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6年五年级音乐上册第6课嬉游曲教案
嬉游曲
[教学目标]
1、介绍弦乐器,了解弦乐四重奏,它怎样体现乐曲表达的情绪和意境。
2、引导学生听辨、讨论、联想,综合感受乐曲的音乐形象,培养良好的欣赏习惯,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教学重点] 了解弦乐四重奏,体现乐曲表达的情绪和意境。[教学难点] 能根据音乐旋律想象音乐画面。
[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激趣导入:
1、认识弦乐器:
师生共同研究弦乐器,从弦乐器的音色及演奏方式这几个方面来研究(出示课件),小组内交流,然后把交流的结果告诉老师。(学生活动,学生交流。)
2、师: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嬉游曲》,来了解弦乐四重奏。
二、欣赏歌曲,整体感知:
1、教师简介《嬉游曲》。
作品分析:这部作品在莫扎特的所有嬉游曲中最受欢迎。莫扎特于1772年创作此曲,当时他才十六岁。本曲与作者早年完成的四手联弹曲《D大调钢琴奏鸣曲》(K.38)有许多相似之处,其展开部的写法以及突出第一小提琴主导作用的写法,表现出奥地利作曲家米夏埃尔·海顿(Michael Haydn,1737-1806)对他的影响。第一乐章——快板,D大调,4/4拍子,奏鸣曲式。
在各声部衬托下,第一小提琴呈示的第一主题生动活泼,富于动力性,犹如春天的溪水欢跃地奔流。
这一轻快的主题奠定了整个乐章欢快的基调。这一主题反复以后,乐曲呈示第二主题。展开部主要以第一主题的素材为核心发展,在展开部的后半部分,乐曲转为小调,形成乐曲色彩的对比。再现部重新出现了呈示部生动活泼的气氛,最后平稳地结束第一乐章。第二乐章——行板,G大调,3/4拍子,奏鸣曲式。
刚开始是行板主题,随后乐曲先后出现两支新的咏叹调那样流畅而富有表情的旋律。展开部 1 很简短,音乐平稳地进入再现部后结束。
第三乐章——急板,D大调,2/4拍子,奏鸣曲式。
第一主题轻松跳跃,第二主题是音阶式的上下起伏,然后整个呈示部反复一遍。展开部将新出现的主题作赋格式的发展,经过再现部后在欢快的气氛中结束。
2、介绍弦乐四重奏。
3、简介作者莫扎特及作品集。
4、完整欣赏乐曲,体会弦乐四重奏的特点。
三、教师总结,下课!
第二篇:2016年五年级音乐上册第6课缆车教案
缆车
教学目标:
1、欣赏歌曲《缆车》,听辨男声音色,感受童声、女声、男声3类不同音色的特点及其艺术表现力。
2、认识拍,理解其含义和强弱规律。教学内容:
通过欣赏,让学生感受到意大利歌曲《缆车》欢乐兴奋的情绪,使学生从旋律上行、下行的进行方式中想象出缆车上下飞速滑动的音乐形象。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拍的拍号、含义、强弱规律和指挥图式,并且能够在歌曲与练习中。
2、通过视唱、歌曲演唱、节奏拍击与听听唱唱拍拍等系列音乐活动,掌握拍的有关知识。教学过程:
(一)欣赏歌曲《缆车》。
1、欣赏书上的插图,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在听第一遍时,能感受男高音独唱高亢嘹亮的音色,并与童声、女声音色加以区别。
2、介绍歌曲两部分不同的表现内容与情绪。听第二遍时,想象这两部分的音乐形象。
3、请乘坐过缆车的同学讲讲自己那时的心情与所见所闻。
4、听第三遍,感受歌曲的风格,并用动作来表示歌曲中的力度变化,轻声哼唱旋律。(二)认识拍、拍号及其强弱规律、指挥图式。
1、学习音拍的含义、强弱规律与指挥图式。
2、看谱视唱
一、视唱三,用拍手与拍腿表示强弱规律。
3、听歌曲录音或用钢琴演奏,帮助学生巩固拍的有关知识。
(三)课堂小结。
(四)师生告别,下课!
