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富贵不能淫 八上 教案 -
《富贵不能淫》教案
备课组:初二年级语文组 执笔:赵艳菊 备课时间:2017.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背诵并默写短文。2.熟读课文,借助注释,了解大意。
3.了解孟子其人和他所处的时代,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过程与方法:
4、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与教师点拨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教学重点:
1.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背诵并默写短文。2.熟读课文,借助注释,了解大意。教学难点:
了解孟子其人和他所处的时代,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教学方法:
7·12模式。(教师引导点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讨论)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背诵并默写短文。教学重难点:
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背诵并默写短文。教学方法:
7·12模式。(教师引导点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讨论)教学环节:
一、德育专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开篇就有一句很精辟的话:‚十八大以来的五
年,是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极不平凡的五年。‛报告还强调指出:‚五年来的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五年来的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
五年来,党风、政风、社会风气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党的面貌、国家面貌、军队面貌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党心凝聚了,军心振奋了,民心昂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焕发出强大生机和活力。
二、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么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可以是‚大丈夫‛呢?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板书:‚富贵不能淫‛)
2、明确目标
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
(1)了解作家、扫清生字词。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了解课文大意。
(二)合作探究
3、布置任务
出示小组讨论任务要求:
(1)分享作者的资料,圈画文中生字词。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能结合工具书或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4、小组探究
组长分工,按任务要求小组讨论。
(三)释义解惑
5、(教师)检查指导。
6、(师生)释疑解惑。
(四)梳理归纳
7、(师生共同)梳理归纳(相关知识点)。(1).A、作者简介: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人(今山东邹县东南部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是
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而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孟子》一书主要记录了孟子的语言和政治观点,是儒家的经典之作。其文章气势充沛,说理畅达,并长于论辩。孟子也终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因孔子是圣人,所以世人尊称其为‚亚圣‛,将两人的思想合称为‚孔孟之道‛。《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
B、字词正音:
公孙衍(yǎn)丈夫之冠(guàn)女家(rǔ)富贵不能淫(yín)(2)、①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字词。诚:真正,确实。
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焉:怎么,哪里。
丈夫之冠: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命:教导、训诲。
戒之:告诫。
女家:指夫家。
夫子:指丈夫。
正:准则,标准。由:遵循。独行其道:独自走自己的道路。淫:惑乱,迷惑。移:动摇。屈:使屈服。②一词多义。
戒戒之曰:告诫
必敬必戒:谨慎
谓此之谓大丈夫:称得上,叫做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对……说 太守谓谁:为,是 ③古今异义
父命之(古义:教导、训诲;今义:命令,命运)以顺为正者(古义:准则,标准;今义:正面)④词类活用 威武不能屈:使动用法,使……屈服 ⑤通假字 女家:女同‚汝‛,你。(3)、结合工具书或者结合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五)讨论巩固
8、小组讨论(根据其他同学整理归纳的板书,查漏补缺)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教师稍作朗读指导,然后学生齐读课文。如: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六)目标检测
9、目标检测(检测学生完成目标的情况)
出示检测题: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仪吗? 3)、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住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使我骄奢淫逸,贫贱不能使我改移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10、讲解点评
教师对学生做题的情况进行讲解点评。
(七)总结评价
11、课堂小结:
我们在这节课上扫清了字词障碍,了解了课文的内容,12、布置作业:
熟读并背诵课文;抄写课文。板书设计:
富贵不能淫
诚:真正,确实。
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焉:怎么,哪里。
丈夫之冠: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命:教导、训诲。
戒之:告诫。
女家:指夫家。
夫子:指丈夫。
正:准则,标准。由:遵循。独行其道:独自走自己的道路。淫:惑乱,迷惑。移:动摇。屈:使屈服。
课后反思:
《富贵不能淫》(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一、朗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二、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举例说明。
教学重难点:
1、朗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举例说明。教学方法:
7·12模式。(教师引导点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讨论)教学环节:
一、德育专题:
新时代‛具有丰富内涵,报告用了‚五个是‛作了精辟概括。
一是,这‚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
二是,这‚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
三是,这‚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
四是,这‚是全体中华儿女戮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
五是,这‚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二、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检查学生对该课词语意思的掌握情况。
2、明确目标
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
(2)、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举例说明。
二、合作探究
3、布置任务
出示小组讨论任务要求:
(1)、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2)、怎样做才能成为真正的大丈夫呢?
(3)、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举例说明。
4、小组探究
组长分工,按任务要求小组讨论。
三、释义解惑
5、(教师)检查指导。
6、(师生)释疑解惑。
四、梳理归纳
7、(师生共同)梳理归纳(相关知识点)。
(1)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谈不上是大丈夫;孟子认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大丈夫。
(2)、‚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这样做了以后,再抱以‚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的立身处世态度,这样才能够成为真正的堂堂正正的大丈夫了。
(3)、富贵不能淫——关羽,文天祥,方志敏……
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 威武不能屈——颜真卿,闻一多,刘胡兰……
五、讨论巩固
8、小组讨论(根据其他同学整理归纳的板书,查漏补缺)
(1)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
‚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 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 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2)举例说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这句话出自《孟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其心;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六、目标检测
9、目标检测(检测学生完成目标的情况)
出示检测题:公孙衍、张仪非大丈夫的原因?
