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规律
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基本要素构成的,是教师根据教学的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
(一)我国对教学过程本质的探讨
到目前为止,对教学过程的本质尚处于莫衷一是、未有定论的阶段,概括起来主要有下列观点。
1.特殊认识说
这种观点依据苏联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中的基本主张,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原理为指导,是数十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接受的观点。该观点认为,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首先,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教学过程和认识过程都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只不过认识过程是主体直接作用于客体,而教学过程是主体学生通过教师间接地作用于客体,教学过程中师生同样是在传授、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去认识客观世界,并同时发展自身的各种能力和素质。因此,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认识过程。
其次,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这种特殊性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1)间接性,教学过程主要是学生掌握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以此为中介间接地认识客观世界。(2)引导性,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的。(3)简捷性,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完全走的是一条捷径,许多知识是人类经过数百年甚至上千年才总结出来的,但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掌握。(4)教育性,教学过程中学生进行认识的过程同时也是接受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教育的过程。
2.认识——发展说
该学说认为,教学过程既是一个认识过程,也是一个发展过程,实质上是儿童认识与发展相统一的过程。认识与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教学过程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下,学生主动积极地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能、形成世界观和道德品质、全面发展个性的统一过程。无疑,它是对“特殊认识过程说”的一种扩展,不仅看到了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活动的一面,而且也意识到了通过认识活动而使学生各方面得到发展的一面。
3.认识——实践说
这种观点认为,教学过程是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过程。坚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人类的活动有两类,即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表明,教学过程也包含认识和实践两个方面:教学过程不仅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掌握人类已有知识经验,发展认识世界的技能、能力的认识过程,而且还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改造主观世界、促进个性的形成、推进个体社会化的实践过程。所以,从根本上说,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一种认识——实践相统一的过程。
4.双边活动说 这种观点认为,教学过程实质上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结合的双边活动过程。认为其他的论断并不能表达教学过程的“双边性”这一真实本质,而是把“简单”的教学过程问题“复杂化”了。应该承认,将教学过程看作一个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过程,为进一步探讨教学过程的本质奠定了认识论的基础。
5.多本质说 该学说认为,“真正按照马列主义唯物辩证法认识论去看教学过程的本质,就决不应当只是一个方面的关系,而应当是多方面的关系;决不是一个类型,而应是多种类型。” “教
学过程的本质应该是一个多层次多类型的结构。”教学过程本质的多层次、多类型具体表现为:(1)从认识论角度看,教学过程是特殊的认识过程;(2)从心理学角度看,教学过程是发展过程;(3)从生理学角度看,教学过程是发育成熟过程;(4)从伦理学角度看,教学过程是培养道德品质、思想意识和行为习惯的过程;等等。因此,不能从单一角度去寻找教学过程的本质。
(二)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
认识教学过程的本质关键在于弄清教学过程的内在规定性,参考以上不同的见解,我们认为,教学过程的内在规定性应从以下方面去把握。
第一,教学过程是一种师生交往的动态过程。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着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活动。这种交往有不同于一般人际交往的地方,它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以人类的文明成果(课程)为中介的一种社会性相互作用。
第二,教学过程是教师指导下学生的特殊认识过程。教学过程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知识的认识过程。同时,教学过程又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这是因为学生的个体认识与人类总体认识以及非学生的个体认识均不同,这就形成了教学过程中认识的特殊性。
第三,教学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活动是从全面培养人的角度出发的,学生的认识结果也是以学生个体是否得到全面发展来检验和评价的,由此可见,教学的出发点和目标就是要促进青少年德、智、体、美的充分发展。
第四,教学过程是教书与育人紧密结合的过程。由于教学文本的编制和解释存在不同价值观,教师与教学环境具有潜在的思想影响,学生的学习也有不同的思想动机和态度,因此,教学过程渗透思想品质教育因素。
综上所述,我们将教学过程的本质特征归纳为:交往性、认识性、发展性和教育性。1.交往性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交往活动过程。即在教学过程中既包括教师教的一面,又包括学生学的一面,两者相辅相成,各自都以对方的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条件,两者构成教学过程结构的主体并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始终。在这个交往活动中,教和学都是能动的因素,他们之间互相影响又互相促进,彼此进行着多方面的交流传递和交往反馈。
2.认识性
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教学过程是通过各门学科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沿着人类认识真理的这条途径逐步达到认识客观世界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认识经历着从不知到知,从知之甚少到知之颇多,从知之不全面到知之全面,从知之不确切到知之确切。与此同时,教师在引导学生解决知与不知的矛盾过程中,也在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积累教学经验,摸索教学规律,使自己的教学技能更加成熟。