第三篇:五年级上册第6课反思
五年级上册第6课《梅花魂》教学反思
上完《梅花魂》这一课,我的心里涌动着一种激动,洋溢着一种感动,为自己,也为学生。课文主要讲述了身在异国的老华侨对梅花的喜爱,反映了他对祖国深深的眷恋,表露了一位华侨老人的中国心。课文通过外祖父教“我”读唐诗宋词时,读到思乡诗时会落泪;因为年龄大不能回国时,竟像小孩一样呜呜的哭;因为“我”弄脏墨梅图而发脾气,临走送我墨梅图,到船上送我带着梅花的手绢等这五件事,反映外祖父对祖国的眷恋之情,这部分是全文的重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方法:
一、创设情境。
教学开始,我让学生说自己喜欢的花,由花引到对梅花的了解。自然而然地导课。在体会梅花精神这部分内容时,让学生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交流中华民族那些有节气的民族英雄。通过交流,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升华了学生的情感,同时也深化了对梅花魂的理解。让学生漫步在文化的长廊里,沉浸在浓厚的文化意蕴里。文中一个个小故事,为我们勾勒出了一位挚恋祖国的海外游子形象,梅花与老人交相辉映,融为一体,梅花魂已注入老人的生命之中。学生透过字里行间,受到一次独特的人文关怀。这种人文关怀,将成为孩子们一次独特的生命体验、一次高尚的精神洗礼、一次深刻的情感升华。
二、尊重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新课标的理念指导下,我们的阅读不仅仅是教会学生读懂文本、获取书面知识,更要尊重学生九月开学季,老师你们准备好了吗?在阅读文本时的感悟,与作者情感共鸣。由此,我深入文本,努力寻找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作为切入点,让学生自我感悟。最后我认为“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想想为什让你感动?”这一发散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积极阅读文本的基础上,纷纷表达自己的想法,在阅读中将自己的感情情通过文中的语言表达出来。尤其在讲到中国历史上出了哪些有气节的中国人的时候,教学达到了高潮,孩子们想到了精忠报国的岳飞,想到了留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诗句的文天祥,想到了不辱使命的苏武,不顾威胁利诱,冲破阻挠回到祖怀抱的钱学森,想到了王二小,江姐„„望着他们一张张激动的小脸,我感受到孩子们已经感受到了梅花魂就是民族魂,就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啊。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尊重学生独特情感,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围绕学生如何设计教学活动,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力图营造一个充满活力的课堂。我觉得这样的思路走对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一定会更加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第四篇:五年级音乐上册 第6课《拥军秧歌》教案 湘艺版
拥军秧歌
教材分析:
陕北民歌《拥军秧歌》也称《拥军花鼓》或《拥护八路军》。全曲由方整型的扩充乐段构成,共六句,前四句带有起承转合的特点,五六句是三四句的变化重复。《拥军秧歌》曲调亲切优美,带有装饰音的六度下行音程跳进和独具特色的衬词“嗨来海棠花”的运用,增添了音乐的强烈生活气息,形象的表现了欢腾跳跃的秧歌舞蹈、锣鼓震天、唢呐声声的边区人民拥军的热烈场面。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阿宝的《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和学唱陕北民歌《拥军秧歌》,让学生感受体验陕北民歌的艺术特点、风格特征,情感的表达,激发学生对陕北民歌的热爱。
