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PLC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PLC原理及应用 课程编号:7003701 课程学分:3 课程学时:48 实验学时:12 适用专业:控制类、电气类
PLC原理及应用
Programming Logic Controller Application
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一、实验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控制类、电气类专业实践性较强的技术基础必修课,总学时为48学时,总学分为3学分;其中实验为12学时,实验教学隶属PLC实验室,属课内实验,其任务是:
1.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使学生掌握PLC可编程控制器的工作原理、特点及其现场应用;
3.使学生掌握PLC可编程控制器对不同被控对象的硬件线路设计、控制方案设计、控制程序设计、系统调式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设计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教学内容与要求
实验一 智能抢答器控制(设计性)2学时
掌握智能抢答器控制系统的组成及原理,硬件线路设计、控制程序设计、系统调试,实现系统要求的功能。
实验二 轧钢机生产线控制(设计性)2学时
掌握轧钢机生产线控制系统的组成及原理,硬件线路设计、控制程序设计、系统调试,实现系统要求的功能。
实验三 多种液体混合控制(设计性)2学时
掌握多种液体混合控制系统的组成及原理,硬件线路设计、控制程序设计、系统调试,实现系统要求的功能。
实验四 交通信号灯控制(设计性)2学时
掌握交通信号灯控制系统的组成及原理,硬件线路设计、控制程序设计、系统调试,实现系统要求的功能。
实验五 三层电梯模拟控制(设计性)2学时 掌握三层电梯系统的组成及原理,硬件线路设计、控模拟控制系统的组成及原理,硬件线路设计、控制程序设计、系统调试,实现系统要求的功能。实验六 小车直线运动定位控制(设计性)2学时
掌握小车直线运动定位控制程序设计、系统调试,实现系统要求的功能。
三、实验预习和实验报告要求
1.预习报告要求明确实验目的,拟订实验步骤,设计出线路图、程序流程图及控制程序等。
2.实验报告要有线路图、程序流程图、时序图,带功能注释的控制程序,系统调试结果,问题分析及体会等。
四、实验教学与其它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实验是在修完“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电机及拖动基础、电气控制技术”等课程的基础上进行,又为专业系统课“过程控制系统、自动控制系统、毕业设计”等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实验教学在培养能力方面的具体措施和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方面的要求
根据课题的任务,使用计算机进行控制程序及上位监控系统设计等。
六、实验教材、实验指导书及教学参考资料
1.PLCSK可编程控制系统实验装置指导书,马秀坤编,校内印刷,2006.9 2.参考书:可编程序控制器原理及应用,吴中俊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3.参考书:从入门到精通—西门子S7-200PLC技术与应用,张运刚等编,人民邮电出版社,2007
七、实验成绩的考核方法及评定标准其它有关问题的说明
采用目标考核法:知识目标考核:包括PLC理论知识、指令系统的运用;对项目的理解与分析方法、预习报告质量等,占15%。应用目标考核:考核PLC控制技术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系统控制方案设计,系统结构及组成原理设计,图纸绘制等,占15%。能力目标考核:包括控制程序设计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系统调试与实践能力,研究与创新能力,现场质疑与答辩情况等,占55%。工程素质考核:工程报告写作格式规范性(包括系统接线图、程序流程图、时序图等绘制的规范性);团队协作精神及相关技能的考核等,占15%。
大纲撰写人:马秀坤
大纲审阅人:陈亚爱
系负责人:徐继宁
学院负责人: 王侃
制定(修订)日期:2007年11月
第二篇:《PLC》教学大纲
《PLC》教学大纲
执笔人:马振寰
审稿人:
课程代码:070234 课程名称:PLC 授课对象:电子信息工程专科生、网络与通信高职生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考试)、选修课(考查)
Ⅰ 学科特点和教学目标
一、学科特点:
本课程是电气信息类专业的技术基础课、高职类的选修课。
二、教学目的:
1、本课程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PLC的软、硬件结构和基本工作原理、指令系统和梯形图编程的基本方法,以及开发PLC控制生产过程的基本方法。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能初步对生产过程或设备的PLC控制系统进行开发、设计并了解PLC与PC之间的网络化通讯控制。为学生毕业后从事电子信息工程及工业生产过程自动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2、课程主要任务
(1)培养学生掌握可编程控制器的工作原理及其主要参数,掌握可编程控制器的应用范围与应用环境等。
(2)培养学生设计、安装、调试、运营、管理以可编程控制器为核心的自动控制系统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可编程控制器改造继电控制系统,提高生产设备可靠性和生产效率的能力。
1(4)培养学生运用以可编程控制器为核心的自动控制系统的技术标准、技术规范、技术手册等技术资料的能力。
3、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1)一般掌握可编程控制器的产生、发展及应用范围。
(2)掌握可编程控制器的工作原理、基本构成、主要技术指标及应用环境。
(3)熟练掌握可编程控制器的基本逻辑指令,能够编制梯形图控制程序,解决中等复杂程度的实际控制问题。
(4)熟练掌握可编程控制器的步进顺控指令,能够编制状态转移图程序,解决中等复杂程度的实际控制问题。
(5)一般掌握可编程控制器的功能指令及其运用方法。(6)掌握运用可编程控制器进行继电控制系统改造的方法。
(7)一般掌握可编程控制器的模拟量处理方法和特殊功能单元的使用方法。
三、组织教学方式:
以课堂教学为主,结合实验课,以教材为主参考其他相关教材,加强课后作业的批改与指导,并在每一章结束后安排一节习题课,从而使学生熟练掌握PLC的软、硬件结构和基本工作原理、指令系统和梯形图编程的基本方法,以及开发PLC控制生产过程的基本方法。能初步对生产过程或设备的PLC控制系统进行开发、设计并了解PLC与PC之间的网络化通讯控制。
Ⅱ 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第一章 PLC基础(6课时)
一、教学内容:
§1.1、概述
§1.2、PLC的一般结构 §1.3、PLC工作程序 §1.4、梯形图
§1.5、PLC控制系统设计 §1.6、欧姆龙公司PLC简介
二、教学要求
1、熟知可编程控制器是如何产生的;
2、熟知可编程控制器的有关定义、特点;
3、了解可编程控制器的应用技术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 PLC的接线(5课时)
一、教学内容:
§2.1、底板、电源与CPU §2.2、I/O单元
§2.3、PLC与计算机之间的RS232通信 §2.4、PLC安装环境 §2.5、PLC外接按钮和开关
二、教学要求:
1、掌握可编程控制器的基本控制原理;
2、掌握可编程控制器的硬件框图及各部分作用;
3、熟练掌握可编程控制器的安装。
第三章 PLC的存储区分配(7课时)
一、教学内容:
§3.1、存储区 §3.2、内部继电器区域 §3.3、专用继电器区域 §3.4、辅助继电器区域 §3.5、数据存储器区域 §3.6、其他继电器区域 §3.7、扩展数据存储器区域
二、教学要求:
1、掌握各继电器区域的分配;
2、熟练内部继电器区域和专用继电器区域的I/O区域和标志位;
3、掌握辅助继电器区域的标志位和数据存储器区域的分配。
第四章 PLC的指令系统(8课时)
一、教学内容:
§4.1、编程基础和常用指令 §4.2、定时器和计数器 §4.3、数据操作指令 §4.4、其他指令
二、教学要求:
1、掌握所有PLC的指令系统;
2、特别熟练掌握可编程控制器的常用指令;
3、掌握可编程控制器梯形图的编程规则并要求掌握一部分可编程控制器的应用实例。
第五章 模拟量I/O单元(7课时)
一、教学内容:
§5.1、一般说明 §5.2、IR和DM存储区 §5.3、模拟量输入功能 §5.4、模拟量输出功能 §5.5、比例变换功能 §5.6、偏移量和增益调整 §5.7、MAD01单元使用的例题
二、教学要求:
1、理解特殊单元的应用;
2、掌握模拟量处理。
第六章 串行通信(4课时)
一、教学内容:
§6.1、上位机链接通信
§6.2、无通信协议的RS232C通信 §6.3、两台PLC互连 §6.4、NT链接
二、教学要求
1、熟练掌握上位机链接通信;
2、掌握RS232C通信以及两台PLC互连。
第七章 PLC程序设计(6课时)
一、教学内容:
§7.1、编程方法 §7.2、梯形图设计方法 §7.3、SFC设计方法
二、教学要求
1、掌握编程方法;
2、熟练掌握用SFC设计方法编写梯形图程序。
第八章 PLC编程软件CX-P(2课时)
一、教学内容:
§8.1、有关软件使用的一些说明 §8.2、CX-P使用实例
二、教学要求
1、了解PLC编程软件CX-P;
2、熟练掌握CX-P软件的使用方法并要求掌握使用实例。
第九章 编程练习(10课时)
一、教学内容:
§9.1、汽车自动清洗 §9.2、车间传送 §9.3、机械手 §9.4、液体混料装置 §9.5、离心选矿自动控制系统 §9.6、自动定时搅拌系统 §9.7、钻孔动力头的控制 §9.8、霓虹灯控制电路 §9.9、安装载货电梯 §9.10、自动售货机的控制
二、教学要求
1、熟练掌握用SFC设计方法编写梯形图程序;