①用自己的话概括:他们以自己的喜怒哀乐行事,挑起天下战争,这是崇尚强权,极端的个人主义;他们不以正义为标准不以天下太平为己任,不以百姓幸福为理想。
②用书中原话回答: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10、讲解点评
教师对学生做题的情况进行讲解点评。
七、总结评价
11、课堂小结:
孟子关于‚大丈夫‛这段名言,句句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在历史上曾鼓励了不少仁人志士,成为他们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座右铭,直到今天,当我们再读课文时,似乎仍然可以听到他那金声玉振的声音,但在灿若星河的古代文化中,也隐藏着某些封建思想的糟粕,比如妻妾制度,三从四德等,所以我们要学习辩证地看待问
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2、布置作业: 练习册 板书设计:
富贵不能淫
居天下之广居 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
⇒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课后反思:
第三课时(复习课)
初二语文年级组 执笔人:赵艳菊 备课时间:2017、11 复习目标:巩固基础,进一步把握课文内容。课时:一课时
复习方法:提问式 听写
德育专题:党的十九大报告庄严宣布:‚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
党的十九大报告高扬的旗帜上,‚人民‛的底色光彩如初、分外耀眼——‚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2分)
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权者。(2分,意到即可,酌情给分)
2.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4分)
‚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4分,意到即可,酌情给分)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①妾妇之道()②是焉得为大丈夫乎()③居天下之广居()④无违夫子()①方法 ② 这,这样的人 ③ 居住 ④违背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例句:女子之嫁也
A.悍吏之来吾乡(《捕蛇者说》)B.至之市而忘操之。(《郑人买履》)C.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D.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鱼我所欲也》)A 5.用‚/‛标出下面句子的两处朗读停顿。(2分)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6.翻译下列句子。(4分)(1)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举例说明你对大丈夫的理解(2分)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
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委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或‚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1分)文天祥、鲁迅、项羽等典型例子(1分)。8.得 戒
(1)是焉得为大丈夫乎(3)往送之门,戒之曰(2)得志,与民由之(4)必敬必戒,无违夫子(1)能够(2)得到、实现(3)训导(4)谨慎
9.‚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和‚此之谓大丈夫‛句中的‚是‛和‚此‛各指代什么?(2分)
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0、翻译下面句子。(4分)
(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他们一发怒,诸侯就害怕,他们安居家中,天下就太平无事。(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11、孟子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文中哪句话与这句话的意思相近?(2分)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12、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试用自己的话作答。(2分)
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上;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13、说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这句话出自《孟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其心;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们要敢于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14、公孙衍、张仪非大丈夫的原因?
他们以自己的喜怒哀乐行事,挑起天下战争,这是崇尚强权,极端的个人主义;他们不以正义为标准不以天下太平为己任,不以百姓幸福为理想。
第二篇:富贵不能淫 教案
《富贵不能淫》教学设计
威县第二中学
张瑞花
教学目标:
诵读课文,理解文意。感受和培养大丈夫的英雄气概。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理解文意。教学难点:感受和培养大丈夫的英雄气概。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启发法
3、讨论法 授课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俗话说“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称之为大丈夫呢?是否男子和大丈夫之间可以划等号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富贵不能淫》,看看孟子心中何谓大丈夫。(板书:富贵不能淫)
二、出示学习目标(多媒体)
三、关于孟子和《孟子》:
孟子:名轲,字子舆,古代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一部书,相传为他与弟子所作。
四、预习检测,朗读展示。
1、听范读,注意字音、停顿、语气。注意部分字词读音。
yín
yǎn
guàn
rǔ富贵不能淫
公孙衍丈夫之冠也
往之女家
2、自由朗读。
3、分角色朗读课文。
4、听学生独自朗读课文,感受文中的各自观点。
朗读后感受:本文是以对话形式展开,景春和孟子就何谓大丈夫各自阐释自己的观点,所以说,本文是一篇议论文,让我们再次走入文本,深刻体会一下到底何谓大丈夫!
五、自学展示,理解文意。
1、结合课本注释,教师指出疑难字词的解释,两人一组,一位读原文,一位试着说出译文。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诚:真正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是:这。
焉:怎么 戒之曰
戒:告诫
必敬必戒
敬 :恭敬。
戒 :谨慎
2、指定学生来翻译部分句子。
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2、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六、合作探究,你思我想。提示:再次深入理解文本后,我们发现本文针对何谓大丈夫各执一词,那么,你能在原文中找出哪些句子可以回答景春和孟子心中的大丈夫呢? 明确:
景春心中的大丈夫: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权,但是没原则)
孟子心中的大丈夫: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有仁、礼、义 有处事原则 有高尚节操
小结:孟子对景春的观点是反驳的、不屑的。对于真正的大丈夫是敬佩的、赞美的。那么你认同哪种观点呢?同学们各抒己见!朱自清:宁可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救济粮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
关羽:对曹操赏赐的金银无动于衷,只为寻找刘备。
让我们做一名顶天立地的,充满浩然正气的,具有高尚情操的大丈夫!
七、同学们试着齐背课文,再一次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概!