2、通过学唱《拥军秧歌》,让学生认识民歌中的歌舞曲,运用简单的舞蹈“十字步”对学生渗透舞蹈教学,培养学生身体协调能力,切身体验歌舞的表现形式。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歌曲并能有感情的演唱
难点:能够体验并能唱出陕北民歌的特点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钢琴、绸子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独具地方特色的民歌,请同学们认真听。播放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好,大家对这首歌曲熟不熟悉?歌名叫?是谁演唱的?同学们知识面很广!刚才同学们欣赏的是由歌手阿宝演唱的陕北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谁来谁说说这首歌曲给你印象最深的什么?(音调高、声音高亢、嘹亮•••旋律粗犷激昂)那为什么阿宝的声音如此高亢嘹亮,(用到了方言,)为什么他唱的这首民歌如此自由、奔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陕北去寻找答案吧。
(播放陕北图片,介绍陕北风俗、特点、气候等)
陕北是我国西部陕西省北部的革命老区。是中国的革命圣地,党中央和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生活战斗过。它地处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上,黄河从其腹地流过。这里 1 土地贫瘠,气候恶劣、经济落后,人口稀少。在这样独特的地域和气候条件下生活着勇敢、淳朴、善良、个性刚毅的陕北人。他们的生活是以农耕、游牧生活为主,极其寒冷的气候条件决定了陕北人的服饰特点是:毛巾头上戴,皮袄板在外,腰扎红腰带。
窑洞是陕北的特色建筑,是陕北农民的象征。这里有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比如说腰鼓、剪纸等。陕北人民最亲密的伴侣就是陕北民歌,是陕北劳动人民生活的最直接反映。在陕北,人们用民歌来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唱出自己的所见所闻。在大山里放牧的时候,有时为了消除寂寞,就会用拦羊嗓子、喊牛声,抒发自己的内心情感,所以他们创作的民歌大都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气息。音调自由奔放、豪迈。接下来请同学们再来欣赏一首非常有名的陕北民歌。请同学们边听边思考!
2、(1)初听
歌曲带给你的感受是什么?这首歌曲的情绪是(富有激情、有活力、热烈)
(2)复听
你从歌曲中你还听出了什么?能想象出一幅怎样的场景?他们在干什么呢?
(3)创作背景
这首歌曲是由安波先生填词而成的陕北民歌《拥军秧歌》。
歌曲描绘的是抗日战争期间,延安是革命圣地,八路军抗日救国的行动感染了解放区的广大群众,春节快要到了,陕北人民出于对革命领袖的热爱,出于对八路军的拥戴,为了表达自己拥军的热情,纷纷赶上猪羊慰劳抗日英雄和革命领袖,常常出现军民鱼水一家人的动人情景。欢腾跳跃、锣鼓震天鞭炮声声,人们拥军的热烈场面。
3、学唱歌曲
今天我们就来学唱这首陕北人民慰劳抗日英雄的歌曲《拥军秧歌》。(1)请同学们小声跟唱一遍歌曲(看视频)(2)这一遍让你的同位听到就可以啦
(3)同学们觉得哪一句最能体现陕北民歌的特色?
1,猪哇、羊呀,送到哪里去?为什们你觉得这一句能体现陕北特色? 先跟老师唱一遍。
看看这一句当中出现了哪几个装饰音?重音记号,提示我们这个音唱的稍重一些,上滑音,声音向上滑,要唱的光滑圆润。滑音演唱法是陕北民歌演唱方法之一,加上这些装饰音的作用是什么?
