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潘碧苗 教学案例分析:大班幼儿课堂表现分析
教学案例分析:大班幼儿课堂表现分析
案例背景:
我班幼儿在进入大班后,在每次的教学活动中总会有各种状况出现。如在活动中幼儿总会跟老师抢着说,还有的幼儿总是坐不住椅子,课堂秩序总是会很乱。案例一:
语言活动中,老师正津津有味的跟幼儿讲故事,当老师讲到故事精彩的情节时,总有几个幼儿兴奋的跟老师抢着说,不停的表达着自己对故事情节的理解。不管老师提醒他们几次:“先听老师说完”,他们还是控制不了自己,不停的说着,造成老师不能完整的讲述故事,也让其他的幼儿不能很好的欣赏故事。案例二:
活动中,老师正在教幼儿学习诗歌,由于诗歌的内容比较难所以老师不停的重复教了好几次,并请幼儿朗读。可是,我发现幼儿总是无精打采的,只有少数几个幼儿在读,其他的都是张张嘴巴做做样子。这样的课堂气氛可一点都不好,老师反复教的很累,幼儿多次读也很累,而且最后幼儿是一点都学不会,可以说是既没兴趣又没效果。案例三:
最近在教学活动中,老师总是发现有几个幼儿坐不住椅子,每次在活动中总喜欢将双脚跪在椅子上,或者将双脚翘在椅背上,椅子发出了吱吱的响声,总影响到活动的正常开展。案例分析:
1.案例一在教学活动中出现幼儿抢着说的现象,因为大班幼儿是儿童语言表达能力明显提高的时期,他们不但能系统地叙述生活中的见闻,而且能生动有感情地描述事物,想象力丰富,语言表达灵活多样。喜欢探索事物,所以老师在讲的过程中总是迫不及待的发表自己的意见,这也体现出幼儿这个年龄段的特点。2.案例二的现象说明老师在教学组织上还缺乏有效的教学手段,因为是诗歌,所以学起来会比较枯燥。如果老师没有采取比较有特色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肯定会没兴趣学。
3.案例三的现象说明老师在培养幼儿的常规和学习习惯做的还不到位,或者是此次活动没有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活动超出了正常教学时间,因为大班幼儿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是15分钟左右,如果超出时间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解决方法:
1.案例一出现的现象,教师可采用鼓励的方法。因为大班幼儿的规则意识逐步形成,他们已经开始学习着控制自己的行为,遵守集体的一些共同规则。如果老师在活动中鼓励幼儿在想说的时候要学会举手说,而不是抢着说,对于学会举手说的幼儿,教师要及时的给予鼓励、表扬。每次活动都坚持用这样的方法,久而久之幼儿抢说的现象会逐渐的减少。
2.案例二: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多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根据诗歌内容创编动作、创编图谱、情景表演等等。尽量做到让孩子在玩中学,在学中乐,在教具的准备上也要丰富多彩,教师自身的课堂素养也是非常重要的。这样丰富的准备和精心的安排相信幼儿的学习兴趣会大大的提高。
3.教学活动中出现幼儿坐不住的情况,因为爱动是孩子的天性,教师应加强培养幼儿的正确坐姿。把握好正常的教学时间,有充足的教学内容。只要老师用心一点,多亲近孩子,理解他们需要什么,那么让孩子专心,上课就不是什么难事,这样不但会提高教学水平,和孩子之间也会更亲近。
第二篇:大班幼儿关心同伴教学案例分析
幼儿园幼儿关心同伴教学案例分析
培养幼儿去关心同伴,首先要让孩子们学会和同伴友好相处,孩子与同龄人之间的友好相处,也是他们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幼儿园这一时期的孩子最喜欢与同龄的朋友交往,他们彼此都处于同样的心理状态,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能找到共同语言,最能情投意合,他们从中能体会到交往的真正乐趣,但同伴之间闹矛盾,吵架,打架也是不可避免的,正确引导孩子们与同伴友好相处是我们教育的重点。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我发现了孩子们在与同伴相处中一些问题: 镜头
(一)我班吴滟隆小朋友活泼聪明,反应灵敏,可有时候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喝水的时候会推别人一下,排队时候会挤小朋友,同学游戏的时候他有时会横冲直撞过去捣乱,经常有小朋友来告他的状。有一次进行综合活动《朋友树》请小朋友起来讲一讲自己的朋友,他站起来很得意的介绍说:“我的好朋友是顾宫铭,还有棒棒,高原也是我的好朋友……!”没想到棒棒立即站起来反对:“他才不是我的好朋友。”理由是吴滟隆经常打人,这让吴滟隆很尴尬。镜头
(二)我们的智力游戏角新来了一些拼图玩具,孩子们都想玩一玩。孟思宁和蔡子郁小朋友为了一块拼图争吵了起来,俩人都想得到这块拼图,最后这块拼图被这两个小朋友抢坏了,谁也没有玩成,她们互相指责,最后生气了谁也不理谁了。镜头
