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厘定原生价值文言文教学的关键
厘定原生价值文言文教学的关键
【摘 要】文言文是我国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它传承着我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又是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精髓的有效途径,文言文教学理应引起语文教师和中学生们的高度重视。但长期以来学生学习文言文“味同嚼蜡”,教师教文言文费力而实效差。根据新课程标准的原则精神,我们完全可以突破固有的模式,教学生学习文本传递信息的方法、策略,让学生明白文本是如何讲的,进而实现将文本原生价值转化为教学价值,努力追求文言、文章、文学、文化的统一,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学素养。
【关键词】原生价值;厘定;文言文教学;问题驱动;切入点;微探究
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本都具有客观的语言意义,或称为“原生价值”。准确厘定文本的原生价值,是文言文教学的关键。因为“文本的意义在于表达作者的原意,读者对文本的解读就是要把握作者的原意,因此,在读者、文本和作者的关系中,作者的原意是整个理解活动的核心,文本成了作者表达自己意图并由读者去把握的一个媒介。”①中学文言文教学应以文学的方式让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有所了解,它的教学价值主要在于拓深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文学素养,教学内容的一大特点是从文本的“原生价值”中选择教学内容。
一、厘定文言文原生价值
(一)原生价值的内涵
李海林先生认为:文本作为信息交流的载体,或传达一种事实的信息,或传达一种思想情感的信息,即文本的“原生价值”。胡立根在《中学语文教材教学价值特征简论》中进一步指出,作为社会阅读客体的文章,它们的原生价值就是信息传输价值。这些信息传输价值分三类:知识传播价值,情意交流价值,消闲价值。
(二)文言文的原生价值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中学语文课本的选文从先秦的诸子散文、历史散文、两汉辞赋,到唐宋古文、明清散文、文言小说,历朝历代的优秀诗文在这里都有显现。
二、厘定文言文原生价值的原因与意义
(一)高中文言文教学的现状
1.从教学内容上看:一是重“言”轻“文”,以“言”代“文”,教师过于强调文言文教学的“工具性”;二是教师以应付考试为根本目的和任务,课堂上教师总带领学生肢解每篇文本进行考点训练,忽略了文言文的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
2.从教学方法上看:一是重讲轻读,教师多采用“字字落实,句句串讲”的方法,成了抢占学生话语权的“讲师”;二是教学模式僵死,教学流程无非是介绍作家作品,朗读,翻译,感知文本,简要分析文本或写作手法等。不注重把握文章意蕴,分析文章内容,更谈不上评价、鉴赏。
3.从教师自身上看:教师对教材的把握不够深入、开阔,没有实现对教材的再创造。对课文的讲析也仅仅停留在课文材料本身,而没有在深广的学术背景、文化背景下实现对教材的宏观把握。
4.从文言文本身上看:时空跨度带来学习的距离感,古代的人事、情理,隔着邈远的时空,总要经过翻译才能呈现,似乎不够亲切、直观。
(二)厘定文言文原生价值的原因
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点是有选择的、有重难点的,并不是所有的原生价值都要被充分挖掘,而是选择有效的部分,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文本的教学价值是隐形的,它隐藏在原生价值背后。因此,能准确地把握文本的原生价值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明白了文本的原生价值也就实现了教学价值。
(三)厘定文言文原生价值的意义
1.文言并重,回归本真
海格尔说:语言是存在的寓所。文言文以独特的语言形式蕴含了广博的精神涵养,如果离开了文言语体,精神的一切也随之消失。从传统教学上,文本基础知识的教学就应该也必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任务,这对应了“知识与能力”目标维度的要求。而获取这些财富,首先就要读懂。
2.因文悟道,文道合一
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学生陶冶情感,丰富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通过品鉴文言作品能对学生艺术敏感力的培养起到一个潜移默化的熏陶。文本中不管是人物的思想性格,作者的人生态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还是课文的结构、语言、意境之美,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修养、审美情趣的形成是很有影响的。
3.传承文化,品味文学
高中文言文教学要实现传承民族文化、观照生命未来的价值取向。重视理解文言文的文化意蕴和挖掘文本的文学价值,真正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品味文言文语言形式美、分析人物形象美、接受情感美的熏陶、感悟思想美的光华、领悟哲理美的意蕴,引领学生获得审美的愉悦,达到提升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目的。
三、厘定文言文原生价值的方法
(一)用问题驱动课堂
教学“归去来兮辞”时,围绕“归”字展开:从何而归去?为何要归去?如何归去?归去以后,如何?归去时及归去后的心情是怎样的呢?黄厚江老师教学《窦娥冤》时,围绕“冤”字展开:窦娥冤在哪里?如何申冤?冤的本质是什么?这些课例都以“问题”作为支点引爆课堂,撬动学生思维,激活思路,激起兴趣,激发灵感。
(二)设计好教学切口
鄂冠中在解读《伶官传序》时用四种方法:标题切入法、结构切入法、细节切入法、专题切入法。引导学生看到文字背后隐含的作者匠心。
(三)深入微探究教学
冯为民老师在教学《赤壁赋》时抓住三个典型宾语前置句:何为其然也?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羡乎?而这三个宾语前置句前后呼应,构成《赤壁赋》内在的文脉,与“乐”“悲”“喜”互成表里。所以分析三个语气词,就能解开文言文语气词的深层文化密码。让学生体会“也”字所含的惊讶、疑惑之情知道苏轼的急切心理和长着情怀;体悟到“哉”字所含的沉重、沉痛之情和无奈、虚无之悲;读懂苏轼情之最深处,感悟到“乎”所含的自信、自慰,对“客”的劝慰与鼓励,既自觉又觉人,就会走进文本深处,使“文”与“言”紧密结合,感受到文言文的美,感悟到文化的美。
参考文献:
[1]汪唐家.欧洲人文传统的杰出代言人:悼念法国思想家保罗?科利[N].文汇报,2005-5-29
[2]刘宏业.文言文教学转向: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上)[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5-3
[3]王栋生.文言文改革的当务之急[A].问题与对策[M],北京:教育科
