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五单元参考教案

时间:2019-05-15 07:28: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鄂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五单元参考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鄂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五单元参考教案》。

第一篇:鄂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五单元参考教案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导学案设计

知识链接:

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学习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学习重点:

1、掌握生字词。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欲望:

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一句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书)齐读,个别读。问为什么这样读?(你们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

2、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了解课文的时代背景和周恩来的生平事迹。

二、初步读文,扫清文字障碍: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出不认识的字,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2、指名读全文,正音。解决“华、索、模、振”在文章中的正确读音。

3、同桌互读。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小组合作:课文章写了哪几件事。

(文中写了三件事,中间有两次过渡。第一次是过渡句:“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这句话承接的上 文是周恩来在听到伯父说的话之后经常想问题,说明正是这些问题激起了他的好奇心,他要去租界看个究竟,这也就很自然地交代了周恩来闯入租界这件事情的起 因。第二次是过渡段,即课文的第9自然段。“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紧承上文周恩来在租界里切 身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这一句话巧妙地把课文引入了下文对修身课上这件事的叙述。)

四、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指导有感情朗读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如,在读周恩来与伯父的对话时,“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要读出不解和追问的语气,体会周恩来对这些 事情的关注;“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要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体现出周恩来在疑惑中不断地追问和思 考。

五、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2、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结合课前搜集的有关资料,体会当时我国贫穷落后、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社会现实,更加深刻地理解“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体会周恩来当时的心理感受。)

六、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思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联系图片过去的中华、现在的中华在你心中的样子。)

2、小组讨论:是什么使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联系全文体会周恩来从疑惑到静思到立志的心理变化过程。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周恩来一直静静 地坐在那里,没有抢着发言”,到“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学生可以体会到周恩来绝不是出于一时冲动,而是在此之 前经过了认真充分的思考才立下了远大志向,他的志向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

3、抓住“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一句,结合周恩来看到“中华不振”的现实和他在修身课上铿锵有力的话语等内容,推想一下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什么,让学生谈一谈或写一写自己感受到的少年周恩来的内心世界。

七、深入探究,感悟升华:

1、再读课文对比中理解,思考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

(使学生体会到,为明理、为做官、为挣钱、为吃饭而读书,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在这样的对比中,使学生感受到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2、以小组为单位提出组内未解决的问题。教师进行恰当的评价指导。

3、学了这篇课文,谈谈你的感受。

4、诵读课文。

(1)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

(2)小组读。

(3)个别读课文。

八、课外延伸:

1、读一读周总理的格言。

2、阅读《立志争光》。学习反思:

《小萝卜头的故事》导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读本课生字11个生字,会拼写10个生字,能在具体语境中正确拼读多音字“看”。

2、、继续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讲述这个故事。

3、默读课文,认识小萝卜头,了解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4、了解当时国民党统治的残酷以及革命者对自由生活的追求与渴望。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文中具体语句的理解,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2、通过反复朗读,感悟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引导学生阅读课外读物,扩大学生阅读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认真观察、善于想象的好习惯,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2、激发学生有感而发的情感。

课前准备:诵读有关小萝卜头的故事,搜集图片。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前两天我们了解了二小放牛郎的故事,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小朋友,他的名字特别有意思,很多人都叫他“小萝卜头”,你听说过他的故事吗?如果你知道可以向大家介绍。

学生介绍课前搜集的资料。

二、初读课文

1、学生借助拼音读文章,认清生字。注意“薄”的读音。

2、学生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思考每段的意思。要求: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

3、自由读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与同座或学习小组的伙伴讲一讲。

三、理解课文

师:机智勇敢、舍己救人的二小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小萝卜头又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呢?

教师出示课后练习题二中的两组段落。

1、学生读熟段落。

2、联系课文中的具体语句,猜一猜小萝卜头当时在看什么,想些什么。

重点理解“若有所思”是什么意思?小萝卜头想到了什么?

师:下面请把你感受深刻的地方读给你的伙伴听。如果你发现了问题,可以提出来。

四、拓展延伸师:

1、同学们,小萝卜头的故事还有很多,如《我的弟弟“小萝卜头”》,大家可以读一读。我们还可以读一读你喜欢的历史人物故事。

2、给文中的小萝卜头写一封信,写在小笔头上吧!

学习反思:

《童年读〈水浒传〉》导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12个字,认识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复述课文。

过程与方法:

查找资料的方法,与自身相结合方法、阅读、讨论、谈话等方法。

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培养课外阅读的习惯。

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查找资料,了解水浒人物故事与同学交流,感受阅读的快乐。

教学重点:

从语言文字中体会“我”爱读《水浒传》

教学难点:

复述课文。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写“程、咬”等6个字,认识8个字。能借助工具书和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理解词语意思。

2.检查预习情况。

3.能在预习的基础上,说出文章具体讲了什么事情,了解文章大致内容。

4.学习1~3自然段,体会“我”如何爱上读《水浒传》的。

学习重点:

1.检查预习。

2.初步了解课文的大致内容。

学习难点:

从哪些词句能够体会“我”爱上读《水浒传》的?

导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初识《水浒传》

1、播放《好汉歌》,调动学生的情绪。

2、展示《水浒传》全套书。让学生谈谈对《水浒传》有什么了解。

(二)检查预习,反馈交流。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强调要求:

a)读通课文,遇到不懂的字或者词语,借助工具书或者联系上下文解释。

b)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我”读《水浒传》的几个过程?

c)查找资料,了解《水浒传》里的故事:“程咬金三板斧”、“秦叔宝卖马”、“武松打虎”等等故事。

2.自由读文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一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同学们都读得很认真,下面请同学们读词语)

3.反馈交流。

声音响亮地读一读(出示)

程咬金秦叔宝猛烈圈套烧煤

赤手空拳打猎智力提纲提供

分小组读--------齐读

师:谁能把你读懂的和不懂的内容跟同学们说说?(指名说)

师:老师知道还有不少同学都有疑问,我想请你们做上符号,看看等我们这篇课文学完了以后,你的问题解决了没有?

(三)新授:

师:下面我们就默读课文,思考一个问题:课文写了作者读《水浒传》的几个过程?

[激励]同学们把握机会,积极参与讨论吧!

师:现在我们就开始具体的看看“我”读《水浒传》有哪几个过程?

想看《水浒传》——爱看《水浒传》——读《水浒传》有的收获

现在我们就来具体的看看“我”是如何经历这几个过程。

A学习第一部分(1~3自然段)

1.请你们自由朗读课文的第1~3自然段,思考:“我”如何爱上读《水浒传》的?

指导学生体会:

a)小时侯听邻居老大爷讲故事,初次接触水浒故事就被深深吸引住了,对于武松打虎更是百听不厌。

b)写在家里找到一套《水浒传》,虽然看不懂,却盼望能读像《水浒传》这样有趣的书。

c)写当心爱的书被大火吞没了后,哭着要《水浒传》,直到妈妈答应了才破涕为笑,更表明了“我”想看《水浒传》的心情。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导朗读相关的部分。

师:通过这几件事情,我们不难看出“我”爱上了读《水浒传》。

我想你一定有自己的体会了,现在请带着自己的感情来读一读1~3自然段。

自由读,指名读。

2.齐读1~3自然段。

带着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我们一起来读读1~3自然段。

3.师小结:还有两个过程,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四)写字

1.师重点讲解“叔、套”,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忆。

2.写字时注意书写规范。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写剩下的6个生字。体会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复述课文。

3.你从哪些部分可以体会出“我”爱读《水浒传》。

学习重点:

1.精学课文4~5自然段,理解课文内容,能感情朗读。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全文。复述课文。

难点学习:

复述课文。

导学流程:

(一)复习生字。

(二)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我们知道了“我”是如何爱上读《水浒传》的过程,还有两个过程:爱看《水浒传》、读《水浒传》有的收获,我们这节课接着学习。

(三)新授

A、学习第二部分(4、5自然段)爱看《水浒传》

1.从这4、5自然段中的哪些语句,可以体会出“我”爱看《水浒传》?

2.学生带着问题自读4、5自然段后汇报学习成果。

3.指名朗读。让学生想象画面,深入体会“爱读”。

a)师:我“迫不及待”地读起来,谁能说说“迫不及待”的意思?“我”是怎么“迫不及待”地读的?(早上……晚上……放学路上……)

b)师:“我”还怎么读呢?(还读了“武松打虎”)

4.品读“武松打虎”的细致描写,以第5自然段的描写为剧本,小组排演“武松打虎”小短剧。

a)自由朗读这个自然段。

b)请小组合作排演武松打虎的小短剧。可以加上对话,看看哪个小组最精彩?

c)再次朗读。

5.感情朗读,读出“我”的痴迷和喜爱,感受“我”阅读《水浒传》的喜悦。

带上自己的感情读读这两个自然段。指名读、齐读

B、学习第三部分(6自然段)读了《水浒传》后的收获

师:自由读这个自然段,看看这个自然段又说了什么?

师:你们自己读书的时候,有没有象文中的“我”这样,有自己的收获呢?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全班交流。

师:谁来说给大家听听?

师:我们再一起读读文中“我”的收获。

C、复述课文。

师:学到这里,我们知道了文中的“我”童年读《水浒传》的故事,经历了三个过程:想看《水浒传》——爱看《水浒传》——读《水浒传》有的收获,请你快速浏览一遍课文,结合老师的板书,复述课文。

(四)拓展

说《水浒》,论《水浒》

师:你想对小萝卜头说些什么呢?

(五)写字

完成没有写完的生字。注意“囚、愤”的书写

板书: 童年读《水浒传》

想看《水浒传》——爱看《水浒传》——读《水浒传》有的收获 学习反思:

《子夜吴歌》导学案设计

导学目标:

1、会认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3、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会认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2、难点:体会诗人思念故乡的心情。

导学过程:

1、看图,导入新课。

⑴(师出示图画,并配上古典音乐)

同学们请看,图上画的什么?你由此想到了什么?

⑵ 师生交流。

⑶ 一片月光笼罩着长安的夜空,秋风四起,不断传来家家户户的捣衣声,人们正忙着给远在边塞的亲人准备冬衣。看到此景,诗人写下了《子夜吴歌》。

⑷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释题。

⑴ 了解学情。

同学们:你们听过这首古诗吗?对这首古诗你有哪些了解呢?