2、掌握具体实例的编程方法。
Ⅲ 参考书与参考文献
主教材
谢克明、夏路易,《可编程控制器原理与程序设计》。电子工业出版社。主要教学参考书
1、钟肇新,编译,《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应用》,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
2、王兆义,《可编程控制器教程》,机械工业出版社。
第三篇:社会工作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社会工作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政治学院
社会工作教研室
《个案工作》实验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个案工作 适用专业:社会工作 课程类型:必修课
开课时间:第三学期或第四学期 总学时:20课时/总学分:1学分
二、实验目的
在学生已经基本具备个案工作的基本理念和模式的基础之上,通过实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个案工作理念及价值观,熟悉个案工作的原则,掌握个案工作的基本程序和技巧。
三、基本要求
个案社会工作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实验部分为个案工作方法的实训课。首先,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社会工作价值理念;其次,要求学生掌握个案工作理论模式的基本知识;最后,要求提供合适的实验场地和先进的仪器设备。
四、实验内容及学时分配 实验一:会谈过程中的专注表达训练 2学时 目的:
1、让受助者感受到充分的接纳和关注;
2、鼓励受助者去表达,要让受助者感到自己是沟通过程中的主角,从而促进受助者的自我探索。
3、便于工作者与受助者专业关系的建立。
要求:
1、面向受助者,距离要令两人感到舒服,斜坐或正对面坐;
2、面部表情放松,不要皱眉、可以略带微笑;
3、手势自然松弛,四肢可自然摆放,身体向受助者方向微微前倾;
4、眼神接触,不逼视受助者,也不眼神游离;
5、全身保持开放的身体语言,以关注的态度与受助者在一起。
6、展开话题时,工作者应采用跟进式的说话方式,不宜主动跳跃到新话题。
练习:
1、一对一角色扮演,深刻体会专注表达的要求。
2、每一对同学做演示时,其他同学仔细观察,认真指出演示同学的优缺点。
3、参看视频片段,谈论问题:若你是组员,在工作者使用“专注”技巧后,你会有什么感受?
实验二:会谈过程中的同感表达训练 2学时
目的:
1、同感是建立良好专业关系的前提之一。
2、同感可以是工作者更准确全面地掌握受助者的情况。
3、同感为受助者提供了倾诉的机会,可大大缓解求职者的紧张情绪。
要求:
1、走出自我参照体系,进入受助者的内在参照体系。
2、加强观察力训练。受助者的面部表情、眼神、手部动作和坐姿等等,都是很好的线索。受助者说话时的语速及用词也是很好的线索。
3、学习作逻辑判断。
4、非评判态度。
练习:
1、观看视频,讨论工作者对受助者的回应是否恰当,是否做到“同感”?为什么?如果你是工作者,应该怎样回应?
2、设计问题情境,要求进行一对一的情景模拟。
3、设计对话情境,要求学生判断那些回应是最恰当的,为什么?
4、书面作业一份。
实验三:会谈过程中的情感反应训练 2学时
目的:
1、有助于增进同感和双方情感的沟通。
2、有助于受助者对情感的自我理解和对问题的深入探索。
3、情感反应有助于工作者对受助者表达的准确理解。要求:
1、仔细倾听受助者所表达的语句,尤其要注意语言表达中的情感词
2、仔细倾听受助者表达语句的语音、语调。
3、仔细观察受助者的身体语言。
练习:
1、两人一组,一位扮演工作者,一位扮演受助者。每次练习结束后,角色互换,重复此练习。“受助者”从下列情感中任选一种:
满足、幸福、迷惑、愤怒、沮丧
选定后不告诉“工作者”,并开始以体语的方式表现这种情感。此时“工作者”必须精确地识别“受助者”所表达的情感。
2、两人一组,分别扮演受助者和工作者。
“受助者”从下列情感中任选一种:
惊讶、感动、紧张、悲伤、愤怒
选定后不告诉“工作者”,开始用一或两个句子表达所选定的情感,句子应包括与此情感有关的情感字词。“工作者”则以下例两种方式来确认:
(1)使用“受助者”所用的情感字词来重复此种情感;
(2)使用与“受助者”不同的情感字词来重复此种情感; 实验四:会谈过程中的真诚训练 2学时 目的:
1、可以给受助者提供一个安全自由的关系,能够让受助者知道自己可以坦白表露自己的软弱、失败与错而无需顾忌;
2、工作者本身的真诚坦白,也可作为一个良好榜样。要求:
1、工作者要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2、工作者要有自信,但不要过分追求完美。
3、工作者不要刻意保持自己的“专家形象”。
4、工作者切忌在辅导过程中作冗长的个人分享和任意发泄自己的情绪。
5、真诚也不是实话实说,真诚与实话实说有联系,但不能相提并论。练习:
1、观看视频,讨论工作者对受助者的回应是否恰当,是否做到“真诚”?为什么?如果你是工作者,应该怎样回应?
2、设计问题情境,要求进行一对一的情景模拟。
3、设计对话情境,要求学生判断那些回应是最恰当的,为什么?
