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时间:2019-05-14 17:43: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第一篇: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重点)

一、简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❶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❷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❸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❹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二、简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❶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要、新的研究课题,推动认识的发展。❷社会实践为认识不断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❸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❹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

三、简述认识主体的特点。

❶人作为认识主体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

❷认识主体不仅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而且具有社会历史性。❸认识主体具有能动性,这是认识主体的突出特点。

四、简述认识客体的含义、构成和性质。

❶认识客体的含义: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❷认识客体的构成:自然客体、社会客体、精神客体构成。

❸认识客体的性质:客观实在性、对象性。

五、简述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辩证关系。

❶主体和客体之间具有实践关系,即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❷主体和客体之间具有认识关系,即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❸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主体对客体具有能动的改造和认识作用,这种能动性又受到客体的制约。

六、简述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

❶唯物论的反映论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唯心论的认识论是从感觉和思想到物的认识路线,这是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

❷唯物主义从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基本原则出发,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认为人的认识归根到底是从外部世界得来的。

❸唯心主义从思维第一性、存在第二性的原则出发,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主张人的认识是先于经验而获得的,或者认为认识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或者认为认识是人主观自生的。总之,都认为人的认识与外部世界没有关系。

七、简述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❶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由对思维能不能认识存在、能不能正确认识现实世界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划分出来的。

❷唯物主义哲学都是可知论,认为人的思维能认识和正确认识现实世界,即认为现实世界是可知的。

❸不可知论是指那些认为世界不可认识或不能彻底认识的认识论。

❹马克思把实践观引入认识论,认为人在实践中能够认识、并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实 1

践的观点彻底驳倒了不可知论和哲学上的其它一切怪论。

八、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

❶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对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❷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❶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❷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表现在:

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十二、简述真理与谬误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㈠真理与谬误的含义:

在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主体正确地反映了客体,一种是主体 歪曲地反映了客体。正确地反映客体的认识就是真理,歪曲地反映客体的认识就是谬误。

㈡真理与谬误的关系:真理与谬误是认识运动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

❶真理与谬误的对立表现在二者的相互排斥、相互否定上。

①二者的相互排斥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真理与谬误的区分具有绝对意义: 是真理就不能是谬误,是谬误就不能是真理,真理与谬误不能混淆。

②真理与谬误的相互否定是指,否定了真理必然导致谬误,否定谬误才可能达到真理。

❷真理与谬误的统一表现为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

①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是说真理与谬误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

②真理与谬误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十三、简述真理及其客观性的含义。

❶真理的含义: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❷真理客观性的含义:

任何真理中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十四、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❶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含义:

①真理绝对性:真理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②真理相对性:真理性的认识在广度上是有限的,受条件制约,在深度上认识有待于深化。

❷真理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①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包含,相互渗透。②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

十六、简述党的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统一的表现。

❶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

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路线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表现。

❷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

际,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

❸“实事求是”这四个大字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它充分

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原则。

❹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认为,实践是

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一、试述认识的本质及掌握认识的本质的理论意义。㈠认识的本质:

认识的真正本质是在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㈡掌握认识的本质的理论意义:

❶这一概括揭示了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

①前者从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根本原则出发,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②后者从思维第一性、存在第二性的原则出发,主张人的认识是先于经验而获得的。

❷这一概括揭示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①可知论认为思维能够认识、并能够正确认识现实世界。

②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或不能彻底认识的。

❸这一概括揭示了辩证唯物论的能动的反映论与旧唯物论的机械的反映论的对立。

①前者把实践观引进认识论,并把认识论与辩证法结合起来,把认识看作是主体能动

地反映客体的过程。

②后者离开主体的社会性、实践性和能动性去考察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把认识理解为

主体对客体的直观的照镜子式的反映。

二、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并说明割裂二者的统一在理论上和实际工作中

会导致的错误。

㈠感性认识和理想认识的辩证关系:

❶感性认识和理想认识的区别(特点):

①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各个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

具体的、丰富的、生动的,然而却是表面的、不深刻的。

②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是抽象 的、间接的、相对稳定的,它比感性认识深刻。

❷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

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

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㈡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统一在理论上和实际工作中会导致的错误:

❶在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不可分割的,如果将二者分割开来,就会犯经

验论或唯理论的错误。

❷在实际工作中,经验论和唯理论是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①经验主义夸大个别的、局部的经验的作用,否认科学理论的指导意义。

②教条主义夸大理论和书本知识的作用,轻视实际经验,把理论当作万古不变的教条,到处生搬硬套。

三、试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理,并说明中国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意义。

❶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理:

①真理是主体对客体及其本质的正确反映,检验真理就是要判明主观认识与客观实际是否一致。

②实践是人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它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从而使认识得到检验。

❷中国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意义:

我国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实质是要不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问题。只有坚

持实践是经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才能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坚持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东

西,放弃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东西,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

化,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就会亡党亡国。

五、试述真理与价值的对立和统一关系。

❶真理与价值的对立关系:

①真理体现的是认识与认识对象的关系,是认识与对象相一致、相符合。

②价值是指外物对人需要的满足,表示某物具有对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的属性。

由此不难看出,真理和价值是有区别的,不可混为一谈。

❷真理与价值的统一关系:

①真理能够指导社会实践,人们通过在真理指导下的实践,成功地改造世界,以这种实

践的成果来满足人的需要,这就是真理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属性。

②真理与正确的价值观相一致,正确的价值观是在真理指导下形成的。在现实社会中,人的需要是非常复杂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追求满足需要的方式也会各异,于

是便产生出这样或那样的价值观。尽管存在各种各样的价值观,但并不是所有的价值

观都是正确的,我们主张与真理一致的价值观。

六、试述真理的价值的具体表现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意义。

❶真理的价值的具体表现:真理的价值的具体表现在它的功能上。

①真理具有指导实践的功能。

②真理具有再认识的功能。

③真理具有教育和激励的功能。

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意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提别重要的意义。在市场经济中,货币

具有特殊的功能,它是交换的主要手段,只要有货币就能获得所需要的一切,极容易滋

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可以防止和抵制这些腐朽的东西对自己的侵蚀和毒害。

七、试述马克思主义与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以及坚持群众路线的重要意义。

❶马克思主义与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

①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认识是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不断反复、无限发展的过程。

②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方法,也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工作方法。

③从群众中来,在认识论上就是从实践到认识;到群众中去,就是从认识到实践。从群

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循环往复,就是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往复。

❷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意义: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对于党在新形势下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执政地位,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具有重大意义。

十、简要说明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不重要)

❶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是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❷认识客体方面:

①客观事物本身是多种矛盾构成的复杂统一体。

②事物的矛盾有个展开和发展的过程,事物的本质有个逐渐显露的过程。③人的认识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❸认识主体方面:

人的认识受到主体的生理因素、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及其立场、观点、方法的限制。

十一、简要说明整个人类的认识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不重要)

❶认识的有限性、无限性含义:

①认识的有限性:每个时代的人每一次具体的认识是有限的。

②认识的无限性:整个人类无止境的世代更替的认识是无限的。

❷整个人类的认识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

①认识的有限性和无限性是辩证统一的。整个人类认识的无限性,存在于每个时代的人的认识的有限性中,并通过无数有限性的认识而得以实现。

②认识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矛盾,只有在无限的前进过程中,在至少对我们来说实际上

是无止境的世代更迭中才能得到解决。

十五、简述逻辑证明在认识和探索真理中的作用。(不重要)

①逻辑证明是指用已有的真理性认识作为前提,通过合乎逻辑规则的推理,去证实(或

证伪)另一种认识。②在人们探求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是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它为

人们认识和证明真理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即使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也是不

可少的。③不能把一种认识、一种科学假设、一个重大的理论(包括计划、方案)贸然直

接付诸实践,在付诸实践之前,常常先要经过逻辑证明对之进行筛选,对被逻辑证明已经

证伪的认识、假设和理论,就不要付诸实践,这样可以减少损失。④但逻辑证明的这种作

用并不表示它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更不能用逻辑证明取代实践标准。

四、试述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统一的原理及其理论意义。(不重要)

㈠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统一的原理:

❶实践标准的绝对性、确定性:

①认识是否是真理,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

②人的实践和人的认识都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实践能够对人类的一切认识作出检验,今天的实践未能证实或驳倒的认识,最终会被以后的实践所证实或驳倒。

❷实践标准的相对性、不确定性:

①任何实践总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的实践,都是有局限性的,它不可能完全证实

或驳倒现有的一切认识。

②实践对真理的检验具有反复性。许多认识的真理性往往不是经过实践的一次检验就

能被证实或驳倒,而是经过多次反复检验,才能被证实或驳倒。

㈡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统一原理的理论意义: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是不可分的,任何夸大一方面而否认另一方面的做法都是错误的。❶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可以防止把人的知识变成绝对不变的教条。

❷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可以使人们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斗争。