第二篇:文言文教学的价值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许多老师的难题,大多数学生的痛苦。历史的变迁使很多的文字变得晦涩难懂,而文言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广泛的应用也使得学生们对它难以热爱。所以在文言文教学中常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备课时花大量时间弄清每个字词,然后在课堂上很费力地逐字逐句讲给学生听,然而除了少数学生在拼命的记笔记以外,多数学生却昏昏欲睡,反应冷淡,课堂气氛很沉闷。课后的检测结果也很糟糕。久而久之,学生对文言文学习根本提不起兴趣。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从死记硬背中解放出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质疑能力,健全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个体自学与创新能力为宗旨的文言文教学模式,就成了新教材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我针对文言文的字词教学进行了大胆的尝试,通过引入竞争机制,用小组竞赛的方法,引导学生质疑、解疑,开拓学生的思维,变过去的教师讲深讲透为学生的学深学透,将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建立起新的课堂教学结构,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现结合《师说》的教学,谈谈我的具体作法和体会。
一、准备阶段:
在预习课上首先宣布《师说》这一课采用自学加老师点拨的学法,按座位分为两组进行课堂竞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然后将平时由老师来完成的环节进行分解。一是重要的实词,如“师”、“从”、“传”等;二是古今异义词;三是词类活用;四是重要的虚词,如“所以”、“则”、“于”等;五是特殊句式;六是翻译句子。分解完毕后让学生根据以上要点充分预习并提出疑问,作为下一节课竞赛的题目。学生要想发现疑问,就必须对照注释认真地钻研课文,这实际上也就是自学的过程。学生由于有发现疑问的任务,预习课文便非常认真,记忆也就格外地深刻。学生在认真预习之后,提出的往往都是较为复杂、较难理解的问题,而一些简单、容易理解的问题在预习的过程中就解决了。学生要解决这些复杂的问题,就需要作认真的思考,深入的研讨。这样不断地发现疑问,不断地探讨疑问,就可使学生具备自学的能力。
二、实施过程: 第一,学生活动。
全班按座位分为甲乙两组,举行课堂竞赛。每组各给底分100分,两组轮流质疑和答疑,质疑组的同学可以任意提问答疑组的同学,提出一个问题加5分,回答正确加10分,反之扣10分。整个比赛过程中,可以查看各种工具书、参考书和参考资料。答疑组的同学可以群策群力,互相帮助,只要在规定的1分钟之内回答出问题,即可加分。这样做,让学生由原来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展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既调动了学习热情,又锻炼了表达能力,还可以增强集体意识。多数学生有很强的自我表现欲,这种课堂竞赛正好给了他们一个机会,在为集体挣分的同时,体现个人价值。
于是,课堂上出现了热烈精彩的场面。看吧,面对一个个意想不到甚至故意为难的问题,抓耳挠腮者有之;巧言诡辩者有之;各持己见者有之;向本方同学求助者有之。同学们时而怀疑,时而议论,时而发出赞叹之声。而问住了对方的同学,往往就成了本方的英雄,得意洋洋,溢于言表。有些善于提问的同学一开口,全班就安静下来,把期待的目光投向答方,看他们或出丑或作出精彩的回答。例如一位同学提出:“‘句读之不知’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这两个‘之’有什么区别呢?”他提问的那名同学认为两个“之”都是取消句子独立性。同组的另一位同学当即站起来说:“我认为,‘句读之不知’中的‘之’ 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而‘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中的‘之’才是取消句子独立性。”经过这样的争议和讨论,后一位同学的正确回答不仅为本组挣得了10分,还为自己赢得了热烈的掌声。又如,通过质疑答疑,比较分析,学生自己就归纳出了“师”的用法:(1)古之学者必有师(名词,老师)(2)吾师道也(名词用作动词,学习)(3)吾从而师之(名词用作意动,以他为师)(4)则耻师焉(名词用作动词,从师学习)第二,教师评判。
(1)整个竞赛过程中,教师负责评判双方的表现,进行打分。打分时既要公正,又要注意调动双方的积极性。因为学生们都很在意比赛分数,所以打分对学生的情绪具有调节作用,即在低潮时可给予鼓励,在忘乎所以时可给予警示。又因为教师的肯定对学生的学习具有指导作用,所以有必要具体指出得分点,用以明确同学的努力方向。
(2)在双方发生争执时,要肯定正确答案。在没有答案时,负责给出正确答案。这时最能体现教师的权威性,一切以教师的答案为准(字词类的答案一般是唯一的)。有的学生为了多得分,拼命维护自己的看法,教师就要给出确凿的证据,让学生信服。遇到学生没见过的语法现象或拿不准的问题,教师负责讲解清楚。
三、教学效果:
这样改进教学后,由于学生对教学内容挖掘深入,教学设计新颖独特,充分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对文言文的阅读热情,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课堂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热烈场面。学生们唇枪舌剑,争辩质疑。有些思维活跃的学生更是妙语连珠,鞭辟入里。这样表面上看好像是为了多得分,实际上是锻炼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的探求知识,在知识的探讨中发展智力和能力,从而提高了文言文教学的质量,教学效果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四、教学体会:
我教《师说》的字词用了两课时(八十分钟),而学生活动时间累计达六十分钟以上。学生踊跃发言,彼伏此起,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发言达四十人次以上,有的同学发言达四次之多,形成了争相发议,探讨学问的民主教学气氛,为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天地。这种教学方法,对于发展学生的敏捷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对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质疑能力都是行之有效的。
但是改革后的文言文字词教学虽然效果很好,却大大超出了教学计划所规定的课时,往往计划2课时完成的课文要4课时才能完成。怎样使课堂内容再精炼些,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对此,我会继续进行探索,也希望能得到各位同行的指点
古文活学——浅谈中学文言文教学
中学语文教材收录了大量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唐诗、宋词、名家美文。这些倾注了无数古人心血的诗篇佳作,脍炙人口,传唱千古,滋养了一代文人墨客。可谁想,到了今天,这却成为千千万万学子口中的青橄榄,虽口留余香,但咀嚼之苦却不能忘。然苦从何来?苦在教法死——刻板灌注,苦在学法死——死记硬背。陈旧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谈“古文”色变,失去了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不能触类旁通,找到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已故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作为教学中的关键人物——教师应该寓教于乐,“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使文言文教学焕发新的光彩。
