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出塞教学实录Word 文档
人教版三年级《出塞》教学实录
黑龙江省林口林业局子弟小学
王旭霞
2014.10.20 [教材解读] 王昌龄被誉为“七绝圣手”,其七绝诗堪称唐边塞诗中“神品”,尤以《出塞》为冠,被历代诗评家视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出塞》是一首怀古伤今的感时之篇,它通过月照边关时戍边士卒思慕良将的强烈感情和报国建功愿望的抒发,抨击了唐玄宗开元年间边将无能,致使边衅四起的现实,表现了诗人诚挚的爱国热忱。“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大意是一轮明月挂在边关上空,令人不禁想起国力强盛、边防巩固的秦汉时代。然而,现在明月如故,雄关依旧,边塞的形势却今非昔比,只看见部队不断开往塞外,却不见他们凯旋归来。这两句诗想象雄奇,给人以纵横开阔的时空感。“秦”、“汉”二字,足见诗人“思接千载”的艺术功力;家乡、边关那“万里”空间距离的“视通”,又把天地的变迁、山河的易主,一同摄入笔端,交织成一幅现实与历史、现实与愿望和谐融合的阔大悠远的境界。透过历史的天空,静心品读,我们会发现,诗的背后包蕴着作者对于所有生命的尊重与关爱。而这一点,正是唐诗的主旋律——尊重生命,爱护生命,礼赞生命。这是博大的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伟大人文精神,在今天,它依然彰显着非凡的魅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出塞》,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极力营造诗意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品悟字词,联系所学诗歌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戍边将士的同情、以及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豪情壮志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意,读悟结合,体味诗情。[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古诗新唱
一、入 题
1、师:同学们,我们生活在诗的国度里,俗话说得好,腹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陶冶我们的情操;读诗,能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读诗,能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描写战争的古诗出塞(板书)指导读题:轻轻地读——
响亮些——
再自信些——
告诉老师“塞”的其它两个音。
2、解释题 师:“塞”是什么意思?(边塞
边关)边关就是一个国间的边缘地带,可别小瞧它,它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生息存亡,是个很重要的地方。那“出塞”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到边关去打仗,区守卫边关)
二、检查预习,交流资料
1、我们常说:“不打无准备之仗”,充分的预习可以使课堂上的你学得更轻松。关于王昌龄、关于这首诗的背景,你想和大家分享什么?
2、预设:
生1:我知道,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在边塞诗中,有《出塞》《前出塞》《塞下曲》《塞上曲》等众多的边塞诗。
师:你很善于归类总结,有做学问的潜质。
师:什么是边塞诗呢
生:就是描写边塞其风光或战士们征战的故事叫边塞诗。
生2:我知道我们今天学的王昌龄的《出塞》是众多边塞诗中的极品,被尊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生3:我想向大家介绍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奴和中原之间的战争从秦朝开始,到汉朝,到唐朝,一直没有间断。
师:阴山在我国内蒙古东部,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大山脉,形成了一条天然的屏障。在山脉的这一方住着临近我国北方边境的少数民族---匈奴,也就是书上所说的胡人,凶奴们常常骑着战马入侵我中原。由于匈奴的频繁入侵,使得我中原地带战争连年不断,许多热血男儿,弃家报国,奔赴沙场。王昌龄就是在这是出塞的,看到战士们的艰苦生活,写下了这首边塞诗。
师:说到边塞,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场景?老师这里收集了一些有关边塞的图片,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吧!师解说【在远古的边塞,这里人烟稀少,黄沙漫天;这里有的是荒凉的沙漠,冷峻的边关;这里有的是四起的硝烟,血腥的屠杀;这里曾经遍尸荒野,血流成河。瞧,这是战争过后留下的荒城。】同学们看了这些令人怵目惊心的图片,你有什么感受么?
生1:大漠非常的荒凉;
生2:边关将士非常的孤独寂寞;
师:那么王昌龄的这首出塞诗又将向我们展示的是怎样一幅情景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文吧!
三、读古诗
1、出示整首诗:接下来,请大家亮开嗓子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生1读
师:也许你不是读得最动听的,但你是这个教室里最勇敢的; 师:在这首诗里生有三个多音字,(出示多音字,正音,讲解读“教”的原因 生再读)现在字词障碍我们扫除了,谁愿意再来读一遍 2读
师:字正腔圆,向你学习; 生3读
师:很有自信,继续发扬。能说说你停顿的方法吗?我听出来了,它是以词语为单位来停顿的,这是个好办法。今天老师再来教你一个方法,我们来观察这四个诗句,你发现每个诗句都有几个字(七个)因此我们管这样的诗叫七言绝句,读它时可以按照前4后3的方法来读,下面我们来合作朗读一下
3、师生合作朗读古诗两遍,学生自己体会一遍。
4、师:读古诗不但要读的字正腔圆,有板有眼,而且要尽可能地读出诗的韵味来。下面谁来学学王昌龄,一展诗情? 指三名学生读。
师相应评价:这是一个含蓄深沉的王昌龄; 这是一个激情澎湃的王昌龄; 这是一个从容平和的王昌龄。
四、解诗意,悟诗情
师:“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诗多读几遍,意思也会渐渐浮出水面的。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方法吗?(生汇报)现在,在小组之间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吧(—)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认为还”
师:哪个小组来汇报
生1:秦汉时期的明月依然照亮着边关,出征边塞的士兵,至今仍没有回家。师:众人划桨开到船,团结起来力量大,理解的真好。
师:这里的人指的是谁?(出征打仗的士兵)在唐朝管出征打仗的士兵叫征人。在这句诗中有一个词高度概括征人守卫边疆的事。(万里长征)为什么征人守卫边疆叫万里长征呢?