3.发展性
教学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但又不仅仅局限于认识过程,教学过程也是促进学生多方面发展的过程。前苏联学者认为:“教学理论的一个核心问题是确定教学的发展这一基本方针。”这种发展,赞科夫称其为一般发展,它包括智力的发展,情感、意志、道德品质和个性的发展,身体的发展等,而这些正可以理解为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学过程的认识性与发展性是相互联系的:①教学是一种创造性的认识活动,是发展智力与能力的基础。学生主动掌握知识和运用所学知识,会促进学生智力与能力的发展。②人的认识活动是心理活动的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活动是同他们的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联系在一起的,是知、情、意、行的相互统一过程。认识水平的提高,会使各方面心理特征得到发展,而良好的心理特征,如情感、意志、习惯等会促进学生认识能力的提高。
4.教育性
教学过程的教育性在任何时代、任何历史条件下都是一个不容否认的客观事实。任何阶级办学都首先考虑用本阶级的意识形态通过一定的教学目的、内容、方法、组织形式、校园文化等影响学生,把学生培养成为本阶级所需要的人。教师本人也时时处处以自己的思想、言论、行为影响和教育着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增长知识,发展能力,而且在思想感情、道德品质、观念意志等方面也在发生着变化,需要加强教育和引导。
教学过程的要素 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概括
对于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的界定,学术界一直存在着争论,其中包括三要素说、四要素说、五要素说、六要素说、七要素说和三三构成说等。
三要素说认为,教学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三个基本要素构成的;四要素说认为,教师、学生、内容和方法是构成教学活动的基本要素;五要素说认为,教学活动包括教师、学生、内容、方法和媒体等基本要素;六要素说提出了教师、学生、内容、方法、媒体与目标等六种基本要素;七要素说认为,教学活动包括教师、学生、目的、课程、方法、环境和反馈等七种要素;三三构成说认为,教学过程由三个构成要素和三个影响要素整合而成,其中三个构成要素是学生、教师和内容,三个影响要素是目的、方法和环境。本文试以三三构成学说为根据,分别从静态要素和动态要素进行教学要素分析。教学要素相关概念
2.1构成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
教师教师是指受过专门教育和训练的,在学校中向学生传递人类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才的专业人员,在教学过程中充当设计者与指导者的角色;学生是指正在学校、学堂或其他学习地方(如家中、军队等等)受教育的人,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相互作用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一般包括课程标准、教材和课程等等。
2.2 影响要素——教学目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环境
教学目的是教学领域里为实现教育目的而提出的的要求,反映的是教学主体的需要。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教学环境是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对于课堂教学环境的所需要的条件因素。教学要素的关系及分析 3.1 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师、学生和教学内容,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要素,教师设计教学内容,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是完成教学内容的主体,而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活动又共同构成教学内容(如图所示)。
主导
主体
构
成
教学互动
3.1.1 教师中心说
教师中心说认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标准,应该维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绝对主导。教师是掌握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经过教育专业学习和训练的人,能够引导学生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也可以少走不少弯路,在较短的时间内高效地学习较多的文化科学知识。
3.1.2 教材中心说
教材中心说一定程度受到了传统教育风气的影响,如对书本的迷信,死记硬背等等,又有知识的发展,特别工业革命以来科学知识价值的显现的影响。科学知识的飞速发展使人们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教材是教学过程的重要依据,没有教材,教学活动的展开就会有许多盲目的成份,教材顺理成章地成了中心。
3.1.3 学生中心说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得到确立。不少学者提出学生应该是教学活动的中心,一切教学要素都应围绕学生展开。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的存在,一方面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中心,另一方面,又给教师提出了难题,充分体现学生个体差异性的课堂将“散乱无章”。
3.1.4 对构成要素的分析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着主导作用,但我们不能就此认为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中心,一切都围绕教师展开,这会对教学活动造成片面的认识。教材中心说对教学实践的发展是不利的。教材是中心,容易造成无视学生现有水平、教师的特点等缺点。学生中心说是新课改形势下为大多数师生所接受的学说,但在教学实践中也暴露出来很多问题,如学生个体差异性的把握,教学内容的完成,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从以下影响要素着手。
3.2 影响要素之间的关系的分析 教学目的的实现,借助于教学方法的有效实施,而教学方法的实行又离不开教学环境的影响,三者又共同作用于教学构成要素,教学内容的实现,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都离不开影响要素的作用。
3.2.1 关于教学目的的理论
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他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以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因此,他的理论常被称之为认知-发现说或认知-结构论。为了让学生学习和掌握学科的基本结构,布鲁纳提出了四条基本的教学原则,即“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和“强化原则”。
3.2.2 关于教学方法的理论
教学方法包括教学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教法是教师专业知识的体现,而教学组织形式则是教师经验与专业知识的结合,新课改要求教师在教学组织形式上更加新颖与科学,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既能保持课堂的规则不被打乱,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教师全程调控课堂,开展协作教学、友伴分组教学等,这些创新也是教学方法上的创新。
3.2.3 关于教学环境的理论
教学环境包括设施环境、时空环境和自然环境,它通过班风、课堂气氛、情感环境与师生关系得以体现。老师要提供一个有准备的环境,让环境教育孩子,体现出丰富性、个别化。有研究发现。教学要素对课堂的影响
