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出塞》《三字经》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2 17:23: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古诗《出塞》《三字经》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古诗《出塞》《三字经》教学设计》。

第一篇:古诗《出塞》《三字经》教学设计

古诗《出塞》教学设计

德育目标:

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教学目标: 1. 朗读古诗,理解诗意,体会诗中的感情。

2. 学习阅读古诗的方法,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热爱。3. 培养学生主动搜集资料,合作学习的能力,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激发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 1.体会诗中所包含的感情。

2.“秦时明月汉时关”这一句的写法 课前准备: 1.五年级学生:预习古诗,借助注释初步理解诗意;搜集边塞诗,并朗读;搜集中国现代国防知识。2.教师: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古诗接力。

我们已经学习过不少古诗,让我们先来做一个小小的游戏„——古诗接力,怎么样?每一个小组一个同学先背诵,第二小组任意一位同学紧跟上,接不上算输。

二.导入新课,交流学法。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著名的边塞诗《出塞》,(出示视频范读)你认为我们应该怎样学习它?

三.按学生的意见,先交流预习中所思所疑。

1. 指名一学生读这首古诗,注意读音。

2. 自由读诗,小组中交流自己在预习中理解的内容,向同学提出自己的疑问,如果小组中无法解决,便在全班进行交流和讨论。教师也参与其中,捕捉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深入进行研究。

3. 交流中解决诗中重要的问题,如:飞将,匈奴人为什么称李广为“飞将军”?“但使”是什么意思?

4. 抓住重点句子来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 猜测:作者是想说:

(1). 在边塞看到了秦代的明月,汉代的边关。(2). 在边塞看到了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边关。(3). 在这边塞上,明月还是那秦汉时的明月,边关还是那秦汉时的边关。

四.在小组中边起来说说诗意,集体交流。

五.进一步朗读、理解。

1. 读诗,怎样朗读才能更好地体现感情?

2. 再读后,你有什么新的思考和收获? 3. 思考:(选择自己能解决的难度系数)

一星级:从“万里长征人未还”感受到作者怎机关报感情? 二星级:你从“秦时明月汉时关”中看出作者还想说什么? 三星级:“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是作者的一种愿望,因为--------,又是作者的一种感慨,因为---------

六:背诵古诗。

七:创情境说话。

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看一段动画,组织语言,再次看的时候,当一名小小解说员。

播放FLASH动画,使学生进入《出 塞》这首诗的情境中。再播放动画,谁愿挑战这个任务?

八.交流边塞诗。

你在课外还读过哪些边塞诗?能读给大家听吗?(会背更好)教师出示《塞下曲》《凉州词》,学生齐读。

九.交流中国国防知识。

诗人们写边塞诗,往往充满了忧愁和伤感。国力强能给人民安定和平的生活,国力衰弱,人民便会饱受战乱之苦,今天的中国,国防实力又如何呢?

交流资料,教师补充资料(关于美国飞机在我领空与我战士王伟的飞机相撞的资料、中国最先进的武器图片,最好是能搜集到建国五十周年阅兵式的资料片)

同学们你们看到了我国军事实力如此强大,有什么感想?用你们的创作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吧。

十.模仿创作。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你们有没有信心写出一首关于现代国防的诗来? 友情提示:

1. 可以改动诗句中的一些词。2. 可以将几首诗中的句子改装合并。3. 借古诗句式表达自己的感情。4. 别忘了至少要二、四句押韵。交流创作成果。再读《出 塞》。

十一.作业超市: 选择你最喜欢的作业。1. 默写 〈〈出塞〉〉 2. 继续搜集和背诵边塞诗。3. 继续搜集和交流中国国防知识。

4. 预习《草船借箭》,并到《三国演义》中了解本故事前后的内容.诵读反馈:

五年级(1)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年级(2)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年级(3)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年级(4)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年级(5)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字经》诵读课教学设计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教学目标 :

1.懂得孝和悌,懂得向善路上应该怎么做

2、让学生懂得感恩,学会感恩(重点)3.能流利地朗读和背诵本句三字经

4、知道《孔融让梨》的故事,了解同学之间互相谦让可以增进团结,讲谦让是一种美德。教学重点:

熟练朗读和背诵课文。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内涵。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诵读《三字经》吗?为什么喜欢?不喜欢又因为什么?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好吗?(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肯定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引导不喜欢学习的学生了解《三字经》中所包含的丰富内容,师简介《三字经》,板书:言简意赅,内容丰富。适时引导学生利用已学语句举例验证。)

