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如何在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启蒙合作交流
如何在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启蒙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与同伴相互交流,从交流中获取新知,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交流,既可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又可活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同时还能互相促进,互受启发。对问题的理解也就会更丰富、更全面,甚至还能想象出老师未曾想到的新观点。那么,如何在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启蒙合作交流意识呢?
一、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
不同的条件、不同的环境、不同的生活背景,塑造不同类型的孩子,教师应尊重孩子、关爱孩子,机智的面对,不强求一律,有目的、有意识的以学生为主体,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师不再是扮演现成知识的传授者,而是问题的引导者和学生学习的伙伴,还给学生选择学习的权利,让学生拥有施展个性的空间,主动探索知识的源泉。发挥“小组”的团队精神,分工合作、集思广益,在主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轻松愉快的完成学习任务,享受合作学习的快乐。
二、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一)引导学生敢说
在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对于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来说,说一句完整的数学话,表达一个思维过程,是比较困难的,正因为如此,很多学生在数学课堂害怕说“数学”话,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必须加强引导学生敢“说”,无论说得合理与否,声音是大还是小,只要是学生自己发现的,想出来的,敢说并讲出来了,就应该给予鼓励,这样不会扼杀孩子们想说的愿望。比如我班上的向桔树,他不爱学习,却很顽皮,平常回答问题的声音极小,可能连他自己都听不到。有一次数学课中,他不经意又惹起身边的同学,不巧,被我发现了,我走到他身旁轻轻地对他说:“向桔树,你很聪明,可是你太好动了,如果你能把你的‘好动’转变为‘好动脑筋’,用你顽皮的胆子,放到回答问题声音上,那该多好呀,你一定会很优秀的”,他似乎读懂了我对他的批评和信任,表现出了一种积极上进的欲望。于是我出了这样一道题:用“△、□、○”这三张卡片排成一排,有哪几种排法,同学们热烈地讨论起来,他沉思了一会儿,举起了右手,看到他的进步,我非常高兴。对他点点头,他红着脸说:“老师让我画出来行吗?”他的声音比以前大了许多,但可能只是部分同学听得清、有了进步,就要善于发现、善于引导,于是我带领全放同学为他的声音“大了些”而进行热烈的鼓掌,他那涨得通红的脸上,掩盖不住他内心的喜悦,很快他排出了下列几种:
△□○
□○△
○△□ △○□
□△○
○□△
为什么这样排呢?说说你的理由,这一次他的声音更大了,全班同学都能听清楚,他的回答也非常正确,其实每个同学在问题研究中都有过不同的成功体验,只有他们敢想敢说,合作交流才能达到最佳境界。(二)关注学生说的习惯
“说”有利于学生信息的及时反馈,便于教师,掌握情况,从而有针对性的采取措施,解决问题,同时也能培养每位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潜能的挖掘。
一年级学生年级小,知识面窄、语言贫乏,尤其是数学语言,他们有时能想到、做到,但不一定能正确完整的表达出来,如教:2+3=□,他们会说5,而不是完整地表达2加3等于5,根据这一特点,我恰当地创设数学情境,小组合作,尝试用老师发的学具边操作边表达,不断地循序渐进,让学生养成说的习惯,而且说完整的话。(三)培养合作探究的兴趣
在教学中,不仅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性,更要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迁移分析的基础上合作探究,实现信息在集体中多向交流,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从而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教15-9=□,我让学生拿出15根小棒,独立创作、自主探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怎样从15根小棒中去掉9根”,要求边操作边自述实践过程。然后离开实物,组内交流,最后集体交流。统计有下列几种方法:①9加6等15,15减9=6;②15可以分成9和6,15减9等于6;③10减9等于1,1加5等于6;④15减5等于10,10减4等于6。由于每个儿童的生活条件,家庭背景、心理水平、思维方式的不同,对同一数学问题会产生不同的思路和见解。不能过分强求一致,让他们从合作交流中受到启发在合作交流中提高自我,从多样化和最优化的方法中,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并从集体交流中体会成功的喜悦,增强自主合作探究的情趣和信心。(四)培养说话的能力
枯燥的数学知识,要有话可说,必须将数学知识寄于一定的数学情境和现实生活中,例如教学编应用题时,我先拿9个梨子,其中5个送给×××同学,再让学生根据我的演示用两句话表达出它的意思。有学生能说,有9个梨,送给×××同学5个,还剩4个,这就是生活中的情境数学,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说话能力,继续让学生根据生活所见和自己的爱好,小组合作自由编。从直观到抽象,学生编出了很多,与此同时他们也深深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也体验到了创新之乐,语言表达能力逐步得到了提高。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三、创设和谐的合作交流氛围