良好课堂教学的基本表现是: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素质全面的教师;学生在教学中的良好状态;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恰当的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基本评判标准是:预设性目标与生成性目标的统一;学生群体的共性发展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发展的统一;学生即时性发展与延时性发展的统一;学生发展与教师专业发展的统一。
教学过程的规律
教学规律是指教育现象中客观存在的、必然、稳定、普遍的联系。它对教学活动具有制
约、指导作用。教学过程内部的各种因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些稳定的、必然的联系,这正是教学过程规律性的体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有: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反映了教学中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理论知识与丰富学生感性认识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知与行的关系。
⑴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要是间接经验(书本知识),并且是间接地去体验。学生主要通过“读书”去“接受”现成的知识,然后再“应用”和“证明”。
⑵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个人直接经验为基础 直接经验是间接经验的基础。在教学中,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必须依赖于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缺乏必要的直接经验,就会造成接受间接经验的困难。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增加学生学习新知识所必须的感性经验,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
⑶教学中要组织学生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参加的实践活动内容越来越丰富,学生的聪明才智将得到更为完善的发展。学生在学习中,在某些方面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是完全有可能的。因此,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使学生继承人类知识的成果,还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教学发展性规律)
知识是人的智力劳动的产物,任何知识都蕴含着一定的智力价值,都能给人的智力发展以一定的积极影响,这便是知识内容的智力属性。知识的智力价值是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理论基础。它表现在知识的智力价值的产生过程和知识的智力价值的体现过程。一般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⑴知识是能力发展的基础,能力的发展又是掌握知识的前提条件 知识之所以是发展能力的基础,其一是因为任何能力的发展都要依赖于知识,能力是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形成的。其二是因为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其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认识方法。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中,一方面促进他们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必须依赖于他们能力的发展。
⑵只有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他们的能力
通过传授知识来发展学生的能力是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但是,必须明确,知识不等于能力,一个学生知识的多少并不一定能标志着其能力发展水平的高低。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系统的、有适当难度的知识,而且要引导他们正确理解和巩固知识,掌握学科知识体系结构,特别要启发学生了解知识的过程,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学会独立思考、逻辑推导与论证,能够自如地、创造性地应用知识来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
3、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学教育性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传授知识(教书)为什么必然育人,其内在机制是书能育人、教书的人能育人、教书的活动能育人。
⑴掌握知识是提高思想觉悟的基础
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世界观的形成都离不开人们的认识,都需要一定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离开了知识的教学,学生不可能正确认识世界,思想觉悟的提高就会落空。在教学中,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引导他们接触自然和社会,认识人生、社会和宇宙以及发展,不仅可以增长学生的知识,开拓其才能,而且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跟上时代的潮流,分辨是非,评价善恶,形成高尚的品德,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奠定良好的基础。
⑵寓思想教育于知识教学中
教学的特点是通过传授富有思想性的科学文化知识来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任何一门学科的叫傲雪内容都从不同方面科学地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现象发展变化的规律。因此,教师应挖掘教材本身的思想因素,寓教育思想于知识教学之中。
⑶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积极的态度
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并不意味着提高了思想觉悟,这与学生对知识的态度、情感有关。如果学生态度消极,对所学知识只是听听而已,那么,他所掌握的知识就很难转化为其自身的观点,因而也就无助于他的思想觉悟的提高。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深刻领悟知识,而且要引导和启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社会意义产生积极的态度,在思想上产生共鸣,形成自己的善恶观念、爱憎情感和价值追求。只有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积极的态度,科学知识中所蕴藏的思想观点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观点、信念,才能真正提高其思想修养。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教学活动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学生这个主体是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中的学习主体,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主导作用。
