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教案(大全)

时间:2019-05-15 07:42: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通史教案(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通史教案(大全)》。

第一篇:中国通史教案(大全)

《中国通史》教案

《中国古代史》教案

第一讲 原始社会

教材分析:教材以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对中国原始社会的发展过程进行了论述,从而揭示了原始社会产生、发展、解体的一般规律。教学目的与任务:

1、让学生了解原中国始社会的发展过程;

2、让学生了解中国文明起源的主要成就;

3、同学生一起探讨原始社会产生、发展和解体的规律。教学重点与难点:

1、中国原始社会氏族制度的变化;

2、中国原始社会中私有制的产生和阶级的出现;

3、中国文明起源的途径和特点。

一、中国的远古人类

(一)中国远古人类的发展

(二)中国远古人类的生活

二、母系氏族社会

(一)氏族的形成

(二)母系氏族社会的考古文化遗存

(三)母系氏族公社会的经济

(四)母系氏族制度

三、父系氏族社会

(一)父系氏族社会的考古文化遗存

(二)父系氏族制度

(三)中国文明起源期的主要成就

思考题:

1、母系氏族制度转化为父系氏族制度的原因。

2、中国文明起源的途径和特点。参考资料:

1、朱绍候主编《中国古代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2004年版。

2、范文澜、蔡美彪等:《中国通史》,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2版。

4、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第二卷远古时代(苏秉琦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

第二讲 夏商周

教材分析:教材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对夏商周的历史进行了论述,揭示了奴隶社会产生、发展、解体的规律。教学目的与任务:

1、让学生了解夏商历史的概貌;

2、掌握夏商周历史中重要的经济、政治制度和重要的文化成就;

3、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和分析历史问题、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与难点:

1、商周王权的发展

2、商的统治机构;

3、商的阶级和阶级结构;

4、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

5、西周的国家机构;

6、西周的井田制;

7、西周的阶级结构。

一、夏商周的更替

(一)夏族与夏朝

(二)商族与商朝兴亡

(三)周族与西周兴亡

二、商周王权的发展与政治制度

(一)王权的发展

(二)宗法制度、分封制度

(三)官制

(四)军制、礼乐、刑罚

三、商周的社会经济

(一)井田制和农业

(二)手工业和“工商食官”制度

(三)社会阶级结构

参考资料:

1、郭沫若:《奴隶制时代》,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

2、金景芳:《中国奴隶社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思考题:

1、夏国家形成的主要标志是什么?

2、商朝经济、文化成就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3、商周的阶级结构中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4、商朝灭亡的原因。

5、西周灭亡的原因。

6、宗法制的特点。

第三讲 春秋战国

教材分析: 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一个大变革时期。教材着重从变的角度

论述了这段历史。这个时期既是战、乱、变时期,也是中国历史从战、乱、变走向相对平稳的发展时期。教材依文献资料与考古资料论述了这一时期历史的深刻变化及成果。教学目的与任务:

1、通过课堂讲解使学生了解春秋历史的内容和发展线索;

2、让学生搞懂并掌握春秋政治史;

3、抓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内部矛盾运动,说明春秋奴隶制度瓦解的必然性。

4、让学生了解战国历史的基本内容和发展脉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战国历史的特点;

5、让学生弄清并掌握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经济的进步和封建生产关系的确立等内容;

6、让学生弄懂战国时初步形成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教学重点与难点:

1、生产力的发展和封建生产关系的出现;

2、新兴地主阶级的夺权斗争;

3、商鞅变法;

4、中央集权政体的主要内容及特点;

5、秦统一六国的原因和意义。

一、从大国争霸到秦的统一

(一)春秋霸政的兴衰

(二)战国的兼并斗争

二、春秋战国的政治变革

(一)春秋时期私家与公室势力的消长

(二)战国时期魏、楚、齐、韩、赵、燕的改革

(三)商鞅变法

(四)官僚制度的建立

(五)郡县制度的演变

(六)中央集权制度的初步形成

三、春秋战国的经济

(一)农业的发展和土地制度的演变

(二)手工业的发展和民营手工业的出现

(三)商业的发展和大商人的出现

(四)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

四、春秋战国的学术文化

(一)科学技术

(二)文字、史学和文学 思考题:

1、大国争霸的历史条件。

2、井田制是怎样瓦解的?封建生产关系是怎样出现的?

3、为什么说战国时期集权制度的形成开了秦汉政治制度的先河?

4、战国时期各国变法的原因和意义。参考资料:

1、郭沫若:《奴隶制时代》,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

2、金景芳:《中国奴隶社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3、杨宽:《战国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年修订版。

4、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

5、童书业:《春秋史》,山东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第四讲

秦朝

教材分析

:秦朝是中国古代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古代一个很重要的王朝。教材从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巩固统一的政策等方 面论述了秦王朝的历史,通过对秦末农民大起义的论述探讨了秦朝灭亡的原因。教学目的与任务:

1、让学生了解秦朝的历史概貌;

2、重点讲解秦朝创立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制度,让学生掌握它们;

3、让学生明白农民起义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

2、秦始皇创立的各种政治、经济、文化制度;

3、“焚书”、“坑儒”;

4、秦末农民大起义爆发的原因及意义;

5、秦朝速亡的原因。

一、统一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一)秦的统一

(二)郡县制度的确立

(三)中央集权制的形成(四)巩固统一的措施

二、秦朝的覆亡

(一)秦末政治危局

(二)陈胜、吴广起义

(三)项羽、刘邦领导的反秦战争和秦王朝的灭亡 思考题:

1、秦巩固统一的措施及历史意义。

2、简评秦始皇。

3、秦速亡的原因。参考资料:

1、李学勤:《东周与秦代文明》,文物出版社1984年版。

2、翦伯赞:《秦汉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3、[英]崔瑞德、鲁惟一:《剑桥中国秦汉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第五讲 西汉

教材分析 :西汉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中央集权国家奠基时期的一个重要王朝。教材主要分文景之治、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昭宣中兴、王莽改制等方面论述了西汉的历史。教学目的与任务:

1、让学生全面了解西汉历史的内容;

2、让学生掌握西汉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

3、让学生弄清西汉统治思想的变化及中国古代统治思想的确立;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汉承秦制;

2、汉初稳定社会秩序的措施与“文景之治”;

3、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及其评价;

4、昭宣中兴;

5、王莽改制。

一、汉初的统治

(一)楚汉战争和西汉王朝的建立

(二)汉初的政治形势

(三)文景之治及其历史意义

二、汉武帝的文治武功

(一)帝权的加强

(二)军事成功与疆土的扩张

(三)文化政策

(四)经济政策

(五)巫蛊之祸与轮台诏

(六)昭宣中兴

三、西汉后期的政治经济

(一)西汉末年的社会危机

(二)王莽改制及其失败

(三)绿林、赤眉起义

四、西汉与周边各民族的关

(一)汉与东北各族的关系

(二)汉与匈奴的关系

(三)汉与西域各族的经济文化联系

(四)汉与西南、东南各族的关系 思考题:

1、“文景之治”的背景和意义。

2、西汉初年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和具体表现。

3、评价汉武帝,对比秦皇汉武。

4、王莽改制的原因、内容及影响;王莽改制失败的原因。

参考资料:

1、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62年版。

2、班固:《汉书》,中华书局1962年版

3、翦伯赞:《秦汉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

4、[英]崔瑞德、鲁唯一:《剑桥中国秦汉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5、田余庆:《秦汉魏晋史探微》,中华书局1993年版。

6、董仲舒:《春秋繁露》。

第六讲

东汉

教材分析 :教材通过对东汉重要史实的论述,揭示了东汉政治的特点和经济的

发展状况,找出了东汉王朝灭亡和中国历史进入混乱、分裂的根本原因。

教学目的与任务:

1、让学生了解东汉历史的内容和历史发展的态势;

2、让学生掌握东汉政治、经济的内容和特点。教学重点与难点:

1、刘秀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2、东汉中、后期的政治动荡;

3、地主田庄经济和形成和发展;

4、班超经营西域;

5、黄巾大起义。

一、东汉前期政策

(一)东汉王朝的建立

(二)政府职能的调整

(三)缓和社会矛盾的政策

二、豪强的兴起与门阀大族的出现

(一)豪强的兴起

(二)豪强地主田庄

(二)门阀大族的出现和影响

三、东汉经济

(一)农业

(三)工商业

四、东汉民族关系与对外关系

(一)班超出使西域

(二)东北各族

(三)南方各族

(四)西羌与西南各族

(五)对外关系

五、东汉中后期的腐朽统治与黄巾军起义

(一)外戚宦官擅权

(二)党锢之祸

(三)阶级矛盾的进一步激化

(四)黄巾大起义

思考题:

1、东汉时期大地主田庄的特点及其对国家政治、经济的影响。

2、东汉中后期政治动荡、腐朽的原因。

3、黄巾大起义的特点和意义。

4、东汉谶纬迷信泛滥的原因。

5、两汉在处理民族关系上的得与失。

参考资料

1、范晔:《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版。

2、翦伯赞:《秦汉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

3、[英]崔瑞德、鲁唯一:《剑桥中国秦汉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版。

第七讲 三国鼎立

教材分析 :教材主要从分两个部分论述了三国的历史。第一部分写三国鼎立的形成,第二部分写三国的政治经济,对曹魏泼墨较多。

教学目的与任务:

1、使学生熟悉并掌握曹操统一北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以及曹魏集团统治的成功;

2、使学生熟悉并掌握蜀汉、孙吴的政治经济情况与诸葛亮对蜀汉的贡献。

教学重点与难点:

1、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曹魏的政治与经济 ;

3、吴蜀的政治与经济;

4、如何评价曹操。

一、从军阀混战到三国鼎立

(一)汉末军阀混战

(二)官渡之战

(三)赤壁之战

(四)三国鼎立局面的确立

二、魏国对北方地区的重建

(一)曹魏屯田

(二)统治机构与职能的调整

三、诸葛亮治蜀

(一)内修政理

(一)和戎抚夷

(一)北伐中原

四、孙吴政治与经济

(一)征山越与屯田

(一)江南世家豪族势力的发展

思考题:

1、曹操集团成功的原因。

2、分析曹魏的政治、经济措施。

3、诸葛亮北伐的原因。参考资料:

1、《三国志》

2、[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3、唐长儒:《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三联书店1955年版。

4、何兹全:《魏晋南北朝史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5、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6、韩国磐:《魏晋南北朝史纲》,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7、万绳楠:《魏晋南北朝史论稿》,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第八讲

西晋

教材分析:教材主要论述了西晋的占田制、门阀制度的形成、八王之乱和西晋的灭亡。教学目的与任务:

1、了解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

2、西晋政治经济特点;

3、掌握占田制、门阀制度和八王之乱等历史知识。教学重点与难点:

1、魏晋南北朝的时代特征;

2、占田制;

3、门阀制度;

4、八王之乱。

一、西晋的建立和统一全国

二、西晋的经济政治措施与门阀制度的初步形成

(一)占田制

(二)王族分封制

(三)门阀制度的初步形成三、“八王之乱”和西晋的灭亡

(一)八王之乱

(二)西晋的灭亡 思考题:

1、分析门阀制度形成的历史条件、发展和衰落的原因。

2、“八王之乱”发生的原因。参考资料:

1、《晋书》

2、[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3、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4、唐长儒:《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三联书店1955年版。

5、何兹全:《魏晋南北朝史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6、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第九讲 东晋十六国

教材分析:教材主要论述了东晋政权的特点、淝水之战的作用和汉化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强大兴衰的关系。教学目的与任务:

1、掌握东晋和十六国时期的政治、军事特点、民族情况;

2、分析东晋灭亡的原因,总结其兴衰的历史教训。教学重点与难点:

1、东晋门阀政治的发展 ;

2、淝水之战胜败的原因和影响。一、十六国前期的少数民族政权

二、东晋的建立与门阀制度的确立及发展

(一)东晋的建立

(二)门阀制度的确立及发展

三、东晋的北伐与淝水之战

(一)东晋的北伐

(二)淝水之战 四、十六国后期的少数民族政权

五、东晋的衰亡 思考题:

1、东晋北伐失败的原因。

2、北魏统一北方的历史条件。

3、东晋南朝时南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及表现。参考资料:

1、《晋书》

2、[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3、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

4、唐长儒:《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三联书店1955年版。

5、何兹全:《魏晋南北朝史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6、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7、韩国磐:《魏晋南北朝史纲》,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8、万绳楠:《魏晋南北朝史论稿》,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9、田余庆:《东晋门伐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第十讲 南北朝

教材分析:关于南朝的历史,教材主要论述了中央集权的逐步强化、门阀制度的逐步衰落与南方经济的发展;关于北朝的历史,教材主要论述了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和北周宇文泰、宇文邕的改革及民族融合不断发展的历史趋势。教学目的与任务:

1、了解南朝宋、齐、梁、陈更替;

2、分析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特点;

3、了解北朝魏、齐、周更替对峙情况;

4、分析南朝中央集权的强化和门阀制度渐衰的原因;

5、分析改革与发展的关系。教学重点与难点:

1、南方经济发展的原因;

2、北魏孝文帝改革;

3、北周的改革;

4、南朝中央集权的强化和门阀制度渐衰的原因。

一、南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和经济的发展

(一)南朝政权的更替

(二)南朝中央集权的逐渐强化和门阀制度的渐衰

(三)东晋南朝时南方经济的发展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和民族大融合

(一)拓跋族的兴起和北魏统一北方

(二)北魏前期的封建化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

(四)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五)北魏的分裂和北齐北周的对峙

(六)北方各族的大融合 思考题:

1、北魏统一北方的历史条件。

2、北周改革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3、孝文帝改革的原因及意义。

4、北方民族融合的历史条件。

参考资料:

1、《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南史》、《北史》。

2、[北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3、唐长儒:《魏晋南北朝史论丛》,三联书店1955年版。

4、何兹全:《魏晋南北朝史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

5、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6、韩国磐:《魏晋南北朝史纲》,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7、万绳楠:《魏晋南北朝史论稿》,安徽教育出版社1983年版。

第一章

朝(581——618)

教材分析:朱绍侯主编的《中国古代史》教材,是一部享有盛誉的中国古代史教材。该教材的特点是内容结构合理,知识全而不繁,文字叙述规范。在叙述隋朝的内容时,该教材是按政治、经济、文化、农民起义四个部分展开的。这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对这一时期中国封建社会内部的发展、变革及演进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学目的与要求:隋朝是我国封建社会一个特殊的朝代。主要体现在它历时虽短,却建树颇多。通过讲授,要使学生掌握隋朝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民族关系等方面的主要知识点以及隋文帝的主要贡献。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隋朝统一的意义

二、隋朝制度建设及影响

第一节

隋朝的统一及其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

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

1、隋朝的建立581

2、隋朝统一全国及意义589

二、隋初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

1、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

2、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内容

3、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评价 第二节

隋朝的社会经济

一、隋朝社会经济发展原因

二、隋朝社会经济发展表现

1、农业

2、手工业

3、商业

三、隋朝社会经济发展评价 第三节

隋炀帝的统治和隋朝覆亡

一、隋炀帝的暴政

1、杨广篡位604

2、隋炀帝的暴政

二、隋末农民大起义

1、背景

2、经过

3、历史作用

三、隋朝覆亡 第四节

隋朝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一、隋朝的民族关系

1、隋文帝反击突厥

2、隋炀帝用兵琉球

二、隋朝的对外关系

1、中日经济文化交流

2、隋朝对高丽的战争 思考题:

1、评述隋初加强封建中央集权。

2、隋朝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及表现。

3、隋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4、隋朝的历史地位。

5、简评隋文帝、隋炀帝。参考书:

1、《隋书》,中华书局1973年版。

2、《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版。

3、岑仲勉:《隋唐史》(上),中华书局1982年版。

4、王仲荦 :《隋唐五代史》(上、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第二章

朝(618——907)

教材分析:该教材在叙述唐朝历史的内容时,章节结构显得有点乱,不便于使学生对唐朝历史的内容形成完整的印象和体系,在备课中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对内容作必要的调整。

教学目的与要求:唐朝被称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盛世,建树颇丰,影响巨大。通过讲授,要使学生全面系统了解并掌握唐朝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民族关系及对外关系等方面的主要成就,并由此出发把握唐朝的历史地位。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唐初加强中央集权

二、唐代的社会经济

三、中唐社会剧变

四、安史之乱

第一节

唐朝的统一及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加强

一、唐朝的统一

1、晋阳起兵617、7

2、李渊建唐618、5

3、唐朝统一全国

二、唐初封建中央集权的加强

1、唐初加强中央集权的背景

2、唐初加强中央集权的内容

3、唐初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 第二节

唐高宗和武则天的统治

一、唐高宗的统治

1、高宗之立649

2、高宗的统治649—686

3、怎样评价唐高宗的统治

二、武则天的统治及评价

1、武则天的生平

2、武周政权的建立690

3、武则天的统治690—705

4、武则天的评价 第三节

中唐社会矛盾的加剧和封建割据局面的形成

一、开元盛世

1、唐玄宗的改革

2、“开元盛世”

二、中唐社会矛盾的激化

1、唐玄宗后期的黑暗统治

2、中唐社会矛盾的激化

三、安史之乱755—763

1、安史之乱发生的原因

2、安史之乱概况

3、安史之乱的影响

四、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1、藩镇割据局面形成的条件

2、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

3、藩镇割据局面形成的后果 第四节

晚唐社会与唐朝覆亡

一、晚唐的黑暗统治

1、朋党之争

2、政治腐败

3、赋役加重

二、黄巢起义

1、背景

2、概况

3、意义

三、唐朝覆亡 第五节 唐朝的社会经济

一、唐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唐初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原因

2、唐初社会经济恢复和发展的表现

三、中晚唐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

1、中晚唐社会经济继续发展的原因

2、中晚唐社会经济继续发展的表现与特点 第六节

唐朝的民族关系与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一、唐朝的民族关系

1、唐朝的与东突厥的关系

2、唐朝的与靺鞨族的关系

3、唐朝的与西域各族的关系

4、唐朝的与南诏的关系

5、唐朝的与土蕃的关系

二、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1、中日经济文化交流

2、唐朝与西亚各国的关系

3、唐朝与印度的关系 思考题:

1、评述唐初加强封建中央集权。

2、如何认识中唐社会变革。

3、两税法实行的背景、内容及影响。

4、安史之乱发生的背景及影响。

5、评价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参考书:

1、《旧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2、《新唐书》,中华书局1975年版。

3、《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版。

4、《通典》,中华书局版。

5、韩国磐,《隋唐五代史》,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

6、岑仲勉:《隋唐史》(上、下),中华书局1982年版。

7、王仲荦:《隋唐五代史》(上、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8、白寿彝:《中国通史》(唐卷),上海人民出版社。

第三章

五代十国(907——960)

教材分析:该教材在叙述五代十国历史的内容时,是将五代史与宋辽夏金史柔在一起来展开的。我觉得这样安排也有失合理,忽略了历史发展的有机连续性,在备课中也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对教学内容有必要作适当的调整。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对该部分内容的讲授,要使学生重点掌握周世宗的改革和统一的知识点;了解五代、十国的更替、十国的经济;正确、客观估价五代史的地位。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周世宗的改革和统一 二、五代十国演进的特点 三、五代十国史的地位

第一节

五代的嬗替和十国的割据 一、五代的嬗替 二、十国的割据

第二节

周世宗的改革和统一

一、柴荣继位和高平大战

1、柴荣继位954

2、高平大战954、3

3、作用

二、周世宗改革

1、背景

2、措施

3、作用

三、周世宗的统一

1、攻取后蜀北方四州955

2、攻取南唐江淮十四州955—958

3、北伐959

四、周世宗的评价 第三节

江南经济的开发

一、江南经济开发的条件

1、前代的积累

2、安定的政治环境

3、统治者务实的治国理念

4、劳动人民的劳作

二、江南经济开发的表现

1、农业

2、手工业

3、商业

第四节

隋唐五代的文化与科技

一、隋唐五代文化

1、隋朝文化

2、唐朝文化

3、五代文化

二、隋唐五代科技

1、隋代科技

2、唐代科技

3、五代科技 思考题:

1、简评周世宗。

2、列举隋唐五代文化科技的主要成就。参考书:

1、《旧五代史》,中华书局1976年版。

2、《新五代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

3、《资治通鉴》,中华书局1956年版。

4、陶懋炳:《五代史略》,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5、王仲荦:《隋唐五代史》(下),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第四章

(960——1368)

教材分析:该教材在叙述宋辽夏金元史的内容时,是将五代史与宋辽夏金史柔在一起来展开的。我觉得这样安排也有失合理,忽略了历史发展的有机连续性,在备课中也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一点,有必要对教学内容作适当的调整。

教学目的与要求:宋、辽、金、夏及元朝时期的历史,呈现出整齐和混乱、统一和分裂交融的特点。通过讲授,要使学生主要掌握两宋及元朝历史的主要内容,特别是宋代经济的发展与特质。了解辽、夏、金政权的兴衰及其与两宋的关系,并体察此间中国封建社会在各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就与深刻变革。教学难点与重点:

一、宋初封建中央集权

二、宋朝的社会经济

三、王安石变法

四、元朝的统一

五、民族关系

第一节

北宋的统一及其封建中央集权的加强

一、北宋的统一

1、陈桥兵变960

2、北宋的统一963—979

3、北宋统一的意义

二、宋初加强封建中央集权

1、历史背景

2、指导思想

3、主要措施

4、评价

第二节

北宋中叶的社会危机和王安石变法

一、北宋中叶社会危机的加剧

1、阶级矛盾激化

2、民族矛盾激化

3、“三冗”的形成

二、王安石变法

1、历史背景

2、主要内容

3、失败原因

4、评价

第三节

辽、夏的崛起及其与北宋的关系

一、辽的兴起及宋辽关系

1、辽朝的崛起916

2、宋辽关系960—1125

二、西夏的兴起及宋夏关系

1、西夏的崛起1038

2、宋夏关系960—1127 第四节

金朝的崛起及其与南宋的关系

一、金朝的建立及强盛

1、金朝的建立1115

2、金朝的强盛

二、南宋与金的关系

1、南宋的建立1127.5

2、宋高宗对金朝的基本政策

3、南宋与金朝的关系1127—1234 第五节

宋代的社会经济

一、宋代的阶级关系

1、农村的阶级关系

2、城镇的阶级关系

二、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

1、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

2、社会经济发展的表现

3、社会经济发展的估价

第六节

蒙古的兴起和元朝的统一

一、蒙古的兴起

1、铁木真称汗1206

2、蒙古统一北方1234

二、蒙古的西征

1、成吉思汗西征 1218—1225

2、拔都西征1235—1242

3、旭列兀西征1252—1260

4、蒙古西征的评价

三、元朝统一天下

1、忽必烈建元1264

2、忽必烈改变灭宋战略

3、襄樊保卫战1258—1274

4、元朝的统一及各地的抗元斗争

5、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第六节

元朝的政治和经济

一、元朝的政治

1、元初守“旧俗”与行“汉法”之争

2、元世祖推行“汉法”

3、中央集权制的建立

4、地方行省制的建立

5、民族政策

5、宗教政策

二、元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元初社会经济的破坏

2、元世祖恢复经济的措施

3、元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三、元朝中后期的政治和经济

1、政治黑暗

2、经济倒退

3、农民起义 第七节

宋元时期的文化和科技

一、宋元时期的文化

1、宋代文化

2、辽、夏、金文化

3、元代文化

二、宋元时期的科技

1、宋代科技

2、辽、夏、金科技

3、元代科技

思考题:

1、评析宋初封建中央集权的加强。

2、宋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估价。

3、评述王安石变法。

4、评价完颜阿骨打、元昊、耶律阿保机。

5、列举宋元时期主要文化科技成就。

6、元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7、评价成吉思汗、元世祖。参考书:

1、《宋史》,中华书局1977年版。

2、《辽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

3、《金史》,中华书局1975年版。

4、《元史》,中华书局1976年版。

5、《续资治通鉴长编》,中华书局1979年版。

6、周宝珠等:《简明宋史》,人民出版社1985年。

7、舒

焚:《辽史稿》,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年。

8、张博泉:《金史简编》,辽宁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9、吴天墀:《西夏史稿》,四川人民出版社。

10、韩儒林:《元朝史》(上、下),人民出版1986年社。

第五章

朝(1368——1644)

教材分析:该教材在处理本章内容时,是把明朝政治、经济及社会的演变情况分为前期和中后期来分别叙述的,有利于学生对明朝历史的发展情况有比较清楚地了解,值得肯定。但是,“明后期社会矛盾的激化和明末农民战争” 一节,内容与前边有重合之嫌,备课时应该注意这一点,有必要对教学内容作适当的调整。

教学目的与要求:明朝处于中国封建社会末期阶段。通过讲授,要使学生一方面掌握明朝历史的主要知识点,还要了解中国封建社会骤衰始于明朝的原因所在。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明初加强中央集权

二、明朝社会经济及资本主义萌芽

三、郑和下西洋及对外关系新特点 第一节

明朝的统一及加强封建君主集权

一、明朝的统一

1、明朝的建立1368

2、明朝统一全国

二、明初君主集权的加强

1、时代背景

2、主要措施

3、评价

第二节

明朝中叶的社会危机和张居正改革

一、明朝中叶社会危机

1、政治黑暗

2、阶级矛盾激化

3、民族矛盾激化

二、张居正改革

1、改革背景

2、改革内容

3、改革作用

第三节

明朝的社会经济

一、明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明太祖恢复经济的措施

2、明初经济恢复和发展的表现

二、明代中叶的资本主义萌芽

1、资本主义萌芽的条件

2、资本主义萌芽的概况

3、资本主义萌芽的意义

第四节

明朝的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一、明朝的民族关系

1、明朝与蒙古族的关系

2、明朝与西南、西北各族的关系

3、满族的崛起及明朝与后金的战争

二、明朝对外关系

1、郑和下西洋与华侨开发南洋

2、沿海倭患与戚继光抗倭

3、抗日援朝

4、抗击欧洲殖民者的斗争与西方传教士来华 第五节

明后期的社会矛盾的激化和农民起义

一、明后期社会矛盾的激化

1、政治黑暗

2、“三饷”的摊派

3、自然灾害的加重

二、明末农民起义

1、背景

2、概况

3、意义和教训 思考题:

1、评析明初加强君主集权。

2、明代资本主义萌芽的条件、概况、局限性及作用。

3、张居正改革的背景、内容、作用及失败原因。参考书:

1、《明史》,中华书局1974年版。

2、《明史纪事本末》,中华书局版。

3、吴晗:《明史简述》,中华书局2005年版。

4、吴晗:《朱元璋传》,三联书店1982年版。

5、傅衣凌:《明清社会经济史论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6、汤纲、南炳文:《明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7、白寿彝:《中国通史》(明朝卷),上海人民出版社。

第六章

朝(1644——1840)

教材分析:该教材在处理本章内容时,各节的内容衔接得比较好,也比较自然,只是把清军南下与清朝维护国家统一的斗争分开来进行叙述不太合理。因为,在某种程度上说,清军南下也是清朝维护国家统一斗争的一部分。备课时应该注意这一点。

