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的策略

时间:2019-05-15 07:05: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古诗教学的策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古诗教学的策略》。

第一篇:古诗教学的策略

古诗教学的策略

虽然说古典诗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可它却也一直是我在教学中的大难题,有着许许多多的困惑:如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如何能读诗入境等等。通过本次专题研讨和课堂观察,本文试着从策略的角度谈谈几点粗略的认识:

一、淡化诗意,品析诵读。

一首古诗,诗人在创作时,有它特定的时代背景,不同的人,读它会有不同的见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老师如果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是不对的,也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就拿诗意来说,我认为只要借助注释大体理解即可,因为诗人要表达的情怀深藏于字里行间,这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这种意境美最好的表现方式,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诗情画意尽在学生脑海中。如何去展现?诵读是最好的方式。只有有感情地诵读,才能体会出诗的真味。学生诵诗文,抑扬顿挫,韵味无穷,不仅可以感受到汉语言的韵律之美,诗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还可以积累语言,受到熏陶感染。

二、多元教学,渲染意境。

诗中有画,画中有情,诗歌是艺术创作的结晶,它追求情景交融的美妙意境。因此,它需要老师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使古诗教学丰蕴起来。例如四年级费老师执教的《江雪》,这首诗如果仅仅让学生理解渔翁孤独寂寞,这样的教学显然是不到位的,所以,引导学生与作者展开心灵的对话,体会作者一腔的愤懑苦闷,郁结在胸,以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行动来发泄他对朝政的不满,来表露他愤世恨时且又不愿同流合污、孤独、高傲的感情,从而获得与作者情感的共鸣,也是本课教学的内容。然而,由于写作背景复杂,又由于小学生的知识、阅历、个性等方面的不足,其中的感情,学生很难一下子领悟出来。这时费老师不失时机地出示作者的有关资料,让学生搞清楚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无疑于“推波助澜”,能激起学生的心灵震荡。这种感情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是有所体会的。

三、跳出教材,组诗教学,培养诗趣。

课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教材教”,即要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积极开展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我们更不能就诗教诗,要和学生一道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尤其是高年级的学生,当有了一定数量积累后,完全可以跳出教材,进行组诗的教学。例如本次的专题研讨中,四年级的古诗《江雪》的学习中,杨老师巧妙地整合了一个“垂钓系列”——《江雪》《秋江独钓图》《小儿垂钓》《渔歌子》,重点学习《江雪》,对比略读《秋江独钓图》,推荐阅读《小儿垂钓》《渔歌子》,这样的整合对比学习,既有利于在对比中深化理解,又对中国文人历来的“垂钓”文化进行了一次探索,同时,增加了学生的古诗词阅读量。六年级的沈老师以复习的形式引导学生对已学的古诗进行题材分类——咏物诗、送别诗、思乡诗、爱国诗„„自然过渡到本课两首诗《冬夜读书示子聿》《观书有感》的题材特点——哲理诗。然后两首诗整合对比学习,同中求异,在比较中引导学生发现两首诗说理的不同方式——直接说理、借喻说理。这样的整合对比学习,节省了教学中无效的环节,对”哲理诗“这一古诗题材有了一个较深入的探究,事半功倍。

古典诗词是我们伟大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优秀古诗词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资源,优美的诗词,深刻的内涵,高远的意境,流传的佳句,精湛的语言,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引导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走进诗词歌赋的王国,享受美感体验和挥洒才思的愉悦与幸福,是师生共同生成的大课堂,这是最令人欢欣鼓舞的成功的古诗教学。

诗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体验,是人类精神园地里永不老去的童心梦幻,是文学的源头,是艺术审美金字塔的顶端,是个性抒发的最近途径。可是,当代中学生感到诗歌特别是中国古典诗词越来越遥远,越来越陌生。当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民族情感的古典诗词从广大中学生的精神生活中逝去时,这是何等可怕可悲的事情。我想,这种现象产生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在我们中学的诗词教学中,行为主义教学仍很有市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刺激——反应”,把学习者看做是对外部刺激作被动反应,即作为知识灌输的对象,它认为知识是客观的,教师只需要通过“刺激——反应——强化”的模式把客观世界的知识传递给学生。因此传统课堂上学生的活动主要是被动地听记和机械地做题。诗的感觉美、意象美、语言美以及教育任务则被置于脑后,一切丰富多彩、蕴含复杂的艺术形象被抽象化、理性化了,凝聚了五千年华夏文明精粹、活跃着一个个鲜活生命的最纯粹的文学样式被异化为通过高考博取功名的敲门砖。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只是对现实暂时合理的解释与假设,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也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在人类社会进步的过程中,这些充当“知识”的假设总是不断被否定,或被不断出现的新假设所代替。建构主义强调认识主体的内部心理过程,把学习者看作信息加工的主体;并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需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我们积极构建一个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丰富的语文课外活动和良好的语文环境为两翼的崭新的诗词教学体系。这个体系是对重个体轻合作、重接受轻探究、重结果轻过程、重认识轻体验的行为主义学习方式的否定和扬弃,以“立人”为中心,强化语文活动,优化语文环境,沟通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变封闭的语文教学为开放的语文教学,让学生通过品读诗词去认识社会、感悟人生、塑造自己。