生:边疆远,时间长 师:还有一个词,也体现了时间长(人未还)为什么战士们至今未还呢?(张正没有结束,或者已经战死沙场)
师:国难当头,保家卫国,征人们有家不能回,他们只能与谁相伴(明月 边关)师:白天频繁的战事,是的证人们无暇思亲,当夜晚来临时,仰望空中的明月,征人们会想些什么呢?是啊!李白的一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道出了多少征人的心声啊!真人这一切一切的感受都化成了一个愿望,那就是----回家,这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萦绕在心头的梦想,却只能化成这一句-----悟情
过渡:征人远在万里之外征战沙场,那么在同一轮明月下的他们的亲人又在干些什么呢? 这是征人白发苍苍的老父亲,他一脸皱纹,满脸愁容,拄着拐杖,颤颤巍巍的来到村口,指向远方,忍不住高声喊道„„
这是征人柔弱无助的妻子,劳累了一天的她,来到她与丈夫离别时的大树下,忍不住偷偷地别过脸去,擦掉眼角的泪滴,在心里无数次的呐喊„„
这是征人稚嫩懵懂的孩子,当他看见别人的爸爸百般疼爱自己的孩子,忍不住掉下了眼泪,稚嫩的心灵在呐喊„„
师:多么动情的呼唤,多么强烈的期盼,然而他们等来的盼来的却只能是这一句-------师:天伦之乐不能享,儿子孝道不能尽,明明有家不能回。都是这该死的战争啊!同学们,当你读到这儿的时候,你的心情仅仅只有悲哀吗? 生1:——还有痛恨;
生2:愤怒!
师:让我们站起来,手指那该死的战场,控诉他吧!——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面对证人悲惨的生活,看到这千百万不能团聚的家庭,你不想对着无止无休的战争说的什么吗?
师:征人们回家有望吗?让我们来看一段资料资料:
(课件出示)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战死沙场。
师: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是啊,封建是会的兵役制度是多么不合理呀!在这样的兵役制度下,征人们终将战死沙场,即使侥幸活了下来,也已经是胡子一大把,他们回到家时等待他们的也只能是----堆堆白骨,面对这样的社会,你最大的希望是什么?
师:王昌龄及天下苦难的人们也有个希望,那就是——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示后两句诗)
(二)理解“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生说意思,师:众人拾柴火焰高,集体的力量就是大。
师:李广将军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让我们来夸夸他——一。
生交流相关资料
师:士兵怀念西汉的李广将军,这么厉害的李广,难怪征人们会想念他,那是因为
师:是啊!要是汉朝的李将军在,胡人—— 生1:不敢度阴山
师:要是李将军在,边关—— 生2:就会有安宁
师:要是李将军在,将士—— 生3:就能回家
师:要是李将军在,国家——
生4:也会更太平(引读:)要是李将军在,多好啊!这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的希望,他们希望——
这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亲人的希望,他们希望——
师:只可惜,李将军早已不在人世,现在的将帅是怎样的呢?——
出示图片,师解说【当征人们出征沙场时,这些将帅在-----歌舞笙箫当征人们与敌人浴血奋战是,这些将帅们却在-------把酒言欢】通过这两组图片,你又明白了什么?(将帅们完全不顾征人们的死活)
(引读:)多么残酷的现实啊!
这个时代没有像李将军那样的贤将,所以他们殷切的呼唤着——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个时代的将帅完全不顾征人的死活,所以他们只能失望而无奈的说——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师:读着读着,我们终于明白了,征人们哪是在盼李广将军啊,他们是在渴望—— 生:现在也有像李广这样的良将。
师:然而战争终没有结束,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这首《出塞》诗,一个良知着渴望和平,关爱生命的最强音,让我们在饱含深情的再读一遍吧!