八、拓展链接:
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
——(唐)
李白
小人谋身,君子谋国,大丈夫谋天下。
——(战国)鬼谷子
大丈夫行事,当磊磊落落,如日月皎然。
——
《晋书·石勒载记》
九、作业:
每人心中都有自己的大丈夫标准,请以《我心中的“大丈夫”》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短文,并与同学分享。
第三篇:八上教案
八年级语文学科上册《草》教学设计
主备人:王雁雪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利用工具书解决除课本注释外的生字词。
2、整体感知,理清情节。
3、揣摩人物描写的方法,体会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以及细节描写的表达作用。
4、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的深刻含义和作者用词的精妙。重点难点
1、重点:理清课文的线索。
2、难点:理解文中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
一、导入
导语:翻开历史的画卷,是无数的革命先烈和战士用生命换来了今天我们甜蜜而安逸的生活环境,标题“草”所展示的不再是你读到的富有顽强生命力的草,也不是你看到的滚着晶莹露珠的草,而是争夺红军战士生命、展现革命家高尚人格的草。
1、作者简介
王愿坚,山东省诸城县相州镇人。当代作家。创作《党费》《粮食的故事》《七根火柴》《普通劳动者》等十多篇短篇小说。
2、关于“草地”
课文中的“草地”特指松潘草地,即松潘高原。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北部。为阿尼玛卿山、岷山和巴颜喀拉山之间的高原。平均海拔3000米左右。多草甸、沼泽。为四川省主要牧业基地。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这里。
二、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火烧火燎 拽住 抽噎 焦灼 踉跄 愠怒 霎那 蔫巴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说一说课文里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2想一想本文的线索是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第一部分(1—5)故事的开端:红军过草地的第四天,二班战士因误食有毒草野菜而中毒,二班长杨光摸黑寻找部分向上级报告。
第二部分(6—16)故事的发展:杨光找到一支红军小队伍,恳求医生前往救人,而医生也有紧急任务在身,于是杨光拦住路口不让医生走,一时陷入僵局。
第三部分(17—36)故事的进一步发展和高潮:杨光的举动惊醒了昏迷之中的周副主席,周副主席询问战士中毒的原因,仔细观察并亲口咀嚼有毒野菜,提出处理意见。
第四部分(37—结尾)故事的结局:杨光和其他战士聆听周副主席评说吃草的意义,从中获得巨大力量,立即执行命令。
四、小结
全文以“草”为线索安排故事情节:红军战士误食毒草而中毒——周副主席辨毒草、尝毒草——周副主席议吃草、红军战士悟真理。这样写,结构紧凑,脉络分明,有力地刻画了人物形象,表现了小说的中心意思。
五、课时检测 本文的作者是。2 给加点字注音:
火烧火燎 拽住 抽噎 焦灼 踉跄 愠怒 .......霎那 蔫巴 ..
第二教时
一、复习旧课
二、阅读课文,分析人物。
在文中标出人物动作、神态、语言、心理描写的语句,品味作者描写的精妙。
学生独立标画思考后,讨论交流:
(先是“立时惊住”,接着感到“惶惑”;面对周副主席的招手,杨光又深感“不安”;当眼见周副主席病得十分严重时,杨光“大吃一惊”,“觉得心头像刀在绞”,这些描写心理活动的词语,形象而细腻地描绘了二班长杨光邂逅病重中的周副主席那复杂的感情变化过程,最后聚焦到对周副主席病体的关切和忧虑,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对周副主席的爱戴和敬重之情。
周副主席仔细观察有毒野菜时的神态:“仰起了头,眼里浮上了异常的严肃的神情”,详细询问有毒野菜长在哪里和它的味道,这些都为紧接着周副主席尝有毒野菜的情节加大了蓄势的力度。
周副主席亲自尝有毒野菜是全文的高潮。作者动作一系列描写周副主席尝有毒野菜的动作和神态的词:“举起”“看了看”“放进”“咬下了一点”“干裂的嘴唇闭住了,浓密的胡须不停地抖动着,一双浓眉渐渐皱紧了”“吐掉了残渣”“还给杨光”,这些词语和句子,充分表现了作为红军革命领袖的周副主席虽身患重病仍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对红军战士生命和健康高度关注,对革命大业业极端负责、无比忠诚的高尚品质和非凡气度。
接下来写周副主席“非常明确”的命令,以及对年轻卫生员惊叫的回答和示意,进一步表现了周副主席的高尚品质和伟人气度。)
三、探究
课文中有些话看起来平淡无奇,仔细想想又觉得余味无穷。阅读下面的句子,你有怎样的感受?
1、(他的)语气里透着深深的感情:“等你们长大了,就会想起这些草,懂得这些草;就会看到:我们正是因为吃草吃得强大了,吃得胜利了!”
