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园艺校本课程开发的分析思考与实践
园艺校本课程开发的分析思考与实践
“园艺校行设计的一门课。开创该课程,先要弄清该课程应如何定位,本课程”是我校在课程改革实验中从本校和学生实际出发自有何特点。作为农村小学,学校没有足够的场地,但经过调研分析,发现我们身边就有许多可利用开设“校本园艺课程”的资源,包括校园资源、家庭环境资源、网络资源等。本文介绍了利用这些资源开设“校本园艺课程”的一些具体经验和做法,包括如何设法创造多维的园艺活动空间;如何让课堂具有开放性和让学生在“做中学”等问题,还谈到了一些具体的课题。本文还介绍了《水仙水养》一课题的教学过程,并对学生学习的评价也谈了一些具体做法。
词关键
校本课程
园艺
资源
校园
“园艺”课,是我校根据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学校实际,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凸现学校的办学特色,而于2013年下半年推出的自创新课程。
作为学校指定负责开创这门校本新课程的唯一教师,我是在自己并无专业特长的情况下,投入“园艺校本”新课程的开发探索工作的。现在我校的园艺课程已在全校近一年的探索与实践,使我对园艺校本开发有了一定的认识和见解,特作简单介绍,和大家交流一下。
一、学习校本新理念,开发好园艺校本课程
设计一门新课程,先要弄清这门课在整个教学中该如何定位。应明确“校本课程”开发并不等同于以前不少学校搞过的自编教材。新教育理念下的校本课程,是基于多元化教育的需要,要体现教育“以人为本”,“为了学生的发展”。要在学校现有的条件下,充分利用学校和当地社区的课程资源,科学地评估本校学生发展的需要并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需求。校本课程开发应该要体现学校的特色,应该“为了学校并立足于学校实际”。
校本课程作为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补充,要有明显不同与其他课程的特点。同其他许多以教师授课为主以理论学习为主的课程不同,园艺校本课应该侧重于实践探索。应该让学生活动起来,让学生去接触花草树木与泥土,让学生以某些园艺活动为线索,围绕问题开展学习与探索。园艺课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与现有的知识,融知识了解、实践探索、研究学习为一体,成为一门充满惊喜和乐趣的综合实践性的课程。在上课过程,学生们经常要走出教室去亲近自然、触摸生命,要在观察、探索和操作实践中增长见识和才能。新课程要使学生体会种种滋味„„。
定位明确了,也就有了清晰的目标、方向,事情才好办。
二、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开发园艺校本课程
在我接受园艺课程的开创任务时,曾一度陷入困惑。
我了解到:国内中小学几乎还没有学校将园艺作为一门正式课程来开设。虽然也有些地方,在劳技课的选学教材中有点花卉树木种植、农作物栽培等教学内容,但它们侧重的是农业栽培技术的学习和劳动观念的培养。而且选择开设此类课的,大多是农村或城郊中学。也有的城市设有劳技教育的学农基地,在基地中开设种植养殖等劳技课。一些农村中学开设的劳技园艺课,会有面积相当大的种植田地或园艺活动场所。而我校作为城市重点中学,却没有这样的条件。我校,相对面积较小,几乎没有闲地。我们的园艺课如果不打破框框另辟蹊径,就不可能作为一门课程设立。
不过,经过反复的调研之后,我发现:我们的身边其实也有许多可利用的园艺资源。这是由于——
1.我们学校虽然不大,但校园绿化、美化工作还不错:花坛、花盆将教学楼前后、校园各处的墙角墙边都布置得郁郁葱葱;校园里有不少花卉树木,一些木本植物还立有标牌。
2.街道居民在庭园、阳台、窗台种养盆花的很多。许多学生家庭常还用室内植物和插花来美化、绿化家庭环境。
3.我校是计算机与现代教育技术先进单位,计算机在我校学生家庭也已非常普遍,网上有大量的园艺资源。
总之,尽管我校有许多条件不足处,但还是可以借助上述的园艺资源来设计园艺教学,让学生学习身边和家庭实用的园艺。
怎样利用校园与家庭环境资源设计园艺教学呢?我的做法是这样的——
利用校园现成的环境资源,我设计了多个园艺学习课题与实践项目。比如“校园花卉分类、识别”,“校园花卉分布调查”,“校园绿化设计”,“校园花坛艺术设计、布置”,“校园花卉标本制作”,“校园花坛整理”,“校园花卉修剪”等等。利用学校绿化资源,学生们有时在教室中学习、讨论,有时在校园里观察、探究和操作实践。校园中就有那么多的知识与学问,这是许多学生平时没有留意的,在园艺活动中他们常常像发现新大陆似的兴奋。利用社区与家庭园艺资源,我设计了“家庭花卉调查”、“家庭环境与养花”、“家庭盆栽花卉的管理”、“温州传统花卉”、“花饰我家”等园艺学习课题。让学生了解认识自己家或亲戚、朋友、邻居家的花卉,在家庭花卉上进行花卉的养护管理实践。我还让学生把在学校播种的花卉移回家养育,让学生通过从小苗开始的花卉培育活动,养成爱心、责任心;同时通过对小苗成长的观察、记录和分析研究,培育学生的探索精神。利用学生的家庭环境开展园艺实践活动,不但使学校园艺场地紧张问题得到缓解,还克服了园艺课课节相距远带来的不便。
我设法创造多维的园艺活动空间,开拓园艺教学新天地。
围绕学生最容易接近的家庭园艺,有许多值得在课内探索实践的课题,但这需要场地和设施等。因为学校条件的限制,无法为园艺划出一片足够大小且不影响周边的场地,我只得采取化整为零的办法,利用校园边角位置,利用各个可能的临时用地。我要了学校的角落处一较大的花坛,要了学校办公楼后的边角弄堂,购置了塑料花盆、种子、花苗等。我带领学生在花盆里搞实验,在校园边角摆阵脚,将备用苗木安插到校园各处。为此,我创造条件组织实践活动,设计开展了大量学生感兴趣的园艺课题。如“花卉的盆播”、“小苗的养护”、“花卉的移栽、换盆”、等等课题。我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活动,让学生把操作后需要遮荫的花盆搬进教室养护,让学生自带花盆将花苗移回家培育。
同时,还有一些很有意义的园艺活动课题可以在教室开展,如“插花”、“”等。还有一些课题活动可以室内外结合开展,我有时会在课前让学生帮忙将一些园艺物品搬到教室里来,有时会派出小组代表到外面取一些东西。尽量让学生多参与,这该是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
利用网络开展学习,可以更方便地欣赏和了解大量的园艺杰作。如我设置的“中国名花”、“插花”等课题项目,就利用了网络资源。现在的学生,家中大多有电脑,可以让学生在家利用网络资源指导自己的园艺活动。让学生播种和将小花苗带回家管理时,我就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花卉品种,查找相应的管理养护要求,让他们制作“花卉管理卡片”,按要求进行肥水等管理。
这样一来,不少同志认为“没法搞”的“校本园艺课程”,已成为学生们常盼望上的一门课程。
三、从学生能力发展的角度选择园艺教学方式
对于园艺课,我以为教师先要认清一个问题。
开设园艺校本课程主要不是在于培养学生园艺方面的专业技能;更不是为了教给学生很多园艺理论知识。我们的目的在于以园艺课程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素质的培养。是为了使学生更具爱心、责任心,对自然、对环境、对生命有一个科学的认识,更具有探究精神。我们要让学生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对园艺、对美好的事物更具有感悟。以上也就是通过它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基于上述理念,我在教学中特别注意做到以下两点。首先,我们的园艺课堂经常是一个开放性课堂。
