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现代舞气息训练在国标舞教学中的作用
1、4气息在国标舞教学中的重要性
在学习国标舞之初,首先要接触到的就是气息的训练。这种气息在声韵课中表现为由人体深呼吸而带动的身体律动。声韵中的“提、沉”就如同呼吸。一般“提”是在“沉”的基础上深吸气,感觉气由丹田提至胸腔,同时以胸之力带动腰椎,由微弯状态一节节直立起来,感觉头顶无限延伸,提至胸腔之气也不断延伸。“沉”即是通过呼气使气息下沉,感觉气没丹田,以沉气的力量带动腰椎,从自然直立的状态一节节下沉而形成胸微含、身体微弯的状态。“提沉”是最核心的元素,按照“提沉”的方法做“冲、靠、含、腆、移”等元素,将各元素融会贯通后就能够掌握好“形、神、劲、律”的统一规律。“形神兼备、身心并用、内外统一”是古典舞不可缺少的标志。“形、神、劲、律”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的训练是古典舞声韵的主要环节。“形”是指形体的外部动作,它表现为各种体态、动态及动作问的连接。“神”即神韵,是古典舞内在的灵魂。它表现为一个眼神、一种神态,也可以是一种只可意会的感觉。在舞蹈中由意念支配身体,由意念而产生神态与气的正确运用,可以达到“形未动,神先领,形已止,神不止”的境界。其中的气息可以表现意志支配下的情感表现,不同的内心情感可以让人产生不同的气息,最后反映出的结果即产生不同的神韵。在舞蹈表演中,气息与“神”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即所谓的“神气”。声韵虽是内在的,但它可以通过意念支配而产生出的眼神、呼吸、动态,来构成古典舞身法所特有的韵味。神与气的训练还要以“形”来结合。“劲”主要体现为用力的方法。每个动作在起、行、止的过程中,动力的变化是不同的。动作的刚劲、脆劲、韧劲、抻劲都需劲力与气力来辅助完成。“律”指动作自身的律动性规律及节奏。其中气息的不同运用,形成了种种对比反衬的艺术手法,如“刚中有柔,柔内含刚,刚柔并济”。“动中寓静,静中触动,动静相问,动静互换”以及“欲上先下,欲左先右,逢开必合,逢冲必靠”等等,它们互相衬托,和谐统一。
一些国标舞音乐不同于舞厅舞音乐节奏感强,部分舞者分不清是华尔兹还是狐步,伦巴的节奏也不好掌握。特别对一些音乐和节奏不敏感的舞者讲,常常听不出舞曲的拍子,或者是跳舞时掌握不好舞曲节奏。特别再道听途说国标舞跳的是旋律,就更弄不清啥是旋律,如何聆听节奏。要想掌握好节奏,唯一的方法就是多听。闲暇时,多听音乐及舞曲,有利于你提高节奏感,增加音乐感受。在熟悉各种舞步节奏的基础上,用心去感受音乐,让音乐能感动你的神经,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诠释音乐,这样你就会感觉到音乐的曼妙。踏着轻盈的步履,踩着音乐节拍,用优美的舞姿舒展音乐的旋律。舞者对气息的有意识控制,形成顿的律动。通常是在舞蹈律动的进行过程中,借助音乐与长短的强、弱节拍,造成动作的“顿”。此时的呼吸因舞蹈的需要或吸气后收气,或呼气后闭气。这样,就使律动、音乐的长短节拍与气息密切配合,动作的“顿”由内至外地形成。因气息的“弹性”而形成的弹动的律动。
2、气息与舞蹈者情感之间的联系