教学目的与要求:鸦片战争前的清朝历史已接近中国封建社会终结的临界点。通过讲授,要使学生一方面掌握清朝前期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及民族关系方面的诸多成就,又要了解清朝骤衰的原因和深刻教训。

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清初加强中央集权

二、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三、康乾盛世

四、清初整理古籍的成就及乾嘉学派、乾嘉史学

三、讨论世界大势下的“康乾盛世” 第一节

清兵入关及统一全国

一、清兵入关及清朝建立

1、清军入关

2、清朝建立

二、清朝统一全国

1、剿灭农民起义军余部

2、消灭南明诸王朝

3、江南各地的抗清斗争

三、清朝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努力

1、平“三藩”之乱1673—1681

2、收复台湾1683

3、平定蒙古准格尔部叛乱

4、对西南地区的改土归流

5、加强对西藏的统治

6、加强对新疆的统治

7、抗击沙俄

第二节

清初加强君主专制集权

一、清初加强君主专制集权的背景

1、国际形势的严峻

2、国内形势的严峻

二、清初加强君主专制集权的措施

1、中央:设军机处

2、地方:省、府、县三级制

3、军事:八旗兵、绿营兵

4、法律:《大清律》

5、科举与教育

6、思想专制:理学官方化、文字狱

三、清初加强君主专制集权的评价

1、积极作用

2、消极作用

第三节

清朝的社会经济

一、清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清初恢复经济的措施

2、清初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二、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成长

1、商品经济的发展

2、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成长

三、康乾盛世

1、康乾盛世出现的的背景

2、康乾盛世的主要表现

3、对康乾盛世的再认识 第四节

鸦片战争前的清朝社会

一、社会矛盾的激化

1、吏治腐败

2、土地兼并

3、赋役加重

二、农民起义

1、背景

2、白莲教起义

第五节

明清文化和科技

一、明清文化

1、明代文化

2、清代前期文化

二、明清科技

1、明代科技

2、三大科学巨著

3、清代前期科技

4、明清科技衰落原因 思考题:

1、评析清初加强君主集权。

2、简评康乾盛世。

3、评价康熙帝。参考书:

1、《清史稿》,中华书局版。

2、郑天挺:《清史简述》,中华书局2005年版。

3、孟森:《简明清史》,中华书局2006年版。

4、戴逸:《简明清史》(一、二),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5、郭成康:《康乾盛世 历史报告》,中国言实出版社2002年版。

6、白寿彝:《中国通史》(清朝卷),上海人民出版社。

7、张研、牛贯杰:《清史十五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中国近代史》教案

教材分析:导言部分主要涉及四个问题:一是中国近代史的概念、上下限、社会性质、主要矛盾和时代主题;二是人们对近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问题的认识及主要观点;三是分析介绍中国近代化的概念、过程和特点;四是学习中国近代史的主要参考书目以及学习中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教学目的与要求:要使学生掌握中国近代史的基本概念、基本内容、基本线索以及中国近代化(现代化)的概念、过程及特点,了解学习中国近代史的基本参考资料。

教学重点与难点:如何正确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概念、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和中国近代化(现代化)的概念、过程及特点。教学方法与手段:用比较方法分析说明中国近代史与古代史和世界近代史的联系、区别及特征,分析说明人们关于中国近代史基本线索问题的几种代表性意见及其价值。从形成过程和揭示内涵两方面深入分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概念。从历史与现实的联系中深刻认识中国近代化的特定含义、演变过程及其特点。

一、什么是中国近代史

1、中国近代史概念与上下时限

2、中国近代史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时代主题

3、如何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概念

二、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主要内容

1、何谓基本线索?为什么要找(研究)线索?

2、“三次革命高潮说”(胡绳)

3、“四个阶梯”说(李时岳、胡滨)

4、“新陈代谢”说(陈旭麓)

5、“民族运动”说(章开源)

6、总结分析

三、关于中国近代化问题

1、问题的提出和近代化的概念

2、中国近代化过程

3、中国近代化(过程)的特点

四、学习中国近代史的基本参考资料及学习方法

1、基本史料

2、参考教材、专著

(1)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2)李侃、李时岳等:《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1994年版。(3)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4)苑书义:《中国近代史新编》,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5)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6)蒋廷黻:《中国近代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7)(美)费正清等:《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版。

(8)丁铭楠等:《帝国主义侵华史》,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9)左步青等:《清代皇帝传略》,知识出版社1998年版。(10)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11)刘志琴等:《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变迁录》,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12)龚书铎:《中国近代文化探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13)李泽厚:《中国近代思想史论》,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版。

3、刊物、工具书

(1)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中国近代史》(2)社科院中国近代史研究所编:《近代史研究》

(3)陈旭麓:《中国近代史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版。

4、如何学习中国近代史

思考题:

1、什么是中国近代史?如何正确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概念?

2、如何理解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问题?主要有哪几种说法

3、学习中国近代史的基本参考资料有哪些?

4、中国近代化的基本内容及其过程、特点。

第一章

鸦片战争和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教材分析:本章包括战前的中国与世界、禁烟斗争、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及中国开始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演变等问题,承上启下,内容较多,其中战前的世界、战争的经过教材上比较详细,可略讲。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了解掌握战前中国的闭关政策和与西方的差距、林则徐等人的爱国思想和行为、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和战争的简要经过;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要求学生深刻认识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和中西关系发生的变化,明白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教学重点与难点:闭关政策;林则徐的评价;鸦片战争(资本主义侵略)的影响(两面性);中国失败的原因分析。

教学方法与手段:注意介绍史学界尤其是经典作家的观点,以说明(1)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衰落和侵华战争发生的必然性;(2)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3)战争失败的原因、教训。第一节

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与西方

一、战前的中国社会

1、历史的回顾

2、清朝统治的衰落

二、战前的西方世界

三、清朝的闭关政策

1、形成过程及内容

2、实施闭关政策的原因及影响

第二节

鸦片战争的爆发和反对英国侵略的斗争

一、鸦片贸易与禁烟斗争

1、鸦片贸易及其发展

2、烟毒泛滥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灾难

3、统治阶级中的禁烟派和驰禁派

4、林则徐与禁烟运动

二、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1、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

2、战争的简要经过(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1840年6月下旬英军封锁珠江口至1841年1月下旬清政府对英宣战前,历时7个月。

第二阶段,自1841年1月27日清政府对英宣战始至5月27日《广州和约》订立,历时4个月。

第三阶段,自1841年8月英军再度北犯厦门开始至1842年8月29日《南京条约》签定,历时一年。

3、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

三、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签订

1、《南京条约》及其附约(虎门条约)

2、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

四、中国失败的原因

蒋廷黻,陈旭麓,毛泽东。附:王鼎尸谏和林则徐抚陕。第三节

战后十年间的中国社会

一、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主权开始遭受破坏,中西关系发生质变 殖民地、半殖民地城市,租界

2、东南沿海地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3、买办和早期工人的出现买办,二、鸦片战争后中国思想文化的变化

1、龚自珍的改革思想

2、林则徐、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参考书目:

1、中国史学会:《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鸦片战争(全六册)》,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年版。

2、龚书铎:《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上)》(魏源《道光洋艘征抚记》、《海国图志原叙》、《海国图志•筹海片三》、黄爵滋《严塞漏卮以培国本疏》、林则徐《钱票无甚关碍宜重禁吃烟以杜弊源片》、林福祥《三元里打仗日记》、《南京条约》、《望厦条约》),中华书局1980年版。

3、杨国桢:《林则徐传》,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4、《林则徐奏稿》、《林则徐日记》、《林则徐公牍》,中华书局1985年版。

5、肖致治:《鸦片战争史》,福建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

6、列岛:《鸦片战争史论文专集》,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7、宁靖:《鸦片战争史论文专集续集》,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8、茅海建:《天朝的崩溃》,三联出版社1995年版。思考题:

1、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的原因和后果

2、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原因

3、列举鸦片战争中人民群众和爱国官兵的著名的爱国英雄事迹

4、评林则徐

5、清政府在鸦片战争中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6、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7、鸦片战争前后中西关系发生了哪些变化? 重要名词:

鸦片战争

闭关政策

十三行

虎门销烟

关天培

三元里抗英

《南京条约》

领事裁判权

片面最惠国待遇

租界

魏源

《海国图志》

社学

林则徐

《四洲志》

买办

中国早期工人阶级

自然经济

农产品商品化

第二章

太平天国及第二次鸦片战争

教材分析:本章讲两个问题:太平天国和第二次鸦片战争。包括洪秀全、冯云山为发动起义而斗争,从金田起义到定都天京,天朝田亩制度及其他各项政策,曾国藩及湘军的崛起,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后期的斗争。其中太平天国后期的军事斗争、各族人民的反清起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经过都写的较细,可略讲。