在学习园艺知识时,我很少直接告诉学生这样那样。我通常要带着花卉或其他园艺物品到课堂,在课堂上让学生传看观察,请学生们认出特点。有时我会让学生带着任务外出几分钟,让他们看一看、摸一摸、找一找,然后回答问题;让他们采集一些样本、搬一些花盆、拔一些草到教室,带回来研究。学生们的许多园艺知识都是经过他们自己的观察分析、同学之间的相互讨论,经过大家的脑力激荡而获得的。我做的往往只是点一点、拨一拨,作出归纳。如学习“中国十大名花”这一课时,我告诉学生校园里就有其中的“迎春花”、“梅花”、、“桂花”,让学生们根据花卉的标牌去看一看、摸一摸、认一认它们枝叶的形态,回来后请学生上台进行画图说明。这样让学生结合着活动进行学习,学生们学得就特别积极。
其次是,我们的园艺课中更多进行的是“做中学”。
学生们经常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根据要求开展设计制作和操作实践。有些学生已经在一些学科课程里学习了不少植物知识,但平时理论联系实际的机会很少,缺乏实际经验。园艺的实践中的经验与教训让许多学生受益非浅。上学期推出园艺课已时是秋季,在学习了一些初步知识后,我带领学生们进行秋播实践。学生们在花盆里播下花卉种子,给花盆盖上了保湿用的保鲜膜。此后学生们把花盆放在教室后面,每天给花卉透气几分钟,留意其中的动静,等待着出苗。其间各班都发生了一些好笑的事。学生们中,有经常把种子拨弄出来观察的;有不时地给花盆浇水的;有捉来蚯蚓放到花盆里的;有给花盆浇牛奶、可乐或其它饮料的。各班各组的学生都盼着自己的花盆早出苗、出好苗,结果第二周园艺课时,各小组同学捧着自己的花盆,有喜有乐、还有愁眉苦脸的。一些花盆小苗长得多又齐,一片繁荣;一些花盆出苗稀稀拉拉,可怜巴巴。也有个别组的花盆里一片寂静,有的种子甚至发了霉。我抓住机会,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分析,不但使学生们对种子发芽的条件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许多学生还有了更深层次的认知。此后,一些小组进行补救播种,就不再闹大笑话了。
四、搞好园艺学习评价,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对学生的学习结果要给以评价。评价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手段之一。
学生平时的园艺课的学习评价,我采取的有显性与隐性的一些方式:
1.填写自评与互评表。每节课后各小组都会拿到一张评价表,小组成员先要为自己作一句话的评定,再由组内相互评议,产生小组评价等级。
2.课内作品展评。让学生在课内将园艺作品搬上讲台,作简单说明,让全体同学欣赏评价。
3.用我自备的数码相机记录下各班学生的优秀成果或园艺活动中的美好瞬间,在下一堂课里展示给各个班级,让学生们欣赏与评价。
4.校园展览。将学生的一些园艺作品直接运用于布置美化校园,同时又作为成果展览,让全校帅生欣赏评价。
少年儿童都是喜欢受表扬的。由于适时的评价和好作品的展示,学生们常常兴高采烈,这就大大地促进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五、积累经验,使园艺校本课程走向更大的成功
我校的园艺校本课程刚刚起步。由于这工作是属于首创性的尝试,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目前虽然也获得一些成功,但离教育改革的要求尚远,我决心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与探索,从中积累经验。不过,一个人的能力究竟有限。我除了不断的加强自学,还需要向周围其他搞校本课程的同仁学习,向有园艺实践经验的人学习,我要设法通过种种途径的交流、学习与积累,使自己在园艺校本开发中取得更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 郑金洲.走向“校本”[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1,(6)
崔允漷.校本课程开发的问题与共识[J],中国教育报,2002—10—8 郑晓梅.论基础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原则[J],教育探索, 2003,(1)
傅道春.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
第二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经验交流材料
崇贤仰圣 继往开来
—邹城市孟子小学校本课程《走进孟子》的开发与实践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也指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传统和优势、学生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自2006年10月起,我们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以满足学校办学理念与特色为目的,开发了由《孟子成语》、《孟子名言》、《孟子章句》组成的《走进孟子》校本课程。该课程是我们充分依托邹城得天独厚的地域文化优势,在广泛听取了课程专家、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以及社会人士的意见建议后,几经修改、完善,在二00八年寒假编写完成,并且在当年二月进入课堂。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就校本课程《走进孟子》的形成、内容、实施、收获等情况作简要回顾。
一、校本课程《走进孟子》的形成
孟子是我国历史上影响仅次于孔子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学大师,其“仁、义、礼、智”及“孝、悌、忠、信”的理念,涵盖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孟子小学毗邻孟庙、孟府,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培育其健全人格具有较强的地理人文优势,孟子文化广场、邹城市博物馆、孟府习儒馆的建立,营造了弘扬国学的浓厚氛围。本着“走进孟子、融入本土、感悟经典、陶冶性情”这一理念。我们根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邹城市教育局关于校本课程管理与开发实施意见,学校决定充分发挥邹城人文资源丰厚的特色,开发一门以诵读与践行为主的校本课程——《走进孟子》。我们成立了《走进孟子》校本课程采编组,多次召开校本课程采编人员会议,通过查阅资料、调查访问、实地观察等途径,搜集孟子及其文化思想的相关资料,以课程新编的方式编写了校本课程《走进孟子》。
二、校本课程《走进孟子》的内容
校本课程《走进孟子》,旨在通过让学生走进孟子,充分了解孟子,感悟经典,培养学生高尚品德、健全人格,同时直面社会,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能力。