二、复习已学语句 1、2人为一组,以相对拍手游戏方式,自由边拍手边诵读已学《三字经》语句。

2、全班随音乐传球诵读《三字经》。游戏规则:每人诵读一句(6个字),接过球后,起立大声诵读,然后再转身传球。

3、游戏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游戏中误读的情况发现、研讨、纠正、强化。

4、总结:读书好似爬山,爬得越高,看得越远;读书好似耕耘,汗水流得多,收获自然更丰富。

三、揭示揭题:

今天,老师要给大家讲一个古代的孩子讲谦让的故事,请小朋友们边听边想: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1、讲解:(东汉孔融四岁时,就知道把大的梨让给哥哥吃,这种尊敬兄长的道理,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知道的。一个人首先要学的是孝敬父母和兄弟友爱的道理,接下来才是学习看到和听到的知识。)然后提问:(出示图片)

⑴图中谁是孔融?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⑵孔融最先拿梨,本来能拿到最好、最大的,可他却是怎么做的呢?

⑶他为什么要给自己选一个最小的?

⑷孔融把大梨、好梨让给了哥哥和弟弟,这说明了什么? ⑸孔融吃梨时讲谦让,爸爸的表情怎样?(课件展示插图)爸爸看到孔融这样做,心里会怎样想?他会怎样夸奖孔融? ⑹谁能学学爸爸的语气夸夸孔融? ⑺孔融受到爸爸的表扬,心里会怎样想?

⑻孔融这样做,他的哥哥会怎样想?弟弟呢?他们以后也会怎样做呢?

2、小结: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在好处和方便面前不抢先,能让人,他不仅受到了全家人的称赞,也受到了世人的赞扬。所以,千百年来,“孔融让梨”的故事一直流传了下来,孔融也成为了小朋友学习的好榜样。

3、那么,我们应该向孔融学习什么呢?

第二课时

一、学文晓理:

(一)、自读

生借助拼音自读一遍

(二)、新授

1、出示新授语句: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2、学生试读,教师引导学生正音

3、老师朗读三字经,请学生一起读。

4、老师解释语译部分。

5、指导学生朗读经文,背诵经文

6、故事情景再现:学生表演。

二、扩展活动: 学习儿歌《谦让歌》

《谦让歌》 好儿童,要谦让,好处、方便,我不抢,要学孔融把梨让,不抢先,能让人,先别人,后自己,人人夸我“你真棒”!

三、总结

(1)朗读今日所学。

(2)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用你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对父母、对家里的长辈、对老师。也可以用完整的话说, 向老师和同学们说说你的打算。板书设计: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融四岁,能让梨,弟于长,宜先知

首孝弟,次见闻。知某数,识某文。

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万。

诵读反馈:

五年级(1)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年级(2)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年级(3)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年级(4)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年级(5)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篇:古诗出塞教学设计

《出塞》教学设计及评析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古诗,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想像能力以及互相交往、合作学习的能力。

3、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描述的意境,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感情。

教学重点:结合图画理解诗意,体会诗人同情戍边将士、渴望和平的感情。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的意境。教学方法:自读自悟、读中感悟。课型:新授课

教具学具:生字卡片、图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教师激情:同学们,我们生活在一个诗的国度里,胸有诗书气自华。读诗,能够陶冶人的情操;读诗,能够使我们的生活浪漫多彩;读诗,能够把我们带入古代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现在,让我们到古代多事的边塞去看看吧!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之后,谈谈对题目的理解。

【这样创设情景,把学生带入惊心动魄的古战争场面,并且利用创设情景,为学生学习与创造提供一个良好的感知环境。】

二、创设情景,初步感知诗意

1、下面请大家自由读诗,把古诗读正确、读流利。(学生自由读诗)

2、检查读书情况。

根据学生朗读情况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把诗句读正确、读流利。

三、想象画面,理解诗意

1、学生自由读诗,边读边想象诗句描写的画面。

2、教师进行学法指导:大家借助工具书、课文的注释、课前收集的资料,尝试着理解一下诗句的意思。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就请你和小组等同学交流一下。

3、汇报交流:

展示的形式可以有朗读汇报,诉说诗意,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这一环节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学习成果,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张扬学生的个性,促进学生主体的创新发展,激发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

4、指导感情朗读

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采用学生自己练读、指名朗读、同学评议、小组赛读、教师范读等不同的形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这一过程中教师适时发挥指导作用,创设情景,激发感情,指导朗读,使学生在朗读中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并提高朗读水平】

四、诵读涵咏,感情升华。

1、师创设情景:夜色中,荒远苍凉的塞外山峰,一轮明月照着边关,那些背井离乡、长途跋涉来戍守边关的战士们,白天军务繁忙,到了静夜,面对边塞荒凉的关山,面对一轮明月,他们可能会想些什么呢?