⑴学生的学以教师的教为主导,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其主导作用表现在:教师的指导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对学生的学习起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教师的教还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影响着学生的个性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
⑵教师的教以学生的学为基础,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
第二篇:教学过程的本质与规律
教学过程的本质与规律
一、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基本要素构成的,是教师根据教学的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的本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
1、教学过程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双边活动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构成教学活动的重要条件。学是为了求知,教是为了帮助学生求知。教和学的共同目的是为了解决学生从不知到知、从不会到会的矛盾。这是一个较为复杂的、有规律的过程。从教和学的关系来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要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才能真正完成教学任务。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教学过程是认识的一种特殊形式,其特殊性在于,教学内容的间接性、教学环境的潜隐性、教学中介的多样性、教学发展的高效性、教学主体的发展性。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是由教师领导未成熟的主体通过学习知识去间接认识世界。其目的在于:在教师的指导下,把社会历史经验变为学生个体的精神财富,不仅使学生获得关于客观的映像即知识,也使学生个体获得发展。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以下几方面:认识的间接性;认识的交往性;认识的教育性;有领导的认识。
3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是传授和掌握知识的过程,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在教学中,自始自终充满着多种多样的身心活动。学生掌握知识、认识世界,不但需要发展智力,同时还要发展情感、意志、性格等心理品质。而一切心理品质又都是与身体的发展联系在一起的,身体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心理的发展。教学最终应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使其身体和心理达到最健全的发展水平。
二、教学过程的规律 教学规律是指教育现象中客观存在的、必然、稳定、普遍的联系。它对教学活动具有制约、指导作用。教学过程内部的各种因素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些稳定的、必然的联系,这正是教学过程规律性的体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有: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相结合,反映了教学中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理论知识与丰富学生感性认识的关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知与行的关系。
⑴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要是间接经验(书本知识),并且是间接地去体验。学生主要通过“读书”去“接受”现成的知识,然后再“应用”和“证明”。
⑵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个人直接经验为基础
直接经验是间接经验的基础。在教学中,学生学习书本知识必须依赖于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缺乏必要的直接经验,就会造成接受间接经验的困难。现成的书本知识,一般表现为由概念、原理、定律与公式所组成的系统,是一种理性的知识。这些知识对学生来说是他人认识的成果,是抽象而不易理解的东西。学生要把这些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并形成一定的能力,就必须以个人积累的感性经验为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增加学生学习新知识所必须的感性经验,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⑶教学中要组织学生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学生参加的实践活动内容越来越丰富,学生的聪明才智将得到更为完善的发展。学生在学习中,在某些方面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是完
全有可能的。因此,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使学生继承人类知识的成果,还要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培养他们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教学发展性规律)
知识是人的智力劳动的产物,任何知识都蕴含着一定的智力价值,都能给人的智力发展以一定的积极影响,这便是知识内容的智力属性。知识的智力价值是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理论基础。它表现在知识的智力价值的产生过程和知识的智力价值的体现过程。一般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
⑴知识是能力发展的基础,能力的发展又是掌握知识的前提条件
知识之所以是发展能力的基础,其一是因为任何能力的发展都要依赖于知识,能力是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形成的。学生要掌握知识,就必须通过一定的观察、记忆思维和动手操作活动等。这样,学生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发展了观察力,在记忆知识的过程中发展了记忆力,在分析、综合、比较、概括、推理的活动中发展了思维力,在想象的过程中发展了想象力,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发展了操作能力。其二是因为学生在校学习的知识,其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认识方法。学生在学习中运用到以后的学习实践中,从而逐步发展其自身的认识能力。可见,学生能力的发展依赖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离开知识学习去发展学生的智力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学生在知识的学习中,一方面促进他们能力的发展,另一方面又必须依赖于他们能力的发展,因为能力的发展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如果没有最基本的认识能力,就不可能感知、理解、掌握所学的有关知识。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教学内容迅速增加,程度不断提高,难度又不断加大,尤其需要在教学中培养与发展学生的各种认识能力,以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效率和质量。
⑵只有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才能有效地发展他们的能力
