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通史(1,2)的答案
中国通史(1)的答案
作业1
一、填空题 1、170万、元谋人;
2、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
3、尧、舜、禹、禅社
4、夏、21、启;
5、夏、商;
二、单向选择题
1、C
2、C
3、D
4、C
5、C
三、多向选择题
1、B D
2、B C
3、A B
4、A C
四、名词解释
1、北京人:答案见《中国通史课程学习指导书》49页
(四)-1.2、甲骨文:答案见《中国通史课程学习指导书》57页
(四)-4.3、共和行政:答案见《中国通史课程学习指导书》58页
(四)-5.4、《周易》:答案见《中国通史课程学习指导书》58页
(四)-6.五、简答题
1.简述母系氏族公社和父系氏族公社的特点。
答案见《中国通史课程学习指导书》50页
(五)-1.2.简述教育的起源。
答案见《中国通史课程学习指导书》51页
(五)-3.3.为什么说夏朝具有国家的特征。
答案见《中国通史课程学习指导书》58页
(五)-1.六、论述题
试析商朝的阶级关系
答案见《中国通史课程学习指导书》58页
(六).作业2
一、填空题
1、春秋、战国;
2、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赵王勾践;
3、齐、楚、秦、燕、赵、魏、韩;
4、诗经、屈原;
5、春秋、论语;
6、统一、多名族;
7、焚书坑儒;
8、汉武帝;
9、张角、黄巾;
10、神农本草经;
11、史记、汉书。
二、单向选择题
1、D
2、A
3、D
4、A
5、A
三、多向选择题
1、A C
2、B E
3、A D
4、B C
5、A E
6、B C
7、B C
8、A E
9、C D10、A D
四、名词解释
1、弭兵之会:答案见《中国通史课程学习指导书》69页
(四)-2.2、战国七雄:答案见《中国通史课程学习指导书》69页
(四)-3.3、焚书坑儒:答案见《中国通史课程学习指导书》89页
(四)-2.4、《史记》:答案见《中国通史课程学习指导书》90页
(四)-9.五、简答题
1.列举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
答案见《中国通史课程学习指导书》70页
(五)-2.2.简析秦末农民战争的历史作用。
答案见《中国通史课程学习指导书》91页
(五)-1.3.东汉豪强地主田庄的特点。
答案见《中国通史课程学习指导书》91页
(五)-3.六、论述题 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和影响。
答案见《中国通史课程学习指导书》92页
(六)-1.试述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经济措施和作用。
答案见《中国通史课程学习指导书》93页
(六)-3.作业3
一、填空题
1、赤壁、三分天下;
2、诸葛亮;
3、唯才是举;
4、国子学、门阀制度;
5、长安、隋文帝;
6、内史省、门下省、尚书省;
7、贞观之治;
8、安史之乱、藩王割据;
9、杨炎、资产、田亩;
10、藩王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
11、天补平均大将军、黄巢、冲天大将军;
12、史通、通典。
二、单向选择题
1、B
2、C
3、C
4、C
5、A
6、C
7、C
8、A
9、B
10、C
三、多向选择题
1、A C
2、AC
3、AB
4、B C
5、A B
6、AD
7、BD
四、名词解释
1、赤壁之战:
答案见《中国通史课程学习指导书》108页
(四)-2.2、九品中正制:答案见《中国通史课程学习指导书》108页
(四)-4.3、八王之乱:
答案见《中国通史课程学习指导书》108页
(四)-5.4、开元盛世:
答案见《中国通史课程学习指导书》131页
(四)-5.五、简答题
1.简述曹操统一北方的原因。
答案见《中国通史课程学习指导书》99页(四、典型例题分析)2.士族门阀制度是怎样形成的?
答案见《中国通史课程学习指导书》110页
(五)-3.3.简评武则天。
答案见《中国通史课程学习指导书》132页
(五)-3.六、论述题
试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和影响。
答案见《中国通史课程学习指导书》110页
(六)试述两税法颁布的背景、内容、意义。
答案见《中国通史课程学习指导书》135页
(六)-6 作业4
一、填空题
1、耶律阿保机、上京;
2、阿保机、辽太祖;
3、包拯、王安石;
4、宋神宗、富国强兵;
5、领户分封制
6、松江、黄道婆;
7、清君侧、靖难;
8、奴儿干都司;
9、李成桂、朝鲜;
10、南书房、军机处;
11、一条鞭法、地丁合一;
12、和珅;“和珅吃饱、嘉庆吃饱”。
二、单向选择题
1、B
2、C
3、A
4、C
5、A
6、C
7、B
8、A
9、B
10、D
三、多向选择题
1、A C
2、AB
3、BC
4、B D
5、A D
6、BC
7、BD
8、BC
9、AD
10、BC
四、名词解释
1、澶渊之盟: 答案见《中国通史课程学习指导书》158页
(四)-3.2、行省制度:答案见《中国通史课程学习指导书》159页
(四)-7.3、《资治通鉴》:答案见《中国通史课程学习指导书》159页
(四)-9.4、摊丁入亩:答案见《中国通史课程学习指导书》188页
(四)-7.五、简答题
1.简述北宋城市经济发展的概况。答案见《中国通史课程学习指导书》160页
(五)-2
2.试述元朝棉纺织业的发展概况。答案见《中国通史课程学习指导书》160页
(五)-5.3.为什么说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杰出地民族英雄。答案见《中国通史课程学习指导书》189页
(五)-9.六、论述题
试述王安石变法的内容和作用。答案见《中国通史课程学习指导书》161页
(六)-2
试述明朝中后期和清朝前期资本主义萌芽的情况,并分析其缓慢发展的原因。答案见《中国通史课程学习指导书》190页
(六)-4
中国通史(2)的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1839 2.林则徐 3.天朝田亩制度 4.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5.官督商办 6.福州船政学堂 7.曾纪泽 《伊犁条约》 8.1895 9.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 10.兴中会 11.中国同盟会 12. 1912 13.《临时约法》14.护国战争 15.李大钊 16.1920 陈独秀 17.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
二、单项选择题(每个1分,共16分)
1.B 2.D 3.C 4.D 5. C 6.B 7.C 8.D 9.D 10.C11.D 12.B 13.C 14.D 15.C 16.D
三、名词解释(每个1分,共20分)1.太平天国后期,干王洪仁玕向洪秀全提出了开创“新天新地新世界”的纲领《资政新篇》。它从“因时制宜,审势而行”的施政原则出发,主张效法西方国家,在各方面进行改革。它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具有进步意义,但也存在着未提农民最关心的土地问题的缺陷。
2.1895年5月,中日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传来正在北京应试的康有为、梁启超立即联合各省举人 1300多人,向都察院递交上皇帝书,指出中国所面临的严重的民族危机,建议光绪皇帝“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它是资产阶级变法维新思潮变为政治运动的标志。3.1912年3月,临时大总统孙中山颁布了临时参议院通过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它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规定立法权属于参议院,行政权由责任内阁掌握,法官有独立审判的权利。同时规定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人民享有各种民主自由和政治权利。《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第 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4.1922年,中共二大在上海召开,大会根据列宁关于民族和殖民地革命的理论以及党在成立后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探索,制定了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这一纲领揭示了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明确了革命的对象,给中国人民指明了革命斗争的方向。