各种艺术都抒情,舞蹈尤其是。艺术是生活感受的结晶,情是人情。如果想要成功地抒情,那么第一步是了解“情感”,然后再研究其“抒发”乃至于“传达”。情感表现是指内部情感通过某种形式呈现与外部,以影响和作用于他人。气息和表情是情感表现得基础,想像是舞蹈表演的内在支柱。首先,“气息”是因为认得情感而存在的,是在生命状态下对情感信息的传递,是内在的具有穿透力的传递。通过想象进入情感状态,用气息和表情来传递内心所要表达的情感,从而达到“身心一体,内外一体”的“无形”境界,对于一个舞者来说,“气息”是很重要的修养之一,因为心与形的高度统一必须要有“气息”的配合,如悲伤时气息是长呼短吐,动作以旁提为主;高兴时气息是快吸快吐,动律主要以横、闪、点为主;愤怒时气息是短吸长吐,动律以立圆、凝、倾为主等。舞蹈表演艺术中的“气息”是对生活的体验、再现和升华。只有气息流动在身体的每一个角落,我们才会真正感动。本身更为重要的而且先决的问题。
情感应该来自表现者的真实反应,这是“切身性”的第一这第要义.但这一点就很难做到。譬如:中国古典舞作品的出处多在古代,可是编演者都在今时。因此,除了在动态上效法以外,很难把古人的情感体验周全。如是,就难以达到“切身”的要求。情寓于景是“切身性”的第二要义。
2007年皮娜·鲍希到北京演出,其名言“我关心的是为什么跳舞,而不是怎么跳”曾被频频引用,再联系到“编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编”的专业格言,就更体会到朱光潜先生所说„„值得传达的情感”这句话的深意了。其实朱先生这句话是替托尔斯泰说的.因为后者认为人类历史上许多顶级艺术大师的东西都缺乏宗教的深沉,而偏重情欲及其他无价值的情感。
3、气息在国标舞中的地位及价值 3、1气息让国标舞教学中人体内部力的相互联系
气是一种身体内在的本质力量。它的吐纳是创造身体变化的内在动力。所以,舞者要做到以气动身、以内运外,从而实现各种不同的身体变化。但是当气带动身体完成各种不同的动作时,必须找到符合动作走向的外形动力。例如朝鲜舞以气息带动胸部从而带动手臂及全身运动,而古典舞身段的韵律则主要以腰为轴心,以圆圈和曲线的动律贯穿于手臂及全身运动。所以,无论是何种舞蹈表演或何种舞蹈动作,都是由内与外的统一来完成的。美国现代舞大师玛莎·格雷姆曾说:“人的脊椎骨在舞蹈中好像一根连接天和地的线。”因为脊椎是身体的中轴支柱,它的大幅度波动可以带动颈部、胸部、腰部与胯部,并且有着很强的弹性,可以起到缓冲的作用。所以,在舞蹈动作运动的过程中可以不断地传递压力和张力,从而使舞蹈动作产生更多的变化。可见,舞蹈是人体艺术,而气是人体的内力。舞蹈是以人体运动产生的动作作为主要语言表现手段的艺术.而气是激发人体生命潜力功能的动力,是实现人体各部分发挥功能的动力。舞蹈,是一种动态艺术,是以人的肢体动作为基础表达工具的一门表演性艺术。舞者自身所具备的肌肉控制能力、身体协调能力和肢体动作的表现能力是从事舞蹈表演的前提条件。因此,如何训练及掌握一个由舞者自我控制的,并可任舞者随心所欲去施展动作的身体,就成了包括专业表演人员在内的所有舞蹈学习者所首先需要解决的一大课题。
众所周知,无论是古典舞基训、芭蕾舞基训,还是现代舞的基训,都能为舞者的肢体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增强肢体协调性,为学习和掌握高、难技术技巧作铺垫,是通往舞蹈艺术殿堂的第一步台阶。而正是在这一阶段,我们将面临着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如何使学习者进入“放松”状态,则凸显其中。