一、活背文言文课文 记诵诗词散文名句佳篇,对于陶冶和丰富学生的人文精神有着重要作用。通过记诵,学生不仅能明白诗句篇章所表达的含义,而且能领略其精妙所在,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美的享受。同时,它也能体现一个人的语文功底和精神底蕴。因此,在学习文言文时,背诵一些精妙文章是必需的。但不理解其意义就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是不可取的。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几种辅导学生轻松灵活记诵的方法:
(一)还原式,很多学生不愿背诵古文,是不理解语意,感受不到古文之美,加之读来拗口,背来易脱句。针对这种情况,我将文言文译成片段美文,然后让学生尝试着还原成课文原句。如是几番,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很快便能熟记课文,又能更深一层掌握文意,还
从中领略到不同于现代文之美。如《曹刿论战》一文中公与刿的一问三答三断,学生不易记诵,但通过翻译还原这种方式,学生之间也尝试互相问答,很快学生便诵之如流水了。
(二)问答式。即教师设置与课文紧密相关的问题,要求学生用课文原文回答。如在教授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的第三小节时,笔者设置了这样四个问题来帮助学生记诵课文,①滁人游是一副怎样的画面?②太守在野外以何为酒食,宴请众宾?③众宾欢饮又是怎样的热闹场景?④对此美景乐事,太守醉态如何?用几个简单有趣的问题既调动了学生记诵课文的积极性,又化繁为简,学生在不知不觉间便将课文记住,而且理解得也更深入了。
(三)连贯式,此法常用于骈文或诗句,因为其句式对偶而连贯。教师诵出上句,学生很自然地接出下句。
(四)联想式。这种方法多用于背诵复习时,能起到归纳总结的作用,如可出题:三分钟内默出五句古诗文中写“月”的诗句文句。在文言文教学中运用多种记诵法,既可帮助学生有效记诵课文,又能使学生从中找到乐趣,不再以记诵课文为苦事。
二、激活文言文课堂
文言文教学中,对于字词的解释,课文的理解,采用的常见方法是串讲加翻译。老师呆板地讲授,学生被动地听和记,老师讲得口干,学生也记得手酸,但实际效果并不好。这种教学方式的劣根性在于教师的角色意识太强,没有让教学的主体——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入主动思考、学习的境地。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既面向全体学生,又让每一个不同起点,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踊跃思考。我采取了这样的方式:分组进行擂台问答,给予一定的预习时间,然后组与组之间互相提出字词、语法等问题,然后对方予以回答,答出则得分,反之则扣,最后教师再拾遗补缺作评价,补充总结。如此你来我问,问的同学竭尽全力“发难”,特别是基础差的同学也不甘人后,积极提问题,而基础好的同学更善于挖掘出一些有难度有深度的问题,如“其”具体指代的含义,“而”的不同作用,“之”的不同用法。回答的怕“丢面子”,抓紧时间思考,不敢稍有懈怠,就这样,原本死水一潭的一言堂被激活了。一篇篇文言文的疑难问题也在热烈的气氛中解决了,而且还促进了每一个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基础好的差的也都各有所获。同学们课前查字典、看注释,回顾以前的知识,课中动脑筋提问对答,课后仍回味无穷,更积极地准备下一课。这样形成了良性循环,消除了学生的畏难情绪,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学到了知识,身心俱得到了陶冶。
三、活译文言文句子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中考文言文翻译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不仅考查对原文的理解,而且考查表达能力,而传统地要求学生机械背诵课文翻译、注释,既让学生感到苦不堪言,又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讲究“信,达,雅”,但对于初中生,只要忠实于原文内容,用现代汉语,字字落实,句句落实地直译出来,并且语句通顺明白即可,并不作优美而富文采地意译的过高要求。因此,在翻译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训练学生的能力;①留。即留保人名、地名、官名或专有名词等,如:原句: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译句: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降职到巴陵郡做太守。②补,即在译句中补充出省略的词语句子成份等,如:原句:具答之,便要还家,没酒杀鸡作食。(《桃花源记》),译句:(渔人)一一作了回答,(桃花源中的人)便把渔人请到家里,摆酒杀鸡做饭,热情招待(渔人)。③删,即删除不需译出的虚词等,如:“临溪而渔“(《醉翁亭记》)公将鼓之(《曹刿论战》)夫大国,难测也(同上),加点字无实意,不必译出。④调,即调整词序或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如:何以战?(《曹刿论战》),译时应调整为“以何战?”。⑤换,即用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替换古代汉语,使译文流畅明白,如:原句:齐师伐我。译句: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鲁国。
在日常教学中,将这些方法技巧融于练习,加强训练,学生自然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很快掌握翻译的技巧,文言文功底也会随之加深。
四、古为今用,强化美育
学以致用永远是教育的直接目的。中学生学习文言文不能以摇头晃脑地吟几句古诗,理解几个词语的意思为终极目标。他们不应该成
为接受知识的“容器”,而应该博古通今,古为今用,从古诗文中汲取知识和养分,做一个未来文明的创造者。中学文言文教学,应该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用情感和心灵去感受、欣赏、评价作品,进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在教学中,教师应当有意识地挖掘其中美育的因素,让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更能成为独立的审美个体,从名篇佳作中,受到美的熏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语言美,中学语文教材收录的文言文可谓字字珠肌,篇篇精致,文质兼美。柳宗元的《小石潭记》寥寥数语便勾勒出凄清幽雅的环境氛围,读之凉意自心底生;而《晏子使楚》以简洁的语言入木三分地刻画出晏子的机智和凛然。名篇佳作的语言形象、优美而精炼,教师要把握尺度,将这些能展现尺幅画面,又哲理蕴藉耐人寻味的语言讲深讲话,可以陶冶学生的美感和情趣,同时引导他们在写作过程中加以学习和运用。
情感美,大凡名篇佳作无不蕴含浓烈的情感,超人的智慧和博大的陶襟。欣赏柳宗元的“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要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亲近自然天人合一的情趣;学习《愚公移山》则要启迪学生学习不畏艰难,坚持不懈,百折不挠的精神意志;读了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则需引导学生感悟其身处困顿却心忧天下的博大胸怀。只有教得情思横溢,才能打动学生,引起共鸣,使们产生美感,对他们的思想情操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鲁迅先生说过“发扬真美,以娱人情”,要将美育融于文言文教学中,唯如此,才能借古讽今,借古谏今,古为今用,“润物细无声”地培育人才。
时至今日,文言文教学不再是单纯地传授文言知识,而应当在其乐融融的环境中培养学生灵活学习运用文言文的能力。这样能给文言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使之焕发生机,成为新课改的一朵奇葩。