四、简答题(每个8分,共24分)
1.鸦片战争和第一批不平等条约的订立,使中国社会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
战后,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封建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逐渐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这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开始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从此,中国人民肩负着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革命任务。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戊戌维新运动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和领导的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与发展资本主义的改革运动。尽管戊戌维新运动失败了,但是它开阔了人们的眼界,推动了知识分子的思想解放,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3.中共三大确定了与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政策,因为;首先,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具有必要性。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革命的敌人是异常强大的,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座大山,单靠无产阶级的力量是不够的,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成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否则,革命就要遭受严重的挫折和失败。其次,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具有可能性。因为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下,不仅工农大众生活困苦,而且民族资产阶级也处境艰难,因而他们也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要求,无产阶级不但能联合农民和小资产阶级,而且能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联合民族资产阶级。所以中国共产党决定与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五、论述题(每个10分,共20分)
1.1905年8月20日,中国同盟会在东京召开正式成立大会,确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为同盟会纲领。11月,中国同盟会在东京创办机关刊物《民报》,孙中山在创刊号上发表《创刊词》,把同盟会十六字纲领概括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简称三民主义。民族主义的基本内容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即要推翻满洲贵族当权的清政府,光复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国家。民权主义就是“建立民国”,即推翻封建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生主义的基本内容是“平均地权”,即核定全国地价,现价归原主所有,以后增价归国家所有,为国民所共享。同盟会的纲领是一个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纲领,集中表达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要求,在动员和组织广大群众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建立民主共和制度的斗争中,起了巨大的作用。但它也存在种种缺陷。它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和纲领;没有彻底地反封建,没有把地主阶级作为整个封建统治阶级来反对;平均地权虽然触及到土地问题,但却不赞成农民“夺富人之田为已有”。这些都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2.军阀统治时期,对内实行独裁,拒绝恢复国会和《临时约法》,对外妥协卖国。中国近代社会两大基本矛盾继续加深。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进一步激化了帝国主义同中华民族和封建军阀同人民大众的矛盾,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直接导火线。“五四”爱国运动是彻底的不妥协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运动,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广大人民的正义斗争,迫使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这就改变了鸦片战争以来中国政府在对外交涉中“始争终让”的惯例。中国工人阶级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成为运动的主力,对斗争的胜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五四运动使中国工人阶级的政治觉悟进一步提高,也使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工人阶级的伟大力量。这就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相结合创造了条件,并为中国共产党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所以说五四运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第二篇:大学选修课《中国通史》试题及答案
中国通史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我国父系氏族公社时期距今约(C)A.三四千年 B.四五千年 C.五千年 D.六七千年 2.商、周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C)。
A.陶文 B.甲骨文 C.金文 D.小篆 3.我国铁器开始应用于农业是在(A)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西周晚期 D.西汉时期
4.公元前342年,孙膑攻魏救韩,置魏大将庞涓于死地的著名战役是(C)A.城濮之战 B.桂陵之战 C.马陵之战 D.长平之战
5.康熙帝率兵粉碎了噶尔丹分裂祖国的活动后,清朝控制了(A)。A、漠北蒙古 B、漠南蒙古 C、漠西蒙古 D、新疆地区 6.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的是(C)。
A、陈胜 B、吴广 C、刘邦 D、项羽
7. 713年,被唐玄宗册封为渤海郡王的是(D)。A、骨力裴罗 B、皮罗阁 C、尺带珠丹 D、大柞荣 8.南朝末年,士族势力衰弱的根本原因是(D)。
A、皇帝起用庶族 B、皇帝利用佛教 C、士族庶族通婚 D、士族极端腐朽 9.隋朝大运河的中心点是(C)。
A、涿郡 B、余杭 C、洛阳 D、江都 10.黄巢在长安称帝,建立政权,国号是(D)。
A、大蜀 B、大顺 C、张楚 D、大齐
11. 1856年,英国向中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借口是(A)A.亚罗号事件 B.马嘉理事件 C.马神甫事件 D.曹州教案
