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塞 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23:10: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出塞 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出塞 教学设计》。

第一篇:出塞 教学设计

《出塞》课堂实录(黄山市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年会暨阅读教学观摩活动)

授课:洪艳艳(屯溪区黎阳小学)评析:胡莉莉(休宁县海阳一小)

一、释“塞”解题,营造意境

师:我想先问一下,今天来的是六几班的同学? 生:六(3)班。

师:那就是一群不一般的孩子,是吧?相信在六年的学习生活中,一定积累了不少古诗词,是不是? 生:是。

师:接下来我们进行一个快乐的古诗问答,在洪老师的古诗词中,请你找一找,有哪些景物,好吗? 生:好!

师:我想起了唐代诗人吕岩的一首《牧童》,“草铺横野六七里,(一生小声跟读,师将话筒递给学生,生接读):笛弄晚风三四声。”在这一首诗歌里,你找到了哪些景物? 生:草地 生:长笛 生:晚风

师:接下来,我们换一种形式。在我描绘的词语当中,你能不能想到是谁描写的什么诗句?可以吗? 生:可以。

师:西塞山、鳜鱼,想到了吗?

生: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师: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来自张志和的《渔歌子》,是不是?接下来,看洪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字。(板书:塞)你知道这个字有几种读音吗? 生:3种。

师:谁来说说? 生:sāi sài sè

师:它读sài时作何解释?有什么意思? 生:塞外

生:边塞,也就是边疆

师:对,“塞”指的就是边疆,边关。虽然地处一个国家最边缘的地方,但是它却关系到一个国家生死存亡的命运。总之,就是一个很重要的地方。那么,出塞呢?(板书:出,将诗歌的题目补充完整)“出塞”指的是什么? 生:走出边疆 生:出征边疆 师:对,指的就是出关,唐代的诗人经常以“出塞”为题,描写边疆的军旅生活。我们今天即将学习的这首《出塞》出自王昌龄之手。(板书作者)(点评:快乐的古诗问答自然地引领学生走进古诗学习的课堂,由“塞”字的三个读音入手,巧妙地导入新课。)

二、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师:接下来让我们来看看这首古诗。(大屏幕出示古诗)谁来读一读吧?(学生无人举手)

师:送给你们一句话:课堂上最美的声音,就是读书的声音、回答问题的声音。(一生举手,朗读全诗)

师:这是教室里最勇敢的孩子,我来教你读一个字,最后一行的第二个字,跟洪老师念:“不教(jiāo)胡马度阴山。”(生跟读)

师:知道为什么吗?(学生不语)难住你了吧?不着急,让老师来告诉你。这个字读jiāo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唐朝诗人写诗都要遵循平仄的韵律,这儿该读第一声;其次在古代汉语字典里,这个字是这样解释的,当这个字作“使、让”时读jiāo。听我这样一说,你该知道在这句诗里这个字是什么意思了吧!生:不让胡马度阴山

师:是的,字词障碍扫除了,谁再来读一遍这首古诗?(一生朗读)师:好!既正确又流利!我想再问问你,刚才你是在哪儿停顿的?(生再读)

师:看来你是以词语为单位停顿的,这是一种方法。我们还可以根据七言绝句的特点来停顿,前4个字为一个单位。(大屏幕出示古诗停顿)

师:好,我们来总结一下初读古诗的方法。首先我们要读流利、读正确,这就是我们说的字正腔圆;第二要读出节奏,读得有板有眼。掌握要领后,全班同学齐读一遍,好吗?

(生齐读全文,字正腔圆、有板有眼)

(点评:教给学生初读古诗的方法,授人以渔。教师在疑难处解疑,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三、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一)学习感悟“秦时明月汉时关”

师:我们古代的文人墨客都有据诗作画,或在画旁作诗的喜好。当你读到这首诗的时候,脑海中浮现出哪些景物呢? 生:明月、阴山

师一边板画明月、阴山,一边讲解:阴山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是一座东西走向的山脉,自古以来就是抵御外敌入侵的天然屏障。阴山的这一边是可爱的家乡,阴山的那一边则是骑着胡马的侵略者。再来看看明月,明月在古诗词中常被诗人吟咏。我们来回顾一下,你都学过哪些描写明月或与明月有关的古诗句呢? 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的《静夜思》。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师:苏轼的—— 生:《水调歌头》

