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中期报告
滨海县实验小学课题组
我校自课题开题以来,课题组全体成员积极投身到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中去,为了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加深对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理解,实验教师借助常规研修课、校公开课等教研活动,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对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的探索与研究进行了初步探索,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点:
一、深化理论学习,提高理性认识
我们认为推动教师观念的改变,深化课堂教学的改革,需要学习。为了让课堂提问更加有效,我们坚持将不断的学习贯穿于课题研究的全过程中。通过学习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在全面进行课题研究中,我们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课堂提问艺术的文章,定期组织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交流有关实施研究情况和问题,并组织一些课堂教学中提问有效性研究观摩活动,每学期举行一次总结,在总结中,推广成功做法,修改存在的问题,重新完善方案,课题成员每人都要做好总结,并撰写专题教学论文。整个活动中参加课题研究人员都能积极参与研讨,自觉学习有关《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的文章,参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撰写组织“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体会和存在的问题。除定期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还经常召集数学学科教师对照案例进行探讨。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一些情况进行分析研讨,探究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使课堂提问更加体现有效性。
二、依托课堂教学,改进提问方法。
在我校教科室的指导下,根据我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提问有效性差的现状,我们确定《小学
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作为我校的研究课题,并向盐城市教育学会提出课题申请,并很快获批准。
在滨海县实验小学冯雷激校长等领导的关心、指导下,课题组成员通过各种方式和载体展开研究、探索实践。为了搞好本课题实验工作,结合我校的工作实际,我们制定了《滨海县实验小学<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课题研究管理制度》,从制度上确保课题研究工作扎实、有效。
在课题实施前期,课题组成员以数学课堂为主阵地,从创设问题情境、优化教师有效性提问、提高学生有效性提问三个方面开展研究,形成“课前精心设计——课中巧妙提问——课后有效反思”的构想。
根据我校“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改革的情况,结合小专题研究,我们有计划的开展了选调教师展示课、青年教师展评课、骨干教师示范课、年级组教师同课异构等,立足教学实践,在教学中从创设问题情境、优化教师有效性提问和提高学生有效性提问等几个方面入手对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进行研究,发现问题,共同探讨解决问题,总结反思,努力实现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1.创设问题情境
我们发现优秀的老师在上课时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表达能力特别强,即使我们用同样的教学思路也会逊色许多,我们总是报怨学生素质不行,不会表达等等,这引起了我们的深入思考:真的是我们的学生不行吗?其实不然,关键在于我们没有给学生一个良好的情境氛围,学生的潜能没有得到充分挖掘。于是,我们对如何创设问题情境进行了实践探索。如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老师创设情境:滨海县实验小学2011年度党员教师献爱心活动,向贫困学生捐款1554元。问:假如将这些钱平均分给3个学生,不用计算你能判断每个学生得到的钱是不是整数?(生自由猜测)这样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迫不及待而又兴趣盎然地去学习,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循着教师讲课的线索自己去思
考问题、进行猜想、验证,甚至进行自主、独立、系统地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把自己置身于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地位,让学生亲历亲为,突出学生在“做”,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探索的情趣。在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上,我们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年龄和教材内容特点,在低年级多创设故事情境,中年级多创设悬念情境,高年级多创设活动情境和现实情境等,在此过程中,我们对创设问题情境提出了创设原则、激趣原则、精简原则和生活原则。
2.优化教师有效性提问
我们认识到:教师要重视课堂提问应用技术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废止不恰当的提问,研究提问的类型、表达、候答、理答等策略及技巧,实现课堂提问的优化。一方面,教师的设问,要提的问题一定要经过精心筛选,避免随意性。问题选择得当,能激发学生思维共鸣,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但是,如果选择的不恰当,容易使学生逐渐失去学习兴趣,难以达到教学目标,因此教师要提高问题设计能力,做到问题精当、难易适度、思维含量高、切入点准确。另一方面,教师的发问,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选择适当的时机,采用适当的形式向学生提出问题,提高课堂发问的艺术性,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思维。
3.提高学生有效性提问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学会提问,有了问题,学生的思维就有了方向;有了提出问题的能力,学生就能善于提出问题;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就悄然得到发展。由此可见,提出一个好的问题是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重要环节。我们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的:一是激趣促“问”,教学中我们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好奇,让学生觉得数学有趣、有用、好玩,而喜欢数学,我们还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使学生感到数学并不难,从而引发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进而在求知欲的驱动下,愿意向老师、同学、家长提出问题;二是氛围敢“问”,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到课堂是师生平等对话交流的平台,是学生自己充分展示才华的舞台,学生上课时有一种愉悦感和轻松感,思维处于积极状态,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同时对多提问的同学,或问题提得好的同学不失时机表扬和鼓励,肯定成绩,让他们获得成功感,使学生问有所乐,培养学生敢问、多问;三是教法善“问”,引导学生提高提问的质量,要问得深,问得妙。在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后,我们对提问者给予肯定性的评价,给提问者和其他同学建立一种导向:我们不仅要敢问,而且要善问,力争发现深层次的、独特的问题。我们还引导提出高质量问题的学生比较详细地叙述自己的思维过程。这样做,不仅可以帮助提问者梳理自己的思路,使他们能够上升到理论的层次,自觉把握自己的思维,从而巩固和强化其良好的思维品质,而且有助于其他同学了解这个好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并且明白这样想的道理,对其他同学来说,理解提问者思维程序的过程,也是向同学学习如何深入思考的过程。
