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雨霖铃》说课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是
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第三册第二单元的《雨霖铃》。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材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四个部分来进行说明。其中主要的就是教学过程。
一、教材分析(教材分析又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就是《雨霖铃》呢所在单元的教学目标)
(一)单元教学目标
第三册第二单元的总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评价能力,包括风格、意境、表现手法等方面。具体分为以下三个目标:
1、领会唐诗、宋词的艺术特点
2、具体领会唐代几位诗人以及宋代几位著名词人的艺术风格。
3、初步鉴赏古代诗词的方法。
(二)课文特点及在单元中的地位
这首词是宋代婉约派的代表作。以“离情”为线索,描写了情人话别时留恋难舍的情景,同时呢反映了作者柳永仕途不顺的郁闷心情,当然了这也是是柳永的代表作。
在学习这首诗之前呢
二:教学目标
A知识目标
1、了解婉约派的主要特征
2初步掌握鉴赏词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3体会欣赏景中见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4理解虚实结合这样一种艺术表现手法
B教学重点:体会欣赏景中见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C教学难点:理解虚实结合这样一种艺术表现手法
三、教学方法
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以教师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逐句讲解—鉴赏为主线,培养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对此,我主要采用了多媒体演示法、诵读法、词义渗透法、拓展法等。
四教学过程
1导入:离别时的情景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经常描写的场面,李白面对离别这样写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赠我情。”孟郊笔下的离别则是“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透过这些饱含深情的诗句,我们可以感受到游子朋友离别时的呆望,可以想象母亲送别儿子时的泪眼愁眉,那么今天我们同样来学习一首描写离别的名篇,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近柳永,解读他的不朽名作《雨霖铃》。
1讲述词牌名的由来
此调原为唐教坊曲。马嵬兵变后,杨贵妃缢死,在平定叛乱之后,玄宗北还,一路戚雨沥沥,风雨吹打皇銮的金铃上,玄宗因悼念杨贵妃而作此曲。后柳永用为词调。2作者及其作诗背景
柳永,背诵婉约词代表,原名三变,字嗜卿,福建崇安人。世称柳七,柳屯田,柳永通晓音律,多为教坊乐工、歌妓填词,它是宋词婉约派的宗师,“通俗”是其的特点,他继承了民间词的风格,当时有这样一句诗流传甚广“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可见其影响广泛。
这首《雨霖铃》是他要离开汴京到各处漂泊时和他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离愁别恨。3诗词讲义(这一部分就是通过对这首次的详细解读,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其中呢,包括难点字词的讲解,有名句子的赏析等等,但是在今天说课内容上就不在多做演示)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寒蝉,蝉的一种,又名寒蜩。似蝉而小,入秋始鸣,深冬方歇。蝉,春生夏死,夏生秋死,秋生冬死。这里用生命短暂的蝉开启全篇,奠定了整首词的凄凉的情感基调。骤雨,指阵雨。)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都门帐饮,指在京都城外设帐饯行。