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数学培训(五)——如何在生活情境中构建大班幼儿数学活动[共五篇]

时间:2019-05-15 07:16: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幼儿园数学培训(五)——如何在生活情境中构建大班幼儿数学活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幼儿园数学培训(五)——如何在生活情境中构建大班幼儿数学活动》。

第一篇:幼儿园数学培训(五)——如何在生活情境中构建大班幼儿数学活动

培训科目:幼儿园数学 培训时间:2016.2.27 培训教师:宫老师 培训地点:会议室

培训名称: 如何在生活情境中构建大班幼儿数学活动 培训内容:

数学不是以计算为主的科学,数学不是专管数字的工作,数学教育应真正与幼儿实际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应考虑幼儿的实际年龄水平,通过幼儿与物质材料的相互作用,促进幼儿初步数概念的发展,同时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幼儿在学数学的同时用数学。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大班孩子早已学会1-100的数数和一一对应的数数。但当他们在分筷子时,常常会出现多分或少分一双的现象。可见,幼儿的数学技能缺乏在生活中的运用和实践。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不禁要反思我们的数学教学。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学方法仍以教师示范、讲解,幼儿记忆、练习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幼儿缺乏操作、体验的机会。

因此,我们根据幼儿学习数学的特点和生活教育理论,在大班幼儿数学活动中进行了数学活动情景化、生活化的实践研究,注意引导孩子运用已有生活经验与周围生活中感兴趣的事情来学习数学,更多地关注幼儿的发展过程,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去体验,特别是尝试自己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数学教学不再抽象、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充满了时代的气息、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二、教学实验设计

(一)理论依据

1、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先生对生活教育的解释为“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他认为:“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

2、社会建构理论

社会建构主义者认为,认知冲突是引起儿童建构或重新建构一个要要素。当儿童认识的某些事例,不能用其已经持有的“理论”进行解释时,他就处于认知冲突状态。社会建构理论强调的是一种在社会情景之中的儿童的认知失衡状态到平衡状态的过程。

(二)概念界定

所谓数学活动情景化、生活化,是指在数学集体活动中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情景化。

(三)教学指导思想

在教学中,强调将学习和实践融为一体,通过真实的问题情景产生运用数学来解决问题的需要,在探索中发现数学和学习数学,并获得数学的认知方法和探索方法,并使这些方法成为他们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工具。那么教学实施的关键:一是数学活动的生活化;二是一日生活的数学化;三是个性化的指导和评价。

(四)教学基本原则

1、联系生活实际原则。

幼儿的一切学习均从生活实践活动中获取。大班幼儿的数学学习并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数学活动的建构,其活动的设计必须贴近生活,注意设计幼儿生活中有所感受并能唤起相应体验的情节,引起幼儿的兴趣。

2、重视和理解幼儿对数学概念的自我建构。

数学活动是在应用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的,大班幼儿的认知水平较中小班幼儿则有大幅的提高,他们对事物已有了较强的认识能力。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更要注重大班幼儿自己发现、自己探索、自己建构。教师在活动中作为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

3、符合幼儿的个体差异性原则。

个体差异也称个别差异、个性差异,是指个人在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生理特点。它表现在“质和量两个方面”。质的差异指心理生理特点的不同及行为方式上的不同;量的差异指发展速度的快慢和发展水平的高低。大班幼儿是一个参差不齐的群体,由于各个幼儿所出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不同,所以每个幼儿所得智力发展水平、思维能力也不同。所以我们在游戏中建构大班幼儿的数学教育的时候必须符合幼儿的个体差异性原则。通过听其言、观其行的方法,发现不同的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同的表现,并针对幼儿不同表现施以适当的教育。在活动内容的安排上,要体现出层次性,以满足不同孩子的需要,使每个幼儿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4、坚持幼儿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相结合的原则。在以师生互动为特征的教育活动中,教师主导性与幼儿主体性同时存在、相互依附,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在游戏中要多给幼儿动手的机会,及时地为幼儿创造一定的空间,使幼儿能主动地参与学习,主动的提出问题,在“做”的过程中学习数学,强调幼儿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主动建构的操作过程;同时老师不能放任自流,要在活动过程中引导幼儿、注意观察幼儿的一举一动,着眼点在于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使他们敢于乐于尝试,对幼儿活动中所处的问题作“画龙点睛”的讲解、演示、点拨并帮助幼儿找到简单易行的解决办法,并引导幼儿作为探索过程的一分子参与其中。与幼儿平等自由的交流,发挥教师、幼儿的双方面的潜力效能。

(五)教学对象及时间确定

1、研究对象

本课题研究对象为大班幼儿。

2、研究时间

幼儿大班的一年学习时间为教学实施阶段。

三、活动实验方案

(一)设计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1、结合生活实际,选择合适教材。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是获得知识的重要源泉,是教师实施教学的重要依据。我们在使用教材教学时,避免了死搬硬套,创设了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更新了原教材内容,使教学活动源于幼儿生活,源于幼儿好奇之事,引导幼儿积极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探索、去发现、去体验,让他们亲身感悟数学知识。我们让教材走近幼儿,而不是把幼儿拉向教材。

(1)寻找幼儿生活中具有启蒙性、实用性的数学教育现象,作为数学教育的题材。

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从幼儿的生活入手,选择实用性强的内容。如在“排序”活动中,幼儿发现了有些老师、小朋友条纹衣服上的颜色间隔;楼梯栏杆的排列等都是有规律的。又如在“生活中的数字“的活动中,幼儿寻找生活中所熟悉的日历、图书、衣服、电话机、遥控器、针筒等物品以及超市、表格、纸币、菜单等里面的数字,幼儿在找找、玩玩、说说中发现生活中有趣的数字现象,并通过想象讲述,如果生活中没有数字会怎么样?让幼儿带着问题寻找生活中的数字,说说它的用途,从而使幼儿在生活中常用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去不断获得新的经验。再比如,幼儿进行归类学习时,我们用幼儿每天接触的玩具作为学具,让幼儿为各种玩具归类;在认识形体的活动中,我们利用幼儿喜欢的各种形状的礼物盒,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主动学习;在练习写数字的活动中,若只是给幼儿一个范例让其跟着写,他们肯定会觉得很枯燥。我们就制作一些问卷调查表,画上一些问题,如:你家有几口人?你坐在第几组?这些可用数字回答的、相关幼儿生活问题,幼儿在回答时将会主动的记忆数字、练习数字的写法。幼儿在面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时,幼儿不觉得学本领不好玩,相反,积极性高,学习效果也很好。

(2)从幼儿关注的各种问题中捕捉数学教育的内容。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通过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既能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又能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教学中,要创设与幼儿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幼儿感兴趣的学习情景。如:大班第二学期《认识时钟》,指导幼儿为自己设计合理的作息时间表,并尝试按作息时间表起床、吃饭、上学、放学、看电视、睡觉,教育幼儿珍惜时间,做时间的主人,并为其幼小衔接做好准备。,努力使数学教学更多的联系实际,更贴近生活,做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促使幼儿能够主动联系生活实际,在实际背景中应用数学,能够主动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2、确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情境。

在确定教学内容时,我们首先要根据大班幼儿的学期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内容,再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本班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对教学内容进行进一步的筛选,然后设计出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活动内容。

大班第一学期:主要通过游戏的情境激发幼儿学数学的兴趣,游戏的情景都是教师预设,幼儿在情境中发现问题,解答问题。如:《认识单双数——老狼几点钟》、《按规律排序——给实物排队》等。

认识时钟

(一)老狼老狼几点钟

大班第二学期:结合大班幼儿的社会生活实际,特别是在幼儿园或班级中发生的身边事,教师和幼儿共同生成数学活动的主题,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自然测量——了解身边人事物之间的远近、长短、宽窄》、《认识时钟——安排自己的生活作息》等。

活动设计参考内容:

认识日历生日列车

数数高手爬楼梯

比高矮比比谁高谁矮

记录时间钟表店

量的守恒量米

生活中的数字在超市中找数字

四月学习10以内的组成超市购物(一、二)

分类记录森林运动会——投篮比赛

面积守恒谁的花园大

五月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小鬼当家(一、二)

区别远近比比谁的沙包投得远

认识人民币学做小会计

六月学习自编应用题买菜(一、二)

学习等分分生日蛋糕

认识时钟

(二)设计一日生活作息表

(二)设生活化的数学教学环境

1、操作材料生活化。

大班幼儿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但是他的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他们能感受到一些感性的东西,但是还不能进行理性的分析。所以这个时候,让幼儿数学学习生活化,我们做教师还应当注意提供一些生活中的素材来引导幼儿学习。例如:选择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物品做教具(秋天的树叶、各种各样的豆豆等)、日常生活中使用过的物品(消过毒的冷饮棒、喝过的易拉罐、吸管、铅笔等)。幼儿可以用这些东西来进行拼图、搭积木、排序、数数、分类、自然测量等数学方面的学习。