⑵ 师生交流。

3、根据学情,因材施教。

⑴ 诵读古诗。

——指名读古诗。你喜欢怎样读?

——看图再读古诗,说说古诗的意思。

——学生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全班交流解决。

⑵ 品读感悟。

——师;你们想念过亲人吗?能说出当时的感受吗?

——师生交流。

——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自读古诗。

——指名朗读。

——配乐朗读。

——全班交流。

——拓展积累: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思念家乡的诗句?

——教师拓展资料:古诗

《冬歌》

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

素手抽针冷,哪堪把剪刀。

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 学习反思:

《语文乐园

(五)》导学案设计

学习目标:

1、注意平时容易写错的字,让学生学会记忆汉字,特别是区别易错字的方法。

2、积累格言并感悟所说的道理。

3、培养学生修改病句的能力。

4、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培养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看图推理的能力。

5、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兴趣。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读一读

1、出示“读一读”中的词语,指名认读词语。

2、想一想,带点的字容易写错的地方是哪里?

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琴”字与“饶”字注意不要多加一点,“刺”的第二笔是竖,第三笔是横折钩中间没有封口,“害”字的中间是“丰”,“拔”的第四笔是横不是竖折。

4、还有哪些字容易写错?我们应该如何避免?

二、读一读、猜一猜

1、出示谜语。

2、小组讨论,猜猜谜底

3、你还知道哪些谜语,说一说。

4、教师小结。

三、写一写、背一背

1、自由读句子。

2、全班齐读句子。

3、小组交流体会。

4、背诵格言。

5、写一写。注意抄写时标点的打法。

第二课时

一、读一读

1、学生自由读短文,想想:读了短文,你知道了些什么?

2、学生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4、教师小结:《南辕北辙》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背道而驰,行动和目的相反,目的是永远达不到的,因此我们在行动以前一定要先定好目标。

二、探究与发现

1、出示书中的句子。

2、想一想:这些句子应该怎样修改呢?

3、小组交流后全班反馈。

4、教师小结,强调修改符号的用法。

三、口语交际。

1、观察图片

想一想:这几幅图片讲述的是一件什么事?

2、小组交流。(修改、整理自己的语言)

3、全班交流,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

第三课时习作5 桥

一、激趣导入,搭兴趣之桥

歌曲《北京的桥》

二、善于观察,建观察之桥

同学门,大家仔细看看书中的桥,你发现了什么?

师结:外观越来越漂亮、材料越来越结实、工艺越来越复杂、用途越来越广泛。

三、移情体验,筑生活之桥

1、创设情景,引导练说

结合桥的特点说

联系生活体验说

运用资料说

2、小结:生活有多宽广,我们的作文就有多宽广。

四、展开联想,拓思维之桥

同学们,多姿多彩的桥让四面八方通畅,还有许多美好的东西向桥一样,连接着彼此,沟通着心灵。还有什么东西具有桥一样的特点呢?

从学校生活展开联想

从时事展开联想

从世界性活动展开联想

五、自主拟题,造个性之桥

生活中不能没有桥,侨使我们的生活更方便,更快捷,更美好。假如你是设计师,你准备造出什么样的桥更好的造福人人类?

从使用价值展开联想

从审美价值展开联想

从桥的神奇性展开

六、学会欣赏,走欣赏之桥

读范文,边听边思考,引导欣赏。

七、合作修改,过修改之桥

同桌提修改意见

学生自改

教师巡视

第二篇:鄂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教案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学习目标:

1、学习12个字、认识10个字。注意多音字“挣”“喝”的读音。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4、鼓励学生通过多种形式搜集资料,了解周恩来的生平事迹,让学生对周总理有更多的认识。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含义,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难点: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教学准备:搜集资料。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调动情感。

板书:读书。师述:从迈入小学的第一天开始,我们开始正式地读书学习。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读书?

二、同学介绍搜集周总理的资料

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强调要求:

(1)交流提示课文中要注意的字词。

(2)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几件事?周总理小时候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

2、学生提出文章中不懂的地方,师生共同解决。

四、学生反复读课文,做到有感情地读课文。试着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五、课堂作业: 1区别组词。

贫()

振()

欺()

获()奉()贪()

震()期()

惑()奏()2抄写生字。

崛起:突起。喝彩:大声叫好。

铿锵:形容有节奏而响亮的声音。抱负:远大的理想。

品学兼优:品德和学习成绩都非常优秀。

课文写了三件事。第一件事讲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第二件事讲周恩来在租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人受到洋人的欺侮,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第三件事讲周恩来在修身课上,表明自己的心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二、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的第一部分。思考:你从这部分中体会到了什么?你是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指名学生朗读这一部分。尤其要指导学生在朗读伯父与周恩来的对话时,“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要读出不解和追问的语气。“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要读出疑惑不解的语气。

3、尊重学生自身的体会,不要强求学生所有的体会都一样。教师相机的作出指导。如:从“为什么”?“那又是为什么呢?”体会到周恩来对这些事情的关注。“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在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体会到周恩来是一个善于观察周边的事情。

4、全班朗读这部分,注意要有感情地朗读。

三、学习课文第二部分。

1、自由读第二部分,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景?

2、学生读完课文后,想象当时的情景。

3、学生演完后,谈一谈作为中国人看到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这样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当时的社会现实:贫穷落后,受到列强的欺凌。深刻理解“中华不振”的具体含义。

四、学习课文第三部分。

1、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思考:“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

2、让学生联系全文,体会周恩来从疑惑到静思到立志的心理变化过程:你能想象少年周恩来在沉思什么?你能感受在平静的外表下他内心的波澜吗?

3、全班交流。他不愿意自己的民族在这样软弱,不愿意自己的同胞再受到这样的欺凌,他思考中华民族贫弱不振的原因,他在寻求改变中华落后挨打现状的途径。他的内心充满着屈辱、悲愤。他的内心充满着对祖国深深的爱。

4、指导读这部分,你从周恩来小时候身上体会到了什么?

五、课外延伸。

1、阅读关于写周恩来总理故事的书,从而进一步了解伟人。

2、将你所了解的周恩来总理的故事用讲故事、写文章、编短剧、办手抄本等形式,展示学习的收获。

1伯父带他下火车时,„„中华不振哪!中:“奇怪”说明少年周恩来的疑惑不解,“沉重”写出了伯父内心的无奈与悲痛。2他常常站在窗前,想租界地方向远远地望着,沉思着。

与先文第一次看到租借地照应,“常常”“沉思”表现了少年周恩来心里一直关注着这件事,心中酝酿着远大的志向。3“响亮而坚定”“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表明少年周恩来的决心坚定和远大志向。这些都不是他一时的冲动,而是他亲眼目睹了中华不振的现状后,经过深思熟虑后立下的远大志向。作业。

“完成课堂作业”上第十三课的作业。

板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中华不振啊!

振兴中华

教学后记:小萝卜头的故事

学习目的:

1、学会12个字,认识10个字。注意多音字“难”的读音。

2、学会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能准确、流畅地背诵《囚歌》。

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小萝卜头”的特点及他是怎样学习的,学习“小萝卜头”克服困难刻苦学习的精神,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领会“小萝卜头”的特点及在牢房里他是怎样刻苦学习的。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读懂重点句。真正理解和体会“小萝卜头”在狱中的艰苦生活和极差的学习条件下仍然刻苦学习。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课前准备:预习课文,收集有关“小萝卜头”的其它事迹。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审题质疑,导入激趣:

1、读题后审课题:从题目看本文是写谁的?

2、看到题目后,你还能想些什么吗?(“小萝卜头”长得什么样?有多大年纪?他有什么特点?是怎样的一个人?)同学们想知道这些吗?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阅读提示,明确本课学习任务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本课要求会认的四个生字及词语。

2、再次读课文,边读边想刚才大家质疑的问题。

四、精读课文,深入感悟

1、说一说,课文给你最深的印象是什么?

2、自读课文,画出描写“小萝卜头”的句子,了解他的特点。

3、熟读深思:弟弟在牢房里是怎样刻苦学习的?他为什么这样做?

4、小组讨论交流

5、集体交流

要求:把你们小组同学的意见综合起来,尽量把书中的语言变成你自己的语言。

五、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席地而坐:古人在地上铺设席子等物为座,后泛指就地坐下。来之不易:来得很不容易。突如其来:突然发生。

自告奋勇:主动的要求承担某项艰难的工作。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说说你眼中的“小萝卜头”是什么样的?

二、想象画面,体会小萝卜头刻苦学习的精神。

1、自由读12自然段。

2、你能想象在有火炉之称的重庆,酷暑中的牢房是怎样的情景?小萝卜头在这样的环境中是怎样学习的?

3、读小萝卜头跟妈妈背诵囚歌的句子。将狱中学习的艰苦与小萝卜头学到新知识的兴奋与快乐进行对比。谈谈自己从中感受到什么。

4、感情朗读。

三、和同学交流课前你收集的有关“小萝卜头”的其它事迹。

四、我和“小萝卜头”比童年

1、了解了“小萝卜头”,我们来进行一下比较想一想,(1)我的学习条件和“小萝卜头”有什么不同?(2)我打算怎样向“小萝卜头”学习?

2、学生与学习小组的同学讨论

3、集体讨论。

4、总结:“小萝卜头”和同学们的年龄差不多,但他生活在敌人的监狱中,生活条件极其恶劣,学习条件极差,但他能想尽办法刻苦学习。咱们要以“小萝卜头”为榜样,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要为建设四化——刻苦学习!