12. 1895年2月,北洋舰队在威海卫全军覆没,自杀殉国的北洋水师提督是:(C)A.邓世昌 B.刘步蟾 C.丁汝昌 D.林永升
13.在《辛丑条约》中被划为外国使馆区,由列强派所驻守的地方是北京的:(D)A.西什库 B.紫禁城 C.宣武区 D.东交民巷
14.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集团分裂为直、皖、奉三派,其中直系军阀的首领是:(C)A.黎元洪 B.段祺瑞 C.冯国璋 D.张作霖
15. 1926年蒋介石为篡夺军权,制造了(A)A.中山舰事件 B.马日事变 C.整理党务案 D.“四一二”政变 16.红军在遵义会议后完全跳出敌军围追堵截的包围圈的壮举是(B)A.飞夺泸定桥 B.巧渡金沙江 C.强渡大渡河 D.翻越夹金山 17.在鲁西南强渡黄河,千里挺进大别山的解放军部队是(A)A.刘邓大军 B.陈谢大军 C.陈粟大军 D.陕北部队 18. 1953年7月,中朝两军代表与“联合国军”代表签署《朝鲜停战协定》的地点是(C)A.仁川 B.平壤 C.板门店 D.汉城
19.上海《文汇报》发表姚文元写的《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是在(A)A.1965年11月 B.1966年5月 C.1967年1月 D.1968年10月 20.1979年3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理论工作会议上提出,必须在思想上、政治上坚持(B)A.以阶段斗争为纲 B.四项基本原则 C.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 D.走群众路线 1.我国奴隶制鼎盛时期是(D)
A、春秋 B、商朝 C、夏朝 D、西周
2.南朝时在数学方面为世界科学作出伟大贡献的数学家是(C)。A、商高 B、张衡 C、祖冲之 D、郭守敬 3.唐期科举中最受重视,容易取得做官资格的是(C)。A、秀才科 B、明统科 C、进士科 D、明法科 4北宋前期出现“交子”的地区是(C)。A、浙江 B、河南 C、四川 D、江苏
5.我国第一部从全国范围对农业进行系统研究的著作是(B)。
A、《农桑辑要》 B、《农书》 C、《天工开物》 D、《农政全书》 6.秦始皇修筑长城的目的是(C)。
A、抵抗东胡 B、扬名后世 C、防御匈奴 D、炫耀强大 7.从汉武帝开始,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是(C)。
A、法家思想 B、道家思想 C、儒家思想 D、墨家思想 8.《九章算术》成书于(D)。
A、春秋 B、战国 C、西汉 D、东汉 9.北朝末年,(B)统一了中国北方。
A、北齐 B、北周 C、东魏 D、西魏
10.在庭州设置北庭都护府的皇帝是(C)。
A、唐高祖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11. 1866年在福州创立船政学堂的洋务派代表人物是(C)。A.曾国藩 B.李鸿章 C.左宗棠 D.胡林翼
12. 翻译《天演论》,阐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规律的维新派人士是(C)A.谭嗣同 B.康有为 C.严复 D.刘光第 13.辛亥革命时期,曾写作《警世钟》、《猛回头》的革命家是:(A)A.陈天华 B.廖仲恺 C.胡汉民 D.黄兴 14.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吹响新文化运动的号角是在(C)A.1911年 B.1913年 C.1915年 D.1919年 15.共产党领导的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第一枪的起义是(A)A.南昌起义 B.秋收起义 C.广州起义 D.百色起义 16.抗战时期在缅甸抗击日军,为国损躯的中国远征军师长是(D)A.史迪威 B.张自忠 C.佟麟阁 D.戴安澜
17.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会议通过决议,任命周恩来为:(C)A.内阁总理 B.国务总理 C.政务院总理 D.国务院总理 18. 1964年10月,我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新式炸弹是(A)A.原子弹 B.氢弹 C.中子弹 D.洲际导弹
19. 1966年8月初,给清华附中红卫兵复信,对他们的行动表示热烈支持的是(A)A.毛泽东 B.周恩来 C.陈伯达 D.张春桥 20.1986年6月中国政府颁布的有关教育的重要法规是(B)A.《教师法》 B.《义务教育法》 C.《高等教育法》 D.《中等教育法》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1.流求
隋朝时称今台湾为流求。隋炀帝先后派朱宽、陈棱、张镇周等到流求。从此,流求与大陆的经济、文化联系更加密切。
2.《史通》
我国第一部史学批评和史学理论专著。唐代杰出史学家刘知几撰。该书对过去的史书从体例、史料、文字到人物评价等进行了全面分析批判,强调直笔,认为史学家须兼才、学、识三长。该书在中国史学发展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3.兴中会
中国最早的资产阶级反清革命组织。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在会员入会誓词中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纲领。次年,设总部于香港。筹划广州起义,事泄未遂。1900年又在惠州三洲田起义,再遭失败。1903年,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革命纲领。1905年8月,与华兴会、光复会在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
4.百团大战
1940年8月至12月,八路军在华北发动的一个大规模的全线出击战,即百团大战。先后有一百多个团几十万兵力参加了战役。这次战役总计大小战斗一千八百余次,歼灭敌军2万余人,伪军陷入一片混乱。百团大战沉重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抗日信心,提高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威信。
5.五·一六通知
1966年5月4日至26日,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政治局扩大会议。16日,会议通过了由毛泽东主持制定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即《五· 一六通知》)。通知撤消原文革五人小组及其办事机构,重设文化小组并隶属于政治局常委之下;撤消同年2月批转的《文化大革命五人小组关于当前学术讨论的汇报提纲》;要求全党夺取文化领域的领导权;批判混进党政军及文化界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指出“文化大革命”是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五·一六通知》成为发动文化大革命纲领性文件,也标志着“左”倾错误在党内占了统治地位。1.甲骨文
2.张骞通西域 3.虎门硝烟 4.百日维新 5.改土归流
1.商代的文字。现在已发现的商代的文字主要保存在龟甲和牛肩胛骨上,今人称之为甲骨文;又因内容多为记录占卜之事,亦称卜辞。
2.西汉武帝时,为反击匈奴,于公元前138年和119年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张骞及其副使先后到达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国,把这些国家的情况介绍到国内,扩大了人们的视野,促进了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东西方之间的经济交流。
