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祝福》为例来探讨它的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以及所蕴含的教学内容

时间:2019-05-15 03:55:4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以《祝福》为例来探讨它的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以及所蕴含的教学内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以《祝福》为例来探讨它的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以及所蕴含的教学内容》。

第一篇:以《祝福》为例来探讨它的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以及所蕴含的教学内容

以《祝福》为例来探讨它的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以及所蕴含的教学内容

汉语言082

08011224

王泽川

人教版语文教科书上所选的课文,其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在一定意义上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但是也存在着不可否认的偏差,就是因为主体和客体的不同以及主客体之间思想观念和知识层次、生活阅历等之间的不同而使同一篇文章,在社会阅读客体和教材阅读客体之间会出现很大的差异呢?譬如去年出现的“去鲁迅化”,在社会上掀起轩然大波,这究竟是为什么呢?社会上主要有这么两派,一方支持教科书改革,认为鲁迅的文章艰涩难懂、苦大仇深,不利于青少年的心理和生理的健康发展,一方却极力反对教科书改革,认为这是鲁迅思想和鲁迅精神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不能因他不容易理解和领悟就去他化,这诗对民族文化的一种损毁,是一种致中华民族于危险的一种极端行为。总之,各执一词,莫衷一是。这时我们就不得不开始考虑语文教学论的存在的诸多问题了,我们知道语文教学论是一门发展历史并不长的一门人文学科,它是在经济日益繁荣的基础上,伴随着国家和社会对教育的越来越重视的情况下而应运而生的,我们也深刻认识到,面对社会对教育尤其语文教育,越来越严格的要求的情况下,语文教学论的发展之路会走的异常的艰难,但也认识到了发展其的必要性和迫在眉睫性。总之,就是在讲一个价值问题,语文课的价值就是其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的沟通协调问题,但是前提必须是要选择蕴含有丰富教学内容以及能够发散思维的具有代表性的课文作为教学内容,具体要求如下:

1:一堂课,我们将要明确什么目标,我们为什么要教?

2:面对这样一个科技发达、信息繁多的社会,作为老师该教什么? 3:针对所选的课文,该如何去立意如何去把握,做老师的该如何去教? 4:课堂的绩效问题,老师上完课后,有没有达到上课前的预期目标,应该教学生什么与教会了学生什么?

带着这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我们走进鲁迅,走进课堂,我将竭力发掘出鲁迅《祝福》里所蕴含着的课程内容,用一堂课来生动形象地解释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之间的关系,看看鲁迅的东西有没有继续入选人教版教材的必要。首先我们要明确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的基本概念。

众所周知,我国人教版的语文教材都是文选型教材,原本不是作为教材客体而存在,而是作为一种社会阅读客体而存在,原本都有其满足社会阅读主体需要的价值。这种价值本文将其称为作品的原生价值。即语文教材里的文章,原来作者创作的时候,并没有想到用作语文教材,它的主要着眼点是通过其内容、思想、情感、观点去影响读者,或让人了解某种知识,或让人得到某种审美愉悦,或让人产生某种情感上的共鸣,便达到其基本目的。作品的原生价值概括起来大致不外乎如下三类:一是知识传播价值,二是情意交流价值,三是消闲价值。上述三类价值都是一种信息传输价值。

语文教材之所以是教材,只因语文教科书的内容:指为了有效地反映、传递课程内容诸要素而组织起来的文字与非文字材料以及它所传递的信息。其核心的本质的教学价值却不在于为作为社会阅读主体的学生提供了多少现成信息,而在于是否为作为语文学习主体的学生提供了进行语言信息处理的适当的典型、空间、机会和过程。语文教材的这种教学价值称之为“信息处理价值”。