生: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师:王安石的,是吧?看一看,明月在古诗词中反复被诗人吟咏,那都是为了表达同一个主题,那就是—— 生:思念家乡

师:明月在古诗词中反复被诗人吟咏,都是为了表达思乡、思亲之情。好,我们来看一看,诗人一开篇就抓住了边关、明月来描写,我有一个疑问,“秦时明月汉时关”,为什么不同朝代的景物会出现在同一幅画中呢? 生:秦时的明月汉时的关

师:喔,你是这样理解的,有没有别的理解呢? 生: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争。

师:说得很好!洪老师带来一段资料,相信看过后,你们一定会有更深的感受。(出示边塞战乱简史,师解说)

师:请你根据这组数据,简单地估算一下,边关遭受外敌入侵长达多少年? 生:九百多年

师:九百多年,近千年啊!此时,你想说什么?有什么感受? 生:我们现在要好好学习,长大保卫边疆。

师:你想到的是我们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刚才简单的数据中,我们计算出边疆遭受入侵近千年哪!明月变了吗? 生:没有

师:边关呢? 生:没有

师:变的是戍守边关的士兵们啊!因为战争近千年一直没有停止!所以王昌龄在“秦时明月汉时关”想要告诉我们的是岁月依旧,战争从未停止过,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着秦汉时的边关。善于倾听的同学发现了,老师在明月前加了个“汉”字,在“边关”前加了个“秦”字,像这样前文隐含了后文,后文隐含了前文的修辞手法,叫做“互文”。(板书“互文”)它还有一种说法,叫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如果你们觉得有困难,不要紧,作为即将升入中学的同学,可以在诗歌边上做上简单的批注。(生做批注)

师:了解了诗意后,我再来问问同学们,“秦时明月汉时关”这七个字让你体会到什么?

生:我体会到诗人的悲愤之情。

师:喔,言外之意,很好!我们不仅了解到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着秦汉时的边关,还体会到一种时间的久远和悠长,谁能通过朗读来体现?(一生读后齐读)

(二)学习感悟“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你们看,诗歌的美就在于把最平常的语言放在最恰当的位置上,从而展现出一种神奇的美。王昌龄就是在明月、边关这么平凡的字眼中向我们传递了这么多信息。在人才济济的唐代诗人中,他不留恋京城的繁华,把目光投向荒凉的大漠和戍边的战士。让我们来看一看,他关心的边关又是怎样的边关呢?

(播放边关景色,师讲解:黄云千里、白日昏暗、北风吹雪、飞沙走石,戍边战士们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行军打战的,这些咽喉重地一次又一次地抵御着外敌的入侵。看完这段资料,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生:环境恶劣,生活艰苦。

师:是呀,除了这些,还有他们所处的边关离自己的家乡还很——(生)遥远 师:你能用诗句告诉我吗? 生: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哪些重点字、词可以看出? 生:万里、长征

师:万里是离家万里,长征是长途跋涉。来,通过朗读表现出来。(一生读)

师:其实,这也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通过品悟重点字词来体会诗句的意思。同学们试着朗读一遍。(生齐读)

师:还有一位唐代诗人王翰,(出示《凉州词》与《出塞》)他在《凉州词》中写下了这样的诗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古人特别擅长作诗与友人唱和,今天我来当一回王翰,你们当一回王昌龄,和诗一回,如何?

师:一想到这延续了千年的战争,我无限惆怅地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一想到这次与双亲分别,很可能就是永别,我无奈又失望地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几人回 生:人未还

师:看,一个“人未还”包含着多少辛酸与无奈呀!据《史书《资治通鉴》记载,唐玄宗时曾将士兵戍边的时间从1年延至3年,后又从3年延至6年,最后竟从6年延至9年。你说,戍边的战士还有可能回到家乡吗? 生:不可能

师:是啊,根本不可能,所以夜色中,一轮明月高挂天空,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的士兵,面对这样一轮明月,他们可能会想些什么呢? 生:他们可能在想着家乡白发苍苍的双亲。师:是的,思念亲人是人之常情。

生:他们可能在想:家乡啊,我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呢?

师:身在边关,心在家乡。那么戍边战士的双亲,他们望着一轮明月,又在想什么,做什么呢?(出示练习:白发苍苍的双亲,拄着拐杖,————————————————)

生:他们会想:我的儿子什么时候才能回来和我们团聚呢?