2、学生展开想象,发表看法。

3、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读出诗的韵味。

【教师启发学生体会边关展示生活的艰辛困苦、想念家乡和情人、渴望和平的情感。】

五、适当拓展,引申探究

1、师:一首《出塞》把我们带到了古代凄凉悲怆的战争生活。其实,有许多诗人从不同的角度接触到这个题材。课外,你收集到了哪些边塞诗词,能不能运用我们刚才学习古诗的方法,自读你最喜欢的一首诗呢?

2、学生自学古诗,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交流自学成果。

4、全班交流汇报,注意引导学生采用不同的形式,可以读诗谈体会、合作背诗、轮流背诗、诗配画„„不同的形式汇报。

5、小结:读了这么多首边塞诗歌,大家有什么感受?能不能选用自己最擅长的形式来谈谈呢? 【通过此环节,激发学生积累古诗的欲望。】

六、教学小结,结束授课

1、《出塞曲》这首诗,把我们带到了古代的战场,我们齐读课文,表达对边关战士的敬畏之情吧!板书设计: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及评析

教学目标 :

1、通过学生讨论学习,自读自悟读懂诗歌含义,体会诗歌意境。

2、了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生平,积累李白的古诗一到二首。

3、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欲望和诵读的积极性。教学重点:读懂诗歌含义,体会诗歌意境。教学难点:体会诗歌意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学关键:读懂古诗。

教学方法:自读自悟、读中感悟。课型:新授课

教具学具:生字卡片、图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谈话激趣:同学们,在开展今天的学习活动前,我们先去庐山游览一番,欣赏一下庐山风光吧!

2、学生观看庐山风光片,饱览庐山秀美的风光。

3、请学生谈谈自己对庐山的印象,畅所欲言。

4、教师导入:庐山风景迤俪,吸引了古往今来许许多多的文人墨客,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在游览庐山后题写的诗作《望庐山瀑布》。【以图片引入新课,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初步感受古诗的内容,为学习新课坐好了铺垫。】

二、了解诗人:

过渡语:李白是我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些有关于李白生平的知识呢?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及时肯定知识丰富的同学。

【通过展示李白生平,了解李白诗作的特点:奇特的想象,比喻;出神入化的夸张。】

三、学习古诗:

1、听古诗朗读,学生自由跟读。

2、初读古诗,熟悉诗歌内容。(学生评议标准为熟读。)

3、回忆古诗的学习要点:字、词、句、篇。

4、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利用各种方法(联系上下文、查阅工具书、与已经学过的古诗对照等方法)自学古诗。

【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全程参与,适时地安排自学环节,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几各种可行的方法查解字词,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

5、小组汇报,教师作适当的点评。

突破理解难点:生,弥漫;川,河流;三千尺,指瀑布很长;疑,怀疑;落九天,从天的最高处泻落。

6、朗读练习: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瀑布的气势雄伟。可采用学生自由练读,指名读后评议的方法。【给学生创建自读自悟的机会。在交流自学成果的过程中,变单纯的“师教生”为“生生互学”“生生互补”,变僵硬的教师灌输为学生间的自我启迪,从而充分地让学生自主学习,自悟,自得。】

四、巩固诗歌的学习:

1、回到《望庐山瀑布》一诗中体会李白诗作特点的表现,点到为止即可。

2、体会诗歌的意境,开展朗读竞赛,(评价要求为在读出瀑布磅礴的气势同时,读出语言的描绘的魅力。)

3、背诵积累古诗。

教师点拨:读背无定法,只要能表现文章内容,表现作者思想感情就是最好的。

五、课外积累展示:学生自由诵读自己所知道的课外的李白的古诗。(力争每一位同学都能参与。)

【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

板书设计:

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利息税就是存款得到的利息,国家要按一定的比例扣除。

第三篇:古诗出塞

出塞(唐)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注解】:

1、但使:只要。

2、龙城:龙城是匈奴祭天集会的地方。

3、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而言,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李广,西汉名将,陇西成纪人。其先祖李信为秦国名将,曾率秦军追逐燕太子丹直到辽东。公元前166年,匈奴大举入侵边关,李广少年从军,抗击匈奴。他作战英勇,杀敌颇众,使汉文帝大为赞赏。九年后,汉景帝即位,李广升为骑郎将,成为景帝身边的禁伟骑兵将军。吴王、楚王叛乱时,李广以骁骑都尉官职跟随太尉周亚夫出征平叛,在昌邑城下夺得叛军军旗,立下显赫战功。诸王叛乱平定后,李广调往上谷、上郡、陇西、雁门、代郡、云中等西北边陲做太守,抗击匈奴的入侵。

4、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我国北方的屏障。

【今译】:

自秦、汉以来,边疆一直都在无休止地进行战争,月照关塞,自然想到无数征人战死边疆未能回还。只要龙城飞将军李广在,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越阴山一步。

【评析】: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

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王昌龄】:

王昌龄(约690— 约756),字少伯,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

【时代背景】:

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第四篇:古诗《出塞》资料

【唐】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赏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希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人从描写景物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关”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虽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倘若来自龙城天水的飞将军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龙城”指天水,而“飞将”则指威名赫赫的飞将军李广。“龙城飞将”并不单指李广一人,更是借代众多汉朝抗匈名将。“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里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让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着重表现的是对敌人的蔑视;是对国家的忠诚,是一种勇往超前、无所畏惧的气概。前两句写皎洁的明月和雄伟的城关,既引起了人们对历史上无数次侵略战争的回忆,又是今天将士们驰骋万里、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后两句用汉代的名将李广比喻唐代出征守边的英勇将士,歌颂他们决心奋勇杀敌、不惜为国捐躯的战斗精神。这首诗由古到今,有深沉的历史感,场面辽阔,有宏大的空间感。字里行间,充满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豪迈的英雄气概。

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王诗《出塞》两首,本诗是第一首。唐·马戴

金带连环束战袍,马头冲雪过临洮。

卷旗夜劫单于帐,乱斫胡兵缺宝刀。

题解:

这首《出塞》,除具有一般边塞诗那种激越的诗情和那种奔腾的气势外,还很注意语言的精美,并善于在雄壮的场面中插入细节的描写,酝酿诗情,勾勒形象,因而能够神完气足,含蓄不尽,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

第五篇:《出塞》教学设计

《出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注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展开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以及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之情。教学重点:

通过想象,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读出诗的味道。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意境。教学方法:

想象法和以诗解诗法。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边塞诗资料。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想象解题,营造意境 1.简介边塞诗,引出课题《出塞》

2.齐读课题,诗题中的“塞”是什么意思?(边关、边塞)3.看到这样的诗题“塞”,你想到了什么?用一个词描述、用一句话说一说、用一句古诗呢?(学生想象,感知边塞的环境恶劣、战事频繁、生死惨烈)

5.引出《出塞》诗句,齐读。

二、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纠正读音:教应读一声。《古代汉语字典》中教的意思是让、使,不让胡马度阴山,这里应读jiào。按韵律的时候,也应该读教。唐人写诗通常要遵循平仄的规律,这个字读仄,跟我读,再读。

2.古人吟诵讲平仄规律,我们也试着把一声当平声,这样的字音可以拉长,读的平缓;三声、四声当仄声,读的短一些。学生试读。

/ 4

3.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还要根据这种诗体的特点来读,前面每两个字停顿以下,谁来试一试?

4.师范读。

5.师做手势,学生读。

6.学生读,把古诗的节奏读出来。

三、读中想象,读出情感

1.再把诗读两遍,试着想一想这首诗大概在讲什么。(学生自学,默读,思考诗的大意。)

2.展开想象,读出情感。

第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1)读完这首诗,你的眼前会浮现怎样的画面?

(在荒凉的边关,一轮明月将皎洁的月光洒向大地。)(2)对于“秦”和“汉”,你了解多少?

在“明月”和“关”前面加上“秦时”和“汉时”这两个时间词,让你想到了什么?(说明边塞上的战争经历了很长时间,经历了许多朝代,从未停止。)

(3)正确理解“秦时明月汉时关”的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照耀秦汉时的边关”。像这样前文含有后文省略的词,后文含有前文省略的词的修辞手法叫“互文见义”。

(4)引读:明月依旧,边关如故,只是这延续了千百年的战争,从未停止过,依然是——“秦时明月汉时关。”

(5)再来看第二句,“万里长征人未还”,这里的“人”指的是谁?(征人)他们在那里?他们在干什么?一句“人未还”让你想到了什么?(拓展思维,引导学生想象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征途遥远、历尽苦难。感悟诗歌的情感。)

(6)出示“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车辚辚,马萧萧,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7)想象练笔:征人的亲人们,又会想些什么?