无绪,指没有好的情绪。兰舟,指木兰舟,木兰木质坚固,适宜做舟楫。先传鲁班曾刻木兰为舟,古典诗词便借用“兰舟”作为舟楫的美称。)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凝噎,气结生阻,指因悲伤而说不出话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暮霭沉沉,指黄昏时云气浓重。楚天,指楚地天空。古时楚国占有江南,后来泛指江南的天空为楚天。)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经年,一年又一年,指离别时间之长。)便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风情,指美好的情意,也指风流韵意。)
4作业:背诵,要求: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相济。体会婉约派词的特点:
第二篇:雨霖铃诵读课
《雨霖铃》诵读教学设计
无棣一中 王青梅
[教学目标]:
1、美读诗词,品味感情。
2、理解寓情于景、缘情写景、虚实相生等写作手法。[教学重点]:美读诗词,品味感情。[教学难点]:理解本文写作手法。[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离愁别绪,一直是诗人施展才情来咏叹的主题,今天就让我们走近这首宋词《雨霖铃》,去感受离别词的千种风情。
二、作者简介
借用梁衡的《读柳永》加深理解。“也许我们可以责备柳永没有大志,因为词人不像辛弃疾那样 “男儿到死心如铁”,不像陆游那样 “自许封侯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时势不同,柳永所处的时代正天下太平,经济文化正复苏繁荣。都市通俗文艺相应发展,市民文化呼唤着自己的文化巨人。这时柳永出现了,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业的市民文学作家。他在市井这块沃土里酣畅淋漓地发挥了自己的才华。”以至于“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成为婉约派风格的代表作家。
三、明确目标,即以美读诗词来理解诗词的感情和写作手法。
四、教学步骤
(一)初读感知全文思路,疏通字词,把握感情基调。
讨论交流词的内容,简评字音和诵读效果。
(二)学生再配乐诵读体味,请同学先自由朗读,再同学互相评论。
要求: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注意重音语调,读出节奏,读出感情。配乐:洞箫曲《秋窗风雨夕》,箫声呜咽凄婉,渲染气氛绝佳。穿插提示:虽说感情深沉哀婉,读时不能一味低沉缓慢,也应该有抑扬顿挫,低缓和愤激之情。如开篇应低缓沉痛,末尾应激愤悲伤,余恨无尽,余味无穷。
(三)小组再讨论:如何深入抓住细节解读作者的悲情,走进作者,感动自己。
(四)教师答疑。通过分析情与景的关系,指导诵读。
穿插写作手法指导。如对意象“柳树” “烟波”等及“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等细节的引导;对寓情于景,缘情设景,虚实相生等手法的指导。采用调换方法比较阅读,如下面部分实录:
【课堂实录】
师:“杨柳岸晓风残月”既然是设想,换句话好不好?“青松坡清风明月”,大家感觉有什么样的不同?
生:老师您刚改的这一句不符合当时作者的心情。师:我改的什么心情啊? 生:比较豁达。
师:豁达。从哪里看出? 生:清风明月。
师:你想起了谁的诗作? 生:苏轼。“唯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你我那是可以共享的,取之无禁,非常的豁达。而青松则突显的是气节,和上文的离别不相吻合。
师:嗨,本以为境界很高,结果还是我改的不好。那为什么选用杨柳呢?选杨柳有什么好处?柔软?有的同学说谐音“留”。对,柳树一直以来就被赋予了离愁别绪。人们古时候有折杨柳送别的习俗。那,诗词当中还有这样的例子吗?运用了杨柳表示挽留的?
生: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师: 好,大家再来看我给大家展示的这首诗:
《柳荫送别图》题诗
东边一棵大柳树,西边一棵大柳树,南边一棵大柳树,北边一棵大柳树。
任你东西南北 千丝万缕
总系不得郎舟住
东边啼鹧鸪 西边唤杜宇
一声声
行不得也,哥哥!
一声声
不如归去......生(开始哄堂大笑,继而赞叹连连):作者想运用柳树的千丝万缕来拴住游子的船,表达了千般不舍、万种无奈。离别诗词还是用柳树好。
师:这就是缘情设景的方法。情与景一定要和谐自然。在读这一句的时候包含什么感情?
