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时间:2019-05-15 07:51:4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7.《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7.《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第一篇:7.《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含学科德育目标)

1、大胆质疑,通过观察和实验,乐于提出关于声音的问题。

2、能够利用各种感官和辅助工具观察物体发声的现象。

3、乐于与人合作,与人交流,能体验自主探究的快乐。

4、通过自主探究,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二、教学重难点

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三、教学时数 1课时

四、教学过程(含学科德育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请大家闭上眼睛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乐章。(教师播放录音)

2、引导学生谈谈听后感受(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你听到了什么)

3、学生模仿大自然中听到的各种声音。

4、引导学生提出有关声音的疑问。

5、揭示课题:声音的产生(板书)

二、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一)学生展示带来的发声材料,设计实验。

1、师:大家说说看,鼓、锣、瓶子等物体,你不动它,它能自己发出声音吗?怎样做就能使它们发出声音呢?

2、分组实验。(学生对物体分别进行敲、打、吹„„)

三、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2、教师小结:任何物体在静止的状态下,都不能自行发出声音。当给它们一定作用的力时就能发出声音。

(二)学生根据课前制定的实验计划开展探究,根据探究的问题,选择实验材料,研究实验方法,将讨论的结果记在“小组实验方案表中”。

实验1:在鼓面上撒些小黄豆,敲击鼓面时观察发生的现象。

实验2:把用系着线的小泡沫球靠近敲打后的锣面,观察小泡沫球发生的变化。实验3:在桌子边上压住钢尺的一端,拨动钢尺的另一端,你有什么发现? 小组实验方案表

小组共同探究的问题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小组内共同选择的实验材料(在选

择的材料序号前打“√”)(1)队鼓(上面撒有小黄豆)、鼓棍。

(2)锣、系着线的小泡沫球。(3)钢尺 小组内口头研究的实验方法或 实验步骤

小组内对研究的问题进行 归纳分析得出的研究结论

(教师倾听、观看,参与其中,引导学生在观察物体发出声音时,发生什么现象?重点引导学生在进行实验过程中把不明显的现象表现出来)

1、汇报探究成果,交流信息。

(1)指名小组汇报。(两人演示,一人讲解)(2)小组互相讨论实验得出的结论。

(3)展示仪出示其中一个小组的方案表,教师以一个实验例子反馈学生的实验方案。

(4)师生总结。(适时引导学生用“振动”这个词描述物体发声的特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声音的产生是由物体振动引起的。

(三)研究物体停止振动的现象,是否能听到声音。

1、谈话:刚才的实验我们发现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如果物体停止振动又会怎样?下面大家设法使振动着的鼓、锣立即停止,看能不能再听到声音,说说为什么?

2、指导小组实验。(自行设计实验),教师巡视观看。

3、汇报实验结果。

4、师生总结:只要物体产生振动,就能发出声音。振动停止了,声音也就停止了。又一次的实验证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这节课,我们研究了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而且通过做实验的方法,明白了声音产生的一些规律和原理。课后,同学们可以继续观察。

五、拓展活动

1、引导学生拨动钢尺时观察钢尺的运动轨迹(教师加以解释什么是运动轨迹),并把它画出来。

2、小组交流展示自己的轨迹图。

3、教师分析尺子的运动轨迹图,加深学生对物体振动的理解。

五、教后反思

本节课,学生乐于与人合作、交流,充分发挥了自主探究的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都能了解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

第二篇:《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过程与方法:

能观察、比较、描述物体发生和不发生时的不同现象;能从多个物体发生的观察事实中对原因进行假设性解释;可以借助其他物体来观察不容易观察到的现象。

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大胆地阐述自己的发现;乐于与他人合作,养成细致观察的习惯和态度

教学重点:认识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验中分析得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锣、音叉、装水的水槽、录音机、纸片 学生准备:鼓、钢尺、皮筋、绿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导入新课

师:今天这节科学课老师给大家带来几件物品,它们是什么呢?请大家来猜一猜。教师讲台下敲击鼓和锣

师:同学们,你刚才是通过什么来猜出这些物体的? 生:声音

师:关于声音你已经知道了什么?

师:看来同学们对科学很感兴趣,那好,我们今天这一节科学课就共同来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 学习新知

(一)使物体发出声音

师:刚才的锣发出了声音是怎么发出来的呢?(碰)我们用很多方法能使物体发出声音,那么声音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呢?下面就请小组长带领你们组的成员拿出实验桌里面的第一组材料,开始实验吧!