五、课外拓展

1、课下自己收看电影《红岩》,阅读《我的弟弟“小萝卜头”》一书。

2、作业。

完成“课堂作业”上的内容。引号的作用:

一、表示引用的部分。文章中的人物对话或者是直接引用别人的话(或文章)用引号,为的是把他们和作者自己的话区别开来。

二、表示特定的称谓和需要着重指出的部分。文章中的某些词语具有特殊意义时,多用引号标明。

三、表示讽刺或否定的意思。板书设计: 小萝卜头的故事

跟罗伯伯和车伯伯学习,学会了背《囚歌》

克服困难

跟罗伯伯和车伯伯 跟随黄显声将军学习

教学后记:

刻苦学习

童年读《水浒传》

学习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认识7个字。注意多音字“传、供”的读音。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培养课外阅读的习惯。

3、读懂课文内容,鼓励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4、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方式查找资料,了解水浒人物故事与同学交流,感受阅读的快乐。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验阅读乐趣。练习复述课文。教学准备:生字卡片、《水浒传》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识《水浒传》

1展示《水浒传》全套书。让学生谈谈对《水浒传》有些什么了解,说说自己喜欢的水浒人物。2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悟

1、自由朗读全文,注意读准字音,把句子读通顺。

2、检查字词的自学情况。注意多音字“传、供”的读音。

3、指名学生读课文,正音。想一想课文讲的是件什么事?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有何不懂之处?

4、指名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质疑。师适时小结。

三、探究学习1-3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1-3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作者是怎样爱上读《水浒传》的?勾画出重点词,特别是表示心理活动的词语。⒉同桌交流讨论。⒊全班交流讨论。指导学生朗读,教师评点,相机进行朗读指导。重点体会: 百听不厌

好奇

破涕为笑

四、学习生字

⒈学生自己观察生字,识记生字。⒉学生按字的结构给生字归类。⒊同学上台当老师,全班交流。⒋重点指导书写: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3自然段,了解了作者是如何爱上《水浒传》的?

今天我们继续探讨他是怎样读《水浒传》的。

二、探究爱读《水浒传》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从文中的那些句段,可以体会出“我” 爱读《水浒传》?

2、学生带着问题自读4-5自然段后汇报学习成果。

3、想象画面,深入体会“爱读”。

4、品读“武松打虎”的细致描写,以第5自然段的描写为剧本,小组排演“武松打虎”小短剧。

5、感情朗读,读出“我”的痴迷与喜爱,感受阅读水浒传的愉悦。

三、说《水浒传》论《水浒传》 ⒈学了这篇课文,你的收获? ⒉简介水浒及作者。启发学生谈感受。

四、作业设计。

《水浒传》是本极有魅力的书,还有许多英雄好汉等着我们。课后请同学们阅读《水浒传》,完成以下作业。可选作。

准备一个水浒英雄人物的小故事,在班上说给同学听。2

写一篇论水浒英雄的小练笔。3

完成“课堂作业”上的内容。

板书设计: 15 童年读《水浒传》

想读——受读——受益匪浅 多读书

读好书

好读书 教学后记:

古诗诵读五

子夜吴歌

学习目标: 1会认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3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的意境。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看图说话:

看图,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二)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三)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3、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体会读,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交流后再读。

4、教师范读,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启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

1、教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五)想一想,议一议。

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师述:这首诗表达了思妇的共同呼声:什么时候才能打败敌人,消除战争,结束动荡分离的生活。这是对胜利的渴望,更是对和平的呼唤。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渴望过上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诗文解释:

长安城一片月色,千家万户传来捣衣的声音。秋风吹不尽的,总是思念玉门关的情思。什么时候才能扫平胡虏,亲人可以停止远征。词语解释:

长安:今陕西西安市。

捣衣:洗衣时将衣服放在砧石上,用棒敲打。玉门关:指对玉门关征人的思念之情。平胡虏:平定侵扰边塞的敌人。良人:指丈夫。罢:结束。诗文赏析:

本诗描写思妇对征人的思念之情。诗中先景语后情语,情景始终交融。前四句里,秋月、秋声、秋风织成浑然而成的境界,见境不见人,而人物俨在。后两句直表思妇心声,使诗歌思想内容大大深化,更加具有社会意义,表达了当时劳动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善良愿望。全诗自然清新,意味深长。

语文乐园五

学习目标:

1、注意平时容易写错的字,让学生学会记忆汉字,特别是区别易错字的方法。

2、积累格言并感悟所说的道理。3、培养学生修改病句的能力。

4、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培养学生结合生活实际看图推理的能力。5、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兴趣。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一读

1、出示“读一读”中的词语,指名认读词语。2、想一想,带点的字容易写错的地方是哪里? 小组讨论后全班交流。

3、教师小结:“琴”字与“饶”字注意不要多加一点,“刺”的第二笔是竖,第三笔是横折钩中间没有封口,“害”字的中间是“丰”,“拔”的第四笔是横不是竖折。

4、还有哪些字容易写错?我们应该如何避免?

二、读一读、猜一猜 1、出示谜语。2、小组讨论,猜猜谜底 3、你还知道哪些谜语,说一说。4、教师小结。

三、写一写、背一背

1、自由读句子。

2、全班齐读句子。

3、小组交流体会。

4、背诵格言。

5、写一写。注意抄写时标点的打法。

第二课时

一、读一读

1、学生自由读短文,想想:读了短文,你知道了些什么?

2、学生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4、教师小结:《南辕北辙》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背道而驰,行动和目的相反,目的是永远达不到的,因此我们在行动以前一定要先定好目标。

二、探究与发现 1、出示书中的句子。

2、想一想:这些句子应该怎样修改呢? 3、小组交流后全班反馈。4、教师小结,强调修改符号的用法。

三、口语交际。1、观察图片

想一想:这几幅图片讲述的是一件什么事? 2、小组交流。(修改、整理自己的语言)3、全班交流,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

第三、四课时习作5

一、善于观察,建观察之桥

同学门,大家仔细看看书中的桥,你发现了什么?

师提示并小结:

1、外观越来越漂亮、2、材料越来越结实、3、工艺越来越复杂、4、用途越来越广泛。

二、移情体验,筑生活之桥

1、创设情景,引导练说 结合桥的特点说 联系生活体验说 运用资料说

2、小结:生活有多宽广,我们的作文就有多宽广。

三、展开联想,拓思维之桥

同学们,多姿多彩的桥让四面八方通畅,还有许多美好的东西向桥一样,连接着彼此,沟通着心灵。还有什么东西具有桥一样的特点呢? 从学校生活展开联想 从时事展开联想 从世界性活动展开联想

四、自主拟题,造个性之桥

生活中不能没有桥,桥使我们的生活更方便,更快捷,更美好。假如你是设计师,你准备造出什么样的桥更好的造福人类?

从使用价值展开联想 从审美价值展开联想 从桥的神奇性展开

五、学会欣赏,走欣赏之桥

读范文,边听边思考,引导欣赏。

六、合作修改,过修改之桥

同桌提修改意见 学生自改 教师巡视 板书设计:

第三篇:鄂教版小学语文第一册第三单元教案

晨光

学习目标

1、学会“了、风、云、雨、水、太”6个字,会认“晨、醒、变、成、蓝、洗”6个字。

2、认识新笔划撇折、横折弯钩。

3、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使学生感受到海边早晨美丽的景象,激发学生观察自然和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识字和朗读。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了、风、云、雨、水、太”6个字,会认“晨、醒、变、成、蓝、洗”6个字。

2、认识新笔划撇折、横折弯钩。

3、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

1、学会“了、风、云、雨、水、太”6个字,会认“晨、醒、变、成、蓝、洗”6个字。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课题中有一个咱们今天要学习的生字,谁能读一读?

2、谁能把课题读一读呢?(指名,全班)

3、读了课题后,你们想知道什么呢? 请你们赶快跟着我一起来学习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借助拼音把课文,读一读,把课后的生字多读几遍。

2、读完课文,你们知道了什么?

3、刚才同学们都在很认真的读课文,生字宝宝可高兴了,你们想读读它们吗?

4、你们觉得哪些字很难读,想给大家提个醒?(指名)相信大家读的时候一定会注意的,同桌之间互相检查一下吧!

5、全班反馈。

6、游戏:找朋友,出示“风、雨、水、太阳”的图片,学生在字卡中找出相应的字读一读,再把图和字贴在一起读一读。

三、朗读感悟

1、学好生字的目的是把它们送回家,它们回到课文里,你们还认识吗?请你们再读读课文,边读边想,你知道了什么。

2、指名说说:你知道了什么?你是从课文中哪里知道的?你能读一读吗?

3、评一评:他读的好吗?好在哪里?你也能读一读吗?

相机指导:晨光叫醒了风,是怎么叫醒的?重重的叫吗?那么应该怎么读呢?试一试,再读一读吧。

四、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了、太、云”在田字格的位置。

2、学习新笔划“撇折”,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3、教师范写生字,生书空。

4、生描红,师巡视指导。

5、作业展示,批改。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感受到海边早晨美丽的景象,激发学生观察自然和热爱自然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流利的朗读课文,感受海边早晨美丽的景象。背诵课文。教学步骤

一、复习巩固

1、抽读生字卡,多种方式读。

2、读词卡。

二、听读课文,想象体会

1、听老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闭眼听读,想象所看到的景象。

2、说一说自己好像看到了什么,好像听到了什么。在说的过程中读出相应的句子。

3、学生朗读全诗。

三、角色扮演,加深体会

1、学生分别扮演“风”、“云”、“雨”、“海水”、“太阳”,读一读相应的句子。

2、师问扮演“风”的同学:你对树说了什么,树就醒了?学生用自己的话回答,再读句子“风叫醒了树”。

3、方法同上,通过展开想象读懂课文。

4、跟着师的引读,朗读全文。

四、看图读文,互帮背诵

1、小组合作,看图互相背诵诗歌,推荐背诵高手全班展示。

2、“背诵高手”展示看图配乐读文。

五、写字指导

1、观察生字“水、风、雨”在田字格的位置。

2、学习新笔划“横折弯钩”,教师范写,学生书空。

3、教师范写生字,生书空。

4、生描红,师巡视指导。

5、作业展示,批改。

板书设计

教学小结

星夜

学习目标

1、学会“无、目、十、田、飞、去”6个字,会认“星、夜”等9个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通过读文,使学生感受到星夜里天上,城市,田野的迷人美景,激发学生观察自然兴趣,积极的去发现自然界中的奇妙景象。

教学重难点 识字和朗读。教学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会“无、目、十、田、飞、去”6个字,会认“星、夜”等9个字。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3、通过读文,使学生感受到星夜里天上,城市,田野的迷人美景,激发学生观察自然兴趣,积极的去发现自然界中的奇妙景象。

教学重难点 识字和朗读。教学步骤

一、板书课题

指名借助拼音把课题读一读。二、初读课文

1、初读课文,将课后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读完课文,你们知道了什么?