(三)小朋友都坐在地板上玩雪花插片玩具,李政阳小朋友拼插出了很多的造型,可是他筐里插片是越来越少了,旁边的小雨正专心致志的拼插花篮,他趁小雨不注意从她筐里拿了一把插片,发觉还不够,李政阳就把小雨插好的造型拿了过来给拆开了,小雨发现了嚎啕大哭起了…… 镜头
(四)吃水果的时间,孩子们洗好手坐到桌前准备拿水果吃,赵国智和彭锦阳俩人都伸手拿同一块水果,都认为这个水果好,谁也不让谁抢了起来…… 镜头
(五)小朋友站队要做操了,李思成找错了点站到李熠朗的位子上,朗朗什么也不说一把把李思成推开,李思成没站稳摔到了地上…… 分析:
幼儿在与同伴交往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以自我为中心,现在的孩子们在家中享有特殊地位的独生子女,在与同伴交往的中更加以自我为中心。为人处事总以自己的兴趣和需要为出发点,很少关心他人。在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受到影响时,他们往往情绪变化过快或过激,出现一些不友好的甚至有攻击性的行为。措施:
发现了孩子们有这些现象我马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教育措施。首先我通过教学活动来帮助孩子们,让他们学习掌握与同伴交往的基本技能。如:通过《朋友树》的主题活动让孩子们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同伴之间要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并懂得不仅要爱自己,也要爱别人;在社会课中我们设计了《让位》鼓励幼儿以良好的情绪与同伴交往,让幼儿体会到了在活动中与同伴进行交往、共同分享的乐趣。情景表演《红红生病了怎么办?》教育与同伴交往时,要互相关心帮助、心中有他人,学习关爱别人的方法。
再次就是组织幼儿游戏,通过各种游戏促进他们与同伴之间的合作和交往。在建筑游戏中,让孩子们学会和同伴商量共同组建物体,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并与同伴不争抢玩具,知道互相谦让;在角色游戏《医院》中,培养幼儿对待伙伴要有同情心,学会关心照顾小伙伴,小医生在给他的“病人”打针时真的轻手轻脚起来,喂药时也是很细心的;音乐游戏活动中我选取了歌表演“拉拉钩”,让孩子们边唱边与同伴拉拉手,笑一笑,抱一抱,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彼此的友爱,教育孩子们在与同伴之间产生不愉快时要放开胸怀进行互相原谅;在角色游戏和结构游戏中,让能力强的幼儿多带动能力弱的幼儿,让性格开朗的孩子多和内向的孩子接触,他们在交往中取长补短,互相影响,共同商定、友好合作,让他们感受到交往的乐趣。
还有就是在日常生活各个环节中促进他们与同伴交往。日常生活中发生的同伴交往是大量的、真实的、自然的。如:晨间谈话,洗手、喝水,就餐,散步,自由活动等。我其间及时运用随机教育和个别教育,对孩子进行正面的鼓励和引导收到较好的效果。有一天午睡后女孩子们都来找老师梳头发,妍妍和琪琪都争着第一个让老师梳她们马上就要争执起来了,我适时的说:“你们都是好朋友互相让一让,谁愿意让你的好朋友先来梳呢?”她俩竟互相谦让起来都让对方先梳头。琪琪说“你先梳吧,我给你拿着卡子”。她们的友谊又增加了,妍妍还对琪琪的帮助表示了感谢。孩子们在一起说一说,聊一聊,让一让更进一步增加了相互之间的了解和交往。
反思:通过以上一系列的教育措施,孩子们的交往发生了变化,变得对同伴有礼貌了,知道尊重别人了,知道互相谦让了……。作为老师我们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交往环境,指导孩子们学习正确的交往方法,为孩子创设与他人合作、分享的机会。把交往能力的五个方面——合作、谦让、帮助、遵守规则、分享等渗透到课堂教学、游戏活动以及日常生活的各环节,促进幼儿积极与同伴合作,与同伴友好交往。只有在实际情境中,孩子们通过交往技能的训练,才能真正积累交往的经验,才会达到我们预订的目标关心同伴。为此,老师要抓住在日常生活中的教育机会对孩子们强化交往技能,让他们愉快相处,互敬互爱。
第三篇:幼儿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
星期一,A老师埋怨地说: “孩子在家过了一个双休日,再回到幼儿园后,许多良好的行为习惯就退步了,不认真吃饭,乱扔东西,活动时喜欢说话,真不知孩子在家时,家长是怎么教育的?”站在一旁的B老师颇有同感地说: “是啊,如果家长都能按我们的要求去教育孩子,我们的工作就好做多了!”A老师接着说: “可这些家长不按我们的要求去做倒也罢了,还经常给我们提这样那样的意见,好像我们当老师的还不如他们懂得多,真拿这些家长没有办法……” 请你运用幼儿园与家庭相互配合的有关理论,分析和评论A、B老师的教育观点,并具体谈谈家园合作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意义与目前存在的误区。
