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语文上11成长教案

时间:2019-05-15 07:02: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四年级语文上11成长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四年级语文上11成长教案》。

第一篇:四年级语文上11成长教案

四年级语文上11成长教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教学

要求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从小就要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正确、规范地书写。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课文的重点部分,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点

难点

.学习约翰懂得从小就要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

2.体会到生活能力强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教学

课时

两课时

成长

􀀋我在意大利的一个面包房里干过两个月,认识了很多意大利孩子。其中有一个叫约翰的男孩儿,长得虎头虎脑的,一双蓝色的大眼睛老是忽闪忽闪的,十分可爱。[①对约翰的外貌描写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段导读:这一自然段主要是讲“我”在意大利一个面包房里认识了一个叫约翰的男孩儿。

􀀌约翰每次来面包房,总是亲昵地拖长声音,冲[chònɡ]着我说:“您好——”等我回答后,他便从口袋里掏出两元钱,要买意大利香肠。[②“每次”和“总是”说明了什么?]

段导读:这一自然段讲的是约翰经常来买香肠,并且很有礼貌。

􀀍他的大眼睛忽闪忽闪地盯着香肠,用手取了一根,自言自语地说:“不够买两根的。”这句话,他几乎❶天天重复着,好像他的口袋里只允许装两元钱。[③你从“不够买两根的”“几乎天天重复着”中读懂了什么?]

段导读:这一自然段主要讲小约翰买过香肠后总要重复一句话“不够买两根的”,这就给我们留下了悬念,这是为什么呢?

􀀎有一次,我拿了两根香肠给他:“你拿去吃好了。”

􀀏他那双大眼睛闪了又闪,用手推让说:“不要。两块钱买一根,还可以喝一听可乐。”[④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段导读:这一自然段讲当“我”表示要多给他一根香肠时,他拒绝了。

􀀐听了他的话,我琢磨:也许❷他的父母不太喜欢他,也许他的家庭经济情况不太好。[⑤“也许”表明这是“我”的猜测。那么“我”的猜测是什么?]

段导读:这一自然段是讲“我”对约翰家庭情况的猜测。

第一部分:写一个叫约翰的意大利男孩儿,每天都到“我”干活的面包店里买一根香肠和一听可乐,“我”以为父母不喜欢他,或是他家的经济情况不好。

􀀑大雪纷纷扬扬,接连下了三天。约翰也有三天没来买香肠了。[⑥你从“纷纷扬扬”“下了三天”体会到什么?]

段导读:这一自然段写大雪一连下了三天,阻碍了交通,约翰也没来买香肠。

􀀒第四天,大雪继续下着。我偶然❸抬起头,从玻璃窗向外看,只见铺着厚厚白雪的马路上,驶来一辆汽车,停在靠东的居民点。[⑦这辆汽车是谁的呢?]一个裹着红头巾的妇女从汽车里走出来。接着,一个穿着红大衣、戴着红帽子的男孩儿也下了汽车。男孩儿的肩上挂着一个大挎包。他走到每家每户的信箱前,投送着一份份报纸。投完这个居民点,汽车又往另一个居民点开去……[⑧在大雪天约翰是怎样送报纸的?]

段导读:这一自然段主要写在下大雪的第四天,“我”看到约翰的妈妈开着汽车陪他给每家每户送报纸。

􀀓第五天,雪停了,约翰穿着一件红大衣,戴着一顶红帽子,又来面包房买香肠了。[句导读:说明约翰的穿戴与投送报纸的男孩儿一样。]我看到他的穿戴,心里一亮,问他:“昨天,不就是你在大雪纷飞的雪地里送报吗?走在你前面的那个妇女是……”[⑨“我”为什么说他可能就是在大雪纷飞的雪地里送报的小孩儿?]

段导读:这一自然段写约翰又来买香肠了,“我”确信昨天送报的就是他。

“是我的妈妈。”他不等我说完,笑着回答,“雪太大了,妈妈不放心,一定要陪我送报……”[⑩妈妈为什么“一定要陪我送报”?]他笑得那么甜,胖乎乎的脸颊上露出两个酒窝。[从约翰的笑容中可以看出什么?]

段导读:这一自然段主要写约翰是一个懂事的孩子,也是一个很乐观的孩子,从侧面描写了妈妈对孩子身心的双重关怀。

“你每月送报纸,可以拿到多少报酬?”

他漫不经心地回答:“八十元。圣诞节❹时报纸多,可以拿一百多元。”[从“漫不经心”你体会到了什么?]

段导读:这段是写“我”得知约翰每月可以拿到八十元的报酬。

说着,他像往常一样,从口袋里掏出两元钱,递给我,仍旧买一根香肠和一听可乐。[现在你对此又有什么看法?]

段导读:这段写他舍不得多花,仍然花两元钱买一根香肠和一听可乐。从这里可以看出约翰很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不肯奢侈。

第二部分:写“我”看到在一个大雪天,约翰的妈妈开着汽车陪他给每家每户送报纸,并知道他每月至少可以拿到八十元的报酬。但他仍然花两元钱买一根香肠和一听可乐。

这时候,我才恍然大悟:约翰家不是没有钱,他的父母也不是不爱他,而是为了从小培养❺他的生活能力,因为这样更利于他的成长。

段导读:这段是写“我”明白了约翰的父母是在从小培养他的生活能力,以便有利于他的成长。

第三部分:写“我”明白了约翰的父母从小培养他的生活能力的做法,有利于他的成长。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读课文,了解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字、词语卡片。

一 导入

我们每个人都在渐渐长大。这就意味着我们要学会生活,那么我们在生活中是靠自己还是靠家长呢?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了解约翰的成长故事吧。

二 初读课文

.自读课文,根据生字表自学生字、新词。

2.小组交流:学会了哪些生字、新词?

3.反馈学习情况。

指名读生字,随时纠正读音。

结合生活理解本课的词语,多种形式认读。

香肠——肠

“肠”的部首是“月”,表示和什么有关?

行驶——驶

谁能描述一下“行驶”这个动作?

胖乎乎——胖

你还知道哪些“ABB”式的词语?

圣诞——圣、诞

书写指导。

①驶:右半部分是“史”,不是“吏”。

②酬:左半部分不要丢掉“酉”里的“横”,右半部分的“州”注意三个“点”的方向。

③诞:右半部分注意和“廷”的区别。

小组内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三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默读课文,试着理清课文的层次。

2.交流课文可以分几部分的情况。

第一部分:“我”在面包房工作时,认识了一个叫约翰的孩子。约翰每次到面包房来都只买一根香肠,“我”要送给他一根,他却不要。

第二部分:大雪下了三天,第四天“我”看见一个穿红大衣的男孩子在投送报纸,第五天“我”知道那是约翰。

第三部分:“我”终于明白约翰天天投送报纸是他的父母在培养他的生活能力。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4.你觉得约翰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1.如何使学生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呢?教师应该首先布置学生这样预习课文:充分朗读课文,思考你喜不喜欢文中的约翰,喜欢他什么,然后小组内发表演说。

2.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时,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本文描写人物的外貌和语言的句子,通过品读和有感情地朗读来体会约翰所具备的良好习惯和独立生活能力。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展示出约翰在雪中送报的情景,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近约翰,使学生对文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之后,在总结全文内容时,引导学生交流几个问题,如:“你认为约翰将来是个怎样的人?学了这个故事你受到了什么启发?自己也经历过许多事,你认为哪件有利于自己的成长?”引导学生自我反思,并认识到自己在成长中应注意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独立生活能力,持之以恒的精神。

.读课文,学习约翰从小就培养独立生活能力的精神。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写有约翰外貌、语言的投影片。

一 导入

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和约翰一起经历成长,希望同学们从中有所收获。

二 细读课文

.默读课文,画出描写约翰外貌、语言的句子。

2.和学习小组中的同学交流自己找到的句子,相互补充。

3.请学生读一读自己找到的句子,谈一谈从句子中能感受到什么。

外貌描写。

外貌描写1:

长得虎头虎脑的,一双蓝色的大眼睛老是忽闪忽闪的,十分可爱。

①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约翰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②读一读这句话。

③我们已经对课文很熟悉了,外貌描写跟故事并没有什么联系,去掉行不行?

④课文还在第3、5自然段分别写到了“他的大眼睛忽闪忽闪”“他那双大眼睛闪了又闪”。

外貌描写2:

第五天,雪停了,约翰穿着一件红大衣,戴着一顶红帽子,又来面包房买香肠了。

①你觉得这句话在中有什么作用?

②读一读这句话。

语言描写。

语言描写1:

约翰每次来面包房,总是亲昵地拖长声音,冲着我说:“您好——”

①从这句话中你觉得约翰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②什么是“亲昵”?能换个词吗?

