程的基本环节:(1)掌握教学的社会目的和任务,在研究学生、教学条件、教师本身可能性基础上使之具体化;(2)考虑全班学生特点,使教学内容具体化;(3)计划教学手段,最优地选择出教学活动的形式与方法,制定课的计划;(4)计划的执行,这是中心环节,要把教师的教的影响和学生的学习活动统一起来,形成师生在教学中的相互影响;(5)对知识、技能、技巧掌握的情况进行日常检查和自我检查,随机应变进调整教学过程的进程;(6)分析教学效果,查明尚未解决的任务,供下一轮过程参考。

巴班斯基以系统论研究教学过程,较全面、具体地阐述了教学的实际进程。这有助于教师最优地制定教学方案和组织教学过程以获得最佳效果。但是,他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过于繁琐,要为广大教师掌握与推广,尚需作很大的改进。

见王道俊《教育学》第32页

下载学习《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详细笔记-巴班斯基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学习《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详细笔记-巴班斯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巴班斯基最优化教学理论

    最优化教学理论的代表──巴班斯基 一、简介 巴班斯基(1927—1987),是苏联当代很有影响的教育家、教学论专家。巴班斯基毕生致力于教育科学研究。20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中,他以......

    最优化教学理论的代表──巴班斯基

    最优化教学理论的代表──巴班斯基 最优化教学理论的代表──巴班斯基一、巴班斯基的生平巴班斯基(Юрий Констинович Бабанский,1927—1987),是苏联当......

    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在教学改革中的指导作用

    浅谈最优化理论在教学改革中的指导作用 岫岩第二高中 王昌荣 教学过程最优化就是把社会的具体要求和师生的具体情况、所处的环境和正确的教学原则结合起来,制定最佳的工作方......

    学习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

    学习《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中“消除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途径”后有感 资阳市雁江区碑记镇祥嘉初级中学:刘继兰 在巴班斯基的《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消除学生负担过重的途径......

    巴班斯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启示(共五则)

    刍议教学过程最优化思想及其对小学教学的启示 洪 亚 丽 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为了克服学生普遍存在的留级、学习成绩不佳的现象,提出的教学理论和方法。20......

    《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读后感

    [《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读后感] 最近一段时间,我读了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这本书,我受益非浅,《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读后感。我深深地感受......

    读《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有感

    读《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有感 延吉市煤矿学校教师 袁守玺 暑假里,我读了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这本书,我受益匪浅。我深深地感受到,在实施新课......

    读《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有感

    读《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有感 其实,我是一个挺爱看书读书的人,但自小就比较偏爱文学类的书籍或一些闲书杂书。真正踏上工作岗位后,才比较多的接触到教育教学类的专业书籍,而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