答案;家园合作是指幼儿园和家庭都把自己当作促进儿童发展的主体,双方积极主动地相互了解、相互配合、相互支持,通过幼儿园与家庭的双向互动,共同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在总则里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在组织与实施中,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又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家园合作是幼教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从家庭环境进入迥然不同的集体环境的新入园幼儿来说,家园合作的意义显得尤为重要。
(1)家园合作有利于家长资源的充分利用。家庭是孩子成长发展的第一个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与孩子之间特有的血缘关系、亲情关系与经济关系,使这种教育具有感染性、长期性和针对性,教育内容复杂丰富且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同时,幼儿的家长来自各行各业,可谓是人才济济,是幼儿园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让家长用各自的专长参与幼儿园的教育,可以使他们深层次地了解幼儿园、了解幼儿教育。
(2)家园配合一致,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发展。教师、家长均作为孩子的教育者,是对幼儿实施促进发展教育的主体,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主动与家长配合,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向家长宣传科学保育教育幼儿的知识,共同担负幼儿教育的任务。”幼儿园要发挥主导作用,要充分重视并主动做好家园衔接工作,使幼儿园与家长在教育思想、原则、方法等方面取得统一认识,形成教育的合力,家园双方配合一致,促进幼儿的健康和谐发展。目前,家园合作还存在一些误区。一是认为教师是专业教育工作者,而家长大部分不懂教育;二是家长认为自己忙,没有时间参与幼儿园教育工作;三是教师只在知识上要求家长配合,家长也只愿意督促孩子写字、做算术题、背英语单词;四是认为家长与老师“各司其职”,在家归家长管,在幼儿园归老师管。这造成了教师与家长的教育观念、方法的脱节,直接影响到幼儿园的正常教育工作。案例中的A、B两位教师的观点正是否认了幼儿园与家庭的紧密伙伴关系,否定了幼儿教师、家长均为幼儿的教育主体,其观点是片面的、错误的。
22在幼儿园中,教师要学会与幼儿沟通。比如,要熟记每个幼儿名字,这样幼儿会感到非常亲切,对教师的话作出积极反应;说话的语速和语调要恰当,最好能引发幼儿的好奇心;与幼儿交谈时,语言要简单明确,容易被幼儿接受;说话的态度要友善,比如: “我很喜欢听到你的描述,相信每位小朋友都会喜欢。”“你这一次比上一次说得更清楚了。”在交流的时候,教师还要注意与幼儿的目光接触,要耐心倾听幼儿的谈话,作出积极反馈。现实生活中,有的老师能灵活运用其交流技能、有的老师则因为与幼儿缺乏有效沟通而苦恼。
请你从幼儿教师需要具备的能力出发,谈谈教师如何与幼儿实现有效的沟通。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幼儿教师要实现与幼儿的有效沟通,需要具备相应的知识与能力,包括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等知识,以及观察力、沟通力、组织小组活动、指导游戏、指导幼儿行为、评价教育活动的能力等。其中,沟通能力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尤为重要。‘
教师与幼儿的沟通主要有两个方面,非言语沟通与言语沟通。
(1)非言语沟通包括教师通过微笑、点头、抚摸、蹲下与幼儿交流等。教师与幼儿的身体接触有利于安定幼儿的情绪,让幼儿消除紧张、感到温暖、安全。教师可以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对幼儿的情感和感受可以获得真实的体验。
(2)言语沟通是指教师和幼儿直接交谈。个别或小组中的交谈是幼儿分享情感、心灵交汇的重要途径。它需要教师在抓住机会、选择话题、引发和延续谈话、激发和幼儿谈话的兴趣和积极性等环节上,具有灵活机智的策略、丰富的经验技巧。教师与幼儿之间平等地、民主地交流,并且是面向全体幼儿,这样可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幼儿教师要与幼儿实现有效的沟通,除教师要与幼儿平等交流以外,还需要掌握一些技能:
①引发交谈的技能。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创造气氛,发现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将幼儿自然吸引过来。比如: “你能把你的想法告诉老师吗?”