文言文的教学价值
尽管文言有一些“缺点”,但纵观历史,客观地说,文言这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还是功大于过的。当然,作为一种书面语言,文言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让位于白话已成事实。而文言最终也将渐渐地远离我们,直至完全退出人们的生活。这也是历史的必然。不过,这里我们要探讨的是:在现阶段学习文言文还有没有意义?教学文言文的价值何在?在经过了先后几次“文白之争”的讨论之后,中学语文界已基本达成了共识:文言文仍然需要学。其教学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识功能——文化价值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人类发祥地之一。五千年来,经过炎黄子孙一代代的创造和积累,中国文化虽历尽沧桑,却绵延不绝,其内涵丰富多彩、博大精深。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曾列举了中国在一百多个方面对世界的贡献,并认为有许多古老的发明都源自中国。除科技之外,在哲学、政治、法律、宗教、历史、教育、文学、书法、绘画、雕塑、建筑。医学、数学、天文、历法、地学、军事,……等各个领域,我们的祖先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如此辉煌的文化成就,得到完整而有序的保存,靠的就是文言。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就列有一万多种、十万多卷,这还不算《四库全书未收书目》和《丛书总录》中所著录的。在这座由文言的“砖石”砌成的文化宝库里,浓缩着中华文明的景观,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反映着历朝历代的生活,透视着中国人的文化心态、思维方式……有人说,掌握祖国的语言好比得到了一把打开本国文化的钥匙。那么,在中学教学文言文,就好像在孩子们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能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与两千年前的大师直接对话,了解并深刻地认识我们的祖先,懂得我们的历史,从而继承和发扬我们的文化。这就是文言文教学的认识功能。也许有人会认为古与今的隔膜太厚,殊不知只有认识了昨天和今天,才能真正懂得今天、开创明天。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弘扬传统文化是时代的需要,我们没有理由抛弃数千年的文化积淀。而作为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学语文教学理所当然地要承担起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使命。中学时期学习文言文,正是许多中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起点,这将为他们以后进一步认识了解并热爱祖国文化打下基础,并对其一生的文化素养的形成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二、陶冶功能——教育价值 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宣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西方学者尚且如此呼吁,那么中国人自己该作何感想呢?应该认识到,辩证地批判地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发扬民族精神,是抵御当今不良风气侵袭的一道屏障。在中学素质教育的体系里,如何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应该受到高度重视,需要努力探索丰富生动的德育手段。文言文就具有这方面的教育功能。语文教育专家刘国正说过:“文言文还是进行思想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主义教育的好教材。”的确,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文言文多是思想内容纯正的作品,或歌咏山川,或记述经历,或阐发哲理,或抒怀言志,它们表达了古人对于真善美理想的执著追求。浸润其中,涵泳体味,会使人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读罢《〈论语〉六则》,学生懂得了“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并把这作为鼓励自己求学好问的铭言;背诵着《〈孟子〉二章》,学生们神情肃穆,“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一股超越古今的浩然正气此时正在他们年轻的心灵中升腾激荡。在《游褒禅山记》中,王安石谆谆教导后生学者“求学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在《训俭示康》里,司马光告戒后人“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今天读来,仍然是字字千钧。可以说,文言文拥有无法估量的教育潜能,因为其中熔铸着一个古老民族的精魂。只要我们用历史的眼光、辩证的方法合理地去发掘利用,它就一定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从短期效应看,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一人一事的思想认识;从长期效应看,有助于加强其道德修养,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社会责任感感,从而塑造完美人格。
三、发展功能——艺术价值 现代汉语的语言系统是由古代汉语的语言系统发展变化而来的。古今汉语一脉相承,犹如一条墨写的黄河,蜿蜒至今,二者是“源”与“流”的关系,既有差异性,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学者对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两个常用字表进行了研究(前者是现代汉语3755个一级字,后者是1086个古代汉语常用字)。通过比较发现,有1001个古汉语常用字可以在现代汉语一级字表中找到,占到古汉语常用字的92%;另外84个古汉语常用字中也有82个可以在现代汉语4500个常用字表和6196个《印刷通用汉字字行表》中找到。可见,古汉语常用字绝大多数仍然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而且还保持着相当强大的生命力。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
1.以单音节词的形式得以沿用。这大多是汉语中的基本词汇,如“日、月、山、水”等。这就使汉语系统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性。
2.(词素)保留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和多音节词语中。如“目”字在现代汉语里已不单用了,但在“目标、目录、目前、目光、目击、目送”等双音节词中还保存着。这一方面说明文字的适应性强,可以不断地组合成词,有很强的再生能力;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汉语词汇双音化和复合化的趋势。
3.保存在由古代俗语、谚语、警句中的成分压缩凝结而成的“成语”中。还以“目”为例,可以在“目不交睫、目不暇接、目不窥园、目不识丁、目空一切”等成语中看到它的影子。