通过传授知识来发展学生的能力是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但是,必须明确,知识不等于能力,一个学生知识的多少并不一定能标志着其能力发展水平的高低。一味地进行“填鸭式”的教学,学生只能机械地记忆和生搬硬套,即便是学富五车,也不可能增进其思考力,最多也只能成为鲁迅先生所说的“书橱”。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系统的、有适当难度的知识,而且要引导他们正确理解和巩固知识,掌握学科知识体系结构,特别要启发学生了解知识的过程,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学会独立思考、逻辑推导与论证,能够自如地、创造性地应用知识来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这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在教学中,必须防止单纯地抓知识教学或只重视能力发展的片面做法。
3、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学教育性规律)
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传授知识(教书)为什么必然育人,其内在机制是书能育人、教书的人能育人、教书的活动能育人。
⑴掌握知识是提高思想觉悟的基础
人们的思想意识和世界观的形成都离不开人们的认识,都需要一定的知识经验为基础。离开了知识的教学,学生不可能正确认识世界,思想觉悟的提高就会落空。在叫教学中,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引导他们接触自然和社会,认识人生、社会和宇宙以及发展,不仅可以增长学生的知识,开拓其才能,而且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社会发展的规律,跟上时代的潮流,分辨是非,评价善恶,形成高尚的品德,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奠定良好的基础。
⑵寓思想教育于知识教学中
教学的特点是通过传授富有思想性的科学文化知识来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任何一门学科的叫傲雪内容都从不同方面科学地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现象发展变化的规
律。因此,教师应挖掘教材本身的思想因素,寓教育思想于知识教学之中。教材本身的思想性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看:其一,各科叫次啊总是在一定的思想体系指导下编写的,总要受一定哲学观点和一定阶级立场的支配。而使用教材的教师更是如此。其二,科学知识本身具有内在联系,通过各科教学,使学生牢固地掌握各种知识,对于培养学生辩证地、发展地看待和处理问题,形成学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是十分重要的。
⑶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积极的态度
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知识,并不意味着提高了思想觉悟,这与学生对知识的态度、情感有关。如果学生态度消极,对所学知识只是听听而已,那么,他所掌握的知识就很难转化为其自身的观点,因而也就无助于他的思想觉悟的提高。因此,在教学中,不仅要使学生深刻领悟知识,而且要引导和启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社会意义产生积极的态度,在思想上产生共鸣,形成自己的善恶观念、爱憎情感和价值追求。只有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积极的态度,科学知识中所蕴藏的思想观点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观点、信念,才能真正提高其思想修养。
4、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教学活动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学生这个主体是教师组织的教学活动中的学习主体,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起主导作用。
⑴学生的学以教师的教为主导,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其主导作用表现在:教师的指导决定着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进程、结果和质量,对学生的学习起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教师的教还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影响着学生的个性以及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
⑵教师的教以学生的学为基础,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
第三篇:中小学教学过程的规律
中小学教学过程的规律?(特点?)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传授知识和思想道德教育相统一;教师主导作用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 教师教育专业能力是指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良好的教育能力和一定的研究能力。教师的职业能力是指教师以顺利乃至完美地完成教育任务为特征的职业活动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教育教学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
20世纪后期以来的教育改的和发展哪些特点?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现代化
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了解和研究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发扬教育民主,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教师发展阶段?关注生存,关注情景,关注学生。联结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建立的,学习是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强化在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习惯是反复练习和强化的结果。
教师劳动特点: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长期性 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协调,性别角色分化,社会适应良好,情绪积极稳定,人格结构完整 一节好课的标准是?(教师)教学目的明确,内容正确,结 构合理,方法恰当,语言艺术,板书有序,教态从容自如(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课堂参与度高,个别学生得到照顾。
德育原则?导向,输导,因材施教,执行统一,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正面教育和纪律约束相机和,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尊重新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简答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如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1完善学生的知识机构2采用讨论法进行教学
3、联系实际问题进行教学
4、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启发指导
5、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教学评价的种类: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诊断性评价 教学评价的特点:评价目的促进发展,评价内容综合化,评价的标准分层化,评价的方式多样化,评价的主体多元化 教学评价的功能?