4、书面作业一份。
实验五:会谈过程中的对质训练 2学时 目的:
1、协助受助者对自己的感受、信念、行为及所处的境况提高自决、促进了解。
2、协助受助者发现和了解自己对他人的一些混淆与态度。
3、通过对质工作者与受助者可对事物作出精确地探讨。
4、指出受助者在运用各种资源时的矛盾,然后进一步协助他正确而又有效地善用被忽略的资源,寻找适当的帮助。要求:
1、对质要建立在相互信任、融洽的专业关系之上。
2、对质应符合社会工作的价值观,语句应委婉,不要让它成为工作者随意发泄情绪的工具。
3、对质时一定要指出受助者言行中出现矛盾或偏离现实的地方。
4、对质的使用最适合于有侵略性和具有操纵性的受助者,或是经常向工作者挑衅的受助者。练习:
1、观看视频,讨论工作者对受助者的回应是否恰当,是否做到“对质”?为什么?工作者在对质时,需要留意什么?为何受助者对工作者的对质没有反感?
2、设计问题情境,要求进行一对一的情景模拟。
3、设计对话情境,要求学生判断那些回应是最恰当的,为什么?
4、书面作业一份。
实验六:初次会谈的结构技术训练 2学时 目的:
1、减少受助者的疑虑和不且实际的期望;
2、协助受助者了解个案辅导过程,减少受助者的焦虑;
3、协助受助者做准备,以利于辅导的顺利进行。要求:
1、熟悉个案辅导的具体要求和条件;
2、具有社会工作的理念和价值观;
3、对某些具体要求提前设计。练习:
1、请用结构性技术,回应受助者的问题。
2、设计问题情境,要求进行一对一的情景模拟。
3、设计对话情境,要求学生判断那些回应是最恰当的,为什么? 实验七:会谈过程中的澄清技巧训练 2学时 目的:
1、澄清受助者的想法、感受、行动原因、经历的情境,可以让工作者对受助者有较清楚的认识和了解。
2、协助受助者做深入具体的走我探索,时期对自己想要表达的问题、面临的处境有角清楚地了解。
3、促使受助者体会工作者所传达的信息。要求:
1、工作者与受助者在接触、交往的初期,不应自以为是地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了受助者的问题、经历、言语及非语言的信息而不做澄清。
2、封闭式问题裨益过多,会令受助者不安,有被盘问的感觉。
3、要留心倾听,以免自己误解、遗漏了受助者所表达的基本信息。
4、工作者向受助者传达了信息以后,应留意受助者的非语言表达,以了解受助者是否领会了工作者的信息。练习:
1、观看视频,讨论问题:
若你是居民,你对工作者的澄清会后什么感觉? 工作者的澄清有什么作用?
2、观看视频,讨论问题:
在这个小组对话中,工作者为什么要用澄清?
3、书面作业一份。实验八:角色扮演 6课时 内容:初次会谈模拟
选取阶段:“申请与接案”阶段的初次访谈。目标:问题的初步探索与关系建立 会谈时间:30分钟 程序:
1、三人小组角色选取 观察者 案主 个案工作者
2、角色任务 案主:
(1)带着本组抽到的问题求助
(2)认真体会与个案工作者角色的同学互动中的感受(3)在结束后,总结评估。(如好在哪儿,不好在哪儿?)其中(2)(3)在结束后成文。个案工作者
(1)在了解完本组抽到的个案后初步拟定初次访谈目标,并在会谈后评估目标完成的情况。(2)尝试使用所学过的技术。(3)做简要的会谈记录。(4)在结束后,总结评估。
其中(1)(2)(3)(4)在结束后成文。观察员
(1)仔细聆听案主与个案工作者的对话。(2)总结你所观察到的个案工作者所使用的技术(3)评价整个互动过程和关系建立的情况(4)试图发现个案工作者的限制之处。(2)(3)(4)成文。&抽签 &开始会谈
&会谈之后,各自在课堂上完成文字部分的撰写。&上交作业
个案1:离家出走的少女 某女,17,父母离异,与母亲关系不佳,经常吵闹,经常离家出走,在学校学习成绩不好,前几天刚回家。学校老师带她来机构求助。个案2:不敢出门的女孩
某女,19,一年前同其男友出门,遭遇车祸,痊愈后回家,半年前声称不敢出门,出门减少;三个月前根本就不敢出门,父母与她2一起来求助。
个案3:硝烟中的男孩
某男,15,父母离异,同父亲生活.父亲酗酒,经常打他,出手很重,总是伤痕累累。在校人际关系不佳,学习成绩不好。有好几个机构对其父母进行辅导,经机构介绍来求助。
五、考核方式及评分方法
综合成绩=出勤成绩占20%+实验成绩(角色扮演)占60%+实验作业占20%
六、使用教材及参考书目
使用教材:自编《个案工作实验室计划》
参考书目:《辅导与心理治疗》 林孟平五南图书出版公司出版 《社会工作基本技巧教材》 黄陈碧苑 清华大学出版社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中使用的技术手段有:现场录像、录像回放、修改后再录;案例呈现、电影节选、案例讨论;在线答疑、在线讨论、在线阅读;电子文本设计、音像制作,小组观摩等。技术手段的使用,丰富了课程教学的方式方法,扩大了学生的参与面,同时能够照顾到不同学生的特征,是对平面教学和文本教学的积极补充。
《小组工作》实验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小组工作 适用专业:社会工作 课程类型:必修课