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实施合作交流的特殊性,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首先要为学生创设合谐的合作交流氛围,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所以合作小组实行优、中、差搭配,要求优等生和他们交朋友,彼此之间要团结友爱、互帮互助、进而消除差生心理障碍。以优生带动差生,鼓励中等生,给差生创设机会展示自我,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与同伴交流,在交流的与分析的过程中,教师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指导,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交流的愿望和交流的习惯,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发展。
四、促进学生自愿交流的欲望
老师要求合作交流,学生只是去完成任务,缺乏一种积极的因素。而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学生命题,交叉答题”,因为教师命题,学生做,感觉只是“考”只是教给学生的“鱼”,而没有交给学生“渔”,学生发展型的创造思维将是一塘死水。学生“自主命题,交叉答题”,不仅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而且能促使学生自主合作交流。学生的知识是有限的,出题时,都会以最积极的方式展现自己,他们一怕质量差,挨老师批评,二怕出错题,同学们笑话,所以在平时的学习中就会自主与同伴探索交流,积累丰富的知识经验,迫使学生从“要我学”迅速转变为“我要学,我要交流”,并且内化成自觉行动。
合作交流,促进了创新热情,和创新意识,顺应了素质教育的需要,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与交流能力,而且能充分发挥个人的创造性思维。同学间相互启迪,相互汲取营养,集大家智慧于一身,使学生的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合作交流能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激起学习的兴趣,创造积极向上的氛围。合作交流的确是课堂学习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唯有启蒙好“合作交流”,“合作交流”才能茁壮成长。
第二篇: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标准下所倡导的新型学习方式之一,也是数学课堂中一种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它有利于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之一。理解合作学习的本质是小组合作学习成功的基础;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是小组合作学习成功的关键;加强合作学习的经营是小组合作学习成功的保证。
一、创设情境,营造宽松愉快的合作氛围
创设情境的目的就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宽松愉快的合作。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心情舒畅的状态下学习工作,才能思路开阔,思维活跃;而在情绪低落时,思路狭窄,思维迟钝。同样,学生也只有在宽松、和谐、自主的环境中学习,才能敢想、敢说、敢做、敢怀疑、敢标新立异。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无拘无束地展开讨论,必须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建立平等和谐、民主友好的师生关系,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学时教师在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过程中就要因题而异,通过巧妙的诱导,用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探索欲望。新教材编辑了大量的情境教学内容,图画精美、生动细腻,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为我们创设情境,营造宽松愉快的合作氛围提供了生动有趣的素材。总之,创设情境,营造宽松愉快的合作氛围,可以将数学知识融入孩子们的生活,学生乐于接受。并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便能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例如,我在教学“能被3整除数的特征”时,先写出一个数“321”,问学生“这个数能不能被3整除?”经过计算后,学生回答“能”!接着老师让每个小组学生准备几个多位数,先小组计算一下能不能被3整除,然后来考考老师,每个小组同学报一个数,看老师不用计算,能不能迅速判断出哪些数能被3整除,哪些数不能被3整除。这时教室里十分活跃,大家似乎都想来考倒老师,但老师对学生所报的多位数都能快速准确的判断能否被3整除,学生们感到十分惊讶。接着老师进一步质疑“你们不用计算,能准确地一眼就看出一个数能否被3整除吗?”几名学生说了好几种意见,但都不是最恰当的。一个个急得抓耳挠腮,都被难住了。接着我说“人多出神仙,同学们,你们齐心合作讨论讨论、交流交流准能解开这个谜,不信你们就试试看。”此时,合作交流变成了学生的最大愿望,讨论交流非常活跃。在此过程中,教师深入到学生中,成为小组讨论的一员参与其中,同时关注学生合作的进程,了解各组合作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及时点拨,适时调整。同学们很好地掌握了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
二、科学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