文章一旦被选进语文教材中,从语文课程的角度审视,其教学价值是让学生通过文本的学习,学会如何读此类文章的门径,或得到写此类文章的启发,培养以听、说、读、写为核心的良好的语文素养,这是语文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当然,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排斥思想人文的教育,审美的熏陶,思维的训练,文本所涉及的相关百科知识的认知、了解,但这知识附带的价值。原生价值,不是教学价值。教学价值应该着眼于学生语文智慧(基于言语观的立场)的培养(李海林有类似观点)。总之,语文教材处理时,必须对课文的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作明确的区分,应该基于“言语能力”培养的立场而非“语言”的立场来备课。如此,才能保证语文课程目标的实现。通常所说的语文课的“语文味”,实质就是说要教课文的“教学价值”而非“原生价值”。

现在我们了解了教学价值和原生价值的基本概念,带着问题进入课堂。鲁迅的《祝福》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第三册第一单元第二篇课文。这个单元整个都是学习如何去欣赏小说。

首先,要了解其原生价值必须要了解这篇文章生成的背景,它是鲁迅写于1924年2月7日,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年3月25日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上,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

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其次,要了解其文本内容,《祝福》讲述了主人公祥林嫂是一个受尽封建礼教压榨的穷苦农家妇女。丈夫死后,狠心的婆婆要将她出卖。她被逼出逃,到鲁镇鲁四老爷家做佣工,受尽鄙视、虐待。很快她又被婆婆家抢走,卖到贺家成亲。贺老六是个纯朴忠厚的农民,很快又有了儿子阿毛,祥林嫂终于过上了安稳日子。然而命运多舛,贺老六受地主的身心摧残饮恨死去,不久,阿毛又被狼吃掉。经受双重打击的祥林嫂,丧魂落魄,犹如白痴,可是人们还说她改嫁“有罪”,要她捐门槛“赎罪”,不然到了“阴间”还要受苦。她千辛万苦积钱捐了门槛后,依然摆脱不了人们的歧视。最后,她沿街乞讨,在除夕的鞭炮声中,惨死在街头。

再次,要通过其写作背景和鲁迅的身份来揣测鲁迅写作的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对封建的必要性。

此文的中心思想是通过如泣如诉的血泪控诉,对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特别是对封建礼教,给予了强烈的鞭挞通过描写祥林嫂悲剧的一生,表现作者对受压迫妇女的同情,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的无情揭露。

总地来说,这些都可以说是它的原生价值了,鲁迅在他所处的历史环境下审时度势,用鲜血淋淋的故事来揭露黑暗而且残酷的旧社会,向人们控诉了旧社会女性在传统道德伦理礼法的压迫下惨苦的一生,着绝不是祥林嫂一个人的悲剧,是中国封建社会女性的悲剧,更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华民族的悲剧。有压迫就有反抗,有呐喊才有希望,鲁迅意在让文章刺痛中国长期处在封建统治下思想已经麻痹了的民众能够醒悟,能够通过积极革命来改变自己牛马的命运。

说完了原生价值,让我们来谈谈它的教学价值,教学价值内容就比较多,侧重来讲,有以下几点:

首先,对鲁迅这一伟大作家的介绍,鲁迅,头发根根直立,还有一个倔强的胡须,很严肃,这是学生对鲁迅先生的普遍印象。他的文章很有内涵,思想很深刻。他在中国文学、思想、革命历史上的贡献以及重要性做一个详细透彻的介绍。

其次,从内容上来说,《祝福》表现现代中国妇女的命运。从表现手法上来说,《祝福》以现实主义的细腻笔法,真实而客观地展现了当时的社会环境与人物风貌。学习这个单元,要抓住人物形象来理解文章的内涵和艺术特色;要注意品味语言;尊重个人的独特感受。

再次,语文的教学价值还要体现在发散思维,构建学生自己的文字运用功力以及思想体系借此以提高学生的文学、文化素养为主要目标,力求让学生对作品“彻底、清晰、明确的领会”。要帮助学生获得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就《祝福》来说,应把握祥林嫂的人物形象,理解其悲剧形成的社会根源,领悟小说的深刻主题。继而,①回顾小说这种文体的基本知识及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

②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分析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及生存环境; ③通过以上的分析,来揭示文章的主题。主题:通过祥林嫂的悲剧揭示旧中国广大妇女悲苦生活的社会根源,揭示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思想的吃人本质。