师:是的,儿行千里母担忧。我想追问一下:老人家,为何如此伤感呢?能用诗中的语句来回答吗?

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我们可以改一改,“万里长征谁未还? 生:万里长征儿未还。

师:请坐,那征人家中那善良、勤劳的妻子,面对同一轮明月,她又会想什么?做什么呢?

生:妻子抱着年幼的孩子,望着明月,在想:我的丈夫什么时候才能回家与我团聚呢?

师:我想再追问一句,你为什么如此伤感呢?能用诗中的语句来回答吗? 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师:好,谁来改一改?

生: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夫未还。

师:触类旁通,一点就通,聪明!那征人家中那年幼、孤苦的孩子又在想什么呢? 生:总是问妈妈:爸爸到哪儿去了? 师:谁能告诉他?

生:父亲在边关保卫国家,和侵略者打战。师:他还可能在想什么,做什么呢?

生:他可能会看着父亲临走前留下的文章,思念着父亲。

师:这叫睹物思人。儿子孝道不能尽,天伦之乐不能享,明明有家不能回。现在你的心中还仅仅是悲哀吗?还有什么? 生:悲愤

师:对什么的悲愤? 生:战争

师:是对无休止战争的悲愤,来,将你的感情融入字里行间,读一、二两句。(生齐读)

(三)学习感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师:刚才我们不仅读出了对战争的悲愤,还读出了亲人对征人的思念。(板书:思念)面对着不断重复的人间悲剧,诗人王昌龄多希望时光能够倒流,回到汉朝那段相对安宁的日子,因为“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两句诗你读懂了吗?

生:只要卢龙城的飞将军在,就不会让侵略者入侵。

师:我从你的理解中知道,只要有飞将军在,就不让胡马度过阴山。诗句中哪个词的意思是“只要”呢? 生:但、使

师:只要有飞将军在,就不让胡马度过阴山。仅仅就是不让胡马度阴山吗? 生:骑着胡马的侵略者。

师:是不让骑着胡马的侵略者入侵。胡马原指产自西北的一种马,在这里不仅仅指胡马,还指骑着胡马的侵略者,这叫做“借代”,是古诗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板书:借代)

师:飞将军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出示资料,教师解说:飞将军一生都在边关,骁勇善战,与匈奴交战70多次,每次均能获胜。匈奴称他为“飞将军”,对他闻风丧胆。他爱兵如子,每得赏赐均与士兵们共享。士卒不得饮,他不近水边;士卒不吃饱,他绝不先食。)同学们,面对这样的将军,你有什么要说的吗? 生:我很敬佩,因为在古代将军得到赏赐都会独吞,而他却与士卒分享。师:所以,你会无限敬佩地说——

生: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师:除了敬佩,你还会说怎样地说呢? 生:我会骄傲地说。师:请你骄傲地说。(生读诗句)

师:读得不错,但洪老师不得不遗憾地告诉你,在王昌龄写下这首诗的时候,飞将军早已不在人世了。现在的将军又是怎样的呢?(出示高适的《燕歌行》)他们是“美人帐下犹歌舞”,战士们是“战士生前半死生。”此时此刻,你的心情如何? 生:愤怒

师:这样的将领完全不顾士兵的生死,所以士兵们只能无奈地呼唤—— 生:“战士生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师:有了这样的对比,你们对李广将军更加—— 生:敬佩 生:崇拜 生:思念

(点评:资料的出示,音乐的渲染,重点字词的点拨,课内外诗词的对比,丰富的想象,一咏三叹,目的都在于引导学生读出诗情、悟出诗意)

四、整体诵读,感悟诗韵

师:是的,只要有李广将军在,胡人的军队就不敢入侵;只要有李广将军在,边关就会——(生:平静);只要有李广将军在,士兵们就能——(生:回家与亲人团聚);只要有李广将军在,国家就会——(生:安宁)是啊,“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仅仅只是士兵们的愿望吗? 生:是全民族的愿望。

师:这是战乱中的人们千年的期盼和呼唤,让我们齐诵全诗,把这样的心愿向大家传达。

(生起立,齐诵全诗)师:同学们看一看,这两首诗相比,高适的《燕歌行》写得很直白,王昌龄的《出塞》就显得怎样了? 生:委婉 生:含蓄

师:这是因为什么呢?王昌龄运用了一种什么样的写法呢?请大家看看注释中“丁丁和东东的对话”,这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资源,请好好使用。发现了吗? 生:借代