2、就在这一霎,他看到了伟大战士的那颗伟大的心。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第一句中两个“就会”强调了青年一代继承并发扬革命传统的必要性,强调了革命精神、革命意志对于壮大队伍、克敌制胜的重要性。
第二句,前一个“伟大”指周副主席是“全军都敬爱的人”;后一个“伟大”,指周副主席关爱红军战士生命和健康、唯独没有自己的高尚人格,正视困难、藐视困难的大无畏英雄气概,以及善于引导、启迪红军战士的高超领导艺术。
四、小结
这篇小说描述了长征过草地的时候,重病在身的周副主席得知红军战士因误食有毒的野菜而中毒的险情,他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不仅仔细辨识毒草,而且亲口咀嚼毒草,果断作出英明决策,引导红军战士正确对待困难,从而成功地塑造了以周副主席为代表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大形象。
五、课时检测
任意选择一处描写人物的词句,说出其表达作用。
第四篇:愚公移山 八上 教案
《愚公移山》教案
备课组:初二年级语文组 执笔:赵艳菊 备课时间:2017.1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难解的字、词、句,能读准“仞、畚、孀、龀、厝、陇”等字。
2.掌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烘托手法的表达效果。3.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
过程与方法:
4、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与教师点拨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 教学重点:
1.了解《列子》及其作者,掌握文中难解的字、词、句,能读准“仞、畚、孀、龀、厝、陇”等字。2.理解课文深刻的寓意。教学难点:
掌握愚公这一人物形象,体会对比、烘托手法的表达效果。教学方法:
7·12模式。(教师引导点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讨论)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结合注释疏通课文内容。教学重难点:
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结合注释疏通课文内容。教学方法:
7·12模式。(教师引导点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讨论)教学环节:
一、德育专题:
2017年10月18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隆重举行。
习近平同志健步走向报告席,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报告。
3万余字,近3个半小时,2300多名代表和特邀代表响起70多次掌声。这掌声凝聚着党心和民心,这掌声升腾起信心和力量。
这是中国共产党人面向未来的庄严宣誓——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这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道确立为我们党的行动指南,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征程中的崭新起点——
我们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又要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
二、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播放歌曲《愚公移山》。
这是一首同学们十分熟悉的歌曲,它述说了中国古代有名的《愚公移山》的故事,表达了后代人对愚公精神的崇敬。有人说,生活的道路只有两种,一种是大路,一种是小路,但是不论哪种路都不是一路平坦的,都会有荆棘、有坎坷,面对荆棘坎坷,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选自《列子》的课文《愚公移山》,看看古人是怎样对待困难的。(板书:“愚公移山”)
2、明确目标
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
(1)了解作家、扫清生字词。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了解课文大意。
(二)合作探究
3、布置任务
出示小组讨论任务要求:
(1)分享作者的资料,了解寓言这种文体,圈画文中生字词。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能结合工具书或课下注释翻译课文。
4、小组探究
组长分工,按任务要求小组讨论。
(三)释义解惑
5、(教师)检查指导。
6、(师生)释疑解惑。
(四)梳理归纳
7、(师生共同)梳理归纳(相关知识点)。
(1).A、作者:《列子》,相传为战国时期的列御寇所著。原作早已不见,今本《列子》八篇,从它的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看来,可能是晋人的作品。它的内容多是民间故事、寓言和神话传说等,其中有许多故事直到今天还脍炙人口,由这些故事还形成了不少成语,如杞人忧天、朝三暮
四、歧路亡羊等。
文体:寓言这种体裁的特点是寄托一定的道理在一种比喻性的虚构的短小故事中,往往带有讽喻或劝戒的意味。B、①、掌握下列实词:
仞 冀 箕 畚 孀 龀 匮 亡 厝 雍 陇 ②、通假字:反 惠 亡 厝
③注意下列句子的翻译和字词的落实
年且九十(年纪将近九十岁)
惩山北之塞(苦于大山的阻挡)
杂然相许(大家纷纷表示赞许)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还不能够搬掉魁父这样的小山丘)
且焉置土石(况且把土石放到哪里)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土筐把土石运到渤海的边上)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夏去冬来,经过一年才能往返一次)
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你思想太顽固,顽固到不可变通的地步)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子子孙孙是没有穷尽的)
何苦而不平(愁什么挖不平呢)
如太行、王屋何(又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
其如土石何(又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一厝朔东,一厝雍南(一座放置在朔方东部,一座放置在雍州南部)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从此,冀州的南部,汉水的南边,没有山岭阻隔了)(2)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试着翻译课文。
(五)讨论巩固
8、小组讨论(根据其他同学整理归纳的板书,查漏补缺)找出课文中与现代汉语表达不同的句子,说说现代汉语中是怎样表达的。(若学生找不出,可以出示以下句子让学生讨论。)
(1)聚室而谋。——(愚公)召集了(全家人)在家里商量。(省略句)
(2)杂然相许。——(全家人)纷纷表示赞同。(省略句)
(3)如太行、王屋何?——对太行山王屋山能怎么样呢?(固定句式)(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于是率领三个能挑担子的子孙。(定语后置句)
(5)甚矣,汝之不惠。——你太不聪明了。(主谓倒装句。对比“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理解倒装句的强调作用。)(6)何苦而不平?——愁什么挖不平呢?(宾语前置句)(7)帝感其诚。——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被动句)
(说明:以上句子牵涉到多种文言文特殊句式,但由于学生刚接触到文言文,只要讲清其特殊之处、现代汉语中怎么表达即可,目的在培养学生的语感,为今后的学习积累一些材料,而不必讲述特殊句式的名称。)
(六)目标检测
9、目标检测(检测学生完成目标的情况)
出示检测题:
(1)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始一反焉
汝之不惠
亡以应
一厝朔东
(2)对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惩山北之塞
A.处罚
B.警戒
C.苦于
出入之迂也
A.绕远
B.迂腐
C.困难
指通豫南
A.指向
B.手指
C.一直
杂然相许
A.允许
B.赞成 C.答应
且焉置土石
A.哪里
B.乃、才 C.语气助词
10、讲解点评
教师对学生做题的情况进行讲解点评。
(七)总结评价
11、课堂小结:
我们在这节课上扫清了字词障碍,了解了课文的内容,12、布置作业:
熟读并背诵课文;抄写课文。板书设计:
愚公移山
实词:仞
冀 箕
畚
孀
龀 匮
亡 厝
雍
陇
通假字:反
惠
亡
厝
课后反思:
《愚公移山》(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一、复述课文,了解课文的结构。
二、分析课文的内容,了解愚公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
分析课文内容,了解愚公的人物形象。教学方法:
7·12模式。(教师引导点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讨论)教学环节:
一、德育专题: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②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党的十九大报告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引领亿万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③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二、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检查学生对该课词语意思的掌握情况。
2、明确目标
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
(1)、复述课文,把握文章结构。
(2)、通过分析课文了解愚公的人物形象。
二、合作探究
3、布置任务
出示小组讨论任务要求:
(1)、四人小组共同准备复述故事,并推荐一名同学,准备在全班复述。(2)、愚公家周围环境如何?他为何要移山?移山有什么好处?(尽量用原句回答。)
(3)、移山有何困难?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智叟与愚公在移山问题上的分歧在哪里?你认为谁的观点正确?