开课时间:第三学期或第四学期 总学时:20课时/总学分:1学分
二、实验目的
小组工作是通过有目的小组活动和组员间的互动,处理个人、人际之间、人与环境之间的问题,开发个人潜力,学习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获得个人成长。小组工作与个案工作,社区工作是社会工作的三大工作方法,注重实践。开实验课的目的在于为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提供参与各种小组活动的机会,要求每个团体成员参加进来,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团体社会工作的全过程及其工作技巧与方法。
三、基本要求
小组工作是一门偏重实用的课程,因此在进行实验课教学时要求:第一,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以理论为指导,以实验为手段,有效地开展教学工作;第二,学生要积极参与,真正参加到小组活动中来,与其它组员积极互动、沟通,达到实验课的目的;第三,提前做好实验课的准备工作,安排好时间、场地、器材、设备等,并注意安全。
四、实验内容及学时分配 实验一:组成技术 目的:
1、建立小组目标
2、招募筛选成员成员
3、决定小组的性质
方法:
1、建立小组目标的技术小组目标是小组小组行为的引导,为小组指出了共同努力的方向,清楚的目标可以帮助组员理解他们聚在一起做什么。
2、成员构成的技术
(1)评估成员资格。(2)招募成员与筛选成员。
要求:
1、积极有效的目标应该是具体的、明确的、可行的、可评估的。
2、确定恰当的人数,确定小组的性质等。练习:
1、谁是谁
目的:让成员尽快熟悉起来,在活跃的竞赛气氛中彼此认识和了解。
2、知你知我
目的:通过语言与非语言的观察,尽可能多的了解对方。实验二:起始技术
目的:
1、使小组成员尽快、有效地相识
2、建立成员对小组的信任,使成员从小组中获得最大收获
3、建立小组契约
方法:
1、结识技术。结识技术就是使得小组成员尽快的相识,使大家拉近距离,减轻焦虑和不安感,彼此了解。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如,自我接绍、互相介绍、信任跌倒、信任圈等。
2、分组技术。在小组工作的过程中,不同性质的小组对组员人数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因而分组非常重要。分组的方法有报数随机组合法、抓阄随机组合法、内外圈组合法、活动随机组合法等等。
3、让成员从小组中获得最大收获的技术。这项技术协助成员成为主动的参与者、了解如何从小组经验中获得利益。(1)注意自己的感受,主动积极的参与并表达自己。
(2)倾听关心别人,也尽可能得给予别人适当的回馈,但避免忠告、建议与讽刺。
(3)可以合理肯定的表达自己的情绪,包括正面、负面的情绪。(4)时常检讨小组的过程是否能过增进学习,以及小组的行为是否有助于促进小组的目标。
(5)领导小组不只是领导者个人的责任,小组的每一位成员都可以具有领导的功能。
4、建立小组契约的技术。小组契约的建立可以采用开放式的,邀请成员共同讨论规范。
要求:
1、起始技术有语言的形式和非语言的形式,活动方式是也有多种。哪种方式最合适,要根据小组的结构、成员的特征而定。
2、分组看似简单,其实不易,适当的组合方法不仅会造成适合谈话的小团体,而且会产生积极的功能。
3、以一些原则作为促动,协助成员成为主动的参与者、了解如何从小组经验中获得利益。
4、为保证小组正常发挥功能,双方都要遵守一些小组的规则,因此建立小组契约是必不可少的。在契约中保密、守时、不可身体攻击都需要特别强调。实验三:过程技术
目的:此阶段技术的练习,在于使成员有机会面对自己,产生更大的了解和顿悟,发现过去和现在经验与行为的关联。
方法:
1、引导参与的技术。引导参与的技术是指小组领导者能依照小组成员的需要去引导他们,通过提供足够的背景资料,刺激成员思考、沟通,以确定解决问题的行动。因此,小组领导者必须鼓励并协助小组内各成员讨论和决定小组的事物,鼓励并给小组内每一位提供民主参与的机会。
2、解决问题的技术。解决问题的技术是指能正确评估自己的能力与环境的变化,积极地作出符合自己人生目标和价值观的选择、决定,减轻由于在生活中遇到问题而产生的心理压力,使身心有效地适应社会,以达到生活的目的。一般步骤有
(1)了解问题的存在,确认有解决的必要。
(2)分析问题的性质,直接面对问题的目标,开始搜集有关资料。
(3)分析资料,列举解决问题可能的方法。
(4)评估每个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可行性及预期效果。
(5)运用观察或实验解决问题。
(6)选定最合宜的可行方法,去解决问题。