教学目的与要求:使学生了解太平天国起义的背景、拜上帝教和洪秀全的思想,了解曾国藩及湘军的特点。要求他们掌握太平天国的纲领、政策和《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深刻认识太平天国失败的教训、历史地位,辛酉政变和清政府内外政策的变化。教学重点与难点:洪秀全发动农民起义的理论(太平天国的救国方案);曾国藩、湘军的特点;第二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总理衙门、辛酉政变;天京事变、资政新篇和太平天国失败原因分析。教学方法与手段:让学生分析讨论《资政新篇》、《天朝田亩制度》之异同;注意用《天朝田亩制度》、《李秀成自述》等文献资料说明太平天国的制度、政策和失败原因;通过《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与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比较,充分说明第二次鸦片战争我国社会经济的深刻影响;介绍总理衙门和辛酉政变时要多引用一些背景资料;捻军和回民起义与本地区密切相关,将引用本地历史资料加以说明。第一节

太平天国起义

一、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社会背景

1、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加剧

2、广西地处边陲,统治阶级力量薄弱

二、洪秀全、冯云山等人为发动起义而斗争

1、洪秀全的早期经历及反清思想的形成

2、冯云山创立拜上帝会

3、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理论

4、杨秀清、萧朝贵及其代“天父”、“天兄”传言

5、拜上帝会领导核心

三、从金田起义到奠都天京

1、金田起义

2、永安建制

3、建都天京

4、前期胜利发展的原因

四、北伐、西征和天京破围战

五、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的发动措施

1、曾国藩与湘军的崛起及其特点

2、征收厘金

第二节

太平天国的制度和政策

一、太平天国的土地与农村经济政策

1、《天朝田亩制度》

2、“照旧交粮纳税”

二、其他各项制度与措施

1、政权建设

2、城市管理(天京为典型,城市工商业政策)

3、法律与社会政策(妇女政策等)

4、文化教育政策

5、外交政策

第三节

第二次鸦片战争

一、英、法发动侵略战争与《天津条约》

1、英、法发动战争的背景与原因

2、英、法发动战争

3、《天津条约》

二、战争再起与《北京条约》

1、扩大侵华;

2、《北京条约》

三、沙俄趁火打劫侵吞我国大片领土

1、《瑷珲条约》

2、《天津条约》

3、《北京条约》

4、《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四、第二次鸦片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严重危害 第四节

辛酉政变及其以后的政治格局

一、总理衙门

二、辛酉政变及政变后的政治格局

1、辛酉政变

2、政变后清政府内外政策的变化

3、中外勾结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第五节

太平天国后期的斗争及其失败

一、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分裂

1、杨秀清与天京事变

2、石达开负气出走

3、洪秀全后期的失误

4、内讧后的严重局面及影响

二、力挽危局和重振朝纲

第二篇:《中国通史(现代史)》教案(精)

《中国通史(现代史)》教案

历史系 李宝明

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

《中国通史(现代史)》教案

第一章 国共合作的酝酿

教学时间:2010年2月22日、23日、26日

教学目的:了解五四运动发生的历史原因,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过程。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必然性,掌握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和革命统一战线的方针。应用唯物史观来评价孙中山的伟大转变,熟练掌握国共合作酝酿的历史进程。掌握资产阶级改良思潮的基本概貌。

教学时数:6学时

讲授对象:历史系历史学2008级文博旅游、文物博物馆专业 教学重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教学难点: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教学方法:讲授法,配以多媒体教学手段。思考题:

1、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

2、国共合作的酝酿过程。

2、五四运动、华盛顿会议、中共一大

第二章 国民革命

教学时间:2010年3月1日、2日、5日、8日

教学目的:了解国共合作的基本概况。掌握国民革命的意义。理解统一战线内部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争夺革命领导权的斗争。熟练掌握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的表现。掌握北伐战争的历史进程、“四一二政变”、黄埔军校、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五卅运动、戴季陶主义、“三一八”惨案、北京政变等重大历史事件。

教学时数:8学时

讲授对象:历史系历史学2008级文博旅游、文物博物馆专业 教学重点:国共合作的形成及意义,蒋介石和汪精卫的反革命政变 教学难点:国共合作过程中的斗争

教学方法:讲授法,配以多媒体教学手段。思考题:

1、“四一二政变”、黄埔军校、中山舰事件、整理党务案、五卅运动、戴季陶主义、“三一八”惨案

2、国共合作的形成及意义。

3、国民革命失败的原因及经验教训。

第三章 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

教学时间:2010年3月9日、12日、15日、16日、19日

教学目的:了解国民党的军事围剿和红军反“围剿”斗争。掌握民党政府初期的内政和外交。了解国民党军阀的混战和中间政派的活动。理解中国苏维埃革命的必要性。掌握国民党政权的阶级性质。熟练掌握毛泽东关于“工农武装割据”的理论。

教学时数:10学时

讲授对象:历史系历史学2008级文博旅游、文物博物馆专业 教学重点:国民党政权初期的内外政策,根据地建设。教学难点:工农武装割据理论

教学方法:讲授法,配以多媒体教学手段。思考题:

1、国民党政权初期的内外政策

2、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古田会议

3、革命根据地建设

第四章 国内战争向抗日战争的过渡

教学时间:2010年3月23日、26日、30日、4月2日、6日、9日 教学目的:了解国民党政府在华北事变后对日政策的若干变化及变化。掌握八一宣言、一二九运动、华北事变、一二八事变、淞沪抗战、瓦窑堡会议、国民党五届三中全会等重大历史事件。理解第二次国共合作形成的历史必然性。熟练掌握遵义会议的历史地位。

教学时数:12学时

讲授对象:历史系历史学2008级文博旅游、文物博物馆专业 教学重点:国内战争向抗日战争转变,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教学难点:蒋介石的攘外安内政策

教学方法:讲授法,配以多媒体教学手段。思考题:

1、日本侵华过程

2、蒋介石的攘外安内政策

3、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4、西安事变及其和平解决

第五章 抗日战争

教学时间:2010年4月13日、16日、20日、23日、27日、30日、5月4日、7日

教学目的:掌握七七事变、八一三事变、南京大屠杀、《抗战建国纲领》、《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国民参政会、洛川会议、《论持久战》等重大历史事实。熟练掌握两次国共合作的异同点。理解两个战场的相互关系。了解两个战场的相互关系,理解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到来的原因及日本侵华方针的新变化,掌握中国民主政团同盟、汪精卫集团公开投敌、敌后战场的抗战、日本对沦陷区的殖民统治、皖南事变等重大历史事实,熟练掌握中共关于新民主主义的理论,了解英、美对华政策的改变。熟练掌握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关系。掌握中国远征军入缅作战、中共战胜困难的十大政策、抗战初期的文化运动。了解太平洋战争爆发对中国抗战的影响。理解中共七大与国民党六大对抗战的影响。了解两个战场反攻的状况及其意义。熟练掌握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中的作用。掌握豫湘桂大溃败、国统区民主运动的高涨等历史事实。

教学时数:16学时

讲授对象:历史系历史学2008级文博旅游、文物博物馆专业 教学重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国共矛盾 教学难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的建立与维护 教学方法:讲授法,配以多媒体教学手段。思考题:

1、正面战场作战及其评价

2、试评汪精卫投敌

3、汪精卫、皖南事变、皖南事变、延安整风

第六章 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崩溃

教学时间:2010年5月11日、14日、18日、21日

教学目的:了解重庆谈判的背景及意义。理解中共自卫的方针原则。掌握政治协商会议、停战协定、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团结的方针、熟练掌握中共“向北发展、向南防御”的战略方针。理解中共打败国民党集团的政治方针和军事原则。了解第二条反蒋战线的形成及意义。掌握制宪国大、《中美商约》、中间路线等历史事实。了解三大战役的过程及其伟大意义。分析国民党统治迅速在大陆覆灭的原因。

教学时数:8学时

讲授对象:历史系历史学2008级文博旅游、文物博物馆专业 教学重点:国民党政权失败的原因。

教学难点:中共打败国民党集团的政治方针和军事原则。教学方法:讲授法,配以多媒体教学手段。思考题:

1、重庆谈判、辽沈战役

2、国民党政权失败的原因

第三篇:中国通史读后感

中国通史读后感7篇

中国通史读后感1

《中国通史》是一部详细记载了华夏文明发展进程的历史类书籍。从盘古开天地的时代一直到民国的历史,这本书都有记载。暑假期间我读了《中国通史III》。

我认为最精彩的还是唐朝。唐朝是我国封建王朝最鼎盛的时期,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再到安史之乱,到最后王朝的灭亡,这一段漫长的时间中,有多少的起起伏伏啊!

在开元盛世时,整个唐王朝是盛况空前,很多微小的细节中都能有所体现,从老百姓的穿着打扮到一斗米的价格,处处都体现出来唐王朝的繁荣。可是,在那时,谁又会想到后面的安史之乱呢?