师:除了借代,还有什么? 生:典故

师:对了,用了典故。善于观察的同学会发现,古代诗人在写诗时经常使用典故,不仅能丰富内容,还能委婉地表达情感。

(点评:课程资源的合理运用,教给学生常见的修辞手法,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基础)

五、拓展延伸,提升品位

师:洪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些不同风格的边塞诗。(出示诗句,师生齐读)生:“天山积雪连天高,直从平地卷银涛。”师:这就是边塞雄奇壮丽的景色。生:“交河城边飞鸟绝,轮台路上马蹄滑。”师:戍边的战士们就是这样行军大战的。

生:“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师:边塞的天气就是这样的多变。生:“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师:这是对战争的控诉,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师:异彩纷呈的边塞诗有的雄奇壮丽,有的清新,有的让人热血沸腾。课下,请同学们多搜集、多积累。只有这样,才能回到金戈铁马、北风呼啸的岁月,追思古人的情怀,聆听千年谱就的一曲曲雄浑跌宕的边塞曲。

(点评:拓展延伸,拓宽知识面,由一首诗的学习拓展为六首,课堂容量大大增加)

总评

在整节课中,教师始终情满胸腔,这情完全源于诗的意境,不虚假,不做作。教师以创新的课堂理念,精妙的教学设计,高超的教学智慧,将学生和听课的老师带入诗的世界。引领感悟工作做得特别好,抓住“万里”、“长征”等重点字词引导学生体会戍边士兵艰苦,设计想象环节:戍边士兵面对明月、关山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家乡的亲人面对明月又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一咏三叹,抓住情感的共鸣点,边读边悟,水到渠成。本课还有一个亮点,那就是教师准确地把握了自身的角色,在有疑处解疑,如:“教”字的读音是本文的一个难点,教师不但让学生知其然,还要让他们知其所以然。始终不忘记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从诗歌节奏的停顿、初读古诗方法的总结、课后注释的使用,授之以渔。课堂容量大,由一首诗延伸至十首之多,学生受益匪浅。总之,这节课实为古诗词教学的上乘之作。

(责任编辑:焦斌)

第二篇:《出塞》教学设计

《出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

通过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读出诗的味道。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意境。教学方法:

想象法和以诗解诗法。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边塞诗资料。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想象解题,营造意境 1.简介边塞诗,引出课题《出塞》

2.齐读课题,诗题中的“塞”是什么意思?(边关、边塞)3.看到这样的诗题“塞”,你想到了什么?用一个词描述、用一句话说一说、用一句古诗呢?(学生想象,感知边塞的环境恶劣、战事频繁、生死惨烈)

5.引出《出塞》诗句,齐读。

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纠正读音:教应读一声。《古代汉语字典》中教的意思是让、使,不让胡马度阴山,这里应读jiào。按韵律的时候,也应该读教。唐人写诗通常要遵循平仄的规律,这个字读仄,跟我读,再读。

2.古人吟诵讲平仄规律,我们也试着把一声当平声,这样的字音可以拉长,读的平缓;三声、四声当仄声,读的短一些。学生试读。

/ 4

3.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还要根据这种诗体的特点来读,前面每两个字停顿以下,谁来试一试?

4.师范读。

5.师做手势,学生读。

6.学生读,把古诗的节奏读出来。

三、读中想象,读出情感

1.再把诗读两遍,试着想一想这首诗大概在讲什么。(学生自学,默读,思考诗的大意。)

2.展开想象,读出情感。

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1)读完这首诗,你的眼前会浮现怎样的画面?

(在荒凉的边关,一轮明月将皎洁的月光洒向大地。)(2)对于“秦”和“汉”,你了解多少?

在“明月”和“关”前面加上“秦时”和“汉时”这两个时间词,让你想到了什么?(说明边塞上的战争经历了很长时间,经历了许多朝代,从未停止。)

(3)正确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边关”。像这样前文含有后文省略的词,后文含有前文省略的词的修辞手法叫“互文见义”。

(4)引读:明月依旧,边关如故,只是这延续了千百年的战争,从未停止过,依然是——“秦时明月汉时关。”

(5)再来看第二句,“万里长征人未还”,这里的“人”指的是谁?(征人)他们在那里?他们在干什么?一句“人未还”让你想到了什么?(拓展思维,引导学生想象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征途遥远、历尽苦难。感悟诗歌的情感。)

(6)出示“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车辚辚,马萧萧,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7)想象练笔:征人的亲人们,又会想些什么?