1诊断教学问题
2、提供反馈信息
3、调控教学方向
4、检验教学效果
教学评价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整体性原则4指导性原则 评价作用:导向,鉴定,监督,调节作用,诊断作用,激励作用
我国中教育教学基本原则有哪些?
(1)直观性原则;(2)启发性
原则;(3)巩固性原则;(4)循序渐进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7)科学性与教育性 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教学要有系统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将知识体系化;按学生的认识顺序,有深入浅,由易到难地进行教学。
简述当代儿童发展观的基本内容?
1、儿童的发展是以个体的生
物遗传素质为基础的 2儿童的发展蕴含于儿童主体的活动当众
3、实现发展是儿童的权利 教学中有哪些常用的教学方法?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的依据是什么?
常用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等
选择依据是:
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3、学生的年龄特征
4、教学时间、设备、条件
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教育平等的含义是什么?
1、教育机会平等
2、教育权利
平等
3、教育资源平等 当前课程评价发展的基本特征?
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2、综合评价应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
3、强调定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4、强调参与与互动,自评与互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5、注意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如何在教学中促进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1、教学观念上,真正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意识
2、教学目标上,培养学生具有全面,和谐发展的素质
3、教学内容上,着眼于课程的综合化
4、教学过程上,着力于奠定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础
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1遗传因素
2、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3、教育因素
4、学生主观因素 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记忆;领会;应用;分析;综合;评价
为什么要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应该如何转变学习方式? 因为转变学习方式1有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展;2有利于建立互动的师生关系;3有利于建构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4有利于促进教师角色转变 转变学习方式应注意:1教师要确立新的教学观,积极转变教学方式,积极引导学生转变教学方式;2积极探索新的学习方式,如倡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
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是什么?
1、自我意识正确
2、人际关系协调
3、性别角色分化
4、社会适应良好
5、情绪积极稳定
6、人格结构完整
智力的个体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1、智力类型差异(学生在知
觉、记忆和思维方面的差异)
2、智力发展水平差异(一般能
力差异,指个体之间或个体内部智力水平高低不同的程度)
3、智力表现早晚的差异(有些
人早熟,有些人智力发展的较晚)
4、基础知识差异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体现的主要教育思想?
1教育要适应自然,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吧,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发展的原则
2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以及教学的原则,方法
3要进行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 教育与生产力水平的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生产力的发展是你会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再生产科学技术。
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
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2要求学
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现代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
怎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1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2、提高教师的喜神修养
3、发扬教育民主
4、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教师应具备哪些素养? 1具备一定的职业道德修养
2、具备一定的知识修养3具备一定的能力修养
4、拥有一定的职业心理健康水平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优点:1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2发挥教师的主导用作3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4学生多方面发展
缺点:1维持教学秩序过程中影响学生的独立性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2难以照顾到个别差异3学生交往受到限制4教师讲学生听的方式,不可避免的造成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性和消极等待的态度。德育的基本内容?
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自觉纪律教育;民族与法制教育;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
德育的常用方法:榜样示范法,说理教育法,实际锻炼法等等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2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3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4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评价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基本因素有哪些?
目的明确,内容准确,结构合理,方法适当,语言艺术,板书有序,态度从容自如,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积极参与课堂,个别学生得到照顾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质包括哪些内容?