五、升华感情
同学们,历史终将成为过去,我们伟大的祖国在报警千年的风霜之后,如今已经走上了繁荣富强的道路,然而,在这背后仍然隐藏着战争危机。瞧,这是我国的钓鱼岛,在他的底下有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将会为我若的发展做出巨大的贡献,然而,贪得无厌的小日本,却想窃取它,更可恨的是,他们已把钓鱼岛化为在他们的地图上,作为一个中国人,你不想说些什么吗?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同学们,让我们全体起立,发出我们的呼号吧------我是中国人,我要为振兴中华而努力读书。
出塞
王昌龄 边关
征人
明月
亲人 思良将
盼和平
第二篇:《出塞》教学实录
《出塞》教学实录
【教材课文】
出塞 唐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教学目标】
1、利用“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的学习方法,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利用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
【教学重难点】
利用课文内容,对学生进行语言训练,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回忆学法,导入课文
师:孩子们,我们常常学习古诗的方法是什么? 生: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用我们的这个学习方法来学习《出塞》。(教师板书课题)
(点评:这个环节,教师带领学生回顾学习古诗文的方法,让学生明白本课将用这样的学习方法去学习什么,明确学习任务。)
二、破题而入,简析背景
1、读诗题
师:告诉老师,诗题中的“塞”指什么? 生:关塞、边塞。
师:这个“塞”字还有另外的两个读音,谁来用它们分别组两个词。生1:sè,堵塞,阻塞。生2:sāi,塞子,塞满。
2、解诗题。
师:从诗题中你知道这首诗应该是写什么内容的吗? 生1:反映边塞生活的诗。生2:反映边塞战争的诗。
„„
3、教师简单介绍边塞诗。课件出示:
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
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而王昌龄的《出塞》,便是众多边塞诗中的极品,被尊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4、简介当时的历史背景
师: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ppt展示边塞荒凉的图片,教师配乐解说。
5、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王昌龄笔下的《出塞》。
(点评:教学古诗,不能限于对古诗字面意思的理解和诗句意思的疏通,更应引导学生在历史文化的背景下对古诗的思想感情加以理解感悟。《出塞》这首诗高度凝练,再加上学生年纪小,这方面的历史知识、文学积淀缺乏,学生理解征人的困苦生活、边塞的艰苦荒凉以及战争的惨烈有较大困难。因此,在这个环节,我引导学生从诗题入手,利用图片和音乐带领学生走进诗歌的教学,为后面教学难点的突破打下基础。)
三、明诗意
师:下面让我们进入诗歌学习的第二步—— 生:明诗意。
师:请同学们借助注释,在二人小组内自由的练习说说诗句的意思。
(ppt出示诗歌中部分字的意思,学生在二人小组内相互练习说说诗句的意思。)PPT内容:
秦:秦朝 汉:汉朝 关:边关 未还:没有回家 但使:只要,要是
飞将:西汉名将李广。英勇善战,百发百中,威震边疆,被誉为“飞将军”。不教:不让 胡马:匈奴的骑兵 度:越过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同学们自学的情况,我们来开火车说一说。生1: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边关。生2:将士士们出征万里,不见回还。生3:要是龙城飞将军(李广)还在,生4:就不会让敌人军队越过阴山。
(点评:这一环节,让学生借助注释自己理解诗歌的大致意思,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悟诗情
师:从这首诗中,你读出了什么? 生:边塞远,战争时间长。师:你还从哪里看出时间长?
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师:出边塞戍边的将士们,为什么不见回家呢? 生:因为残酷的战争。
师:——所以古人云(ppt)出示: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师: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事频繁,将士们死伤无数。那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诗歌的第一句呢?
生:凝重
师:从这句诗中,你还读到了什么? 生:同情征人。师:该怎样读呢? 生:同情。
师:这是怎样的一种同情呢?诗人看到了什么?请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练习用这样的句式练习说话。
ppt出示:将士们白天在沙场上浴血奋战,在皓月当空的夜晚,他们。生1:将士们白天在沙场上浴血奋战,在皓月当空的夜晚,他们望着天空中的明月思念着白发苍苍的父母。
生2:将士们白天在沙场上浴血奋战,在皓月当空的夜晚,他们倚着手中的长矛,想起了家中柔弱无助的妻子。
生3:将士们白天在沙场上浴血奋战,在皓月当空的夜晚,他们望着广袤无垠的沙漠,想起了家中孤苦无依的孩子。
„„
师:孩子们说得真好,谁能来把刚才说的句子组合成一个排比句。
生:将士们白天在沙场上浴血奋战,在皓月当空的夜晚,他们望着天空中的明月思念着白发苍苍的父母;他们倚着手中的长矛,想起了家中柔弱无助的妻子;他们望着广袤无垠的沙漠,想起了家中孤苦无依的孩子。
师:让我们再次用凝重、同情的句子读读这句诗。生:齐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那么在这样一个皓月当空的夜晚,将士们的亲人又在做什么呢?请同学们发挥想象,用下面的句式练习说话。
PPT出示:
①将士们白发苍苍的父母。②将士们柔弱无助的妻子。③将士们无依无靠的孩子。
生1:将士们白发苍苍的父母拄着拐杖,相互搀扶着,来到村口的老槐树下,望着儿子出征的方向。生2:将士们柔弱无助的妻子在昏暗的灯光下,缝补着丈夫留在家里的衣服,等待着丈夫的回来。生3:将士们无依无靠的孩子依偎在母亲的身边,不停地问着父亲什么时候回来。
师:孩子们的语言真丰富。是啊,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征人出征未还,多少征人战死沙场。请同学们再读。
ppt出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生:齐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再读。生:齐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师:面对着征人这样的的生活,你想说什么? 生1:人类不需要战争。生2:人类应该和平。