3、刚才同学们都在很认真的读课文,生字宝宝可高兴了,你们想读读它们吗?

4、你们觉得哪些字很难读,想给大家提个醒?(指名)相信大家读的时候一定会注意的,同桌之间互相检查一下吧!

5、全班反馈,带拼音:指名,全班;去拼音:小老师,开火车。

6、游戏:“摘星星”,学生自由上台摘“星星”卡片,读一读,其余的同学听并用手势判断读得是否准确,读对了就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带领大家读。

三、连字成词,巩固认读

1、将生字所组成的词语逐一出示。

2、学生由字到词读好字词,如:飞、去―――飞来飞去;提――提着――灯――灯笼――提着灯笼。

四、再读课文

1、再读读课文,想一想,你们知道了什么?

2、出示重点句“多么迷人的星夜呀!”学生读一读,指导怎么读好这一句。

3、自主读课文,边读边想,从哪些句子中可以读到星夜很迷人?

4、把找出的句子读给小伙伴听一听。

5、全班交流,生生评议。

五、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

十、无、飞”在田字格的位置。

2、教师范写生字,生书空。

3、生描红,师巡视指导。

4、作业展示,批改。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通过课文,使学生感受到星夜里天上,城市,田野的迷人美景,激发学生观察自然兴趣,积极的去发现自然界中的奇妙景象。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感受到星夜里天上,城市,田野的迷人美景。教学步骤

一、复习巩固

1、抽读生字卡片和词语卡片。

2、出示本课长句,学生读一读

3、以小组为单位互相帮读句子。

二、听配乐读句,想象中体会

1、出示句子“夜悄悄的来了„„把自己洗得亮亮的。”师配乐范读,学生边听读边闭眼想象看到的景象。

2、学生说说自己好像看到了什么。教师描述静静的夜晚,深蓝的天空中银星闪闪,美丽的流星划过天空的景象,学生个人读,小组读,齐读。

3、全班配乐读句。

4、回扣重点句“多么迷人的星夜呀!”,学生齐读。

三、读画结合,画中感悟

1、出示句子“高楼里也闪着无数的„„十分美丽。”学生试读。

2、出示黑白高楼图,学生读句子,给图画添上彩色的“星星”,体会夜色中城市灯火辉煌的光彩夺目。

3、学生画完后再读句子。(方法同上)

4、学生再读重点句“多么迷人的星夜呀!”

四、结合观察,进行拓展

1、学生结合自己的课前观察说说自己在黑夜的发现。

2、学生仿照课文说句子。

五、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目、田、去”在田字格的位置。

2、教师范写生字,生书空。

3、生描红,师巡视指导。

4、作业展示,批改。

板书设计

教学小结

课题

请星星 教学目标:

1、学会“月、来”等4个字,会认“请、弯”等7个字。认识新笔划“弯钩”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使学生感受晴朗夜空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1、学会“月、来”等4个字,会认“请、弯”等7个字。认识新笔划“弯钩”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月、来”等4个字,会认“请、弯”等7个字。认识新笔划“弯钩”。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识字和朗读。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播放一段梦幻音乐)学生闭眼想象,教师描述情景:夜深了,深蓝的天幕上缀满了闪闪发亮的星星,好象对我们眨眼,这时我们坐上了月亮船划向了太空,你看见了什么?

2、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

3、小结导入,板书课题,多种方式读课题。

二、自选方式,认读生字:

1、学生自己读儿歌,要求读准字音,找出要求学会的和会认的生字,用不同的符号标出来。

2、小组合作,认读生字,轮读。、3、每个小组用不同的方式在全班展示读字。(开火车,指名,小老师。)

三、朗读竞赛,初读课文:

1、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自己练读。

2、读给小组的同学听,比一比,谁的耳朵最灵,读得准的向他学习,读得不准,大家提醒。

3、读书竞赛,谁读得好就是今天的“朗读之星”。

四、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月、里”的笔划,结构位置。

2、教师范写,生书空。

3、生描红书写,师巡视指导,强调写字姿势。

4、作业展示,批改。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月、来”等4个字,会认“请、弯”等7个字。认识新笔划“弯钩”。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使学生感受晴朗夜空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识字和朗读。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抽读生字卡片和生词卡片。

2、朗读课文。

二、图文结合,想象课文:

1、(出示书上的图)学生读儿歌的第一节。

2、在图上指指哪是小船?加上动作读句子“月儿弯弯,像只小船。”(指图和做动作来帮助学生体会“弯弯”。)

3、(听配乐师范读)想象自己就是小女孩,坐着船儿划上天。

4、生评价师朗读。

5、学生学着摇动小船,边摇边读句子“小船摇摇,摇到天边。”

6、说说你在天边看见了什么?配乐齐读第一节。

三、创设情境,体验中读句:

1、创设情境:我们坐着小船到天边,看!周围全是宝石般闪亮的星星。大家齐唱歌曲《小星星》。、2、(讲台当作月亮船)你们想和星星一起玩吗?学生分角色扮演小女孩和星星,“女孩”邀请“星星”,请上台后手牵手一起读第二小节,一直到讲台上站满了“星星”。

3、全班齐读第二节。

4、全班齐读课文。

四、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来、家”的笔划,结构位置。

2、认识新笔划“弯钩”,师范写,生书空。

3、教师范写生字,生书空。

4、生描红书写,师巡视指导,强调写字姿势。

5、作业展示,批改。

板书设计

教学小结

课题 7 太空人 教学目标:

1、学会“人、衣”等6个字,会认“空、穿”等8个字。认识新笔划“竖提”。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读文,使学生了解太空航行和太空漫步的奇妙情景,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激情。教学重难点

1、学会“人、衣”等6个字,会认“空、穿”等8个字。认识新笔划“竖提”。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教学准备:生字卡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人、衣”等6个字,会认“空、穿”等8个字。认识新笔划“竖提”。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识字和朗读。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你知道我国第一个进入太空的人是谁?

2、板书课题,多种方式读课题。

二、自主尝试,识字课文:

1、自由读课文,标出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小组合作学习。

a、(师提出学习任务)学生明确学习任务:

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生字。自己尝试读准字音。

小组中用不同的方式认读生字。

画出带有生字的句子读一读,把句子读正确流利。

把一个自然段读通顺。

b、小组合作提示:组长在组内分配工作,人人争当小老师。有的教读生字,有的教读句子,有的教读一个自然段。

c、小组合作学习。

3、全班反馈,认读生字。

三、朗读比赛,巩固读文:

1、以小组为单位,练习轮读课文。

2、小组比赛读文,评选最佳朗读小组。

3、全班齐读课文。

四、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人、白、中”的笔划,结构位置。

2、教师范写,生书空。

3、生描红书写,师巡视指导,强调写字姿势。

4、作业展示,批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读文,使学生了解太空航行和太空漫步的奇妙情景,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激情。

教学重难点:朗读和想象。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

1、抽读生字卡片和生词卡片。

2、朗读课文。

二、创设情境,体验读文:

1、出示太空人乘坐飞船上太空的情景,师语言描述,学生想象自己坐上了太空船飞上了太空。

2、出示句子“白云在脚下实在奇妙!”学生读句子,说说自己在太空里看见了什么。

3、角色体验:学生扮演白云、星星、风对太空人说话,再读句子。

4、学生想象画面读句子。

三、演示体会,想象读句:

1、设疑引思:如果你是太空人在天空中漫步,会有怎么样的感受。

2、出示一团棉花,演示其在天空飞的情况。学生看演示,想象自己是一团棉花一样的在天空中漂浮,说说自己的感受。读句子:“我的身体轻得像棉花。非常有趣呢!”

3、说说:你觉得做太空人有趣吗?为什么?

4、配乐读句子。

四、指导书写:

1、观察生字“下、有、衣”的笔划,结构位置。

2、认识新笔划“竖提”,师范写,生书空。

3、教师范写生字,生书空。

4、生描红书写,师巡视指导,强调写字姿势。

5、作业展示,批改。

五、拓展课文,激发探究兴趣:

1、学生介绍自己搜集的资料和图片。

2、说说天空生活还怎么有趣?可以仿照课文这么说。

板书设计

教学小结

语文乐园(3)教学目标:

1、通过看图画让学生猜出“人、手”等5个字。

2、帮学生感知并学习“什么来什么去”这样的词语。

3、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边读边思考,并通过思考对成语所包含的道理有初步的感悟。

4、使学生了解太阳系的9大行星,激发学生探索宇宙的兴趣。

5、拓展儿童的思维空间,尝试续写儿歌。教学过程:

一、看图猜字:

1、通过看图猜出“人”字,让学生尝试自己猜字。

2、小组猜字,并说出理由。

3、通过说说读读的方式活动帮助学生,游戏:“字找图”、“图找字”。

4、个人读,小组读、开火车读。

二、读一读,说一说:

1、学生自读词语,要求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词,开火车读,全班齐读。

3、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4、再读词,并配上动作,比如:“飞来飞去”就做飞的动作。

5、读句子,师加以引读“谁飞来飞去?”

6、小组仿照句子说一说。

7、全班交流。

三、读一读,想一想:

1、自己读读短文,读准字音,想想你知道了什么?

2、提出课后问题,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答案。

3、全班交流,师引导表达。

四、探究发现:

1、太阳周围有许多的星球,他们是我们地球的兄弟姐妹,你们看看图,说说都有谁?

2、学生说星球名称。

3、哪个星球离太阳最近?哪一个离太阳最远?

4、宇宙很大很大,等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请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回家搜集宇宙的资料。

五、我的作品:

1、自读儿歌,读给小伙伴听听。

2、谁能接着往下说呢?小组讨论,说说看。

3、全班交流,河里的星星怎么样?是什么?

4、你们还能说说吗?哪里还有星星?