1专业知识素养(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精深的学科知识,宽厚的教育、心理、管理科学知识)
2专业能力素养(对学生发展进行分析、预测和指导驾驭教材组织教学的能力,精湛语言表达能力等)
素质教育的内涵?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如何开展班级管理工作?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根据学生的您另特征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简述桑代克的三条主要的学习律(1)准备律。在进入某 种学习活动之前,如果学习者做好了与相应的学习活动相关的预备性反应(包括生理的和心理的),学习者就能比较自如地掌握学习的内容。
(2)练习律。对于学习者已形成的某种联结,在实践中正确地重复这种反应会有效地增强这种联结。因而对教师而言,重视练习中必要的重复是很有必要的。另外,桑代克也非常重视练习中的反馈,他认为简单机械的重复不会造成学习的进步,告诉学习者练习正确或错误的信息有利于学习者在学习中不断纠正自己的学习内容。
(3)效果律。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各种正或负的反馈意见会加强或减弱学习者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某种联结。效果律是最重要的学习定律。桑代克认为学习者学习某种知识以后,即在一定的结果和反应之间建立了联结,如果学习者遇到一种使他心情愉悦的刺激或事件,那么这种联结会增强,反之会减弱。他指出,教师尽量使学生获得感到满意的学习结果显得尤为重要。生产力是如何决定教育的?(1)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3)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哪些?(3.1)(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要
循序渐进;(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关注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期;(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因材施教。举例说明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表现在哪些方面?(1)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例如,青少年的身高体重有两个生长的高峰。第一个高峰在出生后的第一年,第二个高峰在青春发育期。(2)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已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的水平。如在生理方面,神经系统、淋巴系统成熟在先,生殖系统成熟在后。为什么说学生具有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
学生是发展中的人,中学这一时期,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发育和形成的关键时期,是一个人从不成熟到基本成熟、从不定型到基本定型的成长发育时期,也是一个人生长发育特别旺盛的时期。对于学生来说,他们身心各个方面都潜藏着极大的发展可能性,在他们身心发展过程中所展现出的各种特征都还处在变化之中,具有极大的可塑性。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的内容是什么?
(1)精通所教学科的基础性知识和技能;(2)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3)了解学科的发展脉络;
(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教师的教育专业素养包括哪些?
(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有哪些?(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新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新课程倡导的教师角色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是社区型开放的教师 教师教学行为的变化:强调尊重和赞赏,帮助和引导,反思,合作。
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现代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
课堂导入类型:直接导入,温度导入,直观导入,问题导入,实例导入,情境导入
第一学段(1-2年级)认识1600-1800其中800-1000会写;第二学段(3-4年级)2500认识,2000左右会写;第三学段(5-6年级)认识3000字,2500会写
常用教学方法:以语言传递为主(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以直观感知为主(演示法,参观法)以实际训练为主(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以探究活动为主(发现法)以情感陶冶为主(欣赏教学法,情景教学法)
遗忘规律的特点:不重要和未经复习的容易遗忘;机械识记比意义识记,无意识识记比有意识识记更容易遗忘;遗忘有“先快后慢”的特点;“消退说”认为不经复习强化的内容,逐渐完全遗忘;遗忘受动机和情绪的影响
怎样在教学过程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唤起学生的随意注意,提高学习自觉性;明确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正确组织教学,严格要求学生,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教学环境的布置应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教学方法丰富多样,有吸引力,防止单调死板;引导学生几种注意交替使用。马斯洛的人格理论:自我实现,需要层次理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良好记忆品质表现: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
科技发展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现代教育的主要内容;改变了教育技术。
人的发展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顺序性和阶段性;要适应个体发展的不平衡性,要适应个体发展的稳定性和可变性,要因材施教,要适应个体发展的互补性,促进个体全面发展。
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和具体内容:对教师自身发展与提高起保证和推动作用,是对学生的直接示范,直接影响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内容有:对事业无私奉献,对学生真诚热爱,对同志团结协作,对自己严格要求以身作则。教育的经济功能:把可能的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显示的生产力,是劳动力在生产和提高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完成教学任务必须具备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能力 教育家及其代表著作: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卢梭《爱弥尔》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洛克《教育漫画》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问题解决的过程:发现与提出问题,分析与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课堂提问的基本要求:合理设计问题,面向全体学生提问,目的明确,把握好时机;提问的语言要准确,具有启发性,提问的态度要温和自然,及时进行评价和总结。