选择恰当的合作学习内容是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前提和关键。因此,教师要精心选择合作学习的内容,依据学生的数学认知,把那些具有思考性、开放性、趣味性,必须发挥小组集体智慧的内容才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例如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一课,寻找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和动手操作,通过画、剪、割、补、拼等实践活动,去发现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通过小组交流将自己的观点、想法、收获告诉同学,同时倾听其他同学的意见。教师要深人了解班级学生的实际及教材的特点,精心预设,精选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
三、运用电教媒体,激发学生合作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低年级儿童学习最重要最直接的内部动力,是发展学生智力最活跃的因素。如果能让低年级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兴趣,就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和强烈的求知欲。恰当利用电教媒体,能很好地创设情境,激发情感,渲染气氛,震撼人心。比如在教学“9减几”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开场白“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位客人。”(出示花仙子姐姐的画面,同时放录音,播出花仙子姐姐那甜甜的声音。)“你们认识我吗?我叫花仙子,大家叫我花仙子姐姐,我给你们带来了许多礼物。(出示小动物头像)你们喜欢这些小动物吗?不过,它们特别聪明,都住在数学宫里。数学宫里有三座大门楼,每座大门楼上都有数学题(即年授内容),如果你能解答出门上所有的题,就为你把大门打开,让你自己去挑选你所喜欢的小动物。有信心学会解答这些题目吗?”如此导入新课,生动有趣,身临其境,使学生产生了一种冲动,迫切希望得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总之,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已经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种时尚。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正确观念引导下,积极参与学生的合作学习过程,了解合作学习的进展情况,适时引导,指导合作探究,及时鼓励有创意的见解,科学评价合作学习的过程和结果,不断提高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的质量,从而提高学生数学成绩,并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第三篇:数学课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中汇报交流的实效性研究
数学生本堂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中汇报交流的实效性研究
在生本教学理念下,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较为突出。其中小组汇报交流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小组内交流合作之后的一次展示。因为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一是各组成员研究的内容不全面;二是学生获取的知识是零星的,不全面的。只有通过汇报交流,才能将各组合作学习中获得的零星的知识整理,汇集到一起,形成完整的体系。而且通过汇报交流学生可以展示个性,在交流中获得不同发展。但是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如何汇报自己的学习发现,交流各自的学习经验,教师如何提高小组汇报交流的实效性,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交流。这些问题可供借鉴的前人经验很少我们教师在实践中也存在很多问题和困惑因此我们学年组将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侧重点确定为汇报交流实效性的研究。我们教研组共有六位教师,但在当前很多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以前的教学观念,教学方法以不适应现在的教学形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也有很多问题和困惑,因此,我们组将研究方式确定典型课例共同备课,从中发现问题,借助理论学习,不断改进,总结经验。例如《混合运算与简便方法》这节课进行小组汇报交流的研究。选择这节课的原因是。本课属于计算教学,在尝试计算乘法的计算过程中,学生会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考角度出发,产生不同的运算方法,有利于学生彼此之间的交流、倾听、质疑。研究的过程是这样的,首先,我们由教研组内的年轻教师执教,重点研究小组汇报交流的片段,通过上课、看课,我们发现以下问题:
一、小组长带领组员汇报时,组内各成员能够分别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例如:探索的计算方法,学生出现如下几种算法:其中利用以有知识解决新知识,而简便计算属于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但是小组汇报时语调平平,没有轻重之分,因此解题的关键不能很好体现。
二、小组汇报时,其他各组的部分同学不能认真倾听,从这些孩子们的表情就可以看出,有的东张西望、有的急于举手,想代替发言、有的觉得汇报是别人的事与我无关。课堂只有小部分人在认真倾听,主动质疑。