生:留恋,不舍
生:还有凄苦无奈,因为见柳思留,但是想留而不能留啊……
师:大家体会这么深刻,赶紧来读一读,读出这种复杂难言的辛酸与孤独。
(五)小结:内容和手法。
(六)听教师朗诵,再配乐自读。
(七)牛刀小试;请选取词中你喜欢的一处描写,展开想象扩写成一段情景交融、语言优美的文字。
学生例文:
孙亭亭:曾经相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而如今再次牵着你的手却是要与你分别。我又何曾不想与你并肩共看夕阳老,可现实不许。我是有千言万语对和你诉说,无奈欲语泪先流。准我尘埃落定,许你一生相随。
张从柔:又是一个凄清的早晨,河岸一排细弱的新柳。晓风拂柳,柳丝轻颤,在水面激起一层细细的涟漪,轻轻打破了那本已残缺的月亮。可柳丝哪知残月破人心碎。
(八)作业:“黯然销魂者,惟别而已矣”,离别没有时空界限,请运用本文的写法写下让你难忘的一次别离。
第三篇:《雨霖铃》
《雨霖铃》
各位尊敬的考官:
大家好!我是应聘中学语文老师的01号考生,我这次说课的题目是《雨霖铃》,接下来,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六方面进行说课。
1.教材分析
《雨霖铃》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2单元柳永词第二首,是柳永的代表作。(版本、学段、位置、文体)
全词围绕“伤离别”而构思,上片写词人和心爱的人长亭分别时的不舍情景;下片写想象别后生活的情状。笔调恣意渲染,声情哀怨缠绵。本单元是主要鉴赏宋词。(内容、情感)
《雨霖铃》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技巧、语言形式,都具有典范性和代表性。学习这首词对提高鉴赏评价古典诗词的能力有一定的帮助,同时还可培养学生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感情。(作用:方法、能力)
新课标要求第四学段的学阅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基于以上内容的分析,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朗读中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借助对意象的分析,体会词中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合作探究,品味语言,整体把握意境,掌握赏析诗词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味《雨霖铃》的思想感情和凄清意境,培养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及纯正的文学兴趣。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身心发展特点,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本课的重难点如下:(重难点)本课的重点是体会婉约派词的特点,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景之精妙和情之真切,感受《雨霖铃》中的意境和情感,体会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而体会词中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艺术特色同样也是本课的难点。
2.学情分析 高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一些宋词,对词也有了基本的了解,感受了词的语言美、意境美,但只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还有待提高,而且对于一些艺术特色表现手法也有所了解,但对于鉴赏品味诗词的方法还不是掌握得很到位,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特定的审美意境,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3.说教法
古诗词阅读,不仅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鉴赏能力,还要注意情感的熏陶与审美的提升。因此诵读感悟法将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我会引导学生诵读文章,品味语言,感悟意蕴。另外,辅助以情景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使学生如临其境,直观地感受意象特征,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4.说学法
而对于学生,我主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讨论的方式在读中理解、领悟、品味来进行课文的学习。(学法)
5.说教学过程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会情感激趣、整体感知、赏析意象、拓展赏析、对比体会这五个环节来完成,具体如下:
(一)情感激趣,导入新课
1.《雨霖铃》是一首关于离别的诗歌,在课前,我将利用多媒体播放《送别》,让同学一起跟唱,营造哀伤凄美的离别氛围,并回忆书写离愁别绪的诗词名句。激发学生兴趣,营造课堂氛围。
2.在预习基础上检查读音。学生课前搜集资料,分享词人介绍及写作背景。我做补充,并简介《雨霖铃》词牌。这样学生更容易掌握有关的文学常识,实现相关的知识与技能目标。
(二)反复朗读,整体感知
1.试读。学生小声诵读,注意语调、语速、停顿及情感基调。2.听读。老师范读。注意特殊句式的读法。3.指读。请学生代表配乐朗读。教师指导。4.齐读。根据ppt课文字幕、意境图,边读边想象,理解词意。
这样不仅让学生掌握了正确的诵读方式,还有利于学生在诵读中体味诗歌的意境,获得感性认识。
(三)赏析意象,品味情感
此环节是本堂课的重点,要求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法来完,将学生分成小组,教师点拨名句,深化学生理解。
1.找出词中描写的离别情景及直接表现情感的词句。理解作者浓浓的离别之情。
2.学习上阕,重点学习融情入景的写法。
(1)“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畅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分别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是眼前之景还是想象之景呢? 品味词中景色描写的词句,理解融情入景、情景交融以及虚实结合的写法,体会全词缠绵悱恻、凄凉清丽的意境。
3.学习下阕,重点鉴赏典型诗词意象。
学生找出典型意象,讨论: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的典型景物在我国民族文化传统中的特殊意义,诗人借此表达的情怀。此环节需要适时点拔,通过诱导让其品出名句的魅力所在。
4.说说最喜欢的句子是哪些?为什么?从写作技巧,意象意境,表达情感竟敢方面入手。此为自由鉴赏环节,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梳理小结,拓展赏析
1.我将梳理全词的结构,设置提问:请同学们看看词人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伤离别”这一主题的?学生讨论,我做补充,分析别前别时别后三个部分,并总结情景交融,虚实结合的写作技巧,及其情感的深沉与婉约。
2.赏析柳永的《蝶恋花》。学生讨论后派代表讲解,师生共评。进一步体会柳永词的婉约特点及缠绵悱恻的情感。
(五)对比体会,布置作业
1.对比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体会豪放派与婉约派的风格特点。2.课后利用网络小环境,以“我眼中的柳永”或“我所熟知的柳词”为题,写一篇小论文。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巩固和补充,有利于扩展知识面,进一步掌握词的鉴赏技巧,培养写作能力。
6.说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以提纲式板书为主,这样可以直观、清晰、明了的把整课的内容展示出来。一目了然,既方便学生记笔记又能突出重、难点。
另外,我的板书也比较注重归纳记忆技巧,能让同们很轻松地掌握本节课内容。
第四篇:《雨霖铃》
《雨霖铃》
教学目的
1、体会词的感情和意境。学会鉴别和扬弃哀伤缠绵的情感。了解《雨霖铃》一词景中见情,以情带景,层层深入,尽情铺叙的写作特点。
2、体会婉约派词的风格。
教学重点
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感情基调如何?