舞蹈训练刚开始时,即要求学习者的身体从自然、松驰的状态中,有意识地使肌体、肌肉向里收缩,向上延伸。譬如,芭蕾基训的要领:开、绷、直、立四个字,可以说是精辟地阐释了个中意义。通过肌肉的“外旋上拉”,形成躯体的直立感、挺拔感,这是从事舞蹈艺术最基本的形象条件。笔者在教学和指导过程中发现,多数学员在训练过程中会将此意识不断强化,甚至出现“过头”的现象。但如果在这一阶段不注意把握“放松”,就容易造成身体僵硬,使肢体在运动中形成与躯干之间的分离感。这主要表现为身体的各关节部位,其中,以胸、肩部尤为明显。3、2气息让国标舞教学声韵更加匀称
声韵从动作元素入手,在呼吸中找本源,它每一个动作都是用气吸来带动。这种对呼吸循环机能的调控和动作形态的调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惟一直接受人支配的内力,呼吸是人体动作变幻的主要动力来源。而“提、沉、冲、靠、含、腆、移”等元素与呼吸密不可分。从表面看来,呼吸属于胸腔运动,可以形成四肢的外部动作。通过对肌肉呼吸感的培养,能训练舞者手臂的延伸感、腿部曲伸的内在感。在每一个舞蹈动作当中,呼吸都起着重要作用,因为它与舞姿相融在一起。因此,在声韵训练中,“呼吸”是至关重要并贯串始终的。例如,在最基本的“提沉”训练中,就要结合呼吸训练。呼吸与外部动作相配合的第一步就是提沉所带动的身体中段和头部的上下运动,在此基础上再配合不同的节奏及身体方位的变化,能够使舞者逐渐体验和认识呼吸与身体的关系,并掌握呼吸与外部形态相结合的方法,从而赋予动作以生命力。“提沉”训练最简单的将呼吸与动作结合的方法。当你坐在地面随着音乐做深呼吸时,就是走向艺术化 “呼吸”的开始。它是“气”与“身”结合的第一步,因为这种夸大的深呼吸导致了身体和头部的上、下运动,是在“气”的带动下进行的。音乐的功能只是给人联想,当“提沉”中伴着音乐,音乐就会强烈刺激受训练者的内心世界,使其产生一种特殊的情感。这种情感不能跟具体的情感相比,因为它是根据音乐的意境、自身呼吸的大小、节奏来安排的。这时候便形成了最初的“气”、“形”和“情”相结合的第二步。“提沉”训练最后的目标是“提”不止,“沉”的贯通。实质上这是“意识”的培养,要求形、神、劲、律的统一。这也是内、外力相结合的第三个步骤。经过“提沉”,能够实现对呼吸有意识的训练,可以体验和认识“气”与身体的关系,并且开始有意识地用“意”来控制呼吸对身体运动所产生的作用。而在做冲靠、旁提、平圆、8字圆等动作时,将气运于体内,贯通四肢,带动身体及腰部的各种运动,从而形成了具有中国传统审美特性的韵律感和神韵。3、3气息让国标舞教学中的舞蹈艺术具有强盛的生命力
舞蹈是以经过加工提炼、组织、美化了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艺术表现手段,来反映社会生活,塑造艺术形象的一门独立的艺术品作。对舞蹈的本质特征,中外著名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各自的看法。英国舞蹈家认为:“舞蹈身来被认为是由感情产生的运动”。美国舞蹈家认为:“舞蹈是身体的一种有节奏的运动”法国18世纪伟大的舞蹈编导家、理论家让.乔治.诺维尔在《舞蹈和舞剧书信集》一书中认为:“人类的感情达到了语言不足以表达的程度,情节舞就会大大奏效……要描绘的感情越强烈,就越难用语言来表达它,作为人类感情顶峰的喊叫,也显得不够,于是喊叫就被动作(舞蹈)所取代。”我国当代舞蹈家吴晓邦说:“舞蹈是一种人体动作的艺术。