755年,安史之乱全面爆发。以安禄山和史思明为领头发生叛变,它是唐朝从繁盛走向衰败的重要转折点,真是令人扼腕叹息,唏嘘不已。

在安史之乱后,唐王朝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宛如一堵破墙,只要有人再踢一脚就会倒塌。最终,那个最后补上一脚的人来了,于是建立了宋朝。

中国通史读后感2

中国的兴衰成败,五千年沧桑流变。自中华文明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勃兴,仡今已有五千年。我们有过沉默,也有过辉煌;当然,也有过上百年的屈辱,沉默使我们奋进,辉煌使我们自信,屈辱使我们清醒。

在我们古中国,有着无数的英雄。

说到秦始皇,无人不说他是一个暴君,但谁又能否认他不是一位英雄呢!是他,统一了我们中国,是他修筑了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雄伟的万里长城,是他,建筑了呀是世界八大奇之一的兵马俑,也是他建筑了规模宏大的阿房宫。

这些事,在当时的百姓眼里,是一个苦不堪言的结果,都认为他是暴君,而在我们21世纪人的眼里,则是一个伟大的英雄。

远古虽然已经逝去已久,而他们所创造的奇迹却留了下来,他们的事迹都记在了人们的'心里。虽然他们可能当初并未意识到。

钱老师的评价:《中国通史》浩如烟海,可就一点,如智慧来自实际,英雄从平凡起步等入手,对于我们来说可能更能做好。当然,作为尝试未尝不可。

中国通史读后感3

今天看中国古代历史,看到了商朝的灭亡。

帝辛,即商纣王,千百年的历史都称之为亡国之君。其实,很多人,很多事,是不能一概而论的。例如商纣王,他继位后,重视农桑,社会生产力发展,国力强盛。他继续发起对东夷用兵,打退了东夷向中原扩张,把商朝势力扩展到江淮一带。特别是讨伐徐夷的胜利,把商朝的国土扩大到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沿海。帝辛对东南夷的用兵,保卫了商朝的安全。后期,他居功自傲,耗巨资建鹿台,造酒池,悬肉为林。再者,他刚愎自用,听不进正确意见,在上层形成反对派,杀比干,囚箕子,失去人心。他在讨伐东夷之时,没有注意对西方族的防范,连年用兵,国办衰竭,对浮获的大批浮虏又消化不了,造成负担。约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联合西方11个小国会师孟津,乘机对商朝发起进攻,牧野之战,大批浮虏倒戈,周兵攻之朝歌。帝辛自焚于鹿台。商亡。

中国通史读后感4

通史,就是贯通的历史;中国通史,就是中国从古至今的历史。书中一段段引人入胜的故事曾经令万人空巷,让我知道了许多中国历史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大事。此书主要分十一个部分,分别是:史前神话传说、夏商与西周、春秋战国、秦汉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代、两宋时代、元朝时代、明朝时代、清朝时代与近现代。其中,我最喜欢的是隋唐时代的《杨坚建立隋王朝》,因为文中的隋文帝勤俭节约,把国家治理的仅仅有条,当时他们储存的粮食一直到隋王朝灭亡还没有用完。我也要学习他的这种勤俭节约精神,虽然不用像他一样功成名就,但是要努力不要花不必要的钱。

读完了这本书,我了解到了许多历史故事,如:《楚庄王一鸣惊人》、《秦始皇统一中国》、《昭君出塞》等。知道了许多名垂青史的名人,如:狄青、李清照和李自成。也明白了许多道理,我非常喜爱这本书,希望大家也可以去读一读。

中国通史读后感5

大家好,在暑假期间,相信大家都读过一本好书吧。没错!在暑假看的书会很多。我在暑假看的最有意义的书是《中国通史》。

《中国通史》相信大家通过题目就知道这本书讲的是什么。这本书讲的就是中国历史。

他能把中国历史讲成一个虚拟世界,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国以前的世界是多么壮观而又伟大的历史。

作者,民国28年(1939年)9月28日吕思勉识。

此书之意,欲求中国人与现状之所由来,多所了解。故叙述力求扼要,行文亦力求浅显。又多引各种社会科学成说,以资说明。

亦颇可作一般读物,单取上册,又可供文化史教科或参考之用,其浅陋误谬之处,勿忘当代通人加以教正。

同学们,祖国是我们的家,我们更该去了解,我们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更有权利去保护她。

你们在暑假期间阅读了什么书?

中国通史读后感6

我喜欢历史,书成了的了解历史的方法。《中国通史》是我很喜欢看的一本书,它讲述了从史前文明到武昌起义*清朝,从仓颉造出了最原始的字到詹天佑开发了第一条铁路,从夏朝以前的禅让制到后来的世袭制……

在中国历,大的有两个时期:汉朝的文景之治和唐朝的贞观之治。

在汉文帝时期,那时国家富裕,人民安乐,没有贪污、腐败现象。外国都不敢来侵略,只是偶尔小小地打扰一下我国的边界,他们是怕了我们这个强大的国家了,统统俯首称臣,而且还每年都送一些他们的特产进贡给我们的皇帝。在汉朝时候的中国,可是已经达到了封建社会很发达的一个阶段,那时的外国还都是落后的奴隶社会呢!

我非常喜欢《中国通史》这本书,它记载了中国千年的文化历史发展,自古至今的智慧结晶,还把历史长河中一件件不起眼但奇妙的事也告诉了我,让我不能不去喜欢。

中国通史读后感7

看完了中国通史,给我六下印象最深的3个朝代已说了2个,最后一个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朝代就是秦朝了。

清朝之所以给我留下的印象深,是因为秦朝是第一个统一全中国的朝代,秦始皇的脑子聪明的难以想象,竟然能统一全中国,可见他的头脑有多聪明。可是,秦始皇也有有个很大的缺点,那就是过于使用民力,做什么事情都要大量使用自己的人民,所以,秦朝还是没有度过被灭亡的厄运,可是,虽然秦朝灭亡了,但秦始皇陵是非常宏伟的,并且,秦朝还有世界上非常著名的秦兵马俑,可见当时秦朝的发达与鼎盛。秦朝急政暴虐,从而导致了迅速的灭亡,着也让人感到有积分可惜。不过,秦始皇统一中国着一汗马功劳是不可磨灭的,如过我门没有统一,现在的我们就回是一盘散沙,俗话说的好,团结就是力量,只有我门在一起,才可一抵挡住外面的攻击。

着就是我读过中国通史的读后感,建议大家看完上下五千年后来看看中国通史,你就会对没个朝代更加的了解!

第四篇:《中国通史》读后感

《中国通史》读后感

《中国通史》读后感1

翻开《中国通史》这本书,首先看到的是前言,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所说:“一个人如果能身处在历史感悟之中,他就一定是获得真知的人,因为历史的经验是最为丰富的一座智慧之库。”面对风云变幻、迅速发展的当今世界,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把握现在,充实人生,创造未来;只有借鉴历史,才能更好地完善自己,充实人生;只有学会反思历史,才能更好地认清未来。 随之翻到目录,这本书写的是从有人类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间的事。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延绵不绝的历史传承,强大的凝聚力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是中华民族历劫不衰,必将复兴的坚实基础,并造就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和生命底蕴。历史蕴含着一个民族世代的兴衰更替,以及透过事件表象所饱藏着的成败之道与内在规律,以历史作为审视现实的一个视角,从历史中汲取智慧营养,是每一个中国人所必须正视的课题,学习历史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

懂得中国的历史,才能使我们无愧为中国人,才能对我的`民族、我们的国家有信心,才能是我们拥有中国人应有的优越感,但是正如先前所说,中国的历史书籍多如牛毛,又多以古文为主,对我们这些对古文向来不怎么“感冒”的人来无疑是一味难咽的苦药。《中国通史》以白话文的形式对中国历史进行阐述,对我们来说无疑是送来了一场及时雨,滋润我们那早已干涸的历史细胞。历史蕴含着经验与真知,它记录了人类社会的成功与失败、兴盛与衰退、辉煌与悲怆、交替与

更新,也预示着人类的未来。

我们不是搞历史的,不许对中国的历史有细致入微的理解与独到的见解,然而我们却不能容忍对我国历史的无知,《中国通史》对中国历史进行一简要描述,对于增加我们的历史文化素养还是很有帮助的,就我个人认为非常值得看。

《中国通史》读后感2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延绵不绝的历史传承,强大的凝聚力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是中华民族历劫不衰,必将复兴的坚实基础,并造就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和生命底蕴。历史蕴含着一个民族世代的兴衰更替,以及透过事件表象所饱藏着的成败之道与内在规律,以历史作为审视现实的一个视角,从历史中汲取智慧营养,是每一个中国人所必须正视的课题,学习历史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

然而关于中国历史的书籍浩如烟海,如《史记》、《资治通鉴》、《二十四史》及各类野史可谓多如牛毛。但是宗史著旧式的观念、晦涩的文字以及浩繁的卷帙,对我们来说无疑是一道与历史隔绝的鸿沟。而《中国通史》则突破了古典模式,以“章节体”编纂为代表体裁。叙述内容的重点已由王朝转向国家,由传统“贵族精英”转向社会民众,由政治、制度扩展至文化、经济、社会、宗教、美术,大都不再以“褒贬人物、胪列事状为贵”。章节体裁的逐级分编、分章、分节列题形式,有利于叙述内容自由剪裁、有机编织的灵活优势,较之传统分卷更容易表述作者的意向和内容叙述的内在逻辑联系。

懂得中国的历史,才能使我们无愧为中国人,才能对我的民族、我们的国家有信心,才能是我们拥有中国人应有的优越感,但是正如先前所说,中国的历史书籍多如牛毛,又多以古文为主,对我们这些对古文向来不怎么“感冒”的人来无疑是一味难咽的苦药。《中国通史》以白话文的形式对中国历史进行阐述,对我们来说无疑是送来了一场及时雨,滋润我们那早已干涸的历史细胞。