最后,《祝福》表现出鲁迅先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沉重情感,认识到国人的劣根性和改造国民思想的必要性,这就是这篇文章价值之所在,也是鲁迅先生文章具有永恒魅力的原因。

总而言之,原生价值为了解决社会问题,而教学价值是通过所选文章所蕴含的大量的知识来达到治学教人的目的,两者是相互相成的的两种不可缺失的价值,是学生成才进步的金玉良言,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文化软实力和内驱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第二篇:以《祝福》为例谈小说的教学内容

以《祝福》为例谈小说的教学内容

一、《祝福》教学目标设计

1教学目标:

1、了解小说三要素及小说情节结构,培养学生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

2、学习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

4、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5、启发并引导学生感受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所蕴涵的强烈的爱憎之情。

2教学目的:

1、把握人物形象,了解其典型性。

2、理解小说所揭示的深刻主题。

3教学目的:把握人物形象和小说主题,以学生探究学习为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本文的教学重点难点是人物和环境的关系。

4教学目的

从社会环境对人物命运影响的角度探讨小说的主题。从小说语言对表现人物、渲染环境的作用的角度探讨作品是如何反映、深化小说主题的。

教学重难点

周围人物对祥林嫂命运的影响。

小说悲喜交加的氛围和作者的感情基调。

5教学目标

一、认识春天及迎春祝福对反衬祥林嫂悲惨遭遇的作用。

二、把握祥林嫂这一悲剧人物所揭示的深刻社会主题。

以上教学设计突出的问题:

对小说教学内容随意性。注重课文人文性和思想性的学习。教学目标的泛化和模糊性。对重要课文教学内容设计的狭隘性。

二、《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小说教学的三维目标 1.高中说课程的“知识与能力目标”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小说知识,为理解作品服务。“在阅读鉴赏中,了解小说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重要作家知识及其他文学知识,能用于分析作品,帮助对作品的理解。”

2、能力目标:发展独立阅读能力。独立阅读能力包括概括内容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诠释主题能力,“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揣摩语句能力,“根据语境含义,体会语言表达效果”;个性化的阅读能力,“对阅读材料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

2.小说课程的“过程与方法”目标

1)设身处地“应引导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地去感受,重视对作品主体形象和情感基调的整体感知和直觉把握”。2)多元解读“关注作品内涵的多义性和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富有创意地建构文本意义”。3)知人论世“阅读文学作品应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身世经历、时代背景、创作缘由等材料。”4)常用阅读方法“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和效果。”

3.高中小说教学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态度,“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养成高尚的审美理想和高雅的艺术趣味。”

2)情感,情感包括个人情感和社会情感。个人情感,“学会鉴赏文学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社会情感,“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时代精神,藉以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3)价值观,价值观包括个人价值认同和社会价值认同。个人精神,“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地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社会思想,“加深对个人与社会、自然、国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

三、小说教学内容的存在问题分析

所谓技术分析就是运用情节图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和描写的知识图式(人物描写就是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环境描写就是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对小说进行从抽象的语言到抽象的意义的分析。

这种分析有利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但是技术分析因为忽视了文学形象的还原,使鉴赏活动只能停留在语言解释的游戏之中。鉴于技术分析小说教学的弊端,有人提出整体感知的学习方法。意识形态角度的诠释绝不是唯一的文本理解。从历史、哲学等其它文化角度进行阐释,还会有其它的有益于人生、有益于社会的文本解读;另外,文学话语具有含蓄和含混的特点,小说文本本身就有不确定性和模糊性。

从纵深角度看,主题的阐释常常脱离文本的结构和形象体系。主题的探讨应该以结构的分析、形象的完形为基础逐层递进。主题的探讨注重思想意蕴的挖掘,忽视情感意蕴的整理;注重社会发展的价值挖掘,忽略个人发展的价值引导。我们应该从尊重小说文本认知的内在统一的角度,建构学生解读小说主题的复合的教学图式。