可以说,成语在古今汉语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以上这些对我们的启示是:学习汉语不能无视古今汉语的血缘关系,文言文的教学可以收到探本溯源之效,察古知今,从而进一步丰富与发展现代汉语。另一方面,学习文言文还有助于克服“语言断层现象”。现代汉语要发展,就需要继续从古代汉语中去提取养料,吸纳其中仍然鲜活的因子。
至于在写作方法、艺术技巧和文风教育等方面,学习文言文也可以收到多重效果。
文言作品经过历史筛选,许多诗文堪称精品,大多布局严谨,行文简洁,气韵生动,文采斐然。多读这样的作品,确实会使人受益匪浅,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十分有利。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文学鉴赏方面,学习文言文还有助于培养起中国人特有的审美情趣。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殊的文化心态、审美趣味。正像诗人流沙河诗中所写的:“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心态,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耳朵。”这是人们内心深处极其敏感的一根弦,拨动它就很自然地激起了一片浓浓的情愫:对民族对故土的依恋。在流传已久的文学精品里,具有这种审美特质的文字比比皆是。因此我们呼吁:让下一代多读点儿文言吧,多读读李白的诗、东坡的词,多读读司马迁的《史记》和韩愈、柳宗元的古文……也许这样,会使他们深深地意识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的语言。
第三篇:生物教学常用图片:原生动物图片
原生动物门图片
原生动物
草履虫
草履虫的生殖
草履虫的食物
眼虫
疟原虫
变形虫
第四篇:文言文教学价值的再认识
文言文教学价值的再认识
王珏
何谓“文言文”
王力先生在《〈古代汉语〉绪论》中指出:汉语的古代书面语大致有两个系统:文言和白话。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言以及后来历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语言”。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为一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沿用了两三千年,从先秦诸子、两汉辞赋、史传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属于文言文的范围。文言是我国古代文献资料所使用的一种最基本的书面语形式。它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言文分离。语言学研究认为,书面语是在口语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二者相互影响又互相促进,关系非常密切。文言是在先秦口语的基础上形成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文言与后世的口语逐渐拉开了距离。从汉魏到明清,由于官方的推行和科举考试的需要,读书人刻意模仿“四书、五经”的语言写诗撰文,以古雅为尚。这样,作为书面语的文言就与人们口头实际用的语言距离越来越大了,造成了言文分离的现象。
二、历久不变。一直到“五四运动”以前,文言作为占统治地位的书面语言被人们代代相传、沿用下来,其语言成分基本未变。例如先秦时期的一些基本句式、常用虚词的用法等都在历代的文言中得到了保存,就连语言三要素中最活跃的词汇,在文言里也具有很强的稳定性:有些词的古义在口语中早已消失,可在文言文中却照旧使用。虽然后世人们在模仿中难免会掺入些许当时的口语,从而给文言带来某些细微的变化,但从总体看来,文言在词汇系统、语法系统方面还是基本保持了原先的面貌。
三、行文简练。我国古代的重要典籍大多是用文言写成的,其中许多不朽的作品历来以简约精练著称。可以说文言本身就包含着简练的因素:一是文言文中单音节词占优势,双音节词和多音节词比较少;二是文言文多省略,省去主语、宾语、谓语、介词的情况很常见。再加上历代名家多注重锤炼语言,讲求“微言大义”,所以就形成了文言文严密简洁的风格。
四、古奥难懂。由于年代的久远,与口语相脱离的文言越来越艰涩难懂了。佶屈聱牙的句子,生僻古奥的词语,还有许多陌生的名目典章制度„„这一切,在初学者的眼中成了捉摸不透的“迷言”。所以,给古书作注,解决难懂的问题,历来是文人学者孜孜以求的工作之一。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文言文曾经发挥过重要的作用。是文言,使我们这个幅员辽阔、方言复杂的多民族国家在书面语言上取得了统一。作为历朝历代通用的书面语形式,文言记载了中华古国几千年灿烂的文明。文言是一座巨大的宝库。中华民族的悠久文化得以传承下来,文言文功不可没。
但是,另一方面,文言也有非常严重的缺陷,以致于在历史上也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这从五四时期人们对文言的猛烈抨击中可以略见一二:文言的缺陷之一——不利于文教的普及推广。因为文言与人们实际使用的语言相去甚远,所以学文言、用文言就成了少数读书人的“专利”,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旧中国的愚昧、落后。鲁迅在《且介亭杂文·中国语文的新生》里说:“中国现在的所谓中国字和中国文,已经不是中国大家的东西了。”文言的缺陷之二——不利于思想的自由表达。“言为心声”,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工具。可是,要把文言作为“内部语言”来思想何其难也,何况,僵化的文字,也严重地束缚着人的思想。叶圣陶先生在五四时期曾撰文说:“我国文字之难习,言文之异实为其主因。方为文之际,初则搜索材料,编为先后,其所思考与口一致,然欲笔之于纸,则须译为文言,于是手之所写非心之所思。其间移译之手续殊为辛苦。”
文言文的教学价值
尽管文言有一些“缺点”,但纵观历史,客观地说,文言这种定型化的书面语言还是功大于过的。当然,作为一种书面语言,文言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让位于白话已成事实。而文言最终也将渐渐地远离我们,直至完全退出人们的生活。这也是历史的必然。不过,这里我们要探讨的是:在现阶段学习文言文还有没有意义?教学文言文的价值何在?在经过了先后几次“文白之争”的讨论之后,中学语文界已基本达成了共识:文言文仍然需要学。其教学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认识功能——文化价值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人类发祥地之一。五千年来,经过炎黄子孙一代代的创造和积累,中国文化虽历尽沧桑,却绵延不绝,其内涵丰富多彩、博大精深。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曾列举了中国在一百多个方面对世界的贡献,并认为有许多古老的发明都源自中国。除科技之外,在哲学、政治、法律、宗教、历史、教育、文学、书法、绘画、雕塑、建筑。医学、数学、天文、历法、地学、军事,„„等各个领域,我们的祖先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如此辉煌的文化成就,得到完整而有序的保存,靠的就是文言。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就列有一万多种、十万多卷,这还不算《四库全书未收书目》和《丛书总录》中所著录的。在这座由文言的“砖石”砌成的文化宝库里,浓缩着中华文明的景观,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反映着历朝历代的生活,透视着中国人的文化心态、思维方式„„有人说,掌握祖国的语言好比得到了一把打开本国文化的钥匙。那么,在中学教学文言文,就好像在孩子们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能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与两千年前的大师直接对话,了解并深刻地认识我们的祖先,懂得我们的历史,从而继承和发扬我们的文化。这就是文言文教学的认识功能。也许有人会认为古与今的隔膜太厚,殊不知只有认识了昨天和今天,才能真正懂得今天、开创明天。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弘扬传统文化是时代的需要,我们没有理由抛弃数千年的文化积淀。而作为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学语文教学理所当然地要承担起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使命。中学时期学习文言文,正是许多中学生接触传统文化的起点,这将为他们以后进一步认识了解并热爱祖国文化打下基础,并对其一生的文化素养的形成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