4、小组探究
组长分工,按任务要求小组讨论。
三、释义解惑
5、(教师)检查指导。
6、(师生)释疑解惑。
四、梳理归纳
7、(师生共同)梳理归纳(相关知识点)。(1)略
(2)、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移山则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3)、困难有山高大、面积广、年老力衰、移山人少、运土石工具简陋,往返路途遥远。这样写的作用可以烘托出愚公移山的决心之大。(4)、智叟:“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眼前的,停滞的观点。
愚公:“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久远的,发展的观点。
五、讨论巩固
8、小组讨论(根据其他同学整理归纳的板书,查漏补缺)
有人说愚公“有愚”,智叟“有智”,你的看法呢?这是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来表示人物?
明确: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寓言只是用假托的故事,就某一点来晓喻一个道理,决不能以今天的科学技术进步来看待愚公的“愚”和智叟的“智”,也不能以今天提倡的“巧干”来要求愚公。
通过愚公和智叟的对比,再次表示出愚公坚定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智叟不智,愚公不愚,“愚公”实“智”,“智叟”实“愚”,这正是寓言给两人取名的用意。
9、目标检测(检测学生完成目标的情况)
出示检测题:不是智叟一个人对移山发生了质疑,还有愚公的妻子,那么,愚公妻子的态度和智叟的态度是一样的吗?请你找找文章中的描写,比较分析。
明确:愚公妻:称谓:妻称愚公“君”(尊敬愚公)
语气:“以君之力……何?”(担心)
“且焉置土石?”(献疑)
智叟: 称谓:智叟称“汝”(轻视愚公)
语气:“甚矣,汝之不惠”(倒装,轻蔑)
“以残年余力……土石何?”(嘲讽)
10、讲解点评
教师对学生做题的情况进行讲解点评。
七、总结评价
11、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分析了课文内容,这样有助于我们把握课文看人物形象。
12、布置作业: 练习册 板书设计:
愚公移山
愚公妻:称谓:妻称愚公“君”(尊敬愚公)
语气:“以君之力……何?”(担心)
“且焉置土石?”(献疑)
智叟: 称谓:智叟称“汝”(轻视愚公)
语气:“甚矣,汝之不惠”(倒装,轻蔑)
“以残年余力……土石何?”(嘲讽)
课后反思:
《愚公移山》(第三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一、分析愚公的人物形象。
二、说说这则寓言有何寓意,并联系生活,辨析寓言的现实意义。教学重难点:
说说这则寓言有何寓意,并联系生活,辨析寓言的现实意义。教学方法:
7·12模式。(教师引导点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讨论)教学环节:
二、德育专题:
①从党的十九大到党的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
②综合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我国发展条件,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
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15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二、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检查学生课文背诵情况。
2、明确目标
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1)、说说愚公人物形象
(2)、概括故事的寓意并说说它的现实意义。
二、合作探究
3、布置任务
出示小组讨论任务要求:
(1)、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2)、愚公是个什么样的人?(3)、说说这则寓言有何寓意? 组长分工,按任务要求小组讨论。
三、释义解惑
5、(教师)检查指导。
6、(师生)释疑解惑。
四、梳理归纳
7、(师生共同)梳理归纳(相关知识点)。
(1)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的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不同。
(2)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3)、告诉人们,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
五、讨论巩固
8、小组讨论(根据其他同学整理归纳的板书,查漏补缺)
什么是愚公精神?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不要发扬这种精神?