分析:《雨霖铃》写与恋人分别的情景,抒发伤别之情(“多情自古伤离别”点题)
教学难点
柳永写伤别之情,层层深入,尽情铺叙主要表现在①直接抒情,②捕捉物候变化借景点染。要求①划出直接抒情的句子,领会其感情。②划出借景点染的句子,联系旧知领会其艺术效果。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
柳永,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为永,字耆(qi)卿,排行第七,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人。景祐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
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有《乐章集》。
(二)解题:
《雨霖铃》,唐玄宗时教坊大曲名,后用为词调。霖,一作“淋”。王灼《碧鸡漫志》卷五《雨淋铃》条:“《明皇杂录》及《杨妃外传》云:‘帝幸蜀,初入斜谷,霖雨弥旬。栈道中闻铃声,帝方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淋铃曲》以寄恨。’„„今双调《雨淋铃慢》,颇极哀怨,真本曲遗声。”《词谱》卷三十一:“宋词盖借旧曲名,另倚新声也。调见柳永《乐章集》,属双调。“此词写别情,为柳永的名作之一。作者在倾诉难以割舍的离愁中,同时也抒发了生平遭遇不幸的感慨,所以深感前途黯然无色。通篇层层铺叙,上下阕通过衬托、点染,浑成一片。写景抒情都用白描,形容尽致。这是吸取了民间词的特点,在艺术上予以加工提高而形成的。
(三)注释:
(1)[对长亭晚]面对着长亭,正是傍晚的时候。长亭,古代大道上每五里设一短亭,十里设一长亭,供行人休息,人们常在长亭送别。
(2)[都门帐饮]在京城门外设帐饯别。帐,郊野没有房屋,所以临时搭起篷 帐。(3)[无绪]没有心思,意思是心情不好。
(4)[兰舟]木兰木制造的船。这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对船的美称。(5)[凝噎]因为激动,嗓子被气憋住,说不出话。(6)[去去]往前走了又走,意思是“去了去了”。(7)[暮霭(ai)]傍晚的云气。(8)[沉沉]深沉。
(9)[楚天]楚地的天空(战国时楚国很大,包括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江西等地),这里泛指南方天空。(10)[经年]一年。(11)[便纵有千种风情]就算是有多少风情。风情,深情密意。
(四)鉴赏文章:
这首词描写了作者要离开汴京(开封)去各地漂泊时和他心爱的人难舍难分的痛苦心情。通过这种描写,十分真实地反映出封建社会中离别给予青年男女的爱情以多么沉重的打击。这首词正是爱恋歌妓和悲叹羁旅的思想感情交织着的作品,是柳永的代表作品之一,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这首词的上半片主要是写临别时的情景,下半片主要是写别后的情景。
开首三句,如果简单看成叙事,好象只从送别的时间、地点说起,而其实,既没有象后面的“清秋节”明确指出时间,也没有象后面的“都门”明确指出地点。如果简单看成写景,也好象只在对着长亭的当儿,听到寒蝉在叫,看到骤雨刚停,而其实,不仅声音、形象中有异样的情味,即呆对着的长亭也不是单纯的建筑物。可见这里着重的是在酿造一种足以触动离情别绪的气氛,先给人一种无可奈何的感受,打下情感的基础,以增强下面抒写情事的真实性和感染力。应该说,这主要是抒情,是融情入景,是即景抒情,从抒情写景中可以看出时间和地点,不能简单作叙事或写景理解。这是一个很好的“冒头”(开端)。柳永的词中象这类写法的是不少的,如《引驾行》的开头是:
虹收残雨,蝉嘶败柳长堤暮。接着才是:
背都门,动消黯,西风片帆轻举。《卜算子》的开头是:
江枫渐老,汀蕙半凋,满目败红衰翠。接着才是:
楚客登临,正是暮秋天气。
或者写出有人在“对”,或者没写出,都是一样的写法。因为作品中的景物描写都是作者所看到、听到或想到的,总不能离开人。而这里的“长亭”也不是一个专有的地名,在送别的场合都用得着。如王褒《送别裴仪同》的“河桥望行旅,长亭送故人”,王昌龄《少年行》的“西陵侠少年,送客短长亭”,两首诗里的“长亭”和这首诗里的“长亭”,当然不能看作是实指一个地名。但作为送别的所在是一样的。从下面的“都门”看,这词里的“长亭”应在汴河岸上。宋代的汴河两岸,多种杨柳,因此宋代词人写到“长亭”,往往和杨柳联系起来说(这词下面的“杨柳岸”和周邦彦的《兰陵王·柳》都可以证明)。柳和蝉是结不解缘的。柳树多的地方蝉总是特别多,因而词人往往把柳和蝉并用,从上引《引驾行》的“蝉嘶柳败”和《少年游》的“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嘶”看来,柳永自己就一再这样用过。一阵骤雨过后,景色特别鲜明刺眼,周围都是凄切的蝉声,又正是暮色苍茫时分,对着这送别的长亭,这是多么动人愁思的境界呵!“都门帐饮无绪”两句是实写不忍别又不能不别的情况。“都门”是指汴京门外。北宋自赵匡胤称帝那年(960)起就建都在汴京,即东京。“帐饮”是沿用向来搭起帐篷请行人吃酒的词语,不要呆看,在小馆子饯行也是同样的意义。“无绪”是当时心绪非常不安,不知所措的表现,这六个字明显地写出地点、动作和情绪,是高度压缩的精练的写法。“留恋处,兰舟催发”,是说正在留恋不舍的当儿,舟子已经催促他出发了。“留恋处”,《花庵词选》作“方留恋处”,意更明显。“兰舟”是用木兰刻成的船。从“催发”中可以看出他们多么依依不舍。从这种依依不舍的情况中也可以更清楚的看出上句的“无绪是已经达到了“黯然魂销”的程度。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进一步刻画两人难舍难分的形象。在这时候,真是纵有千言万语也给喉咙噎住说不出口了。只有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而已。这一形象的刻画,看来似很简单,实则是情感的集中表现,是很真挚动人的。《红楼梦》第三十四回写宝玉受贾政鞭笞之后黛玉去看他时,有这样一段描写:“此时黛与虽不是嚎啕大哭,然越是这等无声之泣,气噎喉堵,更觉厉害。听了宝玉这些话,心中提起万句言语,要说时却不能说得半句,半天才抽抽噎噎的道:‘你可都改了罢!’”虽然后来黛玉终于说出了一句话,但这段描写正可以说明为什么会“无语凝噎”的道理。就这首词的思想感情的活动过程来说,这样集中的刻画这种形象是有必要的,因为作者主要情思的表现是放在后面的层层设想上,不可能在这方面做过多的描述。作者在另一首词《鹊桥仙》里也描写临别时的情况,我们不防拿来对照说明一下:
“届征途,携书剑,迢迢匹马东去。惨离怀,嗟少年,易分难聚。佳人方恁缱绻,便忍分鸳侣。当媚景,算密意幽欢,尽成轻负。
次际寸肠万绪,惨愁颜,断魂无语。和泪眼,片时几番回顾。伤心脉脉谁诉?但黯然凝伫。暮烟寒雨,望秦楼何处?