生3:是战争让征人无家可归,是战争让父母失去儿子,让妻子失去丈夫,让孩子失去父亲。师:孩子们真会表达。所以诗人这样写到: ppt出示: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师: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生:如果有像李广这样的将军,匈奴就不敢度过阴山,侵我边疆。这样征人就能早日回家。ppt出示:要是有像李广这样的将军在,那么战争就会,战士们就会,老百姓们就会。
师:请同学们在二人小组内自由练习说一说。
师:是啊,这是诗人的渴望,这是诗人对和平的渴望。让我们一起再读读。ppt出示: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师:王昌龄的《出塞》,短短的28个字,既有对将士们的同情,还有对战争的痛恨,又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向往。让我们再一起来读读这首诗。
ppt出示诗歌,配乐诵读:
《出塞》
唐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师:孩子们,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王昌龄的这首边塞诗。像这样的边塞诗还有很多,请同学们下课后自己收集一下这些诗歌,美美地读一读。这节课就上到这儿,下课休息。
(点评:这个环节,教师依据课文内容设计了三处语言点。通过这三个语言训练点,不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诗歌的内容,领悟了诗歌表达的情感,同时又对学生进行了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总评:《出塞》的教学,我力求突破传统古诗文的教学方法,而将古诗文的教学与学生学习语文,进行语言训练有机结合。在教学中巧妙地设计了三处语言训练点,在帮助学生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的基础上,对学生的语言的训练也有所帮助。并且通过语言训练,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走进诗歌,继而“情动辞发”,与诗人对话,与文本对话。以前两句诗的教学为例,我引导学生从征人和亲人两个方面发挥想象,进行语言训练。这样,学生的语言大门被情感推开了,他们畅
所欲言,和诗人的情感、诗句的情感融为一体,既加深了对诗歌感情的领悟,又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整堂课力求做到读练结合,以练促悟,以悟促读。
第三篇:《出塞》教学实录
《出塞》教学实录
[教材解读]
王昌龄被誉为“七绝圣手”,其七绝诗堪称唐边塞诗中“神品”,尤以《出塞》为冠,被历代诗评家视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出塞》是一首怀古伤今的感时之篇,它通过月照边关时戍边士卒思慕良将的强烈感情和报国建功愿望的抒发,抨击了唐玄宗开元年间边将无能,致使边衅四起的现实,表现了诗人诚挚的爱国热忱。“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大意是一轮明月挂在边关上空,令人不禁想起国力强盛、边防巩固的秦汉时代。然而,现在明月如故,雄关依旧,边塞的形势却今非昔比,只看见部队不断开往塞外,却不见他们凯旋归来。这两句诗想象雄奇,给人以纵横开阔的时空感。“秦”、“汉”二字,足见诗人“思接千载”的艺术功力;家乡、边关那“万里”空间距离的“视通 ”,又把天地的变迁、山河的易主,一同摄入笔端,交织成一幅现实与历史、现实与愿望和谐融合的阔大悠远的境界。透过历史的天空,静心品读,我们会发现,诗的背后包蕴着作者对于所有生命的尊重与关爱。而这一点,正是唐诗的主旋律——尊重生命,爱护生命,礼赞生命。这是博大的盛唐文化孕育出来的伟大人文精神,在今天,它依然彰显着非凡的魅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出塞》,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极力营造诗意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品悟字词,联系所学诗歌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戍边将士的同情、以及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豪情壮志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意,读悟结合,体味诗情。[教学准备]教师: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课文,搜集相关资料。[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古诗新唱
一、谈话导入,温故知新
1、师:同学们,听你们读古诗、唱古诗,是一种享受。还记得本学期我们课内学过的古诗吗?
齐背《凉州词》。
能说说你学了这首诗后的体会吗? 生1:我体会到大漠非常的荒凉;
生2:我读懂了边关将士非常的孤独寂寞;
师:很好,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点击课件,板书课题:出塞)指导读题:轻轻地读—— 响亮些—— 再自信些——
二、检查预习,交流资料
1、我们常说:“不打无准备之仗”,充分的预习可以使课堂上的你学得更轻松。关于王昌龄、关于这首诗的背景,你想和大家分享什么? 预设:
生1:我知道,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形成了所谓的“边塞诗派”,边塞诗是唐代这个诗歌大国的一束奇葩。在边塞诗中,有《出塞》《前出塞》《塞下曲》《塞上曲》等众多的边塞诗。
师:你很善于归类总结,有做学问的潜质。
生2:我知道我们今天学的王昌龄的《出塞》是众多边塞诗中的极品,被尊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师:是的,呆会就要了解为什么称为“压卷之作”。
生3:我想向大家介绍一下当时的历史背景,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奴和中原之间的战争从秦朝开始,到汉朝,到唐朝,一直没有间断。师:你也是做历史学家的好苗子。
谢谢你们的资料,这对我们理解古诗很有帮助。
三、读通诗歌,理解诗意
1、出示整首诗:接下来,请大家亮开嗓子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生1读
师:也许你不是读得最动听的,但你是这个教室里最勇敢的; 生2读
师:字正腔圆,向你学习; 生3读
师:很有自信,继续发扬。
2、师:读古诗不但要读正确,读出节奏,而且要尽可能地读出诗的韵味来。谁来学学王昌龄,一展诗情?
指三名学生读。
师相应评价:这是一个含蓄深沉的王昌龄;
这是一个激qing澎湃的王昌龄;
这是一个从容平和的王昌龄。
3、师:“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诗多读几遍,意思也会渐渐浮出水面的。现在,同桌之间互相说说诗句的意思。师:谁先来?
生1:“秦时明月汉时关”(秦汉时期的明月依然照亮着边关,)师:这里明明说的是秦朝的明月,汉朝的边关呀?怎么?