三、立足学校实际,开拓研究思路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主要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基于课堂提问有效性差的问题,通过教师之间相互合作,逐步探索出一套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的策略,以此提高教师提问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方法。辅之以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文献法、个案研究法等方法进行。
在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中,针对研究的面窄、一些教师存在观望态度等问题,我们逐步将研究的范围扩大至全校60个班级所有学生及全校数学教师,取消实验班与非实验班和实验教师与非实验教师的划分。
课题研究工作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密切配合,既避免了教师重复劳动的压力,又提高了工作的实效性。每学期初都要根据上级教研部门和学校的教研思路进行工作协调,达到双赢的目的。
四、研究成果自我评价
两年来,课题组教师牢固树立开放的、综合的课程观。教学中注意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研究,努力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问题情境,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科学、有效的问题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我们在课堂有效性提问技巧及策略、小学课堂有效性提问的问题情境研究方面有了一些初步的实践成果,另外,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方面也有一些明显的进步,现归纳如下:
1.教师的教学观念得到了提升。
有效性提问指提出的问题能使人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问的类型大致包括认知性问题、推理性问题、创造性问题、评价性问题、方法性问题、探究性问题等。要想使课堂有效,教师必须站在一定的高度全盘谋划,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精心巧妙地设计每一个提问。
2.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了增强。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学会提出疑问。我们要为学生提供提问的平台,提供有“生命”的材料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学生质疑能力,让学生也有机会成为“问”的主体,充分体现“让学生自主探索,成为学习主人”这一新课标基本理念。
3.形成阶段研究报告
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通过前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逐步明晰了该课题研究中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并记录下问题形成和解决过程中课题组所做的工作,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阶段研究报告。
4.阶段性研究成果
1.周友利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艺术》发表于《数学大世界》 2011.5 2.周友利
《<小学加法和减法>教学实录与评析》发表于《小学数学教学案》 2011.9 3.谢佐洋
《小学低年级评比栏的设计与应用》发表于《学校管理》 2013.3 4.王月香
《数学早读也能读出精彩》发表于《新课程》教研版
5.李如清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发表于《学生方法报》 2011年4月9日 第14期
6.李如清
《让预设与生成相辅相成》
7.高晓娟
《班主任工作语言艺术》 发表于《教育前沿》 2008.5 8.高晓娟
《一年级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发表于《小学时代》2011.6 9.周友利
《构建和谐课堂 实施有效教学》发表于《新课程》杂志2011.9
10.周友利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交流的有效性策略》获课题研究论文评比二等奖 滨海县教育学会2011.3 11.周友利
《让学生思维在建模思想中碰撞》获江苏省优秀教育论文三等奖
江苏省教育学会2011.12 12.周友利
《再谈讲授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有的地位》获盐城市教育科研优秀论文评比二等奖 盐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2011.12 13.周友利
《大胆讲授又何妨》在省第八届新世纪园丁论文大赛县级评选中获二等奖 滨海县教育局2011.12 14.谢佐洋
荣获2012年度盐城市小学保险征文活动教师组二等奖 盐城市教育学会、盐城市保险行业学会2012.9 15.谢佐洋
《苦肉计》获盐城市中小学教育教学案例评比活动小学组二等奖 盐城市教育学会2012.9 16.谢佐洋
荣获2012年度盐城市小学保险征文活动教师组三等奖 盐城市教育学会、盐城市保险行业学会2012.9 17.周友利
《构建和谐课堂 实施有效教学》获优秀论文一等奖 《新课程》学术教育编辑部2010.9 18.周友利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交流的艺术》获盐城市优秀教育论文二等奖 盐城市教育学会2012.12 19.周友利
《默默学习快乐成长——我的专业化成长点滴谈》获“教师职业精神”征文比赛
一等奖 滨海县教育工会2013.3 20.李如清
《小学数学提问技巧》获课题研究论文评比一等奖 滨海县教育学会2012.1 21.周晓丽
《合作让课堂绽放光彩》获江苏省优秀教育论文三等奖 江苏省教育学会2011.12 22.周晓丽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获课题研究论文评比二等奖 滨海县教育学会2012.1 23.周晓丽
《生活也是一种资源》获盐城市中小学教育教学案例评比活动小学组三等奖 盐城市教育学会2012.9
五、课题研究的困惑与困难
通过两年来的研究,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很多困惑与困难:
1.一些教师习惯于传统教学方法,对提问不够重视,提问的随意性大,提问、发问时不注意方法和技巧。
2.部分老师对一些研究方法的操作不够规范,致使研究走了不少弯路。3.教师积累的资料没有得到及时的整理和归档。
六、下一阶段的任务:
1.继续狠抓课堂教学。将课题研究与学校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发挥课题组成员的引领作用,建立与普通教师之间的帮扶计划,深入研究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在“提问”上下功夫,研究优秀案例,借鉴好的方法和策略,转化为每一位教师基本能力。
2.强化学习质量。以同伴互助为主,同时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并举的方法。利用每周星期二集体学习或备课时间互相研讨交流,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请专家指导,同时就近多与兄弟学校交流经验。
3.建立教师个人成长档案。装载每次研究过程中的个人研究成果以及个人撰写的案例分析、教学反思、教育教学心得体会、教学论文、优秀课例、研究课题等等,记载教师成长过程,便于随时查看自己的成果,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不断反思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研究素质。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两年的实践探索,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有效性提问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价值。课题研究工作任重道远,我们课题组将在各级教研机构的领导下,在全体参与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将课题研究工作做得扎实、有效。
第二篇:《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剖析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中期报告