2、问题语言情景化。

数学教学应该是在一定情景之下的问题发现、探究与解决。因此,问题情景是开展数学的主线。能否创设对大班幼儿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问题情景是幼儿学好数学的关键。教师应该创设适合幼儿实际和认知水平的问题情景,让幼儿从中找到必要的数学信息,去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在活动《有趣的记录》中,教师以鼠老师的口吻给鼠孩子们布置了带三粒小米的任务,请小朋友猜一猜小老鼠们会用什么办法记住老师的话?于是大班孩子在这样的问题情景下,愉快地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尝试用写数字、画小米、画“|”线、画“正”字等方法,来解决情景中的问题。又如:在活动《认识时钟》中,教师提问:“我们认识了时钟,那么时钟到底有什么用,它可以告诉我们什么呢?”孩子们根据生活中的切身体会,有的说:“时钟可以告诉爸爸妈妈赶紧上班,别迟到。”有的说:“时钟可以告诉方医生该放早操音乐了。”还有的说:“时钟可以提醒我们早早睡觉。”等等。

3、主体互动生活化。

在活动中各个主体之间是相互帮助且又相对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是在愉快的、自然的情绪下参与到活动中,教师与幼儿之间、幼儿与同伴之间的交流、讨论等都是在轻松的气氛中进行,而活动中的分组学习也更加舒适、自由,教师在活动中是幼儿的合作伙伴,给他们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三)一日生活“数学化”

1、幼儿园生活“数学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活动室的灯笼、彩旗等按照大小、颜色等特征有规律地排列悬挂;盥洗室的毛巾按照学号的单双数分别排列;每个班有多少小朋友;每班来了多少小朋友,通过统计增强了孩子的数学运用意识;孩子进餐时,我们引导他们去发现众多的一一对应关系;孩子玩手指游戏时,我们采用算盘式计数法让孩子手口一致熟练地进行100以内的顺数、倒数练习;孩子散步时,我们会引导他们数数楼梯的台阶,说说花草的数目、形状、颜色;孩子玩沙玩水时,我们提供各种形状的容器,引导他们感知容量守恒;孩子玩扑克游戏时,我们指导他们学习数的组成、加减和序数;孩子整理玩具时,他们会按形状、颜色、类别分类等等,孩子在轻松自然的一日生活中获得了数、形、量的知识和经验,既增强了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又形成了初步的数概念。

2、家庭生活“数学化”。

孩子来自各个家庭,其所处的家庭环境、教育方式和生活习惯等各不相同。但家庭中却蕴藏着大量的“数学”问题,作为教师如何指导家长引导孩子去发现、去交流家庭生活中的“数学”,将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首先,我们在期初召开家长会,帮助家长了解大班幼儿数学发展目标,引导家长去发现家庭中的有关“数”的现象,多创设“数学化”的环境,鼓励自己的孩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如:运用数地砖的方式比较房间的大小;找一找家中哪些物品是长方体的、哪些则是正方体的;阳台上晾了多少衣服,干了几件,未干的有几件,等等。此外,我们还运用课间谈话、饭后活动、离园时间请孩子们讲讲自己家中的人数、交流家中的住址、电话号码,甚至父母的手机号码;说说各自家中电视的频道数目与感兴趣的内容;谈谈家中的电器数量和名称功用;演演打电话的情景和等分蛋糕的技巧等等,这些内容拓展了孩子学数学用数学的天地。

3、社会生活“数学化”。

利用春游或秋游、饭后散步、参观活动时带领孩子走出幼儿园,走进

社会这个广阔的天地之中,引导孩子运用数学这个生活工具观察社会,了解社会。外出参观,我们就请孩子观察来往的车辆数及每辆车轮的不同数目;路过新村就说说门牌号码;走过站点就看看是几路站牌,有几个站头;参观超市就让孩子去了解物品的单价,观察营业员的收银情况。这类活动,不仅大大提高了孩子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

(四)生活化的互动评价

1、评价内容形象化。

数学活动的评价人员是由幼儿、教师、家长共同组成,为了使幼儿在评价中也能成为主体,明确知道评价的内容,因此我们根据数学活动的内容,设计出每个活动内容的图标,让孩子们根据自己和同伴的表现进行评价。

2、评价手段生活化。

首先,评价不是仅仅在教学活动中完成,而是在一日活动中。如,在小组活动中,幼儿根据自己和小组内同伴的表现为其评分;在幼儿园日常活动中,教师根据幼儿的表现为其评分;在家庭中,家长根据活动内容了解幼儿的表现并为其评分。

其次,评价标记生活化。我们把数学知识比作一个大苹果,幼儿未掌握就表示苹果未熟,就在表格中画一个绿色的小苹果;如果掌握了一些但未全掌握就表示苹果半生不熟,就在表格中画一个半绿半红的苹果;如果掌握得很好就表示苹果完全熟了,就在表格中画一个红色得大苹果。

五、结论

(一)促进了大班幼儿良好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的形成1、生活化的数学活动提高了大班幼儿学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生活化的数学由于其贴近幼儿的生活,来源与幼儿的生活,且对幼儿的生活有着独特的影响,因此,引起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在各种活动中,幼儿也特别喜欢参加数学活动,在活动中和生活中体验双重成功。

2、养成了大班幼儿观察自然、关注生活的习惯。

数学活动生活化,使数学从高深、抽象,走向平实、形象。吸引幼儿将数学与大自然、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从而促使幼儿观察自然、关心周边的生活,自觉地将数学应用于生活的习惯。

3、增强了大班幼儿敢于尝试、大胆探索、积极发现的学习态度。

“一日生活”数学化,为幼儿创造了更大的探索空间,让幼儿不仅在班级活动中能大胆探索,而且在幼儿园生活、社会生活中也能敢于尝试,积极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且自觉地用数学方法去解决这些生活问题。

4、增进了幼儿间的相互交流、主动合作的交往行为。

材料的生活化和活动形式的生活化,扩大了幼儿间相互交流的机会,生活化的数学问题引起了同伴间的共鸣。幼儿在活动中共同探索数学材料,并形成伙伴式合作关系,就像生活中的亲密伙伴,主动发起合作,共同解决数学问题。

(二)促进了两位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1、提升了教师改革教学、投身科研的热情和能力。

在此次研究活动中,两位教师相互鼓励,共同促进。在数学活动中,一名教师组织活动,另一名教师进行观察和记录,并共同进行研讨,提出下一步研究方案。

2、加强了教师在数学领域的深入研究和教学革新。

数学活动的研究在我园已开展了三年,如何将课题做深做细,是我们正在研究且继续研究的问题。而我们两位教师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开展了此课题,也促使我们将研究成果运用到实际教学中。

3、提高了教师对课程适宜性的实践与研究。

幼儿园数学活动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研究中,我们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本班幼儿的学习特点,选择了适合他们的数学内容,并进行内容重组。从而逐渐提高了研究教材、使用教材的能力。

4、增强了教师教学环境创设的能力。

在数学活动中,我们每次都能根据活动的内容和组织形式,创设丰富的环境。一方面从生活中选取真实物,另一方面制作各种幼儿操作用的代替物,使幼儿的感官得到多方面的刺激,从而也提高了创设环境的能力。

(三)促进了家长的幼儿教育能力的提高

1、学会利用家庭环境中的教育因素。

通过数学活动生活化的研究,本班幼儿家长了解了“生活即教育”的含义,从注重幼儿在课外辅导班的学习到注重幼儿在生活中的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利用生活中的数学教育因素,对幼儿进行教育。

2、能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经验解决现实生活问题。

更加关注孩子的已有经验,并能积极向老师了解孩子对知识的找我程度,帮助幼儿运用学过的知识和已经掌握的经验来解决家庭生活中的数学小问题。

3、积极主动地参与幼儿的学习评价,共同促进幼儿的提高。

互动评价表不仅帮助家长了解了孩子在园的学习情况,而且使他们自己也成为活动的参与者,并能客观地评估自己孩子的学习,及时地发现孩子的不足,共同促进幼儿的提高。

六、反思

1、操作中学习和社会情境中学习相结合。

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去,才会显示其价值,展示其魅力。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去用数学,才能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在现实生活中采撷教学实例,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建立“用数学”的意识,培养“用数学”的能力,体验“用数学”的乐趣。还要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建立“用数学”的意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将数学教育整合到主题活动中。

在新课程背景下,幼儿园课程的内容是以主题活动的方式呈现,在主题活动实施的过程中,孩子的学习具有整体感受的特点,如果我们采用让幼儿整体感受的方式组织教学内容,呈现教育过程,是符合幼儿自身发展特点的。用整合的观念与方法寻求数学活动与主题活动整合,包括目标、内容、方法、形式,还有资源上均予以综合考虑。

第二篇:在生活情境中构建大班幼儿数学活动的实践与研究(推荐)

在生活情境中构建大班幼儿数学活动的实践与研究

一、引言

在第二届全国幼儿科学教育研讨会中,张俊副教授提出数学教育应立足于儿童数学概念的发展,以数学的关键经验重建数学课程的系统性,主张“为思维而教(发展幼儿的抽象逻辑思维)”、“为应用而教(将数学应用于生活中)”,以促进儿童数学思维及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北京教科院廖丽英副研究员则提出数学不是以计算为主的科学,数学不是专管数字的工作,数学教育应真正与幼儿实际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应考虑幼儿的实际年龄水平,通过幼儿与物质材料的相互作用,促进幼儿初步数概念的发展,同时培养幼儿的数学思维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幼儿在学数学的同时用数学。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大班孩子早已学会1-100的数数和一一对应的数数。但当他们在分筷子时,常常会出现多分或少分一双的现象。可见,幼儿的数学技能缺乏在生活中的运用和实践。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不禁要反思我们的数学教学。在传统的数学教学中,教学方法仍以教师示范、讲解,幼儿记忆、练习为主,在教学过程中,幼儿缺乏操作、体验的机会。