教学小结

口语交际

我给星星打电话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学会用普通话进行打电话交谈,能把话听清楚说明白。

2、了解打电话的方法,打电话时,说话简洁明了,有礼貌。

3、鼓励学生多与别人交往,激发口语交际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在生活中与他人进行口语交际。教学过程:

1、小记者调查:你打过电话吗?你给谁打过电话?该怎么打电话?

2、从图入手:同学们,你们看看乐乐在跟谁打电话呢?他会说些什么呢?

3、假如你是乐乐你要对星星说些什么呢?小组讨论,扮演角色,演一演。

4、全班交流表演。

5、你现在最想和谁打电话?赶快找你的小伙伴一起演一演吧。(自己找伙伴,设计主题)

6、全班交流。

7、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多打电话。

板书设计

教学小结

第四篇: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七单元教案

25、《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周恩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远大志向的过程,深入地体会周恩来树立志向的情感历程。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朗读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2、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开阔学习思路。

4、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1、你知道哪些名人名言?

2、教师多媒体出示周总理的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指名读。

4、大家想知道周总理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出他读书的目的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5、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理请线索。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想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汇报: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概括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课文可分为几段?

(三)、学习生字生词,1、教师板书要求学会的字和要求认识的字。

2、学生自由读生字。

3、指名读生字。

4、学生带着以下要求小组内合作学习生字:

(1)、怎样读准要求学会的字的音?怎样记住要求学会的字的形?通过书中的生词和课外的词理解生字的意思。

(2)怎样记住要求认识的字的音?

5、汇报小组学习生字的成果,教师相机点拨指导。汇报要求学会的字。

(1)、租是平舌音,指导学生读准。“惩”是阳平,强调不要读成上声。(2)、引导学生用比较法记忆:租—祖振—晨嚷—囊

(3)、通过组词练习,引导学生理解“帝国主义、租界地”的意思。(4)、“凡”的最后一笔是竖弯钩,“嚷”字右边分上、中、下三部分,这两个字教师边强调边范写,帮助学生正确记忆。

汇报要求认识的字。(1)、指名读。

(2)、开火车读。

(四)、练习朗读课文。

(五)、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谈话激趣。

1、出示旧中国东北的“外国租界地”图片。

2、指名汇报课前查找的有关“外国租界地”和“帝国主义列强”的资料。

3、师:12岁的周恩来看到外国租界地的灯红酒绿、看到中国同胞任洋人欺侮,他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呢?下面我们就来深入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一部分,感受少年周恩来关心国家大事。

1、自由读第一段,想一想少年时期的周恩来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指名回答上面的问题。引导学生体会:少年时期的周恩来是一个爱问问题、好奇心强、关心国家大事、热爱祖国的孩子。

3、分角色朗读第一段。

(1)、周恩来的话应该怎样读?伯父的话应该怎样读?(2)、指名分角色读,师生评议后再指名读。

(三)、学习第二部分,感受少年周恩来胸怀祖国。

1、过渡:租界地对于少年周恩来来说是一个不解的谜团,他一定要弄个明白。

2、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段,想一想“中华不振”的含义是什么?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

3、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4、引导学生从描写租界地的街道的句子中体会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为所欲为和中国巡警的奴颜媚骨。引导学生从描写中国妇女被欺侮的句子中体会中国人任人宰割的悲惨境遇、体会侵略者的猖狂和中国巡警的麻木不仁。

5、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6、结合查找到的资料补充帝国主义列强是怎样侵略中国的。

7、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8、指导朗读: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心情朗读这一段?(沉痛、悲伤)

(四)、学习第三部分,感受少年的周恩来报国之心的坚定。

1、过渡:看到这一切,少年周恩来陷入了深深地沉思之中,12岁的他在想什么呢?

2、指名读,大家思考,周恩来常常在想什么?

3、汇报上面的问题。

4、周恩来在沉思中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5、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

6、指导朗读周恩来所说的两句话。让学生说说用怎样的语气来读,为什么从而体会周恩来志向的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

(五)、拓展总结,升华情感。

1、读最后一段。

2、知道周总理为中华的振兴做了哪些贡献吗?学生结合查找到的有关周总理为中华的振兴所做的贡献的材料汇报交流。

3、学生谈听后的感受。

4、谈一谈自己为什么而读书? 课程资源开发

1、将旧中国东北“外国租界地”图片、中国人民惨遭帝国主义侵略者侵略的图片制成多媒体课件。

2、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外国租界地”、中国人民惨遭帝国主义侵略者侵略、周总理为振兴中华所做的贡献的资料及名人名言。

课后记:

26、《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推荐、眼帘、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内容,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4.初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培养认真修改作文的习惯,懂得学作文应先学做人。5.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叶老对文一丝不苟,对人平易真诚的文品和人品。教学准备

1.练习朗读、背诵第6课《爬山虎的脚》,了解有关爬山虎的知识以及叶圣陶生平。2.教师准备自制多媒体课件及字词卡片,《一张画像》的修改稿,搜集有关资料。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出“推荐、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曲线、春风拂面、映入眼帘”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思路,理解“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

4.初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感受叶老的认真、平和。教学重点

理解“我虽然未见叶老先生的面,却从他的批改中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

初步学习修改作文的方法,认识两个修改符号,并能运用其修改句子中的问题。

一、揭示课题,激趣导入

刚才我们复习了《爬山虎的脚》,今天我们要学习这篇课文也写到了爬山虎,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放声读课文,把字音读正确,语句读通顺。2.自学生字新词;同桌练习读准含有生字的词语。3.检查自学情况。(1)开火车形式读词。(2)自由读句子。

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3)指导“曲”在“曲线”这个词中的读音。

(4)自由读这两组词。想想第一组和第二组分别是写谁的。莫名其妙 愣住 意外 认真平和 质朴 第一组写肖复兴。第二组写叶圣陶。4.理清课文结构。

课文写了叶圣陶先生和“我”之间的哪两件事?怎么分成两部分?(修改作文1-

5、邀请做客6-10)

三、细读课文,重点品味 1.出示自学提示,学生自学。默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

拿到叶老为“我”修改的作文,“我”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2.全班交流。(1)第三自然段。

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我一下子愣住了:映入眼帘的是红色的修改符号和改动后增添的小字,密密麻麻,几页纸上到处是红色的圈、钩或直线、曲线。

借助资料袋感受叶老为“我”修改了很多处(密密麻麻),指导朗读。(2)第四自然段。

题目《一张画像》改成《一幅画像》,我立刻感到用字的准确性。①通过对比一“张”和一“幅”,体会用字的准确。

②通过了解“删”字的造字过程,学会这个字,并体会这句话的意思。

“怎么你把包几何课本的书皮去掉了呢?”叶老先生改成“怎么你把几何课本的包书纸去掉了呢?”

③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演示认识两个修改符号。④师生合作读第四自然段。

⑤通过课外资料的补充,有感情的朗读,体会叶老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3)第五自然段。

“这一篇作文写的全是具体事实,从具体实施中透露出对王老师的敬爱。肖复兴同学如果没有在这几件有关画画的事上深受感动,就不能写得这样亲切自然。”

①通过朗读明确写作文的两个要求:写具体事实,表达真情实感。②鼓励学生质疑,体会叶老的评语树立了“我”写作的信心。

四、整合课文,升华情感

通过填空练习,理清三、四、五自然段的思路,体会“我”的情感变化。当翻到我的那篇作文时,我(一下子愣住了)。

当我仔细看了叶老的修改后,我(感受到他的认真、平和以及温暖,如春风拂面)。当我看到叶老简短的评语后,我(树立了写作的信心)。

五、读写结合,练习修改 1.复习巩固两个修改符号。2.运用修改符号试着修改一句话。

六、拓展延伸,提出问题

1.刚才你们修改的就是肖复兴《一张画像》中的句子,你们想知道他在作文中都写了些什么吗,老师给你们带来了,课下可以读一读。

2.再看课题,第一件事中没有提到爬山虎,可题目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是为什么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解决这个问题。

3.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推荐、删掉、规范、燥热、融洽、黄昏、客厅、曲线春风拂面、映入眼帘”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喜欢的部分。4.理解课文题目和内容之间的联系。

5.了解叶圣陶先生的人品与文品,感受作者对叶老的思念、敬重与感激之情,体会学作文应先学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

1.了解叶圣陶先生的人品与文品,感受作者对叶老的思念、敬重与感激之情,体会学作文2.能联系上下文体会“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这个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题目和内容之间的联系。

一、复习巩固,听写词语

二、回忆内容,解决问题

1.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这篇课文,再来读一读,回忆一下,课文讲了谁和谁之间的哪些事。

2.还记得上节课结束时你们提出的问题吗?这节课我们围绕这个问题继续学习。(课题为什么是“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3.学习第二部分。出示自学提示。

默读课文第二部分,思考:

课文几次写到爬山虎,给你怎样的感觉?画出相关的语句,再读一读。(1)第七自然段。

刚进里院,一墙绿葱葱的爬山虎扑入眼帘。夏日的燥热仿佛一下子减去了许多,阳光都变成绿色的,像温柔的小精灵一样在上面跳跃着,闪烁着迷离的光点。

通过想象、朗读感受到爬山虎的美丽,让人看着非常舒服。(2)第八自然段。

落日的余晖染红窗棂,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绿得沉郁,如同一片浓浓的湖水,映在客厅的玻璃窗上,不停地摇曳着,显得虎虎有生气。

①通过对比、朗读的方法感受到这一句描写的爬山虎和第一句不同。②通过联系上下文知道此时爬山虎在“我”小小的心中发生了变化。

③通过补充原文了解叶老和肖复兴谈话的内容,体会叶老关爱青少年成长、平易真诚的人品。

(3)这两句都是具体描写爬山虎的句子,随着作者情感的不同,爬山虎在作者心里发生着变化,喜欢哪一句试着背一背,并抄写下来。

(4)和叶老先生的交往让我受益匪浅,我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

①都来读读这句话,结合课文两部分内容完成填空。作家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家的作品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我15岁时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

“意义非凡”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说15岁的那个夏天意义非凡?(5)这件事已经过去近三十年了,“我”至今还记忆犹新。叶老家小院里那一墙的爬山虎在我的眼前总是那么绿着。