滨海县实验小学课题组
我校自课题开题以来,课题组全体成员积极投身到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中去,为了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加深对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理解,实验教师借助常规研修课、校公开课等教研活动,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对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的探索与研究进行了初步探索,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点:
一、深化理论学习,提高理性认识
我们认为推动教师观念的改变,深化课堂教学的改革,需要学习。为了让课堂提问更加有效,我们坚持将不断的学习贯穿于课题研究的全过程中。通过学习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在全面进行课题研究中,我们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课堂提问艺术的文章,定期组织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交流有关实施研究情况和问题,并组织一些课堂教学中提问有效性研究观摩活动,每学期举行一次总结,在总结中,推广成功做法,修改存在的问题,重新完善方案,课题成员每人都要做好总结,并撰写专题教学论文。整个活动中参加课题研究人员都能积极参与研讨,自觉学习有关《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的文章,参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撰写组织“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体会和存在的问题。除定期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还经常召集数学学科教师对照案例进行探讨。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一些情况进行分析研讨,探究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使课堂提问更加体现有效性。
二、依托课堂教学,改进提问方法。
在我校教科室的指导下,根据我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提问有效性差的现状,我们确定《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作为我校的研究课题,并向盐城市教育学会提出课题申请,并很快获批准。
在滨海县实验小学冯雷激校长等领导的关心、指导下,课题组成员通过各种方式和载体展开研究、探索实践。为了搞好本课题实验工作,结合我校的工作实际,我们制定了《滨海县实验小学<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课题研究管理制度》,从制度上确保课题研究工作扎实、有效。
在课题实施前期,课题组成员以数学课堂为主阵地,从创设问题情境、优化教师有效性提问、提高学生有效性提问三个方面开展研究,形成“课前精心设计——课中巧妙提问——课后有效反思”的构想。
根据我校“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改革的情况,结合小专题研究,我们有计划的开展了选调教师展示课、青年教师展评课、骨干教师示范课、年级组教师同课异构等,立足教学实践,在教学中从创设问题情境、优化教师有效性提问和提高学生有效性提问等几个方面入手对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进行研究,发现问题,共同探讨解决问题,总结反思,努力实现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1.创设问题情境
我们发现优秀的老师在上课时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表达能力特别强,即使我们用同
样的教学思路也会逊色许多,我们总是报怨学生素质不行,不会表达等等,这引起了我们的深入思考:真的是我们的学生不行吗?其实不然,关键在于我们没有给学生一个良好的情境氛围,学生的潜能没有得到充分挖掘。于是,我们对如何创设问题情境进行了实践探索。如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老师创设情境:滨海县实验小学2011党员教师献爱心活动,向贫困学生捐款1554元。问:假如将这些钱平均分给3个学生,不用计算你能判断每个学生得到的钱是不是整数?(生自由猜测)这样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迫不及待而又兴趣盎然地去学习,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循着教师讲课的线索自己去思考问题、进行猜想、验证,甚至进行自主、独立、系统地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把自己置身于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地位,让学生亲历亲为,突出学生在“做”,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探索的情趣。在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上,我们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年龄和教材内容特点,在低年级多创设故事情境,中年级多创设悬念情境,高年级多创设活动情境和现实情境等,在此过程中,我们对创设问题情境提出了创设原则、激趣原则、精简原则和生活原则。
2.优化教师有效性提问
我们认识到:教师要重视课堂提问应用技术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废止不恰当的提问,研究提问的类型、表达、候答、理答等策略及技巧,实现课堂提问的优化。一方面,教师的设问,要提的问题一定要经过精心筛选,避免随意性。问题选择得当,能激发学生思维共鸣,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但是,如果选择的不恰当,容易使学生逐渐失去学习兴趣,难以达到教学目标,因此教师要提高问题设计能力,做到问题精当、难易适度、思维含量高、切入点准确。另一方面,教师的发问,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选择适当的时机,采用适当的形式向学生提出问题,提高课堂发问的艺术性,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思维。
3.提高学生有效性提问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学会提问,有了问题,学生的思维就有了方向;有了提出问题的能力,学生就能善于提出问题;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就悄然得到发展。由此可见,提出一个好的问题是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重要环节。我们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的:一是激趣促“问”,教学中我们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好奇,让学生觉得数学有趣、有用、好玩,而喜欢数学,我们还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使学生感到数学并不难,从而引发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进而在求知欲的驱动下,愿意向老师、同学、家长提出问题;二是氛围敢“问”,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到课堂是师生平等对话交流的平台,是学生自己充分展示才华的舞台,学生上课时有一种愉悦感和轻松感,思维处于积极状态,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同时对多提问的同学,或问题提得好的同学不失时机表扬和鼓励,肯定成绩,让他们获得成功感,使学生问有所乐,培养学生敢问、多问;三是教法善“问”,引导学生提高提问的质量,要问得深,问得妙。在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后,我们对提问者给予肯定性的评价,给提问者和其他同学建立一种导向:我们不仅要敢问,而且要善问,力争发现深层次的、独特的问题。我们还引导提出高质量问题的学生比较详细地叙述自己的思维过程。这样做,不仅可以帮助提
问者梳理自己的思路,使他们能够上升到理论的层次,自觉把握自己的思维,从而巩固和强化其良好的思维品质,而且有助于其他同学了解这个好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并且明白这样想的道理,对其他同学来说,理解提问者思维程序的过程,也是向同学学习如何深入思考的过程。
