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声音的产生》教学案例
《声音的产生》教学案例
作者姓名: 李 慧 工作单位:安源区五陂镇长潭小学 联系电话: *** 邮政编码:337000
《声音的产生》教学案例
一、【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声物体和不发声物体的状态,并对这一现象进行积极思考,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创设情景质疑-—猜想假设-—观察实验-—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之中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掌握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推测结果-—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思维方法。
2、在动手实验过程中,通过用看、摸、说等方法进行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会与他人交流与倾听,体会探究声音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观察、实验、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三、【教学模式选择】
为了能够顺利完成整个探究活动,我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把它分为四个部分: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二、提出假设,实验探究;
三、巩固提高,拓展延伸;
四、验证猜测,总结评价。课堂上让学生通过运用看、摸、说多种方法观察发声物体的特点,并对发生物体与不发声物体进行观察比较,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在这节课教学中,始终贯穿小组合作实验、观察、对比、讨论、交流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采用引出问题——提出假设——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努力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四、【媒体的使用】
1、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提供创设问题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学生思维。
2、利用课件出示本节课实验记录表及探究结论,突出重点。
3、利用展示平台展示各小组的实验记录表,便于学生相互交流,形成正确的认识,得出科学的结论。
五、【教学准备】
队鼓、泡沫、橡皮筋、尺子、音叉、橡胶小槌、铜锣、水槽、实验记录表。
六、【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
1.大自然中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因此,我们的生活才丰富多彩起来。说一说你从大自然中都听到了哪些声音?
(问题的设计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充分体会自然界中丰富多彩的声音。)
2(学生回答)哪一组将是本节课的优胜组呢?看你们的!(在黑板的一角呈现分组评比栏,每一环节都进行评比)学生互评。(评比栏的设计旨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团队精神。)
(二)质疑导入 1.从同学们刚才回忆声音的交流中,你最想知道什么?
(预设: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声音的大小有什么决定的?我们怎样才能消除噪音?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我们是怎么听到声音的?)2.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师板书课题:声音的产生)其余问题后面几节课我们继续探讨。
(使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学习状态,从而产生无穷的探究动力。)(三)探究过程 1.学生动手制造声音
(1)同学们看看自己桌子上的空纸盒、橡皮筋、铃鼓、音叉、一杯水、钢尺,豆子以及身边的物体,试一试怎样做才能使它们发出声音呢?
(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的主体地位。)(2)动手操作并观察思考
你用到了哪些材料?采用了什么方法?有什么现象发生?
(让学生在探究发现的过程中学会发现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3)学生汇报交流。
(为了给不同程度的学生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平台,让他们在动手动脑的亲历中有目标的去观察思考,体会声音产生的过程,并在交流中相互启发,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为后面的探究作好铺垫。)2.猜一猜,在刚才的活动中那些声音是怎样产生的?(1)学生进行猜测(2)同学们要想知道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让我们在实验中找到答案。
(在相互启发中,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探究的欲望。)
3.设计实验,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1)小组讨论,制定实验方案。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思维的碰撞中制定出合理的实验方案,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2)学生汇报小组方案。
(3)小组实验,记录实验过程。
实验
1、将空纸盒去掉盖,把橡皮筋紧绷在盒子上,用手拨动橡皮筋,使它发出声音,观察现象。
实验 2、在鼓面上放几粒豆子,敲响鼓后,观察现象。实验
3、将音叉敲响后,用音叉接触水面,观察现象。
实验
4、在桌子边上压住钢尺的一端,拨动钢尺的另一端,观察现象。
(让学生通过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发展假设论证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4)教师巡视指导。(教师倾听、观看,参与其中,引导学生在观察物体发出声音时,发生什么现象?重点引导学生在进行实验过程中把不明显的现象表现出来。对学困生更多的去引导。)
(5)小组汇报,交流信息。a.指名小组汇报。(两人演示,一人讲解)
b.小组互相讨论实验得出的结论。
c.展示仪出示其中一个小组的方案表,教师以一个实验例子反馈学生的实验方案。
(6)师生总结。(适时引导学生用“振动”这个词描述物体发声的特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声音的产生——物体的振动。
(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参与实践活动,在认真观察和相互启发中得出科学的结论,放手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这不仅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科学的能力、掌握科学知识的方法和认真观察的能力,同时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展示自我的空间。)
(四)拓展延伸
1.找一找生活中的哪些物体是利用了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这个原理制造的?(手机、电话、喇叭、音响等)。
2.既然物体的振动产生了声音,如果不让物体振动,那会怎样?比如:锣鼓发出的声音很长,怎样做才能使他们的声音立即停止呢?