3、角色扮演的技术。角色扮演是指用表演的方式来启发团体成员对人际关系及自我情况有所认识的一种方法。它包括心理剧和社会剧两种表演方式。角色扮演通常由小组成员扮演日常生活问题的情境中的角色,使成员把平时压抑的情绪通过表演得以释放、解脱,学习人际关系的技术及获得处理问题的灵感并加以练习。角色扮演的程序(1)事前的沟通:领导者向小组成员解释角色扮演的价值,是成员有所了解,并激发参与的热情。
(2)说明情境:将要扮演的情境及其特征加以说明,让成员有机会询问并提出建议。
(3)自愿选择角色:领导者鼓励成员自愿扮演各个角色。(4)即兴表演:情境确定、角色确定的前提下,领导者要协助成员了解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特点,鼓励他们按自己的理解、自己的方式表演,台词自己决定,当场发挥。
(5)帮助观众做明智的选择:有的剧情人物不多。小组其他成员可以做观众,观看表演,并分析演员的言行,表演结束时提供个人的意见。
(6)表演结束,共同讨论:当所有的扮演者觉得无法继续演下去或领导者认为已达到目的时,随时可以停止表演。领导者要让每个表演者说自己的感受,并相互提供意见,最后由观众发表意见。(7)重演:为了使小组成员对某种角色讨论的更深入,可以让表演者重演,或换人表演,扮演者可参考讨论的意见,用不同方法表演。(8)互换角色:如果某个成员对某种角色强烈的表示出否定感情时,可以劝他表演该角色,这样可以从不同观点去看当时的情景,又可以促进了解对方的心情和立场,增进自我反省的机会。
(9)总结:领导者组织小组成员讨论整个活动的机会、感受、互相启发、相互支持。
4、变换形势与体验的技术
(1)内外圈交流的方式:如果小组中的成员有不同的意见或特质时,可以让小组成员分为内外圈,增进了解与探讨彼此间的差异。如:请比较沉默的成员与投入较多的成员分为内外圈,或请赞同或否定某种意见的成团分为内外圈,彼此讨论、倾听个人感受与想法,最后再归纳整理。
(2)增加体验的方式:当小组有必要聚焦某一成员或某一主题,可以通过夸大其情绪、想法或行为,让他体验和感受,从而达到领悟。此方式可以根据需要和情境灵活运用。如,一成员一直觉得负担很重可以让该成员拿本书压在头上,感受此负担,或者背着一个成员并绕圈逐一在每位成员面前说:“某某,你…让我负担很重。”
5、及时介入的技术。小组进行过程中当领导者发现以下现象出现,应尽快介入,加以引导:
﹝1﹞一个成员为另一个成员说话
﹝2﹞小组成员集中注意在小组之外的人、事、物时。﹝3﹞小组有不一致的行为出现时。
﹝4﹞小组变成无效率的漫谈时。
﹝5﹞成员中有人认为其问题是有某人引起的。等等 练习:
1、信任之旅
通过助人与受助的体验,增加对他人的信任与接纳。
练习结束后讨论以下问题
﹝1﹞对于“盲人”,你看不见后是什么感觉?使你想到了什么。
﹝2﹞你对你的伙伴的帮助是否满意,为什么?
﹝3﹞你对自己或他人有什么新发现。
2、镜中人
培养成员对他人的敏感性,相互沟通,相互接纳。
讨论:今后生活中如何应用各种感受。
3、图画接力赛
培养成员合作的态度,训练思考、讨论和创意的能力,学习合作的行为,培养团队合作精神。实验四:结束技术
目的:处理小组结束时的情绪;总结小组经验,运用于实践;愉快结束小组。
方法:﹝1﹞结束之前,成员可以互相赠送小礼物,道别祝福。
﹝2﹞小组领导者在结束时对小组作一简要的回顾与总结。
﹝3﹞小组成员反思自己在小组中扮演的角色,是否达到了期望。
﹝4﹞展望未来。明确今后应该怎么做,如何巩固小组的效果。练习:每次结束邀请成员个人总结,鼓励成员说出此次聚会对他们的意义。我们大家都来说。
五、考核方式及评分方法
综合成绩=出勤成绩占20%+实验成绩(角色扮演)占60%+实验作业占20%
六、使用教材及参考书目
使用教材:自编《小组工作实验室计划》 参考书目:《小组工作》 刘梦 高等教育出版社
社区工作实践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社区工作 适用专业:社会工作 开课时间:第六学期 总学时/总学分:18
二、实践(实验)目的
社区工作课程必须系统掌握专业社区工作的主要理论与技巧,并将此在本土予以演绎。学生要懂得参与是社会工作的核心,以及社会工作中服务提供者的拍档关系。学生除听课外,必须通过讨论、实地考察、项目运作等形式积极参与学习。
三、实践要求
通过实地考察、项目过程、集体讨论和项目分析,是学生潜能得以激发,从而推动学生在弄清社区工作主要理论的基础上,体会、领悟进而把握专业社区工作的实务技巧。
四、实践安排
1、进行一次。学生应该学会应用“准备阶段”的专业知识,依托专业视角对小区进行探索,把握尽可能多的资料。
2、教师将根据“模式选择”主题的架构,引导学生对不同主题进行讨论。学生应该根据本学期的所学知识、实务体验和个人反思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交流,展示社会工作学生的应有风采。
3、学生按照既有分组,选择政府正在推行不同社区项目,利用本学期学习的知识进行常规剖析。每组所有同学都必须参与相关工作,集体向其他同学进行汇报,每次汇报与回应的时间为15分钟。汇报分为三个阶段:初期社区项目计划、中期社区项目推展和展开社区项目评估总结。