因此,我们 根据幼儿学习数学的特点和生活教育理论,在大班幼儿数学活动中进行了数学活动情景化、生活化的实践研究,注意引导孩子运用已有生活经验与周围生活中感兴趣的事情来学习数学,更多地关注幼儿的发展过程,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去体验,特别是尝试自己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数学教学不再抽象、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充满了时代的气息、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二、教学实验设计

(一)理论依据

1、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先生对生活教育的解释为“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他认为:“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

2、社会建构理论:社会建构主义者认为,认知冲突是引起儿童建构或重新建构一个要素。当儿童认识的某些事例,不能用其已经持有的“理论”进行解释时,他就处于认知冲突状态。社会建构理论强调的是一种在社会情景之中的儿童的认知失衡状态到平衡状态的过程。

(二)概念界定

所谓数学活动情景化、生活化,是指在数学集体活动中重视学生的生活体验,把数学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体验相联系,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境相结合,让数学生活化,情景化。

(三)教学指导思想

在教学中,强调将学习和实践融为一体,通过真实的问题情景产生运用数学来解决问题的需要,在探索中发现数学和学习数学,并获得数学的认知方法和探索方法,并使这些方法成为他们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的工具。那么教学实施的关键:一是数学活动的生活化;二是一日生活的数学化;三是个性化的指导和评价。

(四)教学基本原则

1、联系生活实际原则。

幼儿的一切学习均从生活实践活动中获取。大班幼儿的数学学习并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数学活动的建构,其活动的设计必须贴近生活,注意设计幼儿生活中有所感受并能唤起相应体验的情节,引起幼儿的兴趣。

2、重视和理解幼儿对数学概念的自我建构。

数学活动是在应用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的,大班幼儿的认知水平较中小班幼儿则有大幅的提高,他们对事物已有了较强的认识能力。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更要注重大班幼儿自己发现、自己探索、自己建构。教师在活动中作为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

3、符合幼儿的个体差异性原则。

个体差异也称个别差异、个性差异,是指个人在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而又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生理特点。它表现在“质和量两个方面”。质的差异指心理生理特点的不同及行为方式上的不同;量的差异指发展速度的快慢和发展水平的高低。大班幼儿是一个参差不齐的群体,由于各个幼儿所出的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不同,所以每个幼儿所得智力发展水平、思维能力也不同。所以我们在游戏中建构大班幼儿的数学教育的时候必须符合幼儿的个体差异性原则。通过听其言、观其行的方法,发现不同的幼儿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同的表现,并针对幼儿不同表现施以适当的教育。在活动内容的安排上,要体现出层次性,以满足不同孩子的需要,使每个幼儿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

4、坚持幼儿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相结合的原则。

在以师生互动为特征的教育活动中,教师主导性与幼儿主体性同时存在、相互依附,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在游戏中要多给幼儿动手的机会,及时地为幼儿创造一定的空间,使幼儿能主动地参与学习,主动的提出问题,在“做”的过程中学习数学,强调幼儿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主动建构的操作过程;同时老师不能放任自流,要在活动过程中引导幼儿、注意观察幼儿的一举一动,着眼点在于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使他们敢于乐于尝试,对幼儿活动中所处的问题作“画龙点睛”的讲解、演示、点拨并帮助幼儿找到简单易行的解决办法,并引导幼儿作为探索过程的一分子参与其中。与幼儿平等自由的交流,发挥教师、幼儿的双方面的潜力效能。

(五)教学对象及时间确定

1、研究对象:本课题研究对象为本园大班级全体幼儿。

2、研究时间:2011年2月2012年7月,即幼儿大班的一学期学习时间为教学实施阶段。

三、活动实验方案

(一)设计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1、结合生活实际,选择合适教材。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是获得知识的重要源泉,是教师实施教学的重要依据。我们在使用教材教学时,避免了死搬硬套,创设了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更新了原教材内容,使教学活动源于幼儿生活,源于幼儿好奇之事,引导幼儿积极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去探索、去发现、去体验,让他们亲身感悟数学知识。我们让教材走近幼儿,而不是把幼儿拉向教材。

(1)寻找幼儿生活中具有启蒙性、实用性的数学教育现象,作为数学教育的题材。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从幼儿的生活入手,选择实用性强的内容。如在“排序”活动中,幼儿发现了有些老师、小朋友条纹衣服上的颜色间隔;楼梯栏杆的排列等都是有规律的。又如在“生活中的数字“的活动中,幼儿寻找生活中所熟悉的日历、图书、衣服、电话机、遥控器、针筒等物品以及超市、表格、纸币、菜单等里面的数字,幼儿在找找、玩玩、说说中发现生活中有趣的数字现象,并通过想象讲述,如果生活中没有数字会怎么样?让幼儿带着问题寻找生活中的数字,说说它的用途,从而使幼儿在生活中常用一双会发现的眼睛,去不断获得新的经验。再比如,幼儿进行归类学习时,我们用幼儿每天接触的玩具作为学具,让幼儿为各种玩具归类;在认识形体的活动中,我们利用幼儿喜欢的各种形状的礼物盒,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主动学习;在练习写数字的活动中,若只是给幼儿一个范例让其跟着写,他们肯定会觉得很枯燥。我们就制作一些问卷调查表,画上一些问题,如:你家有几口人?你坐在第几组?这些可用数字回答的、相关幼儿生活问题,幼儿在回答时将会主动的记忆数字、练习数字的写法。幼儿在面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时,幼儿不觉得学本领不好玩,相反,积极性高,学习效果也很好。

(2)从幼儿关注的各种问题中捕捉数学教育的内容。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与具有生活实际背景的数学实践活动,通过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既能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又能开阔学生的数学视野。教学中,要创设与幼儿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幼儿感兴趣的学习情景。如:大班第二学期《认识时钟》,指导幼儿为自己设计合理的作息时间表,并尝试按作息时间表起床、吃饭、上学、放学、看电视、睡觉,教育幼儿珍惜时间,做时间的主人,并为其幼小衔接做好准备。,努力使数学教学更多的联系实际,更贴近生活,做到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促使幼儿能够主动联系生活实际,在实际背景中应用数学,能够主动运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

2、确定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情境。

教学内容时,我们首先要根据大班幼儿的学期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内容,再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本班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对教学内容进行进一步的筛选,然后设计出与幼儿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活动内容。

大班第二学期:结合大班幼儿的社会生活实际,特别是在幼儿园或班级中发生的身边事,教师和幼儿共同生成数学活动的主题,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如:《自然测量——了解身边人事物之间的远近、长短、宽窄》、《认识时钟——安排自己的生活作息》等。第二学期数学活动内容见下表:

活动设计

周次 活动内容设计的社会生活情境 二月认识日历生日列车 数数高手爬楼梯 三月比高矮比比谁高谁矮 记录时间钟表店 量的守恒量米

生活中的数字在超市中找数字

四月学习10以内的组成超市购物(一、二)分类记录森林运动会——投篮比赛 面积守恒谁的花园大

五月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小鬼当家(一、二)区别远近比比谁的沙包投得远 认识人民币学做小会计

六月学习自编应用题买菜(一、二)学习等分分生日蛋糕

认识时钟

(二)设计一日生活作息表

(二)设生活化的数学教学环境

1、操作材料生活化。

大班幼儿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思维能力,但是他的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他们能感受到一些感性的东西,但是还不能进行理性的分析。所以这个时候,让幼儿数学学习生活化,我们做教师还应当注意提供一些生活中的素材来引导幼儿学习。例如:选择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物品做教具(秋天的树叶、各种各样的豆豆等)、日常生活中使用过的物品(消过毒的冷饮棒、喝过的易拉罐、吸管、铅笔等)。幼儿可以用这些东西来进行拼图、搭积木、排序、数数、分类、自然测量等数学方面的学习。

2、问题语言情景化。

数学教学应该是在一定情景之下的问题发现、探究与解决。因此,问题情景是开展数学的主线。能否创设对大班幼儿具有挑战性和吸引力的问题情景是幼儿学好数学的关键。教师应该创设适合幼儿实际和认知水平的问题情景,让幼儿从中找到必要的数学信息,去发现需要解决的问题。例如:在活动《有趣的记录》中,教师以鼠老师的口吻给鼠孩子们布置了带三粒小米的任务,请小朋友猜一猜小老鼠们会用什么办法记住老师的话?于是大班孩子在这样的问题情景下,愉快地根据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尝试用写数字、画小米、画“|”线、画“正”字等方法,来解决情景中的问题。又如:在活动《认识时钟》中,教师提问:“我们认识了时钟,那么时钟到底有什么用,它可以告诉我们什么呢?”孩子们根据生活中的切身体会,有的说:“时钟可以告诉爸爸妈妈赶紧上班,别迟到。”有的说:“时钟可以告诉方医生该放早操音乐了。”还有的说:“时钟可以提醒我们早早睡觉。”等等。