③再读这句话,读出“亲昵”的感觉。

语言描写2:

自言自语地说:“不够买两根的。”这句话,他几乎天天重复着,好像他的口袋里只允许装两元钱。

①第一次读课文,读到这里后,你想到了什么?

②当你读了全文,知道了整个故事后,再看这句话,你又有什么体会?

学生甲:约翰显然不缺钱,但是从不随便花钱。

学生乙:约翰每天花钱都是有计划的。

学生丙:约翰是个勤俭的孩子。

③读一读第5自然段。

语言描写3:

他那双大眼睛闪了又闪,用手推让说:“不要。两块钱买一根,还可以喝一听可乐。”

①他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这句话?

②既然他每天都想买两根但不能买,现在有人送,是件多么好的事情,他为什么不接受呢?

③读一读课文的第2~6自然段。

语言描写4:

“是我的妈妈。”他不等我说完,笑着回答,“雪太大了,妈妈不放心,一定要陪我送报……”他笑得那么甜,胖乎乎的脸颊上露出两个酒窝。

①从妈妈“一定要陪我送报”中,你体会到什么?

②想象约翰是怎样对妈妈说的,妈妈又是怎样回答的。

③此时,你最想对约翰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语言描写5:

他漫不经心地回答:“八十元。圣诞节时报纸多,可以拿一百多元。”

①“漫不经心”是什么意思?他为什么“漫不经心地回答”?你体会到了什么?

②通过这句话你还知道了什么?

③读一读第7~13自然段。

4.学习第14自然段。

指名朗读。

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为什么送报纸“更利于他的成长”呢?

学生甲:送报纸可以让约翰体会到挣钱的辛苦。

学生乙:自己辛苦挣到的钱,约翰会特别珍惜,不会乱花。

学生丙:送报纸的过程中约翰会经历很多事情,对他的成长也有帮助。

三 总结全文

.约翰的成长故事对你有什么启发?

2.约翰长大后,你觉得他会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年轻人?

3.你有过类似的经历吗?说给大家听一听。

1.这篇课文通过小约翰雪天送报纸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从小锻炼自己的生活能力,更有利于成长的道理。然而,如今大多数孩子娇生惯养,能够自食其力的没有多少,针对这种社会现象,教学本课非常有意义。为使学生更有兴趣学习本文,上课伊始,教师就应举许多自食其力的例子,并向学生们提问:遇到这样的事情你会怎么办?在了解本文主人公时,学生会为小约翰的成长经历所折服,同样的年龄,不同的国家却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究竟我们中国的孩子需要学习人家什么?道理、方法就在课文中的每一句话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讨论、探究中自己辨明道理,自己教育自己。

2.教师有责任让学生在童年中独立成长,快乐成长。教完之后,大部分学生都应该能结合自己的行为习惯进行自我反省。

.先把下面的音节补充完整,再根据不同的声调进行分类。

ch 酬 k 挎 x 箱 d 诞 sh 驶 f 份 p 胖 w 悟

一声: 二声:

三声: 四声: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量词。

一大眼睛

一香肠

一大衣

一红帽子

一报纸

一可乐

3.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的眼睛的大雪

的马路

地回答

的帽子

的男孩儿

4.为什么约翰每次总是用两元钱来买香肠和可乐?

约翰每次用两元钱买一根香肠和一听可乐,因为那两元钱是他自己的劳动所得,他并不是买不起更多的香肠,而是在有计划地支配自己的劳动报酬;他的家庭条件并不是不好,而是父母在有意识地来锻炼他。

5.学完本课,你有哪些话想对爸爸妈妈说?

真实的高度

一天,大仲马得知他的儿子小仲马寄出的稿子总是碰壁,便对小仲马说:“如果你能在寄稿时,随稿给编辑先生附上一封短信,或者只是一句话,说‘我是大仲马的儿子’,或许情况就会好多了。”

小仲马固执地说:“不,我不想坐在你的肩头上摘苹果,那样摘来的苹果没有味道。”年轻的小仲马不但拒绝以父亲的盛名做自己事业的敲门砖,而且不露声色地给自己取了十几个其他姓氏的笔名,以避免那些编辑先生们把他和大名鼎鼎的父亲联系起来。

面对那一张张冷酷而无情的退稿笺,小仲马没有沮丧,仍在不露声色地坚持自己的创作。他的长篇小说《茶花女》寄出后,终于以其绝妙的构思和精彩的文笔震撼了一位资深编辑。这位知名编辑曾和大仲马有着多年的书信来往。他看到寄稿人的地址同大作家大仲马的丝毫不差,怀疑是大仲马另取的笔名。但作品的风格却和大仲马的迥然不同。带着这种兴奋和疑问,他迫不及待地乘车造访大仲马家。令他大吃一惊的是,《茶花女》这部伟大的作品,作者竟是大仲马名不见经传的年轻儿子小仲马。“您为何不在稿子上署上您的真实姓名呢?”老编辑疑惑地问小仲马。小仲马说:“我只想拥有真实的高度。”老编辑对小仲马的做法赞叹不已。

《茶花女》出版后,法国文坛的书评家一致认为这部作品的价值大大超越了大仲马的代表作《基度山伯爵》。小仲马一时声名鹊起。

第二篇:八年级语文教案(上) - 成长博客

幽默大师

一、教学目标

1.欣赏优秀漫画作品,初步了解漫画的特点。

2.学习漫画夸张的特点,能根据自己或同学的面部特征,或一定主题画一些有趣的漫画像,培养学生对生活的初步概括力及创造能力。

3.培养学生以幽默的心态对待生活,从而使自己的生活变得富有情趣。

二、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漫画一词在中文中有两种意思。一种是指笔触简练,篇幅短小,风格具有讽刺、幽默和诙谐的味道,而却蕴含深刻寓意的单幅绘画作品;另一种是指画风精致写实,内容宽泛,风格各异,运用分境式手法来表达一个完整故事的多幅绘画作品。两者虽然都属于绘画艺术,但不属于同一类别,彼此之间的差异甚大。但由于语言习惯已经养成,人们已经习惯把这两者均称为漫画。漫画,作为一种特殊的画种,它扎根于现实生活,是漫画家对一些生活现像的独特心理感受,这种感受通过夸张变形等表现技法,跃然纸上,又以欣赏为手段,对人及社会起到一定警醒、启示作用。儿童漫画是指以6-11岁的儿童为主要读者对象的漫画,内容简单易懂。成功的儿童漫画也有很多成人读者,如《多啦A梦》、《樱桃小丸子》等。自漫画诞生以来,不但得到成人们的关注,也深受小朋友的喜欢。教材选了许多成人画像的漫画及儿童漫画,像《八戒赶新潮》中的八戒竟然隆鼻成大象样,让师父和两位师兄弟目瞪口呆,颇为有趣;三幅《无题》中的一幅画了一个人走了迷宫后居然连走路也像走迷宫了,很有意思;还有其他像《棋迷》、《突破》等也挺幽默。教材特别选中了漫画家张乐平笔下的三毛喜、怒、哀、乐各种造型,卓别林漫画像等一些小朋友喜欢的漫画。另外,教材中的一、二幅学生作品,给了学生亲切的感受。通过画漫画像,教给学生观察生活,培养想像力,训练描绘人物头像的技能、技巧的表现力,提高审美能力。

2.重点、难点。

重点:创作自己喜欢的漫画作品。难点:创作的作品有一定的表现力和创意。

三、教学设计 ●方案一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学生)课外观察自己的外貌特征;收集自己喜欢的漫画作品。(教师)准备中外漫画名作、教师范作、学生作品及课件等。

教学过程 1.导入新知,引导思考。

(1)出示一幅有生活气息的儿童漫画,请学生说说自己对漫画的初步感受。(2)教师小结并示范漫画。

(3)提问:漫画有什么特征,跟其他画种有什么区别? 2.欣赏讨论,激发兴趣。

(1)出示课件:中外名作、范作、学生作品等与学生一起讨论分析。(2)请学生谈谈其中感兴趣的内容,说说感受。(3)欣赏课本中的漫画。

(4)师生共同概括构思,可以从造型(漫画可以夸张、变形)、线条、色彩等来比较。3.学生创作,提供建议。

根据下面的主题建议,结合以上的欣赏、分析,让学生创作。(1)为自己或同学画张漫画像。

(2)创作建议:抓住人物主要特征,可以夸张、变形;投入自己的情感,使作品更有感染力;发挥作画工具的特性,使作品的材料工具的使用更能表现作品的主题。

4.指导创意,因材施教。(1)表扬大胆创作的同学;

