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保险学相关论文
保险学专业学生政策能力培养探讨
摘 要
保险行业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政策能力,必须对保险专业的在校学生进行政策能力的培养。保险学专业学生政策能力培养时要突出教学内容与政策的关联性、重视政策的体验性、突出政策的实践性。关键词:保险; 保险学专业; 政策能力;
A Discussion about Cultivating Policy Capability of Students Majoring in Insurance // Li DongshengAbstract The insurance industry requires employees with highability of insurance policy, students majoring in insurance mustget policy capability training.Highlighting the relevance betweenteaching content and policy, valuing the experience, and highlighting policy practice are imperative when cultivating their ability of professional insurance policy.Key words insurance;insurance major;policy capability;cultivation
保险行业是一个典型的“政策”性行业,而政策法规又具有“多变”的性质。保险学专业的学生是未来从事保险行业的后备军,在校期间培养他们的政策能力显得尤其重要。本文对保险学专业学生政策能力的内涵、必要性和政策能力培养措施等内容展开探讨。保险学专业学生政策能力的内涵
什么是政策能力,有很多不同的理解。通常认为,政策能力包括政策敏感性、政策认知力和政策运用水平[1]。1.1 政策敏感性
政策敏感性是指在“某政策框架内做出反应的程度”[2]。从理论角度来说,政策敏感性就是相关组织和个人对某项政策作出反映的速度和程度。通常来说,政策敏感性越高,则反应速度、程度越高,反之则越低 [1]。例如延迟退休政策的出台,对老百姓的影响巨大。当政府公布了准备出台这一政策时,老百姓在第一时间作出了强烈反应。如果这一政策真的出台,影响最大的就是养老金领取的年限和数量。还有就是会产生许多疑问,是否是养老基金存在缺口,甚至会有人认为是政府在推卸责任;老百姓少领了 5 年养老金会不会吃亏等。作为保险专业的学生,应该对延迟退休政策作出“迅速”的反应。1.2 政策认知力
政策认知能力是对政策精神、具体内容、适用范围、解决事项及预期效果的一种认识和把握能力 [1]。作为保险从业人员,如何正确认识政策、准确运用政策使政策发挥最大效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能。例如,广州市生育保险新政于 2015 年 10 月 1 日起实施,新政的门槛降低不再受“缴费满 1 年”的限制,参保男职工未就业配偶等人群也能享受、生育保险就医确认统一前移至生育保险定点医院等。如何理解这一政策的精神,使好的政策发挥最大的政策效能,就要求保险从业人员具有较好的政策认知力。广州市生育保险新政的政策意图就是简化生育保险程序和手续,使生育保险能惠及更多的人,从根本上提高生育质量。1.3 政策运用水平政策运用水平即政策的合理运用的能力 [1]。过度运用政策或缩小运用政策都会令政策的效用大打折扣。而要使政策发挥最大的效用,除了政策权威主体(通常是相关的政府部门)依法严格执行之外,更需要其他政策参与者的配合。作为未来的保险从业人员,如何练就政策运用水平至关重要。
例如,城乡居民大病医疗保险政策的实施,实行以费用作为大病的界定标准,打破了过去以病种界定大病的做法,必然使更多的参保人得益。为了使费用达到大病标准,卫生服务供方可能产生过度医疗行为。而作为费用支付方的保险机构如何与医疗机构博弈,保险从业人员的政策运用水平就会发挥作用了。2 保险学专业学生政策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2.1 保险行业要求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政策能力
保险行业是一个政策性很强的行业,它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保险可分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就会有社会保障法与商业保险法,同时有社会保障和商业保险的一系列政策。与保险相关的政策包括保险产业政策、财税政策、金融政策、社会保险政策等。
例如政府为了发展健康保险行业、解决老百姓看病贵问题,推出了购买健康保险产品抵个税的政策。这一政策的核心精神有二:一是购买的健康保险产品必须是符合规定的商业健康保险,其产品是指保险公司参照个人税收优惠型健康保险产品指引框架及示范条款开发的、符合相关条件的健康保险产品,而并非所有的商业健康险;二是对个人购买这类保险的支出,允许在当年按年均 2400 元人民币的限额予以税前扣除。如果保险从业人员的政策能力不高,就会产生只要购买健康保险产品,不论产品和不限保费都能抵扣个税的误解。2.2 政策能力的形成需要理论作为基础
作为本科层次的保险学专业,培养的学生肯定不是低层次的保险推销员。在我国的高校中,保险学专业的培养目标通常定位为培养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理论基础与保险理论基础,具备一定管理学、法学的基本理论知识,熟悉保险制度的基本政策和法规,熟练掌握保险业务操作的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应用型人才。可见,政策能力的形成必须依靠一定的相关理论作支撑。
毫无疑问,保险学专业属于经济学类专业,保险学专业必须有较强的经济学理论的要求;同时保险学专业又是金融学类的专业,它少不了金融学的专业理论;本科层次培养的学生是要经营保险的,是管理保险人员和保险企业的,必须掌握管理学的理论和法律、法规和政策。就保险政策本身也有很多相关理论,包括保险政策基础理论、保险政策目标理论、保险政手段理论、保险政策效果评价理论、保险政策的设计和决策理论 [3]。
2.3 政策能力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
政策能力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培养过程,这个过程必须从大学开始。因为,大学生在校期间相对比较单纯,而且有较高的人格要求和社会责任感,这个时候去培养政策能力就容易得多。在大学期间培养了一定的政策能力,为日后真正走向社会、从事保险行业打下了基础,当他们面对具体保险工作或业务时,对政策的理解和运用就更准确和更有效。
大学生政策能力的形成过程可以概括为知识向技能的转化、内化及知识技能的迁移过程 [4]。这个过程包括多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掌握相关的理论和知识;第二阶段是将掌握的已有知识和理论向技能转化,解决实际问题;第三阶段是将已掌握的技能反复使用,形成熟练技能与思维方法;第四阶段是运用熟练技能与思维方法去解决复杂问题和不良问题。3 保险学专业学生政策能力培养的措施 3.1 突出教学内容与政策的关联性
保险业从某个角度来说就是对政策的运用,而作为保险相关课程的教学必然或多或少地反映政策的内容或精神。在教学过程中,突出教学内容与政策的关联性至少体现在如下两点:一是要分析不同政策之间的关联程度。例如,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由社会医疗保障和商业医疗保障两部分组成,两者由不同的法律、法规、政策去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调整社会医疗保障,《医疗保险法》调整商业医疗保险。社会医疗保障是基本医疗保障,商业医疗保障是社会医疗保障的补充和满足特需医疗服务。二是要分析政策与实践之间的关联程度,即政策的实施效果 [5]。为了有效地实施政策,往往还会制定相关的实施细则。如果实施细则科学合理就会带来好的实施效果;如果实施细则不科学,政策实施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具体来说,分析政策与实践之间的关联程度,就是要分析实施细则对配套政策的支撑程度;实施细则与政策之间是否存在冲突;政策制定主体之间的利益关联性分析,包括政策受益主体间的利益关联性分析、政策对象是否享受到政策带来的收益、政策受益对象是否公平公正。例如国务院制定了《关于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的意见》,目的就是要解决城乡居民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的问题。大病医疗保险就是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补充,其费用来源于原来的保费和政府的财政补贴,具体由商业保险公司来运营。这个制度必须要解决如何补充的问题,政府、商业保险公司、医疗机构、被保险人(病人)之间利益如何均衡等问题。