理解:愚公精神就是不怕吃苦,不惧怕任何困难的精神;就是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就是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精神。
在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需要大力发扬这种精神。因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是一项极其伟大而艰巨的任务,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将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我们要克服这些困难,就必须有愚公精神和气魄,才能解决这些困难。
9、目标检测(检测学生完成目标的情况)出示检测题:说说文章中的对比、衬托手法
明确:文中有多处对比,如愚公与智叟、京城氏之子和智叟、愚公之妻和智叟的对比。愚公有实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以造福人民大众和后代子孙的宏伟抱负,对人力的无穷尽怀有坚定信念;智叟只看到自然的威力,看不到人力的伟大,认为愚公移山是“不惠之举”,两相对比,一个高尚,一个平庸。京城氏之子听说愚公移山就“跳往助之”,而智叟却“笑而止之”,对比之下,更显出智叟见解鄙陋,对造福千万人的事业的冷漠态度。愚公之妻对丈夫关心,提出合情合理的疑问;智叟表现出极度的轻蔑,嘲讽之意溢于言表,一“君”一“汝”,境界全出。
文中运用衬托的例子也不少,如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一年返家一次对显现愚公的气魄,说明移山劳动的艰巨具有衬托作用。写操蛇之神的“惧”和天帝的“感”也从侧面反
映了愚公的决心不可动摇。
10、讲解点评
教师对学生做题的情况进行讲解点评。
七、总结评价
11、课堂小结:
愚公精神的实质是排除干难万险不达目的决不休止。我们这个时代仍然需要这种精神。如果人人都只求眼前利益,哪里会有“神舟”五号的发射成功,非典、禽流感的防治?哪里会有我国近十年的辉煌成就?哪里会有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让我们从愚公手里接过精神火把,点燃智慧,照亮前行的路。去追寻明天的太阳!
12、布置作业: 课后思考与探究 板书设计:
愚公移山
人物形象:愚公是一个有远大理想,不惧怕任何困难,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不怕吃苦,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令人尊敬的老人形象。
寓意:告诉人们,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地奋斗。
课后反思:
第五篇:蝉 八上 教案
《蝉》教案
备课组:初二年级语文组 执笔:赵艳菊 备课时间:2017.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理清说明思路,概括课文内容。
2.品味语言,学习作者用文学笔法来加强说明生动性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3、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与教师点拨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学习作者锲而不舍的工作精神,以及全面、细致、深入的观 察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作者,理清说明思路,概括课文内容。
2.细读课文,感受作者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和细致严谨的科学方法。教学难点:
品味语言,学习作者用拟人化的手法来加强说明生动性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
7·12模式。(教师引导点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讨论)课时安排: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1、感知课文内容,扫清字词障碍。
2、阅读文章,梳理文章思路。教学重难点:
感知课文内容,梳理文章内容。教学方法:
7·12模式。(教师引导点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讨论)教学环节:
一、德育专题:
中国不一样,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自古以来在处理民族问题上是十分繁忙的。我们且看当代中国,中国在处理多民族局面的成就还是不容小觑的。民族区域自制制度、西部大开发等,这些都为各民族团结繁荣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中国共产党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原则,主张民族不论大小、不论先进或落后,都应该一律平等,互相团结,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实现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大力帮助少数民族加速经济、文化的发展,逐渐消除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民族间的不平等。而只有永久的民族团结,这朵欣欣向荣之花才能盛大开放着。
二、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导入新课:由虞世南的《蝉》“垂 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导入本课学习。(板书:‚蝉‛)
2、明确目标
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1)识记作家、积累字词。(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二)合作探究
3、布置任务
出示小组讨论任务要求:
(1)、分享作者的资料,圈画文中生字词。
(2)、速读课文感知文意,梳理本文内容,理清说明顺序。
4、小组探究
组长分工,按任务要求小组讨论。
(三)释义解惑
5、(教师)检查指导。
6、(师生)释疑解惑。
(四)梳理归纳
7、(师生共同)梳理归纳(相关知识点)。(1).A、作者简介:
法布尔:出生于法国南部圣雷翁村一户农家,童年在乡间与花草虫鸟