一、反复吟咏,创造激励探究问题的热情和责任感的情境

汉语言文学讲审美、体验、感悟、直觉,体现了汉民族独特的心理结构和思维方式。钱理群说:“中国传统文化根本上是一种感悟的文化,而不同于偏于分析的西方文化。”用方块字连缀而成的中国古典诗词,一直洋溢着一种独具魅力、生生不息的灵性风韵。灵性是古典诗词的一种鲜活气脉,故非吟诵涵不足以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韵。“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深乎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口诵心惟,咀嚼体悟,共鸣感奋,润养身心,化育灵魂,铸造人格的支柱,积蓄精神的原动力。古典诗词教学需要激情,需要陶醉,需要发现。吟诵涵咏创造了令人陶醉、充满激情的学习情境,促使主体与主导、作品与读者进行深刻对话,激励学生探索的热情和责任感。诗教足以养心。诗词教学就该多一些声并茂的诵读,少一些学究解经式的分析;多一些陶情冶性的快乐,少一些正襟危坐的严肃;多一些联系自我的体验,少一些微言大义的挖掘。

二、启发联想和想象,进行诗词文本与生命灵魂的对话

中国古典诗词言约意丰,贵在含蓄,时空跌宕,跳跃腾挪,非联想、想象不能领悟其意境、意趣。“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字风流,境界全出。老师就要启发学生通过联想、想象,再现春江碧透、柳绿桃红、蜂蝶翩跹、莺飞鸟鸣或者月影姗姗、风来花动、含羞逗影的情景,才能领会诗句深邃的意蕴和含蓄的感情,获得阅读欣赏的愉悦和二次创造的满足。古诗词浸润着汉民族的审美意趣,多借景抒情、体物写志、咏史寄兴、即事感怀,又多用映衬渲染、虚实相生、动静互见、拟人比喻等表现手法,这些更需要也更能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读者只有放眼广袤的天地,想象漫天飘雪、千山皆白的寥廓凄清的背景烘托下的一叶孤舟、一竿鱼钓和一孤苦老头,才能走进一个在宦海中虽几遭打击几度浮沉仍痴守节操、孤寂愤怨的灵魂深处,实现跨越千年的灵魂对话。联想和想象在诗词学习的课外活动重要形式——诗歌表演中更能指导其欣赏作用和创造精神渲泄得淋漓尽致。

老师的讲析代替不了学生的联想、想象,学生也不可能通过老师的联想和想象走进诗词的意境、诗人的世界。学生只有在教师启发下进行联想想象才能实现读者与文本的对话,最终实现意义的建构。读者阅读的过程,就是以自己的全部生命体验、生命情感和生命意识与文本背后潜藏着的生命对话的过程,就是实现读者自我生命成长和提升的过程。联想和想象是这个过程的催化剂和通衢大道。

三、搭建手脚架,促进知识与能力相生相长

意义是经验的生成。学生的知识经验越丰富,他们对诗词的领悟就越丰富深刻。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夯实作为新知识生长点的认知结构。这个认知结构包括:作品积累、诗词常识、鉴赏方法、名家赏析的文章、背景知识以及一些主要流派的风格特点等。

1、从课内向课外扩展,严格要求学生背诵一定量的课内外作品,在背诵中丰富积累,在涵咏中感悟陶冶。

2、引导学生通过专题探索掌握诗词的一般常识。比如诗词的题材类别、意象、意象与情感、意境、风格、表现手法、朗诵技巧等。

3、推荐并指导学生阅读诗评名家赏析诗词的文章、书刊,让学生走进经典、走进名家大师,感受他们的学识、睿智、气度,开拓视野,开阔胸襟,培养大气,提升自我。

4、指导学生广泛深入地研究一些作家的传记(评传),走进历史走进诗人的情感和精神世界,感悟时代风云、生活遭际、理想情感、品性情趣在作品中的折射,从而深潜到文化的深层,感悟人生真谛和宇宙哲理。

生命发展的高度取决于手脚架搭建的高度。搭好手脚架,重在让学生积累文化,掌握方法,使其知识和能力相生相长。

四、拓展学习空间,让诗词走进生活走进心灵。

语文素养是存在于每个学生内部的文化心理结构,它是不可传递的,只能靠学生自身的实践活动才能养成。因此,我们要拓展诗词学习的渠道和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关于诗词学习的课外活动,为他们提供在具体环境中开展言语实践的机会。

1、在教师的指导组织下,让学生自己动手,利用板报、墙报、学习园地、多媒体、校园文化节等推介名家、赏析名篇名句。

2、定期(周末或周日)开设诗词讲座,主要是专题学习的讲座,如“唐朝边塞诗与盛唐气象”“诗人笔下的梅、松、菊、竹”等,主讲者先是教师,然后培养学生成为主讲或主持,强调师生互动、自由活跃,突出自主、合作、对话、情感与理性结合、具体与抽象结合。

3、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开展诗词朗诵欣赏和诗词表演等活动,使诗词从远古走进现实生活、走进心灵,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实现诗人、作品与读者的精神交汇。

4、引导学生指物诵诗、感怀吟诗、即景背诗。

5、开展总题为《生活因诗而精彩》的系列写作活动。

生活需要诗情、诗意、诗韵。只有把诗词融进日常的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满眼诗意、满怀诗情、满口诗香,在生活中品诗,在品诗中生活,诗词才能真正成为学生毕生的精神追求和宝贵的精神财富。