校本课程《走进孟子》,涉及面广、内容丰富,为了较好地体现校本课程的结构性、一致性、完整性和适应性,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心理特征,我们编制了《孟子成语》、《孟子名言》、《孟子章句》三本教材。我们坚持从学生的兴趣与需求出发,遵循浅显易懂、循序渐进的原则,做到图文并茂,寓教于乐。《孟子成语》以大字排版,拼音标注,并配以卡通彩图,适于低段学生阅读。每本教材每一主题都以“原文”、“译文”、“新知”、“践行”的板块呈现。“新知”部分收集了能体现原文精髓的近现代名人轶事,加深对原文的感知;“践行”部分设计一些简便易行的学生活动,学生知行合一,加大了品格培养的力度。由于校本课程《走进孟子》,始终坚持“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的课程开发理念,充分挖掘、利用了家乡丰富人文历史资源,具有独特性和创造性,凸现了学校“文化孟小、文明孟小、和谐孟小、美丽孟小”这一特色学校整体目标,成了学校的“品牌”,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老师的赞赏,学生的欢迎。
三、校本课程《走进孟子》的实践
校本课程《走进孟子》在我校一至六年级中使用,每周一课时,由学校教导处统一排进各班课程表,由各班班主任老师兼任。期初由学校教导处、德育室对任课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培训,指导协助做好任课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由校本课程教研组具体开展针对校本教材课程的教研活动。在整个实施过程中,我们努力做到:
(一)课程教学的活动化。
“就校本课程类型而言,这些课程主要以活动形态为主,围绕一些实际的社会生活和生产而展开,在活动中学,在活动中教,在教与学的基础上不断地提高做事能力。”因此,校本课程的教学应体现活动化,让学生参与到一个个主题活动中来,这符合新形势下课程实施的新理念,也是素质教育的新的课程构建模式。在校本课程《走进孟子》教学中,利用班队会、早读后二十分钟等时间进行诵读,并对难句、警句适时讲解,加深了学生对孟子文化的整体感知。通过在教室内张贴孟子故事简笔画、孟子名言条幅营造了“与圣贤为友,与经典同行”的文化氛围,夯实了“知孟、学孟”的理论基础,使学生明确了孟子“大丈夫”人格内涵;校本教材分年级、分层次地整体推进,使孟子经典成为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有力抓手;定期组织学生参观孟府、孟庙,三迁碑前聆听孟子幼时故事;穿越千年和亚圣对话;演绎情景剧、文学采风、充当小导游等活动的开展,使文明礼仪、和谐仁爱思想入心入脑,如影随行。
(二)课程评价的多元化
评价是一个价值判断过程,但这种价值是多元的。因此,我们始终贯彻多元评价的策略。对于学生在校本课程《走进孟子》的学习情况的评价,我们着重从态度习惯、能力成果两大方面,采用自评与互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办法,全面地、发展地评价学生。具体为:每一主题要根据目标要求对每位学生给予星级评定,期末根据本学期所有主题总的星级情况给予“积极参与”、“参与”两个等次级别。对于那些未达到“参与”要求的学生给予延缓评价,以尊重学生、鼓励学生为基本前提,帮助学生克服缺点和不足,使评价成为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激励自我的手段和机会。另外,对于某些主题,我们还请家长、社区人员进行评价,从而真正达到评价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这个目标。
四、校本课程《走进孟子》的收获
1.对学生而言,通过两年多的孟子文化进课堂、进活动的开展,学生的意志品质得到磨砺,明志、厚德、尚美、向善的素养进一步提高。诚实守信、敬老爱幼、自尊自强的行为已内化为他们自觉的行动
2.对教师而言----在教育观念上,新的课程理念和“以学生终身发展为本”的理念已在教师脑中扎根,并逐步落实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在教学方法上,活动课的实施,给教师提供了注重学生的主体性、学习的过程性,关注学生的个性、情感、态度的实践空间和时间;在师生关系上,课架起了师生间的桥梁,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伙伴,协作的朋友,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浓厚;在自身素质上,教师通过自编教材和校本课程的实验研究,知识水平、教学技能、科研能力等都有较大提高。
3.对学校而言----在课程改革方面,我校的校本教材已初成体系,校本课程的实施大大丰富了学校课程内容。在编写过程中亦积累了不少校本教材的开发的经验;在学校发展方面,学校的特色教育成绩显著,多次被评为教学“先进”,学校的办学特色日益突出。
五、校本课程《走进孟子》的反思
校本课程《走进孟子》实施以来,给社会、老师、学生都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家长们认为这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协作精神的理想课程;老师们觉得这是开放而有活力的生命课程;学生们反映这是充满快乐、增长见识、抒发情怀的欢乐课程。但我们并没有就此陶醉,因为我们清醒地知道:校本课程是探索的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循环反复的、逐步完善的过程。我们也清楚地看到存在的不足:
1、个别教师对校本课程的重视程度还不够,理论水平、业务素质有待提高。
2、要进一步加强对校本课程《走进孟子》的修改、完善,使目标的确定更具层次性和可操作性。
3、要进一步加强对校本课程《走进孟子》的管理和评价,使我们的课程更好地符合学生的个性发展。
总之,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主体所开发出来的课程,是一种可以因校制宜的课程,是校有、校治、校享的课程。校本课程的有效开发,需要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和发展。我们学校对校本课程的开发还处于尝试、深入、逐步完善阶段,更具体深入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我们相信,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改革的道路会更加宽阔,我们的改革也必将取得成功。
2009-3-9
第三篇:“地方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
“地方史”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通过对本校学生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办学思想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强调以学校为主体和基地,充分尊重和满足学校师生的独特性,特别是使学生在国家、地方课程中难以满足的那部分发展需要得到更好的满足。
一、开发地方史校本课程的意义
