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
学习《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中“消除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途径”后有感
资阳市雁江区碑记镇祥嘉初级中学:刘继兰
在巴班斯基的《教育教学过程最优化》“消除学生负担过重的途径”这段选文中,巴班斯基提出了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问题,分析了学生负担过重的原因,并为此提出了消除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一些措施,学习了这段文字后,我深有感触。其实,当前,我国中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问题并不是一种内涵性的负担过重,而是一种外延性的:即教师为了提高升学率,延长学习时间,大搞“题海战术”所造成的负担。
对于这一点,其实我自己是深有体会的:刚出来工作的时候,我担任语文这一门学科的教学,由于年轻,争强好胜,总想取得好成绩,便一味地去加大学生的作业量,尤其是期末考试期间,学生更是练了一套又是一套,就这样机械性地对学生进行训练,其结果呢?学生在刚开始的一学期还能取得好的成绩,本以为这样下去学生会一直持续这样的成绩哈!令人想不到的是,在后面的几个学期间,学生再也没有取得过我理想中的成绩了。那时的我也没搞清楚是什么原因。直至我看了巴班斯基的“消除学生负担过重的途径”后,我才猛然醒悟过来:原来一直挂在嘴里的减负其实最应该减的就是学生的课业负担和心理负担问题。
学生的学习负担过重给教师、学生和社会造成的危害是极大的,也许我们很多教师(就包括我自己)在这一点上认识得也不是很清楚。
首先:为了给学生提供“题海战术”的环境和条件,我们很多教师往往是整天趴在资料堆上疲惫不堪,成为百分之百的教学机器。
其次:学生长期在题海中挣扎,频繁且过难的考试使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荡然无存,久而久之养成了失败者的心态。
此外:教育战线触目惊心的悲剧时有发生。《珠江晚报》1396期刊了一篇文章——13 岁小学生《为解放自己,向老师投毒》;重庆14岁少女晓芸不堪重负,用鼠药杀死了母亲、祖 父、祖母;特别震惊全国的是浙江金华17岁的好学生徐力忍受不了太重的学业压力,举榔头 弑杀母亲;还有学生自杀、学生放火烧学校等恶性事件不断发生……。
更可怕的是潜在的恶果:学生在长期紧张、压抑的心理状态下学习,没有自己发展的时间、空间,由此扑灭了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之火。伴随着身体素质下降的是才能的泯灭,性格的扭曲和创造性的窒息。致使他们在相当长的时间都不会主动学习,见书就头疼,毁了他们一辈子。反复做题训练的是技能,而老师们错误地把技能当成能力、看成创造,这样的学习实际上是复制、拷贝、克隆,技能有时会扼杀创造性。
另外:用过多的固有知识和传统观念占据大脑就很难再有所发展,从这些意义上讲,学校成了才智的屠场。杨振宁博士将这点讲得非常清楚。他说他父亲要是早知道他今天能拿到诺贝尔奖,小时候就会为他请高水平的物理教师作家教,就会买很多优秀的物理书逼他学习。他接着说如果真的那样,他就拿不了诺贝尔奖
由此看来,作为教师的我们确实应该想想该怎样去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心理负担的问题了。
在这一点上,巴班斯基就谈得比较详细,他认为,“减负”是减掉过重的负担,而不是减掉全部的负担,其实减负主要有三层含义:
一是要减掉对学生带有惩罚性的作业,当然,教材重复、过深,过难也要改变。二是要减轻过重的身心负担。三是要减轻家长过重的经济负担。
但本人认为应着重从巴班斯基的最优化原则出发,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教学课堂,从而达到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的效果:
一、让学生掌握更有效的学习方法
众所周知,初三在任何一所中学都是学校的“重点保护对象”。这个年级的教师、学生面临着升学考试的巨大压力。如何成功“减负”?首先应从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入手。因为现在的学生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但是很多学生就是不愿意学习,总是在学习上处于一种被动状态,为什么?实际上就是缺乏学习动力,所以从这方面来看,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必须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德育,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学得有动力,才能学得好、学得快乐。曾经在电视上看过,有一所高中学校为了让学生掌握更有效的学习方法,学校让学生完成一个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有关学习方法的研究性学习。也就是让学生通过调查、讨论会等方式,探讨高中的学习方法与初中的有什么不同,研究学习习惯、方法、态度对学习质量的影响,应该形成怎样的学习习惯。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学生基本都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每个班,每个小组,每个人有自己的学习计划,这样在整个学校都形成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我觉得这种方法可用,曾经我在我所教的2005级学生的班会课上就简单地举行了一个类似于这种调查活动的班会活动,我让学习成绩优秀的同学与学习成绩不优秀的同学分别谈谈他们的学习方法,然后互相比较、互相借鉴,之后让学生总结谈感受。也收到了一定的效果:比如,之后的课前,我们班大部分以前不知该干什么的同学他知道课前应预习,这样才能了解课堂上老师要讲什么;也知道了课堂上应积极思考、主动提出问题,寻找自己课前预习时不曾考虑到的问题和自己思路的不同之处„„