五、加强合作探究,在合作对话、互相促进的开放式探究学习中整体发展

建构主义强调合作和对话教育。以学习者的个体经验为出发点的建构,必定带有差异的色彩,从自己的经验基础出发,对同一言语事实,选取的理解角度及理解的广度、深度会不尽相同。这些来自不同个性的不同角度的不同理解,又补充了个体经验的局限,把个体建构推向合理与完善,个体建构因此取得了开放的胸襟。而且,学习主体对合作探索有着天然的要求和愿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在人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这时,教师主要在三个方面给予学生帮助和指导:一是帮助学生选择探究主题。如“意象特征与情感主旨”“诗词中的联想和想象”“诗人与诗词的主题、风格”“诗词中常见的表现手法”等。这些专题还可分为更具体更小的主题,不求高、大、全,这才适合实际。二是从资料的来源、搜集、取舍和研究的方向、态度、方法等上给予指导。比如对书刊、网页的泛读和精读。三是指导学生把探究形成结果并进行交流。多肯定多激励不苛求。

雅斯尔说:“教育意味着„„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突出强调经验建构、探索、合作和对话,要求教师“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集中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兴趣、欲望,鼓励学生真正参与到对话的进程中来,一起探索,一起发现,一起分享,让学生在诗品、诗意、诗情、诗格、诗韵汇成的大海中遨游,那么“这些融合在古诗词中的智慧、风骨、操守、人生态度将内化为学生人生信念的永恒资源”。

含艺术性、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把古典诗词教学做得有声有色、丰富多彩,使得古典诗词文化融入学生的心灵,促进学生个体审美能力、创造性能力的发展。

第二篇:一年级古诗教学策略

一年级古诗教学策略

摘要:

古诗——中华文学艺术中的一支奇葩,它博大精深,灿若繁星,千百年来,以其精湛的语言,深邃的意境而脍炙人口、吟唱千古,滋润了无数代中国人。它的内容包罗万象,无所不有,这些都是先人智慧的结晶、经验的总结、情感的沉淀。它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其价值不仅在于给人以艺术的熏陶,更能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性情。

关键词: 一年级古诗教学,读诵、画、感悟

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有学习要求“对于低年级的孩子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优秀诗歌对于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爱国思想、审美情趣、健全人格都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虽然是一年级学生,但是他们都在幼儿园接触到很多浅显易懂的古诗。但由于他们年龄较小,对已背的古诗不明其意。课文中正式接触的古诗只有几篇《村居》、《村晓》、《小池》、《咏鹅》、《画》、《所见》。对一年级学生进行古诗教学,我采用一下策略。

一、重视读诵,初步领悟。

古诗语言精练、含蓄、优美,首先要让学生抓住重点字、词,读准字音,了解字义,让学生大声朗读,“不求甚解”地读,读通,读好,读到朗朗上口,在读中自悟。古人说:“凡诗,熟读深思子自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强调的就是“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诵读为本,通过反复诵读,反复吟咏,体会古诗的韵律、意境。并且要引导学生用多种方式进行诵读,如:范读、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配乐读、背诵等,从形式各异的阅读中领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中的意境,激发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在古诗教学中,诵读是主要的环节,教师要充分利用资源和环境引导学生诵读,使学生投入到古诗的意境中去。除了诵读,教师还要结合小学生想象力丰富这一特点,积极引导学生在诵读理解文本的基础上,通过想象,更进一步走进诗中,体会诗人的悲欢离合、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另外古诗朗读对字音的要求很高,要把每个字的音读准,还要注意咬字吐字。

如《村居》较为明快,朗读时可适当情绪外露,读得轻快、流畅,体现环境的优美和儿童生活的快乐。

二、画演古诗,探究诗意。

古诗是诗人把丰富多彩的生活内容熔铸在短短的几十字中,以少胜多,以大见小,意境深邃,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思维扩展,想象的空间。诗意图形成了,学生对古诗的感悟又深了一层,在教学中让学生合作交流讨论,结合自己的领会画出诗意图,对照诗句说说或演演,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学生学习古诗由被动变为主动的探究,自学能力就会大 大增强,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同时把古诗当作一种乐趣和享受,从而真正发挥古诗教学的特有魅力;锻炼了学生搜集、处理、加工信息的能力。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及对古诗的阅读鉴赏能力,使学生在今后的习作中形成言简意赅的文风。

如教学《所见》一诗时,在学生熟背的基础上进行表演,从而体会出“意欲捕鸣蝉”的情趣。而在教学《小池》的时候可让学生依据自己的领会,抓住事物特征用简笔画勾勒,涂抹上色彩,把“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情景粘贴在黑板上,呈现欣赏,诗画结合,吟诵诗句,陶醉其间,其乐融融。

三、展开想象,再现意境。

古诗的内容大多数都不是小学生阅历中的,有些与他们的生活空间有较大的距离,而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多媒体的广泛运用,使得古诗词教学更加直观,更容易突破时空的限制,较容易把学生带入到教材描写的情境中,但在教学中不能把多媒体作为依靠,更需要学生在吟诵的基础上,结合诗词中的意象,把古诗描写的客观世界转化成为自己的主观感受,这就需要他们展开心灵的翅膀,利用他们的想象,在头脑中生成一幅幅独特的画卷。这是一个“澄心直觉得其象”的过程,只有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才能领悟到诗情画意,仿佛人在画中游。