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的基本要求:加强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的讲授应抓重点,难点,关键;设置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教师培养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激发兴趣,维持好奇心;设置合适的目标;培养恰当的自我效能感应;训练归因;表达明确的期望,提供及时的反馈;合理利用外部江上,有效运用表扬。
问题解决的因素:问题情境,定势与功能固着,原型启发,已有知识经验,情绪与动机 素质教育内涵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延长义务教育年限;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影响学生个性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学校教育,主观能动性
如何有效复习?及时复习;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复习方式多样化;运用多种感官器官参与复习;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原则:是带有较少的“直接性,命令性,指导性”特征,而带有较 少的“不明示性,间接性,非命令性”特称的一类教学,这类教学使学生更能为自己的学习负起责任,从而更加主动,有效,持久地学习,理论假设是学生乐于对他们自己的学习承担责任。
特点:首先建立无条件积极关怀的真诚人际关系,教学的精髓是给学生安全感;教学中负有主要责任的是学生,教师只是做些非指导性应答以引导或维持教学;教学中的学习评价主要是学生的自我评价。校本课程的定义及课程开发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学校课程即校本课程,是学校在确保国家啊课程和地方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以及办学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或选用的课程; 价值
第四篇:什么是教学过程的本质
今天我看王道俊、郭文安主编的《教育学》关于教学过程本质的阐述感觉非常清楚、明了,什么是教学过程的本质--和平读后感。的确,按我的话说,教学过程的本质实际上是认识过程,交往过程和价值实现的统一:
第一,认识过程是教学过程的根本所在,但认识过程不为教学过程所特有,比如你睁眼看到世界形成的认识就不构成教学;
第二,交往过程是教学过程的背景和手段,但交往过程也不为教学过程所特有,比如你和同学聊天的交往就不构成教学;
第三,学生身心发展和价值实现为教学过程交代目的或说任务,为教学过程提供导向和规范作用,但是身心的发展和价值实现也不唯一地由教学过程来实现,比如学生参加植树活动,参加社区实践也是身心发展和价值实现的方式,但这不构成教学过程;
因此,三者的统一构成了教学过程的本质,读后感《什么是教学过程的本质--和平读后感》。单独的说教学过程是认识说,是交往说,是价值说都是片面的。(2012·3·15)
第五篇:教学的意义and教学过程的本质和基本规律
教学的意义
1、教学是促进学生发展是最有效的途径。教学是一门专门组织的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系统的教授知识的活动。(教学成为学生掌握大量科学文化基础知识的高效过程,通过间接经验的获取。)
2、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通过科学的教学过程实现素质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
3、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以教学为主培养人,通过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学过程的本质
(一)教学过程首先是一种认识过程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认识过程。学生的认识过程也是从感知到理解,由浅入深、不断深化的过程。这种认识过程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复杂过程。人类社会的认识过程是一种由不知到知、由不完全知到完全知、由不精确的知到确切的知的过程。学生的认识活动也遵循这样的过程。教学过程中,师生正是在传授、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去认识客观世界,并同时提高自身的各种能力和素质。因而,教学过程首先是一种认识过程。
(二)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实质上就是能动地认识世界的过程。学生智力、体力的发展和道德的形成,都离不开对知识的掌握,都要受认识规律的制约。教学过程不等同于一般认识过程,它具有自身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主要表现在:首先,教学是个体认识,不是对人类历史的总体认识,因此教学过程主要是获得间接经验的过程;其次,由于个体知识、经验的差异性,教学的个体认识往往是不相同的。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的认识活动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认知水平,因此这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然而,教学这个认识活动本身避免了前人的艰难摸索和失败的过程。教师通过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来认识宏观世界,这样可以避免或减少认识过程中的错误,少走弯路。因此,教学过程是一条认识的便捷通道。
(三)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身心发展的过程
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更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过程。教学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同时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学的目的就是要促进青少年学生德、智、体充分发展,使之成长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发展智能、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因此,促进学生发展也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规律(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从获取经验的性质来看,教学过程的重要特点是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即书本知识为主,但是,学习间接经验不能离开直接经验,教学活动还应该组织学生参加一定的实践以获取直接经验。鉴于此,教学活动要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同时结合学生的直接经验。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能力,可以使学生学得更快,理解得更深,掌握得更牢固,而学生的能力又是他们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因此,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互为发展的条件,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育的主导,只有通过教师来组织调节或指导活动,学生才能迅速地掌握知识、掌握技能、发展品德,促进个体的身心发展;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当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时,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和调节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四)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教学具有教育性,教学过程不仅要传授科学知识,同时还要形成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因而,知识教学和思想教育是互相渗透、互相促进地处在统一的过程之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