3.2 创新教学模式, 重视政策的体验性
在我国,保险虽然是新生事物,保险业也是新兴行业,但保险已关系到每个人的工作和生活。作为保险专业的学生,不仅与保险有切身的利益关系,而且更是跟日后的工作有莫大的联系。如果让学生亲身“体验”保险的好处,会使学生对学好保险专业增强信心,更为日后的保险工作打下基础。体验性教学遵循以学生为本、开放性的教育教学理念,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将学生的参与、体验和分享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环节 [6]。例如,作为在校学生最直接的体验就是居民医疗保险政策的体验。体验内容可以包括对政策了解情况、交保费情况、看病情况、核保情况、报销情况等。经常听到有些同学说参加居民医保没什么用。我们教学时可以以这个问题切入,为什么同学觉得没用?是否根本就不了解这个制度、不懂得运用这个政策。同时可以通过同学亲身经历,说明如何用这个政策、这个政策又如何有用。如果体验到了,那么就会自己积极参加、甚至说服别人参加,还有可能对如何完善这个制度建言献策。3.3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突出政策的实践性
政策本身的重要特点就是时效性和可执行性,在保险专业的教学中,如何将相关政策融合在教学中,本身就是一个非常重要和值得探讨的事情。政策的实践性主要表现为政策的时效性和可执行性。例如自 2015 年 5 月 1 日起,全国范围内保险公司将实行新的车辆保险费率政策,根据每年出险次数确定保费费率,一年内出险 5 次的保费翻倍。这一政策的目的之一就是倡导文明开车,从而减少出险。但这一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可能会带来新的问题,一是顾客可能不再买刮碰险了,特别是在交通拥剂的城市,轻微碰撞时有发生,一年中发生多次轻微碰撞是常有的事情;二是可能不会轻易报险,尽量减少出险次数,从而达到少交保费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会学生保险的重要性。保险的重要目的就是当发生风险时,其经济风险可以转嫁给保险人,使投保人或被保险人从中获得经济补偿或收益。同样,如果是投保人或被保险人的故意行为使风险得以发生,则保险人有拒绝赔付的权利。
参考文献
[1] 刘东杰,张长立.新农民公共政策能力培育问题探究[J].高校社科动态,2012(6):31-36.[2] 曾令华.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中大学生和谐思维能力的培养[J].教育与职业,2008(5):184-185.[3] 蔡敬贤.建立保险政策学的构想[J].江苏保险,1994(5):19-20.[4] 何万国,漆新贵.大学生能力的形成及其培养机制[J].高等教育研究,2010(10):62-66.[5] 曲婉,穆荣平,宋河发.自主创新人才队伍政策关联性研究[J].科研管理,2012(2):43-47.[6] 马小红.基于体验性教学模式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J].教育与职业,2014(2):129-130.
第二篇:保险学论文
中国企业财产保险市场的现状、问题和对策研究报告
摘要:从1980年我国开始恢复保险业务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财产保险一直占据我国保险业的主导地位,而企业财产保险曾一度是主体业务。但自1988年机动车辆保险保费收入首度超过企财险之后,尽管企财险的保费绝对数额逐年递增,但占财产保险的总份额基本上处于下降的状态。本文基于我国企财险市场的现状,从供求错位和赔付困境两个方面,对企财险所面临的困难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汶川大地震 中国企业财产险 现状 供求错位 赔付困境 对策 相信大家对2008年汶川大地震仍然记忆深刻。根据保监会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5月18日,保险业共接到地震相关保险报案10万件,已支付赔款1462.9万元。其中,企业财产保险接报案1667件,已支付赔款165.5万元。不少人对此统计数据持不解态度,认为企业财产保险赔款总数实在太少,相对于地震的损失可谓杯水车薪。这足以看出我国保险市场存在很大的缺陷。下面我将以中国企业财产保险市场为研究对象,探究其现状及现状中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我国企业财产保险市场的现状
1.企财险保费收入规模不断增大。通过历年来的数据可以知道,企业财产险的保费绝对数额逐年递增,1998年,企财险保费收入为112.6亿元,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到2011年,其保费收入为329.8亿元,保费收入规模增大了两倍,平均年增长率为8.86%。
2.企财险在财产保险市场的份额不断萎缩。2010年,企业财产保险的保费收入占财产保险市场总保费收入的7%,虽然位列第二,但是与占比77%的保费收入最多的机动车辆保险相比,相差70个百分点。
3.企财险市场竞争度不断提高。来自于中国人保、中国平安与中国太保的保费收入占据了国内企业财产保险中超过一半的市场份额(68%),另外28%来自于国资保险公司,4%来自于外资保险公司。尽管人保、平安与太保依然占据了大半市场份额,但是可以看到,这三家保险公司所占的市场份额逐年下降。
4.企财险赔付支出与保费收入趋势大体同步,但在巨灾年份赔付激增。从赔付支出的角度来看,2002年保险公司在企财险的赔付支出为60.38亿元,到了2010年时上升到了121.14亿元,与十年前相比翻了一番。
二、我国企业财产保险市场的发展问题
(一)供求错位
1.从企财险需求方面来分析,有效需求不足现象十分明显。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除个别年份,我国经济总体增长率等各项相关经济增量指标均飞速上涨,成就举世瞩目,目前以跃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固定资产投资的总量也是逐年递增。
2.从企财险的供给方面分析,品种和规模都有待加强。
1)对中小企业的供给不足。2)保险供给主体的服务水平不高,从业人员素质有待加强。3)保险公司企财险品种单一,条款狭隘,可选择性小。4)产品销售渠道单一,中介市场发育不健全,多层次销售渠道还不成熟。
(二)赔付率困境
1.企财险费率连年下滑。
伴随着越来越高的市场化程度,保险公司为了完成经营指标,主要把精力集中于大型企业,因为这些大客户的保费规模大,管理水平高,风险小,因此保险公司通过这一系列措施争夺和留住他们,包括组建由营销、承保、理赔、再保等各类专业人才组成的大客户服务团队,由专人为其提供保险服务;为客户量身定做更适合客户的承保方案;提供优惠的承保费率;设立大客户的快速理赔通道等等。为了吸引这些大客户、占领市场,有些保险公司甚至“贴费承保”,费率则已降至0.1‰,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企财险业务分保难以分出。
再保险是保险人在原保险合同的基础上,通过签订分保合同,将其所承保的部分风险和责任向其他保险人进行保险的行为。通过再保险,可以细化风险,稳定保险公司的经营。但是,由于企财险业务的恶性价格竞争,目前市场上的保险费率不仅严重偏离了企业所面临的风险概率,也远低于国际再保险市场的分保价格。因此,很多保险公司的企财险业务承保后却无法在国际市场上分出,没有再保险公司愿意接手。
3保险公司对中介费用管控能力的下降。