三、课堂上下没有形成立体交叉的质疑、回答、讨论的课堂形式,变成汇报小组自己的表演。而本课的重点难点仍由教师来讲解。课后通过反思和学习以及主任的帮助,我们意识到由于小组合作学习刚刚开始,多数学生还是习惯于听老师讲授,没有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小组成员汇报交流时,重难点把握不住,不会倾听同学的发言,也不能主动地提出问题。因此,要想使小组汇报交流真正成为合作学习的展示平台,对教师的主导作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在教材、教法、学生的研究方面狠下功夫,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对本课的难点关键处给予适时、恰当的点拨,使汇报交流真正形成起来。例如本课就应在口算与笔算之间的联系以及竖式计算的算理上点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通过实践,我认为小组汇报交流时,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作用:
一、在学生展开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不应袖手旁观,更不能做下一环节的准备工作,而应当从讲台上走到学生中间,在组间巡视,对各小组的合作进行观察介入。同时,还要对合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比如在巡视中发现有的小组只有一种算法时,老师可以启发学生用不同算法解决;有的小组出现多种算法,老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各种算法的异同点,解题的关键;有的小组在合作中出现矛盾,争执时,老师可以进行调解。有了这些指导,学生在汇报时就更容易抓住重点了。
二、小组成员汇报交流时,教师应适时点拨引导。因为学生的知识积淀和认知水平有限。他们在对知识的感受和理解要么出现困难,要么只停留在表层,就需要教师恰如其分地进行点拨、引导。把学生的自主学习引向深入,最终达到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的目的。
三、小组汇报时,教师还应注意调控其他各组成员注意倾听,鼓励他们大胆质疑,也鼓励他们对前面汇报同学的发言进行补充。时间久了,学生倾听、质疑的习惯就慢慢养成了,立体交叉的课堂模式也随之建立起来。在第一位教师的课例引导下,学年的第二位教师在执教这一课时就注重了对小组内学生交流的有效指导,强调了知识间的联系,同时对本课的重点即竖式的算理做了强化指导。学生汇报的目的性较前一课明确了很多。但是,学生汇报中倾听、质疑的习惯和意识还没有形成,学生中的合作意识还不强,总是急于发表个人的观点,而不愿倾听别人的发言。针对这一现象,我们认为,要想加强汇报交流的实效性还应注意以下三个问题:
一、要加强对小组长的培训指导。小组长在合作学习中是关键人物。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成功与否起决定作用。课前我们对小组长进行了指导,教个他们预习的方法,在本课的重难点处对小组长做了指点,鼓励组长汇报时可以向老师那样向组员提问,也可以在你认为重要的地方加重语气,引起大家的注意。
二、要逐步培养学生养成听记的好习惯。一边听一边记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同时也便于学生向其他同学学习。例如:当学生汇报笔算方法时,老师就可以引导那些没用笔算方法的记一记。或者当你听到好的方法时,也可以简单记一记。
三、要加强教师的评价奖励作用。小组汇报时,教师的评价和奖励也应由过去主要针对个体转向针对小组为主。在看课中,我们发现学生汇报时,张口就是。。。我认为。。。我是这样想。。。这是因为合作学习刚开始时,学生潜意识中以自我为中心,很少去综合小组成员的观点。这时,老师就要发挥评价的作用,善于发现那些有合作意识,善于倾听的学生加以鼓励、表扬,引导学生静下心来,学会倾听,在听的过程中学会挑刺,发现其他小组存在的问题,更要在听的过程中吸收其他小组学习的成果,在听的过程中学会知识,学会表达。
四、、交流展示要把握好分寸,即时间、形式、内容。交流展示在课堂上大致有这样三种形式:小组间交流展示、个人班内交流展示、小组班内交流展示。交流是一种展示,展示同时也是一种交流。保证交流的时间。这是生本课堂的一个特色,因为生本课堂上交流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并不单是一个教学活动的环节,所以应和一般的课堂发言区分开来。因为生本课堂是交流的过程,是学生对所学问题知识的一个汇报,对于其它同学来说是学习,对自己来说是提高。同学们在交流中发现问题,共同解决问题,高效的完成学习的任务。交流的方式要有度。对于难度小的问题,可以直接进入全班交流;对于有些难度的问题,可以先小组讨论、展示,再由小组推荐进行交流;对于难度大的问题,可以讨论过后,由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采用多种形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和理解,确实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交流的内容要有数。对于课堂上的交流问题,以三个左右为好,我认为不宜多,应该是精心挑选的精华问题。如果过多会被解决问题所累,课堂上的问题会缺少深度,影响学生能力的发挥,从而影响了学习的效果。因为生本课堂上,学生是在自己运用知识,运用能力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己,成长自己的。五、教师引导要恰到好处,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精。生本课堂上其中的一个原则就是所有的问题不是老师讲出来的,而是通过学生不断的探究得出来,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堂上要做好适时的引导,这个引导要精,要和通常的讲区分开来,不是在讲一个知识,而是引导同学们并经过努力,让他们对这个知识有一个正确的理解。简。在精的基础上,要力求简单,坚持学生自己能解决的不讲,小组交流讨论能完成的不讲,有些问题讲也讲不清的干脆不讲,最大限度的留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他们通过合理地探究有所收获。找准前置性作业设计的切入点,把握好交流展示的分寸,做到恰到好处的引导,我想:生本中高效,高效中生本,会是一种理想的教育方式。
第四篇:《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中期报告
滨海县实验小学课题组