三、立足学校实际,开拓研究思路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主要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基于课堂提问有效性差的问题,通过教师之间相互合作,逐步探索出一套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的策略,以此提高教师提问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方法。辅之以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文献法、个案研究法等方法进行。
在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中,针对研究的面窄、一些教师存在观望态度等问题,我们逐步将研究的范围扩大至全校60个班级所有学生及全校数学教师,取消实验班与非实验班和实验教师与非实验教师的划分。
课题研究工作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密切配合,既避免了教师重复劳动的压力,又提高了工作的实效性。每学期初都要根据上级教研部门和学校的教研思路进行工作协调,达到双赢的目的。
四、研究成果自我评价
两年来,课题组教师牢固树立开放的、综合的课程观。教学中注意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研究,努力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问题情境,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科学、有效的问题激活学
生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我们在课堂有效性提问技巧及策略、小学课堂有效性提问的问题情境研究方面有了一些初步的实践成果,另外,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方面也有一些明显的进步,现归纳如下:
1.教师的教学观念得到了提升。
有效性提问指提出的问题能使人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问的类型大致包括认知性问题、推理性问题、创造性问题、评价性问题、方法性问题、探究性问题等。要想使课堂有效,教师必须站在一定的高度全盘谋划,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精心巧妙地设计每一个提问。
2.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了增强。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学会提出疑问。我们要为学生提供提问的平台,提供有“生命”的材料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学生质疑能力,让学生也有机会成为“问”的主体,充分体现“让学生自主探索,成为学习主人”这一新课标基本理念。
3.形成阶段研究报告
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通过前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逐步明晰了该课题研究中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并记录下问题形成和解决过程中课题组所做的工作,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阶段研究报
告。
4.阶段性研究成果
1.周友利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艺术》发表于《数学大世界》 2011.5 2.周友利
《<小学加法和减法>教学实录与评析》发表于《小学数学教学案》 2011.9 3.谢佐洋
《小学低年级评比栏的设计与应用》发表于《学校管理》 2013.3 4.王月香
《数学早读也能读出精彩》发表于《新课程》教研版
5.李如清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发表于《学生方法报》 2011年4月9日 第14期
6.李如清
《让预设与生成相辅相成》
7.高晓娟
《班主任工作语言艺术》 发表于《教育前沿》 2008.5 8.高晓娟
《一年级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发表于《小学时代》2011.6 9.周友利
《构建和谐课堂 实施有效教学》发表于《新课程》杂志2011.9 10.周友利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交流的有效性策略》获课题研究论文评比二等奖 滨海县教育学会2011.3 11.周友利
《让学生思维在建模思想中碰撞》获江苏省优秀教育论文三等奖
江苏省教育学会2011.12 12.周友利
《再谈讲授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有的地位》获盐城市教育科研优秀论文评比二等奖 盐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2011.12
13.周友利
《大胆讲授又何妨》在省第八届新世纪园丁论文大赛县级评选中获二等奖 滨海县教育局2011.12 14.谢佐洋
荣获2012盐城市小学保险征文活动教师组二等奖 盐城市教育学会、盐城市保险行业学会2012.9 15.谢佐洋
《苦肉计》获盐城市中小学教育教学案例评比活动小学组二等奖 盐城市教育学会2012.9 16.谢佐洋
荣获2012盐城市小学保险征文活动教师组三等奖 盐城市教育学会、盐城市保险行业学会2012.9 17.周友利
《构建和谐课堂 实施有效教学》获优秀论文一等奖 《新课程》学术教育编辑部2010.9 18.周友利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交流的艺术》获盐城市优秀教育论文二等奖 盐城市教育学会2012.12 19.周友利
《默默学习快乐成长——我的专业化成长点滴谈》获“教师职业精神”征文比赛一等奖 滨海县教育工会2013.3 20.李如清
《小学数学提问技巧》获课题研究论文评比一等奖 滨海县教育学会2012.1 21.周晓丽
《合作让课堂绽放光彩》获江苏省优秀教育论文三等奖 江苏省教育学会2011.12 22.周晓丽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获课题研究论文评比二等奖 滨海县教育学会2012.1
23.周晓丽
《生活也是一种资源》获盐城市中小学教育教学案例评比活动小学组三等奖 盐城市教育学会2012.9
五、课题研究的困惑与困难
通过两年来的研究,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很多困惑与困难:
1.一些教师习惯于传统教学方法,对提问不够重视,提问的随意性大,提问、发问时不注意方法和技巧。
2.部分老师对一些研究方法的操作不够规范,致使研究走了不少弯路。3.教师积累的资料没有得到及时的整理和归档。
六、下一阶段的任务:
1.继续狠抓课堂教学。将课题研究与学校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发挥课题组成员的引领作用,建立与普通教师之间的帮扶计划,深入研究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在“提问”上下功夫,研究优秀案例,借鉴好的方法和策略,转化为每一位教师基本能力。
2.强化学习质量。以同伴互助为主,同时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并举的方法。利用每周星期二集体学习或备课时间互相研讨交流,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请专家指导,同时就近多与兄弟学校交流经验。
3.建立教师个人成长档案。装载每次研究过程中的个人研究成果以及个人撰写的案例分析、教学反思、教育教学心得体会、教学论文、优秀课例、研究课题等等,记载教师成长过程,便于随时查看自己的成果,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不断反思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研究素质。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两年的实践探索,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有效性提问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价值。课题研究工作任重道远,我们课题组将在各级教研机构的领导下,在全体参与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将课题研究工作做得扎实、有效。