一起度过。由于贫穷,他连中学也无法正常读完,但他坚持自学,一生中先后取得了数学学士学位、自然科学学士学位和自然科学博士学位。1880年,他终于有了一间实验室——一款荒芜不毛但却是矢车菊和膜翅目昆虫钟爱的土地,他风趣地称之为‚荒石园‛。在余生的35年中,法布尔就一直居住在‚荒石园‛里,一边进行观察和实验,一边整理前半生研究昆虫的观察笔记、实验记录、科学札记等资料,完成了《昆虫记》这部著作。1915年,92岁的法布尔在他钟爱的昆虫陪伴下,静静地长眠于‚荒石园‛。他被国人誉为‚昆虫世界的维吉尔‛。而《蝉》这篇课文就是改编自《昆虫记》。法布尔通过自己的努力不但成就了自己,而且还给我们留下了一笔非常宝贵的知识财富。
B、字词正音: 蜣qiāng(屎壳郎)
窠kē(鸟兽做的窝)
墁màn(用砖或石块铺地面)
纤xiān(细小)
蚋ruì(小昆虫,体长两三毫米,头小,色黑,胸背隆起,吸人和牲畜的血液)鳍qí(鱼类的运动器官)曝pù(晒)
词语补释:
喧嚣: 声音杂乱,不清静。
匹敌:(qǐ)对等,相称。
罅隙: 缝隙。
腾跃: 跳跃。
开合自如: 分开收拢不受阻碍。
倒楣: 遭遇不好。(也作倒霉)
无动于衷: 心里一点也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
(2)、全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蝉的地穴‛,介绍蝉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
虽然这一部分的小标题为《蝉的地穴》,但内容并不仅是介绍蝉的地穴的情况,只是表示对蝉的考察从地穴开始。这一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1段),表明自己‚有研究蝉的习性的很好环境‛,并介绍考察蝉的 季节和自己生活环境中的蝉的情况。
第二层(第2—7段),写蝉的地穴和幼虫的地底生活。
这一层次写对蝉的地穴考察是按照由外到内的观察顺序进行的。第2—3段说明对地穴外部情形的考察,第4-7段说明地穴内部情形的考察。
第三层(第8—11段),写蝉出洞蜕皮的过程。
这一层次写对幼虫蜕皮情形的考察是按对事物的观察顺序进行的。第8段写对蝉的幼虫初次出现于地面上的活动情形的观察,第9—10段写对幼虫蜕皮情形的观察,第11段写对刚脱壳的蝉的情形的观察。
第二部分‚蝉的卵‛,介绍蝉从产卵到幼虫的生长过程。
虽然这一部分的小标题为《蝉的卵》,但内容并不仅是介绍蝉的卵的情况,只是表示对蝉的产卵、孵化和成虫的考察从介绍产卵开始。其说明顺序和‚蝉的地穴‛一样,也是按照对事物观察的进程进行说明。这一部分可分为六个层次。
第一层(第12—13段),介绍蝉的产卵,分别说明了产卵的地方、过程和数量等。
第二层(第14—17段),写蝉卵遇到的危险,首先说明产卵的数量多是为了在遭到破坏时能有幸存者,然后介绍蚋对蝉卵的破坏和蝉对此的茫然无知。
第三层(第18—20段),介绍蝉卵的孵化和幼虫出壳。
第四层(第21—23段),写幼虫落地。
第五层(第24段),写幼虫挖穴隐藏。
第六层(第25—26段),概括蝉的生活历程。既照 应了‚蝉的地穴‛的介绍,又结束了对蝉卵生长过程的说明,也是对全文形象化的总结。
(五)讨论巩固
8、小组讨论(根据其他同学整理归纳的板书,查漏补缺)
请大家在文中就蝉的挖洞、脱壳、产卵、幼虫钻土等细节细细品读,勾画出过程,看看作者是抓住了什么特点来进行介绍的?
挖洞(4节):分泌粘液,使泥土成为泥浆,固定隧道;
脱壳(7-9节):找支撑点,外层皮由背的中线慢慢裂开,表演奇怪的体操; 产卵(11-12节):选择最小的向上翘起的树枝,在枯枝上刺成三四十个小孔;
幼虫钻土(23-24):四处寻找软土,挥着镐向下挖掘,将土抛出地面,挖开土穴,钻进去,隐藏自己。
(六)目标检测
9、目标检测(检测学生完成目标的情况)
出示检测题: 蝉是怎样脱壳的?
教师相机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理解课文。如:描写蝉脱壳的动作的词语‚腾起、翻、倒挂、打开、伸直、翻、勾住、蜕‛等动词用得非常准确,把蝉脱壳的整个过程准确而又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10、讲解点评
教师对学生做题的情况进行讲解点评。
(七)总结评价
11、课堂小结:
我们在这节课上整体梳理了文章的写作思路,了解了课文的内容,并扫除了字词的障碍。
12、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读读,写写。板书设计:
第一部分‚蝉的地穴‛,介绍蝉从幼虫到成虫的生长过程。
第一层(第1段),表明自己‚有研究蝉的习性的很好环境‛。
第二层(第2—7段),写蝉的地穴和幼虫的地底生活。
第三层(第8—11段),写蝉出洞蜕皮的过程。
第二部分‚蝉的卵‛,介绍蝉从产卵到幼虫的生长过程。
第一层(第12—13段),介绍蝉的产卵,分别说明了产卵的地方、过程和数量等。
第二层(第14—17段),写蝉卵遇到的危险。
第三层(第18—20段),介绍蝉卵的孵化和幼虫出壳。
第四层(第21—23段),写幼虫落地。
第五层(第24段),写幼虫挖穴隐藏。
第六层(第25—26段),概括蝉的生活历程。既照 应了‚蝉的地穴‛的介绍,又结束了对蝉卵生长过程的说明,也是对全文形象化的总结。
课后反思:
《蝉》(第二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
一、深入理解课文,品味说明语言。
二、学习朱德同志的母亲的美德,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敬爱之情。教学重难点:
深入理解课文,朴素、简洁、平实的语言。教学方法:
7·12模式。(教师引导点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交流讨论)教学环节:
一、德育专题:
要求全体学生要认清形势相信党和政府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我们强调了三个离不开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同时,我班同学坚决做到以下三点要求:
一、同学们要把心思、精力放在学习上,学好知识将来报效祖国,建设祖国。
二、要求同学们坚决反对各种分裂活动,坚决维护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做到“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不围观、不声援、不参与”。
三、要求同学们树立社会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1、导入新课
检查学生对该课词语的掌握情况。
2、明确目标
出示本课的学习目标:
(1)深入理解课文,品味说明语言(2)感知内容,了解作品精髓
二、合作探究
3、布置任务
出示小组讨论任务要求:(1)精读课文,找出关键语句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2)作者为什么能把我们熟视无睹的 蝉的成长过程说明得这样清楚明白?