生:这里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语言结构彼此拼合,相互补充,共同表达一个完整的内容。
师:你真会读书(板书:互文 明月 边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秦朝时期明月照着边关,汉朝时候明月依旧照着边关。接着讲——
“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征边塞的士兵,至今仍没有回家。师:士兵,就是诗中的——
但使龙城飞将在——假如有李广将军来戍守边关 师:李广将军就是诗中的——龙城飞将
不教胡马度阴山——一定不让匈奴的军队越过阴山南下入侵 师:你从哪个词中读懂了“匈奴的军队”——胡马
再请一个同学连起来说说看。
师:读着读着,说着说着,老师想了解边塞、走近边塞的心情便越来越迫切了。来,用眼睛去看,用我们的心去感觉——
四、诵读涵咏,体味感情
(一)想象画面,触摸凄苦
1、出示课件,配乐:看着看着,你体会到了什么?(生自由回答)
生1:我感觉大漠非常的荒凉。
生2:我想起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非常的雄浑苍凉。师:美,却美得有点残酷。
生3:我觉得边疆战士们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非常艰苦;
生4:我想起了王昌龄的另一首诗: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出塞入塞寒,处处黄芦草。师:寥寥几笔,比画面更显凄苦。
2、师:环境恶劣,生活艰苦,这就是征人们的生活!
他们不由得发出感叹(出示)——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轻轻地读一读,看看这两句诗中哪个词最牵动你的魂,最让你遐想联翩? 生1:明月。
师:是啊,明月从来都是思念的代名词——“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生接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生接背)明月夜夜照边关,征人哪夜不思乡啊!请你仰起头,读读这两句。生2:关,边关
师: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连春风都不能到达的边关,也阻隔了家人的一切消息,怎能不牵肠挂肚啊!请你代征人诉说内心的委屈吧!——生读诗句 生3:长
师:你能想象有多长吗?让老师来告诉你,从秦朝,到汉朝,到诗人所在的唐朝,一千多年的历史啊!在无休止的战争中,征人们都会遭遇些什么?闭上眼睛,说说你都看到些什么? ——生发挥想象,自由描述,个性朗读 生4:未
师:“未还”——是还活着仗没有打完不能回呢?还是已经战死沙场回不去了呢?一个“未”字,饱含了多少辛酸与失望啊!
师:听着听着,我们的心越发变得—— 生1:沉重 生2:凄凉 生3:悲哀
师:真是百般滋味在心头啊!让我们怀着这样复杂的心情一起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3、人未还,心相系。同学们,当征人们经历了战争的生死考验,幸存下来,渴望着回家的时候,同一轮明月下,他们的亲人可能会做些什么呢?(板书:亲人)
出示:征人白发苍苍的父母…… 征人柔弱无助的妻子…… 征人稚嫩懵懂的孩子……
(生发挥想象,表达感受,完成练习)
师相机引用诗句:老母倚窗望,风萧叶又黄;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4、引读:此情此景,征人们能看见吗?对,他们可以想象到,他们的心可以感受到。因此,他们心中只有一个愿望——回家,只可惜——万里长征人未还…… 这是多少人的愿望?这征人不是一个人,不是两个人……是千百年来不计其数的征人啊!他们苦守着边关,守望着明月,一遍遍嗟叹——万里长征人未还!千百年来无数的白发双亲老泪纵横地说——万里长征人未还!这千百年来无数可怜的妻子在哀怨——万里长征人未还!这千百年来无数孤苦的孩子在哭喊——万里长征人未还!师:天伦之乐不能享,儿子孝道不能尽,明明有家不能回。都是这该死的战争啊!同学们,读到这儿的时候,你的心情仅仅是悲哀吗? 生1:——还有痛恨; 生2:愤怒!
师:让我们站起来,手指向那该死的战争,控诉它吧!——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二)拓展延伸,感受期盼
1、原来,王昌龄这首诗是“字字有泪,句句含悲”啊!同学们,你们希望征人们早日平安回乡,和家人团聚吗?幸好,征人们还有些指望,请看——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示后两句诗)
2、关于“龙城飞将” 出示资料:
师:李广将军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让我们一起来夸夸他吧!——一生读一句。
他,是西汉著名军事将领。他射得一手好箭,以打硬仗而闻名。他一生皆在边关御敌,以骁勇善射、智谋超群著称。他曾经与匈奴交战七十多次,每次制敌先机,匈奴称他为“飞将军”。武帝在位时派他镇守右北平,匈奴听说他来了,都畏惧得争相逃避,多年不敢侵入境内。他一生为人清廉,爱兵如子。他每得赏赐就和士卒共享。士卒不尽饮,他不近水边;士卒不尽吃饱,他决不先食……他,深受边关军民的爱戴,在历代的边疆士兵中都有着崇高的威望,是一位“才气天下无双”的将军。师:他就是——“飞将军”李广
3、了解了这些,你再读读后两句,你读懂了什么? 生:士兵怀念西汉的李广将军
师:是啊!要是汉朝的李将军在,胡人—— 生1:不敢度阴山
师:要是李将军在,边关—— 生2:就会有安宁
师:要是李将军在,将士—— 生3:就能回家乡
师:要是李将军在,国家—— 生4:也会更太平
引读:要是李将军在,多好啊!这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的希望,他们希望—— 这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亲人的希望,他们希望——
4、对比:但事实上,李将军早已不在人世,现在的将帅是怎样的呢?—— 出示: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唐高适《燕歌行》 师:你读懂了什么?