(2)表扬作品有特别含义的同学;(3)指出共同不足的地方。5.作业讲评,加强体验。

(1)对作品优点、缺点进行讲评,并指出创作的方向。(2)课外收集生活中感兴趣的素材。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学生)课外准备自己喜欢的主题;创作的工具材料等。(教师)优秀漫画作品,以及有关的录像、照片等。

教学过程

1.作业展评,引导方向。(1)复习上节课的漫画知识。

(2)作业展评:表扬画得有特点和夸张有趣的画,共同探讨平淡的作品的修改思路。2.师生作画,合作研究。

安排一、二主题,如环保、学习等,共同创作。3.学习技法,加强感悟。

主要对线条、构图、造型和形式感等加强指导。(1)介绍作品的主要内容。

(2)师生共同探讨作品中所蕴含的艺术元素。(3)教师小结。

4.学生作画,教师指导。

(1)创作要求:自定主题,要求新颖、深刻;运用所学漫画技法进行创作;融入自己的情感。

(2)学生创作,教师指导。5.评比作品,追求情趣。

(1)举办班级漫画展,评选漫画大师;(1)评价建议:画面是否夸张有趣;主题是否有特定的含义;作品是否表现了自己的个性和情感。

(2)小结: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小漫画师出现,优秀的作品可以送去投稿。6.课外拓展,深入探究

收集一些漫画作品,还可以写漫画日记,创作连环漫画等。

●方案二

第一课时

教学准备(学生)收集漫画资料和有关漫画作品。(教师)幻灯片、范作等。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

幻灯显示书中的一幅情境漫画,学生上台选一幅漫画介绍个人的理解(所表现的主题、涵义)。

2.探讨漫画。

师生共同探讨漫画特点(主题、技法、创意)。3.欣赏漫画。

幻灯显示师生共同收集到的漫画作品,统一进行分析、讨论、欣赏。4.试画漫画。

(1)学生自由确定主题进行创作。

(2)教师建议:想一个幽默的内容,试画下来;可以尝试改变书本及收集的作品,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创作。

(3)学生创作,教师指导。5.学生互评。

学生互评,教师总评。6.课外拓展。

学生收集自己喜欢的漫画作品,体会它的含义,写写自己的感受。

第二课时

教学准备(学生)观察自己和同伴,记住外貌特征;收集漫画资料。(教师)幻灯片、范作等。

教学过程 1.展示主题。

主题:漫画人像。2.欣赏范作。

(1)辨别两张人像画(一为漫画,二为普通漫画像,说辨别方法)。(2)说说漫画中的人像与平时绘画作品中的人像有什么区别。(3)师生共同概括漫画人像特点。

(4)教师小结(漫画是经过夸张、变化,表现一定的主题思想)。3.学生创作。

(1)主题:为自己或同学画张漫画。

(2)要求:仔细观察所画对像的面部特征,运用夸张、变形等技法进行创作。(3)学生作业,教师指导。4.互赠作品。

(1)评价自己和同伴的作品。(2)把创作的作品赠送给画者。5.课外拓展。

对喜欢漫画的同学提供作业超市:给爸爸妈妈画张漫画;画一张环保漫画;画一画生活中你思考的有意义的事情(任选一个创作主题)。

四、相关资料

1.儿童漫画的特点(1)少儿漫画的激趣功能

少儿在观看动画片、卡通中通过夸张变形的形象时,与自己头脑中存取的形象或者和自己所描绘的夸张变形物象正好“不谋而合”,于是产生出一种无意识的“亲和力”、“亲切感”和“似曾相识”的感觉而倍受少儿喜爱。另一方面这种被夸张了的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形式往往有很多反常和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的结局而有激趣的功能,这就更进一步受到少儿的偏爱。所以少儿在电视机前搜索一个又一个的动画片频道不愿意关上,独自拿着一本又一本卡通漫画书翻阅不愿意放下,在上漫画欣赏课时对一幅又一幅漫画作品仔细品味而不愿意下课,并且少儿边看、边笑、边议论„„如果说传统的严师出高徒好比“良药苦口”,在语文、数学等学科中实施愉快教育好比“糖衣药片”,那么在小学美术课引入少儿漫画,则有“增进食欲”的作用,其如让学生在吃 白米饭的同时,有滋有味地品尝着各种香甜可口的、原滋原味的纯天然的蔬菜、水果一样,其色、香、味、形深深的吸引着每一位少年儿童。实践证明,学生非常喜欢漫画课,通过漫画教学,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的局面,达到了使全体学生的素质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的目标

(2)少儿漫画的双基素质功能

少儿漫画的“双基”指:有关少儿漫画的初步含义、基本语言、特性、作用等基础知识,以及如何选材、立意、构思、趣味构成与表现手法、造型绘图等操作技能。通过少儿漫画的教学,学生获得了有关少儿漫画的基础知识,形成了有关的技能。

(3)少儿漫画的陶情、育人功能

第一,漫画中的艺术形象对学生的陶冶。少儿漫画中的艺术形象虽然大多数用笔简练,但决不是草率乱涂画而成的,而是通过作者仔细观察、分析后再经过夸张变形并反复修改而得到的形象,该形象“在似与不似之间”,并反映了事物的本质特征,有极强的艺术效果,给人以美的享受,例如:在欣赏漫画中的高兴与悲哀,憨厚与奸诈时,除了能更直观、形象地了解作品所表达的意思外,还感觉到作为人的多样性、复杂性,同时也被有这样优美的艺术形式而陶醉。

第二,漫画的内容对学生正确世界观的形成的影响。少儿漫画的育人功能表现在少儿漫画的内容所反映的主题有很多是表现少儿身边的人和事的优良的或不良的行为习惯的,通过欣赏这些作品,使少儿在感受这些艺术形象的同时,心灵受到净化。

第三,漫画教学能让学生笑对人生。当孩子遇到困难和挫折,对生活不自信时,看看漫画、说说漫画、画画漫画,在快乐和笑谈中把烦恼和痛苦抛之于脑后,这样既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还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

(4)少儿漫画的创新素质功能

少儿画得漫画作品,要求孩子在生活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在构思、立意、线条、色彩和肌理等方面有所创新,这样的作品才能更加感染人,才能发掘最大限度的创新素质。

2.著名漫画家介绍

漫画在我国,不足百年历史。1925年丰子凯画刊载于《文学周报》,编者特称之为“漫画”,漫画之名始见于大众。其他著名的漫画家有:

(1)张乐平(1910.11-1992.9)浙江海盐人,中国最杰出的漫画家之一。

他所创作的“三毛”形象,已成为旧中国苦难儿童的典型。他用一生的心血浇灌着孩子们的心田。

张乐平的年画、速写、素描、水彩画、剪纸、国画等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准。

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成为漫画界新锐的一员,到抗战时期率领漫画宣传队辗转各 地,解放初期在上海筹备新中国第一本漫画刊物《漫画》,晚年出任当时上海惟一一本漫画刊物《漫画世界》的主编,他为中国漫画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2)华君武,我国著名漫画家、美术活动家,原籍江苏无锡荡口,1915年出生在浙江杭州,现已90高龄。他从1933年开始在《时代漫画》、《上海漫画》、《论语》上发表作品,迄今从事漫画创作已经70余年。华君武的漫画艺术始终以服务社会为根本,无论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还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都以敏锐的思维和犀利的画笔创作了一系列或讽刺时事弊端,或富于人生哲理的诙谐幽默的作品,并在50年代起率先提倡实践“内部讽刺漫画”,用他独特的方式惩恶扬善,由此受到读者和观众的熟悉和喜爱。他的人生也如同漫画,经历过无数风雨。正如大家所评价的那样,他是一生漫画,漫画一生。

(待定)(3)丁聪1916年生于上海。其父丁悚有一批当时漫画界和其他艺术界的朋友,如张光宇、叶浅予等,彼此来往频繁。丁聪从小接触漫画,接触漫画家,因此喜欢上了画漫画。上中学后,他便不停地画漫画,向报刊投稿,发表了不少作品。由于家庭艰难,中学一毕业,丁聪便匆匆就业,19岁就开始到社会上奔波。1935年他经黄苗子介绍到《良友画刊》当美术编辑,同时又给上海《小晨报》当记者。“7·7”事变至“8·13”之间,丁聪的漫画创作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日本军国主义的炮火改变了丁聪的思想,决定了他以后的创作生活道路。这种与国家、民族息息相通的深厚感情,像一条红线,从此一直贯穿于丁聪的作品之中。