3、主体互动生活化。

在活动中各个主体之间是相互帮助且又相对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是在愉快的、自然的情绪下参与到活动中,教师与幼儿之间、幼儿与同伴之间的交流、讨论等都是在轻松的气氛中进行,而活动中的分组学习也更加舒适、自由,教师在活动中是幼儿的合作伙伴,给他们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三)一日生活“数学化”

1、幼儿园生活“数学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引导他们去发现众多的一一对应关系;孩子玩手指游戏时,我们采用算盘式计数法让孩子手口一致熟练地进行100以内的顺数、倒数练习;孩子散步时,我们会引导他们数数楼梯的台阶,说说花草的数目、形状、颜色;孩子玩沙玩水时,我们提供各种形状的容器,引导他们感知容量守恒;孩子玩扑克游戏时,我们指导他们学习数的组成、加减和序数;孩子整理玩具时,他们会按形状、颜色、类别分类等等,孩子在轻松自然的一日生活中获得了数、形、量的知识和经验,既增强了求知欲和学习兴趣,又形成了初步的数概念。

2、家庭生活“数学化”。

孩子来自各个家庭,其所处的家庭环境、教育方式和生活习惯等各不相同。但家庭中却蕴藏着大量的“数学”问题,作为教师如何指导家长引导孩子去发现、去交流家庭生活中的“数学”,将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首先,我们在期初召开家长会,帮助家长了解大班幼儿数学发展目标,引导家长去发现家庭中的有关“数”的现象,多创设“数学化”的环境,鼓励自己的孩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如:运用数地砖的方式比较房间的大小;找一找家中哪些物品是长方体的、哪些则是正方体的;阳台上晾了多少衣服,干了几件,未干的有几件,等等。此外,我们还运用课间谈话、饭后活动、离园时间请孩子们讲讲自己家中的人数、交流家中的住址、电话号码,甚至父母的手机号码;说说各自家中电视的频道数目与感兴趣的内容;谈谈家中的电器数量和名称功用;演演打电话的情景和等分蛋糕的技巧等等,这些内容拓展了孩子学数学用数学的天地。

3、社会生活“数学化”。

利用春游或秋游、饭后散步、参观活动时带领孩子走出幼儿园,走进社会这个广阔的天地之中,引导孩子运用数学这个生活工具观察社会,了解社会。外出参观,我们就请孩子观察来往的车辆数及每辆车轮的不同数目;路过新村就说说门牌号码;走过站点就看看是几路站牌,有几个站头;参观超市就让孩子去了解物品的单价,观察营业员的收银情况。这类活动,不仅大大提高了孩子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增强了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

(三)生活化的互动评价

1、评价内容形象化。

数学活动的评价人员是由幼儿、教师、家长共同组成,为了使幼儿在评价中也能成为主体,明确知道评价的内容,因此我们根据数学活动的内容,设计出每个活动内容的图标,让孩子们根据自己和同伴的表现进行评价。

2、评价手段生活化。

首先,评价不是仅仅在教学活动中完成,而是在一日活动中。如,在小组活动中,幼儿根据自己和小组内同伴的表现为其评分;在幼儿园日常活动中,教师根据幼儿的表现为其评分;在家庭中,家长根据活动内容了解幼儿的表现并为其评分。

其次,评价标记生活化。我们把数学知识比作一个大苹果,幼儿未掌握就表示苹果未熟,就在表格中画一个绿色的小苹果;如果掌握了一些但未全掌握就表示苹果半生不熟,就在表格中画一个半绿半红的苹果;如果掌握得很好就表示苹果完全熟了,就在表格中画一个红色得大苹果。

四、结论

(一)促进了大班幼儿良好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的形成

1、生活化的数学活动提高了大班幼儿学数学的兴趣。兴趣是幼儿学习的动力,生活化的数学由于其贴近幼儿的生活,来源与幼儿的生活,且对幼儿的生活有着独特的影响,因此,引起了幼儿的学习兴趣。在各种活动中,幼儿也特别喜欢参加数学活动,在活动中和生活中体验双重成功。

2、养成了大班幼儿观察自然、关注生活的习惯。

数学活动生活化,使数学从高深、抽象,走向平实、形象。吸引幼儿将数学与大自然、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从而促使幼儿观察自然、关心周边的生活,自觉地将数学应用于生活的习惯。

3、增强了大班幼儿敢于尝试、大胆探索、积极发现的学习态度。

“一日生活”数学化,为幼儿创造了更大的探索空间,让幼儿不仅在班级活动中能大胆探索,而且在幼儿园生活、社会生活中也能敢于尝试,积极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且自觉地用数学方法去解决这些生活问题。

4、增进了幼儿间的相互交流、主动合作的交往行为。

材料的生活化和活动形式的生活化,扩大了幼儿间相互交流的机会,生活化的数学问题引起了同伴间的共鸣。幼儿在活动中共同探索数学材料,并形成伙伴式合作关系,就像生活中的亲密伙伴,主动发起合作,共同解决数学问题。

(二)促进了两位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1、提升了教师改革教学、投身科研的热情和能力。

在此次研究活动中,两位教师相互鼓励,共同促进。在数学活动中,一名教师组织活动,另一名教师进行观察和记录,并共同进行研讨,提出下一步研究方案。

2、加强了教师在数学领域的深入研究和教学革新。

数学活动的研究如何将课题做深做细,是我们正在研究且继续研究的问题。而我们几位教师正是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开展了此课题,也促使我们将研究成果运用到实际教学中。

3、提高了教师对课程适宜性的实践与研究。

幼儿园数学活动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在研究中,我们根据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本班幼儿的学习特点,选择了适合他们的数学内容,并进行内容重组。从而逐渐提高了研究教材、使用教材的能力。

4、增强了教师教学环境创设的能力。在数学活动中,我们每次都能根据活动的内容和组织形式,创设丰富的环境。一方面从生活中选取真实物,另一方面制作各种幼儿操作用的代替物,使幼儿的感官得到多方面的刺激,从而也提高了创设环境的能力。

(三)促进了家长的幼儿教育能力的提高

1、学会利用家庭环境中的教育因素。

通过数学活动生活化的研究,本班幼儿家长了解了“生活即教育”的含义,从注重幼儿在课外辅导班的学习到注重幼儿在生活中的学习,能积极主动地利用生活中的数学教育因素,对幼儿进行教育。

2、能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经验解决现实生活问题。

更加关注孩子的已有经验,并能积极向老师了解孩子对知识的找我程度,帮助幼儿运用学过的知识和已经掌握的经验来解决家庭生活中的数学小问题。

3、积极主动地参与幼儿的学习评价,共同促进幼儿的提高。

互动评价表不仅帮助家长了解了孩子在园的学习情况,而且使他们自己也成为活动的参与者,并能客观地评估自己孩子的学习,及时地发现孩子的不足,共同促进幼儿的提高。

五、反思

1、操作中学习和社会情境中学习相结合。

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去,才会显示其价值,展示其魅力。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去用数学,才能真正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在现实生活中采撷教学实例,把社会生活中的题材引入到数学课堂教学之中,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建立“用数学”的意识,培养“用数学”的能力,体验“用数学”的乐趣。还要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建立“用数学”的意识。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2、将数学教育整合到主题活动中。

在新课程背景下,幼儿园课程的内容是以主题活动的方式呈现,在主题活动实施的过程中,孩子的学习具有整体感受的特点,如果我们采用让幼儿整体感受的方式组织教学内容,呈现教育过程,是符合幼儿自身发展特点的。用整合的观念与方法寻求数学活动与主题活动整合,包括目标、内容、方法、形式,还有资源上均予以综合考虑。参考资料: 1.《学前教育研究》2003年7—8期周粮平《对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理解》 2.《学前教育研究》2003年10期钱芬《数学教育要重视幼儿的生活体验和探索实践》 3.《学前教育研究》2004年6期周利文《浅谈幼儿生活中的数学学习》

第三篇: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有趣的数字

【设计意图】

幼儿对于“年、月、日”这样抽象的概念掌握起来有很大难度。因此结合我班的实际情况幼儿识字较多每周值日生工作已掌握了“星期”这一概念我在活动设计中人物化的将“年、月、日”融入故事中使原本抽象、复杂的概念变得具体、简明、易于理解为幼儿主动学习留下余地。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年、月、日的概念感知年、月、日之间的关系了解一年又12个月一个月有3031天一年共有365天。

2引导幼儿知道日历等是记录或查看时间日期的工具学习查看的他们的方法。

3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想象力发展幼儿的交往能力。

【活动准备】

1大字卡年、月、日各一张自制外形状房子装的2009年1月——12月的月历大月、小月、2月的数房子大小有区分小字卡和数字12、30、31、28、365人手一份。

2各类挂历、台历、月历等布置的展区。

【活动流程】

1幼儿观察十二座“房子”引起兴趣。

1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2那几座房子大哪几座房子小最小的是哪一座房子 2出示数字卡12、30、31、28、365猜猜与“房子”有什么联系明确探索的任务。