生1:我读懂了当战士们在奋勇杀敌的时候,将领却在寻欢作乐; 生2:他们在醉生梦死,完全不顾征人的死活—— 引读:多么残酷的现实啊!
这个时代没有像李将军那样的贤将,所以他们殷切的呼唤着——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个时代的将帅完全不顾征人的死活,所以他们只能失望而无奈的说——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5、师:读着读着,我们终于明白了,征人们哪是在盼李广将军啊,他们是在渴望—— 生:现在也有像李广这样的良将 板书:思良将
师:可是,现在的将帅是“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啊!那就这样一年一年地打下去,一年一年地耗下去吧!总有一天可以回家吧!征人们回家有望吗?让我们从众多唐代诗歌中去寻找答案吧!出示: 师引读:
李白写的也很直接: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李白《关山月》 李颀也无奈地说: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如汉家。李颀·《古从军行》 曹松更是一针见血: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曹松·《已亥岁二首》 王翰更是无奈地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张藉也眼睁睁地看见:可怜万里关山道,年年战骨多秋草。唐·张藉《关山月》 师:读着读着,你明白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战争真的很残酷
生2:我明白了征人们十有八九都回不来
6、师:是啊!就算是侥幸没有死在战场,那也要“十五从军征”熬到“八十始得归”呀!那个时候,迎接征人的还是家吗?—— 生齐:不是,是冢!是坟墓!
师:同学们,读着读着,我们的心又添了几分沉重,对战争又添了几层—— 生:痛恨!
师:“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不仅仅是征人的希望,这还是谁的希望?(亲人、诗人、我们、大家、中华儿女)板书:人民 师:是的!痛恨战争、渴望和平是每一个人的心愿!(板书:盼和平)让我们齐读全诗,把心愿传达——
五、激qing诵读,升华感情
国难思良将!所以诗人会说: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可是难道有李广将军在,战争就一定能够平息、就会有和平吗? 生:不是
师:是什么导致了战争? 生1:人的贪欲 生2:人的野心
师:是的,哲人们早就看透了战争的真面目,并给人类敲响了警钟—— 出示:关于战争的名言
黄金和财富是战争的主要根源。
战争是死神的盛宴。
战争一开始,地狱便打开。
在战争中死去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如此多的牺牲还没有换来和平。所有的战争都是内战,因为所有的人类都是同胞。指生一句一句地读,再交流感受。
师:同学们,你们听见了吗?齐读这些名言 师:你们记住了吗?同学们,不要忘了战争,不要忘了那些征人,不要忘了人类苦难的历史,不要忘了这首诗,不要忘了王昌龄,不要忘了这节课!让我们把这种豪情壮志通过诗,通过背诗告诉全世界!(齐声背诗)[作业设计]
1、背诵并默写《出塞》;
2、积累、赏析边塞诗,把你的发现记录下来。[板书设计] 出 塞 王昌龄 边关 明月
征人 亲人 人民 思良将 恨战争 盼和平
第四篇:出塞教学设计
《出塞》教学设计
新市镇中心小学 马韶华
教学目标: 1.结合课后注释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诗的大意.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悟诗歌博大的人性美.3.课内外结合,激发对诗歌的兴趣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 大体把握诗歌含义,想象诗境,体会诗人情感.教学难点: 在赏析中了解我国悠久灿烂的古诗文化,激发学习古诗兴趣,培养自学古诗的能力,提高文化素养.教学准备: 课件资料 教学方法: 自读自悟为主,点播为辅.课时:一
课前游戏:赛诗会,看谁背诵的古诗多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教师激情: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诗歌像一颗颗璀璨的珍珠闪耀在文学的王冠上.“腹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够陶冶我们的情操;读诗,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读诗,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现在,我们就随着诗人王昌龄的笔迹到古代多事的边塞去看看吧!
2、导入《出塞》,板书课题,解题,了解“塞”的意思.简介作者:王昌龄(698——757),唐代诗人。字少伯,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开元十五年进士,授汜水尉。之后又先后担任过校书郎、江宁令、龙标尉等职,后世称为王江宁或王龙标。他的诗激昂慷慨,深挚凝练,表现军队生活的边塞诗尤其感人。他特别擅长五言古诗和七言绝句,其中以七言绝句成就为最高。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称。《出塞》、《从军行》是著名的代表作。今存诗近180首。
过渡语:熟读古诗,初步读懂古诗,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而要深深地把古诗烙印在自己的心上,理解就很重要。
二、自学古诗,了解诗意
现在谁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学生谈说诗的意思.个别字意指导.教师小结:我们是怎么初步读懂古诗的?
学习古诗的方法:借助课文的注释,了解诗歌的大意,在头脑中形成画面,把想象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然后通过朗读,进上步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并力求在朗读中表达出这种感情.三、感悟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出示资料: 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1、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为什么征人戍边叫万里长征呢?(边塞远;时间长)
你还从哪里看出时间长?(人未还)
出边塞戍边的征人,为什么不见回家呢?
——战事频繁终老边塞
——战死沙场
放古代战争的视频,学生观看,谈感受.师:是啊,”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战争造成了多少人有家不能回,无家可回和永远不能回家啊.指导读这两句诗
征人不能回家的事实,该怎样读呢?(凝重)
——从这句诗中,你还读到了什么?(同情征人)该怎样读呢?