抗战之初,丁聪创作了不少救亡漫画,给《救亡漫画》不断投稿,他还曾编辑过《战士画刊》。1937年上海沦陷后,丁聪来到香港,协助叶浅予编一部《日寇暴行实录》,和马国亮创编大型邮报《大地》,宣传抗日英雄事迹,直到1941年香港沦陷才停刊。在香港的4年中,丁聪除编画报外,还有大量的创作作品。在《星岛晚报》上画过100期连载的4幅漫画《小朱从军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华商报》上发表了20幅描写司机的《公路依然伸展着》等高质量作品,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旅港剧人协会”,做了大量的舞台设计工作。

香港沦陷后,丁聪和一批文化界人士在广东党组织的协助下辗转来到重庆,继续以画笔从事爱国宣传活动。这一时期,丁聪创作丰富,社会活动频繁。先后举办过“香港在受难”画展,与廖冰兄等10人举办过漫画联展,又负责了《北京人》、《家》、《雾重庆》等剧的舞台美术设计。这个时期创作的彩墨画《花街》,受到徐悲鸿先生的高度评价;创作的24幅《鲁迅阿Q正传木刻插图》获得了极高的赞誉,被认为是经典之作;反映大后方抗战悲惨生活的《现象图》为中外多家杂志报纸转载,蜚声欧亚。

抗战胜利后,丁聪又回到上海,积极投身于日益高涨的上海民主运动。他创作了大量以“争民主”为主题的思想内容深刻的讽刺漫画,例如《民主曰:“逆我者亡”》、《五子登科图》等,有力抨击时政,揭露黑暗现实,引起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嫉恨,以致有些作品一出来,便遭到国民党雇佣流氓的撕毁。这期间,丁聪以一个“自由职业者”的身份,做了大量党组织不宜出面做的工作。

建国后,丁聪担任《人民画报》副总编兼编辑部主任。然而1957年开始“反右”,以后的20多年间,丁聪成为一位资历颇深的“运动员”——历史政治运动中挨整的“运动员”。丁聪最初被送往北大荒,后来又去了天津团泊洼干校。“文化大革命”中又被不清不白地打发到黄村干校去养猪。直到1979年春节,丁聪才得到平反。

1980年以后,他以超常的精力工作,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书籍插图及讽刺漫画作品。20年来,他共出版了近40种集子,有《鲁迅小说插图》、《丁聪漫画系列》、《绘图双百喻》、《古趣集》、《今趣集》等。

灯彩辉映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传统节日挂彩灯的含义,知道制作灯饰的一般步骤。

2.学习制作彩灯的方法,能利用各种材料制作彩灯,在制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制作技巧及综合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情感以及细致、耐心的品质。

二、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孩子们喜欢过新年和元宵节,因为在这样的节日中,他们不但可以穿着衣服、快快乐乐地跟着大人去看造型各异、色彩艳丽的彩灯,还可以品尝各种地方风味小吃,感觉一年中最热闹,祥和的节日氛围,而这一快乐的记忆必将深埋孩子们的心中,成为最美好而鲜活的回忆。这份回忆也将成为他们学习制作彩灯的源泉,是教师教学的良好基点。

本课16和17页的彩灯都是选自民间一些有特色的工艺品:有高昂挺拔的大公鸡灯、威武的中国龙灯、精致的莲花灯、活蹦乱跳的大鲤鱼灯等。还特别选中了赵拓的上元观光图,生动地再现了古代过灯节的热闹场面。

教材还展示了西瓜灯的制作步骤,清楚地表现了彩灯制作过程及注意点,同时也选了几幅手工、绘画的学生作品,拉近了学生制作灯饰的距离,促使学生产生一定的学习兴趣。这些素材的提供,为学生的创作提供了创作的平台,使学生有一个较深刻的创作体验。

2.重点、难点。

重点:利用各种材料制作彩灯。

难点:巧妙利用各种材料,使彩灯更漂亮、更有吸引力。

三、教学设计 ●方案一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学生)设计彩灯的工具材料。(教师)彩灯、范作、图片、录像等。

教学过程

1.猜谜引入,吸引注意。(1)教师出示谜语(有关大公鸡或莲花等)。(2)学生猜后,出示彩灯让学生观察。(3)引出课题:灯彩辉映。2.观看录像,走向生活。

(1)观看各式各样的彩灯及灯彩辉映的热闹场面。(2)请生说说看后的感受。(3)交流生活中看到的彩灯。(4)教师小结。

3.欣赏范作,加强体验。(1)学生欣赏范作。

(2)讨论范作:类别、艺术价值、制作方法、创意等。(3)教师小结。

4.探讨做法,学生实践。(1)结合以前知识,进行设计。

(2)创作建议:可同桌或小组合作设计;选用各种合适的材料做;设计的彩灯要 观赏性强、漂亮、有趣。

(3)学生作业。

6.作业讲评,课外拓展。(1)师生共同评价作业。

(2)参观有关灯展,同时找找有关彩灯的资料。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学生)制作灯具的材料。(教师)彩灯、录像。

教学过程

1.学生创作,教师指导。

(1)学生提出创作有关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

(2)教师提供注意点:设计图完善;材料的优化组合;创意;安全、时间控制等(学生用不同的材料制作自己喜欢的彩灯)。

2.交流作品,展示创意。(1)学生展示作品。(2)分析作品的创意。(3)教师总结评价。3.修改作品,力求完善。

(1)根据原有的设计做相应的修改。(2)思考:怎样使彩灯漂亮起来? 4.举办展览,拓展主题。(1)收集一些灯谜挂在灯上。

(2)灯谜会,学生观摩,猜谜,进行游园活动。

(此活动可以与班队、儿童节等活动结合起来,也可以再独立安排一课时,看情况而定。)

●方案二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学生)收集彩灯、图片以及有关灯的传统故事。(教师)范作、图片。

教学过程 1.实物展示,吸引注意。

教师展示实物,请学生说说对彩灯印象:设计构成、创意、装饰等。2.共同探讨,师生合作。(1)学生说说自己的创作计划。(2)师生共同探讨,帮助学生修正方案。3.展示材料,理清思路。

(1)学生呈现自己收集到的资料;文字资料由学生上台介绍;图片师生共同欣赏。(2)教师和学生探讨:做什么样的彩灯;用什么材料做;做的彩灯有什么特色。(3)学生再次说说创作思路。(4)教师小结。

5.准备材料,课外尝试。

收集制作各式西瓜灯的相关材料和有特色的彩灯。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学生)收集制作各式西瓜灯的相关材料。(教师)范作、幻灯片等 教学过程 1.教师范作,学生尝试。(1)教师示范制作西瓜灯。

(2)学生观摩,说说西瓜灯的制作步骤。(3)学生尝试制作。2.学生创作,改正缺点。(1)师生共同评价。

(2)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彩灯类型进行创作。(3)建议:合作的同学注意分工、构思、表达及安全。3.评价作品,完善创作。(1)学生展示作品。(2)师生互评。(3)学生修改作品。4.课外任务,继续深入。(1)课外找一些谜语。

(2)有条件的班级举办灯谜会、游园活动。

第三课时

课前准备(学生)参考语文、数学等学科进行异质分组。

(教师)教室的布置(有条件的班级把教室布臵成灯谜会或游园活动的情景)。

教学过程 1.准备游园,办好比赛。

教师为学生异质分组,师生共同准备好游园活动的相关内容。2.全力参加,宣布规则。

教师宣读比赛规则;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师生共同解决。3.猜谜活动,全力以赴。教师当总裁判,学生参加活动。(1)学生分小组派代表准备灯谜;

(2)其他同学猜并说出用什么材料制作更好;(3)学生分小组派代表介绍自己的彩灯;(4)其他同学交流讨论优缺点;

(5)教师当好裁判(此活动可以跟语文、数学等学科结合)。4.活动总结,课外拓展。(1)教师总结本次活动情况。

(2)课外要求可以举行类似的猜谜活动,在家庭聚会、节日等。

四、相关资料

1.漫话灯史

自从人类发现火能照明后,黑暗就不再可怕了。最初人类用来照明的只有一个火堆,不知是谁从火堆中抽出一根燃烧的树枝,从此人类学会了用火把照明,后来用人在火把上涂上动物油,使火把燃烧得更好。

动物油既然能让火把燃烧得更旺,于是人们就利用凹陷得石头或贝壳上动物油,在中间插上干草当芯,这距今有一万多年的历史。人类使用灯火照明的历史特别长。在这期间,油灯经过了多次改进。油灯用油从动物油该为植物油,最后又被煤油灯取代。灯草也经历了草、棉线、多股棉线的变化过程。为了防止风把火吹灭,人们给油灯加了罩。早期是用纸糊的,很不安全,后来该用玻璃罩。这样的油灯不怕风吹,在户外也照样使用,而且燃烧充分,不冒黑烟。