1幼儿摆弄数字卡并认读。

2你认为数字与房子有什么联系鼓励幼儿大胆想象 3讲述故事回答问题帮助幼儿理解年、月、日的概念了解数字之间的关系。

1教师利用大字卡逐一出示讲述故事在讲述过程中设置问题引导幼儿发现大“房子”里日娃娃数量的差异和联系大月31日、小月30日均从1日开始。

2幼儿操作小字卡、数字卡来回答问题年妈妈的孩子叫什么名字年妈妈为日娃娃盖了多少座房子大月房子有哪几月?小月房子有哪几月大月有多少日小月有多少日顶小的月是几月有多少日年妈妈共有多少个日娃娃用不同的数数法了解4学习查看挂历的方法练习查找日期。

1教师任意说出某月某日启发幼儿说出怎样才能在“月房子”上找出来。

2猜谜语并组织幼儿讨论日历的作用引导幼儿说出日历作用相同的其他种类。

3参观展览会。引导幼儿观察展品是哪一年的台历、挂历、日历的区别在哪里你会用吗

【活动延伸】

1组织幼儿观察闰年挂历引导他们发现二月从而了解了“特殊”一年会有366天每4年就有一次。

2自制小挂历

卓尼县幼儿园

马红燕

各位评委老师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大班语言文学活动《鹅大哥出门》我将从设计思路、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教学法以及活动过程等几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本次活动的理解和认识。

一、说设计思路

《鹅大哥出门》这个故事选用了小朋友生活中比较熟悉并喜欢的大白鹅为主要角色讲述了一只大白鹅骄傲不懂礼貌的故事特别是鹅大哥之前“红红的帽子雪白的羽毛”和之后的“一只大黑鹅”对比这个情节既让人觉得有趣又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自高自大的人特别是现在独生子女较多比较以我为中心我觉得这个故事既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又符合孩子们现在的心理而且也符合纲要中的教育要求即教育幼儿使用礼貌语言与人交往养成文明交往的习惯

二、说活动目标

活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教育活动起导向作用。纲要语言领域中出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是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的环境。在新《纲要》中活动教育提出了“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应以教师带领幼儿共同创设适应幼儿年龄特点的丰富多彩的引导幼儿在轻松愉快的心理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去体验实践、创造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因此在整个活动中都以幼儿的自主参与活动为主教师在活动中起一个引导者和支持者的作用和孩子共同活动感受我从认知、能力和情感三方面提

出了本次活动的目标。

1.认知上使幼儿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初步学会复述故事 丰富词汇“神气、乐滋滋” 2.能力上积极参与故事情节的讨论愿意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3.情感上懂得不能骄傲不能欺负弱小的道理体验骄傲自大带来的烦恼

根据目标在活动中我把在游戏情节中理解故事内容懂得不能骄傲不欺负弱小的道理设为教学重点根据大班幼儿的语言发展情况用完整的语言复述故事设为难点。

三、说活动准备

为了此次活动的组织符合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的协调统一寓教育于生活情景游戏之中我做了以下两方面的准备 1.物质上的准备

我给小朋友准备了多媒体课件《鹅大哥出门》 大白鹅、小鸡、小鸭的头饰这是为了让幼儿更能进入到游戏角色当中帮助幼儿理解故事

2.知识的准备 我让幼儿先认识鹅大哥了解鹅的基本特征练习鹅的走路姿

四、说教法、学法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者。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能更准确有效掌握学习对象。”《纲要》强调幼儿是中心教育活动应以幼儿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幼儿的经验来进行学决定教〉在活动中教师应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根据幼儿的学习情况本次活动我运用了情景教学法角色游戏法、课件演示法、提问法。

1、情景教学法我尝试打破以往仅用图片进行故事教学的传统模式而是根据故事内容为幼儿创设情境让幼儿模仿鹅的走路姿势就仿佛置身于真实的环境中知道鹅大哥的自傲体验鹅大哥自高自大的后果这种效果是与以前仅通过图片理解故事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样。

2、课件演示法幼儿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鹅大哥出门》发展孩子的观察力激发孩子的复述故事的能力。

3、角色游戏法 角色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让他们自己来扮演这一角色不仅能增强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还能充分让他们表现自我、大胆说话。

4、提问法在教学中我尝试改变以往的语言教学总是先讲完故事再进行提问的模式而采取将单一性、回忆式、封闭式的提问方法改成多样性、开发性的提问如鹅大哥为什么会掉进河里呢我们能不能学他啊为什么等这些问题既能启发幼儿的思维又能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表达自己的想法。引导幼儿有目的、有顺序地仔细观察、激发幼儿说的兴趣创造幼儿说的空间

说学法

整个活动我遵循幼儿的学习规律和年龄特点以幼儿为主体变过去的“要我学”为现在的“我要学”围绕目标突出重点克服难点。创造条件让幼儿自己参与活动不仅提高了认识锻炼了能力更让幼儿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本次活动我采用了谈话法趣味游戏法。

1.谈话法在活动中适当的问题有助于活跃幼儿的思维有利于幼儿获得新知识和发展智力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较好的语言习惯。

2.趣味游戏法陶行知老先生说“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幼儿在游戏中边游戏边联系故事中的语句正体现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五、说活动过程

在活动中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入手围绕目标将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使幼儿能始终处于积极探索的状态为了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安排的

一、激发兴趣导入活动

诗歌是幼儿最喜欢的艺术活动是表现情绪、情感的最好方式。用诗歌《咏鹅》导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引出大白鹅。

师小朋友们老师想问一个问题这首诗歌是说得谁啊那谁又能说说大白鹅长什么样子请个别幼儿说说说的同时出示图片。

那谁愿意表演一下鹅大哥走路的样子呢其余幼儿跟着学让幼儿在看看、学学、做做的过程中加深对鹅大哥的了解也为下面理解故事作铺垫。

教师小结雪白的羽毛长长的脖子头上有顶红色的帽子。鹅走路总是昂着头挺仰着脖子一摇一摆的很高傲的样子丰富词汇“神气”

二、出示多媒体课件《鹅大哥出门》 幼儿理解故事

1、猜想

有一只神气的白鹅长得很漂亮可是后来怎么变成了大黑鹅呢这是为什么呢幼儿猜想 2.出示多媒体课件《鹅大哥出门》让幼儿初步理解故事内容。

3.师问小朋友们我是鹅大哥谁可以告诉我我为什么变成了大黑鹅呢请幼儿回答给他们表现自我的机会正如<<纲要>>中所说,语言学习具有个别化特点,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引导幼儿积极运用语言进行交往.在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后,教师小结,原来是鹅大哥太骄傲太神气了.教师小结原来是鹅大哥太骄傲太神气了。从而突破了教学重点懂得不能骄傲不能欺负弱小的道理。

三、依次出示故事角色头饰老师讲述故事教师操纵角色头饰教幼儿学讲故事

讲完后问

“我大步往前走 第一次遇见了谁?说了什么?”

鹅大哥看见自己的倒影心里怎么样它是怎么说的?理解乐滋滋 “后来我又遇见谁了?说了什么

“我是怎样变成大黑鹅的?”用形象的头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跟着老师讲述角色的对话锻炼幼儿的胆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

四、分角色游戏让幼儿扮演角色在游戏中学会复述故事在情境中体验。心理研究表明人在主动积极参与的活动后记忆力比平时提高很多倍因此这个活动让孩子自己亲自参加体验活动的乐趣。通过以上环节突破了用完整的语言复述故事这个难点。

五、出示多媒体课件《鹅大哥出门》同时提问幼儿跟着课件画面复述故事对复述好的幼儿给以肯定和表扬。通过以上环节突破了用完整的语言复述故事这个难点。

谢谢大家 二零一二年四月十九日

第四篇: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有趣的数字

【设计意图】

幼儿对于“年、月、日”这样抽象的概念掌握起来有很大难度。因此结合我班的实际情况幼儿识字较多每周值日生工作已掌握了“星期”这一概念我在活动设计中人物化的将“年、月、日”融入故事中使原本抽象、复杂的概念变得具体、简明、易于理解为幼儿主动学习留下余地。

【活动目标】

1初步理解年、月、日的概念感知年、月、日之间的关系了解一年又12个月一个月有3031天一年共有365天。2引导幼儿知道日历等是记录或查看时间日期的工具学习查看的他们的方法。3培养幼儿的观察和想象力发展幼儿的交往能力。

【活动准备】

1大字卡年、月、日各一张自制外形状房子装的2009年1月——12月的月历大月、小月、2月的数房子大小有区分小字卡和数字12、30、31、28、365人手一份。2各类挂历、台历、月历等布置的展区。