凡是借着人体有组织和有规律的动作,通过作者对自然或社会生活的观察、体验和分析,然后用精炼的形式和技巧,集中地反映了某些形象鲜明的人物和故事,表现个人或多数人的生活、思想和感情的都可称为舞蹈。”中国古代《毛诗序》中对舞蹈特征的观点,也是深刻而独到的。序中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歌咏之,歌咏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这一精辟的见解说明舞蹈是人类感情最集中、最激动而又无法抑止时产生的。诗人闻一多在《说舞》中写道:“舞是生命情调最直接、最实质、最强烈、最尖锐、最单纯而又最充足的表现”,这些论述都深刻地概括和阐明了舞蹈的审美特征。
舞蹈艺术的表现手段:舞蹈以人体的躯干和四肢作工具,通过头、眼、颈、手、腕、肘、臂、肩、身、胯、膝、足等部位的协调活动,构成具有节奏感的舞蹈动作、姿态和造型,直接表达人的内心活动,反映社会生活。而表演性的舞蹈艺术则以舞蹈动作、舞蹈动作组合、造型、手势、表情、构图、哑剧等表现手段,塑造典型化的舞蹈形象,表达人物的思想感情,体现完整的内容美和形式美。舞蹈呼吸对于舞蹈风格特点的形成,以及单纯的动律产生出复杂多变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起着极为重要和关键的作用。俗话说“外练筋皮骨,内练一口气”,这句话告诫我们:一定要内外兼修。“外练筋皮骨”,是强调对外在的东西主动的模仿和掌握,而“内练一口气”则是指艺术本身的那种需要感悟的内在的意蕴,重点不在模仿,而需要潜心体验,经过长时期的训练、领悟,才能达到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最终才能将内心深处强烈的律动、丰富的情感,进一步外化为肢体语言,这样舞蹈的表演才会有丰富、深邃的文化内涵和动人魂魄的艺术震撼力。
4、结语
气息是人的“生命线”,通过自然气息促使心脏跳动、血液流通,气息是维持生命得以存在的根本因素。而艺术气息是舞蹈的“动力线”,它赋予舞蹈内涵,给予舞者肢体生命,使观者和舞者之间真正达到情感上的共融。气息在舞蹈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并起着支配作用,同时还可以归纳为两点:其一,它可以给舞蹈一种调节、一种发力,甚至是一个情感的爆发点,能够使舞者更好的控制自己的身体;其二,充分运用气息,使肢体动作起来不只是单纯的机械运动,使其更有张力,具有更丰富的内涵和气韵,并赋予舞者肢体语言的生命。
5、参考文献
[1] 王海燕:浅谈民间舞中的气息【J】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6)[2] 安俊:浅谈气息在民族民间舞蹈训练中的重要性 商情-2012年37期 [3] 李菁:气息在民族民间舞蹈训练中的重要性 艺海-2010年9期 [4] 周娟:民族舞蹈中的气息问题探析 文学教育:中-2012年7期 [5] 刘艳:浅谈舞蹈中的气息 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16期
[6] 李莉:试析气息在舞蹈中的作用及运用 丝绸之路-2012年18期 [7] 赵明:浅谈气息在民族舞蹈中的应用 当代文坛-2009年3期 [8] 隆荫培,徐而充.舞蹈艺术概论[M].[9] 安仲亚.意念、气息的训练[J].音乐舞蹈研究,1998(3).