白发苍苍的双亲,拄着拐杖,倚在门口,对远方的儿子说—— 勤劳善良的妻子,牵着一双儿女,站在村口,对远方的亲人说—— 孤苦年幼的孩子,对远方的父亲喊一声——(学生在音乐的伴奏声中完成练习。)

/ 4

(8)引读:

这千百年来的千百万征人啊!千百年来千百万人萦绕心头的梦,却都只化成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这千百年千百万白发双亲,千百万可怜妻子,千百万孤苦孩子,对征人的期盼却也只能化成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9)一句“人未还”让我们尝尽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情感写这一句的?(体会诗人对征人的同情,对和平的渴望。)

(10)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这一句,把这种情感带到字里行间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句。

第二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1)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谈谈对这句的理解。

(2)“龙城飞将”是谁?(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历史资料)

(3)出示课外资料,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良将的渴求,和对朝廷的不满。(4)介绍阴山:阴山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是一座东西走向的山脉,自古以来以来是中原地区抵挡外族入侵的天然屏障,阴山这边,就是我们可爱的家园,怎能任由侵略者的践踏?王昌龄啊王昌龄,你为什么对朝廷不满,为什么这么渴望能征善战的将军?同学们,在读读这一句,有没有更深的体会?(通过探问,激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体会作者满腔的爱国之请,把对诗歌的理解推向高潮。)

(5)正是因为王昌龄这满腔的爱国热情,才发出了这气壮山河,流传千古的感慨——“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6)闭上眼睛,品读诗的意境,背诵诗歌。

四、拓展读诗,读懂诗人

1.一句“万里长征人未还”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而王昌龄在《出塞》

(二)中恰好又给这“人未还”交上了另一份鼓舞人心的答案。(出示诗歌内容——“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光寒。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2.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3.师生一起用拍桌子代替击鼓,问:战士听到这样的鼓声,会有什么表现?(引导学生想象战士奋勇杀敌的表现。)

4.有没有疑问要问这些战士?(你们为什么这么勇敢无畏?难道你们不怕死,不想

/ 4

念亲人?)

5.战士们会怎样回答?(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一片爱国之情)

6.激情总结:战争从未停止,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一个良知者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最强音。屏幕出示《出塞》全诗,学生齐诵全诗。

尾声:回到现实,今天的世界仍不太平,仍有邪恶的组织给国家的和平和人民生活的安宁造成威胁,我们不得不警钟长鸣。对于战争,你有什么看法,这是老师留给大家的一份思考。大家桌面上还有一份唐代边塞诗的资料,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背一背。

/ 4

第三篇:《出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课后注解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读《静夜思》,抓住明月的意象,请学生结合自身感受,谈谈想家的感觉。

一、初读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1、导入《出塞》,板书课题,解题,了解塞的意思,汇报朗读。

2、简介当时的历史背景

我国在秦、汉时代便修筑长城防御匈奴入侵。匈汉的战争自秦起,至汉,至唐,一直没有间断,在阴山一带,匈奴据此而常常入侵中原。

3、看到边塞,你想到什么?

大漠、烽烟、长城、黄沙(自然环境艰苦)

4、现在谁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学生谈、齐读。教师小结:我们是怎么初步读懂古诗的?小结初步读懂古诗的方法。(板书:边关)

二、感悟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1、自由读诗,注读,初步理解诗意

2、诗中有一个词,高度概括了当时,边塞戍边的事,你能找到这个词吗?(万里长征)

3、为什么征人戍边叫万里长征呢?(边塞远;时间长)

4、你还从哪里看出时间长?(人未还)

5、出边塞戍边的征人,为什么不见回家呢?

(小组讨论)

战事频繁终老边塞 战死沙场

6、自古来,是多少时间呢?自秦汉以来,边关战事频繁,征人死伤无数:

诗句:秦时明月汉时关

7、指导读这两句诗

这是叙事,告诉我们征人不能回家的事实,该怎样读呢?(凝重)

从这句诗中,你还读到了什么?(同情征人)该怎样读呢?(同情)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征人战骨埋荒外白骨乱蓬蒿

自秦至汉,自汉至唐,多少亲人望穿双眼,哭断心肠

指导读

8、面对着这样的征人的生活,你想说什么?