第三篇:小组合作学习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小组合作学习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现阶段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广泛地进行“小学数学分组合作学习”的研究,旨在通过对现行的以知识为主要教学目标,教师传授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使教学过程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的基础上,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的个性探索与小组的合作探索有机结合,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体性、创造精神、实践能力及合作意识、交往品质等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但目前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多是形式上的合作,没有完全体现出合作学习的真正作用,还有许多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还不够完善,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操作过程中,还存在许多误区。我们就这一内容进行研究,以使我们对合作学习有更深刻的认识,充分发挥合作学习的优势,优化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一)理论建构 心理学理论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能在课堂上积极交往的机会,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在交往中促进学生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是有极大帮助的。学习交往理论认为,思维的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受课堂教学气氛的影响,多项交往的组织形式,信息交流量大,交流渠道多,有利于形成积极 的课堂气氛,有利于课内信息的沟通,有利于学生间互帮互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
《数学新课程标准》中也强调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而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自主研究、民主探索、平等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增加学习质量和个体素质,形成一种生动活泼、潜力无穷、人人参与、主动积极学习的活动形式。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初中生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知识的获得是一种主动的认识活动,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小组合作学习正是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种参与实践活动的可能,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孩子们这种与生俱来的天性,充分挖掘这种极难得的宝贵的教育资源。
(二)、研究目的意义
目的:以提高数学教学成绩为目的,从而促进师生共同发展。意义:(1)通过小组合作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 学生探究能力与合作精神。
(2)有利于师生相互理解,彼此信任,融洽相处,从而让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
(3)可以让后进生体验到成功的欢乐,精神上得到安慰,从而激发他们对新的更多成功的追求。
(4)有利于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进一步提升课堂价值。
(5)有利于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实现和谐教育的目标。
(6)有利于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达到其最佳成绩或最佳状态,最大限度的发挥教育效益。以构建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为出发点,通过教师思考、认识到行动,提高教师对教育理论的学习和认识,提高教师专业知识,从而促进教师成长,做一名从教学到搞教学研究 的名师。以构建小组合作交流为形式的探究式课堂为基础,努力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成绩为目的,总结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成功经验和做法。
三、研究的内容
1、分析目前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展的广泛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寻找对策,构建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理论体系,探索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2、探索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师生角色的转变。合作学习要协调师生、学生同伴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会合作,学会交流,学会学习,从而为未来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点。
3、研究有效合作学习策略,科学的、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增强学生合作的意识,培养学生合作的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四、课题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课题研究的重点:
课堂教学中实施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策略的研究及小组探究学习与学生能力培养的研究 课题研究的难点: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的教学评价的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资料调查法:
主要用于“小组合作学习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背景研究。案例分析法:用于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活动的构建与实施的研究。总结经验法:用于实验班开展的先期实验经验的推广。行动实践法:贯穿于整个研究过程。
六、课题研究的保证措施
1.转变观念,加强理论学习,参加各种培训,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2.力争上级教研部门和研究机构的支持和技术指导。
3.定期进行教学反思,探究实验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不断完善实验方案,改进实验措施和方法。
4.按计划举行实验探索公开课,做好个案分析,积累原始资料。5.定期按计划进行检测、评估、总结,写好阶段性实验报告。
七、课题研究的过程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阶段): 2011年3月~2011年4月,组建学校“小组合作学习在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课题组:进行文献收集、整理;撰写课题研究方案;论证、修改、完善方案,申报立项。第二阶段(中期实施阶段)
2011年4月~2012年3月:启动课题 研究,以实验班为基础探究划分步骤实施广泛案例,认真分析、反思、调整;定期举行课题组成员会议,交流信息;每学期组织课题研究展示活动,以点带面,辐射全校。第三阶段(后期总结阶段)
2012年3月~2012年6月,以课题研究目标为标准,对课题实验研究进行分析与归纳,整理汇编研究资料,汇集课题研究成果,形成结题报告,进行课题鉴定汇报活动。
八、预期目标和成果 1.预期目标:
(1)通过开展数学课堂的小组合用探究学习活动,培养学生与人交流、合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教师设计有效的教学问题和明确的教学目标,为学生创造小组合作探究的条件;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扩大学生课堂参与力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提高教学效率。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积极探究的科学态度和锲而不舍的求知精神。2.预期成果