【活动流程】

1幼儿观察十二座“房子”引起兴趣。1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2那几座房子大哪几座房子小最小的是哪一座房子 2出示数字卡12、30、31、28、365猜猜与“房子”有什么联系明确探索的任务。1幼儿摆弄数字卡并认读。2你认为数字与房子有什么联系鼓励幼儿大胆想象 3讲述故事回答问题帮助幼儿理解年、月、日的概念了解数字之间的关系。1教师利用大字卡逐一出示讲述故事在讲述过程中设置问题引导幼儿发现大“房子”里日娃娃数量的差异和联系大月31日、小月30日均从1日开始。2幼儿操作小字卡、数字卡来回答问题年妈妈的孩子叫什么名字年妈妈为日娃娃盖了多少座房子大月房子有哪几月?小月房子有哪几月大月有多少日小月有多少日顶小的月是几月有多少日年妈妈共有多少个日娃娃用不同的数数法了解4学习查看挂历的方法练习查找日期。1教师任意说出某月某日启发幼儿说出怎样才能在“月房子”上找出来。2猜谜语并组织幼儿讨论日历的作用引导幼儿说出日历作用相同的其他种类。3参观展览会。引导幼儿观察展品是哪一年的台历、挂历、日历的区别在哪里你会用吗

【活动延伸】

1组织幼儿观察闰年挂历引导他们发现二月从而了解了“特殊”一年会有366天每4年就有一次。2自制小挂历

卓尼县幼儿园马红燕

各位评委老师好 我说课的题目是大班语言文学活动《鹅大哥出门》我将从设计思路、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教学法以及活动过程等几个方面来阐述我对本次活动的理解和认识。

一、说设计思路《鹅大哥出门》这个故事选用了小朋友生活中比较熟悉并喜欢的大白鹅为主要角色讲述了一只大白鹅骄傲不懂礼貌的故事特别是鹅大哥之前“红红的帽子雪白的羽毛”和之后的“一只大黑鹅”对比这个情节既让人觉得有趣又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一些自高自大的人特别是现在独生子女较多比较以我为中心我觉得这个故事既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又符合孩子们现在的心理而且也符合纲要中的教育要求即教育幼儿使用礼貌语言与人交往养成文明交往的习惯

二、说活动目标活动目标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教育活动起导向作用。纲要语言领域中出发展幼儿语

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是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的环境。在新《纲要》中活动教育提出了“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应以教师带领幼儿共同创设适应幼儿年龄特点的丰富多彩的引导幼儿在轻松愉快的心理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去体验实践、创造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的一种教育活动。”因此在整个活动中都以幼儿的自主参与活动为主教师在活动中起一个引导者和支持者的作用和孩子共同活动感受我从认知、能力和情感三方面提出了本次活动的目标。1.认知上使幼儿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初步学会复述故事 丰富词汇“神气、乐滋滋”2.能力上积极参与故事情节的讨论愿意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3.情感上懂得不能骄傲不能欺负弱小的道理体验骄傲自大带来的烦恼根据目标在活动中我把在游戏情节中理解故事内容懂得不能骄傲不欺负弱小的道理设为教学重点根据大班幼儿的语言发展情况用完整的语言复述故事设为难点。

三、说活动准备为了此次活动的组织符合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的协调统一寓教育于生活情景游戏之中我做了以下两方面的准备1.物质上的准备我给小朋友准备了多媒体课件《鹅大哥出门》 大白鹅、小鸡、小鸭的头饰这是为了让幼儿更能进入到游戏角色当中帮助幼儿理解故事2.知识的准备 我让幼儿先认识鹅大哥了解鹅的基本特征练习鹅的走路姿

四、说教法、学法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者。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能更准确有效掌握学习对象。”《纲要》强调幼儿是中心教育活动应以幼儿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幼儿的经验来进行学决定教〉在活动中教师应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根据幼儿的学习情况本次活动我运用了情景教学法角色游戏法、课件演示法、提问法。

1、情景教学法我尝试打破以往仅用图片进行故事教学的传统模式而是根据故事内容为幼儿创设情境让幼儿模仿鹅的走路姿势就仿佛置身于真实的环境中知道鹅大哥的自傲体验鹅大哥自高自大的后果这种效果是与以前仅通过图片理解故事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样。

2、课件演示法幼儿通过观看多媒体课件《鹅大哥出门》发展孩子的观察力激发孩子的复述故事的能力。

3、角色游戏法 角色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让他们自己来扮演这一角色不仅能增强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还能充分让他们表现自我、大胆说话。

4、提问法在教学中我尝试改变以往的语言教学总是先讲完故事再进行提问的模式而采取将单一性、回忆式、封闭式的提问方法改成多样性、开发性的提问如鹅大哥为什么会掉进河里呢我们能不能学他啊为什么等这些问题既能启发幼儿的思维又能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表达自己的想法。引导幼儿有目的、有顺序地仔细观察、激发幼儿说的兴趣创造幼儿说的空间说学法整个活动我遵循幼儿的学习规律和年龄特点以幼儿为主体变过去的“要我学”为现在的“我要学”围绕目标突出重点克服难点。创造条件让幼儿自己参与活动不仅提高了认识锻炼了能力更让幼儿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本次活动我采用了谈话法趣味游戏法。1.谈话法在活动中适当的问题有助于活跃幼儿的思维有利于幼儿获得新知识和发展智力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较好的语言习惯。2.趣味游戏法陶行知老先生说“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幼儿在游戏中边游戏边联系故事中的语句正体现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提出的“语言能力是在运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

五、说活动过程在活动中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入手围绕目标将多种教学形式相结合使幼儿能始终处于积极探索的状态为了完成本节的教学目标我是这样安排的

一、激发兴趣导入活动诗歌是幼儿最喜欢的艺术活动是表现情绪、情感的最好方式。用诗歌《咏鹅》导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引出大白鹅。师小朋友们老师想问一个问题这首诗歌是说得谁啊那谁又能说说大白鹅长什么样子请个别幼儿说说说的同时出示图片。那谁愿意表演一下鹅大哥走路的样子呢其余幼儿跟着学让幼儿在看看、学学、做做的过程中加深对鹅大哥的了解也为下面理解故事作铺垫。教师小结雪白的羽毛长长的脖子头上有顶红色的帽子。鹅走路总是昂着头挺仰着脖子一摇一摆的很高傲的样子丰富

词汇“神气”

二、出示多媒体课件《鹅大哥出门》 幼儿理解故事

1、猜想有一只神气的白鹅长得很漂亮可是后来怎么变成了大黑鹅呢这是为什么呢幼儿猜想2.出示多媒体课件《鹅大哥出门》让幼儿初步理解故事内容。3.师问小朋友们我是鹅大哥谁可以告诉我我为什么变成了大黑鹅呢请幼儿回答给他们表现自我的机会正如<<纲要>>中所说,语言学习具有个别化特点,教师应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引导幼儿积极运用语言进行交往.在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后,教师小结,原来是鹅大哥太骄傲太神气了.教师小结原来是鹅大哥太骄傲太神气了。从而突破了教学重点懂得不能骄傲不能欺负弱小的道理。

三、依次出示故事角色头饰老师讲述故事教师操纵角色头饰教幼儿学讲故事讲完后问“我大步往前走 第一次遇见了谁?说了什么?”鹅大哥看见自己的倒影心里怎么样它是怎么说的?理解乐滋滋“后来我又遇见谁了?说了什么“我是怎样变成大黑鹅的?”用形象的头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让幼儿跟着老师讲述角色的对话锻炼幼儿的胆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理解故事内容。

四、分角色游戏让幼儿扮演角色在游戏中学会复述故事在情境中体验。心理研究表明人在主动积极参与的活动后记忆力比平时提高很多倍因此这个活动让孩子自己亲自参加体验活动的乐趣。通过以上环节突破了用完整的语言复述故事这个难点。

五、出示多媒体课件《鹅大哥出门》同时提问幼儿跟着课件画面复述故事对复述好的幼儿给以肯定和表扬。通过以上环节突破了用完整的语言复述故事这个难点。谢谢大家 二零一二年四月十九日

第五篇: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认识10以内的单双数

设计思路:

认识10以内的单双数是大班幼儿学习的内容,根据传统的教学方法既枯燥又没有真正的理解单双数的实际意义。《纲要》中体现出来的数学教育的新目标和教育价值,要求我们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在生活和和游戏的真实情景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幼儿的数学感和数学意识,因此,我通过创设2元超市的情境,让幼儿在富有生活气息的超市中感知理解单双数的概念,在操作中区分10以内的单双数。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幼儿之间、幼儿相互之间以及幼儿与材料之间,不断地进行着交流、对话,引导幼儿感受和体验事物的数量关系,帮助他们整理、归纳所获得的单双数学习经验。

活动目标:

1、通过创设情境、游戏化的教学,让幼儿在操作中理解并区分10以内的单双数;

2、培养幼儿从身边事物中发现单双数的能力;

3、激发幼儿对单双数的兴趣,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

活动准备:

2元超市场景、1——10的代用券,红色水彩笔每人一支、幼儿分组操作材料

活动过程:

一、情景导入,引起兴趣

瞧!我们已经来到了2元超市,你们来猜一猜,它为什么叫2元超市呢?

二、在购物游戏中体验、感知单双数

1、教师讲解游戏规则。

数一数,你有几元钱?圈一圈,你能买几样东西?

2、幼儿进行购物游戏,提醒幼儿做一个文明小顾客。

三、在交流与比较中理解单双数

1、讨论:你有几元钱?买了几样东西?还有钱多吗?

2、回收代用券:还剩一元的小朋友把代用券送到一边,都用完的送到另一边。

3、集体检验,解决问题:“1”该送哪边?