二、向课堂40分钟要高效益
教学时间限定死了,质量如何保证?为此,我们教师应该“向课堂要效益”。
比如说:针对我们学校年轻教师多、经验相对不足的状况,学校可以借助集体的力量,实施“大兵团作战”。同一年级、同一科目集体备课,相互取长补短。备课组资料共享,经验分享,有效地解决了年轻教师经验不足的问题。
作业要求少布置,但是布置的必须是精华。最终的目标是既要追求学生的“高质低耗”,也要追求教师的“高质低耗”,达到双赢的目的。
所以,为了不让学生陷入茫茫题海,我们教师们都应毫不犹豫地跳入“题海”,奋力“游泳”、利用假期中的时间好好分析每学科学生的成绩情况国,总结得失分的原因,这样等水性好了,爬上岸时,教师手里就有了很多可以利用的资源,再给学生布置作业时心里就有了底。
三、利用学校内所开设的部分非主科课程和校内活动提高学生素质
比如说,现在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自然与科学”、“校本课”等课程的开设其实就是为了让我们教师把主动权、选择权真正还给学生,把更多的学习时间和学习空间还给学生。所以应将这些课程开设好,这样学生对社会的复杂性就会有一定的了解。
四、教给学生“带得走”的能力
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素质的全面提升。也就是我们教师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只有高分数,还应有高素质;不只是会考试,更注重能力,我们教师不仅要培养人才,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一个健全的人,一个合格的公民。要让他们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与素质,具有与社会竞争的基本实力。
我个人认为:现行义务教育阶段,不可能只重视学生的能力,其实学生最基本的基础方面的能力也应该要重视,因为你若不重视为,你初中生又怎样升高中,仅凭学生的能力吗?所以我们教师应思考:既要不违背“减负”原则,也让学生有一定的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能力。应该说,如果作为人民教师的我们能时常以上面所说的四点作为你教学生的基本原则,那么至少可以说每一个你就做到了“减负”中的最关键的一步。
第二篇:《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读后感
[《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读后感]
最近一段时间,我读了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这本书,我受益非浅,《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读后感。我深深地感受到,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该书所倡导的教育教学观念仍有其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那么,在当今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关键是什么呢?通过阅读和反思,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教学内容的最优化
要选择最优的课堂教学内容,教师必须采取下列的行动,这些行动,综合起来,就是教学内容最优化的程序。
1、深入分析教材的内容,并判断它是否能够全面地完成该课的教学任务。通过钻研、通读教材,如果发现必须充实教材内容,那么,教师就必须借助教学参考书和有关该学科的科普读物予以解决。与此同时,还应使教材内容现实化:即以反映科学、技术和社会文化生活发展的最新例子、事实等,来充实教材内容。在内容中考虑学生日常的生产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特点,这是教学内容现实化的一个方面。依靠学生周围现实中所熟悉的事实、例子,探讨和完成课上所学问题的作业,可以同时完成几项教学任务:保证教学与生活相联系,促进学生的职业定向;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掌握知识,从而保证提高既定时间内的教学效果和质量,而这正符合最优化的目的。
2、从完整选择出来的内容中找出最主要的、基本的、最本质的内容。以便在讲解教材内容时、在练在这些教学内容上。
3、进行学科间协调是课堂教学内容最优化的一个最重要的手段。学科之间教材不协调会产生一系列的不良现象:降低教学效率,花费过多的教学时间。还会有一些恶劣后果,一方面是教材过多重复,另一方面又很少考虑学生已经掌握相关学科的材料,依靠这些材料,本来是可以简化教学,加速获得所期望的成果,读后感《《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读后感》。在解释某些概念时,学科之间不能协调一致,有碍于学生掌握这些概念,使他们不能理解不同学科应用一些概念的特点。