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①通过补充课外资料,了解爬山虎这种植物的特点。②现在这句话还仅仅是指爬山虎在我眼前总是那么绿着吗? ③这句话语题目呼应,表达了肖复兴的感受,让我们再读课题。

三、受到启发,交流体会 课后记:

27、《乌塔》

教学要求:

1、通过对乌塔独自旅行的故事的了解,学习乌塔为了自己的目标勤奋努力去追求的精神以及独立自主的好品质。

2、读文章要有自己的见解,有个人的想法。

3、流利地朗读课文。教学流程:

一、导入

(用简短的内容导入课文,引发学生的回忆,激发学生的兴趣)自学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在不理解的地方做上标记。(学生读课文,教师巡视)

2、结合课文内容谈一谈你是如何看待乌塔的?乌塔身上具有什么性格特点?(直入主题,引起学生思考,讨论,并让学生把自己体会到的乌塔的性格特点板书到黑板上,这对学生是一种肯定,一种锻炼。)

生活经验丰富 热情、活泼 有爱心 胆大心细 有主见 „„

3、同学们介绍异国风土人情。

(学生在课后已经做了充分的预习,搜集到了大量资料,还自己动手制作了课件,让学生到讲台前演示给同学们看,可以使学生有一种成就感,藉此进一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

二、激情

1、一个外国小女孩可以独自一人游欧洲,而对我们中国小学生来说,这却是一件不敢想的事。乌塔和中国小学生不同在哪里,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是什么?是我们国家的教育教学方法不够科学吗?现在,同学们自愿结组,赞同我们教育教学方法的在一组,不赞同的在一组,大家进行辩论。

(自主合作,主动探究,相信这样的学习方法学生会非常爱学,更会积极地讨论。鼓励同学们读书要有独特的见解,同时,教师要特别说明“每一种认识都是金子”的道理,不脱离书中的语言,不脱离生活实际,对学生认真地读书,认真地思考有一个界定。)

2、展开辩论

(在这里,教师要给予充分的时间,更要参与到同学们的辩论中去,成为其中的一员。教师也要有独特的见解,这是对学生最好的支持。)

3、一分钟演讲,谈谈我们该如何锻炼自己的独立自主的能力。

(深入研究课文内容,扩大学生学习和思维的空间。同时,学生广泛地查询资料,学习知识,流利地表达,这样,不仅涉入了知识,又锻炼了语言表达的能力。)

三、布置实践作业

题目:《从乌塔看中外小学生的不同》

要求: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分析中小学生在计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自理能力、家庭责任感等方面的不同,并简单分析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也可列成表格,和小组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课后记:

28、《尺有所短 寸有所长》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能正确地看待自己和他人。

3.学习书信的格式和写法。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准备:

1.放大的书信(便于讲解格式)。2.了解柯岩其人。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一个信封)提问:你写过信或是收到过信吗?

谈话:书信是交流思想、传递快乐、倾诉烦恼的一种很好的方式。一位名叫张国强的小学生遇到了一件麻烦事,就给著名的作家柯岩老师写了一封信,希望得到帮助。想听听是怎样的一封信吗?

2.读张国强给柯岩的信,想想:张国强同学遇到什么麻烦了?

3.讨论:如果你收到了这封信,会想些什么?(鼓励学生自由发言,畅谈个人见解)过渡:柯岩老师又是怎样看待这些问题的呢?我们来读读柯岩老师的回信。

二、指导阅读

1.自读回信,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你从两封信中悟出了什么? 引导学生边读边勾画圈点作批注,学习一些读书方法。2.交流:

柯岩老师建议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你从中悟出了什么?(根据回答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含义)3.启发讨论:张国强的问题还有可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结合自身实际在小组内讨论。

三、学习书信格式

1.读了这两封书信,你有什么收获? 引导从两方面谈:

理解“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后学会了与人交往的道理;了解了书信的格式和写法。2.重点学习书信格式。

结合文后的提示,说说你发现了什么。(出示放大的书信进行指导)称呼:第一行,顶格,后面加冒号,表示下面有话要说。正文:信的主要部分。开头空两格,先写问候的话。

结尾:写上致敬或祝福的话。“此致”、“祝你”等话,应紧接正文之后,或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敬礼”“健康”之类的话另起一行顶格写。

署名:信的右下方写上写信人的名字。日期:可写在署名后,也可另起一行写。

四、拓展练习

五、建议学生互通书信,可以交流彼此的看法,可以互相沟通、消除误会等。课后记:

《语文园地七》 学习目标

① 围绕“成长的故事”这一话题进行口语交际,交流时做到内容充实,态度自然、大方,表达流畅。

② 结合习作提示,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形式进行习作。③ 发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读书方法,注意总结。④ 熟读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

⑤ 积极参与展示活动,精心准备采用最好的方式展示“成长的故事”综合性学习成果。课前准备 ① 实物投影仪

② 展示活动前,师生共同设计布置展示区域,陈列展示物品。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① 在这个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我们开展了“成长的故事“这个专题的综合性学习。相信大家在了解他人的成长故事及回顾自己的成长经历中,有许多感想,今天就让我们在一起畅所欲言吧!

② 阅读习作的三个提示,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项进行口语交际练习。③ 根据相同选题,组成若干个小组合作交流,注意倾听,互相补充、完善。A、成长的故事可以采用编演短剧或配乐讲故事等形式交流。

B、“从《乌塔》想起的“可把自己的经历与乌塔进行对比,着眼于乌塔的独立精神和自理能力,不要只一味批评家长的束缚。

C、围绕“如何与周围人交往”或“怎样才能过个有意义的生日”进行讨论,举行一场小型辩论会,搜集一些资料,用事实来说服人。

④ 按确定的方案进行演练。⑤ 全班交流。⑥ 共同评议。

A、引导学生发现小伙伴的长处和进步,善意地提出问题和改进方法、鼓励学生从多角度进行评价。

B、谈谈听了他人的成长故事后,自己有何打算。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同学们根据口语交际的内容自主选择习作内容,把最有感触、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一、认真审题,写出特点。

三项习作,不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有各自的特点,习作时要注意把特点体现出来。① 写自己或别人成长的故事。要求写得既有趣又能给人以启发。写时还要把事情交待清楚,注意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方面的描写,对最能体现有趣和给人以启发处要写具体。

② “从《乌塔》想起的”中“想”的内容从何而来呢?

A、“想”从认真阅读、深入思考中来。从《乌塔》中想到什么呢?关键是逐字、逐句、逐段地读懂《乌塔》一课所反映的问题,并进行深入思考,只有读得精,才能想得深。

B、“想”从联系生活实际中来。把《乌塔》所反映的成长中的问题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要用事实说话,不能空发议论。

C、“想”从丰富的联想中来。《乌塔》揭示了成长中的一些问题,可以由这些问题延伸出去,谈一谈在成长中遇到的其它问题。

③ 写回信应注意格式:称呼、正文、结尾、署名和日期等五个部分。回信的特点要表现在写正文时先要回答来信中的问题,再写自己想要告诉对方的事情。回答问题时要情真意切,要用事实说话,少谈或不谈大道理。

二、学生起草,教师巡视。

三、放声朗读,进行修改。

引导学生运用从《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一课中学到的修改方法。

四、学生交流,互相评议。尊重同学,虚心听取意见。

五、誊写作文。

教师交代格式和书写要求。

第三课时

作文讲评 朗读展示优秀习作

① 教师在批改中挑选优秀习作,用实物投影仪展示习作,小作者朗读自己的文章。② 全班同学听后逐一评议,交流哪些方面值得学习。A、内容充实具体。B、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C、运用了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语句通畅。D、正确使用标点,不写错别字。小组交流互相评议

前后四人互相朗读、交流自己的习作,互评互议。修改誊写,张贴展览、发表 ① 各自修改自己的习作。

② 将修改后的习作在学习园地里张贴展览。③ 鼓励学生投稿。

第四课时

我的发现

① 各自轻声朗读小林、小东的对话,想想自己从中有何发现。② 指名朗读。说说自己的发现。③ 交流各自的发现。

A、读书时,深入地想一想,不浮在表面,常常问个“为什么”,往往能发现问题。B、解决问题时可采用:查找资料、了解时代背景、联系作者的实际情况等方法。④ 扩展练习。A、谈自己怎样读书的实例。

B、从自己的读书实例中总结读书方法。C、鼓励在今后的读书中不断总结读书方法。日积月累

① 采取多种方式反复朗读名言。② 小组交流各自对名言的理解。③ 全班交流,互相补充。

有志者事竟成:有志气的人只要坚持不懈,事情终归会成功。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人要不断学习才能明白事理,完善自我成为国家的栋梁。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学业上的精深造诣,出于勤奋,做事情成功在于多动脑筋、想办法。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在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时间一去不复返,应抓紧时间做有意义的事情。

④ 背诵名言。

⑤ 说一说自己喜欢的其他名言,鼓励平时积累。板报上专辟一角,每周一句名言。⑥ 把自己最喜欢的名言写在自己随时看到的地方,鼓励自己。展示台

① 课前观察展示台中的图片,阅读学习伙伴的话,归纳展示内容。② 小组讨论展示内容、展示形式,提出建议,确定本组展示形式。③ 班长了解各组的展示准备,协调展示情况。

④ 举行“成长的故事”展示会。各组轮流介绍,然后参观学习。课后记:

第五篇:第七册语文第六单元教案

第六单元 古 诗 两 首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深入理解“故人”“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第一首诗。

3.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李白和孟浩然依依惜别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4.强化语感训练,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准确理解诗意,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中情,读出诗中情。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并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题意。

1.播放名曲《送别》,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

2.初读本课两首古诗,大致了解异同。

3.引导先学第一首诗。板书诗题,了解有关“送”的内容。

4.师生互动,了解黄鹤楼:课件展现黄鹤楼雄姿;板画长江图,明确黄鹤楼、广陵的地理位置;交流资料,了解李白和孟浩然真挚友谊的故事。

(评:在师生交流中,通过画面──黄鹤楼雄姿、简笔画──黄鹤楼及广陵位置、故事──李、孟交往的生动内容,使学生如见其形、如临其境,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达到了解题入境的效果。)