②倾听的技能。用恰当的言语或非言语方式热情地接纳和鼓励幼儿谈话、提问,让幼儿产生受到尊重的喜悦感和自信心。利用目光接触是比较好的积极反馈方式。
③扩展谈话和结束交谈的技能。教师要学会用幼儿理解的方式引导幼儿将谈话持续下去。同时,也要在适当时候结束谈话,让幼儿表现出满足感。比如: “老师还有点事情要去做,咱们下一次再好好谈谈好吗?”
④面向全体,注意个体差异。针对不同语言能力的幼儿采取不同的内容、方式进行沟通,多鼓励、多倾听,有效刺激幼儿交谈。比如: “你这一次比上一次说得更清楚了。”
第四篇:幼儿教学设计案例分析
篇一:幼儿园教学案例分析
幼儿园教学案例分析:
教案前:
大班美术欣赏活动《京剧脸谱》
高邮市城北实验小学幼儿园王丽
设计意图:
京剧并非是我们南方孩子生活中经常遇到和熟悉的事物,但从教育角度来说,是有意义的,通过这方面内容的系列活动,让孩子初步接触京剧,了解中国这一特有的戏曲形式,从而从另一个侧面来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激发起孩子喜爱京剧、热爱祖国的情感。根据孩子的学习特点,为了能够让他们亲眼所见、亲身经历,去更直观的感受体验京剧艺术的魅力,在活动前,请家长带着孩子们一起搜集有关京剧的知识,在活动中,给孩子观看京剧片段,通过这些让孩子们初步地了解京剧。
一、活动目标:
二、活动准备:
油画棒、垫板、空白脸谱人手一份
三、活动过程: 1.欣赏京剧片段:
(3)幼儿交流后,教师归纳:这是一段京剧唱段,京剧是中国特有的戏剧艺术,在世界上很有影响,人们提到京剧就会想到中国。2.讨论京剧脸谱的装饰方法:
(1)教师与幼儿观察脸谱,讨论:脸谱是由哪些颜色画成的?它的图案都是什么样的?从哪儿开始装饰呢?
3.介绍各种工具和材料:
(1)出示幼儿活动材料:油画棒、空白脸谱
4.创作京剧脸谱:
5.展示幼儿作品:
活动后的反思:
整个活动上下来,大部分孩子们对图案的对称是掌握了,并能均匀地涂色,但是单凭一节课,就让孩子们了解京剧文化是远远不够的。
2个活动时间,第一个活动可以把重点放在让孩子们欣赏京剧和脸谱,让孩子们初步地了解京剧文化和欣赏脸谱的艺术美(为幼儿创作脸谱做铺垫)。第二个活动就可以把重点放在让幼儿自己创作脸谱上了。从过程上来看,活动中孩子的自主性学习体现的不够,教师应起到引导作用,带动孩子大胆想象,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通过这一活动,我反思了自己的教育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点:1.了解孩子是实施教育行为的依据。
是我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改进后的教案:
大班美术欣赏活动《京剧脸谱》
一、活动目标:
根据这3点目标,我将活动目标改为:
二、活动准备:
教师材料:实物京剧脸谱、黑白局部脸谱贴磁(一套)、与黑白脸谱纹样相同的彩色完整脸谱一个。
在活动材料上做了很大的改动,首先本节活动增加了难度,为幼儿提供了只有一个椭圆形脸的轮廓,让幼儿自由发挥创作,二不是简单的涂色活动。教师材料将脸谱分解开,让幼儿在学习掌握创作脸谱的时,更清晰明了。
三、活动过程:
(2)幼儿交流后,教师归纳:京剧是中国特有的戏剧艺术,在世界上很有影响,人们提到京剧就会想到中国。
(二)观察、了解脸谱的对称性和夸张性特点,感受京剧脸谱的独特魅力:
教师提问“它用了哪些颜色?它们搭配在一起怎么样?我们再看看其它脸谱,它们又用了哪些颜色?(教师让幼儿关注黑白色的脸谱和其他色调的脸谱)
教师提问:“这个纹样装饰在了脸谱的哪里?它是什么样子的?我们看看其它的脸谱用了哪些纹样?”