第二篇:浅谈节奏训练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节奏训练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我们都知道,音乐的主要元素有音符、节奏、旋律三大部分构成,而节奏是音乐中最主要的因素,视为音乐的生命。在音乐的要素中跟生活有最密切的关系能引发人敏锐感觉的就是节奏。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每一个动作、为一种行为都离不开节奏。那么对于一个刚刚要系统接触音乐的小学生来说,节奏训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节奏让音乐拥有生命力。节奏与旋律和声并重,恰恰是音乐中最早体现出来的要素。因此,节奏训练是音乐训练的最基础内容。在古老原始部落音乐除节奏外,几乎没有其他要素。在一曲音乐中,曲调和和声都必须依靠节奏而存在。而节奏可以脱离其他独立存在。例如:我国的古乐、西洋打击乐人说,音乐是有生命力的,节奏好比生命的骨架,没有节奏的支撑就失去生命力。
节奏是音乐具有特性,形象更加鲜明。不同的节奏给人的感觉是不同的。例如:我们欣赏圆舞曲时,它的节奏优雅而带有转动感,使人就想随节奏而转动;进行曲的节奏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如行进般有力量。所有的音乐作品都是这样的,都有自己独特的音乐特征。每一首作品中节奏又是不停地变化的。而恰恰是这些节奏让人悲伤、欢乐、甜美,总是扣人心弦。一首歌曲节奏的变化,音乐情绪也随之发生改变。因此,在平时音乐教学中必须把节奏训练放在首位。
一、让学生在常规训练中感受节奏。音乐课堂有许多常规性训练,例如上课前师生之间问好,及一些简单口令都是用音乐的形式来体现的,那么节奏就身在其中。在课堂上对表现好的同学也可以用2/4xxx xx x xx xx xx x 节奏来表示鼓励和赞赏。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将节奏感训练贯穿始终,让学生感觉节奏在音乐教学中无处不在,要教育学生充分认识节奏是音乐的生命,节奏训练在音乐教学中的尤为重要。
二、让学生在音乐活动中体验节奏。每当学习一首新歌,我都会带领学生练习拍打歌曲的节奏或按节奏来朗诵歌词。它为准确的唱好歌曲就奠定扎实的基础。有时也让学生随着音乐速度、节奏、情绪跳一跳,使学生不但体验了节奏,还锻炼了学生身体协调性。在课堂上有剩余时间的情况下,带领学生玩“传传传”的音乐游戏。教师拿一个花球,教师拍击节奏,学生按老师所拍节奏来传递,至歌曲结束,让最后一个拿到花球的学生来表演节目,这个音乐游戏很受学生喜爱。这些丰富、快乐的音乐节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音乐兴趣,还可调节学习情绪,同时也巩固音乐基础知识。通过长期的音乐教学活动,要不断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努力培养学生的乐感,就会达到良好的音乐教学效果。
三、让学生在生活中感受节奏。大自然的日出日落、潮起潮落、四季的变化,乃至人的心脏跳动都有自身独特的节奏,天地之间无不在节奏的统领之下,只有死亡与节奏无缘。在教学《小雨沙沙》一课中,设计让学生自己结合生活经验模仿下雨的节奏:沙沙 沙 沙沙沙,教师将其改变为:xx x xx x,让学生不但联系了节奏,还认识了四分音符(x)和八分音符(x),还让学生把生活和自然界中的声响与音乐节奏有机的结合。也可让学生有节奏来描述爸爸、爷爷、小朋友走路的节奏:爷爷(x-);爸爸(x x);小朋友(xx xx)。使音乐课不仅学习掌握了音乐知识,还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在音乐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搜寻大自然及生活中的节奏,使学生更好地感受、体验音乐表现力,并且能开发学生在音乐方面的探索、创新能力。同时教育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将生活中各种各样的节奏感回归音乐课堂中,充分体现到音乐教学活动中,既丰富了音乐课堂,又增强音乐课的趣味,从而使音乐教学迈上了新的台阶。
在长期的音乐教学中,要通过节奏训练,能使学生在音乐—大脑—身体之间建立一种分析、交流、合作的关系,培养学生的乐感、激发学生的乐趣、使学生掌握音乐知识;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达到教学互动,从而受到事半功倍的音乐教学效果。
第三篇:朗读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朗读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黄丰桥镇万新完小
内容提要:朗读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关键词:朗读训练作用重要性发展学生的思维
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陶冶学生的情操,发展学生的智力,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培养语文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工夫。但是在我们的教学中。朗读的训练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须知,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通过熟读、背诵课文,逐步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学生朗读的指导。