每组在完成总结汇报后,提交针对该项目的分析论文一篇,正文字数不少于3000字。文章附以参考文献并注明写作分工,并在6月30日前递交,逾期不交者其小组论文不得分。
五、实践内容
学生以社会工作的身份,发现某个社区的问题,推行社区工作项目。全程约3个月。全班分若干小组,每组五人左右(名单见分组表)
1、教师在3月上旬进行布置,各组学生随后分工合作。各组在整合教学内容、实地考察、其它资料和个人体会的基础上,选择一个社区,探索可行的社区项目,并进行详细策划,于3月20日前完成计划书初稿。
2、各组在3月22日公开介绍计划书的主要内容,每组用时15分钟左右。全班同学分别对不同项目进行讨论,努力使计划书步向完善。随后一星期内,各组整合计划书初稿与他人意见,形成准备推行的项目计划书。3月29日将计划书终稿递交给老师。
3、各组根据项目计划,自行推行社区工作项目。
4、项目推行中,各组可以在保证可行性的前提下动态修订工作内容。4月初,各组与其他组分享该项目执行体验,全班进行交流讨论。
5、项目必须在6月1日之前结束并完成书面总结工作。6、6月中旬,各组进行项目总结汇报。每位学生对组内其他学生在项目中作用及其他组学生的汇报进行评分。
7、项目的整个过程必须充分体现社区工作的技术。每次汇报由组员进行分工,所有组员必须分别成为三次汇报的主要汇报者,汇报的时间、内容等须进行恰当安排,并共同与其他同学和老师进行互动。
六、实践考核方式及评分方法
社区工作实践考核方式,采取学生讨论、教师点评基础上的无记名打分,平均初期、中期和总结社区项目的三次分数为最终实践分; 社区项目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40%(1)社区项目15分,计划书5分,阶段成果(论文)10分,整体汇报10分。或者是(2)特定项目20分:剖析汇报10分,小组论文10分。
第四篇:天塔之光 PLC课程实验
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
课程设计报告书
姓名:学号:年
设 计 任 务 书
设计目的:
(1)熟悉 PLC 循环程序的编程;
(2)了解工业顺序控制的基本原理;
(3)学会熟练使用 PLC 解决动态显示
问题。
设计要求:
模板中心的黄灯 L1 亮 → 红灯 L2.L3.L4.L5 间隔 0.5 秒依次点亮1.5 秒→绿灯 L6、L7、L8、L9 间隔 0.5 秒依次点亮1.5秒→黄灯L1熄灭1.5秒 → L2、L3、L4、L5同时熄灭1.5秒→L6、L7、L8、L9 同时熄灭1.5秒→返回初始步,循环显示。
按循环显示实验模板的要求,设计 PLC 外部电路(配合使用通用器件板开关元器件);(2)连接 PLC 外部(输入、输出)电路,编写用户程序。设计方案;
利用定时器,通过定时不同的时长实现所要求的循环显示的要求,黄灯L1不需要接定时器,红灯L2.L3.L4.L5定时器参数依次为15、20、25、30,绿灯L6.L7.L8.L9定时器参数依次为45、50、55、60。
一、硬件电路设计、I/O地址分配;
I0.1启动按钮 用于开启循环灯
I0.2关闭开关 用于关闭循环灯
Q0.0L1黄灯
Q0.1、QO.2、Q0.3、Q0.4依次对应
红灯L2、L3、L4、L5、L6
Q0.5、Q0.6、Q0.7、Q1.1依次对应
绿灯
二、软件设计;
利用定时不同的时间,来实现依次实现点亮与熄灭灯。当启动天塔之光循环显示灯时,立即启动黄灯L1,且此时启动定时器开始计时,依次定时15、20、25、30 实现红灯间隔0.5秒依次点亮。下面的定时器定时为45、50、55、60,实现红灯点亮之后1.5秒绿灯点亮,实现绿灯的间隔0.5秒的依次点亮。当L9点亮之后,启动定时器T50、T51、T52定时器。T50为了实现关断黄灯、T51实现关断红灯、T52实现关断绿灯。当定时器T52启动后,触发定时器T53,使循环显示,进入循环开始。
三、程序调试;
按动按钮I0.1启动天塔之光循环显示灯。
调试中发现I0.2关闭按钮无法实现同时断开,经过调试实现同时断开电路。
四、心得体会
在实际调试中,发现很多问题,程序不是单纯想象出来,多半是经过不断调试出来的。在调试中,虽然大多数功能能实现,但是实现的同时,也出现了不想出现及意想不到的问题。在做程序时,我只想怎么实现这个功能而没有考虑一些其他一些不想要出现的问题,所以程序的编写重在调试。
另外,在实际写程序时,虽然有思路,但是感觉较为复杂,结果放弃了这种方法。到头来,现在写的这个程序虽然使用了很多的定时器,但是简单明了,只要耐心写就可以实现其功能。
附录
1、参考文献
《现代电气控制及PLC应用技术》王永华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附录
2、程序清单
第五篇:PLC课程设计 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PLC系统课程设计 课程编号:
课程学分:X学分 课程学时:2周