3.学生回答,师生评价。
(紧密联系现实生活,牢固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用所学知识去改变生活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五)教师总结:
1.我们一起来看看这节课的优胜组是哪个组?学生评议。2.我们研究了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而且通过做实验的方法,明白了声音产生的一些规律和原理。课后,同学们可以继续观察探讨有关声音的秘密。板书设计;
声音的产生——物体的震动
教学反思: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去思考问题,有所发展,有所创新。在教学中,我用录音放一些声音资料,让学生猜测是什么声音,告诉我们是什么事情,然后再让学生补充生活中自己感受到的特别的声音和所传递的信息。在此基础上,我又提出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个科学课题,让学生由“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究”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要加强实验的组织,提高实验中组织化程度。让学生学会倾听,实验时可以分工做实验,可以因地制宜选择材料,让学生有一个更感性的认识。
在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时,学生回答不正确,我就告诉学生声音是振动产生的。学生不是主动地获取知识,应该引导学生去探究。例如,敲钟的声音,打击鼓面的声音,敲打桌面等,从而是学生自然地知道是振动产生声音的。
第二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案例分析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教学案例分析
下面是《声音的产生与传播》这节课中的两个教学片段。
教学片段一: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老师:请同学们将大拇指和食指放在喉头上,说:请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你有什么感觉?学生答:有振动感觉。老师继续引导学生观察鼓面上小纸屑的振动,发现鼓面振动时,纸屑在鼓面上跳舞。由此归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老师问:我们还能做哪些实验来验证这个结果?学生思考,学生答:手指弹动琴弦会发声,琴弦在振动;冬天的电线,狂风吹过会发出呼呼的声音,电线在振动(老师:很好!你能想到这一点,真棒!观察仔细!老师为你骄傲。)&&。老师:老师还补充几个实验,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二胡拉动发声。但老师再做一个实验,你们看这是怎么回事。老师用手触击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立即停止,这说明了什么?通过实验进一步证明,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随之停止!
教学片段二:声音是怎么传到我们耳朵的呢?用声音传播演示仪演示声音的传播。演示:(1)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2)声音能在水中传播。关于固体传声,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做实验。动手实验:同位同学,一位敲击桌面,另一位将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声音。在做这个实验时,调皮的学生热情高,他们忙于热闹,使劲敲击桌面。但动手实验起到了调动差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说明物理教学,需要尽可能地创造物理教学情景,面向全体学生。做此实验值得注意:抑制学生情绪,保持教室安静,不能误把空气传来的声音,当作桌面传来的声音。实验需要在教师的主导下,实现学生自主探究。接着老师拿一个事先做好的土电话,(两个一次性纸杯和一根棉线制成的土电话),介绍土电话的使用,老师问:谁想上来试一试?。学生个个跃跃欲试,课堂效果不难预测。就此鼓励学生自制土电话。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的教学中!一般情况下,老师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推理这个结论(我也是这样做的)。由此联想,太空中宇航员在舱外的对话途径:利用电子通信设备;用亚语;写字对话等。舱内有空气,宇航员可以直接对话。
通过对这两个片段的分析,有以下几点:
一、把情感教育、行为教育、纪律教育与物理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如:感觉声带振动,请他们说:请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之类的话。
二、声音是由鼓面的振动产生的,用手按住振动的鼓面,声音立即停止,进一步证明声音是由鼓面的振动产生的。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和逆向思维的能力。
三、物理教学要巧用身边的器具、生活中的器材,利用坛坛罐罐做实验,一来实验器材学生能找到、有亲近感,做物理实验不难;二来物理实验就在身边,可以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兴趣高。这不仅符合新课改思想,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三来使学生把物理和生活有机、自然联系起来了,拉近了物理与生活、物理与学生的距离。
第三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物理教学案例
“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教学案例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上课开始,我先播放了四种声音,(笛声、小提琴声、公鸡鸣声、瀑布声)并提出问题:这四种声音分别是由谁发出来的?学生们积极踊跃的发言。我再问:声音是用什么器官来感知呢?学生答:耳朵嘛!
通过学生们的回答,教师小结:自然界处处有声音,通过声音,我们可以获得大量的信息(如:公鸡打鸣,说明天亮了,要起床了;我讲课学生们可以学到知识等),也可以得到艺术的享受(如:笛子,小提琴等)。那么,声音到底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问题,引入本节课课题。
很简单的声音,最基本的问题,让学生情绪高昂,觉得物理课好玩并且贴近生活,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效果明显,导入新课有质量!