近年来,各大工商企业纷纷采用委托保险经纪公司和其他中介渠道的方式购买企财险。由于保险公司行业力量分散和恶性竞争,招投标双方的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无论是招标方案的制订、投标公司范围的圈定,还是保险费率和中介费用的厘定,主导权都掌握在中介公司手中,保险公司丧失了对中介费用的管控权力。这种管控力的丧失造成保险公司无法有效降低管理成本,并且可能进一步导致手续费竞相上涨。一部分经纪公司在为客户选择承保公司时,重费率轻综合实力,将为客户取得低费率作为自身的“卖点”,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市场的公平竞争。
三.解决我国企业财产保险问题的对策
(一)对于保险公司
1费率制定的合理化。
保险公司在制定费率的时候,应该根据保险标的面临的风险大小、承保范围和保险限额等因素合理地进行定价。因此,针对不同的保险标的和风险,保险公司应该根据实际状况进行定价。有必要在进行定价方面,按照风险大小等因素将保险标的风险程度等级进行细化,并且根据日后的承保经验不断进行调整,使保费制定趋于合理。
2提高理赔时效,加强理赔管理,提升理赔服务质量。
针对目前存在的理赔难问题,保险公司自身应该提升理赔时效。企业可以采用每月召开理赔协调会,提出未结赔案的原因和难处,发现处理赔案上的不足,提出切实可行的规范操作,有目的、有效果地促进各项理赔工作的进度。对于损失金额大的重点赔案,要积极跟进赔案变化情况,保持与投保公司的密切沟通,取得每一阶段的共识,从而促进企业之间长期的客户关系。
3设计针对小企业的财产保险产品,开拓中小企业的企财险市场。
目前保险公司对小企业财产保险产品供应不足,过高的保单费率和投保门槛,极大地打击了广大中小企业主投保企财险的积极性。保险公司可以开拓中小企业的企财险市场,充分发挥规模效应,促进企财险市场的发展。
4保险公司应加强对被保险人财产保险的防灾防损检查工作,从而减少损失发生的概率和损失。
保险公司可以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现场,进行防灾防损检查,查找出安全的隐患,为企业风险管理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和参考,帮助企业把握风险点,减少危险隐患,增强防灾抗灾能力。
5保险产品的创新。
一方面对原有险种进行改造完善,对相对不合适的地方进行有针对性地修订和完善。另一方面针对新生的保险需求,积极开发有自己特色的保险产品。6保险公司应该提高企业员工的从业人员素质和服务质量,通过自身优质的服务提高企业的口碑和形象。
在提高保险公司相关服务等方面,中国保险公司可以向目前国内的外企保险公司学习。总体而言,外企保险公司的服务质量和客户满意度远远高于中资保险公司。特别是在保险的销售和理赔业务等方面,这是需要我国保险公司学习的地方。
(二)对于政府
1.逐步淡化保险公司的国有色彩, 实行严格的政企分开政策,逐步放开管制,从而促进中国保险公司在国内的成长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政府通过鼓励企业创新、强化企业内控、建立健全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引进信用等级评定制度等方式,推动保险公司经营管理方式的改善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从而推动中国金融企业做大做强。
2鼓励保险中介的发展。
目前我国保险专业中介公司的规模偏小、专业化程度不高,专业保险中介公司与保险公司的业务匹配性较差。政府鼓励保险中介机构的发展,中介机构市场业务的扩展可以促进中国整个保险行业的发展。
3鼓励再保险行业的发展,实现原保险与再保险的发展平衡,使原保险和再保险业务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完善中国保险市场。
再保险业务的发展状况对原保险业务有着巨大地推动作用。政府一方面可以鼓励中资再保险公司的建立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鼓励中国保险公司在国际金融中心进行分保。这样既可以促进我国保险业务的扩大,起到分散风险的作用。另外,通过技术外溢,又可以促进国内保险市场的完善。
4完善法律及其相配套的行政法规和业务规章, 将保险业纳入法制化轨道,从而完善我国财产保险市场。
现行的《保险法》在具体规范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的漏洞和盲点。另外,我国关于再保险,保险中介等方面的法律比较欠缺。一些保险法规由于没有上升到法律的高度,在执行过程中也是问题重重。因此,政府应该不断完善保险法等相关保险法律,从而为保险行业的日常经营提供法律依据和制度规范。
参考文献:
[1] 杨克泉,副教授,钟钰,吕立伟.企业财产保险相关问题研究[R].上海: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会计研究院, 2003:1-3
[2] 朱铭来 奎 潮.我国企业财产保险经营与发展战略分析[J].中国金融,2010(5):52-53.[3] 朱铭来 奎 潮.我国企业财产保险需求分析[J].中国保险,2009(8):21-23.[4]曹红欣.浅析中国企业财产保险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1(36):107-108.
第三篇:保险学专业论文
试论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教学改革研究
[摘要]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的教学质量,直接影响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如何提高学生的保险意识和运用保险手段处理企业风险的能力,成为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教学的重点。必须转变思路和角度,加强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的教学改革研究,科学优化教学内容;积极强化能力培养;高度重视教学研究,提高保险学的教学水平,才能完成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教学改革;教学目标
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具有现代保险意识、能够运用现代保险技术、掌握现代风险管理理念的财务管理人才。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教学应当紧密结合财务管理人才对保险知识和能力的要求进行科学设计,但目前保险学的教学单纯考虑自身的内容体系比较重,而与有针对性的教学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因此,高等院校财务管理专业加强保险学教学改革研究非常必要。
一、科学优化教学内容,建立与财务管理专业相匹配的保险学知识体系
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应当在遵循保险学自身知识结构的基础上,科学优化教学内容,建立与之相匹配的知识体系,充分满足财务管理人才对保险知识的需求。
(一)风险管理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的基础内容
风险管理是研究风险发生规律和风险控制技术的一门新兴管理科学。保险是风险管理最重要的技术手段,是企业或个人把自身的风险以交纳保险费为代价。将风险转嫁给保险人承担,当发生保险风险损失时,保险人按照合同约定进行经济补偿。保险虽然仅仅作为整个风险管理过程中财务管理手段之一,却表现出极大的社会保障功能,得到广泛应用。
风险管理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研究的重要基础内容。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下非投机风险的发生发展规律、类型、本质特征、成本的形成和度量、风险管理理论、风险管理的基本程序和方法、风险管理与保险的关系等都应当作为教学的重点,使学生深入理僻风险管理的内涵,充分认识通过保险转移企业风险的重要意义。
(二)保险基础理论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的核心内容
科学的理论是人们认识和指导实践的重要基础。在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中,加
---文章整理编辑:论文文库工作室(QQ1548927986)
本文仅供参考 更多论文定制写作发表辅导欢迎来询!