第二篇: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实践的中介系统可分为两个子系统:一是作为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二是作为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正是依靠这种中介系统,实践主体和客体才能够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环节:一是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二是实践主体按照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实际地作用于实践客体,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三是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二、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从实践到认识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实现由理论向实践的飞跃,是有条件的。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第三,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是指人们的认识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升运动。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是: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第二,从人们具体的认识过程看,当某一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等,经过多次反复,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结果,就算完成了。然而,对于认识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运动还没有完成,并且也永远不会完成。

第三篇:马原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不仅仅是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而且也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认识是什么?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

马克思之一认识论区别于其他认识论的根本标志:首先,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地规定了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其次,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多方面的辩证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能动的反映具有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另一方面,反映具有创造性。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首先,①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感性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从认识到实践有哪些条件:①,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②,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③,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④,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造成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是: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

第二,从人们具体的认识过程看,当某一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等,经过多次反复,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结果,就算完成了。

第四篇:和认识规律

和认识规律,形象直观,训练扎实,效裹还是比较显著的。17.《自选商场》的教学反思

在上《自选商场》一课之前,我让学生搜集食品、鞋子、饮料和各种各样的商品包装盒、包装纸,在班级里摆一摆,认一认,如果想得到这样东西,必须认得上面的字,把它读出来。这样,把识字教学置于生活的大背景中,课堂上不断给学生展示在生活中识字的机会,学生识字的兴趣和能力都得到了提高。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可以借助生活中的实物、图片等识字。教室里有很多现成的实物,如门、窗、课桌、椅子、讲台、黑板、幻灯机、录音机,我都在上面贴上词语卡片,让学生看到什么就认表示该实物的字,还分类进行识字比赛,比一比谁认识的字多。如学习用品类、生活用品类、水果类、蔬菜类、植物类、动物类等。18.《自己去吧》教学反思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语文实践中,我们既要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地位,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设计活动和组织活动,自己去评价活动效果。上这一课时,当学生读通课文后,我便让学生,自编,自导,来表演课本剧,学生通过富有想象力和生动有趣的表演,进入意境,想他所想,去体验角色的感觉,通过参与者扮演活动的过程,学生从所承担的角色角度和立场去理解和表达,真是妙不可言。19.《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学反思

课文语言简练,内容浅显易懂,充满童趣,便于教师创设情境,感受小燕子善于学习,勤于学习,乐于学习。在教学中注重情感的渗透,让学生把自己当成小燕子,在反复的朗读体验中体会小燕子学习的快乐,而不是脱离学生感情基础的空泛说教。通过情境的营造,视听感官的感受,将学生的心灵与文字相沟通。

教学中,我采用灵活多变的形式(如:师生对读、生生对读、分角色朗读、指读评议、齐读……),在反复的美读中,让学生有所感悟,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感。

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分别扮演小燕子和燕子妈妈,演一演,把学生引领到一个童话的世界中,丰富其心灵的体验。20.《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反思

本课可以立足课文,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欣赏。在教学中,学生通过感悟书中的精美语言,被伟大与神气的自然所吸引。在充分感知课文后,我引导学生课后找一找,在冬天,还发现了哪些“小秘密”,亲身体验,寻找冬天的小秘密,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学习的快乐。由此教师有意识地把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增加学生创造性学习与实践的机会,鼓励并带领学生走出教室,亲近自然,观察周围的事物,引导学生用眼、耳、鼻、手等器官去感受自然,最后用语言表达出来,尽管学生的语言有些稚嫩,但那是学生真实的感受,自由的表达,心灵的花朵在尽情绽放。

第五篇:探究世界的本质“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学设计

探究世界的本质“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教学设计

一、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识记运动、相对静止的含义。

(2)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3)认识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能力目标 :培养理论联系实际、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按规律办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正确认识世界的本质。反对离开相对静止谈运动,避免犯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

二、学习重点、难点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课前自主合作学习、启发式、合作探究、归纳法等。

四、教学措施

联系实际生活,用生动形象的生活实例来让学生体会抽象的哲学道理。特别是通过《物质世界变迁历史》视频、学生表演小品、明星图片等教学支架,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生活中典型实例的分析,让学生感受并认识到运动的绝对性与静止的相对性;再通过反面事例的分析,让学生在对比中进一步加深对运动与静止关系的理解。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哲学理论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五、教学过程

课前学生活动安排:

1.学生自主预习;

2.收集生活中常见的各种运动形式,初步感受运动;

3.让学生自己改编教材第32页诡辩家欧布里德借钱的荒唐故事,改编成小品,课堂上让几名学生表演,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具体教学设计:

1.运动的含义:

(1)问:世界的本质是什么?

答:物质。

问:那物质世界是以什么形式存在着呢?播放视频《物质世界变迁

历史》,你们从中感受到了什么状态?