3.19世纪30年代末,英国烟贩走私输入中国的鸦片迅速递增,烟毒泛滥成灾,给中国社会带来严重的祸害。林则徐作为钦差大臣到广州后,采取各种措施收缴鸦片。1839年6月,林则徐率地方官吏在虎门海滩收缴获的2万多箱,共200多万斤鸦片全部当众销毁。此举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坚强决心,是近代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伟大开端.4.1898年6月,光绪帝在维新派帮助下,颁布“明定国是”诏书,正式宣布变法。戊戌维新运动至此达到高潮。在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先后颁布了新政诏书和谕旨100多道,其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和文教等各方面的改革。这些新政措施反映了中华民族资产阶级参政议政,发展资本主义和挽救国家危亡的强烈愿望。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百日维新结束。5.明清时代在少数民族废除世袭土司,改为流官统治的一种政治措施。元、明、清时,在云贵、两广地区推 行由少数民族首领世袭的土司治理地方的制度。明政府在平定一些地区的土司叛乱后,把土司废掉,改为“流官”,称为“改土归流”。清雍正时,云贵、广西总督 鄂尔泰积极推行改土归流政策。改土归流有利于我国统一的多同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但由于土司的反抗以及封建官吏的粗暴蛮横,也出现过流血事件。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1.简述隋朝的府兵制
答:府兵制原为西魏、北周的兵制。府兵原为职业军人,兵士都由军府统领,不列入州县户籍;家属也随营居住,编为军户。隋文帝对府兵制做了 重大改革。军人仍有军籍,隶属军府外,又与其家属一起编为民户,隶属于州县;有了固定的住处,可以按均田令分得土地,从事生产;同时还要按规定轮番到京城 宿卫,或执行其它任务。从此,府兵制与均田制结合起来,为兵农合—、寓兵于农的制度。2.简析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条件。
答:(1)明朝的建立和富强,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巨大的物质保证。(2)我国自秦汉以来就与南洋有密切的关系,为远洋航行提供了丰富的航海经验和航海人员。(3)造船技术的发达。(4)过去曾有人根据自己在海外的见闻写成书示之于众。如汪大渊的《岛夷志略》。3.长征胜利的意义 答:(1)宣告了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妄图消灭红军的企图彻底破产。长征变失败的退却为胜利的进军,开辟了革命的新局面。(2)纠正了“左”倾机会主义错误,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3)表现了共产党人的大无畏气概和无坚不摧的革命精神。(4)在途经的十一个省传播马列主义,撒下了革命的火种,扩大了党在全国的影响。
4.简述“文化大革命”的性质和历史教训
答:“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它留下的历史教训是:(1)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中的阶级斗争问题,决不能把它扩大化和绝对化。(2)必须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表机地结合起来,防止犯教条主义错误。(3)必须支持集体领导和民主集中制的原则,禁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和专断。(4)必须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1.简述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措施。
.答:(1)建立“中朝”,做为决策机构,由皇帝身边的较低的官吏和侍从人员组成。(2)设置“刺史”,以监察地方。(3)颁行《推恩令》和《附益法》,用众建列侯的办法分割诸侯王国的疆土,不许诸侯王招纳宾客,限制诸侯王政治势力的发展。(4)严刑峻法,重用酷吏。
2.略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内容。答:(1)整顿吏治,始班俸禄,惩治贪污。(2)实行均田制。(3)实行三长制,以其作为代替宗主督护制的基层政治制度。(4)实行户调制,废除九品混通制。(5)迁都洛阳,加强对中原的统治。(6)改易习俗。改穿汉服,在朝廷上使用汉语,以洛阳为籍贯,重定门第等级。3.析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中英《南京条约》在1842年8月29日签订(亦称《江宁条约》),它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此条约共有十三款,主要内容是:(1)五口通商。准先英国人及家眷寄居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港口,并允许英人在五口地区贸易通商。(2)割让香港。自此以后,香港成了英国进一步侵略中国的军事和商业基地。(3)勒索赔款。赔偿英国的款项总数为二千一百万元。(4)关税协定。中国海关如要增减进出口货物税率,需经双方同意。(5)废除公行。英国商人可以通商口岸与中国商人进行自由贸易。4中共成立的历史意义
(1)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领导者。(2)中国革命有了新的指导思想和革命纲领。(3)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阶级基础--工人阶级。(4)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道路。(5)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前途。
四、论述题(20分)简评洋务运动
答:洋务运动是封建统治阶级中一部分官僚,在外国入侵与国内农民起义双重打击下,采用西方资本主义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技术,来挽救清王朝的统治危机,维护和 巩固封建制度的一种自救运动。其内容以练兵和兴办军用、民用工业为中心,包括洋务派官僚所进行的与外国资本主义有密切联系的军事、政治、经济、文教及外交 等各方面的活动。洋务派没有脱离封建地主阶级本性,仍代表腐朽落后的地主阶级和封建生产关系,这就决定了他们不可能进行政治制度上的改革,决定了洋务运动 不可避免地归于破产。
洋务派兴办近代工业,便利了清王朝镇压人民的反抗斗争,维持自己的封建统治,维持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秩序。由于洋务派 中以李鸿章为代表的一些人对外妥协投降,以及洋务派所办近代工业自身的各种严重弊端,军用工业、新式海军都没有真正起到抵抗侵略的作用,民用工业也没有真 正抵制外国的商品倾销。但是,洋务运动引进了机器生产,传播了西方科学技术,对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也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略述“百家争鸣”发生的社会背景、主要派别及其主要代表人物。答:(1)社会背景:
①文化教育开始普及于民间。
②人们对于当时社会大变革中的许多问题,各有自己的态度和主张、愿望和要求。这是产生“百家争鸣”的阶级基础。
③各家都抱着“以其学易天下”的宗旨,并“皆有所长,时有所用”,成为各阶级在思想上的代言人。而各国的封建君主对各家亦是“兼而礼之”。由于不主一家,并允许各家之间展开相互的批判和论战,便出现了“百家急鸣”的局面。
④礼贤下士成为当时的社会风气,使各个学派有了发展的机遇。(2)当时主要的派别有儒、道、墨、法、名、阴阳、兵、纵横、农、杂等家。在思想领域影响最大的是前四家。
儒家:春秋时代表人物是孔子,其主要言论被弟子辑录成《论语》一书。战国时代表人物为孟子,主要学说多收在所著
《孟子》一书中,荀子的主要学说多收在所著《荀子》一书中。
道家:春秋时代表人物是老子。相传其写了《道德经》,但该书约成于战国时期。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庄周。著有《庄子》一书。
墨家:墨子是墨家的创始人。《墨子》一书基本上保存了他的思想。
法家:前期法家的代表人物有李悝、商鞅和申不害,后期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著有《韩非子》一书,阐明他的思想和主张
第三篇:中国通史读后感
中国通史读后感7篇
中国通史读后感1
《中国通史》是一部详细记载了华夏文明发展进程的历史类书籍。从盘古开天地的时代一直到民国的历史,这本书都有记载。暑假期间我读了《中国通史III》。
我认为最精彩的还是唐朝。唐朝是我国封建王朝最鼎盛的时期,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再到安史之乱,到最后王朝的灭亡,这一段漫长的时间中,有多少的起起伏伏啊!
在开元盛世时,整个唐王朝是盛况空前,很多微小的细节中都能有所体现,从老百姓的穿着打扮到一斗米的价格,处处都体现出来唐王朝的繁荣。可是,在那时,谁又会想到后面的安史之乱呢?