1、分组活动:出示鼓、钢尺、皮筋,你能想办法使这些物体发出声音吗?

2、记录并交流我们的想法:

3、小组汇报交流

4、讨论:观察发声的鼓面、钢尺和橡皮筋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在动)

5、师小结:我们用了很多方法能使物体发出声音,而且这些物体在发声的时候都在动,我们把物体在力的作用下,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叫做振动。

(二)观察发声物体

师出示音叉。(音叉是一种发声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

1、师演示:在水槽里盛约2/3的清水,用轻而短促的力打音叉和用较大的力击打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用一个手指轻轻地接近振动着的音叉,感觉一下音叉的振动。观察小球有什么变化?

观察:手指有什么感觉呢?水面有什么变化?水面的变化是怎么产生的?小球有什么变化?

交流反馈:手指有麻麻的振动感,水面产生了花纹,花纹就是由音叉的振动而产生的。

小球来回的运动就是因为振动的原因。

2、分组实验:木板上拴着两个皮筋。拨动一个皮筋使它发出声音,另一个皮筋保持不动,不发出声音。

观察:发声的皮筋和不发声的皮筋的不同?如果抓住皮筋,使之不振动,还会发出声音吗?皮筋的振动与发出的声音有关吗? 交流反馈:

3、小组交流:

(1)击打鼓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拨动钢尺时,我们看到了什么?这种现象与声音的产生有关吗? 的)(2)我们知道物体振动产生了声音,你有什么办法让发出声音的物体马上不发声?(教师敲,学生来试)

4、师小结:当一个物体(如音叉、鼓、钢尺、皮筋、铁钉等)在力的作用下,能不断重复地做往返运动,这个物体就是一个振动物体。现在你知道了吗?声音怎样产生的?(声音就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三、深化理解 拓展延伸

电视机、录音机发声时,我们看不到他们在振动,你能利用下面准备的材料设计一个实验吗?(录音机、纸)

四、归纳总结

1、今天这节科学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发现吗?

2、关于声音你还想了解哪些知识呢?

师小结:通过今天这一节科学课的实验探究,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我们知道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只要我们肯动脑、动手,就会揭晓更多的秘密!就会有更多的小小科学家诞生!在这节课的最后,老师想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树叶,看看谁能把树叶吹响?谁最快把树叶吹响?吹响后,用嘴巴感受一下树叶是否在振动?

五、板书设计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固体

声音是由物体 液体 振动而产生的

气体

设计理念

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是“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振动”,而教材中的锣鼓、尺子、橡皮筋等的振动不是现象不明显,就是不好观察,为此我设计了“音叉——轻小球”实验,放大了实验现象,同时利用“收录机——小纸条”实验来加深学生对“振动发声”的理解,最后通过“吹叶子发声”使学生亲身体验“振动发声”,从而实现了科学概念和过程与方法双向发展。

第三篇:《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声音的产生

王艳

教学目标:

1、能自行提出本课要研究的问题,初步体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探究过程。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体会到各种自然现象都是有规律的。

3、通过学习理解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听了刚才这些声音,告诉大家,你有什么感受? 的确,正因为有了这些声音,我们每天的生活才会充满阳光,也正因为有了声音,我们人与人之间才可以互相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看来,声音对我们来说的确是太重要了。那么,关于声音,你有什么感兴趣的问题?

生:我想知道为什么会有声音?

生:我想知道人为什么会听到声音?

生:我想知道声音为什么有好多种?

生:我想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生:我想知道老师刚才播放的这些声音为什么这么好听?

生:我想知道有些声音为什么很刺耳?

师:看来同学们有这么多感兴趣的问题,那请同学们想一想:在这些问题中,你认为我们应该最先解决哪一个呢?

师:的确!这些问题对于我们来说都是新内容,都想研究研究,但是,这些问题又不可能在一节课内完成,因此,我同意大多数同学的意见,也建议同学们先来研究研究,我们平时听到的各种声音“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可以吗?那好,今天我们就先来研究“声音的产生”。

二、利用材料,探究问题

师:请同学们先动脑想一想:你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生:我认为两个物体互相摩擦就会产生声音。

生:两个物体互相碰撞也会产生声音。

生:一个物体敲打另一个物体就会产生声音。

生:用手使劲拍一个物体也会产生声音。

师:同学们有这么多的猜想,那么,声音究竟是怎样产生的?需要同学们通过实验自己去研究,这节课,老师给同学们提供了好多材料,下面,请同学们先想办法让这些物体发出声音,但老师也要提醒大家注意观察:在让这些物体发出声音的时候,你都发现了什么?