对征人:

对战争:

9、所以诗人这样写到: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指导读出自豪与勇敢

没有战争(渴望战争平息,征人回家)

如果有像李广这样的将军,匈奴就不敢度过阴山,侵我边疆,这样征人就能早日回家,这是诗人的渴望,这是诗人对和平的渴望。

指导读出渴望和平的憧憬

整体读全诗。然而,战争停止了吗?是啊,没有,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一个良知者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最强音。屏幕出示《出塞》全诗,学生齐诵全诗。

三、结课升华

四、课内外结合,学习古诗

教师印发诗歌《和平颂》,课后自学,朗诵。

【板书】

出塞

明 月

边关

对英雄的渴望

征人

父母 妻子 孩子 对和平的向往

《出塞》教学反思

《出塞》一课的教学,做了以下一些尝试:

1、古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古诗,不能限于对古诗字面意思的理解和诗句意思的疏通,更应引导学生在历史文化的背景下对古诗的思想感情加以理解感悟。《出塞》的教学,我力求将其放在一个广阔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引导学生解读,帮助学生较为全面地理解诗歌的内在感情。

2、创设意象、营造意境。诗歌是一门艺术,对于诗歌的意象的创设和意境的营造,本节课做了一些尝试。如本课的导入,借《静夜思》导入,抓住睹月思乡中的明月,联系《出塞》中的明月,在本节课创设出明月意象,古人是望明月而思亲人啊,那么征人望着那从秦到汉一直高悬的明月,心中当作何感想?再如,本诗意境雄浑苍凉,发千古感慨,如何让学生感悟并走进诗歌的呢?我在教学中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解读感悟诗歌的前两句,当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中所包蕴的巨大历史悲怆、无限深沉叹息的时候,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呼喊才那么震撼人心,对诗歌的苍凉意境学生也就有了初步的领略。

3、读悟结合,体味诗情。以前两句诗的教学为例,我引导学生从征人和亲人两个方面感悟,力求做到读悟结合,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如引导学生从征人角度感悟时,在学生初读理解诗句的字面意思后,我引导学生感悟:征人在边关的生活可能是怎样的?在学生悟到征人们一个朴素愿望回家后,教师再引读这两句诗,这样,学生对这两句诗的体会就更深入了一个层次。

4、以诗解诗,促进感悟。《出塞》的前两句写得高度凝练,没有涉及征人具体的生活事件,这对学生理解征人的困苦生活有较大困难。为了突破难点,本课教学做了大胆尝试,补充诗助读,通过对补充诗歌的理解实现对前两句诗的理解,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5、注重抓住情感的共鸣点。古诗所表现的生活离学生的生活太远,学生较难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为了帮助理解诗歌,《出塞》教学中,我抓住人人思家这一情感的共通之处,从李白思乡到自己思乡的感觉,进而理解有家不能回无家可归永远永远不能回家的感觉,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在感情。

但本课的教学,教学环节不够简洁,有拖沓感。例如第一句诗的教学,教学环节过于繁杂,课堂教学的效率体现不足。此外,在具体教学中,教师的评价语言单调、贫乏,这些都是今后教学中应该检讨改正的。

第四篇:《出塞》教学设计

《出塞》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出塞》,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极力营造诗意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品悟字词,联系所学诗歌理解诗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戍边将士的同情、以及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豪情壮志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借助注释理解诗歌大意,读悟结合,体味诗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温故知新

1、师:同学们,我们学过了边塞诗的名篇——王之涣的《凉州词》,谁来背诵?

我们一起背诵《凉州词》。(出示该诗,并配边塞图片)

谁来说一说学了这首诗后的体会吗?(边塞的的荒凉、孤独、寂寞)师:是啊,边塞,长河落日、大漠孤烟、茫茫戈壁、荒凉孤寂。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一位年轻的诗人来到西域游历,看到了边塞的风光,见证了边塞的金戈铁马,于是,他挥笔写下被历代诗评家视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出塞》,这位诗人就是27岁的王昌龄。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这首诗歌(点击课件,板书课题:出塞,齐读课题。)

二、读通诗歌,理解诗意

1、出示整首诗

师: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出塞》这首诗。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读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诗歌读通顺。