语言解释的强化和意识形态解读的过化。人文的空泛化,语言的技术化。

四、问题解策略:强化文艺理论的介入

第三篇:以电解质概念的教学为例探析化学史的教学价值

以电解质概念的教学为例探析化学史的教学价值

张军

摘要:经过对电解质概念认知困境的分析,得出造成认知困境的原因在于教学过程中电解质概念发展史的缺失。由此探索在电解质概念的教学过程中引入化学史,以促进学生对电解质概念的本质和科学发展规律的认识。关键词:化学史;电解质;概念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孩子遇到问题,紧咬铅笔头,埋头深思。见此情景,你是否会着急并担心“铅中毒”?大多数人并不会,因为铅笔芯其实是由石墨和粘土制成,与铅无关;不含铅,为什么叫铅笔,则要追究铅笔的发展历史:铅笔芯最初确实是由铅制成,在石墨发现以后被各方面更优异的石墨替代了,但“铅笔”这个名字却沿用了下来。

同样,在媒体话语中,经常将相机的闪光灯称为“镁光灯”。何为镁光灯呢?相机的闪光灯是用电池来带动的,应该叫电光灯才对。因此,弄清其中缘由,也要了解相机的发展历史。要照出清楚的照片,需要在拍照的时候提供光源,最初的时候就是用镁粉燃烧作为相机照相时照亮的光源。当然,随着技术的发展,用镁粉燃烧照亮的技术已被取代,但名字却保留了下来。

像“铅笔”“镁光灯”这样的例子在生活和科学中还有很多。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对某些概念的正确认识,不能仅仅依靠字面意思,而应把它的发展历史结合起来全面理解。

在化学教学中存在这样的情况,一些概念单从字面上理解起来很困难,甚至会出现困扰,比如电解质、有机物等。笔者在教学中发现,这类概念由于化学研究的发展,与最初的含义相比发生了变化,但是概念的名字却没有改变。因此,在学习这些概念的时候,应该结合该概念的发展变化情况来理解,避免由于简单的理解字面意义而导致对概念认识的错误。

二、电解质概念的教材呈现及困境分析

1.高中教材对电解质概念的呈现方式和认识要求

笔者以最近的两版人教版教材进行分析。在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2年审查通过的教材中,电解质概念位于第一册第一章《化学反应及能量变化》的第二节“离子反应”部分。在此之前的第一节是氧化还原反应。在离子反应课题中首先介绍了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先根据“氯化钠、硝酸钾和氢氧化钠溶液导电而固体不导电,实际上熔化之后也能导电”给出定义:“在水溶液里或者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蔗糖、酒精等化合物,无论在水溶液中或者熔融状态下都不导电,这些化合物叫做非电解质”。接着用实验探究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导电情况,根据导电情况不同,引入强弱电解质的概念。

在新版的教材[1]中,由于高中化学新课程结构的改变,电解质的相关内容在学段分布、内容选取与组织方面有了一些变化。首先,在学段分布方面,电解质概念分布在必修和选修两个阶段,深度和广度发展呈螺旋上升。在必修阶段,相关内容主要分布在化学必修1“离子反应”主题中;在选修阶段,相关内容主要出现在“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中。对电解质教学设计的研究,一般是采用新版教材呈现的顺序:首先利用导电性实验,证明电解质的存在;然后按照化学必修1给出定义“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紧接着提出“酸、碱、盐在水溶液中能够导电,是因为它们在溶液中发生了电离,产生了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最后总结出常见的电解质有哪些。选修4教材中,则按照在水中能否完全电离,将电解质分成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

总结起来,人教版的两版教材对电解质的概念是一致的,都是“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化合物叫做电解质”;其认识过程,都是通过导电的现象来证明电解质在溶液中发生了电离。

2.电解质概念学习的困境及研究情况

一直以来,电解质概念都是一个难点问题。学生很难对此概念形成完整的认识和熟练运用的能力。笔者以“电解质+概念”为关键词在《化学教育》、《化学教学》及《中学化学教学参考》等核心期刊上进行检索,找到了多篇国内学者的研究。对其中的典型情况进行分析,发现已有的研究主要分为教学实践和概念探讨两个方面。鉴于本文主要是对概念进行讨论,于是将与电解质概念有关的观点进行了梳理,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争议:一方面是认为教材中的电解质概念有问题,比如陆余平与赵拯认为课本概念未完全揭示电解质概念的本质[2]。卢姗姗与毕华林对10和11年级的学生访谈发现,教科书中“电解质”概念的定义是影响他们产生相异构想的重要因素。大多数学生对“电解质”定义中的“熔融”(或“熔化”)状态是不明确的,他们容易根据定义中的“导电”来判断电解质[3],因此机械地认为能导电