我们不是搞历史的,不许对中国的历史有细致入微的理解与独到的见解,然而我们却不能容忍对我国历史的无知,《中国通史》对中国历史进行一简要描述,对于增加我们的历史文化素养还是很有帮助的,就我个人认为还是值得一看的。

《中国通史》读后感3

这个暑假,我带着对中华历史的敬意,阅读了《中国通史》一书,令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世界著名文学家塞万提斯说过:“历史孕育了真理;它能和时间抗衡,把遗闻旧事保存下来;它是往古的迹象,当代的鉴戒,后世的教训。”

《中国通史》是一本雅俗共赏,老少咸宜的史书。它从华夏源头,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到战火纷飞、诸侯争霸的春秋战国;九州一统的秦汉;分分合合、离析和交融的三国两晋;乾坤变幻的隋唐;宋元明清的'王朝更迭……完整的勾勒出中华历史演进的发展历程,向我们描绘出一幅雄伟壮观、璀璨精彩的历史画面,使我们从中睿见卓识。

细细品味《中国通史》,让我感觉它,犹如德高望重的老人,坐在它的膝下,聆听它那意味深长的话语,王朝更迭,历史**,盛世统一……其中,让我终生难忘的还是离析与交融的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

古话说得好:“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个强盛的朝代,也会迎来毁灭的一天。那时,正值朝代末年,皇帝昏庸无能,朝廷宦官当权,国家四处战乱……不少地方官员、乡绅恶霸拥兵自立;许多外敌趁机侵略我们,在我们的土地上烧杀掠夺;土匪横行,四处战火纷飞,民不聊生。

多少的无辜百姓因为这时代的**而家破人亡;多少的将士为了保卫祖国而丧失性命;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庄稼颗粒无收,贫民四处逃亡、哀鸿遍野、流离失所……但是它又涌现出无数英雄豪杰,他们为中华统一,民族团结做出伟大贡献——祖逖中流击楫、恒温北伐、谢安东山再起……

今天,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衣食无忧,安居乐业,没有战火的纷飞;没有硝烟的弥漫;没有时代的**,一切都能够得到保障。这都是当年的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他们和祖逖、恒温、谢安一样,为了中国的统一而无私奉献,付出代价,却没有一声抱怨。

看完《中国通史》这本书,让我深深体会到了历史长河的奥秘。作为祖国的花朵,民族的未来,我们更应该像他们一样,闻鸡起舞、头悬梁锥刺股,从小事做起,努力学习,发奋图强,长大后报效祖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中国通史》读后感4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延绵不绝的历史传承,强大的凝聚力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是中华民族历劫不衰,是必将复兴的肯定,并造就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和生命底蕴。

历史蕴含着一个民族世代的兴衰更替,以及透过事件表象所饱藏着的成败之道与内在规律,以历史作为审视现实的一个视角,从历史中汲取智慧营养,是每一个中国人所必须正视的课题,学习历史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我带着对中华历史的敬意,品读了《中国通史》。 顾名思义,《中国通史》讲的就是中华源远流长的历史,中华的兴衰,纵跨中华五千多年历史,上起先秦,下到澳门回归。

翻开第一页,沉重而缓慢。凝视着它淡黄的书页,让那来自远古的风,把我的心吹得透彻、空灵、沉重,让那来自远古的长啸,震撼我的心灵。前言一开始就说道:“悠悠岁月,渊源流长;华夏文明,万古相传。古今风云,变化莫测;荤荤学子,笔耕不辍。风雨历程,惊涛骇浪;思接千载,浪里淘沙。茫茫史海,以古鉴今;昭示未来,留芳百世。”每个人的生命就像树上的叶子一样,尽不相同。可为什么有的人可以青史留名,垂芳百世,而有的人只能悲历史的洪波湮没,甚至悲自己忘却?为什么有的人可死得重于泰山,而有的人只能死得轻于鸿毛?

岳飞的人生因为“忠”而**亭的点点残血未曾被洗去,项羽的人生因为“霸”而不朽,李白的'人生因为“豪”而乌江前的悲壮未曾被江声湮没,鲁迅的人生因为“斗”而那冷竣的眼神未曾被遗忘。

沉重,是圆明园那残痕断壁中残留的血泪,是莫高窟中丢失的一卷卷经文,是七君子为革新而死的悲烈。一个泱泱大国,有过蒙古铁骑的强悍,有过大唐盛世的辉煌,却被几个西方列强蹂躏着,践踏着,欺凌着。五千年的诗酒文华,五千年的封锁闭塞被一朝打破,五千年的艺术成就,五千年的珍贵文物在顷刻间瓜分殆尽。尊严,荣誉,文明被侵略者狠狠的踩在脚下,践踏了一遍又一遍,末了,还重重的吐一口唾沫。 现在,中华站起来了,东方睡狮苏醒了,我们中华少年将再次谱写中华璀璨的诗篇!

《中国通史》读后感5

我本次读的书是《中国通史》。这本书把中国有记录的历史,从盘古开天地直到新中国成立,全部记载在内。看完这本书,我颇有感受。

必须说的一点,是我收获了很多很多知识。它讲述了中国千年来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状况,描绘了中国古代各国家的兴起,发展与衰落,记载了各种军事谋略,赞颂了古代各国的英雄好汉,咏唱了自古至今的那些非凡诗人用自己的灵魂所书写的诗歌,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或喜或悲的故事…这本书,无愧为“人类历史必读经典”。它把中华上下五千年,写得淋漓尽致。

当然,读完这本书后,我不仅是对中国历史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我还发现了,了解中国的历史,对于语文来说,是多么重要的。先来说平时应用最广泛的成语吧。中国文学里基本上每一个成语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而这些故事,都是来自于古代发生的一些事情。没有这些事情,也就没有现代丰富多彩的中文词汇。我们要想充分了解一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就必须知道它背后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去哪里找呢 不用看别处,就在这本书里。

之后,再来谈谈对于背书的作用。

看完了这本书,了解了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就能够把那些平时背起来能烦死人的'“作家作品”像糖葫芦一样串起来。其实背作家作品,从某一方面来说,就像吃糖葫芦一样。零零散散的诗歌作品,就像裹着糖的山楂。而历史事件发生的顺序,就像中间的那根棍。单独吃糖裹山楂,的确挺好,但用棍子串起来,吃着就更方便了。

看完这本书,把糖葫芦串起来后,了解了作者写诗写文章的背景,就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他的感情,以及诗歌想表达的思想。有些诗歌,写的是在那个时代能体会到,而现在我们无法体会到的一些感情,比如说对官场斗争的痛恨,战争中士兵报国的忠心,和家人与外出者相互的思念。不知道为什么写诗,诗理解起来就会困难许多。

最后,我想把这本书推荐给所有人,尤其是老师,因为它实在太经典,太值得读了。看完了后,无论是谁,都一定会有收获的。

《中国通史》读后感6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历史文明没有中断的古国,拥有着五千多年悠久的历史。我为了进一步探求、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便翻开了《中国通史》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感慨万千。

这本书详细记录了中国五千年历程的风风雨雨,上迄三皇五帝的荒古时期,下至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历史皆有史,一以贯之,详细的展现在了我们面前,让读者明白,中华民族这五千多年,是如何走过来的。这本书与我国另外一本伟大的史书——《二十五史》不同的是,《二十五史》是以宗史着旧式的观念、晦涩的文字以及浩繁的卷帙,对我们来说无疑是一道与历史隔绝的鸿沟。说句实在的,要想全看懂就要边看文字注解,边看《二十五史》。

而《中国通史》则突破了古典模式,叙述内容的重点已由王朝转向国家,在书中讲述的不仅仅是政治、制度,而且扩展至文化、经济、社会、宗教、美术。《中国通史》叙述内容不再是单纯的褒贬人物、列举事状,而是逐级分编、分章、分节,有利于叙述内容自由剪裁、有机编织的灵活优势,较之传统分卷更容易表述作者的意向和内容叙述的内在逻辑联系。

在它的故事里我想起了那首朝代歌:“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懂得中国的`历史,才能使我们无愧为中国人,正所谓读史明智,其义同上。说到秦始皇,无人不说他是一个暴君,但谁又能否认他不是一位英雄呢!是他,统一了我们中国,是他修筑了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雄伟的万里长城,是他,建筑了呀是世界八大奇之一的兵马俑,也是他建筑了规模宏大的阿房宫。但部分史书却未见其功,全间其过。这些对他的评价正对应了明朝三大才子之一杨慎的那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在《中国通史》我感悟了:锐气藏于胸,和气浮于脸,才气见于事,义气见于人。才是明智的选择。低调做人,你会一次比一次稳健;高调做事,你会一次比一次优秀。则是不变的法则!