强保险基础理论的内容设计,对学生科学指导企业风险防范,提高风险管理中保险的综合运用能力和理论分析水平产生重要的影响。
保险理论随着保险实践的不断深入而逐步形成并得到快速发展,对经济产生了巨大的推进作用。作为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必须掌握保险经济学原理、保险功能理论、风险防范理论,掌握保险合同的法律规范要求,掌握保险运行的基本原则、应用范围及法律后果。达到能够运用保险理论与技术指导企业的风险管理行为。解决企业在保险合同订立、履行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复杂的业务及法律问题,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保险基础理论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的核心内容。
(三)商业保险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的主干内容
商业保险作为风险管理的重要平台,对保持经济繁荣与健康发展、企业灾后重建、维持企业持续经营、保障员工福利等方面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企业在生产经营中,所面临的财产风险、责任风险、信用风险等已经成为束缚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企业通过制定保险计划,购买各类企业财产保险产品,实现对风险的有效管理。可以通过制定企业年金计划,为员工的生命、健康、意外伤害提供更高层次的人身保障,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促进优质人力资源的稳定。因此,商业保险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的重点和主干。
通过商业保险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各类商业保险的产品特点,能够根据企业生产与财务状况,在企业风险评估基础上科学制定保险计划。选择优质的保险产品和保险公司,提高企业风险管理和财务管理水平。
(四)社会保险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
在企业运行中,存在着员工退休养老、医疗费开支、劳动力流动而产生的失业等风险,这些风险只能通过社会保险来解决。社会保险制度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可以改变劳动力对企业的依附关系,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地位平等。
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同属于社会保障范畴,具有相同的业务和数理技术基础,都是社会安全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社会保险对企业发展的积极影响。明确企业员工所享有的社会保险的权利和应尽的法律义务,企业应该如何遵守社会保险的法律规范,保证员工社会福利待遇的实现。社会保险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的重要内容。
---QQ1548927986)
本文仅供参考 更多论文定制写作发表辅导欢迎来询!
(五)保险企业经营与监管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不可缺少的内容
保险经营具有负债性,保险产品是无形产品。财务管理人员在实施企业风险保险转移、制定员工福利计划时,必须了解保险企业的经营状况,了解保险企业台前幕后的各项业务及程序,了解国家如何对保险企业进行监督与管理。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通过保险途径管理风险的效果。提高运用保险手段管理风险的水平。所以,保险企业经营与监管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知识体系不可缺少的内容。
二、积极强化能力培养,提高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的教学效果
掌握和运用保险知识。分析与解决财务管理中出现的风险管理问题,提高财务管理的综合能力,是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始终如一的教学目标,因此,能力培养在保险学教学中非常重要。
(一)通过保险案例教学强化能力培养
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教学应该以案例教学为先导,综合运用保险、法律及财务管理专业知识,正确处理企业风险管理中出现的各种保险问题。例如。美国“9.11”恐怖风险与保险分析、达姆达轮火灾案、大连国际合作集团公司索赔案等。这些案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涉及的法律问题比较复杂,通过解析让学生明晰法律规范,提高对保险知识的理解,加强专业知识的深化。提高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面对企业风险管理中错综复杂的保险法律案件能够找到解决的途径与方法。
案例教学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对于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具有良好的效果。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案例教学要强调案例的真实性、典型性,启发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解决方案。找到理论依据。
(二)通过社会调查强化能力培养
社会调查是将社会关注的某一具体问题,通过让学生直接进入社会调查研究得出结论的教学方法。学生在收集信息、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完成任务中学习和掌握知识,使能力得到提高。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主要是为了处理企业静态财务风险,加强企业风险管理。提高保险意识而设置。在确定社会调查项目时,要紧密结合企业风险管理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兴趣及程度进行选择。例如。在风险管理、财产保险、团体人身保险、社会保险等教学中,可以确立一些社会调查项目,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其中的一项或几项,如某企业保险
情况调查、某企业保险方案策划、某企业员工福利策划等。在调查中深入企业,对有效资料进行科学分析,写出调查报告。根据学生的表现、调查报告的质量给出考核评价。
(三)通过实践教学强化能力培养
实践教学的核心是学生根据所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具体操作,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通过实践教学,达到学以致用的同化,巩固所掌握的知识,提高能力的转化率。
在企业财产保险、责任保险、工程保险等实务教学中,实践教学将收到显着的教学效果。首先。设定一个目标企业,学生可以到企业了解生产及财务状况、风险管理情况,排查企业风险隐患,制定企业风险防范与保险计划,代理企业办理投保事项。其次,模拟企业发生保险事故,学生代表企业向保险公司申请索赔,参加损失鉴定,理算保险赔款。再次,选择企业保险实务诉讼案例,建立模拟保险法庭,模拟代表企业参加法律诉讼。要充分利用校内外实习资源,采用模拟实训和现场实习相结合、辅以比赛等多种教学形式。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保险学知识运用到企业风险管理之中,达到强化能力培养的目的。
(四)改革考核评价方法强化能力培养
为了保证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的教学质量必须设计与保险学教学目标相匹配的、信度和效度较高的、易于操作的考核评价方法。
财务管理专业对学生的能力水平要求较高,保险学课程的教学考核评价要紧紧抓住能力培养这个关键要素。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在一定笔试基础考核外,增加企业保险案例分析、企业保险调查报告、企业投保索赔业务技能模拟操作等能力考核项目,加大平时成绩比例。变一次性、终结性考试为全过程考核,减少学习的功利性,有效完成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的教学目标。
三、高度重视教学研究,提高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的教学水平
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应该高度重视教学研究。充分考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的知识结
---QQ1548927986)
本文仅供参考 更多论文定制写作发表辅导欢迎来询!
构和能力需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一)注重综合性教学研究
财务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比较宽泛,学生的知识面广、发散性思维强。在保险学教学研究中,应当积极探索如何发挥学生的知识储备优势,注重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法学、自然科学等多学科的融合。
例如,在解释保险概念时,可以从经济学、法学、管理学的不同角度进行阐述,从保险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表现特征。揭示保险经济现象内在的规律性与矛盾的特殊性及与其他经济现象的普遍联系。在介绍损失补偿原则时,可以锁定某个目标企业,从风险管理、财务管理、法律规范等角度去分析损失补偿原则的内涵与财务效果,也可以进行计量和博弈分析等。通过多视角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力。
(二)注重发展性与前瞻性教学研究
我国经济正处在快速发展时期,保险理论和实务不断发展与更新。企业风险管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发展性和前瞻性教学研究是时代的要求。
例如,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完善,责任保险与信用保险成为企业经营不可缺少的风险转移手段,其理论与实务发展速度快,自身的业务体系不断完善;员工福利计划是近几年从国外引进的内容,是我国企业将来必须面对的问题。是一种由雇主提供员工因死亡、生病、失能、退休或失业而失去生活所得的救助计划,包括社会保险、团体保险、健康保险计划和退休计划,企业实施了员工福利计划可以获得国家的税制优惠,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发展性与前瞻性教学研究高度体现了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的知识价值。
(三)注重实用性教学研究
保险学是一门指导保险实践的应用科学,保险学课程必须注重实用性教学研究,应选择
---QQ1548927986)
本文仅供参考 更多论文定制写作发表辅导欢迎来询!