二、陶冶功能——教育价值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宣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西方学者尚且如此呼吁,那么中国人自己该作何感想呢?应该认识到,辩证地批判地继承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发扬民族精神,是抵御当今不良风气侵袭的一道屏障。在中学素质教育的体系里,如何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应该受到高度重视,需要努力探索丰富生动的德育手段。文言文就具有这方面的教育功能。语文教育专家刘国正说过:“文言文还是进行思想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教育和历史主义教育的好教材。”的确,被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文言文多是思想内容纯正的作品,或歌咏山川,或记述经历,或阐发哲理,或抒怀言志,它们表达了古人对于真善
美理想的执著追求。浸润其中,涵泳体味,会使人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读罢《〈论语〉六则》,学生懂得了“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并把这作为鼓励自己求学好问的铭言;背诵着《〈孟子〉二章》,学生们神情肃穆,“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一股超越古今的浩然正气此时正在他们年轻的心灵中升腾激荡。在《游褒禅山记》中,王安石谆谆教导后生学者“求学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在《训俭示康》里,司马光告戒后人“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今天读来,仍然是字字千钧。可以说,文言文拥有无法估量的教育潜能,因为其中熔铸着一个古老民族的精魂。只要我们用历史的眼光、辩证的方法合理地去发掘利用,它就一定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从短期效应看,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一人一事的思想认识;从长期
效应看,有助于加强其道德修养,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社会责任感感,从而塑造完美人格。
三、发展功能——艺术价值现代汉语的语言系统是由古代汉语的语言系统发展变化而来的。古今汉语一脉相承,犹如一条墨写的黄河,蜿蜒至今,二者是“源”与“流”的关系,既有差异性,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学者对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两个常用字表进行了研究(前者是现代汉语3755个一级字,后者是1086个古代汉语常用字)。通过比较发现,有1001个古汉语常用字可以在现代汉语一级字表中找到,占到古汉语常用字的92%;另外84个古汉语常用字中也有82个可以在现代汉语4500个常用字表和6196个《印刷通用汉字字行表》中找到。可见,古汉语常用字绝大多数仍然保留在现代汉语中,而且还保持着相当强大的生命力。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
1.以单音节词的形式得以沿用。这大多是汉语中的基本词汇,如“日、月、山、水”等。这就使汉语系统保持了相对的稳定性。
2.(词素)保留在现代汉语的双音节和多音节词语中。如“目”字在现代汉语里已不单用了,但在“目标、目录、目前、目光、目击、目送”等双音节词中还保存着。这一方面说明文字的适应性强,可以不断地组合成词,有很强的再生能力;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汉语词汇双音化和复合化的趋势。
3.保存在由古代俗语、谚语、警句中的成分压缩凝结而成的“成语”中。还以“目”为例,可以在“目不交睫、目不暇接、目不窥园、目不识丁、目空一切”等成语中看到它的影子。
可以说,成语在古今汉语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以上这些对我们的启示是:学习汉语不能无视古今汉语的血缘关系,文言文的教学可以收到探本溯源之效,察古知今,从而进一步丰富与发展现代汉语。另一方面,学习文言文还有助于克服“语言断层现象”。现代汉语要发展,就需要继续从古代汉语中去提取养料,吸纳其中仍然鲜活的因子。
至于在写作方法、艺术技巧和文风教育等方面,学习文言文也可以收到多重效果。文言作品经过历史筛选,许多诗文堪称精品,大多布局严谨,行文简洁,气韵生动,文采斐然。多读这样的作品,确实会使人受益匪浅,对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十分有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文学鉴赏方面,学习文言文还有助于培养起中国人特有的审美情趣。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特殊的文化心态、审美趣味。正像诗人流沙河诗中所写的:“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心态,中国人有中国人的耳朵。”这是人们内心深处极其敏感的一根弦,拨动它就很自然地激起了一片浓浓的情愫:对民族对故土的依恋。在流传已久的文学精品里,具有
这种审美特质的文字比比皆是。因此我们呼吁:让下一代多读点儿文言吧,多读读李白的诗、东坡的词,多读读司马迁的《史记》和韩愈、柳宗元的古文„„也许这样,会使他们深深地意识到: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的语言。
摘自《语文教学之友》
第五篇:早期阅读价值与关键点
早期阅读的价值和关键点
一位教育家曾经说过,母亲温柔的读书声音是孩子童年最好的音乐。一个家庭没有书,就等于一间没有窗户的房子。可见,阅读对孩子的一生发展,影响是巨大的。
那么今天,我就和大家一起来看看早期阅读的魅力和阅读的方法。先来了解一下早期阅读的价值 1.养成良好的听、说习惯
在给孩子的导读中,每位家长朋友都能看到孩子被绘本丰富的图画、富有想象的故事情节,深深地吸引了,其实,这是就培养了他们认真倾听的习惯。阅读后或阅读中适当交流和提问也帮助孩子练习了表达能力。
2.促进语言发展与应用
咱的一位会员朋友,女儿上幼儿园时,不知道怎么处理小朋友之间的矛盾。阅读了绘本《小老鼠和大老虎》(小老鼠和大老虎是好朋友,可是吃面包圈时,大老虎总要大块儿,玩游戏时,总是当好人;总让小老鼠给自己采花。有一次,小老鼠终于生气,不再和大老虎做朋友了,这是,大老虎觉得一个人好无聊好孤单,开始讨好小老鼠,好吃的多给小老鼠,为小老鼠采花,即使自己非常害怕)听过几遍这个故事后,这位会员朋友的女儿开始模仿小老鼠,在受欺负的时候告诉对方:“你再打我,我就不和你玩了!”虽然是一句再简单不过的话,却解决了孩子的现实问题。这比咱们简单的说教是不是更有效果呢!