5.要求学生完整表达诗题的意思。

二、初知诗意,质疑梳疑。

1.自由练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认清字形。

2.指读正音。

3.自读自悟,引导学生利用工具书或注释了解诗的大意,并激励学生质疑。

4.集体交流。

(1)结合板画弄懂“西辞”的含义,理解“下扬州”“孤帆”“尽”“唯”的意思。

(2)提出疑问,并梳理出需要重点探讨的问题。

三、赏析佳句,入境悟情。

1.师讲述李、孟真挚友谊的故事,为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依依惜别的深情作好铺垫。

2.赏析“烟花三月”的含义。

(1)唤起学生生活体验。引导想象鲜花盛开的春天是怎样一幅美景。

(2)师生共议“烟”的丰富意蕴,肯定学生富有创意的个性化理解。如:江边水气缭绕,笼罩在淡蓝色的薄雾中,雾气时聚时散令人产生无限遐想。

(3)师生共同在音乐中想象,感受“烟花三月”令人神往的美景。

(4)拓展理解:“烟花三月”不仅仅指黄鹤楼所在的武汉,还有扬州,乃至整个长江两岸沿途都是春意浓浓,一派“千里莺啼绿映红”的美好春景。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愉悦的心境。

(5)指导朗读前两句。

3.品析“碧空尽”“唯”的含义。

(1)品第三句,各抒己见,谈谈对“碧空尽”的理解,体会诗人仁立凝望远帆的情景。

(2)体会李白目送帆船远去时间之长,对朋友感情之深。

(3)从最后一句中,体会诗人寄情于浩荡的一江春水,对挚友的一片深情。

(4)指导朗读后两句。学生自读,自评,评后再读。师引读,板书:情深意长。

四、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1.自由组合练习读。

2.展示个性指名读。

3.师生互动背诵读。

五、回顾全诗,归纳升华。

1.归纳总结全诗情景交融的表达方法。

2.略读第二首诗。

3.激发学生体会第二首诗及其他送别诗的兴趣。

教学后记: 搭 石

学习目标:

1、认识7 个生字,会写11 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并从中受到感染、熏陶。

3、学习作者仔细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用心感受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从乡亲没们摆搭石、走搭石的一幕幕情景中,体会其中的人性美;

2、学习作者从不起眼的事物中发现美、感受美。

教学流程:

一、齐读课题,谈谈对搭石的了解。通过预习,你对搭石有哪些了解?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自读本段,你明白了什么?人们是怎样挑选、摆放搭石的?找出文中的词语理解体会。

“平整方正”是为了让人们……按照“两尺左右”的间隔均匀摆放是为了……从中感受乡亲们的善良、质朴。

三、提纲挈领学习2 ——4 自然段

在这美丽的山村,搭石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让我们睁大眼睛发现美、一起来欣赏美。

1、指名分段读二三四自然段,边听边想象,说说你都见到了哪些美丽的画面。

2、生谈自己发现的美

①老人及时调整搭石

②一行人协调有序地过搭石

③两人相遇,招手礼让;遇见老人,背负过溪。

3、欣赏第一幅:读段落想象,老人踩到不稳的搭石会怎样想,表情、动作会怎样?挑选合适的石头时,会怎样想怎样做?满意离去时,会是怎样的心理、表情、动作?

讨论后表演有感情地朗读。

4、欣赏第二幅:听读,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理解“紧走搭石慢过桥”,进一步感受乡亲们相亲相爱,生活默契,所以动作协调。配乐感情朗读,读中体会美好情感。

5、欣赏第三幅: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拿起笔发现美、寻找美。然后各抒己见。重点体会“理所当然”感悟每一位乡亲都是这么做的,都具有无私奉献精神。

四、用朗读来理解最后的段落

在反复的朗读中,悟出无私的搭石正是乡亲们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写照,也是乡亲们相亲相爱、友好互助情感的纽带。

教学后记: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跨越、海峡、桂树、苍白、红润、移植、谈何容易、幸运、台湾、袭击、平安无事、期待、突如其来、空旷、暂停、骨肉同胞、血脉亲情”等词语。

2.读懂课文,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生命桥”的含义。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发生在杭州的故事,因为真实,因为就在我们身边,我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格外感动,我想你们也一样,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个故事,看看到底是什么感动着我们?你觉得特别令你感动的句子和段落可以反复多读几遍。

二.引导学生读课文:

你可以读一段,也可以读几句话,只要是令你感动的,让你心中有所触动的。

三.学生自由读课文。

四.学生交流感受。

生:我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小钱得救了……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师:这里你为什么而感动?

生:小钱得救了。

师:这是一个美丽的结果,患有严重白血病的小钱最终得救了,很多人在这样的时刻容易留下幸福的眼泪,这是一种感动。

生:我读课文的第五段。朗读:“针头向皮肤刺去……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师:把最后一句话再读一遍,要读通顺。

生:朗读:“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师:要想读好课文,首先要看清楚词语,不能读破了。你仔细看看,轻轻练练,相信你一定能读好,大家都试一试。

生:朗读:“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师:很好,坚持这样读课文,就一定能把课文读得很流利。这段中有一个词语“突如其来”,你们怎样理解?

生:突然发生。

生:事先一点也不知道,突然发生了。

师:就是说发生的时间很突然。余震突如其来,还有别的意思吗?“余震”是说大地震后的小地震,让我想起一个数学课中的一个词“余数”,数学中还有一条规则“余数一定除数小”,但是小多少并不确定……

生:我读课文的第二段。朗读:“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师:先说说什么地方感动了你。

生:小钱只有18岁,就患了白血病,很可怜;骨髓很难找,终于找到了,真让人高兴。

师:正是大悲大喜,悲喜交加。小钱患的是白血病,白血病又叫血癌,很难医治,小钱的生命就像——你再读读这句话,刚才没有读通顺,这次看仔细。

生:朗读:“生命就像不曾开放就将面临凋零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重新绽放。”

师:你能在这句话中找到一组反义词吗?

生:“凋零”和“绽放”,凋零就是凋谢,绽放就是开放。

师:人们常说“生命如花”、“岁月如花”,那是比喻生命的美好,让生命更加美好是人类永远的追求,于是你就有了这大悲大喜的感动,你的感觉是和全人类的感觉一致的。

生:我读课文的第四段。朗读:“在这场灾难中……期待着他的骨髓。”

师:你读得很投入,说说你的感动。

生:这位青年不顾家人的安危捐献骨髓,我很感动。

师:他之所以这样做,那是因为他知道——

生:拯救生命更重要。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师:这是一次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这是一次和死神争夺生命的较量,最后,生命在人们的无私的给于中复活了,生命之花在人们的爱和奉献中重新绽放了。小钱得救了,他的身体会慢慢康复,他苍白的脸会慢慢红润起来,他的心中一定会充满了感激,你想他会感激谁呢?读读课文,设身处地地想一想。

二、学生读课文,思考,讨论

1、小钱感谢那位青年,仅仅是因为他志愿捐献骨髓吗?再仔细地读读课文,看看还有什么令人感激的原因?有人说“看文如看山”,从不同的角度读课文能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课文。

2、学生读课文

3、师:读出新的发现了吗?

你从哪里看出来的?读一读

4。学生朗读“在抽取骨髓的过程中,发生了余震……”

5、师:是啊,余震有大有小,房屋随时都可能倒下来,生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这样的时刻,人们最应该做的是——

6、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又一次余震发生了,大地开始颤抖,房屋开始摇晃,窗户上的玻璃啪地掉下来了,身体下的病床吱吱作响……但是,这个青年人——

7、师:我不评价,也不想让别人评价,你自己说说你在读的时候,哪些地方在尽力表现自己的感动,也就是说你哪些地方读得特别努力?

8、师:但是,小钱非常感激那位青年,仅仅是因为他捐献骨髓,仅仅是因为他冒着生命危险为他捐献骨髓吗?还有别的理由吗?在读读课文,仔细地找一找。

9、师:不知道,并不表示他不关心,不牵挂,不担心。他静静地趟在病床上,但是他的内心一定是极不平静的,他会想些什么呢?让我们用心去贴近这位台湾青年的心,听一听他会想些什么。听到了就写下来。

10、师:根据国际上骨髓资助的有关规定,骨髓资助者和受捐人在一年内是不能见面也不能知道对方的身份和姓名的,但一年以后就可以了。我们来想象一下,一年以后的某一天小钱和那位捐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了,会是怎样的场景?可以想象,也可以和其他同学配合表演。

11|、师:(出示李博士一天的工作安排表)我们来看看李博士这一天的工作,你想到了什么?

12、师:由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台湾和大陆现在还没有直接通航,台湾当局不允许飞机直接飞到大陆,只有到香港中转。尽管台湾和大陆之间隔着一湾海峡,还有很多人为的阻隔,但还是不能阻隔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两岸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

生:

师:让我们一起深情地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生:(朗读)“小钱得救了……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师:再深情地读一读最后一句话。

生:(朗读)“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13、师:是啊,这些人就在小钱的身边,时时刻刻给予小钱关心、爱护和支持,他们是怎样做怎么说的呢?课文中并没有具体描写。怎么办?

生:我们可以想象一下。

师:对,我们可以重点想象两个时间里人们对小钱的关心。这两个时间是很特殊的,一个是当小钱知道自己患了白血病的时候,另一个是骨髓移植这一天,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在这两个日子里,小钱身边的亲人、朋友以及医护人员是怎样想小钱传达他们的爱心的。并把他写下来。

教学后记: 卡 罗 纳

一、故事导入,激发情感。(3分钟)

1、师:一个只读小学3年级的孩子,在他母亲生日那天,献给了母亲一封长达八页纸的信,来深深表达自己对母亲的热爱,信的四周还画上了漂亮的花边。可是半年后,无限疼爱的母亲竟然生病去世了,他遭到了巨大的不幸,他面容灰白,眼睛哭红了,连两腿也站不稳,好象他自己也大病了一场似的。他万分伤心。

此时此刻,你的心情怎样?(A看得出来你是一个富有同情心的孩子。B是啊,世界上最伟大的就是母爱,可是他却失去了母亲。)

这个可怜的孩子叫-----------点击课件,出示课题:卡罗纳

2、师生问好。(按序发下复印课文)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5分钟

走进卡罗纳,走进包含深情的字里行间,按照自己的阅读习惯读课文,把生字读准,把句子读通。明白吗?(生阅读,师巡视)4分钟

看到同学们读得这样认真,这样投入,说明同学们被这篇课文感动了,让我们先来看看这篇课文的生字词吧。(出示生词课件)

这些生字词大家都会读了吗?谁来读一读。生(控制在2-3人)读,师点评。(A、你读得真好,普通话很标准。B、准确,响亮,请坐!C、你读得声音很响亮,这个词语试着再读一遍,好吗?D、你的声音真美!希望能经常听到你的声音。)1分钟

都能写准确了吗?