4、按照可能规定给该课时的教学时间来安排教学(一节课或几节课)的内容,教师必须确定新授教学内容的每一部分所需时间,如果发现,讲授参与性和例证性材料的时间不够,那就从中选出最必要的内容进行讲解,其余的内容可以留给学生自学。
二、教学方法的最优化
选择对一节课来说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这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核心部分之一。但是,这种选择却有习时、甚至在下一课提问学生时,把注意力集中很大困难,许多教师往往按照“各种方法都用”、“平均使用”的办法来使用教学方法,或者主要采用“流行”的方法,这都不利于方法的最优组合。
要掌握选择教学方法的方法,必须明确地认识到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能有效地运用其中的每种方法。
近年来,随着教育技术手段的不断改进,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使得我们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和精彩。作为一名教师,要善于选择和适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配合运用各种方法。运用多种多样的方法,能为学生认知能力的顺利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当然,在多样化方面应该适度,以免使教学成为不断变换活动形式的万花筒,从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切不可机械地搬用各种方法,而应根据具体情况,适当选择和使用。
三、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马卡连柯曾经说过,对教育来说,需要的并不是大量时间,而是合理地使用少量时间。他的这一明智想法,以及通过我们今天的实践,都有令人信服的证明:坚决改进研究学生的实践,是研究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最重要手段。
课堂教学的最优化不仅取决于教学方法,而且取决于教学的组织形式。优秀的教师善于把全班的、小组的和个别的教学形式有机结合起来。
教学的阵地不仅是在课堂,也可以是在户外,可根据需要,组织学生到工厂参观、到乡村去郊游、到农村去实践,等等。
教师真正的技巧是在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所具有的禀赋和才干。纯朴的作风、机敏的手法、有分寸的情感等,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
各位老师,让我们把现代化和最优化结合起来,就能产生巨大的潜力,使教学符合现代社会的要求,让我们设计出最优化的壮丽大厦。
第三篇:读书心得体会《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
拥抱经典 享受阳光---读《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有感
利用假期时间我拜读了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这本书,使我受益非浅。我深深地感受到,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该书倡导的教育教学观念仍有其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初看巴班斯基在《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这本书,觉得过于理论式的叙述显得十分单调,静下心来,才发现这的确是一本好书。从大的板块到小的细节,详尽而又实用,对我们的教育教学有着很好的指导作用。细细想来,只有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才有可能减轻教师和学生的负担。
“优化”二字也成为现今的时尚话题,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在大力倡导“最优化”。其实这一概念并不如我们所认为的那么富有创意,只不过在当今教改形势下,有必要让大家重新认识“优化”的重要意义和现实价值,把教育学家曾经深入研究的问题结合教学改革,让我们的教育、教学更具实效。
那么,在当今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关键是什么呢?通过阅读和反思,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教学内容的最优化
要选择最优的课堂教学内容,教师必须采取下列的行动,这些行动,综合起来,就是教学内容最优化的程序。1.深入分析教材的内容,并判断它是否能够全面地完成该课的教学任务。通过钻研、通读教材,如果发现必须充实教材内容,那么,教师就必须借助教学参考书和有关该学科的科普读物予以解决。与此同时,还应使教材内容现实化:即以反映科学、技术和社会文化生活发展的最新例子、事实等,来充实教材内容。在内容中考虑学生日常的生产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特点,这是教学内容现实化的一个方面。依靠学生周围现实中所熟悉的事实、例子,探讨和完成课上所学问题的作业,可以同时完成几项教学任务:保证教学与生活相联系,促进学生的职业定向,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掌握知识,从而保证提高既定时间内的教学效果和质量,而这正符合最优化的目的。