755年,安史之乱全面爆发。以安禄山和史思明为领头发生叛变,它是唐朝从繁盛走向衰败的重要转折点,真是令人扼腕叹息,唏嘘不已。
在安史之乱后,唐王朝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宛如一堵破墙,只要有人再踢一脚就会倒塌。最终,那个最后补上一脚的人来了,于是建立了宋朝。
中国通史读后感2
中国的兴衰成败,五千年沧桑流变。自中华文明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勃兴,仡今已有五千年。我们有过沉默,也有过辉煌;当然,也有过上百年的屈辱,沉默使我们奋进,辉煌使我们自信,屈辱使我们清醒。
在我们古中国,有着无数的英雄。
说到秦始皇,无人不说他是一个暴君,但谁又能否认他不是一位英雄呢!是他,统一了我们中国,是他修筑了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雄伟的万里长城,是他,建筑了呀是世界八大奇之一的兵马俑,也是他建筑了规模宏大的阿房宫。
这些事,在当时的百姓眼里,是一个苦不堪言的结果,都认为他是暴君,而在我们21世纪人的眼里,则是一个伟大的英雄。
远古虽然已经逝去已久,而他们所创造的奇迹却留了下来,他们的事迹都记在了人们的'心里。虽然他们可能当初并未意识到。
钱老师的评价:《中国通史》浩如烟海,可就一点,如智慧来自实际,英雄从平凡起步等入手,对于我们来说可能更能做好。当然,作为尝试未尝不可。
中国通史读后感3
今天看中国古代历史,看到了商朝的灭亡。
帝辛,即商纣王,千百年的历史都称之为亡国之君。其实,很多人,很多事,是不能一概而论的。例如商纣王,他继位后,重视农桑,社会生产力发展,国力强盛。他继续发起对东夷用兵,打退了东夷向中原扩张,把商朝势力扩展到江淮一带。特别是讨伐徐夷的胜利,把商朝的国土扩大到山东、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沿海。帝辛对东南夷的用兵,保卫了商朝的安全。后期,他居功自傲,耗巨资建鹿台,造酒池,悬肉为林。再者,他刚愎自用,听不进正确意见,在上层形成反对派,杀比干,囚箕子,失去人心。他在讨伐东夷之时,没有注意对西方族的防范,连年用兵,国办衰竭,对浮获的大批浮虏又消化不了,造成负担。约公元前1066年,周武王联合西方11个小国会师孟津,乘机对商朝发起进攻,牧野之战,大批浮虏倒戈,周兵攻之朝歌。帝辛自焚于鹿台。商亡。
中国通史读后感4
通史,就是贯通的历史;中国通史,就是中国从古至今的历史。书中一段段引人入胜的故事曾经令万人空巷,让我知道了许多中国历史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大事。此书主要分十一个部分,分别是:史前神话传说、夏商与西周、春秋战国、秦汉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代、两宋时代、元朝时代、明朝时代、清朝时代与近现代。其中,我最喜欢的是隋唐时代的《杨坚建立隋王朝》,因为文中的隋文帝勤俭节约,把国家治理的仅仅有条,当时他们储存的粮食一直到隋王朝灭亡还没有用完。我也要学习他的这种勤俭节约精神,虽然不用像他一样功成名就,但是要努力不要花不必要的钱。
读完了这本书,我了解到了许多历史故事,如:《楚庄王一鸣惊人》、《秦始皇统一中国》、《昭君出塞》等。知道了许多名垂青史的名人,如:狄青、李清照和李自成。也明白了许多道理,我非常喜爱这本书,希望大家也可以去读一读。
中国通史读后感5
大家好,在暑假期间,相信大家都读过一本好书吧。没错!在暑假看的书会很多。我在暑假看的最有意义的书是《中国通史》。
《中国通史》相信大家通过题目就知道这本书讲的是什么。这本书讲的就是中国历史。
他能把中国历史讲成一个虚拟世界,使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国以前的世界是多么壮观而又伟大的历史。
作者,民国28年(1939年)9月28日吕思勉识。
此书之意,欲求中国人与现状之所由来,多所了解。故叙述力求扼要,行文亦力求浅显。又多引各种社会科学成说,以资说明。
亦颇可作一般读物,单取上册,又可供文化史教科或参考之用,其浅陋误谬之处,勿忘当代通人加以教正。
同学们,祖国是我们的家,我们更该去了解,我们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更有权利去保护她。
你们在暑假期间阅读了什么书?
中国通史读后感6
我喜欢历史,书成了的了解历史的方法。《中国通史》是我很喜欢看的一本书,它讲述了从史前文明到武昌起义*清朝,从仓颉造出了最原始的字到詹天佑开发了第一条铁路,从夏朝以前的禅让制到后来的世袭制……
在中国历,大的有两个时期:汉朝的文景之治和唐朝的贞观之治。
在汉文帝时期,那时国家富裕,人民安乐,没有贪污、腐败现象。外国都不敢来侵略,只是偶尔小小地打扰一下我国的边界,他们是怕了我们这个强大的国家了,统统俯首称臣,而且还每年都送一些他们的特产进贡给我们的皇帝。在汉朝时候的中国,可是已经达到了封建社会很发达的一个阶段,那时的外国还都是落后的奴隶社会呢!
我非常喜欢《中国通史》这本书,它记载了中国千年的文化历史发展,自古至今的智慧结晶,还把历史长河中一件件不起眼但奇妙的事也告诉了我,让我不能不去喜欢。
中国通史读后感7
看完了中国通史,给我六下印象最深的3个朝代已说了2个,最后一个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朝代就是秦朝了。
清朝之所以给我留下的印象深,是因为秦朝是第一个统一全中国的朝代,秦始皇的脑子聪明的难以想象,竟然能统一全中国,可见他的头脑有多聪明。可是,秦始皇也有有个很大的缺点,那就是过于使用民力,做什么事情都要大量使用自己的人民,所以,秦朝还是没有度过被灭亡的厄运,可是,虽然秦朝灭亡了,但秦始皇陵是非常宏伟的,并且,秦朝还有世界上非常著名的秦兵马俑,可见当时秦朝的发达与鼎盛。秦朝急政暴虐,从而导致了迅速的灭亡,着也让人感到有积分可惜。不过,秦始皇统一中国着一汗马功劳是不可磨灭的,如过我门没有统一,现在的我们就回是一盘散沙,俗话说的好,团结就是力量,只有我门在一起,才可一抵挡住外面的攻击。
着就是我读过中国通史的读后感,建议大家看完上下五千年后来看看中国通史,你就会对没个朝代更加的了解!