教学进入第二个环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通过三个实验和一首歌曲来解决问题。
实验一:学说话
将手指放在自己的咽喉处,并学我说话并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说话内容:“我是一个学生,我要好好交作业,不交作业就不是一个好人”。学生们学着学着就笑了。
实验二:音叉
教师用小锤敲击音叉,并将乒乓球靠近音叉。提出问题:用小锤轻敲音叉,会发生什么现象?再用手握住音叉,又会发生什么现象?为什么?
猜想:声音可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实验三:尺子(学生实验)
目的:验证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要求:各小组所有成员将尺子放到桌沿处,用手拨动尺子,感受声音。并派出一个代表回答: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结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我给出声源的定义:发声的物体叫声源。
播放歌曲《黄河大合唱》,并让学生们从歌词中找出所有的声音及声源。“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说明声源可以是气体,也可以是固体,还可以是液体!
三个最简单的实验,实验现象明显,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不仅轻松的解决了问题,还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以及团结协作的能力。一首革命老歌,不但让人心潮澎湃,情绪高涨,而且加深了学生对声源这个定义的理解。
教学的第三个片段,声音是怎么传到我们耳朵的呢? 提问:(1)我讲课时,虽然与你们有一定的距离,但是你们仍然能听到我的声音,为什么?(气体传声)
(2)我们在钓鱼的时候为什么要保持安静?(液体传声)给学生时间讨论并回答上面的两个问题。(3)动手实验:(固体传声)一位同学敲击桌面,另一位将耳朵贴在桌面上感受。在做这个实验时,调皮的学生热情高,他们忙于热闹,使劲敲击桌面。但动手实验起到了调动后进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说明物理教学,需要尽可能地创造物理教学情景,面向全体学生。实验需要在教师的主导下,实现学生自主探究。接着我拿一个事先做好的“土电话”,(两个一次性纸杯和一根棉线制成的“土电话”),介绍“土电话”的使用,我问:谁想上来试一试?学生个个跃跃欲试,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就此鼓励学生自制“土电话”。
由于实验器材的局限性,我在口头讲授真空泵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推理出“声音在真空不能传播”这个结论。由此联想,太空中宇航员在舱外的对话途径:利用电子通信设备;用亚语;写字对话等。舱内有空气,宇航员可以直接对话。
教学的第四个片段。首先带领学生学习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速度,查看课本提供的速度数据,比较说明声音在不同物质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其次,介绍回声。本环节主要是通过解决与声音相关的几个问题,来激发学生对声学的好奇心(如:为什么在敲击一下装满水的钢管后,在另一端能听到三次敲击声;为什么在自己家里、教室里听不到回声等等)。
反思本节课教学,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物理教学要巧用身边的器具、生活中的器材。一来实验器材学生能找到、有亲近感,做物理实验不难;二来物理实验就在身边,可以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兴趣高。这不仅符合新课改思想,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
二、分组讨论。学生通过教师引导,分组讨论,将问题一一解决,说明学生动脑筋了,是对教师教学内容思考的结果。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就是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通过师生互动,肯定了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把物理和生活有机、自然联系起来了,拉近了物理与生活、物理与学生的距离。
三、把情感教育、行为教育、纪律教育与物理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如:感觉声带振动,请他们说:“我是一个学生,我要好好交作业,不交作业就不是一个好人”。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是对作业的一个要求。
四、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和逆向思维的能力。如:声音是由音叉的振动产生的,用手按住振动的音叉声音立即停止,进一步证明声音是由音叉的振动产生的。
本节教学也有不够满意之处:如:真空不能传播声音,结论几乎是直接给出的。可以增加一些小实验。如:用注射器对密闭的试管抽气,听音乐芯片的声音变化。
第四篇:《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案例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案例
教学内容: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声音产生和传播的条件,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过程与方法:体验声源发声时物体在振动,观察并体验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知道固体、液体、气体都能传声,真空不能传声。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教学器材:音叉、乒乓球、橡皮筋、刻度尺、盛水的烧杯等。教学重点:声音如何产生及传播。教学难点:回声。教学过程:
一、引入: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声音,他们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呢?
二、新授:
1、声音的产生:
(1)实验:拨动绷紧的橡皮筋,观察有什么现象产生?(有声音产生,同时橡皮筋在振动。)
(2)实验:拨动刻度尺,观察有什么现象产生?刻度尺停止振动后还有声音产生吗?
(有声音产生,同时刻度尺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3)实验:敲击音叉,有什么现象产生?当音叉不发声时,乒乓球还弹开吗?