同时,家长朋友,在和孩子共读时,也可以围绕文章中一些形象性、有动感、重复的语言,和孩子反复读。如:大象咕噜咕噜喝完了所有的水、一扭一扭的走开了,让孩子反复重复咕噜咕噜和一扭一扭。像《我爸爸》中的“爸爸吃的像马一样多,游的像鱼一样快”对于幼儿园的孩子,还可以加上动作,更利于孩子的记忆。这些词语的积累将为孩子的书面语言打下好基础。
3.培养和巩固孩子的好习惯,比如讲究卫生、不挑食等。
您是否希望孩子拥有好习惯;您是否想巩固孩子的好习惯——那就阅读吧!在做阅读推广时,和幼儿园的孩子共读了《小熊不刷牙》
在共读中,就观察到了一个现象:大部分孩子在听到“没有牙齿会被嘲笑、不能吃好吃的、不像只熊”时,会跟着说这些语言,并重复说“不刷牙不对”,这就强化了他们对不刷牙坏处的认识,巩固好习惯。同时,他们对最后一幅画表发了自己的意见“刷牙时,不能开水管,浪费水”“应该上下刷”这也巩固了他们已经形成的节约用水和正确刷牙的好习惯。共读后,有个小朋友给我说:“老师,我从明天起会天天刷牙。”问他为什么,他说:“不能吃好吃的、别人也会不喜欢的!”可见比讲道理更容易让孩子养成好习惯。
这类书籍还有《我绝对绝对不吃番茄》《我讨厌穿裤衩》《大卫,不可以》 4.绘本不仅是语言的艺术,也是一种以绘画为核心的艺术综合体。
孩子的学习是从模仿开始的,没有见过油画是什么样的,就不可能去欣赏并应用它。这就是绘本的魅力所在。下面我们来看看市面上所卖的图画书和咱们绘本的差异。
不同书中的形象非常相似,这就是电脑作图,而绘本却是一个形象在不同的书中有不同的体现。这样就给孩子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图画世界。那么在绘画时,孩子自然会有很多可以画的内容,也会更加形象。
除此之外,绘本的艺术手法也是非常多的。有的是钢笔画(《爱心树》),有的是水彩画,有的是撕纸作品(《小黄和小蓝》),有的是贴纸绘画(《我绝对绝对不吃番茄》),还有的是布艺作品(《云朵面包》)。孩子学会欣赏这些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可以丰富想力象和创造力。
可能这些我们不懂得辨认,也不会给孩子解释,但我们需要把他们带到孩子面前,这就够了。
阅读就像一个宝藏,它的价值不菲,但如果我们不懂得开垦,也是无法获得的。下面就我一起去看看如何和孩子一起选书、一起阅读。
如何选书?
有位家长朋友她告诉我她是这样选书的:看书是否掉色、装订的是否结实、颜色是否鲜亮、纸张的质量如何。
其实,除了这些表面的特点来选书外,还需要关注不同年龄孩子的特点,这样才能选择最恰当的。
语言特点:
语音的发展:学前期(尤其是2-4岁)是人的一生中语音可塑性最大的时期——重在培养孩子的语音,儿歌童谣、反复性的语言。
小蘑菇 小蘑菇,你真傻!太阳,没晒。大雨,没下。你老撑着小伞,干啥?