如袁牧的《所见》,内容为“牧童骑黄牛,歌声震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想象的翅膀首先要带我们到茂密的森林了,可以让学生骑在桌子上,想象自己就是那位小牧童,手里拿着短笛在吹,忽然耳边传来一阵“知了,知了”的声音,抬头望去,看见知了在枝头高唱。于是马上停止笛声,跳下“牛”背,轻轻地走到“大树”下。可以想象墙壁上有只蝉在鸣叫,所以停止笛声。此时也可以让学生大胆想象,小牧童心里在想些什么?在古诗教学中,要利用想象进入角色,才能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境,促进学生学得深,学得亲,学得活,学得实。

古诗教学没有固定的格式,我们要更新观念,创建氛围,优化教学,引导学生随着诗人所表达的感情产生共鸣,随其悲而悲,随其喜与喜,让这古典文学精华发扬光大,让古诗真正成为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第三篇:低年级古诗教学策略

低年级古诗教学策略

李耘雯

一、低年级古诗教学中情境的创设:

(1)音乐的渲染:教学中借助音乐调动情感,烘托、渲染诗歌的内容,创造美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在教学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时,教师选择古筝曲配乐吟诵,教师随着明快的乐曲声吟诵,学生从中感受有山、有水、有彩云的美的景象,以美的氛围,为学习这首诗作好情感铺垫。接着,老师介绍李白写这首诗的背景,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深入学习这首诗,有利于学生对诗的理解。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配乐让学生练习吟诵这首诗,更能激发起学生吟诵诗的积极性,收到很好的效果。

(2)画面的再现:鲁迅先生说过:“意美以感心,音美以感耳,形美以感目。”运用多媒体,不仅可以创造悦耳的情境,也可以创设悦目的情境,来激发学生审美的情感。教学伊始,教师可以先收集瀑布的美丽图片让学生观赏。通过图片的渲染,让学生在教室有限的空间里走进这一自然风光,激起学生对瀑布的向往。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先对文本所阐述的内容产生兴趣,才能更好地进行下面的教学。使其身临其境,激起内心情感的共鸣,使被动学习成为主动学习。(3)语言的调动:教学《绝句》时,学生对“鸣翠柳”“上青天”的理解有些困难,教师便组织语言,利用儿童的联想启发学生领悟美的意境,把他们带入美的境界。可以对同学们说:“你看,在郁郁葱葱的柳枝上,两只灵巧的黄鹂正欢蹦乱跳着,发出阵阵清脆的鸣叫。蓝蓝的天空中,一行白鹭排着整齐的队伍向白云深处展翅飞翔。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通过老师的语言描绘,以及带着与作者产生共鸣的真切的情意,激起学生的情绪,巧妙的把学生的认识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起来。

二、古诗教学中朗读的指导:

一般古诗教学中朗读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初读正字音——品读明诗意——精读悟诗情——熟读至背诵。

学生要想真正明白一首诗的意思是离不开读的。宋代万岳说:“书不厌频读,诗须放淡吟。”然而,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反复的朗读是枯燥的,根本激不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以多式多样的朗读方法来帮助学生读通古诗,读懂诗意。结合低年级的古诗教学,我们又实践提炼了一些其他的有效的方法,如:

1.师生对读。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合作读古诗,老师(或学生)先读,当老师(或学生)停下的时候,学生(或老师)接着读下去。师生接读可揭示古诗的停顿处,学生在接读过程中能自然感知古诗的断词顿句,这比在古诗上标“/”要形象有趣得多。又如教学《绝句》时,还可以这样对读。教师让一个学生与自己对读,其他学生边看边听边想。师:黄鹂。生:两个。

师:有没有不同意见? 生:白鹭。师:为什么? 生:它们都是鸟。师:原来鸟与鸟相对。师:两个。生:一行。

师:为什么你对“一行”? 生:都表示数量。

师:原来数字与数字相对。师:鸣。生:上。

师:为什么你对“上”? 生:都表示动作。

师:原来动作与动作相对。„„„„

通过点拨,大部分学生很快感受到了古诗对仗的规律。在对读中,学生不知不觉读通了古诗,明白了部分词语的意思,还感受到了古诗的对称美这一特点,可谓一举多得。

2.肢体语言辅助读。活泼好动是孩子的特点。在读古诗时,手口并用不仅可以增加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帮助学生记忆。古诗富有节奏感,让学生拍手、摇头等,学生自然就会产生兴趣,这也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年龄特点。

三、古诗教学中拓展作业的设计:

有句名言说:知识是宝库,实践是钥匙,有了知识不运用,如同农民耕而不播种。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了一定的学习古诗的方法,教师就应灵活把握教材,扩展教材,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语文实践活动为双翼,展开一系列拓展的古诗教学活动,使我们的小课堂得到无限的拓展和延伸。

一般古诗教学的拓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从古诗的诗意,选择与课本中诗意相关的古诗来辅助教学:如学习了杜甫的《绝句》后,再补充拓展他的另一首《绝句》(迟日江山丽),一方面加深对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的认识,一方面这两首古诗都是描写春日美景的,从拓展学习中更深入地感受杜甫诗的风格特点以及他笔下春天美丽的景色。