将表格填完 活动记录表物品名称发生办法现象猜想声音产生的原因 师:同学们用这么多的方法让不同的物体发出了声音,那请同学们想一想:那请同学们再动脑想一想:物体在发出声音的同时,它本身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我们又应该如何研究才能让大家更清楚地看到或感觉到物体本身发生的变化呢?请大家讨论一下。

师:通过以上大量的事实,我们发现:物体在发声的时候,它本身都会怎样?

师:“动”,也就时我们平时所说的“振动”。看来,要让物体产生声音,物体必须振动,那这就说明:声音其实就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

师:其实,不仅在实验中能看到物体振动发声的现象,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声音也是振动产生的。

师:知道我们平时说话的声音是什么振动产生的吗?请同学们把手放在喉咙上感觉一下(生跟着师做)“你好”、“今天你微笑了吗?”来,告诉老师,手有什么感觉?

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我们已经弄清楚了,老师这里还有一个问题:一个物体正在发出声音,怎样才能让这个声音马上停止?请同学们想办法自己试一试。

师:是啊,让物体停止振动,声音也就停止了。这也再一次证明了:声音确实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三、研究

生活中的人们为控制声音大小,采用了哪些方法?

1、增大振动或利用扩音器增大声音

2、采用减少或停止物体的振动来减少声音

四、总结

第四篇:《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声音的秘密》

第7课《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

背景:科学来源于生活,儿童学科学必须要学自己能“看得见、摸得着,听得见”的科学。小学生对于声音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在科学课上我有意识地创造生活情境,以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儿童在做中学科学,在动手动脑中学习,让学生感受到科学探究是鲜活的,是具体可感的,生活中处处有科学。本课重视从孩子的视角来展开研究,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声音的产生》是小学科学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6课的内容。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

2、通过观察比较物体发声时的状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3、通过探究活动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体会到各种自然现象都是有规律的。教学重难点:

重点:从多种事实中概括出物体发声的规律。

难点: 通过观察、比较,将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振动建立起联系。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实验记录表、队鼓、盐、、泡沫小球、水、烧杯(两只,其中一只装水)饮料瓶(两个,其中一个装入一些泡沫碎粒)

2、学生准备:保鲜袋、尺子、橡皮筋、铅笔盒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1)感知声音

师:今天老师要同大家一起走进一个奇妙的声音世界,请大家闭上眼睛欣赏。(播放课件)

师:说一说刚才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生:我听到小狗叫,小孩的哭声。

生:我听到流水声。

生:我听到沙沙的下雨声。

生:我听到海浪声。生:我听到汽车喇叭声。生:我听到小鸟的叫声。„„„

师:关于声音,你想了解什么问题?

生:为什么能产生声音?

生:声音是从哪儿传来的?

生:为什么狗叫的声音高而小鸟的声音低呢? 生:声音的特点是什么?

生:什么条件下才能产生声音?

生:水多水少为什么产生的声音高低不一样呢?妈妈回答不了我的问题? „„

(从学生们亲历的事物中产生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探究,是科学教学所要取的主要方法,根据学生的所闻所感以及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使学生的生活经验带领学生经历典型的学习活动,就是要在探究性的学习中,让学生头脑中对科学的原有经验与听到的事实和同伴的意见发生碰撞,为学习新知埋下伏笔)

(2)制造声音(学生用手鼓掌、学猫叫、打响指、唱歌、跺脚、拍桌子„„)

(3)猜测声音产生的原因

生:声音是由两个物体振动产生的。

生:声音是由于碰撞产生的。

生:声音是因为东西摩擦产生的。

……

(在课堂上我给学生创设了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和自由表达的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中自由表达、各抒己见,使课堂形成了和谐融恰、无拘无束、自由发展的舞台,在交流中,我还注意对学生的观点,不做更多评价,多给鼓励,重在启发,使学生消除紧张感,大胆阐述自己的意见和想法。)