这是怎样的一种同情呢?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征人“战骨埋荒外”“白骨乱蓬蒿”无数生命的死去,作者感叹生命的卑微„„读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 失去亲人的悲痛,作者感叹人生的无奈„„读
指导读
想一想这两句诗有没有讲述一件有关征人的具体事情? 诗中没有说征人们具体的生活事件,你觉得征人们可能会做些什么呢? 师创设情景:(音乐起,出示课件)夜色中,荒远苍凉的塞外山峰,一轮明月照着边关,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戍守边关的战士们,白天军务繁忙,到了静夜,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面对一轮明月,他们可能会想些什么呢?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征人们这一切一切的感受,都化成了一个愿望,那就是——回家.要知道,这征人是千百年来的千百万征人啊!千百年来千百万人萦绕心头的梦,却都只化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征人们在思念家乡,思念亲人.同在一轮明月照耀下的征人的亲人可能会做些什么呢? ① 征人白发苍苍的父母„„ ② 征人柔弱无助的妻子„„ ③ 征人无依无靠的孩子„„
教师激情引读:
这千百年来千百万白发双亲、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可怜的妻子、这千百年来千百万孤苦无依的孩子对儿子、丈夫、父亲的期盼,却也只能化成一句(引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是啊,”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每个征人盼回家,每个征人的亲人盼征人回家.诗人写出这样的诗句该有何等的悲天悯民的情怀啊.板书:思亲盼归 征人们回家有望吗?我们来看一段资料:
据《资治通鉴·唐纪》载,玄宗时,改府兵为募兵,兵士戍边时间从一年延至三年、六年,终于成为久戍之役,“天宝以后,山东戍卒还者十无二、三”。
生看资料,理解资料意思。
古代的边塞诗,有很多就反映了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我们一起轻声读读,感受感受。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唐· 陈陶《陇西行》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唐·曹松《已亥岁二首》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唐·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今为羌笛出塞声,使我三军泪如雨。
──唐·李颀《古意》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北朝民歌《木兰辞》
王昌龄面对这千百年来千百万人的悲剧,发千古之感慨,写下了”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的不朽佳句,我们也写两句话,表达自己的感受。
学生写话。指名读读自己写的话.2、感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学生读诗。
这两句诗讲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观点和希望?教师可简要介绍李广事迹,帮助学生理解。
塞下曲 卢纶 林暗草尺风,将军夜引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棱中.学生汇报,教师引读。
这两句诗表达了王昌龄的殷切希望,来,我们来表达一下诗人的希望,引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两句诗仅仅表达了王昌龄的希望吗?还表达了谁的希望?学生谈
是啊,这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也是千百年来千百万征人亲人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整体读全诗。
然而,战争停止了吗?“你认为有李广将军在,战争就可以平息吗?就会有和平吗?是啊,没有,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一个良知者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最强音。学生齐诵全诗。
三、阅读思考拓展升华
写一篇读后感,可以谈对战争的看法,也可以写对征人生活同情,或者写一个调查匈汉战争的论文 资料一:
汉王朝、匈奴河南之战后,匈奴人失去了阴山以南的广阔区域,痛心疾首,每过于此,无不掩面痛哭;河西之战后,匈奴人又失去了水草丰美的河西地,经济上蒙受的损失更为严重,所以匈奴人歌曰:“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汉武帝时,汉王朝、匈奴在漠北大会战,经过数月搏杀,匈奴损兵十几万,这几乎是匈奴当时人口的三分之一。此战后,匈奴几无壮年男丁。资料二:
凉州词 王之涣 凉州词(王翰)黄河远上白云间, 葡萄美酒夜光杯
一片孤城万仞山.欲饮琵琶马上催。羌笛何须怨杨柳, 醉卧沙场君莫笑,春风不度玉门关.古来征战几人回。
从军行(王昌龄)从军行(李白)
青海长云暗雪山,骝马新跨白玉鞍,孤城遥望玉门关。战罢沙场月色寒。黄沙百战穿金甲,城头铁鼓声犹震,不破楼兰终不还。匣里金刀血未干。
资料三:
出塞曲 台湾 席慕容 请为我唱一首出塞曲 用那遗忘了的古老言语 请用美丽的颤音轻轻呼唤 我心中的大好河山 那只有长城外才有的景象 谁说出塞曲的调子太悲凉
如果你不爱听 那是因为 歌中没有你的渴望 而我们总是要一唱再唱 像那草原千里闪著金光 像那风沙呼啸过大漠 像那黄河岸 阴山旁
英雄骑马壮 骑马荣归故乡
资料四: 《雄关赋》节选 峻青
啊!雄关!这固若金汤的雄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雄关!在我们古老的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上,在那些干戈扰攘、征战频仍的岁月里,这雄关,巍然屹立于华夏的大地之上,山海之间,咽喉要地,一次又一次地抵御着异族的入侵,捍卫着神圣的祖国疆土。这高耸云天的坚固的城墙上的一块块砖石,哪一处没洒上我们英雄祖先的殷红热血?这雄关外面的乱石纵横、野草丛生的一片片土地上,哪一处没埋葬过入侵者的累累白骨!
啊,雄关,它就是我们伟大的民族的英雄历史的见证人,它本身就是一个热血沸腾顶天立地的英雄好汉!