2、从古诗的写法,在这众多的古诗中,有不少古诗在写法上是很相似的,通过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反衬等各种方式描绘现实中的不同景物、事物和人物,以表达感情,抒发事理。教学中教师可从诗歌的写法上着手拓展,让学生从更多的感性材料,感性事例中悟出诗人的表达方式。例如李白诗歌的就有这样明显的风格,学完《望庐山瀑布》后,课件出示李白的《古朗月行》,《独坐敬亭山》,《送孟浩然之广陵》,《早发白帝城》,《秋浦歌》,《望天门山》等,从这些古诗中感受李白诗善用“疑”字的特点,李白诗善用数字进行夸张的特点,李白诗丰富的想象力的特点。学生选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选学自己喜欢的古诗,可个人自学,可小组合作学,可读,可画,可写,学懂多少是多少,学习后集中交流自己读书的体会和收获。这样,以课堂为载体,以有限拓无限,会给语文教学不断注入生机和活力.四、古诗教学中诗意理解的策略:

1、质疑释疑,感悟语言美

关于古诗的教学,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如果抓住精要之处,指导一二句话,也许就够了,不一定要繁复冗长的讲说。”教学中,把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自读,自悟,感悟诗歌语言的精髓。例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时,教师设计了以下环节:(1)出示自学要求,引导学生自学:自由读古诗,想想你读懂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可以提出不懂的问题。

(2)留充分的时间给学生自学,让学生静下心来,写写画画,动手查查字典,同桌的还可以商量商量。

(3)自学后组织学生集体交流。你学懂了什么 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可以说自己对字词句的理解,也可以说自己对诗情的感悟。交流汇报过程中,不要强求答案统一,要相信学生,尊敬学生,关爱学生,肯定学生的思想成果,这样,学生才能畅所欲言,无所顾忌。

在学生汇报了读懂内容的基础上,估计这些词句学生理解会有些困难,如:“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用“生”不用“升”,“疑是银河落九天”中用“疑”不用“像”,为什么是“紫烟”等。对于这些问题,教师需采用不同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发现解决问题。如:为了帮助悟懂“生”的妙用,教师出示一组词语:“生火 生炉子 升旗 升起”引导学生反复读这两组词语,小组讨论两个字意义上的异同,从而发现“生”实际上包含了先产生再升起的意思。

帮助学生理解“疑”,可引导学生回忆静夜思中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让学生自己悟出。

理解“紫烟”,则可调动学生已有的情感体验,引导学生联系日出时的云彩颜色来理解,悟出那是香炉峰上的水气蒸腾而上,在太阳光映照下,显示出迷人的颜色。

这样,通过词语的比较,温习旧知,让学生自读,自悟,学生既学会了知识,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2、画中找诗解诗疑

诗不离画,画可赋诗。对于通俗易懂的诗句,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读诗句想画面”来理解诗句的意思。对于诗句中难理解的字和词语,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画中找诗”来理解。古诗常常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就是画,画就是诗。直观、形象的画面更利于低年级学生想象和领悟。

例如,《绝句》后两句“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低年级学生能读懂的只有“窗、门、雪、船”这几个字,对于整句诗的理解比较困难。因为对“含、西岭、千秋、泊、东吴”等词不理解,学生不管如何读诗,如何想象画面,也不能明白。这时,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和这两句诗有关的插图,让学生到画中找一找,猜猜画中藏着哪句诗,哪个词?西岭山那么大,怎么看上去好像装在窗户里呢?这些船是干什么的?它们可能从哪儿来?„„通过教师的点拨和图画的直观展示,学生边看边找,诗意很快就浮出了水面,从而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一首诗不仅是一幅画,还是一首歌,一篇美文。诗歌集音乐的节奏美、韵律美,美术的色彩美、意境美,语言的含蓄、凝练于一身。古诗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古诗的这些特点,结合低年级学生想象丰富、活泼大胆的性格特征,有诗情画意地教,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学,并在“读、想、找、诵”中陶冶情操,提高欣赏美的能力。

第四篇:浅论古诗教学策略

浅论古诗教学策略

【关键词】古诗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6A-0072-02

古诗教学的重要性一直以来都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同。古诗应该怎么教?以下是笔者的看法。

一、去其功利,通过诵读来学诗

诗歌的起源与劳动、宗教、音乐、舞蹈等有关,后来的诗歌虽脱离了舞蹈、曲调,但还保留了音乐的本性。对仗整齐,有节奏;合辙押韵,讲究韵律,如此旋律优美的文体,必须以声传情。可是,在学校里,许多老师教古诗的目标比较单调,或把诗歌作为加强某种思想教育的工具,或把它作为进行语文文字训练的对象,或把它作为考试的内容让学生强背。

诵读好,应是学习古诗的重要任务。这点在语文课程标准中是有具体要求的。低段要求:“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美”,中段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高段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音、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可见,低中高年级虽教学目标不一样,但方法都是一样的――通过诵读来达到目标。诵读,是要有层次的:初读,读准字音;再读,读出节奏;品读,读出诗意,悟出诗情。而识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必须在诵读中进行,在诵读中巩固,在诵读中体会。抑扬顿挫,朗朗诵诗,是古诗教学的诗意课堂的目标,这点需坚守好,决不能为了应付考试而让古诗教学迷失方向。