(二)验证声音的产生

师:刚才同学们积极发言,各抒己见,到底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呢?请大家任选物品,注意:用眼睛仔细看看、用手轻轻摸摸这些东西在发出声音时与没有发出声音时,有什么变化?感觉有什么不一样?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分组研究

生:我们小组在拨弄橡皮筋时能看到橡皮筋在跳动,听到噔噔的响声。

生:我们小组在敲打鼓时用手摸到鼓面上,鼓面在晃动。

生:我们把尺子压在桌子上,露出一半,用手一压,尺子就会上下跳还听到了声音。

生:我们反复敲三角铁,手能感觉它的振动,弹吉它时弦在颤动并发声,当颤动停止时,就没有声音了。吹柳条哨时,嘴能感到它的振动,我们的结论是声音是由物体碰撞产生的。

生:我们小组还选用了水,用杯子舀出一点水(倒入水槽)让它发声,发现水溅出来了,还研究了铁片琴,发现敲动时能发出声音,铁片会振动。

生:我们在弹皮筋琴时,它的弦在振动。吹柳条哨时嘴唇振的发麻,敲音叉时,它在振动,敲鼓时,鼓上的米粒在跳动,我们的结论是任何物体发声时都会振动。

师:其他同学可以交流和这些同学不一样的看法。

生:我们小组在吹这个瓶的时候,能听到声音,感觉嘴唇有点振动(瓶内放一个小球)。

师:你们在吹瓶的时候,还有什么发现?

生:我们发现里面的小球在颤动,如果吹大了,小球会弹出来。

师:吹大了,小球的颤动幅度就大。通过刚才的交流,老师发现这些物体在发声时都在动,小球怎么动?

生:用力小了,小球的颤动幅度小,用力大了,小球的颤动幅度就大。

生:我们认为声音是由碰撞产生的。

师:谈谈你的理由。

生:因为我们实验的物体发声时都在振动,所以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师:,还有其他的观点吗?

生:我们认为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我不同意声音是由碰撞产生的,是因为碰撞也是产生(声音)的方法,我认为振动包括碰撞。

师:你认为是通过碰撞来产生振动,是这个意思吗?

生:对。

师:我看现在两种观点针锋相对,各不相让。我们来做个小实验。

(师出示锣,敲锣,学生注意听、认真观察。)

师:刚才我敲打锣,锣发声,现在我不敲了,锣有没有声音?(有)这是怎么回事?谈谈自己的观点。

生:不敲锣了,可锣还在振动。

生:可是如果没有碰撞锣就不会振动。

师:(敲一下锣,马上捂住锣,声音消失)为什么声音消失?

生:锣不振动了。

师:试试看,现在你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生:声音是振动产生的。

师:实验前同学们都假设了物体发出声音的原因,有的说是由于摩擦,有的说是碰撞,有的说是敲击,有的说是由于振动,摩擦、碰撞、敲击等是声音产生的方式,而声音产生的真正原因是由于振动,碰撞只是引起振动的外因条件。

(活动必须凭借生活这个舞台,生活作为学生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和场所,应成为小学科学教学的主旋律,学生在生活中吵吵嚷嚷、敲敲打打、拆拆玩玩、自己操作、自己发现、自己表达,并能在与同伴的交流中学会接纳、赞赏、争辩、分享和互相帮助,感受到科学探究的无穷乐趣。)

三、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教学反思:

1、重尊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围绕重点展开观察实验活动。我首先通过让学生运用多种方法和常见材料来“制造声音”,寻找制造声音的方法,给予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自己动手又动脑的机会;然后通过有结构的活动由浅入深地认识到声音产生的原因,学生亲身经历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科学探究过程,让学生对发声物体的观察,寻找发声物体的变化原因,使学生就观察到的现象进行积极思考,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而后又通过观察比较发声物体与不发声物体的状态,寻找其差异,进一步证实了发声物体是由于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了解声音的产生与振动的关系,建立起“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的初步感性认识,使学生感受到通过探究活动所得到的结论如果是正确的,就能经得起反复的推敲、论证;知道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声音不是单一的物体振动产生的,而是多种物体共同振动产生的,使学生体会探究声音现象的乐趣的同时,也使本课所探究的知识延伸到现实生活中,做到学以致用。