2.小结:脸谱的色彩夸张,五官的纹样夸张、特别,很好看。
(这一过程主要是让孩子们掌握脸谱的对称性和夸张性特点,分为三点来分析:颜色、图案以及对称,请幼儿自由选择喜欢的脸谱来 说,体现了孩子学习的自主性。
(三)幼儿明确要求,并按自己的意愿选择、设计京剧脸谱:
教师提问:这些脸谱是本来就长在演员的脸上的吗?怎么上去的?
2.明确操作要求:先设计纹样装饰对称脸谱,再为脸谱涂色。
(根据大班幼儿的能力,教师提供空白脸谱,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设计创作脸谱,在原本的基础上增加了难度。整个活动将了解京剧文化省去,重点放在京剧脸谱的设计和创作上,主题更明确。在有限的时间内也能相对轻松地完成教学目标。在示范时,教师运用一步一步递进的方式让幼儿掌握了画脸谱的步骤,简单又有趣。
(四)展示作品,相互欣赏,体验成功的喜悦:
篇二:幼儿园教学案例分析
幼儿园教学案例分析:
教案前:
大班美术欣赏活动《京剧脸谱》
设计意图:
京剧并非是孩子生活中经常遇到和熟悉的事物,但从教育角度来说,是有意义的,通过这方面内容的系列活动,让孩子初步接触京剧,了解中国这一特有的戏曲形式,从而从另一个侧面来了解祖国的传统文化,激发起孩子喜爱京剧、热爱祖国的情感。根据孩子的学习特点,为了能够让他们亲眼所见、亲身经历,去更直观的感受体验京剧艺术的魅力,在活动前,请家长带着孩子们一起搜集有关京剧的知识,在活动中,给孩子观看京剧片段,通过这些让孩子们初步地了解京剧。
一、活动目标:
二、活动准备:
油画棒、垫板、空白脸谱人手一份
三、活动过程: 1.欣赏京剧片段:
(3)幼儿交流后,教师归纳:这是一段京剧唱段,京剧是中国特有的戏剧艺术,在世界上很有影响,人们提到京剧就会想到中国。2.讨论京剧脸谱的装饰方法:
(1)教师与幼儿观察脸谱,讨论:脸谱是由哪些颜色画成的?它的图案都是什么样的?从哪儿开始装饰呢?
3.介绍各种工具和材料:
(1)出示幼儿活动材料:油画棒、空白脸谱
4.创作京剧脸谱:
5.展示幼儿作品:
活动后的反思: 整个活动上下来,大部分孩子们对图案的对称是掌握了,并能均匀地涂色,但是单凭一节课,就让孩子们了解京剧文化是远远不够的。从目标来看,目标一中的学习用鲜艳的色彩和夸张、对称的图案设计京剧脸谱,在活动中只体现了用对称的方法来设计脸谱,色彩鲜艳和夸张在活动中基本没有体现。目标二制定的比较宽泛,如果既要了解中国的京剧文化,又要掌握夸张、色彩鲜艳、对称地画脸谱,可以把活动分为2个活动时间,第一个活动可以把重点放在让孩子们欣赏京剧和脸谱,让孩子们初步地了解京剧文化和欣赏脸谱的艺术美(为幼儿创作脸谱做铺垫)。第二个活动就可以把重点放在让幼儿自己创作脸谱上了。从过程上来看,活动中孩子的自主性学习体现的不够,教师应起到引导作用,带动孩子大胆想象,成为学习的主动者。
通过这一活动,我反思了自己的教育行为,主要有以下几点:1.了解孩子是实施教育行为的依据。
是我值得深思的一个问题。
改进后的教案:
大班美术欣赏活动《京剧脸谱》
一、活动目标:
根据这3点目标,我将活动目标改为:
二、活动准备:
教师材料:实物京剧脸谱、黑白局部脸谱贴磁(一套)、与黑白脸谱纹样相同的彩色完整脸谱一个。
在活动材料上做了很大的改动,首先本节活动增加了难度,为幼儿提供了只有一个椭圆形脸的轮廓,让幼儿自由发挥创作,二不是简单的涂色活动。教师材料将脸谱分解开,让幼儿在学习掌握创作脸谱的时,更清晰明了。
三、活动过程:
(2)幼儿交流后,教师归纳:京剧是中国特有的戏剧艺术,在世界上很有影响,人们提到京剧就会想到中国。
(二)观察、了解脸谱的对称性和夸张性特点,感受京剧脸谱的独特魅力:
教师提问“它用了哪些颜色?它们搭配在一起怎么样?我们再看看其它脸谱,它们又用了哪些颜色?(教师让幼儿关注黑白色的脸谱和其他色调的脸谱)
教师提问:“这个纹样装饰在了脸谱的哪里?它是什么样子的?我们看看其它的脸谱用了哪些纹样?”