一、充分认识朗读的作用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反复的朗读,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增强语感。更能深刻理解课文内涵。教师在此基础上加强指导,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反复指导学生朗读,使学生加深理解语言文字,体会规范的语言文字在文章中的作用。对方言区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学习语言,不能单靠理性分析,而要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如《金色的草地》一文,作者通过写我和弟弟在草地上玩耍的情景向读者介绍了草地给我们带来的快乐,以及草地在早、中、晚的颜色变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反复的朗读,从中体会到草地的可爱、蒲公英的有趣,又如教学《小摄影师》,通过朗读描写高尔基和小男孩的句子,高尔基关心少年儿童爱护下一代的品质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认识到通过写人物的对话和外貌的描写对表情达意的妙处。小学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真是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二、充分认识朗读的重要性
在教材中有许多描写自然景物的文章,如《美丽的小兴安岭》、《火烧云》、《五彩池》、《观潮》、《草原》等,都用优美的文字描绘出秀丽的自然风光。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的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富饶的西沙群岛》,课文写了海水五光十色十分美丽形成不同色彩的原因;海底有各样的珊瑚、海参、大龙虾,各种各样数不清的鱼;海滩上有美丽的贝壳,有趣的海龟,以及岛上是海鸟的天下,树上栖息着海鸟,树下堆积着鸟粪,遍地是鸟蛋。让学生从朗读中体会
西沙群岛物产的丰富,感受祖国河山的美。又如《鸟的天堂》。‘我注意地看着,眼睛应接不暇,看清了这只,又错过了那只,看见了那只,另一只又飞起来了,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小枝上兴奋地叫着,那歌声真好听。”教师用绘形绘色的朗读,让学生从群鸟欢闹中感到这的确是“鸟的天堂”啊!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自然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朗读再现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自然美,诱发他们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在语文教材中,还有为数不多的诗歌。诗歌的语言富于节奏感、音乐美。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是通过充满节奏感和音乐感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地吟诵才能体现出来。通过朗读,品味诗句,让学生逐步学会欣赏诗歌鉴赏诗歌,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由此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三、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决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是让学生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如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文时,通过指导朗读,让学生想象、体会熊熊烈火在邱少云身上燃烧的危急和痛苦。再指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我”对战友被火烧的极度痛苦焦急的心情。而此时此刻邱少云为了整个班,整个潜伏部队,为了这次战斗的胜利,像千斤巨石一般,一动也不动。再联系自己平时被一只蚊子咬一下都痒得难受,从而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邱少云的意志是何等的坚强,他严守纪律和献身的精神让人钦佩。让学生从中受到深刻的教育。又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也是一篇情感浓郁的课文。在教学时,可指导学生在朗读上下工夫。如小女孩眼前出现的“火炉”、“烤鸭”、“圣诞树”、“奶奶”,从小女孩的神态,再从事情的结局,通过反复的朗读让学生深切了解小女孩的悲惨命运。学生对邱少云的崇高精神的赞美,对小女孩的同情,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思维的过程。学生不断提高认识,同时也发展了思维。学生思考时,自然地会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判断事物。此时,教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分辨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真善美、假丑恶的能力,更能收到“教书育人”的整体效益。