[5]的物质就是电解质[4]。另一方面的研究认为通过导电实验引入值得斟酌。因为教材通过导电性实验来判断电解质,更加强化了电解质的判断与是否“导电”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的让学生认为只有导电的才是电解质,于是固态的NaCl,NaOH等并不导电,就不能说是电解质,同样铁,石墨等本身能导电的物质,就应该是电解质。同时认为只有通电,电解质才能够发生电离。

3.电解质概念的历史缺位是造成认知困境的重要原因

为何会出现学生的疑惑和学者的争论?这是因为在理解电解质概念中,忽视了电解质概念的历史发展过程。对于电解质电离的研究,开始于法拉第时代,法拉第在研究电解反应时,把电解以前未被分解的物质叫做电解质(electrolyte),也就是说它是一种能够被电流分解的物质。他还认为,溶液中的电流是由带电荷的被分解的物质输送的,这种物质叫做离子,它的含义是被电流分解出来的物质[6],这就是我们一般认为的电解质的概念,即通电可能分解的物质。但是,这样的认识是不对的。随着科学家的进一步研究,特别是阿累尼乌斯通过研究发现:在通电以前,电解质就已经在水溶液中离解了[7]。也就是说,电离并不需要电流。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电解质(electrolyte)这个名字却保留了下来。

因此,电解质概念正如前面讲的铅笔,镁光灯是一样的,理清了源头,就明白了其中的正确含义。若仅仅根据现存事实,从字面分析,则易产生偏颇甚至错误的认识,与的真实内涵相去甚远。

三、结合化学史知识理解电解质概念的教学实践及体会

从前文分析可以看出,电解质概念发展历史的缺失是造成学生对电解质概念认知局限的重要原因。针对此情况,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对应的教学设计。具体过程如下:

环节一:追根溯源,理解电解质概念本质

[教师活动]在上课的前两天,安排学生通过网络等途径,查询电解质概念的研究历史,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教师活动]在历史上,很多科学家对电解质进行了研究。请大家根据布置的任务,将你们了解到的情况分享给大家。

[学生活动]经过几个学生的分享,设计了法拉第、阿累尼乌斯等科学家的重要研究,并经过相互讨论明确了电解质概念的发展。

[教师活动]在学生得出结论的基础之上进行总结并强调:电解质的电离并不需要电流,其电离是一个自发的过程。

环节二:开放探究情景,深入理解概念本质。

[教师活动]教师总结并提出新任务:根据同学们的分享,电解质的电离并不需要电流,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掌握的化学知识,设计实验进行证明。

[学生活动]合作与讨论,得出几种验证方法。比较典型的有:

方法一:将HCl气体通入水中,用酸碱指示剂测得溶液为酸性,说明发生电离生成了H+。

方法二:将NaOH投入水中,测酸碱性确定OH-的存在。

方法三:将无水CuSO4溶于水中,并将所得溶液与Cu(OH)2和稀H2SO4反应后的溶液进行比较,如果都是显蓝色,则可以说明无水CuSO4溶于水发生了电离。

[教师总结]你们的设计简单而有效,显示出超人的智慧!如果早生200年,你们可以指出法拉第认识的错误,建立正确的电离理论。当然,你们今天的探索,也收获了知识,收获了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你们理解了电解质的实质,并且认识到化学概念和对概念的认识是不断发展的,而这个不断发展的动力,就来源于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与思考。希望你们能够继续今天的思考,为科学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四、总结与思考