第四篇:《中国通史》读后感
《中国通史》读后感
《中国通史》读后感1
翻开《中国通史》这本书,首先看到的是前言,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所说:“一个人如果能身处在历史感悟之中,他就一定是获得真知的人,因为历史的经验是最为丰富的一座智慧之库。”面对风云变幻、迅速发展的当今世界,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把握现在,充实人生,创造未来;只有借鉴历史,才能更好地完善自己,充实人生;只有学会反思历史,才能更好地认清未来。 随之翻到目录,这本书写的是从有人类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间的事。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延绵不绝的历史传承,强大的凝聚力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是中华民族历劫不衰,必将复兴的坚实基础,并造就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和生命底蕴。历史蕴含着一个民族世代的兴衰更替,以及透过事件表象所饱藏着的成败之道与内在规律,以历史作为审视现实的一个视角,从历史中汲取智慧营养,是每一个中国人所必须正视的课题,学习历史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
懂得中国的历史,才能使我们无愧为中国人,才能对我的`民族、我们的国家有信心,才能是我们拥有中国人应有的优越感,但是正如先前所说,中国的历史书籍多如牛毛,又多以古文为主,对我们这些对古文向来不怎么“感冒”的人来无疑是一味难咽的苦药。《中国通史》以白话文的形式对中国历史进行阐述,对我们来说无疑是送来了一场及时雨,滋润我们那早已干涸的历史细胞。历史蕴含着经验与真知,它记录了人类社会的成功与失败、兴盛与衰退、辉煌与悲怆、交替与
更新,也预示着人类的未来。
我们不是搞历史的,不许对中国的历史有细致入微的理解与独到的见解,然而我们却不能容忍对我国历史的无知,《中国通史》对中国历史进行一简要描述,对于增加我们的历史文化素养还是很有帮助的,就我个人认为非常值得看。
《中国通史》读后感2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延绵不绝的历史传承,强大的凝聚力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是中华民族历劫不衰,必将复兴的坚实基础,并造就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和生命底蕴。历史蕴含着一个民族世代的兴衰更替,以及透过事件表象所饱藏着的成败之道与内在规律,以历史作为审视现实的一个视角,从历史中汲取智慧营养,是每一个中国人所必须正视的课题,学习历史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
然而关于中国历史的书籍浩如烟海,如《史记》、《资治通鉴》、《二十四史》及各类野史可谓多如牛毛。但是宗史著旧式的观念、晦涩的文字以及浩繁的卷帙,对我们来说无疑是一道与历史隔绝的鸿沟。而《中国通史》则突破了古典模式,以“章节体”编纂为代表体裁。叙述内容的重点已由王朝转向国家,由传统“贵族精英”转向社会民众,由政治、制度扩展至文化、经济、社会、宗教、美术,大都不再以“褒贬人物、胪列事状为贵”。章节体裁的逐级分编、分章、分节列题形式,有利于叙述内容自由剪裁、有机编织的灵活优势,较之传统分卷更容易表述作者的意向和内容叙述的内在逻辑联系。
懂得中国的历史,才能使我们无愧为中国人,才能对我的民族、我们的国家有信心,才能是我们拥有中国人应有的优越感,但是正如先前所说,中国的历史书籍多如牛毛,又多以古文为主,对我们这些对古文向来不怎么“感冒”的人来无疑是一味难咽的苦药。《中国通史》以白话文的形式对中国历史进行阐述,对我们来说无疑是送来了一场及时雨,滋润我们那早已干涸的历史细胞。
我们不是搞历史的,不许对中国的历史有细致入微的理解与独到的见解,然而我们却不能容忍对我国历史的无知,《中国通史》对中国历史进行一简要描述,对于增加我们的历史文化素养还是很有帮助的,就我个人认为还是值得一看的。
《中国通史》读后感3
这个暑假,我带着对中华历史的敬意,阅读了《中国通史》一书,令我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世界著名文学家塞万提斯说过:“历史孕育了真理;它能和时间抗衡,把遗闻旧事保存下来;它是往古的迹象,当代的鉴戒,后世的教训。”
《中国通史》是一本雅俗共赏,老少咸宜的史书。它从华夏源头,盘古开天辟地,女娲造人;到战火纷飞、诸侯争霸的春秋战国;九州一统的秦汉;分分合合、离析和交融的三国两晋;乾坤变幻的隋唐;宋元明清的'王朝更迭……完整的勾勒出中华历史演进的发展历程,向我们描绘出一幅雄伟壮观、璀璨精彩的历史画面,使我们从中睿见卓识。
细细品味《中国通史》,让我感觉它,犹如德高望重的老人,坐在它的膝下,聆听它那意味深长的话语,王朝更迭,历史**,盛世统一……其中,让我终生难忘的还是离析与交融的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
古话说得好:“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个强盛的朝代,也会迎来毁灭的一天。那时,正值朝代末年,皇帝昏庸无能,朝廷宦官当权,国家四处战乱……不少地方官员、乡绅恶霸拥兵自立;许多外敌趁机侵略我们,在我们的土地上烧杀掠夺;土匪横行,四处战火纷飞,民不聊生。
多少的无辜百姓因为这时代的**而家破人亡;多少的将士为了保卫祖国而丧失性命;老百姓吃不饱、穿不暖,庄稼颗粒无收,贫民四处逃亡、哀鸿遍野、流离失所……但是它又涌现出无数英雄豪杰,他们为中华统一,民族团结做出伟大贡献——祖逖中流击楫、恒温北伐、谢安东山再起……
今天,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衣食无忧,安居乐业,没有战火的纷飞;没有硝烟的弥漫;没有时代的**,一切都能够得到保障。这都是当年的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他们和祖逖、恒温、谢安一样,为了中国的统一而无私奉献,付出代价,却没有一声抱怨。
看完《中国通史》这本书,让我深深体会到了历史长河的奥秘。作为祖国的花朵,民族的未来,我们更应该像他们一样,闻鸡起舞、头悬梁锥刺股,从小事做起,努力学习,发奋图强,长大后报效祖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中国通史》读后感4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延绵不绝的历史传承,强大的凝聚力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是中华民族历劫不衰,是必将复兴的肯定,并造就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和生命底蕴。
历史蕴含着一个民族世代的兴衰更替,以及透过事件表象所饱藏着的成败之道与内在规律,以历史作为审视现实的一个视角,从历史中汲取智慧营养,是每一个中国人所必须正视的课题,学习历史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我带着对中华历史的敬意,品读了《中国通史》。 顾名思义,《中国通史》讲的就是中华源远流长的历史,中华的兴衰,纵跨中华五千多年历史,上起先秦,下到澳门回归。
翻开第一页,沉重而缓慢。凝视着它淡黄的书页,让那来自远古的风,把我的心吹得透彻、空灵、沉重,让那来自远古的长啸,震撼我的心灵。前言一开始就说道:“悠悠岁月,渊源流长;华夏文明,万古相传。古今风云,变化莫测;荤荤学子,笔耕不辍。风雨历程,惊涛骇浪;思接千载,浪里淘沙。茫茫史海,以古鉴今;昭示未来,留芳百世。”每个人的生命就像树上的叶子一样,尽不相同。可为什么有的人可以青史留名,垂芳百世,而有的人只能悲历史的洪波湮没,甚至悲自己忘却?为什么有的人可死得重于泰山,而有的人只能死得轻于鸿毛?