2.从完整选择出来的内容中找出最主要的、基本的、最本质的内容。以便在讲解教材内容时、在练习时、甚至在下一课提问学生时,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些教学内容上。
3.进行学科间协调是课堂教学内容最优化的一个最重要的手段。学科之间教材不协调会产生一系列的不良现象:降低教学效率,花费过多的教学时间。还会有一些恶劣后果,一方面是教材过多重复,另一方面又很少考虑学生已经掌握相关学科的材料,依靠这些材料,本来是可以简化教学,加速获得所期望的成果。在解释某些概念时,学科之间不能协调一致,有碍于学生掌握这些概念,使他们不能理解不同学科应用一些概念的特点。
4.按照可能规定给该课时的教学时间来安排教学(一节课或几节课)的内容,教师必须确定新授教学内容的每一部分所需时间,如果发现,讲授参与性和例证性材料的时间不够,那就从中选出最必要的内容进行讲解,其余的内容可以留给学生自学。
二、教学方法的最优化
选择对一节课来说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这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核心部分之一。但是,这种选择却有很大困难,许多教师往往按照“各种方法都用”、“平均使用”的办法来使用教学方法,或者主要采用“流行”的方法,这都不利于方法的最优组合。
要掌握选择教学方法的方法,必须明确地认识到教学方法的多样性,能有效地运用其中的每种方法。
(近年来,随着教育技术手段的不断改进,特别是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使得我们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和精彩。作为一名教师,要善于选择和适时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配合运用各种方法。运用多种多样的方法,能为学生认知能力的顺利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当然,在多样化方面应该适度,以免使教学成为不断变换活动形式的万花筒,从而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切不可机械地搬用各种方法,而应根据具体情况,适当选择和使用。)
巴班斯基在书中对教学方法的最优化有着详细的论述。他仔细地分析了每种教学方法的优点和缺点。并明确提出:“某种方法对某些情况来说是成功的,有效的,但对另一些情况,另一些专题,另一些学习形式来说,则可能根本不可行。教师应当很好地认识每种教学方法的性能和优点”。这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提供了直接的指导。书中,巴班斯基从不同角度对这些教学方法进行分类。我很喜欢其中一个分类方式,就是把组织学习认知活动的方法分为两种,即:问题探索法和复现法。问题探索法有助于有理解地、独立地掌握知识。复现法保证学生迅速而牢固地识记教材信息,形成技能和技巧。而这两个方法其实就是“接受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三、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课堂教学的最优化不仅取决于教学方法,而且取决于教学的组织形式。优秀的教师善于把全班的、小组的和个别的教学形式有机结合起来。
教学的阵地不仅是在课堂,也可以是在户外,可根据需要,组织学生到工厂参观、到乡村去郊游、去实践,等等。
教师真正的技巧是在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所具有的禀赋和才干。纯朴的作风、机敏的手法、有分寸的情感等,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
巴班斯基理论中的“最优”一词是具有特定内涵的,它不等于“理想的”,也不同于“最好的”。“最优”是指在具体条件制约下所能取得的最大成果,也是指学生和教师在一定场合下所具有的全部可能性。最优化是相对一定条件而言的,在这些条件下是最优的,在另一些条件下未必是最优的。教学过程最优化不是一种特殊的教学方法或教学手段,而是科学地指导教学、合理地组织教学过程的方法论原则;是教师依据教学任务、教学规律、教学原则等对教学过程作出的一种目的性非常明确的安排,以保证教学过程在规定的时间内发挥从一定标准看来是最优的作用,获得可能的最大效果。巴班斯基的最优化理论充分体现了辩证法的灵魂——对具体事物进行具体分析。从这一意义上说,一刀切是被严格否定的,我们不能要求学生在同样的时间内完成同样的练习、达到同样的准确率,更不能以用样的标准去要求和评价他们,这对孩子来说是不公平的。我们做教师的首先要有这样的认识,才有可能实现教育的最优化。
四、关心节省教师的时间
我认为巴班斯基教学最优化理论的最大特点在于他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提高教师工作效率节省教师工作时间和精力。他提出:“教学论应当以教师的标准工作量为根据,要考虑到班级的实际人数已达饱和状态,以及他们整天整周都必须积极开展工作等情况。”“教学最优化就是要使教师摆脱某些十分普遍的,不合情理的时间消耗”。巴班斯基这一提法确立了他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的科学性,成为容易被教师接受、容易在教学实践中推行的教学理论。
细细阅读这本书,你会发现里面蕴含着我们似乎熟悉却又容易忽视的为人师的道理和诀窍。巴班斯基甚至把教学生如何阅读,如何提高阅读的速度的问题都阐述得一清二楚。而这些,正是我们平常所不重视,现在想来又十分必要的东西。面对这样的精华之作,让我们捧起它,静下心来,细细品味,于“枯燥”中,你也许会收获很多......