在教学中,各年级的训练要求不大相同,其侧重点也不同。但从训练手段上来说,小学阶段不管哪个年级,都应当突出朗读的训练。把朗读的指导与训练放到突出的位置。有效的朗读指导,能更好的使学生从作品中受到感染,与作品产生共鸣,还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对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也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叶老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重视并加强朗读训练,是非常必要的。
第四篇:语言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论文
1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训练现状
语文教学中语言训练应该算是一个旧调重弹的话题,但是许多人却对语言训练的认识较为片面,语言训练曾经也是对语文教学有很重要的意义,现如今在语文教学当中却鲜少运用到。学校中任何一门教育课程都能用到训练,却是语文课堂教育中的禁忌,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学生没有积累到多少词汇量,语言的积累也是少之又少,更甚者会出现语句乱用,教师都是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我的了解与感受,就因为词汇量的匮乏与语言组织能力差使学生在日后文章写作方面在语句的运用上一篇白纸。语言训练最重要的就是训练两个字,语言是一种技能,要熟能生巧唯一途径就是进行语言训练。语言训练又分为口头语言训练与书面语言训练。从众多探讨结果表明,语言训练这个概念没有人从根本上否定过。语言训练就是希望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及言语行为,让学生学以致用,但由于近年来颁布的课改,语言训练逐渐被时下教育模式所代替,甚至已经跌至了破败落魄的边缘,许多小学语文课本中减少的基本都是有关于语言训练方面的知识。
2语言训练是一种技能
语言也是工具,对语言能做到熟练的操作运用、掌握,这就是一种技能。技能在心理学上的定义就是院一定任务的动作系统需要通过练习来获得。直白一点可以理解为院通过学习来获得一种合乎法则的技能。就如写作,笔者对于某个事物或者心情需要通过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或认知,这样一个表达过程就是技能定义中的野一定任务冶,但是要如何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认知,运用一些语言技巧,就要对语言有熟练的掌握操作,由此看来语言技能也要用到写作上面。技能并不是每个人都与生俱来的,如果拥有一项牢固的技能,就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与实际操作,这还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配合,学生要有自主性、自觉性的学习,而老师则需拟定相应的计划,不能让学生盲目、没有步骤的练习,两者互相配合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而技能离开了训练,结果将会大打折扣,二者缺一不可,技能形成与否的核心问题就是训练。但有的人认为,人与生俱来就有语言表达的能力,何须再去进行训练呢,但是我们平时的语言表达是最基础不过的,而你需要进行优美的文字表达或者有更好的言语行为,这些都是需要训练的,如阅读和与人交际,有较好的语感、表达能力都会给自身加分。语言训练是属于心智技能,不是显示在外在的,是在头脑内部活动。例如,文章写作,一些语言的组织以及词汇的运用需要经过思考来完成,循序渐进、有条不紊,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表达出来。所以,写作也是心智技能的其中一种。
3语言训练的方法
语言训练的方法归根结底离不开训练两个字,然而要如何训练获得好的语言技能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如上文所说语言训练是心智技能的一种,必须要有计划性、规范化的练习,不能一味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就是时下教育最大的弊病,可能有的学生能背诵整篇文章,却无法理解字里行间的意思,即使背下来也是花了无用功,这就需要老师加以辅导训练。同时课外的教育也是同样的重要,丰富了学生的课堂生活才能丰富学生的词汇量,以此来提高语言运用的水平和技术。语言和词汇是死的,人是活的,想要活学活用就要多训练,多运用,了解语法、词汇的意思及其结构,这其中也少不了教师对其学生的辅导,让学生多阅读多写作,积累一定的词汇量和理解能力,把积累到的语言知识运用到平时的写作当中,这对学生的语言能力也会有所提高,不能只依靠在书本上学生理解的那一层面,这会让学生越来越有依赖性,自己不会主动积累新的词汇量,导致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停滞不前。扩大学生的学习范围与课外活动,让学生愿意学习、自主学习,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加强言语上的实践大胆练习,有利于词汇量的积累,言语行为的灵活运用。