答:世界的运动变化。

问:哲学上讲的运动是什么?(学生根据课前自主学习回答)

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运动的内涵,请学生列举出视频中看到的运动形式。让学生全面感受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2)让学生提出有没有绝对不动的东西?

从宏观上和微观上加以总结,澄清学生的一些误区。

(3)归纳总结:澄清具体运动和哲学中运动的含义。

(4)展示一些描述运动的语句让学生再一次感受物质世界的存在方式(齐读)。

2.运动和物质的辩证关系:

(1)归纳刚才列举的各种运动的主体各是什么?

总结: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问:教材中慧能的观点犯了什么样的错误?(学生阅读、思考、回答)

总结:离开物质谈运动,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观点。

(2)反面事例,故事回味,图片展示《刻舟求剑》:

问:刻舟求剑者在物质和运动关系上犯了什么样的错误?

总结:离开了运动谈物质――形而上学

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的事例。(口头展示)

(3)归纳运动和物质的辩证关系,同时反对两种错误倾向。(ppt展示)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物质离不开运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离开运动谈物质的观点 ――形而上学(如刻舟求剑)

离开物质谈运动的观点 ――唯心主义(如仁者心动)

物质世界都是不断运动变化的,我们生活中有没有静止不动的物质呢?举例引出相对静止。

3.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1)静止的概念:学生自学,教师归纳。

(2)只看到物质运动的绝对性而导致的错误:小品展示

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演教材中诡辩家欧布里德借钱的荒唐故事,并让学生讨论其错在哪里?

总结:只看到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

请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谈谈否认相对静止有什么荒唐后果?

(3)ppt展示一组同一人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相片,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

问:人在不同年龄阶段,相貌有很大的变化,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答: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问:但无论怎么变,他会变成别人吗?

答:不会。

问:这又说明什么哲学道理?

答:事物也有相对静止的一面。

问:他终究会老去,表明静止有何特点?

答: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4)总结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否有规律?

4.运动是有规律的:

(1)列举一些易混易错点让学生判断,从中正确认识规律的含义。

(2)通过实例使学生理解规律的客观性:视频播放人类违背自然规律导致的自然灾害,并让学生谈谈启示。

5.针对性训练:学生分组自主完成,组内解决不了的,小组间交流。都解决不了的再由教师讲解,并加以归纳总结。(练习题印发给学生,便于讨论、交流)

6.课堂小结:构建该课时的框架,理清知识线索及知识间的联系,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整体归纳意识及对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先让学生自己总结,教师再归纳整理。)

7.尾声:

设计意图:一节课的时间总是有限的,但运动是无限的。让我们继续在生活中探索运动的魅力!学知识最重要的是要服务于生活,结合所学知识,针对当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还不够,存在虚度年华的现象,给学生一些人生启示!

世界上万事万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地球的运动带来了昼夜,也让我们拥有了如诗如画的四季;声音的传播让我们能享受美妙的音乐.....同学们!在这春暖花开之际,你们的青春正如这充满希望、生机与活力的春天!.都说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播放钢琴曲《清晨》,以春色为背景)让我们在《清晨》的旋律中和着这春天的脚步,播下希望的种子!人生的目标!从这一刻就动起来,收获就在秋天!(学生在情景中畅想未来)

下载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学过程的本质与规律

    教学过程的本质与规律 一、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基本要素构成的,是教师根据教学的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计划地引导学生......

    教学过程的本质、属性、规律[★]

    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基本要素构成的,是教师根据教学的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有计划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认识客观世界的......

    “改革”的一般规律和认识

    改革的一般规律和认识 一、变法或改革的含义 改革或变法,是指统治者运用国家政治力量,对生产关系或上层建筑进行全部或部分的变革与调整,以适应新形势下统治的需要。 二、改革......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第四课 探索世界的本质 第二框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一、重点内容:三个概念(运动、静止、规律)、两对关系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二、知识梳理 (一)运动的含义:是指......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识记运动的定义,相对静止以及规律的含义;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以及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结合相关原理,列举事实,讨论如果只承认......

    浅谈对大学本质的认识

    浅谈对大学本质的认识 记得有篇文章说没有大学人类照样可以发展,可是人们的视野不会变大,人会更加功利而不思考一些形而上的东西,所以大学的本质是提升人类素质,探究人类本质。......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探索并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

    第十二 认识毒品的本质

    第十二课 认识毒品的本质 教学目的 1、了解鸦片、海洛因、吗啡等。 2、让学生懂得毒品的文还行。 教学重点和难点; 了解毒品对人的危害。 教学过程; 一、 激情导入 二、 新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