二、抓住具象,模拟情境,走进古诗

诗歌是作者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将之寄托给一个具体的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自己的某种感情色彩。这是古诗的一大特性。因此,读者阅读诗歌,其实是还原诗人的所见所感,并在此基础上渗透自己的感情色彩。所以,古诗教学必须抓住具象(在诗中或是人,或是物,或是景)。抓住具象,也就是读诗时头脑中能马上形成一幅幅具体的图画,边读诗边想象画面,在想象画面时情感自然流淌而出。每个人心中都有个性的画面,都有主观的情感,这样意在其中,韵在其中,情也在其中,也就算读懂诗了。还原具象的方法,可充分利用课文插图或老师提供的影像资料,或学生根据诗歌自己画画,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引发想象。如果能在了解写作背景、诗人生平、诗人特点的基础上还原具象,那就更能身临其境,更容易准确悟出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了。创设情境,模拟诗人创作的过程,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就更加全面深刻了。如教杜牧的《泊秦淮》,笔者是这样做的。

师:同学们,现在跟随诗人杜牧一起出发吧。天黑了,夜晚来了。此时的江面上你看到什么景色?用诗句来说吧――

(学生齐读:烟笼寒水月笼沙。)

师:月色朦胧中,我们――用诗句来说吧。

(学生齐读:夜泊秦淮近酒家。)

师:这个时候,忽然听到歌女们在唱――

(学生:后庭花。)

师:南唐陈后主的《玉树后庭花》,这是亡国之音啊。当年陈后主每日寻欢作乐,终于被隋朝所灭,如今歌女还在唱这支“亡国之音”!真是――用诗句来说――

(学生: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师:商女不知亡国恨,这些纸醉金迷、沉迷歌舞的老爷们知道吗?

(学生:不知道。)

师:这真令人忧虑啊!晚唐那班醉生梦死的统治者毫不警醒,不从中汲取教训。国家命运堪忧啊,杜牧长叹一声,走进船舱,奋笔疾书,写下了《泊秦淮》。我们一起读这首诗吧,读出诗人的情怀。

(师生共读)

三、拓展阅读,多角度赏诗

小学课本里古诗的呈现一般是以《古诗两首》、《古诗三首》为题,这两三首古诗的内容都是不同的。如今的课堂教学(特别是中高年级),一般能学习两首古诗以上,但不同内容的古诗在同一节课上,显得脱节,没有意义。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先人留下的诗歌多如繁星。同一题材会有不同的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写过,同一诗人在不同的心境下也会写下不同情感的诗歌。这是中国古诗的又一特点。我们通过拓展整合,可以使学生能够得到更多的了解,还原的意象更完整、丰满。如在教学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时,可引用不同时代的诗人写西湖的诗,拓展学生的阅读面。

师:唐代诗人白居易非常热爱西湖,任杭州刺史时写下了不少赞美西湖的诗。离任前,还写下了“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的诗句。一起读读。

(学生读《春题湖上》。)

师:几百年后,北宋文学大家苏轼任杭州刺史,也写下了不少赞美西湖的诗句。一起读。

(学生读《饮湖上初晴后雨》。)

师:一百多年后,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也写下赞美西湖的诗句。一起读。

(学生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除了同一题材,以时间为线索纵向选择,拓展学生的阅读面之外,针对同一主题,展现不同的诗歌来同时学习,也能有同样收效。如:不同的古诗表达同样的思乡之情,可同步学习李白的《静夜思》、李中的《客中寒食》、向居易的《阴雨》、张乔的《江上送友人南游》等。不同的古诗同写戍边生活感受,王翰的《凉州词》、王昌龄的《从军行》、李颀的《古从军行》、曹松的《乙亥岁》、陈陶的《陇西行》等等。

四、学古诗,学做人

文以传道,歌以言志。中国几千年来的古诗词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他们用毕生所学所为为我们总结立人之经验。这是宝贵的教育资源。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盖棺。”对这些古诗文熟读成诵,可激发学生立志报国。“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知错能改,善莫大焉”,“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白省也”,“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学生在对这些名言警句的反复背诵中学会从诚信、忠诚、修身、虚心等方面做人,《游子吟》的反复诵渎使他们学会报答,学会感恩。“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落日见秋草,暮年逢故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学生对这些古典诗词诵读,从而明白“人间处处有真情,真情处处暖人心”。学生在反复诵读中去体会其中的感情,从中学会立人,学会处世的精神。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灿烂瑰宝,是“最有价值的书”,是“永恒的书”。学习古诗是学生汲取、接受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途径。教学中我们要还原古诗的木性,充分吸取古诗的养分,教会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处世,学会做学问。

(责编 黄鸿业)

第五篇:小学古诗教学策略研究

小学古诗教学策略研究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文经典不但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和精华,而且更蕴涵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它是中华民族精神得以生发的深厚土壤,对民族精神的培育和形成起着巨大的、不可缺少的作用。小学是一个人奠基、成长的关键时期,是打好人生底本的重要阶段。正如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该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所以,古诗文教学是学生品德形成、智力发展、语文素养全面提高的有效载体。是古文教育在当今学术界和教育界也已经被引起重视。《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并在附录中列出《优秀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总体而言,小学古诗词选文尊重了儿童的性格特点、自然天性。但由于小学生知识面窄,生活阅历浅,对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感到疏远,因而古诗教学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基于此,深化对古诗词教学的研究对提升小学生语文素养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已成为现实的迫切需要。