两个音跨度大,起伏大 音域宽广,旋律跳动大,是陕北民歌的特色,这就决定了演唱时要用真假声结合
4、嗨来梅翠花,嗨呀海棠花 先跟钢琴把这一句练会
在括号里的歌词称作叫衬词,它没有实际意义,是给这首歌曲作陪衬的。衬词唱法也是陕北民歌的演唱方法,要唱的轻巧而轻。加上衬词有什么作用?更能体现民族特色、增添生活气息,更能表现出人们拥军的热烈场面。使歌曲更好听。
3、送给那英勇的八呀路军
(4)把第一段完整跟钢琴唱一遍。再来看看第二段结尾。(5)跟伴奏试一试,检验一下自己学会了吗?(6)处理情绪
新春佳节的到来,人们的心情如何?更高兴的事情是什么呢?八路军抗战胜利了,从此老百姓就会过上幸福安定的日子了,心情怎样啊?表情是怎样?怎样的声音演唱才能表达陕北人民那种兴奋、幸福、感激之情呢?带着这种心情表情把前四句演唱一遍。注意你们的吐字咬字。
疑问?肯定的语气。
衬词没有实际意义,他是为这首歌曲陪衬的,这一句应该用轻巧跳跃 有弹性的声音演唱
下面就按照刚才我们分析的,用不同的声音,有感情的发自内心的完整的跟伴奏演唱一遍。同学们,陕北人民不仅用歌声表达自己的心情,还用到了什么形式?舞蹈,他们跳的是陕北最具特色的秧歌舞,也叫扭秧歌。一般在
举行庆典活动或盛大集会时表演,通常以载歌载舞的形式出现。下面就请同学们跟随老师学习简单的秧歌步。
同学们学的不错,那就让我们一起加入到陕北人民的秧歌队里,随音乐扭起来吧。这首《拥军秧歌》也是首歌舞曲,老师感受到了你们带来的节日里欢乐、热闹的气氛
(7)我们学习的只是《拥军秧歌》一段,接下来请同学欣赏完整的《拥军秧歌》共有三段 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陕北民歌《拥军秧歌》,感受到了陕北人民那种热情向上的情绪,以及对未来生活的充满信心和勇气的精神面貌,课下希望同学们搜集更多的陕北民歌,下节课我们共同欣赏。
第五篇:五年级上册教案第6课__欢乐的少年
第6课《欢乐的少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本课中外四首作品都反映了一个主题--欢乐的少年。由于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背景,所以音乐的表现也不尽相同。我们应以不同的风格与形式,去表现不同层面的少年活泼欢乐的情绪。
2、在前面几课曲调填空、改变等练习的基础上,进行曲调最后2小节的创作,感受曲调的结束感。
3、在歌唱实践中掌握下滑音唱法。教学内容:
聆听:歌曲《可喜的一天》、管弦乐《罗马的松树》。
表演:歌曲《叮铃铃》、《雏鹰之歌》。教学重难点:
一、感受、并表现音乐不同的风格、情绪。
二、三声部曲调的吹奏练习。教具准备:
录音机、磁带、光碟、多媒体设备、电子琴。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表演唱《叮铃铃》、欣赏《可喜的一天》。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学习表演唱《叮铃铃》,初步学会演唱歌曲中的变化音、下滑音,学会演唱歌曲旋律,特别是前四小节的旋律。
情感目标:欣赏苏联故事影片《攻克柏林》插曲《可喜的一天》,了解歌曲背景,感受歌曲欢快的节奏特点以及苏联儿童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理想。
教学重点难点:
对于歌曲《叮铃铃》旋律中变化音的演唱,教师需在旋律教学前先做好铺垫。教学设计:
一、常规教学。
1、学生进教室,师生问好。
2、发声练习。(也可将复习歌曲作为发声练习,注意学生音量、音色、情感的引导)
二、教学新课。
(一)学习表演唱《叮铃铃》。
1、聆听歌曲前奏导入新课。设问:
这两个小节你能听到是什么声音?--铃声--哪里来的铃声? 请听:
2、聆听歌曲范唱。
思考:歌曲表现了什么内容?两段歌词,两种铃声,你能说一说吗?他们各自表现了少年怎样的心情与情景?