2、利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利用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驱使学生进行深入的科学探究,而真正的科学探究并不是坐而空谈的,必须借助于活动这个载体,活动又必须凭借生活这个舞台,生活作为学生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和场所,应成为小学科学教学的主旋律,学生在生活中吵吵嚷嚷、敲敲打打、拆拆玩玩、自己操作、自己发现、自己表达,并能在与同伴的交流中学会接纳、赞赏、争辩、分享和互相帮助,感受到科学探究的无穷乐趣

3、让学生亲身经历科学、体验科学、理解科学

在科学教学中,教师不能把学生当成接受知识的容器,不应强硬地灌输科学知识,而应让他们亲自去经历科学、体验科学、理解科学,在这个过程中,自主地获取科学知识,领悟科学思想。尽管科学探究重视探究过程,淡化探究结果,重视发展目标,淡化认知目标,但学习科学是为了亲近科学,更是为了运用科学。在科学探究中,要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学会用科学指导生活,在生活中应用、巩固和强化科学知识和技能,使自己的生活更加科学,只有这样,科学探究才能得到长足发展。

第五篇:《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教科版)小学四年级上册《声音》单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包括:使物体发出声音、观察发声的物体和观察物体的振动三部分。这三部分内容在实际课堂教学上主要呈现了两大块学生活动:一,想办法使鼓、钢尺、皮筋等发出声音;二,通过观察、实验,探究鼓、钢尺、皮筋、音叉、声带等发声的原因,并发现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及不同的振动产生不同的声音等性质。教学目标

(一)科学知识: 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声音产生缘由的整个过程,知道探究的步骤、所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

2、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保持与发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欢尝试新的经验、乐于探究与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

2、知道科学已经能解释世界上的许多奥秘,但还有许多领域等待我们去探索。

教学重点 通过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

教学难点

设计实验,验证假设。教法:观察法、合作交流等。

教具:四人小组:鼓、钢尺、皮筋、小纸团、两个大小不同的音叉。

教师:水槽(盛有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提出研究的问题

上课前,老师和同学们一起玩个小游戏。请一位同学上来,背向大家,下面老师拍谁的肩,谁就大声说“猜猜我是谁”,上面的同学就猜说话的人是谁。

师问:你怎么准确猜出的? 生:听到声音 师:我们朝夕相处,熟悉的声音泄露了秘密。(出示课题“声音”)今天,老师还给大家带来一位朋友,我们就让她自己介绍一下吧。(课件出示:HI 大家好,我是声音小精灵哦,请朋友们闭上眼睛,我将带你们去旅行,仔细听哦,边听边告诉我你在干什么?到了什么地方?

播放课件,汽车发动行驶,港口气氛轮船汽笛声,摩托艇从远到近,小船笛、水冲刷声,收矛下矛,大海潮声海鸥鸣叫,电闪雷鸣声„„)

师:同学们真棒,想象力非常丰富。是什么把我们带到了大海边? 生:声音

师: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声音的世界里,我们周围有各种各样的声音,有些是大自然发出的,有些是我们人类活动发出的,声音和我们如影随形。对奇妙的声音王国,你想知道哪些问题? 生提师板书

师:同学们真行提出了这么多想知道的问题,那我们首先应该研究哪个问题?

生: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师:好,今天我们就共同来研究声音是如何产生的?其他的问题我们后面再来研究。

(教学要在一定的情景中展开,新颖的情境创设拉近了我和学生的距离,也激发起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为教学的正常开展做好了良好铺垫。)

(二)初步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1、利用已有经验,引导学生使物体发声

师:同学们周围有很多东西,我们的书、文具盒、桌椅还有老师为你们准备的实验用品。你能让他们发出声音吗?

老师先提出要求:发出的声音不要太响,但发出声音的方法要多样,看看哪个小组的小朋友最能干。开始!