我校自课题开题以来,课题组全体成员积极投身到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中去,为了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加深对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理解,实验教师借助常规研修课、校公开课等教研活动,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对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的探索与研究进行了初步探索,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点:
一、深化理论学习,提高理性认识
我们认为推动教师观念的改变,深化课堂教学的改革,需要学习。为了让课堂提问更加有效,我们坚持将不断的学习贯穿于课题研究的全过程中。通过学习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在全面进行课题研究中,我们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课堂提问艺术的文章,定期组织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交流有关实施研究情况和问题,并组织一些课堂教学中提问有效性研究观摩活动,每学期举行一次总结,在总结中,推广成功做法,修改存在的问题,重新完善方案,课题成员每人都要做好总结,并撰写专题教学论文。整个活动中参加课题研究人员都能积极参与研讨,自觉学习有关《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的文章,参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撰写组织“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体会和存在的问题。除定期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还经常召集数学学科教师对照案例进行探讨。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一些情况进行分析研讨,探究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使课堂提问更加体现有效性。
二、依托课堂教学,改进提问方法。
在我校教科室的指导下,根据我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提问有效性差的现状,我们确定《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作为我校的研究课题,并向盐城市教育学会提出课题申请,并很快获批准。
在滨海县实验小学冯雷激校长等领导的关心、指导下,课题组成员通过各种方式和载体展开研究、探索实践。为了搞好本课题实验工作,结合我校的工作实际,我们制定了《滨海县实验小学<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课题研究管理制度》,从制度上确保课题研究工作扎实、有效。
在课题实施前期,课题组成员以数学课堂为主阵地,从创设问题情境、优化教师有效性
提问、提高学生有效性提问三个方面开展研究,形成“课前精心设计——课中巧妙提问——课后有效反思”的构想。
根据我校“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改革的情况,结合小专题研究,我们有计划的开展了选调教师展示课、青年教师展评课、骨干教师示范课、年级组教师同课异构等,立足教学实践,在教学中从创设问题情境、优化教师有效性提问和提高学生有效性提问等几个方面入手对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进行研究,发现问题,共同探讨解决问题,总结反思,努力实现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1.创设问题情境
我们发现优秀的老师在上课时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表达能力特别强,即使我们用同样的教学思路也会逊色许多,我们总是报怨学生素质不行,不会表达等等,这引起了我们的深入思考:真的是我们的学生不行吗?其实不然,关键在于我们没有给学生一个良好的情境氛围,学生的潜能没有得到充分挖掘。于是,我们对如何创设问题情境进行了实践探索。如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老师创设情境:滨海县实验小学2011党员教师献爱心活动,向贫困学生捐款1554元。问:假如将这些钱平均分给3个学生,不用计算你能判断每个学生得到的钱是不是整数?(生自由猜测)这样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迫不及待而又兴趣盎然地去学习,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循着教师讲课的线索自己去思考问题、进行猜想、验证,甚至进行自主、独立、系统地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把自己置身于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地位,让学生亲历亲为,突出学生在“做”,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探索的情趣。在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上,我们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年龄和教材内容特点,在低年级多创设故事情境,中年级多创设悬念情境,高年级多创设活动情境和现实情境等,在此过程中,我们对创设问题情境提出了创设原则、激趣原则、精简原则和生活原则。
2.优化教师有效性提问
我们认识到:教师要重视课堂提问应用技术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废止不恰当的提问,研究提问的类型、表达、候答、理答等策略及技巧,实现课堂提问的优化。一方面,教师的设问,要提的问题一定要经过精心筛选,避免随意性。问题选择得当,能激发学生思维共鸣,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但是,如果选择的不恰当,容易使学生逐渐失去学习兴趣,难以达到
教学目标,因此教师要提高问题设计能力,做到问题精当、难易适度、思维含量高、切入点准确。另一方面,教师的发问,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选择适当的时机,采用适当的形式向学生提出问题,提高课堂发问的艺术性,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思维。