第四篇:读《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有感
读《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有感 延吉市煤矿学校教师 袁守玺
暑假里,我读了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这本书,我受益匪浅。我深深地感受到,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该书所倡导的教育教学理念仍有其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常言道:“茶亦醉人何必酒,书能香我不需花”。我们渴望读书,渴望获得知识。为了使读书达到更好的效果,除了善于动脑,找到所读文章的“眼睛”,心领神会之外,还写好读书笔记和读后感。巴班斯基在很早以前就用他独特的眼光注意到了教学的有效性原则。他注意到了教学的过程中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和联系,这一点对我启发很大。我想我们的教学也就是各个教学要素之间的联系和组合,只要是把它们很好的按照科学的教育规律结合在了一起,我想我们的课程必然就会显得紧凑、有效率,而且学生也会喜欢。
巴班斯基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理论主要包括以下6个方面:(1)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概念;(2)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理论基础;(3)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原则;(4)实施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程序;(5)预防和克服学生成绩不良而采取的最优化措施;(6)对优秀学生实施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的途径。该理论对原苏联教育界有很大的影响,对中国甚至对世界教学论的发展也有一定的贡献。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为什么会受到如此重视和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纳起来,主要是因为它具有以下特点:
首先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任务、目的及学生的特点、本人的特长以及现有的教学条件来选择教学方法,并判断它是否能够全面地完成该课的教学任务。通过钻研、通读教材,如果发现必须充实教材内容,那么教师就必须借助教学参考书和有关该学科的科普读物予以解决。与此同时,还应使教材内容现实化:即以反映科学、技术和社会文化生活发展的最新例子、事实等,来充实教材内容。并在内容中充分考虑学生日常的生产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特点,依靠学生周围现实中所熟悉的事实、例子,探讨和完成课上所学问题的作业,也可以同时完成几项教学任务:保证教学与生活相联系,促进学生的职业定向;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掌握知识,从而保证提高既定时间内的教学效果和质量,达到最优化的目的。
其次,教学不应完全依赖“课本”,也就是说要灵活地使用教材。“跳出教材看教材、跳出教材用教材”,新课程的环境给予了我们教师更大的自主教育空间,要把教材当作教师与学生进行对话的载体,当作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抓手,让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而不是让学生围着教材转。譬如词语教学,我们可以利用课本中的插图,让孩子们首先将自己融入情景中,然后再去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和想象去寻找不同的词语角色。最主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是对某个事物与某个词语的一种简单的链接,而是进行了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创造过程。这样的一个过程是极具个性的,也就是我们现在正倡导的“人文性”。
其三、要做到教学内容最优化,还要做好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的整合,备课不但要研究课文的思路,老师的教路,还要认真研究孩子的学路。有句俗话叫“众口难调”,所以,大厨师很难当,而且吃饭的人越多,越难一致。由此,我想到我们的教育。我们现在实行的是班级授课制,老师相当于大厨师,学生相当于食客。客观地说,再高明的厨师也做不出让每个人都满意的饭菜;同理,再高明的老师,他的教育教学方法也不会完全适合每一个学生。因此我们教师不妨在认真备课的时候,一定要多“备学生”!学生们知道些什么,什么可以自学,什么应当小组议论,什么必须教师讲授,教师都应该做到有所预见。这样在上课的时候,教学目标的达成就可以区别对待了,作业的布臵也要做到相应的分层次布臵。这就需要教师在细节上下工夫,力争把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得更加细致入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大有收获。学习《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一书,让我受用终身,书中还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借鉴的东西,今后我会多抽时间阅读学习,让习惯学习,爱好读书成为我教育事业发展中的“加油站”。
2013.8.28
第五篇:读《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有感
读《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有感