公元三世纪,有人用蜂蜡做成了蜡烛,到了公元18世纪,出现了石蜡制作的蜡烛,并且开始用机器大量生产。

100多年前英国人发明了煤气灯,使人类的照明方法向前迈进了一大步。19世纪末,爱迪生发明了电灯,从此改写了人类照明的历史,使人类走向了用电照明的时代。从用火光照明,到使用电灯照明,足足经过了100多万年的时间。

2.灯彩种类

灯彩是指民间制造各种灯饰的工艺及其制品。中国灯彩是驰名世界的特种手工艺品。灯彩艺术相传始于汉代,南北朝时赏灯活动开始流行。唐代灯彩业已盛行,并开始有在上元节张灯的习俗。到了宋代,汴梁、临安的灯节,出现了“四十里灯光不绝”的壮观景象。明代,朱元璋把灯节定为10夜。正月初八上灯,十七落灯。清代,上元节灯会仍旧沿袭下来,各地举办丰富多彩的灯会,并伴有其他艺术形式的民间社火,热闹非凡,成为中国重要民俗之一。中国灯彩是多种技法、多种工艺、多种装饰技巧、多种材料制作的综合艺术,其种类繁多,有龙灯、宫灯、花灯、纱灯等,形状有圆形、正方形、圆柱形、多角形等。

龙灯,亦称“龙舞”,是中国民间灯饰和舞蹈形式之一,流行于中国的很多地方。龙灯前有龙首,身体中间节数不等,但一般为单数,每节下面有一根棍子以便撑举。每节内燃蜡烛的就称为“龙灯”,不燃蜡烛的称为“布龙”。舞时,由一人持彩珠戏龙,龙头随珠转动,其他许多人各举一节相随,上下掀动,左右翻舞,并以锣鼓相配合,甚为壮观。

宫灯,是中国驰名世界的特种手工艺品。宫灯因多为皇宫和官府制作和使用,故有 此名。现存最早的宫灯是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朝宫灯。宫灯的制作十分复杂,主要用雕木、雕竹、镂铜作骨架,然后镶上纱绢、玻璃或牛角片,上面彩绘山水、花鸟、鱼虫、人物等各种吉祥喜庆的题材。上品宫灯还嵌有翠玉或白玉。宫灯的造型十分丰富,有四方、六方、八角、圆珠、花篮、方胜、双鱼、葫芦、盘长、艾叶、眼镜、套环等许多品种,尤以六方宫灯为代表。1915年,北京宫灯首次被送到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展出,荣获金奖,受到国际好评。其后,宫灯逐渐向实用方向发展,出现各种吊灯、壁灯、台灯和戳灯等。中国的宫灯制作以北京最为著名。

花灯是中国民间著名的手工艺品。因其造型各异,姿态万千,色彩鲜艳,如百花盛开,故得此名。花灯的品种多种多样,主要的有九莲灯、花篮灯、金鱼灯、花鼓灯、琉璃灯、夹纱灯、画舫龙舟、走马灯等等。花灯的制作以浙江最为著名,其中浙江仙居的针刺无骨花灯誉为民族瑰宝、中华一绝,多次获国家级、国际级国大奖,正在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它造型别致、工艺独特、古朴典雅、小巧玲珑、制作优美,博得中外人士的一致好评。

纱灯是用麻纱或葛麻织物作灯面制作而成,多为圆形或椭圆形。红纱灯亦称红庆灯,通体大红色,在灯的上部和下部分别贴有金色的云纹装饰,底部配金色的穗边和流苏,美观大方,喜庆吉祥,多在节日期间悬挂。影纱灯则以各色麻纱蒙制,上面多绘花鸟虫鱼、山水楼阁等,并配上金色云纹装饰及各色流苏,更是五彩缤纷,争奇斗艳,为佳节喜日增光添彩。

(待定)3.“灯”字来源

灯和灯字究竟起源于何时,战国以前都还没发现名为灯的实物。在商代的甲骨文

中也未见灯、烛之类字样。西周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出现的“烛”应是最早的照明用器的记载。西周时“烛”应是一种由易燃材料制成的火把,没有点燃的火把通称为?故可以抱,用于执持的已被点燃的火把,称之为烛;放在地上的用来点燃的成堆细草和树枝叫做燎;燎臵于门外的称大烛,门内的则称庭燎。中国现存最早的灯具出于战国,在《楚辞•招魂》中有“兰膏明烛,华镫错些”的记录,说明战国时已出现“镫”这个名称了。在周代,“镫”、“登”通用,《尔雅•释器》:“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豆笾,瓦豆谓之登。” 徐铉曰:今俗别作灯,非是,晋郭璞云:礼器也。古人把“镫”称灯,应是字义的假借。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皮影的造型特点。

2.学习皮影的制作方法,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及实践能力。

3.提高对民间传统艺术的兴趣,充分发挥其艺术魅力,弘扬中国的皮影艺术。

二、教材分析 1.编写思路。

皮影戏是集戏曲、音乐、美术、文学为一体的我国古老的综合艺术。它用牛皮等材料通过雕刻,钉上活动节,装上操作杆,由操作者在灯光透射下,贴着银幕演出,效果颇似小电影,故被西方电影史学者称为“有声电影的鼻祖”。

本课采用一些小知识提高学生对皮影的理解,选择了一些皮影表演的照片,给学生有感性的认识。本课特别选了小朋友所喜欢的皮影人物,象三头六臂的哪吒,火眼金睛的孙悟空,牛郎织女等,这些人物的造型独特,学生一看就喜欢,还有象戏剧人物中的花脸、旦角、武生、丑角、老生等的造型鲜明,还对皮影操作的关键点——关节处作了介绍,逼供内运用想一想体温的形式怎样使皮影“动”起来,使学生便于了解皮影造型的特点,提高对民间艺术的兴趣,给孩子从小播下民间艺术的种子,长大了肯定会收获和结果。

2.重点、难点。

重点:用卡纸等坚实的纸张模仿皮影特点,做一个人物。难点:做一个能动的皮影人物。

三、教学设计 ●方案一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学生)皮影制作材料。(教师)幻灯或录像、范作。

教学过程 1.导入

从一个录像、皮影故事或者一件皮影作品引入新课。2.交流

(1)教师介绍皮影戏的知识。(2)区别皮影和剪纸的异同。(3)提问:怎样使人物“动”起来?

(4)师生小结:在关节处钉上活动节,装上操作杆。3.范作

(1)出示范作让学生欣赏,戏曲人物各种角色的不同造型。

(2)交流你眼中的作品是怎样的,说说作品最令人满意的地方或值得修改的地方。(3)出示其他范作让学生自己交流看法。4.创作

(1)主题:制作一件皮影作品。

(2)创作建议: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故事人物创作;在关节处钉上活动节,装上操纵杆;可以挑伙伴合作完成;注意各类人物的造型特点。

5.讲评

(1)对学生在皮影戏中的各种角色的不同造型创作点评,以及活动关节处理的点评。(2)未完成的学生继续作业。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学生)皮影制作材料。(教师)范作。

教学过程

1.继续创作

(1)根据老师提的创作建议修改作品。(2)尽量使自己的作品有创意。2.演皮影戏

(1)每小组协商好演皮影戏的分工。(2)小组表演。

(3)小组派代表介绍自己皮影戏的特色、亮点。3.讨论交流

(1)评出“最佳表演队”并说明理由。(2)评出“最佳皮影制作奖”并说明理由。(3)表彰获奖者。4.小结延伸

收集有关皮影的小故事,表演皮影戏,在班队课、兴趣小组上演一演(对皮影戏有 兴趣的班级可以开一个有关皮影戏的晚会,让学生参与晚会的全过程)。

●方案二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学生)皮影制作材料。(教师)范作。

教学过程 1.欣赏

学生说说自己对皮影的整体印像。2.讲述

教师或学生介绍皮影在我国的发展史。3.探讨

(1)出示典型范作(静态、动态),学生观察后说说皮影中的人物、动物是怎样“动”起来的?哪些地方可以“动”起来?