地方史资源是校本课程的重要资源。“地方史”校本课程以学校所在的乡镇或社区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发展历史为主要内容,还包括学校本身的发展史。它重视学生从所处当地社会生活中获得知识和技能。通过“地方史”校本课程开发,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学校的校情;了解学校所在地区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知识;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丰富多样性,更好地获得生活经验,提高实际生活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爱国、爱乡、爱校的思想感情。校本课程强调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和调查研究,为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更多的课题选择、研究参考和更广阔的活动空间,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对中学生进行地方史知识的教学,是培养青少年良好的道德情操的重要途径。爱国主义,是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具备的最起码的高尚情操。而对祖国的热爱是以热爱自己家乡为基点的。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说过:“关于爱国主义教育,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故乡开始的。”试想,一个连自己的家乡也不了解,连自己家乡的历史也不清楚的人,怎么可能会热爱家乡,又怎么会树立爱国主义情操,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生呢?在初中阶段开展地方史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从小就对家乡的历史形成一种系统而深刻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真正树立起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操。
(2)对中学生进行地方史知识的教学,也是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施课程改革的需要。对学生进行地方史知识的教学,一方面能充分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另一方面对提高学生能力素质能起重要的推动作用。地方史知识对中学生来说比较亲近,有利于形成感性认识,最易于学生掌握,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它比较符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更易被学生接受和运用,形成能力素质。
(3)现阶段初中生地方史知识的贫乏,迫切要求我们加强地方史的教学。长期以来,我们热衷于应试教育,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学生的学习是围绕着中考与高考的指挥棒转的,考试对地方史没有提出要求,因此地方史知识在学生心目中几乎是一片空白。
二、开发地方史校本课程的理论依据
(1)德育的依据。在地方史教学中会出现许多本地的历史人物,通过讲述这些历史人物,学生能从这些人物身上学到很多崇高的品质,懂得做人的道理,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水平。这样学生也了解了本地悠久的历史,自然而然地了解家乡,从而达到热爱家乡的效果。本地的民间传说、文物古迹、风俗习惯等,一方面可以提高他们的兴趣,另一方面又使他们认识了家乡,产生热爱家乡的感情,从而达到认识国情,热爱祖国的目的。
(2)现代教学论。现代教学论突出思维教学,着眼于学生的思维过程。我们教一门科目,并不是希望学生成为该科目的一个小型图书馆,而是要他们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学习是一种过程,而不是结果。学习不是把学生当作被动的接受器,把现成的知识认识成果放在学生面前,而是把学生当作主动参与知识获得过程的人,关注的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强调的是得出历史结论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结论本身。地方史教学要求引导学生在收集、整理、比较、筛选、分析、归纳、运用史料的过程中,不仅掌握基本的史实、概念,同时了解历史研究的基本理论、方法和过程。这种学习方式正符合现代教学论。
(3)学生的身心特点。初中生年龄一般在13~16岁左右,现代社会的物质条件和文化条件促成了他们智力的早熟,初中生的智力发展突出表现在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的发展,他们对具有故事情节及具体形象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感兴趣,最容易掌握那些用直观形象作支柱特征的概念,但要对此作全面的分析还有一定的困难。根据初中生的身心特点,发展用直观形象作支柱特征进行逻辑思维的能力;创设问题情境,满足其探索求知欲;激发和保持学习兴趣,形成自学能力的探究精神,应当成为初中阶段学习的主要任务。
三、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遵循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在地方史教学过程中,应当实事求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要巧妙地把校内和校外教育,单科和其他科,启智和育德、强体、审美有机地渗透合成,形成综合性的、多方位的、有实效性的大教育,让学生学有所获。以学生身边的事物为教育内容,学生喜闻乐见,一是感到亲切,二是有兴趣,三是不会困难,四是学了有用。学生就不会难学、厌学。在此基础上,教师善于深化,就能做到事半功倍。
(2)选择性原则。根据教学大纲要求,按照教学目的的需要,尊重学生的求知欲望,结合社会发展实际,立足地方乡土历史文化的特色,抓住灌口深青等较丰富的综合性的历史文化题材,以其为教育载体,使素质教育内容更有生命力和亲切感,让学生学有兴趣。引导学生参与挖掘家乡的乡土文化,投入社会亲自参加实践调查,从中培养学生的爱乡情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全过程中,教师要重视指导,让学生学有方向。
四、开发地方史校本课程的实践
(1)了解相关的地方史。灌口自古以来是八闽重镇,文物古迹比较多,我们充分利用这一优势,结合教学中的相关内容,带领学生查阅相关的地方史,使学生们知道了灌口的一些文物古迹,如深青古驿站、深青古镇、夕阳山,黄庄三宝,乐善好施的杜艮,东辉山口庙、双岭九十九间大厝、笔架山,李林的“小刀会”及首领黄志信、虎空山、鱼孚驿,嘉福寨、越尾山等。
(2)以探究活动的形式,开发地方史校本课程。2001年9月以来,我们历史组根据学校周围的环境资源和学生的特点,打响了“补充乡土历史教学,加大教学课改力度,弘扬爱国精神”的第一炮,开设了以“知我灌口,爱我家乡”为主题的系列历史课外探究活动课,力求做到以乡情动亲情,帮助学生树立“立足本乡,胸怀祖国,振兴中华,面向世界”的志向。