如今,这雄关虽已成为历史陈迹,但是它却仍以它那雄伟庄严的风貌、可歌可泣的历史,鼓舞着人们的坚强意志,激励着人们的爱国情感。
我相信:假若一旦我们的神圣的国土再一次遭受到异族入侵的话,那位手执大刀的青年小伙子,还有我们的现代花木兰,以及所有登临这雄关的公民,全都会毫不犹豫地拿起武器,奔赴杀敌卫国的战场!
第五篇:出塞 教学设计
《出塞》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朗读、背诵《出塞》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读诗可以陶冶我们的情操,可以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还可以把我们带入古代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下面我们就一起到古代多事的边塞去看一看,说出你的感受。播放视频(生回答)
2、在唐代,有一批诗人(如高适、岑参、王昌龄、王维、李益等)十分擅长描写边塞征战生活,后人称他们为“边塞诗人”,我们把这种描写边疆地区军旅生活和自然风光的诗,称之为边塞诗。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唐代最为著名的边塞诗——《出塞》,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手书诗题,齐读课题。(板书诗题)
二、解诗题
1、“塞”什么意思?(边关要塞)“出塞”什么意思?(到边疆戍守边关)
2、简单介绍诗人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唐代诗人,以诗著名,被称为“诗家天子”。其诗尤以七绝见长,也被称为“七绝圣手”,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出塞》是众多边塞诗中的极品,被尊为唐代七绝的压卷之作。
3、简介当时的历史背景
——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三、读古诗
1、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播放录音、跟读
3、划出节奏齐读
4、男女PK读
5、师生共读
四、明诗意
1、分小组讨论这首诗每句讲了什么意思?不懂的地方可以用问号标准出来,也可以借助书下的注释帮助理解。
2、生汇报
⑴哪位同学愿意和大家交流一下,你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⑵学生汇报交流不懂之处。
⑶现在,谁来把这首诗的意思完整的说一说?
指名说,自由说。(教师适时讲解“互文”这一文学知识)⑷现在,带着你们的理解再读这首诗。(齐读)
五、悟诗境
1、古人常说:“诗以言志”。就是诗要表达诗人的一种情感,这首诗,想要表达诗人怎样的情感呢?让我们穿越历史的长河,回到千年前的唐朝边塞,再度走进这首诗。请学生们齐读诗的前两行。读了这一句,你的脑海里仿佛出现了什么画面?
2、这样的画面给你留下什么样的感受?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吗?(荒凉的 萧瑟的„„)生读
3、(配乐)是啊,宁静的夜晚,偏远的边关,清冷的月光,戍边的战士,这是一幅多么孤寂、萧瑟的画面啊!让我们和着音乐,和老师一起来读读这两行(师生同读)
4、遥望明月,我想到了诗人李白的一首诗“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样凄冷的夜晚,戍边的战士们望着天空中那一轮明月,他们会想些什么?(想到了故乡,想到了家人„„)因为太思乡了,所以,他们不禁回首向家的方向望去,他们望到的是什么?
5、老师这里有一个小资料,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课件出示资料)仅山东一地的戍边战士,能回家的十个里面只有两三人,回家有希望吗?回首有用吗?正如唐代诗人高适所说:(课件出示)征人蓟北空回首。
6、播放尸横遍野的战争视频,他们只能面对这样的现实,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前两行。
7、人未还,心相系,和战士们同处在一轮明月下的亲人又是怎样一翻情景呢,高适又是这样描述的:(出示)少妇城南欲断肠。读着这一句你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你怎么理解这一句?
8、仅仅是少妇在盼吗?还有谁在盼?(父母在盼,儿女在盼„„)他们那白发苍苍的双亲老泪纵横地说——“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他们那可怜的妻子在哀怨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他们那孤苦的孩子在哭喊着——“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9、同学们,我想用一个字就能概括他们此时心中的痛苦、无奈,一个“悲”字。(板书:悲)
10、这就是战争带给我们的痛苦,战争一直延绵不断,思乡的征人,除了想念家人,还在想念谁?(齐读后两行)师简介李广,出示李广资料。
11、这样的将军怎能不让我们怀念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后两行。
12、汉代的将军李广,为什么唐代的士兵在思念他?
(希望能有一位像李广一样的将军来带领他们保家卫国,希望朝廷能够启用良将„„)
13、老师想到了王昌龄的另一首诗——《从军行》,诗的后两行是什么意思?(板书:终不还)这时他们除了有思乡的情怀,还有什么情怀?(誓死守卫祖国边疆的情怀,爱国的情怀„„)
其实,王昌龄也和战士们一样,有着相同的情怀,所以,才写出了这样的诗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齐读后两行)
14、这就是我们的战士,他们的忠诚,感天地;他们的英勇,泣鬼神。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行,读出他们的豪情壮志。(生齐读)真的越是悲苦,就越是豪壮,这就是唐代边塞诗的特点——悲壮。(板书:壮)在悲壮中还饱含着深深的爱国之情。(板书:爱国)
六、回顾全诗、拓展延伸。
1、现在,你们就是戍边的将士,你们矗立在边关,思绪万千,有悲有壮,让我们用朗读来表达我们的悲壮情怀吧!(生配乐齐读)
2、和《出塞》一样有着悲壮情怀的边塞诗还有很多,老师也收集了一些。(课件出示)
七、作业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