指名回答,教师小结:歌曲描绘了绿草茵茵的山坡上,牧童们赶着羊群发出内心的欢乐歌唱,抒发了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
3、学习歌曲曲调。
(1)完成书本听一听,唱一唱,比较一下这两个曲调有什么不同?
a、教师用钢琴分别演奏着两段曲调,要求学生听辨这两段曲调的相同与不同之处。b、跟着钢琴模唱一遍,说出曲调的不同与相同之处;(节奏相同,曲调基本相似,不同在于变化音)
c、跟着钢琴再次练习演唱#
4、4,#
5、5,两组变化音;(也可用乐器演奏一下)(2)跟琴模唱学习歌曲前4小节,要求唱准变化音,用手划拍演唱。(3)自学剩下的旋律,可以2人一组互相学习,教师指导下滑音演唱。(4)齐唱练习歌曲旋律,注意变化音、下滑音两个地方的演唱。
4、学习演唱歌曲歌词。
再一次聆听歌曲范唱,学习歌词演唱,同样注意变化音、下滑音两处难点的演唱。在演唱中注意乐曲中音乐记号的演唱要求,顿音、力度记号。
5、初步用欢快的情绪进行歌曲演唱。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欣赏《可喜的一天》。
1、以史地知识导入:
设问:俄罗斯的地理位置在哪里?在20世纪初,著名的十月革命诞生了什么国家?(苏联)谈话: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由苏联军队攻克柏林与英、美、法盟军会师,取得决定的胜利。本歌就是前苏联影片《攻克柏林》的插曲。
2、聆听歌曲,并介绍歌曲的时代背景与内容。(影片描写了发生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阶段,歌曲表现了战争爆发前夕,在和平的土地上青少年的幸福生活和他们的美好理想。)
3、再欣赏一遍歌曲。
4、师生议论从歌曲中获得的感受。
5、完成课本上的练习:歌曲分几部分?(两部分)用图形表现歌曲的不同部分。
6、课后小节,布置乐器作业。
7、师生再见。
课堂检测:歌曲分为几部分?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欣赏管弦乐《罗马的松树》、初步学唱《雏鹰之歌》、复习《叮铃铃》用乐器伴奏。教学目标:
1、欣赏管弦乐《罗马的松树》,感受意大利民间舞曲旋律的特点。
2、初步学唱歌曲《雏鹰之歌》旋律,掌握下滑音的演唱要求。
3、复习表演唱《叮铃铃》,学习用乐器为歌曲伴奏,进一步用欢快、亲切的声音演唱好歌 曲,注意每一个音乐符号的演唱。教学重点难点:
1、在旋律演唱中掌握下滑音的演唱。
2、用乐器为歌曲伴奏注意节奏稳,控制好伴奏音量。教学设计:
一、常规教学:
1、学生进教室,师生问好。
2、发声练习;(也可将复习歌曲作为发声练习,注意学生音量、音色、情感的引导)
二、欣赏管选弦乐《罗马的松树》。;
1、设问导入:同学们你们平时是怎样玩耍的?
那么你们是否想了解欧洲南部的少年儿童们是怎样玩耍的?