师:好,谁来读一读《出塞》。请你,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当中的一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

师:读的字正腔圆,请坐。(读的真不错,读出了节奏„„)师:我们一起来读。(生齐读)

2、师:读古诗不但要读正确,读出节奏,而且要尽可能地读出诗的味道来。谁再来读一读,(指名读,师评价)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出诗的味道。(生齐读)

3、师:同学们,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请闭上眼睛,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配乐《凉州曲》朗读)(预设:明月,边关,师板书)(讲解:秦时明月汉时关,互文的写法,秦汉时期的明月照着秦汉时期的边关)

师:这是怎样的边关?(荒凉,冷清,孤独,寂寞)

4、师:夜深了,一轮明月照耀着清冷荒凉的的边关,提起这明月,我们就会想起在中国的古典诗歌中描写明月的诗句,请看:(出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泊船瓜洲》 师:大诗人李白这样写明月——

大诗人杜甫这样写明月—— 诗人白居易这样写明月—— 大政治家王安石这样写明月——

大家一定能够发现,诗人笔下的明月与什么联系在一起?(思念家乡,思念亲人)

5、师:是啊,远离家乡和亲人,守卫边关的将士们把思乡之苦,怀人之情都寄托在了这一轮皎皎的明月上。他们能回到日思夜想的故乡吗?他们能回家与亲人团聚吗?(不能)所以作者发出这样的感慨,万里长征人未还。(生齐读)

师:从秦朝到汉朝再到唐朝,经历了多少年?(八百多年,将近一千年)Ppt出示

秦朝——————汉朝——————唐朝 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202年 公元618年

6、师:将近一千年过去了,明月仍然是秦汉时的明月,边关依旧是秦汉时的边关,时光穿越千年,不变的是什么?(明月,边关)

在遥远的边塞,还有什么没变?(引导说出,还有战争没变)这就是边塞的战争,出示: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唐)陈陶《陇西行》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唐)李颀《古从军行》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唐)王翰《凉州词》

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唐)王昌龄《塞下曲》)师:谁来读一读?(指名读)

师:你读懂了什么?(战争的残酷,守关将士的痛苦)

师:千百年来,一批又一批的将士,他们离家万里,长途跋涉来到边关,有多少人回去了?(指名说,引出“人未还”)

师:一个人未还,包含了多少无奈和心酸。人未还,人为什么没有回来?(引导学生说出,战死沙场,终老边关)

师:守卫边关的将士面对明月,年对边关,面对着长年残酷的战争和恶劣的环境,他们怎能不怀念故乡,怎能不思念亲人。我们一起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7、师:面对着这一轮明月,守关将士的亲人又在做什么呢?(出示:白发苍苍的父母,遥望边关__________________ 勤劳善良的妻子,遥望边关__________________ 天真无邪的孩子,遥望边关__________________)(师指名说)

师:用上诗句说一说,可以改一改诗句。

假如你是守关将士白发苍苍的老父亲,(引导学生说出)你会说(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儿未还)

假如你是守关将士勤劳善良的妻子,你会说(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夫未还)

假如你是守关将士天真无邪的孩子,你会说(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父未还)

假如你是守关将士亲如手足的兄弟,你会说(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兄未还)

师:千百年来,不计其数的守关将士啊!他们苦守着边关,守望着明月,一遍遍嗟叹,一起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千百年来,不计其数的守关将士的亲人,他们遥望边关,守望明月,一遍遍呼唤着,一起读(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8、师:天伦之乐不能享,儿子孝道不能尽,明明有家不能回。都是因为这战争啊!同学们,读到这儿的时候,你的心情仅仅是悲哀吗?(引出对战争的痛恨;愤怒)

三、拓展延伸,感受期盼

1、师:俗话说,国难思良将,在战争频繁的边塞,守关将士也在盼望:(师读并出示: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2,、他们在盼望谁呢?(指名说,汉代飞将军李广)

3、出示李广的资料

(林暗草惊风,将军夜挽弓。平明寻白羽,没在石梭中。

————(唐)卢纶《塞下曲》 汉武帝时,李广为右北平郡太守.当时这一带常有老虎出没,危害人民.出于为民除害,李广经常带兵出猎.一日,李广狩猎回来,路过虎头石村,已是夜幕降临时分,月色朦胧.这里怪石林立,荆棘丛生,蒿草随风摇曳,刷刷作响.行走间,突然发现草丛中有一黑影,形如虎, 似动非动.这时,李广让士兵闪过,拉弓搭箭,只听“嗖”的一声,正中猎物,于是策马上前察看,当正要搜取猎物时,不觉大吃一惊,原来所射并非一虎,而是虎形巨石.仔细一看,箭头已经插入石头中.这时众随从也围拢过来观看,均赞叹不已.事后,当地百姓闻听此事更加敬慕.匈奴也闻风丧胆,多年不敢入侵.)