傻、晒、下、啥,这四个音,在反复读的过程中,学会这些相似音如何发。
一个虎,一个豹,一个接着一个跳。
同时,在选书时,对于小班可以是口语化的语言,对于中班和大班选书时,侧重文学性和书面语言。例如《我不想生气》里边写到:
从词汇的特点上,我们需要注意词语的韵律感,词汇的丰富性和书面化。理解力特点:
鉴于孩子理解力有所不同,在选书时,需要兼顾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的复杂度、人物的个数、场景的多样性、主题性。
3-4岁的孩子:《鳄鱼怕怕,牙医怕怕》故事情节简单,故事画面连贯性不强的书;主要人物1-3个,动物类的图书;场景可以是1-2个;主题非常明确,不需要归纳。符合2-3条即可。
4-6岁的孩子:《松鼠先生和月亮》富有想象力,故事情节丰富的,连贯性强的(如果被发现怎么办,还是送上天空吧、窟窿还可以补上);场景也不断变化;坚持不懈这个主题是需要归纳总结的。符合2-3条即可。
从理解力方面来说,需要注意情节连贯性和丰富性、主题性和场景设置,这四个关键点。主题性的内容在小班时,可能不太容易理解,特别是需要归纳主题的。也就是您在给他讲《松鼠先生和月亮》告诉孩子要坚持不懈时,他不是很理解。到中班时,再和孩子分享其深层含义。小班重在培养孩子的读书习惯和兴趣。
其他方面的参考:
绘画艺术:绘画风格和形象多样性
图书的搭配(情感类、益智类、生命等)、以往的经验(类似的故事结构,类似的故事情节、熟悉的环境)、兴趣等。
选择好图书是阅读的第一步,第二步就是与孩子共读,为什么要提倡亲子共读呢? 专家提醒,在13岁以前,孩子的听力理解水平远远高于阅读理解水平,相比较自己阅 读,他更容易理解一些被大声说出念出的语句和概念。通过你的朗读,孩子很轻松地就扩大了自己的词汇量。而且这种一对一的阅读交流方式亦是加强亲子沟通的一种完美途径。
如何亲子共读呢? 1.温馨舒适的环境
阅读时,可以选择在舒服的沙发上,或者坐在地垫上,周围的色彩可以温馨一些,同时,放些轻柔的音乐。
亲子之间距离:建议家长朋友采用环抱式(两条腿插开,让孩子坐在其中)和紧贴并排式(两人肩并肩)年龄较小时,采用环抱式,让孩子翻书,更利于培养孩子翻书和看书的习惯。
这样的坐姿和这样的氛围,会给孩子带来一种安全感。这种安全感是孩子爱上阅读的保障,也是增进亲子感情的有效方式。
2.固定的时间
固定时间的目的就是要孩子养成阅读习惯。
在和咱们家长朋友交流时,他们提到:自己没时间和孩子阅读,或者没有固定的时间,孩子愿意来让妈妈讲就讲。
对于前者而言,我们每晚都要哄孩子入睡,孩子不愿意,我们就得想办法陪着、哄着,其实这就是时间。对于后者而言,首先来说这位妈妈已经能给孩子阅读了,就说明咱的共读已经起步,如果坚持每天至少亲子共读15分钟,选定相同的一个或者几个时段就会更好。
固定时间的目的,是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除了固定阅读的时间,也非常提倡随时阅读,两种方式结合,更容易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与习惯。
3.注重亲子共读过程
A就是在故事开始之前不要忘记带孩子先来阅读书的封面、书的标题,这都可以让孩子去想很多东西。那这个书的封面和书的标题实际上向我透露的是故事情节,主要人物和故事最精彩的部分,通常是一本书里面最精彩的插图拿出来作封面。
咱们来看看这个封面:一只卖力推月亮的松鼠,为什么要把月亮推走呢?
而环衬已经开始讲故事了,告诉孩子这个一个大饼,如果没有这个信息,就无法理解故事中月亮被一群老鼠吃掉了。
其实这个前环衬和后环衬也可以这样理解:大饼丢后,爸爸给小男孩讲了一个松鼠先生和月亮的故事,最后,告诉孩子咱们的大饼变成了天上的月亮,在孩子受到挫折时,我 们家长朋友有时候也可以这样通过讲故事来安慰孩子。
B打开书之后,不要着急让孩子先来看文字。
比方说有的家长怎么给孩子讲述?拿起一本书来,就像刚才《松鼠先生和月亮》一样,先来念,一天早上,松鼠先生突然惊醒了,因为月亮竟然掉在了他的屋檐上!你看这个字是“醒”,这个词念“月亮”。不要这样给孩子读,而是要多和孩子讨论图画。孩子对于图画的感知力远远要强于我们的家长,那有的家长就会问我了“图画阅读有那么重要么?”很重要!
读图能力强的孩子,在今后的看图写话和图表分析中会非常有优势。例如下面的两幅图。一副是小学一年级的图,一幅是初中的作文题。
一年级需要观察仔细,才能发现猫咪爬在桌子上,也想吃苹果;初中的这个需要具备一定的分析能力,所以建议家长朋友先让孩子自己看图给您讲一遍,然后您再给孩子讲。
C文字和图要并重
咱们成人在拿到一本书时,会习惯于读文字,特别是面对新书。
正是由于成人过分依赖文字的讲述,不注意引导儿童对图画所表达的故事的理解,造成一些儿童不知道图画也表现故事。由于成人的误导,或者说孩子由于习惯了听成人看着文字讲故事,他们认为故事只在文字中,他们会说,我不会讲,因为我不认字,不喜欢认字。
所以在给孩子讲的时候,一边指文字,一边指图画,例如:(拿导读的书做例子)让孩子明白图画和字都是表达方式,同时也能把文字与图画对应起来,更利于孩子的理解,毕竟他们的思维方式在幼儿阶段是形象性的。
D利用手指,正确观察——从左到右,自上而下 E多种方式结合
阅读,可以互讲故事、角色扮演、分角色朗读、围绕故事情节讨论等。交叉使用,会让孩子感受百变阅读,让阅读成为亲子交流的方式,成为一种享受。这些方式也会在今后的交流中,陆续给家长朋友讲述。
其实,阅读,就是一种交易。是您和孩子,与作者之间的交易。付出的时间,投入的思考越多,书本回馈给您和孩子的也越多,好习惯、语言发展、听说能力、艺术水平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咱们不断的努力和坚持。在阅读的路上,校信通阅读俱乐部与您同行!在结束之时,送给在座的爸爸妈妈一首诗《牵着蜗牛去散步》
上帝给我一个任务, 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我不能走得太快,蜗牛已经尽力了, 可每次总是挪那么一点点。我催它,我唬它,我责备它, 蜗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 仿佛说:“人家已经尽力了嘛。” 我拉它,我扯它,我甚至想踢它,蜗牛受了伤,它流着汗,喘着气,往前爬„„ 真奇怪,为什么上帝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上帝啊,为什么?” 天上一片安静。
好吧,松手吧,反正上帝不管它了,我还管什么?
任蜗牛往前爬,我在后面生闷气。咦?我闻到花香,原来这边有个花园。我感到微风,原来夜里的风这么温柔。慢着,我听到鸟叫,我听到虫鸣,我看到满天的星斗多美丽。
咦?我以前怎么没有这般细腻的体会? 我忽然想起来,莫非是我错了? 是上帝叫一只蜗牛牵我去散步?
希望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能多一份耐心,多一份理解和等待。让孩子经历快乐的童年,慢慢地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