其实,我是一个挺爱看书读书的人,但自小就比较偏爱文学类的书籍或一些闲书杂书。真正踏上工作岗位后,才比较多的接触到教育教学类的专业书籍,而且看的大部分还都是学校指定的书目。说实话,对于这些书籍,我一开始抱的是畏惧心理,觉得太高深,自己看不懂。而几年下来,有了点工作经验,又有些浮躁了,静不下心来仔细学习。
这次也是如此,学校刚布置暑假的读书任务时,我就把《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随手翻了翻,很不以为然:“书里的理论我们不是早就在学、在实施了吗?新课程都实行好几年了!”暑假毕竟很长,天又热。于是,我在百无聊赖时第二次拿起了《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才第一次发现作者巴班斯基是苏联人,再仔细一看,此书竟著于1982年,而我却因学到了一些新课程理论就飘飘然了,真是井底之蛙啊。在羞愧之余,我开始认真阅读、学习《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一书。读完之后,深深感受到,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该书所倡导的教育教学观念仍有其不朽的、现实的指导意义。难怪顾明远先生会说:“前苏联虽然已经解体了,但是反映教育规律的一些前苏联教育思想却永放光芒。”
这次的读书让我收获颇丰,尤其是第四章“教学内容最优化”给我的触动极大。巴班斯基提出了教学“内容必须符合当前学校现有的教学方法和物质基础的准则”,并认为“在制定标准教学大纲时必须遵循这些准则”,“可以删除造成学生负担过重的那些过于复杂的成分。” 而《课程标准》的教材使用建议中也谈到:教师要善于结合实际教学需要,灵活和有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对教材的内容、编排顺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适当的取舍或调整。
那如何实现教学内容的最优化呢?我觉得我们现在的教学,教师还只是停留于手中的教材。即使在教学中我们也做着这样或那样的拓展,但毕竟离不开课程的标准。而大部分教师更是满足于将教材教好。
所以,我认为首先要深入分析教材的内容,并判断它是否能够全面地完成该课的教学任务。通过钻研、通读教材,如果发现必须充实教材内容,那么,教师就必须借助教学参考书和有关该学科的科普读物予以解决。与此同时,还应使教材内容现实化:即以反映科学、技术和社会文化生活发展的最新例子、事实等,来充实教材内容。在内容中考虑学生日常的生产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特点,这是教学内容现实化的一个方面。依靠学生周围现实中所熟悉的事实、例子,探讨和完成课上所学问题的作业,可以同时完成几项教学任务:保证教学与生活相联系,促进学生的职业定向;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掌握知识,从而保证提高既定时间内的教学效果和质量,而这正符合最优化的目的。
其次,教学不应完全依赖“课本”,也就是说要灵活地使用教材,“跳出教材看教材、跳出教材用教材”,新课程的环境给予了我们教师更大的自主教育空间,要把教材当作教师与学生进行对话的载体,当作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抓手,让教材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而不是让学生围着教材转。
就拿低年级学生来说,由于他们的思维还未发展全面,对于一些抽象的东西,你是无法对他们解释的,也解释不清。而让抽象的词语进入脑际的最佳办法就是将其“形象化”,当然这种“形象化”的过程可能是实物性的,而更多的承载于孩子们的想象。例如低年级的词语教学,我们可以利用课本中的插图,让孩子们首先将自己进入图中,然后再去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和想象去寻找不同的词语角色。最主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是对某个事物与某个词语的一种简单的链接,而是进行了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创造过程。这样的一个过程是极具个性的,也就是我们现在正倡导的“人文性”。
要做到教学内容最优化,还要做好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的整合,备课不但要研究课文的思路,老师的教路,还要认真研究孩子的学路。有句俗话叫“众口难调”,所以,大厨师很难当,而且吃饭的人越多,越难一致。由此,我想到我们的教育。我们现在实行的是班级授课制,老师相当于大厨师,学生相当于吃饭的。客观地说,再高明的厨师也做不出让每个人都满意的饭菜;同理,再高超的老师,他的教育教学方法也不会完全适合每一个学生。因为,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就像提水,有的孩子提一大桶水很轻松,有的孩子提半桶水却非常吃力。但是,课堂上,教师上课一人不可能上出两堂不同的课。怎么办?在大班额的情况下如何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是我们的老祖宗孔子提出来的。但我们却往往忽视了这一点。不信请看,所有的同学作业是同一个练习本;家庭作业是同样的分量和难度;目标达成是同一个标准„„还恨铁不成钢地数落着那些暂差生:“一样听的课,你怎么就不会啊?”同时自己也一脸茫然和无辜。这就和大厨师抱怨吃饭的一样:“我做的一样的饭菜,别人都吃得津津有味,你却死活不喜欢吃呢?”
因此我们教师不妨在认真备课的时候,一定要多“备学生”!学生们知道些什么,什么可以自学,什么应当小组议论,什么必须教师讲授,他们中又有多少能提动整桶水的,有多少能提动半桶水的„„然后,在上课的时候,教学目标的达成可以区别对待了,作业的布置也要分层次布置了。这就需要教师在细节上下工夫,力争把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做得更加细致入微,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大有收获。
书中还有很多值得我学习、借鉴的东西,读完这本书之后猛然发觉我以前不知将多少瑰宝闲置在书架上生尘。我想这次是一个好的开始,今后我会少一些浮躁和懒惰,抽时间重新阅读学习,并让此成为习惯,使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在读书中更加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