通过对电解质概念发展史的了解,以及电解质概念的实验设计,学生不仅认识了电解质概念的本质,更真实地感受到科学概念发展过程中的错误与完善。正如温·哈伦所说:科学教育的目标不是去获得一堆事实和理论堆砌的知识,而应是实现一个趋向于核心概念的进展过程,这样做有助于学生理解与他们生活相关的事件和现象[8]。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引入对应的化学史知识是非常必要和有益的,不但可以促使学生深入理解化学概念,体会到科学发展的过程并形成正确的科学观,同时还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发展中的缺陷和问题,促使其投身科学事业,创造新的方法和理论。

参考文献

[1] 宋心琦等.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2] [5] 陆余平,赵拯.电解质概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化学教育,2014(11):40-41 [3] 卢姗姗,毕华林.化学学习中“电解质"概念相异构想的跨年级研究[J].化学教育,2013(12):36-40 [4]钱华.高中生对“电解质溶液”的相异构想及概念转变策略的研究.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04 [6][7]袁翰青,应礼文.化学重要史实[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6月版:336-337 [8](英)温·哈伦.科学教育的原则和大概念[M].韦钰译.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11

第四篇:浅议广播电台活动的价值体现---以苏州生活广播为例

浅议广播电台活动的价值体现

浅议广播电台活动的价值体现

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陈菲

摘要:当前中国的媒体竞争异常激烈,一方面,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媒体在各自的产业化经营之路上各展招数,传统型的广播电视集团、报业集团以及移动运营商、视频网站、甚至于SNS社交网站的迅速崛起,节目大战、广告大战、价格大战硝烟四起;另一方面,不少境外媒体都把下一步的市场目标和利润增长点放在了中国。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况要求媒体尽快地转变经营观念,制定正确的市场战略,开展综合化、特色化的营销模式,使自身的媒介产品和媒介服务能够深入人心,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营销价值媒体

广播电台作为比电视更为历史悠久的传统媒体,继报纸(纸媒)与互联网交战之后,第二个被推向了“汰弱留强,胜者为王”的媒体大战之中。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特曾经说过:“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有价值的不是你的信息而是你提供信息的方式。”

纵观各种电台活动,喻国明先生认为无外乎以下四种:一是“卖内容”;二是“卖广告”;三是“卖活动”;四是资本运作。其中,“卖活动”指的就是通过活动来延长媒介的产业价值链。广播电台的“卖活动”能否最终成功,很大程度上的取决于活动策划能否获得有效执行。因此对广播电台活动的价值体现,笔者有如下见解:

首先,广播电台活动的价值在品牌塑造力上的体现。

广播电台的最大特性就是灵动性,即人们常说的“船小好调头”。广播的灵活性决定了广播电台活动策划的多样性。无论是上级领导下达的行政性“活动”,还是与某个行业合作的商业性“活动”,抑或是广播电台自身出于推广目的的“活动”„„都可以在电台活动策划之中得以充分体现。苏州生活广播的很多活动正是印证了广播电台的灵活特性。如携手苏州市药监局举办的“3.15安全用药”广场活动、与苏州凯马广场联合举办的汽车节、与天平上风景区合作的动漫节等活

动。这些活动以“多、快、准”为目标,大多从经济效益上实现了这些活动的策划意图。以苏州生活广播近期与苏州印象城携手打造的透明直播室为例,就电台而言,不仅通过透明直播间为电台增加了与受众面对面接触的机会,也对外展示电台主持人和广播电台的自身形象,还从中汲取到为数不少的广告进账;就合作商家印象城而言,引入媒体资源同样提升了在同质化竞争业态的档次。