我们的做法是“请进来,走出去;写下来,展上去”。主要采用“介绍灌口人文历史”“古迹参观”“实地调查”“论文写作”“作品展览”“培养小导游”等几种形式,并将它们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一步一步地实施。第一步是“介绍”,请校外知情人士灌口镇侨联主席白玉盛老师介绍厦门人文历史状况,让学生初步了解家乡,激发学生进一步了解的兴趣;第二步是“参观”,在“参观”中增长知识,发现问题;第三步是“调查”,对不明之处或自己倍感兴趣的东西进行“调查”,通过调查走访,收集资料,弄个水落石出;第四步是“作文”,将参观、调查所获整理成文;第五步是“展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批改讲评,精选好的作品展出;第六步是“汇编”,把比较优秀的学生作品分成各个小专题汇编成册。另外,为了更好地宣传灌口的深青古镇、深青古驿站,我们还特意培养“中学生小导游”。这样形成了一个活动系列,效果自然比单一的活动好得多。
五、开发地方史校本课程取得的效果
(1)达到了预期的育人目标。学了乡土历史之后,学生变了,学生在乡土历史教学活动中收获了知识的乐趣,汲取了民族精神与乡土文化的营养。他们盼望着上历史课,希望再多听听家乡的新鲜事。如果要说乡土教学带来什么样的收获,最大的应该是学生真正动脑了,他们忙着找身边的“?”,他们成为历史文物的“小卫士”,也成了家乡的小考古工作者,其意义已经远远超过历史教学本身。让学生关心国事、关心社会、参与实践,这不正是素质教育所要求的吗?这不正是民族精神的传承和弘扬吗?学生在不断成长,这正是我们所希望的。
(2)老师在乡土历史课改教学活动中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承者和弘扬者。我们历史组的全体老师都积极投入如何利用乡土历史文物进行素质教育的探讨和实践的教研中。经过认真研究,我们大胆地提出了开放型、一体化乡土历史教学常识的做法,并拟出方向明确的教学思路:根据教学目的的需要,尊重学生求知欲望,结合社会发展实际,立足地方乡土文化的特色,抓住灌口深青古驿站、古镇丰富的、综合性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其为教学载体,突出素质教育,做到“抓活、升趣、重导、合成、深化”,步步为营,达到爱乡、爱国的育人目的。让学生学以致用,使学生置身于“家乡文物我来讲,导游工作我来做,宣传报道我来写,历史古迹我保护“之中。历史课外活动课的开展,不仅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同时也促使了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自身素质的提高,以及自身创新能力的强化。老师对家乡有了更多的了解,平时也会向周边接触的人员宣传保护文物古迹的重要性,在教学中也利用同学们所熟悉的家乡的乡土文化来对学生进行爱国思想教育。
在探究活动的基础上,我们编出了校本课程教材。现在,我们的校本课程开发已经从灌口走向厦门,编撰了《厦门史话》这一校本教材,从同安厦门,自古一家;古城沧桑,六百春秋;海防重镇,商贸良港;反倭抗荷,保家卫国;古迹遗存,重诉历史;千年古道,繁华远逝;建筑文脉,风格各异;民间瑰宝,浓浓乡音;华工被掳,血泪斑斑;南洋谋生,情系桑梓;厦门台湾,血脉相连;辛亥先烈,名垂汗青;华侨旗帜,民族光辉;鹭岛沦陷,民族耻辱;漳厦战役,人民胜利;厦门古地图等方面让学生了解厦门历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六、开发校本课程应注意的问题
校本课程不等于地方史。学校可根据本校校情,广开思路,寻找适合本校的资源,开发校本课程。如本校除《厦门史话》《台湾史话》外,根据地处汽车工业城的特点,开发出《汽车文化》;又根据校园内植物种类繁多的特点,开发出《校园植物》。事实证明,这些拓展校本课程资源的做法,既可丰富学科教学内容,又能让学生全面发展。
当然,开发校本课程并不能等同于编教材。校本课程是在充分开发和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为教师指导学生活动提供参考性的课程方案或指南。对学生来讲,它只是为学生学习活动提供选择性参考,而不是要求学生一定要掌握的教材。否则,校本课程就可能成为国家课程的翻版,一方面加重学生负担,另一方面也失去了校本课程的应有价值。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第一中学集美分校)
第四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实践探索
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实践探索
文题
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学习过程中的方法选择和内容选择。
摘要
学校课程改革包括国家课程的科学实施和校本课程的资源的开发研究。面对时代的发展和未来的挑战,学校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就必须抓好学校实施的课程整体优化,特别是在科学实施国家课程的前提下,努力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和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我校近年来在构建有自身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作了初步的研究和探索,进行了国家课程校本化、校本课程系列化的研究与试验。
作者信息
姓名:杨魏
单位:江西省乐安县龚坊镇龚坊中心小学
职务:教师
电话:***
正文
一、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
我们认为“校本课程”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因此,我校近年来就从这两方面对构建有自身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作了初步的研究和探索。
(一)国家课程校本化与优化的探索
国家课程是国家规定的课程,它专门为培养未来的国家公民而设计,并依据未来公民接受教育之后所要达到的共同素质而开发的课程。国家课程强调基础性和统一性,但无法兼顾不同地域和学生的个性发展,这就要求学校构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更为合理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体系。因此,我校在全面落实国家课程计划,开足开齐国家规定的课程的同时,积极进行国家课程校本化与优化的探索试验。学校和教师通过调整课程计划和结构、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个性化的再加工、再创造,使课程结构更符合学生个性、学校和社会的特点和需要。
(二)我校校本课程系列化的探索
我校在进行国家课程校本化的研究与试验的同时,积极开发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进行校本课程系列化的研究。
我校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传统和优势,挖掘教师的潜力,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开发一些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校本课程。目前,一、二年级的科学与社会综合课,四年级的书法课,五年级的美术创意课,六年级的生活技能课,四到六年级的形体课,这些课程都深受学生的喜欢。