(1)结题报告、教案、论文。(2)示范课汇报,同行点评。
九、实验对象
研究对象是四到六年级学生。
第四篇:《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实践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中期报告
滨海县实验小学课题组
我校自课题开题以来,课题组全体成员积极投身到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中去,为了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加深对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理解,实验教师借助常规研修课、校公开课等教研活动,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对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的探索与研究进行了初步探索,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点:
一、深化理论学习,提高理性认识
我们认为推动教师观念的改变,深化课堂教学的改革,需要学习。为了让课堂提问更加有效,我们坚持将不断的学习贯穿于课题研究的全过程中。通过学习更新观念,提高认识。在全面进行课题研究中,我们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有关课堂提问艺术的文章,定期组织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交流有关实施研究情况和问题,并组织一些课堂教学中提问有效性研究观摩活动,每学期举行一次总结,在总结中,推广成功做法,修改存在的问题,重新完善方案,课题成员每人都要做好总结,并撰写专题教学论文。整个活动中参加课题研究人员都能积极参与研讨,自觉学习有关《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的文章,参与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撰写组织“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体会和存在的问题。除定期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还经常召集数学学科教师对照案例进行探讨。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一些情况进行分析研讨,探究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使课堂提问更加体现有效性。
二、依托课堂教学,改进提问方法。
在我校教科室的指导下,根据我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提问有效性差的现状,我们确定《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作为我校的研究课题,并向盐城市教育学会提出课题申请,并很快获批准。
在滨海县实验小学冯雷激校长等领导的关心、指导下,课题组成员通过各种方式和载体展开研究、探索实践。为了搞好本课题实验工作,结合我校的工作实际,我们制定了《滨海县实验小学<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课题研究管理制度》,从制度上确保课题研究工作扎实、有效。
在课题实施前期,课题组成员以数学课堂为主阵地,从创设问题情境、优化教师有效性
提问、提高学生有效性提问三个方面开展研究,形成“课前精心设计——课中巧妙提问——课后有效反思”的构想。
根据我校“先学后教、当堂训练”课堂教学改革的情况,结合小专题研究,我们有计划的开展了选调教师展示课、青年教师展评课、骨干教师示范课、年级组教师同课异构等,立足教学实践,在教学中从创设问题情境、优化教师有效性提问和提高学生有效性提问等几个方面入手对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进行研究,发现问题,共同探讨解决问题,总结反思,努力实现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1.创设问题情境
我们发现优秀的老师在上课时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表达能力特别强,即使我们用同样的教学思路也会逊色许多,我们总是报怨学生素质不行,不会表达等等,这引起了我们的深入思考:真的是我们的学生不行吗?其实不然,关键在于我们没有给学生一个良好的情境氛围,学生的潜能没有得到充分挖掘。于是,我们对如何创设问题情境进行了实践探索。如在教学《3的倍数的特征》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老师创设情境:滨海县实验小学2011党员教师献爱心活动,向贫困学生捐款1554元。问:假如将这些钱平均分给3个学生,不用计算你能判断每个学生得到的钱是不是整数?(生自由猜测)这样的问题情境让学生迫不及待而又兴趣盎然地去学习,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循着教师讲课的线索自己去思考问题、进行猜想、验证,甚至进行自主、独立、系统地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把自己置身于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的地位,让学生亲历亲为,突出学生在“做”,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探索的情趣。在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上,我们根据不同年段学生的年龄和教材内容特点,在低年级多创设故事情境,中年级多创设悬念情境,高年级多创设活动情境和现实情境等,在此过程中,我们对创设问题情境提出了创设原则、激趣原则、精简原则和生活原则。
2.优化教师有效性提问
我们认识到:教师要重视课堂提问应用技术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废止不恰当的提问,研究提问的类型、表达、候答、理答等策略及技巧,实现课堂提问的优化。一方面,教师的设问,要提的问题一定要经过精心筛选,避免随意性。问题选择得当,能激发学生思维共鸣,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但是,如果选择的不恰当,容易使学生逐渐失去学习兴趣,难以达到
教学目标,因此教师要提高问题设计能力,做到问题精当、难易适度、思维含量高、切入点准确。另一方面,教师的发问,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选择适当的时机,采用适当的形式向学生提出问题,提高课堂发问的艺术性,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思维。
3.提高学生有效性提问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学会提问,有了问题,学生的思维就有了方向;有了提出问题的能力,学生就能善于提出问题;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就悄然得到发展。由此可见,提出一个好的问题是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重要环节。我们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的:一是激趣促“问”,教学中我们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引起学生的好奇,让学生觉得数学有趣、有用、好玩,而喜欢数学,我们还给学生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使学生感到数学并不难,从而引发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进而在求知欲的驱动下,愿意向老师、同学、家长提出问题;二是氛围敢“问”,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体会到课堂是师生平等对话交流的平台,是学生自己充分展示才华的舞台,学生上课时有一种愉悦感和轻松感,思维处于积极状态,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同时对多提问的同学,或问题提得好的同学不失时机表扬和鼓励,肯定成绩,让他们获得成功感,使学生问有所乐,培养学生敢问、多问;三是教法善“问”,引导学生提高提问的质量,要问得深,问得妙。在学生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后,我们对提问者给予肯定性的评价,给提问者和其他同学建立一种导向:我们不仅要敢问,而且要善问,力争发现深层次的、独特的问题。我们还引导提出高质量问题的学生比较详细地叙述自己的思维过程。这样做,不仅可以帮助提问者梳理自己的思路,使他们能够上升到理论的层次,自觉把握自己的思维,从而巩固和强化其良好的思维品质,而且有助于其他同学了解这个好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并且明白这样想的道理,对其他同学来说,理解提问者思维程序的过程,也是向同学学习如何深入思考的过程。