岳飞的人生因为“忠”而**亭的点点残血未曾被洗去,项羽的人生因为“霸”而不朽,李白的'人生因为“豪”而乌江前的悲壮未曾被江声湮没,鲁迅的人生因为“斗”而那冷竣的眼神未曾被遗忘。
沉重,是圆明园那残痕断壁中残留的血泪,是莫高窟中丢失的一卷卷经文,是七君子为革新而死的悲烈。一个泱泱大国,有过蒙古铁骑的强悍,有过大唐盛世的辉煌,却被几个西方列强蹂躏着,践踏着,欺凌着。五千年的诗酒文华,五千年的封锁闭塞被一朝打破,五千年的艺术成就,五千年的珍贵文物在顷刻间瓜分殆尽。尊严,荣誉,文明被侵略者狠狠的踩在脚下,践踏了一遍又一遍,末了,还重重的吐一口唾沫。 现在,中华站起来了,东方睡狮苏醒了,我们中华少年将再次谱写中华璀璨的诗篇!
《中国通史》读后感5
我本次读的书是《中国通史》。这本书把中国有记录的历史,从盘古开天地直到新中国成立,全部记载在内。看完这本书,我颇有感受。
必须说的一点,是我收获了很多很多知识。它讲述了中国千年来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人民的生活状况,描绘了中国古代各国家的兴起,发展与衰落,记载了各种军事谋略,赞颂了古代各国的英雄好汉,咏唱了自古至今的那些非凡诗人用自己的灵魂所书写的诗歌,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或喜或悲的故事…这本书,无愧为“人类历史必读经典”。它把中华上下五千年,写得淋漓尽致。
当然,读完这本书后,我不仅是对中国历史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我还发现了,了解中国的历史,对于语文来说,是多么重要的。先来说平时应用最广泛的成语吧。中国文学里基本上每一个成语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而这些故事,都是来自于古代发生的一些事情。没有这些事情,也就没有现代丰富多彩的中文词汇。我们要想充分了解一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就必须知道它背后的故事。而这些故事去哪里找呢 不用看别处,就在这本书里。
之后,再来谈谈对于背书的作用。
看完了这本书,了解了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就能够把那些平时背起来能烦死人的'“作家作品”像糖葫芦一样串起来。其实背作家作品,从某一方面来说,就像吃糖葫芦一样。零零散散的诗歌作品,就像裹着糖的山楂。而历史事件发生的顺序,就像中间的那根棍。单独吃糖裹山楂,的确挺好,但用棍子串起来,吃着就更方便了。
看完这本书,把糖葫芦串起来后,了解了作者写诗写文章的背景,就能够更深刻地体会到他的感情,以及诗歌想表达的思想。有些诗歌,写的是在那个时代能体会到,而现在我们无法体会到的一些感情,比如说对官场斗争的痛恨,战争中士兵报国的忠心,和家人与外出者相互的思念。不知道为什么写诗,诗理解起来就会困难许多。
最后,我想把这本书推荐给所有人,尤其是老师,因为它实在太经典,太值得读了。看完了后,无论是谁,都一定会有收获的。
《中国通史》读后感6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历史文明没有中断的古国,拥有着五千多年悠久的历史。我为了进一步探求、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便翻开了《中国通史》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感慨万千。
这本书详细记录了中国五千年历程的风风雨雨,上迄三皇五帝的荒古时期,下至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历史皆有史,一以贯之,详细的展现在了我们面前,让读者明白,中华民族这五千多年,是如何走过来的。这本书与我国另外一本伟大的史书——《二十五史》不同的是,《二十五史》是以宗史着旧式的观念、晦涩的文字以及浩繁的卷帙,对我们来说无疑是一道与历史隔绝的鸿沟。说句实在的,要想全看懂就要边看文字注解,边看《二十五史》。
而《中国通史》则突破了古典模式,叙述内容的重点已由王朝转向国家,在书中讲述的不仅仅是政治、制度,而且扩展至文化、经济、社会、宗教、美术。《中国通史》叙述内容不再是单纯的褒贬人物、列举事状,而是逐级分编、分章、分节,有利于叙述内容自由剪裁、有机编织的灵活优势,较之传统分卷更容易表述作者的意向和内容叙述的内在逻辑联系。
在它的故事里我想起了那首朝代歌:“唐尧虞舜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晋统一,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懂得中国的`历史,才能使我们无愧为中国人,正所谓读史明智,其义同上。说到秦始皇,无人不说他是一个暴君,但谁又能否认他不是一位英雄呢!是他,统一了我们中国,是他修筑了世界八大奇迹之一的雄伟的万里长城,是他,建筑了呀是世界八大奇之一的兵马俑,也是他建筑了规模宏大的阿房宫。但部分史书却未见其功,全间其过。这些对他的评价正对应了明朝三大才子之一杨慎的那首词《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在《中国通史》我感悟了:锐气藏于胸,和气浮于脸,才气见于事,义气见于人。才是明智的选择。低调做人,你会一次比一次稳健;高调做事,你会一次比一次优秀。则是不变的法则!