当前保险市场比较成熟、适应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保险内容作为教学研究的重点。例如,保险合同与保险基本原则既是保险学的核心内容,也是保险学中实用性最强的内容,保险活动在遵循保险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通过订立保险合同来完成;企业财产保险、责任保险、工程
保险、团体人身保险等是工商企业风险管理最重要的险种。应用范围广,因此。这些内容应该作为财务管理专业保险学课程教学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罗向明,论保险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J],高教研究,2005(28):68-69方荣军,刘玉焕,人身保险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8(10):150-151
张荣琴,刘志刚,保险学[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9(6)
第四篇:体育保险学论文
摘 要
我国体育产业经历了有无到有的过程,伴随着2008北京奥运会的完美举行我国体育保险市场化进程大大加快,也带来了无限机遇,但目前我国体育保险的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步伐。体育保险是保险领域重要的一部分,在体育事业的顺利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介绍我国体育保险发展的历程及其现状特点,从需求和供给的角度分析了我国体育保险目前发展比较落后的原因,在借鉴体育保险比较发达的西方国家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我国体育保险的对策。
[关键词] 体育保险;体育产业;体育运动;竞技体育
前 言
体育保险,是指体育保险人收取一定的保险费并且承担相应的体育风险的一种保险制度。体育保险不仅具有保险的一般功能特征,还有其独有的特征:一是体育运动本身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喜爱运动、参与运动的人员众多,而且覆盖面广;二是体育保险多以一年或几年的短险为主,涉及寿险、财产险、再保险。不同的运动项目涉及不同的险项、险种设计、费率厘定,和运动项目的特点结合紧密;三是体育领域广泛存在大量风险,且风险的发生未及性强,因此对保险这种分摊风险损失的工具需求量极大。仅从需求方面看,可大致分为两类:一是运动员保险,指为运动员提供的适合专项体育项目及其训练情况的保险,主要是运动员伤残保险;二是体育产业保险,主要为体育赛事参加者的安全保险和体育设施装备及体育场馆保险。从实际经营操作来看,主要有体育赛事保险和体育运动保险。
我国作为体育大国的地位愈来愈突出,每年举行的体育赛事越来越多,全国各地纳人国家体育总局计划的大型体育赛事每年约600场;从事体育运动的人也与日俱增,有近3亿多人次参与体育锻炼,而各级别的专业运动员达8万多人。另外,令人瞩目的2008年北京奥运会,产生保额近3 000亿元。这一切将给我国的保险业带来无限商机。但我国体育保险的发展远远落后于体育事业发展的步伐,因此急需发展我国的体育保险。
正 文
一、我国体育保险发展的历程及其现状
(一)发展
我国体育保险起步比较晚,虽然在20世纪80年代有保险公司开始尝试开办体育保险,但正式提出要发展我国的体育保险是在1995年。
直到桑兰事件后,体育保险才受到国人的广泛关注。1998年第四届友好运动会,当时桑兰正在进行跳马比赛的赛前热身,在她起跳的那一瞬间,外队一教练“马”前探头干扰了她,导致她动作变形,从高空栽到地上,而且是头先着地,不幸重伤颈椎。在美国经过近一
年的康复治疗后,于1999年5月回国。桑兰所参加的第四届友好运动会给全体参赛的各国运动员购买了意外保险,因此桑兰受伤后的医疗费用应由保险公司提供。但并非对桑兰今后的一切都提供了保障,美国保险公司所提供的保险,只负责桑兰在美国的医疗费用,并不承担医疗费用以外的生活费用和其他任何费用,也不承担桑兰回国后的医疗费用,因此,桑兰回国后已经停止享受美国的医疗保险。
由此我们看到由于国内体育保险业的空白,桑兰在回国之后没有了医疗和生活上的保障,这个运动员意外受伤之后带来了心理和生活上的双重打击,要不是友好运动会上在美国买了保险桑兰的治疗费用说不定都会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这个事件不仅仅影响的是桑兰的个人人生,更是影响这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在别的运动员眼里,受伤就可能导致职业生涯的终止甚至是今后生活的难以维持,而一旦受伤并没有相关的保险来保障他们的医疗和生活,这使得运动员们在平时训练和比赛中过分担心和过分紧张害怕受伤,从而难以得到突破。综上所述,体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必须有体育保险的严格支持。
经过10多年的探索,我国的体育保险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在近几年有不断升温之势,但目前,由于存在一些制约因素,体育保险的发展存在诸如覆盖面小、保障程度低、险种少等问题。
(二)我国体育保险的立法及存在问题
近年来,随着《保险经纪人管理规定(试行)》、《保险代理人管理规定v行)》、《保险公司管理规定》、《保险评估人管理规定》和《外资保险公司管理条例》的陆续出台,中国的保险法规体系的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但是我国体育保险法制滞后于国家保险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更滞后于现代体育事业发展的客观需求。具体而言,目前我国的体育保险业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1)体育保险的经营主体数量少、规模小、专业化程度差。(2)国民体育保险意识薄弱。由于传统文化、风俗习惯的影响,人们对参加保险采取匾避态度,且大多局限于财产和人身方面。(3)体育社会保险体系不完善。(4)体育保险险种单调。(5)尚未建立起有效的竞争机制。(6)体育保险的专门人才数量少、素质低。由此可以看出,国内体育保险发展滞后的现状,与我国作为一个世界体育强国的地位极不相称。同时,也不能适应我国迅猛发展、市场前景广阔的体育产业。
二、目前制约我国体育保险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需求方面,体育保险的有效需求不足
1.由于宣传不足与运动员的经济意识较浅,保险观念也比较淡薄。在体育产业发达的西方国家,人们的保险意识很强,很多运动员从小就养成了良好的保险意识,很多选手不惜重金为自己的一条腿、一只手甚至一个手指投下巨额保险,以防不测。在我国,运动员伤、残、病都由国家负责,因此基本上不需要商业保险,运动员也养成了这种“依赖”思想。而随着我国体育产业不断向市场化方向发展,体育组织、运动员都不断变成市场经济中的一员,需要自己为自身的安全保障负责。由于有关体育组织、运动员及广大普通体育健身者风险意识不强,存在侥幸心理,因此缺乏主动投保的积极性。