(2)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选一人物进行演示组合。4.制作

(1)建议: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神话故事人物进行创作;注意表达自己的情感。

(2)学生制作,教师指导。5.总结

对学生的创作优缺点及努力的方向进行点评。

第二课时

课前准备(学生)皮影作品;学生异质分组。(教师)范作等。

教学过程 1.讲评

讲述上节课作品的优点,本节课要改进的地方。2.交流

要求学生说说如何表现皮影人物。

3.表演(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可以专门安排一节课进行表演和观看)。(1)学生自由组合表演队,协商好角色分配、表演内容、台词安排等。(2)表演队上台表演。4.评价

(1)让观看表演的小观众评价哪支表演队最出色,讲明原因。(2)评出“最佳表演队”。5.拓展

学生课外搜集一些有关皮影艺术的图片文字资料等,向同学、父母讲讲你所了解的皮影知识。

四、相关资料

1.皮影的来历

皮影戏属于傀儡戏的一种,也是中国古老的剧种。皮影戏演出用的“影人”,是用驴皮,或用牛皮、羊皮经过硝制刮平,根据剧中的角色和衬景的设计,进行雕簇、敷色、熨平、装订,在艺人的操纵下,靠灯光的透射,将影人映现到屏幕上(俗称亮子)。随着乐器伴奏和唱腔配合,便成为“一口叙述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意趣盎然的活动艺术形象了,通常叫灯影或皮影戏,是中国最古老的戏剧形式之一,源于2000余年前的中国古代长安,盛行于唐、宋。皮影选用上等牛皮,经过刮、磨、洗、刻、着色等二十四道工序手工雕刻3000余刀而成。

陕西民间有一个传说,似乎说明了皮影的来历。据说西汉时,文帝刘恒的幼儿由一位宫女照看。一天太子哭闹不止,聪明的宫女便用梧桐树叶剪成人形,借着纱窗的阳光,一面用手舞动梧桐叶子,一面口哼小曲,太子马上转哭为笑。

中国皮影戏历史悠久,相传起源于汉朝(公元前200年),兴盛于隋唐,到公元十世纪宋朝进入极盛时代,著名的《清明上河图》上已有多处皮影戏演出情景。十三世纪传入西方。据考证,陕西关中地区为皮影发祥地,至今仍在民间流传。

2.学习皮影的作用

皮影戏和皮影人不但是观看欣赏的,而且也是每个人都能自己玩的。在过去的年代里,只有王公贵族才有条件玩皮影。而今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高了,玩玩皮影并不是什么奢望而不可求的事了。但可惜的是,皮影在多半个世纪的历史变革中,连遭各种时潮的冲击,已经变得近乎销声匿迹了。如今的人们对皮影已经十分陌生,自然也不知道玩皮影竟是人生一大乐事。这一乐趣,可以从儿童时期享受到老年。玩皮影可以修身养性,活跃大脑思维,愉悦身心,增加艺术细胞,提高口才和动手技能,延缓老年僵化。皮影艺术是祖先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我们应当很好的继承和尽情的享用。

(待定)3.皮影的特点(与剪纸比较)

会动;彩色;画面上没有字。(陕西皮影的特点)主要是它的雕刻方法和它的制作方法比较特殊,一般(皮影的)雕刻方法它都是拉刀来雕刻,陕西(皮影)它是以转刀扎下去,刀是朝上的,刀不动,而是用手来旋转牛皮而制作的,所以它的工艺比较特别,也比较 难学。

幽默大师 灯彩辉映 皮

第三篇:苏教版四年级上语文开天辟地教案

一、导入课题

1、同学们,我们先来玩个游戏,好吗?这个游戏是看图片猜故事,看看谁的眼睛最敏锐,赛赛上的脑子想得最快。

2、同学们读的书可真多呀。那么神话故事有什么特点呢?

小结:的确,神话故事以它丰富的想象力,曲折离奇的情节吸引着我们,今天张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最古老、最经典的神话故事,那就是—开天辟地,揭示课题。(板书:开天辟地,写到“辟”的时候请同学们伸出手指跟着一起写)【在轻松的师生谈话中让学生对古代神话故事产生浓厚的兴趣,自然而然地进入课文,让学生有一种强烈的阅读愿望,为学习本课奠定感情基础。】

3、齐读课题

4、“开天辟地”的“辟”就是开的意思,所以“开天辟地”又可以说成是开辟天地。

5、通过课前预习,我们知道了这个神话故事的主人公就是?盘古,那么围绕题目,你能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吗?(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题目就是文章的眼睛,这篇课文的课题就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初读感知

1、在课文中同样有一句话直接概括了故事的主要内容,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文,找一找这句话在哪里,在读的过程中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同学们读得很投入,很认真,那么这些中出现的难读的词语你会读吗?

(1)出示

板斧

一丈

加厚

柱子合拢

血液

精疲力竭

皮肤

昏睡

凿子

崩裂

混浊

身躯

三山五岳

筋脉

万顷

雷霆

皎洁

甘霖

混沌

冉冉上升(2)指名读。齐读(3)师指导“拢”、“竭”。

3、看来同学们能把词语读准确了,哪句能概括全文的话你找到了吗?(最后一节:就这样,盘古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生出世间万物。)

三、昏天黑地

1、盘古为什么要开辟天地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一自然段,思考:天地开辟前的宇宙是怎样的呢?(板书:混沌一团)

2、你知道 “混沌一团”是什么意思吗?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当时的情况吗?预设:当时的宇宙就像个大鸡蛋,黏糊在一起,浑然一体的,周围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清,没有一丝光亮。

3、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会是怎样的感觉呢?你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4、指名读,齐读。

四、开天辟地

1、就在宇宙混沌一团的时候,一个昏睡了一万八千年的大神出现了,他开辟了天地,使光明出现在了眼前。他究竟是怎样开辟天地的呢?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盘古开天辟地的句子,想一想:盘古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交流

▲出示“他一使劲 „„,一丝微光透了进来”

一使劲,一翻身就能让宇宙裂开一条缝,说明了什么?预设:盘古力大无穷,神勇无比

你能读出神勇来吗?你们读得太好了,特别是“咔嚓”太生动了,仿佛就在我的耳边响起。(女生读)

▲出示:大神见身边有一把板斧、一把凿子,他随手拿来,左手持凿,右手握斧,对着眼前的黑暗混沌,一阵猛劈猛凿,只见巨石崩裂,“大鸡蛋”破碎了。”(1)请你来做做“猛劈猛凿”的动作

评价:手势对了吗?该怎样凿?怎样劈?做得怎么样?仅仅是几下吗?评价:大鸡蛋的裂缝大了点。还不够,坚持!裂缝越来越大了!马上要裂开了!大鸡蛋终于破碎了,同学们,大鸡蛋破碎容易吗?是啊,为了开天辟地,盘古付出了多少的努力啊!

(2)指名读,读出盘古的神勇和开天辟地的艰难。齐读这一句,你们的朗读让我仿佛看到一个“左手持凿,右手握斧”的盘古正在“ 猛劈猛凿”

3、随着盘古接二连三的猛劈猛凿,我们仿佛真的听到了巨石崩裂的声音,大鸡蛋终于破碎了,天和地终于出现了。这时:引读 “轻而清的东西冉冉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沉,变成了地。”这句话里有几组反义词,看看同学们能不能找出。男女生分读,这两句话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

(讲解“对仗”的修辞手法,像这样字数相等、结构相似、表达的意思相关或相反的两个句子就叫对偶句,这种修辞手法就叫对偶。)

4、同样是在第二自然段里,你能不能再找到一处使用到了对仗这种修辞手法? 预设:“左手持凿,右手握斧”(句式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很有节奏感)在以后的写作中,同学们也可以尝试着运用对偶这种修辞手法,为自己的作文增色添彩。让我们再把这两句句子读一读。

五、顶天立地 1.过渡:盘古用他的神力开辟了天地,天和地分开以后,他又是怎样做的呢?默读课文三—五自然段,思考:当天和地分开后,盘古是怎么做的? “头顶着天,脚踏着地,”可以用个成语来形容。(板书:顶天立地)2.盘古的身体是怎么变化的呢?我们一块来看看第4自然段

3、为了不让天地重新合拢,盘古撑在天地之间多少年?一万八千年,多么庞大的数字,多么惊人的数字,这么长的时间里,盘古日夜头顶天,脚踏地,撑着天地,此时你又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盘古?(板书:意志坚定)

4、你能读出盘古的坚持不懈、意志坚定吗?指导朗读

5.过渡:盘古如此神勇、意志坚定,所以第5自然段中还称盘古是个―――巍峨的巨人。

巍峨原来是形容山的,现在用来形容盘古长得大。仅仅是身躯大吗?说明盘古在人们心中是(高大)的。盘古真的是个了不起的巨人啊!

6.再读第5段,读出你的敬佩之情。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学生通过朗读课文第七小节,能抓住其中的排比句,感受盘古临时死所化生的美好世间。

2、学生能抓住“精疲力竭、含着微笑、临死”等词语,体会盘古无私奉献的精神。

3、学生能准确流利的背诵课文的第六、七、八小节。前置性学习:

课前思考:盘古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在书上写批注。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开天辟地》,还记得故事的情节吗?

2、看这些成语,你能用上它们讲一段话,说说这个神话的内容吗?