2.小结:脸谱的色彩夸张,五官的纹样夸张、特别,很好看。
(这一过程主要是让孩子们掌握脸谱的对称性和夸张性特点,分为三点来分析:颜色、图案以及对称,请幼儿自由选择喜欢的脸谱来 说,体现了孩子学习的自主性。
(三)幼儿明确要求,并按自己的意愿选择、设计京剧脸谱:
教师提问:这些脸谱是本来就长在演员的脸上的吗?怎么上去的?
2.明确操作要求:先设计纹样装饰对称脸谱,再为脸谱涂色。
(根据大班幼儿的能力,教师提供空白脸谱,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设计创作脸谱,在原本的基础上增加了难度。整个活动将了解京剧文化省去,重点放在京剧脸谱的设计和创作上,主题更明确。在有限的时间内也能相对轻松地完成教学目标。在示范时,教师运用一步一步递进的方式让幼儿掌握了画脸谱的步骤,简单又有趣。
(四)展示作品,相互欣赏,体验成功的喜悦:
篇三:幼儿园教学目标设计案例分析作业
幼儿园教学目标设计案例分析作业
语言领域
案例1:大班诗歌《风藏在哪里》教学目标:
(1)欣赏诗歌,感受诗歌优美意境和问答式的结构特点;
(2)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区别问句和答句的不同读法;
分析:对于该目标很好的体现了语言领域的学科特点,语言领域的核心价值在于倾听、感受、理解、表达。
建议改为:(1)欣赏诗歌,感受诗歌优美意境和韵律感;
(2)学习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区别问句和答句的不同读法;
案例4:中班阅读活动“我喜欢的书”活动目标:
1.在看看、讲讲的交流活动中,丰富与阅读有关的经验;
分析:该目标表述过于笼统,其中“有关经验”也表述不明,而且目标也不符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要求过于浅显和简单。活动的主题为“我喜欢的书”,但是在目标中并没有任何体现。
建议改为:(1)在图书角的区域阅读活动中,选择一本最喜欢的图书;
(2)在集体阅读的氛围中,主动表达自己的阅读内容和感受;
科学领域 案例5:小班科学活动《水果里的种子》教学活动目标:
(1)品尝苹果、桂圆、橘子等水果,知道水果里的籽就是种子,种子种在泥土里能长出苗苗;
(2)观察各种种子,知道它们是不一样的;
建议改为:(1)品尝苹果、桂圆、橘子等水果,通过教师讲解知道水果里的籽就是种子,种子种在泥土里能长出苗苗;
(2)观察各种种子,知道它们是不一样的;
案例10:小班音乐活动《北风爷爷别神气》的目标与分析:
(1)学唱歌曲,能有力、自豪地演唱歌曲??,(这是发展目标)
(2)通过故事帮幼儿理解歌曲内容?,(这是教育目标)
(3)初步探索创编歌词,提高幼儿演唱兴趣?,(前半段是发展目标,后半段是教育目标)分析:从统一的角度表述目标来看,教师安排此次小班音乐活动是混乱的,一会儿从教师的教这一角度出发确定活动目标,一会儿又从幼儿的学的角度出发,整个教学活动缺乏计划性和目的性。因而在表述目标时应尽量从一个角度出发进行陈述,克服思维的混乱。
建议改为:(1)通过故事教学,激发幼儿对于歌曲的兴趣;
(2)教幼儿有感情的学唱歌曲;
(3)引导幼儿在学会歌曲的基础上,进行歌曲创编
社会领域
案例11:小班活动“我的名字”活动目标:
1.喜欢自己的名字,鼓励幼儿大胆地应答教师的呼唤;
建议改为:(1)喜欢自己的名字,听到名字能大声地应答;
第五篇:幼儿教学实践案例分析
幼儿教学实践案例分析
F班
钱虹
主题:幼儿园大班主题:我要上小学 主题关注:
1、行为习惯方面
(1)、入学的适应能力,如理解并听从指挥、用好课间十分钟休息时间、自己整理并保管好物品、会制定简单的学习计划等。
(2)、良好的学习习惯,如爱护和正确地使用学习用品、遵守集体规则、学会独立和及时地完成作品等。