(有声音产生,乒乓球被弹开,说明音叉在振动;当音叉不发声时,乒乓球未被弹开,说明振动也就停止了。)(4)以上实验能得出什么道理?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强调“振动”而非“震动”。)
2、声音的传播:
(1)声音以什么形式传播的?(以石头掉进水中引起水波,声音传播时以声波的形式传播。)(2)声波可以在哪些物质中传播?举例说明。(气体、固体、液体。)
(3)声音可以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这些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
(4)真空中声音能否传播?举例说明。想象玻璃钟罩内空气被抽出的过程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真空不能传声;神舟飞船上宇航员通话依靠的是电磁波;声音越来越小,最后没有声音传出来。)
3、声速:
(1)影响声音传播速度的因素有哪些?(介质种类、介质温度。)
(2)观察小资料: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找出一些规律。(声音在同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最快,气体中最慢;声音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v=340m/s,强调记忆。)
4、回声:
(1)人耳能将原声与回声区分开所需要的最短时间是多少?能听到回声至少要离障碍物多远?(0.1s,17m。)
(2)如果回声和原声到达人耳的时间间隔小于0.1s,会有什么现象发生?(人耳无法分辨出原声和回声,回声和原声混在一起,会觉得声音更响亮。)
三、巩固练习:
动手动脑学物理(3、4、5题)。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练习册(第二课时)。
饶明春
2015/11/26
第五篇:《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过程与方法:
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点: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锣、音叉、装水的水槽、录音机、纸片 学生准备:鼓、钢尺、皮筋、绿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师:今天这节科学课老师给大家带来几件物品,它们是什么呢?请大家来猜一猜。教师讲台下敲击鼓和锣
师:同学们,你刚才是通过什么来猜出这些物体的? 生:声音
师:关于声音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师:看来同学们对科学很感兴趣,那好,我们今天这一节科学课就共同来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 学习新知
(一)使物体发出声音
师:刚才的锣发出了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呢?(碰)我们用很多方法能使物体发出声音,那么声音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下面就请小组长带领你们组的成员拿出实验桌里面的第一组材料,开始实验吧!
1、分组活动:出示鼓、钢尺、皮筋,你能想办法使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吗?
2、记录并交流我们的想法:
3、小组汇报交流
4、讨论:观察发声的鼓面、钢尺和橡皮筋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在动)
5、师小结:我们用了很多方法能使物体发出声音,而且这些物体在发声的时候都在动,我们把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叫做振动。
(二)观察发声物体
师出示音叉。(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
1、师演示:在水槽里盛约2/3的清水,用轻而短促的力打音叉和用较大的力击打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用一个手指轻轻地接近振动着的音叉,感觉一下音叉的振动。观察小球有什么变化?
观察:手指有什么感觉呢?水面有什么变化?水面的变化是怎么产生的?小球有什么变化?
交流反馈:手指有麻麻的振动感,水面产生了花纹,花纹就是由音叉的振动而产生的。
小球来回的运动就是因为振动的原因。
2、分组实验:木板上拴着两个皮筋。拨动一个皮筋使它发出声音,另一个皮筋保持不动,不发出声音。
观察:发声的皮筋和不发声的皮筋的不同?如果抓住皮筋,使之不振动,还会发出声音吗?皮筋的振动与发出的声音有关吗? 交流反馈:
3、小组交流:
(1)击打鼓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拨动钢尺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 的)(2)我们知道物体振动产生了声音,你有什么办法让发出声音的物体马上不发声?(教师敲,学生来试)
4、师小结:当一个物体(如音叉、鼓、钢尺、皮筋、铁钉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现在你知道了吗?声音怎样产生的?(声音就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三、深化理解 拓展延伸
电视机、录音机发声时,我们看不到他们在振动,你能利用下面准备的材料设计一个实验吗?(录音机、纸)
四、归纳总结
1、今天这节科学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发现吗?
2、关于声音你还想了解哪些知识呢?
师小结:通过今天这一节科学课的实验探究,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我们知道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只要我们肯动脑、动手,就会揭晓更多的秘密!就会有更多的小小科学家诞生!在这节课的最后,老师想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树叶,看看谁能把树叶吹响?谁最快把树叶吹响?吹响后,用嘴巴感受一下树叶是否在振动?
五、板书设计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固体
声音是由物体 液体 振动而产生的
气体
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是“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振动”,而教材中的锣鼓、尺子、橡皮筋等的振动不是现象不明显,就是不好观察,为此我设计了“音叉——轻小球”实验,放大了实验现象,同时利用“收录机——小纸条”实验来加深学生对“振动发声”的理解,最后通过“吹叶子发声”使学生亲身体验“振动发声”,从而实现了科学概念和过程与方法双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