出示:混沌不分 昏天黑地

大刀阔斧 开天辟地

与日俱增 顶天立地

变化万端 改天换地

3、上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盘古大刀阔斧开天辟地的过程,认识了一位神勇无比的大英雄,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开天辟地》的神话世界,细细品味感悟。【结合练习3的成语教学,帮学生复习课文内容。】

三、改天换地

1、几千万年又过去了,天不再升高,地不再加厚,盘古的精神和力气都以用完,他知道天地不会合拢,就含着微笑倒下了。精神和力气都已用完,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是(精疲力竭),换个词可以说是(筋疲力尽)

2、盘古微笑着倒下了,同学们,在他的笑容中,你仿佛听到他在说什么吗?

3、这不是普通的微笑,他为胜利而笑,不要再为天地合拢而担忧,这不是普通的微笑,这微笑中写满了他的血汗和生命,你能读好这一句吗?(指读)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一起读好这句话。

4、就在他倒下后,盘古还用身躯化生出世间万物,让这新天地焕发出勃勃生机,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七自然段,说说你看到了哪些画面。(1)交流

(2)多么神奇的画面啊!让我们共同合作,分享这神奇的文字,再现这神奇的画面吧!(出示填空)

(3)同学们,你们看到的神奇画面难道仅仅只是课文里所写的吗?仔细看,你还会看到更多更多的画面,大家想想还会看到什么呢?

5、此时,我们不得不说,盘古是一个英雄,一个立于天地之间的真英雄,因为他口中呼出的气??(引读第七节):

6、变成了,变成了,九个变成了,句式多整齐呀,想像多丰富啊,盘古把自己身上的所有一切都化成了对人类有用的东西,自己却什么也没有留下,此时,你又觉得盘古是个怎么样的人?(无私奉献的人)

7、盘古为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为我们创造了美丽的世界。你一定有很多话对他说吧!把要说的话写下来交流。

请大家把你想说的话写在课文的最后。(图片下方显示:盘古,我想对你会说____。)

8、同学们说的真好,这篇充满神奇的神话故事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无私奉献、神勇无比的大神,更向我们揭示了生活中需要爱,需要奉献,世界才会变得更美好!再读六、七两段,体会他的无私奉献。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让学生带着各自的感悟与体验与文本对话,在相互启发、补充中更好地体味语言文字,在自主的阅读活动中,感受盘古的伟大。再让学生凭借句式“盘古,我想对你会说____”进行大胆创造的想象,在语言的迁移运用中,更深切地感悟到盘古的无私奉献精神。最后,在此基础上进行诵读,达到语言的内化。】

9、师引读:就这样,盘古以他的神力和身躯,开辟了天地,化生出世间万物。(1)盘古是这样的无私,让我们一起去赞美他。(2)让我们永远怀念为宇宙献身的盘古吧。(3)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个神话故事中的盘古吧。

四、拓展延伸

1、这是一篇神话故事,讲的是天地的来历,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现在已经知道了宇宙并不是因为盘古开天辟地而形成的,那么,我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什么,仅仅是领略一下神话的魅力所在吗?

2、“开天辟地”既是个神话故事也是个成语,常比喻空前的,自古以来没有过的。颂扬开创伟大事业,称“开天辟地”。想一想现实中还有哪些人物可以用上开天辟地?如:毛泽东开天辟地,成立了新中国!

3、再读课题,祝愿同学们也学习盘古的敢于创新,勇于奉献的精神,长大成人以后也能开天辟地,干一番大事业。

【让学生与文本再次进行深层次的对话,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文本内核,挖掘隐藏于教材中的潜在信息。】

五、作业

1.把《开天辟地》这个神话故事讲给其他人听。2.收集并阅读其他的神话故事,感受神话故事的特点。板书设计:

开天辟地 神勇无比 意志坚定 盘古

化生万物

第四篇:四年级语文上6观潮教案

四年级语文上6观潮教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www.xiexiebang.com 教学

要求

.理解课文的内容,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注意积累词语。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重点

难点

.学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提高观察事物的能力。

2.通过重点语句体会“潮来之时”的壮观景象。

教学

课时

两课时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①这句话突出了钱塘江大潮的哪两个特点?]

第一部分:概括指出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农历❶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县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句导读:这两句交代了观潮的时间、地点。]我们随着观潮的人群,登上了海塘大堤。宽阔的钱塘江横卧❷在眼前。[句导读:这句中“横卧”一词形象地写出了钱塘江的姿态和气势。]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❷雾。[②为什么作者不直接写“潮水”,而写此刻“江面上很平静”?]镇海的古塔、中山亭和观潮台屹立在江边。远处,几座小山在云雾中若隐若现。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③“早已人山人海”说明了什么?]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

第二部分:写出了潮来之前江面上的景象和观潮人的心情。

􀀍午后一点左右,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❹雷滚动。[句导读:未见其形,先闻其声,该句用先声夺人的描写手法,用“闷雷滚动”暗示了钱塘江浪潮的气势磅礴,为后文的描写埋下伏笔。]顿时人声鼎沸,有人告诉我们说:“潮来了!”我们踮着脚往东望去,江面还是风平浪静,看不出有什么变化。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人群又沸腾起来。[④此处“一条白线”指的是什么?为什么潮水会是“一条白线”呢?]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句导读:写出了“白线”的变化,用“横贯”一词比上文的“横卧”更有气势。][⑤“白线”有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六七米高的白色城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⑥这几个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什么?]

第三部分:描绘了大潮到来时的壮观景象。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地涌来,江面依旧风号[háo]浪吼。[句导读:这一句写了潮头虽然西去,可是余波依旧气势宏大,更能突出钱塘江大潮的壮观。]过了很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六七米高了。[⑦从哪儿能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

第四部分:描写了潮头过后,江水涨了六七米高的景象。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初读课文,初步了解本文的写作顺序。

请学生课前查找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

一 导入

同学们,你们到过海边,看过海水涨潮吗?说说海潮是什么样的。

学生甲:海水涨潮时,浪头特别大。

学生乙:海水涨潮时,气势宏伟,令人震撼。

我国的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这里的潮比别处的潮更加宏伟壮观。潮来时,激起的白浪达数米高,像一座城墙。你们见过这种奇观吗?为什么这里的大潮如此与众不同?

特殊的地理环境形成了特殊的壮丽景象,第6课就写了一次观钱塘江大潮的过程。

二 检查预习情况

.自读课文,根据生字表自学生字、新词。

2.小组交流:学会了哪些生字、新词?

3.反馈学习情况。

指名读生字,随时纠正读音。

盐 据 卧 塔 沸 震 吼 涨

多种形式认读:带读、比读、分组读,结合生活理解词语。

盐官镇——盐

你知道生活中“盐”的作用吗?

据说——据

据说这里是观潮最好的地方。

用自己的话解释“据说”的意思。

横卧——卧

卧就是躺着、趴伏的意思,你能做一做这个动作吗?

人声鼎沸——沸

你感觉到人的声音怎么样?

书写指导。

①塔:注意别忘了写右边口字上的小“横”。②沸:右边不是两“竖”,是一竖撇和一竖。

三 理清叙述顺序

.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写钱塘江大潮的。

2.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小组自己解决有关词语方面的问题。

3.课文可以分几部分。

指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一个内容?

讨论明确分几部分,说明理由。

第一部分:概括写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

第二部分:写出了潮来之前江面上的景象和观潮人的心情。

第三部分:描绘了大潮到来时的壮观景象。

第四部分:描写了潮头过后,江水涨了六七米高的景象。

4.分段读课文。

四 小结

钱塘江大潮为什么被称为“天下奇观”?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

1.结构复杂、容易出错的生字应给出适当的提示。如:“蒙”中间的短横不能丢,在文中读méng,并点明另两个读音:mēng和měng;“恢”中“忄”与“火”的书写原则是先两边后中间;“昂”下左部不能多点或撇。

2.课文语言生动优美,读来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宜多读,还要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字词的含义。如:“天下奇观”中的“奇”,“横卧”中的“卧”。

3.抓住时间词,引导学生理清写作顺序,把握全文。

.学习课文,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文中重点句子,钱塘潮的视频资料。

一 导入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6课《观潮》。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你了解到了什么?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张开你想象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吧。

二 学习课文

.讲读第一部分。

第一部分谈到钱塘江大潮是“天下奇观”,你知道什么是“天下奇观”吗?这个“观”与“观潮”的“观”有什么不同?

师生对读。

师:因为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生:所以吸引了无数的人前来观看。

2.讲读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学习潮来前钱塘江江面的景象,体会观潮人的心情。

①读中找:边读边在书上画出描写“潮来前”江面的景象及人们心情的句子。

②读中听。

指名读课文第2自然段。

重点句一:“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引导学生感受潮来前江面上的平静。

重点句二:“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从这句中可以体会观潮人的急切心情。

③小结:此时的江面如此平静,人们翘首盼望,让我们共同观望潮来时的景象吧!