三、立足学校实际,开拓研究思路
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主要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基于课堂提问有效性差的问题,通过教师之间相互合作,逐步探索出一套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的策略,以此提高教师提问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方法。辅之以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文献法、个案研究法等方法进行。
在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中,针对研究的面窄、一些教师存在观望态度等问题,我们逐步将研究的范围扩大至全校60个班级所有学生及全校数学教师,取消实验班与非实验班和实验教师与非实验教师的划分。
课题研究工作与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密切配合,既避免了教师重复劳动的压力,又提高了工作的实效性。每学期初都要根据上级教研部门和学校的教研思路进行工作协调,达到双赢的目的。
四、研究成果自我评价
两年来,课题组教师牢固树立开放的、综合的课程观。教学中注意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研究,努力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问题情境,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科学、有效的问题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我们在课堂有效性提问技巧及策略、小学课堂有效性提问的问题情境研究方面有了一些初步的实践成果,另外,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方面也有一些明显的进步,现归纳如下:
1.教师的教学观念得到了提升。
有效性提问指提出的问题能使人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又驱使个体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问的类型大致包括认知性问题、推理性问题、创造性问题、评价性问题、方法性问题、探究性问题等。要想使课堂有效,教师必须站在一定的高度全盘谋划,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精心巧妙地设计每一个提问。
2.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了增强。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自主探索中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思维,学会提出疑问。我们要为学生提供提问的平台,提供有“生命”的材料激活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学生质疑能力,让学生也有机会成为“问”的主体,充分体现“让学生自主探索,成为学习主人”这一新课标基本理念。
3.形成阶段研究报告
随着课题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通过前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逐步明晰了该课题研究中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并记录下问题形成和解决过程中课题组所做的工作,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研究”阶段
研究报告。
4.阶段性研究成果
1.周友利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艺术》发表于《数学大世界》 2011.5 2.周友利
《<小学加法和减法>教学实录与评析》发表于《小学数学教学案》 2011.9 3.谢佐洋
《小学低年级评比栏的设计与应用》发表于《学校管理》 2013.3 4.王月香
《数学早读也能读出精彩》发表于《新课程》教研版
5.李如清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发表于《学生方法报》 2011年4月9日 第14期
6.李如清
《让预设与生成相辅相成》
7.高晓娟
《班主任工作语言艺术》 发表于《教育前沿》 2008.5 8.高晓娟
《一年级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发表于《小学时代》2011.6 9.周友利
《构建和谐课堂 实施有效教学》发表于《新课程》杂志2011.9 10.周友利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交流的有效性策略》获课题研究论文评比二等奖 滨海县教育学会2011.3 11.周友利
《让学生思维在建模思想中碰撞》获江苏省优秀教育论文三等奖
江苏省教育学会2011.12 12.周友利
《再谈讲授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有的地位》获盐城市教育科研优秀论文评比二等奖 盐城市教育科学研究院2011.12 13.周友利
《大胆讲授又何妨》在省第八届新世纪园丁论文大赛县级评选中获二等奖 滨海县教育局2011.12 14.谢佐洋
荣获2012盐城市小学保险征文活动教师组二等奖 盐城市教育学会、盐城市保险行业学会2012.9 15.谢佐洋
《苦肉计》获盐城市中小学教育教学案例评比活动小学组二等奖 盐城市教育学会2012.9 16.谢佐洋
荣获2012盐城市小学保险征文活动教师组三等奖 盐城市教育学会、盐城市保险行业学会2012.9 17.周友利
《构建和谐课堂 实施有效教学》获优秀论文一等奖 《新课程》学术教育编辑部2010.9
18.周友利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交流的艺术》获盐城市优秀教育论文二等奖 盐城市教育学会2012.12 19.周友利
《默默学习快乐成长——我的专业化成长点滴谈》获“教师职业精神”征文比赛一等奖 滨海县教育工会2013.3 20.李如清
《小学数学提问技巧》获课题研究论文评比一等奖 滨海县教育学会2012.1 21.周晓丽
《合作让课堂绽放光彩》获江苏省优秀教育论文三等奖 江苏省教育学会2011.12 22.周晓丽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获课题研究论文评比二等奖 滨海县教育学会2012.1 23.周晓丽
《生活也是一种资源》获盐城市中小学教育教学案例评比活动小学组三等奖 盐城市教育学会2012.9
五、课题研究的困惑与困难
通过两年来的研究,我们在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性提问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很多困惑与困难:
1.一些教师习惯于传统教学方法,对提问不够重视,提问的随意性大,提问、发问时不注意方法和技巧。
2.部分老师对一些研究方法的操作不够规范,致使研究走了不少弯路。3.教师积累的资料没有得到及时的整理和归档。
六、下一阶段的任务:
1.继续狠抓课堂教学。将课题研究与学校实际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发挥课题组成员的引领作用,建立与普通教师之间的帮扶计划,深入研究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在“提问”上下功夫,研究优秀案例,借鉴好的方法和策略,转化为每一位教师基本能力。
2.强化学习质量。以同伴互助为主,同时采用“请进来”和“走出去”并举的方法。利用每周星期二集体学习或备课时间互相研讨交流,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请专家指导,同时就近多与兄弟学校交流经验。
3.建立教师个人成长档案。装载每次研究过程中的个人研究成果以及个人撰写的案例分析、教学反思、教育教学心得体会、教学论文、优秀课例、研究课题等等,记载教师成长过程,便于随时查看自己的成果,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不断反思和提高自己的专业研究素质。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两年的实践探索,使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有效性提问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价值。课题研究工作任重道远,我们课题组将在各级教研机构的领导下,在全体参与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将课题研究工作做得扎实、有效。