2.购买力薄弱,这是影响我国体育保险发展的重要经济因素。由于许多体育项目的高风险、高强度性,相应的保险费率也较高,可国家对体育事业的经济投入还不足,加上体育的市场化还未深入,所以广大普通运动员的收入普遍较低,购买体育保险成为一笔不小的开支。
(二)供给方面,体育运动的高难度、高强度、高对抗性和高标准决定了其高风险性,死亡率、伤残率都较高,对于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保险公司来说,赔付率太高,因此都不愿意承保,我国体育保险的供给严重不足。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有:1.缺乏费率厘定的基本依据——相关统计资料。费率的厘定需要根据标的的出险概率、损失程度,依据大数法则来精确地厘定;2.缺乏相关的技术,尤其是信息、精算技术;3.缺乏专业的人才。4.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
从这些制约因素我们可以看到,影响体育保险的发展以不仅仅关乎某个单一的行业,同样关乎教育,科研,法律,宣传等许多方面,并且需要加快体育事业走向市场化的步伐。
三、借鉴国际经验,不断促进我国体育保险的发展
(一)发达国家体育保险的发展状况
1.从供给主体来看,一些国家如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他们的保险企业中既有专门的体育保险公司,又有兼营体育保险业务的公司,他们还有比较发达的中介组织——保险经纪人,也有专门的体育保险经纪人,极大地促进了体育保险的发展。
2.从保险对象来看,保障范围十分广泛,不仅覆盖了竞技体育,也扩大至学校体育、群众体育。
3.从保障程度看,不仅有商业体育保险,也有社会体育保险,保险金额高达上千万美元。
4.从保险险种看,险种多种多样,如公共责任险、产品责任险、雇主责任险、职业责任险等各种责任险;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对重大赛事的保险,财务保险,环境损坏保险等,较好地满足了对体育保险的各种需求。
5.从法律法规看,法律法规对体育保险的职能、保险的对象及对保险经纪人的经营活动范围等方面均做出了严格、详尽的规定;有的对运动员伤残保险、比赛保险、场馆保险等都作了强制性规定,要求每一项比赛的主办者都必须对观众和运动员的安全负责。
(二)借鉴国际经验,完善我国体育保险的对策
1.加强保险宣传,通过媒体和学校教育不断提高人们的风险意识、增强人们的保险观念。只有当运动员们意识到了保险的价值和风险的时刻存在的情况,他们才会主动积极的购买体育保险。只有当保险的购买人多了才能实现保险集小钱分大险的初衷,同时也能让商业保险公司看到商业价值而不至于对体育保险望而却步。针对目前运动员购买力薄弱的问题,可争取保费的多方筹集,如争取企业赞助,国家和集体都分担一些,运动员自己分担一部分。
2.加深市场改革,提高保险公司的竞争力。不仅保险业要市场化,体育业更应该与市场接轨,让市场来解决市场的问题在稳定的经济前提下是最好的方法。另外还需要国家给与体育保险业政策上的扶持,如减少税收等优惠政策,让我国保险公司在市场中更具备竞争力。
3.扩大体育保险的覆盖面,提高保险保障程度,同时建立相关的统计资料库。体育保险不仅针对竞技体育领域,也要扩大至学校体育、群众体育,从而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分散风险,同时也可以更好地收集相关的统计资料。
4.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目前我国有关体育保险的法律法规体系还不完善,有些地方比较笼统,也没有为运动员和体育赛事上保险的强制规定。因此,应尽快完善相关及配套的法律法规,如体育运动法、侵权法和保险法,并对基本的体育运动保险、体育赛事保险做出强制性的规定。
5.细分市场,进行险种创新。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场馆场地的风险特征的多样性和体育项目的多样性决定了体育保险险种的多样性。必须对市场进行细分,提供多样化的险种,以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
6.科研和教育上的支持,加快专业人才的培养。我国体育保险发展比较落后的深层次的原因就是缺乏既懂体育运动知识又懂保险知识的资深专业人才。因此,可以暂时引进专业的人才,同时加快这种专业人才的培养。
7.加快我国体育保险经纪人行业的发展。在国外,体育保险经纪人作为保险市场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连接保险公司和顾客的重要桥梁,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的体育保险经纪行业十分薄弱,只有一家兼营体育保险的中介公司。
我国的体育事业正如火如荼的发展着,在体育保险方面的缺陷已经让我们看到了许多妨碍体育事业发展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成为了目前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体育事业发展之处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国家实际,不断创新,寻找到一条最适合我国体育保险业发展的道路,让体育业和体育保险业能相互促进发展。
第五篇:保险学论文
虽然自己并不是保险专业的学生,但是简短的保险学学习使我们在校期间就能通过案例学习熟悉保险公司经营管理实务;切实理解保险概念、理论和原理。能够紧密结合当前国内外经济金融环境和保险改革发展实际,吸收保险研究的新成果,反映保险市场的新动向,使我们不仅掌握保险专业的基本原理,而且还能紧跟保险业发展的脚步,站在时代的前沿,拓宽专业知识视野。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同学们对保险学科的基础理论、保险学的基础知识、保险基本业务以及保险市场基本运行方式有较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学习本课程后,同学们对保险业在市场经济、金融经济中的特殊作用有宏观上的认识,对各种具体的保险业务的具体业务程序、市场操作等也要有较为系统的了解和把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比较准确地掌握保险学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了解各项保险业务的实际操作手段和方法,熟悉保险市场动作的基本规则,知悉保险学术研究的最新进展;使学生能够了解保险理论和实务的变化与发展历程,将保险专业基础知识融会贯通于保险理论研究与实务操作之中;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掌握就业所需的与保险代理人、保险经纪人、保险公估人等从业资格证书考试相关的保险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我认为,保险学这门学科是真正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门学问,学好保险知识,不仅是我们就业的一条途径,也可以帮助我们在今后生活中选择出真正适合我们的保险产品,让学有所用,让知识不仅仅停留在书本纸张上面