3.提高学生有效性提问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学会提问,有了问题,学生的思维就有了方向;有了提出问题的能力,学生就能善于提出问题;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就悄然得到发展。由此可见,提出一个好的问题是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重要环节。我们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的:一是激趣促“问”,教学中我们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好奇,让学生觉得数学有趣、有用、好玩,而喜欢数学,我们还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使学生感到数学并不难,从而引发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进而在求知欲的驱动下,愿意向老师、同学、家长提出问题;二是氛围敢“问”,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到课堂是师生平等对话交流的平台,是学生自己充分展示才华的舞台,学生上课时有一种愉悦感和轻松感,思维处于积极状态,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同时对多提问的同学,或问题提得好的同学不失时机表扬和鼓励,肯定成绩,让他们获得成功感,使学生问有所乐,培养学生敢问、多问;三是教法善“问”,引导学生提高提问的质量,要问得深,问得妙。在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后,我们对提问者给予肯定性的评价,给提问者和其他同学建立一种导向:我们不仅要敢问,而且要善问,力争发现深层次的、独特的问题。我们还引导提出高质量问题的学生比较详细地叙述自己的思维过程。这样做,不仅可以帮助提问者梳理自己的思路,使他们能够上升到理论的层次,自觉把握自己的思维,从而巩固和强化其良好的思维品质,而且有助于其他同学了解这个好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并且明白这样想的道理,对其他同学来说,理解提问者思维程序的过程,也是向同学学习如何深入思考的过程。
三、立足学校实际,开拓研究思路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主要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基于课堂提问有效性差的问题,通过教师之间相互合作,逐步探索出一套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的策略,以此提高教师提问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方法。辅之以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文献法、个案研究法等方法进行。
在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中,针对研究的面窄、一些教师存在观望态度等问题,我们逐步将研究的范围扩大至全校60个班级所有学生及全校数学教师,取消实验班与非实验班和实验教师与非实验教师的划分。
课题研究工作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密切配合,既避免了教师重复劳动的压力,又提高了工作的实效性。每学期初都要根据上级教研部门和学校的教研思路进行工作协调,达到双赢的目的。
四、研究成果自我评价
两年来,课题组教师牢固树立开放的、综合的课程观。教学中注意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研究,努力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问题情境,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科学、有效的问题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我们在课堂有效性提问技巧及策略、小学课堂有效性提问的问题情境研究方面有了一些初步的实践成果,另外,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方面也有一些明显的进步,现归纳如下:
1.教师的教学观念得到了提升。
有效性提问指提出的问题能使人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问的类型大致包括认知性问题、推理性问题、创造性问题、评价性问题、方法性问题、探究性问题等。要想使课堂有效,教师必须站在一定的高度全盘谋划,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精心巧妙地设计每一个提问。
2.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了增强。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学会提出疑问。我们要为学生提供提问的平台,提供有“生命”的材料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学生质疑能力,让学生也有机会成为“问”的主体,充分体现“让学生自主探索,成为学习主人”这一新课标基本理念。
3.形成阶段研究报告
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通过前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逐步明晰了该课题研究中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并记录下问题形成和解决过程中课题组所做的工作,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阶段
研究报告。
4.阶段性研究成果
1.周友利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艺术》发表于《数学大世界》 2011.5 2.周友利
《<小学加法和减法>教学实录与评析》发表于《小学数学教学案》 2011.9 3.谢佐洋