第五篇: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题目: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小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有效研究的背景,提出了具体研究的方法、做法及成果,系统地论述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关键词:小组合作
正文: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大力倡导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目前被广泛的运用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顾名思义是一种以“小组”为单位的“合作性”学习,是指将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当作一种教学资源,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并相互进行交流,把小组中的不同思路进行优化整合,把个人独立思考的成果转化为全组共有的成果,以群体智慧来解决问题的一种互助性学习方式。合作学习的方式被引入课堂后,改变了以传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形成了生动、活泼、创造学习的新局面,显示出它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自主学习能力等方面的作用与优势。但是,我们常常看到,由于小组划分的随意性,组织散乱,问题设置小、碎、细,且缺乏探索价值,参与欠平衡(少数学生唱主角),小组活动次数频繁且时间失控等,导致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效率低下。这的确是困扰教师的一个难题。我认为要想解决这个难题首先要澄清“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概念的实质。小组学习是一种“促进学生在小组中彼此互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并以小组总体表现为奖励依据”的教学。小组学习的实质是在学生间建立起积极的相互依存关系,每一个组员不仅自己要主动学习,还有责任帮
助其他同学学习,以全组每一个同学都学好为目标。那么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怎样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效呢?怎样才能更好的在语文课上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合理的分组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体验成功,探索与发现的乐趣。合作学习中的每个组均为一个小集体。合作学习就是通过这样一个个小集体发挥作用,完成探究任务。因此,小组内部人员的安排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认真考察学生个性差异、能力特征,对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习惯、性格爱好、成绩差异等因素做详细了解,进行异质分组后,在组内对每个组员还须进行合理的分工,角色的调配。组长要充当小老师的角色,在自己完成好任务的前提下,组内不会的他应负责讲解。同时他还应该检查组内成员的完成情况。在小组学习中,他们一起朗读、背诵、预习、复习、互相提问、会话、复述课文、讲故事、研究并讨论疑难问题,还相互评改作业、举行小测验或自我测试等等。我认为分组一般要遵循以下原则:1.依学生特质分组。2.分组要合理搭配优等生和学困生,如果是4人合作小组,一般以一个优等生,一个学困生和两个中等生为主要构成原则,并且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职务,明白自己的职责。3.教师要注意观察,了解学生。4.教师要动态化变更小组成员,活泼合作学习的气氛,均衡小组的学习实力。
二、合理安排合作内容
合作学习虽然是一种好的学习方式,也并非所有的内容都可以采
用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要根据教学要求适时而用,不可滥用。合作学习是学习方式之一,但不是唯一的。有的教学内容需要合作交流,有的教学内容不需要合作交流,只适合教师讲解、演示。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现状进行选择是否该进行合作交流。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趣味性,可行性和探究性,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合作性的内容要难易适度,如果所布置的问题太难,学生不知如何下手,不但耽误时间,而且会适得其反,让学生对合作失去兴趣;如果合作要完成的问题过于简单,不加思索、轻而易举就可得到答案。这样的合作只是流于形式。合作交流的内容要有一定的讨论价值、有一定的思维含量。问题要靠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跳一跳”能摘到“果子”吃,千万不要过于简单。否则,在没有合作价值的情况下,合作就是一种重复的劳动,没有任何意义。
三、建立合理的激励性评价机制
激励性评价对小组合作学习起着导向与促进作用。为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励学生不断提高小组合作活动的水平,要加强激励性评价。主要采用学习过程评价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对合作小组集体的评价与对小组成员个人的评价相结合。使小组成员认识到合作小组是一个学习共同体,个人目标的实现必须依托于集体目标的实现,以此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以及合作学习的能力。同时,在小组评价时,对个人合作学习参与度、积极性、独创性等也要给予恰当的评价,这样可以在小组内树立榜样,激发组内竞争,调动每位成员参与的积极性,打消个别学生的依靠思想。
我在教学中经常性地评比最佳小组,还推出“最佳小组发言人”的形式,激励所有成员主动承担责任,使小组内出现互动、互助、互勉、互进局面,强化学生的合作意识,全面提升了学生的整体素质。针对语文教学的特点,在字词,句子和课文的讲解过程中,根据各小组的上课听课情况,回答问题的情况,拓展学习等方面给各小组打分。展示表现好得多加分,展示率高的多加分,小组合作情况好得多加分。后来我又把各小组的上课纪律,单元测试,作业上交等纳入到小组考评之中,效果还是不错的,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浓厚了。
四、做好小组合作中的老师角色
有的老师认为,合作学习就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由合作,教师只是旁观者,只要在汇报时听听就可以了。这种认识是错误的。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需要经过一个由易到难,由“扶”到“放”的过程,循序渐进。学生的合作讨论自控能力存在欠缺,教师要积极参与其中,既关注局部,又顾及全班;既把握讨论题的讨论进度,又把握讨论题的中心。对讨论有困难无序或偏离主题的要及时进行适当有效的引导,但又要放手让学生大胆讨论。课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小组合作活动,发现小组合作中出现教师期待的好的行为,要及时进行表扬,并向全班说明他们受到认可的原因,无形中使他们成了其他小组模仿的对象。合作学习不只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也就是说要有效地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教师就一定要想清楚自己的角色定位,充当好“管理者”、“促进者”、“参与者”等多种角色。让师生合作精神得到发扬,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从而促进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会有很多问题都有待我们更进一步的去研究、去改进,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出更大的更有效的作用。作为一名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者,我愿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在今后的实践中,我将不断探究、运用、反思、改进,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与新课改一起成长!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2)王志贇 《提高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的方法探究》
甘肃教育 2011年第21期
(3)吕君岩 《快乐合作学习增进学习效果》 学生之友
(小学版)2011年第0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