一、小学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意义

1.古诗词教学可以弘扬民族文化。古诗词经历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岁月洗礼,至今,是我们中华民族华夏文明的精髓,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无价之宝。古诗词的意境深邃,生动形象地描述事物的形象,以精炼的语言表达出丰富的内涵。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正是让小学生接触古典文学的最佳启蒙教材。加强学生古诗词的诵读,重视古诗词的教学对小学生的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的培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2.古诗词的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古诗词的特点在于意境优美,平仄押韵,寓意深刻,具有特殊的审美功能。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首首的佳篇词句,诗中意境的描写仿佛画一般,情理在书中,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古诗词中往往寓含着诗人的意志和感情,正所谓“诗以明志”,教师可以通过对古诗文的讲评,拓展学生的审美视野。

3.古诗词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古诗文篇幅短小、简洁,却意蕴丰富,学生要了解古诗词中的意境和作者的弦外之音,就需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古诗文教学给了学生想象和思维创造的空间,学生将诗词中的意境描绘在大脑中储存再造,可以应用到他们的写作中,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二、当前小学古诗词教学的问题所在

小学阶段是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在小学阶段进行经典古诗词的教学,是学生品德形成和智力发展的载体。然而古诗歌教学一直得不到重视,在实施新课程改革后,教学的情况也还不容乐观。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当前诗歌教学的一些弊端:

(一)重知识,轻人文

古诗词教学中,许多教师过分强调实用知识的学习,以考试内容作为教学内容,注重文字防疫,段落划分,语法讲解,文体介绍,名句名篇背诵等。古诗文教学变成单纯强调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训练的工具课,而忽视了古诗文所具有的文学因素、整体的美感教育和文学欣赏。结果,学生学起来味同嚼蜡,除了记住几个实际写作无多大用处的字、词以外,根本产生不了愉悦的审美体验,更不能切实体会古诗词的妙处。这样的教学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没有足够的重视,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结果造成大批学生发展后劲不足,导致大部分学生对祖国与民族的优秀文化知之甚少,经典常识文化严重不足。

(二)重应试,轻积累

多年以来,由于受“应试”思想的影响,在课堂上往往靠单纯的讲解、背诵进行“灌输式”教学。教学策略违背了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扼杀了学生积累古诗词的兴趣,且由于很多人认为在现代社会中古诗词没有用,而且学起来既枯燥无趣又难学,认为只要学一些考试要用的文章就行了。而当今语文试题中,一方面默写所占的分数比例偏低,默写的内容也往往局限在考察名言警句上,不能全面反映学生平时的读背状况;另一方面,一般语文考试总是笔试,对学生的诵读水平难以评估,即使有所反映也只能对停顿、重音等问题进行机械的书面解答,不能反映实际水平和综合水平。这就使得学生读得少,背的少,积累得少,缺乏对民族文化的积累和认识,认识不到民族精神的丰富博大。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古诗词阅读的目的不在于理解内容的深度,而在于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提高文学修养。

(三)重理论,轻实践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母语,主要的不是靠传授知识,接受系统的训练,而是在大量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中靠感悟,靠习得来获得。古诗词教学中,由于教师缺乏开拓民族文化资源的意识,不注重古诗词的实践活动,对小学生赏读古诗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有效的指导学生背诵,学生边读边忘或只会背,不会运用。还有许多教师往往把教材上的古诗从诗句意思到诗人所表现的情感,通过细致入微的讲解分析,把书本上的知识嚼碎嚼烂,让学生背的滚瓜烂熟,倒背如流,却舍不得给学生时间和空间在鲜活的、灵动的时间活动中积累更多的经典文化。这只会抑制学生的想象力,窒息学生的创造力,弱化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三、解决小学古诗词教学问题的策略

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最重要的是教会学生们如何诵读,如何体会诗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了古诗文教学的目的不在于理解内容的深度,而在于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提高文学素养。所以,我们教学的重点不必要求每篇都字字疏通,句句领会。在教学时,我们要开发创设各种情境,拓宽学生的学习视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启发学生古今联系,使古诗文的教学呈现一方新天地。

策略一:重视朗读,在多元诵读中抒情。

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要通过诵读能将自己的体会、情感表达出来,通过读,在课堂上营造教师、学生、作者彼此间心灵相融、情感相通、协调合拍的良好共鸣体,从而提高学生知识、能力、人格、审美、文化等综合素养。且古诗词“麻雀虽小,五脏惧全。”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时要注意诗的节奏、韵脚及合适的音调,从而恰当地表现诗中的思想感情。

重视朗读首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让学生读出不同的感悟,同时教师要成为引领学生朗读的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让学生渐入佳境,读出层次:在教学陆游的《示儿》时,按照这样的教学流程进行朗读指导。