4、教师小结:

①像1、3、5、7、9这样两个两个地数,总会剩下一个的数叫单数;2、4、6、8、10这样都能凑成2个2个的数叫双数。

②10以内有5个单数,也有5个双数。③单数挨着双数,双数挨着单数,它们手拉手,都是好朋友。

四、在游戏与操作中区分单双数

1、寻找身边的单双数

2、分组操作

准备4组操作材料,幼儿自由选择进行操作。

●圈一圈:两个两个地圈,区分单双数。

●分一分:在许多点卡和图卡中区分出单双数。

●转一转:转动转盘,当转盘停下时记录下指针所指的数是单数还是双数。

●扔一扔:扔骰子,记录下单双数并写出它的两个相邻数。

3、集体游戏

抱一抱:单数——自己抱自己;双数——找个朋友抱一抱。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各种各样的尺

设计意图

大班幼儿即将进入小学,在他们的笔盒里有铅笔、橡皮、尺等文具,其中铅笔、橡皮是孩子们经常使用的文具,尺却使用的较少。尺有什么用?怎样使尺子?小学生为什么要用尺?是幼儿感兴趣而又疑惑的问题。设计此活动目的在于扩展幼儿对尺的认识,激发幼儿自己去探索,寻求,解决疑问,从而发展幼儿的观察、思维能力,满足幼儿渴求学习的愿望。

活动目标

1、认识各种各样的尺,了解其用途,发现其区别,发展幼儿的观察、思维能力。

2、初步学习直尺的使用方法,培养幼儿对测量活动的兴趣,发展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活动准备

1、师生共同收集各种各样的尺,并了解尺的名称,特点及用途。(如:不同材料、不同长度的直尺、三角尺、皮尺、卷尺等。)

2、幼儿每人直尺一把。(含三种长度:10厘米、20厘米、30厘米。)

3、操场上画一条宽为120厘米的“小河”。

过程建议

1、认识各种各样的尺。(1)分组讨论交流。

请幼儿将自己收集到的尺在小组介绍。要求说出是谁帮助收集的,在什么地方收集的,叫什么尺,有什么特点和用途。(2)集中交流。

请小组推荐,介绍比较有趣、特殊的尺。

(3)引导幼儿归纳有些什么样的尺,各有什么用途。

2、找找尺的不同点。(1)分组讨论。

提问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这么多的尺都是不是一样的?有什么不同?(2)集中讨论。

个别幼儿发言,其他幼儿补充。

(3)引导幼儿归纳,从用途、材料、形状等不同方面进行小结。

3、找出尺的共同点。

(1)提问引发思考:尺有这么多不同,有没有相同的地方?

(2)引导幼儿归纳提升:它们上面都有刻度,都是用来测量物体长度的工具。

4、测量活动。

(1)学习测量长度的方法。

①请幼儿拿出自己的尺,尝试测量桌子的长度。(以各自的尺为单位测量。)②请幼儿说说是怎样测量的。

③引导幼儿小结测量长度的方法:测量时尺与被测量物的起点要对齐,每量一尺要做上记号,接着量时尺的一端要与记号对齐,要记住量了多少尺,不能漏计,也不能多计,最后的测量结果就是物体的长度。(2)测量操场上“小河”的宽度(120厘米宽)。

①幼儿用自己的尺测量,老师将幼儿测量的结果记录在表格中。(可让幼儿反复测量,确认后再记录。)②集中观察记录表,看看小河有多宽,让幼儿思考,提出问题。③集中讨论:为什么小河的宽度会出现三种不同的数字? ④引导幼儿小结:尺的长短不同,所以量出的结果也不同。

⑤分别请量出三种不同结果的幼儿说出自己的尺上刻度最大的数字(表示尺的长度),教师帮助测算出小河的宽度(120厘米)。延伸提示

1、在活动中投放各种直尺,供幼儿选用。

2、举办“各种各样的尺”博览会。

认识时钟

活动目的】

1.通过观察及幼儿自身的尝试活动来认识时钟,初步了解时针、分针之间的关系,掌握整点、半点并知道其规律,结合日常生活理解时钟的用途。

2.培养观察力、思维力、动手能力及大胆尝试精神。

3.教育幼儿每天准时来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4.培养爱科学的意识和激发幼儿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活动准备】

1.创设“钟表展览馆”的教学环境。

2.人手一只可以拨动的小时钟。

3.反映幼儿一日生活内容的图片(起床、上学、午饭、午睡等),时钟演变过程图片。

4.可以用来自制钟面的有关材料(如长短针、1~12的数字、各种形状和造型的硬板纸或吹塑纸若干)。

【活动过程】

一、创设尝试情境,激发幼儿尝试欲望

边听“在钟表店”里的音乐,边把幼儿带进“钟表展览馆”,引导幼儿欣赏各种各样的钟表,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师:请小朋友仔细看看、找找、比比这些钟表有什么地方是相同的?再想想,工人叔叔和阿姨为什么要设计、制造这些钟表?

二、观察活动

通过观察活动比较钟表上时针、分针的不同,认识12个数字以及数字的排列位置。

提问:

1.每只钟面上都有什么?(出示3只不同形状的时钟,幼儿找出钟面上都有两根针和1~12的数字)

2.比比看,两根针什么地方不一样?(长短、粗细之分)它们的名称叫什么?(了解时针、分针的名称)

3.钟面上的数字排列位置是怎样的?(认识典型的几个数字位置12、9、3、6)

三、幼儿第一次尝试活动

让幼儿理解并掌握分针、时针与数字的关系(幼儿人手一只时钟)

提问:1.请小朋友看一看钟面上时针和分针都指在哪一个数字上?(12上)

2.请小朋友把时针从12拨到1上,看一看分针有什么变化?(分针从12走一圈又回到12)

3.小朋友自己拨钟试一试,然后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4.得出结论:当时针走一个数字(一格),分针就要走12个数字(一圈),这就是一小时。

四、认识整点、半点,寻找和发现它们之间的规律。建立正确概念

1.教师操作演示:一只钟两根针都指在12上;一只钟时针拨到1上,分针拨到12上;另一只钟时针拨到12和l的中间,分针拨到6上。

2.提问:①三只钟有什么地方不一样?它们分别代表几点钟?②整点时,分针总是指在哪里?半点时,分针指在哪里?③想一想,2点整时,时针应在哪个数字上,分针应在哪个数字上?1点半时,时针指在哪里?分针应在哪个数字上?

3.老师归纳:整点时,时针指在一个数字上,分针总是指在12上;半点时,时针指在两个数字的中间,分针指在6上。

4.小朋友第二次尝试练习:①按老师的要求拨整点、半点;②结合日常生活图片拨出整点、半点,小组中的幼儿互相检查准确与否,并说一说时针、分针指向的数字。

五、教师总结时钟的有关知识内容

六、帮助幼儿理解时钟的功能,重点说明时钟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1.提问:小朋友,你们家里有钟吗?你还在什么地方看见过钟?为什么那么多的地方都要用到钟呢?(启发幼儿结合生活经验或看图片来说出钟的用途)

2.教师归纳:时钟和手表都是计时工具,它可以告诉人们,现在是什么时间了,应该干什么事情了;它可以帮助人们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钟是人类的好朋友。

小朋友认识了钟,可以按时起床,按时上幼儿园。老师可以根据钟上的时间按时上课,按时做游戏,按时让小朋友吃午饭,钟的用处可大啦。

七、出示时钟演变过程的图片,让幼儿简单了解从古到今计时器的变化,激发幼儿尝试探索知识的兴趣

师:古时候没有钟,人们用沙漏、日晷、滴水的方法来计时。日晷在常州的天宁寺就有,小朋友可去看看。随着科学的发展,聪明的叔叔阿姨设计、制造了各种各样的钟和表(闹钟、石英钟、音乐钟、工艺钟、手表、怀表),给人类生活带来方便,还可以美化人们的生活。小朋友,你们现在好好学习,长大后也来发明创造出更多更美的钟和表,好吗? 延伸活动

提供制作钟的材料,鼓励幼儿制作时钟模型。

【秋天】 幼儿主题教案:春夏秋冬大比拼

设计意图:

我们班幼儿在“春夏秋冬”的主题活动中,已积累了一些有关四季的生活经验,初步感受过四季的特征。因此组织本次集体交流活动,可以使孩子们对万物在四季轮换中的变化有一个较为整体的大致了解。另外,在本次活动前我们班级通过“四季词语”区角创设,通过家园合作,已让幼儿在低结构活动中收集、分享了各自了解、绘画表现出的四季词语,但是在日常观察中我发现有的孩子只是对自己带来的词语有所感知,对他人的词语并不了解,有的孩子对自己的词语调查表也说不上来,也有的孩子对四季的特征不是很清晰,从中我看到了本次高结构集体活动的必要性,因此在低结构经验基础上,我预设本次活动,让他们来分享交流各自收集到的词语,让幼儿之间通过生生互动来互相学习,梳理幼儿的经验,加深他们的经验认知。根据经验来进行分组,并比赛说出自己关于自己四季的经验,感受有集体荣誉感感受竞赛的乐趣。对孩子们来言,既可以进行已有经验的交流,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活动目标:

1、在交流介绍不同词语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四季特征,增强对四季的喜爱之情。

2、在竞赛游戏中感受体积荣誉感和乐趣。

活动准备:

春夏秋冬季节的生词卡若干 竞赛的小棋 黑板

活动重难点:

重点:理解四季中不同词语的不同意思。感受季节特征的不同。难点:连词成句,并列举各季节不同的特点。

活动过程: 一 根据词语分组:

1、认识春夏秋冬四个组别

师:单老师这里有四个字,看看认识吗?