《小学低年级评比栏的设计与应用》发表于《学校管理》 2013.3 4.王月香
《数学早读也能读出精彩》发表于《新课程》教研版
5.李如清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发表于《学生方法报》 2011年4月9日 第14期
6.李如清
《让预设与生成相辅相成》
7.高晓娟
《班主任工作语言艺术》 发表于《教育前沿》 2008.5 8.高晓娟
《一年级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发表于《小学时代》2011.6 9.周友利
《构建和谐课堂 实施有效教学》发表于《新课程》杂志2011.9 10.周友利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交流的有效性策略》获课题研究论文评比二等奖 滨海县教育学会2011.3 11.周友利
《让学生思维在建模思想中碰撞》获江苏省优秀教育论文三等奖
江苏省教育学会2011.12 12.周友利
《再谈讲授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有的地位》获盐城市教育科研优秀论文评比二等奖 盐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2011.12 13.周友利
《大胆讲授又何妨》在省第八届新世纪园丁论文大赛县级评选中获二等奖 滨海县教育局2011.12 14.谢佐洋
荣获2012盐城市小学保险征文活动教师组二等奖 盐城市教育学会、盐城市保险行业学会2012.9 15.谢佐洋
《苦肉计》获盐城市中小学教育教学案例评比活动小学组二等奖 盐城市教育学会2012.9 16.谢佐洋
荣获2012盐城市小学保险征文活动教师组三等奖 盐城市教育学会、盐城市保险行业学会2012.9 17.周友利
《构建和谐课堂 实施有效教学》获优秀论文一等奖 《新课程》学术教育编辑部2010.9
18.周友利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交流的艺术》获盐城市优秀教育论文二等奖 盐城市教育学会2012.12 19.周友利
《默默学习快乐成长——我的专业化成长点滴谈》获“教师职业精神”征文比赛一等奖 滨海县教育工会2013.3 20.李如清
《小学数学提问技巧》获课题研究论文评比一等奖 滨海县教育学会2012.1 21.周晓丽
《合作让课堂绽放光彩》获江苏省优秀教育论文三等奖 江苏省教育学会2011.12 22.周晓丽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获课题研究论文评比二等奖 滨海县教育学会2012.1 23.周晓丽
《生活也是一种资源》获盐城市中小学教育教学案例评比活动小学组三等奖 盐城市教育学会2012.9
五、课题研究的困惑与困难
通过两年来的研究,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很多困惑与困难:
1.一些教师习惯于传统教学方法,对提问不够重视,提问的随意性大,提问、发问时不注意方法和技巧。
2.部分老师对一些研究方法的操作不够规范,致使研究走了不少弯路。3.教师积累的资料没有得到及时的整理和归档。
六、下一阶段的任务:
1.继续狠抓课堂教学。将课题研究与学校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发挥课题组成员的引领作用,建立与普通教师之间的帮扶计划,深入研究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在“提问”上下功夫,研究优秀案例,借鉴好的方法和策略,转化为每一位教师基本能力。
2.强化学习质量。以同伴互助为主,同时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并举的方法。利用每周星期二集体学习或备课时间互相研讨交流,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请专家指导,同时就近多与兄弟学校交流经验。
3.建立教师个人成长档案。装载每次研究过程中的个人研究成果以及个人撰写的案例分析、教学反思、教育教学心得体会、教学论文、优秀课例、研究课题等等,记载教师成长过程,便于随时查看自己的成果,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不断反思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研究素质。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两年的实践探索,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有效性提问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价值。课题研究工作任重道远,我们课题组将在各级教研机构的领导下,在全体参与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将课题研究工作做得扎实、有效。
第五篇:一年级小学生合作交流中存在的问题
一年级小学生合作交流中存在的问题
一年级小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不强,在课堂中的表现往往不尽如人意,特别是在小组合作交流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一年级小学生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且容易受到外界干扰。课堂上时常是教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自己玩自己的,精心设计的课堂提问被少数学生包打了天下,大多数学生成了课堂的陪衬。从日常的观察记录看,大多数小学生在一节课的前十分钟时注意力比较集中,越往后注意力越分散,越容易离开教师的教学内容。
(二)认真倾听的习惯欠缺。在一年级的课堂上,常常是老师问题一提出,学生个个举手,有举的高高的,有站起来的,有嗷嗷直叫的。而最终被请到回答问题的学生一脸高兴,急着发表自己的见解。未请到则垂头丧气,而不是认真听取同伴的发言。在小组合作学习时,大部分学生喜欢发表各自的见解,不善于接受别人的意见。
(三)语言表达的能力不足。在一年级的课堂上,常会出现这样一个现象,当老师提问时,所有的小学生都把手举得高高的。但是请到个别小学生回答时候,他站起来后又不知道要说什么;有的孩子站起来后,支支吾吾,声音很轻;有的孩子表达内容的完全和题目的要求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