2、视听《博尔盖塞别墅的松树》(不告诉曲名)设问:你们能从音乐声中想像这一群少年儿童在干什么?(学生们议论)教师小结:他们在游戏,有的围成圆圈跳舞,有的模仿士兵列队行进和交战。
3、介绍作品名称、创作背景。
这是作曲家创作的一套描绘罗马风景人物的音乐组画--《罗马的松树》第一段“博尔盖塞别野 的松树”,描写一群天真活泼的少年在罗马的游览胜地博尔盖塞别墅的松林里跳舞“打仗”、玩耍的情景。
4、聆听舞蹈的场面音乐--第一主题。(这一主题表现了孩子们欢乐的舞蹈场面)
5、聆听第二主题旋律。
设问:这是描写什么?(一群天真可爱的孩子模仿士兵,迈着稚气的步伐列队行进,作者就是当时队伍里的一名“士兵”)
6、复听全曲:完成听音乐排序等要求。
7、小结:欧洲意大利少年儿童们欢乐的活动。
三、初步学唱歌曲《雏鹰之歌》。
1、教师谈话导入:雏鹰活动我相信每个少先队员都不会陌生,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雏鹰之歌》。
2、教师范唱学生形成初步印象。
3、学唱第一部分歌曲旋律,注意八分附点的演唱。
4、再次听一边范唱,一边听一边唱旋律。
5、学习第二部分旋律。
6、第三次听范唱,结合歌曲旋律一起唱。
7、学唱歌词,在唱歌词时,适时按要求加上滑音记号,歌曲的风格更浓郁,顺带复习下滑音记号、唱法。
四、复习表演唱《叮铃铃》。
1、复习歌曲《叮铃铃》要唱好的关键是要唱出湖南民歌的风格。这里包括装饰音、滑音、“#5”等技术上的处理。
衬词“啰”等要处理好,另外在顿音、渐强、渐弱处要唱出这一群少年活泼欢乐的性格。
2、为歌曲用乐器伴奏。
歌曲里拉琴这一记号所对应的乐曲,可以用口风琴、口琴,也可用竖笛等旋律乐器来演奏。
五、课后小结,布置回家练习《叮铃铃》伴奏。课堂检测:有感情演唱《叮铃铃》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叮铃铃》合唱部分;继续学唱歌曲《雏鹰之歌》,掌握演唱要点,唱好下滑音;复听《罗马的松树》、乐器演奏《多瑙河之波》。教学目标:
能力目标:学习表演唱《叮铃铃》的合唱部分,要求能做到节奏齐、音准、声部和谐。
能力目标:复习《雏鹰之歌》,学会用铃鼓等打击乐器用规定节奏为歌曲伴奏。
情感目标:复听《罗马的松树》,进一步感受歌曲愉快的情绪。
能力目标:乐器演奏练习《多瑙河之波》。教学重点难点:
1、《叮铃铃》的合唱部分,可以在声部分配上最适当调整。
2、乐器演奏练习。教学设计:
一、常规教学:
1、学生进教室,师生问好。
2、发声练习。(也可将复习歌曲作为发声练习,注意学生音量、音色、情感的引导)
二、学习表演唱《叮铃铃》的合唱部分
1、乐器演奏低声部旋律。(该歌曲合唱部分共有10小节,由于前几课的学习学生对于高声部的旋律已经非常熟悉了,因此合唱练习的关键在于第二声部,因此可先让学生用乐器进行演奏,熟悉一下旋律。)
2、集体演唱练习低声部旋律。
3、加入歌词进行演唱。
4、选出一部分音乐基础较好的同学示范两声部演唱效果。
5、分声部进行演唱,注意人员的均衡性。
三、继续学唱歌曲《雏鹰之歌》
1、复习《雏鹰之歌》的旋律,注意加入拍手的节奏。
2、听一遍范唱,轻轻尝试演唱歌词,学习《雏鹰之歌》的歌词;(教师在学生演唱时注意纠正,注意下滑音的正确演唱;)
3、选用铃鼓等打击乐器有规定的节奏为歌曲伴奏;
四、复习《雏鹰之歌》用打击乐器伴奏。
该首歌曲带有新疆音乐的风格,因此学生用规定节奏伴奏x x x x x 效果很好,在乐器选用上可选用铃鼓、午板等轻巧一点的,可以边唱边敲边跳。
五、乐器演奏练习《多瑙河之波》。
1、先练习前16小节的第一声部,注意连线及分句。
2、分声部练习吹奏,注意按指挥的手势整齐进入,休止处的节奏要正确。
3、合奏时要注意指挥的手势,要学会倾听个声部的音准与节奏,第二、三声部的音量要
适当控制,要突出地一声部。
4、在流畅的吹好前16小节的基础上,在吹奏后16小节。
六、课后小结,布置回家练习《多瑙河之波》。
七、师生再见。
课堂检测:吹奏《多瑙河之波》前十六小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