4语言训练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时下的教育模式太过于固定化,导致学生的词汇量积累不足,语句运用的不流畅等,许多学生写作方式都像是同一个模板,语言训练虽不是说必不可少,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能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在日后作文写作中能避免文章索然无味、千篇一律的弊病,也能培养学生较好的听、说、读、写各方面的能力。平时生活中能有良好的言语行为也是给自己加分,所以语言训练在小学语文课堂教育当中有着重要的意义。
5结语
随着近年来颁布的课改实行,各方对小学语文教育的高度关注,尤其是语言训练这一方面,不能单一的进行时下的这种教育模式,要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就必须做好语言训练的练习,为以后的文章写作以及生活中的运用打好基础。让教师与学生都在语言训练中得到进步,并能学以致用,打破常规,开启新一套的教育体系,重视语言训练。
第五篇:写作训练在古诗教学中的作用
以诗带写,以写悟诗 ——写作训练在古诗教学中的作用
内容提要:关于古代诗词,传统的教学方式难以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总是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层面上,无法让学生感受到古代优秀文化的魅力,学习也失去了它应有的意义;同时,现在的学生一提作文就头疼,要么举笔难下,要么笔下空洞。不爱写,写不好,这种现象令人深思。改变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方式势在必行。
关键词:传统教学 诗词鉴赏 创新训练 引导学生 学习热情 作文训练
俗话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我国自古就是诗的国度,历来都非常重视诗歌的教育作用。初中语文教材也在不断地增加古诗词比重,同时中考诗词鉴赏的考查得分率一直是最低的,可见古诗词教学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应占据极重的份量。
然而传统的古诗词教学往往采用了“整体朗读—逐句翻译—归纳主旨—背诵默写”的模式,这种模式很大程度上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局限了他们的想象力,磨灭了对经典文化的兴趣。使得他们只知摇头晃脑的背诵,却无法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因此,我采取了这样的尝试和探索,将诗歌鉴赏与写作训练结合起来。一节课上先花少量的时间让学生自主理解诗歌内容,本着“诗无达诂”的原则,只要大体明白写了什么即可。然后让学生截取诗句,充分发挥想象,进行有针对性的片段写作。
例如:景物描写(一年四季、高山平原、江河湖海„),《钱塘湖春行》中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学生们抓住春的特点,写植物、动物,突出一个“早”字。同时我提出要求,不局限于诗歌本身,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很快,学生们习作中的内容就丰富起来了,出现了化冰的小河、天上的风筝,甚至爱美姑娘单薄的春装„这样的想象,让他们更关注生活,也更直观深刻的理解了诗句含义和作者的赏春爱春之情。同样,《使至塞上》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雁门太守行》的“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登岳阳楼》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都是很好的进行写作训练的素材。
除此之外,还可以进行心理描写片段、叙事片段、议论片段、抒情片段等方面的练习。例如:白居易《观刈麦》中“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由这些诗句可以引申出人物的外貌、动作、细节、心理等描写片段。又如《木兰诗》,可以截取部分内容或全篇进行叙事的写作训练。课本中可以拿来进行迁移训练的诗词不胜枚举,一般我都是由浅入深地提出要求,初一时先将景物描写与叙事片段练好,初二着重训练细节描写,初三更侧重于议论与抒情,循序渐进,效果不错。
对古诗词的学习和积累有助于开启学生的写作之门。它使学生学会像诗人词人那样关注社会关注生活,以敏锐的眼睛去观察,用聪慧的耳朵去聆听,用细腻的内心去感受周围的一切,从而获取写作的源头活水。其次,它能够净化写作灵魂,引导学生走出虚假空洞的囹圄,对话真实的世界。再次,古诗词中的空白艺术能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力。反过来,在进行写作时,学生对诗词的理解也会更加深入,并能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审美感受,真正达到了鉴赏的效果。而且你会发现,不需要死记硬背,在你想象画面、组织语言、下笔落实的过程中,那些优美的、上口的诗句早已不知不觉的印在脑海中,化为自己宝贵的知识积累,在今后的学习、写作中可以信手拈来、游刃有余。
以诗带写,以写悟诗,使语言库存量越来越丰富,使思维日渐开阔敏捷,在进行写作时有更大的灵活性,在诗歌鉴赏时有更自主的审美体验,一举两得,两全其美。
参考文献:
《关于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诗歌欣赏与写作实践初探》郎照征《文学教育(中)》 2011年06期
《论初中古诗词阅读教学对写作训练的促进作用》陆媛媛《苏州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