4、师:李广是一位什么样的将军?(英勇善战,勇猛无比)师:正是因为李广英勇善战,让匈奴闻风丧胆,不敢南下银山入侵汉朝的边疆,我们一起来读(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师:你读懂了什么?(生自由说)

5、师:是啊!要是汉朝的李将军在,胡人——不敢度阴山 师:要是李将军在,边关——就会有安宁 师:要是李将军在,将士——就能回家乡 师:要是李将军在,国家——也会更太平

师:要是李将军在,多好啊!这是千百年来无数守关将士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是千百年来无数守关将士亲人的希望,他们希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6、师:同学们,守卫边关的将士们虽然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虽然他们生活艰苦,九死一生,虽然他们也有着对战争的憎恨,对朝廷的埋怨,但是他们仍然希望像李广那样的将军能够到来,带领他们英勇奋战,守卫边关,也让侵略者不敢度过阴山侵犯唐朝边境。

你又想到了什么?(守边将士建功立业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板书:壮)

7、师:这就是边塞诗共有的特点,悲凉之中流露出壮美,具有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气概。

8、师:(播放《凉州曲》)思念亲人的哀怨、保家卫国的壮志,就这样交织在一起,化作了王昌龄的《出塞》,让我们再一次深情诵读。[板书设计]

王昌龄

明月

边关

思良将

建功业

第五篇:《出塞》教学设计

《出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一个生字。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3、情感与价值观: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加强对古诗的感悟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理解、感悟古诗的方法,加强对古诗理解、感悟的能力。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由题导入

同学们你们看老师写的这个字,(板书“塞”)你知道这个字念什么吗?它是多音字,在本课是古诗的题目,读四声。古诗的题目是——出塞。你们知道题目的意思吗?

那么这首诗的作者就是善于写边塞诗的唐朝诗人王昌龄。

二、理解诗意

1、教师范读古诗,学生听准字音。

2、学生自由读诗,说一说读后的感受。

3、根据书下的注释,谈谈自己对古诗的理解。

还是秦朝的明月和汉朝的边关,到如今多少战士万里长征不见归还。如果英勇善战的李将军依然建在,绝不会让匈奴的兵度过阴山的。

4、理解感悟诗意,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古诗的朗读当中。

5、自由朗读古诗。

6、指名读古诗。

7、完成课后练习一。

三、谈方法,讲感悟

说一说自己理解、感悟古诗的方法,完成课后练习二。

四、学习积累古诗《塞下曲》

五、背诵古诗

六、作业

1、查找其他的边塞诗。、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下载出塞 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出塞 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出塞教学设计

    《出塞》教学设计 一、赏析背景 1. 诗题解读 读课题“出塞”。你为什么读sài,诗题中“塞”是什么意思?(边塞、关塞) 2.简介边塞诗 从诗题中我们就可以知道这首诗写的是反映边塞......

    出塞教学设计

    《出塞》教学设计 新市镇中心小学 马韶华 教学目标: 1.结合课后注释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诗的大意. 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悟诗歌博大的人性美. 3.课......

    出塞 教学设计

    《出塞》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朗读、背诵《出塞》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

    《出塞》教学设计

    教 学 设 计 年级:五年级 科目:语文 课题:《出塞》 教师:马愿生 教学内容:九年制义务教育第十册语文21课 授课教师:马愿生 课题: 《出塞》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学本课要求会......

    出塞教学设计

    《出塞》教学设计 教师:张丽云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出塞》,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极力营造诗意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有感情地......

    《出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像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3......

    古诗出塞教学设计

    《出塞》教学设计及评析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像能力以及互......

    《出塞》教学设计(5篇范文)

    《出塞》教学设计 执教:新余市逸夫小学 宗平南 教学目标: 1、准确通顺的诵读古诗,了解诗的大意。 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悟诗歌博大的人性美。 教学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