《中国通史》读后感7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就历史著作而言,仅影响深远,卷 浩繁者,就有《春秋》、《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至于《二十四史》,则更是浩如烟还非一般人能看的了。

然而现在却很少有人去研究历史了。在轰轰烈烈的经济大潮中,人们都忙着去发家致富,换思维,赶潮流,文史艺术性的东西自然被冷落了。

不过作为教师,受职业性质的限制,无暇他顾,工作之余,偶尔“旧病复发”(从小喜爱文艺),翻看一点文史之类的东西。

近日看到一本《中国通史》,(课外阅读经典丛书之一),颇受启迪。其实这本所谓的“通史”,并不是那些干巴巴的历史著作,而是本能雅俗共赏,老幼皆宜的历史故事。该书文字简练生动,明白如话,删繁就简,提纲挈领,叙述了上至远古传说,下至“五四”运动中几千年来广为流传的'历史事件,对于一部文明史,虽然挂一漏万,倒也略见一斑,好像把气象万千的上下五千年浓缩成一个五光十色的玻璃球,岁小巧玲珑,却熠熠生辉,融历史性、文学性、趣味性于一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尤其对于青少年朋友,是很值得一读的。

本书中故事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人物形象鲜活,性格突出。如尧舜禅让的高风亮节,姜太公助周灭商的聪明睿智,伍子胥、勾践的“隐小愤就大谋”,屈原的爱国情怀,刘项争霸,三国割据;唐代的“贞观之治”,宋代的“安史之乱”,成吉思汗的“威震四海”,康熙皇帝的“平定三藩??,还有那一位位起义领袖,一个个草莽英雄——陈胜、吴广、黄巢、李自成??这些故事,这些人物,千百年来,教育着人们,激励着后昆,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是很深远的。

这几年小学阶段及有专门的史地教材,小学生的历史知识是比较贫乏的,让小学生读这本“通史”,很有必要。该书虽简单,但作为“史”,毕竟是按朝代顺序排列的,有一定的连贯性,系统性,跟着历史电视剧不同,所以建议青少年朋友,尤其是小学生,不妨看看这本书。

《中国通史》读后感8

是谁,拥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是您,我伟大的祖国妈妈!是谁,拥有屈原、林则徐、郑成功这些伟大的人物?还是是您,我亲爱的祖国妈妈!是谁,拥有“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等等流传千古的唐诗宋词?仍然是您我可歌可敬的祖国妈妈!

读了《中华上下五千年》,我感慨万千,好像面对着汹涌澎湃的大海,历史的巨澜滚滚而来。民族的历史,在这里汇聚,民族的文化,在这里升华,民族的精神,在这里传承。

中华上下五千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有多少英雄豪杰匡扶正义,有多少志士仁人追寻真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李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他们为着民族利益 呕心沥血,他们为着民族尊严而献身成仁。他们是民族的英雄,他们在为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战!翻开书卷,有的故事惊心动魄,有的故事感人肺腑,有的故事回味无穷……它们在我心中激起了朵朵浪花。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 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当国歌在次响起时,已经是21世纪了,北京奥运成功举办,神舟“一号”至“七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21世纪的中国正在飞速发展。上海世博会可以数十年来中国最盛大的活动了。上海世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而吉祥物是象征着和平吉祥的海宝。上海世博会吸引200个左右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吸引海内外7000万人次游客前来参观,从而以最为广泛的参与度载入世博会的史册。从而使上海世博会真正成为“世界人民的大团圆”。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祖国妈妈,我们爱您!

《中国通史》读后感9

妈妈给我买了一套《中国通史》,我很喜欢,因为我一向沉迷历史,钻进去就不出来了。

这套书有六本,书非常厚又重,封面是洋红色的,中间一条黑框闪闪发亮,又用金色绘出四个大字:“中国通史”!黑框上面和下面都用金线缝了,一看就很醒目。

我先把六本书扫了一遍,特别是秦二世如何夺取王位,他杀了兄弟扶苏太子,与赵高狼狈为奸,残害百姓;秦始皇在驾崩前,曾命李斯和赵高写信给扶苏太子,要他离开边疆赶到京城咸阳即位。但是胡亥拉拢李斯和赵高密谋篡位,还逼扶苏自杀。

二世认为现在天下太平,不用忙于朝政,应该专心享乐,他从各地调来几万囚犯和农夫大规模修筑秦始皇的坟墓,先把铜铸(zhu)化了倒进去,再把水银灌下去,最后居然把所有造坟的工匠都埋在墓道里,不让一个人活着出来。之后他花人力建造阿房宫,为了让自己住得更舒服、华丽,他不惜一切,搜刮民脂民膏,过着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生活,所以秦末才爆发了烽火连天的农民起义。秦始皇建立起来的秦朝江山可谓宏大,但是却因为二世的昏庸无道、荒淫无度而葬送在胡亥的手里。

这套书可谓是让我心中的疑问揭开了:秦朝为什么会失去江山呢?这就是因为朝廷大肆剥削压迫人民,导致百姓苦不堪言,农民起义纷发而使秦朝被灭亡。

《中国通史》是一部完美的`史书。有一段我也很喜欢:唐太宗初期,有人告诉太宗,有个叫魏征的官员曾让太子杀了太宗。太宗就问他:“你为什么挑拨我们兄弟关系?”魏征答:“因为我那时是太子的部下,就要尽心尽力的为太子着想,可惜他没听,要不然也不会落到今天的下场。”太宗认为他很有才干,便被封为建议大夫。后来魏征去世,唐太宗沉痛地说:“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人为镜,可明得失;以史为镜,可知兴衰。如今魏征去世,我失去了一面镜子呀!”

《中国通史》让人知晓历史、明白道理,我向你推荐她,开卷有益啊。

第五篇:中国通史读后感

《中国通史》读后感

翻开《中国通史》这本书,首先看到的是前言,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所说:“一个人如果能身处在历史感悟之中,他就一定是获得真知的人,因为历史的经验是最为丰富的一座智慧之库。”面对风云变幻、迅速发展的当今世界,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把握现在,充实人生,创造未来;只有借鉴历史,才能更好地完善自己,充实人生;只有学会反思历史,才能更好地认清未来。随之翻到目录,这本书写的是从有人类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间的事。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延绵不绝的历史传承,强大的凝聚力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是中华民族历劫不衰,必将复兴的坚实基础,并造就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和生命底蕴。历史蕴含着一个民族世代的兴衰更替,以及透过事件表象所饱藏着的成败之道与内在规律,以历史作为审视现实的一个视角,从历史中汲取智慧营养,是每一个中国人所必须正视的课题,学习历史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

懂得中国的历史,才能使我们无愧为中国人,才能对我的民族、我们的国家有信心,才能是我们拥有中国人应有的优越感,但是正如先前所说,中国的历史书籍多如牛毛,又多以古文为主,对我们这些对古文向来不怎么“感冒”的人来无疑是一味难咽的苦药。《中国通史》以白话文的形式对中国历史进行阐述,对我们来说无疑是送来了一场及时雨,滋润我们那早已干涸的历史细胞。历史蕴含着经验与真知,它记录了人类社会的成功与失败、兴盛与衰退、辉煌与悲怆、交替与

更新,也预示着人类的未来。

我们不是搞历史的,不许对中国的历史有细致入微的理解与独到的见解,然而我们却不能容忍对我国历史的无知,《中国通史》对中国历史进行一简要描述,对于增加我们的历史文化素养还是很有帮助的,就我个人认为非常值得看。

下载中国通史教案(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通史教案(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教学大纲 中国通史

    “中国通史(古代部分)”教学大纲 中国通史(古代部分) 课程号:02132750 新课号:无 课程名称:中国通史(古代部分)/ Ancient and Medieval Chinese History 开课学期:秋、春 周学时: 32 学......

    《中国通史》读后感

    让历史告诉你 ——《中国通史》阅读心得 英国诗人雪莱说过:“历史,是刻在时间记忆石壁上的一首回旋曲。”历史是原始人类与野兽、寒冷、饥饿的斗争,是封建王朝的金银酒杯与夜夜......

    《中国通史》读后感

    财务管理1403班 陆定超 1408030318 吕思勉先生《中国通史》读后感 本人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从小就喜欢读关于历史的著作、小说,如《史记》、《三国志》、《易中天品三国》、《......

    《中国通史》读后感

    《中国通史》读后感 《中国通史》读后感1 唐朝的开国皇帝是李世民,他不但善于打仗,而且善于用人。他勇猛杀敌,武艺高强,有一次他带着500骑兵在阵地上巡视,被王世充带的一万多步兵......

    中国通史观后感

    中国通史观后感范文1 作为一个历史迷来说,非常喜欢看历史题材的纪录片。这部纪录片以前在央视六套上没看完,近几日一直在从头开始补看。总体来说还是制作得相当不错的,呈现了......

    读中国通史有感

    读中国通史有感 最近公司组织一次看书学习的活动,回想确实很久静下心来读一本完整的书了,而通过看书会收获很多,但是我的性格里存在着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就是注意力很难集中,而我......

    中国通史读后感600字

    中国通史读后感吴瑞婕妈妈给我买了一套《中国通史》,我很喜欢,因为我一向沉迷历史,钻进去就不出来了。这套书有六本,书非常厚又重,封面是洋红色的,中间一条黑框闪闪发亮,又用金色绘......

    中国通史期末论文

    中国通史期末论文 清代文学艺术浅析 考生姓名:考生学号:考 点: 张永军 甘肃电大定西分校 1162001455842 摘 要 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古代文学史上最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