三、研读第一自然段(6分钟)

1、可怜的卡罗纳就要来学校上学了,昨天上午,我们刚走进教室,老师就对大家说:“…………….”引读第一自然段老师的话。

2、自己再读老师的这段话,读着读着,哪些地方让你特别感动?画上一些记号。深入到每一个字词,甚至每一个标点中去。板书:庄重严肃热情

3、老师怀着对卡罗纳的无限同情与热爱,怀着对我们的热切希望说:“生齐读老师的话…”

四、围绕第一自然段研读课文16分钟

1、今天上午,可怜的卡罗纳来到了学校。我们又是怎样对待失去母亲的同学卡罗纳的?

你是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的?细细地读课文,用心灵去感受,划出这些句子,圈出你认为重要的字词。找了以后,在4人小组里交流讨论。5

生讨论,师巡视,点拨引导。

2、刚才大家学习、研究得很投入、很专心,可见大家是多么具有钻研精神。接下去我们来汇报,按照这样的规则:我们是()对待卡罗纳,我的根据是(读一读课文中的材料);然后再具体地说说我是怎么根据这个材料想到的。

点拨,随学生的反馈,出示相关课文段落。

A、(1)为什么大家都没有没有说话,都屏息凝神地望着卡罗纳?2

(为卡罗纳失去母亲而感到同情。)

(2)朗读体会。

B、哪几个动作最能反映我对卡罗纳的同情与关心?3

朗读体会,止到“只是把他的手放在我的手上。”

从我的一个放,一个贴,一句卡罗纳别哭了,让卡罗纳深切感受到同学对他的同情与关切。

C、朗读体会。1

D、(1)为什么卡罗纳的目光中充满着无法形容的悲哀,为什么卡罗纳的神情仿佛在说:“你可以拥抱妈妈,我却再也不能了。”他此时想起了什么?5

(2)为什么这么肯定?

(3)朗读:看到我的母亲在等我,看到我扑进母亲的怀抱,卡罗纳的目光里………

…………….我恍然大悟………….和他一块儿回家去。

这也是母亲把我推开,目不转睛地望着卡罗纳的用意。

五、小结4分钟

当可怜的卡罗纳来到了学校。我们又是怎样对待失去母亲的同学卡罗纳的?

庄重严肃热情

这庄重严肃,热情包含了我们对卡罗纳的…………………?

这庄重严肃,热情是老师对我们的希望,也是我母亲对我的希望,也是我们的希望,也一定是我们502班每一位同学的希望。这庄重严肃,热情包含了我们对失去母亲的卡罗纳深深的爱!(板书:爱)

出示课件,齐读:

关爱他人是一种美德,她能给人以春天般的温暖,她能融化一颗冰冷的心。我们相信,卡罗纳在这么多爱的笼罩下,心头的悲伤会渐渐消退的。

爱,让人间充满温馨。

六、内化拓展10分钟

1、写信

A请您给卡罗纳写一封信,给他以春天般的温暖,让他心头的悲伤早日消退。

B请您代表卡罗纳,向关爱他的人(选取其中的一个)写一封信,感谢他对卡罗纳的无限关爱和帮助。

学生选择写信,交流。

2、出示《爱的教育》,课外阅读《爱的教育》。

板书:

庄重

严肃

爱!

热情

教学后记:给予是快乐的

一、导入课文

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些礼物,想看看吗?(出示)

漂亮吗?看得这么入迷,心里在想什么呢?

老师今天不但带来了这么多汽车,还带来了一个跟汽车有关的动人故事,题目是“给予是快乐的”。(同时板书:给予是快乐的)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

1、同学们,让我们暂时抛开世俗的纷扰,用心聆听这个感人的故事!(出示)

2、谁来说你此时的心情?

3、过渡:带着你们的感动,打开课本到142页,轻声地读课文,找出让你感动的内容。

4、学生自学

5、全班讨论

● 故事中出现了几个人物?哪两个是主要人物?

● 哪些内容让你感动?(学生自由说)

三、精读课文

1、A、(出示):

你是说这车是你哥哥白白送给你的?天哪!我希望……”

指名读。

评价指导。(读出“羡慕”)

女生齐读。男生齐读。

B、同学们认为小男孩会希望什么?

过渡:保罗是怎么想的呢?小男孩又究竟希望什么呢?我们来看:(出示)

(1)保罗:保罗当然知道他希望什么,他会希望他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

(2)小男孩:“我希望我将来也能像你哥哥那样……”

这里有两个省略号,都是蒋老师加的,你能分别说出省略号里的内容吗?先自己读读,再告诉我。

C、小男孩的回答出乎你们的意料吗?对于保罗呢?你们怎么知道的?

D、试着读读这几句话,把这种强烈的反差读出来?

分角色读。

2、过渡:出人意料的回答让保罗开始觉得眼前的这个小男孩有点不同寻常,于是便邀请他乘车兜一圏。我们来看这几句话?

A、(出示第二次对比):

● 指名读

● 再次将保罗的想法和小男孩所说的话对比,你们能得到什么结论?

● 错在哪儿?

B、这几句话中出现了一个节日是什么?谁知道这个节日?

(出示“圣诞节”)

C、师: 圣诞节,一个多么令人期待的节日,每个孩子本应无忧无虑地等待着它的到来,然而小男孩却一心想着他那脚有残疾的弟弟。对于脚有残疾的人来说,最大的痛苦是不能和正常人一样行走自如。小男孩要给弟弟一辆新车,对弟弟来说这是最大的幸福和安慰。

● 你们认为小男孩的这番话包含着他对弟弟的什么情感?

● 自己练读,读出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 指名读。(你认为小男孩以后会努力实现这个承诺吗?读出他的那种坚定的决心!)

● 挑战读。

D、多么坚定的承诺,多么美好的愿望。相信小男孩会在多年后实现自己的梦想,一个为了别人的梦想。你们认为那时最快乐的人是谁?为什么?

E、师:此时此刻你们的心情如何?能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表达出来吗?齐读小男孩的话。

3、A、(出示最后2节)

指名读

● 同学们,假如此时你就是文中的那个小弟弟,闭上眼睛,朝车窗外看,圣诞节快到了,你看到了些什么?快举手告诉我。心情怎样?

● 看着车窗外的一切,车内的三个人心情一定难以平静。同学们,如果你就是那个小男孩、小弟弟或是保罗,你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或是做些什么呢?围成三人小组分角色互相说一说、演一演。

● 请1--2个小组上台表演

B、这真是一个令他们三人都难以忘记的夜晚,尤其是保罗,因为从此他真正懂得了一个做人的道理――“给予是快乐的”。

齐读。

通过刚才的学习,谁能告诉我“给予”就是指什么?(相机板书:奉献、帮助、关怀、关爱……)

师领读课题。(突出“给予”再突出“快乐”)

三、总结深化

1、过渡:当我第一次看到这个故事的时侯,我真的很感动,感动于小弟弟的幸福,感动于小男孩的无私,感动于保罗思想的升华。

我把自己的收获总结为这样一句话:

(出示)

2、学了课文,你们想到了什么呢?拿出小卡片,把你最想说的一句话写下来。

3、生书写,小组交流。

4、选比较1-2个优秀的打到电脑上,大家一块儿读。

再指名说说自己写的。

5、师总结:看到同学们有这么多的感想,老师感到很高兴,有句话叫作: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希望同学们能在以后的生活中,多给予别人一丝关怀,一份帮助,同时也获取一份真正的快乐。

四、布置作业

尝试给予别人一句关怀、一次援助,哪怕是一个笑容,并将自己的快乐与同学交流。

板书:

24、给予是快乐的 奉献

帮助

……

教学后记:

下载鄂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五单元参考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鄂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五单元参考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语文第七册第六单元教案

    21《一块特别的石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课文,了解李四光探索巨石由来的过程,领会李四光是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的,感受李四光勤于思考、善于动脑、......

    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

    4.学习课文写景状物的叙述顺序以及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教学重点1.让学生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观,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激发民族自豪感。2.学习本课按照浏览的顺......

    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

    1、请你自由轻声读第三小节,边读边想象,让所有的人都喜欢上它,感受到它的美。2、这里最吸引你的是什么?雪峰:(1)指名读(2)我们一起来看看插入云霄的雪峰。(多媒体显示)(3)看到这幅图,你想......

    小学语文第七册教案

    1了解李时珍为什么决心重新编写一部药物书。2结合课文明白“完善”的意思。3体会列数字说明方法的好处。二、导入1.(课件)自读全文,思考:你对李时珍有了哪些了解?2.哪个内容是最主......

    鄂教版语文二年级(下)第五单元教学设计

    课题:13 丑小鸭 课时:2课时 教学目标: 1. 学会9个字,会认12个字。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 了解课文内容,懂得从小要和善待人,互相尊重,同时要正确地认识自己。 教学重点、难......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五单元17课长城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五单元17课 《长城》教学设计 古交马兰联校马兰小学 郑艳峰 设计思想: 《长城》这篇课文是看图学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人......

    小学语文第六册教案第五单元

    小学三年级语文第五单元教案 17课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 解诗句意思,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 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会欣赏大自然的美景。 3、 背诵课文......

    鄂教版三年级语文第七单元教案

    19山茶花 教材简析: 本文以设问句“你见过山茶花吗?”开头,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然后介绍了“山茶花”的颜色、形状,又以“我”与“老花农”的对话作为过渡,写出因为花骨朵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