这首词和《雨霖铃》一样是写别情,一样是从离别时的情景出发。然而实际情况不同:这首写的是陆程,《雨霖铃》写的是水程;这里写单身匹马赴征程,没有人催发,《雨霖铃》有“兰舟催发”。内容的广狭也不同:这首写的限于临别时的情景,仅下半片提到别后的去处,《雨霖铃》所写的,上半片结尾已经提到别后的去处了,下半片完全是别后情景的设想。可以说,这首词表现范围只抵得《雨霖铃》的上半片。两首的创做思想已有所不同,表现手法不能不和他相适应。这首词可以曲折详尽的写临别时的情景,《雨霖铃》就必须用三言两语抓住最能给人强烈印象的表达出来。从这里我们可以体会到对某中情景的或详或略的写法还是由具体内容决定的。以上都是实写当时的情景。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念”字一直贯注到下半片别后心情的描写。“去去”是越去越远的意思。“烟波”是波面象轻烟笼罩着,和“金波”相反,是愁人的景象。“暮霭”是傍晚的云气。“沉沉”是重重下压,极深邃的样子。从汴河南下是古代楚国的地方,所以说“楚天阔”。这两句是由当前情景过渡到以后情景的写法,也是融情入境、即景抒情的写法。时间接近黄昏,景色模糊了,而离别的情绪也是黯淡的。作者在这种景色中,那暗淡的情绪就变得越发黯淡了,更何况渺茫的前程?于是就把所有的景色都涂上了更加黯淡的色彩,复加以必要的扩张,说“千里”,说“沉沉楚天阔”。这么一来,给予读者的感觉就不光是自然的景色,更深刻的是这种景色中充塞着茫无边际的离愁别恨。
下半片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两句是特提,是说道理,是把一时的、特殊的情况说成永恒的、普遍的情况。词学批评家刘体仁曾这么说过:“中调、长调转换处,不欲全脱,不欲明粘。”我们从这两句词中可以体会出这种道理。说全脱吗?不是。分明是说“伤离别”,又是“清秋节”,和这词的表现是一致的。说全粘吗?也不是。分明是说“自古”怎样怎样,不限于这个场合。这样的写法,用文艺理论上惯用的话来说,那就是作者有意识的把自己的私情作为具有典型意义的问题提出来了,说明在冷落的清秋的时候这种难堪的离情,凡是多情得人都会具有的。这种把个别的特殊的现象提高到一般的合情合理的现象,也就扩大了这首词的意义。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历来为人所称诵的句子。就词义看,是顶接上面“念去去千里烟波”两句而来,是深一层的想念,想到今夜酒醒的时候,不见心爱的人,只对着岸上的杨柳,晓风轻拂,残月微明,这情景是多么难受。这也是情景交融的写法。为什么特别为人们所爱赏,甚至有人拿这两句词来代表柳词呢?这两句的好处怕还是在于集中了许多触动离愁的东西来表现他这次的愁怀。怎么说呢?离人饮酒,是作为麻醉剂来削减愁怀的,酒醒就无异愁醒。经过麻醉后再醒过来的愁,就越发使人感到无法排遣了。李憬《应天长》的“昨夜更阑酒醒,春愁过却边病”,周邦彦《关河令》的“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都明显的说明这种情况。这是一。“晓风残月”是天还未亮时的景象,这时一切景象都特别凄清,难以感受。古代要赶远程的行人也往往在这个时候动身,因而也常常在这个时候送别。如温庭筠《菩萨蛮》的“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韦庄《荷叶杯》的“惆怅晓莺残月,相别”,都是把别情和这时候的景象联系起来说的(温词还提到“柳”)。这是二。至于杨柳和别情有关,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后,历来都是这样看法,“年年柳色,霸陵伤别”,杨柳和离别似乎已成为具有必然性的联系了。这是三。两句词里集中写了那么多最能触动离愁的东西,又写的异常鲜明生动。应该说,这是它感动了许多人的主要原因(柳永这次离别虽然是傍晚,但他这两句接触到了一般的情况,是可以这样理解的,不能认为他自相矛盾)。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四句是更深一层推想到离别以后惨不成欢的情况。只从“良辰好景”和“千种风情”这种特别美好的场合中来说明光景等于虚设,风情与谁共语,那平常日子的难捱就更不消说了。这是一种简练的写法,在意(内容)不在笔(字句)。“良辰好景”是值得欣赏流连的,离开了相爱的人,也就没有心情去欣赏流连,这“良辰美景”不是等于虚设吗?作者在《慢卷轴》里说: 对好景良辰,皱着眉儿,成甚滋味?