(学生分组实验)

2、进入对声音是如何产生的猜想

师:刚才同学们已经成功的让这些东西发出了声音。大胆猜测,你们认为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 请生答,将生答的写在黑板上。(预计:敲击、碰撞、摩擦、摇晃等)

师:猜测是科学发现的前奏,你们已经迈出了精彩的一步。那声音产生的秘密我们真的找到了吗?还要做进一步的实验,进行更深入细致的观察和研究。

(经过一年多的对科学学科的学习,学生们已经初步掌握了质疑的方法。适当的引导学生们会提出的许多精彩的问题。)

(三)由学生自己通过实验观察发声物体的变化,获得“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的初步感性认识。

1、师出示实验报告单。师:提出实验的要求:

(1)选择自己小组感兴趣的实验用品进行研究。

(2)采用多种方法使它发声,仔细观察,物体发声时和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3)你们可以采用老师提供的实验报告单,也可以自己设计出自己小组的实验报告单。

(4)一个优秀的科学家,不仅注重实验过程,更重要的是要把实验过程给记录下来,希望我们的记录员能把同学的发现记下来。

看看谁是火眼金睛,观察得最仔细、准确!师:老师是看到了鼓面在动,但是其他同学看得到吗?能想个办法让全班的同学都看到鼓面在动吗?(生提出可以用手摸,可以在上面放上橡皮擦)

强调三种观察方法(1)我们不但可以用观察的方法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还可以使用身体感受发声物体的振动;

(3)还可以借助其他的物体观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师:刚才我们一起找到了三种观察鼓面振动的方法,同学们,请拿出老师让你们准备的直尺。运用我们学到的方法,对直尺发声时和不发声时有什么不同再做研究并填制好实验报告单(将小组填好的报告单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

师问:

1我们让这些物体发声时,用了哪些方法?请一个同学做示范。○ 2我们用力拉伸橡筋、按压鼓、弯曲直尺能让它们发声吗? ○3为什么轻轻的敲击、拨动却能发声? ○说明:使物品发出声音和我们力气的大小无关。师:看我们的发现一栏,能改一改吗?

(科学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科学课程标准》里也指出:对学生探究能力的要求不能过高,必须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扶到放,逐步培养。在这里通过对鼓声这一典型例子的教学,从而使学生过渡到自行探究钢尺、皮筋等物体发声的活动中去。)

4、总结

你们观察到了这些物体发声时,无论用的是什么方法,都产生了什么样相同的结果呢?(指实验报告单)(都在振动)

师:同学们,做了这么多实验,声音小精灵要考考你们哦!(放课件:小精灵问:朋友们,你们找到了声音产生的秘密吗?)(出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有不同意见吗?请同学齐读,同时用手摸着自己的喉咙。体会发声时的振动。

我们人也能发出各种声音,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人体也有一个能够振动的器官,请大家用手摸自己的喉部,试着发出声音,有什么感觉。(振动)

师:这个振动的器官叫——声带。

我们还能听见各种声音,我们人体有一个十分灵敏的、能够感觉物体振动的器官—耳朵的鼓膜。

(学生们的所做、所思,让他们对科学知识从表面感知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不但理解了科学知识,而且掌握探索科学知识的方法,培养科学探究的能力。)

(四)观察音叉的振动、感受物体的振动产生了声音

师做不同的音叉的振动实验,请学生来解释看到的现象。请一位同学来当老师的小助手。将音叉放在学生耳边。

问:听到什么了?(没有声音)将它放进水杯里,请学生观察 问:水面有什么变化?(没有)

敲击后放在学生耳边,问:现在呢?(有声音)

师:音叉敲击后会发出声音,这个声音是由于振动发出的吗? 将音叉敲击后放入水中。问:同学们有什么发现。师用实物投影仪展示振动产生的水波纹。问:怎样解释你看到的现象? 大家一块儿回答

(其实,关于“不同的音叉振动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这一点大有学问,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不让学生进行深入研究,在教学目标的定位上只是让学生发现这一性质即可,这一处理可能值得商榷。)

(五)趣味比赛,巩固运用新知

请两个同学拿锣上来,我们要进行一次比赛。老师说开始,你马上让手中的物品发出声音,我说停,你就要迅速的让声音消失。问:每位同学都及时发出声音,谁的声音消失的快呢? 问获胜的同学:你为什么要用手按住锣面呢?(尽快使物体停止振动)问: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请生答(对答得好的奖励小星星)师:刚才的游戏进一步证明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师小结

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观察和实验,现在你们明白了吗?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呢?(指大屏幕)

问:为什么一开始同学们会认为声音是敲击碰撞产生的呢?(只看到了表面的现象)以后啊,碰到这种情况要多观察思考。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老师非常想知道你们有什么体会? 师小结:

第一、通过对发声物体的仔细观察,我们找到了声音产生的秘密,物体振动发出的。

第二、学到了观察的方法,可以直接观察,可以用我们的身体去感觉,可以借助其他物品帮助我们观察,同时注意观察的时候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要深入细致的研究。