白发苍苍的双亲,拄着拐杖,倚在门口,对远方的儿子说—— 勤劳善良的妻子,牵着一双儿女,站在村口,对远方的亲人说—— 孤苦年幼的孩子,对远方的父亲喊一声——(学生在音乐的伴奏声中完成练习。)

/ 4

(8)引读:

这千百年来的千百万征人啊!千百年来千百万人萦绕心头的梦,却都只化成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这千百年千百万白发双亲,千百万可怜妻子,千百万孤苦孩子,对征人的期盼却也只能化成一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9)一句“人未还”让我们尝尽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情感写这一句的?(体会诗人对征人的同情,对和平的渴望。)

(10)带着这种感受,再读这一句,把这种情感带到字里行间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句。

第二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1)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谈谈对这句的理解。

(2)“龙城飞将”是谁?(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历史资料)

(3)出示课外资料,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良将的渴求,和对朝廷的不满。(4)介绍阴山:阴山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是一座东西走向的山脉,自古以来以来是中原地区抵挡外族入侵的天然屏障,阴山这边,就是我们可爱的家园,怎能任由侵略者的践踏?王昌龄啊王昌龄,你为什么对朝廷不满,为什么这么渴望能征善战的将军?同学们,在读读这一句,有没有更深的体会?(通过探问,激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体会作者满腔的爱国之请,把对诗歌的理解推向高潮。)

(5)正是因为王昌龄这满腔的爱国热情,才发出了这气壮山河,流传千古的感慨——“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6)闭上眼睛,品读诗的意境,背诵诗歌。

四、拓展读诗,读懂诗人

1.一句“万里长征人未还”给后人留下了无尽的想象空间,而王昌龄在《出塞》

(二)中恰好又给这“人未还”交上了另一份鼓舞人心的答案。(出示诗歌内容——“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光寒。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2.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3.师生一起用拍桌子代替击鼓,问:战士听到这样的鼓声,会有什么表现?(引导学生想象战士奋勇杀敌的表现。)

4.有没有疑问要问这些战士?(你们为什么这么勇敢无畏?难道你们不怕死,不想

/ 4

念亲人?)

5.战士们会怎样回答?(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一片爱国之情)

6.激情总结:战争从未停止,但历史却留下了王昌龄的《出塞》一个良知者渴望和平、关爱所有生命的最强音。屏幕出示《出塞》全诗,学生齐诵全诗。

尾声:回到现实,今天的世界仍不太平,仍有邪恶的组织给国家的和平和人民生活的安宁造成威胁,我们不得不警钟长鸣。对于战争,你有什么看法,这是老师留给大家的一份思考。大家桌面上还有一份唐代边塞诗的资料,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背一背。

/ 4

下载古诗《出塞》《三字经》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古诗《出塞》《三字经》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出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结合课后注解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古诗大意。 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受诗歌彰显出的博大人性美。 3、课内外相结合,激发学生对唐诗的兴趣......

    《出塞》教学设计

    《出塞》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习《出塞》,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过程与方法:极力营造诗意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出塞》教学设计

    《出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一个生字。 2、过程与方法: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 3、情感与价值观: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加强对古诗的......

    出塞教学设计

    《出塞》教学设计 一、赏析背景 1. 诗题解读 读课题“出塞”。你为什么读sài,诗题中“塞”是什么意思?(边塞、关塞) 2.简介边塞诗 从诗题中我们就可以知道这首诗写的是反映边塞......

    出塞教学设计

    《出塞》教学设计 新市镇中心小学 马韶华 教学目标: 1.结合课后注释及及工具书,自学古诗,了解诗的大意. 2.诵读古诗,读悟结合,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感悟诗歌博大的人性美. 3.课......

    出塞 教学设计

    《出塞》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朗读、背诵《出塞》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

    出塞 教学设计

    《出塞》课堂实录(黄山市小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年会暨阅读教学观摩活动) 授课:洪艳艳(屯溪区黎阳小学) 评析:胡莉莉(休宁县海阳一小) 一、释“塞”解题,营造意境 师:我想先问......

    《出塞》教学设计

    教 学 设 计 年级:五年级 科目:语文 课题:《出塞》 教师:马愿生 教学内容:九年制义务教育第十册语文21课 授课教师:马愿生 课题: 《出塞》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学本课要求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