第二,广播电台活动的价值在创新表现力上的体现。

创新是电台节目生产环节一直强调的重要精神。花样翻新,常变长新才是广播节目不断焕发生机吸引听众的法宝。同样的精神和理念也一直在广播电台的活动策划上得到体现,“新瓶装新酒、旧瓶装新酒、新瓶装旧酒”都是这一指导思想的实际操作。美国总统奥巴马口呼“change”而来,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创新的时代意义。拿苏州广播市场来说,虽然新闻、交通、音乐、生活四台割据,但是任然避免不了广播媒体的同质化竞争。因此,创新性在电台活动策划的贯彻是电台在同质化竞争之势日趋明显的今天突围而出的关键。在这一大背景下,苏州生活广播今年根据春季收听市场的需求,在清明节期间策划推出的活动“春游江南 相伴而行”恰是一个很有创新意味的策划。电台节目生产的节目部门率先抓住了这一时节特征,以清新的“旅游”概念代替了清明的哀思氛围,进而企划部门辅以渠道优势,通过组织听众参与春游,一举打响了“春游清明”的创新概念。除了在听众市场和客户市场均取得美誉度提升之外,这一概念也被同城广播媒体借鉴参照引用。

第三,广播电台活动的价值在整合影响力上的体现

在实务操作之中,电台的活动可以成为电台节目生产的重要素材。但是必须树立电台活动并不是等于电台节目的统一认识。基于此认识,在活动的筹办和运作之中,除了有节目生产部门的介入之外,还必须要整合台内台外的各种资源,实现电台活动的整合营销。好的活动不仅需要创新想法和创新做法,还需要好的整合营销方法来支撑。创新力不等于影响力。歌唱选秀类节目在国内并非是由湖南卫视第一个开办出来的,然而湖南卫视却是将歌唱选秀节目影响力做的最大的一家。透过这个案例,不难发现,好的活动和普通活动、普通节目之间最大的差别就在影响力层面之上。广播媒体便于携带,网络媒体便于互动,平面媒体便于深度介入,电视媒体便于直观接收,因此在活动内容本身具有创新性和新闻性的基础上,必须结合其他媒体的优势进行整合营销,才能将创新性转化为影响力,开发潜在受众。2010年,湖南电广传媒旗下的“快乐购”购物频道,即是通过收购长沙市的生活广播媒体频率资源,获得了整合营销渠道上的拓展,从而实现了媒体影响力的扩大和活动影响力的蔓延。此外,江苏地区地面频道收视冠军《零距离》也是通过与广播电台、网络媒体和纸媒的深度整合,取得了收视、收听率以及市场份额的更大突破。

第四,广播电台活动的价值在团队执行力上的体现

针对采编播三位一体的广播电台而言,有效的执行力是一切活动从精彩蓝图转化为影响力和收听率以及市场占有率的重要保障。相对于精细化分工的电视媒体,广播电台则是显得更加具有“预备役”的特点。平时各个部门各司其职,遇到电台重大活动时,每一个人又都是活动部门的重要力量。遗憾的是,并非每一次的电台活动都可以检阅该团队的团队执行力。针对这一情况,电台活动的执行部门必须建立明确的职责分工和更微观团队的架构(一般设3-5人小组),首先从制度上保证执行力的传导不会因为某个成员的懈怠而滞留。另外,团队的管理者还需要充分运用沟通和激励措施,凝聚组织成员之间的合力。必要时候,广播电台的活动还可以引入专业的会务公司、演出公司、广告公司成为战略伙伴,共同完成更加剧的活动策划。

写在最后,笔者还是善意的提醒,广播电台的活动是在广播节目之外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电台活动会立竿见影的作用在广告数额的增加上。作为活动的主体,电台只有始终把受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真诚面对受众,坚持服务意识、诚信为本,才能真正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文献引用:

1、喻国明《构建媒介活动平台的价值——兼论〈江苏新时空〉“新闻行动”模式的意义》,《视听界》2007年第4期

2、胡若洋《广播媒体资源整合及资源重置》,《声屏世界》2010年8月(上半月)

3、赵晓东,《产业化背景下人力资源的解决之道》,《市场周刊·商务营销》

2004年6月

第五篇:学前专业学生就业价值取向调查研究 ——以海安地区为例

本科生毕业论文

学前专业学生就业价值取向调查研究

——以海安地区为例

所在院系: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专业:学 前 教 育

姓名:武 小 又

学号:0711620025

指导教师:田燕

论文完成日期:2011年02月14日

下载以《祝福》为例来探讨它的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以及所蕴含的教学内容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以《祝福》为例来探讨它的原生价值和教学价值以及所蕴含的教学内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