(六)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制作简单的节奏小乐器。

师:你想制作自己的打节奏的小乐器吗?(指导学生利用易拉罐瓶、豆子、玻璃瓶等制作可以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的小乐器)

(《科学课程标准》里指出: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这个太小的空间里,教室外才是孩子们学科学用科学大有作为的更广阔天地。是的,学生们的探究远远没有结束,因为科学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用小乐器来打出节奏,唱《拍手歌》结课。

板书设计: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为什么会有高低不同的声音? 摩擦、碰撞 我们是怎样听到声音的? 拍打、敲击 声音是怎样传播的? 踢、拨、甩„„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点评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的教学设计能体现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关注学习过程。”教学设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激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激情。以课堂细节的处理,来有效的对进行学生的科学素养地培养。注重学习和探究方法的传授,使学生能掌握有效的进行科学探究。

1、实验准备丰富,材料使用科学。有专家说,一套好材料,就是一堂好课。或许有夸张万分,但材料的选择的科学与否对教学的成功影响巨大,它是科学教学正常开展的基本保障。针对性强、代表性好的材料能使学生更好的进行实验探究活动。本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实验的设计和材料的选择上,是认真思考后的匠心体现。教学设计中,教师的实验材料能根据材料自身的特点,考虑每一份材料所要承载的任务。同时实验和材料的选择也是严谨的,非常具有代表性,不存在模棱两可的区域,对学生能很好的起到引导及激发思考的作用,尽可能地避免了不必要的干扰。同时在使用几个材料进行平行实验,材料之间也比较均衡,避免了存在厚此薄彼现象。比如:橡筋、音叉、鼓做振动发声实验,三种材料都要去感受“振动”,但是由于感受的方法不一样,学生对“振动”的感受就更深刻。同时,由于三种材料在发声时,产生振动的用力方法不一样(拨、敲),对于纠正学生日常形成的“发声”错误观念很有帮助。因此,本设计在实验方法和材料的选择科学性体现非常强。

2、充分采用探究活动进行教学。“做中学”教育理论要求在科学学生观的指导下,教师在科学教育研究过程中必须遵循“学生在前,教师在后;尝试在前,指导在后;操作在前,结论在后”的活动指导原则,从而转变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确定角色和地位,使学生从学习的客体变为学习的主体,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使教师在活动中成为真正的指导者、推动者和合作者。本教学设计中,教师提供给学生的实验素材非常的丰富,实验安排也比较多,为孩子的探究学习奠定了基础。孩子通过“推测—探究—验证”等一系列实践活动,能够真正在自主探究活动,自己找到声音产生的原因——振动,这一探究活动过程也是符合人类认识事物的规律。通过这种过程性学习,学生经历了一次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体验了科学探究的愉悦,获得科学的经验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体现了新课程关注学习过程的理念。

建议:教师思想上可以更加大胆,课堂教学设计上包揽可以更少,留给学生的空间和时间可以更多些,让学生在课堂主体地位体现更充分。如:学生的实验方法上,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汇报时,也可以完全放手让学生自行汇报自己的发现,不要将学生的思维禁锢于教师的想法中,这样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创新精神。

下载7.《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word格式文档
下载7.《声音的产生》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设计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设计 【导入】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位跳舞高手,请他上台给大家秀一段好不好? (好) 【师】先将蜡烛点燃,这是一个音箱,将扬声器对准烛焰,现在打开音箱就能看......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棉津中心小学 陈静 教材说明: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是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声音》的第二课。本课活动内容是按照“制造声音,获得感性认......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声物体和不发声物体的状态,并对这一现象进行积极思考,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体验声音的产生是由于振动引起的。(2)领会声音传播需要介质。(3)知道声音在没介质中传播......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一.教学目标: 探究目标:经历制造声音,感受声音产生的过程。在观察、描述、比较的活动中,积极思考交流。 知识目标:感受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情感目标:体......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声音的产生》是教科版第三单元第二课,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培养学生的实验......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根据这一理念,我在设计本节课的时候,充分挖掘学生思维活跃、愿意合作等......

    声音的产生》实验教学设计

    四年级科学教学反思 一、好奇心——科学探究的原动力 儿童对自然事物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而这种好奇心恰恰是进行科学探究的起点和原动力。他们对所接触的任何事物有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