通过这些校本课程的开发,学校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给学生的发展提供广阔空间,极大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同时也促使教师不断思索:怎样才能开发出学生喜欢的课程,从而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对校本课程实施的实践与探索
(一)学校为校本课程实施提供必要条件
学校必须立足自身的人力资源、教育资源、学校环境,确立自己学校独特的发展方向,体现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或教育哲学,否则,学校是不可能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
首先学校要具有明确的办学理念。学校的教育哲学、办学宗旨、培养目标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前提条件。我校在“三个面向”指导下,确立了“全面发展打基础,发展个性育人才”的办学理念,这是我校新世纪办学的指导方针,也是构建我校校本课程体系的依据之一。
其次学校应有一定的课程改革和实践基础。我校作为一所教改试验学校,自建校以来在学制、课程、教材、教法、评价等方面进行了综合的整体改革与试验,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和规律性的经验。最后要有课程资源开发的保障。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应对学校的师资、设施、经费、器材、场地等课程资源进行合理安排,充分利用。注意挖掘和利用学校现有的课程资源和社会资源,使其服务于课程改革。
(二)教师参与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条件
教师是教育实践的直接承担者和教育变革的实施者,“如果学校的课程发展有一线教师的参与,将有利于体现课程研制者的意图,有效地发挥新课程的作用。同时,由于教师的参与,课程可能会更为清晰、易懂,更容易被其他教师所理解与实施。”一切教育改革和发展都离不开教师的参与,而教师的发展水平又直接决定着教育改革的成败。因此,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将有助于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只有教师具有有课程改革的正确理念,有课程改革的愿望和动力,有开发校本课程所必要的知识、能力,校本课程开发才能得以顺利实施。
(三)校本课程开发需要专家的指导
通过综合课的研究,我们感到,我校教师与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专家携手合作,双方为实现试验目标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相互研讨、优势互补、相互推动,这是自主开发校本课程的上佳选择,也是一条可取的、愉快的途径。因此,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不是局限于学校自己内部的资源,而是要挖掘、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校内外教育资源,寻求教育专家的指导,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课程开发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使课程开发走向科学、规范、完善。
结束语
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也是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和重要标志。课程改革是一个长期的实践探索过程,我们能投身这场改革,既是一种机遇,更是一种挑战,任重而道远。只要我们坚持采取“学校领导、课程专家、实验教师”三结合的组织形式,坚持以科研为先导,以实验为基础,遵循继承、借鉴、改革、融合创新的原则,勇于实践,善于总结,与时俱进,不断完善,最终会形成具有特色学校的课程教材新体系。
第五篇:城北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方案.
城北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方案
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肩负着促进学生发展的任务。学生的兴趣、能力与选择是多元的,课程必须有多元性才能适应全体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校本课程的课设必须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与真实生活,必须充满着趣味性和丰富的多元选择性,才能把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落实到课程中,让课程更有价值,更具有生命力。
一、指导思想
校本课程是学校针对学生的兴趣和需要,结合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和实施的课程。它是学科教学的拓展、是课堂较学的补充,更是学生发展不可缺少的教育资源。据此,我校以语文课堂教学改革为龙头,以汉字书写为突破口,为培养造就学生的传承创新,弘扬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提高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高雅的审美情趣,使学生个个能够规范、端正、整洁地书写汉字;具备熟练的写字技能,提高学习效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特制定本方案。
二、工作思路
本着“写字育人”,促使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的目的,确定以下工作思路:
1、以科学的教学质量观为指导,创新写字教学管理,使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2、立足现实,着眼未来,激发兴趣。从而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高度,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
3、遵循教育规律,指导学生写字的方法要科学。如正确的坐姿,正确的执笔方法等。
4、习惯养成贵在坚持,学生在掌握正确的写字方法后,要持之以恒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达成目标
大力开展写字课堂教学的研究,认真上好写字一刻钟。按照“知识传授,技能训练,习惯养成”的要求,确保写字课的指导和训练效益,提高写字教学的质量。加强课内外结合,科学合理进行写字训练,力求轻负担、高质量。在保证各学科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各学科通力合作,共同完成小学写字教学任务,各科作业质量达到小学生写字合格的标准。
四、实施步骤及进度
第一阶段(2010.9准备。制定具体的研究计划,撰写实验报告。
第二阶段(2010.10—2011.5初步研究——深入研究。组织教师分析写字教学现态,学习相关的教学理论,定期开展书法讲座,提升教学理念。