说明没和欢爱的人在一起,对着“良辰美景”的苦处。又在《应天长》里说: 把酒与君说:恁好景佳辰,怎忍虚设?
说明与欢爱的人在一起时,须及时行乐。这两种说法正可和《雨霖铃》的说法互相印证。“风情”是指男女风流一类的情事,和一般的情事不同。这样的情事就只有和欢爱的人可以尽情的说。现在已经离开欢爱的人了,即使有许多许多的风情,又能跟什么人仔细倾谈呢?这样地结束就蕴含了无限的意义。我们从这里联想得到,作者和他欢爱的人平日里是有说不完欢乐情事的,因而这次的离别才会感到这么痛苦。
(五)诗歌比较: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南北朝·梁]江淹《别赋》
苏幕遮 [北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北宋]苏轼《水调歌头》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唐]白居易《琵琶行》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 年年柳色,霸陵伤别。——[唐]李白《忆秦娥》 江城子·乙卯正月十二日记梦 [北宋]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醉花阴 [宋]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廉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复愁。——[唐]李白 凤栖梧 [宋]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相见欢 [南唐]李煜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北宋]苏轼《卜算子》 鹧鸪天 [北宋]贺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原上草,露初唏,旧萋新垄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六)总结:
通过以上的比较,体会本词一大艺术特点,即以景衬情,以景达情,“景中见情,以情带景,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从而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之特点。进而体会到在艺术创作中本着“文似看山不喜平”的原则应尽量让事实、让景物说话,表情达意,而尽量避免幼稚做作的直抒胸臆。
(七)迁移训练:
1.通过以上的学习,相信每位同学已经对全词有了初步的了解。接下来,教师就必须引导学生回忆刚学过的另一首词,即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同时引用南宋俞文豹《吹剑录》中“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东坡)词须关东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体会词学两大宗——豪放派、婉约派的特点。
豪放派——纵横捭阖,气魄宏大,豪放不羁。婉约派——缠绵悱恻,婉丽多姿,音调谐婉。2.引导学生总结出简单诗歌鉴赏的初步办法: 文题相连细品味,走马观花抓关键,多方联系明真情。
第五篇:雨霖铃同课异构
诵读为体
品悟为用
——《雨霖铃》教学案例之思悟
安徽省阜阳五中高一语文组
朱联玉
孔子说,诗可以兴,观,群,怨。语文诗歌教学往往采用诵读和交流相结合的方式,以期诗景与诗情的融合。教学中,教师辅以适度的点拨,让学生通过训练学会理解诗歌、欣赏诗歌。以往的一些课文诗歌教学,诗歌常常被肢解了来学习。学生合上书本,只记得题目和作者,却无法提高鉴赏能力。因此,语文诗歌教育教学的关键便是学生鉴赏水平的综合提升。让学生在诵读中熟悉并运用语言知识,使所学知识转变为语文素养。
两位老师在《雨霖铃》的教学实践中,为我们展示了各自对诗歌教学的理解,或者说,诠释了他们的诗歌有效教学模式。有效教学,见仁见智,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有所收获,并且在应试教育中有不错的反馈,这可能是有效教学的一个层面。两位老师在教学中的许多做法给予了我很大的启发。
一、诵读课文渗透思维训练
高中语文提供了诸多题材、体裁都不同的文章,每类文体的组织都是有规律可循的。诗歌教学中,诵读训练很重要,这不仅在于考试中的“名句默写”对学生诗歌诵记有要求,还在于诵读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可找出中心句、主题或蕴含诗人情思的语句,分析意象与意象的内在联系。学生通过诵读,勾画出“凄切”“无绪”“留恋”“凝噎”“伤离别”等表述情感的词句,便很容易了解“寒蝉”“长亭”“骤雨”“暮霭”“杨柳”“晓风”“残月”等意象在《雨霖铃》中的伤感寓意,这样,学生在了解诗歌的意象及情感的同时,也学习了一种地道的写作方式和思维方式,即要重视情感类词语的点睛作用。在柳永的《雨霖铃》中,词人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综述了其内在的情思。那些意象的架构,便是映衬了词人“伤离别”的心理。通过这一首别离词的学习,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到意象在诗歌中的重要性,还可以掌握寓情于景、悬想等写作技巧。