1、初读诗文,介绍背景,了解诗人的“悲愁”心事。

2、精读诗文,了解遗憾,弄清诗人的“悲怆”心境。

3、研读诗文,理解信念,感受诗人的“悲壮”心愿。在初读的基础上,确定悲凉的朗读基调,精读诗文引领学生用深沉的语气表达出对祖国前途的忧虑;研读诗文时引领学生用坚定的激情表现出诗人一生为多难的祖国呐喊的爱国精神,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得到鼓舞。

策略二:灵活运用多媒体。

古诗教学中采用多媒体并合理地运用,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想象能力,促进学生对古诗的学习理解,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如古诗《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字用得十分绝妙,但仅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始终难以理解、体会。而多媒体恰当运用就解决了这一难题。教学时,教师先提问:“生”字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紧接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多媒体,画面上:草木葱笼,苍翠欲滴,危峰兀立,山峦叠障,而香炉峰此时正被烟雾笼罩,在阳光的照耀下,一团团紫烟不断从山谷中升起,景象美不胜收。多媒体将古诗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画面,给学生以美享受。学生学习兴趣极为浓厚,他们积极观察、思索,很快从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的动态画面中领悟到“生”字的妙处:“升”字仅仅只能看到烟雾升起,不一会就散去;而“生”字还含有“产生”的意思,这说明香炉峰始终处于云雾缭绕之中。通过此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使他们体会到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及感情色彩。策略三:资源整合,在把握基点中生情。

1、整合同主题的作品: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虽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却是相同或相近的。就拿“送别”主题来说,有李白的《赠汪伦》,写汪伦以歌声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对已感情之深;有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写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长江之水喻友人之间感情绵绵不绝;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维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如果教师在教学时能改变传统“逐首教学”“逐环教学”的模式,资源整合,主题凝聚,学生就能在把握基点中生情。在教学《赠汪伦》时,先播放名曲《送别》,然后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让学生大致了解异同,“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送别”的主旋律如同一汪清泉流淌在孩子的心间,激荡着他们的情感。

2、把握同题材的作品:以题材为桥梁,可以带动同题材不同主题的诗歌的学习,比如,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柳宗元的《江雪》后,出示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提出自学要求:这首诗又给我们勾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呢?希望你运用上一首诗学到的办法,自己来学懂这首诗。学生在比较中很容易就发现这两首诗的地点相同、人物相同、事件也相同,但心情不一样,一个是苦闷的,一个是怡然自得的。前一首诗有一种“傲气”,后一首诗有一种“霸气”。此时,穿插一些背景材料,《江雪》是在柳宗元流放永州官场失意时写的,而王士祯仕途得意,当时任刑部尚书,这样,让学生比较阅读,学生“调动了原有的知识经验,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在比较阅读中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而且让学生学会了比较,更加深入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内涵,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作用。

策略四:注重学法,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者在渗透学法的过程中,注重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意识,是学生真正学有所得,学有所乐。如一位教师采取“读(初读)、查(查不理解字词)、调(根据情况调换字词)、补(想象补充)、说(说诗意)、演(感情读演)”六字自学法让学生自学古诗,教师扶放结合,可先带领学生学第一句话,传授方法,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学生可合作、可探究,并逐渐掌握一套古诗词学习的方法。

总之,古诗词是我国伟大的历史文化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优秀的古诗词是小学语文教育的重要资源,古诗词的优美词句、丰富的内涵、高远的意境,都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语文教师应该重视古诗词的教学,要严格的要求自己,不断地充实、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从而正确地把握诗词的内涵和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传统文化,才能让学生真正地感悟到古诗文的意境之美。

下载古诗教学的策略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古诗教学的策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策略的专题讲座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策略的专题讲座 ------李晓燕 古诗是中华民族千古传承的宝贵文化遗产,也是少年儿童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它以其精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感传诵千年不......

    论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论文】

    浅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摘要:古诗作为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其审美情趣、提高其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在小学语文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其教学策略应体现其新理念和新方法。......

    运用音乐节奏智能教学策略进行高中古诗教学

    论文类别: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论文 音乐/节奏智能教学策略在中学古诗教学中的运用 姓名:陈彩虹 单位:珠海市斗门区第一中学 音乐/节奏智能教学策略在中学古诗教学中的运用 【......

    初中英语教学策略

    初中英语教学策略 无数的英语教学事例,告诉我们,在英语学习上无捷径可走,但有方法可寻。科学的方法,可以使我们的英语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上有所突破。......

    诗歌教学策略

    新课改下的诗词教学策略 诗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体验,是人类精神园地里永不老去的童心梦幻,是文学的源头,是艺术审美金字塔的顶端,是个性抒发的最近途径。可是,当代中学生感到诗......

    测量教学策略

    测量教学中培养学生空间观念的教学策略 沙子口小学 蓝美杰 空间观念是“空间与图形”领域教学的灵魂,是创新精神所需的基本要素。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不仅有助于学生获得后续......

    教学策略121

    《教育策略》模拟试卷一 考试形式:开卷 考试时间:90分钟 站点:_________ 姓名: 学号: 成绩: 一、辨析题(判断对错并简要说明理由;每题5分,共35分) 1、适宜的强化特点之一是强化能够增......

    说明文教学策略

    基于课标的教学——说明文教学策略 一、《长城》点评: 1、目标制定要有可操作性,能看到学生将如何学。 2、教学思路清晰,说明文的特点突出。 3、训练重点明确,有一定的方法、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