对于“保险”这个词眼,第一次听到大概是在上小学的时候,只记得当时一个穿西装模样的人上我家来推销一样东西,这个东西的名字就叫“保险”。从此,我对保险的理解就是,一份可以在你遇到意外时候给你金钱补偿的合约。直到这个学期选修了“保险学”这门课才知道,原来“保险”还是一门很深的学问,经过这一学期的学习,我对“保险”一词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下面我就从保险学的基本框架,体系结构,和这门学科跟金融类学科的联系,以及中国国内保险市场的现状,谈谈我个人的认识与看法。总地来说,保险学(Insurance)是一门研究保险及保险相关事物运动规律的经济学科。保险学的产生与发展,是一个不断变化,不断升华的过程,从保险法学到保险数学,从综合保险学到微观保险学,总体保险学,保险学逐渐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 其研究对象是保险商品关系。作为保险学研究对象的保险商品关系是指保险当事人双方之间遵循商品等价交换原则,通过签订保险合同的法律形式确立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实现保险商品的经济补偿功能。在保险商品关系中,一方当事人按照合同的规定向另一方缴纳一定数额的费用,另一方当事人按照合同的规定承担经济补偿责任,即当发生保险事故或出现约定事件时,保险人按照合同规定的责任范围,对对方的经济损失进行补偿或给付,以保障对方的生产或生活的正常运行。保险商品关系既是一种经济关系,又是一种法律关系。保险商品关系的具体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层面
损失赔偿原则损失赔偿原则是指在保险标的遭受保险责任内范围的损失时,保险人应按照合同规定,以货币形式赔偿被保险人所后的损失,或者以实物赔偿,或修复标的。无论以哪种形式赔偿,应能、也只能使被保险人在经济上恢复受损前同等状态。当然,如果赔偿不足,则达不到实施经济补偿、安定生活的目的;反之,若赔偿查过实际损失,将使被保险人获得额外利益,这同样是不妥当的。因此,在我们小组看来,损失赔偿原则的核心是对可具体定价的事物的保险,并且赔偿绝不可能使被保险人或受益人得到额外利益。以下从三个小例子来加以说明。首先,最最重要的核心就是损失赔偿原则不可能会使被保险人或受益人得到额外收益,从以下两个小案例来看。
1、重复保险周先生于2008年5月向A保险公司投保了家庭财产保险及附加盗窃险,保额为10000元,保险期限为一年。而后的两个月,周先生所在单位为职工在B保险公司投保了家庭财产保险和附加盗窃险,其中周先生的财产保额为10000元,保险期限为一年。2008年10月的一天,周先生家被盗,他发现后
立即向公安部门报案,并同时通知了A保险公司和B保险公司。经公安机关现场勘验后认定,周先生被盗物品价值8000元。因公安机关未能破案,周先生同时向A保险公司和B保险公司索赔,但两保险公司均以周先生重复保险为由拒绝赔付。于是,周先生立即诉至法院,要求A、B两保险公司各向其赔偿8000元。法院经审理认为,周先生与两家保险公司分别签订的财产保险合同均为有效合同,根据《保险法》第41条第2款的规定,由A、B两家保险公司分别向周先生支付保险金4000元。这里是重复保险的问题。重复保险是指投保人对同一保险标的、同一保险利益、同一保险事故分别向二个以上保险人订立保险合同的保险。由于财产保险合同系补偿性的合同,被保险人获得的保险赔偿不应超过其财产的实际损失,当然也不能通过重复保险而取得超过其财产实际损失的额外利得。保险法规定比例赔偿原则,即是将各保险人保险金额相加,去除各个保险人的保险金额,得出每个保险人应分摊的比例,然后按比例分摊损失金额。这是为了防止被保险人通过重复保险而获得额外利得。上述案例中法院要求A、B两家保险公司各赔偿周先生4000元,即是根据该原则作出的判决。这里虽然周先生买了两份保险,若是都得到8000的赔偿,那么周先生会得到16000,比自己损失的得到更多,显然他会相较获益。这个原则也是为了防范道德风险,若是没有这个原则,恐怕不少人会故意犯罪来从保险公司获益,这种行为不仅不会使社会得到保障,反而让人们变得不诚实和犯罪率增高,甚至相互勾结做坏事。因此财产保险具有补偿性的基本性质,无论向几家保险公司投保,获得的保险赔偿总和不会超过被保险人的实际损失,因而被保险人不应该有通过重复保险获得不当利得的想法。
2、委付1998年3月2日,个体运输专业户张某将其私有东风牌汽车向某县保险公司投保了足额车辆损失险和第三者责任险,保险金额为4万元,保险期为1年。同年6月8日,该车在途经邻县一险要处时坠入悬崖下一条湍急的河流中,该车驾驶员(系张某堂兄)随车遇难。事故发生后,张某向县保险公司报案索赔。该县保险公司经过现场查勘,认为地形险要,无法打捞,按推定全损处理,当即赔付张某人民币4万元;同时声明,车内尸体及善后工作保险公司不负责任,由车主自理。到8月10日,张某看到堂兄尸体及采购货物的 2800 元现金均在卡车内,就将残车以4000元的价格转让给邻县的王某,双方约定:由王某负责打捞,车内尸体及现金归张某,残车归王某。8月20日,残车被打捞起来,张某和王某均按约行事。保险公司知悉后,认为张某未经保险公司允许擅自处理实际所有权已转让的残车是违法的,遂成纠纷。最终判决为保险公司获得残车收入4000元,王某获得残车。在此案例中涉及的问题是委付,委付是指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将保险标的物的一切权利转移给保险人,并请示支付全部保险金额的权利。这中,保险公司已经推定该车全损,说明保险人已经接受委付并给予车主张某全额赔偿,此时保险公司已取得残车的实际所有权,只是认为地形险要而暂时没有进行打捞。因此,原车主张某未经保险公司同意转让残车是非法的;第二、保险公司对车主张某进行了全额赔偿,而张某又通过转让残车获得4000元的收入,其所获总收入大于总损失,显然不符合财产保险中的损失补偿原则,因为王某已经得到了全额赔偿的4万元,若再获得4000元,明显他就有额外收益了,因此保险公司追回张某所得额外收入4000元,恰似代表着残车的市场价值,因其所有权归保险公司,所以残车所卖的钱也是归保险公司,这正是保险损失补偿原则的体现。从以上两个小案例可以看出,保险都有赔付限度。若是保险财产遭受部分损失,计算赔款时应扣除残值,若是多家保险人投保,则事故发生时获得赔款不得超过其财产的总价值。根据以上的分析,投保人不得通过赔偿而额外获利,那么有没有“例外”呢?我们小组再次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损失赔偿原则包括被保险人遭受的损失必须能用价值来衡量。因为如果被保险人遭受的损失不能用价值衡量,也就谈不上赔偿。对物来说,基本上可以明确价值是多少,即使面对不定值保险,也有以实际损失为限而根据市价来定,不能以具体的价值来定的,因此可以看出损失赔偿原则只能使用于财产险。以下来看一个案例。杨峰系四川省宣汉县双河小学一年级学生。2005年3月1日,在学校的组织下,杨峰与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达州中心支公司(以下简称达州保险支公司)签订了《学生平安保险合同》。保险合同对被保险人因遭受意外伤害事故住院治疗、门诊治疗医疗保险金的赔偿进行了约定,附加门诊意外伤害医疗保险金额2000元,附加住院医疗保险金额60000元,疾病事故保险金额2000元。原告交纳保险费27元。