这其中,两位语文老师的引导和分析的重要性便显示出来,即教师应该让学生知道这样的诗歌除了可以获取文本信息之外,还可以教会我们伤离别,惜当下的人生道理。柳永也为我们提供了极好的写景的范例。若经过长期的诵读及思维训练,学生便可了解语篇构建的大体模式,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也会提升写作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两位教师善于引导学生觅疑,善于激疑,从而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他们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沿着合理的逻辑思路步步深入,以臻化境。当然,教无定法,教师也可使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索,进而得出结论。以启发诱导激发学生的灵感和想象,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使学生的思路由书中提供的一个“点”,发散出去,努力扩展至“面”,“体”。这种发散思维训练有助于学生广泛的联想能力和自学能力的激活。若能持之以恒,必将使学生获益终生。
二、立足课文巧设探究问题
课本是思维拓展的基石,教师可以立足课本来设计各种旨在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潜能的探究问题,并在课堂教学中以课本为内涵,以生活为外延,为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限时阅读是培养学生高效处理信息能力的一种方式,阅读的效率与他们的思维水平呈正相关。立足课本,设置探究问题可以加强他们对事物的辨识能力和思考能力。柳永的《雨霖铃》中隐含的酒文化亦是中国文学的母题,教师可适度延深,而“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中蕴含的伤感之情又为我们刻画了怎样的饮者形象,这同样令人深思。如果就此抛设“柳永‘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的文人落寞心绪”这一问题,想必学生会结合既有阅读和拓展阅读深入思考文人的失意江湖。基于课文又不囿于课文的探究问题有助于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外延的部分进行深入思考。就有效教学而言,这种思考已不仅仅是语文学习的范畴,更是人文修养的净化与提升。素质教育强调人的创新能力,而思维能力是重中之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对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疑点进行充分讨论,交流意见,这有利于突破重点,分散难点,化解疑问点,拓宽知识面,升华认知层。例如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词人离别愁苦?”“为什么杨柳、寒蝉易发愁绪?” 教师不妨利用音乐媒体为他们营造冷清的离别氛围,去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语文是学会的,不是教会的”。通过探究文本来学习语文,这也符合任务型教学的精神。如果条件允许,学生也可以表演离别情景剧,这将有益于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也能激发和激活学生的兴趣和潜能。
三、对比教学渗透文化观照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与文化关系密切,掌握语法有助于语句结构的正确,而熟悉有关文化知识有助于理解和表情达意。”高中语文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语言文学,而且还要使他们了解语言所依附的文化,使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同步发展。否则,如果学生忽视这种文化差异,或者对这种差异缺乏敏感性,会产生语用或社会语言迁移的错误。李叔同的《送别》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曲,“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所描绘的意境与柳永的《雨霖铃》有异曲同工之妙。教师若能将《送别》和《雨霖铃》进行比较,在对比教学中,学生或许可以收获更多。教师吃透教材,迁徙知识,往往能使学生丰富自身的情感内涵,文化潜能或许会因之激发。课本是死的,但学生是活的,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有助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激发学生语文阅读兴趣的文本及故事,是可以引导入教学课堂的。
教育的过程是以生命激活生命,或者说,教育是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学生的身上不乏智慧的火花,只是燃点较高。如果我们老师可以更新理念,继承传统教学模式中的优秀基因,并尝试新型教学模式。用实践指导行动,用行动激发潜能,相信受益的不仅仅是莘莘学子,还有我们这些传道受业解惑的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