3.讲读第三部分。

感受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①看录像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

如果你们就在观潮的人群中,心情会怎样?潮来时,哪两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②进一步体会潮的声大、浪高这两点。指导学生自读第3、4自然段。找出三处写潮来时的声音和四处写潮的样子的语句。

③知潮声。在学生找出后,指导学生用书中的词语概括其声的方法,声音像什么?响声怎样?

板书:闷雷滚动、越来越大、山崩地裂。

④知潮形。用上述方法,准确地概括出潮形,并板书:一条白线、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同时,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体会。

⑤明其序。观察黑板上板书的词语,说说从潮的声和形的变化可以看出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观潮的。

还能找出表示这一观察顺序的词语吗?

⑥把潮来时的声、形,有条理地说一说。先让全班同学按板书自己练说,再加上表示观察顺序的词语。

作者写得特别好,那么他是怎么写的呢?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举例说明。

激发情感。

提示:想象如果你就在观潮的人群中,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钱塘江大潮声巨大,浪罕见,令人又惊又喜。请同学们体会这种感情,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第3、4自然段,评读。

4.讲读第四部分。

还能从课文中哪儿看出钱塘潮的气势雄伟壮观?

抓住要点,适时点拨:“霎时”表示时间短暂,潮头却已西去,潮水奔腾之快。余波涌来,也使江面风号浪吼,恢复平静后,江水已涨了两丈来高,都可以看出潮来之猛、气势之大。指导学生朗读。

学完课文,你们知道为什么人们称钱塘潮为“天下奇观”了吗?让学生谈自己的想法。

三 总结

.我们学完了课文,对钱塘江大潮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它的壮丽景象所吸引。如果你是小导游,你怎样向不了解钱塘江大潮的游客介绍它呢?

2.编导游词,然后向同学们介绍。

1.结合课本上的两幅图画,理解“平静”“浩浩荡荡”“山崩地裂”,想象潮水的变化和声势。

2.第3、4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应以读为本,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读中体悟,并及时评议。

3.录像的运用要恰到好处,不能随意、过多地播放,使学生沉溺其中,这样反而会冲淡对课文的兴趣。

.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画“􀳫”。

2.不改变句子的意思,把加点的词语换一个说法。

他凝视着墙上的那幅国画。

我依照妈妈的话又重新做了一遍。

下雨了,警察叔叔仍旧指挥着来来往往的车辆。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前移动,逐渐拉长,变粗。

3.请你结合文中的语句简单描述钱塘江大潮的变化过程。

4.除去文中直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语句,你还能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它的“奇特”?

“江潮还没有来,海塘大堤上早已人山人海”“大家昂首东望,等着,盼着”“顿时人声鼎沸”“人群又沸腾起来”这些地方,从观潮的人数之多和人们高涨的热情中也可看出大潮的“奇特”。

钱塘江涌潮的成因

雄伟壮观的钱塘江潮的成因除月、日引力影响外,还跟钱塘江口状似喇叭形有关。钱塘江南岸赭山以东近50万亩围垦大地像半岛似的挡住江口,使钱塘江赭山至外十二工段酷似肚大口小的瓶子,潮水易进难退,杭州湾外口宽达100千米,到外十二工段仅宽几千米,江口东段河床又突然上升,滩高水浅,当大量潮水从钱塘江口涌进来时,由于江面迅速变窄,使潮水来不及均匀上升,就只好后浪推前浪,前浪跑不快,后浪追上来,层层相叠。其次还跟钱塘江水下多沉沙有关,这些沉沙对潮流起着阻挡和摩擦作用,使潮水前坡变陡,速度减缓,从而形成后浪赶前浪、一浪叠一浪、一浪高一浪的涌潮。www.xiexiebang.com

第五篇:四年级上语文教案-九寨沟苏教版

九寨沟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5自然段。

2、学会本课20个生字,田字格上面的9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在全篇中所起的作用。

4、了解九寨沟美丽的自然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读准生字字音。

2.能说出2、5自然段和3、4自然段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

1.指出生字“寨”的写法,并于“赛、塞”作区别。

2.请学生质疑,激发兴趣。“九寨沟”在什么地方?那儿什么样?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画出生词,圈出生词,对照生字表读准字音,同时读顺句子。

2.检查自读情况:出示生字词,正音。指读长句,提醒学生注意句子停顿。

3.听范读全文,边听边思考前面质疑的问题。

读后讨论,逐步归纳出三、四自然段的段以及课文的主要内容。为分段作准备。

三、再读课文

1.练习分段。

2.通过分段初步了解第2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与3、4两段的关系。

四、细读课文第一段

了解九寨沟位置,那是个什么样的地方,抓住“神奇、童话世界”从而对九寨沟有个整体印象。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能说出课文介绍了九寨沟的那些景物?

2.能说出课文中描写了哪几种珍稀动物?

教学过程:

一、继续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自由练读,整体感知:介绍了九寨沟的那些景物?讨论后再随机板书。再逐句细读,理解问句。

2.认真读课文,想象文中描绘的景观。

3.你看到什么?展开评读讨论,要抓住文中具体的词句,观察图画帮助理解,进行想象,在指导朗读。

雪峰:(高)看图理解“直插云霄”。告诉学生,“峰顶银光闪闪”是因为终年积雪不化。

湖泊:(多、清)抓住“大大小小、颗颗”体会湖泊多。看图理解“清澈见底、色彩斑斓”。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湖泊分布在沟谷中的景象。

森林:(多)相继理解“遍布”。

彩池:(多、美)引导学生弄清“彩池”是怎样形成的(a.池底有彩色石块;b.白云、雪峰、森林倒映在湖水中)

瀑布:(错落有致)通过朗读,使学生知道瀑布形成的原因及壮观的景象。

随即理解:高低错落,白练腾空、银花四溅、蔚为壮观。

4.指导朗读,把最美的画面展现给大家。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讨论第三自然段学习过程和方法。归纳出示:

a.自由练读,整体感知。

b.逐句朗读,理解词句。

c.想象画面,加深体会。

d.感情朗读,练习背诵。

2.要求学生自己试着提问,帮助大家整体感知第四自然段,课文中描写了哪几种珍稀动物?特点是什么?

3.运用上述方法自学本段。

4.交流自学情况。

5.重点掌握句式:“也许„„也许„„也许„„也许„„”。

三、小结

本段主要写了九寨沟的自然风光和生活在那里的珍禽异兽。

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能记住文中生字字形。

2.能仿照第四段写出片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教写生字

1.出示生字,齐读,注意字形。

2.自己设法记忆字形。

3.指导书写易错字,强调关键笔画。

4.学生描红。

二、学习第四段的结构方式,练习说话,进行彷写

1.指读排比句,明白了用了四个“也许”表示推测,都是在介绍珍稀动物的特点。

2.学习本段方法仿写片断。

三、了解的一段和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1.首尾呼应。

2.起总结、总起作用。从中悟出写作必须谋篇布局,巧妙构思。

四、作业

下载四年级语文上11成长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四年级语文上11成长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四年级成长教育教案

    第一单元 行为规范 第一课 美在我身边 教学内容:成长教育1-8页 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本课时教学体会身边的环境之美,心灵之美,从而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 体......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复习教案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复习教案 12.20-12.21 复习第七单元 第一课时:默第七单元生字及古诗。集体背第七单元课文。 第二课时:复习第七单元。 一、容易写错的字。 凝 摄 蒸......

    人教版四年级上语文园地四教案

    人教版四年级上语文园地四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抓住动物特点进行口语交际,激发他们习作的兴趣和热情,培养良好的习作习惯。 2.积累词句,发现新的描写动物的方法。 3.正确、流......

    四年级语文上7火烧云教案(最终版)

    四年级语文上7火烧云教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 www.5y kj.co m 教学 要求 .了解火烧云的绚烂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2.......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六单元教案

    20古诗两首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1.读懂诗句,理解诗意。 2.有感情地诵读古诗,并背诵,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语言表达的能力、自......

    四年级上渗透德育教案(语文、数学)

    最新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垂直与平行》渗透德育教案 【教材分析】 “垂直与平行” 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它是在学生认识了直线、线段、射线的性......

    四年级上语文教案-6天安门广场_苏教版

    6、天安门广场 教材学情分析: 本文是一篇说明性的课文。课文介绍了天安门广场壮观的建筑和辉煌的景观,加深了人们对天安门广场的了解,激发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课文......

    四年级上语文工作总结

    语文学科工作总结 丰园小学 张小敏 转眼间一学期就过去了。回顾本学期的教学工作,虽觉辛苦,却倍感欣慰。因为我的学生在本学期语文基础学得很扎实,语文能力有了明显提高。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