适用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PLC系统课程设计》
Course Design for Programmable Control system
一、课程设计性质与任务
PLC可编程控制器是一门实践性强、应用性广、易于学生增长才干的指选课程,其课程设计是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机电一体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必修课程。课程设计的任务是对不同的模拟及实际被控对象进行PLC控制系统设计、系统调试等实践环节的训练;课程设计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理论知识综合运用能力,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设计内容及要求
PLC可编程实验室为课程设计提供技术环境,PLC可编程控制系统实验装置为课程设计提供了综合设计平台,本课程设计以西门子S7-200可编程控制器为主,课程设计题目供学生选择。1.PLC设计内容
设计1 机械手操作控制设计
设计2 十字路口交通信号灯PLC控制系统设计与调试 设计3 全自动洗衣机梯形图控制程序的设计与调试 设计4 LED数码管显示PLC自动控制设计 设计5 液体混合控制系统设计
设计6 专用钻床控制系统设计 设计7 剪板机控制系统设计 设计8 三台电机启动控制设计 设计9 除尘室的PLC控制 设计10 故障报警的实现 设计11 运料小车控制 设计12水塔水位控制 设计13 四节传送带控制 设计14 水塔水位的模拟控制 设计15 抢答器程序设计 设计16 生产线正次品分拣机 设计17 恒压供水的控制 设计18 桥式起重机的控制 设计19 人行横道交通灯程序设计 设计20 通风机组的控制 设计21 模式组灯的控制 设计22 霓虹灯控制 设计23 喷泉的控制 2.PLC系统设计要求(1)控制系统设计 ① 根据上述题目每个班的每个学生选择其中一个题; ② 查阅有关资料,进行系统方案、结构设计; ③ 确定I/O功能表,并设计出系统的接线图; ④ 根据控制功能的要求,设计出系统的控制流程图、时序图; ⑤ 设计出系统的PLC控制程序设计; ⑥ 控制程序调试与修改,直到满足要求为止。
(2)系统调试
将上、下位机建立通讯连接,运行PLC控制系统,进行系统联调,实现上、下位机通讯、控制、监控等功能。(3)创新设计
学生从开发典型的被控对象、制板、控制程序设计、上位监控系统设计
到系统调试的全过程,可全面锻炼学生的创新设计能力。3.PLC设计报告要求(1)引言
(2)系统总体方案设计(要求有系统结构图)(3)控制系统设计(要求有系统方框图,程序流程图等)(4)系统调试及结果分析
结束语、参考文献、附录:带功能注释的源程序等。
三、本设计与其它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设计是在修完“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电机及拖动基础、PLC原理及应用”等课程的基础上进行,又为专业系统课“过程控制系统、自动控制系统、毕业设计”等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课程各教学环节和各篇章(节)学时分配
1、本课程设计时间为2周,具体安排如下:
学习编程软件,仿真软件等准备 1天 布置任务、查阅资料、系统方案设计等 2天 PLC控制系统综合设计与调试 5天 总结、书写课程设计报告、提交报告 2天
2、本设计在课外练习方面的要求
为达到课程设计的目的及要求,本课程课外练习为理解查阅资料、理解题目任务及要求,思考系统方案、控制程序设计的思路等。
五、本设计在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方面的要求
根据课题的任务,使用计算机进行控制程序设计等
六、设计参考书
(1)廖常初主编,PLC编程及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2)于广庆主编,可编程控制器原理及系统设计,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3)方强等编,PLC可编程控制器技术开发与应用实践,课程设计指导书
七、成绩考核方式
考核方法采用“实际操作+设计报告+现场答辩”的形式,建立实践教学考核标准,重点考核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成绩以百分制计算,平时实际操作40%,现场操作答辩40%,设计报告20%。
八、其它问题的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