4、小组探究
组长分工,按任务要求小组讨论。
三、释义解惑
5、(教师)检查指导。
6、(师生)释疑解惑。
四、梳理归纳
7、(师生共同)梳理归纳(相关知识点)。
(1)拟人: 读了‚蝉的卵‛,我们仿佛看到一位‚可怜的母亲‛生儿育女所付的艰辛,同样也会憎恨象蚋那样专门残害生灵的坏种。而由卵发育成蝉所经历的漫长艰苦的历程,更使我们对这个小生物的成长发出慨叹,多么不易啊!从而对作者在文末的一大段抒情产生共鸣。最后一段里的‚苦工‛‚享乐‛‚歌声‛‚穿起‛等。
比喻: 以‚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来比喻蝉的离壳过程。它‚在空中腾跃,翻转,使头部倒悬,折绉的翼向外伸直、竭力张开。然后用一种几乎不可能看清的动作,尽力翻上来,并用前爪钩住它的空皮。这个动作使尾端从壳脱出。‛整个动作顺序有它自身的规律,其中的‚腾跃‛‚翻转‛‚倒悬‛‚伸直‛‚张开‛‚翻‛‚钩‛‚脱‛等动词用得非常准确,把蝉脱壳的整个过程准确而又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2)、明确:这是因为作者经过了长期细致的观察。从文中看,比
如蝉4年一个生命周期,在阳光下歌唱只有5星期,都说明作者对蝉的观察是长期而细致的。有时,还要经过多次的反复,正像作者自己说的那样:‚我经过多次的观察,才知道这种危险是什么。‛必要时,还要借助观察工具。‚我从放大镜里见过蝉卵的孵化。‛‚我从放大镜中见它挥动‘锄头’,将泥土掘出抛在地面。‛正是作者严谨认真、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和全面细致深入的观察方法,让他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从而能写出这样生动而又准确的文章。
五、讨论巩固
8、小组讨论(根据其他同学整理归纳的板书,查漏补缺)
这是一篇说明文,但我们读起来并不觉得枯燥无味,为什么?
明确:《蝉》实质是科学观察笔记、考察报告,属于科学著作的范畴,但是,作者在表达上采用了一些文学性语言对说明对象的科学资料进行综合介绍,因此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其文学色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把蝉人格化,赋予它人的情感和行为。如写蝉产卵,写出了‚可怜做母亲的‛生儿育女所付出的艰辛,同时也写出了蚋残害生灵的可恨。而由卵发育成蝉所经历的漫长艰苦的历程,更使我们为这个小生物的成长慨叹,多么不易啊!从而对作者在文末的一大段抒情产生共鸣。再比如最后一个自然段里的‚苦工‛‚享乐‛‚歌声‛‚穿起‛等。
二是运用文学的语言表达。如运用比喻的手法把一般不为人知的科学现象表现得具体形象,以‚表演一种奇怪的体操‛来比喻蝉的脱壳过程。它‚在空中腾跃,翻转,使头部倒悬,折皱的翼向外伸直,竭力张开。然后用一种几乎看不清的动作,尽力翻上来,并用前爪钩住它的空皮。这个动作使尾端从壳中脱出‛。整个动作顺序有它自身的规律,其中的‚腾跃‛‚翻转‛‚倒悬‛等动词用得非常准确,把蝉脱壳的整个过程准确而又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三是把自己的观察过程写得富有波折,有情节,有描写,就像是小故 事一样,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9、目标检测(检测学生完成目标的情况)
出示检测题:
金蝉:金黄色的知了;壳:坚硬的外皮。蝉越过漫长的冬伏期后,从地底下爬出来,通体土黄透亮,雅称‚金蝉‛。金蝉爬上树干或树枝,静静地歇着,开始蜕变。金壳背部裂开一条缝,新生蝉从缝里爬出,蝉翼丰满后飞走;金壳依然在枝头摇曳,不站近看,不知道新蝉已经飞走,这就是金蝉脱壳。
金蝉脱壳,用来指人,是一个比喻,指在危急关头,设法从某种境地脱身,脱身时,留下种种伪装,制造没走的假象,其实,人早已走了,因为有伪装和假象,他人还以为没有走。这实际是一种分身计,一种逃遁计。
10、讲解点评
教师对学生做题的情况进行讲解点评。
七、总结评价
11、课堂小结:
通过本文我们发现作者严谨认真、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和全面细致深入的观察方法,让他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从而能写出这样生动而又准确的文章,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去学习。
12、布置作业: 练习册 板书设计:
蝉
形象的文学笔法
孜孜以求的科学精神
细致深入的科学观察
课后反思:设想:本课内容比较长,要想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必须学会取舍。有利于集中时间和精力解决关键问题。这是一篇文学色彩极强的说明文,尽管想通过本文的教学让学生了解说明文的多样性。但要学生学习作者用文学笔法来加强说明生动性的写作方法仍然有一定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