保险期限自2005年3月1日零时起至2005年8月31日二十四时止。2005年8月1日18时05分,原告在宣汉县双庆路过公路时,被无驾驶证的宣汉县马渡乡二村四组村民欧大帮驾驶的自用未上户的宗申牌150型摩托车撞倒致伤。2005年12月14日公安机关作出的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认定:欧大帮负本次事故的全部责任,杨峰无责任。杨峰先后在宣汉县双河医院、达州市中心医院住院治疗,用去门诊治疗费198.60元,住院治疗费19906.39元,共计20104.99元。2006年8月16日,经宣汉县人民法院调解,确认欧大帮赔偿杨峰医疗费20104.99元。事故发生后,杨峰及时给达州保险支公司报案索赔,该公司拒赔,并于2006年9月8日给原告送达了拒赔通知书。杨峰起诉至宣汉县人民法院,请求判令达州保险支公司给付原告门诊意外伤害医疗保险金和住院医疗保险金18004元及要求被告理赔发生的交通费、差旅费、食宿费。被告达州保险支公司辩称,原告诉讼请求的意外伤害医疗保险金及住院医疗保险金属于补偿性质,应当适用补偿原则,而原告的医疗费20104.99元,已由撞伤原告的肇事方欧大帮全额赔偿,故被告就没有再理赔原告的义务。宣汉县人民法院审理后认为:
一、损失补偿原则不适用人身保险,当然也不适用本案的意外伤害医疗保险。
二、本案中,被告没有举证证明自己对该免责条款已经向原告尽到了明确充分的说明义务,所以,原告要求被告支付门诊意外伤害医疗保险金和住院医疗保险金的诉讼请求理由成立,本院应当予以支持。但本案被告赔付的数额应当为:原告实际支付医疗费共计20104.99元,其中门诊治疗费198.60元,减去免赔额50元后剩余金额的90%,即133.74元;住院治疗费19906.39元,减去免赔额100元后剩余金额的90%,即17825.75元,两项合计17959.49元。一审宣判后,被告达州保险支公司不服,提出上诉,请求撤销一审判决,驳回被上诉人的诉讼请求。达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维持原判。在此例中,我们小组遇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即损失赔偿原则是否适用于人身保险。一种观点认为,由于人身保险中关于医疗费用的保险,其目的在于填补被保险人为治疗疾病所产生的费用,应认为其属于“损失补偿性质”保险。从财产保险“无损失则无补偿”原则出发,保险人不能因疾病或受伤治疗而获得费用以外的利益,保险人有权在给付保险金范围内向第三者进行追偿。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健康保险、意外伤害保险属于人身保险,如果适用财产保险的损失补偿原则,与现行保险法的规定则相矛盾。因此,在现有保险法对于医疗保险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保险合同中的约定最具有法律约束力。如果保险合同中没有明确规定什么情况下保险公司可以不赔,保险公司都应当承担赔偿责任。商业医疗保险是否适用“损失补偿”原则,在司法界与保险界是有不同认识的。即保险界是认同第一种观点的,而司法界是认同第二种观点的。我们小组暂且站在保险界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人身保险合同可分为定额性合同和补偿性合同两种。所谓补偿性保险合同,是指在保险事故发生时,由保险人评定其实际损失额而支付保险金的合同;而在给付性保险合同中,事先由合同双方当事人约定一定数目的保险金额,当保险事故发生时,由保险人按照约定负给付责任。前者以财产保险合同居多,后者主要是人身保险合同,如人寿保险及年金保险等。损失补偿原则中通常是与确定的保险价值联系在一起的,而人身保险的标的是被保险人的生命和身体,在性质上与财产的性质不同,其价值难以估计和衡量,没有确定的保险价值,因而不存在发生获得多重利益的问题。即使是基于经济上切身利害关系或债务关系而取得的人身保险利益,也只能作主观的估计,而无法以金钱为客观评价。因此,如前所述人身保险通常为定值保险,事故发生时即按照合同中约定的金额给付,而不计较实际损失如何,此种情形多发生在人寿保险合同中。但是,人身保险并完全不等同与给付性保险。因为有的保险并不是定值保险,如疾病保险、意
外伤害保险等险种,对此类险种中涉及的治疗及住院等的医疗费用支出,所以仍然要适用损失补偿原则。即对于医疗费用的损失,不允许医疗保险金的赔付超过被保险人实际支出的医疗费用数额。又因为疾病或意外事件发生导致被保险人遭受实际损失的医疗费用是确定的金额,可以用货币来衡量,与财产保险具有相似性,存在多重获利的可能。因此,在涉及医药费用的保险合同中,被保险人因第三者的行为而发生死亡、伤残或者疾病等保险事故的,由此产生的医疗费用的支出,在保险人先向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给付保险金后,享有向第三者追偿的权利。在第三者先行赔付的情况下,保险人可以在保险金给付中作相应的扣除。从这里来看本案例,保险公司可以拒赔,可为什么出现了法律要求保险公司赔偿呢?我们来看《保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2009年修订)第四十六条:被保险人因第三者的行为而发生死亡、伤残或者疾病等保险事故的,保险人向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给付保险金后,不享有向第三者追偿的权利,但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仍有权向第三者请求赔偿。第十七条 订立保险合同,采用保险人提供的格式条款的,保险人向投保人提供的投保单应当附格式条款,保险人应当向投保人说明合同的内容。对保险合同中免除保险人责任的条款,保险人在订立合同时应当在投保单、保险单或者其他保险凭证上作出足以引起投保人注意的提示,并对该条款的内容以书面或者口头形式向投保人作出明确说明;未作提示或者明确说明的,该条款不产生效力。司法中法院的判决理由主要集中在公平原则、保险合同解释规则等方面,以期最大限度地保障投保人和被保险人的利益,而抓住法律中不清晰的部分,例如,第四十六条,“禁止人身保险保险人代位追偿”的规定,而非关于“禁止人身保险适用损失补偿原则”的规定。“代位追偿”并不等同于“损失补偿”。换言之,禁止代位追偿并不等于禁止适用损失补偿原则。而第十八条,更是对判断的不明确性,例如,法院以这样的理由:仅仅采用将保险条款送交投保人阅读的方式,不构成对说明义务的履行。保险人对自己是否尽到明确充分的说明义务负有举证责任。本案中,被告达州保险支公司没有举证证明自己对该免责条款已经向原告尽到了明确充分的说明义务,故《学生平安保险合同》第七条对被保险人即原告杨峰没有约束力。因此杨峰因第三方而发生车祸,保险人向被保险人人给付保险金后,被保险人仍然有权利向保险公司索赔,从而获得多重利益。因此究其原因,是我国现行《保险法》及其相关配套法规均未对医疗费用类保险适用补偿原则还是给付原则作出明确规定,这导致长期以来,人身保险中医疗费用类保险是否适用损失补偿原则,在保险理论界与司法审判机关均存在较大争议。综全文所述,损失补偿原则是针对可衡量价值的保险标的遭受损失后以被保险人不得通过赔偿而获得额外获利的原则,对于人身保险中,保险界认为适用于此原则,而由于法规的关系,全国此类案件的判决结果均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