2、情感与态度方面
(1)、知道上小学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成长过程,激发幼儿上小学的愿望。
(2)、明白上小学读书是件快乐和有趣的事,能认识更多的朋友,学更多的本领。
(3)、懂得如果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应该坚持到底去克服困难。
3、认知方面
(1)、丰富有关小学的经验,如小学校园的环境、小学生一天生活的安排。
(2)、比较幼儿园与小学的不同,如环境、作息时间和学习形式等。主题价值的分析:每年五六月,家长和孩子们谈论和关心的热点是孩子的入学问题,而孩子们想了解小学,了解小学生生活的愿望也十分强烈。于是,我们便自然地进入了大班的最后一个主题“我要上小学”。该主题活动对幼儿从情感上、能力上、习惯上做好入学准备有着积极的作用。在《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中特别指出“幼儿园在课程开发和事实上应加强与家庭、社会的密切合作以及与相邻的教育衔接”。因此,丰富幼儿有关小学和小学生生活的经验,根据小学生的要求有目的地培养幼儿的学习习惯和独立能力,为幼儿做好入学前的心理和物质准备,是大班幼儿开展幼小衔接教育的主要内容。活动名称:书包里的朋友
活动背景和设计理念:大班的幼儿每天会带自己的小书包上幼儿园,但是这个小书包毕竟不同于小学生背的书包。对于即将进入小学的孩子来说,他们需要了解小学生的书包里应该放哪些物品,这些物品与小学生活的关系以及如何摆放和整理小书包等。本次集体活动意在解决这几个问题。教师要注重激发幼儿了解小学生活的愿望,感受即将成为小学生的高兴。活动目标:
1、看看、比比、说说,小学生的书包应带上哪些学习用品。
2、能根据课程表,学习整理书包。
活动准备:一只由小学生整理的书包,幼儿每人自备一只书包。活动过程:
1、书包里有哪些朋友
重点提问:小学生的书包里放了哪些东西?哪些是小学生读书必须带的物品?(教师可根据幼儿的表述,将书包中的物品分类并作简要记录。)
小结:书包、铅笔、橡皮、铅笔盒、垫板等是小学生读书必备的学习用品;餐巾纸、水壶是小学生的生活用品;棋类、毽子等文娱用品可以在下课十分钟或放学后玩耍。
2、把书包里的朋友整理好
重点提问:你想在书包里放什么?为什么?如何知道每天应该带什么书?(出示一张小学生课程表)哪些东西不能放在书包里? 小结:每天整理书包的时候,应该根据课程表,决定要带的书和学习用品。根据上课的顺序整理好书本,各种学习用品应分类摆放,这样可以方便取用。
课程反思与评价:活动中教师的回应包括重复、解释、提炼、归纳、反问和追问等。本次活动中教师应重视回应时的提炼和归纳的策略,如将物品归纳为学习用品、生活用品和文娱用品,根据课程安排合理准备和整理书包中的物品等。
主题实施评价:我们从整理小书包的竞赛游戏入手,引发幼儿了解怎样做个合格的小学生的愿望。在主题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周边小学及家长的自愿,围绕提高幼儿适应学习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为幼儿体验性、探索性学习创造条件,共同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这一主题对幼小衔接的意义重大。因此,该主题活动尤其要发挥家长和社区资源的作用。教师要了解本班幼儿面对即将来临的小学生活可能会遭遇的问题和困难,然后利用各种机会,联合家长,有针对性地予以解决。在主题活动推进的过程中,我们尤其应注重增加生生互动来激发情感;采用游戏方法来培养能力;抓住寻常时刻养成习惯,尤其对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