2、根据词语分别归属组别

师:我们的黑板上有许多的词语,请大家看一看,拿一个你认识的。你觉得他们是属于比较适合哪个季节的就做到哪个组的位子上。

春: 暖和 春风化雨 迎春花 小蝌蚪

夏: 立夏 炎热 荷花 汗流浃背

秋:凉爽 硕果累累 菊花 大雁

冬:冰天雪地 冬至 梅花 火锅

二 介绍自己的词语,分辨四季的不同特征

师:用一句简单的话,说明你把它分到春天的原因。

例如:春天到了,迎春花吹起了小喇叭,好像是告诉大家:“春天来到了。”

A 暖和

春天里重点理解“春风化雨”

小结春天:春天是一个万物复苏的季节,冬眠的动物醒来了,植物开始生长了,同时春天也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春天真好!

B 立夏

重点理解:汗流浃背

小结夏天,夏天是一个炎热的季节,动植物都是最最旺盛的时候。各种植物在迅速的生长。夏天我们还可以穿裙子,吃冷饮,游泳,非常高兴。夏天真好!

C 菊花

重点理解:硕果累累

小结:秋天是丰收的季节,秋高气爽,硕果累累,我们收获着品尝着秋天的果实,我们特别的开心。秋天真好!

D 冬至 重点理解:冰天雪地

小结:冬天是个个寒冷的季节,冰天雪地,但是梅花却勇敢的在寒风中散发出香味,而且下雪的时候,我们还可以打雪仗,堆雪人,一样的快乐!冬天真好!

三、分组竞赛

1、师:刚才我们说了春夏秋冬的不同特点,你觉得你们们春天组好吗》夏天组好吗?秋天组好吗?冬天组好吗/

2、那我们来进行一个比赛吧,我们四个组,能说出一个你这几季节的好处,就算是加一分,比比到底是哪个季节好!

3、分享比赛分数,获奖得到每人一块奖牌。

4、是啊,我们都觉得自己季节很好的,那能不能只过自己喜欢的季节呢?为什么?

5、刚才你们说了自己喜欢的季节,猜猜我喜欢哪个季节? 我喜欢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想听听我的理由吗?

我喜欢暖和的春天,春风化雨,万物生长。我喜欢炎热的夏天,大雨倾盆,淋漓畅快。我喜欢硕果累累的秋天,秋风送爽,瓜果飘香。我喜欢冰天雪地的冬天,梅花飘香。我喜欢,我喜欢春夏秋冬,四季交替,走过了一年又一年,我们也在四季中慢慢长大。

【节日】大班活动:新年贺卡

我班的孩子对于贺卡是有一定经验的,因为我班孩子以前每月都会过一次集体生日,当天就会有老师或小朋友送生日贺卡给当月生日的孩子。大班的孩子也有能力自己动手制作贺卡,在新年即将到来之际,让孩子们亲手制作新年贺卡,并画上自己对朋友的祝福,留下自己的电话号码,互赠贺卡,从中让孩子们体会到相互之间的友好和关爱,体会到新年的快乐。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贺年卡的用途,尝试创造性的设计、制作贺年卡。

2、体验同伴间友好的情感。

活动准备:

1、精美的盒子里放有各种贺年卡;

2、各种纸、水彩笔、剪刀、固体胶等辅助材料;

3、背景音乐《新年好》

活动过程:

一:欣赏贺年卡

1、快过新年了,新年老人送给我们一样礼物,猜猜是什么?(教师出示精美盒子)

2、幼儿自由回答,教师对孩子的回答进行提升,如孩子回答:是糖果。老师提升:你猜是甜甜的糖果。

*价值分析:通过猜礼物的形式吸引孩子,让孩子猜猜说说中了解过新年时可以送哪些礼物。

3、师:看看到底是什么礼物?(出示各种贺年卡)

4、师:知道这些贺卡是用来干什么的?(引导孩子观察贺年卡上的字„新年快乐‟)

5、小结:原来这些漂亮的贺卡都是新年贺卡,我们还可以说是贺年卡,贺年卡是新年的时候用来祝福亲人或朋友新年快乐的。

6、师:看看这些贺年卡有什么不同?你最喜欢哪一张?为什么?

*价值分析:通过引导孩子观察、比较,使孩子对于贺年卡的特征有一定的了解,为接下来自己动手制作做铺垫。

二、制作贺年卡

1、师:小朋友想不想自己动手制作一张贺年卡送给最好的朋友?贺年卡应该怎么做呢?(让孩子说说自己的设计思路)

2、演示讲解几个镂空的剪法,如怎样镂空剪出一颗爱心等。

*价值分析:对于制作贺年卡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难点老师适当进行讲解,更容易激发孩子的创造热情。

3、幼儿分组进行贺年卡的制作,教师鼓励幼儿利用各种材料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制作贺年卡。

4、引导幼儿将自己对朋友的祝福画在贺年卡上,并写上自己的名字和电话号码。

三、互赠贺年卡

将贺年卡送给朋友,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语言说一句祝福的话。(放背景音乐<新年好>)

*价值分析:通过相互间的祝福和赠送,使孩子们体验同伴间友好的情感,体验到新年的快乐。

活动延伸:

在区角活动中继续提供材料,满足孩子的制作欲望,将做好的贺年卡送给更多的好朋友。

【节日】漂亮妈妈(三八节,母亲节

活动目标:

1、学习画人物头像,能表现出妈妈的主要特征。

2、用不同的线条表现出妈妈的特点

活动准备:

幼儿带妈妈的正面照片、教师为自己妈妈画的相片

活动过程:

一、我爱妈妈

——教师出示妈妈的照片,告诉幼儿这是老师妈妈。

——请幼儿看看妈妈的照片,每个幼儿都有妈妈,看看妈妈的照片就像看见妈妈一样,心里特别高兴。

——老师和小朋友都是妈妈生的,是妈妈辛苦把我们养大,我们都爱自己的妈妈,我们可以对妈妈说什么?

如:“妈妈我爱你”、“妈妈,你辛苦了”------

二、妈妈的画像 ——教师出示画好的妈妈的头像。老师很爱自己的妈妈,虽然有点老了,但在我心里她是最漂亮的,我为她画了画像,你们想看吗?

——通过照片和画像的比较,引导幼儿从发型、五官等局部特征进行粗略的比较。

[中国幼儿园教案网www.xiexiebang.com]

三、我为妈妈画像

——同桌幼儿相互比较妈妈的照片,引导幼儿从发型、五官等局部特征进行粗略的比较。

——提醒幼儿画得大点,能表现出一、二处的主要特征。

用不同线条表现出妈妈的特点。如各种各样的头发

——展示作品,幼儿说说自己妈妈的样子,最喜欢妈妈的什么。

下载幼儿园数学培训(五)——如何在生活情境中构建大班幼儿数学活动[共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幼儿园数学培训(五)——如何在生活情境中构建大班幼儿数学活动[共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楼房与号码 设计意图: 进入大班的幼儿,社会交往能力加强,随着幼小衔接工作的开展,幼儿会用已有的知识和能力来进行与同伴教师的互动。由于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统计》教案 目标: 1、初步了解做条形统计图的方法,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2、学习通过图表感知数量的多少。 3、体验积极帮助他人的情感。 重点:学习通过......

    大班数学活动 生活中的数字(共5篇)

    大班数学活动 《生活中的数字》公开课教案 活动目标: 1.发现生活中的数字,了解它们的不同用途。 2、激发幼儿对数字的兴趣,培养幼儿积极关注身边事物的情感态度。 3.尝试运用......

    大班数学活动设计 生活中的规律

    文档仅供参考 大班数学活动设计 生活中的规律 绍兴市鲁迅幼儿园 王伊丽 设计意图: 只有当数学回归了幼儿的生活情境,才给了幼儿将数学思维进行宽广的迁移和应用的机会,才能更......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教案

    数学活动:多角度分类(集合) 活动目标: 1.能按照物品的不同特征进行多角度分类。 2.能记录集中分类标准。 3.能正确表述自己的分类理由。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分别有大小不同的、人......

    2011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比轻重 设计意图 随着年龄的增长,大班幼儿越来越喜欢摆弄和操作,并进行简单的比较、分类、测量、判断等活动,尤其对周围生活中各类不同物品的轻重感兴趣,喜欢......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设计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设计:左和右 活动目标: 1、以自身为中心区分自己身体的左右,分清自己的左边和右边,会向左和右数物体个数。2、知道参照物的不同,左边和右边的方向也会变。3、......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设计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设计:8的组成及加减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让学生在摆学具的过程中感受并掌握8的组成与分解。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