《中国通史》读后感7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就历史著作而言,仅影响深远,卷 浩繁者,就有《春秋》、《史记》、《汉书》、《资治通鉴》等,至于《二十四史》,则更是浩如烟还非一般人能看的了。
然而现在却很少有人去研究历史了。在轰轰烈烈的经济大潮中,人们都忙着去发家致富,换思维,赶潮流,文史艺术性的东西自然被冷落了。
不过作为教师,受职业性质的限制,无暇他顾,工作之余,偶尔“旧病复发”(从小喜爱文艺),翻看一点文史之类的东西。
近日看到一本《中国通史》,(课外阅读经典丛书之一),颇受启迪。其实这本所谓的“通史”,并不是那些干巴巴的历史著作,而是本能雅俗共赏,老幼皆宜的历史故事。该书文字简练生动,明白如话,删繁就简,提纲挈领,叙述了上至远古传说,下至“五四”运动中几千年来广为流传的'历史事件,对于一部文明史,虽然挂一漏万,倒也略见一斑,好像把气象万千的上下五千年浓缩成一个五光十色的玻璃球,岁小巧玲珑,却熠熠生辉,融历史性、文学性、趣味性于一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尤其对于青少年朋友,是很值得一读的。
本书中故事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人物形象鲜活,性格突出。如尧舜禅让的高风亮节,姜太公助周灭商的聪明睿智,伍子胥、勾践的“隐小愤就大谋”,屈原的爱国情怀,刘项争霸,三国割据;唐代的“贞观之治”,宋代的“安史之乱”,成吉思汗的“威震四海”,康熙皇帝的“平定三藩??,还有那一位位起义领袖,一个个草莽英雄——陈胜、吴广、黄巢、李自成??这些故事,这些人物,千百年来,教育着人们,激励着后昆,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是很深远的。
这几年小学阶段及有专门的史地教材,小学生的历史知识是比较贫乏的,让小学生读这本“通史”,很有必要。该书虽简单,但作为“史”,毕竟是按朝代顺序排列的,有一定的连贯性,系统性,跟着历史电视剧不同,所以建议青少年朋友,尤其是小学生,不妨看看这本书。
《中国通史》读后感8
是谁,拥有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是您,我伟大的祖国妈妈!是谁,拥有屈原、林则徐、郑成功这些伟大的人物?还是是您,我亲爱的祖国妈妈!是谁,拥有“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等等流传千古的唐诗宋词?仍然是您我可歌可敬的祖国妈妈!
读了《中华上下五千年》,我感慨万千,好像面对着汹涌澎湃的大海,历史的巨澜滚滚而来。民族的历史,在这里汇聚,民族的文化,在这里升华,民族的精神,在这里传承。
中华上下五千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有多少英雄豪杰匡扶正义,有多少志士仁人追寻真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李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他们为着民族利益 呕心沥血,他们为着民族尊严而献身成仁。他们是民族的英雄,他们在为民族的生死存亡而战!翻开书卷,有的故事惊心动魄,有的故事感人肺腑,有的故事回味无穷……它们在我心中激起了朵朵浪花。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 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当国歌在次响起时,已经是21世纪了,北京奥运成功举办,神舟“一号”至“七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21世纪的中国正在飞速发展。上海世博会可以数十年来中国最盛大的活动了。上海世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而吉祥物是象征着和平吉祥的海宝。上海世博会吸引200个左右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参展,吸引海内外7000万人次游客前来参观,从而以最为广泛的参与度载入世博会的史册。从而使上海世博会真正成为“世界人民的大团圆”。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祖国妈妈,我们爱您!
《中国通史》读后感9
妈妈给我买了一套《中国通史》,我很喜欢,因为我一向沉迷历史,钻进去就不出来了。
这套书有六本,书非常厚又重,封面是洋红色的,中间一条黑框闪闪发亮,又用金色绘出四个大字:“中国通史”!黑框上面和下面都用金线缝了,一看就很醒目。
我先把六本书扫了一遍,特别是秦二世如何夺取王位,他杀了兄弟扶苏太子,与赵高狼狈为奸,残害百姓;秦始皇在驾崩前,曾命李斯和赵高写信给扶苏太子,要他离开边疆赶到京城咸阳即位。但是胡亥拉拢李斯和赵高密谋篡位,还逼扶苏自杀。
二世认为现在天下太平,不用忙于朝政,应该专心享乐,他从各地调来几万囚犯和农夫大规模修筑秦始皇的坟墓,先把铜铸(zhu)化了倒进去,再把水银灌下去,最后居然把所有造坟的工匠都埋在墓道里,不让一个人活着出来。之后他花人力建造阿房宫,为了让自己住得更舒服、华丽,他不惜一切,搜刮民脂民膏,过着花天酒地、醉生梦死的生活,所以秦末才爆发了烽火连天的农民起义。秦始皇建立起来的秦朝江山可谓宏大,但是却因为二世的昏庸无道、荒淫无度而葬送在胡亥的手里。
这套书可谓是让我心中的疑问揭开了:秦朝为什么会失去江山呢?这就是因为朝廷大肆剥削压迫人民,导致百姓苦不堪言,农民起义纷发而使秦朝被灭亡。
《中国通史》是一部完美的`史书。有一段我也很喜欢:唐太宗初期,有人告诉太宗,有个叫魏征的官员曾让太子杀了太宗。太宗就问他:“你为什么挑拨我们兄弟关系?”魏征答:“因为我那时是太子的部下,就要尽心尽力的为太子着想,可惜他没听,要不然也不会落到今天的下场。”太宗认为他很有才干,便被封为建议大夫。后来魏征去世,唐太宗沉痛地说:“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人为镜,可明得失;以史为镜,可知兴衰。如今魏征去世,我失去了一面镜子呀!”
《中国通史》让人知晓历史、明白道理,我向你推荐她,开卷有益啊。
第五篇:中国通史读后感
《中国通史》读后感
翻开《中国通史》这本书,首先看到的是前言,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所说:“一个人如果能身处在历史感悟之中,他就一定是获得真知的人,因为历史的经验是最为丰富的一座智慧之库。”面对风云变幻、迅速发展的当今世界,只有了解历史,才能更好地把握现在,充实人生,创造未来;只有借鉴历史,才能更好地完善自己,充实人生;只有学会反思历史,才能更好地认清未来。随之翻到目录,这本书写的是从有人类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间的事。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延绵不绝的历史传承,强大的凝聚力和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是中华民族历劫不衰,必将复兴的坚实基础,并造就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气质和生命底蕴。历史蕴含着一个民族世代的兴衰更替,以及透过事件表象所饱藏着的成败之道与内在规律,以历史作为审视现实的一个视角,从历史中汲取智慧营养,是每一个中国人所必须正视的课题,学习历史具有极高的现实意义。
懂得中国的历史,才能使我们无愧为中国人,才能对我的民族、我们的国家有信心,才能是我们拥有中国人应有的优越感,但是正如先前所说,中国的历史书籍多如牛毛,又多以古文为主,对我们这些对古文向来不怎么“感冒”的人来无疑是一味难咽的苦药。《中国通史》以白话文的形式对中国历史进行阐述,对我们来说无疑是送来了一场及时雨,滋润我们那早已干涸的历史细胞。历史蕴含着经验与真知,它记录了人类社会的成功与失败、兴盛与衰退、辉煌与悲怆、交替与
更新,也预示着人类的未来。
我们不是搞历史的,不许对中国的历史有细致入微的理解与独到的见解,然而我们却不能容忍对我国历史的无知,《中国通史》对中国历史进行一简要描述,对于增加我们的历史文化素养还是很有帮助的,就我个人认为非常值得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