成立“学校书法协会”,制定各项制度和章程,组织学生进行书法创新。第三阶段(2011.6总结、查漏补缺,收集、整理,编辑成册,撰写项目研究总结。
四、组织机制
为了确保“写字行动”有序、规范、有效、深入地开展,牢固确立“写字育人”理念,并以此推进我校教育教学深入的发展,特成立“写字行动”领导小组。
组长:武晓燕
校本课程开发的主要决策人和负责人,负责校本课程的总体策划,宏观调控及全面研究及实施。
副组长:蔡英霞张元华刘晶
组织实施校长决策及负责校本培训,检查校本课程实施。协调各部门的工作,组织教师实施课程计划。对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实施进行指导、评估、调查、分析。
成员:各班语文老师
五、领导小组主要职责:
1、构思并制定《写字》开发工作的总体规划,做好指导、研究、实施、评估等工作;
2、制定校本课程管理的有关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和考核;
3、组织语文教师进行写字课程的理论学习,规范教学行为,提高教育教学能力;
4、经常深入写字课堂,指导开课、听课、评课工作,和实施教师一起研究情况,帮助他们及时总结;
5、做好阶段性的总结及经验或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五、行动策略
1、立足课堂,面向全体
为实现写字教学整体优化的目标,要求教师要立足课堂,面向全体。随语文教学要上好写字指导环节。写字课要合理安排练字进度,给学生留足练字的时间。“练字必先练姿”,要加强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的指导,重视读帖习惯的养成,让学生逐渐养成“目中有字、心中有形”“在描临前观察、在描临中体会、在描临后比照”的良好习惯。为了让每个小学生书写都能做到正确、规范、工整,要按照“起点低、步子小、要求严、训练实”的要求规范日常写字教学。
(1语文课上识写结合。语文课上识字教学时,不光要注意生字的音、义还要重视形体分析,指导写法。原则上语文课上学生指导写字时间要不少于5分钟。
(2写字一刻钟重点指导。课上老师要做到讲解、示范相结合,深入学生当中相机指导,纠正典型错误,帮助学生找规律。并努力落实“写字一刻钟天天练”。
(3齐抓作业书写。练字目的是用字,要求学生做作业时和练字时一样认真书写,做到练用结合,以用促练。同时我们还要号召所有老师齐抓共管,要强化学生“提笔就是练字时”意识,养成学生良好书写习惯,各科老师应通力协作,共同要求学生写好字,做到作业整洁。不要再误认为练字是语文老师的事。
(4开展多种写字活动。开展多种活动,优化写字氛围,促进学生水平提高。每学期举行一到两次写字比赛,评选“星级”写字能手,举办一到两次学生书法展及作业展览等。另外,每班也应不定期
地开展班级写字比赛,做好写字提高工作,树起榜样,以共同进步、提高。
2、教师自身必须先练好基本功。
(1练好“两字”基本功。每位教师每周自觉练粉笔字和钢笔字,确保“两字”过关,并将成绩纳入到教师的年终考核之中。
(2练好指导功。自身练好两字,只是指导学生写字的前提,还必须深入钻研学生写字特点、途径,开展教研活动,坚持学习,积极探索写字课堂教学模式,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指导水平。每位老师在作业批改、评语书写、教学板书等方面应做出示范。
强化写字课程的实施
1、加强教师练“功”。继续加强教师每天练字,增加检查力度、检查效度。定期举行教师作品展示、竞赛活动,为学生树立榜样,推动写字教学。各科任教师的课堂板书要认真、工整,通力协作,要有“不仅教学生写字,更有教学生做人”的意识,学校领导检查做到及时、严格、有效。
2、跟紧学生作业。学生写好汉字决不是一日之功。在实践中,我们和每位教师达成一致,课堂上时刻注意学生的写字姿势,作业时要强调书写工整、美观;课后要继续跟紧学生的作业本书写质量。各科作业齐头并进,建立“家校一支笔”,家庭作业决不放松。学校制定有效的检查、评比制度,保证每一名学生、每一次作业的书写质量。
3、实现“分层教学”。结合各年级学情,实现分层指导,逐步提高。
一、二年级以习字为主,重点指导写字姿势及笔画、笔顺的规范
性;
三、四年级以规范汉字书写为主,强调结构的搭配;
五、六年级以临帖及行楷结合为主,强调书写的章法,指导学生学会自己创作,形成自己的书写体。这样就形成了普及与提高同步走的局面,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彰显“四个结合”
认写结合。汉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一个汉字,就是一段情、一幅画、一首诗,可以吟唱的歌。因此,在写字教学的指导中,要引导学生走进汉字,体会其中的无穷魅力,了解中国的历史,接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有心而写,提高文化素养。虽然短时间内学生的练字可能收效甚微,但如果长期坚持,字就不仅仅是在写,而可以说成诠释美丽、表达情感了!(2写育结合。教师在指导写字的过程中,要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用赏识、激励的心态保护每一位孩子的成长,让学生学会享受习字的过程,欣喜自身邪恶成长,从而陶冶性情,涵养心性,奠基一生的文化素养。
(3写评结合。人人都有获得赏识、体验成功的需要和潜能。在实验中,老师们要做到指导中有评价,评价中有指导,写字评价可以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出发,以鼓励为主,让学生参与评价,注重写字习惯、态度评价等过程性评价,通过多元化成果展示,人人体验成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写字评价起到科学的“指挥棒”作用,从而更好地发挥出写字育人的功效。
(4写用结合。老师要善于捕捉时机,不动声色地创造学生主 动写字的环境。
5、人人参与研究。根据市教育局新出台的教师行动研究方案,结合我校的写字课程,人人从这一实验中选题、研究、实践,已达到不同的视角,相同的研究,多方面促进写字课程的实施。
制定实施写字教学的一系列措施:(1确立写字教学研究的整体思路。
提出“面向全体学生,教师全员参与,教学全程渗透,学校管理全方位抓”的整体思路。写字教学要体现素质教育的思路,面向每一位学生,因材施教,追求写字无差生。每一位教师,都要必须练就一手漂亮字,人人会上写字课,人人撰写写字经验总结。每一门学科教学过程中都必须渗透写字教学思想。做到四个统一:各年级统一教材、统一进度、统一训练要求、统一习字本。做到四个保证:时间保证、指导保证、质量保证和利益保证。
(2建立教师写字教学基本功训练制度。建立了一系列制度,提高教师的写字技能水平、写字理论水平和写字教学水平。①学。学写字教学
相关的理论及各地写字教学研究成功经验,了解中国传统写字教学的精华,各类书体的特征,以及
书法家的故事等。②练。每天坚持练字20分钟,每周上交一页钢笔字、一页笔毛字。③比。每学年
举行一次青年教师“三字一画”基本功大赛,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 书法比赛。在学、练、比中成就扎实过硬的写字教学基本功。(3营造浓厚的写字教学研究氛围。
环境对小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力和感染力。我们注意创设与写字教学研究吻合的氛围,让学生置身其间,耳濡目染,产生自觉练字,以写好字为荣的心理。
①学校宣传橱窗、走廊过道的墙壁上布置了学生的优秀习字作品;班级设“书画苑”展示学生的优秀习字作业和有进步的习字作业。②创作写字歌,编写写字操。为了激发学生热爱写字的情感,学校创作了写字歌——《我们从小练好字》,让学生懂得写好汉字是每一个中国人热爱祖国、热爱祖国文化的具体表现。正如歌中所唱:
“我们是炎黄子孙,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根……我们是中国人,我们从小练好字”。还编写了写字操,既为活络指、腕关节,也为营造情境。每当学生习字时,播放柔和轻缓的民族音乐,学生在乐曲的引导下,平心静气,渐入练字佳境。
③教师提笔即是导字。小学生具有很强的模仿性。教师姿势端正,书写规范,重视板书和批语的书写,使之成为示范的窗口。学生自然也会自觉练字,蔚成风气。
(4开展“五个一”写字教学研究常规活动。即:①每天一节20分钟写字课;②每周一次班级习字评比;③每月一次全面性的写字水平检测;④每学年一次的写字成果展示;⑤每学年一次的写字经验论文交流,要求教师人人谈写字教学的经验,加强经验的推广工作。
(5明确各科作业的常规要求。
学生习字最多的应用便是作业,教师提笔即是导字,学生提笔即是练字。制订《港下中心小学各学科作业规范》,对各学科作业本封面的书写,作业的格式,字的书写,批改符号等都作了统一的规定,并定期检查,形成反馈,致力把写字训练的成果迁移到平时的各科作业中,促进学生认真写字,教师严谨批改,养成良好的教风和学风。
七、组织达标
1、加强写字教学评价
评字是整个写字教学中至关重要的一步,是写字指导的延续和提高。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开展自评、互评、点评,建立良好的评价机制、激发学生的写字兴趣。
自评:这一环节最好是在学生仿写的过程中。当写好一个字后,随时和范字对照,找出不足之处,以便在写下一个字前加以改进。当然自评也可以是在小组互评时,看着小伙伴们写的字,跟他们的作品对照,面对面地展开自评。这样可以增强孩子敢于发现自己缺点和不足的勇气,培养其诚实的品格,陶冶其情操。
互评:在仿写后,积极组织学生互相评议,或选取几份作为例子,集体评议。评议时,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评价的标准及评价原则。如“书写是否正确,结构是否合理,主要的笔画是否突出,运笔是否到位,字面是否整洁,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等。”当学生有了评价的准绳之后,评价就能有的放矢。同时,在互评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对照自己的书写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学习借鉴,以便改进。
点评:在点评过程中,教师的点评往往起到关键作用。有时教师的一句点评可以增强学生写好字的信念。这要求教师的点评要恰到好处,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写得不足的地方,可以委婉地指出,帮助其改进。
2、完善写字评价体系
(1各学科检测都要设有规定学生书写的评分要求,重视卷面书写评价项目,认真评价卷面分,以此促进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2引入竞争机制,定期开展各种写字的评比和达标活动,坚持平时检查检测制度。
写字是一项长期的训练,只有反复指导,反复练习,才能为学生夯实基础。同时更要注意个别反复强化,持之以恒。不过,单一的练习会使学生感到枯燥,因而应采取多种方法强化,从不同角度达到殊途同归的目的,使学生真正心领神会。写字是一门学问,更是一门艺术,只有遵循规律,严格要求,写生的字定会日渐进步。让我们共同期待:书法艺术这棵古老奇树,在我校开出艳丽的花朵。
附:
1、小学生写字的有关指标与要求
2、小学生写字评价标准 小学生写字的有关指标与要求
一、写字姿势
1、“三个一”,即:眼睛离纸平面一尺,胸口离桌边一拳,握笔 的手指离笔尖一寸。
2、“八个字”,即:头正、身正、臂开、足平。
二、写字技术
1、走好三步路:写好基本笔画、写好独体字、写好合体字。
2、念好四字诀:看、记、写、比。
3、闯过三道关:笔画笔顺正确规范:字体、字形端正美观;作 业、卷面整洁。
三、书写速度 一年级学生每分钟写 3—5 字;二年级学生每分钟写 5—7 字;三 年级学生每分钟写 8 字左右;四年级学生每分钟写 10 字左右;五年 级学生每分钟写 15 字左右。
四、学段要求
1、第一学段(1—2 年级)要求: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 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 的形体美; 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具体分解: 一年级:练习用铅笔写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执笔方法和 写字姿势正确; 会按照田字格里范字写字,学习使用和保管写字用具,培养写字兴趣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二年级:继续培养写字兴趣,继续练习用铅笔写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初步掌握正确的写字姿势和铅笔执笔要领;在认识常用 汉字的偏旁部首的基础上,逐步掌握其写法,初步了解汉字结构;学 会使用和保管写字用具,初步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2、第二学段(3—4 年级)要求,能使用钢笔书写正楷字,做到 规范、端正、整洁。具体分解: 三年级:能用钢笔熟练写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有一定的 速度,培养学生的写字兴趣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四年级:继续培养学生的写字兴趣和学习用钢笔写字,要求写字 正确、端正、整洁,行款符合要求,培养审美能力。
3、第三学段(5—6 年级)要求: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 一定的速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要掌握钢笔字的正确书写方 法,比较熟练地掌握钢笔书写中笔画和偏旁的写法,及其在字中的搭 配关系,提高写字的成功率。小学生写字评价标准
1、一、二年级评分标准 执笔方法和写字姿势正确,书写习惯良好“(40 分)点画书写正确,多数字形比较端正,结构大体匀称合理(40 分)运笔较好的知道轻重变化、也大体适度(10 分)行款整齐,前后大体一致(10 分)
2、三、四年级评分标准
钢笔执笔方法和写字姿势正确,书写习惯良好(30 分)书写规范,字形端正,结构比较合理,大小适中(40 分)运笔轻重变化、也基本适度(15 分)行款较整齐,上下较均衡(15 分)
3、五、六年级评分标准 钢笔执笔方法和写字姿势正确,书写习惯良好(30 分)书写规范、入体或自成一体,重心平稳,结构匀称(40 分)运笔流畅,行笔轻重变化较明显、适度(15 分)行款整齐,上下均衡(15 分)
4、具体评价办法(1)查课堂作业的书写质量。(2)进班现场抽查指定内容的书写质量。(3)评价分为三个标准:优秀、合格、不合格。“双姿”、书写笔顺正确,能够达到本年级上述“具体要求”的 为优秀; “双姿”、书写笔顺基本正确,基本能够达到本年级上述“具 体要求”的为合格; “双姿”、书写笔顺不正确,不能够都达到本年级 上述“具体要求”的为不合格。要求各年级段学生习字的合格率为 100%,优秀率为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